闲话《枫桥夜泊》(共8篇)
摘要:《枫桥夜泊》这首诗从小学就反复吟诵,烂熟于心,可百读不厌,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发现。此诗在唐诗中有重要地位,历代以来唐诗选录中少有遗漏,在古人很多诗话、诗论中也是文人墨客闲话的对象,可以说这首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同类题材的诗作中并不多见。苏州寒山寺之所以名闻遐迩,成为中外旅游者倾慕的名胜,寒山寺古钟之所以令人心往神驰,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张继这首名作的“艺术宣传”。寺以诗闻,诗以寺显,珠联璧合,交相辉映,称得上是艺苑轶事,诗坛佳话。一首好诗往往就是一幅出色的画;反过来说,一幅出色的画也往往使人领略到其中蕴藏着诗情、诗意和诗趣。这一点,兼擅诗、画的苏东坡就体会很深,所以有“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韩干马》)以及“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词”(王国维《人间词话》。)①《名作欣赏》1981年第02期,作者:周庆基
1、《枫桥夜泊》创作背景 唐天宝末年,“安史之乱”暴发,张继从北方流寓至越吴(今绍兴、苏州)一带。根据前人考证,只能确知诗人于至得元年~二年(756~757年)曾在这一地区盘桓,至于何时在故苏作客,已很难考究。诗人虽然飘零江南,但仍心系北方战事,他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流露出了这种心态。他在《酬李书纪校书越城秋夜见赠》中就如此写道“寒城警刁斗,孤愤抱龙泉。风辇栖枝下,鲸波斗洛川。量空海陵粟,赐乏水衡钱”。② 《全唐诗》第242卷015首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曹寅、彭定求编撰)诗中“风辇栖枝下”无疑指肃宗在灵武即位而言,“鲸波斗洛川”是指唐朝军队和安禄山叛军在河南一带鏖战,“孤愤抱龙泉”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爱国忧民的悲愤情态。可见作者当时南下躲避战乱,颠沛流离,远走他乡,和广大下层人民一样饱尝战乱之苦。张继在姑苏滞留期间,有另外一首一首七绝《阊门即事》为证:“耕夫招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亩;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③《唐诗三百首赏析》张国伟 等编 湖北出版社1995年诗中反映了农民应募从军,农村老动力缺乏,耕田大量荒芜。可见,战乱给予当地社会经济的破坏是何等深重!因此,我们在阅读与此诗作于同一时期的《枫桥夜泊》时就必须认真注意和认识到战乱给诗人带来的重要影响,尤其是那种难以割舍的思乡愁绪,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枫桥夜泊》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精神本质。作者此时寄寓一叶扁舟,居无定所,船经繁华之地苏州,泊于闾门外寒山寺旁的枫桥边。暮秋的深夜,清冷月光下江南水乡夜色幽美,寺院传来沉闷的钟声,使他无法入眠。于是,这位忧国念家的游子将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绪化成一首千古绝唱: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然而正是张继不经意的这样一首诗奠定了他在唐诗上不巧的地位和艺术魅力。
2、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挖掘《枫桥夜泊》的思想与艺术魅力。
如何正确理解该诗的独特内涵,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至发展到近几年连中学教材甚至歌坛也参与了这方面的探讨和争鸣。在本诗的创作背景里我也阐明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解构这首诗,将其放置于整个时代的大背景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挖掘它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实的反应和还原诗歌的本来面目,彰显其真正的格调和品味,否则只会沦为浅尝辄止的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和作者思想情感的表层,使诗歌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大打折扣。
3、《枫桥夜泊》之美学浅析 3.1洗练简约之语言美
“读诗第一件要事是养成细心的习惯,不该放过题中应有之意,朱光潜认为:更不放过言外之意。”“做诗和读诗都要既见出此人此物此事以外的广大天地,所谓从有限见无限”。朱光潜在《诗论》中说:“诗的特殊功能就在以部分暗示全体,以片段情境唤起整个情境的意象和情趣。诗的好坏也就看它能否实现这个特殊功能。以极经济的语言唤起极丰富的意象和情趣就是‘含蓄’,‘意在言外’和‘情溢乎词’。④”《诗论》朱光潜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年1月 第四章
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以极其洗练的意象组合奠定了全诗灰暗、凝重的主色调,反映了古诗词语言的精炼简约美。这句诗写了三组意象,分别是:月落、乌啼、霜满天。读完第一句就让我想起了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及郑板桥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表达的内容不一样,但都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佳境,言简意赅,惟妙惟肖。在本诗中“乌啼”于夜半衬托出了夜晚的凄清;“霜满天”写的是秋霜弥漫,诗句的意思是说,深更半夜,月落星稀,秋霜弥漫,寒气袭人,乌啼声声,倍感凄凉。这里,诗人选择了“月落”、“乌啼”、“霜满天”三个审美意象,从视觉、听觉、感觉(“霜”寒)三个方面描写出水乡秋夜的凄清。其中,一个“霜”字,就不但暗示了环境和时令,而且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表现出来诗人辗转反侧孤独寂寞的乡愁,同时从侧面反映出时局动荡,唐王朝衰弱叛军作乱而导致整个国家萧条景象。看似客观的白描,实质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和安排的,把具体形象和具体画面予以巧妙地组织,传达出作者不必说而读者一定能领会的意思,反过来读者一定会体味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形成了象外之意,浸透了这些具体形象和具体画面,一切都在不言之中。
3.2含蓄蕴藉之情感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字组合有时很含蓄,有很大灵活性,文字传达作者的意思,未必完整;文字营造的氛围,包含了比作者创作心态更丰富的内涵;文字与读者相感应,产生了许多个性联想,又因人而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再创作的过程,作者有自己的情感,读者除了体会作者的情感外也有自身的独特体会,读者与诗人产生共鸣,而作者的这种情感是含蓄的,隐晦的,正是这种含而不露的细腻感给诗歌平添了韵味,犹如一个美人犹抱琵琶半遮面。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我们可以自由联想,故事也许是秋天,也许是冬天,也许在半夜,也许在黎明时分,时间上的自由定位,空间上也可以合理组合,这就使诗句的内涵更加丰富。
“江枫渔火对愁眠”集中表现出本诗的含蓄婉转之美。对于这一句的理解,历来颇有争议。有的认为,是江枫与渔火相对而眠,因作者的愁绪,所以江枫、渔火在作者眼中,都带上了“愁”;有的认为,是作者躺在船中,夜不能寐,与江枫渔火相对;还有的认为,江枫与渔火指的都是枫叶,因霜浓的缘故,那时节的枫叶必定是红透的,加上火光的微照,枫叶在风中就像渔火的形状。这些分析都发乎情,止乎理,但不能阻止我们继续向诗人内心深处追寻。清代徐增:“惟其不是言江中渔火,是枫叶上之渔火,所以对着愁眠也。”可见一首诗的意向组合可以让人天马行空,发挥想象的空间,也正因为此诗歌才有了无穷的魅力。这两组意向组合融洽协调,效果却差异明显。“月落乌啼霜满天”体现的是含蓄的,“江枫渔火对愁眠”体现的是含混,含蓄和含混共同作为情感蕴藉的两种主要的体现。枫叶和秋霜让人联想起羁旅情怀;“渔火”给漆黑的夜色点燃了一点希望,跳动的火焰忽明忽暗,预示着作者情感的波动。黑幽幽的树木,星星点点的渔火引动了诗人的羁旅之愁,所以说“对愁眠”,即对着江枫渔火,愁绪满怀地躺在船上。“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意味着作者彻夜不眠,惆怅满怀,然而因何而愁我们似乎不得而知,只能揣测。“江枫”和“渔火”是船外景物,“对愁眠”则由船外移向船内,突出了孤舟客子在这幽寂清冷之夜,愁绪满怀之情,似乎是整条孤舟也载不动作者的愁。诗至此,孤舟中寂寞凄清的羁旅者的形象已经完成。但诗人并不满足于此,最后把笔触落到了寒山寺的钟声上。3.3空灵、悠远之意境美。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诗歌空灵、悠远的意境美。诗中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将笔头从枫桥夜景转移到了对寒山寺的描写。这座古刹的出现也使得景色有种历史文化韵味。据相关资料记载,寒山寺在枫桥西边大约一里路出,初建于梁代,唐初僧人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这样使诗歌富有了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跨越了时空。诗歌把枫桥与寒山寺相连,不但使枫桥更富有文化意义,而且营造了一个审美空间,仿佛寒山寺是一位见证诗这一不眠之夜的老者,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冬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浑厚和寂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诗人从听觉的来写,不但拓展了诗歌的空间,增强诗歌的审美境界,而且诗人借助声音的传播,寓情于声,托物抒怀,从而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仿佛这一传世之音能够穿透历史,发人深省。正是这一句使得整首诗摆脱了凄清苦楚的境界从而实现了灵魂的升华,给人一种悠远,空灵之美。
关于夜半钟声的写法,虽早在别的史料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睛,却是张继的一大突破。所以,大凡评论此诗时,对于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句时,人们认为:“枫桥夜泊”之神韵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总之,景中含情 情由景生,有声有画,意境优美。之所以出现读者赏析此诗的多元意境美,是因为“张继诗虽清远之致,但在大历诗人中,他是偏于朴实开朗的,不似他人消沉。”⑤《唐诗鉴赏辞典》孙育华主编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
而其深邃的思想又以含蓄蕴藉的艺术形式表现,所以达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唐司空图《诗品.含蓄》)的艺术效果。
4、《枫桥夜泊》之研究视角解读与影响
关于这首诗歌,历来争议较大,前人对这方面的考证也层出不穷,即便现在,对这首诗的认识通常有着以下几种不同解释:一种是将此诗形容为一首景物诗,如权威的《唐诗鉴赏辞典》就认为该诗描绘了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以及诗人卧听疏钟时的感受,表达的是思乡与漂泊之感,这是主流观点。另一种是把这首诗理解成一首禅诗,指出该诗以世间笔法,营造了出世间的意境,是借助于“钟声”用禅心来解除众生烦恼的一首七绝。另外对于此创作背景也有不同的理解。著名作家张晓风写过一篇《不朽的失眠》,暗示张继是在进京落榜后泊舟枫桥,写下了这样一首千古名篇,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与羁旅他乡的复杂情感。持这种观点的人也不占少数。这是对诗歌宏观层面上的一些争议,然而在微观层面看法也不尽一致。比如对于“月落乌啼霜满天”的“乌”,有人认为是乌鸦,这种观点比较普遍,有人认为是指乌臼鸟,比如唐先田先生,他进一步解释说:“这种鸟特点是黎明即啼,据南朝乐府民歌《读曲歌》记载,“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⑥唐先田.《苏州三趣》,2010年7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后海>》
《枫桥夜泊》这首诗歌短小精悍却享誉中外,思想含蓄隽永,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语言凝练简洁,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其别具一格的表现手法。千百年来人们常常习惯于借助“月亮”来表达自己对亲人、友人的思念,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的佳句不胜枚举,然而,在没有月亮的夜晚,又如何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呢?诗人张继正是独特地寄予“钟声”来传达自己浓厚的乡情,这种“静与响、虚与实、远与近、”的有机结合并将国家的安危和个人的乡愁串联起来,终于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境界,较之前者更加耐人寻味、更加扣人心弦、更加发人深省。后人对此津津乐道,研究和模仿热情持续发酵,对它的评论和诗话也如汗牛充栋,我国现代著名的唐宋诗词研究专家刘逸生在他的《唐诗小札》中这样说:“张继的《枫桥夜泊》,在题山赋水的诗作中,好像是在枫桥侧畔建立起一座丰碑。此后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再也没有人在同样的地点跨越过他了。因为这首诗,枫桥、寒山寺和寺里的大钟都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胜迹或古董了。尤其是在深受唐文化影响的日本,因日本也有一座寒山寺,因而无数中外游客慕名奔赴寒山寺游览学习,感受一千多年前的文化魅力。这更加表明诗歌与自然人文是和谐统一的,诗歌赋予古迹以文化之魂,古迹承载着诗歌思想和艺术价值,二者成为不朽的篇章。
5、总结
1.走进诗作, 走进诗人的心灵, 与诗和诗人的思想产生共鸣。
2.能有感情朗读诗、背诵诗, 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鉴赏诗中字词。
3.培养对诗的整体感悟能力, 在理解、想象、表达、朗读、欣赏、积淀等方面获得提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一诗一画一故事, 一文一情一人生。”今天我们就去学一首诗, 看一幅画, 听一个诗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枫桥夜泊》。请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感受运笔的轻重。齐读课题。
二、读正确
1. 好一个枫桥夜泊!泊于枫桥, 夜宿孤舟, 所有的意境都在这28个字里头。 (出示全诗) 要体会意境, 我们先得把这首诗清清楚楚地读正确。其中, 读准平翘舌音和后鼻韵母是本诗的朗读难点。希望大家可以顺利闯过这一关。 (先自己练读, 再抽读)
2. (生读, 教师根据声调打手势并指导) 这节奏一慢下来啊, 韵味就出来了。考考你们:刚才谁看出了老师的手势是怎么打的?自己把手伸出来试试, (出示调) 把每个调发满发准。 (生读, 师生合作读)
3. 再考考大家:谁发现了老师读书之前的一个动作?对, 就是吸气, 用气息发音可以使我们的声音更优美、更深情。来学一学吧:吸一口气, 气沉丹田;慢慢吐气, 发音悠远。这可是播音员发音的诀窍。用全身心来发音和单用嗓子发音, 效果绝对是不同的。谁来吸一口气试读第一句? (抽读) 对啦!读好诗其实就是用气息把声调发准, 就这么简单。真好!你来代替老师领读前面四个字, 让大家接后面三个字, 看他们有没有你厉害。 (生领读)
【朗诵技巧的拔高, 一次两次也许收效甚微, 若是坚持一段时间, 就会发生惊人的变化, 朗读素养的提高将是必然结果。此处的朗读训练, 是教师在学生自我感悟、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 有自然的引导在里面, 有孩子的成就感在里面。】
4. 展示读:用气发音的你们, 声音美多了。敢不敢自己来一遍, 不要老师带?我给你们念标题。准备好了吗? (生读)
三、读出画面感
1. 古诗的韵味真美!更美的是诗里的那幅画。画在哪儿呢?就在这首诗里呢。请闭上眼睛, 静下心来边听边想。
【听朗读, 感受大家风范, 可提升朗读感悟, 提高朗读技巧。而且, 此处安排“听读”想画面, 是为了建立一个更具体的朗读示范, 也是为了用名家朗读巩固刚才气息读诗的感觉。更妙的是, 老师提供给孩子两个风格完全不同的朗诵范本, 让学生按自己感悟到的东西指导自己的个性阅读。这样指导出来的朗读, 就不是千篇一律, 而是百花齐放了, 这点尤其可贵。】
2. 这幅画里有什么呢?说给同桌听听。 (同桌交流) 谁的语言比较丰富, 能一口气向我们描述整首诗的意思?有点儿文采、带点诗意的感觉更好。这里我们比的是怎么把句子说得长而美。 (生表达) 能给自己的这幅画取个名字吗? (生表达) 你的画跟他相同吗?名字也许不同吧。
【传统的翻译, 变成自然的说话。给画取名字, 是一个妙笔, 通过“取不同的名字”来体现学生思维的多元化, 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这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结合训练。】
3. 多么宁静的画面啊!如果我们此刻再来读诗, 能让听的人看到诗里的画面, 那该有多厉害啊!有没有谁愿意来试一试?他读, 你们就闭上眼睛听。看到了吗?一起来试一试吧。 (齐读)
【入情入境, 角色体验, 读出初步的感悟。】
四、进入张继内心, 读出“愁”意, 鉴赏
好一个“到客船”!船上的张继在干什么呢? (失眠) 此刻我们看到了诗里的一个大大的“愁”字。它在这缓缓落下的月亮里, 在这乌鸦凄凉的啼叫里, 更在这半夜低沉的钟声里……
1. 诗学到这个地方, 我们就不得不关注这个“愁”字背后的故事。你们知道张继为什么这么愁吗? (生无语) 那可是一个辛酸的故事。 (讲故事)
2. 遭遇落榜、夜宿孤舟的张继会想到些什么呢?
【发散思维培养。此处是一个入心的过程, 只有把自己当作落榜的张继, 才会感受到他内心的失落、迷茫。】
如此多的愁绪萦于脑际, 可现在陪伴他的却只有这—— (读诗句) 此刻的张继对愁而眠, 他的心理是种什么状态呢?请你想一想, 试着完成下面的填空。
出示:他的愁绪真是______剪不断……
他的愁绪真是_____怎一个……
【此处是一个填空说话练习, 训练学生的语言感悟, 引领学生走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3. 思绪纷乱, 辗转难眠。于是张继推枕而起, 披上衣服走出船舱。他本来是想出去散散心的 (放音乐) , 可是, 他看到的听到的, 却让他的心更加忧伤。是什么触动了他心底的弦?他会对它说些什么呢?
【深入诗人内心, 表达诗人心情。于是, 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客船均成为倾诉的对象, 传递出绵绵不绝的愁思。】
4. 可是张继一句话都没有说, 直到寒山寺传来钟响, 重重地敲打在他的心上。此刻的张继再也憋不住了, 快步返身回舱, 铺开纸, 拿出笔, 洋洋洒洒把堵在心里的这28个字写了下来。他边写边念。“月落”, 起—— (生读诗) 写完后, 张继把笔一丢, 拿起自己的诗深情吟诵起来。那会是什么样子、什么感情呢?谁能体会?谁能模仿啊? (抽生读) 让我们一起来, 把张继的愁绪念出来吧。 (齐读)
【当孩子们把自己化身为诗人后, 此处的读, 可谓是声情并茂, 情意兼得。】
5. 现在才知道, 原来情感的力量是如此巨大, 穿越历史的沧桑, 仍然能唤起大家心底的共鸣。可见——“惟有真实的情感, 才能锻造真情的文字”。
6.回头来看这些用真情所作的文字, 你最喜欢诗人用的哪个字?为什么?
【鉴赏, 为学生的个性表达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只要心有所悟, 相信那些有情感、有温度的文字一定会让孩子们神思飞扬。】
五、解愁
1. 多好的诗啊!字字含情, 句句锥心。我突然想到这么一个问题:如果命运没有让张继落榜, 他可不可能留下这么情真意切的《枫桥夜泊》?如果命运没有让张继落榜, 他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名垂千古?这说明什么呢?
2. 把你所想到的, 用真挚的语言告诉张继吧!就写在书上112页。可以是赞美、欣赏, 也可以是劝慰那颗忧愁的心……老师也跟你们一起写, 写出心中的肺腑之言。 (生写) 你想对张继说什么? (随机交流学生所写) 孩子们, 人生一世, 草木一秋, 随着你们一天天长大, 失败和不如意也会相伴而至, 到那个时候, 我希望你们想起张继的一生, 想起你们今天对张继说的每一句话!记住:功名, 烟消云散;才华, 流淌千年。
【假设, 会产生丰富的想象和奇异的思维。好一个假设啊!教书育人, 育人教书, 此处的水到渠成, 真可谓“润物细无声”。】
六、结尾
孩子们, 你看, 张继的名字被打上了框, 说明他早已离我们远去, 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 可今天他再一次被我们提起, 因为他的才华永远流淌在《枫桥夜泊》里!
让我们把这首诗背给他听一遍吧!让声音穿越千年, 告诉他:惟有才华, 流淌千年! (背诗) (音乐声中, 出示教师写的现代诗)
【老师的诗作, 是沉入文字的真情之作, 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读者。此处的展示不是炫耀, 不是展示教师自己的才华, 是在尽一个师者更大的责任——将孩子引向文学的殿堂。感受华美乐章, 吟诵会产生感悟, 感悟了才会震撼, 震撼了才会去喜爱, 喜爱了才会去模仿, 模仿了才会产生自己的文学创造。】
一、“霜满天”符合事实吗
这首诗中有“月落乌啼霜满天”一句。有人会提出疑问,霜是接近地面的水汽在摄氏零度以下时,在地面、屋顶或草木上凝结而成的微小冰粒。霜只能出现在物体表面,不可能出现在天空中,怎么可以说“霜满天”呢?这符合事实吗?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知道抒情诗的特点。抒情诗是通过对周围事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独特感受的。诗人描绘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绝不是像照相机那样只做纯客观的反映,而是强烈地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情。同样是一条流水潺(chán)潺的小溪,在心境喜悦的诗人看来,小溪是在欢唱;而在心境忧愁的诗人看来,小溪却是在悲哀地呜咽。“霜满天”的描写虽与事实不符,却逼真地写出了诗人处在那种情境之中的独特感受。试想,在一个深秋的后半夜,对于泊舟于江南水乡的落魄游子来说,最强烈的感受恐怕就是寒夜了。寒气袭人,侵肌透骨,就使诗人感到,在秋夜的天空中,到处都弥漫着冰冷的霜花,从四面八方围向他夜泊的小舟。如果改作“霜满地”,虽与事实相符,然而我们读起来还会有那种隽(juàn)永、浓郁的诗味吗?
二、诗人为什么发愁
张继为什么发愁呢?这是许多同学感到难以说清的问题。张继还有一首《阊(chāng)门即事》:“耕夫召募(mù)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说的是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江南两广地区军阀刘展和李峘作战,李峘命令他的部下李藏用到苏州去募兵。诗中描绘了耕夫被大量招募后,苏州城郊人烟稀少、农田荒芜的凄凉景象,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细读全诗,便会感到诗人的幽愤之情溢于言表。有人便据此认为,《枫桥夜泊》中的愁思可能与此有关。
这种说法虽然有诗歌作为根据,但从《枫桥夜泊》一诗的语境来看,似乎与战乱并无多大关系。细细揣摩诗意,不难看出,与其说诗人是抒发感时之愁,倒不如说是抒发羁(jī)旅之愁。古时候,交通条件远没有今天这么方便,旅程旷日持久,往往要倍受舟车劳顿之苦,更何况孑(jié)然一身,客居异地,思乡之情是在所难免的。
我们再看看诗人彼时彼地所处环境:凄凉的霜天,迷蒙的残月,衬托着桥、树和船的剪影。身处这些景色中,夜泊的游子本已感到孤寂难耐,又听到寒山寺里悠悠的钟声随着声波在颤动,似乎在敲击着游子的心。景语即情语。细品诗人所描绘的景物和所创造的艺术氛围,分明可以感到,诗人之愁乃是指天涯游子所特有的那种情感体验,如孤独感、寂寞感、乡关之思……总之是一种羁旅之愁。羁旅之愁乃是唐诗中的一个常见题材,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等,都是抒发这种情感的诗作。
当然也不能说得这么绝对,诗毕竟是朦胧的艺术,最忌讳一眼望穿。诗人无须把话都说尽,如果把话说尽,诗也就不成其为诗了。读者欣赏诗的过程,也就是参加创造的过程,即加入自己的感情,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去丰富、补充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这正如法国作家梅里美所说的那样,作诗只能说到七分,其余三分应该让读者自己去补足,与作者分享创作之乐。
由此看来,回答这个问题,应允许见仁见智——虽然我们并不反对通过比较,分辨哪个说法更为合情合理。
料甸联合小学
关海龙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描绘了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伴着乌啼、钟声,交织成一幅凄美的秋江夜泊图。“愁眠”是《枫桥夜泊》的诗眼,因为愁眠,诗人才看到月落、江枫、渔火,感受到霜气满天,听到乌啼、钟声。月落后,天地之间一片昏暗,江边枫树影影绰绰,江中渔火星星点点,霜气袭人、乌啼凄厉,景中无不带着作者的愁思。诗人与愁思相伴,难以入眠。或许,只有城外寒山寺悠扬回荡的钟声,才能与诗人相伴。在教学时,我从诗题入手,引出“愁眠”,在反复品
读中感受诗人内心的孤独。
一、读诗题,谈所得,引出“愁”。
“枫桥夜泊”简单的四个字,交代了地点、时间、事件。“枫桥”在苏州西北的枫桥镇,诗人夜间在此停泊。诗题不难解读,学生在课前也做了充分的预习准备,能够准确说出生字“泊”的意思。理解诗题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枫桥在苏州,距离诗人的家乡湖北襄阳千里之外。此时,诗人不是一个游客怡然自乐,而是一个科举考试的失败者。此时,夜深了,诗人独自一人,他的心情如何?”愁,自然引出。
二、读诗文,勾画面,体味“愁”。
诗人挥不去几多愁,无法入眠。正因与愁相伴、睡不着,诗人才能看到眼前景,听到耳边声。“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诗文,闭上眼睛,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看到的景物在诗中用‘——’画出来。”学生读完,我先请学生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这是整体的描绘。然后,我让学生按顺序说出诗人看到的景物“月落、江枫、渔火”,并思考“如果让你来画这些景物,你会选择什么色的画笔,怎样画”。让学生想象作画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情的过程。学生说“月落”在画面中不好表现,我说:“是啊,月亮落下,可不好画啊,那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张继一直守着天边的月,一直到月落。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样月落就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那是忧郁、孤独、伤感。受到插图和现实生活的影响,几个学生在说画“江枫”时选择红色的画笔。我没有急着否定,给出所谓的正确答案。而是顺着学生的话:“是啊,‘霜叶红于二月花’,枫树是火红的。可是,此时月亮已经落了,在没有月亮的夜晚,没有灯光,你能看得很远、看得很清楚吗?”学生摇摇头。“是啊,四周黑洞洞的,借着微弱的渔火,江边的枫树在诗人眼里也是模模糊糊的,会透着火红的色彩吗?”月亮已经落下,江边的枫树模模糊糊,船上的渔火星星点点,一切都不是那么清楚。“此时,在昏暗的夜色中,诗人会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吗?”诗人很孤独,在秋天的深夜,会感到瑟瑟寒风,诗人甚至感到了——“霜满天”。接着,我和学生辨析,“霜能不能满天,是不是诗人写错了,用词不当?”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诗人凄凄冷冷,感觉到霜气满天,实际上是到处都冷,没有一丝温暖啊。
三、品钟声,抒情感,解落“愁”。
“乌啼”、“钟声”是诗人听到的。乌啼透着凄凉,但是钟声是复杂的。我播放了钟声的音频,让学生感受钟声的深远、悠长,并补充了寒山寺钟声的特殊意义:过年时,夜里11点40分寒山寺的钟声都会敲响108下,最后一声敲响正好第新年的0点。这108声钟声,预示着人的108种烦恼都会随钟声消除。“这钟声好像在对张继说:„„”,写话训练水到渠成。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张继啊,请你不要再发愁了,这108声钟声之后,一切都会好的。”“张继啊,科举落榜不算什么,你还有机会。”„„ 寒山寺的钟声响了千年,你听,在陈小奇在《涛声依旧》中这样写道:“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歌声在教室内响起,孩子们沉浸在音乐声中,此时下课铃已响,可他们坚持要听完这首歌。我想,“枫桥夜泊”的风景和“枫桥夜泊”的钟声一定会留在孩子们的心中。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关海龙
阿城区料甸联合小学
《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板书课题:枫桥夜泊
师:看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枫桥在哪儿?
生:在苏州城外的枫桥镇。
师:还有谁要问什么?
生:夜泊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小船停泊在岸边。
师: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板书:张继。
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师:请大家翻开书自己读一读。(生读诗)师:老师有个建议,请大家先看看注释,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这样你读起来一定会更出色。学生自读古诗。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
师:读得还不错,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可以按照“平仄规律”来读。一二声称为平声,遇到平声尽量把字的声音延长。三四声称为仄声,仄声读的时候声音出来后马上收,读得短一点。这样可以把诗读得更有韵味。
学生试读
师:乌啼--,钟声--(生与师一起读,声音延长)
师:月落,夜半,城外。(生跟读,声音短促)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有些韵味)
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一)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边听边想,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师范读。
师:孩子们,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月亮就要落下的时候,一群乌鸦飞过来的景象。师:她看见了月落,还听见了什么?(板书:月落)。生:乌啼。板书:乌啼。
师:还有谁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寒山寺,听到了钟声。师板书:寒山寺、钟声。
师:什么样的钟声?
生:清脆、明亮、悦耳…… 师:谁接着说--生:我看到了渔火。板书:渔火 师:怎样的渔火呢?
生:点点的渔火。一闪一闪的渔火。生:我看到了霜和客船。师:霜给你的感觉怎样? 生:很寒冷。
生:张继的客船停泊在枫桥边。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江边的枫叶。枫叶火红火红的,一片片落下来。师:你说得真好!诗人的心里会怎样? 生:温暖。
师:也许是温暖的,也许还会是怎样的? 生:忧愁的。
师:好,大家从诗中看到的,听到的,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这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
生:这是一幅宁静、美丽的江南秋夜图。师:你从哪儿感受到呢?
生:月儿已经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夜半的钟声敲响,这个声音使夜显得更加宁静。师: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生:思乡),有点儿(生:忧愁),有一点儿(生:孤独),有一点儿(生:寂寞)。
师:作者通过这几个意象--月落、江枫 霜满天,渔火、客船、寒山寺,乌啼、钟声,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的秋夜图呢?
生: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来读这首诗。生诵读诗句。
(二)品味“愁”字,感悟诗人内心的愁绪。师:读着读着,哪些字眼触动你的心? 生:愁。(板书:愁)
师:此时此刻的你,脑子里会冒出什么问题来问一问张继? 生:张继,您为什么愁? 生:愁什么呢?
生:这是怎样的一种愁呀? 生:已经愁到了怎样的地步?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师:问得真好呀!孩子们,请你们轻声读一读诗句,想一想问题。学生轻声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师:好,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你能答哪个问题就说哪个。生:我三个一起答,乌鸦啼叫,寒风正在把秋霜布满云天,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家灯火,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 生:思乡之愁。
师:他读出了乡愁,真了不起!还有谁读出了怎样的愁? 生:孤独之愁。师:你从哪里知道? 生:夜半钟声到客船。师:怎么说?
生:半夜一个人坐在船上,没有人陪他。师:还有怎样的愁啊? 生:寂寞之愁。
师:对,寂寞之愁。在这里,还有一种愁。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谁愿意来读一读?(背音乐《二泉映月》起)生: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师:孩子们,还有一种怎样的愁啊? 生:落榜之愁。
师:落榜之愁,人生求索不得而愁。刚才通过同学们的读书、感受,我们知道了漂泊异乡之愁,思乡之愁,孤独寂寞之愁,人生求所不得之愁。
师:月落乌啼,寒霜满天,枫叶火红,渔火点点,面对这样的江南秋夜,诗人含愁难眠。在这万籁寂寥中,(课件播放钟声:“咚--咚--”)从寒山寺传来了夜半钟声,伤痛的心,又被轻轻地碰撞,张继的心随着钟声飞远了,会飞到哪儿? 师:你说会飞到哪儿? 生:家乡。
师:会飞到家乡!生:故乡。
师:对,故乡。那好,请你想象张继的心飞回到故乡,与故乡的亲人,与故乡的朋友相聚的情景。请拿出笔,笔记本,想一想张继在家乡会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想象写一段话。学生写头脑中想象的情景。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师:谁来说一说那是怎样的画面?
生: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张继和他的朋友在火炉旁,把酒颜欢,听着家乡寺庙传出熟悉的钟声。
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张继和他的朋友在桃花林里,望着粉红粉红的桃花,和朋友们吟诗喝酒,高兴得流连忘返。(掌声)
生: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张继和家人、孩子在桂花林里赏桂花,孩子们在树下嬉戏,大人们坐在一起看着,谈着。花香扑鼻,好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掌声)师:真是其乐融融的景象啊!
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张继带着他的家人到花园里赏花,玩累了,大家坐在一起吟诗作对。
师:刚才同学们描述的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此时此刻,张继却独自乘坐客船漂泊在枫桥边,他能怎么样呢?心中能不愁吗?能不对愁眠吗? 师:正在这时,(播放钟声:“咚--咚--”),钟声一声声、一下下,敲打着张继的心坎,诗人灵感顿开,有感而发,提笔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一气呵成这意境深远的诗句。(古典音乐《汉宫秋月》起)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句。(“对愁--眠--”读得特别好)师: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同学们背诵诗句。学生背诵。
师:把自己的理解带进去,边背边想想象情景。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诵。
师: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金榜上的状元是谁?哈哈,管他是谁,今天真正被我们记住的是张继和他的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请同学们再次背诵这首诗。学生深情背诵。
师:张继的这千古一愁,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老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根据《枫桥夜泊》创作的书法作品。聆听《枫桥夜泊》这首歌曲。课件播放《枫桥夜泊》歌曲,展示书法作品。师:边欣赏边展开想象,你可以走得很远。
歌曲: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师:这三幅作品中,这幅是古代的作品(指右边),这两幅是现代作品。同学们欣赏了书法作品,听了音乐,学了诗,说说你心中的感受。生:心里很宁静。
四、布置作业。
师:老师给同学们出了这样几道作业:
1、以《枫桥夜泊》为题材创作硬笔书法作品。
2、根据诗意创作一幅图画。
3、诗配画,制作一张精美的书签。
4、学唱《枫桥夜泊》这首曲子。你们可以从中选两项完成。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领悟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和表达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解题:
2、(图片)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躁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一首诗让张继名垂千古,世界闻名。
3、展示书画,歌“枫桥夜泊”
不朽失眠著佳作,千古名篇天下传!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古诗,品读“入境”。
1、读准字音,你读出什么感受?
(凄凉……)
2、师范读,生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3、这首诗写了些什么景物?(生答)
1)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
2)霜,使我想起了李白的诗句。品读这两句诗霜满天,地上霜(清冷的感觉),仿佛看到了什么?(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
5、江枫“对”?――面对,相伴。“对”是什么意思?此时,谁与谁对?谁和谁相伴?江风和渔火相伴。张继有人相伴吗?体会了张继什么心情?(寂寞)
6、“眠”――睡了?谁“眠”?江枫、渔火、船家、周围的一切都睡了。诗人怎么样?(难以入眠)
树睡了
桥睡了
船家睡了
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有张继醒着
夜愈深,愈难眠
原来,作者是对愁难眠啊!生诵读教师改写的诗句
7、后半句
1)“客”思乡寂寞
钟声响起(课件)讲解作者遭遇,抓文眼“客”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的想法和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联想(体会寂寞愁苦)。
2)诗人在想什么?
你能用语言表达作者的这种忧伤呢?不能,只能来读!
三、读整首诗,诵读悟情。
1、看画面入情入境,将情融入古诗朗读中。
2、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
3、张继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情景?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1)边吟诗句,边想象画面。
2)师引读:
一千两百年前的一天.殿试揭晓的黄榜上人名密密麻麻.可偏偏没有他张继的名字。他羞愧沮丧.本来预期的结果不是这样的。虽经十年寒窗苦读,可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他踏上小舟默默南行。时至深夜,泊船枫桥.不能成眠的他。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张继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
月亮缓缓下坠――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一句)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二句)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三、四句)
没有父母的关怀,没有孩子的欢笑,有的只是--读古诗
没有家乡的山水,没有熟悉的乡音,有的只是――读古诗
四、“出境”体会表达方法。
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自己感情,情景交融,达到美的艺术境界。
1、教师口述作者描写的画面或生设计诵读古诗的旁白(即在理解感悟古诗的思想感情过程中,感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并在创编古诗时,有初步的运用)。
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张继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他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他感到孤独,使他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张继搭乘的客船上……
2、在教师的引导下联想类似的感情经历(夏令营活动中的感受),迁移运用表达方法。
五、整体感知古诗写法,拓展探究。
1、师生讨论:我们学过的古诗或课文中,有没有用到过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若有时间,安排学生现场练习一段情景交融的片段:今天上课前的心情如何?能否以写景来衬托你当时的心情?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
情:清冷孤独寂寞
笔者认为,《枫桥夜泊》意境的空灵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每个意象都染上了诗人愁眠的心情
意象“月”正在下落,使久久难以入眠的诗人更加忧愁。因为天都快亮了,这一夜岂不是没法再睡了吗?天上的月亮独步中天,诗人这个离乡远游的愁眠者仰望着它,内心获得了一丝安慰,因为总算还有月亮伴着,月亮就像遥远的亲人心中的希望。但它开始下落了,就要消失了,这怎不令诗人更生孤寂和失意之感呢?这时漆黑的夜空传来乌鸦的叫声,刺耳之声反衬客船的寂静,令诗人更感孤寂;其声短促、沉重、响亮、悲伤,撕裂着诗人的耳膜和五脏六腑,乌鸦之声又给孤寂的心以强烈的恐怖感,诗人更加忧愁了,更睡不着了,心头焦急的程度难以言状,本来已愁煞人了,渴望安慰,却偏又生恐怖,心岂不凉若冰凌了?但老天且不理睬这些,偏在此时“霜满天”,岂不寒彻甚至冻裂诗人的心了?这已把诗人的忧愁、孤寂推向了极致。诗中之物因之罩上了诗人的愁绪,且铭心刻骨,故而全诗空灵之境顿出。
“江枫”、“渔火”这些事物呢?“江枫”不解人意,独自红着,对愁眠的诗人默默不语,没有一丝抚慰,更增添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感。“渔火”虽然说明有渔人掌灯,但渔人又怎能理解诗人失意的心情呢?所以只有“渔火”陪着不眠的诗人。但渔火毕竟是物,它并不懂得诗人的忧愁,只管自己燃着,独自发光,没有目的,没有用意,更无抚慰诗人之意。这些无不令在灯下船上辗转反侧的诗人忧愁不堪。更恼人的是,姑苏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竟也传到船上(实际上钟声是寺庙按常规敲响的),传进了诗人因愁眠而快要炸裂的头脑中,这时的诗人为排除忧愁而力争入眠,偏偏钟声又来打扰,更入不了眠,入不了眠就又更愁,真是愁断柔肠。在诗中,这“江枫”与“渔火”乃至“钟声”,又在“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基础上进一步与诗人的愁眠之情相交融,使意境更显空灵深邃。
有谁能分清诗中哪些是描写景物哪些是表达思想感情呢,二者已物我合一了。这就使诗的诗境在情景交融中空灵凸显。
2. 时间的跨度大
一方面,诗人在月落之前,或入夜时就已愁绪丛生,想早早入眠,忘却忧愁之事或失意之事,无论如何又挥之不去。到了半夜甚至下半夜,天快亮了,不仅挥之不去,反而受到“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刺激,受到“钟声”的刺激,枫叶红得耀眼,渔火亮得刺眼,使人根本不能入睡。因而随时间推移,诗人是愁上加愁。在诗中,愁绪的逐层加浓、加深及其与时间的推移相交融,又显出诗境的空灵。
另一方面,“枫桥夜泊”是在清秋之夜,这时令本就万物萧疏,百花凋零,冷清凄凉。加上是月色朦胧的夜晚,它们与诗人的愁绪正好相融合,也显出全诗诗境的空灵。
3. 空间的博大、辽远凸显了诗境的悠远
诗人身处客船,上是深邃而苍茫的夜空,衬托出诗人在博大的自然面前的渺小。而天空的月、远处的乌鸦、满天的霜雪,它们谁能理解诗人的愁绪呢?没有。这就凸显出一个在博大自然面前渺小而孤寂的主人公形象,使诗境显得空阔而寂寞。在这样的境界里,横插了一足的是远在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远远传来,由于远,其声一定是一浪一浪,由强至弱或时断时续的,它就像拉锯一样锯着诗人的心。诗中,在这笼罩着忧愁与孤寂的博大空间里,又有沉闷钟声破空而来或擦地而来,这境界更见空灵美妙。
4. 虚实相生,实中寓虚
月也好,乌也好,它们或落它的,或啼它的,与诗人又有何相干?可那一“落”,使本就失意忧愁的诗人更生失落之感;可那一“啼”,使本就忧伤的诗人简直要哭,伤心透顶,“霜”还要来冷上加冷,岂不令人肝肠寸断吗?是的,那自然之物罩上了诗人的愁眠之情,就不再是实在之物,而是虚空痛心之物了。“江枫”、“渔火”本与诗人愁眠无关,由于诗人带着愁绪,便觉得它们是对自己默默不语,要么是同情,要么是无情,也显出了灵性。钟声本无意打扰诗人,只是诗人烦恼,刀一样割自己的心,所以钟声也虚化了,空灵了。在诗中,各个景物构成的意象群都在愁绪笼罩下变得虚空撩人,撩人愁绪,所以整个诗境也因之空灵。
黎英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一生笔耕不辍、孜孜以求,不断深入地探究中国民族音乐的特征,且通过创作不断地对其进行衍生、拓展。先生的创作领域非常广泛,有声乐、器乐、电影等各个领域的创作,而其钢琴作品在中国音乐作品的宝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深受人们地喜爱。
黎英海先生的创作技法可谓中西合璧,绚丽多彩,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现代的创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层面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富有传统特色的现当代音乐道路的探索,可谓是后辈音乐人前进的路标。同时,先生也是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几十年来,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可谓桃李满天下。
正如曲作者黎英海先生所言:“应该向练独奏曲那样来练才能谈好”,所以其钢琴伴奏部分也是独奏曲。用古诗《枫桥夜泊》创作的艺术作品有很多,如古筝曲、交响乐等,而钢琴独奏曲《枫桥夜泊》的创作别具一格,因此有必要作一定的音乐分析。
形象分析
钢琴独奏曲《枫桥夜泊》,首先给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它的音乐形象,音乐作品中塑造的形象与古诗《枫桥夜泊》塑造的形象是密切相连的。
古诗《枫桥夜泊》塑造的形象主要有:落月、满天霜、渔火、江枫、姑苏城、寒山寺、客船、枫桥、钟声、乌啼、江水十一个形象。在这些形象中,钢琴独奏曲《枫桥夜泊》塑造最突出的有钟声、江水和乌啼。
形象一:钟声。作曲家在极低音区(大字一组)中用#C—#G来模仿钟声,钢琴极低音区的低沉、厚稳、空泛且泛音多的音响恰好的塑造了钟声,作品中通过对不同力度的运用,又使钟声由远到近的逐渐推移。
形象二:江水。作曲家用九连音与六连音在作品中多处穿插出现,生动的刻画了微波流动的江面。
形象三:乌啼。在作品第17小节,作曲家用连续下行的倚音、装饰音描绘乌鸦的鸣叫声。
作品中塑造的形象有很多,给人以无尽的遐想,需要演奏者用心体会才能演奏。
和声分析
黎英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对我国五声民族和声有着深厚的理论性研究,钢琴独奏曲《枫桥夜泊》右手声部总体建立在e角雅乐七声调式上,左手不断持续、强调的#C—#G又赋予#C调中心的低位,两个声部一起构成双调性。在和弦构建上,黎英海先生用典型的五声民族调式和弦叠置方法——二度与四度叠置和弦来构建,恰到好处的适合表现了民族特色,同时贯穿全曲的#C—#G也构成全曲的核心音程。
结构分析
钢琴独奏曲《枫桥夜泊》全曲共26小节,其基礎部分是一个二段曲式,有附属部分——引子和尾声,引子和尾声形成对称。
引子(1—6小节),前3小节塑造钟声,第4、5两小节塑造江水声,其中不同的力度运用又形象的塑造了两种声音的距离感。
第一段(7—12小节),有两个等长的乐句构成(3+3),主题是一个气息悠长、舒缓的歌唱性主题,与伴奏声部的钟声和江水浪花声一起形象的描绘了古诗《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景象,之后第13小节连接过渡到第二段。
第二段(14—22小节),也有两句构成,主题进入高潮逐渐下降到低音区,过渡到尾声结束。
尾声(23—26小节),在钟声渐远的力度表现中结束全曲,同时与开始的四小节引子形成对称。
值得一提的是:作曲家在极低音区用空泛及纯五度塑造的钟声贯穿全曲,不仅塑造了钟声,也有力的加强了全曲结构的凝聚力。
音响分析
钢琴独奏曲《枫桥夜泊》虽然只有短短的26小节,但在作曲家精细的雕琢下,描绘出一幅如梦如幻的情景和“润物细无声”的声音,而表现这些的主要因素是力度。
钢琴独奏曲《枫桥夜泊》的力度表现具体有:pp、p、mp、p、mf、f以及其中的渐强和渐弱。如开始3小节钟声的引子,在相同的音符下不同的力度表现描绘出声音推移、由远到近的感觉;描写江水声时,渐弱的力度使人暇想到水声在推移、浪花渐去,而密集快速音阶刻画的江水声与低沉的钟声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作曲家通过多处繁复的力度标记,要求演奏者精确地把握音乐的细微之处。全曲谱面共26小节,但是强弱记号却多达几十处,这要求演奏者需要极为精细的演奏,需要演奏者细致地体会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要求。
在织体上,钢琴独奏曲《枫桥夜泊》以音型化的织体将多种形象融汇在一起,来表现古诗的韵味,同时黎英海先生在创作这首作品时,十分注重古诗的吟诵习惯,同时运用“鱼咬尾”这种顶真的手法,将每句串联起来,形成内在联系。作曲家从第三句开始,逐渐将旋律的高点升高,使诗情升华,带入全曲的高潮。
结语
由以上对《枫桥夜泊》的分析可见,作曲家巧妙地运用钢琴的各种音响表现力,使古诗中的各种情景得以表现,给人身临其境的切身感受。作品中十分注重古诗词唱腔的设计,吟诵式的旋律,使古诗词的韵味十分浓郁,体现了作曲家深厚的中国传统音乐功底。
作为音乐表演活动的二度创作,演奏这首作品的表演者应了解作品表现的情感内涵,忠实再现原作的艺术意境。钢琴演奏者不仅需要扎实的演奏技巧,还要对古诗词风格与情调有准确的把握和理解,将诗人、作曲家的情感进行深刻的自我感受并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当诗境、乐境、心境三者达到高度地和谐统一时,才能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高远、深邃的意境,通过指尖以钢琴的唯美声音生动、真实地表现、创造出来。
(本文系信阳师范学院2010年度校青年基金项目《中国民族调式和声在高师和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资助文章。项目编号:2010049)
参考文献:
[1]樊祖萌.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2]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3]李淑芬.黎英海歌曲《枫桥夜泊》的艺术特色[J].中国音乐,2009(06):53-56.
[4]张宏宇.谈艺术歌曲《枫桥夜泊》钢琴伴奏的意境创造[J].乐府新声,2011(02).
[5]邵良柱.民族调式和声在高师和声教学中的融合研究[J].大众文艺.2012(19).
|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闲话《枫桥夜泊》】推荐阅读:
诗词:枫桥夜泊01-23
枫桥夜泊拼音版06-28
枫桥夜泊写作背景09-15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06-06
枫桥夜泊作文400字10-21
枫桥夜泊古诗带拼音01-27
《枫桥夜泊》课堂教学设计11-24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附练习题及答案07-04
闲话手机散文10-13
闲话英文修辞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