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新貌小学作文

2024-1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乡村新貌小学作文(通用13篇)

乡村新貌小学作文 篇1

站在家乡的土地上,放眼望去,田野里除了那金灿灿的稻谷外,展现在田间地头的还有那品种丰富的绿色蔬菜:雪白的萝卜、绿油油的青菜、滚圆滚圆的大白菜、又粗又嫩的莴笋、争相绽放的花菜……交织成一幅五颜六色的壮锦图,真是美不胜收了!

您再往那山上看,那不是一片翠绿的竹林吗?是的,可它并不是普通的竹林,那是我家刚种的一片十亩的雷竹林,每年的二、三月份我们挖的雷笋就为我家净收入上千元呢!听,微风里竹林发出“沙沙沙”的声响,不正像一个个顽童在说着悄悄话?那随风摇摆的竹子,婀娜多姿,就像一群载歌载舞的少女。

您再往那右边瞧,那不是一片果树林吗?桃树、李树、梨树、桔子树……应有尽有,这里的一年四季果实累累。

让我们再把目光投向左边,看,那不是一片花开得正旺的桂花树吗?鹅黄色的小花在竞相开放,阵阵凉风拂过,香气扑鼻,整个村庄弥漫在浓浓的芳香中,真让人陶醉。

再看看脚下吧,家乡的那条烂泥路早已披上了坚硬的盔甲,望着眼前那一条条笔直平坦四通八达的水泥路,耳边不禁响起了歌星韩红唱的《天路》: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有了这些神奇的“天路”,如今家家相通,村村相连,各村儿女欢聚一堂。

峨嵋金顶新貌 篇2

提起峨嵋金顶,突然想起20多年前我的父亲曾经在金顶手“托”太阳照了一张照片,给我印象极深。于是在朋友鼓励下我立马响应,直奔峨嵋金顶。

天高气爽,车行不久,司机朋友就说,今天天气真好,在这儿就能远眺峨嵋山金顶。我隔窗望去,果然远处山峦叠嶂,一座最高的山峰之颠,辉映着熠熠红光,司机朋友说,那就是金顶!

金顶是峨嵋山佛教文化的精华所在,为普贤菩萨的道场。山上的寺庙始建于东汉,唐宋之后日趋兴盛,至明清臻于极盛。当时梵宇琳宫、大小寺庙以及寮舍等建筑计五百余间,可容千人同时进食。金顶之巅的“金殿”,则为明万历年间妙峰禅师创建的铜殿,殿高8米,宽4.8元,深4.3米,上为重檐雕瓦,环以绣棕锁窗,瓦柱及门窗四壁,全为掺金的青铜焊成,屋顶檐瓦馏金,中供普贤菩萨,旁列万尊小佛,门壁上还雕刻全蜀山川道路图,建筑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金殿建成后,当一轮朝阳照射山顶之时,金殿便迎着太阳闪烁着红光,迢耀百里,峨嵋金顶的得名即由来于此。遗憾的是,峨嵋金殿在清代被一场大火烧毁,留存下来的只有一道铜碑,上镌集王羲之字的《大峨山永明华藏寺新建铜殿记》和集褚遂良字的《峨嵋山普贤金顶记》,同时还留下几扇窗门现存华藏寺中。

铜殿被毁后,清代光绪年间心启和尚又在原址建以砖殿,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曾拨专款对金顶进行维修,但在十年动乱时期,金顶再度遭劫,某单位占用了金殿,把庙宇充作柴油机发电机房,致使1972年4月引发了一场大火,无情的烈焰将金殿、华藏寺全部烧毁,庙宇中的铜门、铜壁、铜碑、铜塔、铜炉、铜镜、铜瓶、象牙佛、锡莲灯、以及古代名人字画等8972件文物均化为灰烬,庙中的永德和尚也在大火中蒙难。

2003年金顶终于迎来了新世纪的曙光。在四川省建设以峨嵋山为中心的“中国第一山”国际旅游区的宏大规划下,确定了恢复重建华藏寺及塑造十方普贤圣像的核心工程,此举得到了国家建设部、文物局和联合国世界遗产保护组织的支持。经过建设者们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难奋战,工程终于胜利完成,峨嵋之巅金光重观,昔日的“光明之顶”重新展现出撼人心魄的魅力!2006年6月18日金顶举行隆重的开光仪式,来自海内外的高德大僧、诸山长老和各界嘉宾3000余人参加了这个宏大典礼。

小车一路盘旋而上,终于登临到海拔3077米的峨嵋金顶。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金顶上最具特点的四面十方普贤圣像。圣像的十张佛面显得端凝、祥和,折射出万道金光!圣像通高48米,铸此铜像的总重量达660吨。站在佛像前遥望四野,只见起伏的群峰连缀成一朵庞大的莲花之状拱卫着金顶,由金殿、银殿组成的华藏寺和卧云庵全都笼罩在祥云缭绕之中。此时此刻,我看到头顶是悠悠蓝天,脚下是蔼蔼白云,向下腑视更是千里田园,岷江、大渡江、青衣江似白练萦绕在山脚之侧,更有贡嘎山横亘天际。山风飒飒,远山近树似乎正在合奏一支无限风光的协奏曲!

待到西边太阳快要落山之时,突然有人兴奋地喊到:“云海!云海!”众人循声望去,果然以远山为岸、近山为岛的云海正“波涛”汹涌地朝我们脚下的山崖滚滚而来。我突然涌起腾云的欲望,恨不得跨过围栏,蹦到云端上去体验一下孙悟空腾云驾雾的感觉,多亏围栏上的安全提示语句让我猛然恢复理智。人说峨嵋山精华由日出、云海、佛光、圣灯四大奇观组成,此番上金顶,我无缘看到佛光,但看到了如此壮美的云海,心愿足矣!

次日六点起床,又匆匆赶往金顶观日出。看着东方渐渐发亮,垂天之云由黑变灰,慢慢地又由灰变白,此时,东边的天际露出一条粉红色的亮线,心想是太阳快出来了吧?我一心期待着太阳喷薄而出的令人激动的时刻,可是东边的云越来越厚了,太阳像一个害羞的大姑娘,最终没有出来与大家见面。不过虽然没有看到日出,但是曙光中的金顶及其四周千姿百态的美景仍让人流连忘返:近处卧云庵内亮起了灯光,僧房内梵音阵阵,四面十方普贤圣像也顿时脱去了灰色的夜礼服,披上金似的新装;远处,云舒云卷,雾合雾散,磅礴大气地变幻着各处种模样,令人产生了无限遐想……

Golden Summit at Mount Emei

Yue Hong

I visited Leshan in Sichuan in October 2006 to see a friend and the Big Buddha Statue. The friend advised me to visit Mount Emei and see the Golden Summit since I had already traveled all the way to Leshan.

This reminds me of a photograph in which my father stood at the Golden Summit, stretching his hands with the morning sun perched on his open palm. It was more than 20 years ago. I still remember how the picture impressed me. Without hesitation, I set out gladly to visit Mount Emei.

It was a fine day. The taxi driver informed me that I was lucky to see the mount from afar. It was true. The soaring peaks loomed large from afar. The tallest one shone in red. The driver announced it was the Golden Summit.

The Golden Summit is said to represent the finest Buddhism culture. The patron bodhisattva of Emei is Samantabhadra, known in Chinese as Puxian. The first temple was built in the era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25-220 A.D.). From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onward, the buildings on the peak multiplied. In its peak period, temples, halls and monk lodgings numbered more than 500; the kitchen and the dining hall were big enough to cater to 1,000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The Golden Hall was erected in the Mind Dynasty (1368-1644). The 8-meter-tall hall shone in reds at the sunrise and people could see the shiny color presumably from 50 kilometers away in a fine morning. That is how the name of Golden Summit came into popularity.

The magnificent hall came down in a fire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structure was rebuilt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after 1949, the government allotted funds for a refurbishment project. During the chao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1966-1976), however, the hall was used to house a diesel generator. The generator sparked a fire in April 1972. The fire engulfed the Golden Hall and the rest of the Huazang Temple and destroyed 8,972 pieces of precious cultural antiques such as paintings, bronze articles, and calligraphic works.

The rebuilding project started in 2003. On June 18, 2006, the project was completed and over 3,000 people attended a ceremony in celebration of the event.

It was indeed my good fortune that day not only because the fine weather allowed me to see the Golden Summit from afar but also because the Golden Hall and the Huazang Temple as well as the Puxian Statue were all there for me to witness in splendor.

The taxi zigzagged all the way up to the summit at 3,077 meters above sea level. The first thing I saw, after picking up a flight of stone stairs, was a gilded statue of Puxian, which has ten faces. It is said that the 48-meter-tall statue was made of 660 tons of bronze. The undulating peaks around the statue looked like a giant lotus flower. The Golden Hall, Silver Hall and the rest of the Huazang Temple and the Sleeping Cloud Nunnery were all draped in soft white clouds. Beyond the clouds arched the blue firmament. At the foot of the peaks were three rivers meandering like thin belts and sweeping farming fields fading away into the horizon.

At the sunset moment, I heard someone shouting excitedly, "The sea of clouds! The sea of clouds!" I turned and gaped at the spectacle. Large chunks of clouds were surging toward the peak where I stood. For a moment, the sky below us was like the sea. Turbulent clouds converted distant peaks into a shore and nearby peaks into isles. The vista was so breathtakingly beautiful that I was all of a sudden seized by an urge to step over the guard rail and float into the clouds.But the safety warning on the guard rail halted me.

I rose early the next morning and got to the summit before dawn in order to see the sunrise. The east turned to gray first and then white gradually. The sky revealed a narrow line of pink. I prayed for the sun to break through the bank of clouds, but the clouds thickened. I was disappointed. However, the spectacle on the summit in the first morning light was still impressive: lamps twinkled from the Sleeping Clouds Nunnery, Buddhist music and human voices chanting a scripture wafted in the soft breeze, the statue of Puxian took off its gray gown and donned a golden robe, clouds in the distance churned, opening and closing constantly in a grand manner.

乡村新貌小学作文 篇3

体育场所是山坡。

放学书本靠手拿,

学期未完书已破。

小狗鸡鸭常相伴,

规范锻炼不沾边。

老师也是小学生,

教我读时虚心听。

哪怕肚中在唱戏,

篇篇课文都背完。

后来在读五年级,

照常背书也不停。

《金色鱼钩》长课文,

背完也是一百分。

寒冬衣衫太单薄,

习作本子少可怜。

都知盘中菜和饭,

粒粒都是血和汗。

春种一颗稻子粒,

秋天未知有收获。

酷暑风霜时时伴,

颗粒能收皆大喜。

要知长辈血和汗,

不忘父母养育恩。

一粒一碗来不易,

倾倒饭菜不应该。

大家都知盘中餐,

粒粒粮食皆辛苦。

多数同学做得好,

从来不倒饭和菜,

珍惜粮食带头做,

吃饱吃好精神爽。

猛醒回头看辽小,

学习天堂实羡慕。

学校开设俱乐部,

全面发展我羡慕。

开设项目十四个,

想报项目任我挑。

要是我能再少年,

每个项目都想报。

从小立下报国志,

多亏家校培育我。

可报项目一旦选,

勤学苦炼不缺席。

辽宁小学就是好,

不亚重庆珊瑚校。

美好校园读六年,

打好基础要坚实。

六年读满升中学,

中学读了考大学,

读研攻博任我挑。

毕业过后进社会,

将来找份好工作。

回报父母和祖国。

辽宁小学就是好,

终身不忘我母校。

健儿展翅出夔门,

家乡建设莫忘掉。

学好本领回家乡,

建好奉节新夔州。

一步一个脚印走,

远大志向胸中装。

德智体美齐发展,

学童有志在四方。

天天锻炼不可少,

学校操场设置齐,

教室加上电脑室。

大小厨房烹美食,

早晨中午饭菜香;

每天炒菜品种异,

饭熟菜香添滋味,

吃了一碗又一碗,

滋补身体有精神。

学习锻炼体魄壮,

个个长得像小虎。

健康体魄人人有,

精神抖擞搞学习。

要打乒乓功能室,

校园早有图书室,

架上图书几万册,

博览群书好去处。

一生读了万卷书,

下笔有神写文章。

阅览休息有好处,

教师办公有电脑,

既查资料又撰文,

课件网上随手制,

方便大家都称行。

辽小学子几千位,

从小立下大志向,

要学肖望谈家嘉,

学习锻炼思想好,

全面发展我最行。

今天随想不成文,

只为抛砖来引玉。

老生常谈不够好,

欢迎大家来指导。

四千学子齐努力,

辽宁小学展新貌。

家乡新貌作文 篇4

车子行驶在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上,吸着清新的空气,听着老家的故事,不用一个小时我们就回到了家乡。

啊,家乡的面貌焕然一新!水泥路不仅通到了家门口,还通到了田间地头。一座座高大的水泥楼房掩映在翠竹绿树之中。房前屋后龙眼、黄皮挂满枝头。楼顶上的电视天线架没有了,原来老家也有了闭路电视,而且每月只收5元维护费,比我们县城里的便宜了很多。家家都用上了从山里引来的“矿泉水”,户户摆放着一组组款式新颖的家俱。柜子上放着大彩电,彩电下面放着VCD机。电风扇、洗衣机、电冰箱、消毒碗柜等家用电器应有尽有。与人联系不是手机,就是电话。人们在工作之余,渴了,打开冰箱拿出饮料;累了,靠着沙发收看电视。餐桌上鸡、鸭、鱼、肉更是家常便饭。家乡人民的生活富裕了。

家乡新貌作文 篇5

每天清晨当第一辆绿色公交车从我家门前经过时,我就背着书包迎着晨曦去上学。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替代了昔日的坑坑洼洼的土路,通到每村每户。整齐的白墙红瓦的楼房和一大排贫困户的安置新房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格外耀眼。家门前整洁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座精美的亭子,亭子边的假山石上“不忘初心”四个大字在晨光中熠熠生辉。广场边一排红叶石楠已长出鲜红的嫩叶,远看像一朵朵红花。石楠中间穿插的金边黄杨,绿叶黄杨,还有高高的柳树、桂花树错落有致,生机盎然。广场外面是一块块农田,金灿灿油菜花正吐着芬芳,农田下是一条清亮亮的小溪,正唱着欢快的歌流向远方。

现在不光居住条件变美,生活也由过去的吃饱变为吃好了。爷爷奶奶小时候能有口饭吃就不错了,现在我们要什么有什么,一年四季超市里各种商品、新鲜蔬菜水果应有尽有,而且还可以网购,我们还注重营养搭配,挑着吃。生活好了,爷爷闲下来时还拉起了五十多年都没拉的二胡。在去年我们白果村的春晚上,我、爸爸、爷爷一家三代同台表演,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好评。爷爷感慨地说:“这是现在生活好了,村里也搞春晚,以前我们一天忙到晚还吃不饱穿不暖,哪有那闲工夫。”

旧盐换新貌 篇6

在矿物资源被开发殆尽之后,当地政府决定把它开发成一个旅游地,这绝对是个很大胆的想法。不得不说,它的设计者肯定很轻松,因为整个建筑几乎没用做任何的装修和改造,连观光通道都是之前运输过千万吨盐料的竖井。幽深不见底的井下保留了它正常运作时的木质支架和悬浮式照明灯管,降到底下时,地上甚至还铺满了沙层般的盐。一切都是那么的原汁原味,甚至能让深海恐惧症患者失声尖叫。

正是因为它保留了最原始的矿坑风貌,并且没有引入什么外部建材,所以这里的环境非常稳定,11-12摄氏度的温度、80%的湿度,清爽宜人。而且是一个完全无菌、无过敏原的环境,你完全不必担心它会让你觉得不舒服。古老步道一直延伸到了甬道深处,仿佛随时会走出扛着鹤嘴锄的工人。所以把它定义成盐矿博物馆是完全没问题的,这里几乎就是一个休息中的矿场。抬头就是岩石流体层和巧夺天工的岩石纹路,如果你觉得还可以“更近一点”,那不妨选择租一艘木船,到最深的地下湖里一探究竟。

值得一赞的是,矿场上面还开发了一系列的娱乐休闲设施。圆形露天剧场、体育馆、摩天轮、迷你高尔夫球场、保龄球道……不管在下面受到了什么样的心灵震撼,甚至是视觉压抑,都可以到这里来收获短暂却深刻的放松。

TIPS

家乡新貌作文 篇7

现在,家乡是那么新。从前那条崎岖不平的小土路变成了四通八达的柏油马路,昔日矮小、破旧的瓦屋泥房也摇身一变,成立一幢幢高楼大厦。各种交通工具穿梭如飞;两旁则是挺拔、葱郁的樟树,那般魁梧,就像保卫边疆的士兵。绿化带、健身区应有尽有,你瞧那一幢幢气派不凡的.楼房,住的大多的都是普通的工人、职员。而今,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温馨的家。

美丽的街头花园比比皆是。各种奇芭美得令人心醉,特别是那粉红的桃花,那样娇美动人,使人一见便产生爱慕心。一阵微风拂过,诱人的清香袭面来,令人神清气爽,更引得一群群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那舞动的色彩更为其点缀得美不胜收。此情此景,就像是走进了一幅画卷,使人不禁赞叹:“美哉!”

昔日头朝地,背当天,面黄肌瘦的农民,已经伴着家乡的变化节奏走向致富的道路了。我家乡的人们就像长江后浪推向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校园新貌的作文 篇8

瞧!文化长廊中有的刻有三字经;有的刻有一个一个的英语单词,活像一个个小精灵,十分可爱。我最感兴趣的要数三楼了。三楼有一只千里传话筒,于是我顺藤摸瓜找到了在另一幢楼中的一只传话筒。我听了听,呀!有人在叫“你好吗?”我回了句:“你是谁?”那人又说:“我是王强。”这应该算是最早的电话了。

在古代,人们最早用来交流信息的工具是鼓。鼓在现代还是非常有用的,在冰葬时人们会击鼓来表达自己的悲哀;赛龙舟时,人们会击鼓来稳住节奏;过节时,人们会击鼓来表达过节的快乐……

明珠出西部 港城绽新貌 篇9

八大峡街道办事处位于栈桥海滨以西,西镇南部临海处,海岸线长3000余米,因辖区内8条马路以我国著名的8个峡谷命名,且与青岛著名的“八大关”东西并峙,故称“八大峡”。管区总面积2.265平方公里,居民29400余户,72300余人。2013年,街道紧紧围绕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服务环境、生态环境五大内容,立项创新,领题调研,创立了“红飘带”社区志愿服务模式,以创新激发工作干劲、以创新促进管区和谐。街道先后荣获国家防震减灾示范社区、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青岛市应急管理标兵单位和青岛市军民共建标兵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民生篇:开展民生服务,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一是开展“爱心工程”。围绕助学、助困、助医、助孤等项目,开展“阳光救助”、“阳光医疗”、“阳光养老”等八项“爱心工程”,不断加大帮贫济困活动力度。建成全市首家规模达一千平方米、设施设备完善、功能齐全的市南区示范性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康复训练、老年课堂、读书阅览、棋类活动和健康咨询等个性化服务。建立了78个养老互助点,完善“六送”服务,为老人送奶1554人472535袋、送报3000份、送餐74人、送保险50人。二是举办社区友好邻居节。开展书香邻里活动,以社区图书室为阵地,组织各社区居民,开展读书、捐书、换书和交流读书体会活动,共捐书2000余册。开展大家乐社区文艺活动,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为居民提供场地与设施,开展麻将、扑克牌比赛等娱乐项目,吸引居民积极参与;开展书法、绘画、合唱等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活动。开展邻里互助活动,为邻居做一件好事,在社区参与一项公益事业活动,倡导“一天一问候”、“有事您说话”等亲情互助理念,增进邻里情。开展厨艺活动比赛,分别在三门峡和台一社区开展面食“卡花”和包饺子比赛,并将面食和水饺送给社区老年公寓老人。三是开展“福来了”帮困扶贫送温暖主题活动。采取各种形式关心和帮助辖区困难群众、弱势群体,关心和帮助有贡献的老专家、老干部、老党员,把党和政府的温暖,把帮困扶贫的好政策,把社会的关爱送到他们身边。元旦和春节期间,走访居民200余户,发放慰问金10000余元,发放物资30余万元。

特色篇:创新多元服务,弘扬关爱与和谐

一是开展“红飘带”社区志愿服务。根据辖区“三老”(空巢老人、孤寡老人、高龄老人)人员较多的实际情况,开展“红飘带”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及时组织志愿者上门,为求助家庭提供服务。街道投入8万元,为每个服务站配齐剪刀、锤子等常用维修工具;配备轮椅、红十字应急箱、残疾人电动车等助残设备;以及缝纫机、独轮车、铁锹、扫帚等劳动工具,并在8个社区建立了“红飘带”社区志愿服务站,建强服务队伍,弘扬“文明自己,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精神。二是开展爱心助残服务。以“小金”热线为主体,开展了爱心助残志愿活动,以“轻残帮重残,帮一点是一点”为理念,为残疾人及其家庭开展康复医疗、就业培训和民事代办等服务。2013年以来,共开展助残活动5次,受助残疾人达100余人次。三是开展关爱失独家庭服务。为帮助失独家庭,开展了“红飘带关爱失独家庭”帮扶活动,组织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多对一”结对,以“常回家看看”的形式,给失独老人以精神慰藉,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救助。四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为帮助外来务工子女融入社区,在三门峡社区建立了“竹蜻蜓”心理咨询服务空间,为外来务工子女量身制定系统的心理辅导计划,同时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安全自护教育、励志教育等。五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服务。为弘扬革命传统教育,在汶铁社区建立以周恩来总理的侄子周保章名字命名的“周保章工作室”,成立五老宣讲团,深入企业、学校、社区进行革命教育,为辖区青少年和党员群众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服务。六是组建“邻里守望”服务队。以社区片长、楼组长和居民志愿者为主体,在社区建立8支“邻里守望”服务队。街道投资10000元为队员制作了马夹、帽子、标识等装备。做到三个一(遇见生人问一问,碰到救助帮一帮,外出远行瞧一瞧)活动,确保辖区稳定。

环境篇:营造宜居环境,提升街区品质

积极推进危旧房改造工程。为解决群众住房困难问题,完善功能配套,提高群众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按照市、区两级政府关于危旧房改造工作的部署,街道成立危旧房改造工作项目小组,深入楼院、居民家庭调查走访,宣传政策,了解居民真实意图,积极推进危旧房改造工作程,把最大的民生工程做实:积极开展“大干300天”行动,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通过召开动员会、印发《倡议书》、走访入户等形式,让广大居民了解、支持、配合、参与,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建家园”之势。累计清理楼院50个,清理小广告500余处、拆除违章建筑200m2、清运垃圾100余吨。打造了台西八院、汶水路3号、汶上路8号等精品楼院。

经济篇:营造宜业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积极打造团岛湾小微企业奋进园。为支持辖区小微企业发展,解决小微企业创业难题,因地制宜,积极构建多元化服务体系,在观音峡社区率先探索创建小微企业奋进园,设立政务服务专岗,为企业提供支持和引导,协助企业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成果发布、项目洽谈、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管理策划、市场融资等服务;开展双月奋战活动。落实联系服务企业制度,深入走访企业,认真听取企业意见和建议,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工作科室和社区走进项目现场和楼宇企业,调研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问题,进生产现场,解经营难题,抓新项目开工。走访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9座商务楼宇,摸清中和大厦、建银大厦等商务楼宇企业楼层分布及物业管理等情况,进行200余家企业的网上平台信息录入。利用市、区招商机构和网络平台,新制作招商材料广为发放,积极推介项目,对中苑码头、金茂湾等重点项目和载体进行推介。成立“团岛湾兴业发展促进会”,挖掘辖区资源,凝聚辖区各方面力量,加强招商引资,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为区域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社会管理篇:创新应急管理,确保辖区稳定

街道始终将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关系到民生的大事来抓,坚持把地震安全管理、避难场所建设贯穿于社区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全面构建社区应急管理长效机制,大力加强网格化管理和平安和谐社区建设,营造了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主体、家庭广泛参与、居民普遍关注的防震减灾社会氛围。5月9日,在八大峡广场组织开展了防灾减灾示范性综合演练,八大峡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和辖区居民共300余人参加了观摩,市民政局救灾处、市南区民政局和市南区红十字会有关负责同志现场指导。2013年4月,街道被授予“国家地震安全示范社区”,是青岛市唯一获此称号的街道;打造前海旅游安全环境。辖区三面环海,海岸线长,一些外地游客不熟悉海浪,易出现意外落水的情况。为此,街道出资4万余元在辖区海岸线配置了15个公益救生箱,每个箱子里放置一个救生圈和30米的救生绳,做到防患于未然。

家乡新貌作文450字 篇10

寒假期间,我回到了家乡--惠东县平山镇。 回家乡的一路上,我听爸爸对我说:“现在平山镇建设好多了,街道绿化.美化,环境卫生也比以前好了!”到了!我的家乡平山镇到了!家乡真的变了:街到整整齐齐,绿化带绿树成阴,绿草如茵,花儿怒放,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回想起以前的家乡:小镇到处都是垃圾,绿化带里的花草树木死的死伤的伤,无人管理,现在变好了,变美了!听爷爷介绍,家乡又多了几处可以休闲.玩耍的地方。爸爸带我去参观了飞鹅?H森林公园.县城文化中心和全民健身广场。飞鹅?H森林公园位于惠东县城东侧,几座小山连在一起,占地面积近200万平方米,已建好公园南门的牌楼.广场和部分上山道路;县城文化中心位于县城华侨城西枝江边,占地7.8万平方米,建有中央舞台。音乐喷泉。休息长廊和停车场,还在建设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等。全民健身广场占地4.4万平方米,建有体育馆和体育商品楼,还将建蓝球场.羽毛球场.门球场.排球场等,并配套健身器材,建设工程完成后,将是市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希望家乡的建设和环保工作能越来越好!

校园新貌作文300字 篇11

学校的校门很大,在校门的正上方写了五个刚劲有力的大字一一东方红学校。

走进大门,就能看到一条平整的人行道。往左边一看,就是学校的文化栏,上面有的教我们知识,道理,有的展览出了同学们的优秀作品。我们班负责九号,十号文化栏卫生。文化栏大概有十多个,每个文化栏的下面都会有一条木凳,是提供给学生们休息的地方。文化栏的旁边还摆放着许许多多的`花草。

你知道我们的校训在哪里吗?就在人行道的右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是毛泽东主席说的话,被刻在文化石上作为我们的校训。旁边还有一个校微,圆圆的,红彤彤的,寓意日出东方,雏鹰高飞。我们就像小鹰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我们就像小鹰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快乐的飞翔。在操场的正中央有个篮球场,四周是塑胶跑道,就算摔跤了,也不会受伤。在操场的前面是教学楼,礼堂,实验楼一次整齐地排列着。

绵竹新貌: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篇12

在参与2010年5月5日至9日“江苏省赴川援建新闻采访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时刻都能感受到绵竹大地上丝丝流动的“江南意韵”,这“江南意韵”里不仅包含着江苏人民的大爱,也包含着“江苏质量”、“江苏速度”、“江苏理念”、“江苏精神”和“江南风貌”。无论你来自哪里,只要你踏足绵竹,你就会有所体验,“江南意韵”如影随行,就在顾盼之间。也许是暮春之故,当我们刚刚踏足这片川西蜀北之地,竟疑是身在江南。在这里,春的气息尚未尽褪,夏之舞步却已翩跹。沿途目不暇接的是绵延的绿树,掩映之间,粉墙黛瓦时隐时现,白墙之上,描画着一幅幅绵竹年画,透出浓郁的中国味道,再配以远处的小渠流水、塍陌相接、田畴交错,怎不让人亿起江南?然而,绵竹毕竟不是江南,她给人以江南感觉的地方,正是江苏援建者无私奉献、辛勤劳作在这里开的花、结的果。

苏州风情:孝德镇新城水街与中国年画村

孝德新城位于绵竹市的东南部,与孝泉镇毗邻而居,扼交通之要,从成都北行而入绵竹,必经此地。这里流传着“一门三孝”(二十四孝中的“涌泉跃鲤”和民间流传的“安安送米”)的故事,绵竹年画的标志性作品之一便是全套《二十四孝》,在这里,“孝厚为德”的观念深入人心。孝德镇新城整齐划一的柏油马路横平竖直,将整个新城分割为各个功能区。苏州水街是我们此行采访的第一站,车沿苏州街驶入新城,左边即为姑苏苑,是一排排簇新的民居,沿途经过慈善爱心孝德学城,转入苏孝路后便折向学仕路,同行的记者感叹道,“学士路在苏州工业园区也有的,不过这里加了个单人旁,叫学仕路,现在感觉就好像进入了苏州工业园区”。从学仕路再折向天香街,就看到了苏州水街,水街两边皆为休闲之所在,商铺林立,建筑风格一律宽檐白墙黑瓦,高低错落,随着一条流水向前延伸而去,流水边是石柱扶栏,扶栏边为依依杨柳,随风而摆。流水上有石拱小桥,长椅凉亭倚水而建,让人如入江南画卷之中。水街的样式让人不自觉地想起了苏州的山塘,不过这里没有了市嚣声的喧闹,显得更加的宁谧与自然。水街正对面为孝德镇中心幼儿园,里面隐约传来孩子们嬉闹的声音,伴着小河中水车被流水冲击着转动时的声音,交织成了一曲动听的旋律。水街入口边树立着一座小牌坊,一面书写“苏孝情”,一面书写“一家亲”,足可体现苏州与孝德两地人民携手共建孝德新城之深厚情谊。

从看到中国年画村的标牌到进入年画村(孝德镇射箭台村)还有着一段路,从车上望开去,田里的麦子业已黄熟,稻田里的秧苗插植不久仍是绿意盎然,而老去的油菜花早已褪去了绿叶黄花的盛妆,结起了一簇簇、一层层坚实的籽粒。这一切似乎都预示着一个好的年成。有关人士介绍,年画村是由苏州与绵竹共同投资打造而成的年画产业基地,也是年画创作学习与交流的平台。苏州援建给绵竹年画产业带来了崭新的经营理念,绵竹年画也带给了苏州桃花坞年画创作上更多的想像空间,二者之强强联合,将使中国的年画产业更加蓬勃发展。年画村绕着一座水塘而建,其核心建筑是位于射箭台村二组126号的“绵竹民间年画坊”,画坊面对着水塘边的广场,绵竹年画南派大师陈兴才老人就住在这里。在画坊里,我们幸运地见到了陈兴才老人。老人已91岁高龄,穿着蓝布衣的工作装,手持着烟斗不时吸着烟,工作室中虽烟雾萦绕,却隐不去老人炯炯有神的目光,老人耳力仍然聪敏,说话时轻声细语、淡定自若,这让人想起了画坊门口的那副对联:“根植绵竹千家农户亦锄亦笔,载誉中华万卷锦绣越土越洋”。据老人自己讲,他从十几岁开始画年画,已经画了70多年,他热爱年画,画年画就是他的生命。当我们离开年画村的时候,老人走到了画坊的门口,倚门而送我们这些外来的客人,脸上挂着慈霭且淡然的笑意,使人久久不能忘怀。镇江智力: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

在九龙镇的九龙山脚坡沿上,有这样的一处所在,它打破了绵竹本土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成功首创了绵竹本土第一家高效农业生产基地,这就是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倾力援建并打造的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在记者见面会上,绵竹市农业局副局长肖义贵对镇江农科所的专家们表达谢意,他肯定了高效农业示范园所取得的成绩,并表示,江苏高效农业的技术移植成功有效,草莓等经济蔬果种植示范效应明显,但因为农业项目见效的周期长,绵竹今后还需继续与镇江农科所的专家们合作,争取以示范园带动四川盆地整个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促使农业发展的整体跃升。绵竹本地率先尝试高效农业的代表们也向记者现身说法。玉泉镇农民、养猪大户钟长兴介绍了他的养猪经验,自从他在示范园学习了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他养的猪生长快,肉质鲜美,销路很旺,用他的话来说,他现在是“生态养猪,快乐养猪,养快乐猪”,他养的猪主要是供给苏源牌放心肉,目前在绵竹,苏源牌放心肉店已开了3家,预计年底会开到6家。富兴镇的魏有强,本在外打工,他回家后接受了示范园里江苏农科专家的指导,尝试着种植本地比较稀有的草莓,虽然只种了一年,却因此受益匪浅,作为草莓种植示范户,他种的草莓不愁销路,在市场上卖到15元/斤,比起一般草莓几元的市场价高得多。板桥镇的殷代斌是本地最早种植草莓的示范户,也是本地最大面积的草莓种植户,他将草莓与农业观光旅游相结合,用5亩地来种植草莓,专门卖给观光休闲的游客,有着很好的收益。

高效农业园区分为南北两片,北片为科技培训区,南片为科技示范区。我们在镇江农科所副研究员刘照亭的带领下参观了南片的科技示范区。据介绍,园区核心示范面积300亩,示范面积5000亩,辐射面积有50000亩。园区重点示范优质高效草莓、梨、桃、葡萄、蔬菜及发酵床生态养猪、养鸡新品种、新技术。在示范区我们见到了江苏来的“草莓大5E"SE柏生和他的妻子高春英。王柏生介绍,他是志愿来援助当地农民的,为了更方便地传授草莓种植技术给当地的农民,他还特意叫来了妻子,由妻子去指导女学员们,正因为此,他每年收入少了七八万元,如果是在江苏老家,每年种草莓收入可达十七八万元。在畜禽标准化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点,我们见到了沈晓昆研究员,他正在猪舍现场向大家介绍并展示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走进猪舍,看见几十头粉皮肉猪争先恐后地吃着猪食,奇怪的是,这些猪一刻也不休息,不像一般的猪吃完了食便睡在一边,据介绍,这样的猪才会长得快,不停地运动会消耗猪胃里的食物,所以它就不停地吃。口渴了,猪就会跑到另一边的特制取水器里喝

水,当猪嘴顶在取水器里,水便会流出,当猪嘴抽离取水器,水便停止流出。这样的科技养猪法确实让人耳目一新。在鸡棚边,沈晓昆研究员向我们介绍,这里选用的鸡的品种是从江西精选的绿壳蛋鸡,它能产生很高的经济效益。另外,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示范区里随处可见的喷灌系统,这有效解决了山坡高地农业生产用水的问题。

常州韵致:金花镇玄郎村

来到玄郎村的人们是幸运的,它为人们展示了新农村的样板形象。车子穿行于绵延起伏的龙门山脉脚下,在经过了沿山旅游观光带数以十计的农家乐后,终于到达了今日的玄郎村。金花镇玄郎村本位于大山深处,地处幽僻,原名玄郎沟村。“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玄郎村所有的农房、生产资料、基础设施损毁殆尽,直接经济损失达1.6亿元,由于其地处地震断裂带上,经专家论证不能原址恢复重建,于是在遵道镇棚花村调地142.16亩,由江苏武进对口援建。在对新地块进行了统一规划之后,玄郎村以统一的风貌进行了异址迁建,共有422户、1217人需要安置,目前已有352户落户于新址,其余则以投亲靠友解决了安置问题。今天的玄郎村交通便利,景色优美,设施完善,已逐步成为一个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消费、美食、品花为一体的农村休闲旅游观光胜地。在玄郎新村,我们采访了武进援建指挥组指挥长冯路兴,他说,当初建设玄郎新村时就考虑到了其功能不能仅用于安置,而是要定位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要使它具有带动与样板的作用,为绵竹乃至四川的新农村建设带一个好头。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武进援建者们对重建进行了统一规划,特别强调了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协调性,所有建筑风格整齐划一,粉墙黛瓦坡顶,但具体到每幢房屋又有所差别,随着地势高低而错落有致,做到了“一户一景”。呼吸着山间吹来的清新的风,欣赏着整洁优雅的村景,人们心旷神怡,不远处的一张大标语牌上写着“山上有银行,山下美家园,生活比蜜甜”,这就是今天玄郎村人的真实写照。

玄郎村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已由武进规划院设计出来了,这为玄郎村乃至金花镇的后续发展与发展的长效机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用冯路兴的话来说,他们的援建是“用心在做”,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临行前,金花镇的镇长感慨地告诉我们,绵竹的新农村建设至少提前了20年。

无锡特色:汉旺新镇

无锡对口援建指挥部位于汉旺镇东汽集团某废弃的厂房里,条件殊为艰苦。在这里,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作风,无锡援建者们正是以这种全身心的忘我姿态投入到汉旺新镇的建设当中的。汉旺是绵竹受灾最严重的镇,与汶川、北川、青川、映秀镇合称为“三川两镇”。黄莉新副省长来汉旺视察时说,这里“任务最重,工作量最大,条件最艰苦”。无锡对口援建指挥部指挥长王学芯在介绍无锡援建的情况时总结了5个“无锡特色”,一是科学规划先行,二是文化统领工程,三是生态环保建设,四是资金监管运用,五是苏南模式移植。王学芯介绍,汉旺新镇规划是四川省通过的第一个原地异址重建规划,工作量大,涉及面多,援建总投资达12.5亿元,共分为32个项目,今年6月可以全面完成援建任务,目前也只有对汉旺的援建提前半年达到了“两个基本”的要求。王学芯还谈到了汉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他认为援建一定要把“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前期的援建主要集中于“输血”式的恢复性建设,后期还要加强“造血”功能,以汉旺无锡工业园区为依托,引进民间资本,做好东汽的配套项目,就地带动老百姓的就业与消费。除了硬件上的“造血”,还要软件上“造血”,着力促成“苏南模式”向汉旺的移植,通过组织培训与交流,将资本运作的概念植入到当地干部群众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加强汉旺后续发展的活力与动力。

新镇绿地文化广场上的“汉旺诗碑”铭刻着无锡援建者与汉旺人民的深厚情谊,王学芯指挥长以其诗人的笔触写下了一首诗,道出了他对汉旺的感情:“新镇在这碎梦边伸展,每间新房,每条新路,关怀就是亲人。亲人,份量无限”。在汉旺镇中心小学里,还有这样一幅标语,“让每个学生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快乐成长,让每个老师在自主发展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与这幅标语相匹配的是崭新的校园,宽阔的操场、明亮的教室与完备的设施。这些文化的印记,将时时刻刻让人们铭记“以文化统领工程”的无锡特色。

江苏大爱:永远的铭记

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说的“江苏和绵竹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的话音还言犹在耳,江苏援建者在这句话的鼓舞下,以大爱的精神,夜以继日,全身心地投入到援建工作中去,克服了种种实际困难,在保证了工程建设速度的同时,也保证了援建工程的质量。在这次采访过程中,由于时间及行程所限,我们仅仅采访了几个援建点。然而,几个援建点并不能完全反映出江苏援建者的整体风貌。因为,无论是苏南各市,还是苏中、苏北各市,她们都是在以同样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进行着援建工作,并且都是在以同样的质量与速度,让绵竹在两年时间中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有了“江苏速度”与“江苏质量”的双重保证,自然就促成了江苏省100个援建项目集中交付使用仪式于2010年5月9日在四川绵竹经济开发区的成功举行。在交接仪式上,中共绵竹市委书记兰开驰致辞说:“总计100个项目的援建工程涉及民生保障、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它们的集中交付,展示出的是跨越千里的援建深情,给予的是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承载的是加快发展的美好希望。一所所设施完备的学校与卫生院,一个个环境优美的民院与小区,一条条笔直通畅的交通干道,已成为凝固在绵竹大地上的座座丰碑,都镌刻着江苏同志的援建情谊。对此,绵竹不会忘记,绵竹人民将永远铭记!”这里铭记的是江苏的援建者们,也是江苏怀有大爱的人民!

(题头摄影:袁文)

校园新貌1200字作文 篇13

我是一名刚刚毕业的学生,以前在磐安镇中心小学读书。回想起学校的旧貌,我真是感慨万分。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渐渐地开始注重教育投入,实施“两基”计划。“两基”就是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

自从国家实施“两基”计划以来,我们的学校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学校的后院只是我们倒垃圾和上厕所的地方,那儿除了有一处简陋的厕所和一个脏兮兮的垃圾坑以外,就再也没有任何建筑了。那儿的路很难走,特别是在下雨天,因为是用泥土填平的院子,所以下雨天走路一不小心就会摔一跤。尽管有人用砖块垫在脚下走,但万一砖块没有踩稳,会摔得更惨!

自从学校实施“两基”计划以来以前孤零零的后院已经修起了宽敞明亮的教室、新的厕所和讲究的垃圾坑。还栽上了一排排小树,铺上了防滑的砖块。即使是在下雨天也不怕会摔跤了。

以前我们没有实验室,上科学、实践课时不能做实验,同学们都很无奈。自从实施“两基”计划以来,我们学校图书、阅览、仪器、实验四室都齐全了!在图书馆里,同学们在专心致志地看书;在阅览室里,同学们在一丝不苟地查找资料;在仪器室里,同学们在目不转睛地观察仪器;在实验室里,同学们在小心翼翼地做实验。同学们的爱好一下子广泛了许多。

我上四年级的时候,学校还没有音乐老师和体育老师,同学们想唱歌,不会唱。想上体育课,没有设备。现在可不一样啦!学校新建了羽毛球场和乒乓球场,还开放了久违的.篮球场。同学们的体质也增强了。

以前的操场只有一条用砖铺成的小路,中间矗立着旗杆,上面飘着五星红旗,还有两棵大垂柳,一左一右,相互照应着。现在,那条小路一直延伸到校门口,就分成两路,围绕着一个呈阶梯状的花坛,花坛里栽满了小花、小草、小树。花坛的正中间是一棵雪松,它高高地矗立在那儿,风吹雨打都不怕,好像在对人们说:“你看,你看,我多挺拔呀!”在右边的操场上还有一棵老槐树。这是棵龙槐,它的样子很奇怪,像一朵绿色的蘑菇,周围还有星星小草点缀。如果我能把它采下来扛回家,我一定做一个红烧大蘑菇吃。

学校还在四周的墙壁上彩绘了北京奥运会的福娃形象。真不知是出自哪位“画家”之手,墙壁上的福娃栩栩如生,仿佛就在你眼前,和你一起奔跑;一起呼吸清新空气;一起捉迷藏;一起嬉戏……

在教学楼走的外壁上挂着我们学校的校训:至德、厚生、立新、培优;校风:严谨、务实、合作、创新;教风:敬业、爱生、博学、善教;学风:勤学、守纪、立志、成才。充分体现了本校教师、学生的良好素质。

学校为了让同学们增长课外知识还特意修建了知识栏。每周的大事记、出勤人数、缺勤人数……都贴在上面。还有每周的《小学生报》我可爱看了!

学校的教师一贯秉承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严谨治学、求真务实、淡泊名利、潜心教书的光荣传统,就拿我们班杨老师来说,她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无私奉献、不辞劳苦,在学科教学中起到了榜样引领作用。

目前,我们学校正在高速发展,争取创建成一流的名校,努力实现目标,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上一篇:大学生安全事故典型案例下一篇:公务用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