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公务用车改革

2024-1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有企业公务用车改革(精选8篇)

国有企业公务用车改革 篇1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编制说明

一、基本情况

(一)XXx基本情况

XXX有在职在岗管理人员 人,包括领导班子成员 名、中层干部 人、司勤人员 名。

(二)公务用车基本情况

企业现有用于项目生产经营、商务活动等日常交通保障公务用车 部(其中:越野车 部、小轿车 部、客车 部、工具车 部),车辆的管理养护、调度运行均由企业党政办公室负责,企业领导班子成员个人均未配备有专用车辆及专职司勤人员。

(三)车辆及人员费用情况

201X年X月至201X年X月,企业公务交通总支出约为

万元,主要为路桥费、油费、维修保养费、车船税、年审费、车辆保险费及司勤人员支出等。

二、适用范围

本实施方案适用于企业本级。包含所属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及本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及其下属各级全资、控股及实际控制企业。本方案适用的岗位和人员主要是指场本级领导班子成员(即:企业负责人),以及在职在岗管理人员(即:其他符合条件的人员)。

领导班子成员按照《关于推进全市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的通知》(来车改〔2018〕1号)公务交通补贴标准执行;管理人员参照“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各级各类事业里位中在编在岗人员”参加公车改革,报经来XXX审核同意后执行。如遇有与政府相关文件或政策相驳的,按照政府有关文件规定调整执行。

三、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具体内容

(一)参改人员及保障方式

企业纳入改革范围人数共

人,其中企业领导班子成员

人,中层管理人员

人。

1.保留实物保障公务用车人员:无。

2.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人员:企业正职 人,企业副职

人,企业管理干部正科级

人,副科级

人,科员以下人员

人。

(二)保留公务用车的数量、用途及管理方式

鉴于企业现有车辆的情况,以及企业建设项目较多且距市区及乡镇较远,为便于企业应急保障和建设项目检查,企业申请保留目前使用的一辆越野车、两辆小轿车、一辆皮卡车,车辆由企业党政办公室按照《XXX企业改革后公务出行保障和公务用车使用管理办法》从严管理。

(三)取消公务用车的数量及处置方式

企业保留原使用车辆

辆,拟取消

辆公务用车。涉改公务用车由企业车改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车改办”)向上级管理部门申报,经上级部门审核批准后,进入拍卖处置程序,处置取消车辆。

(四)公务交通补贴标准

1.企业正职按每人每月1500元的标准发放; 2.企业副职按每人每月1200元的标准发放;

3.企业管理干部正科级按每人每月500元的标准发放; 4.企业管理干部副科级按每人每月400元的标准发放; 5.企业管理干部科员及以下按每人每月300元的标准发放; 6.下属二级企业班子正职(董事长、执行董事、总经理)按1200元/月标准发放。

7,下属二级企业班子副职(副董事长、监事会主席、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农艺师、总会计师)按800-1000元/月的标准核定。

8.相当上述职级不同称谓的其他人员公务用车补贴标准按相应职级核定;兼任职务的人员,其公务用车补贴按其最高职级标准核定,不得重复领取。

9.补贴发放方式:按月发放。10.计发时间:2018年9月1日始

(五)司勤人员配备及安置

企业配置有

名司勤岗位人员,拟留用 名司勤人员,根据《XXX企业驾驶员分流安置方案》统一安置司勤人员。

(六)节支率测算

改革前(201X年X月至201X年X月),企业公务交通车辆及人员总支出为

万元,包括车辆运行费和司机支出费用。其中,车辆运行费用总计16.61万元,主要为路桥费、加油费、维修保养费、车船税、年审费、保险费等;司机支出总计

万元。改革后,企业公务交通运营费节支率将能下调

%以上。

(七)保留公务用车的标识化办法

对拟保留车辆实行标识化管理,按统一要求喷绘标识。

(八)改革起止时间

2018年9月1日起计发企业公务交通补贴,2018年12月底前完车辆改革工作。

三、保障措施

(一)改革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

企业成立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班子副职同志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党政办公室,负责牵头推进和协调日常工作,确保工作严肃有序,并逐级落实责任。

(二)改革后公务出行保障的社会化替代方式

改革后,鼓励采用公共交通公务出行,同时根据《XXX企业改革后公务出行保障和公务用车使用管理办法》对符合规定的公务出行进行补贴。

(三)改革后保留公务用车的管理办法、相关监督措施 企业根据文件精神,明确改革后公务出行的保障方式,对今后的公务用车的购置(租赁)、更新、保养、维护以及日常使用等,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同时,企业办公室将进一步完善公务用车使用管理程序,规范公务用车使用明细登记制度,切实做到每辆公务用车每次出行的详细信息有据可查。

附:XXX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XXX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为有效解决现行公务用车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降低运行成本,促进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参照市车改办《关于推进全市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的通知》(来车改〔2018〕1号),结合我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行为为目标,大力推进国有企业公务用车社会化、市场化、货币化改革,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统一、与推进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要求相一致的新型企业公务用车制度。

二、基本原则

(一)积极稳妥。以保障正常工作秩序和生产经营秩序为原则,按照“坚定不移、平稳和谐”的方针,采取“整体推进,同步实施”的方式进行改革。

(二)注重实效。切实降低公务用车费用,解决公务用车突出问题,进一步规范企业领导人员从业行为,促进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

(三)统一模式。实行统一的公车改革模式,执行基本相同的改革政策。

(四)公开透明。广泛征求对公务用车改革的意见,严格规范实施过程,并接受社会监督。

三、车改思路 按照“取消公务车辆、限额货币补贴、市场运作保障、同步组织实施”的工作思路,拍卖处置企业原有部分非生产经营性公务用车,企业管理人员在本场行政区域内的公务用车改为定额货币补贴,本场行政区域外公务及重大商务活动通过公共交通、购买交通服务等市场化途径解决;保留原有的1辆越野车和2辆小轿车以解企业商务接待及日常必要的经营和商务活动用车,保留1辆皮卡车以解决企业应急用车需求。同时,建立一系列配套制度,解决用车补贴核定、租用车辆、应急车辆使用管理等相关环节的规范问题。

四、工作内容

(一)确定对象范围

1、公务用车改革的范围:本方案适用于企业本级,及所属的各级全资、控股及实际控制企业。

2、公务用车改革的对象:本方案适用的岗位和人员主要是指上述企业符合公务用车配备条件的企业负责人(以下简称“班子成员”),以及按照国家及有关部门的有关政策规定符合公务用车配备条件的在岗在职管理人员及其他岗位和人员(以下称“管理人员”)。

3、分步实施公务用车改革:班子成员按照市车改办《关于推进全市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的通知》(来车改〔2018〕1号)文件规定的企业负责人公务交通补贴标准执行。管理人员参照“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中在编在岗人员”参加公车改革,但须报经XXX审核同意后执行。在公车改革执行过程中,如遇有与政府相关文件或政策相驳的,按照政府有关文件规定调整执行。

(二)核定涉改车辆

对非生产经营用车进行核定,原则上所有的小轿车、越野车商务车、中小型客车等非生产经营用车辆一律列入车改,取消所有非生产经营性公务用车。

(三)拍卖出售公车

对核定的涉改公务用车,委托符合资质要求的中介机构评估作价,评估结果经确认后,根据国家有关国有产权转让的规定,由企业统一组织,采取车、牌分离方式公开拍卖。

(四)实行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

1、场班子成员公务交通保障方式:改革班子成员公务用车实物供给方式,实行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取消为班子成员个人配备的公务用车,每月按标准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在XXX范围内的普通公务(应急和重大商务活动除外)出行不得使用公务用车。在XXX范围之外的公务出行,根据场本级差旅制度规定及实际情况采取公共交通、社会化保障或安排公务用车的方式进行保障。

班子主要负责人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上限为市本级党政机关同级公务员公务交通补贴标准的2倍(即:企业主要负责人按市本级科级每人每月750元的公务交通补贴的2倍,设定上限为每人每月1500元的标准发放),班子副职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不高于主要负责人公务交通补贴标准的80%(即:按本级主要负责人每人每月1500元的公务交通补贴计提80%,设定上限为每人每月1200元的标准发放),经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同时报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2、其他符合条件人员公务交通保障方式:企业根据本级管理人员岗位特点和生产经营实际,核定应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或执行差旅制度保障公务出行的工作岗位或人员,并按照“分岗、分职、分档”的原则确定场本级管理人员公务交通补贴标准。被核定为执行差旅制度的管理人员,要严格执行企业本级关于差旅制度及规定,公务出行由企业统一安排公务用车的方式进行保障;被核定为发放公务交通补贴的管理人员,取消其公务用车安排,每月按标准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在XXX范围之内的所有公务活动(应急和重大商务活动除外)出行不得使用公务用车,所发生的交通费用均由其本人自理。在XXX范围之外的公务出行,根据企业本级差旅制度规定及实际情况采取公共交通、社会化用车的方式进行保障。

管理人员公务交通货币补贴标准分别为:科级每人每月500元、副科级每人每月400元、科员及以下每人月300元的标准核定公务交通补贴;下属二级企业正职(董事长、执行董事、总经理)按每人每月1200元,副职(副董事长、监事会主席、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农艺师、总会计师)按每人每月800-1000元的标准核定公务交通补贴。

3、有序实施经营和业务保障等其他公务用车改革:根据本场生产经营特点和机要通信、应急、生产技术服务、商务接待、执纪及特种专业服务等实际需要,按照实用节俭的原则适当的保留经营和业务保障用车。其余公务车辆按规定先行封存,待评估定价后,公开拍买处理。

4、补贴发放方式:公务用车补贴应单独列帐,按月打入车改人员专用账户,不可提现或与工资并行支付。相当上述职级不同称谓的其他人员公务用车补贴标准按相应职级核定;兼任职务的人员,其公务用车补贴按其最高职级标准核定,不得重复领取。个人享受公务用车补贴的情况,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

(五)相关配套政策

1、企业应急、重要商务活动用车。因抢险救灾、处理突发事件、执行紧急公务、特殊岗位用车,配置的皮卡车,要设置特殊标识或用特殊号牌。重要商务接待、重大商务活动用车,采用保留的商务用车及市场化服务方式解决。采取市场化服务的方式,通过招投标选定汽车租赁企业,设定服务条件、确定服务标准、实行定点服务。

2、车改后留用车辆的使用管理。按上级核定留用的公务车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严格的用车管理制度,同时统一安装GPS进行监管,确保每辆公务用车每次公务出行的详细信息有据可查。

3、借(换)用车辆的处置。场本级及下属企业出借(换用)的车辆,原则上应在车改前统一收(换)回;特殊原因无法收(换)回的,经车改办核准,按规定办理产权转移(变更)手续。企业借用(占用)其他单位车辆的,车改前一律归还车辆产权单位。

4、驾驶员分流和安置。实施车改后,对在编驾驶员可采取工作调动、内部转岗、提前退休、自谋职业等途径妥善安置。

5、职务或岗位变动人员的车改待遇。享受用车补贴人员发生职务变动,从职务变动的次月起,按新任职务调整公务用车补贴;职务变动后不符合车改条件的,从职务变动的次月起,停止发放用车补贴;因各种原因被停止执行职务或调离的,从次月起(以文件时间为准)停止发放用车补贴;一个月请假15天及以上工作日的,取消当月用车补贴(公休假、病假除外)。

五、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改革方案及配套措施经区党工委、管委批准后,召开动员大会进行部署,认真组织实施。

(二)开展申报。成立由主要领导具体负责的车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门机构及责任人员,向区管委及市车改办提交参加车改的申请报告,并附真实反映本单位有关情况的材料。

(三)组织实施。根据上级规定,要于8月25日前完成取消车辆的封存停驶工作。在办理车辆封存停驶手续后,次月起执行车改政策,向涉改人员发放公务用车补贴并执行相关配套政策。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规范操作。公车改革是一项复杂而且敏感的任务,涉及面广、难度大,必须加强对公车改革的领导。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纪委(监察委)、党政办、计财科、劳动人事科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公务用车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公务用车改革各项决策的组织实施。

企业公务用车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在党政办公室下设办公室,并根据工作需要从相关部门抽调工作人员,具体负责车改业务和监督检查工作。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同志分别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要充分掌握车改动态,全面了解车改基本政策,规范操作程序,细化实施方案,研究处理各种问题,制定与车改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监督机制。

(二)统一思想,参与改革。要高度重视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充分认识推行公车改革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加强宣传,形成全体管理人员充分理解和广泛支持的良好氛围。

(三)分工负责,共同实施。公务用车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要在场车改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根据各自职能和工作分工,研究制定车改相关配套政策文件,并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承担相应的服务与政策解释等工作。

(四)严明纪律,确保稳定。公务用车改革,关系到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调整,必须严肃纪律,强化监督。要严格按照公车改革政策,加强宣传教育,明确纪律要求,细化管理措施,防止违规违纪行为和安全事故的发生。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对违规违纪行为,要及时纠正、严肃查处,确保车改工作的平稳实施。

附:

1、企业公务用车补贴管理暂行办法

2、企业重大商务活动用车保障方案

3、企业应急公务车辆管理办法

4、企业涉改公务用车处置工作方案

5、企业驾驶员分流安置方案

国有企业公务用车改革 篇2

2012年6月30日, 全国人大审查通过了《关于2011年中央决算的报告》,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答中央财政决算公开问题, 并就“三公经费”具体是指什么, 回答了记者提问。“纳入中央财政预决算管理的“三公经费”, 是指中央财政按照有关规定, 通过财政拨款安排给相关中央部门及其所属单位, 用于因公出国 (境) 、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和公务接待等方面的支出”。“因公出国 (境) 费反映单位工作人员公务出国 (境) 的住宿费、旅费、伙食补助费、杂费、培训费等支出;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反映单位公务用车购置费及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安全奖励费用等支出;公务接待费反映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 (含外宾接待) 支出”。

二、国内外公务用车之发展状况

(一) 国内公务用车发展状况

国内公务用车俗称为“三分天下”:“办公事占1/3, 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1/3, 司机私用占1/3”。突显公务用车之腐败现象的严重性。中纪委2013年查处有关违反八项规定的违纪案件, 其中公务用车使用违反相关规定的案件有4851起, 占违纪案件比重高达1/3, 居各类案件之首。

目前国内现行公务用车管理制度, 源自传统模式的管理和配给。但随着经济高速发展, 现行公务用车管理制度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公车超标、公车私用、公车浪费已然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公务用车已逐渐成为领导干部身份和待遇的象征, 成为领导干部的隐形福利, 造成超标准配车及公车私用现象泛滥, 公车支出费用数额惊人, 这不仅成为各级财政的沉重负担, 滋生的领导干部的特权意识, 也成为领导干部奢靡腐败之风的温床, 是公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仅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 而且腐蚀了党和国家的执政根基。加大力度深化公务用车改革已然是当前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 国外公务用车发展状况

《廉政瞭望》中曾指出:1947年法国制定了公务用车制度, 制度经过长期实践逐步完善, 在发展中找到适合本国公务用车从购置到管理的整套制度。“1965年比利时政府颁布公务用车法令以来, 并经过若干次完善整理, 形成现在实用性较强的公务用车管理法令”。由此可见, 国外公务用车改革发展道路也是从无到有, 逐步发展并趋于成熟, 这对于目前我国公务用车的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及借鉴意义。

三、“三公经费”改革

2014年3月5日,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好财税体制改革这个重头戏。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着力把所有政府性收入纳入预算, 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各级政府预算和决算都要向社会公开, 部门预算要逐步公开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 ‘三公经费’只减不增, 打造阳光财政, 让群众看明白、能监督”。

财政部日前公布的2013年中央级“三公经费”预算比去年预算执行减少1.26亿, “三公经费”各项目数据均有所下调。“三公经费”预算只减不增, 中央政府是自上而下从自身做调整, 缩减三公经费, 杜绝“三公经费”腐败现象, 为政府部门更好地遵守“八项规定”打好了基础。整理近期中国历史改革进程中发生的重大举措, 对“三公经费”改革只是历史进程中的小波澜, 只是对一个身心受伤的“病人”的心态调整, 调整那些习惯于享受隐形福利领导干部。深入推进这项不涉及“灵魂”的改革, 无需多么复杂的改革设计, 只要有削减领导干部一部分“福利”的决心即可, 对社会发展同样有着深远积极意义, 带给社会以“正能量”。

我国“三公经费”是于2011年开始, 在中央政府首次公开, 其公开的主体范围在逐渐扩大, 公开的内容逐渐增加, 公开的明细程序逐渐提高, 公开的时间逐渐达到一致。2014年是“三公经费”公开的第四年, 每年推进“三公经费”预算公开的广度和深度均有所提高, 良好的趋势让我们看到了“三公经费”公开的进展。广大人民群众很高兴见到“三公经费”改革带来的前景, 更盼望改革带来前所未有的突破。希望通过加大打击公费开支腐败的力度, 更进一步提高“三公经费”的透明度。与其他相关制度改革相比, 规范“三公”的改革不缺政策法规的支撑, 它有较强具体的指向和群众认识的高度一致性。在中央大力推进“八大规定”以及整治“三公”腐败的大环境下, 随着社会舆论对于“三公经费”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改革前景已然比较成熟。

201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提出:“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 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 取消一般公务用车, 保留必要的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及按规定配备的其他车辆”。“普通公务出行由公务人员自主选择, 实行社会化提供。取消的一般公务用车, 采取公开招标、拍卖等方式公开处置”。”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 不得以车改补贴的名义变相发放福利。”

这两年“三公经费”下降趋势主因是公费出国、公费接待的严格管理, 经过二年的改革, 这二部分已经很难下降了, 相对于“三公经费”总的大盘来说, 目前的“三公经费”缩减力度有限,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与公众期待的“三公经费”改革目标尚远。2014年全面启动公车改革, 这是一个大大的利好, 势必每年将节约近千亿的公用支出。而公车消费一直又在“三公经费”支出中占较大比重, 是铺张与浪费的一个源头。因此只有彻底进行公务用车改革, 才能明显提高“三公经费”支出下降趋势。超标车及人员安置、补贴标准、管理模式的调整是当前公务用车眼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结语

“三公经费”、公务用车改革不仅是调整我国财政体系支出结构的问题, 还是转变政府形象的重要手段。改革势必牵扯到众多人员、触动到庞大利益群体, 如能完美解决, 则即可切实保证民生刚性需求的满足, 又可带动相关行政管理体制等领域的进一步完善, 符合我国政治与经济的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有关负责人答中央财政决算公开问题[EB/OL]. (2012-7-13) .http://czzz.mof.gov.cn/zhongguocaizhengzazhishe_daohanglanmu/zhongguocaizhengzazhishe_caikuaishijie/201207/t20120713_666264.html.

[2]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全文实录) [EB/OL]. (2014-3-5) .http://cpc.people.com.cn/n/2014/0305/c64094-24536194-4.html.

[3]听竹.国外是如何管理公务用车的[J].廉政瞭望, 2005, (12) .

[4]汤嘉琛.光明日报:“三公”经费改革力度应更大[EB/OL]. (2013-4-24) .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BIG5/n/2013/0424/c78779-21260320.html.

国有企业公务用车改革 篇3

一、车改的目标

切实杜绝公车私用等现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节约财政经费开支,降低公务交通成本;保证公务活动正常开展,提高工作效率;实行公务用车货币化和社会化,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公务用车制度。

二、车改的范围和对象

(一)车改范围:市直实行公务员管理、参照和依照公务员管理的机关事业单位。市直公检法机关、城市管理局暂不列入车改,其他特殊部门或岗位经市车改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可暂缓车改。

(二)车改对象:现任处级(含处级)以下在职干部、职工。市五套班子领导和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的秘书长暂不列入车改。

三、车改原则

为了保证车改的顺利进行,市委、市政府明确以下几项原则:

(一)有利于工作。车改要保证开展机关业务工作所必须的交通条件,日常工作不能受到影响。

(二)有利于节约。实行车改后,财政在公务交通方面的支出要有较大幅度减少。

(三)有利于廉政。车改要从根本上解决公车使用和管理方面存在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四)有利于稳定。车改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相适应,得到多数干部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四、公务交通补贴标准和发放办法

(一)根据既要节约财政开支、又要保证公务活动需要,用于公务的费用由财政补贴,用于私人的费用由个人负担的原则,合理确定公务交通补贴标准。

个人每月公务交通补贴数额如下:

正处:领导职务3000元,非领导职务2700元。

副处:领导职务2500元,非领导职务1900元。

正科:领导职务1700元,非领导职务1400元。

副科:领导职务1300元,非领导职务900元。

科员(办事员):700元。

职工:300元。

上述补贴标准可以根据珠海市经济发展和物价指数的变动适时作适当调整。

(二)为了体现不同岗位之间的差别,可由各部门领导班子集体研究调整各个岗位的交通补贴标准,并报市车改工作领导小组核准。调整后的交通补贴不能超过市确定的该部门交通补贴总额。岗位之间的差别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10─15%。

(三)市财政局根据各部门的具体情况,每月按该部门公务交通补贴总额的10─20%核拨公共交通经费(具体比例根据各部门工作性质和工作量由市车改工作领导小组核定),用于本单位接待、重大集体活动、到市外开会等需要专门安排车辆的费用和其他应急公务交通费用。节余可转入下一年度继续使用,超支不补。公共交通经费的开支使用必须制定相应的制度,并每月在本单位公开使用情况,接受监督。

(四)公务交通补贴的发放办法:建立市直单位公务交通补贴专用账户,由财政部门按核定的补贴金额逐月发放到个人工资账户。

(五)车改后干部调往非车改单位的,按新单位的规定执行。干部的职级按现任职务执行,以组织、人事部门发文为准。干部职务变动(包括由领导职务改任非领导职务),从次月按照新任职务的标准发放交通补贴;正式办理退休后,从次月不再发放公务交通补贴;离岗退养人员不享受公务交通补贴。

五、现有公车处置

车改单位的所有公务车辆要在规定的期限内统一上交市车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车改办”),由市机关公务交通车队(以下简称“市机关车队”)选用一部分外,其余一律由市车改办经一定程序确定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评估后,可先在车改机关内部拍卖,参加车改的市直机关干部职工可以竞拍,流拍的再向社会公开拍卖。拍卖所得款项统一收缴市财政。购车者付清车款后必须由市车管所办理过户手续。

参加车改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购买拍卖公车,一次性付清购车款的,可给予拍卖价10%的优惠。

六、司机安置

对车改涉及的司机,由各单位负责,以转岗为主进行安置。个人自愿并符合条件的也可以提前退休、离岗退养、自谋职业。市机关车队也要从现有司机中选调一部分继续留用。

七、离退休干部用车问题的处理

厅级以上离退休干部用车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保证老干部的用车需要。处级以下离退休干部用车仍由各单位负责,由单位向市机关车队租车,所需费用在单位公共交通经费中列支。

八、相关配套措施

(一)组建市机关车队,由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领导和管理,实行企业化运作。市机关车队负责管理市五套班子领导成员公务车辆,同时保留若干大巴、中巴和一定数量的面包车、小轿车,用于保证各部门接待、重大活动用车和到市外开会必须派车的需要,保留若干抢险、救灾等专用车用于应急公务。试运行一年后,再研究转为企业的具体办法。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必须制定严格的车辆使用和司机管理制度,不断改进服务工作,为机关公务交通提供优质服务。

(二)车改单位因接待、重大集体活动、外出开会、应急公务等需要用车的,一般情况下应提前向市机关车队申请,市机关车队必须适时保证各部门的需要。部门申请用车实行有偿使用,所需费用在部门公共交通经费中列支。

(三)从现在起,各单位一律不准购买新车或变相配备公务用车,严禁擅自处置现有车辆。车改后,不准以任何名义借用、调用其他单位的公车。任何人不准利用职权到其他单位报销应由个人负担的交通费用。

(四)已参加车改的干部、职工不再报销珠海市内的交通费用。到市外出差的差旅费报销办法按原规定执行。

(五)车改后要严格执行上下班制度,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为节省交通费而延误工作造成后果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六)不参加车改的公检法和其他部门也要制定严格的公车管理制度,坚持做到8小时内工作用公车,8小时外非公务活动禁止用公车。

九、车改实施步骤

车改采取先行试点,分步实施。金湾区、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机关,香洲区选择三个镇、街道办作为第一批试点单位,于2004年10月展开工作,12月落实试点任务。2005年根据第一批试点进展情况,再选择一批市直机关扩大试点范围,最后择机在全市所有属于车改范围的单位全面推行。

考虑到区、镇工作的特点,各行政区的党政一把手暂不参加车改;处级领导干部的交通补贴标准不得突破市的标准;科级领导干部的交通补贴标准可以略高于市直机关同级干部,但不能高于市直副处领导职务的补贴标准。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篇4

一、【背景材料】

2014年7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全文向社会公布。按照这一方案,中国将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将社会化,并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意见》用于全面指导公车改革,阐明了公车改革的意义,明确了公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细化了公车改革主要任务,对健全公务用车管理和保障制度、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提出了要求。《方案》明确了参改范围、人员范围、车辆范围和车改任务。其中,车改的四大任务是:(1)改革公务交通保障方式:改革党政机关(包括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民团体、群众团体、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实物供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符合规定的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及其他车辆。(2)合理确定公务交通补贴标准:公务交通补贴标准经过了反复的研究测算,综合考虑了公务出行成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承受能力、辖区面积、自然地理环境、公务出行次数和距离、行政级别和实际承担的工作职务等因素。(3)妥善安置司勤人员:要以人为本,对因取消公车而失岗的司勤人员不能简单推向社会,主要采取内部安置的办法,用多种方式保障其能够继续就业。要做好相关司勤人员的人事劳动关系变更、经济补偿发放、社保关系处理等工作,充分尊重和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4)规范处置公务用车:对取消的一般公务用车,制定了规范处置办法。通过公开招标评估、拍卖机构,通过公开拍卖等方式公开处置。这项工作一定要公开、规范,要防止甩卖和贱卖现象,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二、【理论分析】

1、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治理“车轮上的铺张”,到深化“车轮上的改革”;从创新提供方式,到有效保障公务出行,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归根到底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2)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原则。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要求政府的任何改革措施都要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公车改革实现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在关键的方面都做得比较具体。这是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具体体现。

(3)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的重要内容,是顺应民意、维护政府形象的迫切要求,表明了政府由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职能转变的决心,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4)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为保证公开公平公正,需要加强对车辆处置工作的审计监督和社会各界参与监督,加大公车处置中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执政方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搞好公车改革符合党的根本性质。同时,公车改革要想抓出成效,达预期目标,要求党必须坚持科学执政,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

2、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车辆配备范围过大、运行管理成本偏高、公车私用等问题突出。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解决公务用车突出问题。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符合我国公车使用现状,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2)要立足整体,学会对系统内部结构进行优化组合。公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善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做好新旧制度的有机衔接,就能激发落实的合力,做到抓铁有痕、善作善成。

(3)坚持用联系观点看问题。车改后可以避免因油价上升、停车费增加、司勤人员工资福利开支增加引起的行政成本,以及司勤人员养老、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未来潜在支出,还有车辆配备数量增加等因素引起的行政成本。把握这些固有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

(4)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目前,公车消费在“三公”经费占比例较大,通过推进这项改革节约政府开支,建立节约型政府,可以把节约的财政资金更多用在刀刃上,把主要的事情办好。这是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体现。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党政机关贯彻落实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精神的一项重要措施。这是对人民群众历史地位的尊重。

三、【跟踪试题】

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用车,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符合规定的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及其他车辆„„此次公车改革的方案一经公布,便广受好评。据此回答1—3题。1.公车改革体现了我国政府:

①组织领导经济建设

②致力于构建服务型的政府 ③是公共权力的所有者

④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A.②③④

B.①④

C.②④

D.①② 2.上述公车改革具体措施的原因是:

①政府具有社会管理职能 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③我国的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 ④我国政府坚持对国民负责的原则

A.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3.此次改革实现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明确了车辆的范围,明确了改革的对象,也明确了货币化补偿的标准,在关键的方面都比较具体。这体现了:

①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②政府为群众求助提供了根本途径

③政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④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从治理“车轮上的铺张”,到深化“车轮上的改革”,从创新提供方式,到有效保障公务出行,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的具体措施,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的重要内容,是顺应民意、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的迫切要求,彰显了我们党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决心与勇气。据此回答4—5题。4.材料说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①是政府职能改革,以便充分发宏观调控的决定作用 ②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③有利于打造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④是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体现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5.这一改革:

①是实现人民群众民主监督权利的保障

②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基本途径 ③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

④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公车改革自上而下进行,中央国家机关率先推进车改。这是对各地各部门的示范和激励。坚持一级做给一级看,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我们就一定能发挥公车改革“徙木立信”的作用,树立万众归心的改革信用,积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磅礴力量。据此回答6—7题。6.中央国家机关率先推进车改革对树立政府的权威具有重要意义。一个政府是否有权威,从根本上讲是由___决定的。

A.政府履行其职能的效果

B.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依法行政水平C.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道德操守

D.国家的性质 7.公车改革要想抓出成效,到达预期目标,中国共产党必须:

A.科学执政,发挥核心作用

B.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C.发挥宏观调控的基础性作用

D.切实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8.中央明确规定,为保证公开公平公正,加强对车辆处置工作的审计监督,欢迎社会各界参与监督;加大公车处置中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对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审计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分别属于:

①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②司法机关的监督 ③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 ④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9.车辆配备范围过大、运行管理成本偏高、公车私用等问题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解决公务用车突出问题,无论是出台八项规定还是制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都对公车管理和改革作出了明确规定,为推动公车改革提供了强劲动力。重视解决公务用车突出问题的世界观依据是:

A.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B.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C.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

D.一切从实际出发

10.公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善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做好新旧制度的有机衔接,就能激发落实的合力,做到抓铁有痕、善作善成。上述公车改革的要求表明:

A.立足整体就能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B.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能正确解决事物的矛盾 C.部分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 D.要立足整体,学会对系统内部结构进行优化组合

11.按照方案,中央和国家机关公车改革力争在2014年年底前完成,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非参公事业单位、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企业公车改革力争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这启示我们:

A.重视量的积累,从点滴做起

B.正确处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C.客观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D.解放思想,勇于发现和探索

12.车改后可以避免因油价上升、停车费增加、司勤人员工资福利开支增加引起的行政成本,以及司勤人员养老、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未来潜在支出,还有车辆配备数量增加等因素引起的行政成本。这警示我们:

A.事物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要把握事物的固有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 C.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快公车改革的步伐 D.要坚持适度原则,减少对公车的利用

13.推进公车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党风廉政建设。长期以来,广大群众对车轮上的铺张意见很大、反映强烈。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党政机关贯彻落实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精神的一项重要措施;它有利于节约开支。目前,公车消费在“三公”经费占比例较大,中央和国家机关达60%左右,从各地公开的“三公”经费看,地方比例更高。通过推进这项改革节约政府开支,建立节约型政府,可以把节约的财政资金更多用在刀刃上;它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普通公务出行由实物保障转变为更多地由公务人员个人自主选择,更多地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实行社会化、市场化保障,有利于合理有效配置资源。

运用哲学相关知识,谈谈对推进公车制度改革意义的认识。

参考答案:

1.C 2.B 3.D 4.B 5.D 6.D 7.A 8.D 9.C 10.D 11.A 12.B 很大、反映强烈。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符合我国公车使用现状;

(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党政机关贯彻落实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精神的一项重要措施。

(3)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目前,公车消费在“三公”经费占比例较大,通过推进这项改革节约政府开支,建立节约型政府,可以把节约的财政资金更多用在刀刃上,把主要的事情办好。

(4)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普通公务出行由实物保障转变为更多地由公务人员个人自主选择,更多地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实行社会化、市场化保障,有利于合理有效配置资源,取得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

我国公务用车改革研究 篇5

摘 要:目前,我国公务用车改革尚处于初级阶段,理论研究随着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逐步加强,纵观我国公务用车改革历程,不难发现公车改革是一项涉及范围广、内容复杂且政策性强的改革任务。本文首先以公务用车政策改革为基础介绍我国公车改革的整体情况,继而分析整个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问题背后的原因,最后在借鉴国外公务用车管理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关于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公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公务用车 改革 分析研究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01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重新修订了公务用车的使用配备标准,号称“史上最严格”的新一轮公车改革已经启动。这一消息无疑给公车改革带来了良好契机,在大环境的支持下,总结公车改革18年的经验教训,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适合我国公车改革的对策,为政府有效解决公务用车管理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另外,公车改革与社会民生相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促进社会和谐就需要我们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共建和谐社会,采取得力措施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研究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行政管理体制不断深化、公共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化交通服务逐步改善以及私家车的日益普及,从总体上来看,推进公车改革的社会和客观条件已经逐步形成。

一方面,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政府认清形势。我国公务用车改革已经进行了 18年,在这18年里,不少地方都进行了关于公车管理问题的改革,但是到目前为止公车私用、公车消费支出高等现象仍然十分普遍。从前期中央部委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公布的“三公”经费及公车支出情况可以看出,公车消费在职务消费总支出中占有相当大的的比例, 如此高的公车支出,浪费的是纳税人的血汗钱,难免引起社会各界的不满,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

另一方面,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改善政府形象。公务用车改革不仅节约了行政成本、降低了财政负担,而且还能促进领导干部平民化,打破了某些领导干部的“官本位”、“特权”思想,让官员和老百姓一样,自己打理出行问题,对行政官员了解民情、融洽干群关系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公众满意度,体现了社会公平,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目前,我国公务用车改革尚处于初级阶段,理论研究随着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逐步加强,针对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现综述如下: 我国公务用车改革思路目前有两种,一种是公车货币化模式改革;另一种是公车非货币化模式改革。其中,公车货币化模式包括半货币化模式和完全货币化模式;公车非货币化模式主要体现在公车集中管理和加强监管方面。

公车货币化模式是现阶段应用广泛却争论不一的一种改革模式。南刚志(2007)在《公车改革货币化模式评析》中肯定了该模式在减小公车规模、抑制公车私用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后,也理性分析了其在降低行政成本及体现社会公平方面的欠缺。同时也有学者认为货币化改革中补贴金额的划分标准没有合理合法依据,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滋生腐败现象。

公车非货币化模式是指在保证公务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所有公务用车及其使用所产生的费用全部由政府负担,并用特殊标志将公车与其他车辆进行区分,规范公车管理,公开公车监管和处罚办法的管理模式。该模式主要体现在公车集中管理和加强监管两个方面。

公车集中管理是指政府专门设立一个机构将车辆全部收纳进来,统一调度和管理。宾小山(2005)在《简论政府公车改革的基本思路》中提出公车集约化管理是针对目前我国公车体制中分散管理,造成运输成本上升等特点所制定的改革思路。由于是立足于我国现有体制特点基础之上的改革方法,因此,该思路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较易被改革对象所接受。公车集中管理不仅减轻了财政压力,有效地遏制了 “车轮下的腐败”,而且还妥善解决了司勤人员的再就业问题。事物的两面性决定了有支持者就必然存在反对者,在有学者对该模式认可的同时,也有学者对该模式表现出了担忧,李兵(2006)认为这个思路缺乏内部竞争,难以保证有效的执行力和服务质量,另外,由于需重新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因此增加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难度。

加强公车监管,主要是政府针对公车的使用管理方面进行的严格限制。针对这一思路,余诚(2008)认为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幵市场的改革就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的改革,加强公车监管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破坏了社会利益均衡,容易发生改革反弹的情况。也有学者认为这是追溯我国政治渊源,靠政治运动、喊口号提出的,虽然肯定了它在减少管理变革成本方面的作用,但也提出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改革,容易反弹回改革前的样子,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弊端产生,达不到预想的改革效果。

除了上述介绍的主要改革模式以外,还有学者提出了其它的改革思路。王明珠(2009)在《从利益均衡分析看公车改革的出路》中提出了公车市场化改革,并分析了这种模式的两种形式,即“公车租用”和“私车公用”,并阐述了这两种形式的可实施价值。

2.国外研究综述

经过查阅文献发现,西方国家没有专题理论研究公务用车问题,但是各国在公车管理上都制定了一套符合本国国情的制度。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已经成熟的公车管理经验将其运用于我国的公车改革。国外对于公车的管理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1)规范公车购置预算管理

在法国,政府各个部门的购车预算必须首先由政府各部委在制定预算方案时提出申请,由“国有汽车购置委员会”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再由代表政府的“国家采购联合总会”统一购买。在比利时,政府部门按照公务用车用途的不同将符合购买条件的公车分为7个级别,并对每个级别公车的可购买的最高价格作出了限定。同样,在采购车辆前需要提交报告,告知购买用途以及所需的级别,最后将报告提交财政部等待审核。这样多层级限制公车采购和配备,相当大程度地缩减了财政开支。

(2)严格控制公车配备数量和规模

在日本,严格控制公车配备数量。政府通过发放交通补贴的形式鼓励公务人员外出办理公务时乘坐电车、公汽、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以减少对公车的使用,并且在发放补贴时规定以最短的距离所需要的交通费为准则,实报实销。

(3)强化公车监管严防公车私用

在美国,为了严防公车私用,联邦政府规定每次用车记录都必须登记在册,详细记录车辆使用情况;瑞典推行的“公车监控系统”,也有效遏制了公车私用情况的出现。

3.对相关文献的小结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总结可以发现,公车改革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我国学者对于车改的探讨,也取得了初步进展。但相对而言,我国在这方面的究还是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首先,相当一部分研究侧重于一个方面的分析,比如将公车改革等同于货币化改革等,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比较单一。其次,观点片面,缺乏辩证思考和系统论证,拆东墙补西墙的现象比较普遍。最后,过于注重借鉴其他地区的改革经验,忽视了本地改革环境和实际情况,没有因地制宜地制定改革方案,提出的对策不够切中要害,缺乏可操作性。

二、我国公务用车改革

(一)我国公务用车改革历程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推进,公务用车改革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纵观我国公务用车改革历程,以公车政策改革为基础延伸至地方公车改革实践,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第一轮改革(1994年——1998年)1994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家财政对行政投入的增多使得各级政府部门对公务用车的需求也逐渐增大,同时,公车在使用过程中也滋生出部分官员攀比汽车档次、公车私用等腐败问题,因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布了《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规定》首次明确不同级别官员的用车标准,限制了进口轿车的购买量,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国家财政开支,遏制了部分干部盲目攀比的不良倾向。

1997年,中纪委、监察部首次提出公务用车货币化方案,在此背景下,深圳、珠海、中山等地也先后自发进行公务用车改革探索。

1998年,黑龙江省大庆市成为第一个在市直机关实行公务用车改革的党政机关,此次车改不仅涉及多个部门,而且还制定相关规定规范公务活动,加大了用车监督力度,成为全国车改的领头羊,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庆车改没能继续推广。同年9月,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了《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方案》以减少国家财政负担为目标,逐步实现部分中央机关陆续改革的计划。

首轮公务用车改革涉及范围较广并且均以各地自发探索为主,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在没有经验借鉴的情况下,效果也不够理想,但作为全国车改的第一块试验田,这一阶段的经验教训为以后的公务用车改革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2.第二轮改革(1999年——2003年)199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调整党政机关汽车配备使用标准的通知》。《通知》更加明确的规范了不同级别的领导干部对公车的使用,并且详细规定了公车釆购标准及对领导干部配车的价格限制。

2000年,江西省定南县在总结黑龙江大庆车改的经验基础上,开始试行对该县公务用车的改革,以期实现缩减机关财政开支,遏制车轮上的腐败的最终目标。

2001年,江苏省和浙江省分别从单个乡镇幵始新一轮车改试点。同年4月,湖北省老河口市实行了公车货币化改革,老河口市的公车改革在借鉴其它地方车改经验的基础上,有计划地依次推进,平稳过度,逐步完善,在当时被认为是获得较好效果的一次改革。2002年,山东省泰安市提出将各个机关公务用车统一交由机关后勤公务用车管理中心集中管理,所有公车交由公车管理中心集中调配使用,这也是第一次提出将公车集中管理的公车改革方案。同年,辽宁省葫芦岛市通过控制车辆编制、限制车辆采购标准和数量以及鼓励公车租用等方式在保证公务活动正常进行的同时对公车施行创新式改革。

2003年,为了进一步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促进党政机关廉洁高效,十六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的决定》中明确要求规范领导干部职务消费,并且将公车改革纳入其中。

第二轮的公务用车改革充分总结了第一轮公车改革的经验教训,较之第一轮自发探索车改而言更有计划和组织;这一阶段的公车改革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之上探索出一条公务用车社会化、市场化的创新之路,对推动全社会的公务用车改革作出了贡献。

3.第三轮改革(2004年——2007年)2004年,我国的汽车产业发展迅猛,随着汽车销量和车型种类的增加,我国的汽车销售价格也随之下降,因此,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发布了《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编制和配备标准的规定》,再次明确限制用车编制和规范采购标准,但对于公车编制和配备标准没作出新的规定,仍沿用了 1999年制定的标准。同年,部分国家机关会同北京、上海、安徽、广东、山东、湖北等多个省(市、区)均以分期分批逐步推进的方式竞相幵展公车改革试点工作。

新规定的出台进一步推进了全国各地公务用车改革进程。然而,2005年,就在各地因地制宜进行车改之际,国家有关部门通知即将推行公车改革的政府机关或正在进行公车改革的机关单位暂时停止已经开展的改革工作。这次“紧急刹车”导致又一轮车改热潮的降温。

4.第四轮改革(2008年——至今)2008年,为了落实节能减排,切实降低能源消耗,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颁布了《关于中央和国家机关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和深入幵展全民节能行动具体措施的通知》,这次改革不仅限制了党政机关公车使用时间,而且进一步降低了领导干部的配车标准。

2009年,浙江省杭州市经过7年的酝酿正式对机关公务用车的改革,以按级按月发放补贴的形式取消了副厅级以下干部对于公务专车的使用。

2010年,民革中央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提交了《如何破解公车改革之困局》的提案,建议建立财政预算约束体系,限制公车采购标准,控制公车购置数量,加强政策执行和联动内外监督。201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这表明我国各地的公务用车改革将踏上新的征程,又一轮新的改革拭目以待。

迄今为止,我国公务用车改革已经进行了 18年,从开始的各地艰难自发探索改革到有组织有计划地深度改革,这期间不仅经历了车改热潮,也曾陷入车改低谷;在一定程度上,既取得了改革成效,又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新的问题。总而言之,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探索成为了我国公务用车改革历程的真实写照。

(二)我国公务用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18年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和地方公车改革实践,我国现有的公务用车管理制度对于党政机关高效运转及党风廉政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的推进,现有公车制度改革的不足也日趋明显,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国家财政负担大

虽然我国现行的公务用车制度在汽车釆购、定编及财政预算方面作出了各种限制,但是在实际机关公务用车过程中依然出现了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部分政府部门凭借对公车购置审批的随意性,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方法购置新车以及解决汽车编制资金问题,这就使得之前规定的种种限制成为泡沫,架空了对公车购置作出规定的文件,导致公车改革整体效果不佳。

公车购置的随意性直接造成公车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严重膨胀,进一步加剧了国家财政负担。目前,我国公务用车总量多达200多万辆,超编配车率50%以上,并且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有的科级单位人员编制不多,但小车配备却不少,几乎党组成员或其它副职干部一人一台车,甚至有的主要领导一人配多台车,就是如此这般的公车配备依然会出现公务活动无车可用的怪象。

公车费用高是造成国家财政沉重负担的另一个主要原因。除了公车运行的基本成本支出外,还包括公车运行里程、燃油费、维修费、保养费、路桥费、停车费等均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些现象均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财政资金。

公务用车的公共性决定了由其所产生的一切费用均由公共财政承担,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导致现实生活中使用公车时对车辆本身不爱惜以及忽视公车使用成本的现象随处可见。同时,由于公车制度本身的缺陷,导致与公车相关的消费存在很多寻租的机会,领导指定修车点维修得回扣,司机多开发票得回扣,单位假借修车发票报销得回扣等已经成为常态。2.公车管理机制不配套

我国现行的公车管理制度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旧模式,将公务用车等同于领导专车似乎成了约定俗成的常态,领导不使用公车时,司勤人员和车便处于闲置待命状态,这种不经过市场交换,没有竞争关系的自我供给方式直接造成投入与产出比失调,不仅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也降低了公车使用效率。

同时,公车管理体制缺失还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同事之间的团结。按照规定,并不是所有级别的干部都可以配备专车。但是,在现实工作中,违规配车的领导不在少数,而对于那些没有配到车的干部或者单位其它需要经常使用公车办业务而又无车可用的人员就会心理失衡,产生供需矛盾,不利于同事间的团结,更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影响了公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我国目前对公车的配备和使用大多停留在行政制度层面,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和法律约束,这样就为某些官员制造了寻租的机会,在公车购买、使用、管理、维修、更新等环节运用各种手段谋取自身利益,侵占了国家财产,滋生了腐败的温床。虽然现有的公车制度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公车配备和使用制定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具体落实到各个地方政府各个部门就要根据所谓的"因地制宜”听从单位领导层的意见。这种对于公务用车管理模式的多样性直接导致对公务用车实际管理的随意性、普遍性。

3.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不相称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用科学的办法解决一切问题,要用科学的眼光看发展,而现行的公务用车制度设计并非完全科学,当然,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本身出发点是好的,但真正落实的时候就出现了许多违背初衷的情况。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原本被视为奢侈品的汽车越来越平民化,私家车的普及带来了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行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公车私用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将“公”与“私”混为一体,产生公车不公的现象。公务用车名为单位用车,在实际工作中变相成为领导或部门负责人的专车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人们经常可以在机关大院停车场看到,上班时间,领导在,则车在;下班时间或节假日,停车场却不见车的踪影。如今有些干部利用公车为家人亲戚办事,自驾游,随意送人情给他人使用等现象也随处可见。因此,公车私用产生了汽车消费的“挤出”效应,即既然有公车可用,又何必“浪费钱”去买私家车,就是这种大众“顾家”思想,成为延缓汽车工业长远发展的阻碍因素。

(三)影响我国公务用车改革的原因分析

任何问题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原因,我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是由方方面面的原因所引起,针对上述三个造成公车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有利于在以后的公车制度改革中有的放矢。

1.公共财政体制不合理

多年来,由于公务用车改革缺少必要的预算和支出的约束,造成公车消费越改越高。公车使用泛滥和和管理上的失控就是国家财政预算失控的结果。财政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存在的漏洞,让部分单位乘虚而入从中获得好处。

目前,由国家财政拨划到各级单位的财政预算包括公车费用等其它各种费用的支出都没有明确的明细表,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公共部门会争取尽可能多的预算,由于信息不对称,预算审批部门很难对预算提出异议。另外,财政预算编制所有权过于分散使得预算编制多的单位配备超标超编汽车也越多,有的单位甚至还想方设法通过预算外收入设立自己的“小金库”,凭借国家财政对预算外资金薄弱的约束力来逃避政府对隐性收入的监管,导致预算外资金的失控。因此,如果不对财政预算制度进行改革,那么所进行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也形同虚设,这种状态必将在无形中增加行政成本,加大财政负担。

公车规模膨胀,使用浪费是公共财政支出不合理的另一个结果。公众是公共资金的提供者,公共资金是政府财政支出的主要来源,该资金本身没有明确的利益主体,这就导致部分领导干部忽视行政成本,一味追求自身利益,变相从公车费用的隐瞒、转嫁中获得福利,加大财政风险。另外,预算决策机制的不科学也难以保证财政支出的合理性,在实际的工作中,财政决策权仍然掌握在少数领导手里,即使工作人员拥有预算编制,也不一定拥有使用权,所有权往往取决于领导的个人偏好。

在我国,公车姓公,由公车所产生的一系列费用也理所当然的归政府负担。公车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本来都归国家所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公车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被人为的分离,与公车各种消费相关的审批也由主管领导或分管财务的领导说了算,既不合理,也不规范。最后,机关单位人员编制的调整并没伴随及时的车辆编制调整,以及对现存的超编车没有有效的清理,使得国家财政不得不为预算经费和实际支出经费的差额部分买单,不堪重负。

2.政府自利倾向

首先,政府代表公共利益,在市场经济中,各个地方政府都有其自身特殊的利益,而且政府只是代表公共利益,并非完全等价于公共利益,政府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较其它利益主体而言更为密切和规范,约束力更强。因此,公共选择理论中也将政府官员比作“经济人”,因为其本身也具有自利性,也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政府官员的自利性不可避免的引发政府的自利倾向。公车改革涉及到利益的再分配问题,因此,在公务用车的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来自于政府既得利益者的阻力。

其次,公车改革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与参与其中的公务人员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在这样一个利益格局中,政府官员自己制定出方案,然后自己实施,他们既是公车制度改革方案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因此,在没有经过立法程序的条件下设计出的改革方案,不得不怀疑其客观公允性。这种涉及权力自身的改革本身就加大了改革的难度,再加之政府的自利性就更加使得公车改革举步维艰,处于亦改亦停的状态。

公共权力是政府赋予领导干部满足政府日常运作,为人民服务的公共服务意识。然而,权力过于集中并且没有足够的约束力时,便会产生特权。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领导干部并没有对“公”和“私”划分清晰合理的界限,凡是在“公”和“私”领域内的利益纠纷,都可能出现公私不分的情况。最后,由于我国曾经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社会,受封建社会特权思想和“官本位”思想作祟导致有些官员借助于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正义。

3.缺乏严格的立法和监督

众所周知,我国政府正向着小政府大社会的公共管理型政府转变,政府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均衡推进。如同政府转型一样,公车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相关配套体制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达到改革目的。因此,正是由于缺乏严格的立法和监督的保障产生了公车管理机制的一系列问题。

在过去的18年,公车改革主要依靠颁布的有关公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政策性文件来实施,这些文件在具备高度灵活优点的同时也具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弹性过大容易变形的缺点。然而,与政策不同的是,法律具备高度的权威性和处罚力度,但是迄今为止都没有一部完整刚性的法律来规范公务用车管理。

对于公车的管理,除了缺乏严格的立法保障,还缺乏内部和外部的监督。一方面,现阶段,内部监督主要采取上级听下级汇报,然后根据下级的汇报进行改革。在公车改革过程中,汇报很难真实地反应改革效果,下级单位往往为了自身利益避重就轻,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三缄其口,导致上级单位无法全面的了解真实情况,弱化了行政机关内部监督机制。

另一方面,外部监督机制中公民参与监督的力度不大。首先,公众行为具有的“经济人”特性,公民个体对官员行为进行监督,必须由个体承担这种监督所带来的成本,理性的公民会对自己所面临的问题进行选择,如果他们认为这种选择带来的收益会超过成本时,那么他们会选择运用自己的监督权力;反之,他们会放弃这种权力。这个解释应用于对公车的监督,就是理性选择放弃监督的公民认为他们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改变公车带来的负面问题,比如公车私用,车轮上的腐败等,当他们的监督成本大于监督收益时,他们“理性”的选择了放弃。

三、国外公务用车管理模式及启示

(一)国外公务用车管理模式概况

在职务消费的众多问题中,公务用车使用管理所产生的问题是世界上各个国家面临的普遍难题。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国外许多国家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国国情且行之有效的公车管理经验可供我们借鉴,以期开阔我国公车改革的视野。

1.规范公车购置预算管理

许多国家在购置公车时都实行严格的财政预算审批制度,需要购买公车的部门首先要提交申请,申请通过后交由统一机构集中购买。

在美国,釆购公车的经费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后纳入政府当年的预算管理系统,经费申请通过后,交由专门部门集中采购,不仅有效地防止了滥用公车预算资金的情况发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公车数量。在车辆购买环节,美国实行集中釆购,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消费成本,减轻了财政负担。同时,通过团体采购的的方式所购买的公车价格比市场平均价格低20%—30%。另外,由于公车购买、维护等费用都包含在政府财政预算体系中,美国政府公车管理部门每年年末都要统计每辆公车油耗、保养、维护等费用,并将明细表公之于众。

在法国,政府各个部门的购车预算必须首先由政府各部委在制定预算方案时提出申请,然后由国有汽车购置委员会预审,预审通过后获得公务车辆主管部门的批准,再报送财政部,最后由国家购置集团集中购买,随后再转卖给各个申请单位。

在比利时,政府部门按照公务用车用途的不同将符合购买条件的公车分为7个级别,并对每个级别公车的可购买的最高价格作出了限定。各个部门根据各自的工作计划需要用车时必须提出购买申请,申请的内容须注明釆购用途和申请车辆的级别,再将申请提交给上级部门审核,审核通过后再由财政部审查,最后由财政部作出回复。

2.严格控制公车配备数量和规模

在公车配备数量和规模方面,许多国家都倾向于在确保公务正常进行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节省行政开支,减少公车数量。

美国为了进一步缩减公车数量,优化用车规模,建立了公务用车使用管理绩效评价模型。通过这个模型,总务管理部门将每辆车的信息(包括购置、使用、消费、监督等),与其用于完成公务的工作量相结合,以此为依据进行客观地统计分析,根据分析报告制定科学的公车使用管理计划,确保达到公务完成与所需车辆的帕累托最优。

日本为了控制公车数量,将公务用车分为专用车和公用车两大类。专用车仅供正局级以上官员办理公务时使用,而且明确规定仅限于办理公务,不得私自使用;公用车是提供给其它工作人员执行公务时使用的车辆,公务人员因公需要用车时必须提出申请,在可用可不用的情况下,规定选择不使用公车。

韩国政府只为一定级别(部长、副部长以上)以上的官员配备专车;司、局级以下官员按规定不允许配备专车,对于某些特殊的部门,如果确实因为工作性质和工作任务需要长期用车则需要通过申请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后才能配备。

3.强化公车监管严防公车私用

由于政府高级公务人员数量相对较少,相应的公务车辆数量也不多。但就是为管理好这为数不多的公车,各国政府对公车使用都制定了系统的规章制度,形成了立体的监督体系,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防止公车私用现象的发生。

在美国,政府部门每年向公众公开政府机动车使用管理情况报告。在美国联邦总务局的网站上,该报告详细地列出了每年各个部门的用车情况,包括车辆型号、数目以及每辆车的开销;报告中对于购车款项以及即将处理的车都有明确说明,通过这些数据可以使大众清楚了解政府的用车情况,同时也是政府对纳税人负责的表现。

为了保障公共安全,严防公车私用,联邦政府规定每次用车记录都必须登记在册,公车使用前要经部门主管批准并登记;公车外出必须用于工作需要,驾驶公车外出时必须遵守交通法规,违章罚款等处罚由驾驶人个人承担,公务完成后要保证公车停在指定停车场。每一辆公车每一天的使用情况都会做严格的记录,对于违反公车使用规定的人员,将会曝光其徇私舞弊行为,并将该行为记录在本人的诚信档案里。

另外,为了便于公众和社会监督,美国公车管理制度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标识管理——公车标志与私车标志不同,在这种显著的标志下,如果某个公务员滥用权力,开公车办私事,不仅会有来自社会大众的监督,也会有媒体对滥用公车事件进行曝光。一经查实,公车私用者将受到相应的惩罚。这些处罚按照违反公车制度的轻重程度不等,大致分为在某一个特定时间段被剥夺使用公车的权利、永久性取消当事人使用公车的权利等,更有甚者,还会对其进行罚款处理,比如扣除一个月工资等。如果性质特别恶劣,影响很坏,也有可能受到开除公职的处分。

与美国在公车上贴显著标志做法相同的还有博茨瓦纳。在博茨瓦纳,政府明确规定,只有在上班时间需要外出办理公务时才能使用公车,并且规定公车挂“红底白字”的车牌,私家车挂黄底或白底黑字的车牌。同时,政府还特别指定了专门加油站供公车加油,凡是供公车加油的加油站一律涂成粉红色,一到节假日,“粉红色”加油站全部放假不营业,公车无处加油。

在瑞典,财政部请专业人员设计了一套“公车监控系统”,这套系统通过电脑监控每辆车的具体使用情况。每辆车都装有两个按钮,这两个按钮分别代表“公务”和“私用”,任何人在使用车辆前都要做出选择(做出选择后车辆才能启动),中央监控台根据车辆上的计程器和代码发射器传送回的信息判断车辆的用途,如果有公务人员按下“公务”字样的按钮,却去了与所报方向不同的地点,监控人员马上会电话询问,使得公车私用者无可乘之机。

采取电子监控系统的还有英国,英国政府采取安装GPS监视装置控制公车私用,GPS安装在车辆仪表盘内,每隔13秒发送一次信号,政府相关监控部门通过信号确定车辆的具体位置,据悉,该装置的距离误差不超过50米。

德国虽然没有明令禁止公车私用,但是明确规定将公车用于办私事时需要收取相关费用,具体收费标准根据各个州的实际情况而定。以柏林为例,柏林规定所有公车私用都必须付费,一切费用(包括停车费、汽油费、磨损费等)均由用车人承担。

4.鼓励用车多样化倡导使用国产车

为了减少财政幵支以及基于环境保护的考虑,国外政府的公务用车数量一般较少。为此,许多国家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措施,鼓励多样化外出办公方式以满足正常的办公需要。

在英国,一方面政府严格规定公车只能在外出办理公务时使用,不能作为代步工具供官员们上下班使用,因此,可以经常看到官员们同普通市民一起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了解民生和亲民的作用。另一方面,英国政府部门在对公车的管理中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鼓励使用国产车,要求尽量从本国汽车生产公司购买自主品牌的汽车,支持本国汽车工业。另外,公车环保也逐渐成为英国政府公车使用的一个潮流,除了政府鼓励使用国产车外,社会舆论特别是环保主义者要求使用节能、低耗能、尾气排放小的环保车。

在日本,政府用车都由国内汽车企业提供。由于日本公车数量很少,政府部门鼓励机关工作人员办理公务时采取徒步、骑自行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及包车、租车的方式出行。政府根据办公地点到办事地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所需的实际交通费用为补贴参考,限定最高补贴额度,给予不能使用公车而需要外出办理公务的工作人员一定的补偿。

新加坡为保证政府常务秘书级以上高级官员(总统、总理和资政除外)的公务用车,政府采取发放购车补贴和汽车消费补贴的措施,高级官员每5年享受购车补贴22万新元,另外还可享受7%的税务优惠;对于普通工作人员,将交通补贴纳入工资一起计算发放;因办理公务需要用车时,可以自行选择出行方式,所有花费均实报实销。

(二)国外公务用车管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国外公务用车使用管理模式的简要梳理,主要对我国公务用车改革有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实行采购预算管理,严格控制配备规模。公车采购预算管理从源头上遏制了公车腐败的苗头,各单位购车计划须向公车管理部门提出申请,说明购车目的及用途,申请批准后,将购车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严格执行预算,不得挪用其他预算项目用于购置公车,最后经由统一部门从市场上集中采购。同时,严格的预算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公车数量,直接减少了行政成本和财政开支。

其次,规范公车使用制度,加大公车监督力度。制定科学规范的公务用车使用制度,采取各种措施监督公车使用,如填写公车使用申请表、记录公车出入详细记录、贴上公车特殊标识、GPS定位监督等,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环节严防公车腐败行为。另外,将公车使用信息定期公开,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

最后,鼓励公务活动用车多样化。在严格控制公车数量和规范使用管理的基础上,鼓励公务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个人资源解决公务用车需要,提倡在不影响工作效率的情况下,采用徒步、乘坐公共交通、租赁社会车辆、私车公用等方式办理公务。

四、推进我国公务用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前文对我国公车管理制度和模式的分析,以及在借鉴国外公车使用管理经验的基础之上,初步提出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公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达到降低行政支出成本和保障公务活动正常进行的目的。

(一)积极营造改革氛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务用车的不断增加和使用管理中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已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公车改革己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当务之急是大力开展公务用车问题治理工作,提高严格公车管理和加大公车改革力度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大力开展宣传工作,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切实增强推进公车管理和改革的自觉性,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营造有利于推进公务用车管理改革创新的社会氛围。

在推进公车改革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要认真组织开展公车调查摸底,制定既符合上级有关规定,又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公车管理办法和改革措施,规范公车管理规定。要加大公车改革的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公幵公车数量、牌号,以及管理制度、管理秩序、监督方式方法、违规追责等,不仅要把严格公车管理推进公车改革的目的、意义、方法、措施向本单位全体人员宣传到位,而且要让社会群众了解公车管理和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群众知晓管理和改革方案,进一步增加透明度,统一认识,获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要大力宣传公车管理和改革好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果,对管理不严出现的严重问题进行曝光,使推进公车改革成为顺应民意、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的必要行动。

(二)完善改革配套措施

为了保证公务用车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建立健全一系列和改革相关的配套措施,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1.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行政体制是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杠杆,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往往取决于行政管理体制的合理与否与政府管理的有效程度。因此,只有通过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精简人员以及坚定不移的实施大部制改革,才能解决政府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人浮于事等问题,进而推进公车改革的步伐。

2.加快财政体制改革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财政体制与政治体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公车费用高是造成国家财政沉重负担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在公车改革过程中要通过规范车辆审批制度、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深化政府采购制度等公共财政行为规范公务用车。

3.建立相关政策法规

自从我国实施公车改革以来,有关公务用车使用管理的政策条例屡见不鲜,各种相关规定也层出不穷,但是至今还没有一部关于公车管理的法律来约束公务用车。在当前建设法治政府和推进依法行政的大背景下,公车改革亟待纳入法治化轨道,公车管理也需要通过立法来规范和监管。因此,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刚性的立法和制度保障,才能保障公车管理制度的落实和改革方案的顺利执行,才能避免再次出现改革一一反弹——再改革——再反弹的改革怪圈。

(三)着力构建改革框架

公务用车改革涉及范围广,工作任务重,社会影响大,必须把握重点,把住关键,精心组织,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

1.调查摸底建章立制

公务用车改革的实施首先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由纪检监察机关牵头,组织相关部门成立专班,深入幵展公车调查摸底,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以统一领导、规范管理、逐级监督为原则,认真研究公车管理改革的新方法、新路子,在不违反政策、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各地实际公务活动的车辆管理制度,逐步探索新形势下公车管理改革机制的新途径。

2.积极探索勇于改革

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改革模式的选择和方案的确定为前提,以严格的管理和执行为支撑,以切实有效的监督为保障,以鼓励多样化改革形式为创新,将公务用车改革向纵深推进。

鼓励公车改革选择试点地区、试点单位稳步推进;鼓励通过市场化运作的办法来改革公务用车制度,使公车使用真正与公务活动、自身利益挂钩;鼓励公开拍卖或以其他方式处理公车,分流安置驾驶人员;鼓励多样化出行方式,倡导公务人员按实际工作需要选择徒步、乘用公共交通工具和私车公用等出行方式,既有利于环保,也有利于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在公车改革过程中,及时总结车改取得的好作法好经验,注意查找车改出现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认真加以研究解决。在公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后,应逐步扩大公车改革试点面,加快建立和完善公车管理机制,全面实施,最终达到公车改革政策执行统一、规范、不走样,取得实效。

五、结语

众所周知,公务用车改革不仅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减少财政负担,还有利于推进政府廉洁、高效、服务型体系的建设。同时,公务用车改革任务重,内容复杂也是人所共知。在准备论文前期,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以及阅读相关书籍文献,本着提出一个科学合理改革方案为目标,开始了本课题的研究,可是经过钻研发现,没有任何一种改革模式可以放之四海皆宜,也没有任何一种改革模式可以一劳永逸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在改革模式选择和制度设计上,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现行的公车管理基础,因地制宜地探索适应本地区的改革有效形式,制定一个稳妥可行的公车改革方案和推进措施,循序渐进地推进公务用车的改革与管理。同时,面对公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政府要虚心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以雷厉风行的作风和敢于动真格的行动凝聚民心,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六、参考文献:

公务用车改革管理办法 篇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推动节能减排,降低行政成本,推进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制度改革,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公务用车配备使用遵循经济适用、节能环保、保障公务、节约使用的原则。

第三条 县机关事务管理局是公务用车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办法实施工作。

第二章 公务用车的配备

第四条 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实行编制管理。车辆编制根据人员编制、领导职数和工作需要等因素确定。

所有车辆,包括上级下拨实物车辆和专项资金所购车辆,以及社会赠送车辆,都要纳入单位车辆编制管理。不得以任何形式超编制配备公务用车。

第五条 县财政部门根据使用公务车配备更新计划,统筹安排购置经费,并实行严格管理。县财政部门会同机关事务管理局制定公务用车运行费用定额标准,据以核定公务用车运行费用,列入部门预算。

第六条 公务用车必须选择《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中的车型,并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公开采购。

第七条 配备公务用车应当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不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配备使用自主创新的新能源汽车。

第八条 一般不配备越野车和高于标准配备公务用车,确因防灾抗灾需要配备的,必须按照规定报公务车主管部门审批,并报同级纪检监察机关备案。

第三章 公务用车使用管理

第九条 严格加强公务用车使用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用途使用公务用车,并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条 建立健全公务用车使用管理制度,降低使用和维修保养成本。

第十一条 加强公务用车集中管理,统一调度,严禁分散管理使用,减少驾驶,提高使用效率,避免浪费。

第十二条 严格公务用车使用登记制度和公示制度,严格登记和公示用车时间、事由、地点、费用等信息。

第十三条 公务用车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向同级党政机关通报或者公示公务用车配备更新和使用情况,接受监督。

第十四条 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到外地办理公务,除特殊情况外,应当尽量乘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公务用车长途行使。外事接待、会议和集体活动用车应当主要通过社会租赁方式解决。第十五条

党政机关不得对外出租出借公务用车,不得借用、占用下属单位或者其他单位车辆,不得接受企业捐赠车辆。严禁为公务用车增加高档配置或者豪华内饰,不得在车辆维修等费用中虚列名目或者夹带其他费用。

第十六条 党政机关应当严格执行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各项规定,把公务用车的配备管理工作纳入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节能减排检查考核内容,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工作。

第十七条 纪检监察机关应当加强对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以下行为依照党纪政纪有关规定处理:

(一)违规核定公务用车编制、审批超标准配备更新车辆;

(二)违规安排公务用车配备更新和运行经费预算;

(三)未经批准擅自配备更新公务用车;

(四)违规使用公务用车。第十八条 不准公车私用。

(一)严禁将公务用车用于婚丧喜庆、探亲访友、度假休闲、接送亲友、接送子女上下学等非公务活动。

(二)严格实行公务用车回单位停放制度。除了公务外出和加油、维修、保养等情况,车辆必须停放在指定位置。

(三)严格执行节假日封存制度,除值班车辆外,其他车辆一律统一封存,存放在单位指定位置。第十九条 严禁公务人员擅自驾驶使用公务用车。凡违反规定驾驶使用公务用车,造成肇事、损坏、丢失的,一切损失费用由该驾驶使用人承担,造成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的,按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章 加油、维修、保养、保险、第二十条 公务用车实行定点加油、定点维修、定点保养、定点投保,定点单位由县有关部门采取公开招投标确定。

(一)健全公务用车油耗、运行费用单车核算,降低运行成本。

(二)严禁超原配置标准装修以及增添与车辆行驶性能无关的设备。

第四章 附则

实施公务卡改革的思考 篇7

1 公务卡推行的重大意义

1.1 有利于深化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规范财政资金管理

传统的公务小额支付采取现金支付的方式, 大量借用、携带和使用现金对财务管理和公务人员带来极大不便。同时, 由于现金支付难于监管, 这部分公务支出透明度差, 不利于管理和监督, 甚至发生财务报销环节出现凑票报销, 多开、虚开报销发票的现象, 一些单位还通过各种方式套取现金, 设置账外账, 规避监管。实施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 绝大部分行政事业预算单位的支付行为都纳入了财政部门的有效监控。但是行政事业单位小额支出中大量使用现金的情况仍然没有解决。推行行政事业单位以公务卡结算方式取代现金结算方式, 实现支付信息的电子化, 不仅方便了公务小额支付, 而且财政部门能够将公务支出信息统一纳入财政动态监控的范围, 保证每一笔财政支出都公开透明, 有利于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1.2 有利于促进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 减少现金流通

当前, 我国零售支付主要使用现金, 2008年我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80%的交易是用现金支付的, 非现金支付只占20%。而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 现金交易比例很低, 大量现金的使用不仅影响资金流动效率, 而且现钞的印制、运输、保管、清分、销毁、防假, 消耗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大量现金的使用, 为偷税漏税、贪污腐败、行贿受贿、金融犯罪在客观上提供了便利, 不利于改善经济社会秩序、建立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所以, 减少现金流通, 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的重要任务。

1.3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财政财务管理的透明度

通过建立公务卡制度, 可以清晰完整地查询到公务消费的各项明细信息, 提高公务支出的透明度, 从而克服现金支付结算方式下信息不透明所导致的各类问题。这对于深化公共财政改革, 加强财政支出监管, 进一步提高财政财务管理透明度具有重要意义。

1.4 有利于提高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降低管理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

实行公务卡结算方式, 简化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流程, 大大减少了国库集中支付中的现金支付, 给工作人员带来了许多安全和便利。同时, 公务卡支付的信息系统能够将消费交易资料自动传输到单位财务系统中, 准确地记录并形成个人和商户的交易档案, 所有财政资金的支付和清算均在一个系统内操作完成, 无须在不同的系统之间切换。实现了无现金化管理, 降低了管理成本, 提高了工作效率。

2 公务卡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2.1 不能完全遏制腐败问题

实行公务卡的初衷是为了有效遏制现金支付中存在的问题, 但是事实上并没有完全避免问题, 预算没有细化, 并且预算执行标准也不一致, 有很大的弹性空间。公务卡消费虽然可以消除在发票上做手脚, 但是并不能消除“吃回扣”形式的腐败。公务卡能较准确地披露公务开支信息, 但其本身并不能有效地克服公务消费缺乏市场竞争、公务活动不计成本的难题。

2.2 用卡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 利用效率仍需提高

目前, 各用卡单位虽办理了公务卡, 但由于信用卡刷卡网络系统还不够完善, 用卡效率还不高, 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和中小商户的刷卡网点较少, 公务卡用卡受到限制。银行对代理公务卡业务热情很高, 但相关配套服务工作还未跟上, 公务卡的功能和提高信用额度等问题还有待解决。另外, 用卡单位传统的消费观念和支付方式根深蒂固, 使得用卡积极性不高, 部分单位公务卡处于“睡眠”状态, 造成资源浪费。因此, 要加大宣传, 提高用卡效率, 同时公务卡用卡环境也应不断改善。

3公务卡改革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几点建议

3.1加大宣传与培训力度, 提升对公务卡推广工作的认知度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 深入地进行公务卡推广宣传工作。通过宣传, 让预算单位充分认识公务卡推广的重大意义, 引导各预算单位站在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角度, 顾全大局, 积极参与公务卡的推广;要针对行政事业预算单位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 引导公务人员尽快了解和掌握推行公务卡的目的、操作规则及可能出现的交易风险, 提高公务人员对公务卡推行工作的认知度。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要加强和其他政府部门的主动沟通, 为公务卡应用推广工作的顺利推进创造条件, 积极配合财政部门做好公务卡推广的监督检查工作。

3.2增加银行卡业务结算网点, 完善银行服务功能是促进公务卡结算的重要保证

由于国内刷卡环境较差, 公务卡使用起来存在不少盲点, 比较落后、偏远的地区甚至还不认识信用卡, 更谈不上使用。商业银行要及时完成相关业务系统改造和人员培训, 加快公务卡产品开发, 提升服务能力, 加快POS机的更新换代, 对偏远地区, 要加快公务卡使用的相关支持力度, 应该在各大中小城市的各个领域开拓金融业务市场, 方便公职人员使用公务卡, 并在各项服务和制约条件方面支持政府公务卡体制改革, 使公务卡使用更加方便、快捷、合理、透明。

3.3强化领导责任意识, 加大监督力度, 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制度建设是保障公务卡结算的主要手段

针对公务消费豪奢风气盛行的现象应逐步推行公共财政体制的制度建设, 包括各级政府的预算编制制度、预算审查和监督制度、预算执行以后的审计制度等。公共财政要实行阳光预算, 全面实行公开化。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约束, 让公务财务支出预算的透明度进一步增强。

3.4公务卡的风险管理仍需加强, 从而保证公务卡推广工作稳步、有序

为符合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要求, 使财政资金在最终支付到收款人之前最大程度保留在国库中, 公务卡必须是具有信用支付功能的信用卡。由于信用卡比借记卡风险高, 而目前信用卡风险管理措施还不够完善, 同时公务卡又可用于个人非公务性支出, 因此公务卡的风险防范工作非常重要。公务卡业务经营机构要加强内控管理, 严格业务管理制度, 提高技术手段, 完善公务卡业务处理系统, 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为公务卡的推广实施提供安全、高效的支付环境, 确保发行、受理和清算各环节既快捷又安全。

摘要:本文从我国全面推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入手, 对公务卡推行的意义进行了归纳总结, 结合目前部分省市推行的公务卡结算方式, 对现有的公务卡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提出了改革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对于各省市实施公务卡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国库集中收付,公务卡,改革

参考文献

[1]顾海英.推广公务卡制度引入国库集中支付的探讨[J].财会研究, 2008 (7) .

日本公务员制度改革述评 篇8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使西方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滞涨局面进一步恶化,同时人口趋向老龄化,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福利制度逐步陷入困境,政府财政压力与赤字不断攀升。基于这些变化,公共部门面临着政府职能继续扩张、财政收入减少、社会保障开支继续扩大等问题。[1]在这种情况下,各国政府开始了以强调私营部门管理实践、重视顾客导向、加强产出控制等内容为主的新公共管理改革,以期建立能够适应新的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所要求的反应迅速、廉洁高效的政府。日本也不例外。本文将从背景、内容、影响三个方面对在新公共管理运动背景下的日本公务员制度改革做出说明。

一、日本公务员制度改革的背景

1.西方传统的公务员制度面临着共同的挑战

在西方行政改革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公务员制度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功绩制原则受到挑战。为保障能力主义和功绩主义而制定的各种复杂和繁琐的规则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各种评估,显得比能力和功绩更为重要,从而使形式超越了本质,手段代替了目的。其次是职业常任制受到挑战。职业常任制在事实上形成了公务员的终身雇佣制,使公务员失去了失业的危机感和努力工作的动力,增加了公务员队伍的惰性,降低了政府机构的灵活性。最后是政治中立制度受到挑战。在政治中立原则指导下的公共政策过程中,公务员不能参与政策制定,只能成为政策的被动执行者,其活动被限制在狭小的空间内,丧失了贴近实际政策需求、政策环境的优势。

日本公务员制度作为西方公务员制度的一部分,基本具有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共性,即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贯彻功绩原则;保持政治中立;实行职业常任;文官制度法制化,实行分类管理;注重职业道德等。上述西方传统公务员制度面临的挑战也是日本公务员制度在改革前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2.日本公务员制度面临的挑战分析

除了与其他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存在共性之外,日本公务员制度还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表现在:精英主义与后期晋升模式的并用;年功工资制和累积回报模式的结合;法治精神与人事惯例的互补;“大办公室”与非职阶制的联动等。[2]

概括来讲,日本公务员制度主要面临以下问题:首先是年功序列制度遭遇困境。这一制度一方面不利于激发公务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行政过程的复杂和缓慢,同时还造成了行政机构的膨胀。其次是公务员任用制度造成了省厅之间的团体保护主义。在日本,人事院负责统一组织公务员资格考试,但是考试合格者是否录用、如何分配则由各用人省厅决定。这一任用制度容易造成公务员对其所属省厅的依附性和忠诚心,强化省厅间各自为政、纵向分割的局面。最后是公务员伦理道德失范,渎职、贪污等腐败问题滋生蔓延。

3.桥本内阁行政组织体制改革催发了日本公务员制度的变革

在此次行政组织体制改革中,桥本内阁将部级机构由22个一举减至13个,精简幅度超过40%;同时将各种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事业机构从行政组织体系中分离出去,改建为具有充分自主管理权的“独立行政法人”。此外,为与行政组织体制的改革相配合,对于行政运行的决策机制、综合协调机制、监督评价机制和政策咨询机制等也进行了重新构建。随着行政组织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公务员制度的改革被提上了政府改革的议事日程。

二、日本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内容

日本于上世纪末开始酝酿改革公务员制度,1997年本公务员制度调查会提出了《公务员制度调查会意见》,并于1999年的《有关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的答复》中初步提出了公务员制度改革的设想。2001年3月27 日出台的《公务员制度改革框架》对改革的意义和基本方向做了详尽的规定。在此基础上,2001年12月25日小泉内阁通过了《公务员制度改革大纲》,这标志着日本公务员制度改革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此后,同本内阁于2007年4月24日通过了《关于公务员制度改革》。2008年6月6日通过的《国家公务员制度改革基本法》等配套法案,对公务员的任用、考核、工资、培训、考试、交流、福利、奖惩和再就业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改革进行了具体设计。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设立对中高级公务员实行统一管理的内阁人事行政管理局。内阁人事行政管理局以总务省的人事局、行政管理局的基本职能为主,同时将人事院、财务省等部门的相关职能合并而成,由内阁秘书长兼任主管大臣。

第二,多途径引进多样化人才,提高公务员队伍的开放性与竞争活力。例如将现行的公务员Ⅰ、Ⅱ、Ⅲ种考试废除,代之以“综合职考试”、“一般职考试”和“专门职考试”三种新的类型;同时,为吸引高学历人才、企事业管理人才和女性优秀人才加盟,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录用考试”、“中层任职考试”和“女性挑战者考试”三种专门录用考试。

第三,引入新型公务员评价制度。新型考核评价制度由“能力评价”和“业绩评价”两个方面构成。“能力评价”是根据公务员履行岗位职责中的表现而对其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的认定,评价的主体主要是考核对象的监督者即上级直接领导。“业绩评价”是人事部门按照目标管理的原则,通过测量考核对象的主要业务目标实现程度而对其工作实绩做出的认定。考核评价的结果,将对公务员的任用产生直接影响。

第四,强化公务员培训制度。例如加大公务员海外研修的派遣力度,将派往国外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和政府机关长期进修人员多数量增加一倍,并允许成绩优秀者在外连续攻读博士学位等。

第五,设立“官民人才交流中心”,规范公务员的再就业活动。“官民人才交流中心”设置于内阁府中,由内阁秘书长直接领导。凡如年满50岁、或担任课长及以上职务的国家公务员,若希望退休(或提前退休)后到企业或公益事业机构再就职,均需在该中心登记,由中心对外统一推荐。

三、日本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影响

日本公务员制度改革已于2009年4月正式启动,目前正按照既定的日程表向前推进。由于政党轮替等影响,改革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尚不明晰。但是有关此次改革的争论自改革伊始就未曾终止过。目前来看,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引入能力、成果主义与公务员职务特殊性的矛盾;对公务员评价制度的质疑以及由此有可能引起的人治问题;公务员制度改革与违背公民劳动基本权的争议;改革与敬业意识、集团意识等日本文化的冲突等。

尽管如此,日本公务员制度改革在一些重大问题上采取的思路和做法还是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的。如何引进企业机制,给僵化沉闷的公共部门注入生机与活力,这是新公共管理改革以来很多国家和政府都在思考的问题。日本公务员制度改革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范例。尽管在改革方案中大量借鉴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理念,但在任用、考核、工资、培训等具体制度的设计中却对于引进企业经验采取了审慎的态度。在公共部门特殊的环境中引入企业管理理念与方法,实现高效行政,需要适度而审慎。

注释:

[1]牛昆仑.西方五国新公共管理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8:41

上一篇:道教协会会长讲话稿下一篇: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我想飞》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