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答案(精选5篇)
后续。。。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在山南坡砍光了在北坡被十分细心地保护的松林,他们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他们区域里的高山牧畜业的基础给摧毁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 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在欧洲传播栽种马铃薯的人,并不知道他们也把瘰疬症和多粉的块根一起传播过来了。因此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今天的世界,与40多年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各国几乎都设立了高规格的环保机构,通过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每年花费天文数字的资金来控制、净化污染物和开展自然保护活动,公众甚至包括学前班的孩子都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就连地球日本身,也因为2009年第63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一项决议而多了一个前缀――“世界”。
地球日的诞生,看上去源于一个偶然的事件,那就是美国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1969年在西雅图所做的一次演讲。其实在其背后却有着诸多的必然。早在盖洛德?尼尔森任威斯康星州长时(1959~1963),他就以保护风景秀丽的圣克罗伊河(St.CroixRiver)而被称为“自然保护州长”(ConservationGovernor)。1962年,也就是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出版那年,盖洛德?尼尔森通过司法部部长罗伯特?肯尼迪建议约翰?肯尼迪总统在美国进行一次有关环保的洲际旅行,以此来唤起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虽然次年肯尼迪总统为期5天跨越11个州的“环保之旅”顺利成行,但是环保并未进入国家的政治议程。那时的美国,从国会山到居民社区、大学校园都陷入到有关越战、种族歧视、男女平等、城市病、嬉皮士、垮掉的一代、迷失的一代等话题的争论。时隔5年后,对发达国家发生的“八大公害事件”的反思以及《寂静的春天》所开创的“生态学时代的到来”(尼克松语),关心地球、保护环境成为共识,进入社会思潮的主流。于是盖洛德?尼尔森不再孤掌难鸣,他提出的在1970年春天举行一次全国环保游行的建议赢得各界的热烈响应,最终吸引了1/10的美国人约2000万人在1970年4月22日走上街头,表达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40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地球是否因为环保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而不再脆弱和危险,变得安全与健康了呢?
看到下面的一串数字,或许你我的心情会感到沉重、沮丧和不安。为迎接5月底即将在巴西召开的“里约+2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会议秘书处最近编印了一个背景报告,该报告指出全球人口已突破70亿,到2050年可能升至90亿;当今的世界,14亿人口(占全球人口的1/5)每日的生活费低于1.25美元,有15亿人还用不上电,10亿人仍在挨饿;温室气体排放还在增加,超过1/3的物种可能因为气候变化而灭绝。
环境安全已成为对全球安全的一种新威胁。盘旋在波斯湾上空的战争幽灵、日益高涨的能源价格、不断下降的化石能源储量、还在上升的化石能源消耗量、持续增加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及那挥之不去的雾霾天气,无一不在蚕食我们的肌体,损害我们的健康,增加我们的支出,加重我们的忧虑甚至恐惧。
在最新一期的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上(ForeignAffairs,March/April2012),《自然资本论》的作者、洛基山研究所主席、首席科学家埃默里?洛文斯(AmoryB.Lovins)大声疾呼“别了,化石燃料”(AFarewelltoFossilFuels)。
回顾工业文明300年的历史,人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我们似乎在与大自然的对立中赢得了先机。然而无数沉痛的教训昭示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恩格斯就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面对地球――我们唯一的家园,为了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让我们把前进的脚步放慢些,将经济发展的目标降低些,把有关物质享受的欲望克制些,花些时间认真回顾历史,深刻检讨今日,审慎思考未来。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和平、健康和幸福的未来,才能踏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或许,这会“耽误”些时间,然而,与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和数十亿年的地球发展史相比,这时间的花费值得。2 谈论当代科学技术利弊范文
“技术”源于古希腊语,意思是“技能”、“技巧”。在我国古代,泛指“百工”。近代科学诞生以来,对自然科学理论的应用导致了技术的理论趋向产生了技术科学。马克思认为,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劳动的进化史就是技术进化史,技术容精神与物质为一体,它是人类感觉思维器官与劳动器官的延长,是主体的知识、经验、技能与客体要素的统一。海德格尔认为,不能把技术简单地归结为手段或人类活动,而是展现一种与自然不同的非自然的展现方式。技术不是自然界进化或协调的结果,而是人通过对自然界的重组制造出来的,改变了自然界原有的物质结构和运动方式,是人们依据对改造对象的认识而制定的方法和应用物质手段。
技术分为自然技术、社会技术及人类自身的技术。技术过程是客观自然的一部分,但技术必须服务于人类,满足社会需要,它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活动只有在适宜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才能产生和实现。技术是自身内在的使用价值与现实的社会价值的统一。
科学
科学是科学家对经验事实的普遍描述,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正确的求真的认识,但科学并不是对世界所发生现象的被动记录,它是科学家利用自己的感官和大脑加上想象、情感对客观世界规律的一种假设。库恩说,科学是解谜。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都将科学看成是已有的知识体系。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它的内容是客观的,同时科学也是创造知识的社会活动,它从一开始就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来进行的。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是相互联系的,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以来二者几乎已连成一体。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对象都是物,其目的都是利用、控制、改造和保护自然。科学认识自然是前提,技术原理往往是应用科学的研究成果,是对科学知识的实践与运用,是从科学的认识世界过渡到改造世界。
但不能笼统地把科学与技术合二为一,科学活动是认识活动,是知识的生产和交流;技术是经济活动,是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科学是潜在的生产力,它本身不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科学对生产力的影响需要以技术为中介,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帮助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创造了比过去一切世代都多的物质财富。科学技术已加入生产过程,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物质生产力。科学技术带来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技术成为劳动手段,具体化在人、原料、设备、程序中。现代技术已成为企业、地区乃至国家的一种战略性资源,它能改变竞争态势与产业结构,是经济与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力量之一。在现代技术条件下,生产日趋高度自动化,技术利用和各种自动装置已取代和优化了人的体力劳动,把产品设计、工艺编制、加工制造、管理决策等各部门综合化为一个自动化系统。高新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拓宽了人类的生产生活领域,高度的创新、竞争、效益已给人类带来了最强的福音。高技术旗下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带来了巨额的经济利益。如转基因羊的半升奶中就含有10克人体AAT蛋白,每天创造价值100万美元。当代生产的主题是提高效率和方便人的生活需求,而技术内在具有的功能与效用恰好满足现代人的这一要求。技术不仅加速了传统产业的发展,而且带动了高新产业的发展,现在出现了第四产业---创造社会精神财富的行业。正如霍而巴赫所说,科学技术越发达,物质财富就越丰富,就越能使个人得到幸福。
在享受技术带来的美好社会时,我们必须正视一个现实,那就是技术的灾难。卢梭认为“科学与艺术的诞生,是出于我们的罪恶。”科学光芒升起,德行也消失了,技术的专门化操作造成了文化和个性的毁灭。
技术扩展了人类的劳动对象与劳动范围,越来越多的客观实在成为了被改造的对象,上至太空下到深海都留下了人类活动的足迹。对一项新技术人们首先权衡利弊,趋利避害,追求利益最大化,这样以来就导致了对被改造对象的过度开发利用直至无利可求为止,生态环境危机、不可再生资源枯竭都源于此。
技术发展带来的反面影响不仅限于客观的物质世界,它已深入到人的精神领域,对人的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萨顿指出:科技专家对技术的专注以及由此而来的麻木不仁和无知无觉,致使他们的精神对人性已完全排斥,他们的心灵对仁慈已毫无感觉。现代科技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知识就是力量”,科技已成强势力量,且存在排拒伦理的倾向,使得伦理道德等文化都要以科技为标准,甚至服从它,出现了“技术至上命令”。
在科技应用于生产的过程中,人逐渐物化、商品化了,人成了科学研究的对象,正如器官移植使得肾、肝成为商品。有利可图成了技术的宗旨,这与生命伦理学提倡的行善、自主、公平、公正背道而驰。技术的高度辐射性与风险性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方式,并更深层次地影响到人类的伦理价值观。科技的发展可以延长寿命,治疗绝症,但有钱与没钱,成了生与死的界限,医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原则消失了。技术手段代替生活目的,意味着对精神的贬低与毁灭,没有技术就不可能有文化,但是技术在文化里的胜利及向技术时代的迈进都将引起文化的毁灭,人格将遭到掩埋。现代技术制造出来的机器在满足人们要求的同时,反过来要求服从机器法则。在科技产生机器大工业后,机器的标准化、专业化带来了更高的效率,但却使工人异化为机器的一个零件,极端的劳动分工关注的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人的某个劳动器官,专业化像分解物一样分解人,与此同时也引起了教育的专业化,文化也被肢解了。
技术的利用会引起自然界的变化,有我们喜欢的也有我们厌恶的。人们利用技术就是为了获利,但不利变化很难完全避免,对于技术造成的不利有的是无法补救的,可救的也要付出昂贵的代价。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导致疾病蔓延,很多是我们无法治愈的。苏联的核电站事故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可以说是技术带来的一种毁灭形式。对技术的应用源于人对利益的追求,而人的利益是多方面的,技术应用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复杂的。在实际应用中会出现技术应用者的目的达到了,但却伤及他人利益,如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效率,但带来的污染却伤及周围群众。更为可怕的是损害别人的利益正是应用者的目的,核武器的运用以伤害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
用新的视觉看待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带来的方便与效益让人类无法拒绝,我们无法再回到田园牧歌时代,但技术带来的毁灭性灾害也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如何将科技的益处发展到极限,将科技的危害降到最低是摆在人类面前的大问题。在中国的近代,鉴于二战很多有志之士认为科学技术已走向反面。梁启超在欧洲旅游归国后说,科技万能的梦想在欧洲已破灭。胡适则认为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发展科学而不是批判科学,因为科学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萨顿曾说:“我们必须准备一种新文化,第一个审慎地建立在人性化的科学之上的文化,即新人文主义。”认识到自然科学是核心,它是智力与健康的源泉,但不是唯一的源泉,无论它多么重要,它都是不充分的。传统的经济增长观,只关注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忽视对环境、自然、生态等方面的影响,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发展观,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只以自己为中心,过分强调自身需要的满足,自然的一切只为满足人而存在。
利益最大化原则让人忽视了道德。技术的应用具有不确定性,其后果会大大超出创新者与应用者的预料,它引起的变化是多方面的,后果往往具有潜伏性,一种药品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可能会在许多年后才出现,这样以来人们无法判断科技所具有的全面影响,在每个人都力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时,都选择最有利的行动方案时,却在一定条件下都落了一个最坏的结局。
技术是实现目的的有效工具,但它是中立的,它本身没有规定特定的使用方向。马克思明确地指出技术手段具有精神因素,技术是人劳动思维高度发展的产物。科技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是内在价值与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评价科技要综合环境、人口、社会贫富等多个方面,同样是一种技术,不同的人用不同的目的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重视人本,强调自身修养,要求“内圣外王”,所以中国的科技在古代没有出现大型杀伤武器。孟子提出:以时入山林,树木用之不尽。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要求尊重客观规律,描绘了最早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中国古代的哲学观为现代科技指明了最好的发展道路,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中寻求技术与人性的融合。很多学者将道家哲学解读为一种要求完全取消人的自我,贬低人的欲望、情感和价值的悲观鄙世的人生哲学。老子“无为”的真谛在于:这是一种存在论上更基本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对于作为我们的行为对象的存在与独特性给予一种基本的承认与尊重,反对任何对这种“他者性”的外来强制与侵犯。
科技的负面效应需要伦理来规范,科技发展与伦理应是同步的。波普尔曾说:“科学进展是悲喜交集的福音,很少例外。”克隆技术可以用来治愈疾病,但也可引发基因歧视。伯格在基因重组时呼吁出台相关的伦理、法律来保障人权。
技术的研发应有其道德标准,不能损害人的利益。技术结束了人类历史上的大地时期,能为人提供改造世界的最大力量,在本质上,技术是为了寻求人类的解放,社会需求对科技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古代的中国数学技术发达但只用于实际的农业生产活动,现在的数学知识广泛地用于计算导弹射程。
技术应用的负面作用的责任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人。爱因斯坦说:“科技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乱,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提高技术应用的正面作用,降低其负面影响,关键是要强化我们对技术应用的责任感,用正确的道德观念对待技术应用。技术创造出来的工具,对人会有什么影响是技术研究必须考虑的。科学探究无禁区,但科技应用有禁区,如果科技应用损害了人类的根本利益,应当禁止,这个利益包括诸多方面,不能因技术的应用而导致人性的扭曲和异化。
在开发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技术系统的过程中,应该思考我们所创造的社会生活、道德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新技术所支持的是什么样的人性品格与社会实践,对科技不能仅仅考察其经济收益,应该问这一技术对人类的自由有何贡献,它的作用是加强了还是消弱了社会公平的条件。技术的善恶只相对于其应用,但其成败、得失责任全在于人,核心是人的价值观念、伦理观念是否正确。协调人与技术的关系,实际上是协调在技术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我们需要先进的技术同样也需要正确的技术观与人生观。结论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探究
《自然辩证法概论》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硕士研究生是未来各个领域关键岗位的骨干, 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实践教育, 是指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 [1]是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的关键一环。为了把《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必须明确《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找出当前《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是从思想认识上增强实践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前提。[2]
实践教学是《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什么人, 想要认识某一事物, 就必须与该事物进行接触, 除此之外, 别无他法, 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3]
在《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过程中, 高校教师可以通过理论教学形式, 让硕士研究生通过理论思维来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 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各种科技现象。另一方面, 高校教师通过实践教学, 让硕士研究生在一定的理论认知基础上, 把马克思的主义科技思想在在感性上得以对应和验证, 并且让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适用性得以彰显。
《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是提高硕士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教学不应该只满足于课堂讲授上, 还要通过实践教学来体现《自然辩证法概论》的真理性、指导性、现实性。只有通过实践教学, 引导硕士研究生将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鲜活的感性体验结合在一起, 才能使他们在生动的事实、图景以及实实在在的亲身体验中,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 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自己的内心需要, 真心诚意地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稳定的心理品质, 从而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分析和解决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看, 和理论教学相比, 我国高校《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还比较薄弱, 还存在以下问题:
1、对《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认识不足
高校的高度重视是《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凡是对《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比较重视的学校, 其《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的效果就比较好;如果高校认为可有可无的话, 其《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必然不能顺利开展。我国高校对《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认识不足,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些高校认为《自然辩证法概论》这门课程主要通过理论教学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 理解相关科技哲学问题, 其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 没有安排针对实践教学的教师培训, 对实践教学的投入的经费也不充足。二是有些高校认为只要延续企业实习、志愿服务等实践教学形式就可以了, 没有必要对《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进行严格的制度性规范。
2、《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经费是《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经费有效持续性开展的关键因素。经费短缺是实践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 特别是高校扩招后这个问题变得愈发突出。实践教学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如果没有经费解决实践教学所需要的吃、住、行等费用, 实践教学将很难开展。因为高校财力有限, 难以为高校老师开展实践教学提供有效保障, 为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活动提供的资金有限, 这是开展《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的难以逾越的障碍。
3、对教师实践教学培训不到位
由于对教师的实践教学培训不到位, 部分教师不能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不能通过实践教学有效拓展《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内容, 让硕士研究生更好地理解和对待科技哲学问题。不少教师没有设计更好的课内实践教学方式, 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和设计过于简单化, 千篇一律地花费半天或一天的时间去参观红色文化景区或者博物馆, 最后一篇感想完成任务。虽然从形式上完成了《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任务, 不过, 这种实践教学活动容易让激发硕士研究生的热情和动力实践教学变得程式化, 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4、实践教学模式单一
当前, 我国《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没有把校外实践和校内实践统一起来。《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 重在校外实践教学, 贵在以操作为主的实践教学, 但因于高校扩招、时间长、地域范围广、开放性、教学环境复杂、经费不足、实践基地少等原因, 很多高校的《自然辩证法概论》校外实践教学很难得到落实。如何充分调动实践教学资源, 根据《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目标和课程要求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方式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5、对《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管理
实践教学管理是《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成功的重要手段。借助一定的管理手段, 周密计划和组织《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活动, 并对其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以确保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的过程。《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标管理保障不到位。在我国的高校的培养方案中, 普遍存在着未能从制度上保障《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的地位, 《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和其他课程不同的需求也没得到体现。二是组织管理机构的协调性还待加强。我国很多高校对实践教学进行多头管理, 容易出现管理缺位、错位现象, 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三是运行管理规范性不够。由于实践教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再加上部分管理人员管理观念落后、缺乏管理知识技能培训,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经常出现临时无计划的安排、课时不够、文档管理松懈等情况, 使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四是制度化管理还远远不够。实践教学的管理如果没有制度做保障, 只能成为一句空谈。我国高校对实践教学的管理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制度体系, 管理的随意性较强, 也无法形成《自然辩证法概论》的特色和需求, 给《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实践教学带来了很多问题。五是考核管理流于形式。对实践教学的考核流于形式, 很多时候以实习报告来判定硕士研究生的成绩。
三、推动《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的对策
推动《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要求实践教学植根于时代的重大科学技术实践问题, 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哲学问题。这要求我们针对以上《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努力探求推动实践教学的对策, 为创新《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提供新思路和新模式, 增强《自然辩证法概论》对硕士研究生的吸引力, 充分发挥《自然辩证法概论》应有的教育功能。
1、培育《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思维
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4]实践思维是高校领导和教师在清晰把握《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形成的自觉认识。在实践教学中, 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和《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内涵的准确认识, 是高校领导和教师有效组织实践教学的认识论前提。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在唯物主义实践观的视域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精神实质和本质要求予以把握。实践教学目的是把《自然辩证法概论》所包含的实践精神传达出来, 高校领导和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有分析我国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科技哲学问题的能力, 以及驾驭实践教学活动的能力。
高校领导和教师对《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的认识, 直接决定了实践教学的成效。实践教学思维要求高校领导和教师要对《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有一个辩证的认识, 实践教学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简单应用, 不是简单的技能劳动, 其最终的目的是和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把硕士研究生培养成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
2、丰富《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的形式
《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的形式可划分为课内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科研实践和虚拟实践教学四种基本形式。课内实践教学, 指的是以课堂作为教学平台, 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主要模式的教学形式。课内实践教学有课堂讨论、模拟教学、视频教学等形式。课堂实践教学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少, 效率高, 效果好, 容易被大家接受;节约实践教学资源, 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等需要少。课外实践教学是指根据《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教学要求, 采取基地教育、社会实践等形式, 让硕士研究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服务社会、提高能力的目的。研究实践指的是硕士研究生通过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论文, 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一种实践方法。模拟实践是指建立《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网络信息资源库, 扩大资源存量, 优化资源配置, 将《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内容和要求融入到硕士研究生的网络空间中的一种实践形式。高校教师在运用各种实践教学形式时, 应根据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理论, 学会运用教育教学理论设计实践教学形式, 充分发挥各种实践教学形式的互补性, 从而达到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效果。
3、增加实践教学资金投入, 加强《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师资培训。
要想提高实践教学成效, 必须增加资金的投入。高校要设有《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的专项资金, 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专项经费, 充分利用社会力量, 多渠道筹集经费, 以加快《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的发展。
教师缺乏实践教学思维和能力是我国高校质量不高、教师素质亟需提升的重要原因。只有教师具备了实践教学思维和能力, 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在这种情况下, 采取各种措施, 调动各方面的力量, 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就显得特别重要。设立专门的《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师资培训机构, 制定周密详细的培训方案, 有计划地开展关于《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的专题研究和专门的培训活动, 分析和总结《自然辩证法概论》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 以促使《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师树立实践教学理念,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师资培训应列入《自然辩证法概论》建设规划, 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自然辩证法概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4、完善《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管理
一是要建立高效民主的目标管理机制。高效民主的决策机制是遵循实践教学规律, 明确《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地位, 确定《自然辩证法概论》实践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二是要完善组织管理结构。科学的组织管理结构是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高校应在教务处的统一领导下, 相关的各个部门密切配合, 建立多方共同管理实践教学的机制, 积极引导硕士研究生, 使实践教学活动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三是规范运行管理机制。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 要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 减少实践教学的随意性, 严格落实从计划到组织、实施到考核的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路贵斌, 姜慧敏.高校实验室安全隐患的排查与整治[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25 (10) :172-175.
[2]左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进展[J], 思想教育研究, 2011 (01) :28.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296-297.
自然辩证法,这是一门哲学学科,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所创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对于刚刚接触此学科的人也许会觉得这是多么的抽象和难以学懂的学科,哲学,往往是以高度抽象和概括的语言诠释哲理,它的学术架构包含众多学科,它的知识适用性囊括方方面面,真正学会并运用自然辩证法的人在看问题、想问题的时候都会更加的全面及理性,将会以独到的眼光和智慧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所以学习自然辩证法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意义重大。虽然我们只有短短五次课程的学习,但在每一次课上,欧力老师都以其独特的教学方法、活跃的教学思维及风趣幽默的教学形式,启迪和引导我们去学习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我们对抽象的哲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获益匪浅,现谈一谈自己所学习的心得和体会。
一、中医学中的自然辩证法
在自然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从自然中产生,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自然,自然界的变化也深刻影响到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这不约而同的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一体观”思想相契合。中医经典中的《黄帝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反复强调“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由此我进一步深刻理解和认识了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具体运用到临床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人之疾病与自然的关系,例如不同的季节与时令往往有不同的多发病,不同年岁五运六气对疾病变化的影响,生活在不同地域或环境的人易患的疾病,以及自然四时变化对养生保健的指导意义等等,这些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指导。
自然辩证法认为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是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这也进一步加深了我对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整体与局部的辩证统一关系的理解,进一步促进了我对此思想在中医学中的理解和运用,例如中医学理论认为,五脏六腑所具有的生理及病理联系可导致疾病在不同脏腑间的相互传变,脏腑与体表的联系表明内在的脏腑疾病可通过体表表现,各脏腑与整体的联系表明某个脏腑的病变可导致整体功能的异常等等,这在临床疾病治疗过程中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结,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反对机械主义与教条主义。联系到我所学的医学专业,对于刚刚步入临床实践的我们,对于疾病的认识和诊治,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固然是指导和权威,但面对临床上错综复杂、变化万千的病症及疑难杂症,我们不能拘泥于书本,更不能生搬硬套书本上的治法治则,应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培养临床思维,多思考、多实践,理论指导与临床实际辩证统一,这样才能使医术不断得到提高与进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二、继承追求真理的科研精神
学习了自然辩证法我了解到西方文化源于古希腊文化,古希腊哲学中有一种对事物本源探求的理性精神,而这种理性精神以往又常常与其宗教紧密相连。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秉着追求真理的无畏探索精神,真正勇于冲破宗教的思想牢笼,提出了日心说,其主要著作《天体运行论》,标志着近代科学建立和科学开始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被恩格斯称为与宗教神学的绝交书。
历史上的科学家之所以能对科学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作出卓越功勋,不是因为他们有超越于常人的智力,而是因为他们在认识自然界、解决问题时始终保持了一种不甘于因循守旧、积极求新救解的精神状态,他们拥有难以满足的好奇心、寻根究底的怀疑精神、永无止境的求知欲望、不盲从的独立品格、求新冒险的意识和灵敏多变的思维等科学创新精神以及追求真理的不断探索和无畏精神。正如亚里士多德曾经所说,“Plato is dear to me ,but dearer still is truth(我爱我师柏拉图,我更爱真理)”。
伽利略对比萨大教堂吊灯的摆动感到好奇,由此研究出单摆的等时性原理;道尔顿为母亲买袜子,对颜色的判断感觉到亲奇,由此开创了色盲症的研究;布鲁诺大胆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勇敢捍卫和发展了“日心说”,成为近代科学兴起的先驱者、捍卫科学真理并为此献身的殉道士;塞尔维特不迷信教会支持的盖仑血液理论,坚持独立思考、独立研究,提出血液循环的思想,并为捍卫这一思想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加深了我对追求真理精神的理解,让我明白科学和研究的每一次进步和发展都要沿着前人足迹继续积极探索、勇于开创和探索真理,怀着一颗无畏的心去探求真理,不管道路如何艰辛,坚信真理的智慧光芒会引领我们不断前行。
三、以科学的思维和学习方法不断钻研
自然辩证法提出要验证一个命题有证实和证伪两种方法,证实和证伪既是对前人理论的态度的问题,也是科学思维的重要方法问题,证实是证明前人理论的确定性,而证伪是证明前人理论的不确定性。证实与证伪相反相成,对立统一,认识的发展是证实——证伪——新的证实的过程,即“否定之否定”定律,以推进认识的进步和发展。再有,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对于当下的认识和理论,我们应理性对待,对它的认识和学习过程,即要有证实又要有证伪,如此才能推进认识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学习了自然辩证法,我将会时刻提醒自己要运用科学的思维和学习方法去学习和探寻知识,对于前人的理论与学说要怀以敬畏的态度去学习,但也要有探索和创新精神,持保留的态度去提出问题,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深入的研究和求证,毕竟科学的发展是艰辛而漫长的,是不可阻挡的,是要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不断发展和完善,甚至更正的。就如最新天文观测表明,宇宙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暗物质和暗能量,暗物质占宇宙的25%,暗能量占70%,而我们通常所观测到的普通物质只占宇宙质量的25%,尽管多年来的天文大尺度观测结果间接验证了暗物质的存在,它们或许是以粒子的形式存在,或许又以别的人类未知的形式存在,但以现行的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霍金超弦理论,我们仍无法很好地认识及解释暗物质及暗能量,科学研究的道路是相当漫长的,我们的认识要进一步揭示真理和规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引用屈原的那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追求真理和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是艰辛而漫长的,但我们应当百折不挠,不遗余力的去追求和探索,对于我们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和学习是这样,对于日后的走入临床岗位的工作和生活亦是这样。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重要的学科,短短的课程学习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虽然我们的课程结束了,但我们对这门学科的学习还没有结束,在今后的研究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更加努力深入学习自然辩证法,掌握它的精髓并在我们未来的科研道路、科学实践、人生规划等诸多方面去更好的运用和实践它。
参考文献:
[1] 鲍健强.自然辩证法导论 [M].科技出版社,2008
[2] 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文艺复兴[M].华夏出版社,2010 [3] 加来道雄.平行宇宙 [M].重庆出版社,2008.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
13级研究生5班
李宗霖
姓名成绩
注意:所有试题答案均写在答题纸上(卷面总分80分,课堂出席20分)。
一、判断对错题。(在括号内填入√或×;每题2分,共计20分)
1.自然辩证法在学科层次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同。()
2.“所有的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这一陈述属于科学事实。()
3.系统的耗散结构是通过自组织机制形成的。()
4.古希腊自然哲学阶段的科学具有实证性特征。()
5.科学共同体、科学仪器和科学理论都属于科学认识系统的中介。()
6.“三段论”是科研中最易犯“以偏概全”和“武断定论”的逻辑错误的方法。()
7.伦琴发现X射线属于部分意外的机遇。()
8.类比方法比演绎方法具有更大的创造性。()
9.观察渗透着理论,因此人们无法做到观察的客观性。()
10.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建立标志着物理学实现了第二次大综合。()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20分)
1.如何理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2.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19世纪期间,人们当时从各种化合物中分离出来的氮,其密度总是相同的,可是大气中氮却比从化合物中得到的氮多0.5%的重量,于是人们分析,这多出的重量一定有另外原因。经过对大气的反复测定,终于证明空气中的氮气加重的原因是因为存在着氩气的缘故。试说出本案例蕴含的几种科学方法,如有逻辑方法,请写出它的逻辑公式。
4.如何有效规避高技术发展带来的风险?
三、论述题。(1.2题每题15分,3题10分,共计40分)
1.什么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主体是谁?试结合工作实际阐述,当前我国强调企业自主创新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2.钱学森生前多次提到:“为什么中国的高等教育培养不出来创新型人才?”这被称之为“钱学森之问”。请根据本课程所学及其相关知识,谈谈你的见解。
3.分析下面材料,并运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所学有关理论展开评论,要有自己的见解。
围绕在韩国克隆先锋、民族英雄黄禹锡身上的光环终于褪去。2005年12月15日,韩国“克隆之父”、首尔大学教授黄禹锡正式承认,其研究小组于今年5月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所说的胚胎干细胞,大部分并“不存在”,并要求《科学》杂志撤销该论文。
——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调查委员会认为:这不是一起单纯的失误,而是蓄意造假的重大事件。经调查核实,黄禹锡教授论文所指11个克隆胚胎干细胞系中,9个是伪造,另外2个的真伪目前正在检验之中。——摘自《人民日报》2005年12月14日第3版
匈牙利一家网站今年1月刊登文章,指出匈牙利总统施米特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泽梅尔魏斯大学3月27日公布调查结果指出,施米特博士论文有17页内容与德国学者克劳斯〃海涅曼的一篇文章相同,有180页内容与保加利亚体育专家尼古拉〃格奥尔基耶夫的论文部分一致。泽梅尔魏斯大学最高权力机构3月29日以33比4的投票结果,决定撤销施米特的博士学位。4月2日,深陷论文抄袭漩涡的匈牙利总统施米特〃帕尔在国会会议上宣布辞职。
《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
论自然辩证法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以材料的发展历程为例
姓
名: 学
号: 任课教师: 完成时间:
摘要:材料科学是研究材料的组织结构、性质、生产流程和使用效能,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作为多学科交叉与结合的结晶,其是一门与工程技术密不可分的应用科学,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该学科发展过程中,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原理,包括了自然辩证法的许多原理,如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质量互变规律、矛盾论、可持续发展论等。材料科学作为一门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其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从而得出对人类有益的方法与技术。本文通过思考分析,达到运用自然辩证法思维方式进一步指导新材料研究之目的。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材料科学;研究应用
引言
科学技术属于哲学范畴,科学技术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不是两个事物之间相互外在的关系,而是事物自身内在的关系,即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其他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部分的科学技术与作为整体的哲学的关系。科学技术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一般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而是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材料科学技术是探索研究和制造新材料规律的科学,它不仅指出特殊材料研制的特殊方法,而且还揭示出各种不同材料研制的共同规律。同时,材料科学技术是一门技术科学,它介于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与基础科学相比较,材料科学技术更接近于体实践;而与工程技术相比较,它则更接近于理论研究。它是基础科学研究中基础理论转化为应用技术的中间环节,它的主要特点是将具体技术中带有共同性的科学问题集中起来加以研究。
在材料科学研究中,探寻其中的自然辩证法原理对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很有必要。通过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对材料自然科学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使得我们在研究中抓住重点并有个清晰的思路,从而在科学研究中做出贡献。
一、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内涵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包括三部分: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亦即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它和各门具体科学技术一样,都是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及其研究方法的规律性探索,这表明了它具有科学技术特性。
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我们抵制和批判各种伪科学和反科学,有助于净化社会环境,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容涉及自然观、自然科学观、自然科学方法论及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和科学技术思想史等广泛的领域。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因为自然辩证法不仅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哲学的考察,还要进 行经济学的、社会学的研究;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还会影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揭示把人对自然的认识从僵化的、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被自然界发展的辩证图景展示在人们的面前,在此基础上它进一步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一系列正确观点,揭示出辩证唯物法的基本规律和各种范畴在自然科学中的体现。
自然辩证法思想建构了科学时代的科学世界观,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使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真切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历史的车轮已经把人类社会推进了科学的时代。科学代的到来不仅意味着人类面对外部世界的更多自由,而且意味着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智慧理性的提升,对待外部世界的观点和看法的改变,以往的世界观在科学发展的强劲势头之下受到了无法避免的冲击和挑战。恩格斯则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从对自然科学的各项巨大成就的热切关注中提炼出了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思想,赋予了理论形态的世界观以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自然辩证法思想为科学地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也为我们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人们认识自然的活动中,自觉地遵循科学的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指导,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主观臆测,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
恩格斯通过自然辩证法思想所建构出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无疑为科学精神的塑造和培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也进一步为推进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创造了思想条件。现代化是指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不断告别愚昧落后走向文明进步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对现代科技的掌握与驾驭是决定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归根结底之关键。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正是为我们提供了与推进人的现代化,进而实现社会现代化的思想要求相契合的理论财富。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指导下,现代化的进程将加速进行,科学精神将不断内化为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追求,科学和理性将擦拭人类智慧的蒙尘,去除人类精神的枷锁,唯灵论、伪科学等蒙昧主义思潮的反科学本质无需揭露自将暴露无遗,最终将无处藏身,直至退出历史舞台。
二、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材料是人们用来制造工具和产品的物质,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人类认识和使用材料的历史,和人类的文明同样古老。历史学家根据人类使用的主要材料,将人类社会的历史划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由此可见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材料也是人类进化的标志之一,任何工程技术都离不开材料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一种新材料的出现,必将支持和促进当时文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从人类的出现到20世纪的今天,人类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材料及材料科学 也在不断发展。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材料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一)使用纯天然材料的初级阶段
在原古时代,人类只能使用天然材料(如兽皮、甲骨、羽毛、树木、草叶、石块、泥土等),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说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历史就此开始。这一阶段,人类所能利用的材料都是纯天然的,在这一阶段的后期,虽然人类文明的程度有了很大进步,在制造器物方面有了种种技巧,但是都只是纯天然材料的简单加工。
(二)人类单纯利用火制造材料的阶段
这一阶段横跨人们通常所说的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也就是距今约10000年前到20世纪初的一个漫长的时期,并且延续至今,它们分别以人类的三大人造材料为象征,即陶、铜和铁。这一阶段主要是人类利用火来对天然材料进行煅烧、冶炼和加工的时代。例如人类用天然的矿土烧制陶器、砖瓦和陶瓷,以后又制出玻璃、水泥,以及从各种天然矿石中提炼铜、铁等金属材料。(三)利用物理与化学原理合成材料的阶段
20世纪初,随着物理学和化学等科学的发展以及各种检测技术的出现,人类一方面从化学角度出发,开始研究材料的化学组成、化学键、结构及合成方法,另一方面从物理学角度出发开始研究材料的物性,就是以凝聚态物理、晶体物理和固体物理等作为基础来说明材料组成、结构及性能间的关系,并研究材料制备和使用材料的有关工艺性问题。由于物理和化学等科学理论在材料技术中的应用,从而出现了材料科学。在此基础上,人类开始了人工合成材料的新阶段。这一阶段以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出现为开端,一直延续到现在,而且仍将继续下去。人工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及合成橡胶等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出现,加上已有的金属材料和陶瓷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构成了现代材料的三大支柱。除合成高分子材料以外,人类也合成了一系列的合金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超导材料、半导体材料、光纤等材料都是这一阶段的杰出代表。
从这一阶段开始,人们不再是单纯地采用天然矿石和原料,经过简单的煅烧或冶炼来制造材料,而且能利用一系列物理与化学原理及现象来创造新的材料。并且根据需要,人们可以在对以往材料组成、结构及性能间关系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材料设计。使用的原料本身有可能是天然原料,也有可能是合成原料,而材料合成及制造方法更是多种多样。
(四)材料的复合化阶段
20世纪50年代金属陶瓷的出现标志着复合材料时代的到来。随后又出现了玻璃钢、铝塑薄膜、梯度功能材料以及最近出现的抗菌材料的热潮,都是复合材料 的典型实例。它们都是为了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产生的。到这时,人类已经可以利用新的物理、化学方法,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独特性能的材料。
现代复合材料最根本的思想不只是要使两种材料的性能变成3加3等于6,而是要想办法使他们变成3乘以3等于9,乃至更大。严格来说,复合材料并不只限于两类材料的复合。只要是由两种不同的相组成的材料都可以称为复合材料。
(五)材料的智能化阶段
自然界中的材料都具有自适应、自诊断合资修复的功能。如所有的动物或植物都能在没有受到绝对破坏的情况下进行自诊断和修复。人工材料目前还不能做到这一点。但是近三四十年研制出的一些材料已经具备了其中的部分功能。这就是目前最吸引人们注意的智能材料,如形状记忆合金、光致变色玻璃等等。尽管近10余年来,智能材料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离理想智能材料的目标还相距甚远,而且严格来讲,目前研制成功的智能材料还只是一种智能结构。
三、材料科学技术研究中的自然辩证法
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当中可以总结出,其发展的每个阶段中都或多或少蕴涵一定的自然辩证法原理。这是因为反映自然客体本质规律性知识的自然科学理论,与反映社会科学的某种思想理论因素之间存在联系。自然科学理论中自然知识与社会知识的潜在联系终将导致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知识大统一,从而增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马克思曾经说过:“自然不能建造任何机器,任何火车头、铁路、电报机、纺织机等等。这些东西都是人类在自然中活动的工具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的手所制造成的人的大脑工具。”逐渐形成了以技术作为对象,研究它的一般规律和方法的自然辨证哲学技术学科。(一)材料具有自然属性
自从远古时期,人类就开始使用材料,从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钢铁时代—信息时代。在漫长的人类活动过程中,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过材料,在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中,材料随处可见,桌子、椅子、房子、汽车,一切的一切都是由材料制造而成的。而这些材料都来源于自然,制造桌椅的木头来源于森林,房子用的砖头来源于大地,汽车用的钢铁,铝等来源于矿场。虽然我们的现代社会飞速发展,进入了信息时代,现在用的很多都是高科技的产品,但无论产品多么先进,原材料都来源于自然。所以说材料具有自然属性。(二)材料科学技术与辩证唯物主义
人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工作,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科学的进步和人类知识的迅速增加,必然伴随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变革,尤其是在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应用过程中。人们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手段和思维方法,从而衍生出许多新的构思、概念和认知方法。这些都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提供了生动的素材,极大地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内容。
以纳米材料为例,从纳米技术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它经历了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由预测到实际研究,由分散研究到系统地整体研究的转变。这种转变反映出了纳米技术体系从形成到进一步发展的系统框架。简而言之,纳米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开辟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新层次。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直接延伸到原子和分子,实现生产方式的质的飞跃,同时也标志着人类的科学技术又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物质始终标志客观实在,并且能被反映。人们对于纳米材料的研究和进一步利用,首先就是符合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及能为人们所反映的原理。无论它多么深奥复杂,均不能超越这一理论。
(三)材料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源于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对材料的需求,人们不断地发展创造各种各样的材料以满足各种各样的性能要求。材料的性能取决于材料的成分、结构、微观组织和缺陷等,任何一种材料的宏观性能或行为,都是由材料的成分和微观组织结构决定的。材料在制备、加工、运输和使用的过程中都可能受到自身成分、组织和外部环境(温度、压力等)的共同作用而产生成分与组织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性能[4]。要获得满足性能要求的材料,就需要对成分—结构—组织—性能之间的规律进行研究。同其他科学一样,其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归纳法,演绎法,实验法。
归纳和演绎是自然辩证法中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科学思维方法,实验法是科学抽象中重要的思想模型。材料科学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材料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需要通过试验获得数据,经验。但这只是科学认识的基础,我们要通过归纳和演绎将它上升到理性认识——规律、理论,这样就可以反过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从而将其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去。
综上所述,材料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是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应用,是科学抽象和科学思维对科学事实价值性的提升。正因为有了自然辩证法,材料科学才能够从中借鉴并加以运用,形成自己的研究体系,也因此才能使材料科学成为一门合格的学问、一门真正的学科。(四)材料科研选题中的自然辨证法
材料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产品需要经过实验阶段,然后再投放 生产。这个实验过程也称为科研过程,在科研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就是选题。这是因为:科研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起始步骤,它关系到科研的方向,目标和内容,直接影响到科研的途径和方法,课题选择是否恰当决定了科研工作进度的快慢以及科研成果的水平,价值和发展前途,科研选题是决定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和首要环节。所以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① 选课题必须着眼于社会实践和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
② 所选课题应具有创新性,应是前人和他人未解决或未完全解决并预期能出成果的科技问题;
③ 所选课题一定要有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
④ 选题时必须考虑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根据实际具备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件来选择科研课题。
此外,在接下来的试验过程中、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中都需要遵循科学,实事求是的原则,把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以后的实践中。(五)用自然辩证法的思维研发新材料
自然辨证思维是指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时所运用的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方法。所谓新材料,主要是指最近发展或正在发展的具有特殊功能和效用的材料。近二三十年来, 在生产力发展和高技术产业需求的推动下,新材料的种类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规模不断扩大。新材料的发展应用不仅是技术革命与创新的基础和社会前进的动力,也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用哲学思维研究新材料,会对实际的研究工作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常用的哲学思维方式有相似法、相反法、宏微对比法、扩展缩微法等。
相似法
现实世界中,从宇宙星系到原子内部运动都存在着种种相似之处。但是,相似不等于相同。相似是客观事物存在的相同和变异的矛盾的统一。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通过相似法中的相同部分看到事物前后之间的承袭关系,又可以通过变异部分看到事物前后之间的差异及发展关系。
纳米材料与自然界的水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最新研究出的“纳米水”不是普通的水,它是纳米燃油添加剂的俗称。目前主要针对车用柴汽油和燃料油使用,可实现用物理方法解决燃油燃烧的化学问题,进而实现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目的。
相反法
事物之间不仅存在着相似现象,而且还存在着相反现象。有大必有小;有强必有弱;有虚必有实;有吸收必有排泄;有吸引必有排斥;有聚合必有分离;有守恒必有不守恒等等。在学习过程中,许多问题都可以从反面去剖析、反证、推 理、理解、概括、设想、加深、巩固和扩展对下面知识领域的认识与把握。
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新材料,单一结构的材料往往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科技工作者就开动脑筋研制出各种复合材料。所谓复合材料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结合在一起,也许这几种组合材料之间有着完全相反的特性,但正确的使用能使之充分发挥特长而避开其各自的缺点。这样,就诞生了许许多多性能优异的新材料。
在严寒的冬天,你穿上几件单衣仍会感到刺骨的寒冷。这时,你如果穿一件棉衣便会感到全身上下暖烘烘的。这是因为棉花、中空纤维、羽绒等具有蓬松的特点,内部藏有大量的空气,具有良好的保温作用。但是,如果不用布只用这些材料做棉衣,干脆做不成衣服。只有用不能保温的布把这些能保温的材料裹起来,才能做成既结实美观又保暖的棉衣。所以说,棉衣大概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复合材料了。
宏微对比法
许多事物在宏观上几乎完全一样,但由于微观上的点点差异,往往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在学习时,就要时刻注意将它们进行宏观与微观的对比,才能牢固地掌握其词义及形态特征。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宏微对比往往是发现新的科研专题征的最好契机。
损坏的物品能够自我修复,这本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然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工程师发明了一种装有化学试剂和催化剂的小胶囊,在材料发生断裂时,可通过两者的化学反应填补裂缝。德国科学家发明的新材料是一种透明塑料,这种塑料在受热后能自动修复裂痕,这种修复裂痕的反应是可逆的。
扩展缩微法
扩展是将已学过的知识作基础,向纵横两个方法延伸,以加深与巩固原有知识,并创造新的知识。其具体实施方法就是扩展法的具体化——类推法。微缩是将已学过的宏观知识作显微验证。其具体实施方法是还原法。
德国科学家日前开发出一种新型织布材料,用这种布料缝制内衣可以治疗皮肤病。这项成果为许多皮肤病患者解除了频繁换药的痛苦。据介绍,科学家利用自然纤维和人造纤维中都含有的一种名为“环式糊精”的糖分子使织布拥有了医疗功能。该分子化合物能在织布内形成微小的孔状空间,并具有吸收不渗水物质的性能。科学家介绍说,通过特殊方法处理,他们将一些外敷药物的有效成分添加进新型纺织品内,从而使这种织布内部那些微孔能够较好地保存这些药物而不“流失”。在织布与人体接触时,极少量汗液“刺激”使药物被“激活”,有效成分会慢慢渗出被人体吸收,达到与外敷药物同样的疗效。
结论与建议
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自然辩证法,在材料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从材料的自然属性到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与材料科学的研究方法的联系,再到自然辩证法在材料科研中的应用,每个方面都折射出自然辩证法的影子。所以说,材料科学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辩证法。一部材料科学的发展进步史,就是自然辩证法在其中的应用史。
今后我也会把这些应用在专业课的学习上。首先,通过对材料结构和物性的深入研究,从而对材料本质进行研究和了解;同时对材料的制备、结构和性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进行深入地研究,这为材料科学的形成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研究通过材料成型、加工、表面处理技术、热处理及复合等材料工程技术的发展,要求不同类型的材料之间能相互代替,充分发挥各类材料的优越性,以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参考文献
【自然辩证法概论答案】推荐阅读:
《自然辩证法概论》心得体会09-09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10-26
自然科学概论期末论文09-17
《敬畏自然》课内阅读附答案07-17
走进自然亲近自然05-27
倾听自然,感受自然作文05-31
自然辩证法读书心得07-09
创新思维自然辩证法07-11
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10-19
感悟自然600字精彩四年级关于自然作文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