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现状及其分析(共8篇)
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现状及其分析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现状及其分析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现状及其分析
资源的浪费与枯竭,环境的破化和恶化,使得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困惑。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资源环境问题,寻求更好的破解资源环境难题的途径,就必须首先认识资源环境问题。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占有量少。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近几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对煤电油运和重要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价格大幅度上涨,一些重要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我国重要能源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剧。今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能源资源需求总量还会增加,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将长期存在。节约能源资源,大力促进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为主,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均占其排放总量的80-90%。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呈加剧之势,水土流失量大面广,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减轻能源资源消费增长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创造了条件,但面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节约能源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使企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原料成分、能效、回收、废弃和处置等都能够符合环境标准,关系到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外贸可持续发展。
过去20年间,中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造成的损失占GDP的7~20%。2005年,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冲突达5.1万起;2007年,40%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60%的大型湖泊因矿物质和有机物污染而出现富营养化;在监测的197条河流中,半数受到硝酸氨、过锰酸盐和石油的严重污染;在监测的287个大中城市中,只有的空气质量达到环境保护部的标准上述环境污染是表面上的,是以城市或工业地区密集人群为中心生态危机的。实际上,那些“远在深山”的生态退化更加危险。环境污染了,国土还在,还有修复的可能。但一些致命的生态破坏则很难修复,如消失的物种不能“死而复生”,损失的土壤不能回到原位,干涸的湿地难以再现生机等等。中国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1)生态系统全面退化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然而不幸的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由上世纪60年代的300公斤/亩下降到100公斤/亩以下;地下鼠量由过去的8~10增至30只/公顷;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全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红树林由历史上最大面积25万公顷,下降到目前不足1.5万公顷。(2)水土流失急剧中国水蚀、风蚀和冻融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全国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黄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亿吨;长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亿吨。随土壤流失的还有各种营养元素,仅黄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就含有N、P、K三种元素总量约4000万吨,超出了2003年全国的化肥需求量(3990万吨)。(3)濒危物种增加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占189种。中国濒危或渐危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栖息地环境改变、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种濒危或灭绝的重要原因。由于三峡工程实施和环境污染,长江上已难寻
觅白鳍豚的踪迹,科学家承认该物种已功能性灭绝。(4)天然湿地大量消失在北方,河北省过去50年来湿地消失了90%,即便侥幸存留的湿地,八成以上也变成了污水排泄场所;陕西关中一带30多个县,几十年来消失上万个“涝池”(池塘)。在南方,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域面积从最高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不足50平方公里。干旱、半干旱区湿地状况更不容乐观:内蒙古阿拉善盟,由于上游地区过度开发黑河水,进入绿洲的水量由9亿立方米减少到目前的不足2亿立方米,致使东西居延海干枯,数百处湖泊消失。湿地被誉“地球之肾”,“肾”萎缩大大降低了其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净化水体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旱涝灾害。(5)人工林树种单一几十年来,大量发展人工纯林的传统不但未有改观,反而愈演愈烈。以杨树为例,原来的“南方杉家浜,北方杨家将”,现已发展成了“东西南北中,全是杨家兵”。如今,杨树已经南下江南,接近了南岭。整个大西北、华北平原,甚至江南一些地区,也以杨树为主。高密度、单一树种的人工纯林对国土生态贻害无穷,单一树种形成的种群实质上是一种生物多样性极端下降的“绿色荒漠”。(6)农业生态系统退化危及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基础。现代农业过分强调技术,用地而忽视养地。“化学化”尽管带来了产量的快速提高,但土地出现退化,食品安全受到冲击。大化肥、大农药、除草剂、激素、添加剂、农膜,甚至反季节种植、转基因技术滥用,使得土壤板结、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病虫害加剧、产量下降。中国生态危机现状还包括生物入侵、全球变暖、海洋生产力下降等等。政府要像重视环境污染控制那样高度警惕生态危机带来的隐患,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解决这个难题,还中国一个真正的蓝天。只有生态退化遏制了,环境才能够从根本上得以改善。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力投入巨资保护生态环境,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生态环境总体上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还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强。
1、进一步加强恢复生态系统工程。停止砍伐森林、全民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木还草、恢复湿地、禁捕禁猎、治理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实现全处理,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是同等重要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各界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人心,是生态保护工作的必备群众基础。
关键词:产地环境污染,农产品污染,环境质量标准,评价方法,法律法规,对策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良好的产地环境是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前提和基础, 产地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然而,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 工业污染日益严重, 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业产地环境污染愈演愈烈。本文从我国农产品污染的特征、农业产地环境现状、国内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对策等方面, 对我国农产品产地环境现状进行初步分析。
1 我国农产品污染的主要特征
我国不同类别农产品的污染特征不同[1], 可归纳如下。
(1) 农药和重金属是蔬菜、茶叶及粮食作物的主要污染物。其中, 叶菜类易受农药污染 (表1) , 如白菜、小白菜、莴笋叶、甘蓝、芹菜、茼蒿等农药检出率普遍高;甘蓝、小白菜、莴笋叶、芹菜等超标比例最大。蔬菜中超标的农药品种主要为菊酯类、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如氰戊菊酯、联苯菊酯、氯氟氰菊酯、三唑磷、水胺硫磷、对硫磷、苯醚甲环唑、克百威、敌敌畏、毒死蜱、氟虫腈、乐果等。镉、铅、汞、砷等是蔬菜中的主要重金属污染物。茶叶中的主要污染物为铅。受农药污染的主要粮食品种是水稻, 农药品种主要为敌敌畏、氧化乐果、甲胺磷等有机磷农药, 此外水稻镉污染严重 (以重庆所产水稻为例, 表2) 。
(2) 水果污染物主要为农药和激素, 品种类似于蔬菜。
(3) 水产品污染物以渔药及水环境中各类有害物质为主, 检出与超标的重金属主要有汞、镉、铅等, 检出的违禁药有氯霉素、红霉素、硝基酚钠等 (表3) 。
2 我国农业产地环境质量现状
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包括土壤、水、大气的质量, 是关系农产品安全的重要环境因素。农产品的污染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标示着产地环境的污染程度, 目前我国农产品产地环境日益恶化。
2.1 土壤污染加剧
由于大气污染颗粒的沉降及人类活动, 如大量使有机肥料 (近年来饲料添加剂中含有高量砷、铜等) 和磷肥 (磷矿石中含镉等) , 使农田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有关部门于上世纪末对我国30万hm2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壤有害重金属进行抽样调查, 结果表明, 约有12.1%农田重金属超标。重庆市农业土壤普遍受到重金属污染且表现为加剧之势, 如城口、石柱农田土壤中的镉含量均大于2.00 mg/kg, 砷含量高达63.99 mg/kg, 生产出来的大米重金属含量普遍较高 (见表3) 。另据报道, 作为全国重工业基地, 沈阳市西部的张士灌区, 镉污染已有30多年的历史, 镉含量高达2.96 mg/kg, 该污灌区生产的稻米90%以上镉含量超过国家卫生食品标准, 已不适稻米生产。
除重金属污染[2]外, 土壤中有机物污染也日益严重, 如农药、多环芳烃、增塑剂、多氯联苯等[3,4,5]化学农业投入品 (如农药、化肥) 的不科学使用是我国农田污染的原因之一。我国农药产量居世界前列, 但利用率仅达到发达国家的60%~70%。研究结果表明, 施用的农药对农作物起保护作用的数量仅占使用量的10%~30%, 剩余的70%~90%小部分进入大气与水体, 多数残留于土壤, 残留农药仍可通过微生物、植物根系及土壤动物的活动而释放和迁移, 从而污染土壤[6]。上世纪我国学者的研究表明, 国内土壤中多环芳烃 (PAHs) 污染已从μg/kg上升到mg/kg, 检出率也从小于20%上升到80%。农田土壤中的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类 (PAEs) [7,8]、直链烷基苯磺酸钠 (LAS) 污染[9,10]也较严重, 致使土壤严重退化。另外, 由于过量施用化肥, 导致土壤酸化、硝酸盐污染及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我国每年农膜残留量高达45万t。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不仅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而且使土壤环境质量每况愈下。
2.2 灌溉水污染严重
灌溉水包括可用于灌溉的地表水、地下水和经过处理能达到使用标准的污水。然而, 灌溉水源污染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据不完全调查, 苏、浙、沪的16个县内井水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超标率已分别达38.2%和57.9%。太湖流域80%河道遭受污染, 60%河湖水质不符合饮用水标准[6], 太湖流域地表水中氟化物含量高, 地表水、灌溉水及地下水CODMn严重超标严重[11]。为充分利用水资源, 城市污水的农业利用量不断增加, 但污水中的许多污染物在灌溉农作前尚未得到有效去除, 致使土壤及农作物受到污染。此外, 随着我国养殖业的壮大, 养殖户在生产中滥用化学药物, 水体中化学药物残留量日益增加, 危害水产品质量的同时, 使人类的经济收入及健康受到威胁。如, 我国出口日本的鳗鱼就曾因体内检出禁用药物超标而损失严重。
2.3 大气环境日益恶化
近年来, 我国大气污染呈现出烟煤污染与机动车污染共存的复合污染, 颗粒物为主要污染物;光化学烟雾频繁、二氧化氮浓度居高不下, 酸沉降转变为硫酸性与硝酸型的复合污染[12,13], 大气污染加剧导致农田土壤继续酸化。城市大气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通过大气已成为农田和农产品的污染源。大气中有害气体和物质与农作物接触后, 可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并改变其品质。据估计, 大气重金属污染对影响城郊蔬菜重金属污染的几率高达10%, 我国茶叶铅超标也可能与大气污染有关。
3 我国产地环境质量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
3.1 土壤环境标准
我国于1995年颁布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95) , 规定了8种重金属 (镉、汞、砷、铜、铅、锌、铬、镍) 和2种难降解农药 (六六六和滴滴涕) 的限量值。随着近年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无公害食品的发展, 国内颁布了一系列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 如:《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 (GB/T184071.1-2001) 、《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果产地环境要求》 (GB/T184072.-2001) ;农业部则颁布了具体无公害食品的系列行业标准, 如《无公害食品苹果产地环境条件》 (NY5013-2001) 等, 这些标准均是依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95) 制定。实践已表明, 这些标准与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要求存在差距。
3.2 农业灌溉水质量标准与地表水质量标准
我国现有的农业灌溉水质量标准 (GB5084-92) 于1992年批准发布, 其中灌溉水质中主要污染物指标共17种, 包括:汞、镉、砷、六价铬、铅、铜、锌等重金属;氯化物、硫化物、氟化物和氰化物等无机盐;石油类、挥发酚;苯和三氯乙醚等有机物;硼、硒等微量元素。2002年发布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 适合农业用水的Ⅴ类水质指标与农灌水水质指标基本一致。
3.3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我国有关环境空气质量相关标准与要求, 包括保护农作物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与绿色食品产地空气中污染物限量要求。我国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标准是综合考虑作物对二氧化硫和氟化物的耐受能力, 以二氧化硫和氟化物对农作物生产力经济性状和叶片伤害而制定的。适用于农村地区各项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包括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 (TSP) 、PM10、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铅、苯并[a]芘、氟化物等10个指标。绿色食品产地空气污染物限量要求主要包括TSP、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氟化物四个指标。
3.4 产地环境评价方法
目前, 根据不同对象,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不同。绿色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 通常采用单向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等两步评价法[14], 一般以单项指数评价为主, 以综合指数评价为辅, 而且应根据污染因子的毒理学特征和农作物吸收、富集能力分为两类加以控制。在评价过程中, 尽管某种环境污染物超标会造成危害, 而平均值可能并不超标。因此, 为了突出浓度最大污染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解决平均值法存在的问题, 水质土壤采用分指数平均值和最大值相结合的内梅罗指数法。空气质量评价既采用空气平均值法, 又采用适当兼顾最大值的空气质量指数法。
4 存在的问题
4.1 标准
自2000年以来, 仅农业部颁布的产地环境类标准已超出30个, 这些标准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5]。
(1) 标准的制定仓促、不科学。制定者未意识到标准的技术法规属性, 制定标准的科学依据严重不足。多数产地环境标准是在资料查找及科学研究不充分情况下制定的, 颁布前亦未能充分征求相关科研单位及生产单位的意见, 加上时间仓促、经费少, 一些低级错误出现在标准中。如《农产品安全质量蔬菜产地环境要求》 (GB/T18407.1-2001) (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颁布) , 直接引用了国家环保部规定的过期氮氧化物指标及其标准值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但是, 国家环保部于2000年发布文件《关于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单的通知》中取消了NOx指标, 并把NO2标准值做了修改。即GB/T18407.1-2001是在未充分查找资料的情况下制定的。
(2) 标准间的统一性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构成了我国标准体系, 由于不同标准归口不同的管理部门, 标准值依据不统一, 致使颁布出的标准相互间出现矛盾。如《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084-1992) 规定灌溉水中镉浓度限值为0.005 mg/L, 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1985) 则规定饮用水中镉浓度限值为0.01 mg/L, 即可直接饮用的水却不能用于农田灌溉, 这显然不科学。此外, 标准间统一性差。很多标准的适用范围、主要内容基本相同, 但个别指标却又存在差异, 导致标准的执行混乱不堪。如, 目前适用蔬菜生产的产地环境标准至少有三大类: (1) 《农产品安全质量蔬菜产地环境要求》 (GB/T18407.1-2001) , 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 (2) 《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NY5010-2002) , 由农业部颁布; (3) 《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由国家环保总局颁布。正是由于这三类标准见的统一性较差, 致使标准的执行者迷惘疑惑。
(3) 标准的科学性及实用性不强。中国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关于重金属的规定均为全量形式, 但大量科学研究表明, 土壤中只有有效态的污染元素才会对作物、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16]。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普遍采用塑料大棚或地膜生产农产品。已有调查结果表明, 长三角及东莞地区频频农业土壤及农产品中增塑剂含量高[8,17], 但现有土壤质量标准对增塑剂类化合物未有任何的规定。现存的空气质量标准与农用水质标准均存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指标少的问题。如, 现有的空气质量标准缺乏农药、二恶英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规定。还有, 一些影响人体健康的稀土元素与持久性污染物已引起了全球学者的关注[3,18], 而且在制定土壤、水、大气的质量标准时列入了限值范围, 但在中国尚未有此考虑。
4.2 法规体系问题
我国至今尚未构建完整的农产品产地安全法规体系[19]。由于现有的相关法规都有自己的立法宗旨和保护对象, 关联农产品产地保护的规定各有侧重, 造成产地保护对象凌乱不堪, 也导致了产地保护司法的功能性偏差。尤其是产地环境, 不仅包括土壤, 也涉及地表水、灌溉水、大气环境, 但现有的法规体系不能全方位覆盖上述领域。此外, 法律法规、政策与规划间缺乏相应的衔接;环境保护、农业、国土资源等部门管理职责间缺乏沟通, 致使管理效率低下。此外, 农业投入品是否科学管理、科学使用直接关系到产地环境的安全与否。然而, 我国现行的《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方法》存在致命缺陷:产地安全管理的法律依据与执法主体也不明确, 对农业投入品的行政管理部门的自身法律责任定位不明确, 行政管理手段单一化, 处罚手段过于依赖经济处罚。
5 对策建议
科学制定环境标准, 改变我国现有的标准管理模式。标准的制定基于长期基础研究的积累。如: (1) 要改变目前《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元素总量评定的缺陷, 必须全面准确地调查全国土壤环境元素有效态背景值, 研究不同区域不同类别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态;全面调查及深入研究土壤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AHs、PCBs、PAEs等) 。 (2) 要积极借鉴或引进国外先进标准。近些年, 欧美发达国家频频提出某项安全限量标准设定技术壁垒, 致使中国农产品在国际上形象不佳。与国外标准相比, 我国在标准制定方面科学性明显不足。因此, 我们需要积极借鉴或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标准, 健全中国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体系。 (3) 要改变现行的标准制定、审定及实施模式。不受所谓的制修订计划的限制, 应需要及时组织制定和修订标准;广泛吸收和听取研究者的意见与建议, 保证标准的先进性、科学性与实用性;把强制性标准作为法律法规强制性执行, 把非强制性标准作为行业协会的自律性标准实行。
建立农用化学品安全施用与管理的技术体系。我国人口庞大, 耕地资源不足, 决定了未来还必须依靠农用化学投入品 (如化肥、农药等) 的实现农产品总量的增长, 同时确保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的安全。因此, 一方面要调整农用化学投入品的生产结构, 研发生产环境相容性好的农用化学投入品;加强农用化学投入品的综合管理, 如对农药、化肥等生产、经营和使用的监督管理, 指导生产者科学储存及使用农药、化肥等。另一方面要加强关于农业投入品使用对农业环境与农产品污染影响的研究, 建立符合环境生态与农产品安全性要求的科学农业投入品使用技术及咨询系统, 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对环境影响的监督与评价系统。
关键词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问题;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S75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2--02
1 对森林资源进行资产评估的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与完善,我国的集体林权制度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因此,森林资源资产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势在必行,但是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重要地位越来越显现。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发展将会对整个林业产业的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林业市场的不断升级产生有利影响[1]。
2 我国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森林资源评估管理体制与行业发展不相适应
现阶段,我国的森林资源具有特殊性。目前,从理论和实际两个层面上讲,对森林的管理水平都没有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森林资源也没有相匹配的管理机制进行,对森林资源进行了严格的分类管理,公益林呈现高压管理,商品林仍然不能高效经营。因此,不论是林业经营企业还是种植户都不能完全依据意愿和市场来经营林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林业管理体制也不断改进,森林资源市场经济也迅速发展,多渠道资金的融合带来的林业市场资金充足,林业产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由此引发了林业资源评估大变革。现阶段,森林资产评估不再是往常为国家服务,而是为所有权者评估服务[2]。因此,由政府直接管理的方式显然不能满足林业的发展的需要。
2.2 森林资源的评估法律体系不完善、技术落后,收费不合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虽然我国关于森林资源的评估方面的法律和政策有所健全完善,但是现实仍有很多的不足。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我国森林资源评估相关法律比较落后,当前,还没有出台一部比较完备的森林评估方面的法律,只是具有一些简单的法规。因此,当前的森林资源评估体系和相应的法律法规是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森林资源的评估体系必须要不断地完善和创新。2009年,我国中评协组织起草了《资产评估准则——森林资源资产》,但目前还没有真正的实施开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资源评估技术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创新。
2.3 对森林资源评估行业以及人员的管理不到位
国家出台政策明确规定由财政部、林业主管部门共同管理森林资源评估工作,但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工作开展的不顺利。例如,过分注重利益活动,超过100万元的森林资源抵押贷款工程,部分县级支行发放贷款只要凭借县级森林资源调查单位的证明文件就可以,但存在一些银行或者林业主管部门指定一个评估机构的情况,这导致评估质量不达标;再如,中评协和大部分省级林业部门出台了评估服务收费标准,但这种标准有着比较大的差别,不严谨,还存在双重收费现象[3]。这些情况的存在都会对森林资源评估行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不好影响。
由于森林资源的专业性,所以在进行森林资源的评估时,林业专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在这一方面专家的认定意见不一,咨询人员考试、培训和后续教育机制不健全,我国对专家的管理相对欠缺,对违反法律和法规职业道德的专家缺少相应的惩戒机制,评估行业的自律管理的作用还是没有完全发挥,行业协会不能很好地代表企业的利益,专家的合法利益也不能得到充分维护。
3 加强我国森林资源评估管理的对策
3.1 推进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因为影响森林资源评估行业发展的情况有很多。所以,如果想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森林资产评估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就必须根据我国的实际状况,建立健全行业管理体制。可通过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使森林资产评估行业正常的运转。在管理中,既不能由政府部门完全管理,也不能完全让行业自律进行管理。就当前我国森林资源评估现状来讲,过分依靠政府管理已经不能促进该行业的发展了。但当前,林业市场经济还不成熟,因此,该行业的发展仍然需要政府的引导。行业主管部门应以强化协调机制加强监管职能为主,把一些本应是自律管理职责授权给评估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在行业主管部门的引导、监督下,建立完全的行业自律管理体制[4]。
3.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合理收费
当前,我国林业资源市场迅猛前行,为了更好地对评估行业进行管理,急需出台能够满足当前形势的法。同时,要注重及时建立和更新评估参数体系,提高行业评估质量。此外,还应看到,除了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行业的收费标准也要更加公平、合理。评估机构和调查机构进行评估业务,收取一定的费用是合理的,但收费过低或重复收费都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制定收费标准既要考虑资产评估的前期资源调查实际工作量、调查难易程度,又要根据评估值大小、潜在的风险程度,制定合理收费标准,以增强森林资源的评估行业的整体活力。
3.3 加强对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培训、管理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系统性强,专业性强,对于人才素质要求比较高,需要很多林业方面的专家加入工作中去。目前,我国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数量非常少,能够有资格进行接受咨询的工作者比较少,这样的现实导致整个森林资源的评估工作受到影响。为此,行业主管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对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培训程度,努力让县级单位能够拥有5名以上专业评估人员,能够真正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在培训过程中,应该注重对这部分工作人员的理论考评以及职业道德培养,注重对从业人员分级管理,加强继续教育工作,从而真正提高森林资产评估行业整体素质,更好地为生态林业建设和市场经济服务。
4 结语
通过加强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管理,改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职业环境,建立适合我国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秩序,使我国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走上科学、规范、法治的轨道。不断提高森林资源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切实保护我国森林资源评估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芳.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及信息披露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09(11).
[2]姜文虎,赵邦宏.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问题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2008(2).
[3]周松孙,蕾环环,佘卫平.我国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3).
[4]韩晓飞.森林资产评估现实问题初探[J].经济论坛,2011(2).
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摘要:我国水资源面临严峻形势,水污染严重,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水环境污染的.特点,其次,分析了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同时,就如何加强我国水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 者:王星华 王炳超 作者单位:康升环保(天津)有限公司 期 刊: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Journal:MANAGEMENT & TECHNOLOGY OF SME 年,卷(期):2010, (18) 分类号:X5 关键词:我国 水环境污染 现状 防治目前主要环境问题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 情,从这方面看,中国无疑是“地大物博”,这是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也是中国人引以为自 豪的。然而,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致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又是我 国自然资源的劣势。“总量大”与“人均占有量少”形成强烈反差,加之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平衡,气候、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多年来一切利用不尽合理、科学,造成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长期面临严峻的资源紧缺形势。所以,如何开发利用和有效地保 护资源,已成为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要重视环境问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环境问题,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来自人 口的压力,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最大的威胁。加之中国的工业化起步晚、起点低,而且面临快速发展的形势容易使人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经济而忽视生态,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种种原因导致了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目前的环境状况主要数据如下: 1〕大气环境污染
*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7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仍处在较重的 污染水平,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二氧化硫年均值浓度在 3~248 微克/m3范围之间,全国年均值为 66 微克/m3。以下是近期一些图表显示了污染的程度。(图 1 和图 2)
* 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大气污染以煤烟性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0%。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导致全球温室效应,也给全球环境以及人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 大气污染导致酸雨的形成,2004 年我国酸雨污染加重,环保总局近日公布的 《2004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4 年我国酸雨污染略呈加重趋势。统计显示,2004年我国出现酸雨的城市有 298 个,占全国 527个统计市(县)56.5%。全国的降水年均 pH 值小于 5.6(酸雨)的城市达 218 个,占统计城市的 41.4%。与上年相比,出现酸雨的城市比例增加了 2.1 个百分点;酸雨城市比例上升了 4 个百 分点,其中 pH 值小于 4.5 的城市比例增加了 2 个百分点;酸雨频率超过 80%的 城市比例上升了 1.6 个百分点。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区是长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贵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广东等省,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0%,对我国农作物、森林等影响巨大。仅江苏、浙江等7省便因酸雨而造成农田1.5亿亩减产,年经济损失约37亿元,森林生态效益损失54亿元。下图为酸雨危害:
2〕水资源和水环境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文件公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水污染最严重的国家和地区之一。目前,城市污染的成分十分复杂,受污染的水域中除重金属外,还含有甚多农药、化肥、洗涤剂等有害残留物,即使是把自来水煮沸了,上述残留物仍驱之不去,而煮沸水中增加了有害物的浓度,降低了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溶解氧的含量,而且也使亚硝酸盐与三氯甲烷等致癌物增加,所以,饮用开水的安全系数也是不高的。水的污染,又影响人民生活,破坏生态,直接危害人的健康。水资源具体现状如下:
* 我国水资源紧张,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4;
* 全国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近百个城市严重缺水,每年因缺水而减少的产值达1200亿元;
* 我国著名的5大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的蓄水量都在减少,湖面缩小了1/4甚至一半,见下图;
* 我国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8%的城市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源,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工业较发达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突出;
* 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次序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从河流的氨氮、高锰酸盐、挥发酚等主要污染参数来看,水质情况普遍不好。有些河流中铜、氰化物、汞有超标现象。城市河段悬浮物超标现象普遍,主要污染物是耗氧的有机物和氯化物等。
* 主要大淡水湖泊污染程度的次序为:巢湖(西半湖〕、滇池、南四湖、太湖、洪泽湖、洞庭湖、镜泊湖、兴凯湖、博斯藤湖、松花湖、洱海。主要淡水湖泊水库磷、氮污染面广,部分湖泊和水库汞或其他重金属污染严重; * 城市中80%以上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水体,使流经主要城市的70%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来自化工、石化、造纸、食品、制革、纺织等企业排放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和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
* 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还在逐年递增,目前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5%,绝大部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中。生活污水加上化肥和农药中氮、磷的流失,促使了我国的湖泊富营养化; * 50%的城市饮用水源受到污染;
* 地下水因过量开采,形成地面下沉和水质恶化; 我国四大海域(东海、渤海、黄海和南海〕的近岸海域污染加重,无机氮、无机磷和石油类污染普遍超标。3〕固体废弃物
* 我国废弃物排放量大,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大都堆积在城市的郊区和河流荒滩上,已成为严重的污染源,由于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低,累计堆存量达65亿吨,占地5万余公顷; * 随着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有毒有害废弃物也有所增长。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都未经过严格的无害化和科学的安全处置,成为中国亟待解决并具有严重潜在性危害的环境问题; *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1.2%,全国有2/3的城市陷于垃圾围城。露天简单堆放的垃圾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同时污染了大气、水和土壤,成为城市发展中棘手的环境问题之一;
* 全国有1/4城市垃圾粪便不能日产日清。
4〕环境噪声
* 我国噪声污染较严重,2/3的城市人口暴露在较高的噪声环境中; * 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不到50%;
* 90%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超过了国家规定的70分贝,全国每年因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导致的经济损失约合人民币216亿元; * 社会生活噪声呈明显上升趋势。
5〕乡镇工业污染排放惊人
* 我国乡镇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全国污染排放总量30%,局部地区占50%以上;* 全国已有2/3的河流和1千多万公顷土地受乡镇企业污染;
* 小造纸、小印染、小电镀、小化工、农药、小制革、小酿酒、小化肥、食品等使农林地区的水受到严重污染;
* 小冶炼,如土炼硫、土炼砷、汞等导致周围区域植被死光,成为生态死区; * 小土焦、小水泥、石棉等行业造成大气污染。
6〕土地资源
*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0.085公顷,是世界人均的1/5;
* 全国耕地面积以每年平均30万公顷左右的速度递减,主要原因是基本建设占用耕地上升;
* 我国耕地土壤质量呈下降趋势。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已降到1%,明显低于欧美国家2.5%-4%的水平。东北黑土地带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刚开垦时的8%-10%已降为目前的1%-5%;
* 盐碱化、沙化、水土流失在继续吞噬大量耕地。目前全国受盐碱化威胁的耕地约有1亿亩,受沙漠化威胁的农田近6千万亩,见下图:
* 全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每年流失的土壤约50亿吨,相当于在全国的耕地上刮去1cm厚地表土,所流失的养分相当于全国一年生产的化肥氮磷钾含量。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很大部分是由于不合理耕作和植被破坏造成的;
* 我国遭受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达1亿多亩。被重金属镉污染的耕地有20余万亩,涉及11个省25个地区。被汞污染的耕地有48万亩,涉及15个省21个地区;
* 大量使用农药使土壤有毒物质含量加大,同时也杀死了大量害虫天敌和有益动物; * 由于农用薄膜的大量使用,用后不加回收,废膜已成为我国新的土壤污染物 7〕草原资源
* 我国草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0%,然而,由于风蚀沙化、植被破坏、超载放牧、不合理开垦以及草原工作的低投入、轻管理等,致使草原严重退化。草原退化面积达9千多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3以上,平均产草量下降了30%-50%。中国百亩草地产肉量只25.5公斤,产奶26.8公斤,毛3公斤,仅为相同气候带下美国的1/27,新西兰的1/82; * 预计到2000年,草原牧草产量可能比目前下降30%。8〕森林资源
* 我国森林覆盖率约为13%,居世界第121位;
* 我国人均森林面积约0.11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的1/9;
* 海南岛的热带雨林在过去四十年中由1300多万亩减至367万亩,森林覆盖率也由26%降至7.2%。由于大量垦荒,种植橡胶等,热带雨林被砍伐面积达500多万亩,其中利用292亩,200万亩被沦为不毛之地;
* 我国宝贵的原始森林长期受到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森林火灾与病虫害的破坏,原始林每年减少5千平方公里;
* 占国土面积50%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覆盖率不足1%,许多地区无林可言; * 酸雨带来的酸沉降正在导致大片森林衰退消失,森林受害面积128.1万公顷,年木材损失6亿元,森林生态效益损失约54亿元。
9〕近海环境
* 我国的近岸海域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生态破坏,特别是与大中城市毗连的海域、海湾、入海河口处的污染与生态破坏已经比较严重,入海污染物中来自陆上的占80%以上;* 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海区中,近岸海域石油类污染普遍严重,并存在不同程度的有机物污染和富营养化,部分近岸海域水质和底质的重金属污染也比较严重。1990年,在中国沿岸海域从南到北相继发生赤潮34起,为1961-1980年平均值的30倍;
* 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了沿岸、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生物种类减少,水产品质量下降,养殖滩涂大片荒废,海水养殖污染损害事故不断发生,造成经济损失几亿元; *近岸海域以有机物污染和石油类污染为主要类型的污染有加重趋势,沿海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将加速海洋环境污染由沿海城市毗连海域向沿海农村近岸海域扩散;
* 中国近海长期过度捕捞渔业资源致使一些传统经济鱼类种群生态衰退,如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和休养生息,中国近海渔业资源将难以恢复其再生增殖能力;
* 南海的珊瑚礁和红树林近年来被开采砍伐,不仅破坏了这些宝贵的资源,而且使红树林和珊瑚礁鱼类失去生存环境和营养供应地,种群也在消退;
* 若对江豚、海豹、海龟及玳瑁等珍稀动物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它们有在中国近海逐渐消退的危险。10〕生物多样性与物种保护
* 中国是世界上动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生物多样性居全球第八位,北半球第一位; * 中国有高等植物32800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2%,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其中,被子植物24500多种,裸子植物236种,苔藓植物约2000种,蕨类植物2600余种,植物药材4773种,淀粉原料植物300种,纤维原料植物500种,油脂植物800种,香料植物350种,已开发利用的真菌800种。我国特有的植物约有200个属(万余种〕。银杉、水杉、水松、金钱松、台湾松、银杏、珙桐、水青树、钟萼木、香果树等都是中国特有的珍贵树种;
* 中国是世界三大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水稻、大豆、谷子、黄麻等20余种作物起源于中国。中国拥有大量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如野核桃、野板栗、野荔枝、野龙眼、野杨梅、野生稻、野生大麦、野生大豆、野生茶叶、野苹果等,是珍贵的野生植物资源。中国常见的栽培作物有50多种,果树品种万余个;
* 中国动物种类约10.45万,占世界总数的10%。脊椎动物4400多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0%以上,其中两栖类210种,爬行类320种、鸟类1186种、兽类500种、鱼类2200余种。分别占世界总数的10%、13%、5%、7%、10%。昆虫约10万种;
* 中国有鹤类9种、雁鸭类46种、食肉类54种、雉类276种、灵长类190种; * 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以及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破坏,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动植物种类中已有总物种数的15%-20%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水平。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所列640个种中,中国就占156个种; *近50年来,中国约有200种植物已经灭绝,高等植物中濒危和受威胁的高达4000-5000种,约占总种数的15%-20%。许多重要药材如野人参、野天麻等濒临灭绝。《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确定珍稀濒危植物354种,其中,一级8种,二级143种,三级203种;中国近百年来,约有10余种动物绝迹,如高鼻羚羊、麋鹿、野马、犀牛、新疆虎等。目前,有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雪豹、白暨豚等20余种珍稀动物又面临绝灭的危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确定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75种,其中一级96种,二级161种。丹顶鹤、台湾猴、扭角羚、白唇鹿、华南虎、褐马鸡、黑颈鹤、绿尾红雉、扬子鳄、中华鲟等属于我国100多种珍稀动物之列;
* 全国自然保护区763多处,珍稀濒危动物人工繁殖场106个,珍稀植物引种栽培场7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6618.4万ha,占国土面积的6.8%。11〕气候变暖与自然灾害
*近40年来中国的气候存在着变暖的总趋势,80年代的年均气温值比前30年的平均气温值高0.21摄氏度;
* 气温增高可增大地表水的蒸发量,从而加重中国华北和西北的干旱、土地沙化、碱化以及草原退化的危害;
*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受高温季风气候的影响,可能导致台风侵袭沿海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从而加重沿海地区的风灾和暴风洪涝灾害;
* 气候变暖可能对中国西北、华北、东北、西南、华中的夏季气候造成影响,使农业病虫害频繁产生;
* 气候变暖将会造成海平面上升,这对三角洲地带和平原沿岸危害最大,而这些地区都是中国经济密集、比较发达的地区,海平面上升,必将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政策
我国的环境管理政策核心是采取防范措施和加强环境管理,办求不产生或少 产生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一、主要措施
1、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在经济发展中防治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使环境管理沿着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发 展。
3、健全环境管理机构。从中央到省、市、县四级政府建立了环境管理机构,这些机构依法行使环境管理权力。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大中型企业也建立了相应的 环境管理机构,管理本行业和本企业的环境问题。
二、在环境经济政策方面,主要包括资金投入和税收优惠政策
1、企业将防治污染所需资金纳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2、列入国家重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项目,国家给予资金支持;城市政府 将城市维护费用于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国家征收的排污费用于污染防治。
3、国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所得税优惠:对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 物作为原料进行生产的,在 5 年内减征或免征所得税;
三、实施环境技术政策的目的在于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 放
1、工业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
2、按照环保法律有关规定,对企业浪费能源和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工 艺和设备实行限期淘汰;
3、企业在生产中应该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改善水环境问题的具体对策
根据我国政策,针对水资源水环境污染的解决对策进行重点的论述:
1、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和切入点,制定水资源保护规划,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实践证明,以牺牲环境换发展,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是行不通的。必须在全社会树立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忧患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条件、环境状况相适应。经济建设要充分考虑水土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合理确定与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根据水资源条件确定重点发展区域和发展重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结合起来。对于污染严重地区,应将改善水环境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果断地关停严重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水利部“三定”规定的要求,全面开展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逐步建立完整的、科学的全国水资源规划体系。组织开展水功能区的划分和控制向饮水区等水域排污的工作;做好江河湖库的水量水质监测和评价工作,审定江河湖库等水域的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及时发布水资源状况公报;维护江河湖库水资源的使用功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努力使水的资源属性与环境属性相统一。减少污染物排放是改善水环境的根本措施,实施总量控制、严格排污管理最有效的办法是根据流域水环境容量确定污染物允许排放量,以控制进入江河湖库的污染物。将排污总量指标层层分解,由县以上人民政府根据上级政府制定的污染物控制计划,组织制定辖区内排污总量控制计划,并将排污总量指标分解到每个排污单位,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同时加强对入河排污口的监督性监测与管理,控制退水中污染物总量不超过规定指标。另外,还可以根据需要与可能适时适度调水,改善湖泊水质,防止湖泊富营养化。
2、建立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保护管理模式,实行水量水质统一管理,健全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实行动态监测、区域联防
要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加强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当前,尤其要注意强化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管理,供水与需水统一管理,水量与水质统一管理。搞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保护,努力提高水资源的科学有效利用和保护水平。流域是一个完整的水资源系统,水环境状况是流域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指标。当前应加强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的作用,发挥水利部门水量、水质同步监测、统一管理的优势,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强化水污染治理力度,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改善流域水环境,加强地下水的保护、抑制超采区地面沉降。为了防治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引起的地面沉降,各级水利部门要认真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测和采补平衡分析,提出回灌规划,充分利用洪水及间隙期多余的水量,采取各种补给入渗技术回灌地下水,争取地下水早日恢复平衡,抑制地面沉降的发展。流域水环境监测网是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的尖兵与耳目,应该优先建设,先行发展。重点加强现场测试能力与快速反应能力,在有条件地区建设自动测报与预警系统。对跨界河流与重大污染事故实行动态监测,定期向社会公布水环境信息。近期应加强省际边界水体的监测,积极开展跨省的污染联防。
3、要大力做好节约用水和污水资源化的工作
当前,国用水浪费严重,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4,而很多国家已达到0.7~0.8; 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l03m3,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水的重复利用率 国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75%~85%。因此,要下最大的决心,做好节约用水工作,要把节水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要以节水灌溉为重点进行灌区建设。节水工作要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土洋结合、讲求实效、农民欢迎的原则。要把建立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节水型社会作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要大力提倡清洁生产和污水资源化。目前可将经处理的工业废水作为低质水源,用于火力发电厂的冷却水、炼铁高炉冷却水、石油化工企业中一些敞开式循环水等,在石油开采中回用水还可用作油井注入水;生活污水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而重金属、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浓度较低,可用于农田灌溉;处理后的污水还可用于地下水回灌,用于养殖水生生物,用作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水源、旅游水和景观水等。
4、依法治水,完善水资源保护立法及法律修改工作
依法治水,是改善 国水环境的关键所在,各级水利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取水许可审批管理的力度,强化取水许可的管理,严格控制取水量,限制耗水量大、污染严重的企业用水,还要对退水水质进行严格管理。对新申请取水许可证的单位,严格按照取水许可水质管理规定,必须提交取水和退水对环境影响的分析报告,方可办理取水许可申请审批手续。对逾期仍超标排污的单位和企业,要坚决依法吊销其取水许可证。要尽快修改《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理顺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的内外关系,制定流域及区域各种配套法规,如:《供水水源地管理办法》、《水资源保护条例》、《入河排污口管理办法》和《保护水资源经济补偿办法》的起草工作,使水资源保护工作法制化、制度化。另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项目审批过程中,要对治污的投资比例提出明确规定。
5、团结协作,科学治理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1、从企业角度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企业对于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看法各异。有的企业愿意到高校去授课,有的不愿意去给大学生讲理论;有的企业认为大学生创业应当选择启动资金少的,有的认为大学生创业应该选择与专业相结合的;有的认为大学生创业最困难的环节是资金问题,有的认为最困难的环节是项目创意构思等。
2、从高校老师角度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老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是持有不同的观点。大部分的老师都支持大学生自己创业,有少部分老师不支持大学生创业;有的老师认为应该邀请企业一线工作者承担创业课程授课,有的老师认为应该由专业课程讲师承担创业课程授课;有的老师认为学校应该建设大学科技园区,为大学生提供场地、实验设备等环境和服务,有的老师认为应向大学生提供配套资金支持,有的老师认为应该向大学生提供各种创业渠道、技术指导、政策指导等。
3、从大学生自身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
大学生对创业的看法也是因人而异。有的大学生没毕业就持有创业的想法并付诸了行动,有的大学生压根就没有过自己创业的野心;有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最困难的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有的大学生认为最困难的是对市场前景不了解;有的大学生认为创业需要学校提供场地实验设备等,有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更需要社会的支持和理解。
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缺失。
创新创业教育有诸多特性,而主体性是该模式较为显著的属性之一。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重点在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意识,积极发掘学生的实践操作潜力,使其具备社会实践操作的基本素养。同时以学生的能动主体为着眼点,通过科学的引导方法促使其积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创造性以及创新意识。值得注意的是,此种教育模式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但在大部分高校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这一主体往往因为教育资源的缺失而失去自主性。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因素,优良、充裕的教师资源是学生发挥能动性的基石,但师资却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短板之一。首先,我国高校教师组成单一,缺乏“多面手”人才,不能满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需求。此种教育模式不仅要求教师具备通识教育的基本知识容量,还要求教师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此类“综合性”教师的人数无法弥补高校专职教师的数量需求。部分高校虽然组织教师接受该教育模式的培训,但是接受培训的教师数量在全体教师中的比例仍然过低。可以说教师资源在总量上无法满足创新创业课程的需求。其次,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亦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发展的瓶颈。部分高校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多为自我研修型,无创业、管理和经营经验,实践操作能力较低,因此,教师的授课方式也往往是“照本宣科”,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限制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创新意识的发挥,教师无法帮助学生从课堂走向创业最前线。再次,教师队伍的构成不完整,缺乏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大部分高校担任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多为学校的专职教师或管理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等,而无社会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往往具备一定的创业素养,拥有社会经验且熟悉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在实践方面较有话语权,因此,兼职教师的缺失往往会导致学生无法积极地与社会沟通,无法获得创业的第一手资料,亦无法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
2、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落后。
尽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适应当下社会、经济以及技术发展环境,然而其理念内核则具有前瞻性,以引领未来发展趋势为目标,因此,教师与学生均需有超前的理念、精准的眼光以及把握机遇的勇气,以现存条件为基础,以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工具,对未来展开合理且大胆地想象。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相对保守,这也是此种教育模式迟迟无法在高校深入开展的原因。
目前,尚存的功利性创新创业观念是大部分高校现有的教育观念,而此种观念是狭义创业教育理念的衍生物,并不能全面概括此种教育概念的内涵。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受到其外延局部延宕的限制,社会对创新创业的评价一般只以其所创造的商业价值为标准,这便是功利性创新创业观念成为主流教育观的原因。甚至大部分教育管理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创办企业所具备的创业能力和基本知识,将创新创业学科定位至企业管理者速成班以及技术创业培训班等层面,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这一学科真正的教学目的,亦未将此种教育模式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之中。高校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培训、技能培训以及相应的就业指导,而不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这便误导了一些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学生,使其功利地看待创业,肤浅地认识创新,无法拥有科学地思考和认知。更有高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精英教育,通过提高入学门槛将大部分学生排斥在此种教育模式之外,这让大部分学生从一开始便失去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机会,深度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3、创新创业教育配套机制不健全。虽然,这些年我国的高校一直都在不断地尝试着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但是还是存在大部分高校把重点放在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上,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这就导致了这些高校为了获得成效而不长远考虑,只是进行功利性探索,从而实现短期、快速的改进效果。但同时,这也导致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资金配套机制、社会及政策保障机制以及学校孵化机制建立的困难和压力,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4、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扁平化、实践模式趋同。
实践是创新创业课堂教育的重要延伸,创新创业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模式而言,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行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创新,认识创业,从而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市场需求。从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进展情况不难看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具体的实践路径上完全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而是高度同化。无论是在现有的实践教育措施上还是应用到相关的具体做法形式上,都是关注于内容而轻于实践,在这些方面各大高校都是高度相似的。在这样没有特色和优势的创新创业教育下,我国的高校暂时还既不能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统一于一种共用的模式,更不可能将每个高校形成独一无二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因此,打造高校与社会沟通的平台是创新创业教育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关键点,而实践平台则是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激情、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保障。
1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含义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目的是采用各种有效手段防止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 保护好农业资源。农业管理部门要因地制宜, 在不违反大自然规律的前提下, 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地理生态环境特征, 制定相适宜的生态保护工作计划和方法, 采用多种经营手段共同管理的方式, 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的主要因素有废渣、废气、废水、粉尘、垃圾、化肥、农药等来自城市、农村的各种工业生产废物、废料及生活垃圾, 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质量, 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降低了农业人口的生活水准。对于消耗巨大、位置不合理、严重污染环境的工业项目和企业, 应立即勒令停工停产并改变生产方式, 将其移至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区域;在降低农业垃圾产生方面, 使用对环境友好的生产原料及生产方式, 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的农药和废料, 杜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大力开展生态农业生产示范方式, 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的建设, 鼓励农业人口采取、应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手段, 综合治理, 防治结合, 预防为主, 进一步推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2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制管理现状
2.1 立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央及个地方政府逐渐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 在环境保护立法方面开展了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然而, 我国现存的大部分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都只牵涉到了生态大环境的保护工作, 而没有专门制定针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 因此, 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仍需相关政府部门下大力气开展建设工作, 从而使国内的农业生态环保立法工作走上正轨。
当前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发展核心的环境保护法与农业法相结合的综合性法律体系。《宪法》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作出了规定, 明确了政府、地方的相关责任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也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对象和内容有所涉及;而《水法》、《土地管理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农药安全使用规定》等单项法律法规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大气环境等各个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的保护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2.2 执法现状
近年来, 各级执法部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管部门都加大了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措施执行的监督管理工作, 农业生态违反案件的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有效地遏制了违法者和不法犯罪分子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
然而, 由于我国农业人口的过于庞大, 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缓慢, 而城镇工业生产的规模又远远超过了我国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 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工作仍有许多方面亟需加强和改善。在许多远离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地, 无法正常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和推广工作, 导致农业生产技术和手段传统、落后, 存在着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破坏的可能性。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 国家大力发展工业和制造业生产, 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忽视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采用了对农业生态环境不友好的技术和工艺, 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 如何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制管理工作水平
3.1 完善立法工作
相关政府部门要以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农业生产规律, 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制定更加符合我国基本国情、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条例。立法部门要摈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观念, 确定生产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相协调、相配合的新思路, 以共同创建良好农业生态环境取代对生态环境的滞后保护、治理, 向国际先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理念靠拢。同时, 相关政府部门要利用、整合现有的法律法规资源, 取其精华, 与当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求相结合, 深入了解和研究环境保护工作的重难点, 借鉴具有良好农业生态环境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出专门针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法律, 把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工作发展提高新的高度。
3.2 完善执法工作
政府及有关部门有义务向农业生产者、农业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宣传、推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概念、理论、知识和方法, 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普法工作, 让有关法制概念逐渐成为扎根于所有相关人员脑海中的观念, 改变其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态度。
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队伍的建设, 积极投入人力和物力开展法律法规知识概念培训, 提高执法人员的执行能力和工作质量。要针对各种腐败及职权滥用现象推广廉政行动, 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执法团队。同时, 为执法队伍配备先进的设备和仪器, 缩短与世界先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水平的差距。
要强化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执法权力, 加大执法力度。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可赋予环保执法部门扣押、冻结、查封等强制性执行职能, 加强环保执法部门与当地政府机关、国家强力机关的密切合作, 调动一切力量开展联合执法行动, 坚决打击一切对农业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破坏的行为。
摘要:众所周知,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有九亿多, 占全国总人口的70%左右, 而农业人口为七亿多, 占总人口的50%, 而长时间以来, 农业都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系到国家民生的关键问题。农业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的安全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日益恶化的农业生态环境给我国的农作物生产、牲畜饲养、水产养殖等产业带来了极其严重的不利影响, 阻碍了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 因此, 解决和消除当前国内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现象是有关政府部门和农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本文针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及其现状, 从立法、执法的角度展开分析和讨论, 总结出一套科学有效的解决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制现状,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张金艳.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现状, 问题及对策[J].学术交流, 2013, 05:74-77.
[2]王燕.论新农村生态环境的法制保障[J].农业经济, 2008, 01:10-12.
关键词:农村土地资源 利用现状 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6-137-02
1 前言
我国农业生产的实质是人们对以农村土地资源为重点的开发利用,农村土地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是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进行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技术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们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与消耗的不断增加,农村土地资源日益减少已成为事实。因此,正确处理土地资源利用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合理地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农村土地资源成为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2 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2.1 耕地资源减少,土地利用不够合理
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城镇用地规模不断增大,非农建设占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退耕等原因致使耕地资源有所减少;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更加剧了耕地数量的不足且人均耕地越来越少。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形式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1)对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模式不符合该地区的自然结构;(2)部分村庄的发展规划较滞后,对农户居住点的布局欠缺一定的合理性,从而导致大量的农村土地被闲置,农村土地资源不能被科学合理的进行开发利用。
2.2 土地质量下降,资源利用可持续性低
在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土地资源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十分稀缺,需要科学的利用和有效地保护。但是近些年,农村土地质量不断下降,主要是由于进行土地开发利用时存在不合理之处:(1)在土地耕作过程中,过多地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盐碱化,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2)人们为追求经济效益而进行盲目开发和过度垦殖,造成大量水土流失,使土地出现沙化和荒漠化现象;(3)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因缺乏防污治污的相关技术与措施,致使工业“三废”未经处理就大量排放,对土地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使土地质量急剧下降甚至导致土地荒废。
2.3 土地耕种经济效益差,集约化程度低
集约化农业是农业中的一种经营方式,主要是指把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集中投入到较少的土地上,采用集约化经营的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集约化程度的高低主要是受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由于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为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大多数都选择外出务工经商,从而使得农村土地长期处于无人管理和无人耕种的不良经营状态,这严重偏离了对农村土地实行优化配置的效益目标。农村土地耕种的经济收益差,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受到限制,从而导致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集约化程度较低。
2.4 农用地后备资源不足,开发利用难度大
我国普遍存在着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农用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分布零散且大多分布在水土光照等条件不好的地方,资金投入多但是开发利用难度大,若对其采取大规模地开垦进行农业种植,将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会造成森林覆盖率减少,地表植被退化,土地沙化、荒漠化加剧、水土流失、滑坡灾害等频繁发生。
2.5 农村外延扩大,“空心村”浪费土地资源
随着农村经济高速发展,村民们建房积极性比较高涨,有些农村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攀比现象,致使大多数村民废弃村落老宅而将新的住宅建在村庄外围或靠近城镇的地方,这些地方最主要的优势在于交通便利,为人们的生活出行带来方便。但是旧村庄内却存在大量闲置的农用土地,进而形成了外实内空的“空心村”。“空心村”的涌现,造成土地的严重浪费,这已成为中国农村发展与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据了解,“空心村”的空心,少在0.067hm2左右,多在0.200hm2以上,一个中等乡镇约有300来个自然村,平均一个自然村以0.133hm2计算,一个乡镇就有40 hm2以上的土地被废弃。
3 农村土地资源发展规划策略分析
3.1 加强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首先要严格控制好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总量和速度,并且要以土地持续利用的生态合理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为出发点,在农产品供给和形成既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又能满足社会经济运行要求的结构和布局生态环境建设双重目标引导下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既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又能满足社会经济运行的要求,为土地利用系统良性循环奠定基础。
3.2 完善农用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土地整治力度
为了充分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1)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要治理开发农业荒废资源,就必须完善水利设施条件及配套建设;(2)加强各部门的宏观调控,对土地进行分区开发,综合治理沟系交错、地类交叉、渠系老化等土地现状,进行水利设施配置、道路和林网建设。从而改变农业生产基础条件,降低生产成本,使其易于实现机械化生产,扩大农田面积,实现农业增产增效。
3.3 优化农业用地结构,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为目标,优化农业用地结构,采取土地整理等方式,充分挖掘农村土地的自身优势和现有土地潜力,集约高效的利用土地资源。同时积极开展土地改良和土地整理,在农村建设中将住宅分散和容积率较低的居住点集中到一起。在合理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始终确保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制定各类农业用地的规模与标准并且科学地控制用地规模,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3.4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提升土地的经济效益
土地流转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优势,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应当因地制宜建立合理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1)将分散在不同农民手中的土地经过流转后合理合法且有序的向农村土地使用者集中;(2)在农村土地集中布局的同时也要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3)大力发展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模式以促进农村土地经营向新型的经济模式发展。实现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目标,为农户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3.5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构建生态环境友好型农村
致力于对生态环境进行建设和优化,是为进一步实现新农村建设中“适宜农业、适宜居住”的目标。协调好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保证农村土地资源的生态利用,对农村的各类用地进行统筹布局;对没有开发为建设用地的荒山荒坡进行植树绿化;对受污染的土地资源进行综合治理,恢复退化的土地,恢复种植能力;更要严禁对森林、湿地、荒漠等自然区进行开发建设,加大保护力度,发展其生态效益。
4 结语
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已使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稀缺、宝贵的基本资源,土地资源的紧缺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硬性约束,其中农业土地资源对人类生存发展至关重要。要加大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用地结构的力度,从农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角度出发,尽量延长土地的使用周期,避免土地资源使用中断,争取在总量一定的土地上生产出尽可能多的农业效益,不断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石永明,邱道持,骆东奇.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建设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1,33(7):14-17.
[2] 年福华,姚士谋.城市建设过程中节约用地途径[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1):18-21.
[3] 褚丽华,何传新.农村土地整理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浅析[J].国土资源,2011(3):52-55.
【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现状及其分析】推荐阅读:
我国投资环境现状07-11
我国环境保护现状07-20
浅析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其对策11-16
我国的环境噪声监测技术现状及发展12-29
我国环境保护问题和对策05-31
我国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现状及对策09-21
中国环境问题现状及其紧迫性06-17
浅谈我国环境质量控制问题07-26
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5则范文07-03
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分析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