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称评聘(共10篇)
为了进一步完善我镇的专业技术职称的评聘工作,在全体教师中形成“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局面,根据省、市、县人事局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精神,经学校领导班子会议研究及全体教职工讨论,特制定我镇教师评聘方案。
一、职称兑现人员任教学校及参与支教分值(支教每年加5分)
1、任教于中心校、南洪得1分,任教于三十埠、新民、华城、龙岗、黄浦、张庙、土山、油坊得2分;任教于牛寨、斗镇、青岭、四十埠得3分;
2、支教对象为完小教师数在9人以上(不含9人、班级数乘以1.5人)且年龄在45周岁以下自愿参加人员。支教一年得5分(职称兑现后且年龄在45周岁以下,根据工作需要,有需要支教的,中心校直接安排支教)。
二、评聘条件与考核分值
1.思想政治表现
(1)近五年来,考核一次不合格扣5分,考核优秀每次加2分,累计加分不超过6分。考核办法,查阅证件。
(2)出勤情况。一学年出满勤记5分,旷一节课扣1分,事假一天扣0.1分,病假一天扣0.05分,重大病或住院经县局批准请假后不扣分。考核办法,所在学校证明,考核组抽查学校日志。
2.资历条件:教龄每年按1分累积计算。
3.专业技术工作经历条件
(1)工作量(10分):教师每周任教课时必须得到16节(含16节),校长、教导主任及相关人员课时参照“绩效工资考核办法”,不足16节,一节扣0.5分,超出部分不加分。考核办法,查阅教师课表、学校总课表。
(2)获奖情况:
A近五年个人获奖:国家级5分、省级4分、市级3分、县级2分、片级镇级1.5分,只以最高级别记一次(如某一层次获奖分名次,市级及以上每低一等次减1分,县级每低一等次减0.5分,片级镇级二、三名为1分)(以上获奖必须是通过中心校及教育体育局上报)。
B指导学生获奖同前A(指导教师有文或有证);
C任现职以来论文获县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记2分、1.5分、1分,市级2.5分、2分、1.5分;省级(一等奖3分,二等奖2.5分,三等奖2分)及CN刊物发表文章的记3分;国家级一等奖3.5分,二等奖3分,三等奖2.5分;在《xx教研》上发表文章的记1分,多篇累加不超过1.5分;xx教育网发表论文的记0.5分每次,累积得分不超过1分。市、县级论文多篇累加不超过3分(同级只记最高奖一次);省级及CN刊物累加分数不超过3.5分;国家级多篇累加不超过4分(相关研究所等获奖论文以省级记分),(所有提供的证件必须真实,弄虚作假一经发现,取消当年兑现资格)。
(3)近五年获得:
县级教学能手加2分,市级教学能手加3分。
县级骨干教师加2分,市级骨干教师加3分。
县级学科带头人加3分,市级学科带头人加5分。
本项记最高得分项,不累计加分。
省级教学能手、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直接兑现(无第四大项情况)。
(4)评小高资格年限:每年记1分(评审年限取整数,只进不舍)。
三、教育教学成绩
(1)考核近两学年教学成绩(两学年均分)。以每学期期末文化素质检测及教育教学检查为准。期末文化素质检测全镇第一名12分,每降一名减少1分(记前八名),两学期相加除以2(同时任教两个及以上学科均为前八名,以高者为准;其中一科不在前八名,取均分。中途接班教师上一学年检测非后三名,名次照常,后三名,每升2个档次加1分。),(检测倒数三名分别扣1.5分、1分、0.5分);教学检查以检查教师作业、备课为准,第一名4分,每降一名减少0.25分,近一学年的成绩相加除以次数为得分(未抽查到教师分值取参与评聘教师分值的平均分)。教师此项成绩得分为以上两项得分之和。
(2)近两学年,全镇综合评估前六名,校长加分,第一名加6分,每降一名减少0.5分,两学年均分(副校长及学校中层此项分值是校长的一半)。
四、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当年不允许申报聘任专业技术职务
1.职业道德差、乱收费、乱摊派、向学生家长索取钱物的;
2.在五年之内违反计划生育的;
3.未经学校同意在校外兼职的;
4.因体罚学生造成严重后果的;
5.当年受记大过及以上处分的;
6.近三年一年内事假累计超过两个月或病假累计超过半年的;
7.不服从学校工作调配的;
8.近三年中,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
五、评聘方法
1.书面申报:凡符合条件者,均可向学校评聘领导小组送交书面申请,未交书面申请者,按自愿弃权处理。
2.组织考核:由评聘领导小组按本方案集体考核打分。
3.初录推荐:按积分考核结果从高分到低分初录选取。
4.张榜公示:初录结果公示五天,接受群众监督。
5.上报审批
六、以上职称评聘试行方案从2014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未尽事宜由领导组研究。
七、适用对象:符合晋升、聘任基本条件的人员(2014年1月1日前xx镇中心学校在职在岗教师)。
八、职称评聘领导组
学校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工作由职称评聘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办公室:
(当年参加评聘人员不得进入评审小组)
一、存在的问题
(一)重科研轻教学,过分重视学历和学术成果
在高校教师的职称申报条件中,对教师的科研业绩和成果要求有很明确清晰的规定,如公开发表论文的数量、级别,出版的专著或教材的级别、字数,主持或参与课题的级别,获奖的课题级别及排名等;对教学业绩和成果要求的规定却不是很清晰,对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教学成绩的表述都被视为软条件。 这一硬一软给教师造成两个负面影响:一是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搞科研上,而不是放在教学上;二是极易助长不正之风。职称评审既能使教师得到所谓的“ 名”,也能得到所谓的“ 利”。 这种名利双收的事情使得不少教师挖空心思、搞歪门邪道去发表文章、出版专著和教材,千方百计地去拉关系走后门。 同时,社会上名目繁多的刊物和中介组织也多起来,以各种形式大肆敛财,极大地助长了社会的不正之风。 这不得不归咎于职称评审的导向出现了偏差。
(二)重评审,轻聘任
从目前各高校情况来看,关于评和聘的关系有三种观点。 一种观点是认为要实行教师职务评聘“ 双轨制”, 即评定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和聘任教师职务分开, 简称评、聘分开。 第二种观点是实行教师职务评聘“ 单轨制”, 即以评代聘、评聘合一。第三种观点是以聘代评。即废除职称评定,以岗位聘任制度取而代之。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职称评审方式是采用的第二种观点,即评聘合一。 这种职称评聘方式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导致部分教师将工作的重心放在评审前的努力上,甚至出现了前几年基本没有什么成果, 到了评前的一两年突击发论文的现象, 而一旦评上便感到大功告成,“ 船到码头车到站”, 可以歇一歇了,变得不思进取。 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校的年轻教师越来越多,高校的师资结构也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很多教师还要在本岗位上工作几十年时间, 如何调动年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何解决教师职务聘任后的动力问题,也确实值得我们反思。
(三)难以做到评审公正性
1.行政权力干扰因素较大。 高等学校有序运行最基本的两种权力是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 美国学者伯顿· R.克拉克认为,学术权力是指管理教育的权力。 有学者将学术权力分为三类:一是学术规范权;二是学术评价权;三是学术资源配置权。 高校学术( 教学科研) 的内在属性要求高校以学术权力的功能为根本,高校学术的外在功能要求以行政权力为保护。 从功能上讲,高校首先是一个学术机构,然而由于历史、管理体制等各方面原因,高校行政权力向学术领域、组织机构等深度渗透,使得行政权力在高校泛化。表现在从有评审权的高校成立的职称组织机构来说“ 长官”居多。 从组织机构来看,并不是说行政权力一定会滥用,而是说学术权力在超过一定范围后容易导致滥用。因为担任行政职务的领导很多都是“ 双肩挑”干部,难免在职称评审时有人会为了个人、小团体或者本学科的利益滥用学术权力。
2.评审过程。 由于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审工作时间较短,虽然程序较为复杂,但到了学科组和各评委开会时, 基本是“ 一会定乾坤”。 学科组因为其成员都是本学科领域同行,评审结果尚比较公正。 但到了各级评委会时,一则人员组成不可能涵盖所有申报学科,各评审专家学科差异较大, 很容易导致评审专家在无记名投票时拉票、 跑票而出现不公正的投票结果。一则评委面对的是众多不相识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材料,在审查时只能以材料为依据, 文字材料不能完全如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全部,难免会出现评审结果的不公正。
二、原因分析
(一)主观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出台法律规定“ 高等学校实行聘任制”,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建立真正的聘任制。 由于各种原因,不仅高校教师自身没有转变职称观念,甚至连从事人事管理的工作者、高校领导也将职务等同于职称,职称意识过于强烈,岗位意识过于淡漠,职称、职务概念模糊。
(二)客观原因
在衡量教师标准上以职称为主要标志。 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往往被认为是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较强的科研能力、较高的学术地位和较强的学术成就。 而那些教学效果突出、教学水平高超的教师则被忽略。 在客观条件上,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实际情况是,评上就等于聘上。评定的职称与工资、住房、家属就业等挂钩,教师的各种福利随着职称的晋升兑现相应的待遇。其实这种做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聘任制。
(三)深层次的原因是历史文化原因
我国自古以来实行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模式,在文化传统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等级观念、个人权威、群体意识等,在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官本位思想、重名轻利,重权利轻义务等观念影响至今。 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表现出“ 人治”的思想。 在人事制度和教育系统中, 行政权力过度强化,以致影响了学术权力的决策和管理。
三、高校教师职称评聘改革的思路
(一)科学设岗,完善上岗聘任条件
1.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区分教师的“ 职称”和“ 职务”概念。教师职务是一种工作岗位,是学校根据其所承担的教学、工作任务需要而设置的工作岗位,这种工作岗位要求有明确的工作职责、任职条件和任职期限。 而职称是一种等级称号,是对教师的学术水平、工作能力、 社会贡献的评价和承认, 是一种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二者在性质上是不同的,职务针对的是人才的使用, 职称是一种评价机制。两者有矛盾的方面。评上职称,不一定能聘上相应的岗位,具有相应职务;聘到相应的职务又不一定具备相应的任职资格。 但两者又是有关联的。《 教师法》 规定,“ 国家实行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制度即教师职务聘任制度。 有岗位才能聘任,离开了岗位也就无所谓职务。 职称不能等同于职务,但可以作为教师职务聘任的依据之一。
2.长期以来,人们过多地强化了职称评审、职务任命的观念,总是以人为出发点设置职务,忽略了岗位的需要。 高校要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聘任制,就要把聘任制作为基本的用人制度,淡化对人的身份管理,废除职务的终身制,强化岗位管理,科学设岗,完善上岗聘任条件。 因事设岗,以事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 科学设岗是职称工作中的重点,也是职称改革中的难点。 但对优化和改进教师职务评聘意义重大。 一般来说,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会下达学校的职务岗位限额,学校可以在这个综合限额的任务下充分发挥学校的自主权,将政府的指标控制转向结构比例控制。 具体来说,就是学校要立足自身发展的实际,围绕教学、科研、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等的需要,在自主权权力范围内规划学校未来发展目标,按照需要设置教师岗位,明确教师职务的岗位职责、 提出教师职务的任职条件等,科学设岗。 在此基础上才能按照岗位要求选择合适人选,按岗聘任。 在制定上岗聘任条件时,切不可走传统的一概以教学、科研为评价标准的路子, 而应按照学校学科性质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根据不同院系学科发展的情况设置不同的岗位, 针对不同的岗位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学科分岗位设置初中高级职务岗位。在教师职务评聘时严格按照设置的岗位进行评聘。这样在宏观上既能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职务岗位任务,在微观上又兼顾了学校的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达到了职务聘任制度的目的。
(二)淡化评审,强化聘任和考核
笔者以为, 完全按照西方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彻底废除职称评审规定,采取只聘不评也不是很适合。 正所谓国有国情、校有校情。 只聘不评将聘任自主权力下放给用人单位,不经过职称的任何任职资格评审,聘任在,待遇在;一旦解聘,待遇消失;这种方式优点是废除了职务的终身制,满足了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扩大了用人单位的自主权,但目前我国还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教育体制在意识形态上还存有政治色彩,高校内部的官本位思想、个人权威观念的原因,存在着学术管理的行政化现象,加上我国高校众多,监督和监管机制还不很健全,受聘后教师管理尚很薄弱,容易滋生学术腐败。 按照我国国情和目前高校实际状况,未来的发展思路是淡化评审,强化聘任和考核,最后实现直接聘任。 这需要国家政治、经济、文化、 法律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首先,需要政府转变角色,做到宏观调控和微观指导相结合。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但对学校来讲仍然是不充分的。就学校内部来讲,也可逐级下放权力, 将评审权下放至院系一级。 其次,在评价标准上,坚持一元和多元相结合。自古以来教师职称评聘制度都是政府行为,因此要在坚持国家政策、遵循国家有关规章制度的前提下,结合各高校发展的实际,综合考虑思想品德、 教学、科研、成果产出等各方面。 再次,在评价方法上,坚持质和量的结合。 最后,对于受聘后的教师用人单位要加强考核和管理,将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职务变动、晋升奖惩评优的依据。 高校也要积极探索科学有效适合的聘后管理办法和考核指标体系,要健全和完善考核制度;考核合格者给予签约续聘,将考核制度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保证考核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他山攻玉,建立完整的教师聘任体系
1.加大教学权重。 美国高校授予终身教授标准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各高校性质和情况不同, 标准自然也不同。 就我国来说,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各学科发展现状制定不同的职称评审办法。 而不能一窝蜂地追求论文和科研。教学质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在职称评审中应增加申请教学类专业技术人员的任职条件,引导青年教师重视教学。 建立可量化的职称评审教学评价体系,那些在教学一线取得的成果,比如教学类获奖、教改项目、教学名师等也应当被认定为同科研一样的劳动。 教育主管部门也要转变观念,将教学和科研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 重新制定职称评审条件,健全职称评聘体系,设置多元的、全面的指标体系。
2.严格的晋升制度。 美国高校教师聘任的程序非常严格,表现在:( 1) 有较长的审核时间。 美国高校在对候选人审核的过程中,一是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很长,有一套复杂的考核系统和考核周期; 二是了解形式上多样化,比如电话、信函等,全方面了解应聘者情况。 相比之下,我国的职称评审工作往往时间比较仓促。 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审工作从报名到正式结束不过两个月时间,时间短但履行的程序多且复杂、工作量大。笔者以为,职称评审工作应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将职称评审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及时收集、整理,录入信息系统。由人事部门定期对信息进行定性分析,以方便为正式职称评审时提供翔实资料和准备。在时间上,也可灵活处理。一年开展两次甚至多次职称评审。既能避免有教师为了年底前出成果突击搞论文现象的发生,又能为广大教职工提供灵活和频率较多的评审机会,也能减少评审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 2)“ 非升即走”的流动机制。美国高校的教师系列分为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四个级别。 助理教授在3年后要经历严格评审,一般有两次机会,在第5年或者第6年申请,如果两次申请都没用通过,第7年必须离开学校,另谋出路,在哈佛,副教授几年之内升不到教授,也要另寻出路,即“ 非升即走”原则,实际上就是严格的淘汰制。 相比之下,我国国内的人才流动机制尚未形成。 高校内普遍存在着急需的人才进不来,不能胜任岗位的人无法调整等现象。 要改变这种现象,学校的师资决不能固定化, 在宏观上要保持动态的精选机制,当然这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来允许和鼓励这种形式的流动。
3.实行评审材料和评审结果公示制。 目前各高校为了避免申报人材料弄虚作假、失真等,都实行申报材料公示制度,但实际情况是,这种申报公示仅仅限于材料的展览。 真正接触到材料的人并不是很多,很多教职工无法通过更多的途径去了解申报人情况。这种形式的展览形同虚设,就是走过场。 因此,笔者建议建立职称评审信息系统。 以网络平台的方式健全职称评审体系。 将申报者的教学、科研、获奖等情况通过网络形式告知广大教职工,前提是各项信息都是经过相关部门核实的真实情况。 对于弄虚作假者实行一票否决制。 对于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的结果也要进行公示。对于未能通过职称评审的人员可以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具体说明其不能满足职称晋升的原因, 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等。这样做,一则对申报者负责任;二则对于晋升失败或者即将申报的人员也起到了一个导向的作用;三则更彰显出评审单位职称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彰显出高校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化,一举三得。 健全职称评审工作中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有利于增强职称评审工作的透明度,保证材料真实,减少考核误差,同时能有效防止行政和人为因素的干扰。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改革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改革之一,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学校自身是无法顺利完成的,需要各个部门的齐心合力。 随着国家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高校的用人机制也在逐渐改变,我们应努力完善职称评审制度,增强职称评审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增强透明度,才能激发教师不断积极进取,保持良好的工作潜能和精神面貌,才能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创造性,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校事业的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飞.当前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文史博览·理论,2006,(1).
[2]文新华.如何实现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互补[N].中国教育报,2013-12-26.
[3]赵志鲲.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工作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10).
[4]徐美华.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沿革分析[D].苏州:苏州大学,2008.
[5]单坚.高校职称评聘中存在问题的探讨与对策[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
[6]李伟娟.美国高校教师的设置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天中学刊,2005,(4).
一、高校教师职称评聘需不需要市场化解决机制的介入?
所谓市场化解决机制,即将高校教师的职称评聘推向市场,让市场机制决定高校教师的晋升和去留,这样一来高校的困境解决了,高校管理者不再为教师的职称评聘问题头疼,而教师本身也可以融入到市场竞争当中,以市场需要为先导,合理的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但是,这也给高校带来了其他几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就现行体系来讲,高校仍属事业单位,其编制和岗位由主管部门掌控,高校没有充分的自主权,如果将高校教师职称评聘推向市场,那么究竟是要评聘分开还是评聘结合就成了摆在高校面前的现实难题。如果市场化后继续评聘结合,高校教师在社会上取得专业技术资格后,高校就得对其进行聘任,这样一来很容易导致高校的专业技术岗位在使用上没有规划,几年后就会陷入到无岗可聘的尴尬境地,从而限制高校发展;如果市场化后评聘分开,那么高校教师在社会上取得专业技术资格后,将不能得到及时聘任,也就无法兑现待遇,这样解决了教师的职称问题,也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科研认同度,但实质上仍没有解决教师的根本薪酬问题;
如果一旦将高校教师的职称评聘推向市场化,就需要市场有完善的评聘体制机制做支撑。如果没有合理的体制机制,那么市场化下的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将无法保证质量,尤其是目前各高校教学和科研水平参差不齐,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进行衡量和考核。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和考核,就必然会引入人为因素进行介入,而一旦有人为因素介入,就无法保证职称评聘的公平和合理性。我们知道,目前现有的市场化的专业技术资格评审,都是以考试为主体的,所以,即便市场化后我们找到了统一的标准进行衡量和考核,尽量避免了人为因素的介入,也无法用考试来对高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资格进行评审。因为,高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资格,尤其是副高级和高级,都是其教学和科研能力的体现,而考试是无法测量一个人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潜力的;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市场化后,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监管问题。这是在以上两个问题妥善的解决之后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所谓监管,也就是在高校教师职称评聘推向市场后,要保证公平性和合理性,不能无监管的任其自由发展,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和不良竞争的产生。高校作为教师的管理方,要负起责任,确保教师在市场化的职称评聘中保持诚信和道德,严禁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事情发生。而社会也应成立相应的监管部门,对高校教师职称评聘进行有效监管,既要保证教师的既得利益,也不能让漏网之鱼钻了政策的空子。
总之,高校教师职称评聘该不该推向市场,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但是应该如何市场化却是一个需要长期摸索和逐步解决的问题。
二、评聘分开是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引入市场机制的先决条件
高校的高级岗位比例控制比较严格,目前形势下,部属院校的高级岗位比例管理比较宽松,每年的职称评聘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但对于一些地方高校来讲,目前的高级岗位比例都比较紧张,据笔者了解,一些省属院校岗位控制相对较好的还能坚持每年评聘,而一些二本和大中专院校,由于高级岗位比例不足的问题,目前已经陷入到无岗可聘的境地,甚至有的学校已经三、四年没有进行过高级岗位的评聘工作了。高校无岗可聘,对高校和教师来说都是极大的限制,不能有效的调动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说,还对高校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十分不利,所以无论高校教师职称评聘是否要市场化,评聘分开都是必然趋势。
评聘分开可以有效的缓解高校岗位不足的压力,让一部分有能力晋升到上一级岗位而没有晋升的教师先行解决岗位晋升问题,从而让这部分教师在论文发表和课题申请上获得更开阔的空间。在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引入市场机制后,也同样意味着评聘分开的必然发生,因为这个时候高校已经不是教师职称评审的主体,而是审核方和管理方,高校把教师送到社会上去评审再拿回到学校进行岗位聘任,这就使得评和聘两个问题相对分立,使得高校不得不考虑评聘分开的问题。
当然,评聘分开和市场化的介入另一个有利条件是,一旦评聘分开,高校教师将不再受到所受聘高校的束缚,可以有效避免有些高校在职称评聘上论资排辈、因人设岗的做法,让一些有能力者脱颖而出,而那些靠混日子、混年头、混资历的人,将不再被市场所接受。这样也使得高校中的年青人更有干劲和工作动力,而年龄、资历老的又未得到职称晋升的高校教师将会产生危机感,从而有效促使他们摆脱现行的学术惰性,重新燃起工作激情,这在管理学上也叫“鲶鱼效应”,放在这里同样适用。
但是,评聘分开也不是完全没有缺点,对于现行的职称评聘政策来讲,尤其是地方高校,仍然在实行评聘结合制,一旦实行评聘分开,那么二者如何衔接,将是一个重要问题。也就是说,在原有的评聘结合体制下,高校教师通过评审就会被高校所聘任,并且兑现相关待遇,但是评聘分开后,高校教师通过评审后是不能为高校所聘任的,而什么时间聘任,怎么聘任,将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另外,评聘分开后,政策如何解释,如何不产生新的历史遗留问题,也是对高校师资工作者的一个考验。
三、高校教师职称评聘需引入退出机制
我国的高校教师职称评聘政策,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只重评审而不重考核,这就使得大多数高校教师在评完高级职称之后产生学术惰性,不思进取者大有人在。虽然,近几年我国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了岗位分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教师在评完职称后的学术惰性问题,但据笔者了解一些高校在实行起来,仍以工作年限为主要考核标准,不重实绩,从而无法调动大多数人的工作积极性。对于这一问题,高校在职称评聘问题上,就必须引入退出机制,所谓退出机制,就是说无论是评上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还是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高校教师,高校对其的聘用方式都不能是终身制的,而要采取聘期制,聘用前制定工作目标,聘期到后按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对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继续聘用,不合格者予以解聘或降级聘用。
引入退出机制有两方面好处:一方面,对于高校来讲,可以有效的缓解高校的岗位压力,加强高校教师的危机意识,将死水盘活,让更有资历的老教师为学校做出更大贡献;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自身来讲,年轻教师不会因为无岗可聘而阻碍其未来发展,年龄大的教师也会因为危机感而继续发挥学术潜力,有效解决了一些高校面临的发展瓶颈。当然,退出机制的引入也不能完全一概而论,对于一些为学校做出贡献大,学术影响力较为深远的高校教师来讲,还是需要为其设立终身聘用岗位的,以保证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基金项目】高校专任教师职称评聘问题探析——基于提高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审视(2014lslktziglx-13).
我叫嘻嘻嘻,今年28岁,XXX年7月大专毕业,XXX年7月函授本科毕业,XXX年8月参加工作,XXX3年9月被聘任为中学二级教师,XXX年9月改职为小学一级教师(相当于现在的二级教师)。
本人自被聘为中学二级教师以来,一直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热爱工作,热爱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上,严格要求自己,谨遵“正人先正己”的古训,时刻提醒自己,重视“为人师表”的职业形象。所带班级纪律好,班风正,学习氛围浓,成绩优异,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得到上级学校及校领导的认可。政绩方面,曾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三次,县级优秀班主任两次;业绩方面,我所撰写的论文、主题班队会、教学设计及教学叙事等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县级奖励,参加了十一五、十二五及十三五的科研工作,并且获得多项科研成果奖励。
综上所述,我符合一级教师职称评聘条件,特向学校领导申请一级教师的评聘,恳请批准!
申请人:嘻嘻嘻
工作的二十多年来没有什么丰功伟绩,有的只是平凡工作中的一份责任,一份执著地追求与信念。
作为一名教师,本人拥护党的领导,在思想上、行动上能与党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坚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从小事、从细节做起,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表率。在思想上严于律己,时时以一个好教师的身份来约束自己,鞭策自己。我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在工作中,任劳任怨。不管领导交给自己一份怎样的任务,总会尽心尽力地最到。做到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位学生。
作为一名班主任,在担任班主任工作的26多年里,每天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他们有思想,有能力。我倡导民主、科学地班级管理方法,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管理。我在班级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班干部和小组长,鼓励他们大胆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从而形成了良好的班风。我始终如一地以满腔热情去关怀和帮助学生,细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健康成长,并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教他们做人的道理。我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们谈心,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兴趣、性格和家庭等情况,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教学工作中,我不断探索,不断研究学习,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经常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经常把工作带回家里晚上来做。职称、荣誉、物质……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我们的。我就是我,虽平凡但却独一无二的我,我们的工作是平凡的,但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不管我们的奋斗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但我们依然以自己的努力在成全着学生、证明着自己。
##,出生于####,####人,####月毕业于###,工作总结如下:
教学方面,我努力做到课前准备充分,课中讲解透彻、课后反思。课堂上力求贴近学生实际,力求运用自己所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争取做到“学高为师”。
工作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一言一行,谨遵“正人先行己”的原则,时刻提醒自己,重视为人师表的职业形象,努力做到“德高为范”。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与人为善,自尊自爱。
业绩方面: 国家级二级##、##运动员
国家级一级###、### 工作期间多次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活动,并获得奖项,获得最佳指导员的称号 2011年7月获校优秀青年教师
2012年1月获校教师技能大赛二等奖 2013年6月获校赛课二等奖
2013年12月指导学生参加机投镇学生健康活力大赛健康活力操获一等 2015年10月获校智慧教师荣誉
2016年7月获校体育教师技能测试三等奖
现在各个方面考核合格,已经符合申请聘任中学二级体育教师的资格,特向上级领导提出申请,请领导给予批准!
特此申请
申请人:##
乡村教师评聘职称 (职务) 时不作外语成绩 (外语教师除外) 、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城市中小学教师评聘中级职务应有1年以上农村学校工作经历……湖南省日前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 一系列激励政策继续向乡村教师倾斜。
湖南是农业大省, 乡村教育基础薄弱。为补齐短板, 湖南省此次出台一揽子措施, 涵盖拓展补充渠道、提升能力素质、提高生活待遇、建立成长激励措施等多个方面, 目的在于逐步建立“越往基层、越是艰苦, 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 力争到2020年努力造就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在生活待遇方面, 湖南省将从2016年起所有国贫县和省贫县乡镇及以下学校, 全面落实农村教师人才津贴, 并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地区自行设立乡村同类津贴。在职称评聘方面, 乡村教师不再有外语成绩、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在提升能力素质方面, 湖南省明确要求农村学校应按不低于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8%安排教师培训经费。
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但中职学校如何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双师型”教师不应简单的理解为“双职称型”教师
究竟什么是“双师型”教师,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性的科学解释。一种理解为“双师型”就是“双职称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外一种技术职称,即简单的“职称+资格证书”,如:教师职称+医师(工程师、会计师、机械师等)。另一种理解为“双师型”就是“双素质型”,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即“教师职称+实践教学能力”。如果按第一种理解,把“双职称型”统称为“双师型”教师,那就容易产生不利影响,有些教师持有的技术职称(职业资格)证书与其所讲授的专业根本不对口,而且有些证书是通过理论考试取得的,缺乏实践能力。如果按第二种理解,那实践教学能力怎么落实?又怎么去考核评价?事实上,在中职学校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是偏少的,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没有长期从事与所教专业和课程相关的岗位工作,没有实践动手能力,真正能够达到“双师型”水平的教师并不多。据调查,当前很多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只是简单的“职称+资格证书”,至于实践动手能力如何则无从考查。
由于历史原因,职业学校师资来源主要是师范院校毕业生,这些教师受过较好的师范教育,但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备的专业技能,实践动手能力不强或者没有。从事教育工作后,大多数教师都在为教师系列中级、高级职称“奋斗”,而中级、高级职称的评定不包含实践动手能力,这样必然导致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忽视自身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包括已经评选上的一部分“双师型”教师动手实践能力也不强。一些学校教师紧张,教学任务繁重,校企合作不深入,因此,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比较困难,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这一现象在2013年10月5日《中国教育报》刊登的《湖北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中已有结论:中职学生对教师队伍,特别是班主任队伍的整体评价较高,但对专业课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评价较低。
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
师评定缺乏标准的问题,《专业标准》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教师和普通教育教师的区别,突出职校教师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职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特征,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普通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又要具备相应行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能够实施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指导学生实训实习,身体力行“做中教,做中学”。因此,笔者理解,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内涵应该表现为:首先应取得教师资格,同时应该具备与其技术职务(职业资格)相对应的较强的专业实践等职业能力。其内涵具体表现在:一方面要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有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有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以及指导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和素质。
建立科学的“双师型”教师评选办法和激励机制
正因为至今对中职学校“双师型”没有一个权威性的定义,所以其评选标准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评选机会少,其在教师中所占比例偏小,而普通教育教师系列的初级、中级、高级职称这么多年已经有了一个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中职学校教师职称评定基本上就是比照普通中学教师职称评定,这种评定办法不能完全反映中职教育的特色,不利于中职教师专业发展,更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专业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聘任(聘用)、考核、退出等管理制度。建立符合中职特色的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办法是大势所趋。以此为契机,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起科学的“双师型”教师评选办法。笔者认为,在“双师型”教师具体评选中,在教师职称系列的基础上,要特别注意,一是看其拥有的技术职务(职业资格)是否与其所施教的专业一致;二是看其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是否从理论到理论,即是否是通过纯考试手段获得的;三是看其专业实践能力。
同时,还应建立“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目前,与教师工资待遇挂钩的也只有教师系列的初级、中级、高级职称,“双师型”教师对教师个人似乎只是一种荣誉称号,对学校而言只是师资结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把责任激励、荣誉激励和物质激励有效结合起来,特别要与工资待遇、职务晋升等教师切身利益挂钩,而且要高于一般教师职称的工资待遇,从政策层面保护“双师型”教师的切身利益。
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需要加强校企合作
落实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标准》回应社会关切问题,针对教师实践能力与产业技术进步脱节的问题,要求教师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和工作岗位要求,跟进技术进步和工艺更新,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设计和实施教学;针对教师生产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要求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员工培训、业务咨询等社会服务,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要具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或实践经验。《专业标准》还明确指出,要“重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特点,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校企合作”。
因此,各中职学校要充分发挥各地职业教育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校企合作,积极落实专业课教师每年必须有至少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制度,让教师在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实践、锻炼,提高专业能力。比如计算机专业,学校可以选派一些计算机专业教师到电脑公司、广告公司、网络公司等企业去进修、培训,包括去“顶岗实践”,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科研、营销、服务等活动,及时掌握企业最新技术,增强生产实践和科研能力,同时又把生产实践经验紧密嵌入到教学过程中。
专业课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可以开展专业或者行业调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生产、技术、工艺、设备、销售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给学生补充新科技、新工艺;可以带着一些课题或者问题,到企业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或工人师傅请教,向他们学习,到企业“顶岗实践”,提高自己专业实践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可以参与企业技术改造、技术革新等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研究、开发能力。
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企业或社会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或能工巧匠,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中职学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大胆聘请他们担任学校相关专业的兼职教师,弥补学校专业课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这样,一方面可以给学校师生带来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另一方面,这些兼职教师在和学校老师共同教学活动中,可以促进学校专业课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
职称对乡村教师来说,既是职业价值的标尺,也是养家糊口的基石;既有精神层面的慰藉,也是物质生活的依托。乡村教师评定职称有着怎样的酸甜苦辣?政府和社会又应该做些什么? 乡村教师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这个重要而又庞大的群体,特别需要制度的呵护。因为仅靠“情怀”无法支撑整个行业的根基,仅靠“奉献”无法让他们长期安于乡村教育,而职称、住房和接受继续教育等,无疑是满足他们诸多诉求的重要途径。从本期起,本刊将关注乡村教师的事业、生活和学习状况,推出相关报道和言论,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乡村教师的呵护与关爱。
“三虎”当道职称之路多坎坷
“晋升职称回回被退,抛家舍业愧对长辈,囊中羞涩见人惭愧,青春年华如此狼狈。”一位乡村教师如此直言。
职称是建立在对教师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评价基础上的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评定,在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现行的以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建立于1986年,多年来,中学教师职称最高等级为副高级,小学教师职称最高等级仅为中级。在职称评定中,乡村教师与城市教师遵循着平等的标准,然而,恰恰是这种“平等”,带给他们事实上的不公平。与城市教师相比,有三条“拦路虎”横在乡村教师评定职称面前。
一是指标少。“农村教师晋升太难,有250多名小学教师的乡镇,每年只给一到两个中级职称名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乡村教师反问:“县城学校的指标是60%,农村学校是35%,你说合理吗?”按照惯例,每年职称指标都是按照省、市、县、乡层层下达,往往是城市学校高于农村学校,重点学校高于一般学校,中心学校高于村小学校。这样一来,资质相同的教师能否评上高一级的职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在何处。那位乡村教师坦言:“我校够资格参评的教师有30多位,如果一年一个名额,至少要等30年!”
二是硬件差。“学历要达标,论文、科研课题、教学成果、计算机合格证、普通话合格证、培训进修证一样也不能少!”提到职称评定,不少乡村教师苦不堪言。单就写论文来说,城市教师条件好,视野宽,写一篇论文可能轻而易举。而对乡村教师而言,有的连电脑都没摸过,资料无处查,图书无处找,写论文实在是“难于上青天”。
三是资历“浅”。在职称评定中,获奖证书是最过硬的“资历”,但乡村教师获奖的概率大大低于城市教师。一位乡村教师慨叹:“同样的师范毕业,同样的学识修养,不同的是一个扎根乡村,默默无闻;一个身处名校,金光闪耀。很多人工作了20多年都没有得过一张县级证书,甚至连乡级证书都没有!难道他们的无私奉献就顶不上一张县、乡证书?”网友“郑逢芳”留言说:“真正在一线教课的老师,是没有时间弄那么多证书的。” 职称评定论资排辈也是一些年轻教师无法逾越的“资历槛”。一位青年教师质疑:“职称应该是教师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工作实绩的综合体现。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年老者上,年轻者让,根本不考虑工作能力如何。
弊端不少 伤神伤人伤感情
“职称问题是农村教师关注的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视为其职业价值的标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袁桂林教授说:“对于农村教师而言,职称除了经济利益联系之外,主要关涉到其劳动价值是不是得到了肯定的问题。”
正是因为事关重大,职称评定引发的遗憾让乡村教师格外失望。“评职称简直是伤神,伤人,伤感情„„”在乡村执教多年的于老师说。
毋庸置疑,教师职称评聘体系的建立,对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及综合素质,促进基础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师职称评定中也确实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为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不够衔接、职级设置不够合理等。
“每年一度的教师职称评审如期而至,我那颗平静工作生活的心再次被搅乱。”9月28日,青岛市教育局副局长张锡科参与网络在线问政时,一位教师直言。在某些地方,职称评定伤害了教师间的感情,常常出现老年教师掉泪、中年教师哽咽、年轻教师无话可说的场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乡村教师说:“每一次职称评定几乎都是在争吵中、大闹中、上告中落下帷幕,给许多教师留下了难言的心痛。”由于评职称成了教师们争抢而过的“独木桥”,难免引起人们的心灵倾斜。
职称评定弊端对农村教育影响最大。在一些地方,不合理的职称评定拉大了城乡教师间的差距,一些乡村教师为了实现职业愿景,或从小学进到中学,或从农村“冲”进城市,有的甚至放弃教师工作,转而追求行政职务。青岛的一位教师说:“很多年轻小学教师都拼命地往城里的高中调,导致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越来越严重。”
网友“宋茂银”呼吁:不能再靠几个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咬牙坚持了!不能再让越来越多的教师离开自己喜欢的岗位了!
政府推动 评定职称求突破
教师职称评定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7月15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表示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将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实现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
8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并设置正高级职称。其实,自2009年2月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就在陕西宝鸡、山东潍坊、吉林松原开展了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两年多来,共有121514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职务过渡,15560位中小学教师获得晋升及聘任。
过去小学教师中级就到了“天花板”,现在,可以当正高职的“教授”了。在改革中被评为高级教师的宝鸡市东仁堡小学教师陈展宏说:“我们小学教师获得了尊重,受到了激励。”
“主管部门须敢于放权,尽可能让利益相关者成为改革主体。”潍坊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徐友礼说。潍坊人事和教育主管部门把具体评审权力还给学校,学校也把评审方案的制定放权教师,最终方案要获得85%以上的教职工同意通过。这种办法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积极性,一些没评上职称的教师也心服口服。
在不少地方,乡村教师成为职称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浙江省衢州市实行倾斜政策,农村教师不仅可以免考计算机,论文和课题等可降一级要求,评审时还能接受单独考核评价,更注重考核教育教学水平和业绩。
福建省对申报评审中、高级职务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在统一评审条件下予以适当照顾,并特别强调,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农村中小学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
“不能忽视农村代课教师的存在。”袁桂林指出,职称问题,还要从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入手解决,让不同身份的教师都有可以追求的晋级目标。
本人 年 月出生,1991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2003年被评为中学数学一级教师。从教17年来,一直工作在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线,担任班主任工作14年,教研组长8年。任职以来一直是唐山市教学先进工作者、古冶区数学学科带头人,教学成绩屡攀新高,中考成绩一直居全区前列,在数学与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课题研究上有较高建树,研究成果在全区数学教学上得以推广,并为学校培养了大批年轻骨干教师。所授示范课多次在市区获一等奖。由于工作业绩显著被区政府连年嘉奖,多次获得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现把任职以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敬业,潜心教育勤耕耘
无私奉献,是生命的最高境界,也是每个人最奢望的人生追求!自任教以来,我不仅认真履行一名中学教师应尽的义务,还时刻以共产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争作表率,勇夺先进。我热爱教育事业,愿意为中学教育奉献毕生精力;我热爱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愿做他们成长路上的引导者和铺路石。我认为高尚的师德师风就应该体现在平凡的日常教学中。所以五年来,我始终兢兢业业,把每一天都看作事业的新起点,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始终用行动诠释着“终身热爱学生,热爱人民教育事业”的誓言;始终执著追求以身立教、甘于奉献的执着追求忠诚教育、德高为师的坚定信念,追求卓越、科学发展的理念,以不辍耕耘书写青春风采,以无私奉献,展开人生的境界。
在17年的教学经历中,我担任了14年的班主任工作,8年初三班主任工作,在班主任工作中,我要求学生做到的我必身先士卒,做好严师的角色,而在生活上关心照顾学生,做好慈父的角色。真诚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心的帮助,无私的给予会触动学生的心灵。故我所带班的学生行为习惯好,学习常规好(课堂纪律、作业完成等)。我对待学生严格,在原则问题上绝不妥协;宽容----给他们犯错之后有改进的机会;尊重---让他们感受与老师是平等的,与学生有了更多沟通与交流让我能更深入了解学生;爱护---我的所作所为建立在爱他们的基础上,故学生在我非常苛刻的要求下也能理解与配合我,从不抵触,师生关系的融洽。也因此我所带的班级中考成绩一直在全区名列前茅,各种大型活动也屡屡获奖。专业,重质求新育英才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任务,学校以教学为主,这是办好学校最基本的规律。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始终认为,教师不仅要敬业,更要专业,高效地让每个学生全面发展;让更多的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多年初三教学工作,使我能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做到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力求教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注重提高教学技巧,讲究教学艺术,教学语言生动,使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自然。
教学过程中,多年来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切实抓好教学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备、辅、考三个环节,花了不少功夫,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备——备教材、备学生、备重点、备难点、备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突发因素;辅——辅优生、辅差生、重点辅“边缘”学生;考——不超纲、不离本、考题灵活、开发思维、迅速反馈、及时补漏。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状态,改进教学方法,自始至终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宗旨,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特长顺利发展,知识水平明显得到提高。
数学学科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没有其他学科形象生动而具有趣味性,学生学起来也觉得单调、枯燥无味。我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并取得了了计算机大学本科学历,把信息技术手段巧妙介入到数学教学中,给我创造性的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对丰富和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可行性平台。在教学中我适时运用多媒体,利用信息技术的新颖性、趣味性,创设激趣的氛围,将收到了
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我大胆尝试新课改,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思维培养为教学核心,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取得了特别显著的教学成绩,近几年来,自己所带的班级和全校学生在中考、平时检测中一直名列古冶区第一名,在课堂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有机激趣、引导变化、关注实践、强化反馈”的个人特色,我本人先后被评为唐山市,古冶区评为学科带头人,多次在市区开设公开课、示范课、专题讲座,多次送教下乡,受到很高评价,发挥了引领指导辐射作用。精业,教研潮头竞风流
作为数学教研组长,组织带领数学教研组开展 “精品学科组”建设。我认为在这种新课程教改和学校领导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教研的背景下,如何使校本教研更加有效,特色更加鲜明,教师专业成长的更快,教研组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需要我们对以往的经验进行梳理、总结和反思,制定出近期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我在切实抓好教学管理和教学调控工作的同时,我坚持深入教学一线,广泛联系教师,与教师共同制订并实施各种教学计划,共同探讨各种教学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解实际情况,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听课、评课,以事实为依据,以客观的态度,从教学理论、教学创新和教学效果的角度进行评价,促进本校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中我注重发挥个人专业引领与推广作用,指导本校教师教学,提供有关教学教研资料,接受他们的随堂听课。我还组织全校数学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说明与开发进行了专题讲解,加速了我校校本课程的建立与使用,使我校始终走在课程改革的最前列,立志在全区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领头雁。我校数学教研组还为全区13所中学先后主编、编写了《新单元考卷》、《中考复习突破卷》、《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自主训练与测评·数学》等教案、设计、教学辅导资料。为全区数学教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总之,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一直恪守着对人谦和、对己严格、对工作尽责、对学生发展负责的人生准则,用智慧和心血谱写着教育教学的新篇章。我始终坚持用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培育学生,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崇高的师德塑造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开人生的大境界,描绘人生的大气象。2008、9
【教师职称评聘】推荐阅读:
教师职称晋级总结07-13
教师申报高级职称述职05-28
申请副高教师职称总结06-17
教师晋升职称自我叙事07-27
教师职称个人自我评价10-12
教师职称晋升业务自传10-18
教师职称自我鉴定范文05-31
中小学教师职称问题06-16
教师高级职称评审目录06-23
教师专业技术职称个人总结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