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职业暴露与防护
一、标准预防
认定急诊手术或检查报告未出结果需进行手术的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患者上述物质的手术室工作人员,必须采取防护措施。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患者传到手术室工作人员,又防止疾病从手术室工作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手术患者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如:接触隔离、空气隔离等)。
二、标准预防的措施
l.手术室工作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如有梅毒、HIV阳性、HBV、HEV阳性病人手术操作过程中,手术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防护用具存放在隔离手术间内)。
3.手术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手术人员在进行侵袭性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针头、缝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以防刺伤。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6.手术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采取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1)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洗手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1 职业暴露的分类和危害
1.1 物理性职业危害:
手术中物理性职业危害常见的有锐器伤、负重伤以及辐射伤。由于手术室中常常需要对锐利器械进行传递, 难免会发生锐器伤。由于我国感染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的人数较多, 通过针刺伤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而感染HBV病毒的感染率为6.0%-30.0%, 感染HIV病毒的感染率为0.2%-0.5%[1]。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为80.6%, 年均3.5次/人, 针刺伤发生在操作后整理用物时的比例为36.0%[2]。另外, 手术人员在搬运手术患者、医疗器械时, 能够给脊椎、腰背部等带来很大的压力, 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这些部位出现损伤。而手术室中, 护士需要长时间站立, 下肢静脉曲张发生率较高。而医疗技术推动了C型臂X线等医疗设备的使用, 长时间接触可能会导致血液中白细胞降低, 进而降低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而至紫外线消毒对护士的机体产生的辐射伤也不容小觑。
1.2 化学性职业危害:
手术室化学影响不同于其他科室, 护士在频繁的消毒杀菌过程中也可能会造成相应的危害, 护士在工作中频繁接触消毒剂杀菌可造成相应危害。由于接触过多的戊二醛, 使得护理人员感染皮炎、结膜炎等;长期接触甲醛还有可能导致细胞癌变;而皮肤黏膜、眼结膜等对氯消毒剂又较为敏感。
1.3 生物性职业危害:
由于我国感染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的人数较多, 通过针刺伤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而感染HBV病毒的感染率为6.0%-30.0%, 感染HIV病毒的感染率为0.2%-0.5%[1]。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为80.6%, 年均3.5次/人, 针刺伤发生在操作后整理用物时的比例为36.0%[2]。除了病毒能够对护士造成伤害之外, 一些真菌、细菌等致病微生物以及寄生虫都会对护士造成一定的伤害。
2 防护措施
2.1 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首先要认真的阅读病人的病理, 记录患者是否是特异性感染者。同时护理人员要做好自检工作, 查看自身是否有皮肤破损, 若无皮肤破损, 这可以参加特异性感染手术。同时, 护理人员要尽量避免与患者皮肤、黏膜等损伤部位的直接接触, 并佩戴好口罩、帽子、双层手套, 以免感染。
其次, 在手术操作过程中, 应将手术刀、穿刺针头等置于弯盘内进行传递, 尽量不要直接传递, 以免出现刺伤、割伤。
最后, 手术过程中应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在手术后还要对交叉感染物品进行分类处理, 一次性物品用0.5%365液体浸泡后销毁。并对手术室进行消毒。
2.2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首先, 要关好甲醛消毒、灭菌时的熏箱门, 以免出现泄漏。进行物品取放时候要动作迅速、准确, 最好是在看清楚物品的具体位置后在进行操作。
其次, 在接触2%戊二醛应戴好口罩、手套帽子, 以免溅入眼内和腐蚀双手。在进行消毒灭菌时, 要盖住容器的出气口, 减少其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
最后, 在利用环氧乙烷进行灭菌时, 要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 并将之放入配备有排放有毒物质装置系统的房间当中。
2.3 物理性危害的防护:
在对C型臂操作时, 应该设置专人负责, 并做好距离防护和实践防护。而对于无法回避的医护人员要穿好铅衣, 而其他的人则要尽量的往辐射区域外走, 如果条件允许, 则应该暂避室外, 以免产生辐射伤害。
参考文献
[1]于传杰.手术室护士的职业暴露及其防护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 2014.12 (29) :389-390
[2]赵欣.手术室护士的职业暴露与防护[J].中国误诊杂志, 2010.10 (12) :7915-7916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具有传染性的病原体已被证实多达50多种,而通过职业暴露感染的最主要有以下几种: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梅毒(TP)。
1易被感染的疾病
1.1病毒性肝炎如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病毒的血液足以使伤者感染。健康工作人员中以外科医生和护理人员最易感染HCV,多由有创操作中因经皮肤暴露而感染,其中手术室护理人员感染的风险为0.1%- 1.6%。
1.2艾滋病目前艾滋病感染病例数在我国正快速增长中,护理人员占受感染医卫工作者中达60%。职业暴露引起的感染途径中,主要危害是针刺伤,针刺入的部位、注入被污染的血量、血中艾滋病病毒载量(HIV— RNA)水平及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共同影响感染几率。
1.3梅毒近年来梅毒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尤其在合并梅毒患者的剖宫产中,手术人员随时都在接触产妇的血液、羊水、分泌物。手术室护理人员成为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2防护措施
2.1加强相关理论培训、提高自身防護意识医院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理人员、进修、实习、保洁人员,必须进行上岗前专业的院感培训。尤其手术室护理人员应主动接受更多有关HBV、HCV、HIV、TP的知识,了解各病毒的传播方式,懂得采取防护措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术前1天常规行患者术前访视,了解手术患者病情,对确诊病毒感染的患者应高度警惕,手术通知单上注明隔离种类和感染诊断,急诊或未确诊者应一律按阳性对待,使用一次性手术包,手术结束后装入双层黄色垃圾袋内,由专人回收。
2.2增强自身防护措施、规范操作程序手术室护理人员术前进行自我体检,尤其是手掌、前臂皮肤的检查,如有皮肤破损或感染时,避免洗手上台,台下操作时也应加强相应的防护措施,术前指甲修剪不易过短,以免造成肉眼难以察觉的损伤,术中应使用安全的防护用具,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新型材料制成的G-VIR手套。对传染性疾病患者实施手术时,护理人员须戴护目镜,双层手套,手术衣外再加一层一次性防护服,加长脚套,不露脚趾的手术鞋,以防血液污染皮肤及锐利的器械掉落刺伤足部,洗手护士在传递刀、剪、针线时,应置于弯盘内放在托盘架上由术者自取,不要直接递给术者。手术过程中及时撤除不必要的锐利器械,如电刀、钻头、克氏针、开胸器等,以免造成误伤,用过的针头不能用手复帽,手术结束后放入一次性利器盒内,避免乱放造成意外损伤。手术结束时更换清洁或消毒工作衣、鞋、帽。
2.3对污染物品的处理术后的废弃品经分类处理后由双层黄色塑料袋装载,封口后经污物通道运出后由专业人员无害化处理。手术间物品表面、地面、墙面,用1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2.4建立长效的监督机制手术室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制度,工作人员彼此相互监督,科室负责人加强管理。
2.5建立上报制度手术过程中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脱掉手套,从伤口周围挤出血液,在流动水下边挤边冲洗,伤口用5%碘伏消毒,同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由科室负责人逐级上报职业暴露情况,立即采取相关治疗措施,做到早期预防。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人员因其职业及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发生职业暴露的概率有所增加,通过理论培训、增强自身防护意识,规范操作流程等措施进行有效预防,可降低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率,2012年我科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加强防护措施无一例职业暴露发生。
参考文献
一、全院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各种诊疗操作常规,严格按照标准预防和按照血液、体液隔离要求加强防护,防止因违规操作或防护不当造成的人身伤害以及医院感染的发生。
二、工作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按职业暴露防护措施进行防护。
三、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按职业暴露处理流程采取处理措施,科主任或护士长应尽快安排职工接受紧急处理。
四、发生职业暴露的工作人员应立即报告部门负责人,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并签名,科主任或护士长进行确认,并在登记表上确认签名,随后上报护理部。
五、护理部接到报告后上报院感小组,进行血清学评价和预防,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或加强培训,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是意外还是违规操作。
六、院感小组对暴露人员及时实施血清学检查和预防性用药指导,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并提供咨询,给予随访和保密。
七、上报登记资料统一由护理部保存。
八、院感小组每年将本院发生艾滋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汇总,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8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一、预防措施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损伤性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二、处理流程
1、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2、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及时到医院感染管理科填写锐器伤登记表,并根据有关规定做好相关的化验检查及疫苗接种。
3、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在上级医院及专家的指导下,应当对其暴露的级别的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并做出相应处置。
锐器伤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意外职业暴露报告卡
姓名: 性别: 年龄: 科室:
联系电话:
职业: 医生 护士 护理员 保洁员 检验人员 其他人员
其他既往传染病史:
免疫情况:疫苗注射 是()否(),种类()
暴露时间: 年 月 日(时 分 —— 时 分)
暴露地点: 治疗室 病房 其它()
暴露方式: 锐器伤(损伤程度:轻、中、重)
破损皮肤或粘膜接触刺伤器具: 针头 缝合针 刀片 剪刀 玻璃 其他
暴露或刺伤具体部位:
暴露源(病人)情况:姓名 性别 年龄
科室 住院号
门急诊病人暴露源(病人)
疾病情况:无传染病 乙肝 丙肝 艾滋病 梅毒
不清楚暴露源:血液 体液 分泌物 排泄物 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暴露经过:
紧急处理情况: 冲洗 挤血 局部消毒 未处理暴露
级别评定(只限HIV暴露):一级 二级 三级
预防措施及处理意见:
文 章来源(1)全院医务人员每二年定期体检一次,重点检查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疾病相关指标。
(2)医务人员工作中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做好自我防护。
(3)医务人员采取标准预防的措施:
①洗手: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不论其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遇有下述情况必须立即洗手:摘除手套后;接触病人前后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他人时应洗手。
②戴手套:外科刷手后;接触任何病人的血液和体液、粘膜、破损的皮肤、处理和清洁带血液或体液的物品和平面时应戴手套;手套被撕裂或刺破时要立即更换;接触了每个病人的血液或体液后,或者接触了被血液污染的物品或平面后要更换新手套;在离开手术间或其他工作区域前脱去手套。护理不同的病人之间要脱手套,更换新手套。
③接触病人的血液和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带护目镜,注意保护口鼻部,必要时戴面罩,并穿防护服,以防止医护人员皮肤粘膜和衣服的污染。④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在病人使用前进行清洁和消毒。
⑤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以防刺伤。
⑥医务人员进行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⑦被污染的环境或特殊感染的病人应在指定隔离手术间进行操作。
职业暴露是医疗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危害, 其中护士的损伤率居首位, 尤其以手术室护士表现最为突出。为了最大限度地做好手术室护士的职业暴露防护, 作者分析了职业暴露的分类、危害和产生原因, 并提出了具体的防护措施。
1 职业暴露的分类和危害
1.1 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
①锐器伤:手术室锐利器械的频繁传递, 所以锐器伤是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的主要因素。我国是乙肝、丙肝感染的高发区, 通过针刺伤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霹于HBV、HCV和HIV病毒的感染率分别为6.0%~30.0%、3.0%~10.0%和0.2%~0.5%[1]。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为80.6%, 年均3.5次/人, 针刺伤发生在操作后整理用物时的比例为36.0%[2]。②负重伤:搬运手术患者、超负荷搬运器械包, 容易导致脊椎、腰背部损伤, 长时间的站立操作易造成下肢静脉曲张。③辐射伤:随着C型臂X线机在手术室使用率的不断提高, 长时间小剂量接触放射性可降低血液中白细胞, 降低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紫外线消毒也可造成辐射伤。
1.2 化学性职业危害因素:
手术室是一个特殊的生活环境, 护士在工作中频繁接触消毒剂杀菌可造成相应危害。如戊二醛造成皮炎、结膜炎、鼻窦炎的发生, 甲醛的远期致癌作用, 氯消毒剂对皮肤黏膜、眼结膜等的刺激作用。
1.3 环境危害因素:
①废气排放:术中电刀的应用所产生的烟雾, 长期接触后又致癌作用;长期暴露于微量麻醉废气污染的环境中, 可使人心情压抑、情神疲乏、注意力不集中, 有引起流产、胎儿畸形和生育力降低的可能。②噪音:呼吸机、吸引器、高频电刀、监护仪、电钻 (锯) 以及患者呻吟声等为手术室噪音的主要来源, 长期接触可影响机体的内分泌功能, 引起头痛、失眠、易怒、疲劳、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症状。③低氧:手术室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 长期处于空调工作环境中, 可引起风湿和关节酸痛;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 氧含量相对不足, 可致头晕、头痛、疲乏、困倦的发生。
1.4 生理心理社会因素:
手术具有连续性、无规律等特点, 如手术时间过长, 护士长期在空腹状态下工作, 可致低血糖、胃炎、胃溃疡等病症的发生。精神高度紧张, 心理压力大, 易出现注意力分散、不自信等情绪。工作不被认可导致社会地位低下。
2 职业危害产生的原因
2.1 护理人员配备不合理:
护士缺编严重, 多数医院选择聘用报酬较低的临时护士, 一旦有机会多数护士会选择跳槽, 护理队伍的不稳定增加了职业暴露的可能性。
2.2 教育培训存在漏洞:
主要表现在对职业暴露的严重程度认识不足, 自我防护意识淡薄。传统教育中过分强调奉献精神, 这会使护士产生错误认识, 认为注重自我防护就是不讲奉献, 使用自我防护用品就是怕脏嫌弃患者。在手术过程中, 常有被血液、体液喷溅的危险, 多数护士从不戴防护眼镜。调查结果显示, 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视为有传染性的护士占68.6%~90.0%的护士身体 (任一部位) 经常或总是接触患者血 (体) 液;接触有血源性传播疾病患者血体液时, 34.2%护士戴双层手套;在血源性传播疾病患者手术时, 9.6%器械护士和8.4%的巡回护士戴护目镜, 23%的器械护土和17.3%的巡回护士穿专用隔离衣;清洗手术器械时, 戴护目镜和穿专用隔离衣的护士分别占12.5%和21.22%[3]。
2.3 防护用具配备及使用不到位:
基层医院很少为护士捏供符合标准的安全防护用具。研究显示, 40.8%的护士所在医院没有配备相应的防护用品, 即使配备了防护用品, 多数护士认为难以获得所需防护用品或此类物品使用不方便、不舒服, 影响操作[3]。
3 防护措施
3.1 强化职业安全教育和文化建设:
目前手术室护士实施职业防护措施现状不容乐观[4]。调查显示, 40.8%的护士因为防护用品不足而放弃防护措施, 50%的护士认为工作忙, 无暇防护[5]。对手术室护理人员实施安全教育培训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医院相关部门应定期开展手术室护士关于职业暴露和防护的培训和教育工作, 使之严格遵守和执行标准预防及职业防护的规章制度, 改变不安全行为, 尤其新护士上岗时严格带教, 规范基本操作, 把职业安全作为护理人员的考核内容。把护理安全文化的创建和养成作为护理管理思路, 唤起手术室护士自我防护的意识并贯彻实施, 这不仅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 更是医务人员在围术期免受职业暴露的危害, 保持生理和心理键康。相关部门要为手术室护士建立健康档案,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必要的预防接种, 避免职业损伤的发生。
3.2 加大人力物力投入:
按照要求配备手术室护士, 可创建造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 减轻护士应激状态;投入足够的资金加强安全工作环境建设, 改进医疗设备, 完善防护措施, 是降低或避免职业损伤的有效途径[6]。
3.3 规范护理操作规程, 预防锐器伤:
锐器的操作技术要熟练掌握。抽吸药液或体液分泌物后, 套针帽时应严格遵守单手戴针帽法, 应去掉针头经三通给药, 术后将戴针帽的针头放入利器盒内。术中洗手必须严格遵守基本操作规程, 设立中立区用弯盘传递利器。清洗器械时, 戴防护镜、穿隔离衣。应戴手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破损皮肤黏膜, 操作后去掉手套, 并用七步洗手法清洁双手。认真执行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正确掌握锐器伤处理流程:挤压伤口→反复流动水或生理盐水冲洗→消毒→包扎→报告→抗体检测 (必要时接种疫苗或预防用药甚或评估) →心理干预。
3.4 生理心理防护:
为延缓胃排空时间, 护士早餐应摄入高热能、高优质蛋白饮食;工作中合理调整器械和巡回工作次数, 在保证工作连续性的基础上, 尽可能缓解护士因撑起处于一种工作姿势造成的职业多发病。减少无效劳动, 统筹规划工作流程, 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实行弹性排班, 合理安排作息制度, 保证充分休息, 使其尽快恢复体力。
3.5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手术室护士应掌握各种化学药品性能与特点, 了解其毒副作用, 针对其可能对机体产生的危害, 使用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6 术后器械、污物处理人员防护措施:
①清洗术后器械时, 应当穿水鞋, 戴手套、防护眼镜、具有防渗透功能的围裙。②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 必须戴双层手套。③操作过程中有手套破损时, 必须立即更换。④操作完毕, 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必要时进行手的消毒。⑤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耐刺、防渗透的利器盒中, 以防刺伤。⑥禁止将使用后注射器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⑦禁止用手直接拆卸使用后的手术缝针、刀片等锐器, 而是利用器械拆卸。⑧一旦被锐器损伤, 需立即按3.3项下的正确方法处理并登记。
3.7 HBV、HCV和HIV职业暴露后的紧急处理:
①HBV职业暴露:a.已知暴露者Hbs Ag或HBs-Ab阳性, 可不予特殊处理, 如抗HBs滴度低 (<10 IU/m I) , 需加强乙肝疫苗1次。b.已知暴露者Hbs Ag和HBs-Ab均阴性, 尽快给暴露者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U和乙肝疫苗, 接种按第0-1-2-12个月执行, 分别在暴露后即刻、4周、8周、12周检测两对半, 发现异常尽快报告预防保健科。c.不明确暴露者Hbs Ag阳性或HBs-Ab是否阳性, 立即抽血检验, 并尽快给暴露者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U, 并根据检验结果参照上述方法进行处理。d.暴露者应如实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 完成后交预防保健科存档。②HCV职业暴露:a.暴露者应分别在暴露后立即、6周、8周检测HCV抗体和HCV-RNA, 发现异常尽快报告预防保健科。b.如确定HCV感染尽快抗病毒治疗。c.暴露者应如实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 完成后交预防保健科存档。③HIV职业暴露:a.评估和确定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b.暴露者根据评估意见, 遵循自愿的原则, 实施预防性用药。c.暴露者应分别在暴露后即刻、6周、12周、6个月、12个月检测HIV抗体, 并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 发现异常尽快报告预防保健科。d.暴露者应如实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 完成后交预防保健科存档。
手术室护士防范职业危害不仅要依靠相关法律法规, 更要不断学习新知识, 贯彻标准预防理念, 提高防护意识和自身防护能力, 确保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Tarantola A, Colliot F, Astagnean P, et al.Occupational blood and body fluids exposures in healthc are workers:Four-year surveillance from the northern France network[J].AJIC, 2003, 31 (6) :357-363.
[2]陈琼芳, 王惠珍, 廖玉联.护理人员的职业健康问题与职业健康促进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5, 24 (4) :151-153.
[3]周阳, 李映兰, 常青, 等.长沙市23家医院手术室护士应用个人防护用品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10) :874-877.
[4]周阳, 李映兰, 郑悦平.手术室护士锐器伤及标准预防执行现状的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 25 (12A) :23-25, 47.
[5]林虹, 马淑清, 黄敏霞.澳门护理人员职业危害认知及自我防护行为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8) :752-756.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2)20-0135-01
消毒供应中心承担着全院各临床科室需要消毒或灭菌后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回收,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和供应。由于供应中心特殊的工作性质,使供应中心人员面临多种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因此,强化消毒供应中心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保护自身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1 职业暴露危害因素
1.1 生物因素消毒供应中心护士每天都要接触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医疗器械,并要对其进行分类、清洗、消毒、灭菌,所以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容易被锐器刺伤,造成感染。陈爱荣等对11家医院消毒供应室职业防护现状的调查:供应室护士锐器损伤的比例高达44.27%,锐器损伤传播职业性、血液性传染病的危险远远大于皮肤和黏膜接触,约占80%。
1.2 物理因素超声煮沸、烘干机以及灭菌器在工作时都会产生大量热量,另外洗涤过程中会生成大量的蒸汽。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工作,易引发中暑。高压灭菌物品取出时,如果操作不当易被烫伤或灼伤。工作人员在制作敷料、棉球、手套滑石粉和包装各种治疗包所产生的纤维粉尘易被吸入呼吸道,造成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紫外线进行消毒时,可引起皮肤、眼睛的损伤。长期在噪音环境下工作会引起疲劳、头晕、听力下降、失眠。
1.3 化学因素消毒供应中心护士每天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大量的化学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乳酸等对人体有较大的危害,易通过吸入或皮肤接触产生危害。
1.4 机械性因素搬运物品时因姿势不当或负荷过重,常引起肌肉、关节的损伤。
2 防护措施
2.1 生物因素的防护措施在回收及清洗过程中,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把所有回收的污染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戴口罩、手套、护目镜、隔离衣等。经常洗手是自身防护的重要措施,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在操作结束时要用抗菌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按六步洗手法认真正确的洗手。操作完毕摘除手套后,及时洗手。回收各种穿刺针、刀片等利器时,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应当带防护手套并用钳子夹取,分类器械时,锐利的一面要同向放置,不应混在其他器械中。一旦发生锐器伤.应立即由近心端向远心端不断挤压受伤部位,尽可能挤出创口处血液,并用流水清洗伤口,然后用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并包扎,向科室领导及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必要时注射疫苗,定期跟踪检查。
2.2 物理因素的防护措施工作环境要通风、宽敞,有冷热水供应,各种供气管道不要暴露在明处,以利于空气的流通和散热。灭菌完毕,取放物品时应带棉手套,穿长袖衣服,以免烫伤或灼伤。在制作敷料、棉球、手套等操作时应戴口罩、圆筒工作帽,减少粉尘吸入。引进一次性小包装的敷料、棉球、手套等灭菌物品,减少因各种手工操作产生的粉尘对人体的伤害。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时不可进入消毒区,检测紫外线强度应戴护目镜、穿防护服,避免紫外线照射到皮肤和眼睛。消毒后及时开窗通风。在灭菌问安装隔音板,为减少洗衣机、烘干机噪音的影响,尽量集中操作,离开有噪音的房间时应随手关门,以减少噪音的污染范围。
2.3 化学因素的防护措施
配制消毒液时,应戴防护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止消毒剂溅到皮肤、眼内或吸入呼吸道,一旦溅人要及时用清水冲洗,用消毒液浸泡器械时要严密加盖,操作完毕后应立即清洁手套,清水洗手。
2.4 机械性因素的防护措施搬运重物时合理用力,避免用力过猛或用力过度,保持正确的操作姿势。
3 小结
夏桂红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职业危害对护理人员的影响及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法:对手术室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有了增强。结论:通过加强防护知识和技巧的学习,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规范操作,从而维护和保障了护士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安全。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进展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新的化学物及高科技技术有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新的职业危害,手术室特殊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性质使其成为职业损伤的高危科室。环境中的各种有害因素如锐器伤、放射线、化学消毒剂、麻醉气体等的存在对手术室工作人员造成潜在的健康威胁。手术室护士的特殊工作性质如进食不规律、注意力高度集中、长时间站立或走动等使得这一群体成为职业损害的高危群体,如何加强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防护,正确的应用标准预防模式来保护护士的职业安全是非常重要的。现将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的最新进展综述如下: 1手术室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物理性危害
1.1.1锐器伤针刺伤是造成护士职业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1
与其它科室护士比较手术室护士每天都要从事损伤性操作,接触到锐器的机会更多,直接暴露于传染源的几率更高,因此受感染的几率很高,我国是HBV、HCV感染高发区,0.004ml污染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I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率为0.3%,HC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机率为1.8%[1]。
1.1.2辐射危害手术室的辐射多来源C型臂X光定位照片和心电监护仪,手术室护士常暴露于小剂量放射环境中,应警惕白细胞减少、不良生育等职业性损伤。小剂量暴露及长时间接触会因蓄积而致癌、致畸[2]。
1.1.3噪音和触电手术室各种监护仪、电刀、吸引器、电钻、空调、推车声等噪音均可影响工作人员的内分泌、听觉系统的生理变化,长时间在噪音环境中工作可出现头痛、失眠、听力下降、血压升高等症状,手术室的电器非常多,引起触电的原因有操作不当,吸引器损坏漏电,电插座接触不良,线路老化,无安全用电知识等,有时能给医护人员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1.2化学性危害手术室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尽管层流净化系统正常运作,但空气中仍弥漫着各种低浓度的挥发性物质如乙醇类、碘伏等,化学灭菌剂如甲醛、戊二醛、84消毒液等,吸入性麻醉剂如异氟醚、废气(CO2)和骨科手术中应用的骨水泥等,它们以气雾状或分子形式漂浮与空气中,引起皮肤黏膜,呼吸道及神经系统的损害[3]。
1.3手术室超负荷工作强高及心理危害因素:洗手护士经常超时站立,不能按时进食,易产生下肢淤血、低血糖甚至造成下肢静脉曲张、胃溃疡。搬动各类器械包及搬运病人易产生腰腿痛、颈椎病和腰肌劳损等,心理危害主要是精神紧张,压力感所致,主要表现为疲劳,手术室工作繁忙、节奏紧张,思想高度集中,工作不定时,急症危重患者多,晚夜班勤,经常加班加点。护士,长期处于应急状态,如果长期下去,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则可产生焦虑、抑郁等紧张情绪或出现其他病理征象[4]。
2防护措施
2.1充分认识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应树立全面防护感染的管理理念,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与培训,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对职业接触的感染防护给予高度重视,提高手术室护士对职业危害的认识,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和规范操作。护士应重视术前洗手和戴手套,正确洗手是医院防止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2.2采取有效的防护
2.2.1锐器伤的防护护士在进行各项穿刺操作时应集中注意力,尽量避免针头的分离与重套,规范手术器械台的摆置,如手术刀、剪、缝针等锐利器械须放在弯盘内进行传递,并且使用后放在固定位置,手术刀片的安卸必须用持针器,术中及时撤去手术台上不必要的锐利器械,术后处理锐器时,应格外小心,应放置在专门的利器合中,不要随意丢弃,防止意外刺伤,一旦刺伤
皮肤,用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轻压创口,挤出部分血液,再用肥皂水流动水冲洗,擦干并用碘酊、乙醇消毒后包扎创口。根据患者情况采取合理预防性治疗,手术室护士应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必要的预防接种。
2.2.2辐射的控制术中需行X线透视的手术应安排专用手术间,要穿戴防护用具,尽量减少摄片次数,尽量减少暴露时间,除必需人员外,其余人员处于2m以外的地方,护士长要合理排班以减少个人接受射线的几率和射线量,孕期和哺乳期护士暂不参加此类手术。
2.2.3噪音的控制正确认识噪声对人体的危害,采用防噪声措施,合理布局,如使用中央空调、中心吸引等,及时淘汰陈旧的设备,选用噪声小、性能好的仪器设备,使用中的仪器尽量调低音量,暂不用的仪器及时关闭,定时检查和维修发生噪声的设备,必要时上润滑剂,手术间内保持安静,防止或减轻噪声污染,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
2.2.4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防护护士配置使用消毒剂时要戴上防护手套和口罩,避免直接接触,熟悉化学制剂的配置方法及注意事项,室内安装空气净化装置,每天定时通风,定时检测空气质量,盛装的容器严密加盖,以减少消毒液挥发对人体产生的影响,标本要放入密封的标本袋内。不耐热器械尽量选用低温等离子灭菌器灭菌。手术室消毒剂的使用尽可能以新型低毒、无毒的产品为主。手术室护士要提高防污意识,减少污染源的产生,定期检测麻醉机的密闭性,麻醉机应增加排污管道,管道出口应加装过滤装置,减少排出气体的毒害性。
2.2.5生理、心理因素的防护器械护士为了改善下肢静脉回流,术中可使用弹力袜,同时左右两腿轮换支撑身体。如果是坐姿手术要保持背部生理弯曲。为了减轻视觉疲劳及颈部酸痛,可以利用几秒钟时间转动眼球,颈部前后摆动。护士手术前应访视患者,了解患者情况,平时加强业务学习,熟悉手术医生习惯,手术中做到心中有数,配合默契。平时适当参加运动、娱乐、休闲活动,尽量保持有规律的生活,注意每天的营养,养成坚持每天吃早餐的习惯,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为主,如条件允许,手术时间超过6-8h,应考虑更换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轮流吃饭,保证护士有充足精力投入工作。为减少护士心理压力,术中可播放一些轻音乐,有调查报告[5]显示医护人员对手术时播放背景音乐的认同趋势是明确的,比较一致的,认为边工作边听音乐不但没有影响正常工作,而且感到心理压力明显减少。
3小结
在医学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应高度重视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问题,制订可行的科学的管理方法。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面临影响健康的多种因素,首先要从观念上加强自身防护意识,制定切合医院实际情况的各种防护措施。在工作中严格执行防护制
度,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避免手术室护士的职业性危害与感染[6],维护了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从而保证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戴青梅,王立英,刘素云.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534.[2]周春琴,杨小立.手术室职业性危害及护士的自身防护[J].护士进
修杂志,2002,17(3):230.[3]淡莉,邵继红.增强手术室护士自我防护意识[J].中华临床护理杂
志,2003,7(14):2156.[4]杨玉莲.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
册,2000,19(9):434.[5]任黎.背景音乐在手术室的应用[J].吉林医
学,2009,30(4):376-377.[6]边海燕,任玲爱,刘燕萍.手术室护士的自身防护[J].护理管理杂
志,2004,4(4):38.工作单位: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5224301
夏桂红,女,本科,主管护师
E-mail:1650026921@qq.com
楚雄州人民医院手术室
胡兰花
手术室是一个集手术、麻醉、抢救工作为一体的特殊科室,有别于门诊和病房。而手术室护士又是一个在特殊环境中从事特殊护理工作的群体,在承受巨大工作压力的同时还要面对一些职业危险因素。来源于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等诸方面的不良因素时刻威胁着手术室护士姐妹们的健康。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各种职业危险因素并正确的加强自身防护。
一、潜在的职业危险因素:
1、意外伤害:
手术室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模式使得护士极易发生针、刀、剪等锐器伤。例如器械护士传递器械频繁或方法不当容易刺伤别人或误伤自己。巡回护士在抢救病人时由于时间紧、节奏快也极易发生针头刺伤和玻璃划伤。这种伤害除了造成开放性伤口外,最严重的后果是直接接触传染病患者的血液而造成感染。
2、感染手术的污染:
随着现在疾病谱的改变,手术室接待的手术患者中时不时都会有一些传染病患者。最常见的是乙肝、丙肝,梅毒和艾滋近年来也越来越多,我们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要直接或间接的接触病人的血液和分泌物,工作过度紧张时极易发生锐器伤而造成感染。
3、化学消毒剂、麻醉残余气体:
手术室中不可避免要使用一些化学消毒剂,这些消毒剂在物体表面和空气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残留,再者就是各种麻醉药品和麻醉气 体在空气中也有一定的挥发性浓度。手术室护士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会给呼吸道、皮肤、粘膜、眼睛、神经系统等带来不良的刺激。
4、易燃易爆因素:
术中使用的氧气、酒精等都有可燃性,使用不当或大意疏忽都可能造成危险性后果。
5、电离辐射与x线损害:
目前高科技在手术室中广泛应用,各种先进仪器不断引进。给我们的手术带来了便捷,但是这些高科技产品对人体有一定的辐射,长期电离辐射与x线的蓄积可引起作业人员的疲劳、困倦、食欲不振甚至致癌。
6、心理因素:
手术室护士工作量大,心理压力大。长期处在快节奏、高效率、不间断的工作中。容易造成身体疲劳,高度精神紧张。遇到危重、复杂手术和抢救时表现更为明显。新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举证倒置的新举措使护士的心理压力更加增大。在日常工作中常出现对自己的行为不自信,偶有强迫行为倾向。
二、防护措施: 1充分的术前准备:
为了能在术中更好的和医生配合,不至于慌乱中出现问题。术前一日要到病房看病人,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部位、包块大小、有无血液传染病。这样我们就能完善的准备器械,并做好自身防护 工作。
2、认真做好特殊感染手术的消毒隔离:
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伤害,手术室护士应多学习病毒的传播方式和相关知识,学会看各种检查化验单,术前认真查阅病历,对已确诊携带特异性感染因素的患者应做好特别记录,提高警惕,加强自身防护。对急诊和未确诊的患者一律按阳性处理,并重点抓好此类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防护。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在进行静脉穿刺、抽血、清洗器械、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时应戴乳胶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目镜、防护面罩、穿隔离衣、脚套等。在工作中各项操作要谨慎,动作要规范,尽量避免意外锐器伤。如不甚发生刺伤,应立即脱掉手套,挤出伤口的血液,用流动水彻底冲洗,再用2%的碘酊消毒,不脱碘。并及时采用相关病毒血清检查确定是否存在隐性感染。手术结束后,受污染的手术间用2%的消毒灵拖地,内用物不得移出。紫外线空气消毒1小时。所有器械均应用2%的消毒灵浸泡30分钟后彻底清洗,再送高压灭菌备用。
3对有害气体和有害液体的防护:
3.1有害液体:恶性肿瘤手术病人,术中常用化疗药物做局部治疗,如顺铂、5fu.、丝列霉素等,如药物喷落可造成局部刺激症状,吸入可引起头晕、恶心。所以我们配置的时候一定要戴好口罩、帽子和乳胶手套。还有就是化学消毒剂,气味相当刺激,但手术室中必不可少,原则上能用高压灭菌的物品就首选高压灭菌。
3.2有害气体:手术中使用的麻醉药品可能在空气中残留,尤其 是有时候忘记关麻醉机的挥发罐,导致的伤害更大。因此我们要做好检查工作,做好自身防护。
4特殊仪器使用的防护:
现代医学在日新月异的进步着,各种高科技仪器不断涌现在手术室中,如:冷冻治疗机、微波治疗机、超声刀、激光治疗仪、等离子消毒机等,这些高新的仪器都可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危害。我们在使用时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正确使用以减少对人体的伤害。例如使用激光治疗仪时,我们戴上防护眼镜可减少对眼睛粘膜的刺激、防止灼伤。骨科手术要做术中透视时我们尽可能穿上防护衣,减少伤害。
5锐器的管理:
手术室工作人员全神贯注地关心手术步骤,精神压力大,其针刺伤发生率高,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要提高警惕、手术台上不可用手弯曲手术缝针,不可用手装卸手术刀片。锐利器械不可手对手传递,也不可将针头或刀片尖端对准他人。废弃的各种锐器应有固定的锐器盒放置。
6自我调节:
【关键词】献血车;快筛过程;职业暴露;职业防护
职业暴露指医护人员在进行医疗护理工作过程中,意外被病人或是感染病携带者的体液、血液沾染到皮肤或粘膜上,或是携带有感染因素的针头等锐器刺破皮肤产生被感染的情况。虽然在《献血法》颁布实施后各地的采血机构与设施条件已经有很大的改善,但是献血车的工作条件还是明显不足于献血屋,而我国大部分的血液都来源于献血车采集。且在无偿献血志愿者中檢出人类免疫缺陷病(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等传染性疾病是占有一定比例的,所以职业暴露问题更加需要被重视[1]。下面就是针对献血车快筛过程中的职业暴露问题与职业防护的分析。
1 采血过程中职业暴露的主要因素
1.1部分采血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薄弱 ①部分护士在学校或是岗位中没有或很少有得到充分的防护意识培训。②个别护士没有充分的意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存有侥幸心理致使缺乏主动的防护意识,在上岗之前没有得到充分的采血培训[2]。
1.2采血工作人员由于工作繁忙而忽略了职业防护 我国献血事业不断壮大,特别是在《献血法》颁布之后,采血工作重点开始向采血车与采血屋方向转移,采血车更能吸引更多的献血志愿者,直接导致了采血车工作人员工作量的加大[3]。而我国现统计平均每个采血车工作人员在5人左右,繁忙的工作使得护士不能够认真的洗手、不能够按照操作规范使用洗手消毒液,出现血液污染身边工作用具时也不能够及时的进行清洗消毒,这也是导致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之一。
1.3工作环境有限 采血车内每个工作人员的任务压力都非常大,加之采血车的工作环境有限(如空间狭小、声音嘈杂等因素),使得工作人员情绪急躁或者紧张,每个工作人员都身兼要职或身兼数职,忙碌的工作状态会加大护士违反工作规范的概率,从而导致职业暴露发生。
1.4未按照规范操作 在采血车内一切职业防护工作都是要靠自我督促完成的,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按照规范操作就会增加职业暴露的概率,如①用完的针头重新插上针帽(这是职业暴露最常见到而且是最严重的一种行为)。②采血用过的针头未能及时的放置在锐器盒内。③抽血的过程中沾染到患者的血液。④没有随时穿着防护手套。⑤没有及时换掉沾染血液的手套。⑥抽血车使用前没有经过有效的清洁和消毒。⑦有献血反应发生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2 如何在献血车快筛过程中进行职业保护
2.1加强安全教育,强化职业防护意识 血液中心要对新上岗的护士进行全方位的岗位培训,也要定期对已在岗的护士进行再次进行操作规范和突发事件培训,采血护士要用浸有戊二醛消毒液的湿毛巾进行消毒,严格按照一人一纸一带一巾的要求进行操作。提醒采血护士随时注意行业暴露安全措施,并且将相关培训制度纳入质量体系文件中去,并进行考核,考核不过关进行停岗再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以此法来提高采血护士的职业防护有显著效果。
2.2进行疫苗防护 采血人员进行疫苗接种是防止生物性疾病传播最为有效的一种职业防护方法,采血中心需要建立职业防护应急系统,制定职业暴露应急措施与职业防护规章制度,建立采血工作员人健康档案并且每年进行健康体检,特别对血液传播的病原体感染情况进行详细的检测,及时进行乙型肝炎(HBV)的疫苗接种[4]。
2.3增加献血车内工作人员 每个采血车内多增加两名护士,以减轻每个护士的工作负担,合理安排工作内容,在献血志愿者较多的地区和时间段内增派人手,或是多派采血车以减轻每台采血车的抽血量任务。实行采血护士轮流休息制度,每个护士在连续工作两个小时之后走出采血车进行放松,这样可以减缓护士压力和急躁情绪。也可以实行护士轮岗制,对分工不同的护士互换岗位进行工作。定期召开护士座谈会让护士表露心声,听求护士的建议,尽可能的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改提高,对采血流程进行完善。
2.4消除献血反应 献血反应是影响献血本人和采血车内其他献血人员情绪的重要因素,而车内所有献血志愿者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献血反应时就会给车内工作人员造成非常大的精神压力和更多的工作量,甚至会阻止采血工作的正常进行。良好的献血反应应急措施与服务的亲和态度是减缓献血反应的最好方法[5]。我们要在做好护理工作的同时告知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以此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率。
2.5规范采血操作行为,坚决杜绝采血针头回盖针帽的危险行为,进行采血工作时要佩戴手套。有研究表明,经常佩戴手套的护士在被针头等锐利医疗器械损伤或是直接接触带有感染因素的血液与体液的感染几率要明显低于不经常戴手套者。在脱去手套后也要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进行洗手。要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来对医疗废物进行管理收集,医疗垃圾存放不得超过24小时,使用专门的垃圾袋来盛放医疗垃圾,采血后立即将使用后的针头放入防渗漏且耐刺的锐器盒中,防止职业暴露发生。处理医疗垃圾事要严谨用手直接抓取,避免被体液及血液污染。
3 总结
本文针对献血车快筛过程中出现的职业暴露发生关键点进行了详细的原因分析,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和防御办法,我们要在完成医疗工作的同时注意医疗工作者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将职业防护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 林岩,徐凤琴,陈丽容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08(12):985-987.
[2] 吴伟斌,周永红.试论医学职业暴露及其安全防护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0(11):57-61.
[3] 陈京,杨怀,史明惠等.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监测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1,16(08):1454-1455.
[4] 王煜,龙燕,苑晓微.医务人员医院职业暴露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9(10):3013-3014.
【手术室职业暴露与防护】推荐阅读: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06-22
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分析11-13
手术室与病房交接流程01-21
手术科室的质量与安全12-29
医院手术室护士工作总结与医院护士2018年工作总结09-21
手术室截肢手术的护理查房范文02-19
手术室总结09-18
手术室自查11-25
急诊手术患者应用手术室优质护理的价值分析06-30
手术室专科试题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