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5课《落花生》教学案设计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5课《落花生》教学案设计(精选8篇)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5课《落花生》教学案设计 篇1

【课程标准】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句。

(3)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教学重点】

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设计意图】

本文语言浅显,但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说的做人道理的问题上,教师要注意先把花生的品格(好处),特别是爸爸所指出的“最可贵”的那一点理解到位,然后再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由落花生的特点体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

2.学生:读熟课文,搜集作者和有关落花生的资料,向父母了解自己名字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指名两位学生上台写下自己的姓名并说出名字的含义。

2.引入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PPT出示词语:吩咐、尝尝、便宜、石榴,请四个同学读,注意读准轻声。

2.PPT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理解“居然”,并造句。

三、重点感悟

1.抓重点。

这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用了寥寥几笔就交代了种花生和收花生两件事。(板书:种、收。)下面看看除了这两件事,课文还写了哪几件事儿?(尝花生,板书:尝。)课文中那里是写尝花生的?(课文最后一句话)还写了哪件事?(议花生,板书:议。)种、收、尝都是几句话,而议花生用了10多个自然段,用了那么多笔墨,这是为什么?(议花生是课文重点)看来,我们今后作文的时候也应该怎么样?(把重点内容写得详细,不是重点的内容写得简略,板书:详写、略写)

2.学重点。

(1)朗读课文。从第4自然段起,分角色朗读课文,大家边读边思考,有什么疑问。

(2)读后质疑。次要问题,学生自主解决。并引导学生提出重点问题: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引导学生靠自己解决问题。

(3)解决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PPT友情提示:

问题——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

a.围绕问题读第10自然段,把自己的想法简要批注在旁边。

b.写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听听别人的意见。

(4)反馈学习情况:

a.谁来说说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

b.学生读父亲说的话。

c.引导学生理解父亲拿桃子、石榴、苹果截然不同的生长特点跟花生对比。

d.学生带着对这种品质和精神的钦佩读这段话。

e.指导朗读,反复读,并告诉学生课后把这段话抄写下来,背一背。

(5)深化主题。

刚才同学们说了: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默默无闻„„,课文读到这儿,孩子们,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那是在说什么?(做人的道理)父亲的哪句话是明白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生读: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既然是做人的道理,那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学生谈自己的理解,老师引导。)作者也是这么理解的?(或少年时的许地山是怎么理解的?)他说:(出示PPT齐读: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句话里边有个词语“体面”,能说说什么是“体面”吗?

看PPT再读这句话,并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那么孩子们,什么是有用的人呢?哪些人是有用的人呢?(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老师也想举个例子,出示关于许地山事迹的PPT。

这篇文章谈论的是落花生,讲的确是做人的道理,这种写作手法叫:借物喻人(板书)。

(6)拓展提升。

孩子们,课就要结束了,和大家一起学习感觉真好。老师这里有两个事想拜托大家。大家从中选择一件帮帮老师。(出示PPT)

【板书设计】

(略写)

落花生议:默默无闻 „„(详写)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5课《落花生》教学案设计 篇2

1. 认识生字“洛”。

2. 有感情地朗读《秋思》,并能背诵。

3. 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

4. 想象诗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背诵;品味诗句,想象意境,领会诗情。

课前准备:了解张籍生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 教师展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两首学过的诗吗?谁能说出这两首诗是什么内容?生答: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谁能找出和《秋思》有什么共同点?

生:诗中都有一个“思”字。对的,“思”是思想、思念、考虑、动脑筋的意思,那么诗人在《秋思》中思考的是什么呢?

2. 师:同学们再看题目,秋字代表着秋天,秋天通常有什么节日?

生: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秋天古往今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常寄托思念与哀愁的季节,那么大家想想,诗人在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考虑呢?好,让我们带着疑问探寻张籍诗中那份思念是怎么样的感情。

运用学生已学诗句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同类题材的诗中找到共同点,对所学的诗做出大胆猜测,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也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已学学以致用。同时,利用题目的“秋”字交代诗创作的背景时间,有助于借用环境、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找到了诗的情感基调,为进一步理解诗、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背景,领悟诗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二、古诗初步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的色调、人物的穿着、动作、表情等大胆猜测诗人在做什么。(大家请认真观察课文插图,画面是什么颜色的?里面都有什么景物?人物正在做什么?)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四遍,这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有层次地进行,由浅入深,让学生读得轻松,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获得成功体验。

(1)前两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标出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读正确。(“洛(luo)”“意万重(chong)”)

(2)后两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小节,朗读时注意诗内部的停顿。

(3)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故事发展的脉络,将诗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3. 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境遇。(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才让他写出这样一首思念情感厚重的诗呢?他是否也象图中人物是个身在他乡的人,只能托付别人向亲人寄去思念呢?)

三、品读诗句,了解古诗大意

1.让学生根据注释,对诗作初步的逐句翻译。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根据注释,怎么翻译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学生回答)

师:那么把四句诗连起来,整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很多很多。恐怕匆匆忙忙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信的人要走时,我又找开信封看看还有什么没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

2. 逐句品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标出每句诗的关键字词,并解释为何要标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你从诗中什么地方最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1)“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让学生想象秋风中的洛阳城百花凋谢,黄叶飘零的凄凉摇落之景。

(2)“欲作家书意万重”(家书、意万重),安排学生先与同桌讨论,感受诗人心中的千愁万绪,重点解读“万重”,让学生体验到诗人说不完、写不尽的思念,因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

(3)“复恐匆匆说不尽”(恐、匆匆、说不尽)“恐”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为什么觉得家书写得“匆匆”?“说不尽”的是什么?

(4)“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的情景。

四、想象意境,领悟感情

1.逐层感悟。

(1)秋风引发乡愁

①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②探究“见”字描绘了怎样情景;

③回顾《静夜思》——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家书寄寓沉重思念

①诗人独在异乡,愁肠百结,只能凭家书传递亲情,他会有什么体会呢?你读了后又有什么体会?

②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3)诉不尽的乡愁

①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临行,但诗人心中说不尽的思念及无法排解的孤独与寂寞。

②回读《秋思》。

2. 整体朗读。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带感情读诗。

师: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3. 小结。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秋叶飘零,意万重、又开封的画面。透这些画面,我们为诗人这种思乡情深深感动着。

该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提问、讨论、想象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同时也培养了群体合作意识;教师适时地点播,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古诗朦胧之解,另一方面推动学生将古诗熟读成诵。

五、指导背诵

1. 让学生根据自己前面所学,看着带着对秋天的想象、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朗读全诗。

2. 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多形式练习背诵古诗。(集体背、小组背、个人背)

3. 小结:同学们,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古典诗词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六、欣赏唐代岑参的《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1.教师范读。

2.介绍作者岑参及写作背景。

3.学生读。

4.看到滚滚的渭河水流向故乡,诗人产生奇特的想象,想寄一样什么东西回去?

5.指导朗读。

6.小结:

师:什么是思乡情啊,那就是……的细节……那就是平添两行泪……那就是……

七、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回读这二首思乡诗。

2.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3.“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时的命题。思念让人感到幸福,也感到悲伤,有喜有悲,有聚有散,但这就是人生。

板书: 秋思

意万重又开封

思念家乡

点评: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在教学中,本教案着力体现:1. 引导学生通过插画、关键字词对诗中的“秋”感同身受。2. 从诵读提升到品悟的高度,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从字面上理解诗意,从感情上体悟诗境,从而体会诗句背后的内蕴。遵循这理念,本教案设计呈现出以下特色:

一、以学引思,由已学导入古诗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对已学思乡诗的复习当中为学习该诗酝酿情绪,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同类诗中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该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新诗学习中找到不同点。通过在“旧诗”的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理解新诗的“途径”,给下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古诗的氛围。

让学生根据插图“看图说话”,重塑了诗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并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诗人创作的心情;在交流中,学生你来我往地“输出”自己的理解,不断修正着其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循环渐进地一次次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在配乐朗读中,优美动听的音乐则再次为学生重现了秋天萧条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尽情挥洒情感,实现与文本、教师和人物对话。

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交替,一遍遍深入对诗的感悟,实现了多途径与文本对话,逐步深化感知文本。在生本对话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文本在对话中被学生解读出“味道”与“感觉”,实现了从“读通”到“读懂”的过程。

三、在吟咏反复追寻诗人的情思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5课《落花生》教学案设计 篇3

红楼小学

马麦红

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的第15课。它是一篇现代优秀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所受的家教。作者许地山,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朴实洗炼、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触,常寄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于字里行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分清文章的主次,领悟作者主次分明的表达方法;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朗读课文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

1、让学生了解有关花生的常识和生长特点。

2、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教学方法手段: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导入:质疑笔名,引起疑问

师:落花生它不仅仅是一种农作物的名字,还是我国现代作家学者许地山的笔名,有的同学可能要问了,课文资料袋里写他的笔名是罗华生呀,其实,因为在古代许地山生活的年代,人们常常把“花”写成“华”,所以“罗华生”也就是“落花生”,这样一来,一边是农作物的名字,一边是现代作家学者许地山的笔名,你对这个笔名有什么疑问吗?

我们看看能不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许地山笔名的含义,同时,看看这篇著名的散文到底好在哪里?

二、检查字词:找准起点,夯实基础

1、闯第一关,出示课件。(吩咐、尝尝、便宜、石榴)

(1)请同学读词语,看这四个词的读音有什么特点?(都读轻声)(2)学生齐读。默写。

2、闯第二关,读课文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注意这段里面的多音字“空”、“种”。尤其是“播种”的“种”字读“zhǒng”。(前面四个并列的词都是动词加名词,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是播撒种子,应该读播“zhǒng”)

(3)读这段话你还发现什么问题?比如:哪个词?哪个标点符号? a、“居然”这个词。收获应该是很平常的事,为什么要用居然这个词?花生收获了,他们家人有没有想到呢?(没想到,所以用“居然”。)为什么没想到呢?联系上下文,找找答案。学生回答:(因为是一块荒地,又是第一次种,结果种出来了,真是不容易,所以没想到。不光意外还感到高兴,用一个词形容:喜出望外)b、带着收获之后的惊喜读这段话。

c、还发现什么问题。“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应该用顿号,在这里怎么用逗号呢?

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并列的词组间应该用顿号,这里用的是逗号为什么?(这几件事之间不是一下子就做成的,每件事之间都隔了一定的时间。其实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产生的,如果是语气舒缓,而且是比较长的时间,那就用逗号,如果你们在写作文时有这样的需要,并列间的词组可以用逗号,而不是顿号。)

小结:这段话寥寥数语就交代了种花生和收花生两件事。板书:(种花生、收花生)

三、精读重点:质疑问难,变教为学

1、接下来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看课文除了写这俩件事外,围绕花生还写了哪几件事?

尝花生和议花生。(板书:尝花生、议花生。)

2、从课文中发现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只是寥寥几笔,而议花生用了那么多的笔墨,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

这件事是课文的重点,所以详写,次要的事就略写。这是这篇著名散文的第一个特点(主次分明),这种写法对我们平时写作文有什么启发?也要注意主次分明,重要的部分详写,次要的部分略写。

3、学习重点部分—议花生

(1)默读3至15自然段,看看那天晚上,父亲和我们都谈论了哪些关于花生的问题。

问题1:父亲回家不是很正常的吗,为什么说实在很难得呢?(看课文后的资料袋,父亲是爱国志士。)(2)让我们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这段话。

问题2:我们兄弟姐妹是怎样评论花生的?父亲又是怎样说的? 学生回答。

问题3: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为什么说有一样最可贵呢?什么最可贵?(3)看课文第10自然段,找找答案。(花生的品格最可贵。朴实无华、默默奉献)(4)谁来读读原文,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5)父亲说花生,怎么会提到桃子、石榴、苹果呢?

因为桃子、石榴、苹果它们的果实都很漂亮,而且都是挂在高高的枝头上,而花生矮矮地长在地上,这两类果实的生长环境截然不同,其实父亲是用桃子、石榴、苹果来跟花生作对比。对比的结果让我们更加体会到了,花生虽然外表不好看,可是它朴实无华、默默奉献,所以说更可贵,更令人钦佩。板书:(朴实无华、默默无闻)

(6)全班齐读,读出对比,读出花生的可贵。

四、深化主题:品词析句,深刻体悟

1、课文读到这,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

在讲做人的道理,哪句话明白告诉我们是讲做人?学生回答。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怎么理解这句话。(人的外表可以不好看,但是要做个有用的人。)

2、作者许地山是这样理解父亲的话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学生齐读这句话。

理解“体面”:外表光鲜好看。理解句子:不要只讲外表光鲜好看,而要做有用的人。

3、带着对这句话的理解再读读这句话。

4、什么是有用的人呢?

学生回答: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举例:警察、清洁工、教师„„ 出示课件。

小结:刚才同学们说了不少,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他们的工作看是平凡、普通、不起眼,但是他们都对他人,对这个社会有用。

总结:因此,我们做人就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5、老师举例:

(1)出示课件:对许地山的介绍。

(2)他就是本文的作者许地山。他曾说:“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大家齐读。

(3)现在知道,许地山为什么把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了吗?他是把落花生的品质作为自己一生做人的追求。

(4)这篇文章谈论的是落花生,讲的却是做人的道理,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板书:借物喻人)

小结: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想同学们一定收获很大,有很多启示。其实在人生当中,无论我们成为像桃子、石榴、苹果这样的人,还是成为像花生那样的人,归根到底,我们都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五、布置作业:读写结合,读活用活

1、看看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情,然后完成这个填空: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2、小练笔 作者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板书设计:

15、落花生

(借物喻人)

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 /

次(略写)主(详写)

教学反思:

崔峦老师指出,现在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也即从教会学生固定的知识,转向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语文教学要实现“从内容分析的阅读教学向策略指导的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基于这样的理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

2、感受文章主次分明、对比、借物喻人等写作特点。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设计一开始由许地山的笔名切入,教学中紧紧围绕谈花生展开阅读,引导学生由花生的可贵之处体会出做人的道理,最后拓展环节介绍成年后的许地山的相关经历,补充许地山要做落花生一样的人的话,再次回顾许地山的笔名,首尾呼应,整个教学环节力求做到简单清晰。文本的三个特点,“主次分明”,引导学生通过感受内容的详略安排初步感知,点到为止,不做过多的说教;“对比”,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花生与桃子它们的不同感受对比的写法,并进一步感受对比写法的作用;“借物喻人”,在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感受这种写法特点,并适度拓展进一步理解这一写作手法。质疑问难的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教学第十自然段上,引导学生围绕这一段提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改变教学的方式,变教为学,从问题入手,再次引导学生质疑,并将解答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孩子们边读书边思考,解答自己发现的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教学“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由花生联系到人这是本文的中心所在,教师紧紧抓住“只讲体面”和“有用的人”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结合生活进行体验,理解了课文深层的内涵,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5课《落花生》教学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把握文章的结构,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读写结合的方法对人生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教学难点:在阅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以及它所带有的理性色彩。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寓言导入)百年不遇的旱灾,大地干涸,动物们纷纷出逃。黄鼠狼、山羊、黄莺一行向着传说中的诺亚雨林走去。太阳无情地炙烤着大地,他们又累又饿,头顶盘旋的秃鹫不停地叫道:“活着多累啊,倒下吧,让我吃了你们吧!”黄鼠狼不屑道:“我还年轻,还没活够呢,我不能死!”小黄莺深情地望着远方道:“不行,如果我倒了下来,妈妈一定会伤心的,我不能死!”山羊先生也不例外,他笑着对秃鹫说道:“秃鹫先生,等我把动物王国的《史记》写完,那时你也许会有吃我的机会吧,现在,不行!”

提问: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回答?(学生回答)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活着的理由的权利,无论他们选择了什么,都是无可厚非的。我们今天来聆听当代思想文化巨人罗素的声音,看看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走进罗素

(学生简要介绍作者,让学生对罗素产生敬慕感,拉近作者与学生的距离。)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罗素一生追求真理,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二战期间,还因为反战坐了六个月的牢,但他仍不改初衷。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结果被判两个月的监禁。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过渡:罗素是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为世人所敬仰,爱因斯坦就是其中的一个,爱因斯坦曾经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情之一。”)

三、聆听罗素

1.全体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要求:注意把握节奏、语速和情感,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含蓄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思考:作者为什么而活?揣摩好我们找学生朗读。(从容、激昂、无奈)2.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作者为什么而活? 板书:爱情 知识 同情心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明确:这用“飓风”设喻,表明这三种激情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无比强大而不可遏抑,是作者永恒而无悔的追求,“在深深的苦海中”是说这些追求而面临种种挑战,是人生的苦难但无论如何,“我”都将任由这三种激情支配,去面临人生。这句话实际上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濒临绝望的边缘指的是作者渴望减轻这些苦难但是无能为力,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

四、解读罗素

(过渡,这三点就是罗素活着的全部理由,现在,精读课文2-4段,思考以下问题: 1.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2.作者寻求哪些领域的知识?

3.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4.从作者的追求中,可以看出罗素是怎样的人? 讨论后明确:

1、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爱情可以带来狂喜;二是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爱情给予人类的巨大安慰和力量);三是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古今中外,不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我们的文学作品中对爱情的追求一直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大家能不能举例子来说一下。

裴多菲:“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维斯冠:“爱情是生命的火把。” 苏霍姆林斯基:"闪电照耀一瞬间,而爱情却照耀一生。

徐志摩、梁山伯与祝英台祝、林黛玉贾宝玉、崔莹莹与张生、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杨绛和钱钟书、过渡:我们感受过“双玉”爱情的凄美,体味过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热烈,也领略了张生与崔莺莺的执著缠绵,同样罗素这位伟大的人物,他一生也有过几段爱情,罗素曾这样说过:“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爱情虽然是自私的,却让他的胸怀变得更宽广,更博大。板书:博大)

(过渡:追求爱情,让他觉得欢愉,感到心满意足,作者在心满意足之余,是不是就停止追求的脚步呢?不是,他还在追求知识。他追求哪些知识?点学生回答)

2、追求知识有三个方面:一是了解人类心灵;二是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三是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过渡:从这三方面可以看出他的博学,他的知识面非常广,罗素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在哲学、数学、政治、历史、宗教、社会学等方面,78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知识的力量在他的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关于知识的名言大家都记得哪些?)

学生回答:卢克莱修:心灵中的黑暗必须用知识来驱除。李大钊:“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

左拉:“愚昧从来没有给人类带来幸福,幸福的根源在于知识。”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托·因哲伦德:人如果没有知识,无异于行尸走肉。高士其:“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要衰竭,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 阳光照亮世界,知识照亮人生。

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知识是万物中的指路明灯。(非洲)知识就是飞上天的羽翼。(英国)知识能使你增加一双眼睛。(叙利亚)知识比金子宝贵,因为金子买不到它。(苏联)(过渡:罗素用知识让自己变得强大,罗素追求爱情和知识,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他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是怎样的的?或者说,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指什么?)

3、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被折磨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

插入图片,你感受到什么?学生回答

过渡:他能看到这些不幸并希望减轻这些不幸,这一切都缘于他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和对人类的关爱,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悲悯(悲天悯人)。

罗素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

从他的经历中都可以感受到他的悲悯情怀。

那么,像罗素一样心忧天下,悲天悯人的人多吗?请举例谈谈。如:被订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滴着鲜血仍眷顾着红尘的苦难的人们;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阿诺德:“同情,使软弱的人觉得这个世界温柔;使坚强的人觉得这个世界高尚。” 白朗宁:“把爱拿走,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南丁格尔、曼德拉、甘地、特蕾莎修女

正因为有悲悯之光的照耀,这个世界就少了一些黑暗凄凉,多了慰藉希望。世界才会前进。作家冰心有一句话说的很好:“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4、这三种追求,哪一个让他更执着、更痛苦呢?---同情心,从文章的哪块可以看出?(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却总把我带回尘世。赏析:渴望爱情、追求知识是理想,而同情苦难则是现实。渴望爱情、追求知识是为了自己,同情苦难则是为了他人。对人类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是作者追求爱情和知识的真正动力。作者追求爱情和知识,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民于水火之中。从这里也体现出一个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作者想减轻人类的不幸,但是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所以这样的人生带给作者不安和痛苦,因而他说激情将他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但是,即使痛苦,也没有放弃追求。)

5、从作者的追求中,可以看出罗素的是怎样的人?学生回答

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多姿多彩,博大精深。本文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充分显示了作者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有爱心,有责任心,敢于奉献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胸怀宽广,精神崇高等)

(过渡:罗素无疑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对生命的理解,对众多知识的汲取和开拓,更在于他对人类苦难的不可遏止的同情心。因而他认为自己值得为他的一生而活。他的一生是不平凡的)

小结:罗素的一生,是在知识海洋愉快遨游、不息求索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是对人类的苦难充满同情、关爱的一生,是丰富充实、精彩纷呈的一生。

五、感悟罗素 罗素活者的意义无疑是崇高的,有价值的。在罗素面前,我们无疑是渺小的,无论是就其成就而言,还是其思想而言,我们不能不景仰他。学习了本文,我们每个同学也应该叩问一下自己的心灵:我们又是为什么而活着?应该怎样活?

以“我为什么而活着”为话题,以“我寻求、追求,因为 ”的格式写一组排比句,体现出你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思考。

(为了亲情而活着 为了友情而活着 为了恩师而活着 为了所有对我们友善的人而活着 为了良知而活着 为了正义而活着 为了美好而活着 为了成就而活着 为了奉献而活着 为了尊严而活着)

莫里哀所说的“一个人应当为活着而吃饭,而不是为吃饭而活着”。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 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当他临终的时候就可 以骄傲的说,我已将我的全部精力和生命都献给了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还说过这样的话:只为家庭活着,这是自私;只为一个人活着,这是卑鄙;只为自己活着,这是耻辱。

卢梭也说过: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有意义的人生、有价值的人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只有确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们的人生才不会无为和虚度。

六、结语

当然人生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很难分出高下。罗素追求爱情、知识、同情心,我们也可以有自己的追求.只要你的追求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的,是有利于大多数人的,是符合社会的进步要求的。

生命本没有意义。没有人会替你确定人生的意义,但如果你无法确定人生的意义,你将一辈子活在无意义状态里面。大到每一天,小到每一件事,你都会感到无名的痛苦,因为你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走。所以,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人生确定意义。这是做人的本分之一,而且确立目标要趁早。——毕淑敏

七、拓展阅读

比较阅读,本文和《坦然看生活》写作上有哪些异同 相同点:都能用凝练而生动的语言,表达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显示了敏感的诗人的气质。不同点: 第一,《我为什么而活着》整体采用“总—分—总”式结构,行文之间的过渡照应,使本文读起来顺畅、严谨。《坦然看生活》则用匀称的结构、对称的句式、流畅的情理,表达散文深远的意旨。在这里,乐观的垂钓、愉悦的纺织和自信的扫街,三个典型情节,三种坦然形象,相互映衬,步步蓄势,为其后的议论抒情、直抒胸臆、揭示文旨张本。而在情节的展现与主旨的展示之间,引述泰戈尔的诗句巧妙过渡,来得那么自然,那么顺畅,恰到好处地引

第二,《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作者直抒胸臆,三种单纯而强烈的激情在娓娓的叙说中自然流露。《坦然看生活》则借助鲜明的意象表达深远的意旨。夕阳下,垂钓者钓回了一路的欢歌,失意长成了乐观;朝霞中,纺织女工慵倦的脸上正编织着灿烂的笑靥,沮丧接纳了调适;暮霭里,扫街老伯扫净了一颗平常的心,平淡饱蕴着自信„„正所谓:“文章得失不由天,精思附会是关键。洞穿形象发神韵,妙笔生花意旨远。”

八、作业

1、积累关于爱情、知识的名句。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5课《落花生》教学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本文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3.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疏通文意并背诵、默写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本文气势强盛的语言特点。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名文,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都能背诵,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所以应该让学生首先听读,然后在明确了朗读节奏后朗读,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理解完课文后,能抓住重点词并背诵出来。其次,学生已经进入八年级了,对一些文言文的基本知识能掌握到,而且也懂得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所以可以让他们分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从而理解课文。而对文章的“大道”“大同”这些词语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所以教师可以适当点拨,不宜讲得太深,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齐背《桃花源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我们虚构了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初涉理想社会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音jǔ).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前一个亲和子都用作动词,指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外户而不闭(户,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兴,发生).3.理清文章,把握脉络。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停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4)全班齐读课文。

三、走近理想社会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文章从三个方面来说明: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四、畅谈理想社会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提问:任何想象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第一题明确: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第二题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第三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结束语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教学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也

特征人不独亲其亲男有分,女有归大理想 货恶其弃于地„„不必为己同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5课《落花生》教学案设计 篇6

【教案简说】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都是围绕“动手和动脑”这一主题展开,意在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画风》主要讲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纸上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学生一读即懂,但本文人物多,对话多,学生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弄清哪个小朋友是怎么画风的,在此基础上再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三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他们遇事善于动脑,敢想敢做的精神。同时通过让学生说一说除了课文中三个小朋友画风的方法外,你还有什么方法画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尽量创设情景让学生乐读、乐听、乐思、乐说。【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正确书写“显”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认读识记生字。在各种形式的朗读过程中,领会课文中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创意。

【教学难点】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想象其他的画风方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音效,激趣导入

1.欣赏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声音。(同学们,神奇的大自然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它们构成了一支动听的协奏曲。听,大自然正在演奏呢!听出是什么声音,就一起大声地说出来吧!)课件播放大自然中的声音,如鸟鸣,虫鸣,蛙声,雷雨声,流水声等。

2、欣赏风声。(老师这儿还有一种神奇的声音,请同学们静静地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课件播放风声。

3、导入课题。(对,这就是风声!你们知道风是什么样子的吗?风,看不见摸不着,可是有三个小朋友却把风画出来了,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啊!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这三个小朋友一起来学习15课《画风》)课件出示课题。(举起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板书课题。

4、读题质疑。(来齐读课题15《画风》读了课题以后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自己或同学吗?)谁画风?怎么画风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大自然中的声音,让学生猜测自己熟悉的声音,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为上课酝酿饱满的情绪。在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质疑,能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提高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1、初读感知。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吧!别着急,在读课文前老师有些要求请同学们注意听!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1)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找出三个画风的小朋友名字,用笔圈出来。生:根据读书提示自学课文。师: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课文有谁在画风?(生答宋涛、陈丹、赵小艺。)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三个小朋友的名字。

2、趣味识字。

(1)师:今天呀,老师把这三位小朋友也请来了,同学们你们想认识他们吗?生:想。师:(课件出示三位小朋友的图)谁能准确地拼读出他们的名字?(指名读,读对了生跟读,错了及时纠正)师:同学们想和他们成为好朋友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试着叫叫他们的名字,和他们打个招呼吧!(生齐读)

(2)师:咱班的同学们可真有礼貌!这三个小朋友可说了,他们非常愿意成为你们的好朋友,让你们赶紧想办法把他们名字中的生字牢牢地记住呢!(课件出示名字中的会认字)先说说以前学过哪些识记生字的方法,再开动脑筋想恰当的方法识记会认字。(生交流讨论识记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巧记生字。师:同学们想一想,找一找,这几个生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也出现过。(指名回答)同学们可真细心,看来在生活中也能认识许多生字,生活识字也是一种很好的识字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多积累生字词。

(4)利用“百家姓”巩固识字。师:其实宋、陈、赵是我们中国常用的姓氏,你们能“百家姓”中将它们找出来吗?(课件出示百家姓)3.学习“显”的书写。

师:课文里还有一个生字宝宝在和我们躲迷藏呢,是谁?(课件出示“显”)谁能准确地读出它?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吗?(指名拼读,说识记方法)一个生字宝宝多孤单哪,给他找个朋友,组组词吧!(生回答交流)师:想不想漂亮地写一写这个生字?先仔细观察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怎样写才美观?(生提示需注意的地方)老师就按你们的提示美美地写写。(师范写,生书空后独立在书上的田字格中书写两个。)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二年级下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多种识字方法,本环节让学生自己交流识记生字的办法就是让学生经历自主学习的过程。同时要求认识的七个字,有六个出现在课文人物的姓名中,也出现在班上同学的姓名中,因此利用课件展示课文中的人物姓名和联系生活实际巧记生字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理解课文,了解三个小朋友画风的方法。

1、师:这三个小朋友究竟是怎样画风的呢?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打开书,注意听清读书要求,(课件出示读书提示)思考: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把描写小朋友画风的句子找出来,画一画。(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课文)

2、交流,讨论。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说说他们是怎样画风的?

赵小艺 A(旗子飘)

(1)赵小艺是怎样画风的?你是从文中哪些句子中知道的?(指名回答,根据回答板书简笔画,课件出示对应的图片,文字)

(2)请你读读这句话,你从什么地方知道有风?(飘)能用手势做一做旗子飘动的样子吗?加上动作读一读,试着把风来的感觉读出来。(指读)

(3)现在你就是赵小艺,当大家认为风没法画出来时,你第一个开动脑筋画出了风,现在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高兴、自信、……)自信|高兴……的赵小艺,你来读一读)(抽2-3名学生读)

(4)对比句子:赵小艺赵小艺眨眨眼睛,想了想说:“我能!”和 赵小艺说:“我能!”说说哪句好,为什么?体会赵小艺的爱动脑,会思考,学习动作描写的妙处。B(风车转)

(1)赵小艺还画了什么来表现风?你是从文中哪些句子知道的?(指名回答,根据回答板书简笔画,课件出示对应的图片,文字)能让我们在你的朗读中也听出风吗?(指读)

(2)这时的赵小艺又是怎样的心情?(骄傲、神气)请你读一读,让我们看到一个神气的赵小艺。(指读)陈丹

(1)师:陈丹画了什么来表现风?(指名回答,根据回答板书简笔画,课件出示对应的图片,文字)风儿真调皮呀!把小树都吹弯了,能用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风的到来吗?

(2)生活中还有什么也是弯弯的?

(3)你从这段话中猜猜陈丹这时的心情,从哪里猜出来的?(不甘示弱、高兴、兴奋)谁来读读,读出这份高兴。(指读)

宋涛

(1)师:宋涛又是怎样画风的呢?(指名回答,根据回答板书简笔画,课件出示对应的图片,文字)能用手比划一下斜斜的雨丝飘落的样子吗?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也是斜斜的?

(2)想象一下,现在你就是正在画风的宋涛,你想怎样向大家介绍你的画呢?(3)讨论:在画雨丝前他为什么把刚刚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上几片乌云呢?从宋涛这一擦一画你看出了什么?看来宋涛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我请所有喜欢宋涛的孩子们起立,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

3、分角色朗读课文。

(1)小结: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这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吗?师指着板书生齐答。(赵小艺画了飘动的旗子和转动的风车,陈丹画了弯弯的小树,宋涛画了斜斜的雨丝。)师:风看不见,摸不着,可这三个小朋友通过化风中的景物把风表现出来了,这就是画风的方法。他们可真是一群怎样的孩子?(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2)同学们想不想当这几个爱动脑的孩子,就让我们来扮演他们,分角色读一读吧!

4、学习课文最后一段。(1)引读最后一自然段。

(2)讨论:画中的景物是真得在动吗?同样是原来的画为什么显得更美了?(3)用“显得”仿说句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三个小朋友的画,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受,以图带文,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弄清哪个小朋友是怎么画风的。在此基础上再创设情境体会人物的心情,以情带读,多元感悟地读,个性飞扬地读。最后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三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他们遇事善于动脑,敢想敢做的精神。

四、拓展延伸,大胆想象,感受风的魅力

1、师:同学们,学习了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画风的方法,你们还有别的方法画风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一阵风吹来了,吹在我们的身上,吹过清澈的小河,吹向碧绿的田野……现在谁想来说一说,你想怎样画风?(指名回答)

2、师:同学们,风让我们周围的景物发生着变化,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生活中的风吧!(出示课件欣赏风中的景物,师配乐解说)

3、师:风在书中三位小朋友的画中,在我们班每个同学的话中,也在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的一首小诗里,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来诵读吧!(课件出示小诗,配乐诵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说一说你还有什么方法画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在视觉,听觉上的感受,让学生欣赏生活中风的魅力,欣赏叶圣陶笔下的风,使学生的情感再次迸发,对画风、说风兴趣盎然。

五、总结,布置作业

(1)师:同学们,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只要我们留心观察,遇事多动脑思考,就能借助风中的景物把它形象地画出来。老师希望你们在生活中也能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动脑思考做一个善于动脑想办法的孩子。

(2)师:老师给同学们设计了几项有趣的作业,请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项去完成。(课件出示作业)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作业设计灵活机动,给学生极大的选择空间,让孩子乐于去完成。

【板书设计】 画风

赵小艺 旗子飘(图)风车转(图)

宋 涛 雨丝斜(图)陈 丹 小树弯(图)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5课《落花生》教学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4、能力目标:背诵。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朗诵并背诵课文。

结合学习重点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学会仿写。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提问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计一:提问: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假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假设有一简陋室,那里青山绿水,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师: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指读了解)

设计二: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

二、作家及写作背景简介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世称“刘柳”、“刘百”、“刘兵客”,作品《竹枝词》、《秋词》等(学生根据预习介绍)。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创作了《陋室铭》。

2、文体介绍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座右铭”、“墓志铭”)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感知,熟悉课文。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流畅的朗读,流畅的朗读时理解文意的基础。)学生自由读一遍,读时注意字音、停顿。读准、读顺。

(1)陋室

(2)德馨

(3)苔痕

(4)鸿儒

(5)调素琴

(6)案牍

听教师范读,对照字音、停顿,纠错。认真听并揣摩体会字音、停顿。抽生单独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听后进行评价。学生齐读,体会感受。

2、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默读,同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口头翻译全文,了解课文大意。(提醒学生注意勾画重点字词,写好笔记)如果有疑难处可前后桌小声讨论,仍不能解决做记号等会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该环节为按照预先设计实施,主要由学生逐句翻译。)

(2)组织解疑,检查自学效果并引导解疑。

(3)翻译重点文言词汇和语句(提问学生单独回答),学生思考、回答、识记。老师点拨、指导。

名:著名。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案牍:官府的公文。鸿儒:博学的人。劳形:使身体劳累。(强调“形”是使动用法,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不好)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里的人)的品德高 2 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宾语前置:有何之陋?)

3、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感受音韵美。这是一篇铭文,有押韵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感受它的音韵美。

4、赏析课文、研读课文 提问:

(1)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4)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对偶、起兴。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5)作者列举诸葛庐,子云亭的用意是什么?这种写法叫什么?(作者意在用古代的贤士来自比,说明自己也具有他们的志趣和品德。这种写法叫类比)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描绘了陋室周围的环境,可以用怎样的词语概括这里环境的特点?(提示:环境幽雅)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 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以显现自己“德馨”,说明陋室主人的交往——高雅)

(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调素琴、阅金经。看出主人兴趣优雅)

(9)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提示:安居陋室,只与鸿儒交往,悠闲自得,胸怀着诸葛亮、杨雄那样的抱负。)

3(10)文章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有”,这些矛盾吗?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1)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结构上,与开头呼应。内容上,总结全文。引孔子的话证明只要主人“德馨”,陋室就不显其陋的哲理。)

教学活动4

四、悟读课文

1、你认为哪一句才是本文的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本文借“陋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分析了陋室不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3、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4、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人具有这种品质?现在还有这样的人吗?(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有所准备。例如:孟子的“贫贱不能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杜甫的“贫贱至极,笔耕不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还有抛弃都市生活自愿选择到汶川支教的年轻教师)

教学活动5

五、写作手法分析:

文章一开头以山、水作比,引出陋室,接着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三方面来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表明“惟吾德馨”,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文章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高尚情趣。我们把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言志——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主题思想)

六、课后作业

1、熟练背诵并默写全文。

2、文言字词积累 附:板书设计

陋 室铭 刘禹锡

山 水 陋室

环境之幽雅

名 灵 德馨

交往之儒雅

陋室不陋

托物言志

情趣之高雅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5课《落花生》教学案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鉴赏波澜起伏的戏剧情节,把握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2.认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把握夏洛克、鲍西娅的性格特征。3.体会莎翁戏剧语言的个性化和丰富生动的特点,4.让学生体会“话剧是说的艺术”

5.了解夸张、对比、穿插、悬念、突转等戏剧技巧。教学重点

体会个性化、生动优美、文采斐然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浯言表达技巧。教学难点

理解剧中的戏剧冲突所反映的社会矛盾,认识夏洛克这一形象的复杂性。教学方法

1.文献法

2.复述法

3.表演法

4.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积累词语;精读课文,熟悉剧情,把握戏剧冲突。

一、导语设计

世界著名的四大吝啬鬼形象是巴尔扎克《守财奴》中的葛朗台、莫里哀《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果戈理《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夏洛克吝啬的表现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走进《威尼斯商人》去寻求答案。

二、资料助读

教师提供一些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及剧情。

三、自读课文,把握戏剧冲突——学生复述故事情节。1:本文戏剧冲突的关键是什么?

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以夏洛克为一方、以安东尼奥等人为另一方,围绕是否“照约执行处罚”,即是否“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进行的。

2:文中鲍西娅的出场起到了什么作用?

冲突转变的关健,她的出场改变了双方力量对比,导致冲突圆满解决 3:课文中的矛盾(戏剧冲突)是怎样解决的?

假扮法官,抓住破绽,依据法律,惩处夏洛克。荒唐审荒唐透出法律虚伪。4:复述情节,讲清每个环节人物的活动情况。

夏洛克上场前,公爵与安东尼奥的一段对话交代了夏洛克的固执与凶恶,烘托了审判前的紧张气氛,预示着一场不可避免的冲突即将发生。

夏洛克一上场,争辩立刻开始,且越来越激烈。夏先是回绝公爵要他“仁慈侧隐”的规劝,接着拒绝了巴萨尼奥加倍偿还欠款的请求,继而回绝公爵要他发“仁慈之心”的劝说,最后得意 忘形,磨刀霍霍,并对葛莱西安诺的怒骂加以讥讽、挖苦。夏洛克在法庭质对中咄咄逼人,决心不顾一切实施报复。在交锋中占尽了上风。

鲍西娅关键时上场。欲擒故纵。先劝夏 “慈悲”;又拒绝了巴萨尼奥“变通”的要求;接着让夏表示不答应三倍还款;然后让夏去请一位医生来 “堵住伤口”。此时夏神气活现,似乎左右了鲍西娅,处罚已势在必行。就在夏忘乎所以、凶相毕露之时,她宣布只准割肉不准出血,不能相差丝毫,否则以命相抵,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剧情急转直下,夏进退无路,又不能撤诉。最后鲍西娅对谋害本城公民的异邦人惩处,请求公爵没收夏洛克的财产。

附 扳书

安东尼奥鲍西娅 ——一 一

磅 肉 ——一

夏 洛 克

仁慈友爱

矛盾冲突

残酷仇恨

法 律

人文主义理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体会语言的个性化,把握人物形象特征。理解作品的主题;仿句训练,学习莎翁的语言表达技巧,品味诙谐、生动、优美的戏剧语言;赏读课文,感受莎翁所采用的戏剧技巧的表达效果,学习评论戏剧。

一、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1)请谈谈你对夏洛克这一形象的认识。

夏洛克是一个惟利是图、贪婪残忍、老于世故、能言善辩、复仇心重的邪恶商人。能言善辩:

——除非你能够把我这一张契约上的印章骂掉,否则像你这样拉开了喉咙直嚷,不过白白伤了你的肺,何苦来呢?好兄弟,我劝你还是让你的脑子休息一下吧,免得它损坏了,将来无法收拾。

老于世故:

——您要是问我为什么不愿接受三千块钱,宁肯拿一块腐烂的臭肉,那我可没有什么理由可以回答您,我只能说我欢喜这样,这是不是一个回答?要是我的屋子里有了耗子,我高兴出一万块钱叫人把它们赶掉,谁管得了我?这不是回答您了吗?……所以我不能举什么理由,也不愿举什么理由……

惟利是图:

——单单拿回我的本钱都不成吗? ——不,把我的生命连着财产一起拿了去吧,我不要你们的宽恕。你们拿掉了支撑房子的柱子,就是拆了我的房子;你们夺去了我的养家活命的根本,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

冷酷狡诈:

——什么!你愿意给毒蛇咬两次吗? ——从那破产的家伙身上割下那磅肉来。——无论你说得多么婉转动听,都没有用。

——要是殿下不准许我的请求,那就是蔑视宪章,我要到京城里去上告,要求撤消贵邦的特权。

——我自己做的事,我自己当!我只要求法律允许我照约执行处罚。复仇心重

——我己经指着我们的圣安息日起誓,一定要照约执行处罚。

——所以我不能举什么理由,也不愿举什么理由,除了因为我对于安东尼奥抱着久积的仇恨和深刻反惑。

——即使这六千块钱中间的每一块钱都可以分做六份…也不要它们,只要照约处罚。——“我可不可以对你们说,让他们自由,叫他们跟你们的子女结婚?为什么要在重担之下流着血汗?让他们的床铺得跟你们的床同样柔软,让他们的舌头也尝尝你们所吃的东西吧!”

——“我也可以回答你们:我向他要求的这一磅肉,是我出了很大的代价买来的;它是属于我的,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里。您要是拒绝了我,那么让你们的法律去见鬼吧!威尼斯城的法令等于一纸空文。”

聪明反被聪明误

每一次夸赞,都把自己引入死胡同。主动权完全交给了鲍西娅 ——

一个但尼尔来做法官了!真的是但尼尔再世!聪明的青年 ——法官啊,我真佩服你!“啊,尊严的法官!好一位优秀的青年!”

——不到你瞧上去这样年轻,见识却这么老练!“公平正直的法官”“博学多才的法官!(2)既然夏洛克惟利是图,为什么置双倍的偿还于不顾?如何理解夏洛克和安东尼奥之间的矛盾冲突

应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立体地丰富地进行人物形象评析。

小结:为了复仇,在当时普遍仇恨犹太人的基督教世界中,他的报复有合理而又复杂的动机,具有民族复仇意义。如果说夏洛克缺乏宽恕精神,那么当时的基督教也不曾对他

给予多少理解。他与安东尼奥的矛盾反映了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说是经济利益冲突,但其中也杂有民族、宗教矛盾,反映了基督教徒与犹太教徒的矛盾以及对犹太人的民族、宗教偏见。19世纪英国批评家哈兹列特指出:“(夏)报复的欲望几乎和屈辱的感觉难于分开,我们不由得对于‘藏在犹太人宽大长袍’下的高傲的精神表示同情”。

(3)请说说你心中的鲍西娅。聪明机智:

——那可不行,在威尼斯谁也没有权力变更既成的法律;要是开了这一个恶例,以后谁都可以借口有例可援,什么坏事都可以干了。这是不行的。

——夏洛克,去请一位外科医生来替他堵住伤口,费用归你负担,免得他流血而死。——那商人身上的一磅肉是你的;法庭判给你,法律许可你。行事果断:

——且慢,还有别的话哩。这约上并没有允许你取他的一滴血,只是写明着“一磅肉”;所以你可以照约拿一磅肉去,可是在割肉的时候,要是流下一滴基督徒的血,你的土地财产,按照威尼斯的法律,就要全部充公。

——既然你要求公道,我就给你公道,而且比你所要求的更地道。善良仁慈: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人间的权力就和上帝的神力没有差别。

小结:鲍西娅是莎翁塑造的人文主义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崇尚正义,注重友情,慈悲为怀,执法如山;聪明机智、行事果断,充满着人性的光辉。求婚时她是高贵的千金,热恋中她是多情少女,法庭中她是精明的老吏,她利用智慧取得了法庭斗争的主动权,并一步步揭露夏洛克的面目,三步棋即给夏洛克以致命的打击。但毕竟是少女,莎翁与她故意索取戒指,爱作弄人借此冲淡刚毅的男性气质,还她聪慧女性姿态。

(4)你对莎翁笔下的“商人王子”安东尼奥作何评价?

明确:安东尼奥是从事海外贸易的年轻商人,甘愿冒着割肉的危险向夏洛克借钱帮朋友巴萨尼奥且不要利息。他即将受刑,却 “默忍”“迎受”,为了友谊”从容就死”“死而无怨”,他是一个慷慨大方、见义勇为、重义轻利的人。

但在尖锐的斗争面前,他又显得很懦弱,缺乏战斗精神,软弱、妥协。如“我是羊群里一头不中用的病羊,死是我的应分;最软弱的果子最先落到地上,让我也就这样结束了我的一生吧。巴萨尼奥,我只要你活下去,将来替我写一篇墓志铭,那你就是做了再好不过的事”。

主题

《威尼斯商人》是一部著名喜剧。它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

二、品味语言之美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段落朗读,说明段落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P100巴萨尼奥与夏洛克的对白灰谐幽默。

▲ P111葛莱西安诺借用夏洛克的话称赞鲍西娅,也是对夏洛克自食其果的奚落嘲讽,有很强的喜剧效果,这得益于戏剧性的反复。

▲夏洛克在前半场舌战中,有时用反诘方法进行反驳,有时冷嘲热讽,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语言却很鄙俗,充满商人口语,如“耗子”、“张开嘴的猪”、“忍不住要小便”等,而判决后,处处不离一个“钱”字,表现了他拜金主义的本性。▲p100 请你想一想,你现在跟这个犹太人讲理,就像站在海滩上,——那么还有什么难事不可以做到? 运用一系列比喻(大海的怒涛、豺狼、松柏)强调夏洛克的残忍无法改变,给人一种生动形象、华美流畅、富有诗意的艺术美感。

▲p101 你们买了许多奴隶,把他们当作驴狗骡马一样看待,——你们会回答说:“这些奴隶是我们所有的。”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比喻.对比.反问.模拟巧用嘲讽贵族的虚伪,冷嘲热讽,锋芒毕露,咄咄逼人。

▲p105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只好把那商人宣判定罪了

鲍西娅的语言是诗与哲理的结合,语言明快简明,既表现了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又符合其律师的身份,果断干练,聪明博学,鲍西娅关于慈悲的表述,精辟、深刻、动情,直接表达了莎翁的人文主义理想。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格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总结:莎士比亚的语言是诗剧的语言,既个性化而又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精练优美、富有诗意。研究英国文学的评论家认为,莎士比亚戏剧是英语的“魔术师”“大胆的创新者”,他“如饥似渴地用刚从说话人口上热腾腾地摘来的各种新鲜词汇和形象”,同时他本人也大胆创造新的表现方式,在他的剧作中,妙言佳句比比皆是。品味莎剧语言,犹如品味琼浆玉液,让人沉醉,使人入迷。

四、分析戏剧艺术特色,体会剧本所用的戏剧技巧,学习欣赏戏剧

1.该剧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展开情节,刻画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优美生动,诙谐又不失严肃,轻松中暗藏杀机。戏剧技巧圆熟运用,我们该怎样认识这场戏的喜剧性? ▲情节富有奇特的浪漫色彩,大开大合,紧张曲折,很有喜剧性。特别是的西娅出场,抓住契约中的破绽制服夏洛克,步步生险,波澜迭起,让人称绝。

▲巧用映衬:公爵无法调停而鲍西娅却巧妙解决。

▲巧用夸张:借款到期不还,居然有人提出以割肉为赔偿;提出之后,居然有人答应;这样的官司,法庭居然慎重考虑;而最后又因借约未曾注明出血字样,而竟被全部推翻。似此情节,形同儿戏,确实让人难以相信,莎翁写起来却得心应手,让人称奇。

▲巧用悬念突转:鲍西娅抓伍契约中破绽制服夏洛克,使冲突朝有利于安东尼奥的方向发展 ▲巧用穿插。鲍西娅与尼莉莎女扮男装和丈夫同时出庭,丈夫却不明真相。巴萨尼奥激情表白,愿意献出生命、妻子以及整个世界来救出安东尼奥,鲍西娅一句幽默的答话增添了喜剧气氛:“尊夫人要是就在这儿听见您说这样的话,恐怕不见得会感谢您吧。”葛莱西安诺希望妻子马上归天求告上帝,尼莉莎一句诙谐对白“幸亏尊驾在她的背后说这样的话,否则府上一定要吵得鸡犬不宁了”调节了现场的紧张气氛。

▲巧用嘲弄反笔。戒指故事,先写尼莉莎和葛莱西安诺为戒指吵,再写鲍西娅旁敲侧击。

▲巧用对比、有仁慈与残忍、友谊与仇恨、复仇与报应、宽容与凶残、善良与邪恶的尖锐对立,借此寄托作者关于仁爱、友谊、爱情、财富等的人文主义理想。

▲剧中运用欲擒故纵、欲抑先扬的表达技巧,使剧情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五、布置作业

1.戏剧评论写作练习。自选角度、内容,角度应小,内容应精,切忌泛泛空谈。可以评论个性化的语言,也可以评论人物,还可以评析戏剧技巧。应求异创新,发表独到的见解。“夏洛克——法庭阴谋的牺牲品”“鲍西娅——巧舌如簧的诡辩者”,言之成理则可。

2.课外了解世界四大吝啬鬼形象,看看夏洛克有什么不同之处?

阿巴贡、葛朗台、泼留希金的性格较单一,就是吝啬。而夏洛克性格的主要方面固然也是吝啬,但他同时还爱女儿,对作为犹太人所受到的歧视和侮辱满怀愤怒,因此他的性格是丰满的、复杂的。他比其他三个吝啬鬼写得更为成功。

3.仿写句子,学习语言表达技巧。

例句: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它有超乎一切的无上威力,比皇冠更足以显出一个帝王的高贵。

仿句:承诺

。六:戏剧基础知识: 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一两步走遍天下,两三人统率千军。相隔千万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过幕、场变换集中在舞台上展现。

剧本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篇幅不长,人物不多,场景也不能过多地转换。2.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

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矛盾冲突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3.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

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七:剧情介绍

鲍西娅,一个富人的女儿,按照她父亲的遗嘱,她得到了三个盒子:一个金盒子,一个银盒子,还有一个铅盒子。其中一个盒子里面装着她的画像,如果哪个男人选择了正确的盒子,那么她将嫁给那个男人……

镇上有个年轻人巴萨尼奥下定决心要赢得鲍西娅。但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愿望,他需要三千达克特。于是,他向好友,富商安东尼奥求助。然而,由于在海上投入的钱还没收回。于是他被迫向另一个富有的犹太放债人——夏洛克借给他这笔钱。

安东尼奥和夏洛克都不喜欢对方,但夏洛克还是借钱给安东尼奥,且不收他的利息;但提了个奇怪的要求:如果安东尼奥拖欠还款的话,他将会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

巴萨尼奥去了贝尔蒙特,他选择了铅匣——装有伊人肖像的匣子,赢得了鲍西娅。鲍西娅送给他一枚戒指,巴萨尼奥发誓永远把这枚戒指戴着。与此同时,鲍西娅的女仆,娜瑞萨也接受了格拉夏诺的求婚,将自己的戒指也送给了他。

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同自己的爱人克里斯汀·罗伦佐私奔了,并且偷走了她父亲的钱和珠宝。夏洛克心情烦乱……当他得知安东尼奥在海上的投资全部丧失后,他决定向安东尼奥讨回借款。

在法庭上,夏洛克要求他和安东尼奥的合同能够履行。鲍西娅和娜瑞萨假扮律师,为安东尼奥辩论,使得夏洛克的计划没有达成。鲍西娅巧妙地挽救了安东尼奥的性命。同时,为了证明自己的爱人是否专心,她们要求自己的丈夫交出戒指作为偿还。最后真相大白,安东尼奥重新得到了自己的财产。

《威尼斯商人》是一部扣人心弦、引人人胜的喜剧。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主要作品有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塞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喜剧:《第十二夜》《无事生非》《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诗歌作品:十四行诗150多首。

八:英国诗剧与莎士比亚

创建者:第一个用写史诗规模写了九个历史剧。点铁成金:剧本情节几乎都来自别人。最懂戏:情节生动,技巧圆熟。

善于刻画人物:性格不简单化

上一篇:青苹果小学(八)作文下一篇:大一般上学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