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交叉步教学设计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篮球交叉步教学设计(精选11篇)

篮球交叉步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持球突破的方法,初步掌握持球交叉步突破的动作技术要领;

2.通过持球突破练习,发展学生的协调、灵敏、速度等身体素质;

3.利用教学比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顽强拼搏的集体主义精神,从而提高篮球技术水平。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2分钟)

1.体育委员整队,师生问好。

2.教师宣布课的内容、任务、要求及注意事项。

3.安排见习生。

二.准备部分:(10分钟)

1.篮球操(每人一个篮球、结合音乐):球绕头运动、球绕腰运动、球绕膝关节运动、球绕跨下运动、以上运动的结合。

2.投篮比赛(将全班学生分成人数均等的8个队,每人一球,分别站到8个篮下):

(1).谁捡谁投篮;

(2).必须在3秒区外投篮;

(3).“结束”哨声一响,各队必须停止投篮进球多的队为胜。

三.基本部分:(25分钟)

1.篮球:持球突破(交叉步)

(1)导入:

老师:同学们!请问一下你们喜欢那一些CBA明星?

学生:王治侄、朱方雨、杜锋、王仕鹏……

老师:好!你们说的每一个都是非常出色的球员,我也很喜欢广东宏远队的杜锋,特别是他的“交叉步突破”非常的了得。

学生:什么叫“交叉步突破”啊?

老师:“交叉步突破”是篮球运动里面,非常常见的一种持球进攻步法。大家想学吗?

学生:想……那是怎么样的步法啊?

老师:好,请我们班篮球队的同学出来打一下比赛,我们看看他们有没有人能做出“交叉步突破”好不好?

学生:好……啊……

(老师请出6个篮球水平较高的同学进行3对3的比赛)

老师:大家请看XX同学使用了“交叉步突破”了,XX同学又使用了。

…… 学生:哇……

老师:大家在看比赛的过程中也可以原地模仿一下。

学生:(原地模仿、讨论)

老师:时间到,比赛结束。全体都有听口令,以我为中心集合。

学生:(集合完毕)

老师:下面我师范、讲解一下“交叉步突破”。

学生:好……(掌声)

(2)教法:

①教师示范持球(交叉步)突破并讲解动作要领

②学生自由散开原地模仿练习

③集合共同探究,结合假动作、“三步”投篮

④学生分成8组到篮下练习

⑤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基础好的同学从弱手边突破

⑥抽查学生,了解学生掌握技术情况

2.篮球教学比赛:

已掌握持球突破技术的同学可进行半场篮球教学比赛,自由组队。其他同学可继续练习篮球技术。

(各组由小队长组织,学生参加比赛积极,比赛过程中多运用所学技术)

三.结束部分:

1.请同学们展示练习的成果。学生用掌声进行评价,老师点评。学生在欢笑中得到放松

2.小结本课

篮球交叉步教学设计 篇2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体育教学专业14级篮球普修班2个班, 共44人。

1.2、研究方法

(1) 实验法。

选取篮球项目中持球交叉步突破项目为教学内容, 实验组通过影像反馈技术对动作进行现场回放, 慢放, 并对视频的关键帧同步进行参数的测量, 进行即时反馈教学实验, 再进行练习, 课后教师将带有测量参数的关键帧截图以连续图形式制作成纸质报告, 让学生完成技术动作的分析和寻找提高动作质量的练习方法。对照组进行传统的教学, 保证练习方法和练习密度一致。

1实验控制

确保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技术无显著性差异, 实验设计为6个课时, 计算出学生教学前后参数的变化, 教师在实验前后给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以统一标准打出技评成绩。

②影像系统的构建

影像系统的主要包括SONY HDV1080i摄像机两台、三脚架两幅、笔记本电脑、投影仪、幕布、打印机等, 各个设备间通过数据线进行连接, 电脑和摄像机之间通过1394 (火线) 数据线连接, 本次实验以篮球场半场作为拍摄域。摄像机对技术动作的正面和持球面进行拍摄的 (可以根据教学要求的不同, 增加摄像机的数量, 从三个面或四个面进行拍摄, 来获得更全面的技术数据 (图1) ;软件主要是应用德国开发的SIMI Twinner视频反馈系统和Corel Video Studio Pro X4等视频图像处理软件, 通过软硬件的组合, 可以做到视频的现场反馈、视频的任意速度的播放、视频的对比、图片的制作、直观基本参数的测量、动作的分解等。系统工作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3参数的选取

持球交叉步突破技术划分为启动蹬跨、转体探肩、放球加速3个部分, 这是一项需要有较强攻击性的常规性技术。其攻击性体现在它可以利用速度跟防守队员之间造成空间差、时间差, 造成防守困难, 制造出得分机会, 技术动作的时间决定这给对方多少反应时间, 所以将动作启动到非中枢脚跨出一步落地时间作为第一个选取的参数, 非中枢脚跨出一步刚落地的前, 学生需要同步完成了转体探肩的动作。转体探肩动作也是至关重要的, 保证进在空间上占据有利位置, 使球远离防守队员, 所以将转体探肩是肩部转动的角度作为第二个选取的参数 (两肩的连线和地面垂直线的夹角) , 形成突破的优势, 需要在技术动作有足够长的位移, 从而超越防守队员, 位移会有重心的高低、下肢关节角度等因素影像, 而最直观的就是测量步长, 所以将启动蹬跨后非中枢脚跨出一步落地位移作为第三个选取的参数。 (图3)

(2) 体育统计法:应用SPSS19.0软件, 对实验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分析。

2、实验结果

2.1、影像反馈技术对篮球持球交叉步突破的各个参数和成绩的影响

如表1所示, 所选取的三个实验参数数据通过教学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p<0.05, 表明应用影像反馈技术的教学模式对技术动作水平提高的的具有显著性作用, 其中转肩角度的变化幅度最明显, 实验前的测试中, 实验组有6位学生转肩的角度小于90度, 在转体探肩的时候是面向防守队员, 在视频技术的反馈后都可以练习当中改变转肩的方向, 而对照组在教学后仍有2为同学的转肩小于90度。影像反馈技术对于学生主观意识上发现自己的错误动作有着积极的作用, 而突破时间的参数对变化幅度小, 主要突破时间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关系, 而该实验教学的授课时间较短, 但是有了参数的设置以后, 实验组的学生展现技术在关键点上更加注重, 方向更明确。由此可见影像反馈技术的应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有一定的优势。

如表2所示, 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教学后, 技评成绩成绩出现了明显的差别, , 教学后两组成绩呈显著性差异, 说明, 影像反馈技术在篮球持球交叉步突破技术的教学中在有利于提高学生技术动作质量。

3、分析与建议

3.1、视频技术是对传统体育术科教学弱势环节的补充

视频技术旨在解决两个主要困难, 一是示范, 由于教师、学生、环境等多, 使得学生很难清晰、全方位的统一的动作示范, 二个是反馈, 一方面, 如篮球的持球交叉步突破类技术动作, 参与的身体部位多, 动作时间短, 教师很难完全看清楚所有细节, 评价会相对笼统模糊, 另一方面, 教师对于学生动作的反馈, 多采用语言或模仿错误动作的形式, 学生很难具像的对自己掌握的技术的准确性进行判定。影像反馈的多媒体技术能够较好的解决以上问题, 利用视频技术进行各种体育项目知识点、动作示范和精彩比赛片段的展示, 通过自身技术动作的即时反馈, 使学生接收到来自于眼、耳等多种感官的刺激使体育教学更加生动, 也提升教学的效果。

3.2、关键技术参数的选取会加深学生对于动作的理解

许多的运动项目和篮球项目一样, 技术动作复杂多样化, 包括单个动作, 组合动作, 原地动作, 行进间动作等, 讲求的是技术动作应用是的效用, 而影像反馈技术中的即时反馈对于发现错误的技术动作的非常有效, 而对于技术动作质量提高方面在不通过测量的情况下很难准确评价, 特别是动作幅度, 旋转或倾斜的角度, 位移的时间和距离。必须采集运动过程中的特定的参数, 用量化的方式, 通过指标参数前后变化的对比, 来证明动作质量提高, 但课堂教学中参数的选取也要区别运动训练研究, 过多过复杂的参数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度和压缩学生练习的时间, 所以参数采集之前要集合教学的需要, 对技术动作进行剖析, 对关键的细节进行提炼, 让学生了解参数指标选取的规则也能加深他们对动作关键的把握, 在日常的练习中将注意力集中到关键点上。

3.3、课后的反馈分析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课堂的时间十分有限, 一堂篮球普修课的时长是90分钟, 为例不影像练习的密度, 以本次实验为例, 每个学生动作的记录时间是5秒, 一个组21人, 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粗略评价的情况下, 平均一个学生的反馈时间是1分钟, 加上一些等待, 测量的时间, 在进展顺利的情况下时长约为30分钟, 而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里, 每个同学能接受到的个人的即时反馈非常有限, 不能做到每一个人都可以重复多次的来观察自己的动作, 而课后以连续图形成的纸质报告在即时反馈外, 可以在一次对自己的动作进行观察和分析, 同时, 还需要学生寻找纠正或提高技术动作的手段和方法, 使自己技能水平和教学水平同时提高。

4、结束语

影像反馈技术是研究运动技术原理、进行运动技术诊断的重要手段, 应用在高校体育术科教学中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能较快的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 让学生自身清楚的意识到问题所在, 并对技术动作的提高具有显著效果, 应该在体育术科的教学中推广应用这项技术, 让影像反馈技术来辅助体育课堂教学, 同时也是创造机会让体育教师去接触新的教学技术手段来协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当然如何将影像系统能更好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在教学计划中如何分配影像反馈技术使用的比例, 如何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里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与这套系统等都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赵新民.“多元反馈教学法”在篮球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 2010.

[2]梁晓涵.个性化教学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5.

[3]黄世光.录像反馈教学法应用于排球技术教学的实验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 2012 (01) .

[4]董永利, 王际燕.录像反馈教学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33) .

[5]王晶.水下视频采集系统在游泳教学中应用效果的对比研究[D].哈尔滨体育学院, 2013.

[6]于润生, 王健.体育院校田径课程影像即时反馈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运用研究——以跨栏教学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5 (10) .

[7]杨瑞鹏, 余清风.影像反馈和多球训练在乒乓球辅修课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9 (05) .

[8]魏经纬.在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中运用反馈教学法促进动作分化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07.

[9]彭杰.篮球持球突破技术的动作结构及其运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98 (02) .

[10]李同辉.篮球持球突破技术的动作结构及其运用浅析[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12 (03) .

立体交叉型教学法 篇3

立体交叉型教学法,主要是把《快乐教学法》、《目标教学法》、《讲授法》、《题型设计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有机结合、交叉使用,利用上述教法中的优点,实现互补使课堂更加完美,要使课堂有立体感带来生机、活力,要有学科间的交叉、时间上的交叉,小组合作与小组间的竟争都出现在课堂,才是体现立体交叉型教学的本质。立体交叉型的教学结构是:《快乐教学法》——《目标教学法》——《讲授法》——《题型设计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采用这种方法,对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是最好的途径,现笔者写出来供同仁参考。

1 教法上的交叉

常言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是很重要的,导入新课时,采用《快乐教学法》,快乐教学法本身是提高学生兴趣,常用歌曲、诗歌、故事来导入新课,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我在上《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一课时,先让学生听《台湾是我的故乡》这首歌。听完后,我接着提问题,为什么台湾是作者的故乡,请用史实证明。要小组内部合作,小组与小组间竟争,一步步的深入课堂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但一堂课搞搞小品,这一点是值得借用的。但这种教法最大的不促是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突破重点难点,很难实现教学目标,所以,这需要《目标教学法》来补充。

1.1 吸收目标教学法中的优点

《目标教学法》是先确定目标,围绕目标教学,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突破重点,难点是很好的教法,但很单一,最大的缺点是不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提出问题,那么,培养学生创新就成为一句空话,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国家的教育是失败的,特别是《教师教学用书》、《优秀教案》更不可思议,先确定教学目标,而目标中也没有这个问题,只有把《目标教学法》与《题型设计教学法》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培养学生既能科学提出问题,又能科学解决问题的学生,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使学生被动的由老师“填鸭”变为主动“觅食”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达到上述目的,只有充分利用好《题型设计教学法》。

1.2 题型设计教学法的作用

(1)培养学生科学的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教会学生学习。这是老师最根本的任务。明天的文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只教给学生解决问题,或者只教给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和课本要求回答的问题是不够的,更应该教给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设计题目不只是老师的事,更应该把设计题目的方法技巧教给学生,要他们自己设计,科学的提出问题,比如,我在上《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一课时是这样展开的,首先我提供的材料是: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材料和这一课的内容,指导学生把两者有机结合, 学生通过讨论,提出问题:

①此材料出自哪部作品?

②作者是谁?

③作者的另外两部作品是什么?

④作者创立了拜上帝教,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⑤作者建立了“太平天国”,请问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有哪些?

⑥作者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动起义?又在什么地方封制?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加以筛选、评比,指出题目的优点和不足,如果教师设计“列举中国从古到今农民起义提出的口号”以指导学生设计从古到今同娄性质的题如“从古到今的赋税制度”等等,设计问答题时,要求学生把握好“限定语”“主干语”“答项语”的要求。让他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学会同娄找异,异娄求同。

思起于疑,无疑则无思。“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创造力火花的开端,因而引导学生设计题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中心环节。积极地寻找问题,敏锐发现问题的时候,他们才真正掌握了“学会学习的本领”

(2)题型设计教学法在课堂中的作用

题型设计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科学地提出问题,也是开启学生的心智,让学生积极解决问题的一种教法,它能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全员参与。因为问题提出后必须解决,教师要加以引导、点拔,把竟争引入课堂,让学生互动。

提出问题的学生要科学,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准确,也可以让一部份学生当评委,对题目的提出和问题的准确要评价,使课堂更有生机、更有活力,同时,教师不断激发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差生设计选择题、填空题,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让中等生、优等生设计问答题、材料题、配对题、连线题、识图题,培养其概括能力,以达到都能扬起自信的风帆,朝着美好的披岸前进的目的。

(3)题型设计教学法对预习新课的作用

预习是学生自己动脑,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方法,预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预习主要在课后进行,但如果教师按传统教学编写预习题纲,或先提出小标题,让学生在小圈圈里读记,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更不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那么,怎样让学生预习,才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呢?我教他们去设计各种不同题型,因为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看书,分析材料、寻找知识点,不但提高了读、思、议、记的能力,更重要的提高了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关键时,老师要加以指导、点拔、学生得到的收获远远高出传统教育的若干倍。自从我采用这种教法,学生高考突破省极格率。统考时,全县第一名,而且是在学生素质较差的情况下取得的。各位教育工作者,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取得了好的成绩,这不算是应试教育吧!

(4)重点、难点的突破要科学

对于突破重点、难点,教师要指导学生把一个问题分散成几个小一点的小“疑”降低坡度和难度,由浅入深,各个突破的方式进行,如初二课本第1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共十大和抗战胜利是重点和难点,几年来我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来突破,但效果都不佳,今年我给了学生这样一则材料“放手发动群众,状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我要求他们根据材料和课本内容,设计题目,他们提出的问题是:

①上述内容被概括为什么?

②材料中有“打败日本侵略者”一句,请问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标志是什么?

③在制定此材料的会议上,毛泽东做了什么报告?

④这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中心任务和意义是什么?

老师要求回答上述问题,并进行综合,引导、点拔,把知识编成网络,重点和难点就轻松突破。

(5)《题型设计教学法》与《讲授法》有机结合

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把知识点落实到位,挖掘教材内涵,这些需要教师精彩深刻的讲解,需要把知识讲活,讲得具体生动,深入浅出,所教的学科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不是一堆死的知识,而是一个无比瑰奇的迷人的知识世界。要升华到理论的高度,要象一个出色的导游,把学生一步一步的引入知识的胜境,善诱不仅贯穿讲读教学中,而且要贯穿在听写和设计题目过程中,《题型设计教学法》与《讲授法》有机结合,使学生得到丰富的知识,提高学生高度的思维能力。

2 时空上的交叉

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将历史教学延伸到当代,发挥历史的现实功能。多角度,多层面的展现历史,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从历史的经验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为现实服务,充分关注现实、关注时政热点、纵横古今,贯通中外思维开放而活跃,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感觉相结,增强历史亲切感,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从书本走向社会,真正使学生感觉到历史并不那么遥远,历史与自己的生活,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要把古人的东西借到今天利用。

教师要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学会穿越时空,把学生带到另一个“世界”感受到当时的情境,想到当时的状况,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我在上《抗美援朝》一课时,讲到上甘岭战役,我说,“当时我也在现场,黄继光用身体堵住敌人的一挺机关枪,我呢,也用身体堵住敌人的另一挺机关枪,战斗打得十分激烈。”看上去是几句话,但课堂一下活跃起来,说实话,一堂课中,有一个学生不听课,你这堂课就应是失败的,为此,认真利用《情境教学法》,才能使教学更加完美,才能拓展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3 学科间的交叉

学科与学科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上课时,就不能按《教师教学用书》或《优秀教案》给出的目标去教学,哪样会让学生学到的东西似懂非懂,知所然,不知其所有然,在拿小学语文《长征》这一课做了一实验。先出示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流,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河水柏追崖暧,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历史课本《红军的长征》这一课的内容,指导把材料和课文有机结合,让他们提出问题。

①这首诗是谁写的?它描写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次最艰苦的斗争?

②诗中反映了红军长征中克服了哪些艰难险阻?

③这场斗争的胜利有什么意义?

④诗中的泸定桥是我国的哪一省?请描述泸定桥战斗情景?我们应怎样向当时的红军战士学习?

⑤诗中三军指哪三军?

问题提出后,把竞争引进课堂,要求学生认真回答。再回过头来,按上语文课的要求,对这节课进行讲解,过程如下。

内容结构图示

第一句、第二句总领全篇

第三句、第四句 红军长征路途的艰险

第五句、第六句 红军长征中战斗的激烈

第七句、第八句 总结全诗

〔重点句子解析〕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里不仅包括自然界的险阻,还包括军事上的激烈战斗和政治上的复杂斗争。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开头这两句诗可以说是全诗的总括。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概括了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和泸定桥的两面三刀次战斗。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很严,但红军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泸定桥横空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被敌军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密集的弹雨前进,不惜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字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两名诗的意思是:更使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了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分段及段意〕

《长征》全诗共四句。

第一句:总领全篇。

第二、三句:选择了长征途中跨五岭、越乌蒙、渡金沙、夺泸定这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场面,高度概括地描绘了长征途中动人心魄的战斗场面和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第四句:总结全诗。用“更喜”、“尽开颜”写出了长征即将结束,展望美好的革命前景时,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中心思想

本诗对红军长征的生动描述,热情地歌颂了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写作特点

(1)运用夸张的手法。如“细浪”、“泥丸”等词,形象地烘托出了红军战士豪迈的气概。

(2)善于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暖”字抒写了红军战士渡江时的热烈情景,“寒”字烘托出泸定桥的险恶环境,景中有情。

(3)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对仗工整。

通过上面措施,得到的教学效果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会这么的好。

公路平面交叉道设计研究 篇4

公路平面交叉道设计研究

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除高速公路外,一级公路可少量采取平面交叉,其它各级公路可采用平面交叉.可见平面交叉是公路设计的重要性.现结合近年来学习及设计实践,就如何做好公路平面交叉道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 者:郑奕昀 王婷  作者单位:郑奕昀(温岭市交通设计院,浙江,温岭,317500)

王婷(温岭市交通实业有限公司,浙江,温岭,317500)

刊 名: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英文刊名:CHINA NEW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 年,卷(期): “”(3) 分类号:U4 关键词:公路   平面交叉道   设计  

篮球交叉步教学设计 篇5

结合高等教育在仪器分析课程中的教学特征,提出:①要注重学科专业术语的`有效导入;②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③丰富教学方法,积极开展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④适当增加实地观摩、演示和对实物样品综合分析等教学内容;⑤改革较陈旧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同时,不断引入交叉学科中相关知识,并渗透前沿学科信息.

作 者:魏波 刘剑洪 钟健 孙连杰 作者单位:魏波,刘剑洪(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深圳,518060)

钟健,孙连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518055)

篮球教学应当注重篮球意识的培养 篇6

本文对篮球意识的涵义、作用进行了探讨。篮球意识强,学生对学习篮球基本技、战术兴趣浓厚,有持久的学习动机。篮球意识是篮球比赛的精华。重视篮球意识的培养,是对学生进行篮球文化教育的重点。

人的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的大脑中的真实反应,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篮球意识是运动员对篮球技、战术和比赛的理解和认识。NBA一位著名的教练曾说“一个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如果只是为了自己获得进攻机会才移动,他肯定不是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如果他在自己进攻的同时又为同伴创造机会,使全队受益,才算真正懂得篮球运动的真谛。”我们可以把篮球意识理解为运动员通过反复的专项练习和临场实践,根据场上的不同情况,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判断支配自己,采取合理行动的心理过程的总和。篮球意识可分为进攻意识和防守意识。长期以来,篮球普修课教学一直存在学生基础差,教学只能从最简单的技术开始,战术教学很难开展的问题。往往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忽视对学生篮球意识的培养。篮球运动是一项有很强对抗性的竞技项目,在要求运动员具备娴熟的基本技术和良好的战术素养及全面的身体素质的同时,更要具备强烈的篮球意识。篮球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项意识,从而根据篮球场上发生的不同情况,第 1 页 正确和及时把握战机,根据不同形势采取对策,最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和球队的技、战术优势,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篮球普修课教学目前的现实是教学时间短,教学任务重。要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一些基本技、战术,形成较强的篮球意识,不容易做到。因此,任课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采取多种形式的教法,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和特点,因材施教,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篮球意识的含义及分类

1.传、接球意识。队员在场上控制球时要时刻关注同伴的位置,随时把球传给机会更好的人,同时其他队员要时刻准备接球,做好进攻准备。

2.投篮意识。要时刻处于合理的攻击位置,随时准备接球投篮。

3.突破意识。自己在场上控制球时,要根据防守者的位置做投篮和传球的准备,当防守人站位较近,则突破上篮或突破后分球给同伴。

4.无球跑动和掩护意识。场上不持球的队员应该多做无球的跑动创造进攻机会,并在跑动中多为同伴做无球掩护,为其制造战机。

5.协作配合的防守意识。场上队员既要积极地运用抢、第 2 页 断、逼、夹、封、堵等个人技术,又要与同伴密切配合,用交换防守、围守夹击等战术有效遏制对手。

6.防快攻意识。场上队员在由攻转守时要合理地运用封、堵、抢、夹、断等技术,相互密切协作,封住对方的一传,堵住接应的点,随机应变处理场上发生的各种情况。

7.抢篮板球意识。在场上合理利用身体、位置等有利因素,牢固树立拼抢前后场篮板球的意识。

二、篮球意识的基本构成

人的意识是内在的,要从自身的行动中才能体现。篮球运动员的专项意识要在篮球场上才能表现出来,这些意识一般由下列要素构成

1.发挥技术的目的性。每一项篮球技术的掌握和运用都有明确的目的。在比赛过程中如何合理、有效地发挥自己所掌握的各项技术,为全队的战术目的服务,要求运动员有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

2.对比赛形势的预见性。篮球比赛对抗激烈,场上形势瞬息万变,要想取得比赛的胜利,就必须准确观察对手的各种情况,作出良好的预判,采取恰当的对策。

3.灵活的应变性。篮球比赛不是程式化的运动,为了取得比赛的胜利,往往要采取多种进攻战术,以做到出其不意,第 3 页 使对手疲于应付。在防守时随机应变,根据对手和场上其他因素的变化,如裁判员判罚的尺度等,做出相应的改变。

4.技术动作的欺骗性。在比赛中为了争取主动,为自己创造好的进攻机会,要善于运用各种假动作迷惑对手,为成功地实施本队战术创造有利条件。

三、篮球意识在教学的作用

1.篮球意识的形成表现。对技术动作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思维更加敏捷,动作更加灵活,学习兴趣显著提高,对动作的理解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篮球意识在技、战术教学和比赛中具有重要作用,它的形成与否,取决于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法。学生真正掌握了一项技术再经过实战演练之后,才能理解它的攻防涵义,并有助于更牢固地掌握技术。

2.篮球意识对培养学习兴趣具有促进作用。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学习兴趣,就是他学习过程中最大的原动力。教师在篮球技、战术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当前实际进行有目的的示范和讲解,明确每一个细节和动作的攻防涵义,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深刻的印象,在练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形成正确的攻防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产生

第 4 页 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采取更多样、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只有学生在练习中对技、战术感兴趣,才能更刻苦地练习,达到掌握技、战术和培养篮球意识的目的。只有学生具有良好的篮球意识,才能理解篮球运动的真正精髓,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3.良好的篮球意识会使学生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生学习篮球的动机是内在的,它的产生是由于受篮球运动自身魅力的引起的。具有较强的篮球意识,学生会更加热爱篮球运动,内在动机更强烈、保持的时间更长久。这样才能在练习中克服困难,自觉地执行教师的教学指令,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四、结语

篮球意识是篮球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与培养要渗透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增强意识,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篮球基本技术和战术,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对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有积极影响。

五路交叉口交通改善设计 篇7

1. 交叉口交通改善设计思路

1.1 交叉口运行分析

进出交叉口的车辆由于行驶方向不同形成不同的交错点, 根据不同流向相交角度的不同, 交错点可分为分流、合流、冲突三类, 且都存在相互碰撞的可能性, 是影响交叉口行车速度、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的主要原因。多路交叉口由于流线组织更为复杂, 交错点更多, 交通组织更为混乱, 如不采取改善措施, 不仅制约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也会严重影响通行秩序与交通安全。因此, 在交叉口改善设计时, 如何采取措施减少交错点尤其是冲突点是关键。

1.2 改善方法分析

减少或消除交叉口冲突点的方法从根本上可分为两类: (1) 空间分离:平面方法——限制或渠化交通流, 立交方法——立体分离交通流。 (2) 时间分离:通过信号控制对冲突的交通流进行时间隔离。常见的交叉口改善方案有:改善立体交叉、信号控制、实行交通管制和渠化交通流。

2. 示例交叉口概况

世纪大道、平安路、利民路交叉口位于浙江省某县级市城区东部。起初平安路——世纪大道南段一线为原320国道, 后来320国道向外改线, 新建的世纪大道北段为了连接城市北部地区而呈西北走线, 从而使该路口成为五路交叉路口。由于此交叉口地处城区与新区的结合地段, 目前交通运行状况尚可, 但通行秩序混乱;随着机动交通的快速发展, 交通量不断增加。为避免今后出现更严重的交通问题, 特此对该交叉口进行交通设计改善研究。

该五路交叉口相关道路情况如下:

世纪大道:60m南北向主干路, 双向6车道;主要承担城区东部南北向交通流;

平安路:42m南北向主干路, 双向4车道, 主要承担城区与东部乡镇、上级地市间联系;

利民路、康民路:18m, 东西向支路, 双向2车道, 主要承担周边地块的交通出行。

由以上相关道路的线位及功能可知, 世纪大道南北段、平安路与世纪大道南段均为主要交通流向, 利民路则为次要交通流向。

3. 示例交叉口交通改善设计研究

3.1 交通组织设计

结合该五路交叉口的实际特征, 其交通改善设计的重点是平安路与世纪大道两条干路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处理。基于平安路与世纪大道主线交通冲突点的不同处理方法, 我们提出四个改善方案, 分别从道路线形局部改动、建设立交、调整交通组织等方面作为改善思路, 具体方案如下表所示:

四个方案的主线交通组织如下图所示:

3.2 非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组织

在梳理机动交通的同时, 非机动车与行人等慢行交通的合理组织也是保障多路交叉口交通安全的重要内容。四个方案的慢行交通组织如下:

方案1:世纪大道南向北的慢行交通需要调整行驶路径为世纪大道——平安路——康民路来解决, 以避免与自世纪大道南向驶入平安路的机动交通冲突。

方案2与方案3:由于路口交通简化为常规的十字交叉口, 信号配时能够将慢行交通与机动交通同步分离, 慢行交通组织与机动交通同步组织。

方案4:利民路与康民路单行组织的同时, 慢行交通仍保持双向通行, 信号灯控制单行道路通行时, 存在一定的机非冲突, 但考虑到康民路与利民路机动交通量相对较小, 可允许一定程度的冲突。

在调整交通组织的同时, 需要通过合理设置机非隔离设施, 使车辆、行人各行其道, 保护行人安全, 减少相互间的干扰, 以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

3.3 方案比选

以上四个方案各有优缺点, 方案比选如下表所示:

从改善效果来看, 方案3>方案2>方案1>方案4, 但从投资规模来看, 方案2>方案3>方案4>方案1。总体评价:四个改善方案中, 方案2与方案3改善效果较好, 但投资较大, 且方案3对周边环境及景观存在较大负面影响, 因此具体实施方案应结合实际情况分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案, 如近期建议采用方案1, 远期建议采用方案2。

4. 结语

城市道路交叉口改善设计分析 篇8

关键词:城市道路 交叉口 改善设计 机动车辆

0 前言

近年来随着机动车辆的迅猛增长,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日渐增大,各大城市对旧城改造及城市道路建设的投入也不断扩大。通过强化交通管理,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城市交通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由于城市机动车辆增长太快,交通需求远大于供给,以致城市道路网负荷过大,城市交通日趋拥挤,道路交叉口经常出现车辆排队等候现象,高峰期间更是拥挤不堪。道路交通的拥挤不仅导致交通事故的增加,还产生了大量的废气排放和噪音,造成城市环境污染的加剧。本文针对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的方法和改善予以分析探讨。

1 交叉口交通改善设计的主要内容

在多数城市道路交叉口中,由于对道路路段、路口的几何设计、信号配置及路面构筑物等因素缺乏整体的考虑,交通工程设计不够协调,从而对交叉口交通产生不利影响,使之成为路网交通的瓶颈。从调查情况看,此类问题在城市道路交通阻塞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合理、迅速地解决这类问题,对于缓解路网压力、疏解地区交通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改善设计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①适当增加交叉口进口车道数,进一步明确车道功能;②选择适当的车道宽度,合理组织行人、非机动车穿越路口;③改善交叉口信号配置;④强化交叉口交通管理措施,减少绿灯损失时间;⑤合理布置和安排交叉口附近公交站点及公交线路,减少对主线行车的干扰。

2 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一般设计方法

2.1 交叉口的选择

交叉口位置的选择是确定一个理想和最佳交叉门的首要条件。交叉口的位置一般根据交叉道路的等级、计算行车速度、转向车流的分布和交通量、自然条件和地形条件等因素选定,重点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2.1.1 平面线型

平面线型的选择对交叉口有较大的影响。一般选择在既有路为直线段的位置上最为合适,这对行车安全,减少交叉长度和占地均是较优的。如果必须在曲线上衔接,也应尽量在大半径曲线上(不设超高的曲线),避免和小半径曲线上,因为它对路面平顺衔接,行车安仝和占地都是小利的。衔接要尽量考虑正交或较大角度斜交,最小交角不宜小于45°。

2.1.2 地形条件

衔接点应尽量选择地形平坦、视线开阔的地方,避免挖方地段与既有路相接,因其对于行车视线及路基排水均为不利。

2.1.3 竖向条件

交叉口应尽量选择在水平坡段上,如条件限制,亦应设平缓坡段上。

2.2 衔接方式的确定

一般在交叉口的竖向布置上要符合行车舒适、排水通畅及视线开阔的要求,要使相交道路在交叉口内有一个平顺的共同面,使路面的水能及时的排泄。但是在与既有道路衔接的交叉,尤其是当既有路的等级较高,行车量较大时,则不能干扰既有路,新建路必须服从于既有路。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设计能达到舒适、平顺、通畅的要求,是我们在设计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2.2.1 顺坡衔接法

顺坡衔接足使新建路与即有路的路面边缘相接,在衔接点新建路的横断面与既有路路面边缘的纵剖面完全吻合,并沿着衔接方向的既有路路拱横坡顺一段坡。这种衔接方式的主要优点是:在不破坏原有路面及不影响其行车的情况下,使行车平顺、舒适,因为在汽车进入交叉口转向后既有路与新建路同处于一个纵坡段上,使汽车能平顺的地通过衔接点;可使路面排水通畅,由于新建路是顺既有路路拱横坡的坡面相接的,所以即使既有路处平坡路段,在衔接处也不能滞水,路面水可通过新建路的纵向斜面及逐渐过渡形成的横向路拱斜面排除。顺坡衔接法适合用在填方交叉口和新建路对高程损失控制要求不严的情况。在挖方地段衔接的交叉口和对高程损失控制要求严格的情况,应避免使用这种方法,因为它可能会给路基排水和线路拉坡造成困难。

2.2.2 变坡衔接法

这种方法的衔接点位置及衔接断面与顺坡法完全相同,不同的是衔接点后的线路纵坡不采用接既有路的路面横坡进行顺坡,而是以衔接点为变坡点,采用平坡或较缓的上坡为衔接纵坡。这种方法基本可以弥补顺坡法的不足,适合用在挖方地段路基排水困难和损失受限制的衔接条件。

2.3 连接纵坡

对衔接点后的连接纵坡的确定,是设计中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纵坡长度的确定对行车有较大的影响,频繁的纵坡变化,旅客会感到颠簸,驾驶换档频繁,汽车悬挂受冲击频繁,油料和机械系统均有较大的损耗。其问题就在于坡长太短,而不能容纳较长缓的竖曲线。从此意义上讲,坡段设计以缓而长为最好。但由于地形,高程等条件限制,衔接点处的坡段不但难以做到缓而长,而且为了克服不利条件,希望能尽快变坡,坡段做得越短越好。

3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的完善

3.1 平交口立面设计

平交口立面设计是平交口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立面设计主要足依据纵断面,道路横坡进行设计;设计时要使平交口路面等高线圆滑,没有菱角;各右转车道还应考虑车道横坡方向及大小。被交路是新建道路时,立面设计时应考虑与规划标高衔接;如被交路是旧路,立面设计时标高与横坡应与旧路接顺。如旧路设有超高,交叉口应在相接处渐变至同一方向大小的超高。设计时还应考虑整个交叉口的排水,排水不畅,形成积水的交叉口是失败的设计,因此排水设计对交叉口非常重要。排水设计时应考虑排水的方向、坡度及收水口位置,一般交叉口路面水应向四个转角方向汇聚,收水口设置在水汇聚的位置。

3.2 对交叉口进行渠化设计

通过合理布设交通岛、交通标志、地面标线,以引导车流按一定方向或路径行驶,也可达到减少和控制冲突点的效果。限制交叉口某些行驶方向。当相交道路等级差别较大,或各向交通流量和重要程度差别较大时,在设计中限制次要道路的交通流向,既保证主要道路的交通不受干扰,又提高交叉口的安全性和通行能力。

3.2.1 在设有行人通道的交叉路口,渠化交通应与行人交通安全结合起来,尤其是设置位置恰当、形状合理的导流岛、中央隔离带,不仅能对渠化交通起到关键作用,而且能对行人的安全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

3.2.2 人行道长度超过20m时,应设置行人安全岛。行人穿越时间过长,与机动车流发生冲突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虽然有时设置行人安全岛意味着占用一定空间,但是合理的设计可以给车辆和行人带来双重的便利。

3.2.3 信号灯相位保证。如果有较多行人穿越,应设置行人过街信号灯,提供安全的通道。对左右转交通较大的路口,应设行人过街专用相位,即单独的与车辆没有冲突的相位,以完全避免与机动车流冲突,确保行人过街安全。

3.2.4 建设行人立体过街设施。立体过街没施的设置能彻底地实现人车分流,消除大部分的人车冲突,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行人的违规行为,从而问接地减少车辆的不必要延误,增加通行能力,确保行人过街安全。

3.2.5 公交停靠站。交叉口附近公交停靠站没置,因为大街为城市主干道,且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道路,所以采用沿人行道设置的港湾式公交停靠站。

3.2.6 左转弯待转区。根据交通量的调查,进入交叉口的左转车辆数量很大,此在交叉口内设置左转弯待转区。

4 结束语

篮球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内容:半场V字型运球上篮

二、指导思想

本课以国家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以“健康第一”为

指导思想,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和谐性原则与丰富情意原则,本着“务实、拓展、探索、创新”的思路,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运用诱导式、循序

渐进、分层等教学方法,努力做到创新、创意,以观察——思维——迁移各个层

次要素和情境——情意与反馈——同化的两个贯穿要素,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按照水平四课程目标的要求,结合学校教学场地设施以及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进

行设计;课堂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个别差异,分层

教学,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教学中充分发挥评价和激励的作用,让学生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身心全

面发展。

三、教学目标

本课根据教材特点、课程目标(水平四)以及学生的的身心特点指定一下几

个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行进间单手肩上高手投篮技术动作及其特点,以及半场V字

投篮技术知识。

2、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90%以上的学生掌握半场V字型运球上篮动作技术

要领。10%左右学生能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基本动作技术

3、情感目标:通过对篮球技术的教学,发扬学生互相学习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灵活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篮球

项目的综合技术发展。

四、教材分析

篮球现在在我国是开展最为普遍的一门运动,是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规

定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尤其是广大的学生群体。而单手肩

上高手投篮是篮球中常用的得分方式,因此学生都喜欢学热爱学。同时它对于学

生的身体素质要求不高,相对交易掌握,趣味性强,有利于发展学生球性和专项

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为以后进一步的技术学习打下坚实的基

础。

五、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体质总体情况良好,有体能相对较好的学生,还有个别体能一般,但技能基础较好的学生,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充分发挥体育骨干作用,鼓励和带动

一小部分技术相对较差的同学。前面学习了篮球的运球、传球等基本球性练习,还学习了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学生兴趣性高,基本上能熟练掌握,就在其基础上再学习行进间单手肩上高手投篮技术以及半场V字型运球上篮,满足学生需求,进一步加深对篮球技术的掌握。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行进间单手肩上高手投篮技术及其投篮时机,重心移动变化的掌握。

难点:上篮后三步的协调以及动作的稳定性保持。

解决难点与重点的措施:通过教师诱导教学示范讲解、循序渐进,由简到难,分层的教学方法和练习方法,在学生反复练习和学习中掌握重难点。

七、教学过程

1.开始部分(1分钟)

①课堂常规 ②球性练习

2.基本部分(6分钟)

①讲解动作要领②完整示范③有球上篮动作练习(球不出手)④有球上篮动作练习⑤运球一次三步接上篮动作练习⑥半场V字型运球接上篮练习⑦进行巩固练习⑧教师在旁仔细观察指导纠错,同时给予评价和鼓励,组织成果展示。

3.结束部分(1分钟)

①放松②课堂评价 ③师生再见

八、场地器材:

1、场地:篮球场一片;

2、篮球6只,篮筐1只,九、教学评价

1、通过教师对学生表情、神态、技术动作的观察和分析、以及课堂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掌握程度。

2、本堂课主要以学生的练习为主,练习密度控制在40%--50%以上。

篮球教学设计 篇10


1、篮球:三步上篮


2、篮球:分组对抗


课的


类型


新授










认知目标:学生知道一些篮球一般规则和双手胸前传球的技术和运球上蓝一般方法。


技能目标:使学生基本撑握双手胸前持球、95%能够接固定球三步上篮动作在分组比赛中能够使用5-6次。


情感目标:学生能自我评价,认真听讲、、积极练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确的三步上篮动作。


难点:。跨步接球。








课的


顺序


时间


分配


教学内容


组织、教法、学法与要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2.5


分钟



4.5


分钟


一、课堂常规:


1、教师介绍学内容


2、宣布课的学习目标


二、准备活动:


1、队列练习:


1、慢跑400米


2、定位徒手操


组织:二列横队


2、教师将课堂要求


? 任务。


3、教师宣读本次课的学习目标。


组织:集体


4、随着教师一起练习。


5、师生一同完成练习。教师提出要求。


组织:集体


教法:教师带领慢跑教师提出要求。


教法:教师讲解要求,学生分组进行


1、学生站队要迅


速,多列行队


2、将收集的信息和大家进行交流。


3根据学习目标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要求:大胆将自己收集的信息和大家进行交流。能够虚心听取他人收集的信息。


学法:在教师带领下复习队列内容规范队列动作。


充分活动各关节


要求:注意力集中步调一致


学法:


在教师带领下进行400米跑进行热身活动。


学法:根据主要学习内容组内自编组合热身内容。


要求:跑步呼吸均匀步长步频稳定,热身操有针对性,效果明显能高度重视。
























4分


篮球


1、复习徒手三步上篮


2、三步上篮


3、分组对抗比赛


、抖肢


2、本课小结:


3、布置作业回收器材,宣布下课


组织:集体分组相结合


教法法:

1、教师讲解教师提出要求。


2、教师集体纠正存在问题。


3、分组由小组长带领练习。


4、教师巡回指导


5、分组评价


6、教师集体辅导


组织:分组


教法:

1、教师集体讲解提出要求


2、对学生进行分组


3、小组长带领进行比赛。


4、组内进行评价


组织:集体


学法:教师带领进行调息练习


教师带领对本课进行总结


利用炕或床铺进行滚翻练习


进行家庭柔韧练习


1、通过复习巩固三步上篮步伐动作


2、参照教师的实例、教学挂图、教师的示范了解三步上篮基本动作。


3、在练习体会动作。


4、相互评价中提高动作。


要求 :认真对待积极练习不要随意练习避免错误动作形成。


学法:


听教师讲解要求


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小组进行练习,听教师讲解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在比赛中提高对蓝球的了解,提高协调性。


安全要求:不使用超常规动作不使用有伤害的动作,女生在前注意动作幅度。


要求:服从小组长的管理


利用学到方法进行家庭练习。


要求:家庭练习不要影响家人和邻居休息,注意自我保护量力而行.


注意周边环境安全的进行练习




教具


篮球:10


球框:4个


预计生理


负荷






课后


学科交叉与渗透教学模式初探 篇11

【关键词】历史学科 综合性 语文 音乐 地理 政治

【基金項目】此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2013年规划课题《学科渗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3]GHB0139)。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165-01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随着智慧经济时代的到来,未来社会不仅对人才的专业化程度,更对人才的知识结构甚至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需要复合型人才。在学校教育的层面,就是要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和综合,以训练和发展人的综合素质。

历史新教材正是体现了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特点,融合了历史、人文地理、社会、经济、政治等多学科的知识,紧跟各学科前沿动态和国内外最新成果。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历史和其他学科知识来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与素质,强调公民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学生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强调健全人格的培养。要达到这一目标,作为一名历史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拓展学科的外延。既要注重本学科内部知识的纵深挖掘,又要注重学科间的横向关联,使各个学科相互渗透融合,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那么,历史学科应该怎样与其他学科互相渗透、相得益彰呢?

一、用语文学科凸显历史教学的“文学范”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首先,语文是历史学科的语言基础,是学好历史的重要工具。语文功底的扎实与否和语文素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是否正确和深刻。其次,历史和文学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源于某些历史背景、反映某一方面的社会现实;任何历史内容都可以用某种文学形式记录下来。另外,很多文学作品本身就是史料。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强化语文的工具作用,增加语文对历史的表现力,既能生动地还原历史、增加趣味性,又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左传》是先秦文学的优秀作品,又是春秋时期及以前的重要历史典籍。《史记》既是史实,又开创了纪传体的体例,是经典的文学作品。而《资治通鉴》的不少篇章就被选作中学语文教材内容。这说明,历史的演化史,也是文学的进步史。因此,历史教学中引入语文内容信手可得。如:讲秦亡汉兴时,可联系《过秦论》。在这一教学中,利用文学的方式演绎历史事件,可以重新构建和丰富历史教材的内容,使枯燥的历史知识从冷冰冰的书中又变得栩栩如生。综上所述,要学好历史就必须处理好它与语文之间的关系,强调学科间的渗透与综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要适当改变过去那种学科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是很有必要的。

二、让音乐学科增加历史教学的“韵律感”

音乐,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而且还能启迪智慧、涤荡心灵、提升智力、调节情绪。课堂上响起适当的音乐,还能调节氛围、激发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比如,讲授乐坛雄狮贝多芬的作品《第三交响曲》时,除了介绍其创作背景,还可以播放《第三交响曲》音乐,让学生在雄壮激昂的音乐氛围中感受和体会拿破仑的英雄业绩,从而将此作为引子,进而介绍拿破仑人物资料和相关的历史知识。同理,我们也可以播放《第五交响曲》让学生欣赏,品味音乐之美,感受贝多芬从心底发出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和不屈的抗争精神。也可通过情境设置,给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进行体验式教学,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力求让他们轻松愉快地获得学科知识、扩大知识面,增强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用地理知识掌握历史进程的“方向性”

方向感和空间感,是人的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方位和空间是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都有着特定的地理位置。要想对历史事件追根溯源,有深刻的印象,就必须与地理知识结合起来,这也充分体现出地理和历史两大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

学习中国历史,就要注意和明确地理位置。比如,长江、黄河流域,秦岭、淮河,长城以北、以南等。涉及到的具体知识如:位于黄河流域的早期人类;位于长江流域的早期人类;沟通长江与珠江流域的最早水利工程;三国后期至南北朝,黄河流域的四次统一;两宋时农作物品种的推广种植区域等。这些历史,无不与山脉、河流、所在地的地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而中国古代南方经济赶超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地理因素就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南方人口的不断增加(北方人民南迁),气候温湿,降水量大,日照时间长,交通便利,土地广阔等,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历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地理知识来学习历史更是深受学生的欢迎。

四、用政治知识研究历史进程的“规律性”

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发端、演化与更迭本身就是一部充满火药味的斗争史,政治矛盾的激化与转化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发掘某些重要的历史事件背景、评价具有时代标志性的历史人物、分析朝代更迭的原因、对历史发展结果进行横向比较时,研究特定历史条件下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财富分配状况、阶级斗争激化程度、社会主要矛盾的稳定性等,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分析总结任何国家革命史的重要依据。如,在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时,就要运用这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进行阐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大大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使得资产阶级和封建专制阶级力量的平衡性被打破。为了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和保护本阶级的根本利益,资产阶级就要千方百计地在政治上当权。在这一根本原因的推动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可避免的发生了。用政治的思维和知识来解释历史背景,才能使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有深刻的理解。

上一篇:欢送会大致流程下一篇:工厂会计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