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泥工教学(精选9篇)
幼儿泥工教学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是不可忽视的一种手工活动。泥工教学不仅能锻炼幼儿手指的协调性、灵活性,而且还能促进幼儿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对提高幼儿审美力都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泥工教学在一般人看来,只是一种简单易行的玩具制作和自我娱乐的形式,因而泥工教学往往带有随意性缺乏系统性。加之有的教师嫌摆弄泥团弄脏衣物,班级人数较多等诸多因素。教师要上一节泥工课,就感到特别的费时费力,通过多年来我对泥工教学活动实践的不断探索,找出了一条教师喜教易教,幼儿喜学易学的泥工教学规律。总结出几点个人的做法:
一、找出规律,确定训练技能技巧
达尔文的进化论说:事物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那么,在我们的泥工教学中也体现了这一规律。泥工教学也应易到难,由简到繁。根据这一规律,首先让幼儿掌握以下几种泥工技能技巧。
(1)揉泥。揉泥是基础,把泥揉软后,才好团泥、搓泥、压泥等。
(2)团泥。团泥可让幼儿做成圆形的物体。如汤圆、皮球等。
(3)搓泥。搓泥可让幼儿做成条形的物体。如面条、麻花、油条、香肠、胡萝卜等。
(4)压泥。压泥可让幼儿做成油饼、盘子、饺子等。
(5)粘泥。粘泥可让幼儿将已做成的各种物体的各部件连接起来,做成完整的物体。
(6)捏泥。捏泥可让幼儿捏碗边、鸭嘴、帽缘等。
(7)拉泥。拉泥可让幼儿拉出各种动物的脖子等。
(8)分泥。分泥可让幼儿做不倒翁娃娃,把泥分成一大一小两块。大块做身子,小块做头。
(9)辅助材料的使用。如火柴棍、羽毛作孔雀的尾巴,用瓶盖作娃娃的帽子等。
二、让幼儿掌握记住系列的名称及基本做法
在泥工教学活动中,要做好一个复杂的形体,就要学会揉、搓、压、粘、捏、拉、分等几种基本技能技巧。为了有利于泥工教学,我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幼儿在掌提好这几种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一方面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动手操作,另一方面又要求幼儿记住其相应的技能名称,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强调幼儿所做的形体要光滑,形象生动。并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如幼儿在做人物像时,让幼儿观察人物表情,使幼儿做成了笑、哭、怒等各种表情的人物。
三、引导幼儿选择不同颜色的泥料
在幼儿掌握泥塑技能技巧的基础上,为了物体本身的需要,引导幼儿选择不同颜色的泥料,塑造出真实、生动、形象的物体来。如幼儿在做小兔子时可选择白泥和红泥,把白泥做免子的身子,红泥做兔子的眼睛和耳朵,这样就比一色泥做出的小兔子形象生动得多。
四、引导幼儿制作各种形态的物体
推陈出新,引导幼儿不断的提高技能技巧,不断的创造。教师引导幼儿做一些形态变化的较为复杂的物体。如学了做小兔,我接着就让幼儿做一些形态变化,教幼儿把站立的小兔下肢分开就变成了一只跳跃的小兔子,把两腿间的幅度分得大一些,就变成了一只跑步的小兔子。再如,在教幼儿做皮球时,还让幼儿把“皮球”的上下压个坑儿,在一端的坑儿里插上一根把儿,就变成了一个苹果。还可把“皮球”的某部分稍搓小一点,却又变成了一个“鸭梨”如再在“鸭梨”上捏一个尖儿,用泥刀或指尖再划一条印痕,还能变成一个桃子哩。当幼儿掌握由某一物体变成各种物体形态一般规律后,就能举一反三,捏出其它类似的物体来。引导幼儿观察和制作物体形态变化的过程,也是幼儿的技能技巧的巩固和提高的过程,也是幼儿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审美力得到开发的大好时机。幼儿用自己独到的目光,灵巧的双手,为小小的泥块赋予了新的生命。
五、合理评价,提高幼儿学习兴趣
一、依托生活,由简到繁,循序渐进
1.泥工游戏,引发兴趣。对孩子进行泥工教育的第一个措施是:让孩子尽情地玩橡皮泥,而不加以任何的限制和示范。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对一切都感到新鲜,都觉得有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感兴趣时注意力最集中,感知力最强,掌握知识技能力最快,兴趣是幼儿认识一切事物的前提。幼儿期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阶段,他们大胆、浪漫、无拘无束地表现童心、童趣。他们较少受各种成规戒律的束缚,可以随意联想、拟人、神话,随意"张冠李戴"也不觉得怪异。孩子在玩橡皮泥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多创新性的精神。
2.实际出发,单个成形。对孩子进行泥工教育的第二个措施是:从生活中最熟悉、最简单的物体入手,让孩子掌握单个形体的基本捏法。模仿不是创造,要促进孩子创造力发展就要少给他们提供模仿范例。孩子在"泥工游戏"中激起了强烈的学习欲望,但是毕竟经验和技法有限,经过一阵子的搓来捏去之后,做出来的东西都差不多,诸如:荷包蛋、 手机、饼干 等等。这时候,他们都急不可待,希望老师能教给他们新的内容、新的技法。聪明的老师不能只按照孩子的要求去做,而要灵活运用教育技巧,激发孩子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即琢磨出他们的思维处于什么阶段、思维活动中还存在什么矛盾。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根据孩子思维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指导。
3.由简到繁,多个组合。对孩子进行泥工教育的第三个措施是:让孩子将各个单一的形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并且配上一个动听的故事。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稚嫩而新颖的创造性表现需要教师以真诚、喜悦之心去发现、去接纳、去欣赏,更需要引导他们不断地创新。因此,展示个性、崇尚创新是其发展的永恒主题和本质内涵,孩子在制作过程中自由地、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想法,通过双手将自己的想象变成具体成果。
二、有效体验,以点带面,以面带点
1.以点带面由于环境、先天遗传等因素影响,每个幼儿的创造潜能都存在差异性。教师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差异性,从幼儿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使每个幼儿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层次的自我开发。这就要求教师在创造性教育中充分调动幼儿想学、想做、想探求为什么的欲望,鼓励幼儿用讨论、质疑等方法互相启发,并选用适宜的方法,继续探索,大胆地把自己的发现展示出来,及时肯定他们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以保证他们自由探索的空间。班级里有几个泥工造型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于是我就将一些新的内容和技法先教给他们,让他们采用内容归类系列变化学习方法,探索出泥工制作变化的规律,再让他们去辅导其他伙伴练习。如西瓜形系列,就是依据某些事物基本部位像通过拉伸、接合等方法,塑造出不同的物体。
2.以面带点在学习过程中,总有一些孩子反应较慢,不能马上领会或掌握新的内容。一个活动下来,能力强的孩子能够完成目标,达到教学目的,因而在进行分别指导时,我就特别注意帮助能力差的幼儿,不会捏的要进行个别示范。对不喜欢捏泥的幼儿要分析原因,是技能上有困难,还是对自己做的形体不满意,塑造时用泥不够了,还是别的原因?要针对不同情况加以指导,教师要提高幼儿的兴趣,增强幼儿完成泥工的信心,对一些做得快的幼儿可启发再做一些有关的东西,进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我还在区角中创设了泥工活动区,并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泥工材料,各色橡皮泥、擀面棒、米粒、木板等等,另外还准备了多种色彩的豆类,给孩子创造主动进行泥工活动的场所。这样孩子们取放方便,这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进行泥工制作等,打破了死板的美术活动中的单一模式,使孩子在活动时间自由选择,主动地投入到喜爱的泥工活动中。
三、注重熏染,多办展览,参观点评
孩子喜欢显示自己的成果,因为这些活动成果出自于自己的脑和手,是自己的创作。自己的创作最能体现自我的价值,从而使他们获得真正的满足感。因为成果展评是幼儿提高认识的过程,是培养他们审美能力的过程,当然更是他们体验创新乐趣的过程。 对孩子进行泥工教育的第四个措施是:根据作品内容,有选择的将泥工与绘画相结合。经过每个主题单元的泥工练习后,孩子对物体的基本特征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这时候,就可以让他们以绘画的形式,将泥工作品的内容表现出来。
孩子不会独享个人的成功,他们总要想方设法与他人分享,让别人接纳并期待得到他人的赞许。我就采用幼儿自评、小组互评、全体讲评等形式,挑几件有典型缺点的作品来,让大家一起来讲评,一起来谈谈对这些作品的看法,并引导幼儿谈一谈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尤其是对那些有新意的作品更应给予大力的鼓励和表彰,使幼儿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逐渐树立创新的信心,并能主動地进行创造性劳动,培养创新能力。家庭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环境,幼儿泥工活动在家庭中进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空余时间他们也会时不时地在家长面前露一手,得到夸奖后,学习和创作的欲望也就更加高涨了。
泥工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对培养幼儿技能技巧、提高幼儿素质,开发幼儿智力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孩子在泥工教育活动中,不仅仅制作出了一些渗透其个性特长的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实践,将学到的知识得到自由广泛的运用,将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极大个性化发挥,愿望变为现实,从而诱导孩子积极创造、将勇于求异的成就感。在泥工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学习、讨论、尝试、评价等过程,受到了综合知识的熏陶,拓宽了视野。
泥工活动是幼儿手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具体形象性、可操作性、富有变化性等特点。泥工活动的开展在幼儿教育教学中深受幼儿的喜爱,因为“玩泥”是孩子的天性,当孩子手中握住一团泥,对他们来说是多么的轻松、愉快。泥工活动的开展即培养了幼儿的技能技巧,又提高了幼儿素质,同时还开发了幼儿的智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苏姆霍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充分说明,在泥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离不开幼儿的动手动脑。幼儿泥工教学在幼儿美术教育乃至整个幼儿教学中都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一、彩泥
1、彩泥是幼儿喜欢的一种手工材料,它色泽鲜艳,柔软易塑,价格便宜,可以作为幼儿捏玩的玩具,塑造浮雕、圆雕的作品,既锻炼了孩子的小手,又丰富了他们的审美体验。
2、彩泥制作的基本工具 剪刀、牙签等。
3、彩泥制作的基本技能
分泥:就是用目测的方法把手中的泥按照所塑造物体的需要,按比例分出大小不同的泥块。
切泥: 就是先把泥搓成条或压扁,用小竹片、小刀等工具把泥切成条、片、块等。
搓泥: 就是把泥放在手心,两手合拢,上下搓动,或是把泥放在泥板上,用手来回搓,可以搓成所需要的样子,如:搓成面条、麻花、萝卜等等。
团泥 :就是将泥块放在手心,两手合拢,手掌配合着不断旋转.揉成球体,可以制成糖葫芦、珠子、苹果等泥制品。
压扁: 就是把泥搓成的长条或团成的球状,放在手掌内,用两手掌拍压,或是把泥放在泥工板上压成扁形,可做烧饼、车轮等泥制品。
二、泥工课对孩子的影响
1、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专注力
孩子的天性爱玩,在手工课上孩子的兴趣很高。孩子的注意力就在老师的手指尖上,他们细心观察动植物,专注老师手的变化,注意观察作品的颜色。
2、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孩子的创造潜能如果我们不去挖掘就会慢慢的丧失。在手工制作过程中,他们眼中的植物、动物、人物、景物……与他们丰富的想象力相结合,从而他们会运用各种各样的想象创造出无穷无尽的作品。
3、提高孩子的耐心、自信心
孩子们都非常得聪明、机灵,但是他们做事都缺乏耐心,在手工课程中会把他们改变成为一个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孩子,对周围事物观察范围更广阔,手指灵活,大小脑同步共用,从而达到了心灵手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三、幼儿园泥工教学策略
(一)结合幼儿生活实际,确立适宜的教育目标
小班:以玩泥为主,感受泥的柔软性,体验泥工活动的快乐,培养兴趣;利用不同图案模具(小鱼、汽车、小花、苹果)制作,学习分泥、团圆(馒头、土豆、点心)、搓条(油条、黄瓜)、压扁(小饼)的技能;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塑造一些外形简单、容易表达的物体,发展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促进幼儿小肌肉的发展及手眼协调能力。
中班:启发幼儿自愿表达自己的欲望,使用简单的辅助材料,学习连接(蛇)、捏边(包子、饺子)、在整体上捏出小部分(小勺、大象鼻子、长颈鹿);塑造组合物体(我的家、龟兔赛跑),并会利用工具拍打制作物体,培养幼儿手的控制能力。
大班:激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创造物体,较熟练地使用工具及辅助材料,要求制作的作品更细致、光滑、牢固,形象生动,色彩鲜艳。
(二)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1.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在创作泥工作品前,先带幼儿到自然界和生活中去感受和体验,丰富他们的视觉,加深他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同时提供各种不同的辅助材料,如实物、泥塑作品,各种果壳、贝壳、豆、牙签、羽毛、纽扣等小物品或废旧物品,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添加、装饰。这不仅能满足孩子的兴趣和表现需要,而且有利于他们在探索中独立地获得学习经验。
2.提供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宽松、和谐、自由的创作环境有利于幼儿创造能力及个性的发展。活动中注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兴趣,重视每一个孩子的表现与创作,以平等、宽容、友善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幼儿,营造出一种宽松、愉快、和谐的精神环境。让孩子自由地表现、大胆地表达,从而获得自信,发展了乐学和探究的精神。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孩子的创作技能
1.利用游戏,激发活动兴趣。幼儿期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阶段,大胆、浪漫、无拘无束,可以随意联想、拟人、神话。比如:孩子随手拿来搓几下,搓出个圆球,他们就叫它是“篮球”;拉一下长,就成了一根红萝卜;把一块方泥切去几刀,又变成了一辆小汽车;“超市”里孩子们在忙碌地买卖……在这种“过家家”式的“泥巴游戏”中,孩子们兴趣浓厚,也不断创作出令人叫绝的作品。
2.联系实际,引发创作动机。幼儿由于年龄小及生活经验不足,所掌握的创造元素不够充足,往往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我们注重从幼儿身边最熟悉、最简单的物体人手,选择泥工活动内容,引发学习动机。如单个形体的辣椒、香蕉、黄瓜、玉米、飞机、金鱼、鸭、鹅、青蛙、公鸡等形象,无不来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再如小班泥工活动“好吃的糖果”“香香的饼干”“美味烤肠”,中班泥工活动“我的家”“我爱的水果”,大班泥工活动“马路上的汽车”“生日蛋糕”等,这些来源于幼儿生活实际的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创作欲望,提升了活动的质量。
3.结合主题,开展泥工活动。我们的泥工教育活动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与主题活动有机融合,相辅相成。如进行“车来了”次主题活动时,通过带幼儿看车、摸车、坐车、说车、画车、剪车等一系列活动,孩子们全面系统地了解了各种各样的车后,教师设计了泥工活动:捏车。孩子们通过压、搓、团等方法,很快做出了汽车的基本造型。有的孩子做了一辆大卡车,并用颜料将车头染成红色,车厢染成绿色,轮子染成黄色,漂亮的卡车出现在小朋友的面前,他们都兴奋不已。通过捏车,幼儿能熟练地使用辅助工具,初步知道颜色之间的协调搭配,泥工的技巧也在不断地提高。在制作过程中,幼儿始终兴趣盎然,乐滋滋地自我欣赏,兴致勃勃地向同伴炫耀,其乐无穷。
4.设置区域,渗透泥工活动。由于受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幼儿的创造潜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个孩子的潜能,让他们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层次的自我发展,我们专门设置了泥工活动区。在区域里,教师根据主题及不同水平幼儿的需求,提供了成品、半成品,线类、瓶类、盖类、种子类、纽扣、颜料等大量材料,准备了刷子、刀子、铁丝等辅助工具。孩子们在活动区里自由操作,有的做、有的染、有的刻……拿做好的蔬果给娃娃家里的娃娃喂食,放到超市里自由交易,从而发展了幼儿的社会意识。区域泥工活动,打破了美术教学的单一模式,时间自由掌握,材料自主选择,充满了无限吸引力。
5.启发诱导,鼓励幼儿大胆创作。幼儿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的经验是最深刻的,对幼儿的主动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活动中,我们改变了“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传统模式,鼓励幼儿自主尝试、探索。同时启发幼儿利用所掌握的美术技能,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着色、雕刻、组合等再创作。如幼儿给已成形的水果上色,制作五颜六色的水果拼盘;用泥条盘成花篮、花瓶等不同的物体形象;用刀刻的方法在已成形的物体上刻出自己喜欢的花纹、图案等。这样不但提高了幼儿泥工、绘画的技能,锻炼了大胆想象、创造的能力,同时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创造性劳动的愉悦,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揉、团、压的方法用泥巴做彩虹糖。
2、尝试用各种颜色做彩虹糖。
3、乐于参加活动,体验做彩虹糖的乐趣。
4、在创作时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活动准备】橡皮泥若干盒,彩虹糖一盒。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教师出示彩虹糖引起宝贝活动兴趣。
1、与彩虹糖打招呼。
2、观察彩虹糖。
教师出示各种颜色的彩虹糖。
引导幼儿观察彩虹糖的颜色和形状。
二、教师示范。
1、出示橡皮泥。
教师引导宝贝观察橡皮泥,并说出橡皮泥的颜色。
2、教师演示制作方法。
取出少量的橡皮泥,把它在手中揉一揉、团一团,并轻轻的按一下。
引导幼儿和老师一起模仿揉搓的动作。
三、幼儿操作
教师提醒幼儿一次取少量的橡皮泥进行制作,剩下的放回盒子里。
教师巡回指导,多关注能力弱的宝贝。
四、作品欣赏
1、学习用泥板制作各式凉鞋,并用各种方法装饰凉鞋。
2、学习运用工具大胆刻画出各种形状的鞋底。
3、幼儿在活动中能充分想象、大胆创作。
活动准备:
1、组织幼儿观察鞋的构成,并布置“凉鞋城”场景。
2、人手一份泥,工具若干。
活动过程:
1、听音乐表演鞋匠舞,导入活动。
师:小鞋匠们做鞋子啦!(歌表演)
师:鞋匠的手真灵巧,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做的鞋子吧。
2、参观鞋展。
师:这些鞋子是什么季节穿的?他们是什么样子的?和旁边的小伙伴说说。
(幼儿自由观察、讲述)
师:你看到了什么鞋?它是什么样子的?
3、欣赏不同的凉鞋。
⑴师:我今天也带来了一些凉鞋,看看会是谁穿的?它是什么样子的?(找一个女孩的凉鞋)
⑵(找一个男孩的凉鞋)这又是谁的鞋?它是什么样的?
⑶引导幼儿观察女童鞋、男童鞋的特征。
⑷教师小结: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我们发现妈妈的凉鞋是窄窄的、长长的,鞋面都是细细的带子,还有漂亮的珠片呢!爸爸的鞋是宽宽的、肥肥的,鞋面是非常简单的;小朋友的鞋是小小的、非常可爱的,还有许多有趣的装饰呢!
5、共同探讨凉鞋的制作过程。
⑴师:今天我想请大家也来做鞋匠,用泥做凉鞋,你准备为谁做,怎样做呢?(请个别幼儿回答)
⑵教师交给幼儿制作凉鞋的方法。
6、教师交代制作要求,幼儿制作凉鞋。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幼儿的闪光点给予肯定;适时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
7、展示作品,评价总结。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泥工活动;特点
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而如何以寓学于乐的方式来实现对幼儿智力的开发与能力素质的培养则成为当前幼儿教育所关注的焦点。在幼儿艺术教育兴起与发展的过程中,泥工活动得到幼儿教育领域的重视,借助泥工活动的开展,能够促使幼儿在动手与动脑的过程中,感受创造的快乐,进而在开发幼儿智力的同时,实现对幼儿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等的培养。为了充分实现泥工活动的教育价值,就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小班幼儿泥工活动过程与特点的基础上,实现对实践行为的有效指导。
一、小班幼儿开展泥工活动的价值
第一,借助泥工活动来实现思想情感的表达,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通过泥工活动的开展,幼儿能够在探索的过程中运用美术艺术语言形式,实现自身思想情感的表达,通过泥工作品的呈现,促使幼儿在情感上得到释放与满足,在享受这一过程的同时,以艺术的熏陶净化幼儿的心灵,使其在纯真的世界中健康快乐地成长。第二,培养幼儿的立体空间感知力。小班幼儿在这一年龄段中尚未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其需要以具体生动且形象的物体为媒介来感受这个世界中的事物,而泥工活动与美术绘画活动相比,其优势在于能够脱离二维平面的束缚,通过三维物体的呈现以强化幼儿的空间感知力,促使幼儿更加具体地感知美的形式。第三,实现对幼儿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开展泥工活动的过程中,幼儿需要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捏造出相应的立体事物,在进行造型的过程中,幼儿便沉寂于想象世界中,在此过程中,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同时,促使幼儿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意识。第四,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兴趣与积极性。泥工活动的开展迎合了幼儿的兴趣需求特点,促使幼儿以兴趣为师,积极参与活动,搭建出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形式,并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来实现教育的目标。
二、小班幼儿泥工活动的过程
1.活动意图阶段
泥工活动的开展中,小班幼儿自身的创作意图并不明显,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促使幼儿在动手创作的过程中有大致的方向,同时,大部分幼儿的创作意图具有可变性。例如,幼儿最初可能捏造出一个正方体,而最后创作出的却是一个长方体,可能想捏出一个饺子,但是最终呈现出的却是一朵小花。在创造过程中,因遇到一系列阻碍因素使其难以按照最初的想象创作作品,只能够改变主意,捏造出其他的形象。
2.构思与设计阶段
基于小班幼儿这一阶段身心与思维的发育特点,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在动手制作之前构思步骤,然后再去捏造相应的物体。以捏造一只小蝴蝶为例,教师首先拿出一个蝴蝶教具,让幼儿观察蝴蝶的构成,引导幼儿捏造出蝴蝶的肚子,然后是蝴蝶的翅膀,最后捏出蝴蝶的触角。在此过程中,要注重设计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常规性的活动内容为主题,如从最简单的汤圆、饼干开始,然后逐步过渡到稍难的内容。在构思设计中,教师与幼儿间以及幼儿与幼儿间的沟通交流频率较高,幼儿会积极地说出自己想要捏出什么颜色的作品,比如蝴蝶的翅膀用什么颜色、蝴蝶的肚子是什么颜色等,幼儿展现出浓厚的兴趣与较高的积极性。
3.创作与装饰阶段
泥工活动的最后阶段是锻炼幼儿动手动脑能力的关键阶段,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掌探活动的纪律性。在幼儿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要针对幼儿无法集中注意力到动手活动中乱扔橡皮泥等行为,要积极引导,温柔耐心地向幼儿说明这些行为是不对的,引导幼儿进入创作状态。同时,幼儿在创作中如果没有停止不前,则不需要对幼儿创作的思路进行引导或是更正,使其自由地去想象、去创作。教师要尽量丰富橡皮泥的颜色,并提供一些小装饰物件,促使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想象装饰作品,并在创作与装饰的过程中收获成功的喜悦,体验动手实践的快乐。
三、小班幼儿开展泥工活动呈现的特点
1.基于专注性角度
在开展泥工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从专注性角度对幼儿活动过程进行观察与评价,考察幼儿能否集中注意力并持续这一注意力。而基于小班幼儿身心发育的特点,在实际参与泥工活动的过程中,大部分幼儿的注意力不够集中,虽然少部分幼儿能够集中注意力,但是注意力的持久性较低,难以全身心地专注于某一件事情。因此,在实际开展泥工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用鼓励性言语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2.基于独立性角度
在独立性角度下,小班幼儿泥工活动所呈现出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能够自己动手完成活动,不喜欢别人的干涉;第二,能够询问伙伴的建议,并在别人的建议下完成任务;第三,模仿伙伴的作品,自己不去思考;第四,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完成活动内容。小班幼儿这一阶段的独立性较差,很少有幼儿能够完全依赖于自身的独立思考与动手实践完成制作。独立性较强的幼儿能够在询问别人建议与教师的简单帮助下完成,而独立性差的幼儿则在活动中虽然参与积极,但是没有创造出完整的作品,或是完全依赖于教师与小朋友的帮助来完成。
3.基于创造性角度
在泥工活动中,教师进行创造性的评价,能够对幼儿在参与这一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与意识进行定位。在泥工活动中幼儿的创造性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一些幼儿能够很有新意地对材料进行选择,并创新造型;第二,部分幼儿是按照之前教师交过的一些造型进行捏造制作;第三,部分幼儿只是单纯地按照教师所教的、按照教师所提供的作品进行制作,缺乏创新意识。对于教师而言,结合在创造性方面小班幼儿所呈现出的特点,需要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大胆创新。
4.基于操作熟练程度角度
从这一角度看,小班幼儿在参与泥工活动的过程中,动手实践能力主要呈现出如下四种类型:第一,幼儿能够正确地利用工具,动作准确且连贯,作品一次成型,且质量较高,这部分幼儿比例偏低;第二,操作姿势正确规范,能够稳当地进行创作,但是准确性不高,需要经过修改来完成作品的制作,但整体上所呈现出的最终作品质量较高;第三,动作姿势笨拙且存在错误的地方,重复制作,作品质量偏低或是难以完成创作。一般情况下,小班幼儿泥工活动的内容多为基础性活动,大部分幼儿能够基本掌握这些动作,且作品质量较好。
5.基于自我感觉角度
基于这一角度,主要是针对幼儿对自己的泥塑作品有什么样的看法进行探讨。而小班幼儿的表现也很直接,当教师问到觉得自己的作品怎么样时,幼儿会直接表现出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当幼儿对自己的作品比较满意时,会主动展现给别人看,并会向小伙伴讲出自己做的是什么,也会慷慨地送给小伙伴,或是与小伙伴交换;而一些幼儿对自己的作品满意,但是不会主动拿给别人看,愿意自己保留作品,当别人给予称赞时表现得很开心;而对自己作品不满意或是产生挫败感的幼儿,则不大关心作品,情绪稍显低落。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状态变化,及时给予鼓励与安慰,并利用幼儿觉得失败的作品进行加工,呈现出一个全新的作品,此时就会转移幼儿的注意力,使其沉寂在新作品所带来的欢乐中。
四、确保小班幼儿泥工活动实现有效开展的对策
在实际开展泥工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小班幼儿的特点,结合泥工活动的过程与特点来实现对活动的合理设计与安排,要在准备好泥工活动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活动意图、构思与设计以及创作与装饰这三个阶段的活动,促使小班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同时要根据幼儿在独立性、创造性、操作性、操作熟练程度以及自我感觉度这五个方面所表现出的特点进行积极的引导,促使幼儿能够在专注于泥工活动的同时,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设计作品,并在创造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操作的动作要领,在出现消极情绪时能够给予及时疏导,确保泥工活动的开展能够实现在吸引小班幼儿兴趣的基础上,使其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来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之中,并实现对幼儿智力的开发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以和蔼可亲的语气来实现指导,并要注重以激励性的言语鼓励幼儿,使幼儿在参与泥工活动的过程中具备自信心,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确保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班幼儿泥工活动过程中,要想充分发挥泥工活动的教育作用,就要明确泥工活动的特点。从开展过程角度看,教师要在设计这一活动的过程中,从活动意图、构思与设计、创作与装饰这三个阶段来进行,而针对过程特点的分析,能够促使教师了解幼儿在参与泥工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心理与行为特点,进而为教师更好地落实教学引导策略,以确保幼儿能够在参与泥工活动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与提升,为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卢萌.大班幼儿泥工活动过程及其特点分析[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2]韩丹丹.中班幼儿泥工活动特点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3]邓绍竹.幼儿泥工活动的实践与探究[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1(2):45-46.
[4]洪雪英.农村园幼儿泥工审美心理的发展与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7):255-256.
[5]张虹.泥工活动在学前教育中的探究[J].科技创业家,2013(4):181.
[6]郑于岚.融绘本元素于泥工活动的尝试[J].才智,2011(6):312.
一、快乐的一家
这一环节,我主要选取了几张有代表性的全家福,然后请幼儿说说图片上每个人的特征。请幼儿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人,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人物,让孩子们知道 每个人是有不一样的特征的,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的戴眼镜的,有的没有;有的妈妈是卷发,有的是直发,有的是长发,有的是短发。这一部分的设计是为了接下来幼儿创作的时候有自己的想法和特征,避免操作的盲目性。
二、看看、做做,在观察的基础上用橡皮泥表现人物的基本特征
“今天,张老师还带来了一张特别的全家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在欣赏完孩子们的全家福之后,我出示了事先用橡皮泥捏好的全家福照片。请幼儿说说这张全家福是用什么做的?哪个是爸爸,怎么样的?哪个是妈妈,怎么样的?在观察和说的基础上,让幼儿感知橡皮泥所表现的人物的不同特征。
“你们想知道如何用橡皮泥来捏小人吗?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观察作品之后,就是让幼儿学习橡皮泥制作的方法,由于现场的示范制作不能让幼儿看得很仔细,所以事先,就把制作方法拍成了视频,放在电视里播放,便于幼儿清楚地观察,熟悉每一个步骤。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我还适当让幼儿徒手练习一下,使幼儿能更好地掌握技巧。
观察完视频,了解制作方法之后,我还让幼儿观察了另外一些橡皮泥人物的作品,拓宽幼儿的经验。在欣赏的时候,引导幼儿发现不同作品的不同特点,为幼儿接下来更好的创作做铺垫。
观察、学习与欣赏之后,就是幼儿自己创作了,考虑到中班幼儿的能力水平,我让幼儿自由选择一个对象进行创作,可以是爸爸,可以是妈妈也可以是自己。在幼儿自由操作的过程中,鼓励有能力的幼儿 在此基础上装饰作品,并创造不同形象的作品。在幼儿操作的时候,()我发现大部分的幼儿都能创作出较好的人物形象,有的甚至超出了我的设想。但也有个别能力弱的幼儿无从下手,需要我的个别指导,这里,如果我一开始对能力弱的幼儿就降低要求,我想效果会更好。
三、展示交流,在介绍的过程中,体验泥塑活动的成就感和快乐感受。
作者姓名:时宝梅
单 位:新野县幼儿园
职 务:教师
职 称:小学高级教师
通讯地址:新野县幼儿园
邮 编:473500 联系电话:***
浅谈幼儿舞蹈教学
幼儿舞蹈是幼儿音乐艺术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它舞蹈性较强,艺术性较高,又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一些好的舞蹈作品,能够使幼儿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还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从而促进孩子们身体素质、思想品德、智力开发及美育教育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效果。
一、兴趣是前提
舞蹈是一种身体随着音乐旋侓有节奏的优美运动。舞蹈教育应着眼于幼儿在舞蹈音乐游戏中,得到愉快,享受音乐的、动作的美、目的是寓教育于自由、活泼、欢快、幸福、高尚、纯朴之中。这种特殊的学习能不断使幼儿增长才干,促进幼儿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培养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保持学习舞蹈的兴趣,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的。
首先、我经常在幼儿天真有趣、奇妙多彩的生活中寻找幼儿能理解,能掌握的舞蹈动作。如:进行一次劳动后,我把他们学会洗手帕、扫地、浇花、拾落叶、喂鸡等动作编成一个小小的舞蹈。这样幼儿不仅容易接受,而且欣赏后会产生学习的愿望,动作学起来自然优美。又如在学习好人好事活动中,我又将班内好人好事编成舞蹈,这些舞蹈内容来源于生活,因此他们很容易理解接受,从而推动了学习活动的开展。我认为,经常利用短小,生动形象,动作性强的舞蹈来吸引幼儿的兴趣,不仅使他们感到亲切,可信,易学,易记,易模仿,而且也能为他们今后创作舞蹈动作打下基础。
其次、我在平时的活动中常教幼儿欣赏舞蹈。如在教学新疆舞蹈前,为了丰富幼儿一些有关新疆民族的知识,熟悉这个民族的特点,我就让幼儿欣赏舞蹈《新疆阿姨采葡萄》。舞蹈中阿姨看葡萄丰收时的喜悦心情,采葡萄时的优美姿势,尝葡萄时的欢乐情景,使幼儿既欣赏了美的动作和形象,同时对新疆舞中的转手腕、垫步、进退步、动肩、摇头、旋转,有了进一步的具体理解,以后每次学习幼儿新疆舞时,他们情绪欢乐,学习积极性高,兴趣浓极了。第三、在教学方面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法,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样能保持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同时幼儿不会以太简单而感到枯燥乏味,也不会以太复杂而感到缩手缩脚。
舞蹈艺术对幼儿的训练不仅仅是表演才能的培养,重要的是学习兴趣、情感态度、活动方式、心理素质的印象和熏陶。可见,幼儿园舞蹈艺朮的教育活动对幼儿个性的培养和人格塑造极为有益的。因此,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强有力的动力之一,在各种活动领域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幼儿,兴趣更是可以吸引他们去参加各种活动,思考各种问题,从而发展各种能力。只要幼儿对舞蹈有了兴趣,就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幼儿集中注意,在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积极的影响,兴趣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强有力的动力之一。在各种活动领域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幼儿,兴趣可以吸引儿童去参加各种活动,思考各种问题,从而发展儿童的各种能力。有兴趣的活动总是给幼儿带来快乐、欢喜和满意的情绪体验。
1、激发幼儿的情感表现
教材的情感因素,要通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分析、表现和与幼儿的情感交流来完成的。教师与幼儿之间情感交流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教师是情感交流的主体,要将全身心的爱倾注在幼儿身上,赢得他们的爱戴,共同创造美、享受美,这才是音乐教育成功的基础。教师简练、准确、形象的语言,富有表现力的演唱、优美的舞姿、饱满的热情,都能唤起幼儿的美感,使之愿意去亲身尝试、体验。“情感”就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萌芽,而且会在演唱、舞蹈中表现出来。这正如文学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极文以入情。”缀文如此,歌咏又何尝不是“情动而辞发”,“极文以入情”呢?因此,只有当教师把音乐艺术形象中所体现的思想和情感充分揭露出来,音乐对幼儿才有意义。只有当教师把幼儿带入音乐的意境中,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情在弦上”时,那么音乐教育的任务才算是真正地完成了。
2、认真考虑音乐活动的形式及教学方法,引起幼儿学习兴趣,诱发学习的愿望。
美育使一种情感教育,这种教育在形式上使自由的,生动活泼的所以在音乐活动中对幼儿不能限制过多,管的过死。我们的教育任务不仅要都给幼儿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是个发掘者,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发掘每个幼儿潜在的创造能力并促进这种能力的发展。要使实验取得良好效果,关键在于改革一切不适应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及教学法内容。以往的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只重视幼儿是否掌握教师所给的适应与技能,如歌曲会唱了吗,舞蹈动作跟教师教的是否一样……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真正成为幼儿自主进行音乐活动的积极者,支持者,发掘者,只是个命令者,指挥者,监督者,教师较少去考虑如何帮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感,增强自信心,激发兴趣,及帮助形成良好的、正确的自我概念。教师不了解幼儿,也不观察幼儿的需要,只是用一个预先确定的标准来评价幼儿,希望所有的幼儿都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形成相同的技能。
现在的教学应做到“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去感受、理解、表现音乐,幼儿通过自己的音乐实践,主动积极地探索知识,从而提高素质,发掘潜力,培养个性,这种教学着眼于幼儿未来。在教学中可能会感到起步很慢,但这
时幼儿所获得的点滴知识都不是教师“灌”的,而是自己探求到的,而这恰恰是最重要的。首先要引导幼儿通过想象,创造用动作将力度的起伏、情感表现出来。也许有的动作不一定使成人满意,但这样的教学强调对幼儿“学”的研究。它不单纯追求“成品”掌握的效果,是重在追求教学过程中幼儿各方面的反映。因为教学过程是体现幼儿知、情、意的心理活动过程,也是幼儿掌握知识技能和认知、活动过程。抓住学习过程的研究有利于了解每个幼儿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及创造能力。有利于幼儿知识、智能和个性的培养。
二、通过舞蹈训练,促进幼儿骨骼发育,提高孩子们的身体素质
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骨骼、肌肉及肌腱非常嫩,可塑性非常强,从幼儿时期开始训练舞蹈,可以矫正一些不良习惯导致的形体毛病。如:有的孩子由于习惯于内八字脚形走路导致小腿内侧弯曲或是“X形”腿形,有的孩子凹胸,有的习惯于端肩,还有的轻微驼背等不良形态;有的孩子体质虚弱,经常生病等。这些形体毛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舞蹈训练后都能得到矫正和改善。实践证明,幼儿舞蹈训练除了能促进孩子们的身体的健康发展,还有利于他们气质、风度、仪表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三、通过音乐活动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陶冶幼儿的情感和品格
情感是人们行动的动力,情感的效能具有巨大的力量,艺术教育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感染为特长,通过启发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使幼儿在感受艺术性象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达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
我们强调教师充满激情的富有感染力的良好示范。强调感受过程,以声表情,尽力做到声情并茂,注意突出形象,设置情景,起到气氛渲染,陶冶情感的作用,努力争取情景交融的效果。
四、运用开放式教学 挖掘幼儿形体创造潜能
形体作为一种丰富多彩且富有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其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深受幼儿的喜爱。幼儿形体可通过形象化、趣味化、夸张化、生活化的表现手法及动作,展现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它是对幼儿进行艺术熏陶和情感培养的重要途径。
在传统的教学中,幼儿形体是处在以“技巧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只停留在形体活动的表面形式上,幼儿只是靠单纯的模仿,跟着老师跳几个动作、点点头而已,一切都是听从老师的“安排”。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根本没有把形体教学的特点和幼儿身心发展需求结合起来。而形体并不仅仅是一种姿态的表现,而是属于美的欣赏与创作。那么如何运用开放式教学,挖掘幼儿形体创造潜能呢?
1、好音乐、好素材是前提
幼儿在入园时已经具备了再现和创造形体动作的潜能。他们喜欢去模仿自己喜欢的动作并力图去做独立的表演,产生了“再现”的欲望。如:随着音乐扭起来,看到自己喜欢
的节目就会不知不觉中跟着学……而这些“再现”欲望都是受到音乐的感染。好的音乐不仅仅能成为幼儿创造动作的华丽背景,而且与形体动作紧密结合。形体反映音乐的情绪,同时加深对音乐情绪的感受与体验。对幼儿来说好的音乐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调动幼儿表现和创造欲望的,能让幼儿自发的随着自己喜爱的音乐翩翩起舞,用自己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去表现音乐。
开放式教学应重视幼儿自发、自主的学习,这建立在幼儿对生活有相应的经验基础之上,好的形体素材应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中挖掘。传统的形体教学太过于本位主义,内容和形式上脱离了幼儿的实际生活,成为一种支离破碎的活动。比如:传统教学中,注重从形体技能上来制定幼儿形体教学内容,没有结合幼儿当前的一些生活经验和体会,孩子只是机械的模仿,一味的学做,根本无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而基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生活经验少,肢体语言的贫乏,单纯让幼儿用身体语言来表现音乐或内心的感受,也是有一定困难的,同时也需要教师的指导。
2、艺术性指导是关键
幼儿展现艺术美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开放式教学中,形体教育应以幼儿为中心,教师作为艺术性指导的推动者,鼓励幼儿充分、自主地来选择和创造自己喜欢的肢体语言,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经验再现,重视幼儿的生活经验。
形体教学和任何艺术领域一样,都以生活经验作为基础,那种形体教育创造美的过程,都不可能凭空而生,必须从幼儿已经感知的事物中汲取有关内容,经过重新组合,并通过观察理解,最后转换成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在教学中尽可能多的鼓励幼儿调动各种感官的积极性,结合一切的生活经验,让其模仿并创造新形象。
(2)自由创作+捕捉示范,为幼儿营造创造的氛围和环境。
在创造性的学习中,好的创造氛围,会吸引全班幼儿主动地参与、探索与创新,这种环境也正是创造所需的宽松、自由的氛围。以往的形体活动中,注重教师的示范、孩子的模仿,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孩子们只吸收,不处理;只接受,不投入。
开放式教育环境下,一日生活中,教师要为幼儿创造积极的环境,提供表现的机会,适当增加自主活动,如弹奏幼儿熟悉、喜爱的歌曲,播放节奏感欢快的歌曲,让幼儿自由自在的“舞”、无拘无束的“跳”,在“舞”和“跳”中就会发现幼儿并不是以某种固定的方法去进行形体活动的,他们能够进行自发的形体活动。有的摇头晃脑、有的像花仙子在花丛中飞舞,他们的神情专注而认真,这种无拘无束的表现形式,正是创造性活动中亟须放大的部分。同时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需要有一双会捕捉美的眼睛,去发现孩子中与众不同的形体美,并让其在大家面前示范并给予肯定,用亲切的、相信的目光鼓励孩子用
“创作”被教师肯定后,便提高了创作的兴致,孩子们就会在这种氛围下,积极主动地去大胆的创造与众不同形体美。
(3)自创平台+目的创作,激发幼儿形体创造意识。
为了能让孩子更好的运用已有经验发挥创造自己的形体动作,教师要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引导幼儿自创表演平台,对已有形体动作进行提升。如设立表演空间,教师和孩子们共同搭建小舞台,自制头饰、道具等。并随着教学活动的变换,及时更新道具,使环境对孩子有了吸引力,无形中给孩子创编动作带来了一定的启发性,孩子在当前生活经验的提示下,能够轻松、自如的投入到形体活动中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处在幼儿阶段的孩子,生活经验不足,身体语言的表现力有限,所以在幼儿创编一个形体动作时,要有相关音乐明确的内容提示,如节奏型、乐曲的性质、特点及表现内容等等。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就会有目的进行创作,而不会与音乐本身所要表现的内容、情绪背道而驰。
3、教育者的言行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如何引导孩子去欣赏美的动作,体验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教师是关键。教师本身对形体活动参与的热情,是激发幼儿创造力的一种重要因素。在活动中,充满激情、自由、宽松的形体创造氛围离不开教师丰富的表情,忘我的投入,优美且极富吸引力的舞姿,这会给幼儿带来一种新鲜的活力,激发幼儿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形体活动中去,并愿意去发挥自己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此外,教师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对形体动作创编的积极性和创编的效果。对于孩子的创造,不论好不好,我们都应投以亲切的、相信的目光,并对其的创造成果给予认可与赞赏,这样才能让幼儿创造的火花愈烧愈烈。
幼儿是具有良好的形体表现能力,且极富有创造力。如何通过开放式教学,挖掘幼儿形体创造能力,对每一位教育者来说,都是富有挑战性的。这还需要我们在不断工作的过程中去实践,去探索,去领会。
五、通过实验使我们体会到美和美德是交织在一起,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一般教育往往带有强制性和约束性,而审美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则是以具体的形象感染为特长,着重于通过启发情感去形成信念,在认识和行为之间架起“桥梁”。没有这个过渡,认识就难以落实到行为上。所以音乐教育常常收到比说教的理论性教育更佳的效果,给人以长久的深入心灵的启示。
舞蹈是一种身体随着音乐旋律有节奏的优美运动。舞蹈教育着眼于幼儿在舞蹈中得到愉快,享受音乐的美、动作的美,目的是寓教育于自由、活泼、欢快、幸福、高尚、纯朴之中。这种特殊的学习能不断使幼儿增长才干,促进幼儿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到发展。实验结果显示,还有个别幼儿仍然对学习幼儿舞蹈没有兴趣。这说明,要使每一位幼儿喜爱舞蹈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应当有足够的耐心。欲速而不达,不能期
望一下子取利进展,但只要方法得当,持之以恒,相信一定能使幼儿真正喜爱上属于自己的舞蹈。
琵琶是我国古典的民族乐器,它古朴、典雅,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和群众性。琵琶教学目前在幼儿园还是一 个新课题。在近几年的琵琶教学中,我经过大胆尝试,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幼儿的琵琶教学法,促进了幼儿 音乐素质的培养和琴艺水平的提高。
一、创设意境,激发幼儿的兴趣
学习琵琶对幼儿益处很多,不仅有利于开发他们的智力,而且能使他们手指灵巧,胆大心细。但幼儿学习琵琶并不那么简单,要使他们持之以恒就更不容易了。每次上课前,我演奏一段幼儿熟悉的、富有儿童情趣的 曲子让他们欣赏,从中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其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乐曲的意境之中。如每次给新生上第一课,我 都演奏《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这首曲子。小朋友们听到熟悉的曲调后,都和着拍子轻轻地哼唱。弹完后,我就 启发他们:要是这么美妙的乐曲,能由你们自己的小手弹出来,该多好!一下子,幼儿对琵琶就产生了兴趣。 我又带着幼儿从玩开始,了解琵琶。如认识四根弦的高低音时,我模仿鸟鸣、牛叫声,让幼儿辨别。“鸟叫的 声音是什么样的?”“是细细的、高高的。”“牛叫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是粗粗的、低低的。”幼儿从玩 中记住了四根弦的音高和位置。学习音阶练习时,我又跟他们玩上楼梯游戏。这样从玩开始,幼儿就不会把学 琵琶看成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于接受的游戏。当他们在游戏中发现自己也能弹出好听的乐曲后,兴趣就会 巩固并增强。
二、情感交融,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
音乐感受力,是指幼儿在听音乐时,不仅能感受音的高低长短,还能体验到音乐反映的情绪和思想情感, 并由此产生共鸣的一种能力。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情感交融,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让幼儿体验音乐, 从而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琵琶弹奏技能。如我在示范演奏《小放牛》这首曲子时,就将放牛娃的.童稚、顽皮 ,尽情地表现在脸上。演奏完后,我把乐曲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然后对照乐曲,告诉他们哪段是表现放牛娃 可爱的,哪段是表现放牛娃顽皮的,让幼儿真正地理解曲子,并将这些感情融入到他们的演奏中。在《小猫钓 鱼》的演奏中,我还因势利导,启发幼儿:学琵琶也跟钓鱼一样,如果三心二意,就永远没有收获。这样,幼 儿不仅从演奏中了解了音乐,也学会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三、因人制宜,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
幼儿在学习琵琶的过程中,由于各自的天赋不同,对琵琶技能技巧的掌握也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有的进 步很快,有的感到吃力。为了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我把他们按学习情况分成三个组,因人施 教,并与家长密切配合,给每个幼儿制定了总的培养目标和各阶段具体目标。为了配合教学,我还编写了一本 《少儿琵琶入门》教材,选编的练习曲目都是幼儿常听易记的,还根据不同幼儿的特点,编配了难易程度不同 的曲目,使弹得好的幼儿能“吃得饱”,因而进步更快;对中下水平的幼儿,布置适当、适量的作业,使他们 既消化得了,又有新长进。
此外,我还注意培养幼儿的舞台实践经验,定时召集家长举办一些小型的学习汇报演奏会,增强幼儿的表 演意识,并让他们在表演中给自己找差距,从而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同时,在幼儿园和其他一些单位举办文 艺演出会之际,我也要求幼儿积极报名,使他们从小树立竞争意识。
通过学习琵琶,不仅提高了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音乐素质,而且陶冶了他们的性情,使 其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
【浅谈幼儿泥工教学】推荐阅读:
泥工合同12-12
泥工劳务分包合同09-30
泥工劳务承包合同范本07-12
建筑工程施工(泥工)承包合同07-14
泥工工程承包合同书12-01
泥工工程清包工承包协议书07-13
浅谈幼儿园游戏教学创12-09
浅谈幼儿园英语的情境教学07-16
浅谈幼儿教师应注重实践课程的教学06-27
浅谈幼儿钢琴教学中的趣味性引导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