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学习法(精选12篇)
教学模式不是束缚老师,而是给老师们的创新提供一个思路、方向而已。通过学习《五步阅读法》让我受益匪浅。
一、 关于预习的教学模块
预习是指每学一篇课文之前,学生独立能做到的、对这篇课文内容的一些了解和自己独立能学习的一些内容。预习是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学习每一个内容的基础和铺垫,是课堂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我们只知道预习的重要性但不了解操作预习这个环节的科学方法,五步阅读法给了我们指点:她说预习不管那个年级、布置预习都要让学生有事可做。布置预习时一定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教材。把握难易度量的大小。让每一个学生都不同程度的有事可做。预习既要有布置还要有落实、更要有检查和激励制度。
二、 落点局部,自读自悟(读中思、读中悟)
自读自悟也叫初悟。一篇课文的学习,生子认识了,课文也读得比较通顺了,这时应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自主的边读文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或理一理文路、脉络;或质疑;或对那些段落、内容印象深?学着圈画。做作批注。这就是自读自悟。掌握了自读自悟的要领后,操作起来就比较顺畅了。这个环节的重点是引导、点拨、启发性的语言,让学生进行自读自悟。
教师必须巡回参与到学生中间去,了解、指导学生的自读自悟情况。课文读通读畅以后,接着进行的是自读初悟的环节,这时应由放声读文的方式转入小声读文、甚至是默读(高年级)的方式。让学生静思默想,在“读中思、读中悟”,让课堂暂时出现冷场。
总之,通过学习五步阅读法,让我收获到了很多,我不仅能够科学的操作预习部分,现在连自读自悟这个环节我也能应付自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对信息的加工、转化进行自我调节, 通过同化和顺应完成知识的建构, 而反思则是自我建构的高级阶段。学生学习反思需要学生把自己的活动对象作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时产生的问题, 实际上就是产生了内在的学习需求, 使学生的学习由外在的压力转为内在的需求。当学习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时, 学生就会对知识进行主动选择分析和批判,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 反思法的含义
反思法是指以元认知理论为指导, 学生选择能达到目标的最适当的学习方法;检测达到目标的情况, 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总结自己达到目标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即倡导学生对学习成果、学习策略、学习进程进行反思, 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 以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为宗旨的学习方法。
2. 反思法在学生学习历史和社会教学中的运用的必要性
2.1 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改把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生学习能力作为影响教学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师生反思又是提高这两种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现在大多数学校教学部门对教师的反思工作的落实都比较重视, 教师自身在教学工作中也很重视对教学的反思。但对学生的反思学习则提得不多, 甚至有些教师根本就不知有学生反思这一方法。因此, 在教学中探索并运用学生反思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2.2 历史与社会的课程目标要求。
传统的历史课过分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传统的考试模式要求学生要死记硬背大量的知识、理论, 所以就出现了“填鸭式”的教学, 在整个课堂中教师是唯一的演员, 教学过程就是“满堂灌”。但是新的历史与社会课在课标上要求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 即知识技能目标、学习过程 (方法) 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这种三维目标的达成靠传统的教法和学法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若通过反思性学习来促成三位目标达成就显得容易得多。
2.3 学生学习状况转变的需要。
历史与社会课的许多知识只是蜻蜓点水般呈现, 所以显得只是特别多且散。考试内容多且材料信息容量大, 考试题型多变。这些特点给学生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许多学生尽管学习很努力, 很辛苦, 但效果并不佳。最后这些学生自己也糊涂了:“我到底是不是学习历史与社会的料?”“我怎么花了这么多时间, 成绩就是上不去?”“我是不是变笨了?”其实通过观察分析他们的学习状况可以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方法陈旧, 他们只是在机械地看、背、练习。对于哪些内容要重点学, 该怎样学, 哪些内容要多联系实际, 哪些内容要课外去自我补充, 学习成功了或失败了的原因是什么, 有什么经验教训等他们根本不会反思。相反, 部分善于反思的学生就学得很轻松, 他们通过反思加快了学习进程, 提高了学习质量。因此, 对学生进行反思学习指导就显得很有必要。
3. 反思法在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中的运用
近两年来, 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我始终把指导学生反思学习作为自己教学改革尝试的重要做法。在实践中我把学生学习反思分为三大类型:常规反思、典型内容反思、典型事件反思。
3.1 常规反思。
在经过一段时间摸索的基础上, 我制定了一份历史与社会课学习自我评价表, 这是学生反思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在此表中, 我设计了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自我评价五个方面内容的反思。
3.1.1 学习目标的反思:
(作业是否完成?今天历史与社会课的学习任务完成了吗?) 要求学生在每节课前或单元教学前制定各自的历史与社会课学习目标。一节课或单元学习结束, 通过联系或考试, 看一下自己的历史与社会课学习目标是否实现。如果实现了, 学生就可以进行成功经验的反思。否则, 就要反思失败的原因, 制定下一步的学习目标。
3.1.2 学习资源的反思:
(不懂的地方是否主动请教他人?课外学习有多少时间?上课前时注意力是否集中?课堂发言是否积极?) 要求学生明确, 作为学习者, 他们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可以是教师、课堂的教学、同学间的交流、课外时间等。引导学生对上述几种资源可利用性的反思, 确立自己应该充分利用哪些资源来促进自己的学习。
3.1.3 学习内容的反思:
(上课的准备是否充分?课堂联系都会做吗?对今天所学的东西复习了吗?今天的学习与昨天相比怎样?) 学习内容的反思可以有课前的反思 (课前准备) 、课后反思 (课堂练习) 和总结性反思 (复习与对此) 。课前反思要求学生对前一节历史与社会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反思与回忆。这样不但有利于知识间的相互迁移, 促进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而且有利于学生良好知识结构的形成。课后反思要求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对该堂课所学内容的回忆与反思。这样可以促进新学的知识在头脑中的巩固, 有利于知识解雇的完善。总结性反思要求学生在一天学习结束时, 对当天所学的历史与社会课知识的全面反思, 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
3.1.4 学习方法的反思:
(学习方法使用情况怎样?对今天所学的东西复习了吗?)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尝试不同的方法, 反思其有效性。最后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和老师的指导, 帮助学生选取合适的学习方法。
3.1.5 自我评价的反思:
(自己的感情和意见) 这一反思内容是影响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的一个很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它牵涉到学生对自我的客观性评价, 牵涉到学生能否拥有良好的心态进行学习。因此, 教师应要求学生对自己一天的学习及行为表现作客观的评价并加以改进。
以上评价表在上完历史与社会课的当天填写, 并通过填写来进行自我反思, 强化反思意识, 从而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和能力。
3.2 典型内容反思。
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源于历史和今天的社会。因此, 内容大多数与学生自身实际, 周边实际环境相关。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教学内容资源促进学生反思, 提高学生反思能力。比如:在讲述“可持续发展战略”内容时, 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学习, 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进而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历史与社会课中, 这样可供反思的典型内容很多。通过这些典型内容的反思, 学生能在反思中增强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并在反思中发现问题, 在反思中得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这种能力的培养正适应了新课程改革下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的发展趋势。
3.3 典型事件反思。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总会遇到诸如成功、挫折、意外遭遇等事件与困惑、自卑、悲观等, 比如说考试的成功与失败、学习的进步与倒退。教师在这种现象出现后要指导学生对所遭遇的状况进行冷静思考、分析原因, 树立改进的意向, 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
4. 反思法在学生学些历史与社会中的作用
经过近两年的学生反思学习实践, 结合上表的数据, 我发现这种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4.1 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和自主学习。
反思促进学生思考到底期待从学习中得到什么, 使他们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评价, 然后努力提高自己以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当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后, 其学习就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另外, 在学生的反思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与自学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4.2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当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 他们就能充分地利用周围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与可利用的机会为自己的学习与发展服务。这样学生学习的空间就不仅是课堂, 而且是家庭、自然与社会。学生学习的时间也不仅仅是课内, 还无时不在。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会在他们不断的反思中得以提高。如反思当天学习的内容时我要求学生坚持每天在睡觉前“放电影”的方法, 对记忆当天所学的知识有很好的效果。有一个学生在尝试之后是这样对同学们说的:历史与社会课老师让我们睡觉前“放电影”的方式来反思当天学习的内容, 这样做有利于当天所学知识的记忆。昨天晚上, 我照着老师的话把昨天所学的“一国两制与祖国繁荣大业”的内容回忆了一遍, 今天早上起床后对昨晚没回忆起来的东西看了一下, 然后再对昨天的课进行回忆, 我发现基本的内容都能回忆起来。看来若能每晚都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放电影”, 学习成绩肯定能提高许多, 我应该坚持用“放电影”的方法学习。
结语
总之, 教师的反思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生的反思更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增强了他们自我教育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是历史与社会课教师应灵活运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应创造合适的条件, 通过适当的启发点拨,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使其在反思中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和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并为其具备终身学习的条件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巴里斯著.袁坤译.培养反思力.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2]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反思.汕头教育局信息网, 2004.
[3]张志泉.论学生学习的反思.扬州大学学报, 2003.2.
传统观点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学中,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是主导,是知识的拥有者、传递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这种重“教”轻“学”、重“传授”轻“思考”的做法引发了诸多问题。
近年来,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学习,提出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独立性得到充分发挥,把学生置身于课堂前台,让教师屈居于幕后。变学生求知的被动性为主动性,使学生在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现在又滋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全国各地争相学习教育发达省份学校的教学模式,派出教学骨干教师四处取经、交流,并在本校积极效仿开展学到的教学模式。一种模式不奏效,急忙采取新的模式,使广大一线教师产生很多困惑:课堂教学到底怎样搞才是高效的,名师就一定出自于名校吗?其实不然,本人认为,每所学校校情不同,在借鉴名校教学模式得与失的同时,让课堂教学高效,根本的还是要依靠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找寻出一种属于自己的高效教学模式。“三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语文教学模式即是一种。
二、“三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语文教学模式教学流程
三步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的基本教学流程是:
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小组合作,筛选问题——展示问题,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对学生来讲,是一种与他主性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他主性学习,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状态下的被动性和消极性的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状态下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的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带着问题,寻找问题的学习方法,这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学生深入阅读思考文本的兴趣,激起了他们探求文本的强烈欲望。这个阶段,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文本,既提出他们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又提出他们真正存在的问题。这可以说在最大程度上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小组合作,筛选问题。学生在对文本有一定程度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问题,也思考了一些问题,已经初步建构起了对文本的意义,这时候,经过筛选问题,学生再一次以小组的形式深入地研讨文本,在更高的层次上建构他们对文本的意义,形成一定共识。在第一阶段,学生个人提出的问题可谓五花八门,在本阶段,他们就可以在组内畅所欲言,进行充分交流,多半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交流解决问题的同时,为了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理解,教师要求每组筛选出几个认为最具有价值的问题和小组讨论后解决不了的问题,把它们带入第三个环节当中。
(三)展示问题,合作探究。本环节是对班级内小组问题的整合。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以小组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讨论。小组同学或小组代表站在讲台上,面向全班学生提出在第二环节时筛选出来的问题,与班级其他小组的同学交流。本环节形式可多样:可以是主持小组给出问题,自己解答,然后征求其他小组的意见或建议;也可以要求其他小组同学对本组的答案进行补充;也可以是提出问题,要求其他的同学思考回答后,主持小组的同学作出中肯的评价,再进行补充。尤其是组内没有答案的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可以作为重点问题进行深入地谈论交流。当然,本环节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可以在学生们提出问题或讨论问题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深挖主题,把握问题的来龙去脉。这在很大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很好的作用。
三、“三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语文教学模式的实施意义
第一,可以保证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落实,实现学生学习个性的解放与发展,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语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过程。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确定,再到学习过程的组织、反思、评价,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因素来展开的。这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真实落实,这种落实正反映了该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习个性发展的本质特征。学生的这种学习个性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中是难以实现的,因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的传授与接受,只要教师传授了知识、学生掌握了知识,教学任务就算完成,教学目标就算实现。“三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学模式,它在追求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同时,更追求学生学习个性的解放与发展。同时,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了合作的重要性。
第二,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的知识得以生成和建构。三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旨在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完成必要的知识教学和技能目标的同时,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各种学习能力中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它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甚至是学会终身学习。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的行为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在自主性学习的课堂上,教师的行为将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学生可以在自主性课堂上形成并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课堂,学生参与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并获得全程性的体验与感受,学生的知识得以生成和建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他们会为自己能解决问题而感到自豪。
第三,可使自主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三步自主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本来并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但该模式却可以基于课堂而存在,甚至是超越课堂而存在。这种状态既可以真正拓展自主学习的外延,又可以使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效益得到真实的延伸。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一种单纯的认知活动,它很少关注教育的生活意义和学生的生存状态。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课堂则能较好实现学生对课堂生活的体验与感悟。从内容上来说,它不仅追求理性生活,更追求道德生活和审美生活;从形式上来说,它不仅要实现对理性生活的认知,更要实现对道德生活的体验和对审美生活的感悟。
第四,教师由主导变为指导,实现课堂角色的转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自身的优势,根据课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身心发展特点,站在学科知识体系及现有教学资源的角度,给学生确立恰切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指向,并在学生讨论交流问题的时候,不适火候地点拨、提高,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学生实施三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揭示学习规律,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可创设条件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突破课堂的预设收获精彩,不断体验教学的成功和快乐。
(本文为甘肃省十二五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3】GHB0724)
自然拼读法,它不仅是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孩子学习英语读音与拼字,增进阅读能力与理解力的教学法,更是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英语初学者学习发音规则与拼读技巧的教学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自然拼读法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教师注重单词的教读、模仿,而忽视了对单词的拼读指导。大多数课堂上,教师习惯于领读新单词而不是先让学生独立试拼,学生鹦鹉学舌式地跟读单词,简单的模仿不仅使他们缺乏对语音的感知、体验和理解,而且发音存在错音或漏音现象。长期下去,学生不会运用发音方法和规律拼读单词,一旦离开老师,就无法自主学习英语。
2.教师对语音教学的认识有偏差,语音教学的各个环节相互脱节,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毕业时英语要达到二级水平,其中语音的目标是:“知道错误的发音会影响交际;知道字母名称的读音;了解简单的拼读规律;了解单词有重音;语音清楚,语调自然。”有的教师教字母时没能将字母、单词及发音联系起来,尤其在词汇和句型的学习中没有做到音、形、义的结合,孤立地进行语音朗读训练,忽视了语音的交际功能,没有对知识进行适当的联系与扩展,各个环节相互脱节,缺乏整体联系。
3.教师过于依赖教材,使语音教学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有些小学英语教材中针对语音的训练内容有限,指向性不够明确。如我们正在使用的外研版《新标准英语》(三年级起点)教材,只在第五、六、七册教材中有针对语音的训练内容,其他几册教材中对语音知识的呈现方式大都以听读押韵的诗歌为主。而这
种方法是一种隐含的、间接性的语音训练,缺乏明确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语音意识的培养,导致只有少数语音能力较强、能够自己发现规律的学生受益,而能力一般的学生却难以获益。
一、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深入,学生很快发现346÷9≈?如果按照以前学习的估算方法,把346估成350,350÷9除不尽,有余数。也就是说,在除法算式346÷9中346不能按照四舍五入的方法来进行估算,那么把346估成多少合适呢?通过小组讨论有的认为把346估成360,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估成270。怎样估最合理,同学们迫不及待的在下面讨论起来。很快讨论结果出来了,把346估成360最合适。没想到把要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自主探索能产生这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思维进行了碰撞,自然而然解决了本堂课的重难点。
二、注重一题多算,突出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如:学校运来308个作业本,分给三年级五个班,平均每班大约多少本?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出估算方法:有的将308估成300,有的估成306,还有的估成312,并各自说明了自己的估算理由。学生的三种方法都可以,但怎样优化估算方法呢?我采取的是观察比较地方法,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估成300算最快,我也顺水推舟建议学生采用这种方法估算,但同时又让学生比较估成300算起来虽然方便,但估成306和312的结果却更接近准确值。这样引导学生在估算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估算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上题中的“分成6个班”改成“分给4个班”。这时,学生发现将308估成300并不能直接口算出来,这时激发矛盾:“那将308估成什么数最好呢?”这时有学生说出估成280,也有学生说估成320,我马上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就这样自然的得到了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想除数的乘法口诀,哪句的积最接近被除数的前两位,就将被除数估成几百几十。学生很轻松的理解了这种估算的一般方法。
三、注意对比练习,突破难点。
为了突破“最接近”这一知识难点,在练习中我设计了三组被除数相同而除数不同的估算题:
311÷4 435÷7 500÷6
311÷5 435÷8 500÷7
311÷6 435÷9 500÷8
陵城镇章枣中学
徐明磊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觉着有许多感触,即有新的课改精神,又有一些不足之处。现在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如下:
1、成功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的创设一种和谐,轻松的探究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带着疑问去探究。并用语言去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2、不足之处
在课堂教学安排上,在探究之前的方案设计上用时过长,使的反馈练习用时有些少,在整个教学环节上显的“头重脚轻”。在猜想与假设的环节中,有很多学生提出的都是错误的猜想,当时我真的有点晕,其实猜想的对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即使是错误的猜想,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来排除。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而我却直到有正确的猜想提出才停止提问。使得反馈练习的时间不够用。
3、学生创新
在探究的过程中,有一组学生的电流表坏了,我灵机一动,便给了他们一个新的探究课题,只用电压表测小灯泡的电阻,结果他们真的成功了,虽然误差大了些,但培养的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也把我的反馈练习改动了一下。让学生们设计只用电流表或电压表测电阻,这样把本节可的教学内容给加深了。仓促 教材设计 地位和作用:
“伏安法测电阻”是学习并理解欧姆定律之后的一节探究课,是对欧姆定律知识的升华,也是对电压表和电流表使用的更深一层次的练习。为以后的电学探究左打好坚实的操作基础。
教材处理
本节内容分教材开门见山的提出用“伏安法测小灯泡在不同亮度下的电阻”,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安排不利于中下等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应用,所以我在进行实验探究之前用了一定的时间去让学生理解“伏安法测电阻”,所以导课时间比较长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容易出现的思维障碍,本课的教法主要采用引导探究法。精心构筑体验的平台,把握“开”、“引”、“放”三个环节。“开”即开放情境、提供资源,提出课题、交给学生富有探索性的任务。“引”即在学生的探索活动遇到困难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践探索,而不是超前指路、给结论,更不能“代替”学生得出结论。“放”即“放开来让学生学活”,允许学生提
出不同见解,鼓励“标新立异”。
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又称交际语言教学(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是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以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外语教学法体系。由于交际法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因此又被称为“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同时交际法的功能项目又和意念紧密联系,并主张以意念项目为主线组织教学,因此也被称为“意念法”(Notional Approach)或者“功能—意念法”(Functional-Notional Approach)。
交际法的理论依据为:语言即交际。其语言理论起源于功能主义学派并与语用学密切相关。海姆斯(D.H.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韩礼德(M.A.K.Halliday)的语言功能与话语分析理论以及威多森(Widdowson)的语言交际观等都是交际法的重要理论基础;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D.A.Wilkins)提出了以交际为标准而设计的功能意念大纲的基本要点,对交际法的发展影响深远。
交际法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的,视语言为表达意义的工具,重视对学习者情感和学习者需要的分析,强调几乎凡事都有交际意图,倡导运用真实的语言材料、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接近真实情景的小组活动,通过学习者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实现教学过程交际化、技能运用综合化。主张合理使用篇章型、任务型和实物型教材,以话语为教学的基本单位,让学生处于情景之中,鼓励学生多接触和使用外语,对学生语言结构使用的错误采取包容的态度并鼓励运用交际策略。交际法的教学过程一般说来主要包括接触、模仿和表达三个步骤。
二、交际法教学案例
典型教学案例如下:
教学内容:外研版高一《英语》Book1 Module 2 My New Teachers
教学目的:以阅读材料的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个人的经历和感受,讨论学生心目中优秀教师的标准;重点训练学生的英语阅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Step 1:Listening and comprehen-sion
Listen to the tape of My NewTeachers.Answer the questions in Activity 1 to see if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main idea.
Step 2:Reading and demonstration.
Read My New Teachers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in Activity 4.Write the following functional patterns on the blackboard and exemplify each of them.Ask the students to use the functional patterns and report which teacher they would like to have and explain why.
My first impression of…is that……
She explains…so clearly thateven I can….
I’d like to have…,because….
Step 3:Practising functional pater-ns
Ask the students to practise func-tional patterns according to the dialogue outline with“information gap”.Enable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nd then exchange their roles.
Examples of dialogue outline:
Student A:
A:Who is your new English teacher?
B:______.
A:What's your first impression of…?B:______.
A:What do you think your favoriteteacher should be like?B______.
A:Who is your favorite teacherand why?B:______.
Student B:
A:_____?B:Mrs.Chen._
A:______?B:She's very se-rious and doesn't smile much.
A:______?B:Kind and patient.
A:_____?B:Mr.Wu._I think this is because….
Step 4:Free Produc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make mini-di-alogues of their own to talk about their own new teachers.For example:
A:Which teacher would you liketo have and why?
B:I'd like to have Mrs.Chenbecause her teaching is well organized and clear.
Step 5:Creative Production
Enable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passage again and work together with their partners to learn the way the author describes a teacher.Then ask the students to describe their own favorite teachers'names,appearances,personalities,subjects they teach and their ways of teaching in groups.Check the students'work and help them if necessary.
Step 6:Retelling and writing
Ask the students to choose one ofthe three teachers and describe him or her by retelling the passage.Give the students a few minutes to prepare it.After they retell the passage,they will understand more deeply how the author describes a teacher and master the way of describing people.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My NewTeachers again and help them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ey meet.Write a letter to introduce your own new teacher.
三、教学案例分析及教法评价
本文的教学案例是笔者尝试运用交际法进行英语教学的节录。从教学材料来看,选取了中学英语教学中较常态的阅读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来看,选用了交际语言教学法。
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笔者按照交际法教学的基本步骤“接触、模仿和表达”以及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综合培养的要求,结合所教高一年级的英语教学实际,在导入阶段就安排了听录音回答问题活动,旨在为学生创设较为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入境。然后,按照交际法倡导运用真实语言材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分组活动训练交际能力的理念,设计了阅读问答、含有信息沟的自主对话、模仿复述、自主表达、读写结合等多种活动,使课堂教学尽可能地接近真实语境,为学生提供更多运用英语的机会。
从教学效果来看,本节课运用交际法的主要优点:
1. 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学生能够通过接触、模仿更加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如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2. 丰富了语言教学环境,学生能够不拘泥于课本,在较为真实的语境如含有信息沟的对话活动中自主决定自己的谈话内容。
3. 增强了学生进行语言交际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运用英语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恰当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
本节课运用交际法的主要不足:
1.由于运用交际法不主张“有错就改”,在英语对话或分组活动中出现的语言结构错误常常得不到及时纠正,使得一些学生的错误得到了强化。
2.由于班内人数和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经常不能照顾到某些个体,从而使部分英语基础较差或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得不到及时帮助。
一、反思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数学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在小学数学基础学习的前提下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深层次的认知和知识层面的拓展,其所包含的教学领域覆盖图形、函数、数值等的系统认知和计算应用,学生一旦掌握了其中的计算规律(如公式)和奥秘(如不同公式之间的联系),就会如鱼得水,找到其中的学习乐趣。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初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应该立足如何帮助学生提炼计算规律和数值之间的相关性,而不是单纯的只是从数学知识的表面含义以及公式的应用方面进行教学。
就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来看,教师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更多的关注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而对这种改革是否具有实践性则除了用考试成绩作为考评标准以外,没有其他客观的标准可以加以评估。如在苏教版《七年级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和表现,如点在坐标中的应用、点所组成的坐标、坐标与象限构成,如果仅从认识和理解的角度学习,教师只需要将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讲解清楚即可。按照实践应用的要求,教师却需要将这些知识点在具体案例中的使用和计算作为讲解的重点。就目前的教学侧重点来看,显然相对前者来说后者被教师和学生的忽略性更高,学生仅仅理解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各种知识点,但是无法在具体的习题中加以使用,那么这堂课的教学效果相当于零。
二、反弹琵琶法在数学教学反思中的应用
1.用反弹琵琶法验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反弹琵琶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并不是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方法创新,作为一种逆向思维的倒推验证法,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在实际的数学题目的解答中反弹琵琶法也经常被运用来论证题目的正确性。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因为缺乏有效性的把控标准和监督机构,学生和教师无法就课堂内容的讲解实效进行沟通。由此,反弹琵琶法的引入可以帮助教师对课堂效果进行反复推敲并对学生知识理解度进行把控。如苏教版七年级数学《平行线》一课的课程设计中,为了保障教学的有效性,建议教师从两个角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角度一:如果学生都对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理解并掌握之后,本堂课该如何讲解;角度二:如果学生对平行线的概念性质有所了解但是无法对其知识点进行运用,本堂课又该如何讲解。
2.用反弹琵琶法变“教与学”的被动为主动
在苏教版的九年级数学的《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普及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如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性质、特点、相关的计算方法。按照传统教学,教师会用模型、图片、视频等为辅助工具来为学生讲解这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点是课本中有记录的,具有普遍性的知识点,学生在自己预习的时候就可以自行学习,因此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讲解的话,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探究欲望。
既然数学的学习目的在于服务生活实践,那么就可以将相似三角形的课堂研究还原到现实生活中来。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从身边的环境和平时的生活中找出不是相似三角形形状的物品,或者形状类似相似三角形的物品,并明确地指出它们与相似三角形之间的差异性,尤其是面积、长度、体积、容积等计算方式的差异点。在这种反向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老师的思考视角和思考的层面都得到了拓展和提升,而学生在踊跃证明自己答案的正确性的同时,更是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探究。一旦教师可以有效地把握此种教学方式,则会促进学生乐于学习、敢于探究、愿意钻研。
总之,初中数学课件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真实理解能力和兴趣角度入手,才能把控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思考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方式,并以沟通和交流为基础,努力聆听学生的建议和疑问,将反向思维法和反思学习法在日常教学中予以推广,以此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提公因式法教学反思
在引入因式分解分解这一个概念时,是通过复习整式乘法接着让学生逆向得到的。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的区别则通过把等号两边的式子互相转换位置而直观得出的。在学习提取公因式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到公因式的结构组成,并且引导学生得出提取公因式这一因式分解的方法,其实就是将被分解的多项式除以公因式得到余下的因式的计算的过程。,此外的意图是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而实际上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调动起来了。接着通过例题讲解,最终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上完本课,教学目标能够完成,教学重难点也能够逐个突破。
不足之处是本课的设计过多强调学生用高度抽象的语言来描述概念,教学设计引入的过程可以简化,对于因式分解的概念学生可以练习实践去体会此概念的特点,故不需要在开头引入的地方多加铺垫。浪费了一定的时间,在设计的时候层次不够分明。应该更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学习的要点!对于领悟得快的同学训练思考题目要跟上!
2014年11月20日,我在学校会议室进行了本学期汇报课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3班,教学内容为第十四章第三节因式分解的第一节课:提公因式法。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是因式分解的第一节课,主要内容是建立因式分解的概念和用提公因式法进行简单的因式分解。由于因式分解的主要目的是对多项式进行恒等变形,它的作用更多的是应用于多项式的计算和化简,是数学中对式的基本运算的内容之一,同时也因为学生对于因式分解的概念并不那么容易接受,因式分解的能力还需要在以后的具体应用中得到不断的提高,所以我对本节课采用了“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教学方法。
低起点。由于学生基础较一般,因此教学的起点必须低,教学中将教材原有的内容降低到学生的起点上,然后再进行正常的教学,将提取公因式法,分成二个步骤进行教学:先讨论“公因式”是什么,再研究如何提取公因式,从而降低了起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这一知识。
多归纳。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给予学生多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条理性和规律性。只有不断的总结,才能有创新和发展。
勤练习。教学中将这节课分成3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让交流、讲解、提问、练习、学生小结、教师归纳等形式交替出现,这样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大量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事实表明:课堂活动形式多了,学生中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等现象大大减少了。
快反馈。根据八年3班学生的特点,数学学习往往需要多次反复才能掌握知识。这里的“多次反复”就是“多次反馈”。对于练习中的问题,采用集体、个别相结合,在教学过程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在黑板展示等手段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
在引入“因式分解”这一概念时是通过复习类比“整式的乘法”得到的。此处的设计意图是类比方法的渗透。分解因式是一种变形,变形的结果应是整式的积的形式,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是互逆关系,这种互逆关系一方面体现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又说明了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探索因式分解的方法,事实上是对整式乘法的再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学生已有的整式乘法运算的基础,给学生提供丰富有趣的问题情境,并给他们留下充分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从整式乘法到因式分解的这种互逆变形的过程。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板书的书写、整洁程度有所欠缺,不够规范,我将继续加强自己在这方面的练习;
2.对于教材的分析还有所不足,导致对于本节课重难点的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3.在课堂当中,一些语言以及板书的内容的严谨度不够高,学生在板演时出现的书写小错误也没能及时发现,我在教学当中对于概念的概括,语言也不够简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在这个方面多下功夫,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关键字】暗示法;社团语言学习法;外语学习焦虑
一、外语学习焦虑
根据许多老师的多年教学实践,学生英语学习成效不好在于学英语时有心理上的障碍,也就是外语学习焦虑。焦虑是变态情绪之一,又称心理异常。一般认为焦虑是指个体由于预期不能达到目标或者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使得其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许多研究者认为语言焦虑影响语言学习。促进性焦虑对语言学习者的学习产生一些积极影响,而过量的焦虑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二、两种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1.暗示法。“暗示教学法”是由保加利亚精神病疗法心理学家乔治.罗扎若夫首创的,他给其下的定义是:“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结合起来,”被称为是一种“开发人类智能,加速学习进程”的教学方法。
2.社团学习法。社团学习法又称咨询法,产生于60年代初期的美国,是由美国心理学教授Charles A.Curran提出的一种外语教学法。社团学习法吸取了心理学中的心理咨询的一些理论和实践方法,把教师看作是教室里的咨詢医,把学生看作是病。其基本程序是:一群学生在教室里围坐成一个圆圈,教师站在圈外;其中一个学生用母语轻声传达一个信息;教师将此译成外语;学生用外语重复一遍并用录音机录下;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用外语传达更多的信息;学生然后对自己的感觉进行反思.
三、运用暗示法和社团语言学习法促进英语学习
1.社团语言学习法帮助学生消除焦虑。通常学生们在社团学习法课堂中的焦虑程度较低。当学生初次学习一门语言时会有不安全与紧张感。他对将要学习的语言的发音、词汇、语法的规律一无所知,这些因素将会给他带来焦虑感,而这种感觉将在他学习的过程中起到负面的作用。而社团学习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社团学习法的课堂中,教师成为“语言咨询师”。他们会很耐心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把他们的母语翻译成目的语,从字词到句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完全地相信教师。当教师尝试着减轻学生的焦虑,学生们就会从这样轻松的学习氛围收获。当他们感觉安全时,不会担心是否受到教师的批评,也不会感觉是否会在同学面前出丑。当他们把所有这些负面的因素抛到脑后时,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进行高效的学习。
2.运用情感心理暗示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情感心理暗示指运用人的情感因素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学生不知不觉接受你,靠近你,相信你,从而被熏陶感染。在英语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情感心理暗示,激发和引导学生的积极情绪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所以,英语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巧妙的抓住时机及时运用情感心理暗示肯定学生,尤其是英语成绩差的学生,要想取得进步,就一定要适时鼓励他们,并帮助他们逐渐消除影响学英语的消极情绪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信任你、喜欢你。从而快乐地学英语,有了自信心和进步以后,他们英语学习就会变得容易,提升也更快。但是,在表扬的同时要注意纠错的方式,不能有错就纠,这可能适得其反打击其自信心。
四、总结
社团语言学习法通过创设一个相互支持的团体,使学习者在这个团体中互动、分享、合作、竞争,增强了自信心和责任感而降低了焦虑感,有助于学习。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仅仅起到了辅助与引导的作用,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社团语言学习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语言学习方法,但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对教师的要求过高,学生过度依赖教师等。暗示法运用心理学、生理学和精神治疗学中的整体性规律,使学生的大脑和身体,有意识和无意识活动,理性和感性活动结合成完整的统一体。在教学中,综合运用暗示、联想与想象、智力、体力、音乐等方式,充分挖掘和开发学生心理潜力,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但是暗示法对教学条件,教师还有学生得要求都比较高。
总之,英语教学中,任何一种教学法都各有利弊,要想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就要从教学实际出发,采用相应的教学法,综合利用、取长补短。以一种科学、实践的态度对待外语教学,同时不断探索,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找出一条最适合学生英语学习规律的教学路径。
【参考文献】
[1]王银泉、万玉书,外语学习焦虑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
[2]Scovel,T."The Effect of Affect o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A Review of theAnxietyResearch"inE.K.HorwitzandD.J.Young,Language Anxiety,101-108.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91.
作者简介:唐斯思,女,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科教学研究生。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作全面深入地冷静思考和总结, 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 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然而传统的教学流程, 基本是先按各种教学参考书编写教案, 然后依照教案上课, 基本缺少了根据特定的教学对象进行教学构思、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有些教师一篇教案年复一年地使用, 不管是哪种程度的学生, 依照教案教完就是。试想如此千篇一律地教学, 百遍何异于一遍, 教学质量何以提高?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 从根本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 更新教学方式、方法, 无疑是势在必行的事。在教学中尝试教学反思法, 及时反思教学中的得失, 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一条捷径。那么如何来进行教学反思呢?
一、自我提问
课前, 教师首先应针对所讲内容进行自我提问, 列出问题清单。问题清单的主要内容可以有三方面:第一, 这节课的性质要求是什么;第二, 在授课中总共有哪些方法, 这些方法的优点与不足是什么, 它们应用的条件和情境如何;第三, 我是如何思考的, 在这一课中我的教学方式是什么, 与别的老师差异在哪里。
比如七年级语文教材中关于《伊索寓言》的名著导读, 这是一节“导”读课, 重点在“导”字, 要求学生大致了解这本文学名著的时代和成书背景、写作特色以及作者相关知识, 目的是领启学生阅读这本书的兴趣, 引导学生自主在课外阅读这本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等教法。这些方法各有各的优缺点,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语言传授知识的方法, 是一种传统的授课方式,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教师能全面把握教学的进度、深度和广度;缺点是学生只是单面接受知识, 缺乏思考的空间与主动参与的机会。读书指导法是学生通过自学教科书、参考书获取知识的方法, 其优点是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缺点是对自控能力强的学生是可行的, 但对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却不太有效。
结合各教法的优缺点, 在授课中笔者采用了引导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以及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首先, 教师用引导法来引导学生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像者》和《蚊子和狮子》, 分别用以下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 (1) 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2)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3) 生活中有这样的事吗? (4) 故事中有一只___的蚊子? (5)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6) 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吗?第二步, 在解读这两则寓言的基础上, 再投影六个主问题, 然后教师用讲授法的方式总结阅读寓言的方式: (1) 读故事, 明内容; (2) 抓角色, 感寓意; (3) 用寓意, 悟生活; (4) 变角度, 有新意。第三步, 再让学生用讨论法来说说这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点, 目的是让学生对《伊索寓言》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第四步, 用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伊索寓言〉:生活的智慧和想象的魅力》1~3段, 并思考关于《伊索寓言》这本书, 你了解到什么信息?然后用讨论法完成关于《伊索寓言》这本书的时代和成书背景、写作特色等方面的知识落实, 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 学以致用, 让学生运用之前总结的阅读方法来阅读书本中的七则寓言, 小组之间互相讨论并交流, 最终达成课外自读《伊索寓言》的目的。
在这堂课中, 笔者与较多教师不同的是不用“主讲”代替“主导”, 并且把课文与名著导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 也跳出了由教师一味介绍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特色等让学生极被动的导读课模式。但在具体的教学生成过程中, 教师一定得注意“导”的分寸。
这一教学反思主要运用于教学活动之前, 着重指向我们的内部思维。
二、反思教案
做一张教学设计反思表, 内容包括: (1) 对象分析:学生预习材料的掌握情况和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如何。 (2) 教材分析:哪些内容应删减、调换、补充。教材中的章节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自己的教学顺序。在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上与学生实际有哪些差异。 (3) 教学顺序:包括教学环节设计、教学各环节的目标、使用材料、呈现方式等。 (4) 教学组织:包括如何设计提问、如何组织等。 (5) 总体评价:我的教学的特色在哪里, 教学效果如何, 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是什么, 如何改进它。
比如, 我在上《伊索寓言》名著导读时, 把课文与导读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由感性到理性的一般规律来引导学生, 感到有水到渠成之效。但在问题设计方面还是有缺陷, 如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这个问题限制性太大, 让学生对于角色的把握开放度不够大, 给领略寓意带来难度, 还不如改成“赫耳墨斯是怎样一个神”的开放度大, 这样学生对文本、对角色的把握会更深一些, 自然对寓意的把握就容易多了。而最后让学生自由阅读七则寓言, 课堂组织方面要更放开些。
这一反思应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着重对教学效果和过程的反思。
三、课后反思
在上课过程中, 由于教学活动紧张, 教师难免会顾此失彼, 遗漏一些知识点。上完了一节课并不意味着这堂课的活动就中止了, 课后教师应该趁热打铁, 花一些时间来反思这节课的得与失, 反思一下这堂课是否较成功地突破了重点, 化解了难点, 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哪些是切实可行的, 哪些是行不通的, 哪些知识点漏讲了, 哪些知识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并在自己的教案末尾写上教学后记, 以便在下节课或复习阶段再补充讲授遗漏的知识点, 以及对教学不太成功的环节作出调整。
四、交流反思
古人说:“旁观者清, 当局者迷。”单纯的自我反思活动, 通常比较模糊, 难以深入。而在讨论时, 来自交谈对象的反馈往往可以使人思维清晰、活跃, 并会激起深入的思考。教师个体通过将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展现给其他老师或者在课后与学生进行学习上的探讨, 在充分交流、相互诘问的基础上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 可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 并了解不同的观念。因而教师们经常性地进行集体备课, 互相听课、评课及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活动等, 能有效地实现交流反思, 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美国学者波斯纳说:“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是的,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通过多年的教学有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后, 再通过对经验的进一步反思, 必将使新手型教师成长为成熟型教师, 成熟型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认识到教学反思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 通过自身的不断自我反思, 在校园中创设反思的氛围, 既可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亦能促进整个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所以, 笔者认为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 教师的教学智慧, 要充分地激发出来, 就需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活动。
【反思学习法】推荐阅读:
假期学习反思09-29
大反思学习09-30
学习反思的文章09-26
学习法律教学反思10-02
新课改学习反思12-09
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校长01-03
安全事故学习反思心得07-22
研究性学习反思11-08
中学教师师德学习反思12-21
初三学习总结与反思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