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技工学校分析(推荐7篇)
(草案)
一、时间:2018年_6__月_30___日上午__10__
二、地点:大会议室
三、参加人员:校领导,各教研室主任,教务科、党办、校办、宣传科、学生科、就业办、团委负责人,各专业毕业班班主任、部分毕业生(名额另行通知)
四、主持人:李亚娟
五、会议议程:
(主持人介绍与会领导及嘉宾)1.奏国歌; 2.校长李五平讲话;
3.学校党委余启学书记分别宣读某某国家奖励文件和我校《关于表彰2018届优秀毕业生的决定》; 4.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 5.校领导为优秀毕业生代表颁奖
6.校长李五平为毕业生代表颁发毕业证书; 7.毕业典礼结束。
各部门分工如下
一、学校办公室负责工作如下: 1.负责与学校各部门总协调工作;
2.与学生科一起负责会场布置及会议所需的材料工作; 3.负责撰写校长、书记的讲话稿工作;
二、教务科负责工作如下: 1.负责学生毕业证的发放工作;
2.负责毕业典礼上的推荐毕业生毕业证的准备工作;
三、学生科负责工作如下:
1.不同专业各选出10名优秀学生(校长颁发毕业证书); 2.负责推荐优秀毕业生一名(毕业典礼上发言); 3.负责组织学生参加毕业典礼的工作; 4.负责毕业典礼会场的秩序维持工作;
四、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工作如下:
1.负责优秀毕业生的推荐工作(由书记宣读优秀毕业生并颁发证书)2.负责统计毕业生就业信息工作;
五、宣传科负责负责工作如下: 1.负责会场的拍摄、摄像工作; 2.负责毕业典礼的宣传、通讯报道工作; 3.负责新闻稿件编写并发布微信平台及网站工作;
六、团委负责工作如下:
与相关部门一起负责会场布置工作;
一、广东省技工院校专业建设现状的SWOT分析
SWOT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SWOT分别代表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会)、Threat(威胁)。S(优势)和W(劣势)是内部因素,被认为“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O(机会)和T(威胁)是外部因素,被认为是“可能做的”,即环境和威胁。SWOT分析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依照矩阵形式列举排列,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对策。
(一)优势(Strength)分析
1. 专业设置服务产业发展需求。
以市场为导向,我省技工院校根据企业、产业和社会需求设置专业。目前,我省技工院校招生专业共有500个,每个学校平均设置专业15个。按产业划分,与第一、二、三产业所对应的专业,分别占专业总数的3.4%、36%、60.6%,与目前广东产业结构逐步实现了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服务业成为广东经济第一大产业的格局相吻合。
2. 专业标准与职业标准相对接。
技工院校在开设专业时都设置了本专业对应或相近相关的职业资格,课程设置也融合了职业技能鉴定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课,技工院校培养技能人才标准与国家职业资格衔接。一些专业设置虽还没有国家职业资格证考试,也与行业上岗证对接。
3. 各技工院校重视并加强专业建设。
近年来,我省技工院校高度重视专业建设,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实训室建设等方面加强专业建设。统计显示,47.3%的专业形成了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占专任教师的5.5%,主要设备设施性能93%是完好和先进的。
(二)劣势(Weakness)分析
1. 专业重复设置多,品牌特色专业少。
我省技工院校专业多且杂,专业设置雷同、重复建设、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突出,专业设置重复率68.7%。重复设置较多的专业依次是数控加工技术、模具制造和设计、汽车维修与检测、电子商务、会计等。全省技校开设专业数量多达500个,但真正有影响力的专业不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新兴专业相对偏少。
2. 专业课程实用性较弱,教师企业工作实践不够。
有的学校专业技术理论和实操课程学时不到总学时的2/3,实训和实际操作课时不到总学时的40%。专业技能课程设置未能针对企业岗位工作流程和所需要的操作能力,学生实用性技能与企业实际脱节。此外,我省技工院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不到1/3,企业实践的机会少。特别是来自普通高等院校大学毕业生的教师,他们具有专业理论知识,但技术性、技能性不强,实际操作动手能力薄弱,由于缺乏到企业实践的经历,教师授课容易与企业需求脱节,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机会(Opportunity)分析
1. 各级党委党政府关注技能人才的培养。
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技工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指出“作为制造业大国,我们的人才基础应该是技工”、要求“大力培育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强调要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5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意见》。这些都为技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 职能部门重视技工教育的内涵发展,研究完善专业建设相关政策文件。
广东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建立我省技工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我省技工院校重点和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为我省技工院校专业建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威胁(Threat)分析
1. 技工教育的经费投入不平衡。
广东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职业培训工作,逐年加大对技工教育的经费投入,但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同时,经费的投入不平衡,用于专业建设的专项经费投入不足,也未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在专业建设方面成绩突出的学校。
2. 缺乏专业建设正确的信息导向与监控。
没有在全省层面上根据市场需求对专业建设提供相关的信息反馈及动态监控,以此明确一段时期内鼓励、限制、淘汰的专业,为全省技工院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3. 企业参与技工院校专业建设力度不够。
行业参与技工院校教学改革、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和教材开发等方面还远远不够。校企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化。校企需求不同步,学校很急切、很热情想与企业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职业标准,共同开发教材、学材,共建评价标准,共建生产实训中心,共建师资队伍等专业建设方面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但企业需求不大,热情不高,难以开展。
二、加强专业建设的对策
根据对广东省技工教育专业建设的SWOT分析,建立SWOT分析矩阵,制定了SO策略、WO策略、ST策略、WT策略四方面的策略。SO策略是发扬广东省技工教育专业建设现有的优势,抓住外部机遇的策略;WO策略是利用外部机遇改善现存劣势的策略;ST策略是利用现有优势避免或减轻外在不利因素的策略;WT策略是克服现有劣势、避免或减轻外在不利因素的策略。这四个方面的策略可扬长避短,化解威胁,抓住机遇,提升自我,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强化特色发展的激励机制
政府财政在逐步加大投入的同时,要不断优化投入方式与方向,重点关注专业建设。特别是加大对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的投入和扶持。在全省技工院校中扶持建设一批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质量好的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重点支持打造一批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品牌专业和新型前沿专业,扶持打造一批面向优势传统产业、地方主导产业的基础专业和特色优势专业。
(二)加快建立各级技工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一方面,成立由国内外专家、相关的行业、企业、高校、技工院校等相关部门专家担任成员的省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及各专业指导委员会,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全省技工院校专业建设的研究、规划、指导与管理。另一方面,各校也要在省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抓紧建立健全本校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动本校专业的建设。
(三)建立我省技工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瞄准我省产业发展需求,加快优化技工院校专业布局结构,强化第二产业优势专业,积极开拓第三产业新兴专业,适度设置第一产业特色专业。引导地方和学校根据区域产业需求,开展重点产业需求和专业预警分析,加快淘汰与产业发展不适应、就业有局限的落后专业,开设符合现代产业发展方向、就业质量高的新专业。
(四)强化专业服务产业发展导向
构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有效对接产业、企业、岗位的专业建设机制。技工院校的专业设置及调整应以我省现代产业和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布局为导向,对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要予以大力支持。要优先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优化发展与传统支柱产业调整升级相关的专业,积极发展与现代服务业相关的专业。有效控制社会需求趋于饱和的专业。
(五)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及时调整专业建设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紧紧围绕“校企双制、工学一体”探索和创新多种有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和制订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技术研发、办学质量评价、招生就业等方面深度合作,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实现合作共赢。
(六)创新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增强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创新课程体系,根据对接产业集群的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校企合作制定开发专业课程标准,建成一批以工作过程、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为导向的精品课程、特色教材和优质课件。建立对接产业集群、适应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以一体化教学场地建设为主线将教育教学、职业培训和生产(服务)等要素融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建设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具有一定生产(服务)能力的校内实训基地;积极探索校企双制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机制、新模式。
(七)扎实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要求全体专业课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实践内容包括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技能要求、用人标准、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等。规定中明确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新任教师应先实践再上岗;公共基础课教师也应定期到企业进行考察、调研和学习。
摘要:加强专业建设对提升广东省技工院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服务广东经济结构转型发展、产业升级具有重要作用。采用SWOT分析法,将影响专业建设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通过矩阵列出,对广东省技工院校专业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加强专业建设和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SWOT方法,技工院校,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马仁杰,王荣科,左雪梅.管理学原理[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2]朱晏瑶.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通知》要求,学校不得采购不合格食品(三无产品或原料),不得采购和使用散装食用油、散装调味品以及含铝膨松剂、人工色素以及含有人工色素的调味品;不得外购散装馅料、烧卤熟食等。尽量采购新鲜肉制品,少使用冷冻肉制品、油炸食品以及香肠、火腿、肉丸等加工肉制品等。火腿肠、丸子、烤串、腊肠等不得作为荤菜。
《通知》还提出,应加强对学校小卖部和学校食堂供应品种的管理,引导校园商品店不销售、学生不饮用碳酸饮料、食用方便面等无益身心健康的食品,保护和增进青少年身体健康。
学校禁售碳酸饮料体现制度善意
促进学生的膳食营养均衡,体现了浓浓的政策善意,让家长感到欣慰,他们可以少一些担心孩子吃不好、营养不良的焦虑了,又能增加家长、社会对学校食堂管理的信心,给家长吃一颗“定心丸”。广东省教育厅此举值得点赞。
对学校而言,提供膳食不是普通的社会服务,而是特殊的生活服务,在膳食安排上,要区别于社会服务,质量上要满足学生的生长发育,这是一项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的教育服务事项,不是普通的市场行为,教育主管部门理当介入,不能坐视不管。对学生而言,缺乏对营养搭配的基本认识,只是觉得什么味道好、容易下咽就买什么吃,而碳酸饮料、方便面等对健康不宜的饮料、食品又最受学生喜爱。如果学校广泛销售此类饮料、食品,有的学生可能就会把它们当主食,结果导致学生摄入营养严重不良,影响身体健康。
当然,引导学生不喝不健康的饮料、不吃不健康的食品,家长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如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在努力引导,而家长却在背后“教唆”、唱反调,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努力就白费了,学生还会抱怨老师和学校,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简单“拉黑”碳酸饮料可能会事倍功半
青少年正处于发育期,假若不加节制地摄入过多碳酸饮料,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从这个角度看,学校确实有义务、有责任帮学生抵制碳酸饮料等食品,但简单地将其在校园“拉黑”,却很可能事倍功半。
[技工学校高级讲师评审标准] 精通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本专业较高的工艺技术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及时跟踪并掌握国内外职业教育理论和本学科及相近学科学术发展动态,根据技工教育专业发展的需要,确定专业(学科)教学研究方向;熟练担任2门以上(含2门)课程的全部教学工作,对其中至少一门课具有独到见解,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高,在教学研究和实验室建设方面有较大贡献,教学工作成绩显著,取得一项以上有重要价值的教学成果;有较高水平的论文、编著或处理重要技术问题的专项报告;有较高的学术,技术造诣,有组织和指导本专业教学工作和培养教学人才及指导讲师工作的能力;敬业爱岗,模范执行师德规范。
[技工学校高级讲师申报条件]
第一条 适用范围
本条件适用于我省技工学校、技工职业培训中心和职业技术培训教研室从事理论教学和教研工作的、申报评审高级讲师资格的在职在岗教师和教研人员。
第二条 思想政治素质条件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热爱祖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每年考核称职以上(含称职)。
具体要求是:热爱职业教育事业,自觉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职业教育法规,学风端正,严于律已,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对待教学工作 讲求科学性、严谨性、实践性,悉心培育技工人才;刻苦钻研教学业务,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为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任现职期间,如有违反法律法规受到刑事处罚,不得申报教师职务;违反纪律、因失职造成重大事故、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教学科研成果,或连续两年无故不完成教学任务等情况而受到记大过、留察、降职降级处分,在撤销处分后2年内不得申报教师职务。
第三条 学历、资历条件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博士学位,取得讲师资格后,实际从事讲师工作2年以上;
2、获得硕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或取得双学士学位,或本专业大学本科毕业取得讲师资格后,实际从事讲师工作5年以上;
3、本专业大学专科毕业,取得讲师资格后,实际从事讲师工作8年以上,或从事本专业工作20年,其中取得讲师资格后,实际从事讲师工作5年以上。
4、教学成绩卓著,贡献突出,教法具有独创性,教学经验先进并曾在全省、全国推广,被同行所公认,获国家或省二级以上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项目或省级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
5、确有真才实学,教学效果显著,获国家或省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称号者;
对在非教育系列已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高级职务资格者,必须经 过教育学、心理学各100学时的培训,其中,从事专业技术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同时必须经过100学时的生产实习教学法的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取得结业证书。
第四条 外语条件
1、必须具备在2小时内正确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4千字符的能力,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外语考试,成绩达到规定要求。
2、外语教师需考第二外语,成绩合格。
3、具有博士学位者可免试外语。
第五条 继续教育条件
1、担任讲师期间,每两年参加培训学习,累计不少于100学时,接受国内外新教育理论和信息以及本专业(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新技能的继续教育。
2、申报者必须提交任职讲师期间完成继续教育的有效证明。
第六条 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条件
在担任讲师职务期间,必须具备下列教学工作经历和能力:
1、从事技工学校教学工作,平均学年授课时数400学时以上;熟练掌握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中应掌握的问题和教学方法,并需熟练掌握相关的技术规范、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的背影材料。
2、从事学校党群工作和行政管理的兼职教师,其教学工作量:校级领导平均学年授课不少于160课时;正副科长和班主任不少于240课时。学校党政领导的管理能力、水平、工作业绩(政绩)方面,经上级主 管部门考核评估,成绩优良(附主管部门的评估意见)。
3、担任班主任工作3年以上,经考核合格,并提交班主任工作总结;指导青年教师开展班主任工作或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
4、提交任讲师期间2门课程完整、规范的教案,并曾进行3次以上的公开课,评议为优秀,并提交评议表。
5、专业技术理论课教师具有指导本学科实验室建设或本专业实习工厂建设的能力。
6、专业技术理论课教师必须基本掌握与所教授的课程有关的某一工种初级工的应知应会,并经地级市以上劳动行政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考核,取得合格证书;文化基础课教师必须确有成效地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并提交有关的工作报告。
7、曾参加过本专业的新知识、新工艺的教学研究,并解决过本专业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并取得良好效果。
以上各项须由学校或主管部门提交有效的综合证明材料。
第七条 业绩成果条件
任讲师职务期间,必须具有下列条件之2条:
1、曾被评为地级市以上优秀教师或先进班主任;
2、曾获省级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以上;
3、曾获省级技工学校教研工作先进个人奖;
4、曾参加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的职业培训或技工学校教材及配套资料的编写工作,并为主要参编人或主编;
5、担任讲师期间,所教班级学生本专业课程的总评成绩合格率为 95%以上,优良率为60%以上,并经学校领导审核确认;
6、所教班级学生本专业课程参加地级市以上的知识(技能)竞赛,获得奖项,并提交奖状证书复印件及学校证明;
7、具有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成果;
8、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学生操行优良率为90%以上,差生转化率为80%以上,并经学校领导审核确认。
第八条 论文、著作条件
任讲师期间,公开发表本专业(学科)论文,出版编著,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具有经省、市级出版社出版的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有重要价值的编著(代表作)1部,且为第一作者;
2、具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有重要价值的论文(代表作)2篇,均为第一作者;
关键词:广东,学校共青团,“青马工程”,基本经验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 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社会思想观念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同时,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社会环境中,广大青年思想活动的自主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此背景下,能否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起来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将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成败。因而,在校大学生开展“青马工程”具有十分迫切与必要的意义。[1]
“青马工程”,全称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共青团中央于2007年启动的一项青年培养的战略性工程,旨在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
多年来,广东学校共青团始终坚持“为党做好青年群众工作的核心主业”要求,把实施大学生“青马工程”作为团的学校战线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进一步把广大青年学生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广东学校共青团实施“青马工程”的典型做法
(一)“三步走”构建培养体系
多年来,广东学校共青团对推进实施“青马工程”注重顶层设计, 科学谋划,认真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逐步构建起省-校-院(系) 三级培养机制。
1.省级试点求真经
广东团省委为进一步落实团中央实施“青马工程”的有关部署,在每年举办一期“青马工程”省级集训班的基础上,选取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12所高校作为省级创新实施大学生青马工程示范院校,并于2011年完成了示范试点全部的初期指标和效果。
2.全面铺开布大局
在认真总结全省12所“青马工程”示范高校实践的基础上,横向优化“青马工程”“理论+实践”的课程培训体系,纵向推进“青马工程” 在全省141高校全面铺开。截止至2013年,广东省已探索出一套较为成熟的校级“青马工程”培养机制和模式。
3.深入院系开新篇
2014年以来,广东团省委着重推进“青马工程”进院系工作,形成省-校-院(系)三级培养机制,推广和共享广东“青马工程”教学资源,确保高校开设“青马工程”的二级院系数量占本校二级院系总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院(系)级每年培养人数不低于本院(系)团员数的10%,校级骨干班每年培养人数不低于100人。
(二)“五个一”创新“粤式青马”品牌
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广东学校共青团初步形成了大学生青马工程的培养模式,积累了开展此项工作的经验和创新产品。具体体现为“五个一”:
1.一种群体:“爱马士”——热爱马克思主义人士
“爱马士”是“青马工程”在广东的推进过程中涌现的代表性创新产品,即:热爱马克思主义人士,巧借西方奢侈品品牌“爱马仕”名称谐音,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培训工程群体,系广东青马学员首创。凭借其趣味性和易记性,“爱马士”使得“青马工程”这一政治性强的思想引领工作更容易入耳入心入脑。作为青马学员的群体昵称, “爱马士”一经推出,得到上级领导、专家学者和广大学员的肯定,在广东高校学子的“朋友圈”广为流传。
2.一个标准化流程:培养合格青马学员的标准化实施手册
在不断总结实施推进“青马工程”经验的基础上,广东团省委摸索出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思想引领要求的标准化培养流程,创新地制订了 《青春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广东“百所高校万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标准化实施手册》。通过“投入青春总动员”、“找准人生北斗星”和“淘尽大浪见真金”等三个部分生动解答了什么是“青马工程”、为什么要参加“青马工程”、参加“青马工程”使命意义和时代要求,培养怎样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等问题,系统地介绍了广东大学生 “青马工程”培养体系,为各级学校团学组织开展“青马工作”提供了系统性指导。
3.一系列慕课:“青马工程”——《广东青马微课》
为使“青马工程”在广东高校学子中更加深入人心,广东团省委组织团队创设《广东青马微课》。该视频以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的手段,生动、系统地介绍了“青马工程”的提出与发展历程以及青马班学员的条件和考核标准,并授权全省高校使用,该视频在各省级、校级青马班学员招募宣传、青马班开班仪式等重要节点和场合使用播放,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学生对“青马工程”品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还聘请一批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青马学员录制精彩的慕课,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4.一套教材:研讨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编印学习教材
为使青马学员能够随时随地进行理论学习,广东团省委组织专家学者编印了《历史先声》、《中国探索》、《家国天下》一套多册的口袋书。分别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经济学的主要观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及其成果、领导人对青年和共产党员的要求和教诲、政治家和思想家对社会生活形式的分析等内容,为青马学员学习和运用提供参考。
5.一批网络新产品:随时随地分享、自由自在交流
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关注焦点,广东团省委组建技术团队研发手机APP—“爱马士养成记”,搭建起一个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自由自在交流”的动态时尚学习交流平台,逐步扩大服务群体,丰富培育方式,深化育人功能,融入岭南文化,加强实践保障,形成广东区域特色,扎实推进广东省“青马工程”有序高质地开展。同时,广东团省委还开发了便于学员管理交流的APP—“微派领航”,在“广东学联”微信公众号上原创多条“青马工程”主题推文,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线上线下自由交流。
(三)“百花开”涌现多所高校先进典型
近年来,广东141所高校在推进实施“青马工程”的过程中,结合学校校情的经验机制:
1.在构建“青马工程”培养体系层面
如中山大学以学生为本,精英化培养,打造“青马工程”三级联动培养体系。成立院系青马学堂,推行“完全多项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2014年广东团省委力推中山大学成为全国创新试点项目,成立了院系青马学堂,探索推行完全学分制的模式改革,建立以“校级集中培养为核心,校区自主管理为辅助,校院联动行为基石”的三级联动培养体系,逐步运用新媒体技术理顺运行机制。
2.在建立“青马工程”培育机制方面
如华南师范大学充分发挥教育部首批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的资源优势,在近几年的培养实践中探索形成“信念为先,特长为重”的教育理念以及“兴趣性切入,实践性推动”的教学模式,注重发挥导师引领作用,为每位学员配备校内校外导师各1名。2015年五四青年节期间,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走进华南师范大学青马班, 与青马学员交流互动,并肯定了该校青马培育机制。
3.在整合“青马工程”校内外资源的方面
如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发挥建校65年的红色革命历史和多年来华南青年干部培养中心工作经验等优势,常年为广东141所高校开设省、市、校各级青年马克思主义骨干培训班,并使其成为常态化青年学生培养工程周期开班,针对各类培训群体开发出五大系列近百个课程,10多年来为省内外培训了基层团干部、青年党政干部、志愿者等18万多人次,实现了省内高校青马教育资源共享。此外,以肇庆学院、岭南师范学院、惠州学院等为代表的地方院校把握区域优势、结合地方特色,整合地方资源,开展一系列青马班培训活动。以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为例, 各地方高校团委利用地方红色文化等资源,回顾抗战,勿忘国耻,深化学员爱国主义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廉政教育,端正大学生骨干的态度与作风。
二、广东学校共青团实施“青马工程”的实践启示
广东学校共青团在其长期的“青马工程”实施过程中,已形成培养体系,建成培养机制,通过深入分析其经验成效,也将为其他各级学校共青团实施“青马工程”的有效路径探索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坚持示范创新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开展“分众化”培养,推进“青马工程”到高校基层
“青马工程”工程作为一项面向广大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在各高校推进过程中一定要立足学校实际,结合学校特色。这就要求在顶层设计时坚持示范创新和分类指导相结合。鼓励和引导较具实力的高校先行先试,示范创新,提供试点经验借鉴。对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省会院校和地方院校,综合院校和专门院校,采取分层分类指导, 更好地将“青马工程”工作往横向和纵向全面推广。
(二)坚持思想引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强化“研究体验式” 学习,激发“青马工程”强大生命力
在推进“青马工程”落到实处的过程中,也要注重理论研究和思想引领的建设。如丰富理论教育形式,邀请专家学者、党政领导授课;与此同时,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健全108个“青马工程实践基地”,结合“展翅计划”、“高飞远翔”等团属优秀品牌项目,广泛推动学员参加各类社会实践。
(三)坚持集中培训和跟踪培养相结合,健全“长效化”机制,服务“青马工程”学员成长成才
每年定期开展省级和校级“青马”班集中培训,保证培训的质量, 并借助“青马在线”、“爱马士养成记”手机APP等线上学习平台,打造永不下课的动态学习平台,并开展青马工程专项调研、青年马克思读书征文活动等,探索长效培养机制。协同推进“青马工程”与高校“推优入党”机制相对接,推动党建带团建,党校促团校,党课联团课。
(四)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设计“多维化”课程,构建“青马工程”培训全体系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关键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地丰富其理论内涵;这就要求各省级、高校团委要广泛聘请校内外从事马列主义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从事党政管理的高层领导及社会知名人士等作为“青马工程”导师,建立结构合理的“导师库”,通过理论课堂、课题研究、专题讲座、青年论坛、主题讨论等丰富多元的理论教育形式,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员心中生根发芽。同时,高校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公务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青马工程”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逐步建立起一批常规、高质的“青马工程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假期安排青马学员到基地开展不少于十五天的岗位实践锻炼,培养“青马学员”艰苦朴素、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生活作风,帮助他们学习掌握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创造真知的科学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唐锐,谭彬,郑嘉茵.“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机制建设探究——以中山大学“青马工程·中大100”计划为例[J].青年探索,2014,No.18702:89-92.
摘要: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要求“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基础。目前,中职教育师资队伍的数量、学历结构、师生比、双师型教师数量和比例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新思路;加大财政投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
2008年5月,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双转移”的决策,这是改革开放30年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贯彻这一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一次极好历史机会。从产业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来看,推进“双转移”战略必然要求中职教育作出战略性结构调整,其中师资队伍建设既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基础,又是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
一、广东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现状
2008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要求“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率先实现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推进校企合作,建设集约化职业教育培训基地,面向更大区域配置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职业教育已被列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要求,“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地方各级财政要继续支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1]在“十一五”期间,中央与地方政府将增加100亿元以促进投资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学校数与在校生数
根据广东省相关数据统计,2007年底共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普通中专学校、职业高中、成人中专学校)595所,教职工5.21万人,在校生90.76万人,另有技工学校217所,在校生45.81万人。从2001年以来,中职教育在校生数持续增长,2001年在校生78.67万人,2007年在校生人数增长到136.57万人,据初步统计,2008年达到了154.6万人,这一增长基本上与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相吻合。图一是2001—2008年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的情况。[2]
(二)师资队伍的数量、学历和师生比概况
2007年底,广东四类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人数基本保持在7.24万人左右,其中专任教师为5.16万人左右。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79.95%,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全国平均水平为76.7%),但仍然低于同层次的普通高中教师88.85%(2006年)的学历合格率。
根据在校学生136.57万人(2007)计算,广东中职教育的师生比是1∶26.47。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05年重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评估指标体系”要求,中职学校师生比的合格标准是“在1∶15—1∶17或在1∶21—1∶23之间”,优秀标准是“在1∶18—1∶20之间”。在职业教育十分发达的德国,1998年全日制职业学校的师生比是1∶13.9。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师生比接近教育部制订的合格学校标准的上限,但由于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粤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中等职业学校合格教师十分缺乏,教师数量处在动态的变化中。
(三)师资队伍面临的问题
1.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不稳定的倾向。优质师资“孔雀东南飞”。从专业看,一些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热门专业(如数控、建筑、英语等)教师流失严重;从人员看,流失的教师以中青年骨干居多;一部分教师虽然身在学校,但心里却想找一个更好的去处或把部分甚至主要精力放在校外的有偿社会兼职活动上,教学不安心、不用心。
2.实训课指导教师和实验员缺乏。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实践性很强,有的学校没有专任实习指导教师,出现“在黑板上种田、开机器”的现象。由于受人事制度和经费的限制,即使学校从企业和社会上录用专业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但学校无进人指标,只能按临时工待遇,虽长期工作,晋级、职称等问题仍难以解决。
3.专业课教师的教研活动不够活跃。教研组作为教师集体从事教学研究活动的小组,应经常开展专业课的教研活动,这是专业课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方法之一。然而从现有的情况来看,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的专业教师数量极少,其教学往往是“单枪匹马,孤军奋战”,专业课教师不能及时交流信息。有的专业虽已成立中心教研组,但未能充分发挥教研组的职能作用;有的是有名无实,形同虚设;有的偶尔活动一次,工作也未落到实处。
4.职教师资培训机制不健全。教师进修提高的受限因素过多,不少学校办学经费严重不足,难以完成教师进修提高任务。教师编制过紧,一线教师负担较重,不少教师想进修又难以脱身。在2007、2008年,广东省中职教师完成国家级培训人数仅为80%左右,许多学校就是抽不出教师去进修。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思路
2005年11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对职业教育的师资问题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明确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从战略的高度总结了职业中学教师队伍的建设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省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一是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新思路,一是从财政投入上保证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经费。
(一)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新思路
教育部早在2001年11月就发布了《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由于社会观念和历史的原因,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中仍然是个薄弱环节,教师队伍建设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教师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专业课教师学历达标率低,实践教学能力弱仍是突出问题;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偏低,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缺乏;师资培养培训支撑体系有待健全,培训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地方和学校主管部门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不够重视,未能将其纳入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因此存在管理体制不顺和政策、经费支持不足等问题。”[3]几年过去了,上述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2005年11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又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2]国务院的《决定》给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具体的改革方向,更重要的是创新性地开拓了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思路。
在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思路方面,核心的一点是改革和完善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管理制度。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体制存在着三套体系:一是过去划归行业部门管理的、以培养技术“干部”为目标的中等专业学校系统,以及与此类似的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二者区别仅仅在于招生对象身份的不同);二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职业高中学校系统;三是由劳动与保障部门管理的、以培养技术“工人”为目标的技工学校。三套管理体制、四种学校类型,各自有一套师资的培训、评价、认证体制,这对于科学、合理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极为不利。另外一点是教师队伍建设应该是开放性的、动态性的,面向社会广泛吸引高技能人才到职业教育师资队伍里来,欢迎各种特殊人才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教育人事部门和职业学校要更新观念,对人才的身份、学历、职称等不要求全责备,加快高技能人才、特殊人才在学校、企业间的流动或兼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总之,“建立有利于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是实现职业教育新世纪发展和改革的奋斗目标,是使职业教育的规模和质量适应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同时也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加大财政投入,保证师资培养培训经费
《决定》提出,“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求“从2006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一般地区不低于20%,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各级财政安排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之一就是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2]在观念上要改变重硬件投入(校舍、教学楼、仪器设备等建设与购买)、轻软件更新(教师培训、业务进修、参加学术会议等提高人的素质的花费)的现象。
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紧张,制约着职业学校的发展,同样也严重影响了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经费有限。随着对教师队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队伍中的青年教师越来越多,培养费用也会越来越高,要求培训的人数也会越来越多,经费必将更加捉襟见肘。为此,教育决策部门和学校领导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师资培养工作,加快制定和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在今后几年时间里,省政府可以参照中央和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培训经费的投入,保证每年投入一定比例经费用于职业教育师资的培训。对学科梯队建设或新兴专业学科急需的教师培养,由学校全部承担培养经费,当然,也要明确培养对象为学校服务的义务。对于那些既符合学校教学发展的需要,又属教师个人提高学历或业务水平的进修、培养,其培养费用可采取学校、
所在单位或个人共同承担的办法。
三、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步伐、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一)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步伐,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据调查,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难题,包括学校布局不够合理,专业设置重复,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高;部分学校规模不大,教育教学资源分散;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双师型”教师紧缺;教育与培训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落后,等等。有相当数量学校达不到政府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最低要求,即校园占地15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在校生规模应达到1000人以上。对这些学校必须视具体情况采取联合、合并、共建、划转、股份制等方式进行资源重组。
在中等职业教育调整与改革完成之前,应该分类区别对待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可以在教师培养培训的经费、人员编制、资格认证等方面,获得有关主管职能部门政策上的倾斜,如放宽学校进人指标限制,尤其是高学历、双证书的本科和硕士毕业生可以不受一时一地的指标局限,在人员经费上保证重点投入;而成人中专和职业高中则要从严控制,暂时停止引进和招收教职工,尤其是行政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
(二)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1.教师队伍总量与人员效益应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相适应,其数量应满足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根据前面对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数量的研究,到“十一五”末期,要满足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不断扩大的需要、达到师生比的平衡,相应的教师缺额则更大了。因此,政府现在就应该采取措施广开师资来源渠道,一是应该改革招生和培养办法,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质量,让职业教育师资的主渠道和补充渠道都办出自己的特色来;二是要加强综合大学教育学院或独立设置的技术师范学院的建设,适当增加投入,大力扩大办学规模,合理调整结构,开拓专业新领域,拓宽专业口径,在办学专业和办学层次上有明显提高,使技术师范学院更好地适应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三是多渠道解决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来源,努力把职教师资基地(综合大学或技术师范学院)办成培养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主渠道;四是依托普通师范学院、理工科类高等学校和综合大学建立的职业教育学院,办好职教师资的补充渠道。
2.教师队伍学历结构达标,总体素质要有较大提高。要努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到2010年,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应该全部达到本科学历,为此要积极开办在职教师的专升本职教师资班,支持、鼓励在职教师参加所教学科(专业)或相近学科(专业)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自学考试,使学历未达标者尽快达到教师任职资格。同时根据国家规定“高中阶段教育的教师和校长获硕士学位者应达到一定比例”的要求,在“十一五”期间,落实每年选派若干名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的工作,争取到2010年,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整个专任教师队伍的15%左右,现在就应积极部署“中职硕士”学位点的建设工作。
要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包括新任教师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在职教师5年累计不少于240学时;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对缺乏工作经验和技能的青年教师,要有计划地安排到对口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习和技能训练,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组织、选派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通过国内外培训,逐步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3.完善教师队伍的职称和年龄结构。具有高级专业职务专任教师的比例,中等专业学校(含成人中专)应达到25%,职业高中达到20%,技工学校达到15%;这就要求改革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审中重论文、轻教学与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特别是对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的职称评审,更应该向实践操作方面倾斜。在教师队伍年龄结构方面,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中老、中、青教师的年龄构成要保持一定的比例,一般为3∶4∶3,要做到既有德高望重的学科带头人,又有一批勤奋踏实的中年骨干教师,还应该有一批基础坚实、奋发向上的青年教师,三者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4.健全教师的知能结构。知能结构是指教师队伍中教师的文化知识和从事职业教育的素质能力的构成。职业教育要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职业学校要重视教师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达到教师理论与技能一体化,以适应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教师应具备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能力,突出强调现代化教育培训手段的研制、创新和应用,特色培训方法的应用以及专业前沿培训项目的开发,教师全员达到熟练应用计算机、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采取措施,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提供有力保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全体教师不断追求进步的积极性。
5.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注意师德培训。教师除了应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特别要有较高的师德水平,要做到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的“三热爱”。为此,我们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时,必须加强师德培训,学校要把师德培训纳入学校的重要工作日程,结合实际提出师德建设的具体要求,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结合不同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使师德培训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定期检查和考核,促进全体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本文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8年度立项课题(编号07SKY18)结题报告的一部分]
(邝邦洪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吴筱贞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王川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培训中心副主任,教授;白燕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培训中心主任,教授)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国教育报.2005-11-10(1).
[2]广东统计年鉴2008.http://www.gdstats.gov.cn/tjnj.
[3]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教职成〔2001〕10号)[EBIOL].http://www.moe.edu.cn2001-11-21.
求学参考网 推荐
第一档次学校: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警官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广州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1.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工业大学这四所3A大学是广东省的四大巨头。尤其是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工业大学3A,年年都是超爆人气,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就是广州地区唯一一所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由于有广州地区保护政策的原因,它的分数没有广轻和广高。广东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和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一样,人气是有,但是人气还不足以和广轻广工的抗衡。
2.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学职业技术学院,这两间学院招收的人是比较多,环境远远比不上上面四所学校。广东科学职业技术学院分为广州校区和珠海校区。
3.南方医科大学、广东警官学、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除了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之外,其他都是挂名牌大学的名。作为3A学校,这学校虽然没有四巨头名气之大,但是由于年年都很多人去报考,因此分数也是居高不下,因此如果分数不是太高的话,不敢尝试上面的学院的话,这几间学院无疑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第二档次学校: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外语艺术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技术学院,这一间学院的人素质很不错,帅哥美女不少,不过不好的地方就是宿舍有些是遗留下来的烂宿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学职业技术学院,这两间学院招收的人是比较多,这两间学院属于中等偏上,不过这两学院的校本部环境都没有分校区的好,奇怪的是他们的分校区都非常漂亮。广东海洋大学以及广东交通和广州航海高,这三间学院就是校本部比较亮,但是其他校区环境并不是很好,报考之前经常都有很多人说这三间学校不错,应该会有很多人报,但是实际上去报的人不会真的很多,不过这三间学院却是高分人士第二志愿的好学院。
第三档次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韶关学院、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工贸职业技术
学院
首先这几间学院在招生在第一志愿里都只能招满一半左右,这学院在3A里面属于中等的水平,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行政职业学院,这两间学院后者学校建筑的比较漂亮,而且是一所培育人的做行政领导的学院,拥有一定的实力。至于其他,都是看个人兴趣爱好而报的学院,喜欢做警察的就报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喜欢搞邮递的就报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喜欢搞化贸易的就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喜欢搞设计之类的就报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喜欢有2A名牌带头的就报韶关学院。
第四档次
嘉应学院、茂名学院、广东化工制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理工学院、韩山师范学院、湛江师范学院
1.这些学院招考第一志愿的人都很少,顶多不超过150人,可以说是堂堂正正的冷3A,是第二和第三志愿最佳选择,也可以说是一个低分又想读专A的人群的一个不错选择。
2嘉应学院3A、茂名学院3A,是补录最佳学院。
3.广东化工制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这三间学院也是跟上一档次的一个特长喜欢型的学院,喜欢什么就报什么。
4.深圳信息技术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都是非广州市而且学名气不大的学院。
5.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理工学院,这两间广州地区的学院绝对是每一年3A线也是广州地区人群最佳补录学院,而且广东理工学院搞起了广州地区保护政策,由于环境的制约影响了这两间学院的招生,是补录的好学校。
6.韩山师范学院、湛江师范学院、这两间学院其实一直都给广东教育师范学院压着头,年年都出不到气。
7.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是这一个档次最好的学院。
第五档次
【广东技工学校分析】推荐阅读:
Mhmfbm广东省技工学校讲师资格条件06-11
近年广东高考英语分析11-13
广东企业文化06-20
俄语词汇:广东07-18
技工学校院系考核11-20
技工学校德育工作07-27
江苏技工学校学生违纪10-16
广东04面试真题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