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教案教学设计

2024-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李广教案教学设计(共8篇)

李广教案教学设计 篇1

2.背诵《塞下曲》,并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理解其意思;

3.了解李广,体会其神勇无比。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到李广的神勇,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李广的资料,《塞下曲》一组诗,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展示性认读和朗读。

1.认读生字词。

2.课文的朗读。

二、背景资料: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完善。

1.李广其人。

2.西汉时期。

三、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四、同桌交流,解决初步的疑问:小组合作或集体交流。

五、再读课文,自我体会李广的神勇无比。

六、写字教学,完成课后生字的书写:观察字形特点,教师提示并范写。

【设计意图】三年级要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课时教师通过检查,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自学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开展自我学习的促进。学生的自读课文产生的疑问和一些简单的问题,则交给学习小组来解决,这也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和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式。第一课时的目的是为第二课打好铺垫,但同时也更多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自悟的能力,包括课文朗读、资料搜集、解决问题和观察字形,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目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生字词。

镇守 边境 巡逻 朦胧 出没 警惕 拈弓搭箭 石棱

2.分段朗读课文。

3.通过昨天的学习,李广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熟悉生字词是读通课文的前提,故先安排了词语的复习。在简单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迅速地切入本课的主要任务:感受李广将军的神勇无比。这只是初步的印象,缺少具体的材料支撑,于是自然而然地进入下一步的——让学生通过自读,寻找这种认识的依据,促使学生去学习语言文字。

二、默读课文,找出体现李广神勇无比的语句。

【设计意图】真正实效的课堂需要学生有这样一段时间安静地自学。

三、集体交流。

(一)夜巡:胆识过人

“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1.读一读,体会一下,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2.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表现?会想到什么?

3.这样的夜晚,李将军出来巡逻,说明什么?

大将军自己带兵出来巡逻,不是贪生怕死的首领;夜巡,说明胆量过人;还说明他很负责任。

(有这样的大将军,边境何愁不安全?)

4.读出当时的险境,就能体现出李将军的勇敢。谁来?

(这里又没有老虎,更没有敌兵,你怕什么?)

5.理解:朦胧 疾风

【设计意图】主要是营造一种情境,让学生体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巡逻是什么感觉。其实学生在生活也有害怕的体验,但这样的环境更为凶险,学生会结合自己的体验与阅读经历想像出在这样的环境中的感受与李广的胆量。由于有了充分的情感支撑,朗读表达出这种感受自然就会水到渠成。而“朦胧”和“疾风”则是为了古诗首句——“林暗草惊风”的教学需要而设。

(二)射虎:临危不乱

导语——而此时的李将军会是什么表现呢?

“李广连忙拈弓搭箭,一支白羽箭‘嗖’地一声射了出去。”

1.李将军怎么会想到有猛虎?

说明他经常巡逻,熟悉情况,十分警惕。

2.“连忙”说明什么?——反应很迅速

如果换成“慌忙”会怎么样?——箭会射不准;没有力量

比较两句话:

(1)李广连忙拈弓搭箭,一支白羽箭‘嗖’地一声射了出去。

(2)李广慌忙拈弓搭箭,一支白羽箭‘嗖’地一声射了出去。

读一读,体会李广将军此时的表现——动作连续;沉着。

3.“拈”是什么意思?谁来示范一下?——用两三个手指拿

硬弓是什么意思?一般人用两三个手指能拉得开吗?

4.“嗖”字能看出什么?——速度很快,说明李广的力气大。

比较两句话:

(1)李广连忙拈弓搭箭,一支白羽箭‘嗖’地一声射了出去。

(2)李广连忙拈弓搭箭,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

5.这一切都说明什么?——李广将军警惕、沉着、反应迅速、力气大。

6.读出李将军的这种大将风度!谁来?

(1)指名读,并进行指导。

(2)齐读,感受李广的英勇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词句的比较,体会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通过比较,感受到用字造句的准确性;通过比较,让朗读教学不再生硬;通过比较,感受到李广的临危不乱。这一切都在教师的主导下,由学生自已感受而得到,充分体现和尊重学生的自我学习。

(三)寻箭:神勇无比

导语——这一箭下去会是什么结果呢?

1.教师范读第4自然段,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出人意料”。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感觉?说说看。

2.“呀”字到底包含着哪些惊讶?

昨天夜晚那不是老虎呀,箭竟然射入了石头呀,竟然扎得那么深呀……

谁来读一读这个“呀”?

怎么样就叫做“惊呆了”?谁来示范下惊呆的表情?

3.“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那将士们会怎么拔呢?

想一想,如果把“深深”去掉行吗?

比较朗读:

(1)那白羽箭深深地扎入了石头中。

(2)那白羽箭扎入了石头中。

4.“石棱”是什么地方?,出示“棱”的义项,给学生选择。并用方体粉笔盒示范出“棱”的位置。箭射到这个位置一般会出现什么情况?

所以这是最“出人意料”的,如果你在场会说什么?

生:李广将军的力气真大呀!

生:如果真有老虎在这儿,肯定被射穿了。

生:跟着李将军打仗,肯定会打胜仗。

生:李将军箭术这么好,一定让敌人闻风丧胆。

生:李将军真是神勇无比呀。

5.那就把你们的这种惊讶与敬佩之情读出来吧。

6.现在,你们知道西汉的皇帝为什么派李广镇守北方边境了吧?

【设计意图】教师的范读,体现师生共同的学习过程和感觉,因为课堂是学生的,也是教师的,教师当然也要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呀”的示范,则是对文章理解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朗读和形体语言;“棱”位置的示范,准确而形象地解决这个词的理解。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是活动的课堂!“深深”和“棱”为古诗最后一句——“没入石棱中”的教学需要而设。

(四)诵诗:李广扬名

唐代大才子卢纶为此还给李将军写了一首诗《塞下曲》。

1.出示诗句,齐读。

2.此诗是为赞扬李广将军的神勇无比的,你得读出刚才在文中的感受。

3.联系课文,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

4.质疑。

5.拓展:赞扬李广神勇的诗还有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设计意图】有了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和人物品质的充分感受,以及关键词语的教学和理解,古诗的教学已经不再是问题,所以,应该完全由学生自己去理解。古诗的拓展则是对深化人物形象的有效补充。

四、自主作业:

1.其实有关李广的故事和诗还有很多,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吗?

2.学习了本文后你想为自己设计什么作业?

生:默写《塞下曲》这首诗。

生:把李广射虎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生:收集李广将军英勇善战的故事。

生:找卢纶的其他诗读一读。

生:了解西汉时期的历史。

3.同学们真会学习,你们设计的作业都很有价值。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做一做,相信同学们都能做得很好!下节课我们将展示大家的作业!

李广教案教学设计 篇2

一、文包诗的教学定位

文包诗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本形式,要想提升教学效能,就必须对这一类型文本产生的过程以及目的有真正的把握和通透的了解。教师只有在对这一文本有了深刻的洞察,才能真正遵循文本的特征和规律进行教学,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1.在目标制订上 ,聚焦于诗歌还是文本

在文包诗刚刚诞生初期,很多教师并没有对这一类型的文本进行深入思考,教学的核心和目标定位常常在文本和诗歌之间摇摆不定———是借助诗歌解读文本,还是依托文本体悟诗歌? 其实,稍加考量不难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 是文本更加经典,还是诗词更加经典?从文包诗创作的目的来看,其主要价值便在于借助通俗易懂的文本语言感知诗词大意,在文本语言的阐释中为学生成功体悟诗词内在的情韵铺设高速通道。从这个角度审视, 文包诗文本的产生是为了便于学生解读诗歌。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树立这样的认知理念:解读文本是策略,体悟诗歌是目的。如果相反的话,文包诗的教学将会本末倒置,不管采用怎样的策略也终将无济于事。

例如在教学《李广射虎》这首文包诗时, 笔者就将教学目标定位于:诗文并茂,领悟意境,理解《塞下曲》及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意思;教学重点定位于: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背诵古诗《塞下曲》。

如此设定,始终将教学的中心放置在对古诗的理解体悟上,真正契合了文包诗这一独特文本形式的规律,为文包诗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2.在方式选择上 ,是研读文本还是套用诗歌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凭借全新的教学理念已经能够厘清文本与古诗之间的关系。但一旦回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就常常会不自觉地被文本中生动精彩的语言所吸引。教学中学生对文本语言单方面地品味体悟、赏析悦纳也就成为家常便饭,而文包诗文本独有的价值取向和教学重点却被忽视了。这其实成为另一种形式的以文学文。真正的借文学诗是要努力将文本的语言与诗歌的整体意蕴进行有效链接,让学生在“诗”“文”的互相对照下 ,将文本的内涵与气韵渗透到诗歌之中, 从而成为诗词教学的有效抓手。

例如在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文包诗时,教师就紧扣“独、倍、遥知、少一人”等重点字词,引导学生从文本语言中寻找注脚。在教师的引领和点拨下,学生的阅读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文本或者古诗等某一个板块中, 而是在诗文的对照联系中,最终促进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体悟。

二、文包诗的教学策略

纵观苏教版教材,文包诗的形式贯穿始终,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有不同类型和深度的文包诗文本。而不同的年级段,文包诗教学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尚停留于形象化层面,应该侧重于借助文本学习古诗的大意;进入中高年级之后,随着学生对语言感知能力的逐步增强,则应该引导学生从文本的细节入手让学生真正走进诗词的内核,感知诗人蕴藏其中的情韵,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下面就以《李广射虎》《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教学为例,谈谈文包诗的教学策略。

1.整体感知 ,把握内在气韵

文包诗中的课文内容尽管是编著者依据相关资料和诗歌本身创编而成的,但文本所着力表现的气韵旨趣却严格遵循诗词本身的特点,两者之间的文理可谓一脉相承,既可以将文本视为诗词作品的赏析解读,也可以将其看成是解读诗作的补充性资料。因此,在借助文本解读诗歌的模式框架中,先行感知文本是学生探入诗词意境的基础性环节。鉴于此,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对文包诗的内容进行整体性把握和感知。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挥自身主导者的作用,使得学生自主性感悟围绕着诗词作品的核心价值取向进行。

还以《李广射虎》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在“导入环节,初读感悟”这一环节, 并没有急于引导学生诗文互证,对应链接,而是先从王昌龄的边塞诗《出塞》入手 ,让学生对课文描写的主人公李广形成原始的印象,而后通过对课文整体的梳理初步感知课文的情节和人物特点,从而为借助文本体悟故事这一核心环节的实施奠定基础。

2.比照互文 ,紧扣内在关联

整体感知文本是文包诗教学的基础工程, 但绝对不是核心工程;是课堂教学整体框架中的基础策略,绝非最终的教学目的。以文本学习古诗,其核心价值在于借助诗与文的内在联系的逻辑点,使得学生的思维通过这样的逻辑关系点不断向诗歌内核进发,从而真正将学生的身心浸润在诗歌的意境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各种有效路径引导学生在文本与诗歌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形成有效的认知, 引发学生感悟诗歌,提升对诗歌的解读效益。

在《李广射虎》的教学中,教师在整体教学思路的设置中就是以诗文对照的基本模式展开教学的,教师以“课文中 哪些语句 表现了诗 歌的意思”为统领教学的抓手,引导学生在诗歌和文本的对照研读中进行深入思考,有效体悟,成功地将学生引入了诗歌的感悟中。教学中,教师要求:默读第3自然段,用“———”画出描写“林暗草惊风”的句子 ,用“!!”画出描写“将军夜引弓”的句子,从而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通过文本中“月色朦胧”“疾风”“沙沙”等词语体悟到夜晚的松树林伸手不见五指、黑压压一片的幽深氛围。

如此设计 ,在诗文的 对照印证下, 使得文包诗众多类型的教学都归于一处,提升了其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3.回环映衬 ,零散走向聚合

阅读教学讲究从文本的整体入手,然后细化到文本细节,最后又回归到整体。如此,让学生经历循环往复的过程。而在文包诗形式的教学中,阅读教学的重心已经放置在诗歌之中。基于学生对阅读材料的认知规律, 教师应该将诗歌视为整个教学的原点,先让学生借助文本为诗歌的高效解读和深入体悟服务,在回归整体的环节中,教师也可采取重新朗读、回照朗读的方式,引领学生以印证的视角重新关注文本。这一整体关照的过程,使得学生由原先的零散感知聚合成为对古诗解读成果体系的建构。

例如在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最后,教师设计了“回归诗题,总结升华”的环 节 ,引导学生 思考 :诗人“忆”的是什么 ? 不仅是山东兄弟 ,忆的是家乡,是家乡的亲人,是与亲人们共度的美好时光,这“忆”就是苦苦的“思”,而“思”中又 饱含着美 好的“忆”。让学生在对诗歌内蕴的提炼和升华中,重新将思维关注的焦点聚合在教材的课文内涵中,真正实现了以文学诗,而又由诗促文、诗文印证的教学质态。

李广教案教学设计 篇3

一、 读“文”,解“词”“达”意,说说“诗”写了什么

“文包诗”虽然是一种特殊的形式,但不能撇开诗歌教学的基本特征,放弃引导学生对“诗”的自读自悟。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包诗”教学应在学生心求通而未通时引导学生读“文”,从而达到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内容的把握。请看《李广射虎》教学片段:

师:读了这首诗,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说不清楚的地方你可以提出来。

生:我不知道“草惊风”是什么意思。

生:“夜引弓”是什么意思?

生:“平明”是什么意思?

生:“白羽”是什么意思?

生:“没在石棱中”的“没”是什么意思?“石棱”是什么?

师:一下子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而有些词语的意思就藏在课文中,赶快去读一读,找一找。(生读课文)

生:我知道“夜引弓”的意思是在夜晚拉开弓射箭。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读)“一天夜晚……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所以,“引”的意思就是拉开,“引弓”就是拉开硬弓。

生:我从“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知道“没”的意思是“陷进”,“石棱”就是石头。

师:那“草惊风”的意思谁知道?

生:“草惊风”就是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师:那“惊”是什么意思?(生沉默,师出示注释)“惊”就是“惊动”。你们看是谁惊动了谁?

生:是风惊动了草。

师:风惊动了草,诗人偏偏写“草惊风”,这真有趣。这样的情况我们以前也学过,例如“处处闻啼鸟”,到处听到鸟叫声,诗人却写处处闻“啼鸟”,这不是诗人写错了,而是故意这样写,这以后我们会学到。看来,我们在说诗句意思的时候,要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才行。弄清楚了这些词语的意思,我们就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首诗写的什么意思了。同座位之间相互说一说。

二、 学“文”,“意”“文”对照,体会“文”是如何描写的

借助“文”让学生来理解“诗”的意思、“诗”的创作背景,体会“诗”表达的情感,是从“文”对“诗”的理解层面进行教学的,只是“文”的第一层作用,还没有把“文”作为具有独立教学意义的语言例子来教学,还没达到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因此,还应对“文包诗”中“文”做进一步的思考。

师:同学们,《塞下曲》写了什么,我们已经知道了。那现在就请你们从文章中找出诗句的意思,用笔画出来,读一读。

师:课文是怎么描写“林暗草惊风”的?发现课文的描写与刚才我们说的意思哪里不一样?

生:课文用了一个词“月色朦胧”。

师:为什么要用这个词?

生:这样就把当时是晚上写出来了。

师:刚才我们不是也说了“昏暗”吗?

生:“昏暗”可能什么都看不清,“月色朦胧”就是隐隐约约的,有点能看清,但是又不能完全看清楚。如果不写“月色朦胧”,李广看得清楚,就不会把石头当作老虎了。

生:还有,课文写“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我们在说诗句意思时没有。

师:那课文为什么这样写?

生:不出去巡逻怎么会射虎呢?

师:对,这就交代了事情的起因。你们发现没有,我们说诗句意思时说的是“树林”,但是课文描写却用的是“一片松林”,为什么?

生:这样就更加清楚是什么树林了。

生:不对,因为松树的叶子叫松针,风吹松树叶子发出的“沙沙”声更加清楚,我就听过。

师:有道理。你们说的让老师想起了武松打虎的故事,当时老虎也是从松树林跳出来的。

生:还有一处课文描写得好,“一阵疾风吹来”,因为风很疾,所以才会有“沙沙”声。

师:大家说得真好,看来课文描写比我们刚才说的意思更加清楚、具体、生动。接下来,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描写下面几句诗的意思的,找到这些句子,读一读,和我们刚才说的意思比一比,看看好在哪里?

生:(读)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

师:你觉得哪里写得好?

生:“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写得好,这里我们说诗句意思时没有说到。

生:我补充,运足气力好,不运足气力,怎么能射死老虎?

生:运足气力,拉开硬弓,把李广射箭的样子生动地描写出来了。

师:你们注意到了没有,李广拉开的是什么弓?

生:硬弓。

师:写“拉开弓”不行吗?

生:“硬弓”就是很硬的弓,不是一般的人能拉得开,说明李广力气很大。

师:你体会得真好,“硬弓”就是指这把弓很难拉开。所以,李广是一位——

生:神勇无比的将军。

生:还有一个“嗖”字,把弓射出箭的声音描写出来了。

生:还有,这里用了一个“猛然间”写得好。

师:哦,“猛然间”怎么好?

生:李广突然发现,说明他的警觉性很高,不愧是一位机智勇敢的将军。

生:我觉得课文最后的“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写得好。我们说的意思只是讲箭深深陷进了石头里,如果一拔就拔出来了,那说明陷得不深。

师:你说得很有意思。这箭深深扎进石头里,怎么拔也拔不出来,谁拔不出来?

生:将士。

师:将士还是将士们?

生:将士们,说明不是一个人。

师:都会有哪些将士来拔这支箭?你们想想看。

生:有一个士兵,长得很结实,他来拔,拔不出来。

生:还有一个自称大力士的将军,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把箭都拔断了——

师:但是箭还是没拔出来。李广真是一位——

生:神勇无比的将军啊!

师:捧起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笔者将“意”与“文”一一对照,学生通过读“文”,进一步加深了对“诗”的理解。同时,“文”也成为了学生语言学习的例子,它的遣词造句,生动具体的描写,在“意”与“文”的对照中一一展现在了学生们的面前。在这样的对照中,学生对“诗”的丰富意象也必然有所领会,这也为进一步感受“诗”的丰富与凝练做了铺垫。笔者认为这样的对照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本身的理解,帮助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更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目的——感受语言,习得语言。

三、悟“文”,“诗”“文”结合,感受“诗”丰富凝练

先请看笔者《李广射虎》片段教学: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形式比较特殊,我们以前学过这样的课文吗?

生:学过《咏华山》《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对,这样的课文里面既有诗,也有文。老师想问问同学们,喜欢吗?为什么?

生:喜欢。课文用了三段来写李广射虎的故事,诗呢,只用了四句,二十个字就写清楚了。

师:是啊,其实一首首诗就是一个个小故事、一幅幅画。我们读一首诗,也可以像读课文这样,把它编成一个个小故事、一幅幅画。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笔者给学生们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喜欢“诗”,还是喜欢“文”?说说自己的理由。然后通过“诗”与“文”的对读,使学生对诗歌的凝练、丰富有了更直观、更深切的感受。

《李广射虎》教案 篇4

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由介绍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开篇,引出“飞将军”李广。通过讲述李广将军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拈弓搭箭,把白羽箭深深射入石头中的故事,表现了李广将军的力大无穷与神勇无比。课文创设了古诗所描绘的情境,描述了一个有关“飞将军”的传奇故事,为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古诗的意思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整节课我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开始教学,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我探究意识。以讲故事结束是为了检查学生的理解,同时激起学生投入地学习讲故事,练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围绕诗句,精读课文,体会“飞将军”李广武艺高超神勇无比;理解文中的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能力目标: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朗读、默读中体会;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情感目标: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对李广将军的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塞下曲》这首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塞下曲》这首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诗文导入,质疑问难

1、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李广射虎》的生字,同学们还记得怎么读吗?学生齐读生字词语。(媒体出示生字词语)

2、在课文中,有一首唐代诗人卢纶写的古诗《塞下曲》,你会读吗?指名学生读,齐读。(媒体出示古诗《塞下曲》)。名学生读,齐读)代诗人卢纶写的古诗《塞下曲》,你会读吗?

3、这首诗会读了,可是你了解它的意思吗?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的?(指名学生说,教师对疑问词句划线作记号。)

4、诗句中的“将军”就是指李广,李广是个什么人呢?(板书李广)

【设计意图:从学生会读的生字词语及古诗句入手,唤起他们对教材的亲切感,既复习了旧课,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李广是个什么人”学习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理清思路,为学好下文打好基础。】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过渡: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今天我们就来认真地学习课文,相信同学们读了课文就会把这些问题解决了。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课文的第几自然段介绍了李广?

(1)请同学们默读这个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李广的什么情况呢?李广是什么人?

(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西汉 神勇无比 “飞将军”

(3)“飞将军”是当时人们给李广起的绰号,在你的想象当中,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飞将军”呢?(指名学生说)

3、李广是不是这样一个人呢?请同学们听老师讲《李广射虎》这个故事。同学们翻开书本,认真听老师读课文。(教师板书:射虎)

4、同学们通过读,一定会读得比我更好。在你们练习之前,老师要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就是一边看书本朗读,一边在脑海里想象故事发生的情景。如果你读了课文还是想象不出来,说明你这个地方还是不懂,待会我们提出来一起讨论。(学生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5、学生提出不懂的语句,师生讨论交流:

(1)什么叫“朦胧”?谁知道?(指名学生说)

(2)什么叫“拈弓搭箭”?谁看过别人射箭?请他上来表演:弓放在哪?箭放在哪?会射箭的学生表演,其余学生读句子。

(3)那你们来想像一下李广要是射箭,会不会是这样的?(动作快,箭法准)谁来读读这句?把当时李广射虎时娴熟的箭艺表现出来。(教师指导朗读李广射箭的句子)什么叫“白羽箭”?看图:有白色羽毛的箭。

(4)什么叫“影影绰绰”?指导学生说出AABB结构的词语。谁来读“猛然间……一只老虎”这句话?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媒体出示句子: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

(5)什么叫“猛然间”?什么叫“疾风”?老师查了字典,同学们来看一看字典上的解释,你来说说看。 (媒体出示“疾”的意思。)当时树林里夜色朦胧,一阵疾风吹来,你有什么感觉?(媒体播放疾风声音)你能读出这种害怕的感觉吗?指导学生朗读句子。(媒体出示句子: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6、李广射虎的结果如何呢?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

(1)为什么天刚蒙蒙亮,李广的随从就要去寻找猎物?说明他们的心情怎样?

(2)他们找到老虎了吗?课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理解“石棱”的意思。(媒体出示图片)

【设计意图: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老师仅仅充当学生学习的评价者、引导者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李广射箭的动作,我让见到过别人射箭的学生做射箭的动作,说一说射箭的感觉。然后部分学生表演射箭的一系列动作,部分学生诵读射箭的句子,学生兴致盎然。紧接着问他们:“李广射箭时是不是象你们这么慢动作的?”学生们争着说出弓箭是如何快地射出去,接着让学生读一读李广射虎过程的句子,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拈、搭、运、拉、射”。把课堂推向了一个高潮,这时再让学生带着对李广的敬佩之情朗读时,他们就会读得有声有色,能更好地体会李广将军的神勇无比,可谓“水到渠成”。】

三、创设情境,朗读训练

1、这个故事同学们基本都弄懂了,我相信同学们会讲的很好。请同学们自由练习讲讲这个故事,看谁讲的有声有色,是不是讲出了故事当时的情景。(女同学讲故事,男同学点评。)

2、我们课文中说李广是个神勇无比的将军,读了这个故事以后,谁来说说李广是个怎样的人?你觉得李广怎么样呢?从哪儿看出来的?请你来读读这句话。

3、同学们对李广有了更深的认识,他机智勇敢、武艺高超,我们男同学想不想做这样的人呀?老师相信男同学讲这个故事会讲得更好。请男同学起立,把这个故事讲给女同学听。

【设计意图:以读入手,以读为本,在读中使学生感受到真情实感的熏陶,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我先让学生自由练习讲故事,边讲边想象当时的情境,再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由听众当评委评价。学生们讲得得绘声绘色,可以很好地检查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及朗读情况。】

四、回顾全文,理解诗意

1、这个故事讲完了,再回头来看看这首诗你明白它的意思了么?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一下。

2、哪一小组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你们明白了什么?你们知道了这句诗的意思,能把它们都好吗?

3、还有哪一小组愿意来说一说?(媒体出示图片石棱)箭深深的扎进了石头中,有什么感觉呀?(力气很大)把这句来读一读,想象一下当时李广射箭的风采。

4、老师听了你们的理解,你们也把我教会了。我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看看我读的是不是和你们想象的事一样的,好不好?(教师范读古诗)

5、老师把你们想象的情景表达出来了,你们也来试一试背一背这首古诗,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学生练习背诵古诗)

6、教师小结:这首诗写了李广将军深夜带兵巡逻,路过一片松林,风吹草动他误以为有虎,箭射入石这么一个故事,表现了李广机智、勇敢、武艺高超、力大无比。

【设计意图:学会了《李广射虎》的故事,为学生深入浅出的理解古诗《塞下曲》的意思,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文包诗”的课文,古诗是重点,我从读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在反复朗读古诗中,不断提升读的层次。】

五、拓展延伸,课外作业

1、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教师示范读,这里面也有一个你们认识的人,是谁?你怎么看出来的?(媒体出示古诗《出塞》)

2、唐代诗人卢纶总共写了6首《塞下曲》,我们学的只是其中的一首,在唐代有很多诗人都写了《塞下曲》,在那些《塞下曲》里面又写了哪些传奇人物?有哪些故事?同学们回去交流交流,好不好?

3、课堂小练笔:李广的随从看到深深扎进石棱的白羽箭,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话题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设计意图: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实际,适当补充了对“飞将军”李广的介绍资料,补充了王昌龄的《出塞》及古诗所表达的含义,让学生开阔知识的视野,引导学生不拘泥于课本所学,开辟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天地,不断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对语文作品的阅读产生出更加浓厚的阅读兴趣。】

板书设计:

李广射虎

李广教案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学习按故事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写作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塞下曲这首古诗是赞美“飞将军”李广武艺高超的。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1.自学课文。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读通每句话。(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石棱、神勇无比、边境、朦胧、巡逻、疾风、警惕、搜寻、影影绰绰、猎物、惊呆 2.教学效果。

(1)指读课文,卡片正音,强调“塞、搜”都是平舌音,“境、硬、蒙”都是后鼻音,指明“扎”是多音字,并引导比较“扎”的其他读音和意义。(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意思。

石棱、朦胧、疾风、巡逻、警惕、影影绰绰 3.指导书写生字。

(1)齐读田字格里的生字。(2)指导书写。

(3)学生练字,教师巡视指导。4.范读课文。

5.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点)6.各自轻声读课文,思考讨论。(1)文章的题目是李广射虎,“射虎”的含义是什么?(2)根据课文的故事内容,说说塞下曲每句诗的意思。先小组讨论,再全班讨论,对诗意只要初步弄清即可。(3)范读塞下曲。

(4)指名读、齐读《塞下曲》。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细读课文。1.细读第1自然段(1)指名读。

(2)读后讨论:这一段主要交代了什么?(3)介绍卢纶和他的塞下曲。(4)指名读塞下曲。(5)齐读塞下曲。

2.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

读读议议。

(1)诗中的那位“夜引弓”的将军是谁?

(2)他是怎样的将军?(3)齐读第2自然段。3.细读课文第3自然段。(1)默读课文,思考讨论

这一自然段写了一件什么事?(讨论,相机板书:夜晚 风吹草动 以为有虎 拉弓猛射)这一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2)练习朗读,对照挂图,说说李广射虎的经过。(3)继续讨论。

课文写将军听见风吹草动的声响,想到虎,搜寻虎、发现虎、射虎这一过程说明了李广怎样?(机警、敏捷、善射、勇敢沉着)(4)指导朗读。

(5)诗文对照解释塞下曲的前两句。4.细读课文第4自然段。(1)轻读课文。(2)讨论。

“蒙蒙亮”指什么时候?

李广的随从去射虎的现场寻找猎物,为什么全都惊呆了?(相机板书:清晨 寻找猎物 扎进石头)“深深地扎进”、“怎么也拔不出来”说明什么?(武艺高超,力大无穷)(3)指读课文。

(4)诗文对照解释塞下曲的后两句。(5)将全诗的诗意连起来说一说。

三、总结全文。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李广射虎》教学设计 篇6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读《塞下曲》。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意。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意思,诗文对照,学习第一句诗。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二年级时我们背过一首《塞下曲》,还记得吗?齐背。

2、它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卢纶,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首他写的《塞下曲》。(出示古诗)

指名读。

3、这是卢纶写的一组诗中的一首,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你从抹红的词语了解到哪些信息?(诗题、朝代、诗人)

4、齐读《塞下曲》。这首诗写的是课文中的将军月夜射虎的故事。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效果。

1、李广射中的是老虎吗?(巨石)板书。

2、李广是什么人呢?找出课文中的语句。指名读,板书:神勇无比(理解词义)

3、你们对课文真熟悉,词语能读好吗?(出示词语)指名读,带读,找出带后鼻音的词读一读。齐读词语。

4、出示多音字,你会读吗?指名带读。“没入石棱中”的“没”对应文中哪一个词?(演示)

5、考考你们,做《评价手册》第一题选字音,校对。

6、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叙述的就是李广射虎的故事,谁来为大家读一读,其他生听,评价。

7、小组活动:交流课前勾画的语句,谈感受。小组汇报,相机板书:武艺高超、力大无穷

8、小结:正因为李广“神勇无比、武艺高超”,人们才送给他一个美称——“飞将军”。出示句子:这位“夜引弓”的“将军”,便是人们称为“飞将军”的李广。指名读。

观察句子特点(引号多)。找出文中另两句带引号的句子,读一读。

选择引号用法。

9、介绍“飞将军”美称的由来。(《补充习题》)

10、引出句子:诗中描述的,就是他在镇守北方边境时发生的一件事。指名读。

三、学习课文第三节。

1、再读《塞下曲》,想一想,两句诗分别对应课文的哪一段?

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课文。

2、课文的第三节写了李广射虎的经过,第四节写了射虎的结果。我们先来学习第三节。

要求:默读课文第三节,用——画出与林暗草惊风”对应的内容。用。。。。画出与“将军夜引弓”对应的内容。同座合作读。

3、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指名读句子,你有什么感觉?

“疾风”是什么意思?选字义。“沙沙”的声音大不大?

4、李广听到“沙沙”的声音害怕吗?有什么反应?指名读。

李广感觉有虎沉着应对,一连串的射虎动作十分迅速,你能圈出描写李将军动作的词吗?哪些词你不懂?

女生读句子, 男生做动作。

5、这么神勇无比的将军怎么会把石头当成老虎呢?(联系“月色朦胧”“常有猛虎”来谈)

6、你一定很敬佩李广吧,再读诗句。

四、完成课堂练习

李广教案教学设计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佛山市中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运用口服李广海跌打祛风膏联合舒筋洗药熏洗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共80例,其中治疗组40例,男性15例,女性25例; 年龄47 ~ 76岁,平均62. 42岁。病程1个月 ~17年,平均2年2个月; 单膝发病26例,双膝发病14例; Kellgren Lawrence X线分级:Ⅰ期20例,Ⅱ期12例,Ⅲ期8例; 中医辨证分型: 肝肾不足、筋脉瘀滞证19例,脾肾两虚、湿注关节证12例,肝肾亏损、痰瘀交阻证9例。治疗前膝关节功能评分(13.67±1.3) 分; 体重指数( 25.23±1.46) kg/m2; 对照组40例,男17例,女23例; 年龄48 ~79岁,平均61. 96岁; 病程1个月 ~ 18年,平均2年; 单膝发病23例,双膝发病17例; Kellgren Lawrence X线分级:Ⅰ级17例,Ⅱ级14例,Ⅲ级9例; 肝肾不足、筋脉瘀滞证17例,脾肾两虚、湿注关节证13例,肝肾亏损、痰瘀交阻证10例。治疗前膝关节功能评分( 13.65±1.78) 分;体重指数( 24.76±1.87) kg/m2。两组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1. 2 诊断标准

参照1995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膝骨性关节炎分类标准》[1]。( 1) 大多数时间有膝痛1个月;(2) 骨赘形成; ( 3) 符合骨关节炎的关节液检查( 透明、黏性、白细胞数 <2×109/L) ; ( 4) 年龄≥40岁( 不能检查关节液者) ; ( 5) 晨僵≤30分钟; ( 6) 关节活动时有骨摩擦音。具有上述的( 1) +( 2) 或( 1)+ ( 3) + ( 5) + ( 6) 或( 1) + ( 4) + ( 5) + ( 6) 可确诊。

1. 3 分期标准

依据OA放射学病情分级标准( kellgren法) 分级[2]。0级: 正常; Ⅰ级: 关节间隙可疑变窄,可能有骨赘; Ⅱ级: 有小量骨赘,关节间隙变窄; Ⅲ级: 中等量骨赘,关节间隙变窄较明确,有硬化性改变; Ⅳ级: 大量骨赘,关节间隙明显变窄,严重硬化性病变及明显畸形。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膝骨痹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属肝肾不足、筋脉瘀滞证或脾肾两虚、湿注骨节证或肾精亏虚、痰瘀交阻证。

1. 4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近1周内未服用其他相关药物或接受相关治疗方法,并能配合临床观察者。

1. 5 排除标准

参考现有文献[5]除外( 1) X线分级为0和Ⅳ级者; ( 2) 膝关节肿瘤、结核、化脓、关节内骨折和代谢性骨病者; ( 3) 近期有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者; ( 4) 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严重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 5) 有明显的糖尿病或其他代谢异常疾病者,试验前3周接受过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局部或全身治疗者。( 6) 合并有骨肿瘤、骨结核、化脓性膝关节炎、炎症性关节炎、痛风、原发性软骨瘤、关节间形成骨桥连接而呈骨性强直或关节内外翻畸形者,有明显急性外伤史造成半月板损伤韧带断裂血管神经损伤者以及非特殊性炎症者; ( 7) 有过敏体质及局部皮肤破溃者。

1. 6 治疗方法

将8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名患者,治疗组为李广海跌打祛风膏贴患膝,内外侧各1贴,1天1次。舒筋洗药6 g,温开水1200 ml溶解后浸洗患膝15 ~30分钟,每天2次,共治疗6周( 以上两药均由佛山市中医院制剂中心制作提供) 。对照组: 口服塞来昔布胶囊( 商品名: 西乐葆,由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J20030098) 。患者每天口服药物1次,每次200 mg,两组分别共治疗6周。

李广海跌打祛风膏方药组成如下: 闹羊花3 g、生半夏15 g、生天南星15 g、三七15 g、蓖麻子10 g、猪牙皂15 g、藁本15 g、羌活15 g、防风15 g、独活15 g、细辛3 g、荜茇15 g、牡丹皮15 g、高良姜15 g、白头翁15 g、红花15 g、川芎15 g、赤芍15 g、当归尾15 g、桃仁15 g、乳香15 g、没药15 g、黄芪15 g、麻黄15 g、升麻15 g、石菖蒲15 g。将上述药物煎煮提取汁液,将优质天然橡胶、氢化松香、液体石蜡等作为基质,通过80℃热融混合制成胶浆; 恒温涂布,盖衬,切片,剪裁成9 cm×6 cm贴膏,即可应用。

舒筋洗药方药组成如下: 透骨草15 g、威灵仙15 g、苏木15 g、钩藤15 g、田基黄15 g。将上述药物煎煮提取汁液,制作成冲剂剂型,每小包6 g。

1. 7 疗效标准

1. 7. 1临床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疗效评定[4]。临床控制: 疼痛等症状消失,关节活动正常; 显效: 疼痛症状基本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正常,能参加正常活动和上作; 有效: 疼痛基本消除,关节活动轻度受限,参加活动或工作的能力有改善; 无效: 疼痛等症状和关节活动无明显改善。

1. 7. 2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根据Lequesne严重性和活动性指数评估法[6]对患者膝关节疼痛或不适、最大步行距离、日常生活能力3部分评分。每部分最小得分为0,最大得分为8。严重指数得分为所有参数得分相加,最大分为24分。膝关节功能评分越高,关节功能越差,患者病情越严重。

1. 7. 3疼痛指数疼痛指数采用直观模拟量表(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7],在治疗前后,让患者在10 cm长的标尺上标出自己正在感觉到的疼痛强度相对应的点,从VAS表低端到患者标出点的距离作为疼痛严重性的评分,VAS计分越高,表明患者疼痛越剧烈。0分: 无疼痛;1 ~3分: 轻度疼痛,但仍可从事正常活动; 4 ~6分: 中度疼痛,影响工作,但能生活自理; 7 ~9分: 严重疼痛,生活不能自理; 10分: 剧烈疼痛,无法忍受。

1. 7. 4不良反应根据患者是否出现过敏性休克、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肤过敏,并根据其严重程度进行分级[8]。1级: 安全,无任何不良反应; 2级:比较安全,有不良反应,但不需作任何处理可继续给药;3级: 有中等程度的不良反应,作处理后可继续给药;4级: 因不良反应中止试验。

1. 8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2. 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疾病临床疗效评价是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膝关节功能评分及疼痛指数属于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经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并且方差齐,采用t检验,以P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6周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采用χ2检验,因为n =40,且所有理论值T >5,因此用pearson Chi-square检验,得到χ2= 4. 114,P = 0. 043,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见表1。

2. 2 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膝关节功能综合评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得t =0. 06,P =0.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综合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组治疗前后经配对样本t检验得t =26. 58,P = 0. 00; 对照组治疗前后经配对样本t检验得t = 22.07,P = 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治疗组膝关节功能综合评分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经独立样本t检验得t = -5.057,P =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 < 0. 05; 与对照组比较,bP < 0. 05

2. 3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指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疼痛指数经独立样本t检验得t =0. 20,P = 0. 8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周后,两组疼痛指数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组治疗前后经配对样本t检验得t =19.03,P =0.00,对照组治疗前后经配对样本t检验得t =12.71,P =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疼痛指数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经独立样本t检验得t = - 6.31,P =0. 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 < 0. 05; 与对照组比较,bP < 0. 05。

2. 4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有2例出现皮疹,其余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有6例出现胃脘部疼痛不适及反酸,其安全级别均为3级,经对症处理后都可继续给药。

3 讨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目前尚无完全治愈该病的方法。对于早中期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西医目前主要予以口服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硫酸氨基葡萄糖片、膝关节内注射透明质酸钠、关节镜清理术等。有一定疗效,但也存在消化道出血、心血管事件、关节腔感染等不良后果。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在中医学上属于“骨痹”、“痹症”的范畴[9],《内经》曰:“病在阳曰风,病在阴曰痹。故痹也,风寒湿杂至,犯其经络之阴,合而为痹。痹者闭也,三气杂至,雍闭经络,血气不行,故名为痹。”膝骨性关节炎多以肝肾不足、精血亏损为本;以外受风、寒、湿热,气滞血瘀等为标,膝为筋之府,肝主筋,肝肾亏虚,筋脉失养,不荣则痛; 风寒湿瘀等外邪阻络,血气运行不畅,无法散布筋骨,筋挛骨痿,不通则痛。李广海跌打祛风膏方中闹羊花、生半夏和生天南星共奏祛风除湿,散瘀止痛之效,为君药。三七散瘀止血,消肿定痛,配以蓖麻子、猪牙皂可散结消肿,共为臣药。藁本、羌活、防风、独活、细辛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之效,助君药祛湿止痛,荜茇、牡丹皮、高良姜、白头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尾、桃仁、乳香、没药均为活血散寒止痛药,助臣药散瘀止痛,诸药均为佐药。黄芪、麻黄、升麻、石菖蒲等起补气升阳,散发湿气之功,作为使药。诸药共奏祛风化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10]。

方中三七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有研究表明,三七皂苷R1可以明显降低对体外培养兔关节软骨细胞核转录因子( 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 p65活性,增加NF-κB p65的抑制因子( inhibitor of NF-κB,IκB) α含量,从而降低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 的表达,从而减少对骨关节炎软骨基质降解,从而保护关节软骨[11]。药典记载,天南星有祛风定惊、燥湿化痰、消肿散结的功效。现代医学表明,天南星有抗惊厥、镇静、镇痛、抗肿瘤、祛痰、抗心律失常、抗炎等作用,广泛用于中成药及临床[12]。有研究结果示5% 胆南星水溶液的镇痛率为90.91%[13]。升麻具有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等功能。现代药理证实升麻具有抗炎、解热、镇痛、镇静、抗肿瘤、抗病毒及防治骨质疏松等多种药理活性。有研究结果表明升麻和兴安升麻具有明显的镇静和镇痛活性,镇痛作用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14]。《类证治裁·痹证》说: “痹久必有瘀血。”膝骨性关节炎多伴有瘀证,而李广海跌打祛风膏有祛风除湿,散瘀止痛之功效,故其对膝骨性关节炎有明显疗效。李广海跌打祛风膏已在临床运用几十年,由岭南骨伤代表人之一李广海先生创制。今通过此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印证其疗效。

中药熏洗治疗痹症由来已久,《灵枢·寿夭刚柔第六》中就有论述: “刺布衣者,以火焠之; 刺大人者,以药熨之。”舒筋洗药主要成分有透骨草、威灵仙、苏木等等。透骨草、威灵仙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之功效。苏木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效。合用有舒筋活络,散瘀消肿的功效。中药熏洗疗法可使药物蒸汽中的有效成分以离子状态渗入皮肤[15],舒筋洗性辛温,并配合热力,改善膝关节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

外治法因其副作用少、安全性高,越来越被世界医学所关注。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李广海跌打祛风膏联合熏洗加减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近期具有一定疗效,且于对照组有一定优势,不良反应亦少于对照组。但本次只是对短期疗效进行的研究,中远期疗效及多次疗程疗效临床对比试验需要进一步开展。

摘要:目的 探讨李广海跌打祛风膏联合舒筋洗药熏洗与西乐葆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方法 在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对佛山市中医院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李广海跌打祛风膏联合舒筋洗药熏洗,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共服用6周,进行随访,对比观察李广海跌打祛风膏联合舒筋洗药熏洗与西乐葆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结果 运用李广海跌打祛风膏联合舒筋洗药熏洗加减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近期疗效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轻于对照组。结论李广海跌打祛风膏联合舒筋洗药熏洗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运气不好的李广 篇8

关于这位将军的生平一般是这么介绍的:“李广,西汉将领,善骑射,文帝时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历景帝、武帝,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然而直到去世也未能封侯。”一个“善骑射”的将领,几十年来参加了七十多场战斗也没能封侯,似乎只有“运气不好”这一条解释了。唐朝诗人王勃在谈到“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之时也拿“李广难封”来举例。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李广未能封侯,真的是运气的原因吗?

李广为什么没能封侯?因为他军功没有达到封侯的条件。李广参加了七十余场战斗不假,可他有一场著名的战斗流传下来吗?没有。大家最熟悉的典故,是“李廣射虎,中石没镞”的事迹,可这件事也只能表现李广的勇猛和“善骑射”,与战斗毫无关系。

李广勇猛不假,他只身被俘、身受重伤时都能杀敌夺马脱身,但他并不是一个好的将领。每当他率军出征,便是左一个迷路、右一个迷路,带着部队在大漠里绕圈圈,有几次甚至一头扎进了匈奴的包围圈,弄了个全军覆没。这看似是运气问题,但实际上,暴露的是李广的能力不足,战前不懂得勘察敌情,战时不懂得利用向导、利用俘虏,战后还不懂得总结教训,打了几十年仗每次都像一个愣头青一样带着部队乱闯。这样的打法,没有军功是正常的,能打胜仗那才奇怪。

对比下同时代的将领,那个一战封为关内侯的卫青,就可以发现,李广和他的差距真不是一星半点。卫青七次出征大漠,无一次败北,甚至在以少打多的情况下都能指挥若定,适时发现敌军弱点,一举扭转战局。河朔一战,面对来势汹汹的匈奴,卫青将“迂回侧击”“分割包围”等战术运用得出神入化,不但击退了敌军,还将自身损失降到了最低。放眼整个古代历史,擁有如此指挥才能的也不过寥寥几人。因此,卫青最终官至大司马,封长平侯,食邑两万户,不是靠什么“裙带关

系”,全凭的是自己的实力。

《史记》虽然以客观著称,但太史公司马迁毕竟也是凡人,无法完全摒除自己的主观看法。他因自身遭遇,对汉武帝十分不满,因此连带对与汉武帝有亲戚关系的卫青、霍去病也有了偏见,对于命运不好的李广则怀有同情之心,也通过抬高李广来突出汉武帝无识人之明。因此读《史记》会给人留下一种“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的错误印象。不过,史官写史掺杂个人观点,读者阅读之时可不能被表象迷惑,还是要想方设法去探究表象后的事实。

宋朝黄震便说:“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司马迁动动笔,就让“李广数奇”这一说法,误传了千年之久。

其实,别人怎么看自己无所谓,关键在于自己怎么看自己。可李广自己也信了“数奇”这一观点,与人闲谈时称“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把自己未能封侯的原因归结于命运不好,不从作战方法、应敌策略等方面找原因,那他的命运只能是一直不好下去了。

元狩四年(前119年),李广任前将军出击匈奴,再次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一次两次运气不好,是谁都难免的。可要是一个人公开对外说自己一辈子运气不好,那只能是他自己实力的问题了。

上一篇:善心作文下一篇: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