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农业结构调整调度会议上的讲话

2024-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全市农业结构调整调度会议上的讲话(共7篇)

在全市农业结构调整调度会议上的讲话 篇1

~年6月24日

同志们:

全市“三夏”生产基本结束,市委、市政府分片召开农业结构调整调度会议,目的就是按照分类指导、环环相扣、扎实推进的要求,调度交流各县市区贯彻落实5月16日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现场调度会议精神情况和秋季农业结构调整打算,动员全市上下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迅速转移到秋季农业结构调整上来,进一步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强化措施,落实责任,狠抓落实,务求秋季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刚才,6个县市区汇报交流了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现场调度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情况和秋季农业结构调整打算,总的看,普遍重视,贯彻迅速,都有一些新思路、新动作、新举措,希望大家相互借鉴,认真抓好落实。

5月16日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现场调度会议后,各级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贯彻迅速及时,调整规划布局,明确主攻方向,强化政策措施,各项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夏季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市春夏播瓜菜面积达到162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8万亩。其中夏播瓜菜面积达到35.1万亩。从大家汇报交流和最近督导调度情况看,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贯彻落实迅速。市现场调度会议后,各县市区都及时召开领导小组会、政府常务会、党委常委会及农业结构调整动员会等多种会议集中研究传达和贯彻落实。汶上、嘉祥等县早在5月20日前就召开农业结构调整动员大会,把会议精神特别是市里对经济基础薄弱县规模种养基地建设补贴政策迅速传达到基层。嘉祥、曲阜、汶上等县市还组织调整的重点乡镇、村、示范户和龙头企业负责人到外地先进单位参观学习。二是调整重点突出。各县市区对照全市三年集中调整任务目标和“开发东部,提升中部,突破西部,建设路域瓜菜产业带”的总体要求,进一步理清调整思路,明确调整重点。邹城提出“东部山区抓林果,西部平原扩瓜菜,中部建设路域瓜菜产业带”的调整思路;泗水按照“泗河两岸抓瓜菜,南北山区抓林果,全市上下抓畜牧”的调整思路,确立今年突出抓好50个农业科技示范园、40个畜禽养殖场区、10个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任城围绕设施瓜菜、规模养殖、特色种植和龙头企业建设搞突破,确保粮经比例调整到30:70。三是扶持直接有力。邹城在保持原有扶持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参考市里做法,又出台了对种养基地建设实行上不封顶的补助政策。任城、曲阜、兖州、微山、嘉祥、梁山、汶上等县市区都制定出台了扶持政策,加大了对种养基地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嘉祥对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签订订单合同发展规模种养基地给予奖励。嘉祥、汶上、梁山在财力状况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分别拿出360万元、290万元、780万元用于扶持种养基地建设。四是推进力度加大。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普遍加大了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责任落实力度、督导调度力度和奖励处罚力度。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现场调度会议结束后,市里立即组成由市农口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包县市区督导组,分赴所包县市区进行督导检查和指导服务,并多次召开督导组组长调度会议,听取情况汇报,及时掌握县市区当前农业结构调整进展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安排部署。多数县市区进一步明确了各乡镇的调整任务和责任要求,继续坚持党政一把手调度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制度,实行关键时候直接调度乡镇一把手;坚持包保责任制,分片负责;层层签订任务目标责任状,明确任务,强化责任;派出督导组、技术服务队进行指导督导,并结合自己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更直接、更有力的奖惩激励政策措施。梁山县为实现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新突破,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大力度的奖惩措施。对今年新规划建设的14处规模种植基地,凡完成任务的奖励乡镇20万元,否则通过财政途径扣罚20万元;对完成任务考核前6名的乡镇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记三等功,完不成任务的调离工作岗位,严重的给予组织处理。

对于前段工作应当给予肯定,但更应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一是工作开展很不平衡,好的地方行动早、动作快、力度大、措施硬,对今年的秋季农业结构调整制定了详细的规划方案,分解落实任务,并有针对性地组织有关人员外出参观考察;而有的地方调整工作一直没有作为,行动迟缓,缺乏强有力的推进措施,个别地方甚至没有行动。二是有的乡镇主要负责人思想认识很不到位,至今没有进入角色,没有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应有之责,调什么、在哪调、怎么调心中没数。三是一些地方宣传引导不够有力,对市委、市政府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要求,对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特别是各级出台的扶持政策措施宣传不到位,对调整增收致富的一些好做法、好典型推广不力,缺乏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和有效引导。四是服务保障措施比较薄弱,现在看市场开拓和信息传递、技术服务、土地流转、资金协调等方面的服务保障还不能满足调整的需要,有的地方尤为突出。在看到问题的同时,也要看到和把握好有利条件与机遇。从国家宏观政策层面讲,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三农”工作放在全党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和农村发展已进入城乡统筹、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今年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突出重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十分有利;从市里扶持政策层面看,市委、市政府把加快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特别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总抓手和突出重点,并出台了对农业产业化项目贷款贴息扶持和对经济基础薄弱县规模种养基地建设给予补贴的政策,各县市区也都从实际出发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再从市场层面看,随着宏观调控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大,粮食作物市场价格已呈现出稳中趋降的态势,而以瓜菜为主的经济作物特别是苗木花卉、大蒜、圆葱、西瓜、甜瓜等经济作物,价格持续处于高位运行,且有市场需求增加,价格继续上扬趋势,种植经济作物的比较效益增加。可以说,农业结构调整面临的条件和政策从来没有这样好,加快农业结构特别是种植业结构调整进入了千载难逢的重要机遇期。各级各有关部门既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进一步增加紧迫感、压力感和责任感,更要准确地把握和抓住历史性机遇,充分看到调整的有利条件和政策优势,增添调整的信心和干劲,克难攻坚,乘势而上,努力把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今年是三年集中调整的最后一年、关键之年,秋季是农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关键茬口和最佳时机,搞好秋季农业结构调整,对确保完成今年乃至三年集中调整目标至关重要,不仅是对各级执政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效的检验。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定不移地贯彻三年集中调整的决策部署,从现在起就要紧张起来,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转移到秋季农业结构调整上来,把种植业调整放到重中之重,紧紧抓住秋种前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早研究,早部署,早行动,以攻坚的精神,决战的姿态,采取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的办法和措施,背水一战,务求秋季农业结构调整有个实实在在的突破。当前,要集中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调整规划。实践证明,制定一个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调整规划,是有效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前提和基础。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对照三年集中调整任务目标和完成情况,从本地实际出发,结合市场需求变化,本着“具体、实在、可行、管用”和“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及时调整、修订、完善各自的规划,特别是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开发东部,提升中部,突破西部,建设路域瓜菜产业带”的要求,选准特色主导产业和产品,科学制定切实可行的种植结构布局和基地建设方案,细化实化调整措施,把规划布局落实到地块,把主导产业落实到品种,把种植面积落实到农户。在规划制定和调整过程中要切实做到以下几个结合:一是与培植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相结合。紧紧围绕发挥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调整产业规划布局,按照由小到大,加快膨胀产业规模;由少到多,不断拓展调整空间;由低到高,迅速提升调整档次的目标要求,加快调整,做大做强,尽快培植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能够带动一方百姓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和产品。二是与推进种养基地建设相结合。本着专业化发展、规模化推进的原则,充分利用群众的种养习惯和现有发展基础,搞好种养业规划布局,并通过强有力的配套政策扶持激励,引导土地资源向种田能手集中,产品向高效农业发展,养殖业向小区饲养和规模化饲养集中。三是与路域经济产业带建设相结合。要把以苗木花卉、设施瓜菜等高效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作为路域经济产业带规划发展的重点。按照“统一规划布局、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大规模推进”的要求,力争三年时间把国道、省道、市县公路两侧各1000米范围内,规划建设成苗木花卉、反季节设施瓜菜等高效经济作物种植产业带,今年要有明显进展。四是与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相结合。依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按照龙头企业加工质量标准和要求,规划建设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第一车间和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完善利益联接关系,采取股份合作、订单农业等形式,培育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围绕拉长产业链条,逐步膨胀基地规模,带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二、要建立联动机制抓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实践证明,搞好典型示范,可以起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就可以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同时典型引导、示范带动也是新形势下各级干部转变作风、服务群众的有效形式和重要职责,今年一定要抓出成效,有所作为。从现在起,全市上下各级各有关部门都要建立抓典型的联动机制,形成县乡领导抓典型、有关职能部门抓典型、农业科技人员抓典型等多层次、多形式培养发展典型的局面,在全市培育一大批科技带头人、专业户、专业村、专业镇、产业带,进而实现以户带村、以村带镇、以镇带县,点上突破,面上推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上规模上水平。一是县乡领导抓典型。主要是围绕县乡规划确立的主导产业和产品,综合运用经济、政策和行政手段,特别是强有力的行政推

动措施,重点培养发展专业乡、专业片、产业带典型。二是职能部门领导抓典型。围绕规划确立的主导产业和产品,从行业特点出发,立足于发挥部门市场信息灵活、技术力量雄厚、组织协调能力强的综合优势,重点培养专业村、专业乡典型。三是农业科技人员抓典型。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从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搞好技术培训和服务入手,重点培养发展科技示范户、带头户和重点户典型,形成农业结构调整的骨干力量。把各级各部门在结构调整上培育发展的不同类型典型有机整合,进行筛选和分类,采取组织报告会、交流会、培训会、现场观摩、算帐对比效益分析等形式,启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觉主动搞调整。像邹城北宿的小麦垄作套菜技术就是在我市试验成功的一种新型高效农业种植模式,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较大、种植业结构调整没有起步的地方,今年要着力从推广麦菜垄作典型入手,扩大麦菜套种面积,以此实现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新突破。

三、要强化各项保障措施。从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尤其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实践看,哪里动手早、准备充分,那里的结构调整遇到的阻力就小,调整的成效就好。因此,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围绕搞好秋季农业结构调整,立足当前,及早动手,从现在起就坐下来细心研究,把秋季农业结构调整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分析透,宁可把困难考虑的大一些,把问题估计的多一些,把保障措施制定的更过硬、更有力、更完备,把各项准备工作做得更充分、更扎实、更有效,确保不折不扣地完成今年调整目标。

(一)多渠道畅通农产品销售。依托区域农产品资源优势,加快引进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群体,力争在龙头企业个体数量、规模档次和外向型带动上尽快实现新的突破。尤其要注重在农产品集中产区发展一批贮藏企业,实现集中收购、均衡上市,保障农民调整结构取得良好收益。要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加快企业的改制改造和技术创新,拉长农产品加工增值链条,打造优势知名品牌,不断增强市场开拓能力,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要围绕龙头企业,高标准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完善企业与基地、基地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行“订单种植”和“合同收购”,研究探索加工增值利润返还农户的有效形式,使企业与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双向互动共同体。要努力搞活农产品流通。在农产品集中产区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大、功能全、辐射面广的专业批发和交易市场,严厉打击欺行霸市的不法行为,规范市场秩序,优化市场环境,广泛吸纳外地客商前来采购;大力培植农村经纪人队伍,鼓励开展远距离农产品运销;积极参加农产品展销会,组织优质农产品推介活动,发展网络销售、连锁经营、委托代理等新型流通业态,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切实解决好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都要把保障农产品畅通销售作为事关农业结构调整根本和长远的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全力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二)创新技术服务形式与内容。一是强化宣传引导。继续采取组织群众外出参观学习、组成巡回报告团逐村宣讲、算帐对比效益分析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丰富内容,创新形式,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宣传引导,不仅达到解放思想、开拓思路的目的,而且起到传授先进管理经验、实用科学技术和增强市场竞争意识的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好各级农技人员技术服务主力军作用。各级农技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和农技人员的根基在农村,阵地在农村,要以服务农业结构调整为己任,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为抓手,拿出主要精力,集中主要时间,扎根基层,深入农村,送科技到场户、到田间地头,与群众面对面解难释疑,手把手传授技术,真正使科学技术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撑力量。三是积极组织开展扎实有效的技术服务活动。全面落实科技人员包场包户责任制,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技术讲座、培训班,发放技术明白纸、组成技术服务小分队、深化农业“110”建设,贴近农民群众调整结构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急农民所急,办农民所需,使各级农技人员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贴心人”。

(三)加大对调整的扶持与投入。要用足用好扶持种养业基地建设补贴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吸附和激励作用,加快规模调整步伐,提升调整的层次和档次。近段时间以来,各县市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扶持力度之大,奖励标准之高,都是近年来少有的。如邹城市对达到标准的规模种养基地有多少补多少,补助总额上不封顶;嘉祥县对获得市补贴的种养基地,县再给予同等奖励。这些政策措施都很好,各县市区要结合秋季农业结构调整实际,互相借鉴,不断加以充实和完善,并及时兑现承诺,最大限度地调动起群众调整的积极性。要捆绑使用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专项支农资金,重点投向规模种养业基地建设,支持后进乡镇加快调整步伐。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要发挥好支农主力军的作用,简化贷款程序,探索新型担保机制,争取扩大授信额度,全力以赴支持农业结构调整。要立足农业资源优势,把农业招商引资作为县域招商引资的重点,精心提报和包装项目,创新招商方式与招商理念,有针对性地主动搞好洽谈对接,着力吸引销地企业来产地建基地、建市场、建企业。要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城市资本和工商资本围绕农产品的“产加销”上项目,围绕农副产品的原料供应建“车间”,更好地实现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

pt;TEXT-INDENT: 30pt;LINE-HEIGHT: 30pt;mso-char-indent-count: 2.0;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

(四)切实提供各项有效保障。要大力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注重发挥其在信息传递、市场引导、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农民调整结构和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要加快乡镇公共信息网络建设,通过网络、市场、信息点等多渠道搜集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行情变动等方面的信息,帮助农民对市场信息做深层次的调研与分析,围绕市场需求指导好农业结构调整。要加强对农资供应的管理,提前备齐各类农用物资,加大农资市场整顿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囤积哄抬农资价格的不法行为,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按照园区化的思路,配套完善重点调整区域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发展示范园,建设展示带,开辟观光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帮助引导农民搞好土地有序合理流转,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四、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扎实过硬的作风抓调整。实施农业结构三年集中大调整,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紧紧抓住秋季农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责任,正视差距,找准问题,到排时间表,以过硬的作风和有力的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全面完成三年调整目标任务。

一是明确责任抓落实。市里重申,各县市区、乡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对农业结构调整负总责,必须挂帅出征,亲历亲为,主动深入调整第一线靠前指挥、督促落实、真抓真管求实效;分管负责同志是直接责任人,必须拿出主要精力,靠上具体抓好各项调整措施的落实;各责任部门负责同志是具体责任人,必须坚守调整一线,做好具体指导和服务。各级各有关部门都要对照三年调整目标,逐项排查,找准差距,认真研究政策措施,细化分解目标任务,严格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农户的包保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哪一级出了问题就坚决追究哪一级的责任。

二是深入基层抓落实。农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在基层,在村、在户,各级领导都要切实转变作风,深入调整一线,到村到户,到田间地头,调查研究、摸清实情,现场办公、解决问题。要多到困难大、矛盾多、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敢于触及矛盾,勇于突破难点;要善于抓关键、抓重点,创新思路,破解“瓶颈”,以点上的突破带动面上工作的展开。主要领导对重点工作、重要问题要亲自过问,紧盯不放,一抓到底,不达目的绝不收兵。对已布置安排下去的工作要实行跟踪问效,时刻掌握进度,决不能放任自流,不了了之。要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注重发现、总结和推广群众实践中创造的新办法、新举措和新经验,使各级党委、政府的调整思路变成群众的意愿,变成群众的自发行动。

三是检查调度抓落实。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对结构调整进展情况实行严格的检查、调度和通报制度,定期通报进度,表扬先进督促后进,促强扶弱带中间,形成你追我赶竞相调整的新局面。要继续实行县市区党政一把手直接调度乡镇党政一把手制度,绷紧调整弦,增强紧迫感,时刻保持抓调整的高压态势。市直各包县部门要恪尽职守,再接再厉,深入基层,扑下身子,搞好检查督导。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要加强情况调度,坚持每周一调度,关键时刻实行日调度,及时汇总反映工作动态,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在全市农业结构调整调度会议上的讲话 篇2

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 我就2009年全省乡镇企业、农机工作开展情况和抓好2010年乡镇企业、农机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2009年全省乡企、农机工作取得新成效、新进展

(一) 乡镇企业效益下滑局面扭转, 经济运行企稳回升

2009年, 全省乡镇企业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齐心协力、多措并举、沉着应对, 努力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 扭转了效益下滑的局面, 经济运行企稳回升, 经济总量、速度、效益同步增长。

1. 发展成效同步提高。

预计2009年, 全省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固定资产投入分别达到922.5亿元、535亿元、299.1亿元和251.06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6%、19%、13%和6.6%.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00.7%, 100.5%。

2. 发展态势稳步加快。

预计2009年规模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82.8亿元, 同比增长18%、利润总额达到21.2亿元, 同比增长9%。规模工业企业产销率达95%, 工业品产销衔接良好。

3. 发展贡献继续上升。

预计到12月底, 全省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上交税金、支付劳动者报酬分别达到3524.4亿元、128.3亿元、288亿元, 同比增长12%、15%, 13%。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达到1064元 (全口径) , 同比增长12.7% (未扣除物价因素) 。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317万人, 同比增长3%。

我省乡镇企业取得上述成绩, 主要抓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 以应对金融危机为核心, 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一是加大监测力度。强化对重点行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30个乡镇企业直报点生产运行情况监测, 积极建立统一的应对金融危机信息收集、情况分析和对策研究机制。二是认真落实减轻乡镇企业负担、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投入贷款贴息资金700多万元重点扶持生产经营遇到困难的成长型企业, 增强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三是打造政、银、企合作平台。与省农信社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大信贷投放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意见》, 制定了《关于建立贵州省地县两级乡镇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试点的方案》, 投入资金1100万元支持11个县建立乡镇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省乡镇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分支机构扩展到贵阳、遵义、安顺。四是加大科企对接力度。积极承办农业部11月份在我省举办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对接活动。收集了肉类加工、粮油加工和蔬菜加工三大类别46个技术需求问题, 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国内科研机构搭建合作平台, 实现技术对接。

第二,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 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一是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做好扶持产业型大项目工作的意见》, 重点支持茶、油、椒、药、薯、肉、粮、果、蔬为主的绿色农产品加工业项目发展, 投入贷款贴息资金800多万元扶持农产品加工产业型大项目、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创业基地, 着力培育在本地区同类行业中处于龙头地位, 能带动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二是组成“秸秆生物饲料实验项目课题组”, 启动了应用生物技术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生物饲料项目, 开展利用秸秆生物饲料发展生态畜牧养殖业的试点工作, 并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在开阳、绥阳两县筹办了“全省桔秆生物饲料养畜推广示范暨综合利用现场会”, 对秸秆生物饲料养畜和综合利用的各种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三是成功举办2009中国贵阳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博览会、第五届医药博览会, 有效推进了我省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招商引资、产品展示、技术合作、产业发展、人才交流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第三, 以应对农民工回流为重点, 推进就业创业工作。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功能作用, 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促进就业、以提高素质推动就业。一是开展创业扶持。制定了《返乡农民工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实施细则》, 以政策引导、强化服务为手段, 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为平台, 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为支撑, 投入农民工创业贷款贴息资金461万元, 引导返乡农民工发展乡村旅游、储藏保鲜、商品流通、物流配送等服务业。二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围绕“一村一品”和农业产业化, 开展粮食、蔬菜、畜禽、水产、花卉、林果等实用技术培训, 帮助农民工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需求, 开展茶叶加工、食品检验、中药材种植、竹木工艺、食用菌栽培、建筑等工种以及企业订单、定向、定岗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 帮助农民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近年来, 全省乡镇企业系统每年培训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和农民工达10万人 (次) 。三是开展回乡创业培训。投入农民工创业培训资金250万元, 组织开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种养殖、加工、农产品经纪人、营销等创业技能培训, 帮助农民工创业。

(二) 农机工作保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发展态势

1. 购机补贴资金全部兑现, 补贴效果凸显。

2009年, 中央财政进一步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规模, 增加补贴机具种类, 扩大实施范围, 我省农机购置补贴覆盖了全省所有农业县。中央下达我省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为1.6亿元, 省级配套资金5540万元。各级农机部门进一步提高认识, 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农业部领导提出的“三个绝不能”和“三个严禁”的要求, 严格贯彻执行农业部和财政部制定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试行) 》, 努力把农机购置补贴这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让各级政府满意、让农机生产流通企业满意、让广大农民群众满意。为方便农民购机和操作, 除中央资金每台机具补贴标准为30%外, 省级资金每台机具的补贴标准均为8000从实施情况看, 中央和省级购机补贴资金全部完成, 共补贴农户购置各类农业机械9.86万台套, 受益农户达9.56万户, 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616万千瓦, 增长5.1%。

2. 农机化服务领域拓展, 作业水平提高。

各级农机部门以实施“农机科技增粮行动计划”和“农机科技进农家行动计划”为主要内容, 组织开展好农机社会化服务, “春耕”、“三秋”期间积极组织机耕、机收服务队、抗灾救灾突击队, 加快农作物的抢种抢收进度, 组织开展以耕、种、收为重点的机械化作业, 发挥了农机的生力军作用。全省完成机耕面积910万亩, 机械灌溉625万亩, 机械半机械化脱粒355万吨, 组织农机科技人员下乡5万人次, 农机出勤241.9万台次, 组织机耕服务队1367个, 抗灾救灾服务队452个, 投入抗灾救灾机具52.5万台, 检修各类农机具34.98万台次, 培训各类农机人员30万人次, 有效促进“春耕”、“三秋”生产的顺利进行。

3. 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力度加大, 技术装备水平提升。

全省在购机补贴政策的拉动下, 通过农机化项目的有效实施, 进一步加快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步伐。一是按照“稳点、扩量、巩固、提高”的要求, 继续全力抓好水稻机插秧技术示范工程的实施, 全省水稻机插秧工作实施有序, 效果良好, 共完成机插秧面积30万亩。二是继续组织实施好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示范推广。我省作为农业部农机化司确定的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示范省区之一, 2009年在总结前几年项目实施的基础上, 继续在20个县进行示范推广, 投入资金200万元, 各实施县以组织引导、示范宣传、保障措施等工作为抓手, 促进了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取得新进展。三是加大茶叶生产机械化示范推广力度。在24个宜茶县实施茶叶生产机械化示范, 每县投入18万元, 共投入资金432万元, 项目实施区新增茶叶生产机械2047台, 带动各类资金投入1046万元。通过项目的有效实施, 进一步完善了组织协调机制, 提高了茶叶生产主要环节的机械化水平, 为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探索了路子。四是做好农机化示范区建设。按照实施要求继续在9个县组织实施, 2009年每县投入20万元, 各县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制度建设、项目管理、监督检查和宣传引导上进一步落实, 通过与农机购机补贴资金紧密结合, 示范区新增各类机具1.58万台, 投入各类资金4495.6万元, 项目区农机技术装备和农机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 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五是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各地县结合本地实际, 把建立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作为农机部门的重点工作, 认真帮助条件成熟的乡镇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2009年投入资金208万元, 新建农机专业合作社26个, 使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110个。同时, 各县对农机协会、农机服务组织、经销服务组织、维修服务组织的建设也积极引导, 做好协调服务, 充分发挥了农机服务组织在农业生产和促农增收中的作用。

4. 强化安全措施, 农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

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全省各级农机安全监理部门切实做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登记、牌证核发和安全技术检验及驾驶人员的培训等工作, 从源头上加强管理。一是加大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进一步提高农机经营使用者和农民群众的安全意识。二是深入开展全国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活动和农机安全生产百日督查行动, 深化拖拉机及驾驶员无牌无证和“五整顿、三加强”专项治理活动, 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挂牌率、检审率, 深入地县开展专项督查, 确保农机安全作业。三是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创新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新机制, 增强服务意识, 加大安全检查力度, 纠正违法违规行为, 消除事故隐患, 坚决遏制重特大农机事故发生。全年未发生农机死亡事故, 全省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比较平稳。

二、正确把握乡镇企业和农机工作发展形势和问题

在看到我省乡镇企业和农机化发展的积极变化和进步的同时, 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我省乡镇企业和农机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就乡镇企业发展而言:一是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产品加工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增加值比重仅为19%, 资源型产业产品占主导的工业结构特征明显, 与走贵州特色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相比, 还有较大差距。二是企业融资难问题依旧存在。尽管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但银行贷款仍然比较谨慎, 抵押贷款手续繁杂, 企业选择银行空间不断缩小, 融资难度加大。三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能力弱。目前全省乡镇企业仅有不到2%的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 不少企业投入研发的费用还达不到销售收入的1%, 企业创新前沿技术少。不少企业的技术装备还停留在90年代甚至80年代水平。从人才结构看, 中专以上学历人员密度为11.1%, 具有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密度还不足3.3%。人才总量不足、管理水平不高、技术创新缓慢, 成为制约我省乡镇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原因。

从农机工作看:一是全省农机化整体水平不高, 各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发展不平衡, 绝大部分作物机械化程度依然很低, 不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二是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还不够大, 服务市场也不够规范, 还不能适应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的要求。三是少数地方购机补贴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 资金使用监管还不够完善和有力, 违规违纪操作补贴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农机作业受油价与供应影响较大, 影响农民从事农机作业的积极性。同时, 在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中有利因素不少。从政策环境看, 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要求和措施, 各级政府积极创新农机化扶持政策, 中国特色的农机化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健全, 为农业机械化加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从内在需求看,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 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矛盾日益突出, 农业用工成本持续上升, 农民生产生活观念深刻改变, 农机作业水平持续提高的趋势不会改变。从技术支撑看, 粮食作物各主要环节机械化装备基本成熟, 其他各类农机装备和技术创新日趋活跃, 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装备及技术基础进一步夯实。从发展机制看, 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农机合作社等新型服务组织不断涌现, 农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不断提高, 有效实现了普通农户与农机经营者利益以及社会效益多赢, 为立足家庭承包经营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各级乡镇企业和农机主管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坚定走区域特点乡镇企业发展和山区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改革创新, 突出重点, 统筹兼顾, 拓宽发展思路, 转变发展方式, 提高发展质量, 努力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布局、效益有机统一, 促进乡镇企业和农业机械化健康稳步和可持续发展。

三、真抓实干, 推动乡镇企业和农机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是执行“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 是谋划“十二五”发展的重要一年, 也是乡镇企业和农机融入新组建的农委协调运转的关键一年, 做好今年的乡镇企业和农机工作至关重要。

(一) 关于乡镇企业工作

2010年, 乡镇企业在产业发展上, 要围绕壮大县域经济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优化产业结构, 调整产业布局,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配套型、农业产业延伸型产业;在功能定位上, 要围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观光农业, 加快与城市产业配套协作, 提升产业层次, 搭建东中西部产业梯度转移平台;在发展重点上, 要围绕产业化、资源差异和市场需求, 做好转型、重组、升级“三篇大文章”;在资金使用上, 抓住农产品加工这个重点, 实行“两个为主, 两个为辅”, 即以贴息为主, 补助为辅;以扶持产业型大项目为主, 培育成长型企业为辅, 实施“四个倾斜”, 即向规划内的项目倾斜、向乡镇企业集聚区内的主体企业倾斜、向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创业基地内的主体企业倾斜、向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倾斜, 促进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

1. 在发展优势产业上, 实现“三个突破”。

按照农业部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的要求, 一是优先发展以粮、油、茶、椒、药、薯、肉、果、蔬为主的加工业, 在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业上取得突破。二是组建区域性企业集团, 加强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建设, 在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响品牌上取得突破。三是研究制定进一步促进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 在搭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平台上取得突破。

2. 在发展特色产业上, 打造“三个亮点”。

一是精心培育特色旅游产品, 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示范点;二是在小城镇、产业集聚区、农产品加工集散地、重大工程项目和交通枢纽节点, 积极发展储藏保鲜、物流配送、交通运输、商品流通、餐饮住宿、连锁经营等服务业;三是培育、建设一批辐射领域广、带动作用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3. 在解决制约瓶颈上, 破解“二大难题”。

一是在资金方面, 加快地、县担保机构试点步伐, 进一步健全乡镇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二是在技术方面, 加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性工作力度, 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攻克影响发展的关键性难题, 建立农产品加工业技术研发体系, 支持企业开展各类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 提高乡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 在夯实基础工作上, 解决“四个问题”。

一是进一步摸清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 尤其是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本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要及时与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和省统计部门衔接, 调整、修订我们现有的统计体系, 以适应新的工作职责、职能要求。三是加强项目库建设。今后各地申报的项目, 原则上要出自项目库中。各地的项目库储备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产业政策及时更新、增减。四是着手制订“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二) 关于农机工作

2010年全省农业机械化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新增各类机具8万台套, 农机总动力达到1680万千瓦, 机耕面积950万亩, 机插秧面积30万亩, 机收面积200万亩, 农机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较大幅度增加, 农机装备结构继续改善, 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 农机化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为确保各项目标的完成, 各级农机部门要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1. 强化购机补贴政策措施, 确保补贴工作安全到位。

2010年国家将进一步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 各级农机部门要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 将农机购置补贴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把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真正让党和政府放心, 让农民和企业满意。特别要针对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严格纪律, 规范操作, 严格执行国务院“三个禁止”要求, 坚持“五项制度”, 做到“八个不得”, 严格程序, 阳光操作;强化监管措施, 加大监督力度, 加强对倒卖补贴指标、乱收费、虚报套取补贴资金等违规行为的检查, 发现问题严厉查处, 决不姑息。

2. 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 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上水平。

按照《农业部关于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见》, 进一步加强指导服务, 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多样化创建、规范化运营、市场化服务、产业化经营。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作业补贴等政策要继续向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倾斜。大力组织开展农机服务组织示范建设活动, 建立定点联系机制, 培育一批典型, 规范和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康发展, 2010年全省将新建和完善农机专业合作社25个。通过开展合作社法人代表和维修人员及操作工等业务骨干培训, 全面提高农机服务组织的经营管理和技术水平。

3. 突出抓好重点农时服务, 提高农机作业水平。

“春耕”、“三秋”是农机服务农业生产的主战场, 各级农机部门要及时组织开展好“春耕”、“三秋”等重要农时季节机械化生产作业, 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农用柴油供应, 维护农机作业秩序。重点加强水稻机收跨区作业组织协调, 扩大农机跨区作业的范围和领域, 推动跨区作业向跨区机耕、机插等环节拓展。

4. 立足节本增效, 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技术。

加快普及主要农作物重点环节和关键农机化技术步伐, 大力推广土地深松、精量播种、高效植保和农作物桔秆综合利用等增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加强对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的指导,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和机具集成应用, 努力探索适合山区特点的农机推广新机制。

5. 严格依法行政, 加强农机安全监管。

要以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为契机, 继续开展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创建平安农机, 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 开展新一轮“平安农机”示范县考评工作, 加强对拖拉机培训机构的管理, 严把农机登记关、检验关, 农机手的培训关、审核关, 从源头上减少农机事故隐患, 确保农机事故死亡控制数零指标的实现, 为农机安全作业保驾护航。

在全市中职招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3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落实2008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研究探讨2008年中职扩招对策,实现2008年我市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例达到1:1的目标,进一步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技术人才。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扩大中职招生工作的重要性

2008年,实现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例达到1:1的目标是我市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推进我市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扩大中职招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迫切要求。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充分认识中等职业教育在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为适应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建设“一个通道”、“三带十区”这一战略规划和实现市委四届五次全会提出的“改革创新、开放升级、综合开发、强市富民”战略要求,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育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有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升我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社会就业,为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扩大中职招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需要。在2008年度全国中职招生工作会议上,周济部长指出:“普及高中教育要继续巩固和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突破口,普通高中要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着力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当前重要而紧迫任务,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去年国检验收结束以后,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巩固‘双高’普九成果,做好初中后学生的职业教育,扩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10年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0%。” 教育发展形势逼迫我们,必须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上下功夫。就黑河目前形势看,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只有55%,普通高中已基本饱和,中职学校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生力军,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中职学校责无旁贷。扩大中职招生是满足人民群众谋职就业的需要。教育部门要把初、高中不能升学的学生动员到中职学校来,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培养他们生存、发展的本领。“要致富,学技术”,“读完初中上职中,打工致富一路通”,这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和培训寄托的厚望。近几年我市每年小学升初中人数在2万人左右,毕业生约1.5万人,进入普通高中就读的仅有5000多人,尚有1.5万未成年人需要劳动预备役培训,中职招生的空间很大。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给予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更多关注,针对学生们的各自特点,指导、规划他们的未来,使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类型和成才之路。

二、精心组织,确保扩大中职招生工作顺利进行

市县两级政府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领导机构。各县(市)区政府要把职业教育工作抓在手上,建立健全领导机构。两级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两次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统筹全市职业教育工作,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招生计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等重大实际问题,制定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协调处理好部门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高中阶段招生工作。市县两级教育部门要成立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由教育局局长任组长,督导室主任和业务副局长任副组长,中教、初教、职成科(股)长和各初中、高中、中职学校校长为成员。各学校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的中职招生运行机制。要把中职招生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按1:1比例制定招生计划,实行教育行政领导班子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校的“三级包保”责任制,从市到县到校到人,确定专人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制。要做到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四统一”,即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报名、统一录取。严格实行“普高”招生的“三限政策”,特别是限人数,统一制定和落实中职和普高的招生计划,正确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要建立中职学校招生违规违纪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招生纪律,规范招生行为。坚持公平竞争,不搞地方保护,要尊重学生选择优质职教资源的权利。建立中职招生的绿色通道,坚决打击有偿招生行为,对不规范的招生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情节严重的,要取消相应学校的招生资格,保证中职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教育督导部门要建立中职招生考核奖惩机制。今年市委市政府把“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与中职招生达1:1的比例”列入2008年十项绩效工程任务目标考核体系,市教育局、各县(市)区政府均为责任单位,年底市人大、市政府督查室将跟踪问效。对此,我们要认真对待,市、县两级督导部门要研究中职招生的督导评估办法,把招生任务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各县(市)区教育局、初中、高中学校督导评估的重要指标。制定有利于中职招生的奖惩政策。每年招生结束后,市县两级督导部门要把各县(市)区和黑河市职教中心学校的中职招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排名通报,严格兑现奖惩。要把中职招生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评定学校各类先进的主要依据,作为校长评职、评优和提拔的重要依据。市政府在2008年将安排专项经费,表彰奖励在中职招生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县(市)区政府、教育局、中等职业学校、初、高中学校以及个人。各县(市)区政府也要设立专项奖励经费。

三、明确目标,同心协力完成扩大中职招生任务

今年全市普通高中计划招生6000人,省教育厅给我市下达的中职招生计划为6406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密切配合,戮力同心,取得实效。首先,初、高中学校要积极做好分流工作。初、高中学校要担负起为中职学校输送生源的职责,积极配合中职学校做好招生宣传和动员工作,为职业学校直接面对学生及家长宣传创造有利条件,使广大家长充分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初、中、高级人才缺一不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各初、高中学校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开设职业指导课程、职业技能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办校内职普融通班或与中职校采取1+1+1合作办学。组织初中毕业生及其家长参观职业学校,引导初中毕业生科学定位,合理选择报考学校和专业,绝不允许简单粗暴强行分流。各初、高中学校要以初中入学人数为基数,动员流失生和参加中考未能就读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报考中职学校,保证中职招生入学人数。其次,中职学校要主动配合,营造良好氛围。各中职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与初、高中学校联系,为其提供宣传内容和资料,介绍职业学校的特点及优势,展示学校办学成就,专业设置特色,使初、高中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分流。同时,要为初、高中校内职教班、高中通用技术课、初中技术课提供师资、实验实习设备支持。要宣传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重要意义及中职毕业生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典型事迹,不断营造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促进中职招生工作。

同志们,扩大中职招生工作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为圆满完成今年的招生任务而努力工作。

在全市农业结构调整调度会议上的讲话 篇4

下面,就贯彻落实全省重点工业项目调度会议精神,推进我市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和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情况

(一)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X-X月份,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X%,高于全省平均水平X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X位;全市工业用电量完成X亿千瓦时,同比增长X%,增幅居全省第X位;工业投资增速X%,高于全省X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X位。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X家。

(二)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情况。

今年全市共实施投资X万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X个(计划开工项目X个、续建项目X个、计划竣工项目X个),总投资X亿元,计划完成投资X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X亿元,占计划的X%。其中,X个计划开工项目中,X区牧原智能装备生产线、X淅减抗侧倾减振器产业化、X汉冶特钢煤气发电综合利用等X个已开工建设,完成投资X亿元,占计划X亿元的X%。X云阳绿色冶铸一体化、综保区飘安医护用品生产基地等X个续建项目,完成投资X亿元,占计划X亿元的X%。X个计划竣工项目中,高新区利达光电等离子喷涂靶材、X金博公司空气弹簧减振器、X汇博医疗防护用品及消杀产品生产等X个项目已竣工投产,完成投资X亿元,占计划X亿元的X%。

X个投资X万元以上的重点工业项目中,投资X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X个,总投资X亿元,计划完成投资X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X亿元,占计划的X%。其中,X区乐凯华光产业园、X立邦新型环保建材生产基地项目等X个计划开工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X亿元,占计划X亿元的X%。X汉冶特钢高质量炼钢升级改造、X鼎泰高科产业园等X个续建项目完成投资X亿元,占计划X亿元的X%。

二、存在问题

(一)关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从全国看,虽然我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X%)高于全国平均增速(X%)和全省平均增速(X%),但是全省增速居全国第X位、X个工业大省和中部X省末位;从全省看,虽然我市增速位居全省第X位,但是比第X名郑州市低X个百分点,比第X名信阳市高X个百分点,比第X名濮阳市高X个百分点;从全市看,X个县(区)增速高于或达到全市平均增速,分别是:X县(X%)、城乡一体化示范区(X%)、高新区(X%)、X县(X%)、X县(X%)、X县(X%)、X区(X%)、X县(X%),还有X个县(区)增速低于全市平均增速,分别是:X区(X%)、X县(X%)、X县(X%)、X县(X%)、X区(X%)、X县(X%)、X区(X%)、X县(X%)。

(二)关于工业项目谋划。

X个投资X万元以上的重点工业项目中,分X个县(市、区)看,项目总数前三名是:X县(X个)、X县(X个)、X县(X个),项目总数后三名是:X县(X个)、X县(X个)、X区(X个)。分X个功能区看,项目总数由多到少依次是:X区(X个)、高新区(X个)、X区(X个)、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无)。

(三)关于未开工项目。

目前全市还有X个计划开工项目未开工,未开工项目较多的县(区)是:X县、X县、X县、X县、X县、X县各X个,X县、X县、X县、X县各X个。

(四)关于新增规上工业企业个数。

新增规上工业企业个数较多的县(区)是:X县(X家)、X区(X家)、X县(X家),X市、X县各X家;个数较少的是:X县(X家)、X县(X家),X区和X区无新增规上工业企业。

三、下步工作安排

(一)抓新上项目开工。

对X个未开工的项目,X、X、X、X、X、X、X、X、X、X县等县(区)政府要高度重视,每个项目都要有县领导、首席服务员负责,逐一分析未开工的原因,要拿出一个开工计划,明确责任人、解决措施、开工时间,尽快解决制约项目开工的困难和问题,确保X月底前这X个计划开工项目全部开工建设。

(二)抓重大工业项目建设。

全市X个投资X亿元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X县(X个)、X县(X个)、X县(X个)、X县(X个)、X县(X个),X区、X县各X个,X县、X县、高新区、X县、X市各X个,X区、X县、X区、X区各X个,这些县(区)的党委书记、县(区)长要亲自挂帅,实行县级领导分包项目制度,逐一现场办公,盯住不放,解决问题,力争X月份之前全部完成今年的投资计划。

(三)抓规上工业企业入库。

各县(区)要高度重视企业入库工作,特别是差距大的县(区)要加大工作力度,及时掌握企业经营情况,指导帮助企业完善各项入库手续,确保达规企业尽早入库,力争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X家以上。其中,X区、X区、高新区、X县、X县分别要达到X家以上,X市、X县、X县、X县分别要达到X家以上,X县、X县、X县、X县、X县、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分别要达到X家以上,X区、X区分别要达到X家以上。

(四)强化企业服务。

要继续开展“一联三帮”保企稳业专项行动,X名首席服务员必须确定到企业,定目标、定任务、压责任,帮助企业解决原材料、融资、生产经营等方面的问题;工信部门每周调度X次首席服务员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个数,每月通报、定期考核;金融部门要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融资支持,审慎采取诉讼措施;供电部门要加大对生产经营困难企业的保供电支持力度,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我就讲这些,不当之处,以X市长和X市长讲的为准。

在全市农业结构调整调度会议上的讲话 篇5

这次视频调度会,是在我市即将“迎战”新一轮强降雨的关键时期召开的,既是一次常规调度会,也是一次工作推进会,更是一次攻坚部署会。刚才,市气象局通报了近期天气情况,提出了针对性很强的工作建议;X个县作了汇报发言,思路清、措施实,希望大家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市水务局通报了今年入汛以来全市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情况,分析了困难问题,提出了对策措施,很具体、很实在,希望大家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今年入汛以来,我市已经历了X场强降雨袭击,平均降水量较历年同期偏多X%,X等地不同程度受灾。近半月来已入秋,本应雨季已过,但受台风影响,遇到了20年一遇的强降雨。面对“降雨晚、量级大、范围广”的实际,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超前谋划、统筹部署、科学调度,各级各部门密切协作、主动作为、积极应对,防汛减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家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从气象预测看,9月下旬,我市还有一次明显的降水天气过程,XX有大雨或暴雨。同时,受持续性降水、强对流天气等因素影响,地质灾害风险等级也明显增高。从防汛能力看,一方面,新建的防洪工程进展不理想,尚未形成有效的防范能力;另一方面,原有的防洪工程老化严重、带病运行,抗灾能力明显下降。此外,我市涉水工程较多,且大多数建设单位不了解我市灾害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防汛管理难度大。从前期工作看,少数地区对防汛减灾工作存有麻痹、侥幸心理,个别工作人员对防汛重点、应急预案、操作流程等不熟悉;部分地区还存在“险工险段整治不力”“应急演练覆盖不全”“资金物资保障不足”“信息报送不够规范”等问题。

总体而言,当前,我市防汛减灾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时刻绷紧“防汛减灾、常态救灾”这根弦,坚决克服麻痹思想、侥幸心理和厌战情绪,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临战、决战状态;一定要坚决贯彻“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要求,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超前意识,不折不扣、毫不懈怠地抓实抓细各项工作;一定要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全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尽可能地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具体来讲,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排查要做到“三全”,不留死角。

要针对前期排查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本轮排查工作,做到既全面覆盖、无缝对接,又抓住重点、有的放矢。

突出“全域”,坚持条块结合、纵向到边、横向到底,整合水务、应急、自然资源等部门力量,全方位排查防汛安全隐患,重点做好山洪易发区、泥石流冲积扇、地灾隐患点、河道壅塞体等的排查工作。突出“全时”,针对区域降雨增多、江河水位上涨、山体水量饱和等实际,全天候强化巡查,加大集镇、学校、医院、景区等重点区域,水电站、尾矿库、防洪工程、涉水工程等重点部位,交通、电力、通信等重点设施的巡查力度。突出“全段”,将常态化、动态化隐患治理贯穿始终,对已发现的隐患点要“逐个核实”;对已销号的隐患点要“回头检查”;对可能成灾的隐患点要“科学防治”,划定危险范围、明确防灾预案、落实治理措施,确保万无一失。

二、预警要做到“三准”,不留盲点。

按照“及时、准确、可靠”的要求,扎实做好预测、预判、预警工作,下好防汛减灾的“先手棋”。

预测预报要准,气象、水务、自然资源等部门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充分发挥已建成的山洪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作用,全面加强雨情、水情、灾情监测,提高灾害预报的精准度和时效性。综合研判要准,坚持预报会商、预警联动机制,及时研判天气变化和灾害发展趋势。主汛期间,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必须坚持“一日一会商、一日一调度”,确保心中有数、调度及时、应对有方。信息传递要准,坚持“传统手段”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官方微信”“手机短信”等平台,确保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到村、到户、到厂、到人,全面消除“最后一公里”。同时,要做好舆论管控工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三、避险要做到“三熟”,不留隐患。

遇重大灾害性天气预警或出现灾害征兆、重大险情,要坚持“三避让”原则,及时、迅速、果断转移受威胁区域群众,确保无人员伤亡。

方案要“熟化”,各县(市)要立足实际,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及时修订完善避险方案。灾害隐患点和威胁区,要细化安全避险“明白卡”,真正做到“一目了然”“明明白白”。群众要“熟知”,进一步加大防汛减灾、安全避险知识的宣传力度,全面落实预警信号传递、避险转移路线、临时安置地点和具体责任人员,切实增强群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干部要“熟练”,各级干部尤其是基层一线干部,既要认真学习“避险方案”,又要深入开展“实战演练”,准确掌握避险范围、点位、线路、对象和措施,确保一旦出现险情,转移及时、不漏一人。

四、防范要做到“三实”,不留空白。

坚持以防为主的方针,紧盯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全面落实防灾措施,全力确保安全度汛。

抓实“江河防洪”,督促施工单位严格落实安全度汛责任和防范措施,强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尤其是围堰、基坑等重点部位的管理,确保工程建设和施工人员安全。加强江河堤防的日常巡护,依法严肃查处侵占河道、乱采乱建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河道行洪安全。抓实“水库度汛”,健全统筹联动机制,严格汛限水位监管,加强水库、水电站防洪调度,确保指令执行到位、信息沟通及时、多方协调联动,充分发挥其“拦蓄调节”“削峰滞洪”的作用,切实减轻下游地区防洪压力。抓实“地灾防治”,按照“治理是基础、预防是重点、避险是关键”的思路,抓好地灾隐患的动态监测和综合防治。特别是九寨沟地震灾区要坚持“分类施策、合理避让、重点整治”的原则,加快地灾治理工程建设,确保早日发挥效益。

五、准备要做到“三好”,不留软肋。

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做好应急处置、抢险救灾的各项准备,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备好物资,按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的要求,全面落实防汛资金,备齐备足防汛物资。同时,根据抢险救灾需要,科学合理及时调配,确保关键时刻有用、能用、好用、管用。备好设备,交通公路、电力通信、商贸流通、卫生健康等部门和单位,要严格按照应急预案及相关要求,做好应急抢险设备的调试、维护、调度和管理工作,确保能够正常运转、发挥作用。备好人力,坚持“专群结合、以专为主、以群为辅”的原则,建好抢险队伍,严格培训演练,提高实战能力。从现在开始,各级应急抢险队伍要全面进入临战状态,随时作好打“攻坚战”“阻击战”的准备。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与当地驻军和武警部队密切沟通联系,及时通报情况,加强军民联防,确保一旦发生灾情险情,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六、保障要做到“三强”,不留短板。

防汛减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增添措施,加强综合保障,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强化组织领导,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要求,健全责任体系,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减灾责任。发生灾情后,要迅速响应、紧急行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靠前指挥,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强化协作配合,市、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加强沟通联系、工作协调和信息共享,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强化工作纪律,严格执行24小时带班值班、灾情信息归口报送等工作制度,确保通讯畅通、信息畅通、政令畅通。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严肃问责。

在全市农业结构调整调度会议上的讲话 篇6

同志们:

这次全市农业局长会议,时间不长,但会议内容很重要。刚才,市农业局领导班子成员就各自分管的工作讲了很好的意见,他们讲的意见我都赞同,请各县和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张平副市长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我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全省农业局长会

议和市委一届二次全会、市政府一届一次全会精神,结合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实际,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清形势,明确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和任务

当前农业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经济社会正由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的发展趋势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展转变。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较好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的工作中心。2005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继续加大“两减免(减免农业税、取销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三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建立稳定增长的支农资金渠道,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今年2月25日至26日,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在玉溪市召开,会议讨论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的实施意见》、《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见》,政策的出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将进一步改善,支农资金将进一步增加。2月27日,省农业厅在玉溪市召开了全省农业局长会议,提出今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题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是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实施”三村“工程建设,找到了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办法。市委一届二次全会和市政府一届一次全会要求,“要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拓宽增收渠道”。要“以‘三村’工程建设为龙头,加大为农民提供资金、科技、政策、法律、文化等方面的服务力度,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国家和省对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2004年在2003年基础上,支持的项目资金增加了近一倍,预计今年比上年还会进一步增加;市委、市政府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也在逐年增加,2004年比2003年增加了100万元,今年又比上年增加了50万元,预计最终的增加数也会突破100万元。各级各部门投入“三村”工程建设、支持农村发展的资金达1.3亿元。2004年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在临沧历史上是少有的。国家、省和市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政策、资金等支持力度加大,有效地推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2004年,全市优质粮食生产、产业结构调整、畜牧产业发展、冬季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取得了新的突破,农业农村经济是近年来发展较快较好的一年,农民收入增幅是近年来最高的一年,农村面貌是近年来变化最大的一年。

总结上年,成效突出,全市农业战线上的干部和农业科技人员,感到十分欣慰,激发了热情,调动了积极性,对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更加充满信心。但我们必须认识到,2004年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取得较快较好发展,有较多的有利因素和有利条件:一是有较好的政策支持。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政策措施,加大了投入;二是各级各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三是农业系统积极努力,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四是农产品价格全面回升,增加了农民收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五是气候条件总体较好,没有发生大面积的自然灾害。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仍存在基础设施差、农村经济结构单

一、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农民增收的基础不稳固等突出问题。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全国全省发展的差距仍在拉大。2004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222元,虽然是近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但比全省平均低642元(全省1864元),比全国平均低1714元(全国2936元);与上年相比增收121元,比全省平均低46元(全省增167元),比全国平均低193元(全国增314元)。虽然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高3.9个百分点,但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差达5705元。全市农业系统干部职工和农业科技人员,要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抓好各项措施落实,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和

农民收入较快增加,逐步缩小与全国全省的差距。

二、明确任务,狠抓落实,确保2005年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目标实现

1月中旬,市农业局印发了《临沧市2005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要点》,目标和任务已经明确,各县农业(畜牧、农机)部门和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有效的措施,认真贯彻落实,确保目标

实现。具体的工作,由于时间关系,今天不再重复讲。围绕2005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和措施,要突出重点,力争2005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在五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一)围绕确保粮食安全的目标,在推进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确保粮食安全,首先必须确保种粮农民增加收入,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这就要求全市农业部门必须按照“加强土地产出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建设”的要求,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目标,在提高复种指数上狠下功夫,在推进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上大作文章,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一是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目前预计完成小春作物播种面积152.39万亩,同比增10.77万亩。其中,小春粮豆120.35万亩,同比增6.05万亩,完成计划120万亩的100.3;预计总产量9.5万吨,完成计划10.5万吨的90.5,同比增0.54万吨。小春粮食增产,为全市粮食增产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完成冬季农业开发61.52万亩,完成计划65万亩的94.6,完成订单农业6.5万亩。今年的冬季农业开发,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都比上年高,价格也相对平稳,现在的关键是要抓市场,促销售,确保农民增收。要确保200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完成393.5万亩、粮食总产达70万吨的目标实现,必须认真规划和抓好大春粮食生产和晚秋作物种植。全市大春粮豆播种面积按270万亩,总产按60万吨的计划下达,晚秋作物按15万亩的计划来考虑,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全年粮食生产目标实现。二是突出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重点,确保种粮农民增加收入。在大春生产上,重点要推进优质米基地建设、优质高蛋白饲料玉米基地建设、脱毒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优质小杂粮和优质豆类开发,要通过办好农业科技示范样板,通过推进订单农业等措施,确保完成优质稻种植35万亩,其中优质米基地建设10万亩,优质玉米种植35万亩,其中高蛋白饲料玉米基地建设20万亩,脱毒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10万亩,力争完成15万亩;优质小杂粮和优质豆类开发15万亩。各县要抓住国家和省实施良种补贴和粮食直补政策的机遇,加快推进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粮食生产发展。目前,省已下达我市良种补贴资金275万元,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已下达凤庆县、云县、沧源县、永德县,要求各县在4月底前必须兑付到种粮农民手中。粮食直补资金也将尽快下达。相关县农业部门要严格按照《2005年云南省粮食作物良种补贴实施办法》的要求,提供准确的粮食种植面积,积极配合财政部门,抓好良种补贴资金兑付工作,充分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确保粮食生产目标实现,确保粮食安全。

(二)以畜禽品种改良为重点,在畜牧产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全市农业部门,要抓住“三村”工程建设的机遇,围绕“四大畜牧养殖示范园区”和“四大畜牧产业生产区”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加快推进畜禽品种改良体系建设,推进畜牧产业加快发展。2005年,按照民有民营的运作机制,重点实施市良种猪核心群场和双江县、凤庆县、镇康县、云县四县的县级二元良种猪扩繁群场建设,以农业部门“三村”工程建设挂钩村为重点,推进村级生猪人工受精网点建设,力争年底建成并初见成效;围绕“三村”工程建设的目标和要求,重点抓好基层肉牛冻改站点建设,计划新建50个基层肉牛冻改点,确保2005年完成肉牛冻改3万头,凤庆县、永德县建成万头肉牛冻改县的目标实现;结合生猪人工受精站点和肉牛冻改点建设,计划以“三村”工程建设村为重点,新建44个村级畜牧兽医院(室),加强和完善动物防疫体系,确保畜牧生产安全;在实施5万亩优质牧草种植计划的同时,要着力抓好饲草饲料综合开发利用,力争启动建设临沧微生物菌种开发公司,推广微生物发酵技术,全面推进临沧奶牛产业化示范园区、双江应福养殖场、耿马县忙等村、双江县那布村蔗稍和农作物桔杆微生物发酵饲料开发项目建设,确保畜牧业饲草饲料的供给。同时,要继续坚持走扶大户带农户的路子,在继续支持现有畜牧养殖大户发展的同时,继续扶持发展一批规模养殖大户发展,依托大户带动畜牧养殖示范园区建设,力争在仔猪园区建设、奶牛产业化园区建设、特色养殖业园区建设、畜牧业综合示范园区建设上取得新的进展,推进全市畜牧业加快发展。

(三)按照“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第一要务”的要求,在引资推进支柱产业提升和优势产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市委、市政府提出,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是根据临沧发展实际需要提出的战略要求。实践证明,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是加快临沧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全市农业部门要围绕蔗糖、茶叶产业的改造提升,围绕优势新兴产业发展,把农业对外招商引资作为重要措施来抓。一是要把推进农业对外招商引资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全市农业系统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增强农业对外招商引资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市、区(县)农业、畜牧、农机部门和市级农业部门的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农业对外招商引资工作。全市农业部门的领导干部,若每人每年都完成一项招商引资项目,对全市农业产业的发展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要切实转变职能,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使投资者进得来、能赚钱。近两年来,全市农业部门在香蕉产业开发、亚麻产业开发、蚕桑产业开发、日本黑大豆开发、萝卜开发、生物药材开发等方面的引资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要认真总结经验,农业部门要在产业基地建设中积极提供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二是要突出加工扶龙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临沧农业产业对外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不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太差。全市农业部门要坚持引进资金开发与扶持发展市内优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结合,以扶持发展市内优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强产业发展基础。2005年,要重点申报凤庆巨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云县茅粮白酒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县天龙生态茶叶有限公司、云县嘉木茶叶制品公司、镇康南汀河实业有限公司、云南耿马瑞康麻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农业产化龙头企业,争取列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扶持;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市内外企业、个私经济,投资兴办优势农产品基地,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支持蔗糖产品深加工开发、茶叶产品深加工开发、果品饮料加工开发、肉类产品加工开发、乳制品加工开发、优质米加工开发、饲料加工开发、咸菜类产品加工开发和木瓜、亚麻、蚕桑、食用油加工开发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强化产业发展基础,实现引资深度开发。要重点做好畜牧产业基地建设和产品加工开发、奶源产业基地建设和乳制品加工开发、优势特色果蔬菜基地建设和产品加工开发、食用油(菜籽油、核桃油)加工开发等方面的引资工作,并力求取得成效。三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推进支柱产业提值增效。目前,我市大多数县都被列入了国家和省糖料基地县建设,凤庆县糖料基地县建设项目已得到批准,安排资金300万元,其中2005年下达投资计划150万元。2005年,各县要认真组织好项目的实施,并以糖料基地建设为支撑,突出2万亩下田蔗园建设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重点,推进全市高优蔗园建设,确保2005年完成80万亩高优蔗园建设任务,确保甘蔗含糖量提高到15,出糖率提高到13;以无公害茶和有机茶基地建设为重点,以抓好临翔区2万亩无公害高优茶叶示范基地建设为突破,力争完成高优生态茶园建设面积5万亩,新建并通过有机认证茶园面积5000亩,推进支柱产业提值增效取得新进展。

(四)围绕“八大工程”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在推进农业部门挂钩村“三村”工程建设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上取得新突破

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今年继续实施“八大工程”,其中“三村”工程建设和劳动力培训输出工程的主要责任部门为农业部门。全市农业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制定规划,制定工作方案,制定措施,抓好落实。

1、以市级农业部门挂钩的8个村为重点,积极服务好、支持好“三村”工程建设。全市农业部门特别是市级农业部门,要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认真贯彻落实《临沧市农业局关于推进“支部+支部”、“党员+党员”、“协会+服务”的意见》,认真开展好“支部+支部”、“党员+党员”、“协会+服务”活动,力求做出成效,为全市提供经验。具体的做法:一是市农业局机关和局属各单位党支部,与“三村”工程建设挂钩的8个村党支部,结成“1+1”友好支部,形成“支部+支部”的模式。二是市农业局机关和局属各单位共产党员,与“三村”工程建设挂钩的8个村共产党员,结成“1+1”友好关系,形成“党员+党员”、党员带农户的模式。三是市级农业部门积极帮助和支持“三村”工程建设挂钩的8个村,建立和完善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与营销业等方面的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并以协会为依托,支持建设和完善畜禽品种改良(动物防疫)体系,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和化肥、农药推广服务体系,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体系“三大服务体系”,形成“协会+服务”的模式。四是实行项目、技术培训、技术指导“三配套”,推进“三大服务体系”建设,确保“支部+支部”、“党员+党员”、“协会+服务”取得实效。积极支持挂钩的8个村每个村培育出1—2个能有效带动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发展新亮点,推进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建设“三大服务体系”,主要改善农村农业科技服务条件,更好地为农民增收服务。畜禽品种改良(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内容为,按照民有民营的运作模式,支持每个村建成1个以上肉牛冻改点、1个以上良种公猪配套的人工受精点、1个以上动物防疫点;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是支持每个村建成1个以上集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和化肥、农药推广、技术咨询为一体的服务点;现代信息科普网点建设,主要是在市级农业部门挂钩的8个村,以各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为依托,先行开展“三电合一”(电视、电话、电脑)和“信息入户工程”试点,由市农业局机关和局属各单位负责筹集资金,为“三村”工程建设挂钩村各配备1台左右电脑,并与“临沧农业信息网”、“临沧金农网”和“临沧农业信息网内部交换网”链接,由市级农业部门通过信息网络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资料、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应用信息网络开展专家技术咨询服务。“三大服务体系”力争4月份启动实施,10月份前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各县农业(畜牧、农机)部门要积极配合和支持,上下共同努力,把农业部门服务“三村”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2、坚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作为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市政府把劳动力输出列为8件惠民实事之一,提出2005年培训劳动力4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人的目标和要求。近期,市人大常委会将由领导带队,对全市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进行调研,各县农业部门要主动汇报,积极做好各方面工作。在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中,农业部门要牵好头,发挥好劳动力培训输出办公室的作用,加强与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把工作抓好抓实,确保劳动力培训输出实现农民增收1.5亿元的目标。

(五)推进农业部门条件设施建设,在农业物质装备和自我发展能力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全市农业部门要抓住国家实施“七大体系”(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的机遇,抓住“三村”工程建设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支持,推进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改善服务工作条件,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和自我发展能力。从全市来讲,2005年重点要加快推进市农业局农业科技大楼建设,确保2005年建成投入使用。结合农业科技大楼建设,抓好农业信息网络改造升级,确保2005年内全面实现自动化、网络化办公;抓好市种子站农作物种子质量监测分中心建设,确保年内监测大楼基本建成,部份监测设备到位;加快推进以畜牧业品种改良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科技培训体系、饲草饲料开发体系为重点的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着力研究改善基层农业部门的工作条件,提高服务“三农”的工作水平。同时,要深化农业系统内部改革,积极探索有效的改革方式方法,充分挖掘潜力,整合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和效益。

三、合理布署力量,抓好当前工作,为确保全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实现打好基础

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要做好的工作较多,春耕生产进入大忙时节,动物疫病防治进入关键时期,市级农业部门和各区(县)农业(畜牧、农机)部门,要合理布署技术力量,统筹安排好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一)要切实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制工作,确保年内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今年以来,周边国家和国内省内部份地区,动物疫情时有发生。目前已进入动物疫病的高发期,动物疫病防治进入关键时期,国家和省先后召开了动物疫病防制工作会议,各区(县)农业(畜牧)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把防治工作抓好。总体上讲,今年的春防工作抓得早抓得实,市区(县)畜牧部门及早组织疫苗就位,及早组织开展动物免疫,目前全市已累计完成免疫注射504.4万头(羽),其中猪瘟免疫率已达72.8,W病、鸡新城疫免疫已全面开展,凤庆、云县、双江三县已基本完成春防常规免疫工作。但离国家、省、市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从现在起,全市要再次掀起打好春防战役的高潮,市畜牧兽医中心和设有畜牧局的县,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制工作,市、区(县)、乡镇主要的畜牧科技人员都要投入到重大动物疫病防制工作上。没有分设畜牧局的县,要合理部署好技术力量,一部份负责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制工作,一部份负责抓好春耕生产,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分管领导要亲自抓,业务部门要全力以赴抓,分工负责,明确责任,确保“两不误”。要确保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密度达100、动物免疫率达100,并强化疫情监测和报告工作,严防死守,坚决把疫情堵在市外,力争确保年内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二)要切实抓好小春生产和冬季农业的后期管理,确保增产增收

今年全市小春生产和冬季农业开发的形势总体较好,面积增加,预计产量也增加。但也要看到,前期持续旱情及3月初低温冷冻影响,全市小春生产和冬季农业受到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凤庆、云县、永德、耿马、镇康5县受灾严重。从目前的气候情况分析,4月中旬以前,还有低温、冰雹、风灾等发生的可能,各县农业部门对小春生产和冬季农业开发的管理不能放松,要认真抓好小春生产和冬季农业后期田间管理,抓好防寒防冻、灌水保墒和病虫害的预测防治工作,抓好市场信息服务工作,积极为农民群众抓订单,扩大农产品销售,确保小春生产和冬季农业增产增收,确保农民增收。

(三)要切实组织抓好大春生产,确保全年粮食增产增收

全市农业部门要围绕粮食生产目标,切实组织抓好大春生产。各县要认真研究制定大春生产指导性计划,抓好粮食作物生产布局和规划,制定措施,分解任务,确保完成大春粮食作物种植计划面积;要抓好农用物资的保障供给,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坚决防止假冒伪劣籽种、化肥、农药及其它农用物资坑害农民;要集中主要技术力量,深入基层、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开展科技培训、办好农业科技样板,指导农业生产;要及早研究做好大春粮食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工作,结合抓大春生产措施落实,开展防治技术培训,及早准备防治器具和农药等物资,千方百计确保大春粮食增产增收。

(四)要认真组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目前,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已进入第二阶段的工作,市级农业部门和各县农业(畜牧、农机)部门,要按照市委的要求和部署,认真组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把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当前工作结合起来、与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结合起来、与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边学边查边改,通过先进性教育推进工作,力求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五)要抓紧做好项目申报工作,争取国家和省更多的支持好范文版权所有

去年底,市农业局就要求各县农业(畜牧、农机)部门积极推荐上报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发展项目,市农业局已于2月28日向省农业厅上报了92个项目,并向省农业厅领导、各处室领导和业务人员进行汇报衔接。根据省农业厅的要求,目前正组织做项目建议书,计划3月底全部上报省农业厅。各县要加强与省农业厅相关处室的汇报衔接,争取更多的项目支持,以加快推进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全市农业结构调整调度会议上的讲话 篇7

1 2010年农业工作成效显著, “十一五”发展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十一五”以来,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 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 开拓创新, 扎实工作, 积极应对异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异常波动的农产品市场、异常复杂的经济形势, 全省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

1.1 粮食实现连续4年增产。

2010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726.6亿斤, 比2010年增10亿斤、增1.4%, 实现连续4年增产, 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 连续3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油菜籽总产达到208万吨, 连续9年创历史新高。粮食连年增产成为“十一五”全省农业工作的突出亮点。

1.2 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强力推进。

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面积达到141.4万公顷, 其中2009年9月以来新建34万公顷、改造提升61.9万公顷, 60个基地强县培育县新建基地25.5万公顷、改造提升46.5万公顷, 建成万亩核心示范区142个。全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正由零星散状向带状、块状聚集发展, 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水果、蔬菜、茶叶等产业带和生产区。2010年, 全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综合产值3 010亿元, 比2005年增加1 469亿元, 增长95.3%, 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259元。1.3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加快。2010年, 全省农机装备总量达到3 155万千瓦, 比2005年增长43.3%;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1.5%, 比2005年提高11.1个百分点。新建提灌站4 041座/10.9万千瓦, 新增提灌机械8.9万台, 建设机耕道5.6万千米。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2.5万个, 比2005年增长58.8%。

1.4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年提高。

2010年, 全省蔬菜、水果、茶叶监测平均合格率97.5%, 比2009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全年未发生重大农产品安全事件。全省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6.1万公顷、占耕地的34.6%,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6个百分点, 是2005年的2.3倍;创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00.8万公顷, 有机食品生产基地27.4万公顷, 分别比2005年增加48.3万公顷和13.4万公顷, 翻了一番。

1.5 农产品品牌打造和市场开拓取得突破。

全省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 262个, 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产品907个、有机农产品38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46个, 获得“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4个、中国驰名商标44个, “四川泡菜”“峨眉山茶”“蒙顶山茶”“大凉山”“川藏高原”等区域品牌效应逐步凸显。举办和组织参加了“中国·四川泡菜国际论坛”“中国·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四川优质农产品北京展销周”“第十届西博会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迎春大联展”等大型展示展销活动50多场次, 让“川字号”优质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

1.6 农村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农村各项改革积极推进, 土地承包管理得到加强, 流转更加有序,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2010年, 全省已签订农村土地承包合同1 838万份, 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1 767万份, 分别占农户总数的97.6%和93.9%。全省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61.4万公顷, 占承包耕地面积的16%, 比2005年增加33万公顷。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2 628个, 带动农户430.5万户, 占农户总数的23.6%。

1.7 农业投入连创新高。

“十一五”期间, 四川省农业厅会同省发改委、财政厅累计争取中央和落实省级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财政专项和各类补贴资金 (不含灾后重建) 总额达370亿元, 比“十五”增加355亿元, 增长了23.7倍。其中, 2010年会同四川省发改委、财政厅下达各类资金达113亿元, 比2009年增加8亿元。

1.8 农业灾后重建成效显著。

到2010年底, 39个重灾县农业和农机灾后重建项目累计到位资金123.8亿元, 其中争取中央灾后恢复重建基金37.2亿元;累计完工项目480个, 完工率达92.5%;累计完成投资124.9亿元, 占规划任务的95.1%;累计修复受损农田9.2万公顷、提灌站6 528处、机耕道1.2万千米、户用沼气池42万口, 建设产业基地12.5万公顷。实现了三年灾后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 灾区农业生产基本恢复到震前水平。

与此同时, 全省农业基础条件得到改善, 高产稳产农田面积由2005年的132.1万公顷增加到189万公顷, 增长43.1%。全省拥有户用沼气池525万口, 居全国第一位。农业法制建设稳步推进, 2010年四川省人大颁布两部地方性农业法规, 占全省立法数量的50%, 县级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实现全覆盖。农业国际合作成效显著, “十一五”累计引进外资项目87个、到位资金2.2亿美元, 2010年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超过9亿美元。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增强, 农业信息服务水平逐年提高, 农业宣传多角度、全方位报道了农业工作的重点和亮点, 全省农场连续11年实现盈利, 农业信访、农民教育培训和种子、植检、蚕业、花卉等工作也不断取得新进展。

四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超额完成了粮食总产量700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3 750元的“十一五”规划目标, 为保持全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此, 省委、省政府和农业部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这些成绩的取得, 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 得益于农业部的大力支持, 得益于省级有关部门的鼎力协作, 得益于全省农业系统的努力工作, 得益于广大农民群众的辛勤劳作。

2 总结近年来农业工作, 经验丰富启示深刻

2.1 必须把调整发展思路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前提。

2008年, 我们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 经过深入调查和反复研究, 全省上下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形成了共识:农业工作必须主动融入四川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进行谋划, 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 围绕大局抓农业, 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上述发展思路得到了四川省委、省政府的认同。按照上述思路, 我们研究提出的发展十大特色优势种植业等写入了四川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决定》, 争取省政府下发了《关于确保粮食安全的决定》《四川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 (2009—2012年) 》《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 《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再造一个成都平原”工程规划纲要 (2011—2015年) 》也即将下发。这一系列政策含金量很高的文件, 将行业规划、部门工作上升为党政决策, 为农业部门开展工作争取了政策、增强了手段。

2.2 必须把改进工作方法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领。

围绕实现农业“三个跨越”目标, 我们在工作方法上实现了“三大转移”, 即从注重抓粮食生产转移到与抓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并重, 从注重抓农业生产转移到与抓农业产业化经营并重, 从注重抓农业微观管理转移到与抓农业政策法规等宏观管理并重。坚持一手抓粮食生产, 一手抓特色产业发展, 在保障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 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一手抓农业生产, 一手抓品牌打造和市场开拓, 在实现生产发展的同时, 产业链、增收链不断延伸;一手抓农业微观管理, 一手抓农业政策法规等宏观管理, 在促进生产发展的同时, 农业部门的职能不断强化。

2.3 必须把谋划实施大项目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按照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思路, 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政策等大好机遇, 研究谋划了“米袋子”工程、“菜篮子”工程、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建设1 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再造一个成都平原”、农村能源建设、机耕便民道建设等重大农业工程, 组织实施了标准农田建设、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等重点项目, 有力支撑了现代农业发展。

2.4 必须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抓农业工作, 必须顺应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探索有效、管用的新机制、新办法。我们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引导农民依法规范有序流转土地, 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 实行“土地保底租金+按股分红”“保护价收购农产品+按股分红”等利益分配模式, 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分享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增值利润。通过“专业合作社+农户”“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公司+农户”等模式, 把千家万户组织起来, 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经营的产业化水平, 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2.5 必须把强化协同配合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 四川省农业厅积极主动与省发改委、财政厅、商务厅、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质监局、工商局、银监局、保监局等部门沟通衔接, 先后联合下发了基本口粮田建设、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加强农业金融保险服务、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品牌建设、“农超对接”等一系列文件, 出台了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先后与眉山、凉山、广安、资阳四个市 (州) 政府签订农业合作备忘录, 加快建设四川省现代农业示范区。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柑橘研究所、蔬菜花卉研究所签订科技合作协议, 与省农科院、四川农大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 推动“农科教”大联合。组织召开银政企座谈会, 与金融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探索银政、银企合作新模式。

2.6 必须把争取领导重视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们先后争取四川省政府召开了马铃薯、茶叶、柑橘、蔬菜产业发展工作会, 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暨粮食高产创建现场会、全省粮食生产座谈会和两次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作会等会议, 省委、省政府领导出席并作重要讲话。四川省农业厅及时将产业发展动态、农业工作亮点以及领导关注的热点等形成专报, 报送省委、省政府领导。仅2010年, 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对省农业厅工作的批示达191件, 比2009年增加30件。

3 准确把握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明确四川“十二五”农业发展思路目标

3.1“十二五”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八次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 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对推动“三农”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实现“三化”协调发展, 四川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 挑战更加严峻, 任务更加艰巨。

一是支持保护农业的氛围日渐浓厚, 但农业被边缘化的风险依然存在。国家将继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支持力度, 加快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推动资源要素向农业和农村配置, 进一步增加农业补贴, 扩大农业建设规模, 加大城乡统筹力度, 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环境将更加有利。但农业比较效益偏低, 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增收的能力偏弱, 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群众务农种粮的积极性低, 农业很容易被边缘化。

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年提高, 但保持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供求平衡的难度依然很大。近年来, 通过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 大力度推进产业基地建设, 大幅度提高农业装备水平, 大范围推广实用增产技术,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粮食连年增产。但全省每年净增人口30万左右, 维持现有消费水平需净增粮食1.5亿斤左右。同时, 随着以生猪为主的现代畜牧业发展和城乡居民食物结构的变化, 饲料用粮和酿酒等加工用粮需求将大幅增长, 保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求平衡的压力将不断增大。

三是农村劳动力还有剩余, 但务农劳动力缺乏的矛盾日益突显。总体上看, 四川农村劳动力丰富有余, 但不少地方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基本是老人和妇女, 年龄普遍偏大, 素质不高。从短期看, 农户分散经营仍将是主体, 农业社会化服务仍然滞后, 随着农村劳动力继续转移, 将进一步加剧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矛盾。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农民职业培训明显不足, 农业农村发展后继无人的问题逐步显现, 将严重制约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现代化进程。

四是农村改革力度不断加大, 但关键领域改革仍然滞后。近年来, 中央和省委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 对深化农村改革作出了更加明确的战略部署, 各地也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任务积极推进农村改革, 但在土地制度、农村金融等关键领域的改革举步维艰, 创新力度不够, 基层创造的好做法和好经验没有得到及时的总结与推广。

此外,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自然灾害和病虫灾害多发频发重发趋于常态, 灾变规律发生变化, 不可预见性日益增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容忍度越来越低, 一次质量安全事件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和放大效应, 加上监管体系建设滞后, 监管能力特别是基层监管能力薄弱, 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这些, 都需要我们深刻认识, 准确把握, 积极应对。

3.2“十二五”农业发展思路目标。

四川“十二五”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工作主线, 把保障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作为首要任务, 把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作为核心目标, 加快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 加快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为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目标:到2015年, 全省粮食面积稳定在666.7万公顷以上, 粮食生产能力达到830亿斤。油料稳定发展, 马铃薯、茶叶、柑桔、蔬菜 (食用菌) 、烟叶、油菜、蚕桑、中药材等8大产业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前三位;新建1 000万亩高标准农田, 耕地地力提高0.5-1个等级;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 400万千瓦, 机电灌溉面积达到146.7万公顷,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3个百分点;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达到75%。

3.3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工程。

“十二五”全省农业发展规划提出的农业重大建设项目, 已纳入农业部和四川省“十二五”总体规划。“十二五”期间, 我们将重点实施“五大工程”:

一是“米袋子”工程。围绕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四大粮食作物, 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布局, 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高产稳产现代粮食生产基地。重点建设良种繁育体系、高产高效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体系、植物保护体系、农业科技保障体系、农机现代化服务体系。

二是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全省建设1 000个万亩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 每亩实现农业收入1万元, 每个示范区实现农业收入1亿元, 带动1 000万农民增收。同时, 实施好以保障性蔬菜生产为重点的“菜篮子”工程。

三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实施《建设1 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再造一个成都平原”工程规划 (2011-2015) 》, 开展田间排灌、田型调整、田间提蓄、田间道路建设和地力培肥,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是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全省适宜建池农户基本普及农村户用沼气,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基本实现沼气化处理, 农村省柴节煤炉灶基本实现升级换代, 秸秆能源化利用全面推进, 藏区基本普及使用清洁能源, 县、乡、村三级农村能源 (沼气) 服务体系基本覆盖。

五是机耕便民道建设工程。以“村社相通、院落相连、田间可达”为目标, 以丘陵山区机耕便民道建设为重点, 新建10.2万千米机耕便民道, 实现3.3万个村民小组新通机耕便民道或改善通行条件, 受益覆盖1 200万人、100万公顷农田。

4 扎实做好2011年农业工作, 确保实现“十二五”农业发展良好开局

2011年是建党90周年, 是“十二五”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开局之年, 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全省农业工作要以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平台和抓手, 按照“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思路, 发展生产保供给, 优化结构增效益, 提升能力促转变, 防患风险保安全, 创新机制添活力。具体目标:力争粮食增产5亿斤以上, 建设300个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 新建和改造提升产业基地54.7万公顷, 建设高标准农田13.3万公顷, 农业为农民人均增收60元以上, 全省农机总动力增长8%,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5个百分点, 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4.1 努力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一要强化粮食主产区建设。集中精力抓好88个粮食生产重点县, 特别是要抓好产量5亿斤以上的62个核心县, 着力在以广汉为代表的平原区、以仁寿为代表的丘陵区、以平昌和宣汉为代表的盆周山区打造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粮食生产示范基地, 担当起粮食稳定发展的主力军。二要整建制推进高产高效创建活动。2011年在10个县整县、100个乡整乡推进创建活动, 扩大创建覆盖带动面。通过推进“四新” (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 示范和“五良” (良种、良法、良制、良壤、良机) 配套, 着力提高集成技术覆盖率、粮经复合种植比例, 增加种植综合效益。三要抓好防灾减灾。加强与气象等部门沟通协作, 加强防灾减灾科研攻关和灾变规律研究, 提高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科学应对干旱、洪涝、低温冻害等自然灾害。大力推进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 逐步实现整县和区域联防联控, 使病虫防治面积占应治面积的95%以上, 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损失控制在4%以下。继续抓好柑橘溃疡病、稻水象甲、毒麦等检疫性病虫害的监控、阻截和防除。

4.2 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

一要抓好示范区建设。项目县要按照高起点设计、高水平建设、高标准管理的要求, 新建和改造提升2至3个万亩示范区, 辐射带动3至5万亩基地建设。同时, 抓好成都市、南充市、广安市的现代农业示范, 为全省创造经验、提供样板。二要抓好产业基地强县的培育和已命名强县的提升发展。指导40个基地强县培育县完善规划、落实措施, 抓好已命名的20个基地强县的提升发展, 促进特色产业由零星分散布局向集中连片建设转变, 由数量规模增长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三要抓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2011年建设30个省级和50个县级良种繁育基地。坚持建管并重, 把好种苗出圃关, 保障优质种苗供应。四要抓好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争取农业部扩大标准园创建范围, 按照规模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的“五化”要求, 在每个项目县建设1至2个千亩以上标准园。五要抓好产业带的集聚发展。着力打造以宜宾、乐山、雅安等为核心的13.3万公顷名优绿茶产业带, 以龙泉、双流、仁寿等为核心的6.7万公顷特色水果产业带, 以彭州为核心的川西40万公顷蔬菜产业带, 龙门山脉6.7万公顷优质猕猴桃产业带, 川中6.7万公顷柠檬产业集中发展区, 以及攀西3.3万公顷设施农业、3.3万公顷石榴和3.3万公顷蚕桑等特色产业带。4.3启动实施建设1 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一要强化规划编制。各地要加快制定“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由县级政府发布实施, 指导本地高标准农田建设。二要落实重大项目。重点实施全国新增1 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田间工程、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田间渠系工程、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等项目, 参与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三要强化重点示范。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建设、示范带动、发挥效益的原则, 在成都平原、盆地丘陵、盆周山区、川西南山地4大区域, 沿成渝 (隆纳) 、成南 (广) 、达渝、成绵 (广巴) 、攀西5条高速公路沿线, 在20个县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1.33万公顷。四要加强地力建设。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普及和有机质提升行动, 推广配方肥4 500万亩 (次) , 推广秸秆还田腐熟面积16.7万公顷。4.4推动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一要实施好购机补贴项目, 完成农机购置补贴项目投资16亿元, 增加农机总量, 优化农机结构。二要抓好农机化生产作业。推进农机农艺融合, 实行分类指导, 促进成都平原、安宁河谷等区域农机化先行发展, 粮食生产重点县、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粮油高产创建等项目区农机化加速发展, 突出抓水稻育插秧、小麦播种农机化水平提高, 完成机耕203.3万公顷、机插秧3.5万公顷、机收93.3万公顷。加强与中国石油四川销售公司合作, 保障农业生产燃油供应, 发放农机加油卡10万张。三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机耕道“进组工程”“到田工程”和便民道“入院工程”, 建设农村机耕便民道8 000千米;加快机电提灌设施更新改造和新建步伐, 修复改造提水控灌设备6.6万台次/64万千瓦, 新建和改造提灌站2 000处/7万千瓦;强化机电灌溉管理职能, 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建设5个万亩的机电灌溉示范区, 研制推广农村户外泵站、移动泵站等机电灌溉新技术。四要强化农机行业管理。搞好农机制造、流通和维修行业监管, 重点抓好补贴机具质量监督, 推进农机维修网络和“西部农机试验鉴定基地”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隐患排查整治、农机安全大检查等活动, 构建农机事故处理保障机制。

4.5 更加有效地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一要全面加强执法监督。二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三要强化体系队伍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四要积极构建监管长效机制。

4.6 继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一要推进联合协作。加强重大农业科技问题的联席会商, 完善“专家+农技人员+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继续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三大行动”, 组织万名农业科技人员下乡, 示范主导新品种133.3万公顷、推广主推新技术200万公顷、完成实用技术培训2 000万人 (次) 以上。二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深入推进四川创新团队建设, 分区域、分产业建设新品种展示园、新技术示范区、新模式示范带、新机制推进点。推进市 (州) 农科院 (所) 联合, 构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三要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抓住实施新一轮种子工程的机遇, 整合资源、强化监管, 加快构建以产业为主导、大企业为主体、大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 全面提高四川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 巩固提升种业大省地位。四要推进职业农民培训。实施农民培训阳光工程, 整合培训资源, 编好培训教材, 按产业进村社办班, 在田间教学, 培养职业农民。五要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以国家项目为支撑, 建设40个农技推广示范县, 完成一批乡镇机构条件建设任务。实施万名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程, 完成农技推广工作制度建设任务。

4.7 着力建设农业品牌和开拓农产品市场。

要坚持走质量效益发展之路, 以特色品种、质量标准、产品形象争创名优树品牌。围绕大凉山、川藏高原、秦巴山区、川中丘陵等区域和优势特色产业, 以“三品一标”为载体, 继续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战略, 推进“四川泡菜”“峨眉山茶”等区域品牌和“竹叶青”“吉香居”等企业品牌建设, 鼓励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知名品牌。2011年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00个、绿色食品150个、有机农产品50个, 申报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10个。要立足少环节多渠道, 做好“农超对接”“直销直供”试点, 实现鲜活农产品直接进入超市、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学校、机关、部队、医院, 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举全省农业系统之力, 办好“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继续举办“四川优质特色农产品北京展销周”, 积极组织参加第十一届“西博会”。支持、鼓励各地举办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发展论坛、专题推介会, 让“土特产”走向大市场。

4.8 推动农村能源持续健康发展。

认真贯彻《四川省农村能源条例》, 进一步落实扶持政策, 规范管理制度, 完善沼气后期管理服务体系。以创建沼气化市 (县) 为目标, 以新农村成片推进区为重点, 推广玻璃钢沼气池, 开展集中供气试点, 确保新增沼气用户25万户、力争完成30万户;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目标, 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培育县和现代畜牧业试点县为重点, 新建养殖场沼气示范工程30处、带动建设500处;以推进农村节能减排为目标, 以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为重点, 实施省柴节煤炉灶升级换代、秸秆能源化利用和沼气CDM减排交易项目;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为目标, 以新农村集中居住区为重点, 建设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 新增污水治理能力2 000万吨。

4.9 继续推进农业体制机制创新。

一要强化农村土地流转管理与服务。做好农户承包地的确权颁证, 规范土地承包档案, 做到地块、合同、证书、台帐“四相符”和“四到户”。土地流转要严格坚持自愿、依法、有偿, 防止城市工商资本通过土地流转对农民产生挤出效应。推进土地流转市场建设, 建设30个县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二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把2011年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年, 认真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办法, 依法理顺管理体制, 落实扶持政策, 强化指导服务, 着力培育一批标准化合作社。要加大培训力度, 开展分级培训, 省培训到县、市培训到乡镇、县培训到合作社。2011年省级培育150个、每个市州培育20至30个、每个县培育5至10个标准化合作社。三要抓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2011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要积极探索构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机制, 既要发挥财政奖补资金的撬动作用, 又要防止“一事一议”成为增加农民负担的新途径。

4.1 0 切实加强农业部门自身建设。

上一篇:《陕西省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实施办法》解读下一篇:学校依法行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