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教学设计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气温教学设计

气温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气温特点是具有短时间的多变的。现实生活中,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厉害关系不胜枚举,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气温变化与分布规律,就可以趋利避害,顺应自然环境的变化,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气温与生活

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关心就是一天中的气温,如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多少等。

1、天气的观测

(1)工具:温度计

(2)表示方法:℃,读作“摄氏度”

(3)次数:一天4次(8时、14时、20时、2时)

2、气温的计算

(1)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数(4段相加再除以4)。

(2)月平均气温: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3)年平均气温: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活动:P50

二、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和日较差。

(1)以一天为周期的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

(2)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如图3。12最高气温约为30℃,最低气温约为24℃,则气温日较差是6℃,说明该地气温日变化不大。

2、气温年变化与气温年较差

(1)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年变化。

北半球南半球

陆地7月1月1月7月

海洋8月2月2月8月

(2)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气温年较差。

如图3。13月最高气温为27℃,月最低气温为-5℃,则气温年较差为32℃(注意:27-(-5)=27+5=32,而不是27+(-5)=22),说明该地冬冷夏热,气温年变化大。

三、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

世界各地冷热不同,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差别。通常用等温线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2、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原因

(1)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因为随着纬度的升高,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照逐渐减少)

(2)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由于海陆的物理性质不同造成的,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因此,吸收(或放出)同样的热量,陆地和海洋的温度不一样,因此,海陆上空大气的温度也不一样。

(3)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练习

1、P53活动

(1)随纬度上升,温度下降;(2)南北回归线之间。

2、下列关于世界气温分布的叙述,不正确的有(D)

A.世界气温的分布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B.海拔的高低会影响气温的变化

C.南半球的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D.同纬度的地区气温完全一样

3、读下列某地月平均气温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月份123456

气温(℃)-20.1-15.8-6.05.813.919.7

月份789101112

气温(℃)23.321.614.35.6-6.7-16.8

(1)该地所在地区可能为(C)

A.北半球热带B.南半球热带C.北半球的陆地上D.南半球的海洋上

(2)该地的气温年较差是(D)

A.20.1B.23.3C.16.8D.43.4

(3)该地区的夏季包括的月份是(B)

A.12、1、2B.6、7、8C.9、10、11D.3、4、5

4、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南半球等温线比较平直,原因是南半球(C)

A.地势低平B.平原面积广阔C.海洋广阔D.受太阳光热均匀

5、试分析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中所蕴函的地理原理。

答案:由于山地区域海拔较高,山地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气温低,所以当气温较高的平原地区各地植物的花期过后,山地的寺庙里桃花才盛开,可见地势的高低影响气温的.垂直分布。

6、

(1)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功能:

①估计一年中的最高月均温和最低月均温,计算气温的年较差。

②判断气温年变化的大小:看气温曲线弯曲程度大小,弯曲程度小,气温变化就小;反之,气温变化就大。

(2)等温线图的判图

①在同一条等温线上,气温相等。

a.等温线稠密,气温差异大;反之,气温差异小。

b.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影响。

c.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说明气温受海洋影响显著。

d.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受地势高低影响。

②在气温分布图上,比较同一纬度陆地和海洋的气温的高低。如图3.2-12,同纬度上的A、B两点,A点气温小于10℃,B点气温大于10℃,可知在这一纬度,海洋平均气温高于陆地,为冬季等温线分布图。

(3)从等温线的排列状况可以判断南北半球。如图3.2-12,由于等温线由南向北数值递减,结合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变化规律,可知这是北半球。

(4)若陆上等温线向南凸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月份应是1月份前后几个月,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冬半年(如图3.2-12)。若陆上等温线向北凸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月份为7月份前后,北半球夏半年,南半球冬半年。

7.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59米,山顶气温比同纬度海拔900米处气温约低(D)

A.30℃B.18℃C.20℃D.25℃

8.我国的北戴河成为夏季避暑胜地的主要因素是(B)

A.纬度因素B.海陆因素C.地形因素D.洋流因素

9.关于等温线图的判读,不正确的是(C)

A.若等温线和纬线、海岸线或等高线大致平行,说明气温受纬度位置、海陆或地形影响明显

B.一般地说,等温线较平直,反映影响气温的因素较单一

C.等温线的稀疏和密集不能说明温差大小

D.等温线向低纬方向突出时,说明突出地区的气温低于同纬度相邻地区

10.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A.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B.低纬度气温低,高纬度气温高

C.中纬度气温高

D.各地气温高低与纬度没有关系

11、“早穿棉袄,午披纱”反映的是()

A.某地的气温日较差大B.某地的气温月较差大

C.某地的气温年较差大D.某地的气温年际变化大

12、我国江西庐山是夏季避暑胜地因为()

A.所处纬度高,气温低

B.靠近海洋,降水多,气温低

C.地势高,气温高

D.气压低,空气上升,降水多所以气温低

13、下面表达天气的用语是()

A.风和日丽,雨过天晴B.冬冷夏热,春旱秋涝

C.昆明四季如春D.赤道地区,全年高温多雨

14.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A.同纬度地区气温都相同

B.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相同

C.气温从低纬向极地逐渐降低

D.同纬度的高山高原比平原气温高

15.关于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有()

A.气温从低纬向两极逐渐降低

B.北半球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没有差异

C.南半球由于海洋面积广阔,气温受海陆地分布影响小,等温线大致与经线平行

D.气温的高低除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影响外,不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16.一年中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

A.气温日较差B.气温月较差C.气温年较差D.气温季较差

17.下列对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最高气温在热带海洋上

B.最高气温在热带岛屿上

C.最高气温在23.5°N附近的撒哈拉地区

D.同纬度的陆地、海洋气温一样

18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相当,在不考虑其他因素、仅考虑地势因素的情况下,当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为32℃时,青藏高原(4000米以上)气温大致为()

A、10℃B、.9℃C、.8℃D、.7℃

19.某地气温年较差是指()

A.某地一年中最高气温值与最低气温值之差

B.某地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

C.某地七月的月平均气温和一月的月平均气温之差

D.某地夏季的平均气温与冬季的平均气温之差

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全球气温的分布具有从北向南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

B.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是一样的

C.一般来说,陆地受热快、放热慢,海洋受热慢,放热快

D.在同纬度地带内,高山、高原的气温比平原地区的气温低

21.下列叙述中,描述天气的是()

A.北京冬冷夏热

B.赤道地区终年炎热多雨

C.两极地区全年寒冷干燥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2.一天当中,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

A.中午12时B.上午10时C.午后2时D.午后4时

23、下列叙述中,描述天气的为()

A.全年炎热干燥B.冬冷夏热C.长冬无夏D.狂风暴雨

气温教学设计 篇2

一、实验思路

1. 通过实验, 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 培养学习能力及实验操作和技能, 鼓励学生积极探究科学奥秘, 初步形成对地理知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树立环保意识,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 通过实验, 从感性知识入手, 由感性上升为理性, 以小见大, 符合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

二、实验目的

1. 通过实验, 观察太阳辐射直射与斜射受热的不同, 使学生知道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变化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2. 观察地温、气温升温的先后顺序, 掌握对流层大气受热的原理。

3. 观察记录水杯、沙杯温度的变化幅度大小, 了解沙子比水温度变化幅度更大, 从而知道陆地与海洋热力性质的不同。

4. 观察薄膜内外气温的变化, 了解温室效应的原理。

三、实验内容

1. 太阳辐射的直射与斜射。

2. 测量地温、气温受热的快慢。

3. 比较水和沙受热、散热的快慢。

4. 比较薄膜内外气温的变化。

四、实验器材

1. 温度计8支。

2.1.5米长的木棍一条。

3. 透明薄膜一张。

4.500毫升的烧杯2只。

五、实验场地

学校运动场。

六、时间选择

晴朗的天气, 中午2时左右。

七、方法步骤

实验1:

将一支温度计平放在沙子上, 让太阳光斜射;另一支温度计放在装有沙子的盒子里, 把盒子一端垫高, 使光照与温度计垂直。观测两支温度计的温度, 再过15分钟分别观测两支温度计的温度, 记录每次的读数。

实验2:

在地面平放1支温度计, 用一根长约1.5米的木棍竖立在地上, 在其顶端挂上另一支温度计, 比较两支温度计升温的快慢。

实验3:

在一个烧杯中放入约200毫升的水, 并测量其温度。在第二个烧杯中放入等量体积的沙子, 测量其温度。把两个烧杯放在强烈的太阳光照下, 过10分钟之后再观察两个烧杯的温度并记录, 然后把两个烧杯放在阴凉处, 过10分钟后观察, 分别记录两个烧杯的温度。

实验4:

在沙子上平放两支温度计, 其中一支盖上薄膜, 周围用沙子封严, 观察两支温度计的温度, 过10分钟后再记录、比较它们的温度高低。

八、实验结果、结论

气温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了解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影响。2.分析、理解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并能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的解决对策。3.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资料搜集、分析、整理能力与小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所学热力环流原理的基础上,分析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2.以探究学习方式进行问题研究。从等温线分布图中发现问题,从景观图片中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讨论问题会带来的影响。3.通过分组合作探究与小组竞赛,学会团队协作,加强竞争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和态度。2.帮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3.帮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2.引导学生提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的建议。

(二)难点

引导学生寻求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解决对策。

三、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沈阳雪景图两幅:郊区、城区。(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城市热岛效应有一个较深刻的感性认识。)

[提出问题]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就在身边。)

[读图思考]展示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让学生思考: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中气温曲线有什么分布特点?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城市热岛效应的定义。(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从图表资料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提炼一]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市区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提出问题]为什么城市中的温度会高于郊区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探究活动一]展示市区景观图与郊区景观图。1.从地面覆盖物大气环境、人为热量等几方面,对比城市景观图和郊区景观图。2.从放热和吸热两方面,讨论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各小组派代表发言。(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景观图片探究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并在分组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习。)

[知识提炼二]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

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二是城市大气污染,三是人工热源的影响。(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与归纳的能力。)

[承转]在以上种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会带来哪些影响呢?(设计意图:起承上启下作用,导入课堂重点。)

[探究活动二]学生从正、负两方面,分组讨论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影响,派代表发言。(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的观点,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知识链接]请一名同学根据以前所学的热力环流的原理在黑板上画出城市热岛环流,其他同学在下面画。(设计意图:加强新旧知识联系,帮助学生学会把已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问题的分析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知识提炼三]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负面影响: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引起城市热力环流,导致城市大气污染进一步加劇。正面影响:有利于市区污染物的扩散,对城市工业区布局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与总结的能力。)

[承转]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城市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热岛效应,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我们必须采取一定措施来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

[探究活动三]对照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从吸热和放热两方面,分组角色扮演讨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对策,派代表发言。(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学会从问题的产生原因出发,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提炼四]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对策

一是增加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二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人工废热;三是降低建筑物密度;四是把污染重和高耗能的企业及卫星城布置在环流圈外。(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与总结的能力。)

[联系实际]课件展示:世博成果,德国日本美国案例。(设计意图:提高地理学习积极性。)

[指导实践]缓解热岛,从我做起:一是向市民宣传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二是保护绿地,植树造林;三是能坐公交车出行,就不开私家车,短距离的出行最好骑自行车;四是夏天空调的温度最好要调得高一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把学到的地理知识化成实际行动。

南北气温差异教学反思 篇4

一米

这节课的内容是八年级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的第一课时。“南北气温的差异”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是学习“东西干湿的差异”,“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等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教学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

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温度带相关内容,这节课的知识和技能目标有三个:(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2)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3)通过阅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范围及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本节课重点是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和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难点是有关“等温线图”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分析判读。另一个是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

我先讲解了我国冬季气温的特点,并分析了其成因,在学习我们国家夏季气温特点时,我上学生自己来以我分析冬季气温的方法分析,把方法教给了学生,让他们来练习,同时检验他们的接受情况。最后结合我们讲的气温的差异,引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整节课逻辑性强,内容清晰,重难点突出。并且在课堂中融入了前面学过的知识,这样起到了一个巩固复习的效果。课堂上让全班齐读材料,可以加强他们的阅读能力,同时能防止个别学生开小差。课最后的一句话总结,可以上学时思考本节课学习到的内容。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学生参与的不够充分,活动气氛需要加强另外板书不够整洁,附板书处可以划个区域。在讲解秦岭淮河一线时,可以重点讲解其经过哪些省份和地区,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好能叫学生一起看地图,加强学生的图文结合能力。整节课语速有点快,应该放平和点。在讲解夏季气温特点时,课件速度没跟上。时间分配上,最后最好留几分钟时间给学生自己思考消化。

教学改进: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承上启下

多变的天气——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世界气候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等温线图,掌握读图基本方法。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能力目标:

通过数据分析培养抽象概括现象规律的能力。

德育目标:

•(1)、认识到气温的变化体现着自然界的规律。•(2)、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判读等温线分布图;

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进一步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难点: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等高线,这对于等温线知识的理解有很大帮助。但学生对这种抽象概念只是存在一个表象的认识之上,只进行简单的判读,逻辑分析能力较差。面对“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学生会感到无处下手,因此在读图分析时不能要求太高。分析气温分布特点时,难度相对较大,现象容易发现,规律不好总结,要及时指导。

学习方法: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三、教法分析

启发引导式、小组讨论法、读图分析法、自主探究法与归纳总结法相结合(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为主,课堂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计算机课件

五、教学过程 气温的差异的讲授

师:大家好,今天由我为和大家一起学习气温的差异这一部分 板书:气温的差异

1、课件导入:(对比等高线图与等温线图,激发求知欲望)师:前面我们学过了等高线地形图,现在再来看一位新朋友。

看,它们是不是很相似啊!生:是

师:它们可是亲兄弟呀,那就让我们快来认识一下吧!

2、课件演示:等温线学习目标

师:请大家看课本65页,回答下列问题

生:阅读课本65页 生学习1-2分钟 板书:

1、等温线图

3、学习结果展示,增强学习自信心,老师做简单补充 师:什么是等温线?

生:等温线是指在地图上将气温相等垢各点连接成的平滑曲线。师:也就是说,同一条等温线上的各点是„„ 生:相等的

师:同学生回答的很棒!

那么谁能在等温线图上指出高温中心,低温中心呢

生:指出

4、世界气温分布探究的导入:以同一时间北极熊在北极和北京的图片导入

从这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各地的气温存在巨大差异,那么世界气温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读世界气温分布图来研究一下。

5、学生活动:读P66的图4-2-5,小组合作,探究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的特点。

板书:

2、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6、班级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总结

世界气温分布特点: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同纬度地区,陆地与海气温不同;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北半球等温线比较曲折,南半球等温线比较平直。

7、课件演示: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8、学生活动P66活动,小组合作探究1、7月海、陆气温差异

9、课堂小结 利用板书,强调重点

10、当堂达标

六、板书设计

三、气温的差异

1、等温线图

2、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

七、设计说明

形式:启发思维,双向反馈 特点:由简到繁,层层推进

冬季气温预报失误分析 篇6

2012年12月28日夜间~29日白天, 高空槽在东移过程中不断加强, 在地面倒槽低压配合下辽宁北部产生降雪, 降雪同时伴随气温下降, 西南风转为西北风3~4级, 29日夜间受雪后降温及地面辐射降温影响, 30日铁岭最低气温为-17.1℃。

2 天气形势分析

2.1 高低空环流形势分析

500h Pa 29日08:00辽宁位于槽前, 贝加尔湖地区-40℃冷槽东南伸, 29日20:00高空槽加深东移, -40℃冷槽东南伸至E120°、N43°, 30日08:00辽宁北部受弱脊影响, -40℃冷槽北缩。

700h Pa 29日08:00辽宁位于高空槽前, 河套地区-28℃冷中心东移, 29日20:00高空槽加深东移, -28℃冷中心东北伸, 30日辽宁位于高空槽后, -28℃闭合冷中心北缩。

850h Pa 29日08:00辽宁位于高空槽底部, 内蒙东北部有冷涡形成, 铁岭位于高空槽底部-16℃温度槽前, 内蒙中北部有-24℃闭合冷中心, 29日20:00冷涡东移, 铁岭位于高空槽后-20℃温度槽内, -24℃闭合冷中心控制内蒙东北部, 30日08:00高空槽继续东移, 辽宁受-20℃弱脊控制, 影响铁岭市的冷空气主体偏西北。

2.2 地面形势场分析

29日08:00受低压倒槽顶部影响, 辽宁北部有降雪, 在新疆北部和内蒙西部有两个高压中心;29日20:00高压东移南下, 辽宁北部受高压在河套地区东伸的弱脊影响, 30日08:00河套高压脊东北伸, 辽宁北部位于低压槽中。

3 预报失误原因分析

2012年12月29日16:00预报30日最低温度时, 考虑29日白天有降雪, 夜间地面受高压控制吹西北风, 最低气温报-22℃, 而实况29日夜间低压控制吹西南风, 一直到30日白天08:00后才逐渐转吹西北风, 30日最低气温-17.1℃与预报温度出现近5℃误差。

此次预报对地面冷高压移动速度掌握不够, 预报高压位置出现偏差。下面用现有资料对此次温度预报失误进行简单分析。

由热流量方程知道某地温度的变化取决温度平流、垂直运动、及非绝热因子引起的温度变化。

4 影响因子分析

4.1 温度平流

12月30日08:00铁岭地区500h Pa上在零温度平流附近、700h Pa上为弱负温度平流、850h Pa上为零平流。说明29日夜间温度平流的影响较弱。

4.2 垂直运动、及非绝热因子引起的温度变化

12月30日08:00沈阳站探空曲线看 (图1) , 29日夜间大气边界稳定, 近地面有强逆温层。29日夜间3h变压场上铁岭始终在零变压附近 (图略) 。垂直运动不明显, 逆温层影响能量的上下交换。

最低温度与天空状况、850h Pa气温、地面风向、风速、云量、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有关。实况29日20:00后天空转为晴朗少云、地面吹西南风<3级、相对湿度<60%, 因此当天夜间影响最低气温的只有地面辐射降温。

5 数值模式预报情况

2012年12月30日08:00ec和日本传真图850h Pa温度场槽、脊预报与850h Pa温度实况比较接近, 预报值略低于实况, t639的850h Pa温度场槽、脊预报与实况比较略有波动, 预报值比ec和日本传真图还要低一些。

6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本次最低温度预报, 预报员预报夜间高压位置出现偏差, 对影响温度预报的要素分析不够仔细, 过快、过强预报了冷空气的速度和强度。ec和日本传真图850h Pa温度场, 对本次预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要:利用地面和高空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单站资料, 对2012年12月28日铁岭站温度进行天气系统以及影响温度变化的因子进行了分析, 通过分析表明, 由于对地面系统移动速度、冷空气强度掌握不够准确, 以及对影响当天温度变化的因子分析不正确造成此次温度预报失误。

泉州山区气温变化特征 篇7

摘 要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境内山峦起伏,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山区山多地少,地势较高,地形复杂,戴云山脉绵延全境。泉州山区农作物品种较多,永春为全国柑橘生产基地,德化则拥有“三黄、三白”特色产业。适宜的温度是作物生存和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气温的变化不仅影响作物的分布、产量和发育速度,还影响作物病虫害。

关键词 气温变化;特征分析;福建省泉州山区

中图分类号:P468.0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0--2

本文利用福建泉州山区德化和永春2个国家级台站的观测资料(1980-2013年),分析泉州山区年和季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以及极端最高最低气温,以更好地了解泉州山区的气温变化特征,为预报服务提供参考,对当地农业规划提供服务[1]。

2 四季平均气温特征

泉州山区春季平均气温最低值出现在1984年,为19.5 ℃,较常年平均值(20.3 ℃)偏低0.8 ℃;最高值出现在2002年,为21.9 ℃,较常年平均值偏高1.6 ℃。20世纪80~90年代,为春季的一个冷期,多数年份春季的平均气温低于常年平均值,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部分年份春季平均气温均在常年平均值之上,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开始,春季平均气温有一个明显的增幅,高峰值在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其中1996-1998年春季平均气温上升了接近2.0 ℃。夏季气温的变化比较复杂,没有明显固定的冷期和暖期。这是由于泉州的山区位于福建省中部,夏季湿热多雨,午后局地多阵雨或雷阵雨等对流性天气,并常伴有台风的影响,常常能缓解当地炎热的天气,对气温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以及90年代的中期,夏季气温达到一个短暂的冷期,最低值较常年平均值偏低达1 ℃以上。21世纪初有个相对较明显的暖期,夏季平均气温的变化率最高达1.5 ℃以上,而最高值较常年平均值也偏高1 ℃以上。秋季山区气温的变化起伏较大,20世纪90年代初为泉州山区秋季气温的一个冷期,秋季平均气温最低值出现在1992年,为17.4 ℃,较常年平均偏低1.7 ℃,秋季平均气温最高下降幅度达到2.6 ℃。80年代中前期以及90年代中期开始,均是明显的暖期,1992-1996年和2001-2006年两段时间,秋季平均气温的上升最为明显。

3 高低温特征

3.1 平均最高与平均最低

山区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呈现一个缓慢上升的趋势,增幅最大在21世纪初。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后期,平均最高气温低于常年平均值,平均最高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1984年,永春为24.7 ℃,德化为22.2 ℃;从90年代末开始,平均最高气温则高于常年,平均最高气温的最大值出现在2003年,永春为26.8 ℃,德化为24.5 ℃。山区平均最低气温变化趋势与平均最高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后期,平均最低气温低于常年平均值,90年代末开始,平均最低气温高于常年平均值。平均最低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1986年,永春16.2 ℃,德化13.6 ℃;平均最低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1998年,永春18.1 ℃,德化15.9 ℃。

3.2 极端最高与极端最低

分析1980-2013年的极端最高气温,永春县每年都会出现≥35 ℃的高温天气,最大值为39.6 ℃,出现在2003年;最小值为35.0℃,出现在1997年。而位于泉州西北部,海拔更高的德化,极端最高气温值相比永春略低,出现35 ℃以上高温的年份也比永春少,2003年极端最高气温的最大值为37.7 ℃,而2003年以后德化极端最高气温保持在35~36℃之间。极端最高气温多数(65%)出现的时间在每年的7月份,而每年的6-9月均有几率出现当年的极端最高气温。分析历年的极端最低气温,1980年以来,德化除了1998年大于0 ℃,为0.6 ℃,其它年份的极端最低气温均在0 ℃以下,其中最低值出现在1999年,为-6.6 ℃。山区极端最低气温有一半以上的出现时间在每年的1月份。

4 结语

这三十几年来,泉州山区的气温总体是一个上升的趋势。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年平均气温上升有个明显的突变,2000年以后,年平均气温上升显著,说明泉州山区在近十年有明显的变暖趋势。

四季的平均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的后期以及21世纪初这段时间内,都有一定的上升变化。夏季由于山区特殊的地理性质和气候特点,使得其变化最不明显,增暖的趋势显的较弱;而冬季的增温最为显著,山区近几年冬季平均气温的上升幅度达到了4 ℃左右。在冬春期间,部分作物必须满足低能量才能顺利完成自然休眠[2],而近几年冬季气温偏高,作物所需能量不足不能完成正常的自然休眠过程,影响花芽的生理分化,不利物质的积累和激素的形成,最后将会影响成花和结果。春季的平均气温比历年平均偏高,若超过作物发芽前的萌动温度,则会使花芽提前萌动,而随后若伴有“倒春寒”的影响,则会对花粉受精、幼果的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

平均最高、最低温度也同样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其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也相差有2 ℃左右。2000年以来,低温方面,山区极端最低气温永春在0 ℃以下的年份较少,出现的几率不到30%,而海拔较高的德化,极端最低温仍然保持0℃以下。高温方面,山区的永春几乎年年都会出现35 ℃以上的高温天气,而德化本站这三十几年来出现35 ℃高温天气的几率年均不到0.5次。

气温对山区作物的影响主要是在休眠期、花芽的生理分化、花粉受精等期间,气象部门应及时预测预报出异常气候,逐步摸清变化规律,指导农民朋友生产。如嫁接花穗、调整花期等,因此,建议选择作物相应抗逆性强的品种,保证作物的稳产、高产。

参考文献

[1]黄秀芳,沈丽芬.顺昌县近五十年气温变化特征[J].福建气象,2007(6).

[2]黄若展,徐才华.2006年德化早熟梨减产的气候原因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5).

(责任编辑:刘昀)endprint

摘 要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境内山峦起伏,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山区山多地少,地势较高,地形复杂,戴云山脉绵延全境。泉州山区农作物品种较多,永春为全国柑橘生产基地,德化则拥有“三黄、三白”特色产业。适宜的温度是作物生存和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气温的变化不仅影响作物的分布、产量和发育速度,还影响作物病虫害。

关键词 气温变化;特征分析;福建省泉州山区

中图分类号:P468.0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0--2

本文利用福建泉州山区德化和永春2个国家级台站的观测资料(1980-2013年),分析泉州山区年和季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以及极端最高最低气温,以更好地了解泉州山区的气温变化特征,为预报服务提供参考,对当地农业规划提供服务[1]。

2 四季平均气温特征

泉州山区春季平均气温最低值出现在1984年,为19.5 ℃,较常年平均值(20.3 ℃)偏低0.8 ℃;最高值出现在2002年,为21.9 ℃,较常年平均值偏高1.6 ℃。20世纪80~90年代,为春季的一个冷期,多数年份春季的平均气温低于常年平均值,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部分年份春季平均气温均在常年平均值之上,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开始,春季平均气温有一个明显的增幅,高峰值在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其中1996-1998年春季平均气温上升了接近2.0 ℃。夏季气温的变化比较复杂,没有明显固定的冷期和暖期。这是由于泉州的山区位于福建省中部,夏季湿热多雨,午后局地多阵雨或雷阵雨等对流性天气,并常伴有台风的影响,常常能缓解当地炎热的天气,对气温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以及90年代的中期,夏季气温达到一个短暂的冷期,最低值较常年平均值偏低达1 ℃以上。21世纪初有个相对较明显的暖期,夏季平均气温的变化率最高达1.5 ℃以上,而最高值较常年平均值也偏高1 ℃以上。秋季山区气温的变化起伏较大,20世纪90年代初为泉州山区秋季气温的一个冷期,秋季平均气温最低值出现在1992年,为17.4 ℃,较常年平均偏低1.7 ℃,秋季平均气温最高下降幅度达到2.6 ℃。80年代中前期以及90年代中期开始,均是明显的暖期,1992-1996年和2001-2006年两段时间,秋季平均气温的上升最为明显。

3 高低温特征

3.1 平均最高与平均最低

山区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呈现一个缓慢上升的趋势,增幅最大在21世纪初。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后期,平均最高气温低于常年平均值,平均最高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1984年,永春为24.7 ℃,德化为22.2 ℃;从90年代末开始,平均最高气温则高于常年,平均最高气温的最大值出现在2003年,永春为26.8 ℃,德化为24.5 ℃。山区平均最低气温变化趋势与平均最高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后期,平均最低气温低于常年平均值,90年代末开始,平均最低气温高于常年平均值。平均最低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1986年,永春16.2 ℃,德化13.6 ℃;平均最低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1998年,永春18.1 ℃,德化15.9 ℃。

3.2 极端最高与极端最低

分析1980-2013年的极端最高气温,永春县每年都会出现≥35 ℃的高温天气,最大值为39.6 ℃,出现在2003年;最小值为35.0℃,出现在1997年。而位于泉州西北部,海拔更高的德化,极端最高气温值相比永春略低,出现35 ℃以上高温的年份也比永春少,2003年极端最高气温的最大值为37.7 ℃,而2003年以后德化极端最高气温保持在35~36℃之间。极端最高气温多数(65%)出现的时间在每年的7月份,而每年的6-9月均有几率出现当年的极端最高气温。分析历年的极端最低气温,1980年以来,德化除了1998年大于0 ℃,为0.6 ℃,其它年份的极端最低气温均在0 ℃以下,其中最低值出现在1999年,为-6.6 ℃。山区极端最低气温有一半以上的出现时间在每年的1月份。

4 结语

这三十几年来,泉州山区的气温总体是一个上升的趋势。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年平均气温上升有个明显的突变,2000年以后,年平均气温上升显著,说明泉州山区在近十年有明显的变暖趋势。

四季的平均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的后期以及21世纪初这段时间内,都有一定的上升变化。夏季由于山区特殊的地理性质和气候特点,使得其变化最不明显,增暖的趋势显的较弱;而冬季的增温最为显著,山区近几年冬季平均气温的上升幅度达到了4 ℃左右。在冬春期间,部分作物必须满足低能量才能顺利完成自然休眠[2],而近几年冬季气温偏高,作物所需能量不足不能完成正常的自然休眠过程,影响花芽的生理分化,不利物质的积累和激素的形成,最后将会影响成花和结果。春季的平均气温比历年平均偏高,若超过作物发芽前的萌动温度,则会使花芽提前萌动,而随后若伴有“倒春寒”的影响,则会对花粉受精、幼果的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

平均最高、最低温度也同样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其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也相差有2 ℃左右。2000年以来,低温方面,山区极端最低气温永春在0 ℃以下的年份较少,出现的几率不到30%,而海拔较高的德化,极端最低温仍然保持0℃以下。高温方面,山区的永春几乎年年都会出现35 ℃以上的高温天气,而德化本站这三十几年来出现35 ℃高温天气的几率年均不到0.5次。

气温对山区作物的影响主要是在休眠期、花芽的生理分化、花粉受精等期间,气象部门应及时预测预报出异常气候,逐步摸清变化规律,指导农民朋友生产。如嫁接花穗、调整花期等,因此,建议选择作物相应抗逆性强的品种,保证作物的稳产、高产。

参考文献

[1]黄秀芳,沈丽芬.顺昌县近五十年气温变化特征[J].福建气象,2007(6).

[2]黄若展,徐才华.2006年德化早熟梨减产的气候原因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5).

(责任编辑:刘昀)endprint

摘 要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境内山峦起伏,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山区山多地少,地势较高,地形复杂,戴云山脉绵延全境。泉州山区农作物品种较多,永春为全国柑橘生产基地,德化则拥有“三黄、三白”特色产业。适宜的温度是作物生存和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气温的变化不仅影响作物的分布、产量和发育速度,还影响作物病虫害。

关键词 气温变化;特征分析;福建省泉州山区

中图分类号:P468.0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0--2

本文利用福建泉州山区德化和永春2个国家级台站的观测资料(1980-2013年),分析泉州山区年和季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以及极端最高最低气温,以更好地了解泉州山区的气温变化特征,为预报服务提供参考,对当地农业规划提供服务[1]。

2 四季平均气温特征

泉州山区春季平均气温最低值出现在1984年,为19.5 ℃,较常年平均值(20.3 ℃)偏低0.8 ℃;最高值出现在2002年,为21.9 ℃,较常年平均值偏高1.6 ℃。20世纪80~90年代,为春季的一个冷期,多数年份春季的平均气温低于常年平均值,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部分年份春季平均气温均在常年平均值之上,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开始,春季平均气温有一个明显的增幅,高峰值在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其中1996-1998年春季平均气温上升了接近2.0 ℃。夏季气温的变化比较复杂,没有明显固定的冷期和暖期。这是由于泉州的山区位于福建省中部,夏季湿热多雨,午后局地多阵雨或雷阵雨等对流性天气,并常伴有台风的影响,常常能缓解当地炎热的天气,对气温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以及90年代的中期,夏季气温达到一个短暂的冷期,最低值较常年平均值偏低达1 ℃以上。21世纪初有个相对较明显的暖期,夏季平均气温的变化率最高达1.5 ℃以上,而最高值较常年平均值也偏高1 ℃以上。秋季山区气温的变化起伏较大,20世纪90年代初为泉州山区秋季气温的一个冷期,秋季平均气温最低值出现在1992年,为17.4 ℃,较常年平均偏低1.7 ℃,秋季平均气温最高下降幅度达到2.6 ℃。80年代中前期以及90年代中期开始,均是明显的暖期,1992-1996年和2001-2006年两段时间,秋季平均气温的上升最为明显。

3 高低温特征

3.1 平均最高与平均最低

山区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呈现一个缓慢上升的趋势,增幅最大在21世纪初。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后期,平均最高气温低于常年平均值,平均最高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1984年,永春为24.7 ℃,德化为22.2 ℃;从90年代末开始,平均最高气温则高于常年,平均最高气温的最大值出现在2003年,永春为26.8 ℃,德化为24.5 ℃。山区平均最低气温变化趋势与平均最高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后期,平均最低气温低于常年平均值,90年代末开始,平均最低气温高于常年平均值。平均最低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1986年,永春16.2 ℃,德化13.6 ℃;平均最低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1998年,永春18.1 ℃,德化15.9 ℃。

3.2 极端最高与极端最低

分析1980-2013年的极端最高气温,永春县每年都会出现≥35 ℃的高温天气,最大值为39.6 ℃,出现在2003年;最小值为35.0℃,出现在1997年。而位于泉州西北部,海拔更高的德化,极端最高气温值相比永春略低,出现35 ℃以上高温的年份也比永春少,2003年极端最高气温的最大值为37.7 ℃,而2003年以后德化极端最高气温保持在35~36℃之间。极端最高气温多数(65%)出现的时间在每年的7月份,而每年的6-9月均有几率出现当年的极端最高气温。分析历年的极端最低气温,1980年以来,德化除了1998年大于0 ℃,为0.6 ℃,其它年份的极端最低气温均在0 ℃以下,其中最低值出现在1999年,为-6.6 ℃。山区极端最低气温有一半以上的出现时间在每年的1月份。

4 结语

这三十几年来,泉州山区的气温总体是一个上升的趋势。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年平均气温上升有个明显的突变,2000年以后,年平均气温上升显著,说明泉州山区在近十年有明显的变暖趋势。

四季的平均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的后期以及21世纪初这段时间内,都有一定的上升变化。夏季由于山区特殊的地理性质和气候特点,使得其变化最不明显,增暖的趋势显的较弱;而冬季的增温最为显著,山区近几年冬季平均气温的上升幅度达到了4 ℃左右。在冬春期间,部分作物必须满足低能量才能顺利完成自然休眠[2],而近几年冬季气温偏高,作物所需能量不足不能完成正常的自然休眠过程,影响花芽的生理分化,不利物质的积累和激素的形成,最后将会影响成花和结果。春季的平均气温比历年平均偏高,若超过作物发芽前的萌动温度,则会使花芽提前萌动,而随后若伴有“倒春寒”的影响,则会对花粉受精、幼果的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

平均最高、最低温度也同样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其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也相差有2 ℃左右。2000年以来,低温方面,山区极端最低气温永春在0 ℃以下的年份较少,出现的几率不到30%,而海拔较高的德化,极端最低温仍然保持0℃以下。高温方面,山区的永春几乎年年都会出现35 ℃以上的高温天气,而德化本站这三十几年来出现35 ℃高温天气的几率年均不到0.5次。

气温对山区作物的影响主要是在休眠期、花芽的生理分化、花粉受精等期间,气象部门应及时预测预报出异常气候,逐步摸清变化规律,指导农民朋友生产。如嫁接花穗、调整花期等,因此,建议选择作物相应抗逆性强的品种,保证作物的稳产、高产。

参考文献

[1]黄秀芳,沈丽芬.顺昌县近五十年气温变化特征[J].福建气象,2007(6).

[2]黄若展,徐才华.2006年德化早熟梨减产的气候原因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5).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篇8

(投影片6)此图表是世界不同地区多年的平均温度,图中气温相等的点连接的线就是等温线。我们借助等温线来研究气温的空间分布。

(教师指导读图方法)分析等温线图,可以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 逐步分析的方法。请大家讨论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并分析形成此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板书)教师讲解时可以举一些实例或参照课本的插图

1、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纬度位置(太阳)

2、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海陆面积及性质影响

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

5、极值---最冷最热的地方

6、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温室效应

(反馈练习)夏季到青藏高原去考察,需要准备什么衣物?(棉衣,地势高寒冷)

如果温度再升高,预测你所在的地区气候会有什么变化?

赤道是全球温度最热的地方吗?

南极和北极哪个更冷呢?

(总结)通过以上学习可知,气温是随着时间和空间不断变化的。大气温度主要来于太阳,所以影响温度最主要的因素是纬度位置,然后是海陆位置,再就是地势和洋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必须注意分清主次。这是分析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一种方法。

【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气温的测定,主要使学生明确气温观测的方法和重要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参观,或建立简易的气象园进行实际的测量,没条件的可以看录像或图片。

第二个环节是分析气温的时间变化,时间变化的长短不同,有日、月、年变化,通过实际的计算,使学生明确三者计算的方法一致,看到的各图中的气温是平均值的连线。对于时间变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是使学生明确太阳是气温的来源,但地面是气温的直接来源。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一个过程,设计动画辅助理解。明白这一点,对后面所学“地势越高,离太阳越近了,为何温度反而越低?”很有帮助。对于热温寒三带气温特征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从低纬到高纬,由热到冷,各种气温特点的描述有规律及差异,为后面学习世界不同地区气候特征的内容打基础。

第三个环节是分析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首先是解决等温线的概念。因为学生已经学过等高线,所以并不难理解。最重要的部分是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的探讨。为了使纷乱的内容条理清楚,主次分明,教给学生“从整体到局部” 的读图方法。同时利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利于学生思维的互相激发,培养学生的能力。为考察学生的理解情况,设计相关的反馈题。

总之,在这一节课中注意了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注意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指导。每一部分绘图、读图、用图都是学生活动在先,教师指导在后,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教学手段】

录像:天气预报

计算机课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教学过程】

(引课出示投影片1)你能够从投影片中读出哪些内容?

中央气象台城市天气预报: 05月 28日 20时 至05月 29日 20时

城市

天气现象

温度(0C)

风向风力

夜间

白天

最高

最低

夜间

白天

东京

多云

多云

25

16

<3

<3

新加坡

雷阵雨

雷阵雨

31

24

<3

<3

卡拉奇

34

27

<3

<3 <

开罗

32

19

<3

<3

开普敦

小雨

小雨

12

5

<3

<3

莫斯科

20

7

<3

<3

伦敦

小雨

小雨

15

10

<3

<3

旧金山

小雨

多云

24

14

<3

<3

纽约

雷阵雨

雷阵雨

25

16

<3

<3

悉尼

小雨

17

10

<3

<3

(最高最低温度、降水与云、风力风向,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天气状况不同等)

(模仿练习)请你仿照投影片内容作本地区的天气预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是否有问题并进行适当的补充(学生活动)(注意天气预报用语及与当时天气状况的基本吻合)

(教师讲解)为了更好了解一个地区的天气状况,人们制作了天气图,在图中用各种符号和数字表示天气状况,你了解它们的含义吗?

(天气云图投影片)(学生活动,说出图中任一城市天气预报)

(常见天气符号与风向示意图投影片)在天气图中,为了更直观便捷地显示不同的天气状况,人们设计了一些符号(学生辨认,提醒学生注意:风向是指风来的方向,天气预报中风力较小时一般不在图中表示)

(承转)有一个广州人说他长这么大还没有看到下雪,你能很快地告诉他何时到何地能看到雪吗?(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任答,只要合理即可)为什么不看天气预报,你也能很快地告诉他呢?(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地方的气候是稳定的,是多年天气状况综合出来的,不必看每天的天气预报也可以推测到的)你能描述你居住地区的气候特点吗?(引导学生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说明)这种气候特征在几年、几十年内会有很大的变化吗?它与我们前面所说的天气有何不同呢?请你完成下面表格

(总结板书) 引言 天气与气候

天 气

气 候

定 义

区 别

联 系

实 例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讨论、分析可以看出,天气与气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投影片板书)

(反馈练习)课本想一想P38

【设计思想】

根据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以天气预报为例,使学生了解天气预报中包含的主要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用世界天气为例,主要是使学生有全世界的观念,而且潜在的可以看出气温的分布是时间、空间的分布都有不同的。为后面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个环节是进行模仿联系和天气预报图的读法训练,以使学生更好的运用天气预报图,形成一种从地理角度解释天气现象的意识。

第三个环节是从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入手,引入气候的概念及与天气的关系,因为后面才学到具体的气候知识,所以不要更多的讲解气候的内容,重点应放在明确天气与气候的关系,能够正确的辨别这两个概念即可。

上述各个教学环节,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日常生活体验,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但是因为内容繁杂,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加强,使学生产生学习本章内容的兴趣。

【板书设计】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和自然景观

引言 天气与气候

探究活动

1.参观当地的气象台、站或大气观测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气象园地,使用常用的气象仪器进行气温、降水和风向等观测;或将每天从广播、电视节目中记录的天气资料绘制成图表;请去过外地的同学描述对不同地区的天气的感受。

2.上网查找与天气和气候相关的资料、图片等内容,写一些关于天气与气候的小论文

3.分成小组,比赛看看那个小组会说、会解释的谚语、成语、诗句等多。

测定一日(周)的气温

分组观察:3—4人一组,每6小时记录一次,分别在每天的02、08、14、20是进行,将观测结果记录下来。按实际情况可以减少,但最好有14点。

方法:

(1)将温度计立在室外太阳光不能直接晒到的地方(无条件的时候可以放在室内),高度与自己的眼睛相同。一天中分早、中、晚进行三次观测。其中,中午一次一定在14点(下午2点)时观测。将自己观测的结果与气象台的预报相比较。

(2)求日均温和周平均温

日均温=各时观测之和 / 观测次数

周均温=一周各日平均温度之和 / 一周天数

(3)做日(周)气温变化曲线图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生活是歌诗歌下一篇:旅游行业报告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