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论真题(精选7篇)
1.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主自由的活动。这种课程开发的模式为A.目标模式 B.过程模式C.情境模式 D.批判模式 2.杜威所代表的课程论是()A.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B.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C.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D.永恒主义课程论
3.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的著作是()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教育过程》C.《怎样编制课程》 D.《课程》
4.选择社会生活经验的根本问题在于澄清()A.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B.学校课程的价值C.社会生活的价值D.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各自的价值
5.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提示活动教授课程内容、学生接受并内化这些内容的教学方法类型为()A.共同解决问题型 B.启发型C.提示型 D.自主型
6.从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来看,研究内容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的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A.决策研究的整合 B.理解研究的整合C.实施研究的整合 D.评价研究的整合 7.“文纳特卡制”的创立者是()A.巴班斯基 B.布卢姆C.华虚朋 D.瓦根舍因 8.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A.杜威 B.卢梭C.斯宾塞 D.夸美纽斯
9.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这种评价是()A.外部人员评价 B.总结性评价C.效果评价 D.质的评价 10.学生独立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类型称为()A.启发型 B.提示型C.自主型 D.共同解决问题型
11.在教师的直接领导下整个班级的学生一起进行的学习,称为()A.合作学习B.分组学习C.个别学习D.同步学习
12.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A.夸美纽斯 B.拉特克C.赫尔巴特 D.康德 13.继《理想国》之后西方最系统最完整的教育论著是()
A.《爱弥尔》 B.《大教学论》C.《普通教育学》 D.《我们怎样思维》
14.在泰勒看来,评价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A.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问题 B.结构的完整性问题C.结构的合理性问题 D.内容的可行性问题
15.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A.斯腾豪斯 B.泰勒C.塔巴 D.奥利沃
16.发现学习的倡导者是()A.奥苏贝尔 B.罗杰斯C.布鲁纳 D.赫尔巴特
17.提出教学设计“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教育家是()A.奥苏贝尔 B.加涅C.杜威 D.布鲁纳 18.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A.小步子原则 B.逐渐分化原则C.高难度原则 D.高速度原则 19.范例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是克拉夫基和()A.洛扎诺夫 B.瓦根舍因C.施滕策尔 D.博莱 20.下列表述中不是赞科夫关于一般发展的论说的是()A.一般发展包括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身体发展B.一般发展不等于全面发展 C.一般发展不等同于特殊发展D.一般发展排斥特殊发展
21.下列选项中不是典型的活动课程理论形态的是()A.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B.永恒主义课程论C.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D.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22.“经验课程”又可称为()A.生活课程 B.生命课程C.潜在课程 D.综合课程
23.行为目标具有的特点是具体性、可操作性和()A.精确性 B.普遍性C.规范性 D.模糊性 24.“超越论”认为,学校课程(A.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B.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
C.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D.是使学习者脱离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 25.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具体体现教育价值的是()26.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C.课程与教学目标 D.课时目标 26.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A.克伯屈 B.杰克逊C.巴罗 D.杜威 27.道尔顿制的创立者是()A.帕克赫斯特 B.华虚朋C.凯勒 D.杜威 28.认为“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这是课程实施的()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C.主体取向 D.课程创生取向
29.表现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A.普遍主义 B.唯科学主义C.实践理性 D.解放理性 30.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坚持“价值多元性”的信念,反对管理主义倾向。这是()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利维的教育评价历史分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2.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符合哪些要求? 33.随机访问教学的含义与基本特征是什么?34.简要说明课程与教学目标三个基本来源的含义。
35.简述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发现的课程变革过程的三个阶段。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6小题12分,第37小题13分,共25分)36.论述教学对话的性质与策略。37.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开发隐性课程。
2004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A.博比特《课程》的出版 B.博比特《怎样编制课程》C.查特斯《课程编制》的出版 D.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
2.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实质是追求()A.技术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活动兴趣 3.杜威关于课程与教学统一的实质是()
A.阶段性原则 B.连续性原则C.序列性原则 D.统一性原则
4.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里格斯和(A.斯金纳 B.拉伊C.格拉泽 D.加涅 5.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A.康德B.赫尔巴特 C.拉特克 D.夸美纽斯 6.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素有()。A.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B.情境、主体、协作和意义建构 C.情境、主体、会话和意义建构 D.情境、主体、协作和会话
7.范例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是克拉夫基和(A.洛扎诺夫B.瓦•根舍因 C.施滕策尔 D.博莱 8.被认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者、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的是()。A.施瓦布B.杜威 C.哈里斯 D.泰勒
9.美国的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代,其中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坚持价值多元性,反对管理主义倾向”的是()。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D.第四代评价
10.第一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 B.康德 C.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齐 11.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理念实质上就是追求教育()。A.平等与平均的内在统一 B.高质量与高数量的内在统一 C.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D.平均与高数量的内在统一
12.实践性课程提倡的课程开发方法是()。A.决策B.审议C.理解 D.建构 13.被称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是()。
A.《民主主义与教育》B.《教育过程》C.《实践:课程的语言》D.《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14.美国学者多尔指出“公认的课程定义,已从学程的内容、科目及学程表,变为在学校领导或指导下给学习者提供的一切经验。”这一有关课程的定义倾向于认为课程是()。A.学科 B.文化 C.目标 D.体验
15.随机访问教学的心理学基础是()。
A.认知弹性理论 B.最近发展区理论 C.结构主义理论 D.认知发展理论
16.“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这类评价称为()。
A.效果评价 B.内在评价 C.量的评价 D.质的评价
17.认为“教学就是从外部对心灵进行塑造”的教学观可以简称为()。A.塑造说 B.展开说 C.预成说 D.内烁说
18.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对课程计划制定的重视,纷纷开始重视课程变革过程中的另一个环节,即()。
A.课程内容的选择 B.课程内容的组织 C.课程实施 D.课程评价 19.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
A.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B.学术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C.学术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D.实质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20.进入20世纪70年代,课程研究的内容开始由研究课程开发为主转向以研究“如何理解课程”为主。这种研究取向把课程视为(A.动作表征B.心理体验C.符号表征D.生活体验 21.奥苏贝尔认为,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A.顺应 B.同化C.联想 D.平衡 22.加涅按照学生的学习结果,把学习分为五类,它们是()。A.意义学习、机械学习、发现学习、接受学习、研究性学习
B.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定义概论学习、简单规则学习、高级规则学习C.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链索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D.理智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23.“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提出者是()。A.赞科夫B.维果茨基 C.皮亚杰 D.布鲁纳 24.“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创立者是()。A.斯金纳B.赞可夫C.罗杰斯D.布鲁纳 25.“指向每一个学生个体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这种目标称为()。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26.“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一种评价,成为()。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游离性评价
27.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倡的“国际理解教育”,实质上体现了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即()。
A.多元主义价值观 B.知识主义价值观C.精英主义价值观D.主体教育观
28.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古典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时期、后现代时期的人是()。A.施瓦布B.斯滕豪斯 C.泰勒 D.利维
29属于“质的研究”的研究方法是A.行动研究 B.测量研究C.问卷调查研究D.实验研究 30.提倡“自然教育”的教育家是()。A.洛克B.卢梭C.夸美纽斯D.柏拉图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2.提示型教学方法具有哪些教育价值? P169 33.如何看待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P244-245 34.如何理解教学对话的性质?
35.什么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开发隐性课程。P254-255 37.试比较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不同,并谈谈过程模式对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目标模式的涵义:以目标位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2分)
过程模式的涵义:通过对知识的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2分)
对目标模式的批判:误解了知识的本质,误解了改善课程实践的过程的本质(2分)过程模式的内容或任务: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2分)
结合实际谈到过程模式强调的是知识的内在价值或者谈到过程模式强调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的都给分(满分为4分)
四、请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理论,分析研究性学习评价更注重哪些取向?(2)如何理解研究性学习评价取向的本质?
(3)这些评价的取向对我国目前课程改革有何意义? 全国200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提出课程开发的“工作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A.查特斯B.奥利沃C.博比特D.威斯特迈
2.为了明确而清晰地陈述目标,泰勒建议使用“二维图表”形式。构成此“二维图表”的分别是()A.教师和学生B.社会和生活
C.目标和过程D.行为和内容
3.人本主义教育家为之心仪的教育目标是(A.自我实现B.道德完善C.个性发展D.知识获取
4.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A.示范B.呈示C.展示D.口述
5.“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A.《老师,再见!》B.《爱的教育》
C.《班级生活》D.《隐性课程论》
6.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有三个,其中之一是()A.随机性B.活动性 C.连续性D.积极性
7.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
A.进步主义课程B.学术中心课程 C.永恒主义课程D.要素主义课程
8.提出目标游离评价的评价专家是()A.斯克里文B.斯太克
C.普罗沃斯D.莱斯
9.“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这指的是()A.体验性目标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D.表现性目标
10.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的三种典型观点是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
A.独立论B.统一论
C.平行论D.超越论
11.“只谈论某一知识领域的结论,而不是集中于知识的探究本身”,这是布鲁纳所说的()A.学习准备B.学科结构
C.中间语言D.发现学习
12.“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可称为()A.课程变革B.课程采用
C.课程计划D.课程实施
13.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指的是()
A.经济大萧条B.进步主义运动C.八年研究D.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
14.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A.复习B.实践C.方法D.拓展
15.按照斯皮罗等人的观点,随机访问教学作为一种教学途径,更适合于()
A.初级学习B.高级学习
C.分散学习D.集中学习
16.1893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正式倡导在中学开设()A.轮形课程B.STS课程
C.经验课程D.选修课程
17.“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
()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
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18.美国教育家克伯屈提出的概念是()A.附带学习B.附学习C.机械学习D.有意义学习
19.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
A.轮形课程B.环境教育课程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D.STS课程
20.校本课程是基于每一所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应是()A.政府、专家、校长、教师B.专家、校长、学生家长、社区人员
C.专家、校长、教师、学生D.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
21.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的教育家是()A.皮特斯B.奥苏伯尔C.布鲁纳D.赞科夫
22.普遍性目标取向体现的价值取向是()A.泰罗主义B.实证主义C.唯科学主义D.普遍主义
23.课程实施有三种基本取向,其中之一是.A.哲学取向B.心理学取向C.忠实取向D.背离取向
24.“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以上表述揭示的教学原则是()
A.教学的教育性B.教学的直观性C.教学的因材施教D.教学的循序渐进
25.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A.小步子原则B.高速度原则C.高难度原则D.逐渐分化原则
26.经验课程发展的最新理论形态()A.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B.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C.自然经验主义经验课程论D.活动课程论
27.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这是评价的()A.目标取向B.过程取向C.主体取向D.客体取向
28.夸美纽斯创立的“泛智课程”学说的理论基础是(A.泛智论B.经验论C.文化论D.兴趣论
29.“我长期地寻找一个所有这些教学手段的共同的心理根源。„„教学的原则,必须从人类心智发展的永恒不变的原始形式得来。”以上表述体现了()A.“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B.“教学适应自然”思想 C.“教学尊重儿童兴趣”思想D.“教学的直观性”思想
30.20世纪末课程与教学的重新整合充分汲取了一个世纪以来人类认识发展和价值探究的精华,它追求的是一种()A.实践理性B.科技理性C.工具理性D.解放理性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
32.简述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33.泰勒认为,选择学习经验必须遵循五条原则,这五条原则分别是什么?
34.简述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三种张力及其相对应的三种基本价值取向。
35.简述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的主要内容。
三、36.自主型教学方法的作用是什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 37.课程实施的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
38.从这则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设计者采用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哪一种教学模式?并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全国200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被认为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和开创者”的教育家是()A.泰罗 B.博比特C.查特斯 D.坦纳
2.维果茨基认为,好的教学应当先于发展、引导发展,其实质在于创造()A.实际发展区 B.潜在发展区C.最近发展区 D.远景发展区 3.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A.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B平等与共存的关系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D.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4.课程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是()A.连续性 B.顺序性C.阶段性 D.整合性 5.以陷入“价值中立性”误区的科学技术盲目发展所带来的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社会生活的异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A.STS课程 B.轮形课程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环境教育课程 6.支配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的是()A.技术理性 B.实践理性C.解放理性 D.理论理性 7.以下”体现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的是()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8.德国教育家拉伊和梅伊曼主张把教育教学研究建立在生物学、生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上,运用实验、观察和统计方法,从而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教育学“,这种”科学的教育学“被称为()A.理性教育学 B.思辨教育学C.实验教育学 D.活动教育学 9.”有意义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A.布卢姆 B.麦克尼尔C.马斯洛 D.奥苏伯尔 10.主动适应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校课程()A.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B.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 C.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D.是使学习者脱离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 11.”只谈论某一知识领域的结论,而不是集中于知识的探究本身“,这是布鲁纳所说的()A.学习准备 B.学科结构C.中间语言 D.发现学习
12.教师向学生作出一定的活动、行动、态度以供学生仿效的教学方法,被称为()A.示范 B.呈示C.展示 D.口述 13.被称为课程领域中”主导的课程范式“的是()A.泰罗主义 B.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C.泰勒原理 D.惠勒原理 14.要恰当处理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就意味着要实现()A.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 B.当代生活与未来生活的统一 C.学科发展与儿童需求的统一 D.社会生活与儿童需求的统一 15.经验课程发展的最新理论形态是()A.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B.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C.自然经验主义经验课程论 D.活动课程论 16.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A.量的研究 B.质的研究C.课堂研究 D.实验研究
17.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A.先知者 B.管理者C.促进者D.指导者18.泰勒认为,”学习者与他能够作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是
A.学习经验 B.学习环境C.学习条件 D.学习目的
B.19.”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 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 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 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20.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概念是(A.STS课程B.隐性课程C.附带学习D.副学习21.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素有情境、协作、会话和()A.主体 B.资源C.脚手架 D.意义建构 22.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范例是()A.相关课程B.融合课程C.广域课程 D.轮形课程
23.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这种评估方法称为()A.总结性评价B.目标游离评价C.场合驱动评价 D.内在评价
24.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论专家是
A.古德莱德 B.帕里斯C.斯金纳 D.兰德
25.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A.课程解读范式B.课程理解范式C.课程实施范式D.课程评价范式 26.杜威提出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A.上课 B.训练C.主动作业 D.被动作业
27.”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是()A.决策 B.审议C.建构 D.协商 28.被称为”暗箱式评价“的评价类型是()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质的评价 D.效果评价
29.由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提出的旨在”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的课程实施原则是()A.目标原则 B.过程原则C.量力性原则 D.思想性原则
30.最早以心理学为科目本位课程提供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A.裴斯泰洛齐 B.赫尔巴特C. 福禄倍尔 D.哈尔尼希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三大新教学论流派“。P49 32.加涅认为学习结果可以分为哪五类?这五类学习结果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P114 33.简述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P345 34.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应该如何认识这些因素?P289 35.“教育性教学”的提出者是谁?其基本内涵是什么?P40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回应模式?为什么说它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模式?P329 答:回应模式是斯太克首先于1974年提出,后被古巴和林肯等人进一步发展而成。(2分)斯太克认为,评价应该向听取评价结果的人提供他们所关心的信息,评价者应该充分了解那些人多关心的问题。(2分)古巴和林肯进一步指出,所谓回应模式,就是以所有与方案有厉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2分)
一些评价专家认为,回应模式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模式,其理由有二:首先,„„见书p329(2分),其次,„„见书p329(2分)它更适合于一个多元的,复杂的客观世界的现实和处于不同地位、持不同观点的评价听众的需要,它的结果具有相当的弹性和应变性。(2分)
37.综合课程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存在什么样的困难?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有哪些?P239-241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38.以下是有关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两种表述:
(1)用15分钟以内的时间,在空白的中国行政区图上,以百分百的正确度,填出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简称和人民政府驻地。
(2)理解《西厢记》中崔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以上两种表述方式反映了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哪两种取向?结合以上材料说明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在实际的课程目标制定过程中应如何运用不同的目标取向?
答案要点:第一种表述是行为目标取向。(2分)第二种表述是 表现性目标取向。(2分)判断依据:
第一种表述非常精确、具体、可操作性,既指出了学生的外显行为表现(“填出”),又指出了行为发生的条件(“空白的中国行政区图”、“15分钟内”),同时也指出了行为标准(“百分百的正确度”)。(3分)
第二种表述描述了一种教育中的“际遇”,即指明了学生将要从事的活动任务是什么(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但是,它显然没有预期学生在参加这一教育活动后将获得什么。事实上,它期望的是学生反应的多样些和个体性,期望学生在此教育活动中获得其个人意义。
全国2007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这场运动被称为()A.进步主义运动B.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C.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D.学科结构运动 2.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并将其界定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的教育家是
A.洛克B.斯宾塞C.杜威D.克伯屈
3.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A.确定教育目标B.选择教育经验C.组织教育经验D.评价教育计划 4.“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体现的是()A.“经验论”思想B.“兴趣论”思想C.“文化论”思想D.“泛智论”思想 5.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是完全相同的,“工作分析”就是“活动分析”,“活动分析”就是“工作分析”
B.“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但“活动分析”所指的领域要来得空泛
C.“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但“工作分析”所指的领域要来得空泛
D.“活动分析”和“工作分析”完全不同
6.布拉梅尔德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课程理念,这种课程理念被称为()A.相关课程B.融合课程C.广域课程 D.轮形课程
7.“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
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8.课程实施有三种基本取向,其中之一是()
A.哲学取向B.心理学取向C.相互适应取向D.背离取向 9.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A.量的研究B.质的研究C.课堂研究D.实验研究 10.“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是追求 A.活动兴趣B.技术兴趣C.解放兴趣D.实践兴趣
11.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A.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 B.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C.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D.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 12.柏拉图把“有德性的生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幸福”,昆体良认为“受过教育的人”的理想是“大演说家”。这种目标定位方式反映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A.普遍性目标取向B.生成性目标取向
C.行为目标取向D.表现性目标取向
13.帕克赫斯特提出道尔顿计划主要包括三种措施,分别是作业安排、实验室和()A.及时反馈B.个别指导C.成绩记录D.合作学习
14.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评价是()A.形成性评价B.终结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发展性评价
15.“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可称为()A.课程变革B.课程采用C.课程计划D.课程实施
16.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素有情境、协作、会话和()A.主体 B.资源C.脚手架D.意义建构
17.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的三种典型观点是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A.独立论B.统一论C.平行论D.超越论
18.“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A.《老师,再见!》B.《爱的教育》C.《班级生活》D.《隐性课程论》
19.“只谈论某一知识领域的结论,而不是集中于知识的探究本身”,这是布鲁纳所说的A.学习准备B.学科结构C.中间语言D.发现学习
20.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A.《普通教育学》的出版B.《实验教学论》的出版C.《大教学论》的出版
D.《爱弥儿》的出版
21.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课程思想的教育家是()A.皮特斯B.麦克尼尔C.斯腾豪斯D.斯皮伯格
22.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有三个.其中之一是A.随机性B.活动性C.连续性 D.积极性 23.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A.示范B.呈示C.展示D.口述 24.代表了评价发展方向的评价模式是(A.目标达成模式B.过程模式C.差别模式D.回应模式
25.1893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正式倡导在中学开设()A.学科课程B.STS课程 C.经验课程 D.选修课程
26.认为“好的教学应当先于发展、引导发展”的教育家是()A.布里格斯B.麦克尼尔C.维果茨基 D.裴斯泰洛齐 27.帕克赫斯特为道尔顿计划确立了两条基本原则,这两条原则分别是“自由原则”和
()A.个性原则B.合作原则C.自然原则 D.兴趣原则
28.“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认为“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A.自我完善B.兴趣发展C.德性养成 D.持续生长
29.“课程是一个情境化的社会过程”;“课程是一系列事件”;“课程是学生有机会学习的东西”;“课程是由师生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断生成的建构”。以上观点强调课程是一种()A.制度课程B.体验课程C.理想课程D.正式课程
30.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旷世教育名著是
()A.《爱弥儿》B.《爱的教育》
C.《教育漫话》D.《理想国》
1-5CACDD 6-10CBDDA 11-15BCDCA 16-20ACBCA 21-25CDACA 26-30AADBA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课程审议”的基本内涵。P18 32.简述科学、艺术、道德整合的基本内涵。P182 33.列出三种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及其代表人物。P325-329 34.简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P218 35.简述奥苏伯尔关于教学设计的两大原则的基本内涵。P105-106
三、论述题36.班级授课组织有什么样的优势和不足?P259 37.结合实际论述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P357
四、38.以下是一则“荷花淀”的教学设计:
这则教学设计反映了什么教学思想?并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思想的主要特征以及教师的作用。
(p205 自主型教学方法,反映了人本主义教学思想,也可以说是非指导性教学,特征P142教师是促进者)200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课程与教学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提出课程开发“活动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 A.查特斯B.奥利沃 C.博比特D.施瓦布 2.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A.技术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知识兴趣 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追求是()
A.技术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知识兴趣
4.倡导教学是一项塑造儿童心灵的艺术。教师不是像卢梭所说的那样为自然之助手,而是儿童观念的提供者、多方面兴趣的控制者。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教育家()A.夸美纽斯 B.洛克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5.在西方英语世界中,最早提出“课程”一词是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其作者是著名教育家()A.卡斯威尔B.坎贝尔C.坦纳D.斯宾塞 6.20世纪末课程与教学的重新整合充分汲取了一个世纪以来人类认识发展和价值探究的精华,它追求的是一种()A.科技理性B.实践理性C.解放理性D.工具理性 7.“过程模式”是由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系统确立的,代表人物是()A.塔巴B.斯藤豪斯 C.皮斯特D.坦纳
8.布鲁纳用“表征系统”的概念来表述儿童认知发展的特征。他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由结构上迥异的三类表征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跃过程。它们是行为表征、图象表征和()A.言语表征 B.形象表征 C.实物表征 D.符号表征
9.为了激活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提高已有知识对接受新知识的有效影响,奥苏贝尔提出了(A.比较组织者 B.陈述性组织者 C.说明性组织者 D.先行组织者 10.范例教学的特殊之点在于“范例”,范例的基本特征要具备基础性、范例性和()
A.基本性 B.预备性 C.要素性 D.启发性
11.斯金纳根据操作条件反应的学习理论,将预先审定的教材精心组织成有逻辑的顺序,借助改进的教学机器,使学生能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称为()A.机器教学 B.程序教学 C.强化教学 D.编程教学
12.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领域”和()A.技能领域 B.社会性领域 C.情感领域 D.语言领域
13.当课程开发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的时候,这种课程即是()A.永恒主义课程 B.知识论课程 C.要素主义课程 D.学科中心课程 14.学生独立地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所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是()A.提示型教学方法 B.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 C.自主型教学方法 D.课堂讨论型教学方法 15.夸美纽斯创立的“泛智课程”学说的理论基础是()A.泛智论 B.经验论 C.文化论 D.兴趣论
16.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与()
A.方法 B.过程 C.学生 D.教师
17.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到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将之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这种课程组织的标准称为()A.连续性 B.顺序性 C.整合性 D.螺旋性
18.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具有这种课程取向的课程类型称为()
A.分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经验课程 D.学科课程
19.在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可称为()A.直线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20.把整个班级分成许多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自主性的共同学习,这种学习形式称为()A.分组学习 B.个别学习C.同步学习D.交差学习21.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称为()A.课程计划 B.课程变革 C.课程实施 D.课程采用
22.真正的课程是老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变革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这是 课程实施的()A.拒绝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 C.忠实取向D.课程创生取向 23.以课程或教学计划的预定目标为依据而进行的评价,称为()
A.目标本位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24.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这种评价称为()A.效果评价B.内在评价C.质的评价D.量的评价 25。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数理统计的手段,从大量个别情境中归纳出课程开发的规律与程序,这种课程研究的方法称为()
A.量的研究方法 B.质的研究方法 C.纵向研究方法 D.横向研究方法
26.建立在数理——逻辑结构的基础上,由概念原理和规律规则所构成的世界,称为()
A.科学世界 B.儿童世界 C.生活世界 D.成人世界
27.基于每一所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称为()A.校本课程 B.校本课程开发 C.国家课程 D.国家课程开发 28.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这个区域被称为()A.实际发展区 B.潜在发展区 C.过渡发展区 D.最近发展区
29.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而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于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建立建构意义。这种教学模式称为()A.情境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灌输教学 D.随机访问教学
30.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经验课程论与以派纳、格鲁梅特、格林、阿普尔等为代表的经验课程论,合起来统称为()
A.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B.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C.批判经验课程论 D.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泰勒原理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P80 32.简述表现性目标的涵义及价值取向。P167168 33.简述教学对话的性质。P203 34.简述经验课程的基本特征。P227 35.简述随机访问教学的内涵与特征。P356357
三、论述题36.试分析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的特征及对我国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答:基本特征P142 共4点 对我国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p143 共3点
37.什么是自主性教学,试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自主性教学方法?运用它有什么积极的作用?P205-207
四、材料分析题(16分)38.下面是《杰斯帕问题解决系列》教学案例介绍: 答案要点:哪一种教学模式:情境教学。(2分)
特征:(1)学习者中心。(2分)结合材料展开酌情给2分
(2)情境中心。(2分)结合材料展开酌情给3分(3)问题中心。(2分)结合材料展开酌情给3分 全国200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2.“中间语言”概念的提出者是()A.加涅 B.布鲁纳 C.施瓦布 D.奥苏伯尔
3.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是()A.艺术性与科学性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统一,集体与个别统一
B.直观原则,兴趣原则,活动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C.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D.教学与训育统一,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
4.范例教学中“范例”的基本特征是()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学术性,科学性,范例性 C.情境性,理解性,范例性 D.创造性,主动性,范例性
5.“指向教育的总体方向,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这是指()
A.课程与教学目标 B.教育目标 C.教育目的 D.培养目标
6.教育目标具有层次结构;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这三个典型特征是属于()A.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特征 B.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的特征 C.斯腾豪斯等人的生成性目标的特征 D.传统的普遍性目标的特征
7.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A.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B.平等与共存的关系 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D.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8.“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持这种观点的是()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 D.超越论
9.“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课程创生取向 D.实践取向
10.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所采用的评价,是()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游离性评价
11.美国的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代,其中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的是()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12.“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是()A.差别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C.外貌模式 D.回应模式
13.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非常重视“选修制”、“经验课程”、“综合课程”,这种重视实际上体现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即追求()
A.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 B.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C.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内在统一 D.教师主体与学生主导的内在统一
14.按照斯皮罗等人的观点,随机访问教学作为一种教学途径,更适合于()A.初级学习B.中级学习C.高级学习D.以上都适合
15.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许多教育热点问题,如“重点中学”存废问题、择校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经费筹措问题等都反映了人们已开始自觉追求()
A.教育质量 B.教育地位 C.教育公平D.受教育权
16.泰勒认为,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三个标准是()A.独立性、序列性和整合性 B.连续性、层次性和整合性 C.连续性、序列性和整合性 D.连续性、序列性和复杂性
17.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A.学术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B.学术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C.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D.实质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18.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 B.卢梭 C.洛克 D.赫尔巴特
19.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A.博比特 B.查特斯 C.哈里斯 D.泰勒
20.“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于买”,这句话说明()A.教不同于学 B.学不同于教 C.教与学是相互独立的两项活动 D.教与学是相互依赖、对立统一的
21.泰勒模式的深层价值取向是()A.技术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实践理性
22.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的教育家是()A.洛克 B.康德 C.斯宾塞 D.杜威
23.杜威提出实现课程与教学统一的具体途径是()A.经验 B.活动 C.做中学 D.主动作业
2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A.拉特克称自己的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 B.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 C.卢梭出版《爱弥儿》 D.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
25.认为“教学就是从外部对心灵进行塑造”的教育家是 A.卢梭 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 D.杜威
26.“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这指的是课程组织的()A.连续性 B.阶段性 C.整合性 D.顺序性
27.“美德即知识”命题的提出者是()
A.柏拉图 B.孔子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28.以“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为理论基础的课程形态是()
A.“因素课程”说B.“泛智课程”说 C.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D.功利主义课程论
29.“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提出者是()A.斯宾塞 B.吉鲁 C.阿普尔 D.威利斯
30.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布拉梅尔德提出了()
A.STS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 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轮形课程
1-5CBCAC 6-10ACDCA 11-15BDCCC 16-20CCDAD 21-25ACDDC 26-30DCBAD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4个特征P97-100
2.什么是课程与教学目标?P145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P177 33.如何理解教学方法的本质? P194-195
34.支架式教学的含义与基本特征是什么? P358-359
35.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P135-136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叙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并分析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如何实施课程。P274-284
37.比较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三种基本取向,并谈谈对改进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些启示。P321-323
四、怎样落实综合课程?p240
五、2008年7月份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的含义是什么?具有哪些特征?p97-98
32.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有哪些方面的教育价值?P198
33.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哪些特征?P304
34.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P54-56
35.学科本位综合课程有哪几种形态,并简述之。P234-237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与教学目标有哪些基本来源?在每一来源的确定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P170-176
37.论述学科课程的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P219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38.古巴和林肯曾就评价的过程开出了这样一份程序单:
第一步,在评价开始时,各有关方面订立协议,明确各方面的权利与义务;
第二步,做好深入现场、获得信息的安排;
第三步,确定优先协商的问题;
第四步,协商;
第五步,形成报告。
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古巴和林肯的这份程序单反映了第几代评价的基本思想?并结合材料分析这一代评价的基本内涵和特点。P320 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以下属于“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早期代表的是A.多尔 B.麦克尼尔C.博比特 D.阿普尔 2.泰勒认为,为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就需要对所得到的教育目标的有关资料进行两次甄选,分别是()A.哲学的甄选和心理学的甄选 B.学生的甄选和学科专家的甄选C.社会的甄选和学生生活的甄选 D.教师的甄选和学生的甄选
3.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被称为()A.示范 B.呈示C.展示D.口述
4.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形态是()A.活动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科目本位课程 D.隐性课程
5.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论专家是()A.古德莱德B.帕里斯C.斯金纳D.兰德
6.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A.课程解读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C.课程实施范式 D.课程评价范式 7.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C.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D.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8.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9.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指的是()
A.经济大萧条 B.泰罗主义C.八年研究 D.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
10.“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这指的是课程组织的()A.连续性 B.阶段性 C.整合性 D.顺序性 11.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A.课外活动 B.课堂 C.游戏 D.提问
12.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A.量的研究 B.质的研究 C.课堂研究 D.实验研究 13.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A.学术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B.学术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C.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D.实质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14.代表了评价发展方向的评价模式是A.目标达成模式 B.过程模式C.差别模式D.回应模式 15.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A.情感领域 B.思维领域 C.意志领域 D.思想领域
16.功利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是()A.巴格莱 B.狄尔泰 C.斯宾塞 D.皮特斯
17.“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创生取向 D.实践取向 18.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
A.主导与依附的关系B.平等与共存的关系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D.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19.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
A.轮形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STS课程
20.1893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正式倡导在中学开设()A.轮形课程 B.STS课程 C.经验课程 D.选修课程
21.提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课程评价专家是A.斯克里文B.斯太克C.普罗沃斯D.莱斯 22.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A.小步子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高难度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
23.杜威对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以及他的整个实用主义认识论所追求的是一种()A.科技理性 B.实践理性 C.工具理性 D.解放理性
24.《大学》中曾这样规定教育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这种教育宗旨反应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A.普遍性目标取向 B.生成性目标取向C.行为目标取向 D.表现性目标取向 25.目前,在我国学科课程的组织中依然占主流的课程组织形式是()A.圆周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逐步深入课程 D.直线式课程
26.历史上第一次揭示“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并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 B.卢梭 C.洛克 D.赫尔巴特
27.“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持这种观点的是()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 D.超越论
28.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称为()A.总结性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场合驱动评价 D.内在评价 29.“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是(A.《大教学论》 B.《教育过程》 C.《班级生活》 D.《普通教育学》
30.帕克赫斯特为道尔顿计划确立了两条基本原则,这两条原则分别是“自由原则”和()A.个性原则 B.合作原则 C.自然原则 D.兴趣原则
110CACBA, BACCD 1120BBCDA, CCCBD 2130ADBAD, DDCBB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活动分析”方法的提出者是谁?并简述其基本内涵。P6.博比特2分);所谓”活动分析“,即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4分
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P320 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2分)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1分;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被评价者)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2分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的研究“方法(1分。
简述生成性目标的特点。P164 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2分)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1分;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被评价者)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2分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的研究“方法(1分。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P97-98 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2分);注重直觉思维(2分;注重内部动机2分 阐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P70-73 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2分;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2分课程作为教学事件2分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P303-304 36.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2分。在此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征:1教学设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2分);2教师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并得到实质性体现2分以3学生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教学设计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参与(2分。启示: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分,最高分为4分。
37.试比较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之间的异同,并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P207-209 37.不同点:三种教学方法分别对应着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接受性学习、社会性学习、自主性学习。1分而且三种教学方法在功能上也有差异:提示型教学方法适合于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新知识、新信息(2分);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适合于”集体思维过程"的运用,适合于社会态度的养成(2分h自主型教学方法适合于独立探究与发现,适合于自主性人格的发展(2分。内在联系:三种教学方法彼此之间相互渗透(1分;三种教学方法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连续体1分)。选用建议: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 1一3 分。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38.以下是一则有关“光合作用”的教学设计:
从这则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设计者采用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哪一种教学模式?并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主要特征z学习者中心(2分);情境中心2分;问题中心(2分)。(根据结合材料分析的情况酌情再给1-7分答:p353-355 情境教学(或抛锚式教学)。(3分)主要特征:学习者中心;(2分)情境中心;(2分)问题中心。(2分)全国2010年4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提出课程开发的“工作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A查特斯B奥利沃C、博比特D、施瓦布 2、1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A、进步主义课程B、要素主义课程C、永恒主义课程D、学术中心课程
3、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教育家是(A、拉特克B赫尔巴C夸美纽斯D、斯太克
4、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A、复习B、呈现C、拓展D、方法
5、杜威在其1902年出版的著作中曾针对传统教学割裂儿童与学科而使儿童完整的经验被肢解的问题,提出在经验的基础上真正使儿童与学科统一起来。这本不朽名著是()A、《儿童与课程》B、《民主主义与教育》C、《我的教育信条》D、《明日之学校》
6、现代课程之父泰勒在20世纪初所创立的课程开发模式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其课程开发模式被称为()A、目标模式B、过程模式C、表现模式D、普遍模式
7、斯藤豪斯认为,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A、目标原则B、过程原则C、评价原则D、组织原则
8、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最根本的特点是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提出了()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有意义学习D、解决问题学习
9、“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指的是奥苏贝尔所说的()A、好奇心B、认知驱力C、附属驱力D、自我驱力
10、维果茨基在其“文化-历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假设理论是()A、潜在发展区B、实际发展区C、最近发展区D、现有发展区
11、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A、高速度原则B、高难度原则C、小步子原则D、逐渐分化原则
12、“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这指的是()A、行为目标B、生成性目标C、表现性目标D、体验性目标
13、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三种典型观点,它们是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A、统一论B、平行论C、超越论D、独立论
14、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课程开始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A、课程目标B、课程计划C、学习者的经验D、学习过程的价值
15、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是属于()
A、综合学科课程B、经验课程C、科目本位课程D、学术中心课程
16、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概念、方法、技能、价值观与()A、原理B、过程C、学生D、教师
17、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这种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称为()A、课程要素B、课程组织C、课程结构D、课程目标
18、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组织确立起来的是捷克著名教育家(A、裴斯泰洛齐B、福禄贝尔C、赫尔巴特D、夸美纽斯
19、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可称为()A、直线式课程B、螺旋式课程C、显性课程D、隐性课程
20、学生之间不交换信息,每一个人自主展开问题解决的学习,这种学习形式称为()A、分组学习B、个别学习C、同步学习D、交差学习
21、从课程计划到课程实施之间还有一个过渡环节,这个环节通常称为()A、课程计划B、课程变革C、课程实施D、课程采用
22、以一定的方法对课程或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称为A、课程与教学的评价B、课程与教学的实施C、课程与教学的目D、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23、要求脱离预定目标,以课程计划或活动的全部实际结果为评价对象,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展示这些结果,这种评价称为(A、目标本位评价B、目标游离评价C、形成性评价D、总结性评价
24、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这种评价称为()A、效果评价B、内在评价C、质的评价D、量的评价
25、主要受艺术、人文学科、社会理论的影响而产生,揭示?量的研究“之”客观性“假设的虚假性甚至欺骗性,确立了研究者价值参与的合理性,尊重研究对象之个别性与独特性,摧毁了”多数“对”实在“的专断。这种课程研究的方法称为()A、量的研究方法B、质的研究方法C、纵向研究方法D、横向研究方法
26、建立在日常交往基础上的、由主体与主体之间所结成的丰富而生动的日常生活构成的世界,称为()A、科学世界B、儿童世界C、生活世界D、成人世界
27、认为人的心灵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而外部世界则没有任何独立性,那么这种建构主义就是()
A、激进建构主义B、社会建构主义C、信息加工建构主义D、社会文化认知观
28、从研究内容看,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趋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从研究方法看,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趋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这是()A、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B、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C、课程研究的发展趋势D、社会研究的发展趋势
29、在理念层面,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在技术层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起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在基础层面,教学论已不再只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其研究开始置于多学科的基础之上。这是()A、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B、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C、课程研究的发展趋势D、社会研究的发展趋势 30、“泛智课程说”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其创立者为()A、赫尔巴特B、斯宾塞C、夸美纽斯D、卢梭
1-5ADADA 6-10ABCBC 11-15DBCCC 16-20ACDDB 21-25DABDB 26-30CACAC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卢梭发现教学论的基本内涵。1-30 答卢梭的发现教学论具有如下三个内涵 1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卢梭认为人天性好动在好动这一天性的基础上发展出 好奇心好奇心是人寻求知识、发现知识的动力 2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贯穿卢梭教学论的一个中心思想是“问 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由这个中心思想卢梭得出 了关于良好教学或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 方法 3活动教学与实物教学是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既然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在 活动中产生对世界的好奇心在活动中发现了世界也认识了自我所以倡导活动教 学在卢梭看来就是必然的 4发现教学指向于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卢梭提倡发现教学其终极目的是 培养儿童自主的、理性的人格。
32、试述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2-142 答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可概括如下 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决排除各种有碍于学生成长 和发展的障碍 2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要求教学要尽可能 直接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而不是借助理性的方法去干预或重组学生的情感 3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 4强调本身就能促进学生经验生长的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
33、在对评价领域的发展历史进行四阶段划分时,古巴和林肯认为第一、二、三代评价的缺陷是什么?7-317
答在对评价领域的发展历史进行四阶段划分时古巴和林肯认为第一、二、三代评价 的缺陷是 1“管理主义的倾向”古巴和林肯认为在上述三代评价活动和评价理论中教育 管理者与评价者之间的传统关系很少受到挑战 2“忽视价值的多元性”。美国自有史以来其价值观即建立在所谓“文化大熔炉” 的基础之上这个基础的实质事实上就是“基督教伦理”学校强调的“文化遗产” 就是“盎格鲁一撒克逊的基督教”遗产而所谓的“客观评价标准”“科学评价工具” 都植根于这样一种价值标准之中 3“过分依赖科学范式”。对评价者来说他们有充分的理由像其他社会科学工 作者那样积极采用和模仿自然科学中的实证探究方法
34、简述学科课程的局限。5-219
答 学科课程具有如下缺陷或限制(1)由于学科课程是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核心组织起来的这容易导致轻视学 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代表着成人的世界、体现着成人的意志的逻辑知识与 儿童的世界、儿童的需要和经验并非直接同一过于强调逻辑知识势必导致漠 视儿童的现实的需要和经验导致死记硬背。再者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有机 整体这个整体不能人为分解为“数学部分”、“语文部分”、“化学部分”、“历史部分”等等因此过于强调学科课程也有可能导致肢解学生完整的生 活。(2)每一门学科课程都有其悠久的学术传统、都有其相对独立和稳定的逻辑 系统这容易导致忽略火热的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3)学科课程也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和划一的讲解式教学方法。学科课程变革起来难度较大学科课程不是价值中立的它体现着不同社会群 体的利益当某些学科纳入课程体系之后既得利益者就会抗拒变革。再者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需要和市场价值的差异不同学科课程之间存在着等级 差别 这也阻碍着课程变革。
35、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8-346 答 客观主义认为“客观实在”是外在于人的心灵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知 识即是对“客观实在”的摹写或反映知识的真理性是由其与“客观实在”符 合的程度决定的知识因而是客观的。教学过程即是传递客观知识的过程。由“客 观主义”知识观必然派生出决定论的知识观和还原主义知识观。所谓“决定论” 是指知识是由“客观实在”所决定的“客观实在”是第一性的、起决定作用的。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也具有客观性它也是由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教学结果 完全是可预期的、可重复的。因此教学应遵循客观规律、遵循固定的程序和步 骤。这是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的基本观点。所谓“还原主义”是指复杂的知识 可以被还原为、觯释为一些简单的单项知识而这些简单的单项知识组合起来即 可获得较高层次的知识。这显然是程序教学对知识的基本看法。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试分析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及它的优势与局限。3-166
答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 “生成性目标”取向本质上是对“实践理性”的追求。它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 情境的交互作用正是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不断产乍出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生成 性目标”是过程取向的。生成性目标的优势 “生成性目标”取向消解了“行为目标”取向所存在的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 之间的二元对立。当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被内在地统一起来之后课程与教 学目标就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中所产生的自己的目 标而不是课程开发者和教师所强加的目标。学生有权利也能够决定什么是最值 得学习的当学生从事与自己的目标相关联的学习的时候他们会越来越深入地 探究即已有的知识。生成性目标的局限 1运用“生成性目标”就意味着教师要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对话。但大 多数教师并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 2即使有许多教师受过对话方面的训练有些人也可能不运用这种互动性教学 方法因为这需要额外的计划和努力。教学对许多教师而言是一种工作 而不是生活的使命 3即使许多教师把教学视为其生活的使命他们也很难同时与一个班级的几 十名儿童展开对话 4学生有时并不知道学习什么对他们是最好的他们需要教师告诉他们应当 做什么 5基于“生成性目标”的课程与教学太开放了学生可能永远都不会费神去 发现像语法、代数、物理学等必要学科的适切性
37、论述建构主义教学观。8-351 答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1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结构性 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 2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人、社会、自然、文化的理解 对世界的理解因而是多元的 教学过程即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 的过程 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 建构主 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四、答这段对话反映了教学方法中的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其基本内涵是通 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晨 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特点是教师和学生民主参与教学过 程教学过程能够发挥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的积极性。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 包括“教学对话”和“课堂讨论”两种基本形态。运用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也 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那就是学生必须在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所要 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和洞察的前提下才能对这种教学方法更有效地利用。否 则教学对话和课堂讨论可能很难开展即使开展起来也有可能非常肤浅、流于形 式。鉴于此在教学实践中常把提示型教学方法与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结合起 来使用通过前者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基础知识通过后者使所学知识不断深化、真正 成为发展资源。在这个对话里苏格拉底首先姑且承认尤苏戴莫斯关于“正义”问题的见解然后 基于尤苏戴莫斯的见解而引出种种新的问题请他回答最终使尤苏戴莫斯意识到自己最 初的关于“正义”的见解是不完善的、愚蠢的从而愿意“收回已说过的话”。通过对自己的已有见解的“破”的过程也就深化了对问题的认识这不仅为 真理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而且本身就是确立真理的过程。全国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被认为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A.博比特B.麦克尼尔 C.查特斯D.波特
2.学术中心课程主张课程的()A.相关化B.专门化 C.融合化D.广域化
3.“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A.技术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建构兴趣
4.维果茨基在其“文化—历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A.“基础教养论”B.“中间语言” C.“最近发展区”D.“居室教育学”
5.旨在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经典教育著作是()A.《教学的艺术》B.《大教学论》 C.《实验教学论》D.《教育学讲授纲要》
6.在赫尔巴特四个教学“形式阶段”中,“把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属于()
A.明了阶段 B.联合阶段 C.系统阶段 D.方法阶段
7.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的是()A.福禄贝尔 B.奥苏贝尔 C.裴斯泰洛齐 D.拉特克 8.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的是()A.赞科夫B.皮亚杰 C.瓦根舍因 D.布鲁纳
9.范例教学的特殊之点在于“范例”,范例的基本特征是()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B.具体性、学术性、范例性
C.具体性、精确性、范例性D.基本性、专门性、范例性
10.“给学生一篇文章,学生在五分钟内不靠帮助或参考书,能够识别出它的风格”这个教学目标的取向属于()
A.生成性目标取向B.普遍性目标取向 C.表现性目标取向D.行为目标取向
11.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上,认为“教育为社会生活作准备,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这种观点是()A.主动适应论 B.被动适应论 C.相互作用论 D.超越论
12.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对应的学习方式是()A.探究性学习B.自主性学习C.社会性学习D.接受性学习
13.罗杰斯关于学习的分类,是将学习分为()
A.无意义联结的学习、有意义的经验学习B.有意学习、机械学习
C.发现学习、接受学习D.上位学习、下位学习
14.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变成了()A.引领者B.管理者 C.促进者D.指导者
15.教师向学生作出一定的活动、行动、态度以供学生仿效的教学方法,被称为()A.呈示 B.示范 C.展示 D.口述
16.课程的垂直组织有两个基本标准,即()
A.学术性和逻辑性B.顺序性与重复性 C.连续性与顺序性D.逻辑性与一致性
17.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A.使人成为“自然人” B.个体经验和社会整体的持续生长
C.使人之个性完全获得自由与独立,使人获得解放,使社会日臻公正 D.使人获得全面发展
18.“人本主义经验课程”内容的基本来源是()A.儿童、自然、知识、社会B.儿童、学科知识、社会 C.自我、自然、知识、社会D.学生经验、历史文化、自然
19.布拉梅尔德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A.微型课程 B.STS课程 C.轮形课程 D.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20.最早在中学开设选修课程的国家是()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21.“隐性课程是指那些包含着特殊信息的班级社会关系,这些特殊信息使维持资本主义逻辑和合理性的特殊的价值观、社会规则观、权威观和劳动观得以合法化”。这一观点属于()A.抵制性的隐性课程观 B.结构功能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C.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观 D.经验自然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22.隐性课程的首倡者是()A.杜威 B.克伯屈 C.鲍尔斯和金蒂斯D.杰克逊
23.在课程创生取向看来,课程知识是()
A.由课程专家为教师的实施而创造的 B.广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方面
C.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一种人格的建构 D.课程变革计划的内容
24.在下列几种评价类型中,最关注过程的是()A.总结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效果评价 D.内在评价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第四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A.描述 B.心理建构 C.测验或测量 D.判断
26.“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这种评价模式是()A.差别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C.回应模式 D.外貌模式
27.在课程研究领域,“课程理解范式”把课程视为()A.学校材料 B.学校文化 C.师生的经验 D.符号表征
28.在教育公平的问题上,当前我们应该秉持的理念是()A.以提高质量为主,以平等为辅 B.以平等为主,以提高质量为辅
C.平等与高质量兼得 D.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29.“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国家与学校课程变革中的 A.利益关系问题 B.权利关系问题 C.文化关系问题 D.法律关系问题
30.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是()
A.学习者中心、情境中心、问题中心 B.学习者为中心、元认知为中心、意义建构为中心
C.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D.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可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布鲁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
32.简述教学方法的含义及其本质。
33.简述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关系。
34.简述班级授课组织存在的缺陷。
35.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评价的本质、价值与局限。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请分别谈谈对于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理解,并分析过程模式对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37.论述我国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方向。
全国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提出“教育主要是为了成人生活,而非为了儿童生活。教育的基本责任是在准备50年的成人生活,而不是为了20年的童年及青年生活。”的教育家是()A.博比特
B.泰勒 C.查特斯
D.哈普罗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课程著作是()
A.《儿童与课程》
B.《怎样编制课程》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课程》
3.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布鲁纳
B.麦克尼尔 C.施瓦布
D.派纳
4.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教育著作是()
A.《教学的艺术》
B.《大教学论》
C.《实验教学论》
D.《教育学讲授纲要》
5.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的教育家是()A.福禄贝尔
B.奥苏贝尔
C.斯金纳
D.裴斯泰洛齐
6.“发展性教学论”、“发现教学论”、“范例教学论”这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共同理论基础是()A.认知理论
B.建构主义理论 C.情感理论
D.行为主义理论
7.学习根据类别对各种事物作出反应,学习对事物分门别类的一种能力,这种学习属于()A.辨别学习
B.问题解决学习
C.规则学习
D.概念学习
8.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和面积计算公式,然后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概念与面积计算,这种学习类型是(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概念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
9.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普遍性目标”取向的特点是()A.普遍性、规范性、模糊性
B.学术性、专门性、规范性
C.学术性、普遍性、基本性
D.基本性、专门性、理解性
10.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取向属于()
A.表现性目标取向
B.普遍性目标取向 C.行为目标取向
D.生成性目标取向
11.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上,认为“教育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而且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这种观点是()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调和论
D.超越论
12.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在教学方法类型上属于()A.提示型
B.复合型 C.自主型
D.共同解决问题型
13.赫尔巴特提出的关于教学的四个“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A.复习
B.训练 C.探究
D.方法
14.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相应的学习观是()
A.有意义发现学习
B.有意义接受学习C.有意义经验学习
D.有意义机械学习
15.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A.普遍主义
B.实践理性 C.唯科学主义
D.解放理性
16.课程的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是()A.顺序性
B.整合性 C.连续性
D.逻辑性
17.经验自然主义的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A.使人成为“自然人” B.个人经验与社会整体的持续生长
C.使人之个性完全获得自由与独立,使人获得解放,使社会日臻公正 D.使人获得全面发展
18.克伯屈“设计教学法”中,“设计”的核心是()A.个体已有的经验
B.做中学C.自愿的活动
D.交互作用
19.20世纪倡导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课程哲学是()
A.实用主义
B.自然主义 C.人本主义
D.改造主义
20.提出“附带学习”概念的学者是()A.杜威
B.克伯屈 C.杰克逊
D.阿普尔 21.“隐性课程是学校暗默地、高效地灌输给学生的‘被合法化了的’文化、价值和规范,它是发挥着‘霸权’功能的日常意义体系”。这一观点属于()A.经验自然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B.结构功能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C.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观
D.抵制性的隐性课程观
22.人们为了弥补班级授课组织不能充分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缺陷,对班级授课组织提出了一系列补充措施。其中,比较有效的是()A.留级制度 B.降低学力水准 C.能力分组
D.“班级授课组织内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组织
23.从课程计划到课程实施之间有一个过渡环节,这个环节通常称为()A.课程评价
B.课程标准 C.教学活动
D.课程采用
24.在下列几种评价类型中,最关注结果的是()A.形成性评价
B.质的评价 C.效果评价
D.内在评价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第三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
A.测验或测量
B.判断 C.心理建构
D.描述
26.我们通常所称的“传统评价模式”是指()A.差别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C.回应模式
D.外貌模式
27.在课程研究领域,“课程开发范式”把课程视为()A.师生经验
B.符号表征
C.学校材料
D.学校文化
28.中国当前深化课程改革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教育热点问题(如“重点中学”存废之争、择校问题、民办教育与私立学校问题等)大都反映了()
A.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渴望
B.人们对提高教育地位的渴望
C.人们对提高教育质量的渴望
D.人们对受教育权利的追求
29.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个要素是()A.学习材料、教师与学生、合作、意义
B.文本材料、情境、交往、意义
C.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
D.教学主体、情境、合作、意义建构
30.建构主义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特征是()
A.学习者中心、情境中心、问题中心
B.学习者为中心、元认知为中心、意义建构为中心
C.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D.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可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
31.简述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32.简述课程选择的含义及其基本取向。
33.在今天的学校教育实践中综合课程的理想范例并不多,为什么?
34.简述课程与教学过程取向评价的本质、价值与局限。
35.“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对教学领域会产生哪些影响?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谈谈你的看法。
37.从课程实施三种取向之关系分析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
全国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博比特、查特斯等人于20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课程开发理论被称为()A.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B.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
C.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
D.泰勒原理
2.下列不属于“学术中心课程”之特征的是()A.结构性
B.实践性
C.专门性
D.学术性
3.下述不属于施瓦布提出的三种课程审议艺术的是()
A.实践的艺术
B.准实践的艺术
C.折中的艺术
D.整合的艺术
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5.下列不属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是()A.实验教学论
B.发展性教学论
C.发现教学论
D.范例教学论
6.杜威所倡导的教学是()
A.教育性教学
B.问题解决教学
C.发现教学
D.情境教学
7.以下关于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20世纪初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
B.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与核心
C.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
D.被看作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
8.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结构上迥异的三类表征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跃过程,这三类表征系统不包括()
A.行为表征
B.言语表征
C.符号表征
D.图像表征
9.以下关于学习层级理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是以已经习得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
B.学习较为复杂的、抽象的知识技能,是以较为简单、具体的知识技能为基础
C.前一层级的学习为后一层级的学习做好准备
D.教师设计教学时,通过分析后一层级学习的结果确定学生的内部条件,以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10.程序教学设计的关键因素是()
A.程序教材的编制和教学机器的使用
B.程序教材的编制和教学范例的使用
C.教学范例的编制和先行概念的使用
D.即时强化的策略和教学机器的使用
11.奥苏伯尔提出的教学策略是()
A.发现学习
B.程序教学
C.最近发展区
D.先行组织者
12.“参观动物园并讨论那儿有趣的事情”这一课程目标属于()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3.在学科本位综合课程中,“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指的是()A.融合课程
B.广域课程
C.相关课程
D.综合课程
14.中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属于学科课程中的(A.科目本位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综合学科课程
D.儿童中心课程
15.持有课程创生取向的学者会认为,教师的角色是()
A.课程消费者
B.课程执行者)
C.课程开发者
D.教书匠
16.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施的具体过程称为()
A.课程变革
B.课程实施
C.课程计划
D.课程采用
17.课程知识主要是由课程专家在课堂之外,用他们认为是最好的方法为教师的实施而创造的,这一观点属于课程实施的()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创生取向
D.实践取向
18.古德莱德所划分的五个课程层次中,“理解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属于课程变革过程中的()
A.课程变革阶段
B.课程实施阶段
C.课程计划阶段
D.课程采用阶段
19.搜集课程开发或实施过程各个局部优缺点的资料,将其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课程之依据的评价是()
A.总结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内在评价
20.只就课程计划所涉及的学生经验的类型、课程内容的性质、组织等来对课程计划作出判断,至于效果则在评价关注的范围之外。这类评价是()A.诊断性评价
B.质的评价
C.内在评价
D.效果评价
21.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以“自然科学范式”为理论基础的评价是()A.目标取向的评价
B.过程取向的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评价
D.效果取向的评价
22.从评价与预定目标的关系来区分,可以将评价分为()A.目标本位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
B.量的评价和质的评价
C.效果评价和内在评价
D.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3.认为评价就是测量,评价者的工作就是测量技术员的工作——选择测量工具、组织测量、提供测量数据。这一基本特点属于()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24.被人们称为“传统评价模式”的是()
A.差别模式
B.外貌模式
C.目标达成模式
D.回应模式
25.将课程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种族等背景上来理解,联系个人深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而寻找课程的意义。这种课程研究取向被称为()A.程序主义
B.课程开发范式
C.概念重建主义范式
D.课程理解范式
26.“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意味着在课程改革中应确立起()
A.多元主义价值观
B.教育民主化的理念
C.主体教育观
D.教育公平的理念
27.强调知识建构的社会性质,强调合作、交往和共享在知识形成中的作用,这种观点属于
()
A.激进建构主义
B.温和建构主义
C.个人建构主义
D.社会建构主义
28.基于“认知弹性理论”而发展起来的教学模式是()
A.情境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随机访问教学
D.协作教学
29.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而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是
()
A.情境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随机访问教学
D.协作教学
30.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环节是()
A.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B.呈现情境、随机访问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C.进入情境、引导探索、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D.出现情境、引导探索、思维发展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变化的趋势。
32.简述在按照目标模式进行的课程开发中,如何确定教育目标。
33.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
34.简述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的特征。
35.简述情境教学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试以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领域”目标的分类为例,说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
37.班级授课组织有哪些基本特征?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改进我国班级授课组织。
全国2012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泰勒认为,为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就需要对所得到的教育目标的有关资料进行两次甄选,分别是()A.哲学的甄选和心理学的甄选 C.社会的甄选和学生生活的甄选
B.学生的甄选和学科专家的甄选 D.教师的甄选和学生的甄选
2.奥苏伯尔认为,机械学习的心理机制是()A.顺应 C.联想
3.课程开发过程模式的提出者是()A.杜威 C.斯腾豪斯
4.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A.操作性条件反应与强化原理 C.操作性条件反应与平衡原理
B.经典性条件反应与强化原理 D.经典性条件反应与平衡原理 B.艾斯纳 D.施瓦布 B.同化 D.平衡
5.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先知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显然不符合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求。所以,罗杰斯不愿意用“教师”一词,代之以()A.促进者 C.旁观者
B.监控者 D.主导者
6.《大学》中曾这样规定教育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这种教育宗旨反映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A.普遍性目标取向 C.行为目标取向
B.生成性目标取向 D.表现性目标取向
7.“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代表人物是()A.布鲁纳 C.艾斯纳
B.布卢姆 D.斯腾豪斯
8.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被称为()A.示范 C.展示
B.呈示 D.口述
9.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论专家是()A.古德莱德 C.斯金纳
B.帕里斯 D.兰德
10.代表了评价发展方向的评价模式是()A.目标达成模式
B.过程模式 C.差别模式
11.对课程计划本身的评价,称为()A.效果评价 C.量的评价
D.回应模式
B.内在评价 D.质的评价
12.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A.课程解读范式 C.课程实施范式
13.认知弹性理论的代表是()A.斯皮罗 C.皮亚杰
B.维果斯基 D.布鲁纳 B.课程理解范式 D.课程评价范式
14.“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国家(政府)与学校(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变革中的()A.地位问题 C.义务关系问题
B.权利关系问题 D.利益关系问题
15.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称为()A.总结性评价 C.目标游离评价
B.场合驱动评价 D.效果评价
16.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个构成要素是()A.情境、探索、会话和意义建构 C.情境、探索、知识和意义建构
B.知识、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D.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17.以下属于“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早期代表的是()A.多尔 C.博比特
B.麦克尼尔 D.阿普尔
18.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形态是()A.活动课程 C.要素主义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D.学科课程
19.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是()A.康德 C.拉特克
B.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20.认为“教育就是从内部将潜在能力展开”的教学观可简称为()A.预成说 C.外烁说
B.塑造说 D.预备说 21.泰勒认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A.选择教育经验 C.确定教育目标
22.提倡“自然教育”的教育家是()A.洛克 C.夸美纽斯
B.卢梭 D.柏拉图 B.组织教育经验 D.评价教育计划
23.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兴起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这场运动被称为()A.学科结构运动 B.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 C.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D.进步主义运动
24.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5.施瓦布认为,构成课程的要素有四个。这四个要素分别是()A.专家、教师、学生、教材 B.专家、教师、教材、环境 C.专家、师生、教材、环境
D.教师、学生、教材、环境
26.在加涅的学习层级理论中,下列学习类型按从低到高的序列排列正确的是(A.言语联想学习,概念学习,辨别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 B.言语联想学习,规则学习,概念学习,辨别学习,问题解决 C.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 D.言语联想学习,规则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问题解决
27.从课程论发展史上看,第一次明确提出课程选择问题的是()A.杜威 B.斯宾塞 C.施瓦布
D.泰勒
28.美国60年代进行的“全美课程传播网络”所采用的课程实施模式是()A.SBCD模式 B.RD&D模式 C.兰德模式
D.情境模式
29.选修制的最初确立是在()A.幼儿园 B.小学 C.中学
D.大学 30.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A.克伯屈 B.杜威 C.范迪尼 D.夏皮罗)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阐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
32.布鲁纳用表征系统概念表述的儿童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是什么?每一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33.如何恰当处理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
34.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5.从教学过程的组织来看,学生的学习分为哪三种基本形式?请分别作出解释。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论述“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及其优缺点。
37.论述斯腾豪斯“过程模式”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我国课程开发的启示。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以下是一则有关“光合作用”的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教师通过播放关于“绿色革命”的录像,提出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的问题:是否“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从而创设问题情境。随后,引出课题,用投影片或多媒体将本节课要解决的有关问题打在屏幕上,包括:叶绿体是怎样把CO2和H2O转变为C6H12O6的?又是怎样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在C6H12O6中的?
自主学习,尝试解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的看光合作用过程的录像;有的通过课本或互联网,查阅有关资料,尝试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协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例如,讨论光合作用的部位时,有的说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有的说光反应过程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薄膜上,因为其上有色素;有的补充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因为光合酶在基质中,等等。再如,通过讨论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还不甚明白。这时,教师可播放关于光合作用中H218O放出18O2的标记演示实验录像。学生通过观看录像后再进一步分析讨论,终于认识到C6H12O6中的氧不是来自H2O中的氧,而是来自CO2中的氧,从而对光合作用过程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师生交互,评价矫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释疑,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激励性评价,从而帮助学生矫正学习偏差,树立学习信心。
强化练习,巩固提高。教师出示有关光合作用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
中考数学复习由于知识点繁多、综合性较大,因此很多数学教师与学生都感觉十分棘手,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近年来,数学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数学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无论在平时教学中,还是中考复习过程中,都要以更高效的手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对中考真题的解读,可以明确考试重点,把握命题人出题方向,对中考数学复习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中考真题与模拟题的比较
数学是一门需要通过大量习题来演算的学科,数学不可能离开习题,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从自然数、列式计算到因式分解,再到函数、几何,无论哪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点。特别是在中考复习阶段,更是需要大量的模拟题帮助学生模拟考试氛围,对自己知识掌握情况有理性的认识与把握。
中考真题有着不同于其他练习题或者模拟题的特征。中考结束后,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对某道中考题目似曾相识,却找不到题目来源,在考试的时候往往因为某些小的疏忽而造成不必要的丢分,这是困扰教师、学生的重要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由于中考题的综合性、基础性造成的。初中数学知识点繁多,如何将这些知识点在一张试卷中充分体现出来,对学生数学素质进行整体考查,这就要求中考试题命题人尽量将多个知识点融入到一道题目中进行考查,使得学生往往在一个题目中发现多个曾经见过题目的影子,却由于思考不全面导致丢分。模拟题则有着跟中考题完全不同的特点,模拟题往往更重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体现学生某一章节、某一解题方法的训练,也就是说,模拟题更“难”点。模拟题这种特点,对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解题技巧固然有很大帮助,但是片面重视模拟题训练却容易导致以下问题。
1. 容易忽略题目细节
数学讲究严谨、准确,中考数学命题也是按照这个思想,在一道中考题中,往往涉及多个章节知识点的结合,模拟题重视解题方法灵活、解题思维创新等,经常用模拟题练习的学生往往会很快想到新颖的解题方法,但是对题目中包含的细小问题却缺乏全面考虑。
2. 造成基础知识缺失
题由于出版社、主题人的水平有限,有些模拟题太过综合,有些模拟题太过简单,很少有模拟题能够将初中阶段数学知识的重点综合在一张试卷上,并且体现区分差异。大多数模拟题品牌都有自己的注重点,例如,某某模拟题训练集对函数部分见解独特,但是对其他方面却有些短板,这种情况是经常出现的。
中考是一种基础性、综合性考试,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础,模拟题由于其知识点考查范围窄、区分度不好等局限性,最好作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补充,不应将其作为练习题的主要纲领。
三、中考数学真题的特点
中考数学题的命题人是一个庞大的精英教师团队,每道题目都是经过仔细推敲、仔细筛选的,一张普通的中考试卷凝聚着一个团队几个月的心血,对知识点考查的方法、方式都堪称绝妙。
笔者对历年中考题作了研究,发现近年来,特别是推行数学新课标之后,中考题的知识点考查范围、命题方向并没有太大改变,但是中考数学题目考查重点已经不再放在对数学概念、知识点的记忆上,而是逐渐转移到对这些数学概念、数学性质的理解与运用上,并且逐渐注重数学的实用性,命题人希望将数学与现实生活结合,从而体现数学的实用性。
1. 数学知识、技能考查方面
从近年各省市的数学真题调研结果来看,中考数学命题在知识点、命题方向上和以往没有太大差别,数学知识点考查范围依然由以前那些大的模块组成,考查的概念都没有太大改变,这说明在教学内容上不需要做太大调整。
2. 重点考查学生的数学思想素质
学好数学的根本是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能力首先表现在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素质上,近几年来中考数学考查的重点数学思想包括: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数学与物理结合的思想等,这些都需要引起教师与学生的足够重视。
(1)分类讨论思想
当某一问题不能通过简单统一方法处理时,就需要将问题按照某种原则、某种标准分为若干类别来分别讨论,这就是分类讨论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是函数中重要的处理问题思想,在近两年中考数学命题中特别重视分类讨论,常常作为函数的大题或者填空题出现,分值较大。
(2)转化与归纳思想
转化与归纳也是数学中的重要思想,总的指导原则是将不易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容易解决或者已经解决的问题来处理。在中考数学题中,这类思想主要是通过点的坐标、相似形、几何问题与函数问题相互转化这些题目来考查的。
(3)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是数学中一个古老的思维方式,是将数量关系与图形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这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新的思维策略,直观性更强。数形结合思想一直是中考数学的重点,常见的题目类型有:根据图形信息计算实际问题、函数与几何结合、函数图形变化解析,等等。
(4)方程与函数的思想
方程与函数的思想主要是分析、研究具体问题的数量关系,经过灵活适当的数学变化与构造,建立对应的函数与方程的关系,并且运用相关知识技术解决问题。中考数学中体现有:方程问题解决二次函数问题、方程根的存在性问题等。
(5)数学与物理结合思想
数学与物理结合的思想是数学命题的一个新的方向,包括数学与物理中运用问题、力的问题相结合等,是体现数学实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3. 更加注重基础性
笔者对近年来的数学真题调研发现,数学真题普遍难度不大,根据统计,中考数学真题中较为容易题与中档难度题所占分值在80%左右,剩下20%则是较为灵活、较为综合的题目,但这20%的较难题并不是偏题、怪题,而是知识点综合较多,需要多用解题手段相结合才能完成解题,而且解题方式都是我们常见的数学解题方法,由此可以看出,中考数学题难度不大,但是对基本概念、基本解题方法有着很高的要求。
四、中考真题对教学的启发
中考数学真题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注重基础,在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考查学生能力。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首先,中考数学是基础性考查,想在中考数学中取得优异成绩,夯实基础是必需的;其次,数学能力的体现,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所以说,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之上,并且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如何根据中考题特征进行针对性教学,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 教学回归课本
教学回归课本,并非一定要按照课本条条框框进行,而是所有数学教学活动都应以课本的知识点、理论为中心展开。首先,应该将中考真题中出现的知识点按照频率分类,对于出现次数较多的作为重点教学项目,出现频率较低的也应投入足够重视,对于那些教学大纲上要求但是考试却从未出现过的,应该作为对学生数学思维训练的补充内容进行,在教学中体现主次之分、轻重之分,在复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并且将相关知识点通过一切可行手段进行综合,提高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其次,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将对课本知识点的记忆、理解作为主要方向,须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数学学习也是一样,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那么以后的综合、归纳将无从进行,近年来中考题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有高要求,因此,师生应该改变思路,不能再以“偏题”、“难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基础知识的深入体会理解会收获更多;最后,应该结合课本知识、模拟题、中考真题加强对数学思想的培养,数学课本中蕴含的数学思想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师生通过课本数学思想扩展,结合典型题目,强化数形结合、归化等数学思想训练。
2. 高度重视易错点
通过对历年数学真题失分点的调研,笔者发现很多时候,学生失分并非由于数学思维或解题方式的短缺,而是由于很多细节问题失分。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每一章节要总结出一些易错点、容易失分的地方。以下是笔者给出的几个例子:在运算过程中要注意运算顺序的正确、解方程时要注意验证结果的正确性;在学习坐标轴性质时,要提醒学生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一象限;对于一元二次方程,要强调二次项系数不为零这一隐含条件,对实根的判别条件等;在解与算数平方根、绝对值等有关题目时,要紧密结合算术平方根、绝对值的相关定义;对于函数题目自变量的取值,要考虑分母不为零的情况等。这些都是笔者总结的中考易于失分的地方,往往由于一个小条件的疏忽,导致题目失分,这是值得惋惜的。在教学中,要对这些中考易错点着重提醒,重视细节。
3. 训练学生应试技巧
中考时,很多学生都出现了这种情况:会做的做错了,不会做错的题目没时间去做,这就是应试技巧不够导致的。数学教师应该将中考试题的分值、题目难度等方面结合起来,告诉学生在短短两个多小时内如何把握解题时间、顺序:会做的题保证不失分、不会做的题如何得到部分分数,对于思考3分钟没有结果的题目应该先跳过,对于难题如何进行思考,如何寻找解题思路等,通过中考真题的讲解对学生有所启发和帮助。
五、结语
真题是最好的模拟题,中考数学真题蕴含的命题人思想、命题趋势、解题方法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挖掘的,吃透真题,可以对中考命题有宏观的了解,并且结合真题的细节进行针对性复习,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金英.吹尽狂沙始到金——基于2010年天津市中考数学第 (26) 题的思考[J].中学数学杂志 (初中版) , 2011 (2) .
[2]李伟.中考前数学复习之我见[J].中学教学参考, 2012 (8) .
[3]高富红.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学案例及启示[J].科教文汇, 2011 (15) .
[4]王光明, 张楠, 刘艳云, 吕联芳, 美英.方程与函数领域内容标准的比较及其思考[J].数学通报, 2010, 49 (5) .
一、2010-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政治试题四模块分值分布状况
从2010年至2014湖南高考文科综合试卷政治试题部分各模块所占比重基本稳定。《经济生活》大约占30%,《政治生活》大约占24%,《文化生活》大约占14%,《生活与哲学》大约占32%。这种较稳定的比例分配状况告诉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各模块所用时间应该是有区别的,重点和难点应该在必修一和必须四,所以这两个模块要花更多的时间复习,要复习得更仔细。
二、2010-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政治试题知识点分布状况
高考政治的考点共计252个,高考中所考试的知识点仍以主干知识和高频考点为主,大约40多个。比如《经济生活》中的价值、价格、供求关系、消费、企业的生产经营、就业问题、分配问题、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对外开放等高频考点。《政治生活》中的公民、政府、中国共产党、人大等相关知识。《文化生活》中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多样性、传统文化、文化创新等相关知识。《生活与哲学》主要考查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这对我们今后教学过程中的启示:第一,要注重主干知识的精、细、准的把握,主干知识要讲清楚、讲透彻,还要注意多角度挖掘其与相关知识的联系,除了从传统角度把握之外,还要从创新的角度挖掘该考点出题的新的可能性。第二,要对教材全面把握。教材中的“名次点击”、“相关链接”和“专家点评”辅助文,是教材正文部分的延伸,它们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教材的探究模块和每单元的“综合探究”,则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导学生足够重视,不能让教材中的辅助文成为复习的忙点。第三,对于近几年一直没有考过的知识点和知识范围一定要通过分析寻找出来,这是高考出题的盲区,也是高考命题专家们在反猜题的过程中,必须寻找新的思路,也就是要寻找“非主流”。
三、2010-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政治试题题型的分析
近四年高考试卷政治试题的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主观题两类。
选择题主要包括计算题、因果类、引文类、体现说明类、意义类、图表类等题型。根据2013年全国15套文科综合试卷试题反映出:第一,前几年常考的计算题在2014年考试频率大大下降,15套试卷中只有四套试卷中出了计算题,2012年湖南卷甚至没有出计算题,估计计算题的考查频率会下降。第二,2013年新课标卷第一次出现了坐标图题,这是在广东卷、浙江卷、福建卷多年出了坐标图题之后,在新课标卷中第一次出现,同时在2013年全国15套试卷中,有8套试卷出了坐标图题。估计坐标图题第一次在新课标卷中登场后,将会成为常客,如果用坐标图题取代计算题,就会降低试题难度,对考生来说是一件好事。第三,其他题型是基本稳定的,所以在平时训练是要加强客观题解题方法的训练和指导和限时训练。要得分就要少失分。对于在平时学生经常出错的表述,要求学生做好错题本,尽量避免在同一个地方反复犯错。这样可以加快做题的速度,提高做题的效率。
主观题主要包括体现说明类、意义类、原因类、辨析类、措施类、图表类、作用类等题型。第一,引导学生研究高考试题中各种题型的审题及答题规律,并运用该规律反复解答试题,检验其正确性,结合各人的特点,形成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提高解题能力。第二,2014年高考主观题对学生能力要求比2012年要更高,一方面对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更高,另一方面对学生知识的变通和整合能力要求更高。既要学生准确提炼材料信息,又要重组信息并准确表达出来。学生能否做到从材料到知识的迁移是能否答好主观题的关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训练,这就需要语文老师的帮助。比如要讲解句子成分的划分、怎样划分层次、怎样找准中心句等语文知识。另一方面要加强平时的知识整合。在大纲的指导下,把每一课的基础知识按顺序、结构进行整理,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严密的宏观逻辑体系。细化知识条目,理清知识块与每个条目包含的微观知识点,既要全面,又要明确主干知识。在宏观和微观上做好思维导图,知识体系构建完整之后,试卷上所出问题就会很快找到答题的突破口,从而提高解题的速度和主观题的得分。
四、横向和纵向比较
近几年全国各省的高考试题发现各省高考试题之间是相互借鉴的,所以我们不仅要研究本省的历年的高考试题,还必须注意各省试卷中所考知识点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比如:经济生活中关于收入分配公平的问题,在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中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了,2013年重庆卷中也以主观题的形式继续考。哲学中的辩证否定观,在2011年的海南卷中考到了,在2012年的全国新课标卷(Ⅰ)中又考到了;矛盾的基本属性的观点,在2011年和2012的海南卷中考到了,2013年在全国新课标卷(Ⅱ)、浙江卷和江苏卷三套试卷中都考到了该知识点。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平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做全国各省高考题、解析高考题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2012年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思政)教学论
一、简答:10分1题,6题共60分
1、生活化理论(教学论97页)
【思路】生活化是思想政治(品德)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思想政治(品德)教学生活化就是思想政治(品德)教学遵循学生生活逻辑,植根于生活世界,以人为本,引导学生了解现实生活,改善生存状态,提升生活质量,从而提高教学实效的教学状态。贯彻生活化教学理念,需要注意一下几点:(1)确立生活化教学目标。
第一,社会需要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并重;第二,理想与现实结合;第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兼顾(2)精选生活化教学内容。
第一,精选符合学生生活需要、惠及学生终身发展的内容;第二,充实反
映社会生活、体现时代特点的内容;第三,筛选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生活的典型事例。(3)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
体验式、谈话式、活动式(4)营造生活化教学氛围。
第一,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第二,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第三,师生要平等交流。
2、资源类型(教学论64页)
【思路】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以利
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按不同角度可以划分为多
种类型:
(1)按性质,可分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需要举例)(2)按存在形态,可分为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课程资源
(3)按空间,可分为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4)按表现形式,可分为显形和隐形课程资源(5)按功能特点,可分为素材性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6)按属性,可分为思想性、实物性、人力性、网络性、活动性课程资源 常用课程资源主要有:文字与音像资源、人力资源、实践活动资源、信息化 资源。
3、课程标准和教材关系(教学论48页)
【思路】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
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的建议。
(1)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载体和具体体现。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也提出了教材编写建议。
在教材编写中,必须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紧扣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
目标和课程内容,保持与课程标准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2)教材编写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绝不意味着教材编写时生搬硬套
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在符合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可以多样化:
适应不同学生的多样需求;适应不同地区的发展实际;
4、课堂教学要求(教学论145页)
【思路】课堂教学是班级授课制的具体方式,是教师按照规定的教学计划和
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时间内,对一定数目的学生进行教学。(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吸引力
第一,内容生活化、现实化;第二,观点材料化形象化;第三,教
学方法多样化灵活化
(2)体现课堂教学的价值,全面落实教学目标
(3)关注课程性质,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4)加强学法指导,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
(5)教学组织严密,有效调控教学结构
(6)协调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5、说课内容(教学论128页)
【思路】说课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其他教师或教研人员述说在课堂教学中
如何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说课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但
一般包含以下内容:
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学方法和手段、说教学过程
6、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的关系(教学论204页)
【思路】(1)传统教学手段指教师从事教学最基本、最不可或缺的手段,且是经
历了时间和实践检验的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制作的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和媒体,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而
产生的。
(2)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各有特定优势。
(3)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掌握各种教学手段的性能;第二,精心设计和组织;
第三,讲究结合使用的效果
二、论述:20分1题,2题共40分
1、思政与德育的关系(教学论11页)
【思路】思想政治(品德)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更直接地担负着中学德育的任务,在中学德育中处于特殊重要的地位,是中学德育的核心。
(1)从目标上看,思想政治(品德)课的教学目标与中学德育目标一致
(2)从内容上看,思想政治(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与中学德育内容相通
(3)从途径上看,思想政治(品德)课是中学德育的一个主要途径
2、教学评价的基本追求(教学论164页)
【思路】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标准和教学
目标,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思想政治(品德)教学活动
及其效果进行全面考查和价值判断。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评价必须立足
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把“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促进每位学生的发
展”作为教学评价的基本追求。具体来说,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1)从甄别选拔转向促进发展,实现评价目的的转化;
(2)从唯智育转向五育并举,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从定性与定量的分离走向有机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从单一的管理者评走向多方面评,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三、小论文:50分1题 教师素养(教学论250页)
2012复试真题
1、生活化理论
2、课程标准和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3、课堂教学要求
4、说课内容
5、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论193页)
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思政)教学论
一、简答:10分1题,共6题
1、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理念(教学论23页)
【思路】(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2)加强思想政治方向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3)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4)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5)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2、教学模式演变发展的趋势(教学论139页)
【思路】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形
成的比较稳定、简明的教学结构、活动程序及其实施的方法论体系。作
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
内部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作为方法论
体系,突出了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多样化、演绎化、合作化、综合化、现代化。
3、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原则(教学论166页)
【思路】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标准和教学
目标,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思想政治(品德)教学活动
及其效果进行全面考查和价值判断。其主要原则有:
发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4、思政课教学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教学论121页)
【思路】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设计是指思想政治(品德)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
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应用系统方法对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过程的诸
要素、环节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描述、计划或规定,为教学
活动指定具体可行、可操作性的程序或方案的过程。基本要求有:
第一,内容完整;第二,科学规范;第三,加工创造;第四,简明清晰;
第五,因人而异;第六,要有弹性。
5、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教学论33页)
【思路】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
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的建议。
作用: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学评价的依
据
6、教学最优化的含义及标准(教学论99页)
【思路】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最早提出的。思想政治
(品德)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指思想政治(品德)教师有目的地选择
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在现有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大
可能的结果。基本标准有两条:
(1)效果标准
(2)时间标准
二、论述:20分1题,共2题
1、新课改的发展历程及给思想政治课带来的变化(教学论4页)【思路】发展历程:教学论第2到4页
变化:改变课程名称、转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
变革教学方式、重建评价体系
2、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何理解这句话。【思路】同12年复试,教学论193页
三、小论文:1题50分
主要讲述一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俄国教师,在一堂公开课中,听课的领导和教师本想做些记录以做评价,但听得太入神竟忘了做记录。课后,一位教师问:“您的课讲得非常好,每一句话都有很大的感染力,这节课您不止花了一小时去准备吧?”答曰:“我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去准备,实际上,每一堂课我都用了一生的时间去准备,而就这节课或者这个课题我只准备了15分钟。” 要求:
1、根据材料蕴含的深刻寓意,自选角度,自主命题写一篇小论文,字数不少于1200字。
【思路】教学技能训练第一章,围绕教学准备展开
2013复试专业课笔试题目
一、有的教师认为,教师教学的任务就是把教材讲清,把教材内容讲透。(12年复试笔试也考了这题)(1)你怎么看待这种认识?(15分)
(2)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是什么样的关系?(15分)
二、一位初上讲台的教师向我抱怨:我课前认真准备,精心设计,课堂上想尽办法启发和调动学生,但结果往往是启而不发,觉得好失败。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假如你是这位老师的领导或同事,请你为这位新教师提若干建议。(30分)
三、《老师,您能看到我的闪光点吗》
教师在学生手册上给我写的评语是“你本来可以学得更好,但你上课时很多动,成绩上拖了全班同学的后腿,老师希望你暑假回家好好反思,加以改进。” 这名学生看到老师的评语后很难过,接着罗列了几点他很努力去形成但又没有被老师发现的优点。
结尾:老师,这些都是我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后形成的闪光点,而您都没有发现。老师,我一定会好好改正缺点,努力做一个成人般的学生。(1)材料反映了我国传统的教学评价存在哪些弊端?(20分)
(2)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你的理解,谈谈如何完善教学评价。(20分
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思政)教学论
一、简答(6*10)
1、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理念(同13年初试)
2、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特点(教学论55页)
【思路】(1)以思想政治观点统领知识点,突出思想政治教育
(2)学科逻辑服从知识逻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你的针对性
(3)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注重教材的过程性、实践性、开放性
(4)创新教材呈现方式,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3、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教学论106页)
【思路】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设计是指思想政治(品德)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
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应用系统方法对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过程的诸
要素、环节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描述、计划或规定,为教学
活动指定具体可行、可操作性的程序或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的内容包
括很多方面(后面见教学论106页)
4、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论199页)
【思路】启发式是相对于“注入式”而言的,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守教学规
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其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基于学生实际;第二,发扬教学民主;第三,坚持灵活运用;
第四,克服形式化倾向。
5、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程序(教学论143页)
【思路】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为题材,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激励学生主
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的操作程序是:
(1)选择和呈现案例
(2)分析讨论案例
(3)总结和评价
6、教学评价的类型(教学论163页)
【思路】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标准和教学
目标,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思想政治(品德)教学活动
及其效果进行全面考查和价值判断。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它做不同的划分:
(1)从评价对象看,分为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对学生学的评价;
(2)从评价基准看,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3)从评价功能看,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4)从评价方法看,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5)从评价主体看,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二、论述题(2*20)
1、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教学论256页)
【思路】第一,思想政治(品德)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1)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
(2)推进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
(3)提高教师学历教育层次
(4)改革教师培养模式
(5)规范教师入职资格和教师教育准入资格
(6)改革教师培养、培训的内容和方式
第二,思想政治(品德)教师的自我发展。
自主学习、自主研修、教学反思、校本研究、教学实践、教学研究
2、启发式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基本要求(教学论199页)
【思路】第一,基于学生实际。第二,发扬教学民主。第三,坚持灵活运用。
第四,克服形式化倾向。
三、小论文(1*50)
先引用了陶行知的一段话,再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一段话,讲得是有关教学生活化方面的知识。【思路】结合教学论97页内容
2014 学科思政复试
一、简答题
1.思政课的特点(同13年初试简答题)
2.素材性课程和条件性课程的含义(教学论65页,同18年初试简答)3.如何认识课程标准的含义(教学论33页)
【思路】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
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的建议。明确课程标准的含义,需
把握以下几点:
(1)性质(2)内容(3)行为指向(4)作用 4.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教学论193页)二.论述题
1.如何认识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角色的转变(教学论251页)【思路】(1)关注学生发展,做促进型教师。
(2)建立新型关系,做合作型教师。
(3)追求自我完善,做学习型教师。
(4)投身教学改革,做创新型教师。
2.教学模式的演变发展趋势(教学论139页,同13年初试简答)
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思政)教学论
一、简答题
1.为什么说,思政课的性质是一门德育课?(教学论第6页)
【思路】第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德育性质是该课程历史的如实反映;
第二,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德育性质在该课程内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第三,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德育性质是该课程的特殊性决定的。2.简述思政三维目标及其关系。(教学论15页)
【思路】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支撑全部课程目标实施的基础,服从并服务于能力目标和情
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力目标:强调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发展,组织和呈现内容的主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主体是思想政治观点,优先设置和实施 3.简述考试的类型及其方法。(教学论175页)
【思路】思想政治(品德)学科考试指根据一定的评价目的,让学生在规定时间
内,按照规定的方式和要求来解答思想政治(品德)试题,并根据解答
结果对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学科能力发展以及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发展等方面评出分数和等级。
类型:达标性考试、诊断性考试、选拔性考试
方法:笔试、口试
4.简述教学难点及其选择依据。(教学论118页)
【思路】教学难点是指由于学生认识水平的局限或者客观事物发展尚不充分,因
而使他们难以理解的基础理论和难以接受的现实问题。
依据:(1)教材内容中最难接受、最难理解的知识或思想道德观点
(2)理论上容易理解,思想道德上难以接受的问题
(3)容易混淆的知识
5.简述高中必修课本的设计思路。(教学论53页)6简述在教学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教学论91页)
【思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7.简述情境教学模式及其操作程序。(教学论142页)
【思路】情境教学模式是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
情感,引起学生对新课学习的欲望和一定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在轻松
愉快的情况下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
基本程序:创设情景、参与活动、总结转化 8.新课改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学论246页)
【思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者、课程的开发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二、案例分析题
材料题目“范冰冰鹤群引热议”,内容是关于一个教师播放一段关于该事件的视频,让同学们分组积极讨论,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了一系列新课改的新教学方法。1.该教学片段体现了哪些教学方法?是如何体现的? 2.该教学片段体现了哪些新课改的精神?是如何体现的?
三、教学设计题
根据《生活与消费》,设计一个课外活动方案。
2015年复试真题
给了个庖丁解牛的故事,谈谈你对政治教师或政治教学的启示,写一篇小论文,并评析
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思政)教学论
一、简答题(60分):
1、简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理念(教学论26页)
【思路】第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第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第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
课程的基本原则
2、思想政治课为什么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论94页)【思路】第一,由思想政治(品德)课的性质和任务决定
第二,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第三,符合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
第四,我国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情景教学创设方式(教学论142页)
【思路】情境教学模式是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
情感,引起学生对新课学习的欲望和一定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在轻松
愉快的情况下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
创设方式:用语言描绘情景、用教具触发情景、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再现
情景、用活动表现情景、以幽默夸张情景、用思维推理情景
4、什么是合作学习,有什么优点(教学论226页)
【思路】合作学习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
工的互助性学习。
优点:有利于学生全员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
提高;有利于增进学生间的感情
5、什么是教学反思及其基本特点?(教学论155页)
【思路】教学反思指教师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学反思、观念,以及
参与的教学活动,对其中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进行思考,获得一定的有
关教学的新认识,从而不断提升教学的合理性,并使自己更好地成长的一
种方式和途径。
基本特点:(1)教学反思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
(2)教学反思以提高教学的合理性为目标
(3)教学反思是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
6、简述描述性评语评价方式?(教学论172页)
【思路】描述性评语指教师在与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就学生
在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表现写成评语。
需注意:(1)用语要准确;(2)评价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3)评语多采用激励性语言
二、辨析30分
1、思想政治课是知识性和教育性相统一的课程(教学论95页)
2、现代教学手段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点,现代教学手段势必会取代传统教学手段(教学论204页)
三、教学设计60分
材料是价格变动的影响。讲述对生活的影响和对生产的影响,要求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其原因,设计教学思路。
2016复试笔试
1.教师专业化 2.论文写作
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思政)教学论
一、简答题
1.思政课的特点(教学论第9页)
【思路】(1)思想政治(品德)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为核心的,具有思想性、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特点的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
育课程;
(2)思想性、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4个特点分开阐述
2.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学论91页,同15年初试简答)3.教学案例选择的要求(教学论)
4.教学内容设计需要的工作(教学论118页)
【思路】教学内容设计即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的取舍与安排。主要做
好以下方面工作:
教材内容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内容呈现
5.任选两例教学导入的方法(教学技能训练48页)6.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同12年初试简答)
二、材料题 1.教师教学
2.考试命题要求(教学论176页)
【思路】以基础性考查为主、突出对综合能力的考查、密切联系现实生活、重视开放性试题设置
三、小论文
材料:中国高考制度下,成绩成为衡量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写一篇小论文。
2017年复试笔试
1.思政课中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关系 2.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写一篇教学反思
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思政)教学论
一、简答题(60分)
1.为什么说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德育性质的课程?(同15年初试简答)2.教学与教材的关系。(教学论47页)
【思路】第一,教师用教材教,教材是教师教的材料
第二,学生用教材学,教材是学生学的材料
第三,教材承载着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 3.简述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教学论65页,同14年复试)【思路】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素材性课程资源指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的来源
条件性课程资源指本身不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
却是学生学习和有所收获的条件
4.教学生活化的含义及标准。(教学论99页,同13年初试简答)5.探究式教学和接受式教学的区别。(教学论227页表格)
【思路】学习主体、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学习评价 6.教师分析教材的要求。(教学技能训练19页)
【思路】分析教材的地位和意义、分析教材的基本结构、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教材的科学方法
二、材料题(50分)
1.结合教学导入的要求,评析该教师的教学导入
2.结合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评论教学设计程序图
三、写作题(40分)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写一篇教学反思
2018年复试真题
1.新课标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性质做了低昂为,请谈谈对该定位的理解 2.谈谈对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教学策略
806真题的总结:
806的题型,比较灵活。第一题是6道简答题,60分,这个每年是不变的,比较简单。第二题,往年考过论述、辨析、材料分析。第三题写作题,往年考过学科论文、教案设计、课外活动方案设计、教学反思。虽然比较灵活,但万变不离其宗,所使用理论知识还是来源于书本,所以两本参考书一定要吃透。课外的话,关注一下去年刚颁布的新课标和学科核心素养,我们今年复试笔试考了,保不齐今年初试会再次
【作文题目】
材料如下: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范文】
且以作品论英雄
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方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读犹太人斤斤计较,读安东尼奥人品上的美与善良——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的岁月一直为钱财奔波。他敛钱如命,甚至发放高利贷敛资,更因一家人无法如期还清财物而气急败坏、对簿公堂。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写就它的笔杆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操琴无数、推演其人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样“知其人、论其世”呢?
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谓“文以载道”,作品之“道”,为其根本。我们不妨说,如果一部作品传递了人品的真善美,读之令人动容、发人深省,那它就已经达到了“作品”所应达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无法从作品中推知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并不在对作品的.考虑范围之内。作者或许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
所以我认为,面对作品时,要且以作品论英雄。我们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怀并愿意将其内化为修养,但我们也能从《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义忠诚的不竭力量。作者终将逝去,其人品也会销蚀不见;但一旦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泽古今。作为重,道为重,人品须臾如苍狗,应以作品论英雄!
点评
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共7题,计14分)
如图是北京市经济结构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北京市经济结构的变化,说法正确的是()A.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最快 B.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上升 C.2000年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达60% D.201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最大
2.北京市经济结构的变化,反映了()A.北京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B.北京的产业结构趋于不合理 C.北京的城市职能对环境要求较高 D.北京的能源和水资源丰富,工业发达
如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图示区域最可能为我国的()A.青藏高原
B.东南丘陵 C.东北平原
第1页(共12页)
D.塔里木盆地 4.F处地形为()A.平原 B.高原
C.山地
D.丘陵
5.关于图中说法正确的是()A.H处可仰望飞瀑 B.F处较K处更陡
C.P处河流自东向西流 D.观景亭海拔在550米以上 如图为中东简图.读图,完成6﹣7题.
6.影响图中城市和农业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气温 B.降水
C.水源
D.海拔
7.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错误的是()A.波斯湾沿岸石油资源丰富
B.阿拉伯人属黑色人种,大部分信仰佛教 C.北回归线附近分布着大面积的热带沙漠气候
D.苏伊士运河连接地中海和红海,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
二、综合题(共2题,计16分)
8.《北纬30°中国行》节目展现了北纬30°沿线的地理风光和地方文化特色.结合如图,完成下列问题.
第2页(共12页)
(1)沿30°N附近的省区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色.我们可以在 登黄鹤楼感受长江的壮观,在 品尝具有当地特色的麻婆豆腐,在 欣赏布达拉宫建筑艺术的精华.(将图中代表省区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2)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物产丰富,被誉为“
之乡”;其工业基础雄厚,形成了
工业基地,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
是长江中游地区的最大城市,地处汉江与长江交汇处,属于
气候,降水丰富,雨热同期,自然条件优越;
线(图中的主要铁路干线名称)在此跨越长江,交通便利.
9.如图为俄罗斯简图.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结合图中信息进行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①孝感市中考期间,摩尔曼斯克有极夜现象.
②符拉迪沃斯托克位于西半球,在莫斯科的东南方向.
③俄罗斯石油、煤、铁等资源丰富,自给程度高.
(2)俄罗斯地处中高纬,分布着大面积的 林,其境内的长途运输以
为主.
(3)说出叶尼塞河航运价值不高的理由?(从自然、人口、经济等方面回答,第3页(共12页)
答两点即可)
第4页(共12页)
2017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地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共7题,计14分)
如图是北京市经济结构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北京市经济结构的变化,说法正确的是()A.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最快 B.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上升 C.2000年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达60% D.201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最大 【考点】SE:首都北京的地理概况.
【分析】北京市位于太行山、燕山和华北平原的结合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科研、教育中心,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化大都市.
【解答】解:读图可知,北京市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最小,而产值比重下降最快的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上升,故AB不符合题意; 2000年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达40%,故C不符合题意; 201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最大,接近80%,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北京市经济结构的变化,反映了()A.北京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第5页(共12页)
B.北京的产业结构趋于不合理 C.北京的城市职能对环境要求较高 D.北京的能源和水资源丰富,工业发达 【考点】SE:首都北京的地理概况.
【分析】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缘,北部是燕山山脉,西部是太行山脉余脉西山.北京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或西北高、东南低),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等,均属海河水系,大多由西北向东南注入渤海.对于未来的发展北京做出了长远规划,北京市未来的建设发展目标定位于:国家首都(政治中心)、世界城市(国际交往中心)、文化名城(文化中心),并首次提出“宜居城市”概念.
【解答】解: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第一产业﹣﹣农业,一直比较薄弱,所占比重最小.第二产业﹣﹣污染较大的工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服务业蓬勃发展.近年来,北京市未来的建设发展目标定位于:国家首都(政治中心)、世界城市(国际交往中心)、文化名城(文化中心),并首次提出“宜居城市”概念.可见,北京的城市职能对环境要求较高,弱化第一、二产业是北京“宜居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 故选:C.
如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图示区域最可能为我国的()A.青藏高原 B.东南丘陵
C.东北平原
D.塔里木盆地
【考点】29: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
第6页(共12页)
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解答】解:读图可知,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海拔低于500米,为丘陵地区;该区域种植茶树、柑橘,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此该区域最可能为我国的东南丘陵地区.根据题意. 故选:B.
4.F处地形为()A.平原 B.高原
C.山地
D.丘陵
【考点】29: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解答】解:读图可知,图中的等高距为50米,F处海拔高度低于150米,为平原.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5.关于图中说法正确的是()A.H处可仰望飞瀑 B.F处较K处更陡
C.P处河流自东向西流 D.观景亭海拔在550米以上 【考点】29: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第7页(共12页)
【解答】解:读图可知,H处位于陡崖上面,可以俯视瀑布;故A错误. F处比K处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故B错误.
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判断,P处河流自西北向东流;故C错误.
图中的等高距为50米,观景亭海拔在550~600米之间;故D正确.根据题意.故选:D.
如图为中东简图.读图,完成6﹣7题.
6.影响图中城市和农业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气温 B.降水
C.水源
D.海拔
【考点】9T:西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农业生产.
【分析】西亚地处“五海三洲”之地,是亚、非、欧三大洲的汇合点和交通枢纽;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为丰富、石油产量和输出量最多的地区,西亚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该地区的石油资源大部分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西亚和北非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普遍信仰伊斯兰教,耶路撒冷被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奉为“圣城”.
【解答】解:西亚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是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城市和农业带分布多分布在河流沿岸地区;西亚地区进行农业生产的最大限制因素是水源.根据题意. 故选:C.
7.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错误的是()
第8页(共12页)
A.波斯湾沿岸石油资源丰富
B.阿拉伯人属黑色人种,大部分信仰佛教 C.北回归线附近分布着大面积的热带沙漠气候
D.苏伊士运河连接地中海和红海,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 【考点】9V:西亚的民族和宗教.
【分析】中东处于亚、非、欧三大洲的交界地带,位于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内陆湖)之间,联系亚洲、欧洲和非洲,所以被称为“五海三洲之地”.中东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为丰富、石油产量和输出量最多的地区.中东的石油储量约占世界的一半以上,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中东各国所产石油的90%供出口,主要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中东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中东的气候炎热干燥,沙漠面积广大.很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中东是三大宗教的发源地.西亚是世界上阿拉伯人的主要聚居地区之一.阿拉伯人普遍信奉伊斯兰教.
【解答】解:中东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A正确; 阿拉伯人属白色人种,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B错误; 北回归线附近分布着大面积的热带沙漠气候,C正确;
苏伊士运河连接地中海和红海,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D正确. 故选:B.
二、综合题(共2题,计16分)
8.《北纬30°中国行》节目展现了北纬30°沿线的地理风光和地方文化特色.结合如图,完成下列问题.
(1)沿30°N附近的省区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色.我们可以在 B 登黄鹤楼感
第9页(共12页)
受长江的壮观,在 D 品尝具有当地特色的麻婆豆腐,在 E 欣赏布达拉宫建筑艺术的精华.(将图中代表省区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2)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物产丰富,被誉为“ 鱼米 之乡”;
其工业基础雄厚,形成了 沪宁杭 工业基地,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3)武汉 是长江中游地区的最大城市,地处汉江与长江交汇处,属于 亚热带季风 气候,降水丰富,雨热同期,自然条件优越; 京广 线(图中的主要铁路干线名称)在此跨越长江,交通便利.
【考点】P9: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的位置和特点;QH:我国主要旅游景点. 【分析】以长江三角洲为主体的长江三角洲区域,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这里拥有长江黄金水道和众多的铁路、公路干线,以及现代化的港口群、航空港,形成密集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解答】解:(1)读图可知,登黄鹤楼位于B湖北省,麻婆豆腐是D四川省的特色小吃,布达拉宫在E西藏自治区.
(2)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物产丰富,被誉为“鱼米之乡”;其工业基础雄厚,形成了沪宁杭工业基地,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3)武汉是长江中游地区的最大城市,地处汉江与长江交汇处,属于亚热带季
风气候,降水丰富,雨热同期,自然条件优越;京广线在此跨越长江,交通便利.故答案为:(1)B;D;E;(2)鱼米;沪宁杭;(3)武汉;亚热带季风;京广.
9.如图为俄罗斯简图.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结合图中信息进行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
第10页(共12页)
①孝感市中考期间,摩尔曼斯克有极夜现象. ×
②符拉迪沃斯托克位于西半球,在莫斯科的东南方向. ×
③俄罗斯石油、煤、铁等资源丰富,自给程度高. √
(2)俄罗斯地处中高纬,分布着大面积的 针叶 林,其境内的长途运输以 铁路 为主.
(3)说出叶尼塞河航运价值不高的理由?(从自然、人口、经济等方面回答,答两点即可)
【考点】DD:俄罗斯的主要山脉、河流、湖泊、平原和城市;DG:俄罗斯温带大陆性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的特征.
【分析】俄罗斯领1707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地跨亚欧两大洲,其工业和城市主要分布在欧洲部分.首都莫斯科位于东欧平原,既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和综合性工业中心,也是俄罗斯的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全国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是波罗的海沿岸的重要海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是太平洋沿岸的主要海港,摩尔曼斯克是北冰洋沿岸的主要海港.
【解答】解:(1)①孝感市中考期间是6月份,摩尔曼斯克有极昼现象.
②读图可得,符拉迪沃斯托克位于160°E经线以西,位于东半球,在莫斯科的东南方向.
③俄罗斯石油、煤、铁等资源丰富,自给程度高.
(2)俄罗斯地处中高纬,分布着大面积的针叶林,其境内的长途运输以铁路为主.
(3)叶尼塞河航运价值不高的原因是叶尼塞河纬度较高,河流的封冻期长,流域内人口稀疏.
故答案为:(1)①×;②×;③√;(2)针叶;铁路;(3)叶尼塞河纬度较高,河流的封冻期长,流域内人口稀疏.
第11页(共12页)
2017年6月27日
笔者从事公职考试培训多年, 一直在一线教学, 对各种真题都有较为系统的理解, 本文探讨2015年国考面试考场上出现的一些公共政策类综合分析真题, 以期对考生有所裨益。
公共政策类综合分析题型
题型特征:谈对给定公共政策的看法
应答思路:是什么:提出问题、表明态度———支持?反对?辩证?
为什么:分析问题———可以谈政策的优点、不足;可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或影响。
怎么办:解决问题———要直去问题根源, 有针对性、可操作性。
结尾:总结全文或展望未来。
注意事项:
1.这种答题思路要根据具体试题, 分别对待。如果考生觉得自己善于分析试题中的问题, 可以把重点放在分析问题阶段, 而在解决问题时两三句话带过即可;如果考生善于对试题中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在分析问题时则应简明扼要, 而着重谈解决问题。总之就是要有所侧重、详略得当。
2.注意逻辑性, 善于使用“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一是、二是、三是”等关朕词, 给考官逻辑清晰、思路明了的印象。
3.为避免答题的模版化、套路化, 考生切忌空谈道理。可以通过举例子、引名言、列数据、做对比等论证方式来阐述, 实在没有思路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或联系当下的现实;所以说, 面试考查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平时要注意积累素材。
真题解析
【2015年3月7日下午国考面试题】某市在车站设立爱心基金, 给丢钱包或忘带钱的乘客买车票, 帮助旅客回家。但是还款情况少, 造成爱心基金入不敷出难以维系, 对此你怎么看?
【思考】
这是一道“公共政策+社会现象”的综合分析题。可以从“阐述爱心基金的实质并作出表态→分析还款情况少的原因、分析爱心基金入不敷出难以维系的原因→提出让爱心基金维系并发扬光大的解决之道”这个思路来答题。
【答题要点】
1.“是什么”———爱心基金是一项惠民便民的公共政策, 体现了政府的人文关怀, 是服务型政府的体现;这一项政策对困境中的旅客无异于雪中送炭, 因而值得认真实施和推广。 (开头部分要有高度, 浓缩的是精华, 两句话结束, 不要讲述太多让考官不知所云)
2.“为什么”——— (1) 旅客的诚信意识、道德素质不够高; (2) 还款方式太单一, 旅客分布天南地北, 实地还款难执行; (3) 旅客信息登记没做好、提醒还款的工作不到位; (4) 爱心基金仅靠政府财政拨款, 资金来源不稳健等。 (分析问题要全面, 点到即可, 控制篇幅)
3.“怎么办”——— (1) 加强对爱心基金的管理:如做好旅客信息登记和及时提醒还款的工作;采用多种便民的还款方式 (支付宝、微信等互联网支付手段, 专用银行账户等) ;向企业和个人募集资金并公开每月资金使用明细以保证爱心基金的资金来源。 (2) 与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紧密结合, 将及时还款的旅客塑造成典型做好正面宣传, 并将通知多次却拒不还款的旅客登记入失信人员名单。 (3)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努力营造“诚信者光荣、失信者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 (4) 将爱心基金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 扩大其帮扶范围。 (对策部分重点阐述)
4.结尾———展望未来:相信在各方努力下, 爱心基金一定会遍地开花、发扬光大, 给更多旅客送去政府和人民的关怀;同时也会让诚信之光洒满中华大地。 (结尾要短小有力, 一句话简括)
【2015年3月8日下午国考商务部面试题】为防止在校学生醉酒、酗酒, 某高校出台“禁酒今”, 禁止大学生聚餐、聚会时饮酒, 并要求学生聚会前要写申请上报, 并在聚会时必须有辅导员在场。对此你怎么看?
【思考】
这是一道公共政策的综合分析题, 可以从“阐述‘禁酒令’的实质并作出表态→分析‘禁酒令’不可取的原因→提出解决在校学生醉酒、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具体办法”这个思路来解答。
【答题要点】
1.“是什么”———某高校出台的“禁酒令”, 旨在防止在校学生醉酒、酗酒, 净化校园风气, 维持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出发点上是很好的, 但方式不可取。 (开头部分点名实质, 表露自己观点;注意言简意赅)
2.“为什么”——— (1) 大部分大学生都已成年, 他们有自己的行事自由, 不能以一纸禁令限制他们享受青春、追求生活的自由; (2) “禁酒令”的做法过于简单粗暴, 治标不治本, 表面上可以禁止学生饮酒, 但学生众多, 私下饮酒难以察觉; (3) 聚会要求辅导员在场, 不仅会让聚会的学生陷入尴尬境地, 也不利于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建立互尊互信的良好师生关系; (4) 校方的政策会激起学生的反叛心理, 造成学生和校方关系的紧张, 反而不利于学校的管理和教学。 (分析问题尽量全面, 但也不要强求, 在考场的紧张环境下, 能想出2-3点即可)
3.“怎么办”——— (1) 学校应该加强宣传和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 (2) 结合网络和线下, 在学校BBS、官方微博、微信, 校内人流量大的宣传栏, 用视频、动画、图文并茂的方式宣传酗酒、醉酒的危害, 让学生能做到主动拒绝; (3) 学校应结合实际, 多组织一些大学生喜闻乐见愿参与的校园活动, 如舞蹈歌唱相声小品主持人比赛、辩论演讲征文摄影比赛、各种体育比赛、口语大赛、创业赛、技能赛、搞笑秀、支教敬老环保等公益活动, 既能让大学生摆脱除了聚餐喝酒就没事可做的局面, 更能让在校生丰富校园生活, 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快速成长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栋梁之材 (对策部分重点阐述)
4.结尾———总结全文:总之, 校方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 创新管理方式、多措并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习惯, 远离醉酒、酗酒等不当行为;学生家长做出示范和教导, 学生自己也要洁身自好, 见贤思齐, 以优秀者为榜样,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努力学习, 成为一名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总结全文, 两句话简括)
【2015年3月9日下午国考海关面试题】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49万, 再创历史新高。在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凤有看来, 明年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 宏观就业压力不减。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此前已要求, 建立健全创业成果和学分转化教学管理制度, 实行弹性学制, 支持大学生休学创业。对于大学生可休学创业的做法, 你怎么看?
【思考】
这是一道公共政策的综合分析题, 可以从“阐述大学生休学创业的实质并作出表态→分析大学生休学创业的利弊→提出解决大学生既能学到科学文化知识又可培养创业能力的具体措施”这个思路来解答。
【答题要点】
1.“是什么”———在目前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形下, 教育部推行弹性学制, 支持大学生休学创业的做法意义重大, 可以推行实施。 (开头部分阐述政策出台的背景, 作出表态;注意言简意赅)
2.“为什么”———
优点: (1) 休学创业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免除他们关于学业的后顾之忧; (2) 大学生创业有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快速成长为祖国建设需要的栋梁之材; (3) 休学创业可以缓解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压力; (4) 休学创业体现政府对创业的支持, 符合我国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 有利于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不足: (1) 休学创业不利于学校的管理; (2) 防范部分学生借创业之名, 逃避学业; (3) 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如果创业失败, 对他们的打击会很大, 影响其健康成长。 (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问题, 政策总体是好的, 但也有一些不足)
3.“怎么办”——— (1) 教育部门要研究、完善大学生休学创业的具体实施办法, 对休学复学时间、创业成果标准、休学创业学生的管理做好规范; (2) 学校要多开设与创业有关的课程, 并在落实政策的同时对休学创业学生做好政策、技术和心理等方面的指导, 帮助他们成功创业; (3) 学生家长要理解、支持学生的创业行为, 时刻关心他们的动态; (4) 学生要树立健康的创业、学业观念, 不能借创业之名而荒废、逃避学业, 要认识到学业对创业的重要促进作用;要具备强大的心理调节能力, 不论创业成功或失败, 都能以平常心对待。 (从四大主体分别阐述对策)
4.结尾———总结全文, 展望未来。 (总结全文, 两句话筒括)
【地理教学论真题】推荐阅读:
地理教学论期末资料06-26
论多媒体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07-15
广东高考地理真题09-23
地理教学10-30
地理教学特色10-27
大教学论07-02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纲要09-21
自制地理教具教学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