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阶段性总结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阶段性总结(精选10篇)

语文教学阶段性总结 篇1

李强

半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八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在学校杨校长的正确领导下,在年级组的大力支持下,在赵彦涛老师的指导帮助下,经过半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细研教材,潜心备课。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同时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特点,以快乐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由于准备充分,教学效果 明显,学生易于接受。

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1、注意新课导入新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以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2、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我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 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重视朗读,培养语感。

1、利用早读课时间让学生大声朗读,以提高他们的语感。个别的学生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有的学生回答问题语言不连贯,他们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这样也制约了他们的阅读及写作能力,所以我对班中这样的学生规定每天早上必须大声朗读20分钟,而且要能用普通话。

2、选择美文,让学生感悟理解。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美文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 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

四,加强课外阅读、写作和习字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这学期开始我就加大训练力度。为此,我规定学生每周都要阅读两篇课外文章并写两篇作文。课外文章的阅读要适合初中生,写作训练是每大周五一次,大周休一次,其中一篇写所读文章的读后感,另一篇以本周内所闻,所见,所经历的事为主,也可以写些自己的感受等。同时,班里也有不少学生卷面书写不认真,为了提高他们书写能力,我规定他们每天必须练字,每天一页,每周一交上来。所练内容主要是以字帖为主,也可以以抄课文,总之要认真书写。经过这么长时间训练,他们进步还真不小。

五,参与教研,取长补短。

坚持参加每天下午课前的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一起讨论教学问题。本学期,按照年级学科组的安排,听了本校同事的公开课,并通过参与研讨和集体备课等活动,使自己从别人身上学到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语文教学阶段性总结 篇2

医学教育的改革, 必须从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的教学需求、患者的就医需求等多方面来综合考虑。针对多方面现实需求对症下药, 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医疗需求, 培养高素质的医疗人才。改革的目的性强, 针对性好, 医学教育改革才能事半功倍。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以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 (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 GMER) 为标准[1], 参照芝加哥大学的改革模式, 兼顾学生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 从2010年起, 历经三年多的实践和摸索, 逐步在全院范围内进行了教学改革。

现今, 教学改革已进入第四个年头, 作为医学教育改革的主体, 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接受与适应情况是我们衡量医学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医学生能否从改革中得到更好的培养和发展, 这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通过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 追踪学生考研就业情况, 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 学生不记名调查问卷等多种方法, 将现阶段有关损伤与反应这门学科的教学改革情况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免疫学的理论和实验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各个领域, 成为医学和生物学等多个专业的必修课。改革后的医学免疫学课程更名为损伤与反应。这是一门以免疫学为主线, 整合了病理及病理生理学, 生理学, 细胞生物学和临床学科的新兴改革课程[2]。

首先, 损伤与反应打破了原有学科界限, 将课程进行了整合, 避免了教学的重复。

医学整合[3], 是根据医学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种种整体化趋势, 对医学各方面的知识、学科及资源, 按照发挥最佳效益的要求, 重新进行组合与协调。其目的是充分地发挥医学的科学、人文价值潜力, 使得医学协调、均衡、科学的发展, 适应医学发展的内在需要, 满足社会对医学和卫生保健服务的需求。现阶段医学基础课程之间缺乏科学合理的整合, 学科之间脱节, 知识衔接不够, 不能发挥各学科之间的协同效应, 更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展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损伤与反应将疾病作为线索, 充分联系临床,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学生在牢固掌握课本知识外, 注重与后续临床教学的衔接和联系, 更有益于后续课程的学习。其次, “讲授”与“考试”这两个传统教学的核心要素极大地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遏制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已经有所改观, 但是现阶段并没有建立一个新的较好的教育模式,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程度和热情仍然不高。良好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不仅是本科阶段医学生更好发展自己的需求, 更是医学生将来作为医生的必备能力。医学生需要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自己的合作交流意识以及更宽阔的平台来锻炼自己的合作交流能力。将课堂变成一个师生交流的平台, 甚至是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在教师必要的理论教学之余, 学生可以提出疑问和发表自己的看法[4]。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无论是对于大学生能力、个性的全面发展, 还是大学教育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医学的发展历程提示我们, 敢于质疑, 善于突破对于从医和医学研究至关重要。医学生需要在本科阶段就逐步训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并且有意识地参与到科研活动中以培养自己的科研素养。

这次改革的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加强小班教学和讨论课, 为学生独立、自主、创造性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讨论课的主要目的是辅助教学, 并通过病例巩固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整体科研思路。每个班11-13名学生, 配有一位专业教师作为指导。学生们2-3人自愿组成一个小组, 通过查阅有关参考文献, 制作幻灯片讲解, 极大地培养了学生自学教材和查阅参考文献的热情,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撰写医学论文的能力。八年制授课和讨论都是用全英文进行的, 这种形式也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 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文水平, 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将大有帮助。

在教学效果的评价方面, 传统的评价制度主要注重对结果的评价, 忽视对象发展性的变化, 应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当前医学教育改革实际、具有正确导向的评价制度。

前期的问卷调查显示, 大多医学生并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人生规划, 这意味着大部分医学生还是在盲目地被动学习。培养目标应着眼于培养富于开拓创新、具有强烈进取意识和较强的实际能力的新型医药卫生人才。为实现这个目标, 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和多元化的平台, 来帮助他们促进其自身的个性化发展, 实现多元化成才。

改革的另一大亮点在于考核办法, 将课程分为两部分进行考核。期中考试只涉及前期的基础知识, 而后期授课的内容则在期末考试中体现, 与期中不重复, 这样也减轻了学生每次考试复习的压力。具体为, 理论成绩占75% (期中25%, 期末50%) , 参与讨论课 (6次) 的表现和实验课 (9次) 平均成绩占25%。在授课过程中不断跟学生强调, 考试不是目的, 只是一种手段, 加强平时成绩的比例, 主要用于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及教学方式的认可程度, 以便于后续地不断改进。

在医学教育改革中,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教师作为医学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和核心引导者, 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高低是构成高等医学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一方面, 教师应该与时俱进, 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 学校要特别重视教师的在职培养和培训, 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加强师德建设, 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对教师的评价, 虽不能完全抛弃奖惩性的评价, 但要弱化奖惩性的评价功能, 增强发展性评价的功能。

现今, 教学改革已进入第四个年头, 大部分学生对教学改革还是非常赞同和接受的, 认同教学理念的调整, 也更多地开始思索自身的发展。从学生在讨论课的表现, 可以得知, 现阶段的年轻学子是非常愿意展示他们的才华的。他们对于这种形式的教学参与热情很高, 思维也十分活跃, 看得出他们在课下花了大量的工夫查资料看文献。这种模式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由于小班教学, 学生和教师能更好地相互了解, 更多地对科研有兴趣的优秀学生提前进入带教导师的实验室, 能较早接触到科研方面的训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 申报武汉大学和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以2009级临床五年制实验班为例, 全班49名学生共申报7项大学生创新项目, 现均已顺利结题。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快国际化进程, 是提高我国医学教育质量的必经之路[5]。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提高水平, 使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尽快走上世界舞台, 参与国际竞争, 在世界一流医学院校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增进与世界各国高等医学院校的相互了解, 取长补短。聘请国外专家、知名学者任教或短期讲学, 开阔学生的眼界, 并能鼓励和支持教师和优秀学生到国外一流医学院校考察和学习, 使学生成为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眼光的外向型人才。

摘要:损伤与反应是一门以免疫学为主线, 整合了病理及病理生理学, 生理学, 细胞生物学和临床学科的新兴的改革课程。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以芝加哥大学免疫学系的改革模式为模板, 兼顾学生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 逐渐摸索出一系列适合该院学生的改革措施。现今, 教学改革已进入第四个年头, 作为医学教育改革的主体, 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接受与适应情况是衡量医学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本文将现阶段有关损伤与反应这门学科的教学改革情况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并展望了作者所在院校教学改革的前景,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高我国医学教育质量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损伤反应学,教学改革,阶段性总结

参考文献

[1]张晓兰, 李晓松, 陈晓娟, 等.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6) :20-21, 35.

[2]熊洁, 刘胜武, 孙平, 等.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12, 20 (2) :340-342.

[3]任苒.医学整合的必要性与必然性[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9, 30 (5) :6-9.

[4]张景义, 刘向欣, 康向辉, 等.临床医学生个性化实习教学法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 (4) :117-118.

语文教学阶段性总结 篇3

一、转变观念,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责任,所以学生才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只能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作为组织者,在预习反馈这一环节,教师的任务是根据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任务,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然后通过小组互动、组组交流,对所学内容理解更加透彻,思维更加活跃。这时只需掌握学生动态,把握尺度。作为引导者,在认定目标这一环节,起着引领的作用,学生把交流的结果经过筛选,提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我则根据课程标准,优化组合,形成更有代表性的学习目标。作为合作者,在导学达标环节,要参与到学生中间去,倾听学生的见解,给出更合理的建议,查阅学生的笔记,增减添改,提出学生想不到的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课堂上,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以生为主,以师为辅。高效课堂改变了过去“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抓住机会、创设条件让学生深入学习、合作探究。设置丰富多彩课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汇报探究结果。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和创造性得到较好的发挥,真正体现了“我的地盘我做主”。

二、转变方法,检验教学效果是否高效

在整个环节中,检验课堂是否高效,较为直接的方法就是达标检测环节,这一环节虽不能完整体现这一节课的真正内涵,但还是能够起到管中窥豹的作用。所以,我格外重视达标检测这一环节,在问题的设置上,力求完美,既要遵守课堂标准的要求,又要体现严谨的知识性,还要顾及学生的个性特点。为了实现這一目标,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学生是有发展的人,有发展的人是具有巨大潜能的,最好的教师就是把学生的潜能开发出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一种高层次的学习。只有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了,我们才能说我们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

三、转变目光,重视弱势群体

在达标检测这一环节,我们主张分层次教学,因为学生的天赋不同,学习能力也有高低。如果上完一节课,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检测,那么对于那些吸收较慢的学生无疑是不公平的,明明认真听课了,却为什么答不上来,久而久之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自信心下降,慢慢的游离于课堂之外,成为学困生。所以,在这一环节,教师要重视弱势群体,给他们发挥的空间,给他们肯定自己的机会,给他们一种“我能行”的信心。课堂是所有学生的,不只是优等生的舞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果很少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他们就会觉得压抑,无形中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只要给他们机会,鼓励他们,他们就会勇于发言,避免成为置身于课堂学习之外的“看客”。

四、转变角色,重视课堂小结

到了课堂小结这一环节,就说明课堂已接近了尾声,这时的主体还应该是学生,由学生来总结自己这一节课的心得与体会,这样会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这时需要多找几名同学来做陈述总结,并且是各个不同层面的学生,每个学生的发言都能代表一部分学生。待学生总结完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要注意,总结出学生遗漏的知识点,从而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是否达标。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小结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的角色在转变,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也把自己变成了学生,与学生融合在一起进行学习,那么教学方式也会随之改变。在变化中取胜,在变化中成长,在变化中积累经验。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方式还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但无论变化如何,我们都要不断地学习,相信只要我们对教育始终保持热情,始终保持对学生的一颗负责任的心,我们的教育就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情境教学阶段性总结 篇4

——教学情境创设与情境教学模式探究阶段性总结,北岗学校

张华军

多年以来,学生厌学,一直是影响教学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于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每位教师都是绞尽脑汁,在这里,我浅谈一下自己的教学体会。

刚开始从事政治、历史教学的时候,由于缺乏经验,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而文科学习又是那么枯燥无味,需要大量的记忆,所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成绩非常不好。忘了哪位哲人说过:“如果你改变不了社会,那就学会适应社会。”既然我选择不了学科,那么我就应该想方设法改变现状,提高学生的教学成绩,不能辜负学校领导和各位家长的信任。

在学校领导的引导下,在大量阅读教育理论书籍之后,我们确立了努力的方向,确立了省级课题《教学情境创设与情境教学模式探究》的研究,通过创设各种有趣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成绩提升明显。

比如:在教学《香港澳门的回归》这一课,我通过播放《1997年》这首歌曲引入新课,激昂的乐曲感染着学生的感官,再从歌词中发问,引入新课的学习;通过课件回顾历史,引发学生的民族耻辱感;再认识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必要性及伟大之处;进而认识香港澳门回归的重要意义。在学习香港回归的时候,通过放映回归当时的视频,从视觉、听觉各方面带动学生的感官,体会香港回归时全国各族人民万分激动地心情。全课结束时,用歌曲《我的中国心》结束本课,激发学生将来为争取台湾回归而努力奋斗的感情。这样的教学方式,改变了过去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教学成绩的提高。

在教学唐诗部分的时候,除了让学生收集唐诗,朗诵唐诗,还在课后让学生编诗集、为唐诗配画等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教学阶段性总结之 篇5

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初三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开学到现在,化学教学分别经历新课学习、结束、进入总复习等几个阶段。在教学中,积极落实课改要求,加强课堂练习,努力探索适合化学教学的新路子。通过教学实践,本人认为:化学教学既要能掌握教学规律,因材施教,从开发非智力因素入手,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创造情景,认真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 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同 时,在教学中,坚持面向差生,紧靠课本讲课、加强练习。讲课时,力求学生听懂听明白,对大部分学生坚持不讲难题、偏题,重在基础知识。教法上采用小步子,步步到 位的做法,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每次测验都控制试题的难易程度,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感受到梨子味道的感觉,充分让学生感到学好化学并不是高 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肯努力,一定能学好化学。现将几点教学体会诠释如下:

(一)狠抓基础,不求速度,而求质量。

教学实践表明:打好基础是关键。即使时间很紧,也先放慢授课速度,将前面的知识边学习边复习,先让他们将一些基础性的东西掌握起来,以便于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是那么吃力,比如说化合价,化学式之类,掌握好了他们之后,再从化学方程式上抓起,对于学好化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再如,酸碱盐部分及复分解反应,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好、掌握好。否则,问题全部集中在期末复习时再做处理,就已为时过晚。

(二)抓重点难点,少讲多练,提高效率

通过教研教改活动的积极实践,加大学生课堂练习时间与机会,还课堂于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在讲授新科的过程中认真备课,把每一节的重难点在讲授的过程当中共同讨论掌握,简单的只是主要采取学生记忆的方式解决,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做一些训练,使学生真正掌握该堂课的知识点。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益,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三)随堂检测,随时解决

每堂课前检测几个基础知识点,从中不仅督促学生主动掌握知识,而且能够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解决,在解决问题时对每一个学生都不放弃,尽最大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同时,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

(四)要注意分层次教学

由于同时教两个不同层次班级的学生,所以在备课时也分层次备课,对于基础较差一点的学生更是抓他们的基础,只要把基础抓好了,对于他们也是一种成功。虽然一开始效果不明显,学生们可能还有点不适应,但是,随着时间的转移,他们肯定能体会到其中的益处,总之,要通过不同的手段使学生们在一年的学习中体会到学习化学的快乐,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五)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我们往往发现初三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如何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越性,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除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外,还引导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能 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化学变化的规律。还结合教材内容,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的效 果,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学 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做好期末复习工作,争创中考好成绩。

期末复习工作的好坏,是直接影响会考的成绩,所以期末复习工作,要能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每个阶段,要复习什么内容,都做到心中有数,复习的练习题、测试题都严格筛选。对不同层次的题目进行辅导和练习,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大课外作业的容量,加大难度,适应会考题;对接受能力较差学生,做到耐心 细致、百问不厌,从反 馈回来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做好辅导和改进的调控工作,为全面提高会考成绩而不断地进取。

语文主题学习课题阶段性总结 篇6

松山区蒙古族小学

朱国祥

通过“语文主题学习”的实践,我认识到了要顺利进行主题阅读,首先应对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即:授之以“渔”。虽然一切都处于学习和摸索的阶段,但我仍感到自己和学生都获益匪浅。现结合本学期的教学实践和研究,简要谈一谈自己在批注式阅读教学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第一,给学生自主批注阅读的空间。

教师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足够的自由选择、自由阅读、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有足够的自由选择权。具体要做到:

1.内容自主

学生的个性特点、心智水平、生活经验的差异,决定了阅读批注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而应该把自主权还给学生,想在哪批注,就在哪批注;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一般情况下,学生把握批注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有所感悟处。就是学生读书过程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有所收获的课文内容或语言文字。第二,理解肤浅处。就是那些学生有些理解,但又不完整、不透彻的地方。第三,思维困惑处。学生在读书时,会遇到许多阅读障碍,并由此产生疑点和困惑,写下这些疑点和困惑,便于在课堂教学中探讨、研究和解决。第四,求异创新处。学生是富有创造性的生命个体,要敢于对课题或文中的一些内容、写法提出质疑,尝试修正。

2.形式自定

形式上可分为:第一,文字式。这是运用最广泛、最普遍的阅读批注,是边看边把自己的看法、感想、疑问、评论、启迪甚至联想,简明扼要地写在书中“天头”、“地脚”或文字旁边等空白处,具有内容具体、表达明确的特点。第二,符号式。就是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用的或应注意的字、词、句、段用各种符号加以标记。各种符号及表示的意思教师要统一规定,以便相互交流和探讨。第三,补充式。为了解疑释难,增进理解或拓展视野,对文中内容或作语言补充,或注明与之相关的课外材料来源,或标上阅读的方法、步骤等。

第二,扎实高效进行批注式阅读的课堂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做课文批注,大都安排在学习课文的三个阶段:

1.课前自由批注

课前预习是学生初次接触课文。此时,他们的想法、感受、疑问最多,涉及面也最广。诸如课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达方法、写作特色、精彩语句、富有特殊功能的标点、字词、句段等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2.课中专题批注

读懂重点内容,学习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师设计的专题或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疑点、难点,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课内阅读一般分两次批注,第一次是在教师对文本不作任何讲解的条件下批注,防止学生产生思维依赖或思维定势,人云亦云。经过师生对文本及批注的探讨,学生基本上能把握文本的主旨、结构、形式后,进行一次作补充批注。两次批注由浅入深,去伪存真。但课外阅读量较大,一般只要求批注一次。

3.批注的检查、交流、互评

批注一般写在书的页眉页脚页侧,像作业本那样全班上交批阅比较麻烦,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使批注得到检查、交流、互评:第一,小组轮流抽查。每次布置批注作业后,抽查1—2个小组。由于人数少,一般以面批为主。肯定其新颖独到的见解,指出其思想偏激、观点片面甚至错误的地方。第二,小组交流、互评。由于各人性格不同、喜爱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对文本的批注差异很大,小组互评可以取长补短,让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更趋于合理和科学化。

第三,拓宽途径选择合适的批注材料。

现代语文教材论对教材外延的界定更宽泛了,一切教和学的材料都可以成为教材,所以批注式阅读教学中的教材可以是教科书中的课文,也可以是课外读物,包括单篇文章和整本书。在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初始阶段,可先从课文入手,逐步教给学生批注阅读的方法,掌握批注的要领,这样做可与教学同步,既照顾了教学进度,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但随着学生知识积累的不断丰富,阅读需要的不断加强,批注的范围就不再局限于课文,要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作品,扩大阅读面。那么如何在众多作品中选择出用于学生批注的材料呢?我认为可遵循三条标准:

1.文学性。文学性强的作品能够以自身的文学艺术魅力感染学生,提升学生的文学品位和审美境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思想性。选文应能引起学生心灵深处对人生和艺术的思考。

3.可接受性。文章若太深,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若过浅,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起不到促进作用,批注就无益。

遵循这三条标准,选择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能让他们感到有话可说的文质兼美的语言材料,为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四,对学生的批注式阅读进行个性化激励评价。

教学评价,可以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学生批注后应该给予适当的评价。评价的方式不仅限于教师的评价,还可以是学生互评或者学生自评。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大小、思维方式是不同的,而且解读文本的过程本来也是多方面、多角度的理解过程,任何观点都可能有它成立的道理,所以在具体实施评价时,应以尊重学生个体的阅读体验为基础,进行个性化评价,做到两个“不”:

1.不搞一刀切。学生的程度不一样,不能规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只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各自特点而设定不同的评价标准,才能算是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使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既不骄傲自满,又不灰心丧气。对程度高、批注得好的学生,评价尽可能客观些,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不足,使他们能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防止滋长骄傲情绪。对程度中等、写得一般的学生,应鼓励其多向批得好的同学借鉴,有了学习目标,更会有的放矢。对程度低的后进生,要求他们尽力而为,多多益善,使他们觉得自己在进步,激发他们成功的情感体验。

2.不一棒子打死。对于学生的不同观点,不能绝对地认定孰是孰非,绝不可凭教师的权威将其一棒子打死,而应尽可能求同存异。当然,学生的批注有时会出现真正的错误,不必大惊小怪,可以在反馈交流中修正。若不能改,就将问题悬置,学生阅历丰富后,自然就懂了。至于学生中存在的一些误读,不一定就是“不懂”或“歪曲”,它往往蕴藏着一种新的理解、新的发现。这时老师可以讲明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尽量争取学生的同,及时学生不认同,只要不是完全错误的思想和观点,这都无关紧要,关键是学生真的用心思考了,会阅读了,这就值得肯定。

阅读最重要的就是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同样一句话,一个词语,每个人的理解就不一样;同样的文字,同样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间,感受也有变化。

“语文主题学习”过程中,教师只要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和空间,结合阅读内容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和点拨,就一定可以提高学生的批注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良好的习惯养成之后,读书理解能力会增强,读书兴趣就越浓,读书就成为一种有思考的行为了,这将会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使他们终生受益。

语文教学阶段性总结 篇7

1 营造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 当好学生的责任人

07级大专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 刚来校时对学校周边环境不熟, 如何做好新生的安全管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各班班干没有产生之前指定临时负责人负责本班学生的晚查房并及时汇报于我, 我自己也亲自走访大多数学生宿舍, 对分管学生每的本人联系方式及家庭联系方式等基本资料建立了详细的电子档案。并召集各班临时负责人开会迅速建立和完善信息报告、上课考勤、晚查房、请假销假、安全卫生检查等各项制度, 力求从开始就迫使新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及遵守学校的各项纪律。07年11月26日晚上, 由于06中针班的个别学生在10:30半以后仍在宿舍放音响影响其他同学正常休息与隔壁单元的06骨伤班的学生发生口角, 差点发生群体对峙事件, 因为信息报告制度完善、报告渠道畅通, 我们及时赶到现场制止了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2 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结合十七大会议精神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勤奋学习、立志成才;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 做德才兼备社会主义接班人, 号召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寻求进步, 现在07级结合三个班级绝大部分同学已经向我系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产生班干部以后, 我迅速组织分管的各班班干部在班上组织一次“畅谈进入大学的感受”的主题班会并亲自参加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大部分同学刚来时感觉我们学校小与他们心目中的大学相去甚远, 甚至有部分同学, 直言想回去, 我及时在班会总结上客观指出了我们学校现有条件的不足和我们学校所具有的特色和优势, 以及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引导学生要正确看待外因条件与自身努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他们的思想, 会后单独找个别偏激的学生谈话, 单独辅导。

3 营造良好的学风、班风, 当好学生的指路人

从07级新生进校的第一天开始, 我就站在三年的角度作长远规划, 努力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同时, 一直严格地要求分管班级的学生, 倡导他们形成尊重学习、热爱学习、共同学习、互相学习的学风与班风。并向学生灌输“学风促进班风, 班风带动学风”良性循环的理念, 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力争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成为基础扎实、专业过硬、英语突出的综合性人才。我始终认为好的学风能带动学生你追我赶的意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 细心观察学生思想动态和班级整体趋势, 及时找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能保证学风建设事半功倍, 防止不良学风侵蚀和破坏, 尤其是临近期中考试时加强查房走访寝室告诫学生不能出现舞弊要认真复习。在近一学年的工作中我始终围绕着这个理念开展工作, 并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创造学习氛围, 可以简述为几个方面:

主题班会是班级管理的有效形式, 是班级管理工作的主阵地, 因此我把开好主题班会作为建设良好班级的切入口, 我认为主题有几大好处一可以锻炼学生在公从场合的表达能力;二可以增加班级凝聚力, 三可及时发现班上存在的情况, 四是可以了解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我要求各班班委一星期召开一次主题班会, 一次班会只讨论一个主题, 主题有时由我出, 更多时候由学生自已定让他们说自己想说, 愿意说的话。近期07结合1班召开了一次“以畅谈如何搞好班级建设”为主题的班会, 全班每个同学都发了言, 都对班级充满了信心, 都非常支持班委的工作, 这种局面很令我高兴和欣慰, 同时在这次班会上我也发现了很多有很才华的学生, 会后我单独找他们谈话鼓励他们积极为竞选学生会做准备。

为了完善学习思路、提高学习品位, 倡导各班班委定期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 我平常注重引导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在班级内部成立学习兴趣小组, 形成“一帮一”的模式。

定期走访学生宿舍或找学生到我宿舍谈心与学生广交朋友。找学生谈心我坚持抓两头的原则, 通过平时我与学生在工作场合中、班会上的接触, 敏锐地发现学生的不同特质有针对性进行谈心, 我主要是主动找一些对学校不满意心态较为偏激的学生开导他们并密切关注这类学生的表现与变化;另外找各方面表现能力都较为突出、性格良好外向的学生, 积极引导他们加入班委并鼓励他们向学生会靠拢, 为班级争取荣誉。

4 以学生为本, 当好学生的贴心人

我们专职辅导员和学生们是同吃、同住的, 因而能很方便与他们交流, 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帮助他们进步, 容易与广大同学打成一片。在名义上我们是学生的老师, 但实际上更多时候, 我们是学生的朋友, 我也乐意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刚开学不久有一次07结合1班学生梁柱晚上上楼梯时脚丫被踢得撕裂伤, 学生们第一个找到我, 我及时把他带到附近医院缝针。并护送他回校, 学生很受感动一下子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我平时注重学生的考勤、课堂秩序、晚查房、考试纪律, 从方方面面来监督和帮助学生, 随着冬天的临近, 天气逐渐变冷, 开始有学生逃课, 我采取白天 (一般是上午8:30-9:00) 突击检查学生宿舍, 发现学生逃课及时上报系里严肃处理, 并进行耐心说教, 对宿舍秩序和安全进行及时掌握;并且利用每周日晚上的四栋寝室工作部例会, 与学生干部沟通, 对学生动态做好调控, 及时妥当地处理学生出现的问题。

另外, 我很关心困难学生的生活, 对特殊群体时刻关心他们的成长, 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在此次国家助学金的评定过程中, 我和各分管班级的班主任一方面听取广大学生的推荐意见, 另一方面亲自深入学生中调查核实, 同时要求各班委同学留心观察学生平时的物质消费表现, 其目的就是能真实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 确保评选的公平、公开、公开性, 争取将国家、学校的每一项资助政策都能切实落实到每一位真正贫困的学生手中。当然在物质帮助的同时, 我更加注重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和帮助, 十分小心地照顾他们的自尊, 解除他们的自卑心理, 引导他们以坚毅的信念、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由于工作时间还较为短暂工作经验还不足, 我们觉得在有些方面还是会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 尤其觉得自身的理论说教能力还有点欠缺, 但是我们按做努力做好学生的“责任人、引路人、指路人、贴心人”的指导思想, 与学生坦诚相交, 学生在总体上对我们还是十分信任和尊重的, 因为我们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和在学生工作的点滴中挥洒青春的工作激情, 这点也是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得到的。“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学生辅导工作任重而道远, 我们将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 在新的征程中继往开来、勇于创新, 并不断分阶段性总结工作中的感悟, 争取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摘要:辅导员工作事关高校办学质量和大学生的健康成才, 年轻的辅导员们要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做好学生辅导工作, 并善于总结、思考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语文教学阶段性总结 篇8

在历史学习中总结历史阶段性特征,就是对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主要特点进行高度概括和总结。我们在总结历史阶段性特征时主要应运用归纳法。历史归纳方法,是将众多的具体史实归类整理,探求其本质特征、发展规律或内在联系的思维方法。

那么,怎样运用归纳法总结历史阶段性特征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在运用归纳法总结历史阶段性特征时,需要做好以下三步:

第一步,分类梳理史实。

这是归纳的基础。因为史实浩如烟海,只有依据学习目的将具体史实进行归类整理,才可能进行第一步的研究。在总结历史阶段性特征时,归类整理的方法是,把同一时期、相同性质的重要史实排列在一起,或者按史实的基本分类(如政治类、经济类、思想文化类等)将同类重要史实排列在一起。例如,在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时,把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等史实与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变法运动等史实归于政治类;把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广、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经济的发展等史实归于经济类;把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等史实归于思想文化类。

第二步,分析得出每一类史实的本质特点。

任何一类史实或一个史实都有若干特点,为了最终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就要找出其本质的内容,分析得出其本质特点。仍以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性特征为例,在分类梳理的基础上,可以根据经济上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井田制的瓦解,私田的出现,各国通过变法将封建土地私有制合法化进而推动经济繁荣发展等史实,总结出这一时期的经济特征:封建土地所有制代替了井田制,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可以根据政治上春秋时期王室衰微、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进行变法确立封建制度等史实,总结出这一时期的政治特征:奴隶制瓦解,封建统治确立,上层建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法家思想备受统治者推崇的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变化和政治上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密切相关的。

第三步,概括不同类史实的共同本质,或者通过分析不同类史实的内在联系,揭示历史阶段性特征或发展规律。

仍以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性特征为例,在上述第二步的基础上,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以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带来生产力的提高,新的剥削方式被采用,这两者构成经济基础的变化,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即地主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确立反过来又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经济、政治领域的变化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就是文化繁荣和思想活跃,而思想上从“百家争鸣”到法家思想“一枝独秀”的变化反映了政治上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过程。在把握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可以非常容易地概括出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处于大变革时期,体现的发展趋势是奴隶制瓦解,封建制逐步确立。

语文教学阶段性总结 篇9

《初中语文诗词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阶段性总结

本人负责主持的课题名称是《初中语文诗词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

(一)课题开展的原因:

目前在诗词教学上,出现两种研究动向,一是纯粹的诗词赏析,教会学生从诗眼、意象、风格等方面进行品读,这种研究只是过多地渲染赏析而未能化作有声的诵读,而诵读又是《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又一要求,二是余映潮老师提倡进行富有“诗意美”的朗读教学,在每次都有具体的细腻的角度要求上进行朗读,孤立地看每节课都很有亮点,但整体看略显零散,未形成初中阶段系统的教学策略。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于可以在别人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有利的资源,结合课题班学生实际,站在整个初中诗词教学的高度上,构建一条融诗词赏析、诵读、练笔等一体的特色明显的教学框架,最大限度地挖掘诗词的魅力,为传承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课题研究已经达成的目标

(1)探讨了较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上的总宗旨是意在通过不同的诗词特点,摸索一条融合赏析、诵读、练笔等一体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挖掘诗词的魅力。目前有几种课型受学生的欢迎,取得较好的效果,比如诗词整合课、朗读脚本展示课等。

(2)探讨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形式。

教师举行了多种多样的活动,有朗读脚本展示,有手抄报比赛,诗歌朗诵活动等,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3)转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观念。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讲座,让学生和诗词能有更多机会的接触,能静下心来读诗词,并且能有所创作,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4)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查学生的评价机制。

根据初中三年学生的心理特点,摸索建立一套考查学生诗词提高与否的评价制度。

(三)研究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方法与措施

在课题准备阶段,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研究实施阶段,采取如下的措施保证课题的开展:

(1)补充了相关理论学习。

(2)利用早读、课堂、自习课等时间段进行诗词熏陶。

(3)勤写课例类型、教学反思和案例论文等。

(4)探讨了愈加有效的具体的教学模式。

(5)收集学生的平时学习的成果,包括手抄报、微型作文、诗词分类等等。

(6)举行多种形式的诗词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

(四)课题取得的阶段成果:

1、学生朗读脚本集

2、学生自创诗歌集

3、教师下水诗歌集

4、各册教材(含赏析)集

5、学生活动相片集

6、教师论文(含获奖证书等)

7、课堂录像

(五)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反思这一年来的课题研究过程,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时也发现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参与课题研究的人数不够。

本课题研究人数不够,未能更好地发挥集思广益的作用,会使课题进入相对逼仄的研究范围。

2、生源水平不高,接受能力相对较低。

课题研究的学校、班级生源相对水平不高,对课堂传授的技巧,课后应交的作业等等不是领悟及时,材料收集不能及时进行。

3、课题教师充电机会不太多。

因为参与课题的教师平时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繁忙,加上学校提供外出培训的机会有限,充电机会不多,教师理论支撑的力度不够,归纳总结的能力不强,课题实验工作的开展和反思过于单薄,研究的深度广度不够,对实验研究过程中的经验难以提升。

(六)下阶段研究计划及确保最终成果的主要措施

根据上一学课题的开展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完善课题计划,让课题研究更有计划性:

1、向别班非课题实验班宣布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与其他非课题组的教师共同探讨课题研究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与今后调整方向。

2、阶段性成果及最终成果汇报展示。

争取将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以及最终成果以专栏、网络展示等形式展示学生成果,考证、推广课题实践的可行性。

为使计划不致于落空,课题组将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课题教师的思想重视程度。

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一些专家著作、理论,提高课题组成员的工作责任心和专题理论。

2、争取学校经费支持,外出培训,拓宽眼界。

在学校原有的支持上,进一步争取更多的经费外出培训、学习,鼓励教师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不断完善自己,并将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让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参观、研讨,开阔眼界,学习先进,改革教学,使课题实验更有利地开展。

课堂教学改革改阶段性总结 篇10

我校从上学期五月份开始尝试民主高效课堂模式,本学期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行课改进程。时间已过一个多月,大部分教师都能主动尝试,但总体感到课改推进效果不是特别明显。为了促进这项工作能又好又快发展,突出实效和体现课改的真正意义,现做个阶段性总结。

一、点滴成绩

1、通过大力开展教师理论培训与外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大部分教师有较深感触,教学理念有了一定转变;

2、语文、数学、英语、理化这些科目能及时编制、使用导学案;大部分教师也能踊跃尝试民主课堂教学模式;

3、从某些层面来说,学生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

二、存在问题 教师方面:

1、备课组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集体备课不能深入进行,导学案编制缺乏规范性、科学性、实用性。一些教师的导学案没有统一格式,甚至导学案中只有练习题。

2、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顾虑太多,不敢放手尝试;

3、缺乏对学生的方法指导;

4、教师相对缺乏思考、总结和钻研。学生方面:

1、学生基本学习习惯差;(不使用双色笔、书写差、管不住自己、懒惰、不会统筹安排学习时间等)

2、一些学生不愿意参与讨论、展示等活动;

3、没有规范的交流、展示的素养,缺乏方法。(如:讨论时七嘴八舌,表面热闹,没有实际内容;展示时听展者各干其事,不能细心倾听,不能及时补充完善导学案等)

三、问题根源

1、培训不够系统化。(教师培训、学生培训)

2、检查不够全面。

3、一部分教师比较守旧,转变缓慢。

4、一部分教师时间比较紧张,事务繁杂。没有过多充裕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把心思花在课改上,去总结、谋划和钻研。

四、后期设想

分成两步。先抓“民主课堂”,任务是构建完整的课堂框架,激励学生大胆参与;再抓“高效课堂”,目标是促使教师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深入钻研,提高课堂效率,形成特色。

本学期后期主要以第一个目标为主。设想通过以下措施实施。

1、主要以教研组为单位,加快课改培训进程。

(1)收集素材,印发《课改指南》,每周教研会学习一部分内容。(2)加强对学生的培训。从下周起,每周专门规定一段时间,要求班主任和跟班老师按照《课改指南》和其它资料对学生进行系统培训,教导处检查。

2、与各年级组联手,加大指导、检查力度。如果没有其它繁杂事情,保证每周听2节不同教师的课。了解情况,检查督导。

3、印制学生交流、展示情况统计表,发挥学习委员和小组长的作用,强化过程性考核,二周一公示,及时评选优秀学生和适时通报批评。

上一篇:学习《银行法律法规》心得下一篇:介绍一个物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