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咨询课概述(精选7篇)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物业管理的基本常识,包括物业管理基本概念,业主、业主大会及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法律法规,物业管理收费、物业管理职业礼仪等内容。培养同学们的从业素质和基本能力,为同学日后从事物业管理行业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原则、方法
针对同学的基础比较差的情况,教学中尽量注意通俗易懂。在讲解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注重实际案例介绍,传授实际经验。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该课程后,能够很快融入物业管理工作之中。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案例学习、实景导入等手段。课堂教学主要讲解物业管理的理论知识,以案例和书本知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案例学习具体方法是在每次的课堂教学中都融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物业管理案例,让同学们在学习案例的同事概括案例并独立分析案例,旨在提高同学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除此以外,在教学过程中导入实景模拟学习,给同学更加感性的认识,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
三、考试
考试目的是检测教学的成果,了解同学对基本常识的掌握情况。考试主要采用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和简答题的形式。
四、教学内容安排(共14课时)第一讲 物业管理基本概念(4课时)第一节 物业与物业管理
第二节 物业管理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节 物业管理的性质与特征 第四节 物业管理的基本原则
第二讲 物业管理的基本内容与基本环节(4课时)第一节 物业管理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物业管理的基本环节
第三讲 业主(4课时)第一节 业主和使用人 第二节 业主的四种意识 1.法律意识 2.消费意识 3.规约意识 第三节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物业管理纠纷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两个法律解释 第四节 业主的三个层次 1.业主大会 2.业主委员会 3.单个业主
第五节 与业主相关的法律、文件和合同
第四讲 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礼仪(4课时)
第一节 物业管理中的工程技术的特殊性
第二节 第三节
园林对于城市的战略功能尤为突出。城市园林能够给居民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 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 有效的园林管理象征着居民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代表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园林管理也因此成为了城市现代化、生态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园林管理的战略功能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园林管理能够保护环境, 重塑环境, 增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当前建设“美丽社会”成为了各个区域发展的新理念, 其中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 “美丽城市”的建设也因此离不开园林管理。可持续发展观也要求以保护自然、促进生态持续发展为基础, 进而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园林管理对于可持续发展水平不高的城市来说可谓是责任重大。它能对生态中原有的成分加强保护, 还能模拟自然进行人为设计以修复遭到破坏的部分, 园林这种再创造式管理同样能够增加自然资源, 增强区域的可持续性发展水平。当前城市的园林管理多是自然环境的重塑, 这种重塑同样能够塑造自然资源再生和可持续利用, 这关系着城市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园林管理关乎区域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具有双重战略功能。物质文明建设上, 优质的园林管理能够为居民提供适宜的居住环境, 园林在产生服务效益的同时可以改善居民的精神层面状态。所以说园林能够综合提高居民的居住质量和水平, 增加区域的和谐程度。此外园林管理还有益于区域的精神文明建设。园林管理具有优化及重塑环境的功能, 它还可以丰富区域文化内涵, 推进区域建设及管理行业的发展。丰富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有助于陶冶居民情操、提高道德素养, 还有助于区域在继承和弘扬文化基础上形成区域的特色文化, 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修养, 增强区域的文化底蕴, 极大的推动区域的精神文明建设。
区域的园林管理是不可替代的。它能够保护生态环境, 创造生态效益;能够美化环境, 丰富居民的娱乐生活;园林区域还能以区域优势为居民提供避灾场所, 从而增加了城市的安全效益;此外园林区域还能为区域旅游事业的发展增加景点, 从而创造经济效益。园林管理事业的战略功能是多重的, 是不可替代的。
2 园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概述
因为是政府拨款建设的工程, 园林建设及管理中存在成本预算过高、质量把关不严、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园林管理重数量、轻质量, 重新建、轻管理。园林建设完成之后维护不到位, 例如园林植被的同步修剪不到位等。
园林生产管理定额机制管理不到位, 管理工作工作数量无相关规定, 而且各项作业操作流程规定缺失, 导致一些维护性操作不规范。各项作业质量无参照标准而且质量验收流程缺失。
此外园林设计方面也有问题, 园林设计时栽种的植被数量少, 植被品种单一, 以致园林内部无法形成全面的植物生态群落及生物链系统;园林设计中不注重绿化面积与硬化铺装面积的比例, 使得园林建设完工后绿化面积较小, 影响其绿化功能。此外园林中人工成分过多, 人工景点设置过多, 以致园林设计不合园林绿化规格。
3 加强园林管理的措施
园林管理具有范围广, 内容多样的特点, 主要包括行道绿化带管理、社区绿化管理、公园绿地管理等, 就园林管理的问题现状, 因地制宜逐步加强园林管理。
首先健全园林管理机制与质量标准规范。就园林管理中管理水平低的问题, 园林管理相关部门要制定完整的操作规程规范、设置管理技术标准, 并且要督促园林管理实践中严格按照园林管理相关规定。
第二, 园林管理要加强管理方法的培训。园林作为公共活动区域, 每一位居民都应该对园林管理发扬主人翁精神, 尤其是园林工作人员要坚持工作责任心。园林管理培训中要着重技术培训, 如植被栽种技术、施肥、除草技术等。定时培训可以有效地提高园林工作人员的技术素质。
第三, 加强质量监督并确立奖惩制度。根据园林规模进行工作人员分配, 并成立专门的技术团队不定时的进行抽查监督, 检查小队要技术水平高且工作认真负责, 能够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指导。建立奖罚制度, 对于园林工作负责、管理工作到位的工作人员定时予以奖励;对任务完成质量差的员工进行批评并严重时予以罚款。合理的奖惩制度能起到有效的督促功效。
第四, 不断推进园林管理方式的创新工作。如病虫害防治技术、苗木培育技术等, 与科研保持同步, 推进园林管理工作与时俱进, 增加科技投入, 使园林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4 结语
园林能对区域起到绿化作用, 还能有利于区域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园林管理的意义更是尤为突出, 为此, 以优化绿色园林环境为中心加强区域园林管理, 提高绿化覆盖率, 建设宜居生活区, 需要园林管理部门及居民主人翁的长期不懈努力。
蘇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教学模式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作业”这五段组成,其中就包含了“导入新课”.加涅在《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一书中提出了九大教学事件,其中,前三个事件都和新课导入密切相关.
新课导入如此重要,那么在一线教学过程中常见的导入方法主要有哪些呢?接下来,我们将对此进行探讨.
1 中学物理新课导入常见方法归类
笔者通过大量文献阅览和考察,发现中学物理新课导入的方法呈现多样性,通过详细归纳整理,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1 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也即开门见山式导入,教师在新课开始就直入主题,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及重难点知识呈现给学生.这种方法快捷而有力道,能够先入为主、强占学生的注意力,使之在听课时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有目的、有重点地去听课,继而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1.2 复习导入
复习式导入是教师导入新课时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有些教师也称之为“旧知识导入法”、“以旧带新导入法”等,它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一般教材知识编排呈递进、承上启下的顺序,教师在新课开始通过总结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并顺势引出本节课的内容,这样的呈现方式,不仅巩固了旧知识而且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自然流畅、也更易被学生所接受.
1.3 实验导入
物理作为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程,采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其独特的优势.实验导入可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操作实验和观察实验.例如在学习“液体压强”时,教师可以演示如下实验:准备一个塑料饮料瓶,在上面做三个大小相同的小孔,使其中两个小孔处于同一高度,第三个处于不同高度,如图所示,用胶带封住小孔并灌满水,之后将胶带撕掉给大家展示水流喷射的情形并观察喷射距离.同时引导大家思考为什么不同高度喷出水流的距离不同而同一高度喷出的水流距离相同?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继而引入新课.在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时可让同学们做操作实验,每人手握两张纸让其自然下垂并向中间均匀持久吹气,观察纸张的运动趋势以引入新课;教师亦可通过多媒体播放实验视频让学生观察并进行思考,以引入新课.利用实验导入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容易把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引导到物理理论的探究学习上来,效果较佳,应用也较广.
1.4 科学史料或科学小故事导入
采用科学史料或者科学小故事来导入新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高涨,而且可以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将其逐步带入新课,极大地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浮力”时,可以给学生讲曹冲秤象和死海漂浮的故事;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可以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在讲“密度”时,可以介绍阿基米德鉴别皇冠的故事等;此法的最大特点是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有助于启发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继而顺利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1.5 设置悬疑或提问式导入
疑问是思维的源头,是问题探索的中心.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师在导入时如果能很好地巧置悬念和妙设疑问,就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探索欲望.例如在讲“平抛运动”时,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一位猎人在瞄准远处树上的猴子之后,开了两枪,之后发生了什么?小猴子会逃过一劫吗?由此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来导入新课.在讲“压强”这节课时,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宽的书包肩带比窄一点的舒服?为什么步行道中的盲道设计和人行道的不同,有何作用?通过提出疑问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兴趣点、引发其积极思维,并成功地将其带入新课的学习.
1.6 日常生活经验或事例导入
物理源于生活,物理现象无不存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利用生活经验或事例作为新课导入点,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还能增强学生学好本节课的信心.例如在学习“惯性”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坐公交车时刹车和启动时候身体倾斜的感觉;在学习“光的反射”时让学生回想儿时在阳光底下玩镜子照射游戏的情景等.学生因为具备这些生活经验基础,就会更好地融入新知识的学习.不过生活中有些经验是错误的,比如有些学生会认为“速度大的物体一定受到一个较大的力作用”等.这就需要教师针对授课内容和学生基础有选择地利用生活经验来导入新课.
1.7 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导入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如果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那么将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能感.因此,教师在导入时可以以此作为导入点,提出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大家共同思考和探讨.比如在学习“家庭电路”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大家都遇见过保险丝烧断而停电的情况吧?你们有谁会换保险丝呢?你替邻居或者自家换过保险丝吗?学了本节课之后大家就能解决以上问题了”.通过联系生活实际问题介绍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导入新课.
1.8 利用多媒体素材导入
利用多媒体引入新课,不仅可以将抽象难懂的物理知识极富表现力地展现给学生,还可以将单一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例如在学习“光现象”这节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展示五彩缤纷的烟花、黑夜的霓虹灯和极光现象等,以此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继而进入新课学习.这些生动、形象、动感的画面,为学生创设了问题的情境,极大地调动起其学习情绪,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
1.9 创设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也是新课导入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状况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课堂氛围、触发学生的灵感与求知欲,将学生很快带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例如,在讲“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怡人心脾的交响乐曲,使同学们陶醉于乐音的美妙之中,然后提问学生这些美妙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陷入深思,创设情境成功,教师则顺利引入新课.情境创设还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特点有选择地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趣味情境或疑问情境等,并且还要注意创设情境的有效性.
1.10 利用逻辑思维推理导入
教师还可以运用逻辑思维推理的方法导入新课,如逆反思维法、分析综合与分类比较法等.例如在学习“电磁感应”时,可以向学生指出既然电流可以产生磁场,反过来,磁场可否产生电流呢?在学习力的分解与合成时可以采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在学习电流时可以以水流类比电流导入新课等.
2 新课导入需要注意的问题
以上梳理了中学物理教学中常见的新课导入方法,那么在使用这些方法时,都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2.1 导入语的表述要简洁到位
好的导入语就像磁石,能在新课开始就吸引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给新课的成功进行打开一扇窗.导入语的使用应做到简洁、明了到位,避免冗长繁琐的语言,以防止学生产生疲倦感.使用导入语时还应注意语气的控制,抑扬顿挫的语调可以使学生振奋精神、集中注意力,从而保证了课堂效率.
2.2 针对性要强
在设计导入时要密切针对本节课的内容确定导入方法,使导入和教学内容构成有机的内在联系,切忌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并且还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现有知识、能力基础、生活背景及兴趣差异等实际情况来设计导入环节.
2.3 启发性要高
课前导入要讲究启发性,要使学生从浅显简明的事例中发现问题并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其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2.4 注重趣味性和艺术性
一段充满情趣和艺术性的导入,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在身心愉悦中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效率会大大提高.但是导入过程也要注意不能过于重视趣味性而冲淡了本节课的主题,造成不必要的课堂混乱.
2.5 灵活选用导入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之间的差异、现有知识储备和兴趣触发点的不同,灵活选取恰当的导入方法.当然导入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既可以灵活多样,也可以适度讲究综合,还需要教师根据课堂进展情况做出灵活调整.
2.6 导入长度要适中
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不管采用哪种导入方法,都需注意长度的适中.过长的导入则会喧宾夺主,显得课堂头重脚轻,也会削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导入方法.如果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群体差异,因材施教、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入,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新课改浪潮的推进下,教师更要严格把握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开放性和创新性,不断钻研进取、积极探索,将新课程改革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一、定义在妊娠期和分娩期,由于某种致病因素和并发症,对孕妇、胎儿、新生儿可能构成危险,增加孕产妇和围产儿的发病率、死亡率的都统称为高危妊娠。识别和系统管理高危妊娠、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围产儿死亡率是衡量围生医学质量的指标之一。我国建立三级卫生保健卫生网,实行分级管理、逐级转诊制度,使孕产妇死亡率、围产儿死亡率降低。
高危妊娠的病理:1)年龄<18岁或>35岁;2)有异常妊娠史:流产、早产、死胎、死产、难产、新生儿死亡等;3)妊娠并发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儿生长受限等;4)妊娠合并症;5)可能发生分娩异常的:胎位异常、巨大儿、多胎妊娠、产道异常等;6)胎盘功能不全;7)妊娠期间接触大量放射线、化学性毒物或服用对胎儿有害的药物;8)盆腔肿瘤或有手术史等。
二、高危因素有很多,从发生时间上分为:固定的高危因素,指孕前已有的高危因素;动态的高危因素,指妊娠期间逐渐出现的高危因素。从危险程度上分为:绝对高危和相对高危。高危因素包括:1)基本情况:年龄、身高(<1.4米)、体重、步态、胎产次、家族史等;2)既往史;3)妊娠分娩史;4)本次妊娠有异常情况;5)产程中异常情况。前三项为绝对高危、固定的高危因素,后两项为动态的高危因素。因此,对高危妊娠的筛查应进行全面仔细的动态监测,按危险程度给予不同的监测和管理。孕早期:如不宜妊娠的应终止妊娠。孕28周以后:全面评估、注意高危因素的发展及胎儿发育。孕足月:鉴定、制定分娩时间和方式。
三、高危新生儿1)孕龄<37周或≥42周;2)出生体重<2500g ;3)小于孕龄儿或大于孕龄儿;4)生后1分钟Apgar评分0~3分;5)产时感染;6)高危孕妇的新生儿;7)手术产儿;8)新生儿的兄姐有严重的新生儿疾病或新生儿死亡等。
四、高危妊娠的管理婚前及孕前咨询、保健(>35岁、畸形胎儿史、遗传病家族史,进行绒毛、羊水或脐血染色体检查)。
(一)孕早期保健孕早期保健是指怀孕1--3月时的保健。这个时期是受精卵胚胎层分化发育形成各器官的重要阶段,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特别敏感,如不注意保健,可致流产或新生儿畸形。孕早期要注意预防遗传病和先天性畸形,异常胎儿应终止妊娠;经过产前筛查、诊断的正常胎儿可继续妊娠。
(二)孕中期保健指孕13~27周。重点为高危妊娠的筛查及管理预防。
1、系统产前检查。其目的为:指导孕期生活对此次分娩做出估计,根据骨盆情况、胎位及胎儿发育情况,估计分娩方式和时间;及时发现异常并予处理。每次产前检查内容包括:孕妇体重、腹围、宫高、四步触诊、血压、尿蛋白及浮肿情况,必要时绘制妊娠图。产前检查一般为早孕时检查一次,孕5个月左右查一次。此次应询问胎动开始日期,做B超了解胎儿发育情况及有无先天发育异常等。孕28~36周,每2周检查一次,孕36周至分娩,每周检查一次。产前检查总次数不能少于10次。
2、高危妊娠筛查。通过对孕妇既往妊娠史、本次妊娠史、家庭史及全面体格检查和产科检查,筛查有无对妊娠结局、母婴健康的不利因素,以其严重程度分严重、一般高危,并加以系统管理。
(三)孕晚期高危妊娠保健孕晚期高危妊娠需要住院的患者除了一般性的治疗之外,需要针对病因治疗。要注意胎儿生长发育进行安危监护,检测胎儿、胎盘功能和胎儿成熟度综合判断、适时计划分娩。
五、高危因素的处理原则
(一)孕早期高危因素的处理原则
1、年龄<18岁或>35岁:常规产前检查,>35岁进行绒毛或羊水或脐血染色体检查。
2、骨盆异常如漏斗骨盆、身高<1.40米:常规产检。
3、内科合并症① 贫血:药物治疗,必要时输血,纠正贫血,预防胎儿宫内缺氧、生长受限、感染;② 心脏疾病:孕早期心功能3-4级等不宜妊娠的终止妊娠,可继续妊娠的加强产前检查,及早发现早期心衰,预防及治疗,在综合医院住院,避免心衰、预防感染;③ 肝脏疾病:加强产前检查,转专科医院,避免加重肝损害,保肝;④ 急病期如发烧等:转入综合医院。
4、异常孕产史:加强产前检查。
5、阴道出血、腹痛:明确诊断,及时上转、治疗。
(二)孕中、晚期高危因素的处理原则
1、血压升高:加强产前检查,降压,转入上级医院近一步诊断、治疗,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监测病情变化,解痉、镇静、降压、适时终止妊娠。
2、胎位不正:择期剖宫产。
3、前置胎盘:加强监护、抑制宫缩、提前住院、配血、必要时剖宫产,做好抢救DIC、产后出血的准备。
4、胎盘早剥:病情急时急诊手术,配血,做好抢救DIC、产后出血的准备。
5、子宫过大:加强产检,预防早产、胎膜早破、产后出血,配血、择期剖宫产。
6、羊水过少、胎儿生长受限:加强监测,促进胎儿生长,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
7、早产:住院保胎、促胎肺成熟,分娩时做好新生儿抢救准备,早产儿转儿科。
8、过期妊娠:住院引产,加强胎儿监测,及早发现胎儿窘迫,必要时剖宫产。
9、妊娠合并性病:孕期监测、治疗,避免胎儿新生儿感染。
10、胎动窘迫:入院吸氧、监测,必要时剖宫产,做好新生儿抢救准备。
(三)产时、产后高危因素的处理原则
1、胎膜早破:预防母儿感染、脐带脱垂,适时终止妊娠,对胎肺不成熟的应促肺成熟。
2、产程延长:寻找病因、对因处理,必要时产钳助产或剖宫产。
3、产后出血:寻找病因,对因处理,纠正贫血、必要时输血、预防感染。
4、产褥感染:住院治疗。
六、胎儿宫内安危的监测1.胎儿监护无应激试验(NST):指在无宫缩、无外界负荷刺激情况下,对胎儿进行胎心率的记录。分无反应型和有反应型。宫缩应激试验(CST)、缩宫素激惹试验(OCT):有宫缩的情况下胎儿心率的变化,了解胎盘于宫缩时一过性缺氧的负荷试验,测定胎儿的储备能力。分阳性和阴性。阳性提示胎盘功能减退。2.急性胎儿窘迫胎心率异常、羊水胎粪污染、胎动异常、酸中毒。3.慢性胎儿窘迫胎动减少或消失、胎儿监护异常、生物物理评分低、胎盘功能减低、羊水胎粪污染。
七、胎盘功能监测1.胎动胎动计数不能<10次/12h,若<10次/12h或逐日下降50%而不能恢复,提示胎盘功能低下。2.雌三醇妊娠足月该值的下限为40nmol/L,若低于此值,提示胎盘功能低下。3.尿中雌三醇水平正常值为24小时尿雌三醇应>15mg,10~15mg/24h尿为警戒值,<10mg/24h为危险值。也可测量孕妇的随意尿中的雌激素/肌酐(E/C)比值,E/C>15为正常值,10~15为警戒值,<10为危险值。4.胎盘生乳素(HPL)妊晚期应为4~11ug/L,若<4ug/L则提示胎盘功能低下。5.妊娠特异性蛋白妊娠特异性B1蛋白由体滋养细胞分泌,随孕周而逐渐升高,孕34周达高峰后维持在一定水平,最高达200mg/L。6.胎盘酶如催产素酶、耐热性碱性磷酸酶等孕妇血清中的催产素酶5mg/(dl.h)为警戒值,<2.5mg/(dl.h)为危险值。若催产素酶急剧下降50%,提示胎盘有急性功能障碍,若持续低值,提示胎盘功能减退。7.OCTNST无反应的应做OCT,OCT阳性提示胎盘功能减退。8.阴道脱落细胞检查舟状细胞成堆、无表层细胞、嗜伊红细胞指数(EI)<10%,致密核少者,提示胎盘功能良好;舟状细胞极少或消失、有外层细胞出现,嗜伊红细胞指数>10%、致密核多,提示胎盘功能减退。
八、胎儿成熟度监测1.胎龄2.B 超:BPD>8.5cm3.宫高及腹围4.胎肺成熟度监测:L/P〉25.胎儿肝脏成熟度监测:胆红素△OD450<0.026.胎儿肾脏成熟度监测:肌酐≥2mg/L7.胎儿唾液腺成熟度监测:淀粉酶>450U/L8.胎儿皮肤成熟度监测:脂肪细胞〉20%
九、高危妊娠管理的几项制度1.高危孕妇的筛查、登记管理在建围产保健手册时,地段保健科筛查有无固定高危因素,填写“北京市高危孕妇报告卡”,贴在围产保健手册上,并在手册上做高危标记。各医院妇产科门诊负责动态高危因素的筛查,孕28、34、37周行高危评分。
二、三级医院开设高危妊娠门诊,由主治医师以上出诊,并随诊。登记《高危孕产妇管理手册》。2.报告制度各医院填写高危孕妇报告卡,随访。对总评分≥10分,>2周未按时随访的,每周向区县妇幼保健院报告;失访卡寄往孕妇居住地的区县保健院,查无此人的寄到户口所在地/转到所属地段保健院,三日内备案。不宜妊娠的要电话通知妇幼保健院。3.追访管理各医负责高危妊娠的追访。若失访,将其高危孕妇卡报出,由妇幼保健部门协助追访。追访内容:对适宜妊娠的高危孕妇孕期保健宣教、定期产检、治疗、入院。对不宜妊娠的高危孕妇应终止妊娠。4.转会诊制度先由区县级产科抢救中心会诊、抢救,诊断不明、无条件治疗的联系指定的市级高危孕产妇抢救中心,由该中心安排当地会诊、抢救、做好接诊、抢救。转诊有问题的区县抢救中心通知本区县产科质量管理办公室/卫生局协调,无效的上报市级。接诊医院:明确诊断、安排治疗方案,对转诊医院条件许可、病情平稳、转送途中安全的可转回一级医院。动态高危因素≥10分转入上级医院;固定高危因素≥10分转入上级医院;特殊内外科疾病转到专科医院;合并严重的内外科疾病,孕28、34、37周评分、内外科会诊。5.住院管理目的:改善胎儿宫内生长环境、适时终止妊娠。一级医院将高危孕妇转入二级以上医院住院;严重的高危孕妇转入三级或综合医院住院;
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也和机器设备一样,是生产力的组成要素,是企业进行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先进的机器设备,必须要有质量优良的各种工具相配合,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由于机械制造企业中工具的品种规格繁杂,数量很大,使用面广,又占用了大量流动资金,,因此,搞好工具管理,对保证企业实现均衡生产,增加产品产量,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加速资金周转等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工具管理的范围很广,各种刃具、量具、夹具、模具、磨具、装配工具、辅助工具等都属于工具管理的范围。工具分为通用工具和专用工具(专用工艺装备)。前者一般向外购买,后者一般由企业自制。就工作内容来说,工具管理包括工具的选择、定额制小计划编制、库存管理、日常供应组织、翻新改制等等。
工具管理的任务是,保证及时地以优质、高效、成套的工具供应工作地,满足生产需要;合理地组织工具的生产、采购、保管、使用和回收,不断降低工具的消耗量和值备量,节省费用开支。
二、工具需要计算
企业的工具需要量,根据基本生产和辅助生产的任务量、工艺文件规定的工具品种、规格和消耗定额来确定。
在试制和小批生产中,通常按每类设备对某类工具的需要量比率计算工具消耗定额。
在大批和大量生产中,通常用技术核算法计算每种零件的工具消耗定额。为此应有工具配备卡,说明该零件所需的工具。全年零件生产计划所需的每种型号消耗定额,根据每个被加工的零件计算。
为了保证工具供应,工具科应对每种型号尺寸的工具制订周转储备量定额。工具周伶储备量可分为车间工具周转储备量和中央:工具库工具储备量。
计算工具周转储备量的工作量是很大的,为了减少计算工作量,通常可以用A B C分析法对工具进行分类,实行重点管理。品种不多、但占用资金多的贵重工具(例如,金刚石工具、测量工具)应按工具的品种、型号尺寸进行储备优化计算,加强储备量定额管理,经常审查修改储备量定额。
占用资金较多的、比较重要的工具(例如,铰刀、车刀、钻头等)可以按相近类制订综合储备量定额,
占用资金少、品种多的一般工共(例如,锉刀、锯条等)可以用经验统计法制订储备量概略定额。
三、工具的日常管理
工具的日常管理包括;工具的分类编号,二具的保管、领用、发放及报废等管理。
(一)工具的分类和编号
工具的分类,是根据工具在生产中的作用和技术特征,用“十进位”的方法,把全部工具分成类,种、组、项、型,就是把全部工具分成十类,每类分成十种,每仲分成十组,每组分成十项,每项分成十型。工具的编号是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工具编号的方法很多,有十进位法、字母法、综合法等,以十进位的分类编号法比较常用。
(二)工具的保管
中央工具库、车间工具室及生产小组保管的工具,要有专人负责管理。
所有自制、外购工具入库前,必须经过质量检验和计数。库存工具要妥善保管,采取防锈、防潮、防变形措施。如有损坏,应及时处理,分忻原因,采取改进措施。
(三)工具的领用和发放
工具的领用,应实行凭牌(票)领取和以旧换新的办法。中央工具库对车间发放工具,车间工具室对工作地供应工具,提倡实行“送货上门”。对流水线上使用的工具,可采取线外调整、线内交换的办法,以提高设备的时间利用率。
(四)工具使用状况的技术监督和工具修理
工艺装备使用状态的技术监督包括,经常检查车间工艺装备的使用状况,对工人进行技术指导,检查中央工具库、车间工具室和工作地的工艺装备的保管状况。
工艺装备制订计划预修进度表,指导集中刃磨等。为了改善工艺装备的供应工作,缩短工艺装备修理周期,企业应实行夹具、模具及其它工装的计划预修制度。工艺装备的修理应在进度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五)工具的报废与回收
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是利用有关信息实现财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从而实现为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活动。管理会计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提供管理决策所需的信息,改善企业的决策效率;二是提供丰富的管理工具,参与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从本质属性上看,管理会计是一个通过提供经营管理信息提升企业价值的价值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其实质是旨在提升企业价值的价值管理,包括价值目标的确认、价值信息的提供、价值管理与控制、价值评价和分析等。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一是在服务对象方面,管理会计主要是为单位内部管理人员提供有效经营和最优化决策的各种财务与管理信息,为强化单位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属于“对内报告会 计”。而财务会计虽然对内、对外都能提供基本的会计信息,但主要侧重于对外部相关单位和人员提供财务信息,属于“对外报告会计”。二是在职能定位方面,管理会计重在“创造价值”,它渗透于单位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既有助于解析过去,通过对财务会计所提供的资料作进一步的加工,使之更好地适应控制现在和 筹划未来的需要;又有助于控制现在,通过及时修正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使单位的经济活动严格按照决策预定的轨道进行;还有助于筹划未来,充分利用所掌握 的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帮助管理部门客观地掌握情况,从而提高预测与决策的科学性,属于“经营管理型会计”。而财务会计则是“记录价值”,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对单位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加工处理,提供并解释历史信息,属于“报账型会计”。三是在程序与方法方面,管理会计为单位自身服务,采用的程序与方法灵活多样,具有较大的可选择性。而财务会计有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较固定的程序与方法,并受会计规范的约束。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向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渗透,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大幅提高,管理会计作为单位管理中决策支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 在不断拓展应用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适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管理模式不断变革、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现实,在集成数据处理、长期与短期决策平衡、不确定 性风险识别与规避等方面发挥作用,为单位提供更多财务信息系统所不能提供的、更高层次的信息支持,更好地发挥价值创造的作用。同时,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在 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各国政府及非政府部门在管理过程中也要进一步运用管理会计的理念、技术与方法,提高管理效能。
二、管理会计的重要性管理会计能够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对单位经营情况和支出效益进行深入分析,制定战略规划、经营决策、过程控制以及企业业绩评价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不仅能够满足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及核心员工等的不同需求,为他们提供内部决策、控制、评价和沟通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还能够在具体实施时,运用行之有效的管理工具,提高企业实务活动运作的效率性。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无论对公共部门还是对企业都非常必要,不仅有利于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也有利于单位在保证经济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提供基础保障。财政部全面推进管理会计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企业建立、健 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及推动事业单位加强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激发管理活力,增强企业价值创造力,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财政 部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推动会计人才上水平、会计工作上层次、会计事业上台阶的重要方向。
三、财政部对管理会计工作要求按照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财政部结合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提出对当前管理会计的工作要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以及发展中国 特色管理会计的主要目标:(1)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建立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2)争取在3-5年内,在全国培养 出一批管理会计师,推动加快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资格认证制度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建设,为全面提升单位经济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益服务;(3)力争通过 5-10年左右的努力,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基本形成,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基本建成;(4)同时,结合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坚持问题导向,逐步加强行政事 业单位管理会计工作。此外,财政部在要将管理会计改革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财政制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实抓好的同时,提出管理会计建设的下一步工作重点:一是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要整合科研院校、协会、学会和企业等优势资源,结合我国会计发展实际和企业管理实践,加强管理会计基本理论、能力框架和工具方法研究,对新的经济现象、新的问题、新的观点视角,探本求源、去伪存真,形成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二是研究建立中国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加强国际、国内的学习、交流与合作,在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资格认证制度和评价体系。加强管理会计行业自律,实行规范化管理。三是研究建立管理会计公告制度。发布管理会计的定义、目标、基本概念、要素、基本内容、主要方法及案例说明等,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切实可行的概念与方法体系,做到理论上有支持,实践上有案例,指导和协调实务工作,并推动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向前发展。四是积极推进管理会计实践。管理会计的发展归根结底需要单位积极运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管理水平。要推动管理会计产学研有机结合,鼓励单位通过与科研院校合作等方式,及时总结、梳理提升管理会计实践经验,形成管理会计的应用案例,为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提供示范。五是加强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要改变会计就是记账这一观念,探索和优化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鼓励高等院校、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等加强管理会计专业方向建设和管理会计高端人才培养及后续教育,为我国管理会计发展建立人才储备。六是加强信息系统建设。鼓励企业建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会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从源头上防止“信息孤岛”。支持会计软件、中介机构向管理会计服务领域拓展,加快会计职能从会计核算到理财、管理和决策转变。目 前,这几项工作由财政部有关司局、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和中国会计学会等部门都分头在做,财政部要求各部门要加快工作进度,使中国管理会计师队伍尽快建立起 来,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服务,为提高单位资金使用效益服务,实现我国管理会计跨越式发展并在较短时间内接近或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
四、管理会计变迁和管理会计目标管理会计目标,概括地讲,是关于管理会计系统运行所要达到的境地的范畴。它 不仅是沟通管理会计系统与管理会计所处客观环境的“桥梁”,更是连接管理会计理论与管理会计实践的“纽带”。相对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是着重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一个会计分支。从发展历程看,管 理会计是随着经济社会环境、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以及管理科学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管理会计变迁也是管理会计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内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管理会计变迁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一是成本决策与财务控制阶段(20世纪20年代-50年代)。管理会计萌芽于20世纪初,由于生产专业化、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取决于产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成本的降低,管理效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 世纪20年代,泰罗提出的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标准化生产和专业化管理为核心的科学管理学说在美国许多企业中受到重视,“标准成本控制”、“预算控制”和 “差异分析”等旨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管理方法被引入企业内部的会计实务中。但由于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重局部、轻整体,二战后期逐步被现代管理 科学所取代,形成了主要致力于加强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与管理,尤其是对企业的未来进行科学预测与决策、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事前事中规划的相对独立的理论与方 法体系。在此基础上,以杜邦公司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倡导并发展了以投资净利率指标为核心的杜邦财务指标体系,用来衡量各个部门的效率和整个企业的业绩。管理 会计形成了以预算体系和成本会计系统为基础的成本决策和财务控制体系。1952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年会正式采用“管理会计”来统称企业内部会计体系,标 志着管理会计正式形成,自此现代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二是管理控制与决策阶段(20 世纪50年代-80年代)。随着信息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和不确定性理论被广泛引进到管理会计领域,加上新技术如电子计算机大量应用于企业流程管理,管理 会计向着精密的数量化技术方法方向发展。投入产出法、线性规划、存货控制和方差分析等计划决策模型在这一时期建立发展起来,建立了有关流程分析、战略成本 管理等理论与方法体系,极大推动了管理会计在企业的有效应用,管理会计职能转向为内部管理人员提供企业计划和控制信息。但由于管理会计对高新技术发展重视 不足,且依旧局限于传统责任范围并主要强调会计方面,其发展不仅落后于技术革命,而且落后于新的企业经营管理理论。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管理会计学者对新的 企业经营环境下管理会计发展进行了探索,质量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价值链分析以及战略成本管理等创新的管理会计方法层出不穷,初步形成了一套新的成本管 理控制体系。管理会计完成了从“为产品定价提供信息”到“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信息”的转变,由成本计算、标准成本制度、预算控制发展到管理控制与决策 阶段三是强调企业价值创造阶段(20 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流动不断加快,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和依赖程度日益增强,技术进步导致产品寿命缩 短,企业之间因产品、产业链的分工合作日趋频繁,准确把握市场定位、客户需求等尤为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管理会计越来越容易受到外部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 对决策相关性的冲击,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也迫使管理会计在管理控制方面要有新的突破,需要从战略、经营决策、商业运营等各个层面掌握并有效利用所需的 管理信息,为此管理会计发展了一系列新的决策工具和管理工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宏观性的决策工具和管理工具。比如,阿里巴巴的阿里云,可以通过云计算对客户的所有信息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判断客户的信用情况、供货或消费倾向、是否可以放贷等。这是管理会计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二是精细化的决策工具和管理工具。主要是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更加精细。比如,运用平衡计分卡将企业战略目标逐层分解,不但克服了信息的庞杂性和不对称性的干扰,也为企业提供了有效运作所需的可量化、可测度、可评估的各种信息,有利于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铁路,体制改革,直管站段,主辅分离
长期以来, 我国铁路一直实行的是“铁道部-铁路局-铁路分局-站段”的四级管理模式。铁路局和铁路分局作为两级法人, 以同一方式经营同一资产, 管理重叠、职能交叉、相互掣肘、效率不高, 对铁路发展形成了严重制约。特别是随着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运输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深入实施, 铁路局和分局两级法人的弊端越来越突出。2005年3月18日, 经铁道部党组研究, 报请国务院同意, 全国铁路设施了管理体制改革, 撤销所有铁路分局, 实行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的新的管理体制。这是我国铁路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变革, 对于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铁路新管理体制, 尽快缓解铁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 发展铁路运输生产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通过审视国外铁路管理体制的改革模式, 进一步解读我国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 能够加深我们对铁路改革的理解。
一、国外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模式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随着在公路、航空业迅猛发展, 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铁路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问题, 而且越来越突出。许多国家铁路市场份额急剧下降, 财务状况日趋恶化, 经营出现严重亏损, 成为国家政府的沉重负担。分析其主要原因, 既有技术不适应的问题, 也有铁路管理体制不适应的问题。日本国铁从1964年首次出现亏损到1987年解体, 累计亏损高达37.1万亿日元, 相当于政府一年的税收。德国铁路在1993年前, 累计欠下国家债务550亿马克, 而美国铁路到1970年有约1/4的铁路企业破产。
在这种大背景下, 许多国家围绕重新界定政府与铁路的关系、改革产权制度、调整内部组织结构、实施企业重组等推进铁路管理体制改革, 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模式。从改革铁路内部组织结构的角度看, 世界各国铁路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 北美模式
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主要特点是货运以干线为主, 组建货网一体的区域性铁路货运公司;客运在全国范围内组建一个公司, 租用货运公司的线路。
(二) 欧洲模式
以打通欧洲各国铁路界限、建立统一的运输网络为目标, 将铁路客货运营与线路基础设施相分离。
(三) 日本模式
以建立区域性运输公司为主, 组建6个区域性客运公司、1个全国性货运公司。
(四) 大一统模式
以俄罗斯和印度为代表, 将路网和客货运营合为一体, 全国组建一家铁路公司, 对全国铁路运输生产实行统一管理。
表1列出了美国、英国和日本铁路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改革前后的对比情况, 能够比较清晰地反映三种模式各自的特点和实际效果。
纵观世界主要国家铁路的体制改革, 共同特点在于:
第一, 实行市场化经营。各国铁路改革普遍以市场为导向, 对运输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 调整组织机构, 改革运价制度和财务制度, 引入市场化经营机制。
第二, 重新界定政府与铁路的关系。各国在推进铁路改革中, 注重调整政府与铁路的关系, 明确政府在铁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偿还历史债务、补贴公益性服务等方面的职责, 减少并逐步取消对非公益性运营亏损的政府补贴。
第三, 推进铁路投资主体多元化。各国在推进铁路改革中, 通过对铁路企业实施改组上市、兼并重组、股权转让、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 引入社会资本, 拓宽铁路融资渠道, 改变过去主要由国家投资铁路建设和经营的局面。
第四, 实施基础性改革, 为铁路体制性变革创造条件。各国普遍采取渐进式推进改革的方式, 欧洲各国铁路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结合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 调整生产力布局, 实施减员措施, 降低运输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日本铁路在民营化改革前, 先后5次实施内部改革, 通过整合编组站、实行货运集中化, 提高了运输效率。这些基础性改革, 为铁路体制性变革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 这些改革为世界铁路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也为我国铁路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经验。我国铁路一直以来所进行的各项改革, 也都是基于这些经验, 并结合我们的国情以及我国铁路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
二、我国铁路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 实行铁路局 (公司) 直接管理站段的体制
我国铁路设施的管理体制改革, 撤销了所有41个铁路分局, 并根据铁路网布局和客流货流集散的实际情况, 从优化运力资源配置、提高运输效率出发, 新成立了太原、西安、武汉3个铁路局。加上原有的15个铁路局 (公司) , 全国铁路共设立18个铁路局 (公司) , 所有铁路局 (公司) 实行直接管理站段的体制。具体改革方案是, 撤销太原、大同铁路分局, 组建太原铁路局;撤销西安、安康铁路分局, 组建西安铁路局;撤销武汉、襄樊铁路分局, 组建武汉铁路局;撤销哈尔滨铁路局所属的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海拉尔铁路分局;撤销沈阳铁路局所属的长春、沈阳、锦州、通辽、吉林、通化铁路分局和大连铁道公司;撤销北京铁路局所属的北京、天津、石家庄铁路分局;撤销郑州铁路局所属的郑州、洛阳铁路分局;撤销济南铁路局所属的济南、青岛、徐州铁路分局;撤销上海铁路局所属的上海、蚌埠、南京、杭州铁路分局;撤销广铁集团公司所属的羊城、长沙、怀化铁路总公司;撤销成都铁路局所属的成都、重庆、贵阳铁路分局;撤销兰州铁路局所属的兰州、武威、银川铁路分局;撤销乌鲁木齐铁路局所属的乌鲁木齐、哈密铁路分局和南疆铁路临管处、北疆铁路公司。
(二) 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
从1998年开始, 工程、建筑、工业、物资、通号五大总公司与铁道部签订了资产经营责任书, 实施结构性分离;运输系统首先在四个不设分局的铁路局 (呼和浩特、昆明、柳州和南昌铁路局) 试行资产经营责任制, 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到1999年, 全路14个铁路局全面实行了资产经营责任制。2000年, 铁道部对辅业进行大规模剥离, 原由铁道部直接管理的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工程总公司、建筑总公司、通信信号总公司、中土公司等五个非运输企业和十所高等院校与铁道部脱钩。到2005年, 基本完成了教育、医疗机构移交工作, 共有826所铁路中小学校、208所铁路医院移交地方政府管理, 包括2003年移交国资委的铁通公司、物资总公司和42家设计施工企业, 有35万人从铁路主业中分离出去。
三、铁路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变化
(一) 提高了运输效率
铁路局和铁路分局作为两级法人, 都履行配置运力资源的职能, 造成运输组织指挥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对职能重复, 限制了运力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在全国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情况下, 解决铁路运输能力紧张、对国民经济发展“瓶颈”制约的问题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这一方面要加快铁路建设, 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内涵扩大再生产, 进一步挖掘运输潜力。撤销铁路分局之后, 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 减少了运力配置的中间层次, 为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和优化运力资源配置创造了条件, 有利于优化运输组织, 提高管理效能, 提高运输效率。
(二) 有利于发挥新技术装备的作用
经过不断的技术创新, 尤其是连续五次大面积提速, 我国铁路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进步, 线桥隧涵质量明显提高, 通信信号设备几经更新换代, 机车全部实现了内燃和电力化, 客车和货车车辆技术也有了较大提升。在2004年第五次大面积提速后, 主要干线客运机车交路已经由过去的不足500公里延长到900多公里, 直达特快列车的机车交路达到1500公里左右, 直通货车的机车交路已经由过去的不足280公里延长到500多公里。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实施后, 这几个数字还将有大幅度增加。随着客运专线等高等级铁路的建设和客车动车组、大功率货运机车及调度集中等先进技术装备的应用, 固定设备和移动设备的安全可靠性以及修程修制都将发生重要变化。运输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形势, 客观上要求改变现有的生产关系。通过撤销铁路分局, 可以打破管理层次多、铁路分局管理跨度小对新技术装备作用的限制, 适应不断扩大运输能力的需要。
(三) 有利于减少运营管理成本
撤销铁路分局, 可以精简机构, 减少铁路管理人员。更为重要的是, 可以减少管理层次, 解决由于两级法人以同一方式经营同一资产, 而造成的管理效率不高和增加管理成本的问题。同时, 在铁路分局机关有一大批具有实践经验、熟悉运输业务、经营管理能力强的人才, 由于铁路局与铁路分局管理重叠, 这批人才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撤销铁路分局之后, 这批人才有的安排在了路局机关, 有的充实到了基层站段和车间, 都在各自岗位上发挥了聪明才智。
(四) 有利于推进铁路管理体制创新
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走向是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事企分开,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撤销铁路分局, 解决两级法人以同一方式经营同一资产的问题, 有利于推进运输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由于目前我国铁路运输能力严重不足, 提高路网综合运输能力是当务之急, 铁路改革必须坚持运输集中统一指挥和路网的完整性等重要原则。撤销铁路分局, 实行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管理的体制, 既有利于运输的集中统一指挥和路网的完整性, 又为未来铁路管理体制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提供了广阔空间。
(五) 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
铁路局作为运输企业, 是铁路运输管理的主体。由于铁路分局这一管理层次的存在, 制约了铁路局管理主体作用的发挥, 不利于铁路局及时了解运输工作的实际情况, 不利于及时有效地解决运输生产中的问题。撤销铁路分局后, 铁路局的管理主体责任更加明晰, 企业管理的效率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罗金保.铁路运输企业直通式管理探讨[J].铁道运输与经济, 2007 (7) .
[2]、发挥新体制新布局优势促进运力资源优化配置[J].中国铁路, 2007 (4) .
[3]、谭克虎.从促进合资铁路发展看我国铁路管制的改革[J].经济问题, 2007 (6) .
[4]、徐禹.现有体制下铁路融资难点分析及建议[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7 (3) .
[5]、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铁路发展回顾与展望[J].铁道经济研究, 2007 (3) .
[6]、世界铁路发展的一般规律[J].铁道经济研究, 2006 (1) .
[7]、刘志军.认清面临的形势推进和谐铁路建设实现我国铁路又好又快发展[J].铁道运输与经济, 2007 (2) .
【管理咨询课概述】推荐阅读:
管理咨询师学习经验管理咨询师经验技巧:管理咨询的特点09-22
仓储管理概述11-17
绩效管理管理咨询报告07-24
滴灌系统运行管理概述05-27
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概述09-12
管理咨询项目计划安排09-21
薪酬管理咨询调研提纲09-27
erp供应链管理概述06-24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概述09-17
实践题--企业管理咨询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