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的指导小学生感情朗读

2024-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有效的指导小学生感情朗读(精选13篇)

如何有效的指导小学生感情朗读 篇1

内容摘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大纲还规定:“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那么如何有效的指导小学生感情朗读呢,我是从一下几点进行指导的:

一、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

二、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朗读技巧。

三、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四、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关键词:

感情朗读 朗读技巧 朗读方法 语调、语速....以演促读 激发情感 训练语感 朗读兴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大纲还规定:“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学会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连贯,对文章的结构和节奏把握得更加准确;可以理清文章的层次,体会文章的主旨;可以丰富材料,锻炼语言能力,规范语言技巧。小学生热情活泼,极易被新鲜的事物所感染。他们有着丰富的感情和表情,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朗读在教学在的重要作用。积极采用各种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那么如何有效的指导小学生感情朗读呢,下面就淡淡我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一、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 叶圣陶先生说: “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由此可见,朗读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一篇文章要想让学生读的正确,流利就实属不易,更不要说声情并茂了,因此我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硬任务,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必须做到。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达到正确、流利,我是严字当头,要求学生朗读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唱读,不重复朗读字句。每一节课,我都逐段逐句的过,一字也不许学生错,就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必要时不仅反复做示范,而且还领读。课堂上我尽量给每个学生都提供朗读的机会,让他们在读书的时候语速要略慢一些,多读几遍,做到“四不”。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为学生今后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

二、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朗读技巧

关于朗读技巧(如重音、速度、语调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不容易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循循善诱的逐步引导。

1、加强标点符号的指导。

在一篇文章中,标点符号可以帮助确定停顿和语调,各种标点符号都有自已一定的语气、语调,要教会学生掌握这些技巧。在低年级教学时,首先就要向学生讲清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及自然段间停顿时间的长短,并要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的不同读法。如《2008,北京!》一课要注重感叹号的读法;《识字3》一课要侧重疑问语气的读法;《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课要侧重逗号、句号的读法。

2、强化词语、句子间的停顿

低年级学生在朗读时常常爱一字一拍拖腔拉调地唱读,这是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分配能力差,他们识字不多,朗读时把注意力集中在读准字音上,而忽略词与词的联系,忽略句子意思的表达。教师在教学时就要着重注意这方面的指导。在指导学生朗读过程中可在适当的时候由教师有目的性的示范朗读,让学生照着教师的样子多练习,跟着老师读课文。变换多种朗读的形式,一个学生读,大家评议;学生比赛读;跟老师比赛读;小组内读一读,组员评议等多中灵活多变的形式以调动学生读好课文,多读课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培养语感,加强训练,逐步学会一些断词、断句的技巧、方法。

3、把握好语调、语速的变化。

学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能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却不能恰如其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应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学生知道停顿、轻重、语气等在朗读中要如何随着表达的需要而变化,从而提高朗读的表现力,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一般情况下,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情况的句子,常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赞美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描写优美景色的句子,要读得语气舒缓,柔和,美一点;表示悲痛、沮丧的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到底具体怎么读应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去把握,如《夕阳真美》一课是一篇优美得描写夕阳西下时美丽景色的课文,在朗读时语气就应柔和,舒缓些,读出美美的感觉。再如《狼和小羊》一课中,狼的角色性格是凶狠、蛮横、不讲道理的,在朗读狼说的话时就要读出凶狠,霸道的语气,语调要低沉些;而小羊的角色性格是温和的,在朗读小羊说的话时语气就应柔和些。

三、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准读好文章,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兴趣的提高。朗读可采取以下形式:

1、带读,教师或读得好的学生带领学生读。2、学生自由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3、个人读,由教师指一名学生朗读。4、范读,由教师示范朗读或者录音机范读。一般说来,开始新授或教学重点时用范读来对学生进行示范、帮助作用。5、开火车读,可读同一课文,也可按课文一节一节地开火车读。6、分角色朗读,要先指导学生体会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研究语调和语气,在分别练习的基础上,再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下去。7、齐读,让全班学生一起朗读。在课堂教学法中,我们应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去吸引学生,促使学生兴奋起来,达到乐读的功效。

四、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低年级学生对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个目的难度并不高,但要读出课文中的感情就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了。因此,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低年级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利用挂图、插图、多媒体课件或联系感性经验,使课文的图景、情节在头脑中映现出来,能很好地激发情感。我们可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利用图画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文字的理解,需要以直观形象来辅助。比如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时,教师便可以给学生出示各种姿态的丹顶鹤的图片,结合图片这种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丹顶鹤这种动物,理解课文中对丹顶鹤的描写,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美丽可爱的丹顶鹤,产生对丹顶鹤喜爱的感情,以读出、悟出课文中的感情。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感情。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对促进学生理解课文以朗读出课文中的感情有很大的帮助。比如《云房子》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雨后天晴时天空美丽景色的文章。在教学时可以结合课文让孩子欣赏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有关动画课件,让孩子直观地看到美丽的“云房子”是什么样的,从而可以有感情地去朗读这篇课文。

3、结合表演形式,以演促读。

如何有效的指导小学生感情朗读 篇2

一、准字音抓根本

没有完全认识课文的生字以及了解课文内容, 学生不可能从文中读出感情来, 即根本不可能有感情朗读课文。如果在学生没有扫清字词障碍, 没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就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结果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我们要想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对于学生来说读准字音是读好课文的关键, 字音都读不准如何读好课文。在教学中, 我充分发挥拼音的特殊功效, 让学生把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然后利用课堂资源如:查字典、找同学、请教老师等方法进行识字。最后, 在老师的带领下带着拼音抽读生字卡片, 去掉拼音读卡片, 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来巩固学生的识字, 突破读准字音这个难点。

二、重词句强训练

学生在读词的过程中容易把词读破, 特别是四字词、五字词的短语。在语气的轻重上学生不易把握。在教学过程中, 我就把词语中读音较重的字做上记号, 以便学生把握。在指导学生读词的过程中我还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如:采取开火车的形式依次往后读, 在读的过程中看谁读的又快又准是否有拖泥带水的现象。又如:老师或同学说词语, 其他学生辨别语气的轻重。

在讲授一篇新课文的过程中, 我首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 把难读的句子作上标记, 然后小组进行交流, 在交流中很多学生就会感到句子太长, 不知该如何换气, 不知在哪停顿。出现上述问题, 我就采取了以下措施:1、老师范读, 要求学生边听边在书上作上记号看看老师在哪个字、哪个词的后面进行了停顿和换气, 然后也学着老师读一读。2、老师板书难读的句子, 然后领着大家读。通过反复的训练, 学生就不会觉得句子难读了。

三、作示范激兴趣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时候, 教师如果能做一做示范效果会更好。如果教师只是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 不应该怎样读, 不亲自读来给学生以示范的话, 尤其是在学生想读而读不好时, 不仅不能达到教学目标, 也不能体现课文所要显示的教育目的, 更有可能打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许下一次你再叫小学生有感情朗读时, 他 (她) 就不会再举手了。这不是我们所要的教育。故作为教师, 我们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的每个环节, 就说在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一环节, 教师就应该做示范, 学生也就有了一个学习的样子, 也就不会出现以上的情况了

四、融感情深体验

薄俊生校长在执教《狼和鹿》时说:“读书要把自己当作者, 一个讲故事的人, 把你看到的景象, 喜怒哀乐, 通过自己的表情、语言, 表现出来。那种朗读才棒!”可见感情朗读是对理解课文、人与文本交流的一种情感上的升华。要想使学生读好课文, 必须要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 体会其思想感情。除此之外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 让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把自己喜欢的词句, 理解的词句再结合书中的画面或加上自己的想象进行拓展, 最后再进行美读训练。如: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 主人公感情线索变化多多, 一会儿兴奋, 一会儿着急, 一会儿灰心, 一会儿悲痛欲绝, 丰富的感情只有让学生入神入境地读才能体会小主人当时的心情, 我利用动作加感情进行感情朗读, 兴奋时我们的行为身态如何, 面部表情如何, 营造一种表演气氛让学生表现, 一次次的模仿秀, 一阵阵欢天喜地。主人公的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这时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情就把握了。被文章的内容所感染, 与作者产生共鸣, 这样的朗读才是薄校长所说的“把自己看成作者, 一个讲故事的人”。感触越深, 孩子们也就记得越长,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互评价有动力

在朗读过程中光让学生读, 而没有一个正确的评价谈不上是一个完美的结局。每个学生都喜欢表现自己,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在朗读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评价的能力。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评, 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 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及思维能力。然后教师再加以总结, 要用欣赏的眼光去评价学生, 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评价。如:“我想你以后一定能成为一名播音员, 你真情的朗读让全班同学都很羡慕!”通过这些激励性的评价学生才能为以后的朗读打基础, 才能更有激情的读好课文。

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的感情朗读 篇3

一是重视朗读示范作用。加强教师的朗读示范

一个擅长朗读的教师,教的学生朗读能力大多都很强,这固然有其他的因素,但教师潜移默化的作用毋庸置疑。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把握语气的朗读经验多来自模仿。比如《小松鼠找花生》中的句子:小松鼠感到很奇怪,自言自语地说:“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

小松鼠没看见希望中的花生果,心中自言自语地嘀咕,有失望,更多的是困惑不解。一年级的学生不可能体会这么深,更不容易准确把握这丰富的语气,老师适时的示范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从老师的示范中。他们会听出自己体会不到的意味。当然,这一过程不是机械地教和模仿的过程,要让学生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读,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这样的示范,就不光是语气的示范,而且是思维、理解等过程的示范,这是至关重要的。

二、要重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过程中,对词语给以足够的重视,引导学生留意这些词语,感悟这些词语传递出来的信息,继而读出它们的意思。如:在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时,文中有一个句子:

小白兔常常给白菜浇水,施肥,拔草,捉虫。

师:在这个句子中哪个词语能告诉你小白兔很勤快?

生:“常常”这个词语告诉我们小白兔很勤快。

师:你能读出小白兔勤快的感觉吗?

生:读句子。(学生自然把“常常”强调出来了)

低年级的课文,多是有趣的故事,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前面通常都有明确的提示语,让学生学会注意这些提示语,对他们在读课文时把握相应的语气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教师要适时点拨指导

学生在朗读时由于无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所以读不好语气。这时教师应适时进行点拨指导。比如《小柳树和小枣树》中“小柳树实在忍不住了。她问小枣树:‘你怎么不说我呀?”’一句,学生在读时多强调“说”字。可是联系前文,小柳树几次“说”过小枣树,当小枣树结了枣子时,小柳树终于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她满以为小枣树会像她一样也说自己,可是小枣树什么也没有说,她忍不住了才这样发问。这样看来,读这句话时应该强调的是“我”而不是“说”。

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自己的朗读实践无论如何是不能省略的环节。在学生自主读书的过程中,教师只要用心倾听。就会听出学生理解上的一些问题,对症人手,指导学生读出应有的语气。

四、要重视学生间相互的朗读评价

在语文课上,经常会有学生间的朗读评价,朗读评价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你读我评,实际上,对别人朗读的评价,是以用心倾听和理解为基础的,在评价中,不仅涉及对词句、标点的理解,还有生活经验和积累的充分调动。而这样的过程,是学生自悟的过程,是直指语感的。

如何有效的指导小学生感情朗读 篇4

――《香港,璀璨的明珠》听课有感

十一小 熊 艳

2010年12月3日,作为珠山区《小学语文朗诵评价问题困惑及对策研究》课题组成员,我聆听了二十一小吴琳老师上的一节课题研讨课--《香港,璀璨的明珠》。这是一篇第五册的略读课文,从“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和“香港夜景”这几个方面描写了香港,赞美了这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课堂上,吴老师亲切的教态,动听的嗓音,优美自然的过渡语言,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我知道同学们喜欢吃,但最喜欢的还是玩,接下来我们去海洋公园看一看”,“同学们吃饱了,玩累了,天也渐渐黑了,让我们一起看看香港的夜景”等等,老师用语言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感受到香港的美。而课后的课题研讨会上,徐老师中肯而准确的点评,吴老师的自评,课题组成员热火朝天的讨论,都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进一步反思自己在平时教学中朗读指导与评价的方法是否有效。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它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文内容,领会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更高层次来说,朗读也是学生主体性与创造性的显现。因此,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指导学生的朗读。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把“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我们不论是在平时,还是在课题组的研讨会上,都经常讨论:该如何指导朗读?我们也经常反思:怎样指导朗读才有效?有关于朗读指导的诸多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们。通过观摩课题组这一段时间精心组织的二十二小、六小、二十一小这几次研讨课后,我的心一下子亮堂了许多。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做以下几点尝试:

一、范读引路。

我教的是二年级,一般来说,低年段的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小,对句子结构不熟悉,朗读时容易加字、漏字,读破句子。这时,老师的范读,对学生就是一种朗读的信息暗示,学生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的进行模仿,一般地说,老师艺术性的范读比听录音更让学生感到亲切,更能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而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的精彩范读,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能极大地激发孩子的朗读兴趣。所以说,恰当运用范读,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帮助较大。

二、关注个体朗读能力的发展。

怎样指导朗读才有效呢?我认为无论是哪个同学朗读后,老师的指导一定要针对他的朗读,既肯定优点,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他在听了老师或同学的评价后,至少再读一次。这样扎扎实实的指导,无论是对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还是水平低的学生,都是实实在在的帮助。坚持下去,哪怕是一节课,只有几个同学有收获,一天、一个星期、一学期、日积月累,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就会是相当可观的。因此,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要做到因人而教,因人定标,关注学生个体朗读能力的发展。

三、把握重、难点。

我觉得在教学略读课文时,内容应有所取舍,应把握重点和难点,而不是面面俱到。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只抓重点的词句段进行理解,去体会,去研读。而对于相似语句、段落,可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读喜欢的句子,去品味,去记住它们。在记忆、品读的过程中,课文内容就已深深地留在孩子的脑海中。如《香港,璀璨的明珠》这一课,在教学时,可以重点教“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和“香港夜景”其中的某一个段落,让孩子用学习这一段落的方法,自主学习其它相关段落。这样老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了。

四、自评、互评相结合。

自评,要求每位朗读的学生进行朗读后的自评,如哪儿读得最好,哪儿读得不甚理解,哪儿的读超过了别人,哪儿的读有问题。用这种形式促使朗读者自我反思,能增强朗读者的理性思考,减少朗读的盲目性。而老师对朗读学生的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中老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予肯定。学生们在老师的鼓励中会树立自信心,读的兴趣就会更高。而同学之间的互评也就会着眼于朗读者的优点,而非不足之处了。

如何有效的指导小学生感情朗读 篇5

新一轮课程体系改革如火如荼,语文课堂教学花样翻新,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受得情感的熏陶。”为此,我们课题组在本学期着手开展了朗读指导有效性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具体措施】

开学不久,我们在校领导的指导下,依据课题方案和教学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计划。首先明确本学期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即: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分层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次每月和其他老师轮换上研讨课。老师们都能认真钻研教材,开展集体备课,精心预设教案。在研讨过程中,我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集体备课,确立教案——认真听课,详细记录——专题学习,展开评课——集思广益,达成共识。我们将本课题作为学校教研组研究的课题,每次的活动都扎实有效。【点滴收获】

心理学研究表明,幻想是儿童的一种天赋和本能,富有幻想、好奇心强几乎是所有儿童共有的心理特性。在低年级教材中童话占很大的比重,而童话这种文体,正是以其幻想性、可读性,牢牢地吸引着少年儿童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如何让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呢?通过学习很研究,我们一致认为,老师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通过读一读、讲一讲、演一演、想一想等多种形式,亲近文本,走进文中的角色,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通过研讨,认为应该改变第一课时的程式化,学生的“读”要富有层次性,每次“读”都要有相应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索,努力改变了第一课时的“读”的泛化现象。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合理、既解决了第一课时的共性问题,又能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努力做到“课前预习,课中扎实,课后延伸”。现在的课堂是书声琅琅、“读”领风骚。如何使朗读指导更有效?和刘晓芳、李颖莉两位老师经过探讨,认为朗读不仅是技巧的指导,更是引领学生深层次地读悟,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读悟方式,立足文本,创设情境,体现朗读过程的层次性和朗读目标的有效性,注重朗读评价,丰富学生的语感,定会取得良好效果。【存在问题】

如何有效的指导小学生感情朗读 篇6

宝泉岭管理局新华农场学校 李晓芳

“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主要的教学手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语文老师常有这样一种感受:小学生阅读量小,阅读习惯没有养成,朗读方法欠缺,所以学生课堂朗读的实效性不高,效果不理想,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做法:

一、朗读中存在的现状 :

1、朗读形式太单一,指导性不强。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重视朗读的意识逐渐加强,但是在朗读的形式上还是比较单一,比如: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养成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的不良习惯。还有的教师为了节约时间,课堂上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又怎么能达到会读呢?

2、朗读时间不充分,目的性不强。

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把朗读仅仅当成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过渡,往往是学生在听完教师范读或自读课文后,便很快在进入了对课文的分析和探讨,学生没有深入地读课文怎么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呢?老师对读本身缺少指导或指导只停留在表面,而把绝大多数时间都消耗在轰轰烈烈的提问讨论之中,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种形式。

3、朗读指导方法单调,操作性不强。

在教材中很多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亦或是有意蕴的,通过老师相机地指导朗诵能更准确的把握文章内涵。可是许多教师为了尽快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直接让学生在文本中注明哪个词重读,哪个地方停顿,哪个句子要读快,哪个句子要读慢,哪个句子要用激动的语气来读,哪个句子要用痛苦的语气来读等等,结果学生的感情朗读成了按图索骥的拼读符号,造成了情感的苍白,语言的生硬。甚至有的教师就是一遍遍让学生读,机械、重复、声嘶力竭的朗读没有丝毫指导作用。

二、提高有效指导朗读的策略 :

朗读是一项能力,课堂是训练朗读的主阵地,出色的朗读训练能高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利于学生对于文本地理解与解读。因此,教师对朗读要有具体指导的策略:

1、明确朗读要求,充分初读感知。

初读是学习一篇文章的重要阶段,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独立体验文章的阶段;是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部分词语,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己提出问题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不能作为形式走过场,必须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认真自主阅读。没有三至五遍的认真朗读,学生不可能对文章有较好的整体把握,理解水平低的学生更是不可能读懂文章的大意。一篇课文,不是读十遍二十遍就叫做重视朗读。学生每一次朗读,都要有目的,老师都要提出要求,初读时首先要让学生读的准确、通顺,然后再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美感,读出不同的语气。初学课文时,让学生倾听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让学生一下子把握了朗读的情感基调,找准朗读的感觉,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书,在老师的领读,引读等多种读书方法的指导下,使学生随文识字,听读中识字,这样有利于学生读通课文,产生读书的愿望。

2、融入朗读指导,细致精读感悟。

新课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朗读的总要求。这里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建立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的,所以,有了充分的初读,精读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牵一发动全身就成为可能,精读的目的也才能达到。

为了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在设计朗读训练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阶段和教学内容灵活选用训练形式,以达到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全程参与的目的。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体读、合作读,可以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选择哪种合作形式要根据文本特点和所表达的情感需要。(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去选择朗读训练的形式。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可以多采用一些如表演读、开火车读、接龙读、同桌读或小组合作读、比赛读、齐读等形式。如低年级《雨点》这篇课文,可以采用师生合作读,本文共有八句话,教师读单句,学生读双句。教师:雨点落在池塘里,学生:在池塘里睡觉;教师:雨点落在小溪里,学生:在小溪里散步……(2)根据教学阶段去选择朗读训练的形式。如在品读阶段,主要是解决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并在读中体会文本语言的精妙。此时宜采用个别读、引读、轻声读、看图读、角色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看、读中想、读中议、读中品悟,体会所读文本语言特色以及所表达的含义或思想感情。如: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可采用教师引读的方式:教师:当父亲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的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学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教师: 当父亲伤痕累累,一次一次想要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还是这句话——(学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教师: 当儿子在漆黑的废墟下害怕,无助,给他巨大力量的仍然是这句话——(学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3)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朗读训练的形式。如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篇幅较长,以默读为主、选择重点段落朗读为辅的方法。诗歌、散文采用诵读、精读的方式。让学生领读、自由读,甚至是摇头晃脑地闭目吟诵,让学生在头脑中浮现诗歌所描写的场面、景色。童话故事、戏剧就可以分角色朗读。总之,一篇文章,并不是所有朗读形式都要用上,选择什么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要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经常采用不同形式朗读,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

3、注重评价作用,深层品读升华。

提高学生朗读水平除了方法指导外,对学生恰当的朗读评价也是一项很有效的措施。一些学生一开始朗读就出现困难,甚至部分学生惧怕朗读,连最起码的单独起立面对大家大声朗读的勇气都没有。(1)评价充满赞赏。对待读的不流畅、没感情的学生,教师要从这些学生的发展出发,用欣赏的眼光来肯定与激励学生,适时、适当的激励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朗读兴趣,树立自信。(2)评价巧妙机智。在朗读中出现些小错误,漏个字、加个字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可是,如果学生的朗读错误百出,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教师也一味地夸“棒!”“好!”就是不负责任;如果见学生的表现与自己的要求相差甚远,可以用“谁再来”的方法另请高明,频繁地更换学生,直至找到高手,同样也是不可取的。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当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或找其他学生做示范,做到引而即发。(3)评价多元生动。教师、学生都可以成为了朗读评价的主体,课堂上既可以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有学生间的互相评价,还可以有学生的自我评价。无论采用哪种评价方式,都要让评价者给被评价者做出合理的解释,指出其优劣,说出其理由。这样,学生评价他人、被他人评价的机会增多,受评价的空间增大,多读多悟无疑会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如何有效的指导小学生感情朗读 篇7

一、找准文本,有情可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明读者已经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理解了,已经体会到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是,有些文本并不适宜有感情地朗读,如《石头书》这课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告诉我们有关化石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将来用科学的道理。但是,一位教师在执教此课时,拼命地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叔叔向川川、磊磊介绍化石的那一段话,这段话就是一个科学知识,文本根本就无情可读,可想而知学生也只能无病呻吟。纵观,苏教版教材要求有感情地朗读也不过50%左后,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研读文本,根据课文特点、学生体验、实际教学情况,确定教学目标。不是每篇课文都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有些只要正确、流利朗读即可。只有立足学生实际,紧扣教材内容,目标定准了,才能保证课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有效性。

二、感悟文本,有情可抒

感情应该发自内心深处,来自灵魂的触动。只有感悟理解了文本,学生才能情由心生。“感悟感悟”,不能“赶着学生悟”,要在尊重学生理解文本的的基础上再去“悟”,这样学生才能让自己“悟”出的情抒发出来。读,只有一步一步来,在感知、理解、体会的基础上才能行之有效。朗读指导应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扎实、有效地深入地理解、感悟文本,从而让学生有灵气地抒发出自己从文本中悟出的那份情,这样的朗读才是有效的、高效的。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槐乡五月》一课时是这样教的:

……

师:你从哪儿感受到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生:(站起来就读)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师:哪些词描写了香?

生:清香、醇香、浓香?

师:(出示三个词语)哪个同学来读读这几个香的词语?

一个学生站起来,有声有色地读着,三个词由轻到重。

师:(追问)一个比一个香了,你为什么这么读?

生:清香是淡淡的香,醇香要浓一点,浓香就更香了。

师:文中还有香呢,从哪儿看出啦?

生: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师:一个“浸”字读懂了吗?(指名一生读文)

师:一缕淡淡的清香但不够!老师也很喜欢这句话,听老师读一读。(师范读)这才是扑鼻的浓香。(生齐读)

师:这正是——

生:(学生自然而有感情地接下去)清香、醇香、浓香……

师:这就是——

生:香海!(学生的感情自然地喷发)

师: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了是飘香的季节?

槐乡的山山洼洼……

有的槐花抱在一起……

“嗡嗡嗡……”

教师又从槐花的多、以及把蜜蜂吸引来等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槐花的香无处不在。

师:(小结)槐乡的花儿是香的,槐乡的饭是香的,槐乡的人是香的,就连槐乡的空气也是香的,槐乡的香气无处不在。槐乡的一切都——浸——在香海中了!

到这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是深沉的、扎实的、真实的,对“浸”也就有了透彻的理解,此时再来朗读,学生也就有了灵感、有了灵气,情感悠然而来,水到渠成。

三、范读文本,有情可依

学生具有向师性和较强的模仿能力,李吉林教师说过:“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因此,教师特色的范读能披文入境,融情于声,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氛围,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共鸣。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虎门销烟》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硝烟整整持续了23天,二百多万斤鸦片化为烟渣,随着潮水卷进了咆哮的大海”,学生的朗读可谓是无病呻吟,故意做作,找不准感情基调!教师在听后学生朗读之后,范读时抓住“23天”、“二百多万斤”两个数字,首先让学生体会到当时流入中国鸦片之多、销毁时间之长,同时感受到林则徐硝烟决心之大、硝烟场面之壮观,学生在教师范读之后感悟了文本并且能有感情地读好这句话,深深感受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由此可见,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不仅能感染学生,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而且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为他们有效地练习感情朗读作了榜样。

如何有效的指导小学生感情朗读 篇8

◆山东魏桂成读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训练语感的有效手段。只有口诵心惟、熟读成诵,说写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妙语连珠。我认为,要读出文章的感情,可从一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深入理解文章,把握朗读基调

只有深刻领悟了文章的中心,才能正确读出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如朗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时,要语速适中,语调庄重,重点词语清晰沉稳;在朗读《桂林山水》一文时,则应用语轻盈,婉转流利。朗读的基调找准了,再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尽可能地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并自觉地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字中去。

二、掌握必要的朗读技巧

停顿恰当。朗读文章时必须处理好停顿,以便有效地控制语速,更明快地传达语句和段落的意义。如果停顿不当,或一口气读下去,或停顿得支离破碎,就会影响文章语意和中心思想的表达。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我端起这个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一句,在“碗”后稍顿片刻,就更能突出那碗鱼汤的来之不易。

轻重适宜。朗读和说话一样,每个音节的轻重并不都是一样的,须强调的地方读重一些;次要的,一般的地方读轻一些。朗读时有轻有重,才能把文章中生动活泼的描写表现出来,引起听者注意。比如:“我们十分爱读《小学生导读》。”重读“我们”,可以清楚地告诉别人是谁喜爱读:重读“十分”,是为了强调我们喜爱的程度;重读“爱”,可以强调出对《小学生导读》的态度;重读“小学生导读”,是为了着重说明喜爱的对象是哪份杂志。(教学论文)再如《跳水》一文中“即使孩子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一句,应重读“难以”,强调“难以”是为了突出孩子危险的处境。

教师如何有效的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篇9

张成

大凡语文老师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每当分析课文时,问题提得稍微有些深度,举手的学生就会大大减少!每当考试中的阅读分析题文章达400字以上,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大大下降。从历年的语文考试中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学生的阅读理解存在严重的问题,不是忘了点标点,就是忘了加标题;不是不会用自己的话解释词语,就是不会用自己的理解来回答问题,一旦不能用“摘录法”便有一种手足无措之感„„是阅读教学的问题?还是学生的能力问题呢?方法 课堂上没少讲,为啥就是那么高投入低成效呢?

原因是很复杂的,但有一点很显然,那就是结果是这样,却仍没引起教师的高度关注,我们的阅读课依然“涛声依旧”;即使关注了,改进了,成效也不太明显。虽然新课程开始一年多了,但阅读课上:读通全文——初步感知——精读课文——— 总结巩固————完成练习的经典五步模式仍是屡见不鲜。课内如此,课外阅读更加糟糕,有些学生读了五年书从来没进过一次图书馆。大部分学生认为没什么好看。看电视的比比皆是,看书的却寥寥无几,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当然看电视也是一种很好的信息积累,问题是没人引导,所以停留在娱乐上,长此以往就会养成对直观画面的依赖,而对书的漠视却令人无比担忧。

是书不好看吗?当然不是。是学生没在书中找到过快乐的体验,因此也就无所追求,电视给学生的是直接的视觉和听觉上的快乐,或是其它丰富的信息刺激,而文字只有通过理解、想象才能发挥信息效能,既然无快乐,索然无味的事,我们可爱的学生怎么会做呢?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方面的规定: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以后逐渐增加;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小学阶段背诵古诗文70篇。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它对人才的知识、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提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名人名家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给我们以启示: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怎能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涨的孩子们?无论是阅读教学现状,还是时代社会的要求,都需要我们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尤其是学生自身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更需要组织学生强化课外阅读,激励大量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品尝到无穷的乐趣,从而促进阅读兴趣的不断拓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将来博览群书打下扎实的基础。那么如何来有效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一、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兴趣,就会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变“被动读”为“主动读”,“要我读”为“我要读”。只有当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了强烈的阅读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书籍。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尤其应该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和乐趣相联系。用“兴趣”“乐趣”这两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步入知识的殿堂.介绍读物梗概激发阅读欲望。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姑娘》《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可介绍《安徒生童话选》;结合《赤壁之战》的教学,教师可出示《三国演义》(儿童版)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指导课外阅读,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正确合理的选择自己所需的作品,快速准确的运用阅读方法,做好读书笔记,课外阅读才有效率,才有收获。

1、推荐与课文相联系的书籍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差。如今的课外书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并不都适合学生阅读。作为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工作。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我们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上完了《丑小鸭》,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了《景阳冈》,可以向学生推荐《水浒传》。

2、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

小学六年,跨度较大。我们推荐读物时,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每一级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提供书籍名单。如:

三、四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我们就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宝葫芦的秘密》、《儿童科幻小说》、《十万个为什么》、《樱桃小丸子》等书籍。

3、推荐与习作要求相关的文章

习作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大量的阅读可以为习作铺垫。如学习《水上飞机》,了解了说明文的写法,动员学生对身边熟悉事物加以说明介绍,进一步明确介绍事物的方法。

4、从时空结构上推荐有关内容

在实践中,大胆地将报纸、杂志、小说、影视、广告、标语等语文信息引入课堂,丰富深化教材内容。如今年神州七号飞上太空,振奋人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相关报道,了解事件始末。

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的是略读。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把略读分为游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我们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切忌拔苗助长。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

四、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摘抄好词好句,科学珍闻,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提纲型:在读过一本读物后,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感想型:再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象型: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我们要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

五、营造阅读的环境

众所周知,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为学生创造阅读的良好环境。阅读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种,所谓硬环境就是创设良好的外在阅读条件,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训练好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课外书的准备必不可少。我们学校为每班购进了一百册新课程必读书籍,每学期班级之间,年级之间进行互换,达到资源的充分共享;班级书架就像一个中转站,方便每个学生的借阅,而家庭书架则是学校课外阅读的重要延伸,学生在家的时间最多,也是阅读的重要场所。教室四壁张贴关于读书方面的标语,这些标语在语文教材中随处可见,如“好读书,读好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大量标语充斥在学生的视野,经常看到或诵读到,都会激发起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那么什么是软环境呢?软环境就是教师在与学生的阅读交流中建立的一种美好的情感氛围。比如,教师对学生阅读成果的赞同和肯定。对于课外知识比较丰富的学生,可毫不吝惜赞美之词,“小书迷”、“小博士”、“成语大王”、“字典通”都可成为对这些同学的昵称。

作为教师,还要努力让学生轻松的阅读。所谓轻松的阅读,就是让学生在没有过高要求、没有过重压力的环境下阅读。我们要让学生轻松地从事阅读活动,让他们尽情享受阅读的美,而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阅读兴趣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低年级的孩子认识的字比较少,对阅读本来就有畏难情绪,如果教师提出太多的阅读要求,便会打击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是记忆力优于理解力,明确了这一特点,教师更应该降低理解的要求,不求一步到位。

加大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水平,已逐渐成为小学教育界的共识。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教师一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交流能力就会提高。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为了让他们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篇10

这次的培训,使本人获益匪浅。懂了更多的知识,长了更多的见识,明白了许多道理,这当然都是关于我本行的。理论要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今天我班门弄斧,谈谈我个人关于有效学习的粗浅看法。

现在,几乎所有的同行都有一个共识,现在的学生不好教,怎么说怎么做都好像少了一把火,简单说,无用功做的比较多。怎么样才能实现无用到有用的转变呢?我认为教师教授学生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到,怎么样才叫学到?学生如何才能学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下面我准备就这三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怎么样才叫学到。这个问题很简单,直接参照我们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即可。它包括在知识的获得,能力的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获得。以“在文化生活中的选择”为例,学到就是要知道当今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分清文化生活的“喜”与“忧”,知道如何克服这些令人忧虑的现象。学生通过学习要能够辨别优秀健康文化与腐朽落后文化,自觉接受积极健康文化的熏陶,抵制不良文华的诱惑。

其次,如何才能学到。这个因人而异,学习能力强的可能通过自己看书就可以理解;中等的学生需要教师适当的点播即可;而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可能需要教师的反复讲解才能理解。针对这几类同学,我们也应该因材施教。对于第一类,我们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用最有效的方式获得知识。第二类,老师应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分别加以指导。第三类学生,我觉得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那就是讲解,反复的讲解,直到他们全部明白为止。

最后谈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一是组织作用:即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在这过程中赠别不同类别的学生。二是引导作用,引导一二类同学自主学习,自己得出结论。三是监督检测作用,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情景,让学生去判读,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加以解决,促进学生更有效的学习。在整个过程中,都应该让学生充当主角,老师要甘当配角。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才 加以干涉讲解。

总之,我认为,要想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教师一定要学会放手。懂得放手就是最有效的指导!

感情朗读 自然为本 篇11

大丰市第二小学卢晶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要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必须以自然为本。在朗读抒情性文本时做到投注情感、打动人心;朗读非抒情性文本时做到自然流畅、传递信息;朗读特殊文本时精准感悟、把握基调。

【关键词】

有感情地朗读自然文本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 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也是体现学生语言文字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有助于语言的积累,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提高听、说和写的水平。朗读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出声的口头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2012年的最新修订版对学生的朗读提出了要求:“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对朗读的评价也作了改动,把“也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改为“‘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这样进一步凸显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使朗读教学的要求更加明确、具体。更多地指明了朗读在强调有感情的同时还需要以自然为前提。

自然朗读,是说朗读要像说话一样自然。有感情地朗读是融入了朗读者对作品的感悟,用恰当的语气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调、语势,是在教师、学生、文本、教科书编者四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音随意转,气随情动,因情用气,以情带声。这样的朗读,读者得心应“口”读得自然,听者心从耳顺感觉自然。

自然的朗读,它应该是真实的、由衷的。因此面对不同的文本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抒情性文本:投注情感打动人心

一段好的文字,一篇好的文章,一本好的书,读之往往让人情动于中显于形。有感情地、声情并茂地朗读既是抒发自身内心情感的需要,也是感染他人,与人分享的需要,更是深入地理解文字本身情感的需要。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大都是文质兼美、情真意切的美文,读来往往令人动容动情。进行这类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扑捉课文中的动情点,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的“对话”,真切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及其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做到“投注情感打动人心”。

四年级上册《九寨沟》一文的第三自然段时,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清澈见底”,“ 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 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景色十分迷人,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自然地流露,给人美的享受。由此可见,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得到生动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验,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就能达到理想的朗读效果。

有真情的流露,才能有有感情地自然朗读。投注情感的朗读于动人处使人落泪,于高兴处让人笑逐颜开,于幽默诙谐处逗人会心一笑,于激情澎湃处激人昂扬向上。当学生真正明白了文字所包含的意义,所蕴含的哲思,所流露的情,所表达的爱,怎么读都是合理自然的了。

二、非抒情性文本:自然流畅传递信息

小学阶段,语文教材中除了较多富有情感的课文外,学生还要接触一些非抒情性文本。如《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人类的“老师”》《埃及的金字塔》《恐龙》等说明文,一般都是通过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或引用等方法来介绍一定的事物,突出所介绍事物的特点。像《说勤奋》《谈礼貌》《学会合作》等这类说明事理的课文,作者有明确的观点,符合逻辑的论证过程,脉络清楚,条理分明,重点突出。

相比较饱含情感的记叙文、诗歌,这类文本的语言明显平淡得多。在朗读这些课文的时候,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读懂文本,指导学生朗读时基调应较平实,语气平和、语速适中,起到说明的作用、表达清楚即可,也就是“自然流畅传递

信息”。

如《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这个观点是在作者经过了充分的论证之后,在文章的结尾进行的总结性阐述,具有收束全文、亮明中心的作用。所以在朗读的时候,我首先要求学生声音明亮清晰。因为这是作者在文中明确亮出的观点,毫不犹豫。为了表现坚决,就应该使用明亮的音色,不拖泥带水。在这句话中,只有一个词需要强调,即“创造力”,所以朗读的时候,引导学生扣住这个词,突显语句的重音作用。然后由词及句,强调突出作者的观点。

三、特殊文本:精准感悟把握基调

除抒情性、非抒情性文本外,我们的教材中还有一些特殊文本,如书信、剧本、演讲稿等,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精准感悟文本特点,然后把握朗读基调,读得自然、读出感情。

《陶校长的演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是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因为它是演讲,这就决定了此文语言简洁、自然有力,极有鼓动性、感染性。在教学时,就要帮助学生体会“演讲”的感情,并且利用演讲等方式,指导读出亲切、关切、爱护和充满鼓动性感情的语句。课文中以短句子为主、大量运用排笔的修辞手法,朗读时就要指导学生读出语调的抑扬顿挫,加强语气,给人深深的震撼。

《给家乡孩子的信》这篇课文是作家巴金写给家乡孩子的信,这封信感情真挚,表达了作家巴金对家乡孩子关心和喜爱。课文看似语言朴实、浅显易懂,实则内涵丰富、语重心长。我们读一封信,首先要明白写信人为什么写这封信,写这封信想表达怎样的意思?信中的语言是带有情感的,是带有温度的,朗读的时候就要读出这种真情实感。课始,我抓住“巴金爷爷为什么要给孩子们写信?”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品析词句、想象体会,通过感情朗读感受文字背后的那份浓浓爱意。重点抓住“终于”和“千金重”两个词,体会其表达的感情,让学生感受巴金爷爷写信很吃力,由于爱孩子,还是提起了笔,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拉近和巴金爷爷的情感距离。在悟情的基础上,再来读句段,自然就能读出这封

信的质朴感人,读出文字间浓浓的爱意和朴素的情怀。

有感情地自然朗读,就是要这样根据文本特点,感悟文本内在,读出其蕴含的情感。另外,还要根据年龄特点、文本特点给予指导练习,才能收获自然般的朗读声。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体现人性真情的美丽艺术。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就是要富有情感的朗读,让丰富的情感回荡于课堂;语言包容着和谐,朗读造就着自然之美、情感之美,这是有感情朗读的美好境界。是谓之“感情朗读,自然为本”!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2最新修订版

2、朱小燕《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第12期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课外阅读 篇12

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受来思维的,这一阶段,他们有着黄金般的阅读心理和阅读年龄,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课外阅读。但学生不知道该读哪些有益的课外书,该如何阅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指导。

首先,要指导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应该根据他们的年龄、心理、思想水平进行安排。我们要把课堂和课外紧密结合。比如,学了《一碗水》之后,布置学生课外阅读《珍珠泉》;学了《玻璃公公一家》,布置学生课外阅读《纸奶奶的生日》等。这样学生既有兴趣阅读,又能把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阅读课外书中,阅读效果会很好。

其次,要指导、督促学生做课外阅读笔记。俗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看书时要眼到、心到、手到,边看边划记重要语句,在书边做简要分析,摘抄警句和有关资料,读后感《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课外阅读》。提倡写读后感,强调感的内容要真实,符合实际。

在教学中,我让每个同学准备一个精美的笔记本,起名叫“采蜜集”,专门用来摘抄好词好句。我还组织学生定期展示自己的“采蜜集”,看谁是个勤劳的小蜜蜂。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会记录满满的一本,也很有成就感,他们的阅读与积累兴趣会越来越高。

关于小学生的朗读技巧指导 篇13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2、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4、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

二、打好朗读基本功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学生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教师的朗读水平高,才能正确地指导、点拨学生、感染学生。教师的表情丰富了,学生才可能做到声情并茂。所以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二是讲中范读。三是讲后范读。

四、迁移体验,感情朗读

尽管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不丰富,但也不是一张白纸。如果我们启发学生将生活中已有的表象再现,将已有的某些生活经验转移到我们所指导的课文朗读上来,必定会使学生产生同感,从而化难为易,自然地进入创设的环境,融入自己的感情。

五、掌握技巧,灵活运用

要使朗读获得生动感人的效果,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1、停顿合理。停顿是语调的组织要素,在朗读中有调节气息,显示句意,突出重点的作用。朗读时在什么地方停顿,应停顿多长,除了标点符号外,还要根据语句结构,感情表达的需要来确定。

2、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语调高低升降的变化,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气,不同的感情态度。

3、快慢适宜。朗读时,音节相连有长有短,有快有慢,长短快慢的反复交替,形成了一种自然节奏。掌握快慢变化,要根据文章体裁,思想情节,人物形象而确定。

4、词语的连贯性。朗读时应该一个词语一个词语或一个短语一个短语地读,读出节奏感。当碰到“着、了、过、在、的”等字时,一定要读得轻快,定不能读成重音或拖长单调。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之后,应该淡化技巧,张扬个性色彩地朗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同样是一句话,同样是有感情朗读,但每个人的感受不同,语气和语调也各不相同,但都能读得有滋有味,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当我们潜心探索,因文因人而异,把“有感情地朗读”真正落实到每一课的教学之中时,学生就可以读出情趣,读出思想,读出境界了。

拓展:朗读的技巧有哪些

(一)心理的真切感受训练

1.逻辑感受的运用

作品的逻辑关系主要指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构思。把握文章逻辑关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段落之间的层递关系,看看文章是如何开展的。

(2)句群之间的关系,如并列、递进、因果转折等,主要从虚词上入手。

(3)实词的运用,尤其是主要动词。

(4)修辞方法的运用。

2.形象感受的运用

作品中的形象指任务、事件、景物等。这些鲜活的形象不断地刺激着我们的感观。朗读时,就需要调动起这些形象客体去感染听众,达到朗读的目的。

3.情感感受的作用

朗读时要抓住作品的感情线索,确定朗读时的感情基调,还要引起听众的感情共鸣,这“三情”统一一致,就是成功的朗读。

(二)语言的表达技巧训练

1.停连

停连是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暂时休止和接续,可以说它是有声语言表达中的标点符号。一方面,停连是作品内容、情感表达的需要,在适当的地方利用停连,造成声音的暂时间歇和延读,帮助听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它也是朗读者生理上的需要。

(1) 停连的分类

停连可以分为语法停联和强调停连两类:

①语法停连

语法停连是反映词句间的语法关系,显示语法结构的停连。例如:

亲爱的爸爸妈妈:/欢迎您!

亲爱的爸爸:/妈妈欢迎您!

亲爱的:/爸爸妈妈欢迎您!

可见,停连的位置不同,显示的语法关系和结构也不相同。语法停连可分为两种:

一是句逗停连。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口语中则用停顿来表示,其停顿时间的长短,一般由标点的类型决定。常用的标点符号停顿时间大致是:句号、问号、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例如:

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只泻到江面。////……

标点符号虽是停顿的重要标志,但也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语意的表达和语气的需要灵活处理。(斜竖线的多少表示停连时间的长短)

二是语组停连。

语组停连是指在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按照词语法关系所作的停顿。语组停顿比句逗停顿的时间要短些。一般说来,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成分与中心语之间,都可以有停顿。例如:

/海/翻了个身似的/泼天的/大雨,将要/洗干净/太阳上的/白翳。

夕阳/把水面/映得/通红,把天空/也染成/万道影霞。

②强调停连

强调停连是为了突出某种事物或表达某种特殊感情所作的停连。它不受语法停连的限制,而是依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来决定停连的位置和时间。它可表示某种特殊的语意,还可显现出它前后连接部分的某种特殊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表现语句中的区分关系:

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他/对于/我,渐渐又几乎变成了一种威压……

在“伊”和“车夫”后面略有一顿挫,人物关系、动作更为明了,如在眼前。

二是表现语句中的呼应关系

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表示连接)

这里“乌云听出了”是呼,后面三个短语“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胜利的信心”是应。在“听出了”后面要停顿明确,是后面三个短语之间要紧凑,如果机械的按标点符号停顿,便成为: 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这样朗读就破坏了句子内部的对应关系,造成语义不清。

三是表现语句中的并列关系

用它/搭过蓬帐,用它/打过梭标,用它/当缶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与吹火筒。

上一篇:改进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下一篇:银行综合柜员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