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每一节常态课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上好每一节常态课(精选8篇)

上好每一节常态课 篇1

——《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读后感

泽头中学 徐明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赏识教育一直以来成为我们学校开展工作的切入点,经过数年的摸索、实践,尊重、赏识每一名学生已经成为教师的习惯,我校课堂教学逐步形成了互动、高效、尊重、赏识的课堂氛围。而生命化课堂,又对老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氛围中,我在近两年的实践、探索中,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重发挥地图的作用,通过地图展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赏识、尊重学生,关注他们的的个性发展,利用小组合作来促进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学好地理知识,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继续把“赏识教育”作为生命化课堂的助力剂

生命化课堂就是在课堂中呼唤对生命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注入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个性,善待学生的差异,服务于学生的发展。这种理念,我发现也是我校一直推行的赏识教育所要推行的理念。现在,赏识教育已经融入到了生命教育中来,我真正地把赏识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基础工程看待,关注生命的教育观。比如在我的课堂中,我没有用千篇一律的语言来评价学生,而是使用带有地理色彩的语言来评价。如,“你的方位感很好。”“这位同学描述得很完整,像是亲自去印度旅游了一次。”“你就像是新疆的规划师”等。这样,学生在课堂中听到了老师真正地发自于内心的赏识,就会热情高涨,精神饱满,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

二、把“以图导学”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在实施生命化的过程中,我将生命化理念与我地理学科的“以图导学”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给地图也赋予了生命,发挥出了它应有的作用,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语言,是学习地理和研究地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但在实际应用中我的很多的学生根本就不了解地图,学了几个月地理甚至是一年多的地理,脑子里只有死记的一些知识点,根本就无法落实在图上。所以我在上课时,就要求每个学生手中都要有一幅本节课要用的地图。对于比较简单的地图,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去画。对于比较复杂的图,如《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学生自己制作太麻烦,那么我就把这幅图印发给学生,并带有相应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都紧扣本节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图、去析图,从而达到能够自如运用地图为本节服务的目的。

除了学生手中的图之外,我也会利用多媒体、挂图,或者是板图等,将本节课需要讲解的内容全部放到图中,与学生一起来落实。从而让学生养成一个随时用图的好习惯。多媒体的随时应用在我农村中学,有点难以实现。挂图的拘限性又太大,所以板图对于我农村中学则尤为重要,而且对于学生读图和析图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上复习课时,则显得更为重要。

在学习过程中,认真读图是为了能更好地用图,所以,在每节课的达标测试题中,我也以图为主,让学生在图上把当堂的知识点巩固好。这样,在每一节课中,每一幅地图也有了生命,而且延续了整个的45分钟。

三、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也是经常使用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从我学校成为“生命化课堂”课题的实验学校以来,我一直在寻找一种适合于我学校的,适合于我学科,但更要适合于学生特点的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首先,我将学生按学习情况分成四人一组,采用的是异质分组的办法(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等不尽相同,小组成员能互相搭配,努力做到优势互补)。每组的四人又按学习情况与平时的表现分出了1、2、3、4号。1号是这个组成绩最好的,他(她)负责帮带3号同学,但不一定是组长;2号同学成绩较好,负责帮带4号同学。组长则是本组中最活跃的一分子,他(她)肩负着调动全组同学积极性的重任。在小组内设立每周之星评选制度,根据本学科特点,采用恰当的评价方法,采取组内自评和班内互评相结合的方法产生该小组的本周之星。通过每周之星的激励措施有效调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被评为每周之星的同学可以参与竞争副课代表,协助课代表完成老师交待的工作。

1、利用小组的合作让智慧增长三倍

在学习中国地理《辽阔的疆域》一节时,我实行全程分组的方式,以一份导学提纲的形式把本节课的内容展示给学生。以往学习这里时,只是让学生记忆,所费时间长,而且效果不太好。但本次的学习,小组内的学习首先是从图中找出我国七个地理方位的各个省区,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每个省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及位置的记忆的窍门。“三个牛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人的智慧被放大了三倍,这个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特别是部分省区的轮廓形状这一部分内容,更让小组合作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1号同学说,黑龙江省象只天鹅;2号同学说,重庆象只两腿站立的小狗;3号同学说,山西象个平行四边形;4号同学说青海象只奔跑但向身后张望的兔子等等。大家在不停地想象及交流中,深深地记住了每个省区的轮廓特点。

2、利用小组的竞争激发学习的热情

小组内的合作学习,为同伴提供了易于接受的经验,而小组间的竞争则培养了学生的群体归属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小组内合作学习之后,我在班级内进行了小的比赛。这种群体的归属感让大家都精神百倍,责任感也油然而生。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预期目标。

四、将反馈提升环节作为提高课堂效率重要手段

一直以来,我都在强调“向45分钟要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而现在我又一直在讲究课堂的实效性,如何让“生命化课堂”不只是个形式,而更具实效性呢?我特别注重每节课最后的“反馈提升”这一环节,以此来检测学生在本节课中,对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情况,也提高一下学生在前面四十来分钟里的学习热情。

“反馈提升”这一环节,我主要是以一份小的测试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份“小测”的内容涵盖了本节课所有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题目的形式以选择题和综合题目为主,但不管是怎样的题型,这份小测一定会包含本节课的地图。“小测”重点考察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延伸,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点的记忆。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对本节课的“小测”进行精心地设计。我对历年来的地理中考题和会考题进行分析、总结,从而提炼出适合于我本节课学习目标的,也适合于学生认知规律的一份“小测”。学生通过这份“小测”可以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再一次的疏理,可以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加深理解和记忆,从而能够更成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不管“小测”是以什么题型出现,要想让学生真正地用心去听、去记、去学、去做,老师就必须对每节课的“小测”全批全改。通过批改,可以使学生认真地对待每一节课的小测,不出现敷衍了事的心态。老师又可以通过“小测”,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对于没有掌握好的知识或技能,在以后的课堂中,可以有意识地对此进行重复加深。

生命化课堂的研究任重道远,我也深知将“生命化课堂”的理念内化为行为还需要走得路很长,但我有信心在以后的生命化课堂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用心感悟,研究学生,反思自己,不断实践和探索,让地理课堂不断地释放出生命的活力。

上好每一节具有生命的地理课

——《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读后感

徐明娟

文登市泽头中学

上好每一节常态课 篇2

1. 要备起点.

所谓起点, 就是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生长点.起点要合适, 才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 学生才能学, 才肯学.起点过低, 学生没兴趣, 不愿学;起点过高, 学生又听不懂, 不能学.

2. 要备重点.

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一节课内, 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 要紧紧围绕重点, 以它为中心, 辅以知识讲练, 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 做到心中有重点, 讲中出重点, 才能使整个一堂课有个灵魂.

3. 要备难点.

所谓难点, 即数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难点和重点有时是一致的.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 一定要注重分析, 认真研究, 抓住关键, 突破难点.

4. 要备交点.

即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数学知识本身系统性很强, 章节、例题、习题中都有密切的联系, 要真正搞懂新旧知识的交点, 才能把知识融会贯通, 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 形成知识网络, 学生才能举一反三, 更有利于灵活地运用知识.

5. 要备疑点

即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备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及实际能力, 找准疑点, 充分准备.

二、了解学生, 解决问题

1. 了解学生, 分析学生.

教师要分析学生的生活习惯, 家庭自然状况, 学习态度、学习能力, 性格、朋友关系和爱好, 身体状况等, 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并通过观察和了解, 认真的加以分析、比较, 归纳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特点、行为习惯的特点.这是创造适合学生最优发展教育的出发点.

2. 发现问题, 掌握兴奋点.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 从中发现问题, 掌握学生阶段性的和暂时性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从而能够把握学生某一阶段和某一时期、甚至某一时刻的兴奋中心和兴奋点.经常与学生交流, 从学生中掌握第一手材料.做到勤学、勤问、勤走、勤看、勤想, 这样才能设计出最佳的合适的教育方法.这是创造适合学生最优发展教育的基础.

三、关注差异, 体现主体

1. 把微笑带进课堂.

良好的心理素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微笑的面容、关怀的目光、落落大方的仪表.从会教提高到乐教, 使学生由愉快氛围中由会学提高到“乐学”的层次, 达到“乐中学知”的目的.

2. 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学.

这其中要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因材施教等于分槽送养, 让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引导学生自己积极的探索, 不要总认为学生想不出, 讲不出, 探索不了.要求学生是聪明的, 是会解决问题的.

3. 抓好后进生工作, 后进生会影响全班成绩与平均分, 所以要花力气使大部分有希望的后进生跟得上.

例如, 在课后, 只要有时间, 我一般会留部分成绩不足的学生再进行一次复习讲解或小测, 时间不要太多, 十几或二十分钟, 但一学期下来, 就积少成多, 对提高成绩会有帮助, 但要注意两点, 一是其他科任教师协调好时间, 二是被留下的学生的思想工作要过关, 以免因被留下产生抵触情绪, 就会影响复习效果.以上六点教学方面的看法只有根据自身与本班实际情况综合运用, 有机结合, 才可能有一定效果.教与学是双长的, 教的技巧怎样高, 也需要学的配合.现代中学生学习基础较差, 怎样让他们以更好的学来配教, 需要不断地探索前行.

四、优化结构;提高效率

我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共有四个特点:1.适当增加学生的思维容量.2.重视教学语言的编写.3.把发问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4.及时进行课内练习.

为在课堂教学中提供一种轻松愉快和生动活泼的环境, 我的做法有:1.不要求学生抄笔记, 更不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 实在需要记下来的东西, 只需要写在书本相应的页上就行了.要求学生认真听讲, 主动参与发言提问.2.把重点放在“讲”课上.把概念、例题讲明、讲透、讲活.上新课切忌任意补充例题, 特别是在学生尚未理解掌握新知识时, 任意加大知识点难度是得不偿失的, 会骤然引起学生对刚学的知识反感和恐惧心理.3.及时进行堂内练习, 使学生对自己能准确运用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产生愉悦心情, 对自己充满信心.

如何上好一节常态课 篇3

一、合格常态课的标准

一堂合格的常态课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四十分钟,而是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引导、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该是立足于初中学生的发展需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而进行的教与学双向交流、凸显学生生命主体的有意义的教学。要有语文课堂的整体意识,研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即相关教学活动达到怎样的程度才是最有效的,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

二、合格常态课的三个阶段

(一)课前准备

这是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是相对于课内教学而言的前期准备部分,是整个教学全过程的第一步,它需要师生共同参与来完成,其教学价值取向是解决预习的问题,即解决预习什么内容、预习多长时间、什么方式预习、预习达到什么效果等。

1.学情研判

作为语文老师,应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熟知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思维方式、知识经验、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在语文学习中,更是有着“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因此,教学必须关注、了解学情,尊重、适应学情,从学生认知水平和发展可能出发,调整或优化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需要出发,调整学习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从学生的认识能力出发,调整教学的起点、坡度和速度;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出发,设计或调整自己的教法,使学生能适应新教法。

2.学案设计

传统教学活动中,预设是由教师布置任务,现在盛行的导学案便是这样的产物。当然很多老师能够依据学情自主设计,但是很多的时候都是教师自己根据教材设计的,有时候就是照搬课后的练习。那么如何把学生被动预习的环节变为主动探知的过程呢?这就需要我们把学生的预习变为对新课学习的预设,引导学生在实际学习活动中自己设计学案,并指导学生学习预设的方法、步骤及内容,如教师可先自行设计学案,让学生了解学案的构成,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预设前先将新内容通读一遍,然后在“自主学案设计本”上列出本课的知识体系,筛选出重点、难点,查找应补充的知识。将自己掌握的和不懂的地方罗列出来,每一位学生的学案依据他们的学习能力,他们所设计的方案也是不同的。

3.学案修改

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的法子要围绕学的法子”,正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法来确定教学的内容、手段。教师在阅读学生的学习预设后,根据学生设计的自主学案,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理念,筛选学案中的重点和难点,组织语文课堂教学。通过让学生自己预设代替应命完成任务的预习,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也把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不足呈现在教师面前,让我们的课堂不再充斥无效却反复强调的问题,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

(二)课内探究

这是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核心阶段,是由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内教学的具体实施阶段,是集中“促进有效学习”的课堂变革的关键部分。该阶段的总体教学要求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力转换教与学之间的行为关系,力求每一节常态课都能达到高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1.有效提问代替满堂问

如今要求教师要给学生主动权,许多教师不再满堂灌,而是以满堂问的形式作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碎碎问,随意问,整堂课都是教师掌握主动权,学生被动地回答问题。那么学生的实际学习收获有多少,是否掌握了重点难点,哪些知识点成为了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等,想必教师是不得而知的。教师可以先研读文本,确立文章的教学目标,根据第一阶段的学案设计,有效提问,引领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

2.自主学习代替形式化分组讨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2]必须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比如设计课堂问题时,尽可能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最大限度提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形成愉快民主的学习课堂,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师生平等的和谐氛围。

3.精炼点拨代替冗长讲解

精讲的内容来自于第一阶段中教师和学生所提出的重难点,具体产生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那些问题。教师的点拨应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关键或文本的重难点进行由浅入深地探究,挖掘文本的主题、情感等方面,对于学生已知的可以不讲。

(三)课后提升

1.作业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

作业设计不能脱离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依据。一个班级学生存在客观上的智力差距,作业不能一概而论,可以设置有梯度的作业,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做作业”这个活动当中。而不是让学生产生心理负担,排斥去做作业。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认为,作业的目的和功能,第一是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新学的课文、强化记忆,第二是促进学生的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钱梦龙老师将作业分成以下四种类型:以记诵、积累为主的作业;以知识的消化为主的作业;以知识的应用为主的作业;评价性作业。[3]

2.作业设计应突出生活性

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语文教学的“根”在于生活。语文作为重要工具,应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不能“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4]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教师设计作业与学生做作业都应该是有效的,教师能够从学生的作业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接受情况,学生能够从作业中获取语言运用的能力,真正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因此教师设计作业,不能只停留在抄写和作业本两种常规类型上,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应用写作、图表设计、课本剧等类型的作业,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完成作业,这也是一种自主学习的方式。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要有全局意识,不应只是追求几节课的精彩展示。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远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以合格的常态课为基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

[2]冉维维.中学语文作业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5:1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怎样上好一节常态体育课 篇4

镇江市大港中心小学

朱梅

体育课作为学生在校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它的健身功能,以及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发展心理健康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了使学生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我们身为兼职体育教师怎样努力上好每一节体育课,使学生每上一次课都有收获呢?(故事:有个庄园主人,有一座果园,每到周末,就有许多游客擅自闯入果园,把里面弄的一塌糊涂,主人就做了一个广告牌:请游人止步,下一个周末,结果如何呢?还是有许多游客擅自闯入果园,把里面弄的一塌糊涂,主人做了另一个广告牌:擅自创入果园,被毒蛇咬伤,后果自负。从此以后,再也没有游客闯进果园。)改变自己,就能改变别人,你是兼职体育教师,但在学生的眼睛里,决定没有兼职体育老师的概念,你就是一名专职的体育教师。

今天为什么要搞这样一个培训呢?(故事:猫和老鼠。有一天,一只猫,发现一只老鼠,紧追不舍,老鼠跑到洞里,逃生成功。洞里的老鼠兄弟都夸这只老鼠精明,而猫呢,一直守侯在该洞洞口,一小时过去了,洞外一点声音也没有,有老鼠想出去,这只老鼠说不能出去,六小时过去了,有老鼠想出去,这只老鼠说不能出去,又过了两小时,外面传来了狗的叫声,这只老鼠说,可以出去了,大家都知道,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于是他第一个冲了出来,一下子被猫抓住了,这只老鼠怎么也想不明白,明明听到狗的叫声,怎么会被猫抓住呢?他就问猫,今天我反正是死路一条了,你能告诉我原因吗?猫说,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我也学会一门外语啦!刚才的狗叫声是我叫的呀。)猫都知道,要改革,要创新,更何况我们老师呢?大家说要不要学习,要不要创新。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件事,那就是一节体育课怎样才能算是一节好的体育课,换句话说,也就是衡量和评价一节体育课是否是一节成功的体育课的标准是什么呢?

我认为,衡量一节体育课是否成功,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第一个字是汗。所谓“汗”,当然也就是要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出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汗”代表学生一节体育课的运动量或者运动强度。如果在一节体育课中,学生没有出汗,最起码我们可以说这节课的生理负荷的量或者生理负荷的强度不够。如果生理负荷的量或强度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那么,学生就达不到体育锻炼的目的。

第二个字是“会”。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是一节成功的体育课乃至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所谓会,不但是指要使学生学会某一项动作技能,还应使学生学会通过各种体育运动形式锻炼身体的方法。比如说,如果是一节技能学习课,那么就应使学生掌握动作的技术要领和练习方法;如果是一节游戏课或者体能发展课,就应使学生在达到锻炼身体目的的基础上,学会通过这些游戏等形式锻炼身体的方法。

第三个字是乐。这里所指的“乐”,不单是指要使学生在体育课上,在运动中得到快乐,还指学生要乐于学习,也就是说应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而不是教师主动地教,学生勉强的学。这也是上好一节体育课最重要的一点。如果学生乐学,那么,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他都会主动通过体育运动去锻炼身体。

下面,我们来具体谈一下要怎样上好一节体育实践课。

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选择一定教学组织形式,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然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教学手段、方法的运用都要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定。那么,上好小学体育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呢?

一、课堂常规要严格

体育课常常会受到场地、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干扰,严格规范的体育课堂常规能激发学生的意志毅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帮助学生自觉主动地排除各类干扰,进而积极高效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堂常规训练,要让学生明确体育学习的目的,明确体育课的特点和存在的某些危险因素,把常规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根据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努力形成纪律严明、精神振奋、练习积极、团结合作、荣誉感强等的学习风气。

二、课的环节要灵活

体育课一般由准备(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环节组成的,由于各环节的教学任务不尽相同,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灵活地组织教学。

1、课前准备要充分。课前准备就是要求教师从新颖、实用的角度出发,备足配齐上课的活动器具,精心布置好场地器材,设计好各个教学环节的前后过渡方法,以及场地转换的行进路线等,确保整个教学过程能顺利完成。

2、准备部分要新颖。从教室到操场,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和学习情绪都发生了变化,因此课的开始组织教学特别重要。教师要改变过去“整整队,报报数,慢跑几圈做做操”的传统教学方法,可采用趣味练习如:“请你跟我这样做”或“反口令练习”等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或采用“斗鸡”“抓尾巴”“踩影子”等对抗性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节《队列队形》课中,一开始就诱导学生猜谜(身穿绿军装,头戴五星帽,手握冲锋枪,威武又雄壮。——解放军),一下子就将学生带进跟解放军学本领的情境中。

另外,向老师们介绍一个“队列创新报数”方法: 一是用英语26个字母进行报数;二是用22个汉语拼音音节报数;三是用口号、校风和校训进行报数;四是用国内外优秀队员的名字进行报数;五是用音乐音阶进行报数;六是用美术七种颜色进行报数;七是用学生最喜爱的动画片名进行报数;八是用学生最喜欢的小动物、鸟类、鱼类等名称进行报数;九是用水果、蔬菜、节日、节气等名称进行报数。这些方法可以根据不同水平段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效的选用,适用于室外体育课,也适用于室内体育课。

3、基本部分要活泼。基本部分教学中应力求精讲多练,教师要善于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分解动作的重难点,多提供给学生自由练习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尝试、反复实践中理解和掌握新授知识。教学形式要活泼,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教材内容、教学要求不断改变练习方法,通过举行比赛、组织游戏等形式,提高学习质量。

4、结束部分要轻松。课的结束部分在教学中许多老师往往重视不够,游戏做完后,草草收兵,匆忙下课,有的老师放松运动根据不做,就简单小结一下就下课了。而结束部分恰恰是一节体育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使学生生理机能的恢复。因此,体育课结束部分的放松练习,是一堂完整体育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束部分宜组织一些轻松的活动,如舞蹈、放松操等,帮助学生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同时放松活动又要不失趣味性,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让学生保持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为下一次教学的成功留下伏笔。水平目标中,对学生就提出“乐于重复练习”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会动作技术时,常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学练中感到不枯燥,有兴趣,也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学过程中的兴趣保持。

体育教师如何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合理而周密地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物质上、从心理上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学生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组织教学形式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目的。然而,教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变化的,怎样抓好小学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我以为,在组织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根据体育课的特点组织教学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

抓好体育课堂常规的组织教学。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集合整队、服装、精神状态、组织纪律、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抓好体育各阶段组织教学。体育教育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实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龙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作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因为体育课前,学生大部分在操场上有各活动的方式,他所注意观察的对象目标较多,思维比较活跃,注意力比较分散。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前,采用趣味游戏。如做反口令训练游戏,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中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力求做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如在联系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生兴趣。结束部分,学生情绪极易松懈,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后采用一些调解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兴趣,如舞蹈放松,同时做好利用结束部分对课堂进行小结。

二、根据教材特点组织教学

同一教材的组织教学。在体育课中,同一教材在不同课时重点练习的难道要求是不一致的。如一年的投掷的教材第一次课的要求是教会学生投掷方法。第二次则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投掷方法,通过多次重复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投掷方法等,每一次重复练习的难度都有所提高。对此,教师在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如果每次都采用同样的组织教学方法,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而分散注意力。不同教材的组织教学,小学体育包括田径、球类、技巧、体操等多种教材,不同的教材有其不同的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与教材特点有机结合,改变传统中单一的千篇一律的组织教学形式,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学习,从而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如田径教材的“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跑的特点,运用竞赛、奔跑游戏等增加教材的趣味性。

三、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教学

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时间短、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竞争等。同时,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也是不同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组织教学。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注意力在课的前半部达到高峰,意志力在课的中后部达到高峰,情绪则在课的后半部达到高峰。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把新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有利于学生对新教材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课的后半部分则应安排一些游戏性较强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要做主教材和辅助教材的搭配,尤其抓住主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灵活动用组织方法,针对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的组织教学要尽量体现在“新奇、活”的原则,采用多种多样的,生动活泼的,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一节课中,教材之间的衔接,传统的调队方法显得机械、死板、单一,且容易出现散乱的状况,而此是教师采用游戏或舞蹈等教法进行衔接,即会使学生感到新奇,又会使教学活而不乱,顺利过渡。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手势、眼神、语言”的作用,既用“手势指挥、眼神暗示,语言激励”组织方法。“手势、眼神”具有无声的语言,更具有其它组织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组织方法。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让学生自觉的“动”起来,由育“体”向育“人”全面发展,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才是我们所有老师所追求的目标。

有句名言说得好:“一个好的老师,同时应当是一个语言大师,否则是很难懂得教育艺术和技巧的人”。语言是传播知识的主要媒介,是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是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学语言要规范正确,又要生动鲜明,尤其在讲解动作要领时,语言必须清晰、准确、形象。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做到:

(1)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2)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和系统性。(3)注意语言的启发性和教育性。(4)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和示范性。

体育教师的语言应当是简洁明僚,切忌拖泥带水。所以,有时我们老师将教学内容和要求编成口诀,教学中既节省时间,学生又容易掌握。

案例:这里想例举课堂教学中利用师生对话交流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低年级学生练习“原地踏步走”动作时,教师运用简洁的语言口令和学生进行互动:

第一种是:师:抬头挺胸,生答:1—2—1;师:眼看前方,答:1—2—2;

师:两臂摆起,生答:1—2—1;师:两腿抬高,答:1—2—1。

第二种是:师:左脚起步,生答:1—2—1;师:两臂摆起,生答:胸挺起;

师:眼看前方,生答:头抬起; 师:精神饱满,生答:走得齐。第三种是:师:抬起你的头,生答:挺起我的胸;

师:甩起你的胳膊,生答:抬起我的大腿,1-2-3-4,1234。

稍息:

师:两脚分开,生答:与肩宽; 师:两手背后,生答:站精神; 师:右手紧握,生答:左手腕; 师:抬头挺胸,生答:向前看。

立正: 师:脚跟并拢,生答:脚尖分; 师:两腿紧靠,生答:不留缝;

师:五指并拢,生答:贴裤缝;

师:收腹挺胸,生答:向前看。

童谣在教学中的运用,就是边念童谣边模仿各种动物形象,发展学生的模仿力和想象力。如:小青蛙、小白兔、小鸭子、小蚂蚁,小燕子、小蜜蜂等。

案例:北京的一位老师利用童谣口令美化学生心灵,在做徒手操练习中往往使用1-8这几个数字来代表节奏口令,他以“顺口溜”的短句为口令,串联做操当中,就像劳动模仿操中“我们爱劳动,今天擦玻璃,擦去灰和土,就像没东西。”在礼仪模仿操中,将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习惯编成口诀,“进校见老师,敬礼问声好,班上见同学,伸手打招呼,回家见父母,尊称报平安。”

还有模仿口令语言在体育课中恰当运用,会起到暗示、纠正的效果。如:师:谁跟我一样,生答:我跟您一样。师:谁的眼睛的看老师,生答:我的眼睛看老师。师:大眼睛,生答:看老师,师:123,生答:站站好等。

学生在整齐化一的统一节律中,思想得到高度集中,精神得到振奋。又如:篮球课的教学中,讲解跨步投篮动作,要求“一大、二小、三高跳”,排球课中的垫球技术要领,提出“一插、二夹、三压(腕)四挥臂”这些口诀简明形象,学生易懂、易记,便于掌握动作要领。教师应运用规范的教学语言,对学生所做的动作,应多鼓励,多表扬,即使出现错误动作,也要耐心帮助。运用规范的术语和循序善诱的引导,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动作要领。当然,讲课语言也要力求生动形象。如:完成技巧型动作,可用“轻飘如燕”作比;完成力量型动作时,教师可用“猛张飞”、“大力士”来比喻;完成速度型动作,可用“箭离弦”作比。事实证明,用形象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来激励学生,能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永远追求的艺术境界。

案例:这里要提到的是体育课中老师的仪表也很重要,选择的服装、哨子、发型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清新亮丽,精神焕发,自信潇洒。另外,上课时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两手背后,常看手表,不能融入到学生当中等行为。魏书生在《如何当好班主任》一书中,对教师出现的埋怨情绪提出他个人的看法,他说:“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想想也确实如此,埋怨、灰心、等待的结果,是学生越来越难教,自己的脾气变得更糟糕,用黄金般宝贵的光阴,换来一大堆无用的指责埋怨,这真是我们人生最悲哀的事情。现在我们的队伍中,有这样“四怨”现象,即:怨领导不重视,怨学校条件差,怨学生家长不支持,怨学生太难教。有些老师课堂教学上不好,课余训练没成绩,体育课就更不想上了。

一位得道高僧说过这样一句话:“山不过来,你可以过去呀!”如果我们总是待在原地指责那远处的山为什么不靠过来,那我们永远都不会看到山上那遍盛开的野花,闻不到那清香怡人的花的香、草的味,就让我们走过去,与大山抱个满怀,心胸会和山谷一样豁达、宽广,心灵会如溪流那样清澈、明净。

如何上好一节色彩课 篇5

色彩,是美术院校入学考试的重要科目之一。色彩考试主要是考察学生对色彩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表现色彩的能力。

色彩考试内容多为我们常见的陶瓷品、玻璃器皿、金属器具、瓜果蔬菜以及鲜花和各式衬布等。近几年考试的形式基本是在静物写生与默写中交替进行。写生比较容易,可直接观察静物,找出它们之间的主次关系、素描关系、色彩关系、冷暖关系、虚实关系等。而默写就难多了,它完全脱离了具体的物象,要求考生根据平时写生的经验,将所要考的内容组织好。在考试中,首先得考虑构图完整,饱满。其次,要考虑物体的形体比例是否准确,把握层面的层次关系和疏密关系。如果规定了色调,还要注意画面的定调问题,当在,也不能一味地强调色调而忽略了物体自身的固有色、光源色和环境色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当然,色彩的整体性也是需要注意的。

画面的构图和色调确定之后,要考虑如何进行塑造的问题。用色彩塑造形体往往会出现只有色彩关系而忽视素描关系,或只有素描关系而忽视色彩关系的现象。因为没有具体物体作参照,很容易把握不好,容易概念化。这就要求考生在作画时,须一边考虑色彩关系一边把握素描关系,根据以往的作画经验和对物体形体结构的把握和理解,抓住大的明暗关系。无论是写生还是默写,在作画过程中,还须注意物体所具有的个性因素,如色相、纯度、明度、冷暖等,把物体画得丰富而有变化。将自己对物体的感受表现出来,不要单纯去追求客观色彩的真实和相似,这样很容易被局限在固有色里,色彩也难免单调。

深入塑造具体物体时,力求用笔、用色准确,色彩层次要衔接自然,质感的表现也要充分。高光是表现物体质感的重要因素,不能过于简单和随便,以免破坏结构。衬布在画面中主要起陪衬和调剂色彩的作用,表现时可根据画面的需要进行处理,有的地方可表现得充分一些,有的地方只需一笔带过,画面中次要的物体简单的交待出形和色就可以了,切不可面面俱到,到处都刻画得很仔细,造成主次不分、呆板、没有层次和空间感的现象,也容易破坏画面的整体效果。

如何上好一节武术课 篇6

一、备教材: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指导思想,确定课的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因材施教,使学有所获。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要明确教学的目标、任务,吃透教材,做到灵活运用。在武术教学中,要体现 “健康第一”的精神,要注重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以及意志品质的培养。要有利于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能力等。每一次课的目标的制定要依据模块教学的总体目标以及本次课在本模块的课次等确定本次课的五个维度的目标。每次课的目标的确立还要考虑课的整体结构的连贯性,使课有所依、教学相长,既要进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准备,还要根据学生的各方面的差异,在教学中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和发展。

二、备学生:学生是一节课的主题,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备学生就是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因为新课程中学习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将正式的知识与自己的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起来。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确定设计什么样的学习活动并帮助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心理,采取措施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等。

三、备学法: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否组成一个连贯的整体,课中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新课程强调以

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久而久之便会转变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经验,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新课程强调“以学定教”,因而教师要结合教材定学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去运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和生成学习方式、选择学习方式。因此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便显得尤为重要

四、备场地、备器材:在备课时要考虑:如何保证学生安全问题、如何充分的发挥、挖掘场地器材问题等。课前提前安排和布置好场地,既节省时间又可以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可以制作各种各样小型武术器材等来调节课堂气氛,丰富教学方法、手段,提高我们武术课的教学质量。

如何上好一节地理课 篇7

一、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地理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的选则与设计要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特点、学生特点, 以及教学阶段和教学时间等多方面因素, 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 并能合理地、科学地加以组合和运用, 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选择教学方法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地理教师在考虑教学方法时, 必须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出发, 多用生动形象的直观方法, 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 我们还要根据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实际水平、学习地理的态度和方法来综合考虑选取教学方法。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刺激学生集中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新颖、是否多样, 也是决定能否有效地实施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 教师要克服教学方法模式化的倾向, 追求教法的新颖性, 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之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建立以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为主的新模式, 确实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位置。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 而是重在引导、指导, 让学生积极活动, 主动参与,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次, 教师要追求教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以不断变化的信息去刺激学生的接受欲望, 使之形成持久的注意力。地理教学实践证明, 呆板的、千篇一律的教学, 即使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 教师久用而不变其法, 学生也会感到索然无味, 学习情绪低落。反之, 教师如果能够根据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就会使学生兴趣盎然, 学习热情兴而不衰。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 总是学习积极主动, 乐此不疲。因而, 如果教师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 那么, 地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将牢牢地掌握在教师的有效调控范围内。心理学认为, 好奇心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因之一。揭示地理知识中的新异之处, 可使学生猎奇喜新的心理转化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多彩, 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 近及家乡, 远及全球。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吸引力, 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 向学生描述绚丽多姿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或采用直观手段, 在学生面前展示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同时, 要注意不能停留在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浅表, 而应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加以分析比较, 揭示其间的共性与差异, 进而探索其所以然, 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

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 是影响学生注意力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学生学习情绪的高低, 课堂气氛活跃不活跃, 很多时候是与教师的情绪同步的。因此, 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要注意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首先, 教师在课堂上始终都应该情绪饱满、精神抖擞、目光有神、满怀激情, 对上好课充满信心。这样, 学生势必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这种激情的感染, 精神振奋, 情绪高涨。其次, 教师在讲解不同的教材内容时, 应该表现出不同的神情。用热情自豪的神情讲祖国的风景秀丽、资源丰富;用严肃忧虑的神情讲当前面临的环境、人口等问题;用充满信心的神情讲祖国未来的前景。这样, 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与教师的喜、怒、忧、乐发生共鸣。教师的最佳情绪状态, 是学生产生最佳心理状态的先决条件之一。

“课堂教学除了师生之间的知识交流外, 还有情感的对流”。教学活动就是在知识与情感的两条对流线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进行并完成的。教师的关怀、期望、信任等情感信号对学生就有着激励、督促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爱心和激情唤起学生高昂的学习兴趣, 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 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 积极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在教学中注重了渲染学生情感, 少批评、多表扬、少指责、多鼓励, 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关注程度。通过情感交流, 不仅与同学们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而且通过察其颜、听其言、观其行,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3]仇保燕.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M].

[4]王民.北师大新世纪版初中地理[M].

[5]章志光, 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M].

精心备课上好每一节数学课 篇8

【关键词】备好课;上好课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每天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才能上好每天的数学课,经过的教学实践,我从中悟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课堂设计要不步人后尘,不因循守旧,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要能引起同行们产生学习仿效的欲望,能激起学生求知欲,产生学习兴趣。

1.导入新课方法要新颖

不能每节课一开始都是复习旧知,接着讲授新知,天天如此,要根据授课内容,变幻方式。导入新课时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此,要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可以结合授课内容适当引入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或者讲述一些生动的数学典故,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例,通过分析和揭示事物的一般规律;或者直接导入,授课开始就接触教学内容的主题,点明本课所论问题的重点及中心,尽可能使学生心中有数。

2.授课内容要有更新

2.1要敢于认识教材的“先天不足”,主动驾驭教材

教材本身侧重于数学知识的传授和积累,侧重于数学技能的训练,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其呈现的是一个知识的静态结果,而没有体现知识形成的动态过程。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时,上课前我用三根木条钉了一个三角形框架和一个平行四边形是的框架,上课时先让学生用力拉三角形框架,怎么也拉不动,学生便对三角形的特性有了最初步的感性认识。接着又拿出平行四边形的框架,随手在两对角拉动一下,它就变形了,接着我在它的两个对角钉上一根木条,再让学生来拉,显然又拉不动了,“为什么又拉不动呢?”是学生在变化对比的情景中,认识了三角形稳定性。这样,从演示到实验,从静态到动态,教师讲得很少,只在关键时给予点拨、引导,把学生的思维真正激活了,讨论中大家都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2.2要关注教学的对象—学生

2.2.1不同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不同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当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为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按同一个水平发展,学习完全一样的数学知识和达到同样程度的数学水平。因此,对于火箭班的学生按教材内容讲,难度就差不多,对于实验班的学生,课堂上,教师还应适当补充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以锻炼学生的能力。对于重点班的学生,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如B组的一些题目,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解决,以消除学困生的畏难情绪。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难度,要考虑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对于学困生,问题要简单,使学生有成功感。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引导。如北师大版必修4的“同角的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112页的例4:知切求弦“已知tanα=2, 180°<α<270°,求的值。”讲完后,补充习题“已知tanα=2,求sinα-3sinαcosα+1的值。对实验班的学生,让学生自己完成,对火箭班的学生可以点拨,重点班的学生要引导学生去完成。

2.2.2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

教学需要按一定的进度完成,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按同样的速度完成所不的内容。可以允许一部分学生用较快的速度学习,也允许一些学生用较长一点的时间达到相应的要求。对于重点班的学生,起点不要过高,授新课时,学生只要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当堂掌握即可。章末复习时再适当增加难度。期末,高三复习时,慢慢地,一步一步的增加难度。如北师大版必修4的59页B组题,“从一块圆心角为 ,半径为20cm的扇形钢板上切割一块矩形钢板。请问怎样设计切割方案,才能使矩形面积最大?”可以让实验班的学生试着做,火箭班的学生学完了第三章内容后做,重点班的学生高三复习时做。

2.2.3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

认识和理解数学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同时,教师也应当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和解决问题。有的方法在从成人的角度看是好的,但学生可能不容易接受。一道数学题,往往有不同的解法,老师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方法加以比较,选择适当的解题方法。如北师大版必修4的114也例7,求证:

课本上就有三种证法,当然不止这三种,也可以引导学生用其他证法。

2.3联系学生实际,调整、取舍、充实教学内容。

课本中有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几何知识和一些应用题,都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分析整理编成数学问题的。但是,由于课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未能进入课本,因而,教师要联系实际,善于就地取材,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知识的重要用途,增强应用意识。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给予学生参与组织、选择教学内容的机会。如我讲解北师大版必修4时,讲完了第一章三角函数后,没有接着讲第二章平面向量,而是讲第三章三角恒等变形。因为我觉得这样知识比较连贯,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2.4教学方法要有创新,真正把教材用活、把学生教活

2.4.1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数学知识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在课堂如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既活跃了課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讲解北师大版必修4的111页例1、例2、例3时,我采用变式教学,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例1:已知sinα=-,且在第三象限,求cosα和tanα

这道题很简单,学生经过交流和讨论后是可以完成的,

接着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

问题1:如果不告诉α在第三象限,如何求cosα和tanα

学生经过讨论,得出α可能在第三、或者在第四象限。

问题2:如果已知cosα的值,且不告诉α在第三象限,如何求cosα和tanα,就是课本上的例2

问题3:如果已知tanα=2,如何求cosα和tanα。

学生经过讨论,得出 可能在第一、或者在第三象限。

问题4:如果已知tanα=m(m≠0),如何求cosα和tanα,就是课本上的例3。

2.4.2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合作交流可以是师生的交流,但是更主要的是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必须为学生充分合作和竞争搭建平台,努力营造全员参与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比较接近,在合作中,他们以平等的地位参与,每个学生都能在相互的讨论、交流、启发、帮助、协作中,各抒己见,大胆设想,大胆探索从中发现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北师大版必修1的57页复习题二C组第1题“二次函数y=kx-4x-8在区间[5,20]上是减少的,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我是采用以下办法来处理这道题的:第一步,分4个小组;第二步,小组内讨论;第三步,小组内完成;第四步,由第1、3小组各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商量着做,再让2、4小组派一名代表学生进行修改和完善,我最后只是进行了一下点评。

2.4.3让学生在探究发现活动中学习(下转第105页)

(上接第109页)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知识的活动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

如:人教版数学②第68页一探究题,“请同学们准备一块三角形的纸片,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过三角形ABC的顶点A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BD、DC与桌面接触)。①折痕AD与桌面垂直吗?②如何翻折后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所在的平面 垂直?

上一篇:六年级大年三十的作文600字下一篇:家里的趣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