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与博物馆学
1)聚落考古2)李济 3)丁村文化 4)陶寺遗址,5)岳石文化,6)博物馆学,7)永宁寺,8)黄肠题凑,9)土墩墓10)瓮棺葬11)编钟
12)萨拉乌苏动物群 13)失蜡法
14)古代青铜器主要锈蚀产物
15)风化地质作用 16)铅同位素 17)植硅石分析 18)14C测年 19)生物信息学 20)天文考古 21)山顶洞人22)大溪文化23)三星堆器物坑 24)碳十四年代25)夏商周断代工程26)汉长安城 27)龙门石窟28)青花瓷
29)南京(汤山)人30)石家河文化31)尸乡沟商城 32)满城汉墓33)长沙走马楼吴简34)唐长安城 35)莫高窟36)明孝陵
37)屈家岭文化38)二里头文化 39)狮子山汉墓40)六朝建康城41)
隋唐扬州城
42)云冈石窟43)明十三陵 44)丁村遗址
45)龙山文化与龙山时代46)侯马盟书 47)汉阳陵
48)六朝建康城49)南唐二陵50)应县木塔
51)北京(直立)人52)良渚文化
53)二里冈上、下层文化 54)马王堆汉墓55)南朝陵墓石刻56)唐大明宫遗址 57)白沙宋墓58)麦积山石窟 59)长沙窑
60)魂瓶(谷仓罐)61)昭陵六骏
62)“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壁画
63)1仿木结构砖印壁画墓 64)李济65)陶衣
66)青州龙兴寺窖藏67)青白釉
68)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典型器物69)失蜡法70)封泥
71)黄肠题凑72)东山村73)贾湖74)邹衡75)伯希和
76)吐峪沟石窟77)定窑
78)江陵端午祭
79)《清式营造则例》80)吕氏家族墓地 81)
北京猿人
82)文化层, 83)燕下都遗址, 84)唐番石碑,85)大汶口文化 86)偃师商城 87)青铜器 88)瘗鹤铭 89)五铢钱 90)明定陵 91)博物馆学 92)生态博物馆 93)柿子滩遗址 94)姜寨聚落 95)玉琮 96)商鞅铜量 97)虞弘墓 98)考古类型学 99)国际博物馆协会 100)五台佛光寺 101)贾兰坡
102)《洛阳中州路》 103)莫斯特文化104)周原105)原真性106)铜鼓107)买地券108)红山文化 109)列鼎制度 110)乾陵 111)龙泉窑 112)云冈石窟
113)《韩熙载夜宴图》114)石片长和石片宽 115)釉陶和硬陶 116)辟雍和辟邪 117)梓宫和便房 118)正藏和外藏 119)铜尊和铜樽 120)土堆墓和土墩墓 121)烧前彩和烧后彩 122)考古学文化123)三期论
124)元谋猿人 125)曾侯乙墓126)南澳一号127)宗法制
128)《春秋三传》129)租庸调制130)土司制度131)王国维 132)石璋如133)李家沟文化134)石峡文化135)何尊
136)走马楼简牍137)栖霞山石刻138)虞弘墓139)汉八刀140)摹印篆141)失蜡法142)芒口143)水中丞144)宣和七玺145)苏州片146)转山头147)硬黄纸148)宣和 149)玉琮150)偃师商城151)轮制
152)大遗址保护153)国家遗址公园154)先周文化155)南海一号156)三体石经 157)夏商周年表158)克孜尔石窟159)海兽葡萄镜160)武官村大墓161)仰韶文化162)阿房宫遗址
163)大明宫含元殿遗址164)手斧165)土墩墓166)编钟167)陶衣168)郫县古城169)失蜡法170)瓮棺171)封泥
172)《考古图》173)喇家遗址 174)石片175)文化层176)利簋177)陶衣178)郑韩故城179)石楔180)镇墓佣181)公墓铭182)《金石录》 183)绝对年代, 184)蒙特留斯,185)孢子花粉与植物硅酸
体,186)三棱尖状器, 187)干栏式建筑, 188)人殉与人牲, 189)唐三彩, 190)邢窑, 191)开元通宝
192)三棱大尖状器193)中石器时代194)清凉寺195)利簋196)釭器197)三体石经198)唐三彩199)钧窑200)三叠层201)安特生202)苏秉琦 203)金石学204)峙峪遗址205)嘎仙洞遗址 206)大汶口文化207)侯马盟书208)匣钵209)钮钟 210)细石核 211)阙212)永固陵
213)渤海上京龙泉府遗 214)窑系
215)金沙遗址216)汉画像石217)法门寺地宫218)非物质文化遗产219)考古学诸方向220)水洞沟221)晋侯墓地222)盐业考古223)尼雅遗址224)斯坦因225)北宋皇陵226)博物馆学,227)高校博物馆228)盟书229)软玉硬玉230)石门颂231)经幢
232)中国古代建筑方向修旧如旧233)铺作234)赤白造
235)大雁塔门楣刻236)彻上露明造237)草架
238)文化遗产保护方向239)文化景观240)十二木卡姆241)《会安草案》242)藏羌碉寨243)曼陀罗244)水书 245)李济246)金石学247)北京猿人248)大汶口文化249)简牍
250)吴城文化251)广州汉墓252)石片 253)河姆渡
254)城头山 255)荒帷 256)积石积碳 257)镇墓罐 258)唐三彩 259)大足石刻 260)大溪文化 261)漆烟墨 262)谯斗 263)春山秋水 264)唐寅 265)铊具 266)垂花门267)郎世宁 268)史墙盘 269)歙砚
270)龟兹五铢钱 271)珐华器 272)徐渭
273)三角缘神兽镜 274)解谪瓶 275)平安帖 276)六齐 277)南宋四家 278)曾昭燏 279)营造法式 280)筌蹄 281)御土窑 282)格古要论 283)游春图 284)活字印刷 285)赵佶 286)昭陵六骏 287)程君房 288)桐荫侍女图 289)纳石失 290)南禅寺 291)八大山人
292)《历代名画记》293)《汜胜之书》 294)阙 295)玉敛葬 296)和田玉 297)六瑞 298)周原 299)曹魏邺城 300)瘦金体 301)物质文化 302)王城岗遗址 303)聚落 304)董其昌 305)扬州八怪 306)良渚 307)璇玑 308)春山秋水 309)西清四鉴 310)五铢钱 311)濮仲谦 312)周公庙遗址 313)殷墟 314)王国维 315)玉敛葬 316)金缕玉衣 317)清明上河图 318)朗世宁 319)剔红
320)《考古图》 321)文物 322)半坡遗址 323)玉璧 324)秘色瓷 325)步辇图 326)雕版印刷 327)筒车 328)米芾
329)《金石录》 330)明孝陵
331)道县玉蟾岩遗址332)马家窑文化 333)偃师二里头遗址334)失蜡法 335)南禅寺 336)玉山子 337)剔红
338)“至正型青花”339)“吴门四家” 340)《天工开物》 341)陶寺遗址 342)洹北商城 343)熹平石经 344)《齐民要术》 345)“唐三彩” 346)端砚
347)淳化阁法帖 348)瘦金体 349)元四家
350)《格古要论》 351)陨县人352)陶寺353)春秋盟书354)族坟墓制度355)北魏孝陵356)辽上京遗址 357)关键柱 358)磁方位角 359)器物标签 360)考古图 361)考古类型学 362)苏秉琦
363)大坌坑遗址,364)梁思永,365)瓦当,366)干拦 367)磁州窑 368)大足石刻 369)殷墟 370)山顶洞人 371)峙峪文化, 372)红山文化 373)毛公鼎 374)永宁寺碑 375)磁州窑 376)三叠层 377)云梦竹简 378)侯马盟书 379)永乐宫 380)大明宫 381)石阙 382)弥生时代 383)卡那苏克文化 384)乌尔姆文化)385)奥都威技术,386)魏敦瑞,387)酋邦,388)西阴村 389)小河墓地
390)和林格尔壁画墓,391)湖州镜,392)世说新语,393)波斯陶
394)三大气候信息库 395)AMS测年 396)蛋壳陶 397)瑶山墓地 398)吴城文化 399)金涂工艺 400)模型明 401)虞弘墓 402)号墓为陵 403)广谱革命404)石器拼合405)瑶山墓地406)柴尔德407)里耶秦简
408)沂南汉画像石墓409)华清池410)安伽墓 411)长沙窑412)葡萄镜 413)金石学、414)裴文中、415)碳14、416)燕下都、417)湾漳墓、418)朱封大墓、419)天龙山石窟、420)汉代铁官、421)夏商周断代工程、422)低温釉陶 423)陶寺墓地 424)耶律羽之墓 425)湖洲镜 426)细石器 427)萨珊银币 428)汤山人 429)解谪瓶 430)仙人洞遗址 431)炳灵寺石窟 432)四坝文化 433)利簋 434)郭店楚简 435)低温釉陶 436)开成石经 437)营造法式 438)埋藏学 439)聚落形态
440)湖南道县玉蟾岩441)偃师商城 442)工官 443)云梦秦简 444)洛阳伽蓝记 445)前蜀王建墓 446)吉州窑 447)朱书解除文 448)南方古猿 449)莫维斯线 450)兴隆洼文化 451)牛河梁 452)新莽嘉量 453)冯素弗墓 454)文思院 455)熹平石经 456)炳灵寺石窟 457)园冶
458)城背溪文化 459)蒙特留斯 460)周原 461)滇王之印 462)印纹硬陶 463)新考古学 464)法门寺
当今历史类博物馆的讲解工作一般通过介绍藏品的背景知识和展陈情况, 帮助观众了解展示主题的历史概况, 但由于考古学知识内容的普遍缺位, 致使相关博物馆讲解内容显得较为单薄, 许多依托考古发现设计的文物陈列单元的展示主题未能得以凸显, 讲解的科学性不足, 面向公众的考古宣教工作难获践行。在展陈整体背景知识部分中, 对于展品所处历史时段的讲解多占据很长篇幅, 且多为普通的年代概述, 没有依据该单元藏品器形和装饰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做针对性讲解设计, 发掘品考古工作背景的讲解普遍少有涉及, 没有传达藏品发现的环境信息, 观众因此难以通过讲解了解展品准确的时空背景, 讲解语言本身也显得枯燥无味, 观众对于发掘品所蕴含的考古信息的求知欲也没有得到满足;在针对特定类别器物的讲解中, 往往缺乏立足考古学研究的器物准确定义和器形介绍, 致使观众难以跟上直接展开的器物详细叙述。如在唐三彩的专题展示中, 若不事先参照考古资料, 讲解“三彩”的准确定义和三彩的考古发现环境, 而直接展开对于具体器物风格的详细叙述, 就很容易给观众留下“三彩是唐代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唐三彩是瓷器”“三彩是指某三种特定颜色”等错误印象;在对单体藏品的讲解上, 脱离考古的“地层学”和“类型学”背景孤立的讲解器物, 会导致观众只见文物本身而不见其出土的遗址地, 对文物本身的精美心生赞叹, 但却未能深层次的对遗物出土的考古遗址产生向往与珍视, 文化遗产保护观念没有得以强化, 将淡化观众对藏品历史功用和考古学意义的理解, 一些质地普通但研究意义重大的文物因此被忽视。更有甚者, 只集中讲解质地华贵、纹饰精美的展品, 抛开其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刻意渲染其文物的经济价值, 将会给观众灌输错误的价值导向, 以自我估量的经济价值来衡量文物价值, 因此将考古等同于“挖宝”, 将考古的意义视为对精美器物的收集而非通过科学手段研究人类历史、保护文化遗产, 不利于学术知识的宣传和文物保护理念的普及, 更对考古文博事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以“公众考古”理念为指导, 我们认为, “考古基础知识”和“文化遗产理念”应当成为今后历史类博物馆讲解工作的一条主线。首先, 在博物馆讲解词的编写过程中, 就应当仔细查阅展品的考古发掘资料, 以简洁的语言概括遗物出土地的遗址位置、年代、文化属性及考古工作情况, 还原藏品埋藏及出土的时空环境。如在讲解汉长安城出土文物时, 应以考古资料为基础, 利用地图、照片等辅助展品, 先对汉长安城的选址、历史沿革、主要建筑布局等做基本介绍, 在此基础上, 结合陈列文物的出土的相对位置对其进行详细讲解;其次, 参照相关考古研究论著, 对展出器物的定名、功用进行科学、审慎认定, 做到基本史实层面的严谨, 对于尚无定论的问题, 最好援引不同阐释。如在对汉代葬玉组合的讲解中, 应当首先明确其作为陪葬器的功用, 并讲解秦汉时期讲求厚葬的时代背景, 再对其艺术风格进行叙述;对于玉器工艺“汉八刀”的定义, 就应该顾及几种主要的解释方式, 以免误导游客;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知识的引入也显得尤为重要, 尤其是在对史前文物的讲解中, 相对原始的陶器等展品往往被游客忽视, 在讲解上也多集中于对容器作用的描述和对于原始装饰工艺的泛泛而述, 此时就当参照遗址地的发掘资料, 依照考古地层线、器物类型学向游客介绍不同陶器出土层位和器物部位变化对相对年代判断的重要意义, 进而讲解两种方法对于考古学科的重要意义, 使观众对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考古工作的科学性有简要认识;另外, 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知识的引入将会为相关博物馆的讲解增添新的亮点。由于历史类博物馆讲解中的历史学、考古学知识叙述较多, 难免会使讲解内容较为枯燥, 可结合馆藏文物中有修复痕迹的器物等讲解文物保护方法和科技考古知识, 以科技性知识增添讲解趣味性, 增强和有相关学术背景的观众的互动, 使观众了解到现代考古学的前沿技术进展, 对考古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增进认识。如在讲解简帛类文物时, 可对简帛文物的特性和保护环境要求做简要讲述, 并介绍考古现场文物保护、转移方法以及后续的脱水、加固和长期保存措施。又如在对文物年代的讲解过程中, 可向游客介绍碳十四测年法、树木年轮测年法、热释光测年法等考古测年方法;最后, 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宣传是博物馆讲解人员的重要义务, 应当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将文物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宣教放在首位, 切忌以猎奇、娱乐性的内容和“亮宝”思想为主导, 损坏文博行业的形象。应当侧重对文化遗产作为民族历史记忆的宣传, 并可结合具体文物和遗址照片等讲述我国考古工作者为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并插入对我国文物政策、法规的宣传, 以普及公众文化遗产保护知识。
到斯里兰卡旅游,不能不去加勒古堡,那是世界文化遗产,很厚重,很深沉。到了加勒古堡,不能不去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那里有许多来自海洋的宝贝,这些宝贝中有一部分还是中国古代的舶来品。
我参观过多个国家的航海博物馆和海洋博物馆,唯有设立在斯里兰卡加勒的这个国家海洋博物馆还带着“考古”二字,难道说这个馆还兼有考古的责任?或者说它所有的展品已经考古?
斯里兰卡南端的加勒,是自然形成的优良海港,它的海上战略位置十分突出,因此,殖民者历来对加勒垂涎三尺。这里曾经被葡萄牙、荷兰、英国的殖民者侵占统治,时间长达400多年。直到1948年,斯里兰卡才完全独立,这个国家就是原来的锡兰,后来改为斯里兰卡。但是,闻名全球的锡兰红茶却没有改成“斯里兰卡红茶。”
导游安明解释说:“如果改了,人家就不知道锡兰红茶到哪里去了,锡兰红茶就卖不掉。”
那么,这个沿海的港口为何叫加勒呢?据说早在1505年,前往马尔代夫的葡萄牙人在海上遇到暴风雨,他们的船千方百计寻找避风之地,不知不觉,东漂西颠,就把船驶入了锡兰的加勒。登岛的时候,葡萄牙人听见岸上有公鸡的啼叫,就把这个地方称作“Gale”。从此,这个地方就成为“加勒”了。
16世纪,葡萄牙人在加勒修起了城堡,高墙厚砖,森严壁垒,倘若斯里兰卡的老百姓敢靠近城堡,侵略者就用枪弹射击。从此,他们厚颜无耻地宣称这块地方属于他们葡萄牙的了。
18世纪,更加凶悍的荷兰人把葡萄牙人从城堡中挤走,占领了加勒。于是,换汤不换药,加勒成了荷兰的“领土”了。荷兰殖民者大规模地扩建和改建,使得加勒城堡更加坚固和壮观。
1676年,荷兰人在城门的边上建立了土黄色的大仓库,那是长条状的谷仓结构,里面存放盐、肉桂和胡椒。不要小看这些微不足道的东西,当时,它们特别值钱,特别派用场。
荷兰人还在加勒一块凸出的巨大岩石上建立了一座18米高的灯塔……
就这样,加勒城堡成为殖民时代的象征,当然,它留下了各种充满殖民风情的建筑,比如教堂、住宅楼等等,和传统的斯里兰卡建筑相映成辉。
二、郑和带来的纪念石碑
斯里兰卡独立以后,加勒古城堡城墙旁的大仓库,被用来做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里面展出了从斯里兰卡周围的大海里发掘出来的各种文物:地图、石碑、绳索、瓷碗、酒杯、木船、海螺号、船钉、铜勺子、铜碗、船钟、珊瑚、陶壶、木雕佛像、船用锁具、香料、大炮、炮弹……琳琅满目,只要和斯里兰卡的海洋和航海沾边的文物,应有尽有。这些历经800年甚至更长年代的海洋文物,静静地陈列在博物馆——过去的库房里。虽然窗户很小,但是防盗性能更强,保存文物更容易。
博物馆展示最多的体积最大的古物,就是各种古代的船,航海的船(模型很少),它们枯朽了,褪色了,如今,这些木船上岸了,进房了,坐落在展馆的中央,诉说着它们经历过的风风雨雨。
我突然看见馆内竖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它的名字叫:布施锡兰山碑。据介绍,它是1911年一位英国工程师在斯里兰卡的Galle海域发现后打捞上来的。它不是一块普通的石碑,而是中国的伟大航海家郑和带来的石碑。
我急切地走上前去,细细端详这块石碑。按照我的判断,这石碑无疑是这个海洋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因为它是郑和下西洋不多的实物证据啊!
于是,我找到导游安明,想请他多讲一些关于这块石碑的故事。
安明却说:“这块石碑上有中文,你自己看吧。”
我没有料到安明对这石碑竟然如此冷淡。也许,他们对郑和的认知不像我们那样神圣?也许,斯里兰卡的老百姓由于长期遭受侵略者的蹂躏,对“外来”之物有一种不可名状的谈虎色变?也许这个馆里有更压得住阵脚的东西?
布施锡兰山碑有中文、波斯文和泰米尔文组成,好在这篇石碑的文字不长,全文载录如下:
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昭告于佛世尊曰:仰惟慈尊,圆明广大,道臻玄妙,法济群伦。历劫河沙,悉归弘化,能仁慧力,妙应无方。惟锡兰山介乎海南,言言梵刹,灵感翕遵彰。比者遣使诏谕诸番,海道之开,深赖慈佑,人舟安利,来往无虞,永惟大德,礼用报施。
谨以金银、织金丝宝幡、香炉、花瓶、织金表里、灯烛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养。惟世尊鉴之。总计布施锡兰山立佛等寺供养:金壹仟钱、银伍仟钱、各色丝伍拾疋、各色绢伍拾疋、织金丝宝幡肆对、古铜香炉伍对、戗金座全古铜花瓶伍对、戗金座全黄铜烛台伍对、戗金座全朱红漆戗金香盒伍个、金莲花陆对、香油两仟伍佰斤、蜡烛壹拾对、檀香壹拾炷。
时永乐七年岁次已丑二月甲戍朔日谨施
这一次“布施”,大明皇帝真的给锡兰不少珍贵的而且值钱的东西,有账目为证。
这块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石碑,应该放在加勒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还是存放在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在斯里兰卡是有过争议的。可见斯里兰卡人还是非常看重这块珍贵的石碑的历史价值。
三、诸多文物有“中国元素”
我在斯里兰卡海洋考古博物馆里欣赏到多种“中国元素”——
有一个外形有点残缺的狮子(或是麒麟)的陶瓷件,看上去很像中国的唐三彩,可是它的器型又有不太像。连牌子上的解释文字都说:它也许是中国的,也许是西洋的,经过考古没有完全确定。
可我觉得它应该是唐三彩,经过海水的浸泡,进过日月的“磨练”,它的釉彩已经淡薄了。
我还看到一只中国的青花大罐,虽然它的盖子已经丢失,但是罐子上有个双喜相连的一个大大的“囍”字,它是喜气洋洋的中国古董是无疑的。我凑近了看,这个瓷罐不像永乐年间的官窑,而是民窑。瓷胎很细,但是瓷化程度比较差,表面还能看到少量的僵胎。它的釉色白中含青,底釉呈白色。釉质很肥厚,但是没有开片。因为它放在密封的橱柜里,不能拿出来把玩,所以,叫参观者作出断代的鉴定是困难的。
这些文物,应该都是郑和在1409年第三次下西洋的时候从南京带来的。
当我看到一个橱柜里摆放着我最感兴趣的玩意儿,我兴奋极了:烟斗。一排六个,红嘴,白柄,白斗,线条流畅,造型唯美。这种陶土制成的烟斗现在几乎绝迹,少说也有几百年的历史。这六个烟斗一定是古代哪个西洋船长的遗物。我心暗暗想,我是收藏各种烟斗的,如果博物馆愿意转让一个给我,再贵我也要买下……
馆内除了陈列文物,还有一些关于加勒历史、海底生物的介绍。
2004年,一场让全世界震惊的南亚海啸席卷斯里兰卡的海岸,加勒古堡因为拥有古代的厚实围墙,总算是顶住了威猛的海啸冲击。美中不足的是在城墙边上的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受到了海浪巨大的冲击,损失不小。好在这些文物大部分是海里来的,它们不太惧怕再一次和海水海浪的“亲密接触”。
海啸过后,斯里兰卡政府组织专家对博物馆进行修复,对文物进行修补。重新开放的海洋考古博物馆已经非常现代了,抗海啸的能力也大大增强。
斯里兰卡海洋考古博物馆里没有那种可以让参观者随便拿的介绍小册子,也没有专门的关于这个博物馆的画册书籍出售。我四处寻觅,总算找到了一个海洋考古馆标的纪念品,那个馆标看起来是一只海军锚,其实是一条古代锡兰木船,我花了700卢比,大约相当于35元人民币。
[摘要]:
钱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是财富的象征。出土钱币在考古学研究中的作用甚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断代,二是研究当时社会现实,三是研究经济文化交流。尤其是国际间的交流历史。
[关键词]:
出土钱币断代社会现实文化交流
钱币,在考古学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不论是考古学界还是钱币学界,对出土钱币在考古学研究中的作用研究都不多,尚无专文论及。出土钱币在考古学研究中的作用甚多,但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出土钱币在考古断代中的作用
考古学断代的方法在史前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历史时期考古学断代方法,除各时期考古通用之类型学、地层学外,还特别注重文字材料,如简牍、铭文、碑志等等。在我国,钱币用于考古断代,仅适用于历史时期。历史上的钱币均有各自的时代特征,这是利用钱币进行断代的理论前提。宋代以前,有布币、刀币、半两、五铢、开元通宝等钱币,一般无年号,但各种钱币的行用均有时间范围。如布币、刀币行用于春秋战国时期,蚁鼻钱行用于战国时期,半两钱行用于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时期。上述钱币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均各有其行用时间。如“八铢半两”为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所铸,“四铢半两”为汉文帝前元五年(前175年)所铸。其他如货泉、大泉五十等新莽钱币、蜀汉直百五铢、南朝宋孝建、景和等钱币,均有较明确的行用时间,不必一一列举。五铢钱,始铸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废止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是中国古代行用时间最长的货币,历时七百多年,被誉为“长寿钱”。经学界各代达人的努力,五铢钱的断代研究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其中尤值一提的是蒋若是先生《洛阳烧沟汉墓》一书。蒋氏利用大量的汉墓材料,结合文献记载将汉代五铢钱分成五型。虽然其中某些细节尚可商榷,但其基本结论经半世纪的考验,仍无大谬,受到学界的高度赞扬。在撰成《洛阳烧沟汉墓》几十年后蒋先生又完成《秦汉钱币研究一书,该书集蒋先生几十年研究秦汉钱币的心得,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此外,北京大学吴荣曾先生撰有《五铢钱与墓葬断代》一文,对磨郭钱、五铢小钱的断代进行了深入研究,颇有说服力。今日,两汉五铢的断代已经不存在较大问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地方政权并立,因此,货币的发行混乱不堪,多数货币行用不久即颁行新币人们可能认为,这个时期币制如此混乱,断代研究可能会很难,其实恰好相反。原因很简单,每种钱币行用的时间不长,正好更准确的表明了该钱币的所属时间。如梁四柱五铢,钱面上下各有二星,颇具特征。又如南朝宋文帝铸重达八铢之五铢钱,世称“当两五铢”。这些钱币的时代特征明显,于断代十分有利。隋五铢外郭特宽、钱色泛白、“五”字旁有一竖,特征鲜明,易于判别,且行用时间较短,故断代价值较高。“开元通宝”钱也是一种长寿钱,始铸于唐武德四年(621年),一直作为主币沿用至五代十国时期甚至清代太平天国农民政权也曾铸行此钱。唐、五代所行“开元通宝”品种达数十种,其区别主要体现在字形变化上。目前学术界已能大致区别出不同时代之“开元通宝”。
宋代以来,年号钱盛行,往往每次改年号,都要发行新的年号钱,此已为学界常识,不必多言。年号钱的发行为考古断代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使断代能更为精确。仅举一例:广西贺州博物馆在对临贺故城进行维修时,发现一座出土“元丰通宝”的墓葬打破红色砖墙的情况,从而判断出红色墙砖的时代在北宋元丰年间以前。后来再结合文献记载的时期曾对城墙进行过较大工程的情况推测该段城墙为南汉所修。这样的例子在考古工作中屡见不鲜,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出土钱币为历史时期考古断代带来了极大便利,成为考古学断代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二、利用出土钱币进行考古断代时的注意事项
虽然利用出土钱币进行考古断代作用巨大,但在具体操作时有一些注意事项,否则可能得出错误结论。第一要注意的是晚期地层、遗迹、墓葬等单位出土早期钱币的情况。从理论上看,晚期单位(地层遗迹、墓葬等)可以包含早期遗物,而早期单位不可能包含晚期遗物。因此,在晚期单位出土早期钱币的情况是不奇怪的,也是常见的。第二要注意的是钱币的行用时间下限。一种钱币的颁行时间是其行用时间的上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其时代下限却难以确定,因为颁行新币后原来的钱币并没有立即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与新币共同流通,有时流通时间还甚长,这在五铢、开元通宝等长寿钱身上体现特别明显。笔者在研究三峡地区秦汉墓时发现:秦半两、汉初榆荚半两、文帝四铢半两等半两钱均沿用至西汉中期,武帝五铢沿用至东汉中期,昭宣五铢沿用至东汉晚期。出人意料的是,新莽的货泉和大泉五十也有沿用至东汉晚期的情况。管维良先生曾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四十批墓葬和窖藏中的出土的钱币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如下:三国吴的六批材料中汉五铢钱在所有出土钱币中所占比例最低为33%,最高为100%,绝大多数时候为90%以上。两晋的十六批材料中有十四批出土汉五铢,所占比例最少为33%,最高为100%,有7批。绝大多数为90%以上。南朝5例,分别为100%、8%、100%、95%以上、66%。北齐6例,仅一例出土钱币3枚,其中汉五铢2枚。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统计中,出土钱币较多墓葬中汉五铢的数量均在90%以上,可见,当时流通的主要货币应该是汉五铢,只是到北齐前后,汉代五铢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笔者认为,各种钱币的实际行用时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上面两种情况下,如果仅仅依靠钱币进行断代就有可能会拔高时代,造成断代失误。为此,须坚持两个原则:其一,在出土不同时代钱币的情况下,应以时代最晚材料作为断代标准;其二,钱币材料要与其他材料,如地层关系、墓葬形制、器物、碑志、铭文等等结合分析。须知,钱币材料仅是断代的一个手段,不是唯一的手段,我们既要重视出土钱币在考古断代中的作用,但又不能过分夸大。
三、研究社会现实
钱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是财富的象征。在中国古代“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观念支下,不管高下贫富,人们都要往墓中放置一些钱币,这些钱币有的是流通的实用币,也有的是非流通的冥币。从随葬钱币的情况可以窥探当时社会现实,如社会盛衰、贫富分化、丧葬意识等等。
钱币是社会盛衰的一面镜子,但利用出土钱币进行社会盛衰研究,需要较多地依赖历史文献、社会背景来进行研究。因此,本文不打算在这方面多作论述。
墓葬中随葬钱币的多少可以反映社会上贫富分化的程度。以三峡地区秦汉墓为例,西汉早期的11座墓葬中,其中2座没有出土任何钱币,其余9座分别出土5枚、6枚、16枚、58枚、63枚、80枚、87枚、113枚、173枚,共5l4枚,这11座墓平均每座约47枚。西汉武昭时期墓葬共27座,其中没有出土任何钱币的有9座,出土情况不详的有3座,除此以外的15座墓葬,出土钱币最少的是2枚,最多的是1042枚,总数约2200枚,除去不详的3座,其余44座平均约50枚。从上述数据看,各墓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最少的连1枚钱币也没有,最多的达到上千枚。据研究,出土1000余枚钱币的墓葬可能是郡守一级官员或其家人的墓葬。虽然由于保存状况的不同,有的墓葬出土钱币数与实际随葬数有一定差距,但由于纳人统计的墓葬数量较多,上述结论应当还是可信的。为显示孝道,加上相信人死后还会在另一个世界生活,仍然需要人世间的一切,因此,古人们往往不惜花费巨资,为死去的亲人打造一个类似于生前的世界,即所谓“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汉代是一个崇尚厚葬的时代。西汉时期的《盐铁论》“散不足”篇有云:“古者,不封不树,反虞祭于寝,无坛宇之居,庙堂之位。及其后,则封之,庶人之坟半仞,其高可隐。今富者积土成山,列树成林,台榭连阁,集观增楼。中者祠堂屏阁,垣阙罘恩。”时人王符也指出:“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丧。或至刻金镂玉,橘梓梗楠,良田造茔,黄壤致藏,多埋珍宝,偶人车马。造起大冢,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崇侈上僭”¨。
一个墓葬是否厚葬,可通过陵墓大小、随葬品多寡精粗等方面体现。钱币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随葬品,也是体现是否厚葬的一面窗口。以洛阳烧沟汉墓为例。该墓地的墓葬全为中小型墓,即便如此,225座墓葬共出土钱币11265枚,平均每墓出土钱币约50枚¨。当然,这只是考古出土的,如考虑到历史上被盗和自然破坏,其数目将更大。为让读者对50枚钱有个明晰的印象,我们可以简单地看看当时人们的赋税和生活状况。西汉的人头税分算赋和口赋两种,前者课于成年人,后者是未成年人。算赋在西汉多时每人120钱,少时为40钱,口赋为23钱。东汉时继承了西汉的算赋和口赋。因此,50钱相当于算赋的41.7%-125%,相当于口赋的2倍多。这个数据应该说是比较多的。
我们再看看当时人们在算赋和口赋下的生活状况。《汉书贡禹传》云:“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困重,至于生子辄杀。”赋税的.沉重,引起了人民的赤贫化,进而导致社会极大动荡。每座墓葬同样平均出土50枚钱币的三峡地区情况又是如何呢?东汉晚期三峡地区流行一首谣谚:“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披衣出门应,府记欲得钱。语穷乞请期,吏怒反见尤。旋步顾家中,家中无可与。思往邻家贷,邻人已言匮。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在活人生活尚且如此困顿的情况下,人们还情愿拿出这么多的钱币来为死人随葬,可见厚葬风气之盛。
四、研究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在历史上多数时间都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从未中断。钱币作为支付、贮藏的手段,是贸易时不可或缺之物。因此在中国境内出土了不少外国钱币,如波斯萨珊朝银币、东罗马和阿拉伯的金币以及日本钱币等等,在国外也出土过不少我国古钱币,尤其是唐宋以来的钱币。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异国钱币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力见证。出土的异国钱币是研究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一种有效手段。学术界很早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较丰硕。如夏鼐先生在上世纪50~70年代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收集统计了当时出土和收藏的波斯萨珊朝银币、阿拉伯金币、东罗马金币等,并对其背景进行了探讨。近年来,康柳硕先生《中国境内出土发现的拜占庭金币综述》《从中国境内出土发现的古代外国钱币看丝绸之路上东西方钱币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和罗丰先生的《中国境内发现的东罗马金币》等文章也是这方面研究的代表作。前几年出版的戴建兵、王晓岚《中外货币文化交流研究》是这方面研究的一本专著。
国外学者也有不少研究文章,如法国F蒂埃里c莫里森的《简述在中国发现的拜占庭金币及其仿制品》等。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上述外国钱币在新疆出土最多,这跟文献记载相符合。《隋书》卷24“食货志”记载:“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而官不禁”。从新疆到关中的丝绸之路沿线均有外国钱币发现,甚至在洛阳也有部分出土。据夏鼐先生统计,萨珊朝银币在中国已经出土枚以上,分属十几位王在位时期,时间跨度从4世纪至8世纪。在国外也有不少中国钱币出土,如日本就曾大量出土中国的五铢钱、货泉以及后代的历朝钱币。有的地方出土数量很大,如宝冢市堂坂遗址出土了10万多枚,而山口市大内遗址出土的则有250公斤。另外在越南、朝鲜等地也曾出土过中国的古钱币,散见于国内外的报道中,此不赘述。利用出土的异国钱币固然是研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但并非唯一手段。笔者认为,中外古代由于受他国影响而铸造出的钱币也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例如,古代中国的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越南、泰国等国在历史上都曾仿照中国铸造圆形方孔钱。如日本曾仿铸南唐的“唐国通宝”“至道元宝”越南曾仿铸“开元通宝”“元占通宝”“天禧通宝”“至道元宝”“元符通宝”等等。此外,在丝绸之路沿线如新疆、中亚等地出土的一些钱币带有明显的东西方货币文化交融的特点。如:古于阗国铸造的汉二体钱(俗称“和田马钱”)、古龟兹国铸造的汉龟二体钱、回鹘钱、察合台钱币等都属此类。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研究是近年来的一个学术热点,中国境内出土的外国钱币、国外出土的中国钱币以及能体现相互之间货币文化交流的钱币材料都是有力的历史见证,对它们的深入研究,必将推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古钱币研究正方兴未艾,越来越走向深入,与考古学的结合也日益紧密。
参考文献:
[1]蒋若是.秦汉钱币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
[2]齐东方.隋唐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
2.下列不属于遗物的是c A、生产工具 B、武器 C、墓葬 D、礼仪用具
3.自然带来的文物破坏中,较为严重的是下列哪个地区d A、西伯利亚 B、秦始皇兵马俑 C、三峡大坝 D、河西走廊
4.墓葬里面的自来石需要用什么来打开d A、直接推 B、石头撞击 C、沙土挤压 D、拐钉钥匙
5.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考古学起源于哪一年b A、1900.0 B、1921.0 C、1935.0 D、1947.0 6.带彩陶的文化称为()。c A、河姆渡文化 B、龙山文化 C、仰韶文化 D、良渚文化
7.计量地球历史的等级单位不包括()c A、宙 B、代 C、光年 D、世
8.下列哪个人物曾提出薄葬制度b A、商汤 B、曹操 C、秦始皇 D、李世明
9.秦始皇的兵马俑是谁设计的a A、李斯 B、商鞅 C、赵高 D、嬴政
10.陶寺遗址在哪个省份c A、山东 B、河南 C、山西 D、陕西
11.良渚文化遗址群里共有多少遗址b A、121.0 B、136.0 C、155.0 D、167.0 12.下列哪项属于叠压关系c A、井 B、地窖
C、早期在下面,晚期在上面自然形成的底层 D、房基
13.农业起源于竞争宴享理论是哪国科学家提出来的c A、美国 B、瑞典 C、加拿大 D、中国
14.殷墟是在哪一年正式发掘的?()b A、1927年 B、1928年 C、1929年 D、1937年
15.下列属于传世品特点的是c A、明确的地层信息 B、历史信息准确 C、科研价值低 D、科研价值高 16.考古学家不包括d A、学者 B、技工 C、后勤人员 D、领导者
17.被称为“中国敦煌学的奠基人”美术史学家是()。A、常书鸿 B、王国维 C、罗振玉 D、王懿荣
18.类型学构建某个特定时空范畴,通过人们使用的器物来了解当时人类的情况,这种情况不包括()。c A、国家的地形与气候 B、人们的生活生产环境 C、心理因素 D、传统习俗
19.下列人类进化阶段中,属于最早的是a A、古猿阶段 B、南猿阶段 C、猿人阶段 D、智人阶段
20.旧石器时代中期大体上相当于人类体质进化的a A、早期智人阶段 B、能人和直立人阶段 C、晚期智人阶段 D、智能发展阶段
21.越王勾践剑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c A、铁 B、铝 C、铜器 D、锡
22.探铲在哪一年开始用于考古b A、1921.0 B、1952.0 C、1979.0 D、1981.0 23.炎帝黄帝是在哪起家的a A、河南 B、湖南 C、河北 D、湖北
24.二重证据法是谁提出来的a A、王国维 B、梁启超 C、章太炎 D、季羡林
25.早期智人大约生活在下列哪个时期b A、旧石器早期 B、旧石器中期 C、旧石器晚期 D、新石器早期
26.兵马俑坑中几号坑最大d A、八号 B、五号 C、三号 D、一号 27.中国文物保护的最高等级是b A、国宝级 B、一级 C、二级 D、三级
28.活人殉葬最早开属于哪个朝代d A、春秋 B、战国 C、秦 D、殷商
29.利基家族共有几代人致力于考古学c A、1.0 B、2.0 C、3.0 D、4.0 30.下列属于第二代考古学家的是c A、苏秉琦 B、夏鼐 C、张忠信 D、樊锦诗
31.有理论认为人在未来的发展上哪个部位会变大d A、驱赶 B、手 C、脚 D、脑袋
32.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测量对象是什么d A、铝 B、铍 C、碳 D、石英
33.区别一个学科是否是考古学的学科标准不包括d A、研究对象 B、研究方法 C、研究目的 D、研究主体
34.收集遗存的方法不包括d A、调查 B、发掘 C、记录 D、整理
35.夏鼐是中国第几代考古学家a A、一 B、二 C、三 D、四
36.在人类演化各阶段中,最早使用工具的人是()c A、南猿 B、智人 C、能人 D、直立人
37.露西是在哪一年被发现的d A、1921年 B、1928年 C、1971年 D、1974年
38.仰韶村是在哪一年发掘的d A、1900.0 B、1901.0 C、1920.0 D、1921.0 39.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是谁a A、傅斯年 B、蔡元培 C、董作宾 D、李济
40.人类第一次合成的金属材料是什么a A、铜 B、铁 C、金 D、银
41.发现敦煌藏经阁的是什么人b A、传教士 B、和尚 C、道士 D、学者
42.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水稻当中大约有多少比例的水稻出现了有别于野生稻的变异b A、20% B、50% C、70% D、85% 43.从南方古猿过渡到人类阶段,()是其中的典型代表。d A、能人 B、智人 C、古猿 D、露西
44.下列不属于文物学的特点的是c A、辨真伪 B、断代 C、买卖 D、鉴赏
45.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的区别包括()。d A、陶器 B、石器 C、农业 D、以上都对
46.《铁云藏龟》的作者是谁c A、罗振玉 B、王懿荣 C、刘鹗 D、王国维
47.金石学是在哪个朝代发展起来的b A、唐 B、宋 C、元 D、明
48.大脑左右两半球出现了不对称性,显示出直立人已经有了掌握()的能力。a A、语言交流 B、使用文字 C、劳动生产 D、使用工具 49.探铲又叫做什么c A、安阳铲 B、北京铲 C、洛阳铲 D、南京铲
50.中国城市规划时要有中轴线的规定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d A、唐 B、汉 C、秦 D、三国
二.判断题(共50题,50.0分)
1.甲骨文证明了《史记》中的商代世系是错的x 2.陶器的出现标明了人们开始出现了定居的生存模式√ 3.红山文化发现了泥塑像
4.考古文物的断代主要是根据其出土的土层来判断 5.考古学研究对象为实物;历史学研究对象为文献资料√ 6.中国西部的人特别喜欢玉器 7.妇好墓里有二层台用来摆放随葬品
8.从唐到宋、明、清,皇家陵园距离其皇宫越来越近
9.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 10.在北京人发现过程中,裴文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1.研究表明北京人不会使用火x 12.隔梁在考古过程中一定一直存在 13.商朝墓葬中非商王墓是不能用四个墓道的 14.琮是一种可以佩戴在身上的玉器
15.敦煌经卷的劫掠者既包括外国人也包括中国人× 16.郭沫若是甲骨四堂之一√
17.长江流域相对于黄河流域进入铜石并存时期较早 18.在自己田地里挖出来的东西属于个人所有x 19.研究表明直立人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 20.鉴宝节目有利于考古资料的保存 21.硬遗址比软遗址易保存
22.旧石器的考古遗存只有人骨这一种x 23.庞培古城的保存状态很差
24.环境考古学主要研究人类是如何改变环境的 25.马家浜文化的陶器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并且样式精美x 26.奥茨冰人是湿尸x 27.考古学跟经济、民生、法律都存在矛盾x 28.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 29.考古学中的地层学借用于地质学
30.多地区起源说学者认为北京人是中国人直接的祖先√ 31.早期的人类是生活在平原上的
32.气候的变化是影响人类生存生活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33.最早著录甲骨的书是《甲骨文》√ 34.石器是人类第一次合成的材料 35.人类历史的进化一直都是积极向前的 36.女性的盆骨比男性的窄x 37.类型学认为特定时段和地点的产物一定不具有可比较性错x 38.在达尔文之前,从来就没有人提出人类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 39.考古过程中挖出的文物可能是假文物
40.中国从春秋时期开始制造铁器,战国中叶得以普及,东汉时取代青铜器√ 41.中国历史上发生分裂的时候往往是气候发生剧烈变化的时候 42.考古学能够帮助人们更多的了解中国早期文字记录不多的历史 43.汉代的陪葬俑是通过模具做出来的
赵勤为他的《方舟》系列的诞生提供了战争化国际背景、图像谱系和个人记忆三个来源,触及的其实是一种公共经验,那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并不为某个个人独自占用。可是为什么,赵勤那些有关被废弃在幽暗的沙漠中或搁浅在明媚风景区的航空母舰,居然让人陌生、惊悚,甚至为之出神?仅仅因为它们出现在一个不该出现的地方吗?是为了表达一种祈盼消灭杀戮,或者更具体,呼吁禁止生产和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将这些威力无比的海上巨蟒丢进人迹罕见的戈壁?也许还有其他意味,例如它给予我们某种未来想像,永久的世界和平降临了,一切战争机器都成为史前记忆,只有考古学才会对它产生如同发现了楼兰古城遗址那样的兴奋。或许完全相反,现代文明终于灭绝于一场世界战争,一次大疯狂,为了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崇高目标而同归于尽,被核尘笼罩的地球一片死寂,航空母舰的残骸就像埋藏在危地马拉丛林深处的玛雅文字,它们是干什么的,它们向未来传递什么信息?那些曾经有过的用途、意义和传奇,永远消失了。
有时候,艺术作品所传递的信息往往要超出艺术家本人的预期。赵勤这批作品令人着魔的地方来自两个方面:世界场景和它的物质性,具有确凿的事实基础;而它所引起的陌生感,为画面本身罩上的阴悒光晕,那种荒原一般的象征主义气氛,不仅隐喻了悲观的未来政治幻想和对人类前景的担忧,在此之下,还隐藏着对武器的炽热崇拜,以及对暴力与毁灭不可遏制的礼赞与迷狂的正反性。
对战争的热情就是对英雄主义崇拜的剧场化冲动,它是无聊的反面;虽然无聊也是一种存在方式,但无聊从来得不到正面的道德肯定与美学肯定(无聊的价值是由文化研究和社会批判理论发掘出来的)。而战争中的英雄主义,或由英雄们参与的战争,则有史以来一直同崇高与史诗联系在一起。适逢今日时代,无聊与战争同在,正反价值混淆,战争不是无聊社会的电脑虚拟游戏或好莱坞电影,也不是善良的和平主义分子的集会题材,它至今仍然是解决人类争夺生存资源和价值观冲突的谈判筹码、讹诈手段以至最后的了断方式。
但是这些远不是赵勤的画所要呈现给我们的,他呈现的是一种迫使我们去“凝视”的“超然”:寂静永恒的黑色长夜,夕阳下的枯涸河床,遗弃的大桥,灰暗巍峨的官邸,沙漠中的铁甲战舰,空的广场,孤独的街头雕像,杳无人迹的公园……它们如此之静,那些漂浮着莫名古代异器(把自己想像成一万年之后的考古学家)的画面超越了赵勤自己的现实主义注解(世界时事、童年记忆与个人迷恋),我们的感受是多重的:时空断裂,易位,差异,物体漂移(把自己想像为后现代艺术批评家),幻想和抒情,有一点沧桑感甚至怀旧(把自己想像为沙漠博物馆的游客),以及一种抽掉了意识形态与文化差异的虚无(什么都不用想)。
表面看,赵勤的这批画去除了历史踪迹,切断故事线索,擦抹掉主人属性,使那些“器物”(战机、坦克、航空母舰、大桥、工厂、建筑物、公园)丧失功能,搁置,丢失,遗弃,与人的世界脱钩,但是它们最让人惊骇的不是器物的命运,而是“人”的消失,因为在画中,在荒原般的城市,在地球表面,只有物的遗骸,人却被抛出了世界。
经过一个小时的颠簸,我们首先来到了本次教学参观的第一站——周口店遗址。冬天的早晨总是给人以清爽的感觉,蔚蓝的天空下点缀着几朵白云,望着这片寂静的山林心中不禁忐忑,难道这就是我们先祖曾经的家园吗?
在导游的带领下,第一地点首先映入了我们的眼帘,据说周口店第一地点从1921年发现和发掘起,已垂直下挖了40多米,身处其境宛如峡谷一般,而已挖堆积物却还不到全洞堆积物的一半。出土的猿人化石、石制品、哺乳动物化石种类数量之多以及用火遗迹之丰富,都是同时代其它遗址所无法相比的。之后辗转来到山谷上方的猿人洞,这也是北京人遗址开掘的第一地点,北京猿人的头盖骨就从这里出土。这是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洞穴,从五、六十万年前,北京猿人陆续在这里生活到二十万年前,北京猿人的遗骨、遗物、遗迹和洞顶的坍塌物和洞外流进来的泥沙,在洞里一层层填充起来,形成了厚四十余米多达十三层的堆积物。经过几个洞穴后从山上下来,我们进入了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博物馆的参观使我对周口店遗址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周口店遗址位于北京西南约50公里的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是世界著名的“北京人”遗址所在,为我国旧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周口店第一地点——即“北京人”遗址。1918年被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发现并进行试掘。1927年加拿大学者步达生对周口店遗址进行正式发掘,并将周口店发现的三枚人的牙齿正式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从而为北京人的存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29年,在裴文中的独立主持下,发掘出土了第一颗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学术界,成为古人类研究史上的里程碑。1935年,一直参加周口店发掘的贾兰坡接替裴文中主持发掘。自从“北京人”头盖骨发现以来,周口店遗址历经80余年时断时续的发掘,特别是随后又发现了石器和用火遗迹,使得直立人的存在得到了肯定: 经科学考证,大约在六百万年前人类才从古猿群中分离出来。古人类学家将人类进化分为四个阶段:古猿、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周口店遗址共发现了三种不同时期的古人类化石,包括: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他们代表人类进化史上最重要的三个阶段。这些材料的发现为研究人类发展史和劳动创造人的理论提供了珍贵而生动的实证。发现的用火遗迹,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提前了几十万年。遗址中还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石制品,原料均来自于遗址附近,石制品多为小型器,器型种类繁多,早期石器较粗大,砍砸器居重要地位。中期石器形制变小,尖刃器发展迅速。晚期石器更趋小型化,石锥是这一时期特有的石器。此外,周口店还出土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如大型的剑齿虎、肿古大角鹿、猎豹等。
参观完之后,站在山林之下,闭上眼睛开始想象着数十万年以前,龙骨山这个水草肥美、植被繁盛、欣欣向荣的世界,中华先祖们的一支,就是在这里摩擦出了人类文明的火花。
如果说周口店遗址呈现给我们的是原始文明的滥觞,那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和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则让我们感受到了华夏文明的辉煌。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建于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墓葬区,采用的是仿唐风格的楼阁式建筑。是为西周初期燕国都邑遗址,对于研究燕国早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在博物馆侧还存有燕都古城的残墙,无不向世人表明,这里曾经有过北京有文字可考最早的城市,西周燕都遗址成为北京建城最早的见证。主要出土文物有“堇鼎”等一些青铜器、玉器、漆器和墓葬等等。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出于相对偏远中原文化的燕国,在中国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流中扮演着如何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