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新闻稿

2024-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开课新闻稿(精选13篇)

公开课新闻稿 篇1

为了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自2016年12月9日起,中学部举办了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比赛。经过各教研组的挑兵点将,共有6位老师参加比赛。9号下午,以数学组狄瑛老师《分式的加减》一课拉开了本次比赛的序幕。

《分式的加减》是一节代数运算课。狄老师的讲解到位,重难点突出,给予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借助多媒体课件,提高了课堂的容量。整个堂课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教学流程清晰,教学目标明确。通过这节课可充分发现学生在练习中的问题,并做到及时反馈。

公开课新闻稿 篇2

一、国内电视新闻评论主体发展现状

迄今为止, 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仍然显得有些“先天不足”, 其不成熟的表现之一就是概念界定模糊。《焦点访谈》作为我国第一档新闻评论类节目, 其地位不容小觑, 加之中央电视台的舆论影响力, 《焦点访谈》一直是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的范本。暨南大学的谭天教授认为这是一个概念界定上的误区, 因为从节目形态上来看, 《焦点访谈》其实属于新闻专题, 只是由于它产自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 就此被贴上新闻评论性栏目的标签。然而, 这种单一的述多评少的节目形态却严重的制约了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1]新闻评论应紧随时代的步伐, 体现其哲理性和思辨性。但传统电视新闻评论将大量时间用来陈述事件始末, 受限于篇幅只能在结尾处做一小段点评, 实难体现评论的深度和媒体的高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 电视观众对新闻节目的要求也在悄然发生转变, 传统的“焦点访谈式”结构早已不适应人们的需求, 并日渐显露出其不足和缺陷。目前国内不乏优秀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在话题深度和节目形式上都有所突破。央视继《焦点访谈》式微后推出以个性评论见长的《新闻1+1》, 采用一位主持人搭配一位新闻观察员的双人谈话模式, 由白岩松董倩联袂搭档主持, 节目一经播出后一直深受观众的喜爱。各地方卫视也充分发挥“草根台”的亲民优势, 在话题选择上侧重民生, 并结合新媒体推出具有特色的新闻评论类节目, 比如浙江卫视的《新闻深一度》和江苏卫视的《新闻眼》都是非常不错的尝试。

随着传播手段和传播环境的变化, 网络的出现已然打破了传统电视节目一家独大的现实, 那么作为最能体现媒体精髓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必须面对一条推陈出新之路。敢为人先的湖南电视人在节目创新这个议题上一直处于领先位置。《新闻公开课》最大的特色在于节目的主角变成了“80后”和“90后”这些代表着社会未来的年轻人。该节目内容包括“头条对对碰”、“新闻问答”、“新青年评论”、“漏网之语”4个环节[2]。《新闻公开课》自开播以来, 节目邀请的嘉宾包括了邱震海、蒋昌建等有影响、有特色的新闻评论员, 业界资深人士与青年学生的观点碰撞, 展现出不同人群关注新闻的差异, 让年轻人表达自己的心声, 这样创新的节目形式获得不少关注和好评。

二、限娱令下电视新闻评论如何突围

在我国传媒事业突飞猛进的今天, 电视一直是影响力最大的传统媒介之一, 但其中不免存在着娱乐节目泛滥、内容质素不高等问题, 由此引起了广电总局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 广电总局对娱乐内容做出某种程度上的限定, 反而有利于帮助电视新闻类节目重新调整回到大众视野。《新闻公开课》对此进行了一次大胆尝试, 但依然未能摆脱停播的命运, 可见在如今电视生态圈中新闻评论节目想要突围仍需进一步努力。本文将就《新闻公开课》停播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希望其反映的一些问题能为后者提供经验借鉴和新的思路。

(一) 收视率是决定存亡的关键因素

据湖南卫视内部人士透露, 《新闻公开课》是湖南卫视在广电总局“限娱令”背景下开播的一档新闻节目, 节目以成就口碑为主, 虽然依托湖南卫视这一强势媒体, 在每晚6:00-6:30这一非黄金时段播出, 这一原创节目的收视率竟然排在全国20名以后。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认为:新闻界是一个场, 但却是一个被竞技场通过收视率加以控制的场。有高收视率就必然带来丰厚的广告利润和商业资助, 而《新闻公开课》收视率的疲软, 必然难逃被停播的命运。与此同时, 各地方台的新闻评论节目收视率低是普遍状况, 在广电总局“限娱令”推出之前, 各大卫视的新闻评论节目少之又少, 收视率排行榜长时间被娱乐、综艺节目霸占, 极少有高收视率的电视新闻评论栏目长期出现, 收视率低迷成为了新闻评论节目发展的首要瓶颈。

(二) 协调节目深度和可看性之间的平衡

为了提高新闻评论节目的收视率, 从中央到地方的电视台探索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新闻评论, 如中央二台《第一时间·读报》的读报评论, 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的辩论式评论, 湖南经济电视台《刁子策新鲜》的方言评论等。《新闻公开课》采用的是双方辩论的节目模式, 这是一种充满冲突的话语方式, 也符合观众的期待和需求, 值得其他新闻评论类节目借鉴。为了收视的需要凸显嘉宾个性和精彩言论是无可厚非的, 但“评论是新闻的灵魂和旗帜, 体现了媒体的思想高度, 是主流媒体地位的重要表现”[3], 因此我们不能单纯为了节目的可看性而牺牲内容的深度, 要注重平衡二者的关系, 万不可本末倒置。

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可谓成功的范例, 它切入新闻事件的角度非常独特, 在怎么谈、从什么角度谈论这些新闻事件方面, 能够将社会通俗现象进行文化解读, 注重从中西文化及两岸三地的不同文化视角进行信息加工, 从而引起了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思想的交流和碰撞。[4]《锵锵三人行》正是内容为王, 本色取胜, 才能播出数十年而不败。

(三) 从敢于评论到善于评论

新闻评论具有舆论监督和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 电视新闻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便是一旦触及到敏感地带就削弱其针对性, 使新闻评论如隔靴搔痒难以深入。《新闻公开课》标榜新锐话题和年轻视角, 但是从其选择的话题来说, 多以年轻人感兴趣的较为轻松、娱乐的话题为主, 没有改变新闻评论避重就轻的局面, 也就削弱了新闻评论的功能性, 难以完成对公众意识, 尤其是对年轻一代人的培养和引导的重任。目前内地的新闻评论空间并不大, 也有不少媒体选择了“民生新闻”、“本土新闻”等更加贴近生活的新闻评论, 例如《新闻日日睇》等节目, 嬉笑怒骂论时事。“从敢于评论到善于评论是中国电视新闻评论发展的必然过程”。[5]

(四) 增强新闻评论的逻辑性

如今很多学生都是从电视评论开始认知和学习新闻评论, 这证明了电视的影响力, 也是图像对文字的胜利。《中国青年报》的曹林认为:由于电视表达是随意的且适合观赏, 并非最好的学习范本, 相比之下, 报纸上的文字更符合新闻评论需要的逻辑。报纸评论更能展现新闻背后的事实逻辑性, 也更有力量。新闻辩论是《新闻公开课》的特色之一, 但是双方辩论的形式, 新闻评论难成体系, 逻辑性不强, 新闻评论趋于碎片化, 评论的尺度难以把握, 辩论的风险更大。电视新闻评论为了提高可看性, 必然会强化其视听性, 走向多元化表达, 但是这种碎片化传播容易造成对“中心”的消解, 也最终影响了新闻评论的力量。

三、结语

虽然《新闻公开课》最终以停播遗憾收尾, 但值得期待的是, 在广电总局的系列调控政策背景下,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获得发展的契机, 但未来仍旧面临更多未知的挑战。电视业改革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新闻评论类节目或许能借此重获新生, 我们相信在正确的意识形态引导和科学的调控政策下, 将会给电视观众带来更多高品质高水平的电视新闻节目。

摘要:在“限娱令”背景下诞生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公开课》在开播时受到广泛关注但最终以停播遗憾收尾, 折射出当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困境。本文从分析《新闻公开课》停播原因出发, 探讨在广电调控政策之下,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应该如何抓住改革的契机, 面对问题积极调整。停播也许不是结束, 而是又一次重新出发。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调控政策,困境,建议

参考文献

[1]谭天.中国电视呼唤新闻评论[EB/OL] (.2008-09-26) [2012-06-25].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5851.

[2]丁先明.《新闻公开课》:倾听年轻人的声音[N].中国青年报, 2012-01-21 (02) .

[3]陈瑶.从资讯传播到观点传播——省级电视新闻节目的突破路径[J].视听纵横, 2011 (4) :11-12.

[4]熊英.本色.文化.平等——《锵锵三人行》成功因素分析[J].新闻记者, 2008 (5) :10-11.

公开课新闻稿 篇3

关键词:公开课,常态课,凸现研究性,内容新颖性,课堂真实性

当前的课程改革正当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从常态课到公开课,教师们都在学校关心与课题工作的开展中努力地探索着,切合着新课程标准中学生各项能力发展的目标。我们的课堂是学生求知的主阵地,是教师成长的摇篮,而我们的公开课又是常规课的拓展和延伸,丰富与升华。一节公开课往往是一个教师团队集体的智慧与结晶,是师生共同进步与提高的媒介,公开课具有展示和研究的双重性质。然而一直以来我感觉我们的公开课存在着问题。

案例1:

在一次乡镇听课活动中连续听了三节英语课,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7 At Christmas (Period 1),结合学校课题“立足课堂,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开展了青年教师“同课异构”活动。三位教师有着共同的特点,以当前最流行的“阅读课”课型研究为主,都采用语篇教学贯穿课堂,多媒体中的图片与内容有很多的雷同,而且前阶段刚刚也听过别的学校老师上过,有点象“拿来主义”的性质,因为有位老师个人的驾御能力和个性特征并不适合这一操作环节,“表演”很难到位。

一、抓住主题,凸显研究性

其實刚才几位教师在上公开课时,抓住了一点“英语教学要以学生兴趣为前提,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内容”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紧扣主题“立足课堂,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但是很明显有些东西拿来课堂效果很好,有些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操作。我觉得教师公开课的设计要以学生原有的学习能力为前提,以自己平时的教学经验和能力为基础,不是感觉好的、花哨的内容拿来就适合自己,相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就听课听到一位乡镇老师的好课,她在公开课中什么花哨的形式也没有用,只是跟自己学生默契配合地使用了一些传统的教具和教学形式,多媒体都没有,感觉自然清新、真实朴素,学生学习的效果很好。

公开课的主要功能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推广教学经验和提升教学质量。老师们过多地强调公开课的形式化、表演化和作秀的功能,就不能很好地凸显对课堂的研究和探索意识,并彰显个性。所以教师应树立“只有平时注重教学智慧和经验的积累,才能上出属于自己的好公开课”。

案例2:

一次我上公开课,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 8 Open Day,我刚开始自己独立备课,通过试上教研组老师听课帮我修改,又试上了一遍,感觉学生的理解与配合很到位。正巧的是别的学校老师也上这节课,我就去听课取经,回来“移花接木”,把很多本属于自己的观点忍痛割爱删除,。结果上下来感觉还没有自己备课内容来得熟练、精彩。我校一位老师正好也要上这节课,她也是匆匆把我的资源借去,重新包装。她上完这节公开课后告诉我她课的特点就是“萝卜开会”——一盘大杂烩,没有新意。

二、独辟蹊径,选择内容新颖性

当前公开课的授课内容和方式有模式化的趋势。创新往往意味着会失败。老师们喜欢开别人开过的课,采用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导致因循守旧,教学模式千篇一律,创新意识不强。那位授课老师的教学风格与我教案内容不相吻合,虽然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是不能生搬硬套,“课堂不是筐,什么东西往里装”。在材料猛烈堆积过程中,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遭受“狂轰滥炸”,丧失了理应有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公开课的反思让我坚信只有找准新颖性的内容,才更有火花迸发。我记得一位老师公开课选择了无人问津的课文语法知识点作为重点内容。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会回避语言知识的教学。不好操作以及难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很多人望而却步,但是这位老师大胆尝试,教学中采用语言知识化的教学方式,使听课老师耳目一新,启发很大。教研室领导多次提到这一课改的成功案例,激发了英语老师对课堂语言知识教学的积极思考和激烈辩论。这位老师独辟蹊径,教学内容选择有新意,教学设计有创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案例3:

一位老师执教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 9 Shapes ,良好的个人素质,扎实的基本功,漂亮的多媒体课件,跌宕起伏的教学环节,滴水不漏,尽善尽美,但是这些看似花哨却不实用的“花拳绣腿”很难被移植到常态教学中去。其中一个环节是学生说饶口令,这内容我都没看清,更没有听清,好奇的我过后就问学生:“你们提前彩排过吗?”他们毫无掩饰地说练过了。我在想:跟我一样的后进生他们会怎样想,是不是不带我玩?也许是我多虑了,但是我也真得是想参与。这节公开课上一些需要机会的孩子没有更多地参与到。除了这点我们拷贝了这位老师的课件回家上课,每位老师都说环节多来不及上,学生被漂亮的课件分散了本应属于学习的注意力,一节课下来等于没学,下节课还要重新教学。究竟怎样的课算是一节好课呢?

三、求真务实,体现教学本色

公开课的设计与平时的教学差距太大,超出了所有学生常态下接受知识的宽度。公开课要有值得“公开”的内容,教师不能是演绎现成的“教案剧本”。我们说要多么训练有素的学生才有这样的学习密度,而老师每天要是这样备课、上课该有多累。公开课中的学生是不是每人都象热闹的课堂表现一样,学得到位、扎实。相比常态课,是不是真得优势明显呢?公开课要有值得“公开”的内容,现在的公开课不够公开,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真实的课应该更多地还原课堂的本色。预设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真实操作相结合,真实的课是应该有缺憾的,课堂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唯有真实,课堂教学才能得出科学、可信的结论。

参考文献:

1、陈琳等的《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2、《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3、《中小学外语教学》2011.第7期

公开课新闻稿 篇4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化,教育更是源远流长,在过去教育就承担着培养优秀人才,树立年轻一代心性品格的责任。在如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教育更是尤为重要,这也就决定了“教师”这个社会角色的重要,和这个职业担负着的巨大责任。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意识,为人师表,必须时刻有职业观念,清楚自己是站在什么样的位置上,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状态,对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将这一切考虑清楚之后再去做,必定能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让学生产生信赖感。其次应该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教导学生去做的事情自己必须首先做到,率先树立一个良好的典范,对学生才有说服力,学生才会认同老师的教导,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具体到我们学校而言,对于学校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必须要清楚,而且老师首先要按照规章管理制度去做,做好学生的榜样。

当好老师,最重要的是讲求师德。爱岗敬业为先,我们爱岗,才会惜岗,只有惜岗,才会敬业。才会真正的把它当成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就会把自己的所有精力和智慧投入其中,就会在这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成就自己非凡的人生。上苍是公正的,你在岗位上朝三暮四,得到的是失意,失去的是成功。你在岗位上踏实肯干,尽心尽力,失去的是烦恼,收获的是幸福。要关爱尊重学生,学生既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又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靠向学生提供教育服务换取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因而应以造福学生为主要职责,我们必须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和精神,我们必须尊重我们的服务对象。其次,我们只有尊重学生,我们才会蹲下来,平视每一个学生,而不是居高临下的俯视他们,才有可能转变我们的角色,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我们才会成为平等中首席,将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待学生仅仅尊重是不够的,更需要的关爱。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就像用手托起学生生命的谭千秋老师,为了4个学生的生命,谭千秋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以师者的本色展示了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以自己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他那张开的双臂,是一双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可以说,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而要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反观同一场地震中的另一位“范跑跑”老师,在地震来临时刻抛下学,独自逃出教室,忘记了“老师”这个词的就意味着爱护学生,甚至用生命来保护学生。

做好教师,还要精于教学。在专业知识的教授上,必须做到正确无误的教给学生,在上课之前必须把课堂上要讲的内容明明白白熟练于心,做好备课笔记,并且要思考如何把知识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教授给学生。教学方法极为重要,这一点需要在学习的基础上自己摸索总结出适合学生的教授方法,所以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极其重要,在课堂上不能只是单方面的传授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和掌握能力,课堂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师只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中介,不能占据学生的主要地位。同时也要积极地多学习其他老师的好的教学方法,加以借鉴吸收,不断地改进改善。其次,老师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还要注意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学到最好。

公开课新闻稿 篇5

1、老师要以身作则

如果老师已经都做不到,经常出尔反尔,又怎么能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又怎么能带领好整个班级,让大家心服口服。学生本身就是叛逆的,老师不能以身作则,无疑给学生树立了不好的榜样。所以,这是不可取的。

2、老师要牢牢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

如果老师自己的专业知识都不牢固,经常出现自己不会解答的情况,就不要给学生解决学习上的疑惑,无法更好的传递给学生知识,这是很不应该的情况。所以,老师应该牢牢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

3、老师要给予同学的关注

有的学生学习很好,而有的学生不尽如人意。如果不去关注这些学习上困难的学生,必然导致这些学生越学学糟糕。连锁反应,不会的更不会,所以,得关注他们,他们不会的,要积极给他们解答,让他们的学习赶上来。

4、老师要关心同学生活

老师除了在学习上关心同学外,还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因为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受到生活的影响。如果家庭困难,他们也没多大的精力在学习上,所以能帮的话,尽量帮一下。尽力而为,也不要太免难。

5、老师除了课堂作业外,要积极和学生互动

除了课堂的学习外,课后也要经常和同学互动,比如去游玩,和同学加深感情,多去了解学生,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会起到更大的帮助,你了解了学生的需要,学生也理解了你,这样相互的理解,从互动中得到了大家的理解与支持,对于以后的学习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6、老师要奖惩分明

公开课新闻稿 篇6

研讨会

听课老师:邵 龙

听课时间:2104年9月26日

9月26日,我有幸参加了2014年河南省小学科学优质课观摩研讨会。在这次研讨会上,我听了四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小学科学优质课,并且还聆听了童海云老师对小学科学课堂上关于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些看法。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的,也切身体会到了自身教育教学方面的不足,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提高,我深感不虚此行。现将听课活动及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回顾老教师们的优秀课堂,我深深的体会到每个老师都有着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并且我发现,老教师和新教师最大区别就在于老教师拥有非常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这是新教师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在上午的四节观摩课中,每位老师都展示了其独特的一面。在“借班上课”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的去探索问题,尽情享受课堂的乐趣。老师则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节我们上的是

学校“公开课”不是“表演课” 篇7

在一片叫好声中, 笔者反生疑云:据笔者所知, 本市至今还没有一所学校实行小班化教学, 相反超过70人的大班额学校还为数不少。而这节精彩纷呈的“公开课”, 却只有区区40名学生参加, 其余的学生到哪里去了呢?

班上一位同学告诉了我事情的真相, 原来, 为了准备这节公开课, 执教老师早在一周之前就从该班挑选了40名同学 (学习成绩和口头表达能力好的学生) 进行预演, 其余相对较差的同学, 则由班主任安排在宿舍里上自习。

笔者不禁要问:这节差生缺席的“公开课”, 值得我们为之叫好吗?抛弃了差生, 这节“公开课”究竟还有多少意义?

当然, 一堂“公开课”毕竟不是普通的课堂, 为了展示某种教学模式, 推广某种教学经验, 对“公开课”作一些精心的准备, 本亦无可厚非。但是为了追求“公开课”的完美形式, 而把差生隐藏起来, 剥夺差生上课的权利, 这种歧视差生和无视教育公平的做法欠妥。

不让差生参加“公开课”, 暴露了当下教育教学中尚且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一, 教育观念偏执落后, 不能面向全体学生, 只关注优秀生, 而忽视差生;其二, 课堂教学不重实际, 不讲实效, 盲目追求形式, 套用模式。

情迷“公开课” 篇8

网易办了件天大的好事,开设了“公开课”。我是个倒霉的人,我考过四次大学,但却没上过大学,每次都以几分之差落选。那时候考大学八个考生里面选一个,真的太难。这让我的父亲颜面扫地,失望至极。但受伤害最深的人还是我,因为我渴望受到良好的教育,却从没机会,这也让我没机会成为我想做的人。

现在机会来了,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剑桥、牛津、斯坦福、普林斯顿、加州伯克利……这些金光闪闪的名字,看着都流口水。我感谢网络,我感谢网易,我真是中年得福,我现在天天忙着听“公开课”。

正像一个饥渴已久的人遇上了一桌过分丰盛的大餐,我只能先捡我最喜欢的吃,先看人文类的。

我现在同时在看七门课。我渴望社会的公平正义,温总理说公平正义比天上的太阳还重要,我觉得这话是真理,所以看哈佛的《公正》课;我老是感觉不到幸福,天天郁闷不已,我想找到幸福的途径,所以看哈佛的《幸福》课;爱情总是让我迷茫,爱情就像手上一块滑溜溜的肥皂,我总是拿捏不住,所以看麻省理工的《西方世界的爱情哲学》课;我对音乐有兴趣,中央台以前有个节目叫《音乐桥》,我天天看,可后来中央台忙着搞钱,把节目砍了,让我失落了很久,现在好了,因为有耶鲁大学的《聆听音乐》课;我知道我最终会死,但我真的很怕死,我想搞清死亡的本质是什么,我想坦然地面对它,所以看耶鲁大学的《死亡》课;有一本弥尔顿的《失乐园》,买来也没看过,正好耶鲁大学开了这门课,我想我就边听课边读书:我对诗歌有兴趣,我年轻时狂热地写诗但却没写出来,正好耶鲁大学开了《现代诗歌》课,我想就边看边再写诗吧,没准还能圆我的诗人梦。

坦率地说,这些课有的我看明白了,有的只明白了一部分,有的只看明白了一点,但我真的很佩服那些授课的老师们,他们的风度、他们的睿智、他们的才华、他们的学识、他们的胸怀让我五体投地。

我不仅佩服老师们,我也佩服那些学生们,当老师提出问题,我还在想是什么意思的时候,他们已做出了漂亮的回应。他们那么年轻却那么棒,真的让我非常吃惊,有那样的老师教,他们想不成才都难。

我现在到处向那些忙着喝酒、忙着泡妞、忙着赌博、忙着减肥、忙着升官、忙着赚钱、忙着出名的人推荐“公开课”,但回应者却寥寥,有个小伙子居然说:“你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还看这些?”这让我非常不悦,我才四十来岁,难道这个年纪就应该营营苟苟、浑浑噩噩、圆滑世故?就可以放弃求知的欲望,就可以放弃对爱与美的追求,就可以放弃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我也不管别人是怎么想的了,反正我是迷上“公开课”了。

公开课新闻稿 篇9

中国共青团在我的认识里,它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更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为党和国家发展做好前期和后期工作,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正如谢蓓院长在致辞中所说的:相对与实践能力强,优秀时间的标兵来说,青马工程学员价值和区别在于奉献和服务精神上。因此,我们每一位团员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在各自的学校机构中的工作岗位上为党和国家的发展献出自己虽小却有力的力量。之后王宇甜副校长也进一步的提出了自己的期待,她强调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应当有反思和进步,要有勇气和胆量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赋予新的涵义,在时代的激流中做出自己的贡献,最后她所强调的信仰也让我记忆犹新—“有信仰,才知道我们做的每件事情的意义,在行动中找到力量。”希望我可以在之后深入的学习中找到坚定信仰并一以贯之。

作为本次开班第一课的开奖人聂传娣老师,她没有选择以高深的理论,而是以故事的形式,生动的向我们分享自己做了几十年党员的点滴。聂老师从自己的大学校园生活工作讲起,讲述了自己在父亲以优秀党员的严格要求而深受感触,以积极的姿态活跃于校园事务之中,用乐于奉献之心帮助老师和同学,逐渐成长为合格的共产党员。聂老师的经历可以说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无论是在校园还是之后的工作中,聂老师都一以贯之了她所说的那句话:“要做一个党员,一个好党员”。我也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之中,可以做到聂老师所说的—做一个动机端正的入党积极分子,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自己的大学生活,以一个党员的标准多历练。

希望在结束“青马工程”之后,我们这批共青团员可以如李晓彤老师总结时说的那样—成为一个思想上有信仰,学习上有进步,能力上有提高,群众中有威信的学生干部。

2019青马公开课第二课的心得体会

青马工程即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旨在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很荣幸能参加南广学院第一期培训班。

聂老师为我们上的第一节课,与其说是上课,不如讲是谈心。聂老师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分享了个人的见解。我我们向党组织靠拢提供了经验与方法,总结聂老师的讲话,有以下几点。

一、党员要对目已高标准、严要求。

聂老师讲到在她大学期间、被老师指定为班干,可在发现别的同学在学习上刻认真时候,便下定心在完成工作的同时,在学习方面也一样不能松解。我想这一点是我每个人都要认真学习的在工时、我们总是选相对容易的来做,遇到挑时我们常想到放弃,可一名合格的党员不应恐惧困难,不应松解对自己的要求。

做为大学生、学习方面不可以松懈,工作方面同样应该认真对待、脚踏实地,严格要求,尽心尽力做好自已的本职工作,而学生更应该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勤学好问,认真完成学校的工作。

二、磨练自己,修炼党性

聂老师讲到,她的父亲就曾是位领导干部,可他在工作中丝毫没有体现出与普通群众有何不同,与大家同吃同住,克己奉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醒女儿,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要认真的履行自己的职责。我想,这就是党性修养。而党性修养最根本的就是自觉实践全心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积极向党组织靠扰的大学生,坚定正确的信念是党的事业不断取胜利的根源。

三、掌握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

公开课新闻稿 篇10

关于语文公开课的论文 让公开课在“冷场”中绽放精彩

江苏南通市小海小学( 226015) 吴晓红

公开课的“冷场”是我们许多教师最怕遇到的事情,似乎冷场就意味着教学的失败。如果换个角度看,“冷场”其实也是黎明前的曙光,是含苞欲放的花朵,是课堂画卷中内涵丰富的空白。“冷场”不仅不可怕,如果引导得当,机智地调整原来的教学设计,灵活地驾驭课堂,公开课在“冷场”中也能绽放精彩。

一、在“冷场”中撑开思考的翅膀

孔子早就提出,不到百思不得其解时不要开导――“不愤不启”,不到欲说而不会说时不要启发――“不悱不发”。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学生处于当“悱”未“悱”、当“愤”来“愤”的时候,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静静思考。因为,这时候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激烈撞击的阶段,原有的生活经验、新的问题会让思维暂时混乱,唯有经过静静的思考,学生才能享受到顿悟的喜悦,心智也会随之提升。

一位教师在公开课上执教《春到梅花山》一文。为了让学生体会梅花山的美和人们对梅花的喜爱,该教师设计了几个问题:“自由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想想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梅花山梅花的美?为什么?”接下去,学生开始津津有味地读起文中的第二自然段。琅琅书声过后,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来。可是,当两个学生回答以后,课堂上的一只只小手都放了下去。原来,其他学生的想法也和这两个学生一样。课堂上出现了“冷场”。面对这样的场面,这位教师没有慌张,只是微微一笑,说道:“怎么我们的小游客不愿意再夸夸梅花山的梅花了吗?其实梅花的美藏在了文字中呢。”她让学生继续专心默读第二自然段,反复赏析这个片断。过了一会儿,一只只小手纷纷举了起来。于是,课堂上出现了精彩的交流。有学生说:“晶莹透亮让我感受到梅花的美,它让我想到了妈妈头上的发卡,闪闪亮亮的,真好看。”还有学生说:“梅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使我觉得梅花美……”试想,没有教师在刚才的疑难处“放一手,退一步”,让学生静下心来静思默想,学生要有这样精彩的表达显然是不可能的。(语文教学论文 )虽然当时课堂上的气氛是沉闷的,但是这样的“冷场”锤炼了学生的阅读品质、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更趋深刻、更趋严谨,有了思维品质的阅读课堂,才具有厚度与深度,才能真正提高课堂的质量。

二、在“冷场”中触摸、体会文章的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一篇文章无不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文章丰富的情感,怎样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呢?语文是深情的,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懵,感情只能在静静的读思中去体会。

公开课上,一位教师在教学《生命桥:》的第三段:“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羚羊……猎人们个个惊得目瞪口果,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这位教师深情并茂地示范读了一遍课文,再让学生默默地读、静静地思:“从这段文字当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之后,课堂出现了几分钟的沉默。在一片寂静中,孩子们的眼睛开始晶莹起来,小手陆续举了起来。 尽管在这几分钟的时间垦,教师和学生没有任何一个动作或者语言的交流,但可以断定的是,在潜心文本、忘我入境的平静下,学生的纯真和善良的情感在奔涌不息。他们已经体察到了这段文字的悲剧美:曾经如此脆弱而又伟大的生命。“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是生命的希望,却又是以老羚羊的死亡为代价的。老羚羊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年轻羚羊,把死亡留给了自己,这种伟大的壮举真是催人泪下、撼人心田……此时,所有的语言都将显得苍白无力。

三、在“冷场”中创造灵感的环境

小学的很多课文,作者由于构思炼意、布局谋篇的需要,常常在叙述事情发展的过程时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很多教师都会在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个性补白,充实情节内容,丰满人物形象。 一位教师在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课文里有这么一段话:“枪声响了,大黑骡子缓缓倒下了,它痛苦的抽搐着,挣扎着,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彭德怀对战士的浓浓情谊,采用了转换角色的方法,让学生扮演彭德怀和大黑骡子,彼此进行对话倾诉。但是,学生们并没有进入文本,一两个学生发言后,教室里就悄然无声了。这时教师没有着急,动情地说道:“也许此时我们百感交集,情动于心,说不出来。这样,拿起笔来写写好吗?这两排同学写彭德怀对大黑骡子说的话,就接着这句话(屏幕出示句子):大黑骡子呀,我真舍不得你……往下写。这两排写大黑骡子此时此刻很想对彭德怀说的话:主人啊!我是多么爱你……接着往下写。开始!”接着,学生在低沉凄凉的音乐声中练习写话。5分钟后,学生已分别进入了角色,在教师极具感染力的语言下,他们以自己的心灵感受、扮演着“彭德怀”和“大黑骡子”,进行着心灵的诉说。彭德怀的声声呼唤,大黑骡子的甸甸倾诉,出乎于心,发之于情,如泣如诉,这情景怎不使人动容生情呀!

小议公开课 篇11

一、师生假象明显

1.教师虚假的“真情”。有的老师表演成分太大,神情僵硬,动作夸张,赞美太过频繁,让人感觉极不自然。

2.师生交流作假。有的老师担心有的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来,会提前告诉学生或者悄悄地指定几个内定名单,这样就能顺畅的完成“完美”的公开课展示。其实听课的同仁一看就知道,哪个是真实的课堂,这种欺骗听课者的课堂有什么学习价值?有什么意义呢?“真”是教育的根本,是做人的真谛。在我们的课堂中出现了这样的一些虚假的东西,我们还如何教学生“求真”呢?

二、准备工作庞大

经常看到公开课上老师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准备材料,记得有一次听课,一个老师整整带了2大箱的教具:萝卜、土豆、量杯、水、书……上课期间说到什么老师就拿出什么,以至于后来老师每拿出一样东西学生就“哇……”的感叹。我们听课教师都在议论:把整个实验室都搬来了!理念肯定很先进了,充分让学生去感知,在具体的实物中去理解,但是这个能走进每个孩子的课堂吗?有多少孩子可以享受这个“充分”呢?我们老师需要的是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不是挂在天上只能欣赏的月亮。还有一点就是,教师黑板上的板书上贴得太多,真正自己写的字几乎没有,难道我们平时的课堂也都要准备这么多贴的部分吗?

三、教材改动太大

纵观现在的公开课,有谁能按照教材原原本本地上下来,都是大刀阔斧地改,例题习题全都变了,好像谁改得多,谁才是创新的公开课。其实很多公开课的改动根本就没有原来的例题和习题好,我一直认为,教材是多少专家学者耗费了多少精力编撰出来的,每道题的选择,每道题的呈现形式肯定有它自己的理由,为什么非要全部改了呢?我们一线老师在平时也不可能随意改动教材,其实我们数学课上还是有很多课学生很难理解,尤其是高年级,为什么就不能利用书上的原题来突破难点,给我们一个本真又精彩的课堂呢?

四、过分依赖课件

很多老师心中有个误区:凡是一节优秀的课,就一定要有多媒体的使用。于是,老师变成了使用多媒体的高手,公开课上,电脑、电视、投影仪并用,声、光、电、影齐发,好热闹。搞得学生是手、脑、耳、鼻并用,最后是晕头转向。你见过不用多媒体上的公开课吗?没有吧。那在多媒体诞生以前就没有优秀的公开课了吗?且不说很多根本不需要使用多媒体的情况,有些可用可不用的我还是建议不用,为什么?现在发现过多地使用电脑等光学影像对小学阶段孩子的视力影响很大,现在的“小眼镜”越来越多,不能不说和我们的课堂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近段时间很多地区的家长要求为了孩子的眼睛停止使用教室的电脑、实物投影,课堂教学的“原生态”的提法开始越来越热烈。所以我认为除非多媒体的展示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可以突破难点和重点,不然尽量不用。

当然说了这么多公开课的形式主义,并不是说公开课就不好,我们并不是要取消公开课,谴责公开课,我们想要我们一线老师心中的公开课,那我们眼中希望的公开课是什么样呢?其实就是一个字“真”,真心上出“随”境界。所谓真心,即陶行知先生主倡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将“真”字植根于心底,这样,才可以免去浮躁心理和功利思想。真实的课堂,真实的自己,不要为了公开课去东搬西套、东拼西凑,本色地展示,展示自己惯常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教学艺术,本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本着对教材充分钻研的精神,向我们展示可以供我们一线老师操作的课堂实例。让我们每一次的听课都“听有所触,触有所动”,让公开课成为触手可及的常态课,让我们从公开课中也能学到如何有效的组织课堂纪律,如何用一支粉笔一本书就能让孩子轻松理解难点,如何充分利用教室里的物体作为教具……我们期待,更多常态公开课的开放!

给公开课减负 篇12

但当下绝大多数的公开课,都偏离了公开课的原始目的与意义。如今上一节公开课,每所学校都会选最“冒尖”的、最“拿得出手”的教师。而上课之前,也会经历过无数次的“磨课”。磨什么?磨教学环节是否顺畅,磨文本阅读是否深入细致,磨教材挖掘是否到位。为了准备好这一节课,学校及教师自己不知要付出多少精力。甚至有些学校,为了能让执教教师准备好一节公开课,会给予很多的“照顾”———需要准备课件,学校指派专人去做,不达完美不罢休;没时间备课,学校安排专人代课,准备好了再上课;要班级试上,学校出面安排班级,指哪个用哪个;没人指导,学校外出寻找专家,打磨到位才算数……

这样的公开课,或经过层层的包装,已经不具备原生态;或经过过度磨课,也不具备研究性。当然,经过这些工序的打磨,这些公开课再也找不到其鲜明的个性了。剩下的,只是执教教师按部就班进行“表演”就可以了。

其实,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是当今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给公开课太多不应该有的负担。

一次,我的一位朋友要执教一节县级公开课。准备好了教学设计后,朋友便交给学校领导过目。谁知这位领导看过以后并不满意,说这节课代表的是学校的水平,而朋友的设计“太过于普通”,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是“穿别人穿过的鞋”。于是,领导要求教研组集体帮她拿出一份教学设计,交给朋友去上。

拿到新的教学设计后,朋友感觉实在没法上了。因为与自己的个人风格相差太大。应朋友的请求我也看了一遍修改过的教案,感觉有些地方的处理确实比以往好,挺有新意的,但同时感觉设计中还有些地方的处理并不太合理,还不如原设计。但朋友的领导感觉修改过的设计就是好,要求朋友要完全按这份教学设计来,没办法,朋友只得一遍又一遍地记忆教学设计,包括过渡语,包括课堂评价等。

最终,上完这堂课后朋友哭了,说自己完全成了木偶,上了自己最失败的一节课,因为整节课中,自己都不明白自己到底在干什么?

这节课,成了朋友心中永远的痛,也成了她一个难以解开的结。面对领导,她感到很无奈。

我也曾问过朋友:为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仍然愿意去上这样一节课?朋友无奈地说,因为一线的教师,能够有机会跳出学校这个圈子,去更大范围内上一节课的机会是少之又少的。如果不珍惜这次机会,不尽量迎合领导的意图,不想尽办法去展现自己的实力,以后可能会再也没有上公开课的机会了。而在领导看来,能够上好公开课的都是好教师,评优评先、晋升职称时都会优先。因此,即便承受着这么大的精神压力,但她仍然只得迎合领导意图。这使我不由得想到另一件事。我市的三个县曾举行过一次大规划的市级公开课活动,共有十几位教师站在这市级公开课的讲台上。这三个县执教教师的课堂风格,县与县之间是那么不相同,但县内的教师之间又是那么相似。以至于几节课上下来,底下听课的教师便可以准确地说出上课的是哪个县的选手。越往后听,越让人感觉这不是执教教师在上课,而是教研员之间在赛课一般。

第12课《论美》公开课教案 篇13

张传秀

教学目标 :

1.了解培根的审美观,体味文章对美的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2.品味美的内涵,能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3.学习杂感的写法。教材分析:

《论美》这篇文章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本单元的单元提示这样说:“学学牛吃草--读书要讲求智慧,读书有精读与泛读,对充满智慧的经典作品就得深读精思,反复品味,如同牛的‘反刍’一样,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而本文选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作《论人生》,是经典著作,值得我们引导学生反复咀嚼。本文是一篇随感,初二时学生已经学过这样的文章,正好可以结合这篇文章加深学生对杂感这种文体的理解,这篇文章写法虽然在条理上不够分明,却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哲学家对“美”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熏陶的绝佳范本,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我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教学设想: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能满堂灌,而是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我认为在本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把学习权、话语权交给学生,教师要通过独特的设计和简洁的语言,引导学生去反复研读、品味课文,探寻美的真谛,并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生活去识别美、发现美、创造美,从而让本节课成为一节对学生进行美学熏陶、教育的语文课。此外,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所限,不宜在课堂上涉及太多美学范畴下的概念、理论,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影响学生主动参与、切实联系自身生活实践的积极性。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由学生对美的看法引出新课。

雪莱曾经这样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风华正茂的同学们,正值“美”的年龄,相信你们对美也有自己独到的认识,那么,别吝啬,将你慧眼发现的美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吧!(学生畅所欲言)

看来,同学们眼中的美可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呀。那么怎样的美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美呢,让我们请出一位对美有过资深研究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著名的哲学家,了解一下他在对美的诠释吧。

二、作者介绍

问:哪一位同学可以为大家介绍一下培根?

投影:培根(1561~1626)是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被誉为“科学之光”“法律之舌”。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论人生》《论说随笔文集》是他重要的著作之一,留下了很多广为传诵的名言,如: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认识真理,和相信真理乃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

—— 《论真理》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论学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论学问》。黑格尔说他的著作:“充满了最美妙和最聪明的议论。”

三、播放配乐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一)预习检查 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

吝啬

腓力普

摄取

滑稽

(二)1、文章论了哪几种美?

参考:颜色之美、形体之美、行为之美,美德

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2、作者认为这几种美是怎样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最高层次的美是哪一种美?

参考:“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内在美重于外在美。所以在三者中最高)美德最美

3、作者是采用哪些论证方法论证“美德最美”这个观点的?请举例说明。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明确:举例论证(“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作者通过举例诠释,我们就懂得了这句话的意思:个体与一定的机遇和环境相适应,整体和谐,那就是美,人在遭逢场合中能过表现出相应的“优雅行为”,也就创造了美。)

比喻论证(“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作者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

对比论证(“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作者通过老人和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美德最美。)

引用论证(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引用拉丁谚语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三)品味语言。

培根的随笔,都是劝世箴言之类的短文。黑格尔曾指出:“培根拥有丰富的阅历,高度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他的话常常被人家引为格言”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句话做一张 “美的格言卡”

小黑板显示格言卡版式

(老师也做了一张格言卡,先抛砖引玉)

美的格言卡

格言: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赏析(推荐理由):以宝石为喻,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宝贵。(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阅读、制作格言卡,进行交流时间约5分钟)教师总结:通过格言卡的制作,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么特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语言准确、精练、隽永、形象。

总结杂感的特点:形式自由,语言隽永形象,论说跳跃性强。(引导学生就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写杂感)

美的格言卡:(预案)、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2、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3、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4、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分析理解:

1、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

2、一个人既有外形美,又有内在美,是不容易的。

3、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4、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蕴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四、凡人论美

1、培根认为:美德最美。确实,一个人无论容貌如何,当有了美德,他身上就会散发出美丽的光芒。同学们,纵观古今中外,你们知道有哪一些名人因为他们的精神和美德而流芳百世吗?(学生各抒己见)

示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的美在于他立功报国的抱负和气概)“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木兰的美在于她的淳朴勤劳,勇敢坚强的品质和爱国精神)“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革命者的美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掌皮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整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姜孟之《一双手》(这双手的美在于“这只手一天栽1000多棵树,一天往土里插三四千次,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他的美在于劳动者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魏巍《我的老师》(蔡芸芝老师的美在于对学生的关爱)

2、名人们因为美德更为后人所敬仰,可是美德并不只是名人们的专利,我们平凡的人有没有德行之美呢?有人说“美在于发现”,同学们,你发现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一些美呢?(学生各抒己见)

示例:为身患绝症的同学捐款。乐于帮助同学解决难题。

3、今天,你赞美了吗?

会赞美的人,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会赞美的人,有一颗美好的心灵。赞美别人,就是肯定自己。在别人的优点中,肯定了自己的眼光;在别人的表现中,肯定了自己的气度。你的赞 美,一如珍珠,令别人愉悦的同时也会使你光华耀眼。

请你说一说,赞美一下一位你认为美的老师或同学的名字,送他(她)一句精彩的赞美。

你虽然没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美貌,但是你在学习上勇于攀登的精神让我感动,我赞美你!

五、教师寄语。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美貌终归有年华消逝的时候,只有美德能散发出永恒的光芒!不管容颜俊秀还是长相平凡,只要丰富我们的修养,完善我们的德行,只要我们善良、诚实、自信、自强,我们就可以说——我是最美的!

六、配乐朗诵。全班诵读第5 小节。

七、布置作业。

找出课文中的格言警句,并尝试记住这些话。

八、板书设计

论美(培根)

颜色之美

形体之美

中心论点:美德最美 优雅行为之美 美德

上一篇:微笑的作文500字:微笑之美下一篇:小学写除夕日记300字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