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心建设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化中心建设(精选8篇)

文化中心建设 篇1

摘 要:本文介绍的班级文化建设其实也是一种校园文化建设。人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使人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自己的人生观。而中学生正是性格和人生观形成的时候。所以一定要把班级文化搞好,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可以从班级环境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及加强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等几方面着手。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环境文化 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心理健康

班级文化主要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班级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班级形象、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班级目标、班级制度、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班级文化的核心是班级精神和价值取向,班级精神与价值取向对学生的教育和学习、成长、成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创设文明的学习环境、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灵是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那么,如何建设蓬勃向上的班级文化呢?

一、重视班级环境文化的建设——环境熏陶人 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美化教室环境,既建设了良好的班级形象,也可以用优美的环境陶冶人。心理学研究证明,自然环境、社会现实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优美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1、教室的净化。教室卫生是班级的窗口,是文明的标志。要保持干净的教室环境,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制订严格的卫生制度,人人参与,加强检查和监督,保持教室的清洁和美观,加强班级环境建设,必须培养学生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爱护环境的意识。

2.教室的绿化。绿色象征青春和活力,代表着希望。在教室的前面和后面摆放一些绿色的植物,如盆景、花草等,让教室充满绿色,充满青春的气息。同时教室摆放绿色植物,无形中也加强了学生爱护花草的行为教育,让学生从养花草、赏花草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这样的环境布置能让师生赏心悦目,心情愉悦,从而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3.教室的美化。发动学生精心设计,巧妙布置,力求教室和谐、高雅。教室布置包括:班级发展目标(可贴于教室显眼的地方,比如黑板右上方);班级文化宣传内容(板报,班训,名人名言,学习园地等,可分别布置于教室的不同的地方)。班级外在形象设计等。如:我的班级设计了A“我的舞台我做主”可以布置一面墙,里面可以分为两个小块,即学生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或作文化。在上墙前先铺张白纸,最好有个底色,然后把每幅作品用边框框一下。B“成

1语天地”,可以布置一面墙,最好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科技方面成语,等。上面是图,图下是解释。C“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宣传图,用几条阶梯形的彩纸代表书,然后在上面打上这几个字,感觉效果还不错。D、黑板前我设计了一个“布告栏”也是用浅色彩纸做底色,然后把课程表,值日表,时间表贴在里面,后面黑板两边我设计了卫生角和图书角,效果也还可以。

二、完善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制度管理人才能管理好人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主要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相关制度为依据,同时根据班级实际,体现班级特色。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必要条件,要十分重视。我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制度,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制度,班级一周工作总结制度,班干部定期会议制度,突发事件处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等。

(一)抓好开头。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新生入校之际、班级成立之初都制度建设的好时机。学生刚入校门,就要做好入校教育,要让每一位学生了解规范,重视行为规范的落实,同时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

(二)重视学生意见。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所以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班级制度可以通过学生讨论、班委修改、最后全班学生投票的方式来制订。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才会有生命力和实效性。

(三)制度的实施要持之以恒。制度的执行一定要长期坚持,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只制定不执行,要长期坚持,要注重落实。

(四)制度的实施要公开、公平、公正。班级制度是针对全体学生的,不能因为某些学生成绩好或者老师偏爱某个学生,就对这个学生的问题回避或从轻处理。一定要保证规章制度的公开、公平、公正。制度从实施之日起,就要保证它的公正性。

三、健全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目标引领学生走向未来

积极开展班级文娱活动,就是丰富 学生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属于观念形态层,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价值观、人生观深层次的文化。

(一)班级精神的培养。一个班级要有班魂,也就是班级精神。这种精神要在班级成立之初有意识地培养,逐步让学生理解接受,根植在全体学生的心里。例如:在班级中定期开展“我奉献,我快乐”、“志存高远。任重道远”等主题活动,让班级形成愿意奉献、人人树立高远志向的氛围。

(二)班级凝聚力的培养。班级凝聚力是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最能调动一个班级学生情感的,最能体现班级凝聚力的莫过于一年一次的校运会。在校运动会期间,一方面,我尽可能地动员每一位学生参加运动会,同时把

2没机会参加运动会的学生组成宣传组、后勤服务组、卫生清洁组、安全应急小分队组,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校运动会中去,让他们懂得每一个人都应为班集体出一份力。每次运动会,我班的各项活动都能在紧张而又有序的气氛下运行,往往是既取得了良好的运动成绩,又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收获非常大。

(三)班级活动的开展。人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和锻炼。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班级活动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军训、运动会、各类竞赛等。这类活动规模大、影响深,对于形成健康向上、团结进取的班级团队精神起很大作用。鉴于此,在军训过程中,我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意识;积极对待校运会,培养班级凝聚力;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校园竞赛,让学生获得集体荣誉感。另一类是班级内部的活动,如班会、辩论会、演讲会、兴趣小组等。这些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优化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精神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班级里有两种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要处理好: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

教育学生处理好同学关系,包括以下内容:提倡助人为乐;心中有他人;看人要先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幽默感;要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处理好师生关系,则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和人格魅力,让学生喜欢自己;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言行树立威信;教师要培养民主作风;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对学生不抱成见和偏见,公平对待全体学生;当与学生发生冲突时,要善于理解学生。

四、定期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学生进行教育转化的过程中,固然需要进行思想品德和文化知识的教育,但是重要的是心理教育。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那么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会显得苍白无力。所以,班主任还要要引导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减少依赖性,增强抗挫力、应变力和适应能力,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和水平,以增加心理安全感,让学生身心健康,才是管理班级成功的体现。

文化中心建设 篇2

这是因为——

一、特色文化是劳动人民的智慧、汗水的结晶, 根植于民众之中

特色文化, 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艰苦生活、劳动中创作出来的。她以口头形式, 或以肢体动作形式广泛而深入的流传在群众中, 并经一代又一代群众口咏嘴噬加工而成。劳动人民不仅是特色文化的缔造者, 也是传承者、传播者, 更是享受者、被感染者。特色文化不仅根植于民众之中, 也积淀在人民群众的血液里、骨髓里、遗传基因里。因此, 特色文化深受群众的喜爱, 她倾吐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景, 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结晶了劳动人民的血汗, 表达了劳动人民情感, 反映了劳动人民爱憎, 寄托了劳动人民的理想与愿望。

农村是特色文化的产生地、繁衍地、集散地、传播地, 是有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的。一旦为特色文化搭建起发展平台, 营造出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氛围, 就会有很多人积极主动参与活动。这就说明了, 特色文化是人民群众所喜爱的, 是根植于民众之中的, 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基础的。

特色文化已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某个地区、某片地域、某个民族的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 存在方式了, 她已融合在各民族大家庭文化里了, 形成共同拥有的大文化, 成为各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文化情愫、情结, 成为各民族之间进行交流、沟通、联系、融合的契机、媒介、桥梁。这也充分体现出特色文化所具有的影响力、亲和力、感染力、号召力、凝聚力、向心力的功能。因此说, 在建设新农村和谐文化时, 务必要注重农村已有的特色文化, 注重农民自身的文化传统、文化元素、文化情景。尽最大可能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来发展特色文化, 夯实特色文化的建设, 来促进新农村和谐文化的建设, 实现新农村的建设。

二、特色文化是一个地方, 或一片地域的文化象征、标识、标志、名片、品牌

特色文化之所以为特色文化, 她的形成, 是由一个地方或一片地域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自然条件, 生产、生活条件、情境, 经济基础和历史、人文情景等等的不同, 而产生出不同的生产、生活习俗、习惯, 产生出不同的文化渊源、文化情境、文化氛围等。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文化传统, 一片地域有一片地域的文化习俗、文化情景、文化风味。各个地方、地域的文化氛围都不相同, 各有各的独特性、个性、风格、色彩。这正如古人所云的那样:“凡民涵五常之情, 而其刚柔缓急, 音声不同, 系水土之风气, 故谓之风。”“凡居民财, 必因天气寒暖燥湿, 广谷大川异制, 民生其间者异俗。”民间有句俗语:“一里不同俗, 十里改规矩。”也证实了这种说法。这种文化的独特性、个性、风格、色彩, 一旦发展起来, 形成一定的气候, 在群众中产生出一定量的影响力、亲和力、凝聚力、向心力, 共谋其发展, 并向其外面进行推出时, 他就成了这个地方, 或这片地域的文化象征、标志、标识、名片、品牌。

特色文化正是基于她具有代表本地区或本民族文化的象征、标识、标识、名片、品牌的效用、功能, 她也是代表着本地区或本民族的人们在特色文化发展中, 享受其所产生的实际利益、实惠。因此说, 在建设新农村和谐文化中, 务必于当地特色文化相结合, 注重特色文化的发展, 夯实特色文化的发展, 来带动新农村和谐文化的大发展, 实现新农村建设, 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建设新农村和谐文化, 应给特色文化营造出良好的展示平台和广阔的创新空间

建设新农村和谐文化, 就是要新农村建设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配合得均称、协调、一致, 形成合力、共力, 凝聚向心力、亲和力, 增强团结, 拧成一股绳地全力实现新农村建设。特色文化是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农村文化开展活动的基础, 是农村文化存在的表现形式, 是反映农村文化发展的方式, 是农民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主要载体, 是农村文化与其他地方文化, 、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新农村和谐文化进行联系、交流、沟通、融汇、凝聚的重要载体、媒介、桥梁。

新农村和谐文化与特色文化之间的关系, 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包容的、相互依存、互为作用、互为推动的。它们的共同基础是农民群众, 它们的出发点是农民群众, 都以农民群众为对象、为载体、为源泉、为动力。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是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等知识素质, 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来实现其建设的。其建设过程自始至终是离不开农民的, 只有通过农民参与, 实现农民的参与, 才能实现其建设, 才能使农民的各种素质与新农村建设各要素之间相适应, 形成合力、共力, 凝聚向心力、亲和力、心往一处使的共同努力建设好新农村。特色文化的展现是通过农民群众文化活动来实现的, 农民群众是特色文化的载体, 群众文化活动是特色文化存在的表现形式。那就如《群众文化概论》中所表述的那样:“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自我进行的, 以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 以文化与艺术为中心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这种社会历史现象构成了特色文化的形成, 也构成了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契机, 提供出动力。

因此说, 在建设新农村和谐文化之中, 一定要注重特色文化的发展 (注重特色文化的发展, 就是注重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提高) , 一定要给特色文化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展示平台、活动平台、建设平台、发展平台, 给特色文化提供出一个广阔的创新空间。

因为, 这个平台、空间, 可以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 可以充分吸引、凝聚各种、各类、各支、各流派、纷呈多样的特色文化共同来展现、交流、沟通、切磋、提高、融合、融汇。在农民群众充分参与特色文化活动的过程中, 也是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艺术知识素质的过程, 更是活跃、丰富、提高、繁荣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能激发出农民群众自觉地参与文化活动, 产生出提高其自身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愿望。有了愿望, 文化氛围就形成了, 特色文化的开展就活跃起来了, 也就掀起了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和谐文化的高潮。在这个高潮中, 农民群众越发地希望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得丰富多彩, 有所更大的提高, 向往更新颖、更先进、更高层次的高雅文化的出现。在丰富、提高、向往的过程中, 农民群众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原先所拥有的 (也是特色文化内容中所含有的) 不良文化习气、文化糟粕给与剔除, 向健康、有趣、有益的新文化、先进文化上去整理、加工、去改进、去拔高、去创新、去发展。

所以说, 注重农民群众对特色文化的创新, 就是肯定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和谐文化的建设;注重特色文化的创新, 也就是为新农村和谐文化创新出行之有效的新建设途径。

文化中心建设 篇3

那么,如何加强乡镇和村级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建立稳定的农村公共文化经费保障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下面就以笔者所在的忠县农村文化建设为例进行探讨。

1 忠县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现状

忠县位于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心地带,辖28个乡镇,总人口98.47万,乡乡建有综合文化站,长期以来,由于各级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个妹子,一条汉子”曾是多数乡镇文化站的真实写照。

自2006年来,在国家文化部和重庆市的支持下,忠县启动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截至今年4月底,全县已建成2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齐了电脑、音响、乐器、书籍、办公桌椅、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设备等,先后建成村级农家书屋318个,实现了农家书屋的全覆盖:去年8月,全县2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实行对外开放:但村级文化阵地建设,仅有为数不多的乡镇结合农民新村建设予以了规划。

2 基层文化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乡镇文化站专业人才少。忠县各乡镇文化干部队伍先后分_一批进入。第一批是1984年由县文化局招聘的乡镇文化专干:第二批是1996年前后进入的部分大中专毕业生;第三批为2009年县里从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选调的部分工作人员。

在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前,乡镇文化站的人、财、物一直由县文化局主管,前两批文化干部每年都要接受各种业务知识培训,并能熟练开展工作。然而,随后进入的第三批文化专于,有的是原种子公司的下岗转到农业服务中心的人员、有的长期借用在其他部门,由于参加培训少,加上无暇顾及分内工作,这部分人员的对业务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二是体制不顺、工作脱节。2001年以来,经过乡镇机构改革,忠县乡镇文化站由原来的人、财、物归县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改为人、财、物归乡镇政府管理,县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只负责业务指导。然而,近年来,重庆市各区县文化部门几乎都扩编成县体广电新闻出版局,一个县局级单位要同时面对市里的文化广播电视局、新闻出版局、体育局等,对于乡镇文化站及村级文化活动室的建设和管理,区县文体广电新局显得爱莫能助。

而管理文化站人财物的乡镇政府,由于对文化工作不熟,加上重视程度远远不及抓经济工作,造成文化站的管理他们根本无法顾及。

三是文化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基层文化从业人员成分复杂。有专业技术人员,有职员,特别是2009年来,忠县为了充实文化站编制,从农业服务中心,调进了大批工人,加上基层文化干部地位偏低,学习进修机会少,使得他们的综合文化素质偏低。

不少乡镇甚至把文化站职位当作安置岗位对待,一些不适合文化工作的人员也安置其中。村一级则无专职的文体委员,工作完全由非文化人员代管。群众文化骨干队伍既没有保障措施,又没有形成切实有效的管理体系,这些都直接导致基层群众文化功能的后继乏力。

四是群众文化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基层文化队伍活动难有活力。群众文化需要复合型人才,既要专业过硬,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又要能管理,有较强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感;还要会组织,有比较强的策划能力,能与群众沟通交流,把群众的兴趣转化为活动。而我县这方面人才严重缺乏。

3 加强基层文化服务队伍建设的建议

为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深入推进忠县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加大文艺人才培养发展的力度,打造一支与县、镇、村经济社会相适应的基层群众文化队伍,特提如下建议:

3.1 整合资源,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利用重庆市城乡统筹,各地新建农民新村的机遇,在镇村居民点规划中。将农家书屋、村卫生室、文化活动室纳入村级公共服务点建设总体规划,突破体制障碍,着力解决公共文化设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3.2 完善管理机制,发挥宣传教育作用。利用党员电教系统和广播“村村通”等现代手段,开展实用技术、市场营销和农民工就业技能等多方面的教育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3.3 推动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向镇村倾斜。加强市县公共文化机构对镇村文化建设的指导和服务:结合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新特点、新趋势。充分利用乡镇文化站的资源,开展文化信息共享服务:组织优秀文艺资源进乡村,提升农村文化活动水平。

3.4 加大培训力度。将镇、村文化干部纳入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培养计划。在忠县,很多基层文化专干抱怨,现在的培训工作越来越少,有的工作10多年,只到重庆培训过一次,即便参加了培训,也是“重理论、轻实践”,加上近年来各种文化艺术门类应接不暇的出现,作为专业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工作起来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浅谈和谐文化建设中交通文化建设 篇4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不仅深刻阐明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更为新时期加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一、和谐文化是公路建设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公路事业迅速发展,公路总量不断增加,到2006年底,全国公路营运汽车达802.58万辆,比上年增加69.36万辆。运输量持续快速增长。2006年全社会完成公路客运量186.05亿人、旅客周转量10130.85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加16.31亿人和838.76亿人公里。货运量完成146.63亿吨、货物周转量达9754.25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加12.46亿吨和1061.05亿吨公里。高速公路主营业务收入达2000多亿元,居世界第一。由此可见,我国公路事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十一五”期间,高等级公路建设、公路网化建设、农村公路灰黑化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这不但需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支撑,更需要有一支思想先进的建设管理队伍做坚强后盾。因此,构建和谐文化建设,既不是应对公路建设管理中困难和矛盾的权宜之计,也不是搞花拳秀腿,应该是公路建设事业发展进程中有着深刻内涵的一项目标。

现阶段,公路建设管理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矛盾,依然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困难、矛盾和问题需要通过构建和谐的公路建设环境加以解决,来实现公路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这就需要通过丰富公路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公路建设环境,构建积极向上的敬业精神,构建充满活力的职工队伍,构建安定团结的工作局面。

人们常讲,精神是动力,精神是财富。构建和谐文化的精髓就是构建一种精神。从公路建设这个角度来讲,其精神就是凝聚力量,就是团队作战,就是不怕艰难险阻的勇气。在公路管理工作中,我们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突发事件,在公路建设中,我们还会遇到来自大自然的、来自社会的、甚至于来自自身的困难,唯有把“以人为本”这个核心认真抓实抓好,才能保证困难、矛盾和问题迎刃而解,才能提高公路运行效率。

二、和谐文化是公路为民服务的需要。

《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员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作为社会公益性质的公路事业,他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担负建设管理公路的公路人,我们应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目标,把和谐文化建设作为统领公路工作的灵魂。

首先,要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公路文化活动。“筑桥铺路,造福于民”是公路建设管理的核心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用实际行动来践行他。筑桥铺路本应是一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有的时候因公路建设管理的需要,也会损失人民群众暂时的利益,在建设管理过程中就有可能与人民群众发生矛盾。化解这些问题,政府的宏观调控是主要的,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也是必要的。第一,经常组织形式多样的公路建设管理图片展览,让人民群众领悟到富裕的地区之所以富,就是因为交通便利,贫困的地区之所以穷,就是因为交通闭塞;第二,开展生动活泼的交通文娱活动,讲述与群众、与公路建设有直接关联的人和事,让人民群众从中感悟到不发展公路就意味着“守穷”,营造出主动配合、积极支持公路事业的氛围,把公路建设管理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化解在无形之中。

其次,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自己融入于人民群众之中。公路文化内容十分广泛,做好为人民群众服务就是最好的内容之一。我们不应把自己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权力是人民交给的,就必须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设身处地的为人民着想,深入了解群众想什么、需要什么,要求我们做什么。在当前,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渠道很多,其中,媒体就是最好的方式之一。我们应把国家对公路的建设、管理、养护、收费等一系列法规政策进行广泛宣传。现在有许多市县在媒体上开通了交通之声、规费征稽之声、公路法规在线等栏目,请政府领导、请企业老总、请人民群众走进演播室,进行面对面互动,让政府领导谈公路

文化中心建设 篇5

湖州师范学院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育人的主要途径,制定了《湖州师院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纲要》,成立了校园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今年上半年,实施二级学院文化建设,借助二级学院文化这个载体,以文化引力激发育人张力,实现环境育人的目的,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顺应学校改革发展,建立二级文化平台,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湖州师院的二级学院文化建设是从学校改革发展和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实际出发提出来的。近几年,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使校园文化建设面对的困难更大、任务更重,主要表现为资源的利用不充分,师生的积极性发挥不充分,各二级学院结合专业特点真正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不明显。

湖州师院现有的十个二级学院,平均师生人数已有1000多人,而且每个学院基本已有相对独立的教学区域。2002年实行的学院制改革逐渐成熟,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管理重心下移也已基本实现。今年上半年,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研究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及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总结了《湖州师院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纲要》实施以来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和问题,分析了学院制改革后二级管理的特点和优势,提出了校园文化二级建设的目标。校园文化的这一二级管理建设体系,简单来说就是学校层面,主要是从健全机制、协调资源、保障投入入手,做好校园文化的目标规划、工作指导和业绩考核;二级学院层面,把二级学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二级学院要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大环境下,结合专业特色,做出做亮和做强自身的文化特色。

经校园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多次讨论修改后,湖州师院出台《二级学院文化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对二级学院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载体、保障机制等作了明确要求。湖州师院二级学院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提升学校校园文化内涵、提高育人水平、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校园。其具体建设要求是紧紧围绕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以建设精神家园、培养人文素养为核心,以环境文化建设为突破口,以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为重点,以载体创

新为抓手,以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目标,努力培育良好的人文环境、学术环境、管理环境、自然环境和健康向上、个性鲜明、整体协调的文化氛围,大力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精神和学院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

二、鼓励师生共同参与,打造特色环境文化,提高二级学院文化品位环境文化建设是二级学院文化建设最直观的表现因素。各二级学院在环境文化建设过程中,着力于学院人文环境专业特色的挖掘,充分利用学院教学实验场所、办公场所、门厅、走廊、庭院等空间,营造整洁美观、多样和谐、充满活力的学院内部环境,以学院环境文化折射和彰显学院文化特色。如信息工程学院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制作了电子显示屏;教科院提出建设“教工之家”与“党员之家”;医学院提出设立“医学生誓言”宣传牌等。

师生员工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各二级学院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与人才优势,在制定方案过程中注重理念与特色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注意处理好整体设计中的重点突出与分步到位、统一性与多样性两个关系。特别是二级学院院铭的确立过程就是各二级学院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如人文学院、法商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就多次在全院教职工大会上征求意见,有的学院在学院内部广泛发动的基础上,还请校外专家帮助出谋划策,形成初步意见。暑期,各二级学院完成了院铭的征集、论证、确立、释义和宣传工作。师生们一走进各二级学院教学楼的门厅,法商学院的“崇德尚法,经世济民”、外国语学院的“语通中外,文贯东西”、信息工程学院的“引领信息,服务社会”、医学院的“救疾恤患,慎独奉献”,这些醒目的院铭所体现出来的专业特色和文化内涵给师生营造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氛围。同时,对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校园文化层次起到了推进作用。

三、突出文化育人功能,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增强二级学院文化建设实效对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高校已经形成了共识。对如何发掘这种育人功能并使之最大化,湖州师院在总结多年校园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师生的原则,在率先建设好环境文化的前提下,现正把工作的侧重点放在学术文化和阵地文化的建设上。

学术文化是二级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支撑。湖州师院以建立新“五导”机制为载体,来培育整体浓厚的二级学院学术文化氛围。建立“导论”机制:

创设如“硕博论坛”、“民族文化论坛”、“地方文化论坛”等各二级学院专业论坛品牌,争取形成每月一次的系列讲座。建立“导研”机制:充分发挥导师制优势,对学生课外阅读、学术研究、论文撰写进行指导,编印相关的学生学术研究论文集,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成长成才服务。建立“导读”机制:重点扶持思想活跃、形式新颖、内容健康、特色鲜明的学生刊物,使之成为展示学生个性、发展自我的空间与舞台。建立“导做”机制:以教学实践为主,以社会实践为辅,着力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完善“导师”机制:培养一支职业道德好、学术水平高、学科构成合理的导师骨干队伍。

阵地文化是二级学院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各二级学院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专业实践实训基地、文体活动基地、学生公寓和学生社团等阵地建设,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课堂教学,引导和丰富二级学院文化。一是加强校园BBS管理,建设一支网上评论员骨干队伍,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二是进一步规范学生公寓管理制度,强化公寓文化中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功能,广泛开展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系列活动。三是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坚持育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坚持多样化分类管理的方针,不断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社团活动。

四、突出文化互动功能,创新文化建设载体,提高二级学院文化建设水平文化不可能是一种封闭的形态,垂直传承、横向辐射和交流互动是它的基本运行模式。二级学院文化要丰富内涵,提高创新力,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建设;另一方面就是要借鉴和吸纳,在二级学院与二级学院之间、二级学院与学校之间、二级学院与地方社会之间形成文化互动。

强调二级学院文化特色,并不是提倡二级学院文化独立性,而是在特色基础上的互补性。因此,湖州师院在二级学院文化建设过程中,将有意识地引导二级学院在学术文化和阵地文化活动中加强联系、联合,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促进二级学院文化的自我更新能力,增进校园文化的繁荣。

整个校园文化与二级学院文化之间,是引导与被引导、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二级学院在进行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

求和主要任务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一方面要对校园文化建设经常作分析、研究、部署和总结;另一方面,对各二级学院文化建设也要多指导、督查,并建立完善的考核、评比和激励机制,来引导和鼓励二级学院文化的健康发展。在积极推进学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实践中发现,师院与地方文化互动是宽泛的,决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方面;文化互动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决不能局限于单一形式。特别是各二级学院,要增强主动性和积极性,牢固树立服务和合作意识,利用专业特点和优势,来承办学术会议,申报文化项目,开展文化实践等,不仅要提高文化互动的频率、范围和层次,更要着力提升文化互动的内涵,从实践活动的显层面向理论研究的深层面发展。在走出去的同时,还要通过多种渠道引进社会文化精品,充分调动和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功能,同时,注重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管制中心文化建设调研 篇6

局党委:

按照东北空管局党委下发的《关于开展东北空管文化建设调研的通知》精神,管制中心党委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对本单位的文化建设组织了调研,并对得到的调研材料进行了科学分析,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对空管文化的基本认识

管制中心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到开展文化建设对空管事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引领本单位各项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的基础。

空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安全,它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同时必须提炼出能够准确体现空管事业的发展规律、行业特色的深刻内涵。

空管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是广大职工队伍,没有他们的主动参与,空管文化建设会变成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空管文化建设的主导方向是各级领导班子。领导班子必须深刻认识文化建设在空管事业发展中的地位、意义和作用,投入足够的精力加以推动,才能取得空管文化建设的累累硕果。

空管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加强对空管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的同时,要制定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但不能好高骛远,更不能急功近利,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真正发挥其强大功效。

空管文化建设要注重传承和创新。我国空管事业的发展积淀 了50多年的文化底蕴,其中很多优良传统必须发扬光大,但也有一些无法与时代发展进步相适应的也必须摒弃、改进和创新,充分体现空管文化的与时俱进。

空管文化建设必须有统一的内在理念和外在形象,包括建设目标的统一、行为规范的统一、制度标准的统一、外在识别系统的统一等。

空管文化要重视载体的建设与作用。文化建设的成果要通过各类载体充分体现,加强对外辐射,提高外部环境对空管事业的认知和认同,同时也可借助载体对员工产生着心理的、情绪的、行动的文化影响,为员工提供展现自我风采的平台。

二、开展的主要文化建设活动及优良传统

管制中心始终坚持以“确保持续安全”为中心开展空管文化建设工作,如安全文化建设、思想工作文化建设、执行文化建设、规章制度文化建设、班组文化建设、军民共建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青年文化建设,文体活动文化建设等等。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对管制中心的工作开展、日常管理、制度建设、人才培养和丰富业余生活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提升了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我们注重以安全文化建设为核心,以执行文化建设、班组文化建设为重点,带动文化建设的其它方面和谐有序进行。

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根据空管工作实际,注重创建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一是通过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典型事件的警示教 育、规章制度的制定、完善和落实、安全理念宣传等方法、手段,培养和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在管制中心,“安全”这个词被使用频率是最高的,“时必讲安全、事必保安全”的理念深深扎根于广大干部职工的内心深处,确保安全的一种每个员工的本能需求、自觉行为。二是充分利用以安全为主题的各项活动促进广大干部职工对安全工作的主动参与意识。多年来,各级组织的安全生产活动是我们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在活动开展的各个阶段,我们注重发动广大干部职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执行文化建设方面,管制中心清醒地认识到要增强员工执行力,必须加强规章制度教育,加深员工对规章制度的理解,增强章法观念,培养遵章守纪、按章办事的自觉性。我们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强化干部职工的对“坚决执行”的认同感。二是在贯彻上级的指示要求和执行空管行业法规制度上,首先是通过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学习研究,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主要精神;其次是通过对各个层次进行深入的宣传教育讲解。在制定本单位内部的规章制度时,让员工参与到制定过程之中,充分征求员工的意见,让大家明确规定的来龙去脉,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执行过程中,采用与员工互动式的共享和参与的形式,以引导员工主动将执行规章制度变成自己的自发行为和良好习惯。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使员工在思想上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接受,在行动上由要我执行转化为我要执行。

在班组文化建设方面,管制中心认为班组是文化建设的前沿 和基础,其桥梁和纽带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将直接影响管制中心文化建设的整体效果。我们重点加强了作为兵头将尾的班组长队伍建设,在给予充分信任的基础上,从教育引导入手,提高这个队伍的综合素质。在工作中,积极为他们打造展现能力与思想的平台,敢于放手。正是由于管制中心有这样一支骨干力量,各项工作才能够得以高效开展、各项措施得到真正落实。

三、积淀的人文精神和企业精神

经过调研,管制中心在改革、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主要积淀了的人文精神和企业精神主要有:“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关乎安危”等。为了推动本单位科学发展,我们准备加强在“为空管自豪、为空管奉献”方面的精神塑造,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职业自豪感,逐步强化为空管事业甘心奉献的人文精神和企业精神。

四、挖掘先进,树立典型

管制中心非常注重在内部挖掘先进人物和事迹,树榜样、推典型,力求用有代表性的、有感染力的、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来促进本单位的文化建设。如我们树立的先进典型有:“永不褪色的老兵”李发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冯大伟,“空管培训的铺路石”刘敏,“秀外慧中,空管新锐”冯滢宁、因工作劳累晕倒在值班室的周子英和通报协调室、塔台管制室孔令罡班组等。管制中心注重广泛宣传这些先进集体和个人的事迹,使大家感觉到 先进就在身边、榜样就在眼前,促进全体干部职工树立热爱本职、献身空管。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潘庆革同志为榜样,加强对其“三种精神”学习,深刻领会实质和精髓,结合“创优争先”活动,大力宣扬内部的先进人物和事迹。

五、创造宽松环境,缓解职工压力

管制工作是一项高强度脑力劳动,执业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体质。管制中心致力于为职工提供一个平台,缓解压力,放松身心,锻炼身体。

在管制中心,各类群众性兴趣协会组织得力、活动经常、效果明显。如管制中心的羽毛球协会,在开展活动时,科学制定方案、合理安排时间、积极联系场地、开展活动经常;管制中心车友会注重为广大会员服务,注重提高会员的驾驶技能,注重强化会员交通安全意识。在开展活动时,加强管理,认真准备,精心选择行车线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达到了“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的目的。

六、善于借力,丰富内涵

管制中心党委认为,空管文化建设要在强大的渗透性,要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阶段。同时,空管文化建设可能通过与工作生活的有机结合,达到丰富内涵、展现精髓、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所以无论是在开展的各项工作,还是进行了各项活动,管制中心总是把能否加强和促进空管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标准。如开展向潘庆革同志学习活动、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安 全生产年”、“安康杯”、塔台管制室创建“青年文明号”、区域管制室创建“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等。正是利益于突出空管特色的文化建设与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管制中心近几年来才取得了很多成绩和荣誉。

管制中心在加强文化建设上注重加强对外宣传,提高空管的行业辐射力。“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文化建设的需求,只有扩大影响力,通过各种手段、利用各种载体,提高大众对空管事业的认识、认同,从而达到理解参与,这是空管文化建设的又一个重要目标。近几年来,管制中心一是加强与外部的沟通交流,与辽沈地区的新闻媒体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通过他们提高大众对空管事业的认知,增大影响力;利用地方的领导视察检查的机会,介绍管制中心的工作内容、流程等,加深他们对空管事业的感性认识。二是加强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及时宣传管制中心的大事小情。

七、对局文化建设的意见建议

东北空管局在加强文化建设上组织严密、措施得力、目标明确、实效明显。我们通过调研,征集了一些建议。

一是建立我局文化建设的战略规划,要突出空管特色,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建设活动;

二是在开展文化建设活动时,应该侧重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主动参与意识,要大众化,不能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三是在现阶段我局的企业文化要加强突出“奉献精神”的树 立和强化;

文化中心建设 篇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和要求中明确提出,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勾画出了美好蓝图。这个思想体系中, 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农村文化中的民俗、民族语言、生活民居、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民间曲艺、民间杂技和各种传统技艺等丰富的民间文化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新文化的根基和源泉, 是农村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今的农村文化出现了一种尴尬的局面:一方面, 丰富的传统民间文化资源被忽视, 遭到冷遇, 走向衰落;另一方面, 农民的文化生活极为单调、贫乏。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提出, “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在农村, 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它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之一, 是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情感之根”。因此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 更是保护我国的文化多样性, 保存我们民族的文化根基的迫切需要。

近几年来,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研究的重点转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研究。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走遍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浙江等7个民俗文化集中呈现的省份, 而一些有悖于我国民间文化传统文化保护的现象让他痛心疾首, 因此他振聋发聩地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 千万不要把‘新农村’变成‘洋农村’”, 要注重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很多有研究者提出, 民间文化是新农村文化的根基;民间文化形式多样, 有利于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民间文化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有利于弥补农村文化建设专业工作人员的不足的困境, 便于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强传统民间文化建设有利于发展农村民办文化;传统民间文化建设需要的经费投入少, 可以减轻政府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压力。因此, 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以传统民间优秀文化为支撑。

那么, 如何结合民间文化在农村中的生存现状, 开展民间文化的保护, 以真正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内涵, 这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2 民间文化在农村面临的困境

2.1 经济全球化威胁民间文化多样性存在

经济全球化对民间文化的冲击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文化价值体系的冲击, 我们无法回避一个事实, 当前全球化是伴随着西方的经济理念、管理模式、价值观念等内容共同推进的。为了在全球化中取得优势, 我们必然要求自己在宏观和微观中都按照当前最先进的相对统一的经济、文化理念生存和发展, 甚至按照与此一致的价值观进行思考。从这一点这就能解释为何现今好莱坞的大片可以在全球大行其道, 麦当劳、肯德基、沃尔玛在全世界分店林立。经济全球化对民间文化的另一个冲击是过度商业化, 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较快地区, 民间文学、戏剧、曲艺、诗歌、音乐、舞蹈、绘画、工艺美术、建筑、服饰、器具及传统节日、庆典活动和民间工艺、民俗活动等等, 已经发生了巨大变迁。商业化的过度开发和滥用, 人为的损毁和扭曲, 个别地方甚至已损害到“面目全非、惨不忍睹”的程度。

2.2 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堵塞民间文化的传承通道

农村人口结构的改变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 二是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大军的产生。前者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农村人口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按照“存在决定意识”、“生存方式决定思维方式”的原理, 城镇化无疑取消了传统民间文化的存在土壤。

同时, 大量农村青壮年人口以农民工形式涌入城市后, 使得农村的“留守”人口以老人和儿童为主, 对于民间文化而言, 出现了最为直接, 也最为严重的损失, 它失去了传承者, 老一辈的艺人、工匠无法通过传统的“口口相传”、“手手相传”方式将自身的技艺传下去。

2.3 民间文化自身“现代化”变革不足

理论上来讲, 面对上述两个困难, 民间文化并不意味着必然的萎缩和消亡, 作为一个名族最为深刻的印记, 文化根植于民族本身。故而, 振兴民间文化不能一味要求国民以“怀旧”的情绪面对民间文化, 其生存和发展有待于自身的“现代化”变革。当然, 在此笔者需要指出, 这种“现代化”变革绝对有别于上文提及的过度商业开发, 而应将民间文化的内涵形式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紧密结合, 在这一点上, 韩国 (以“江陵端午祭”为例) 的许多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3 促进民间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以江苏镇江为例

镇江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是一座著名的江南文化名城, 也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有着“真山真水”的独特风貌, 自古便以“天下第一江山”而闻名遐迩。

镇江具有以白蛇传传说、《华山畿》和华山传说为代表的民间文学, 以南乡田歌、古琴艺术为代表的民间音乐, 以扬剧为代表的传统戏剧, 以玻璃雕绘画、上党挑花、扬中竹编为代表的民间美术, 以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及唐老—正斋膏药制作技艺为代表的传统手工技艺, 以金山寺水陆法会为代表的民俗。以针作笔的正则绣、工艺精湛的竹编、“乱趣”的邮贴画更是称为镇江民间工艺品“三绝”。可以说镇江的民间文化底蕴深厚, 品种丰富、源远流长。

如何使得这些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有效融入现代的新农村建设, 笔者认为应该加强一下几点: (1) 加强农村民间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坚持地域性、传统性、生活性、“百花齐放”、“原汁原味”、“弃粗取精”等原则; (2)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3) 加强领导重视程度,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合理保护开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4) 加强农村民间传统艺术人才和文化骨干队伍建设, 传承和发展民间传统文化; (5) 鼓励、扶持以传统民间文化为主的农村民办文化; (6) 发展民俗文化旅游, 利用经济杠杆调动社会积极性; (7) 加强立法,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订民俗文化保护政策, 科学合理地制定文化保护规划; (8) 加快民俗博物馆建设, 提高民俗文化保护的技术含量; (9) 采取的措施保留和改善民俗文化活动场所, 举办相关民俗文化活动; (10) 加强民间文化的调查, 加强宣传, 提高保护意识。

摘要:作为有着数千年农业立国历史的国家“, 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在农村, 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而随着现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成为时代的要求, 如何将此要求与优秀民间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这既符合文化传承的一半规律, 也是现今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优秀民间文化建设,镇江民间文化

参考文献

[1]梅亮.论城市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20.

[2]李浩.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背景及战略意义[J].东方企业文化, 2007 (9) :10 5.

文化中心建设 篇8

关键词:精神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作用分析

一、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偏重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

对一所高中来讲,要想体现出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更高质量的人才,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兼顾精神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但是在实际的办学过程中,许多学校领导人都将两者分割开来,将过多的精力放于物质文化建设上。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部分管理人员“好面子”,例如,在物质文化建设的影响下,学校教学楼越盖越高,校园风景越来越美,操场越来越宽敞,设施越来越全面先进。不可否认的是,物质文化建设也能够为学生营造更加舒适的学习空间,但是如果仅仅侧重于物质文化建设,必然会导致学校发展的畸形。另外,物质文化建设见效快,成果明显,不需要积淀,这也是原因之一。

2.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品位降低

高中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相对浅薄,因此很容易受到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许多高中学校都实行半封闭式、封闭式管理,校内文化活动成为学生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但是通过调查国内许多高中文化活动发现,不少高中学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缺乏充分的策划和考虑,文化活动的品味较低,不能弘扬“正能量”和“主旋律”,甚至部分文化活动存在严重的商业化和功利化倾向,这对于涉世未深的高中生来说,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初衷相违背。

二、精神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1.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内容

以往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多的是关注高中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因此文化建设内容相对单一,学生的个性、特长、爱好均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压抑。新课改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求突出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开展精神文化、环境文化、教学文化建设时,必须围绕学生这一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高中生可以在业余时间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参加篮球俱乐部、合唱团、书法兴趣班、演讲兴趣小组等,这样既能使自己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又可以掌握一技之长,这也是我们强调开展精神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2.彰显了校园特色、办学风格

校园文化设施是指校园文化活动的物质承担者,包括活动场所和相关设备,它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结构性作用。校园文化设施代表着校园文化的硬件,是通体透明的校园文化窗口。这些设施深受校园精神的影响,也同样带着学校的个性特色,反映着特定的校园精神。例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在班级内开展趣味性的辩论赛,或是模仿古人进行文言文对话等形式的活动,在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人文环境。

三、高中学校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培育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校风、教风和学风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作为高中学校自身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影响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最终将影响学校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因此,加强学校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工程。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中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高中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而语文教师可以在日常课程中不断融入其思想,加强高中生的思想精神文明建设。

2.按照校园文化的本质要求开展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不仅为学校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教学活动方式,更重要的是它为实现高中育人目标提供了新的视角,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实质是超功利主义的,它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高中生的全面发展。高中学校的领导要对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真正按照校园文化的内在要求去搞好校園文化活动。

3.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网络有着极高的兴趣和热爱,在开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时,教师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借助于互联网、多媒体、手机等多种平台,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接受精神文化教育。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建立班级微信群、QQ群,定期在群里推送一些关于精神文化建设的文章,学生在使用电脑、手机时,能够及时获取教师发布的信息,随时随地进行精神文化方面的學习。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是基础,精神文化建设是核心。作为高中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职工,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将学生摆在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进而能够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时,自觉地从学生角度看待问题,突出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确保学生知识学习和精神文化建设的双重提高。

上一篇:水利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方案下一篇:安全生产法要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