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案例和反思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祖父的园子》案例和反思(精选11篇)

《祖父的园子》案例和反思 篇1

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学习字词,积累运用,培养学习方法、阅读与能力等等的重负。目标的繁冗,头绪的繁乱,手段的繁琐,让语文教学背负着“耗时”、“低效”的重负而艰难地跋涉着。课堂上往往竭尽全力去“包罗万象”。什么都想抓,但慌乱中学生往往空空如也或收获甚少。基础知识学生没掌握,能力得不到提高,一节一节课“堂而皇之”。整天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的习惯,但到头来还是书上划有道道,写有字,细看内容与批注毫不相干。为了让学生有收获,我不妨静下心来,从细处,从一点一滴指导起,让学生得到“实惠”。

片断一:

师:初读文章,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园子是生机勃勃的。

生:在园子中很自由。

生:我心里很舒服,让人轻松快乐,好像把所有的烦恼都忘了。

师:谁和他有同感?(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你真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老师为你高兴。

片断二:

师:我在园子里心情怎样?

生:自由自在

生:无忧无虑

生:快乐幸福

师:老师也有你们说的感觉,你们是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知道的?

刘严:课文的最后说“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从这里我联想到了《牧童》这首诗,说明作者想睡就睡,还不用枕头、床等,想什么时候睡就什么时候睡,想怎样睡就怎样睡。非常自由。

师:你能说出联想到的有关内容,很好。这是交流感受的一种方法。为刘严加一分。同学们把牧童诗的题目写到旁边,再写上“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这就叫做批注。

生:第13自然段中,说明作者随心所欲、不受拘束。

师:你真会概括,老师为你祝贺,把“随心所欲、不受拘束”写到旁边,这也是批注。

生:我说的也是这13自然段,我很羡慕作者,也想拥有这样的生活。

师:老师知道这是你们小孩子向往的,能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太棒了。像这样能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写出来的也是批注。

师:刘勇(注意力不集中,老师随时提醒他),我们小孩子都羡慕作者,想拥有这样生活,该写什么批注呢?

生:写上“羡慕,我能过上这样的生活该多好呀。”

生:我写上:羡慕、令人向往,我十分想体验一个星期。

师:把自己的体会和真实想法写出来就是批注。或把咱们联想到的统统写下来,写一小段话的更好。来,大家试试。重新默读课文,写写自己的心情和感受。

(学生写完后汇报交流)

片断三:

师:“我并不细看,只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从这句话中你能悟出什么?(学生静静思考,陆续有人举手)

指名毕晓锦回答:“写得很真实,不骗人。”

原学智:我补充一下,作者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写作文时就应该写真话,这样才能让人相信。

师:补充一下,也是课堂交流的一种方法。你们两个能从句子中悟出写作的知识,这是会思考的表现。感谢你们两个为同学们做了个榜样。

师:再比如,同学们写妈妈爸爸时,总写检查作业说自己写的.字不好,撕了以后就教育你报效祖国什么的。这能让人相信吗?写妈妈时总写如何起早贪黑,如何任劳任怨,你们的妈妈都一模一样吗?

(有些学生低下头,有些学生偷偷笑)

反思:

1、具体地教给学生批注、交流的方法。在本节课上,我不再笼统地说教,而是从实际的例子中,让学生感悟到什么是批注。通过我的评价及提示,学生懂得了如何交流。 “补充一下”、“联想到了”“总结一下”的方法。

2、鼓励为主。“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越说好,学生的兴趣越高,真会变得更好。评价语越有针对性,学生的收获就会越多。

《祖父的园子》案例和反思 篇2

生:作家。

师:而且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了不起的一个女作家。《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就是节选自她的一部长篇小说———

生:《呼兰河传》。

师:呼兰河是萧红的故乡, 在现在我国的东北。《呼兰河传》这部小说, 写的是萧红故乡的人、故乡的事。在这部书当中, 萧红用很多饱蘸了感情的笔墨写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故乡的人和事。其中, 有一个人, 作者用的笔墨最多。这个人是谁呢?

生:她的祖父。

师:你们猜出来了, 肯定是跟她最紧密的人。请同学们读一读。

(生齐读)

师:刚才, 我看到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有的同学在阅读中针对个别问题在小组里讨论了一下, 还有的同学向闫老师提了一些问题。闫老师也询问了几个同学问题, 我发现我的问题都没有把你们问倒。比如说, 有没有不认识的字啊, 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全部都是对我摇头的。但是你们知道吗, 有一个同学发现了文章的一处细节, 他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 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们请他把刚才的问题提出来, 让他把答案解释一下, 好吗?

生:好。

师:来, 这位同学。

生:听明白了!

师:我不用多说了, 她已经解释得那么清楚了。大家刚才有问题提出来了, 闫老师此时也有一个问题要提示一下大家。请同学们再来把课文默读一遍, 这次有一个要求, 要思考在萧红的笔下, 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所谓默读就是用眼睛去扫视, 嘴巴不能动, 手也不能去指。

(生默读)

师:很多同学已经好了, 默读非常有利于我们边读边思考。对于我们五六年级的同学来说, 默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本领。接下来, 我就请同学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你认为, 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呢?这位同学———

生1:我觉得这个园子是一个生机勃勃、自由自在的园子。

师:你一下子有两个发现, 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园子, 还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园子。其他同学跟她有一样的吗?如果有一样的, 举手示意一下。还有好几个。这样, 你把“生机勃勃”写在黑板上, 这位同学, 你把“自由自在”写在黑板上。因为你俩的意见是一致的, 就写在这里, 要写得整齐。这是她的阅读感受, 其他同学呢?

生2:我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园子。

师:刚才有同学写了“生机勃勃”, 你换了一个说法, “生机盎然”, 不大一样, 会写吗?

生2:会。

师:写上。还有谁?这位同学。

生3:我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自由的、随意的园子。

师:和刚才同学写的“自由自在”意思差不多, 是吧?

生3:是。

师:“随意”和“自由自在”意思差不多, 我们就先不写了, 好吧?还有吗?

生4:我认为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充满爱的园子。

师:充满爱的园子, 是吗?请把“爱”写上去。其他同学?

生5:我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欢声笑语的园子。

师:充满了欢声笑语, 你写上吧。还有吗?

生6:我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仙境一般的园子。

师:像仙境一般, 对吧?把“仙境”写上。

生7:我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鸟语花香的园子。

师:鸟语花香, 和别人不一样, 写上吧。

师:这真是一个神奇的园子。我相信, 同学们可能已经迫不及待地要走进祖父的园子去细细欣赏了。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 在这篇文章中, 自然段是非常多的, 课文的篇幅比较长, 但是你能不能找到, 其中有一个段落作者用的笔墨最多, 篇幅最长, 是哪一个自然段?能找到吗?找到的同学举手, 来。

生:第13自然段。

师:对, 就是课文的第13自然段。我相信, 如果我们从课文篇幅最长的自然段入手, 就一定能够找到文本背后的意义, 找到作者情感深处的意义。那我们就来看第13自然段, 谁来读一读?不过, 这一段有点挑战, 因为里面有几个字比较容易读错, 谁先来试试?你来试试, 好吗?

生:“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黄瓜愿意开一谎花, 就开一谎花, 愿意结一个黄瓜, 就结一个黄瓜。”

师:我在这里要打断这位同学了, 尽管她读得那么流畅, 但是有一个音, “愿意结一个黄瓜, 就结一个黄瓜”中的“结”, 这是一个多音字, 发现了吗?课文当中, 多音字还是挺多的。当我们知道这个字的意思是“结果”的时候, 就读一声, 其他的情况, 比如说团结、蝴蝶结, 就读二声。在这里要注意, 你再读一遍, 好吗?从这句开始。

生:“黄瓜愿意开一谎花, 就开一谎花, 愿意结一个黄瓜, 就结一个黄瓜……只是天空蓝悠悠的, 又高又远。”

师:我还有一个疑问, 我想请同学们给我解释一下, “黄瓜愿意开一谎花, 就开一谎花”, 谎花是什么意思啊?有人能给我解释一下吗?

生:谎花就是不结果的花。

师:说得多清楚呀!一下子就让我明白了, 原来谎花就是那些不结果的花, 有的花是结果的, 有的花是———

生:不结果的。

师:很好, 谢谢这位同学, 用这么言简意赅的话语解释了问题。同学们, 再仔细看一下, 在这段话当中, 虽然它的篇幅比较长, 但是有一个词, 却是这段话的灵魂, 抓住了这个词, 实际上就抓住了这段的主要意思, 这个词你发现了吗?

生:是“自由”这个词。

师:是“自由”这个词, 同学们同意他吗?

生:同意!

师:是的, 是“自由”这个词, 找到这个词了吗?

生:找到了。

师:找到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了吗?

生:找到了。

师:如果说“自由”是这段话的中心词, 那么这个句子就是这段话的———

生:中心句。

师:是的, 这段话就是围绕着这句话的意思来写的。一切都是围绕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你看, 在这一段的描写当中, 在萧红的笔下, 都有什么是自由的呢?她都写了谁的自由?你说说看。

生:鸟、虫子、矮瓜、黄瓜。

众生:倭瓜!

师:把我们都逗笑了。课堂需要欢声笑语。倭瓜!

生:黄瓜、玉米、蝴蝶。

师:你看, 一下子, 他把作者笔下那些自由的昆虫啊、鸟啊、植物啊, 全都说出来了。而且还很幽默。同学们, 在作者的笔下, 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由、快乐, 你们羡慕它们吗?

生:羡慕!

师:那么这样, 我们就从倭瓜、黄瓜、玉米、蝴蝶这四种当中选择其中的一种, 我们变成它们, 怎么样?

生:好。

师:好, 五秒钟, 请大家定主意。

(生讨论)

师:来, 我统计一下, 愿意做倭瓜的同学举手。我发现有的同学犹豫了一下, 又放下了。有两个大倭瓜, 确实够大的, 好, 请放下。我们班有两个大倭瓜, 那么有几根黄瓜呢?谁愿意做黄瓜?三根, 好的。做玉米的呢?玉米比较多!好, 这么多的玉米, 还真符合闫老师的需要, 大丰收了。请放手。有谁想做蝴蝶呢?也有七八个同学要做蝴蝶。同学们, 这样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角色了, 可是现在我们这个课堂上, 还有一个人没变。

生:闫老师。

师:那么, 你们想让我变成什么呢?

生:玉米、倭瓜……

师:这样吧, 你们争来争去也争不出结果来, 谁表现得最自由、最快乐, 我就加入谁的队伍。你是倭瓜, 如果你表现得倭瓜最自由、最快乐, 我就加入你们的队伍, 变成我们班的第三个大倭瓜, 行吗?

生:行!

师:好, 那你站起来, 读一读描写倭瓜的句子。如果你表现得最自由、最快乐, 我就变倭瓜了。大家听好了。

生:“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师:哎呀!他一下子就有些说服我了。你看, 尽管他的头都没有抬起来, 但他的语调告诉我,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是不是这样的?

生:是。

师:好, 他表现得真的是够自由、够快乐, 我就加入倭瓜的队伍了。

师:来, 黄瓜, 看你们的了。我记得我们班有三根黄瓜。我要找一根小一点的黄瓜。

生:“黄瓜愿意开一谎花, 就开一谎花, 愿意结一个黄瓜, 就结一个黄瓜。”

师:我愿意开一谎花, 就开一谎花, 真的吗?

生:真的。

师:我愿意结一个黄瓜, 就结一个黄瓜, 是吗?

生:是的。

师:我如果一个都不结, 一朵花都不开, 可以吗?

生:也可以!

师:我真的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倭瓜, 不好意思, 我现在又想变黄瓜了。再来看玉米。

生:“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它若愿意长上天去, 也没有人管。”

师:玉米的这种自由和快乐, 可是我没想到的。我想问一问, 我如果真的变成玉米, 加入你的队伍, 我真的是可以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生:是的!

师:我还不够高吗? (生笑) 我已经够高了, 是吧!但是, 我还不满足, 我还想长上天去, 行吗?

生:行!

师:行啊!哎呀, 长上天去,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啊?高高在上, 居高临下。我被她打动了。好, 那你就再告诉我一遍, 我就打定主意了。

生:“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它若愿意长上天去, 也没有人管。”

师:是啊!长到天上去的感觉一下子就打动了我。但是, 我还不能够马上就打定主意, 尽管玉米很有说服力, 我还要看一看。蝴蝶, 就看你们的了!好, 我先请一个比较大的蝴蝶。

生:“蝴蝶随意地飞, 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 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

师:哎呀!描写蝴蝶的句子完了吗?你的表现自由, 还没有表现得足够充分。

生:“它们是从谁家来的, 又飞到谁家去, 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师:语调多么坚决呀!一下子就让我知道蝴蝶的这种自由了。来, 我有问题要问你, 我如果真的变成蝴蝶的话, 我真的可以像你刚才所说的随意地飞?

生:可以。

师:我一会儿想飞上墙头。

生:可以。

师:我一会儿又想从墙头上飞下来。

生:也可以。

师:我一会儿想变成一只白蝴蝶。

生:更可以。

师:我一会儿想变成一只黄蝴蝶。

生:当然可以。

师:我一会儿想飞到他家, 一会儿又想飞到你家。

生:可以。

师:啊!他不断地变换着语调、语气和话语说服我变成蝴蝶, 是吗?蝴蝶真的够自由、够快乐。我不得不说, 他的打动能力很强。但是, 你们很美好, 很自由, 你们知道现在世界上最纠结的那个人是谁了吗?

生:闫老师。

师:是呀, 你们都表现得如此自由、如此快乐, 我都不知道该变成什么了?这样好不好, 我一会儿变成倭瓜, 一会儿变成黄瓜, 一会儿变成玉米, 一会儿变成蝴蝶, 行吗?

生:行!

师:你们如此慷慨大方, 行!为什么可以?为什么行?难道仅仅是因为你们是慷慨的吗?

生:因为在园子中任何东西都是自由的。

师:是的, 所有的一切都是自由的。要怎么样, 就怎么样, 闫老师也是自由的。同学们, 的确, 正如萧红所说, 在祖父的园子里所有的一切都是自由的, 都是———

生:快乐的。

师:但是有一个问题, 我要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这一段话当中, 萧红仅仅是写了花、鸟、虫子、倭瓜、黄瓜它们的自由和快乐吗?

生:不是!

师:还写了谁的自由和快乐?这个问题有一点小小的挑战。你说。

生:还写了作者自己的自由和快乐。

师:是, 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还写了作者本人的自由和快乐。在这一段当中, 我们还感觉到在字里行间有萧红本人的自由和快乐。但是, 接下来闫老师还有一个问题, 萧红有没有在这段话当中或者在文章的其他地方直接站出来说“我很自由, 我很快乐”?

生:没有。

师:但是我们依然像刚才那样感受到了自由和快乐, 她究竟在这段中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这种自由和快乐呢?

生:我认为作者是用了以物托情法。

师:以物托情?你给我解释一下。

生:就是用一样好的事物来托自己的心情。

师:寄托是吧?

生:对。

师:比如说她用了什么好的事物呢?

生:用了倭瓜、黄瓜等事物的自由来寄托自己的自由。

师:你一下子就发现了这段话中最重要的一个方法。知道吗?就是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个同学把它称作“以物托情”, 在文学创作上我们有一个专门的说法, 叫———

生:借物抒情。

师:借景抒情、借物抒情, 在这一段话中它叫寓情于景。当然, 同学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物托情意思都是一样的。

师:好, 他发现了寓情于景这个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 其他同学有更多的发现吗?

生:这段话还有列举法。

师:列举了什么呢?

生:列举了黄瓜、倭瓜、蝴蝶等事物。

师:就是刚才说的通过描写这些景物表达感情, 是吧?实际上, 你的意思和刚才的同学的意思是一致的。有新的发现吗?你来。

生:这里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师: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这可是一个新的发现。你能跟我们说说, 为什么是拟人呢?

生:“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 这里运用了人的动作。

师:哦, 愿意怎样就怎样, 好像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有了人的———

生:动作。

师:不光是人的动作, 还有了人的感情, 愿意怎样就怎样, 是吧?而且, 我们还发现, 虫子叫了就像是虫子在说话似的, 这里也是———

生:拟人。

师:是的, 这个同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 就是在这段中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还有吗?

生:我觉得应该有排比。

师:还有排比呀!哇, 又有新的发现了。那你给我们解释一下, 哪里是排比?

生:作者对我们说, 有倭瓜、黄瓜、玉米, 还有蝴蝶等, 她分别列举了这些事物的自由。

师:你发现了吗?他们都用了一个相同的词———

生:愿意。

师:同学们, 当两个以上的句子, 用相同的或者是相似的句子, 组合在一起的时候, 这样的一组句子, 我们就把它叫作———

生:排比句。

师:其实, 这个同学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句子。如果你再来看, 这一段当中, 用排比的可不止这一个地方啊!

生:“花开了, 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 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 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师:你这一补充, 我们就全都明白了。同学们, 你们真了不起, 你们不仅发现了寓情于景, 还发现了夸张、拟人、排比。我相信, 如果给同学们更多的时间, 你们一定会有更加丰富的发现, 一定会呈现出更多的阅读收获。接下来, 我们就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话。这一次我们一起来读, 闫老师读前面的几句话, 同学们一起来读后面的几句话。

师:“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都是自由的。”

生:“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只是天空蓝悠悠的, 又高又远。”

师:在这蓝悠悠的、又高又远的天空下, 祖父的园子里所有的东西都是那样自由, 那样快乐。我们不禁要问, 究竟是什么让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这么美好?究竟是什么, 让她所见的都是这样的自由, 这样的快乐?这个问题很有挑战性, 就看你能不能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不着急, 思考几秒钟, 是什么?我请同学说一说。

生:应该是从侧面体现出的祖父对她的关心和爱护。

师:我明白了, 你是想说是祖父的关心和爱护让她眼中的世界这么美好, 是这个意思吗?你们同意她的看法吗?

生:同意。

师:嗯!你的手举得很高, 有想补充的地方吗?

生:应该是祖父对他的爱, 和她做错事时对她的宽容, 才会让她眼中的世界这么美好。

师:是啊!我听了你们的答案后, 真的没什么好说的了。正是祖父的爱、祖父的包容, 让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这么———

生:美好。

师: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祖父的爱。如果没有爱呢?这个世界还是这样的吗?

生:不是。

师:在《呼兰河传》这部小说当中, 萧红还描写了另外一个女孩悲惨的命运。这个女孩只有12岁, 年龄和我们差不多大, 她在这么小的年纪, 就被送到一户人家当牛做马。这户人家非常残忍, 又非常的愚昧。女孩来到了他们家, 只短短几个月的工夫, 就被这户人家活活地折磨致死。多少年以后, 萧红写作《呼兰河传》时, 她还记得女孩临死前的那个夜晚。

师:“星星、月亮铺满了黑天。冰天雪地里, 正是个冬天。学校的墙根, 风刮的窗棂, 鸡在栅栏里睡觉, 狗在窝里边睡觉, 猪在栏里睡觉, 全呼兰河都睡着了。”同学们, 如果说在萧红笔下祖父的园子里, 透过那些美丽的景物的描写我们感受到的是自由、是快乐, 但是在这样的描写当中, 你还能感受到那种自由和快乐吗?

生:不能。

师:那么, 此时此刻你感受到的是什么呢?

生:我感到旁边很冷, 身上没有一点温暖。

师:是啊, 你感到了彻骨的寒冷。你呢?

生:我感到了无尽的悲伤。

师:无尽的悲伤, 为女孩的悲惨命运而感到悲伤。

生:我感受到了这些动物是被约束着的。

师:是的, 没有自由。

生:我感受到了人间的凄凉。

师:是啊, 人间的凄凉, 没有一点温暖, 没有一点爱。这是女孩的悲惨命运, 也是萧红写作的那个年代孩子们的命运。的确, 透过这样的描写, 我们感受到的是悲伤, 是凄凉, 是作家内心的悲愤和无声的呐喊。当这个世界充满爱的时候, 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会变得那么美好;而当没有爱的时候, 这个世界就变了模样了, 是吗?

生:是!

师:你想想, 与这个女孩相比, 萧红是非常幸运的, 因为她拥有祖父的爱。如果同学们再来看看课文的话, 你会发现, 在祖父的呵护、包容下, 童年时代的萧红曾经在园子里做过许许多多好玩的事情, 你能跟我们讲讲吗?她都做过哪些特别好玩的事情?你说。

生:她把韭菜当作草给割了, 把狗尾草当作麦穗给留了下来。

师:她很淘气、很顽皮。还有吗?还做过哪些好玩的事情?

生:当祖父在种小白菜的时候, 她把祖父种的种子给踢飞了。

师:是的, 她不是在干活, 她是在玩, 在做游戏。还做过哪些好玩的事情呢?

生:当祖父在浇花的时候, 她抢过水瓢往天空中一扬, 喊道:“下雨了!下雨了!”

师:她是在玩下雨的游戏。这不是在干活, 而是在玩, 在很开心地玩儿啊。同学们, 你们发现了吗?当她玩得这么开心, 她表现得这么淘气的时候, 祖父有没有一句责备的话呢?

生:没有。

师:正如刚才这位同学所说, 祖父对她是那样的宽容, 那样的呵护, 能够包容她所有的事情、错误, 这一切都是因为祖父爱她。同学们, 现在你们明白了吗, 萧红写祖父的园子, 其实她真正想写的是什么呢?

生:祖父对她的爱。

师:你们说得对, 就是祖父曾经给予她的———

生:爱。

师:如果我再请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 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如果让你从刚才我们学过的这些词当中选出一个最关键的词, 你选择哪一个词呢?

生:我会选择“爱”这个字。

师:正因为有了爱, 所以祖父的园子就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园子, 就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园子, 就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园子、充满欢声笑语的园子、仙境般的园子、鸟语花香的园子, 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爱”。《呼兰河传》这本小说, 创作于1940年的香港, 这部小说写完之后一年多, 萧红便在贫病当中离开了人世。再也没有回到她的故乡, 再也没能回到那个带给她多少快乐、多少自由、多少爱的祖父的园子。但是, 这个世界上的有些东西, 并不会随着生命的死亡而消失。像现在, 我们仍在这儿读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园子》, 并为她的文字而深深地感动。其实, 还有一棵似乎永远不会结果的樱桃树, 童年时代的萧红就曾经奔跑在这棵樱桃树下, 找樱桃, 一边找, 还一边在大声地喊, 问祖父———

生:“爷爷, 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

师:祖父老远地回答着, “因为没有开花就不结樱桃。”再问!

生:“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

师:祖父说, “因为你嘴馋, 它就不开花。”你相信吗?

生:不相信。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篇3

1. 读题,回忆课文内容: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我”童年时在园子里的生活。(板书:我)

2. 课文中,“我”的童年生活最鲜明的一个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无拘无束、随心所欲、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我”在园子里的生活是——(板书:自由)

3. 明确本课任务:课文除了第13自然段写到“自由”两个字,其他地方并没有出现,但字里行间却处处流淌着自由。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语言文字,寻找自由,体验自由和表达自由。

【评析】课文重点写了“我”在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这是初读课文后学生可以感知的。课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教师就紧紧扣住这条情感线索,找到能统领全文的切入点展开教学,这就是阅读教学的秘妙所在。

二、 寻找“自由”

1. 锁定句子,示范概括。

(1) 看第3自然段的“当祖父下种,……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单菜种没被土盖上,反而被我踢飞了。”

(2) 一生读,大家思考:“我”的自由自在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3) 学生交流: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教师评点:自由表现在可以不讲究方法。

(4) 学生交流:有时不单菜种没被土盖上,反而被我踢飞了。教师评点:自由表现在可以不考虑后果。

(5) 概括主要事情:祖父在下种,“我”照理应该是在溜窝,(板书:溜)而现在却是不讲究方法、不考虑后果地瞎闹,那就是在“乱溜”。 (在“溜”前板书:乱)

(6)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找到了一处自由,“我”的做法叫“乱溜”。

【评析】教师的示范概括可使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仿。这与一般的感悟式教学方法不同,学生的思维就应该在这样的一次次的概括中得到训练。

2. 学生自读,寻找“自由”。提出自读要求:自由地读读课文写“我”在园子里生活的部分,找到具体反映我生活自由自在的语句,也像老师这样给它概括一下。(提醒学生像这样的细节至少有六处)

3. 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顺序:这几个“乱”的顺序能不能打乱?(学生找理由:①按儿童生活习惯来说,玩累了再睡;②按作物生长规律来说,先下种,再铲地,到慢慢地作物长大;③“我”的自由度也是越来越大,从无意、到三心二意、到故意胡作非为)

4. 教师小结:作者写“我”在园子里的生活看似散乱,实则有序。文章就是这样有条有理、有详有略地写出了“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的生活。从无意而为,因能力有限而做出的乱溜窝、乱铲地、乱认物;到三心二意地乱吃、乱追;再到故意而做的乱浇、乱睡等等,用文章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乱闹”。(板书:乱闹)这就是一种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儿童生活。

【评析】萧红的小说写得如散文。文章看似散乱,实则有序。学生通过教师的追问“顺序能不能打乱”,关注了课文是怎么写的,有效地落实了高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目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三、 体验“自由”

1. 体验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课堂上最好的办法就是朗读。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向往的两到三处反映“我”自由自在生活的细节,读一读。

2. 朗读展示时进行朗读指导。

(1) 出示“乱铲”部分:“也不过爬在地上……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2)指导学生将六个名称:苗、草、韭菜、野草、狗尾草、谷穗读得清清楚楚;

(3) 指导学生关注“爬”,将“爬”和原著中的“趴”比较,有动态和静态的区别,“爬”更表现出自由和调皮。

3. 教师小结:“我”在园子里的生活就是这样无拘无束,令人向往。

【评析】这个板块的设计,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以赏读、品读、美读为主,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悟出“自由”。

4. 品读第13自然段词句,探究写法,表达“自由”。

(1) 在这园子里,人是自由的,物也是自由的。默读第13自然段,圈圈画画:哪些字词、哪些句式酣畅淋漓地表现了物的“自由”。

① “愿意……就……,愿意……就……”

②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③ “……随意地……一会……一会……”

(2) 小结:作者就是用这样的句式写出了园子里物的“随意”,由着自己的意愿,做得了自己的主。

(3) 出示:“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读中感受妙处,读中发现句式在整齐中还有变化(最后一个用的是“愿意……也……”),读中感受园子里的作物是多么的自由欢畅。

(4) 作者在叙述“我”在园子里的生活时,为什么还要插入一段对园子里景物的描写呢?(写物的自由,为的是衬托人的自由;因为人是自由的,所以眼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祖父任由物自生自灭,可见 “我”这个孙女也是绝对自由的)

(5) 教师小结:因为“我”心自由,所以“我”眼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评析】教师让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感受文学作品表情达意的魅力,并能进行仿说练习,既是句式的内化,又巧妙地总结了“我”在园子里的自由生活。

四、 审视课题,明中心

1. 这个园子给了“我”自由、快乐,是“我”童年生活的乐园,更是“我”自由精神的乐园。那课题应该写成“我的园子”,编者为什么要以“我和祖父的园子”为题呢?

(1) 书中写“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园子里边”,“我”和祖父形影不离。

(2) 我的自由和快乐都是祖父给的。(这里学生关注:在园子里,祖父对我的永远只有一种表情——笑)

2. 祖父是那样的疼爱我,甚至于溺爱;他是那样的宽容我,近似于纵容。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仅仅是在眷恋她的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吗?

3. 学生归纳:她还是在怀念她的祖父,怀念给了她自由与快乐的祖父,怀念慈爱、宽容的祖父。

4. 出示课文的第一句,学生齐读:“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

5. 教师小结:平淡的文字却饱含深刻的意蕴,不写祖母,不写父母,唯独想念的是给她爱、给她自由的祖父。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位祖父,才有了这样的一个园子;有了这样一位祖父、这样一个园子,才有了我自由自在的童年。

6. 现在我们明白了课文的题目为什么是《我和祖父的园子》吗?(学生齐读课题)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题目,每一次的追问都是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让学生再从文本中走个来回,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我”快乐自由的源泉。作者表达的是对童年自由自在生活的深深眷恋,这眷恋中流淌着对祖父的怀念。课文“为什么写”的问题在这一环节迎刃而解。

五、 课堂练笔,表达“自由”

这样的生活令人向往,也勾起了我们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让我们拿起笔来,表达自己心中的自由吧。参照第13自然段,借用课文中的一些特别的句式,来写一写自己曾经拥有的自由生活或向往的自由生活。

我和祖父的园子的教学反思 篇4

字词教学中,注重字词的积累,比如“种”“溜‘”杆“,让孩子自己意识到利用意思来辨别读音,用不同的读音去组词。”栽“的教学时,我采用了形近字辨析的方式,让孩子自主换偏旁,组词。课文中长句子的检查,请一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学生一般会答读得很好,很有感情。这时我追问,听出了什么感情?这一追问,让孩子明白在作评价时要有明确的指向。另外给他们小提示,在评价朗读时,可以从字音,断句,是否通顺流利,情感等方面去评价。

走进课文,享受乐趣时,我以一个问题”你认为哪儿最有趣?读出这份乐趣来,做上批注。在巡视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了我的问题指向不明确。我的意图是让孩子找出“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趣事,但我发现有好几个孩子找到了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通过生机勃勃的园子来体会趣味。这个是我忽略的点。一个孩子站起来将这一段读的有滋有味,而我却忽视了及时表扬这个环节。这是课堂的生成,我没有抓住这个好机会,指导孩子朗读。这段文字虽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很长,这里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细细品味,以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体会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拓展环节,我要求学生模仿文中的段落写一写自己的童年趣事,跟同学们一起分享快乐。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给充足的时间,便径自拿起孩子写的文字读了起来,读完之后,匆忙结束了这节课。课间孩子跑来说,’老师,刚刚许孟宇的故事还没有写完。他写的是,小时候他发现镜子里有一个人,然后他就对着镜子做鬼脸,觉得很有趣。之后,他又一脚踢上去,镜子碎了,他对妈妈大喊道,妈妈,那个人碎了~“说完,哈哈大笑起来,我也不禁笑起来。是的呢,照镜子这件趣事的有趣在后面这部分。而我,却没有耐心等一等,让孩子写完自己的故事,因为时间关系这个由头,打断了这个趣事。对的呢,平时的教学中,我多半处于一种完成教学任务的状态,而忘记了去聆听孩子的心声,等一等,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等一等“这三个字,是我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极力做好的一件事。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5

《祖父的园子》是一篇略读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思考:“我眼中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并找出相关的句子谈一谈。在交流的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感悟院子的五彩缤纷和无限生机。并通过朗读ABB式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

通过朗读,学生充分感受到园子里动物植物的自由后,我让学生抓住“愿意······就······”来把作者在院子里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心情体现出来。比如说:我愿意栽花,我就栽花;我愿意铲地,就铲地;我愿意把谷穗当做狗尾草割掉就割掉······这样一来,学生既走进了作者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也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6

由于是借班上课,在课前谈话时占去了上课的时间,上课中,学生活动时间较长,这都影响了进度,导致课尾的匆匆收场,以至于没有计论好:为什么在17自然段没有一处是写“我”的自由、快乐,却能让人清楚地感觉到自由和快乐?这一问题虽然有一部分同学从感性中理解,但还应让学生有一个理性思维,明白这种“借物言志”的写法。学生交流这一段的学习所得时,提到了“愿意”这个关键词,老师还应让全体抓住它,放大它,通过自由读来体会它的意义。在组织上文的学习汇报时,虽然没有发现学生划出“瞎闹”、“乱闹”等词,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到在这一自然段中它们最不能少,从而培养学生去粗取精的阅读能力,这更是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所为、大有作为”的地方,略读可以减掉一些,但这里须加强一下,合理运用好时间便能够做到。

在布置学生写“广告语”时,如果引导其力争在写话中运用上“愿意”、“瞎闹”、“乱闹”等词语,不仅深化对这些关键词的理解,还能获得真正的意义延伸。教学本该如此,在败笔与遗憾中生长教学智慧!

《祖父的园子》导学案 篇7

童年冬阳下的骆驼队,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下面的这篇课文中的哪些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祖父的园子。

【学习目标】

1.认识“蚱”等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难点】

1.体会作者从哪些情景表现“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写作手法。

2.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前的“学习提示”,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重点,体会作者情感。

2.注意与大家交流、讨论,积极吸取别人的合理见解,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使语文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

【导学准备】

课前了解作家萧红,读一读有关她的文章。

【导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随着作家林海音一起感受了她在北京城南的那段美好时光。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另一位女作家萧红,走进《祖父的园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三、走进园子,品味童年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具体描写园子的段落,反复读一读,想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当你有所感悟的时候,就在旁边用词语记录下来。(学生自主学习)

2.汇报交流:

A.园子的自由

第一自然段: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1)这个自然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想象画面)

(2)开头说“我家有个大花园”,后面没对花具体描写,花开在了哪儿呢?

(3)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生机勃勃的感觉。 第十七自然段:

(1)指名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作者怎样来写园子的自由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进行诗化合作读)

交流讨论:

(3)重点读带“就”的句子,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作者反反复复地用一个“就”字,用反反复复差不多的句式来写,让读者充分感受到园子中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

(4)想想园子中书中写到的哪些事物是自由的,没写到的哪些事物也是自由的。

仿写:

()了,就像()似的

()愿意()就()。 (5)分析动植物的自由与“我”童年的自由的关系。

一切景语皆情语,读着诗一样的语言,一切都活了,一切都是自由的,其实最最自由的是萧红自己。(借景抒情)

B“.我”的自由

交流讨论:

(1)“我”在园子里做了哪些自由的事?(栽花、拔草、种小白菜、 铲地、浇菜等)

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这么多事,简直就是———

(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2)再次浏览第4~15自然段。

说话练习:当()的时候,祖父笑了。

(生说,师把它们整理成一首小诗)

祖父的“笑”,笑出了什么?(宽容、爱)

(3)“我”在这个园子里到底是玩儿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干活就是玩儿,玩儿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快乐。)

(4)有感情地朗读小诗,把祖父的爱和“我”的快乐读出来。

“我”在祖父的爱和宽容下自由自在快乐地成长,这里简直是 “我”———爱的乐园,童年的天堂!

四、拓展延伸

《祖父的园子》导学案 篇8

童年冬阳下的骆驼队,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下面的这篇课文中的哪些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祖父的园子。

【学习目标】

1.认识“蚱”等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难点】

1.体会作者从哪些情景表现“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写作手法。

2.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前的“学习提示”,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重点,体会作者情感。

2.注意与大家交流、讨论,积极吸取别人的合理见解,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使语文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

【导学准备】

课前了解作家萧红,读一读有关她的文章。

【导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随着作家林海音一起感受了她在北京城南的那段美好时光。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另一位女作家萧红,走进《祖父的园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三、走进园子,品味童年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具体描写园子的段落,反复读一读,想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当你有所感悟的时候,就在旁边用词语记录下来。(学生自主学习)

2.汇报交流:

A.园子的自由

第一自然段: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1)这个自然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想象画面)

(2)开头说“我家有个大花园”,后面没对花具体描写,花开在了哪儿呢?

(3)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生机勃勃的感觉。

第十七自然段:

(1)指名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作者怎样来写园子的自由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进行诗化合作读)

交流讨论:

(3)重点读带“就”的句子,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作者反反复复地用一个“就”字,用反反复复差不多的句式来写,让读者充分感受到园子中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

(4)想想园子中书中写到的哪些事物是自由的,没写到的哪些事物也是自由的。

仿写:

(      )了,就像(     )似的

(      )愿意(      )就(      )。

(5)分析动植物的自由与“我”童年的自由的关系。

一切景语皆情语,读着诗一样的语言,一切都活了,一切都是自由的,其实最最自由的是萧红自己。(借景抒情)

B.“我”的自由

交流讨论:

(1)“我”在园子里做了哪些自由的事?(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菜等)

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这么多事,简直就是——

(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2)再次浏览第4~15自然段。

说话练习:当(  )的时候,祖父笑了。

(生说,师把它们整理成一首小诗)

祖父的“笑”,笑出了什么?(宽容、爱)

(3)“我”在这个园子里到底是玩儿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干活就是玩儿,玩儿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快乐。)

(4)有感情地朗读小诗,把祖父的爱和“我”的快乐读出来。

“我”在祖父的爱和宽容下自由自在快乐地成长,这里简直是“我”——爱的乐园,童年的天堂!

四、拓展延伸

五下语文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9

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主要来自于课堂,评价课堂质量的高低不是看老师教了多少,教得精不精彩。而是看学生有没有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对老师所教的内容有没有兴趣。即使老师教得再精彩,可是学生没有兴趣,这样的课堂教学也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正如课程论专家泰勒所言:“评价一堂课质量的高低不是看教师教了什么,而是看学生学会了什么。”然而无论是今天的这节课还是前几节课中,都使我产生了一种这样的感觉:这种课堂并不是我所想要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之中缺乏活力,不够投入。我不知道是在哪里出了问题,但是一直都困惑着我。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学生的读书兴趣还是比较浓的,自学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如何在教学设计上多下点功夫,充分地发挥学生较强的自学能力,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精彩呢?在接下来,需要进一步地进行相关的.探索,改进教学设计的方案,使教学变得更加高效。

近年来,随着管建刚老师提出了“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的口号,以及许多专家提出的“与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口号,导致语文教学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重理解到重表达,这其中确实为语文教学开拓了新的天地。然而,无论怎么样的改变,言语积累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学生的言语积累的质和量不过关,将是严重影响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的。然而,这一转向又给我造成了一些困惑:课文理解的内容在教学中到底应该占据多大的比重?以言语形式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才能激活学生学习的生命力?以《祖父的园子》这课为例,文中第十七自然段的语言表达形式非常优美,语言文字中透露出了一种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这种感觉学生自己一读也能够读懂。但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体会这段文字的言语表达之美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我始终觉得,任何言语形式及的谋篇布局,最好是能够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只有学生自己发现的,学生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这段话改成了诗的形式进行教学: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

通过这样的改编,学生在朗读中会看得更加清晰明了。学生欣赏了之后,自己就可以动笔进行写一写。但是,我始终觉得在课堂中安排这样的读写结合活动,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并不是学生主动想尝试去写的。即是说这样的教学设计并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写作欲望。但是到底要如何进行改进呢?“假如你就是小萧红,你打算写一段相类似的文字来体现出你当时的自由自在与无忧无虑,你会怎么写呢?写好之后,请在同学面前大胆地展示一下吧,可以带上你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哟。”进行这样的改进会不会好一点呢?

《我和祖父的园子》 篇10

《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是萧红的作品,全文充满浓郁的乡村气息,散发出诱人的泥土芬芳,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童年的自由与快乐。文章辞藻朴实到“咸菜就着窝窝头”般的简单,但,恰恰是口头的大白话,把幼儿心中的畅快淋漓地再现出来,使人读了,仿佛童年就在眼前,欢笑就在耳边。

许老师的教学风格如同萧红的笔风一样,简洁而凝练,朴实而风趣,智慧碰撞智慧,激情擦出火花。下面将听课感受梳理如下,如有异见,恳请指正,以便共同提高。

一、教者求同——享受自由

虽然,本次教研的形式讲究“异构”,但是许老师却抓住了文章的灵魂“自由”一词构筑执教理念。许老师老师紧紧围绕“寻找想揍揍顽皮的萧红的原由”这个话题,让学生读中体会园子中的趣闻趣事,让学生感受祖父的包容与疼爱,从而找到令萧红自由的真正的原因;许老师破题的着眼点放在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先从园子中的动植物说起,通过朗读了解到园子带给诸如“黄瓜”“蜂子”“蝴蝶”“倭瓜”“玉米”等生物的自由,转折到,人在这个自由的环境中也同样无拘无束,随心所欲。景与情交叉在一起,物与人融合在一起,因此,在这个专属于祖父和我的世界中,神马都是开心的、美丽的、充满童话情节的。许老师努力给学生创设自由的学习环境,不拘泥于按部就班地逐层推进,而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们,你们将体现“自由玩闹”的段落读到哪,我们的课堂就推进到哪,不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在走,而是学生驾御着老师的课堂在行进。可以先读最后一段,也可以先读中间一段,还可以前后轮流转换着读,一切的一切,看似混乱,却乱中有序,章法遒劲。这就是民主里集中,集中里民主。

二、教者存异——读悟品文

最大的区别在于,许老师老师拎住“最感兴趣的段落是什么”这根主线,顺藤摸瓜,将自由与爱联结在一起,让学生在快乐的语言文字中品味萧红对住在呼兰河城中的祖父的怀念,而许老师紧抓园子不放,通过反复朗读有关园子的语句,品味园子的生机勃勃。二着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个园子,一个叙事,一个写景,参照物迥然不同,而效果却惊人的一致,这就是殊途同归。

在品读“园子里的一切都活了”那一段,许老师老师下足了工夫,充分地体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篇课文的主题是“自由”“快乐”,如何让学生体会呢?许老师把她的整节课堂设计成了一个“自由快乐”的课堂,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这一点。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呢?许老师引入了“景物”,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中,在一次次的个性化朗读体验中,学生逐步体会到了“所有的东西都是自由的。”巧夺天工,浑然天成。更难能可贵的是许老师老师总结出了“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既教读法,又教写法,最大限度地进行了知识的传授,这样的课堂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同样是品读“园子里的一切都活了”那一段,许老师并没有像许老师那样,分析得那么透彻,那么有深度,但是来回的朗读,却无形得达到了同等水平的自悟的效果,虽然李老师没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但是一个小练笔却不偏不倚地替学生习作引路。表达与阅读理解应该是融为一体的,阅读课有表达。光说不练的课堂是不行的,哪怕写一个词,写一个字,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养成了用笔去思维,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更严密,更全面。

三、教者探索——敢于创新

一般状态下的语文课堂程序是质疑——释疑——总结,但在许老师、许老师的课堂中我们却看到了不一样的地方。比如许老师老师在学完全文后,话锋一转,将焦点落到了第一自然段,并提出了一个问题“呼兰河城那么大,为什么写住着的人就只是祖父呢?”。说老实话,一般情况下,我们学完全文了就不再进行更多的提问了,而这个问题却不能回避,是的,在萧红的世界里,祖父是唯一能给她自由与快乐的人,所以,萧红的经历越坎坷,对祖父的怀念会越深。这个问题不是多余的,而是必须的。

再比如,许老师在教学的结尾时将布置作业与拓展延伸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其实萧红并不是一个充满自由与幸福的人,大家课后可以读读她的自传《呼兰河传》,体会萧红不一样的人生。乍看,没有什么特别的,其实,从课内到课外,从快乐到惋惜,延伸的不是知识,而是历史,因此,这个环节特别与众不同,很实在。

薛法根《我和祖父的园子》 篇11

地点:吴淞舜湖学校

执教:薛法根

词语板块学生齐读课题后,薛老师问大家预习过没有,学生很踊跃地纷纷举手,说预习过。薛老师对此表示肯定――“有一个良好的预习习惯终生受益。”

接着薛老师就对预习进行检查,方式是请三个同学上讲台在黑板上默写词语。不过在这里有个小小的“机关”,老师在说的时候只是说请三个同学上来,但没有明确上讲台做什么,学生迷惑的时候,老师再次邀请三个同学上来,有些孩子举手了,然后老师解释说,在不知道干什么的情况下举手愿意上来是一种勇气。最后是两个女生和一个男生站在了讲台上,黑板上已经被薛老师事先标出了三组,他们的任务是将老师分组听写的词语默写在黑板上,下面的同学则默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不过老师又提醒大家,如果实在有不会写的词语,可以把课本打开看看,但尽量少看。

薛老师要求大家听写的时候一组一组竖写,并且在听写的时候老师每组只念一遍,因此一定要听仔细。于是就有同学赶紧把听到的每组四个词里开头的第一个字先写下来,有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

下面为薛老师念的这三组词:

蜜蜂

倭瓜

栽花

蝴蝶

黄瓜

拔草

蜻蜓

玉米

下种

蚂蚱

谷穗

铲地

(蚂蚁)

(韭菜)

浇菜

括号里的词是老师让学生听写完后照样子自己再写一个同类的词。

最后老师又补充了一个词:草帽,让孩子们看看它属于哪一类,应该写在哪组词的下面。

台上和台下的孩子都写完了,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检查校对。

中间的男孩子把“倭瓜”的“倭”写成“偻”了,老师只让他对照书改过来,又介绍了“倭瓜”就是“南瓜”。但没有进行字形的具体指导。另外一个女生把“拔草”写成了“割草”。老师也进行了更正。在进行“草帽”的校对的时候老师以象形的办法来帮助学生记忆“帽”字右上角不是“日”字,有9个同学把这个字写对了。老师又指导学生,今后我们预习课文,要把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画下来,看一看怎么写,再读一读,然后记住它。如果有可能,可以把课文中的词语归一归类,这样可以记得更清楚,更明白。

在校对的时候老师引导同学们明白了这三组词分别是按“昆虫、庄稼、农活”分类的。

至此,时间过去了14分钟。

朗读指导预习检查完毕,薛老师开始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了。他提出的问题是:我和祖父的园子里有这么多的――昆虫,(黑板上刚才学生默写的词语开始发挥作用了,以归类的词语揭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薛氏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这么多的――庄稼,在我童年的眼里,这些昆虫,这些庄稼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感觉到又是怎样的一个园子呢?请你读一读课文中集中描写园子、昆虫和庄稼的两个段落。

学生找到后大声地开始读书。老师提醒大家各自读各自的。学生自读完后老师又用了12分钟的时间来进行读书情况的反馈。主要方式有:

1 请一个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要用心地听,他是怎么读的?更要用心地感受,感受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你能不能用恰当的词语来概括一下这个园子的特点?可以把自己感受到概括出来的这个词写在这段课文的边上。

这个男生读的是课文第3自然段,读得很流畅。

我家有一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2 请同学推荐另一个同学读。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推荐平时朗读出色的同学,一是推荐比较胆小,发言很少的同学来读。在这堂课上,薛老师这两个都用了。

刚才读的这个男生推荐了一个女生,这个女生把第3自然段又读了一遍,读得非常投入,声情并茂。薛老师又访问她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得出两点经验:第一要把感情融进去;第二点很重要,要仿佛看到这个园子,要想象。

3 老师指导后的再次朗读练习。

在这个女孩子介绍了她的经验后,老师请全体同学也这样投入地、想象地再读这个自然段,学生摇头晃脑,读得颇为用心。

4 表情朗读。

老师又请了一个女同学来读描写园子、昆虫和庄稼的另一个自然段。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这个女同学读得更加好了,绘声绘色,富有表情。老师马上要求大家也这样练习读出表情变化,因为一个同学如果能把表情读出来,说明真的是读懂了。

全班同学又各自练习表情朗读本段。

5 推荐同学读。

这次薛老师请这个读得很出色的女孩子也来推荐一个同学读,不过要求这次被推荐的同学是最需要锻炼的,平时胆子比较小,读得比较少的,今天就请他锻炼一下。

女孩子环视了一下四周,吐出一个名字,这是一个男孩子,他腼腆地站起来,老师走到他身边,亲切地说:“她说你的胆子比较小,一站起来脸就红。”其他同学都笑了,这个男生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薛老师又亲切地问他:“你的声音小吗?”

男孩子点点头,嗯了一声。

薛老师又问:“真的小吗?”

男孩说:“有点。”

薛老师说:“但是我相信你今天能够经受住锻炼,好吗?”他请男孩子把课文拿起来,并提醒他注意两点,一是速度慢一点,二是声音响一点。

男孩子开始读了,被话筒扩大的声音听起来很清楚,他读得也很流利,读的中间薛老师纠正了几个字的读音,并且称赞他读得很好。

男孩读完后,薛老师又面向其他同学问道:“你们觉得他这次读和平时有哪些不同?”

一个男孩子举手了,他说:“我觉得他比平时读得声音更响亮些了。”

又一个男孩子说:“他比平时读得更流利了。”

老师肯定这是这个孩子这次读的两个优点,又问大家还有吗?

一个女孩子站起来说:“他比平时读的错误少了。”

老师总结说:“他这次读得更认真、更细致了。我们给他掌声。”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薛老师很欣慰的样子,又说:“每一个同学只要在课堂上勇于举手,积极锻炼,就能读得更好,相信吗?”

“--相信。”全班异口同声。

于是薛老师再次请全班同学认真、细致地把描写园子景物的这一段再读一遍。

至此,关于这两个重点段落的朗读指导结束。

体会写法,品味自由参照黑板上的词串,老师再次提出朗读前的问题:“在‘我’的童年时候,‘我’的眼里看到的这些昆虫,看到的这些庄稼,和我们看到的不一样。这让我们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个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你能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它一下吗?”

有同学举手了,老师并没有急于让他们回答,而是让他们拿起笔来,写在该段旁边的空白上。

在低头观察学生写的内容的时候,老师又提示到:“你认为是恰当的,也可能就藏在这两段话的字里行间。”

学生都写得差不多了,很多孩子纷纷举手,老师和大家一起交流了。方式是让概括得比较准确的孩子把词语写在黑板上,就写在昆虫词串和庄稼词串的旁边,一个个也竖着排列起来。

同学们概括出的体现这个园子的特点的词有:

生机勃勃 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 充满生机 丰富多彩 美丽动人 鸟栖虫居

鸟语花香 生机盎然 充满温馨

对这些学生概括出的词语老师随机进行了评价,重点表扬了“无拘无束”和课文中的“自由自在”是一个意思,“生机盎然”这个词有新意,“丰富多彩”注意“彩”字的写法。

随后,围绕这些词语老师又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首先让同学们把这些词语齐读一遍。在齐读每一个词后老师把这个词的意思又简单介绍了一下,如:

师:我们读到这是一个――

生:生机勃勃的园子

师:哎呀,一切都活了,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师:我们读到这是一个――

生:无拘无束的园子

师:一切都是自由自在的。

师:我们还读到这是一个丰富多彩、美丽动人、鸟语花香、鸟栖虫居的园子。(学生跟随老师的手势,把“丰富多彩、美丽动人、鸟语花香、鸟栖虫居”读出来。)

师:我们还感受到这是一个

生:充满温馨的园子。

生:生机盎然的园子。

这样读完后,老师总结到,同学们读得都很用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用词语来概括这个园子的特点,都很好。

老师接着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法:“我们再来轻声地读一读这两段,体会一下这个园子的丰富多彩、美丽动人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这个园子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这个园子充满了温馨,是从哪些词、哪些句具体体现出来的?特别要注意哪些句子很特别?”

薛老师的课堂给学生读、思的时间总是很充分,而且要求学生动笔去写、勾、画。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展开全班同学的交流。

交流的时候,老师先请同学把找出的句子读出来。

一个女同学首先读了这几句:“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接着她解释说,“我觉得这几句话把园子里的生机勃勃写了出来。作者都是用的拟人的手法,让人感觉到很自然,充满生机的。”

老师点拨道:“一切都是活的,活的才有生命力,才这么生机盎然。”老师又请这个女同学读这几句话。

女生: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师:活了吗?

众生低应:活了。

女生: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师:鸟活了吗?

众生应。

女生: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师:活了吗?

众生应。

师:三个句子结构相同,这叫什么?

生:排比句。

师:作者用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一个排比,说明一切都活了。就像人一样都活了。是不是啊?

生齐读这个排比句。

老师总结像这样用一个排比句来写出“一切都活了”的就是作者很特别的写法,其他特别的句子还有没有呢?

又一个女生站起来读:“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她这样解释,“这几句话结构是相同的,写出了园子无拘无束。”

薛老师追问:“怎么个相同法?”

女生说:“它们都是写农作物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

薛老师又具体解释道:“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如果我在课堂上,想唱歌就――(学生:唱歌),想玩耍就――(学生:玩耍),想打瞌睡就――(学生:就打瞌睡),想走出去就走出去,想不听就不听。自由吗?”

很明显,这段关于自由状态的类比是薛老师的即兴之作,但是和学生已有的道德纪律形成强烈的冲突,因此当学生听到问“自由吗”时表现都是一愣,脸上的表情却都是在想:“在课堂上能这样吗?”

薛老师又补充说:“如果你在课堂上真的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学生:自由自在)。你看,倭瓜啊,黄瓜啊。玉米啊,就是这样,能做到这样,所以它们是自由的,无忧无虑的。”

老师表扬这个女生发现的好,请全体同学又把这几句话读了读。读后又顺带说了一下“谎花”的意思。同学们对这个词的意思看来都知道了,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谎花就是只开花不结果的花。” 老师又重复到:“一般花开了都是要结果的,可是这种花是骗你的,它结不结呢?它不结。它愿意结就结,不愿意结就不结,你看,是不是很自由?”

接着老师又让学生比较这两个句子的异同来体会作者是如何写玉米的自由的。

他(玉米)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他愿意长上天就长上天。

哪个更好?

一个女生说:“还是课文中的句子好一些,因为如果写‘它愿意长上天就长上天’,好像没有这个更自由。”

老师肯定这个女孩子的发言说:“对呀,‘它长上天也没有人管’,没人管是最自由的,你们愿意有人管吗?”

学生都说“有”,老师显得很得意:“到处都‘有人管’对吗?如果没有人管呢?”

――那就自由了。

又一个孩子起来交流:“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他的理由是,这句话体现出园子很温馨。因为各种各样的昆虫都在一块。

薛老师启发:作者写这些昆虫漂亮,他怎么写这些昆虫漂亮的?

男孩子回答:作者是从颜色和行为上写出来的。

薛老师纠正说,不是行为,是姿态。你把写蜜蜂的句子再读读看,你感觉到这个蜜蜂怎么样?

男孩子又读了一遍说:“作者把蜂子落在花上的姿态写得很棒,给人感觉就像是一个小毛球。我觉得蜜蜂很可爱。”

老师总结:蜜蜂啊、蝴蝶啊、蚂蚱啊、蜻蜓啊这些小昆虫在作者眼里都显得那么可爱,在我童年的生活里,显得那么――(学生:温馨)。那么――(学生:美丽动人)那么――(学生:生机盎然)。作者这样写才真正让你感受到了园子里是充满了乐趣的。”

呵呵,黑板上的词串又一次发挥了作用。

又一个女生起来交流:“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说到理由,她认为,这段话写出了我家园子的丰富多彩。

老师启发问道:“这一句说‘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不太好看’你写它做什么?”

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回答。有的说是为了同后面的大红蝴蝶做比较,有的说是为了衬托大红蝴蝶更美丽,也有的说这是为了说明园子里昆虫很多,样样都有。这个说法得到了老师的认可。

对于这两段,老师总结到:“读了这两段,大家喜欢这园子吗?作者也很喜欢,她的喜欢就蕴藏在这两段的字里行间,我们读书要读出一种感情,这样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到此结束,用时50分钟。

第二节课开始了。

薛老师先带领同学把上节课的学习情况回顾了一下:“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我和祖父的这个园子是生机勃勃,无拘无束、温馨的。课文说:祖父一天都在这个园子里,我也跟着祖父在园子里。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面做什么呢?”

听写的第三组“农活”的词串又发挥了作用。

薛老师说:“课文是这么写的,有没有发现?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

学生:“就戴一顶小草帽。”

师:祖父栽花――

生:我就栽花。

师:祖父拔草――

生:我就拔草。

师:祖父下种――

生:我就下种。

师:祖父铲地――

生:我就铲地。

师:祖父浇菜――

生:我就浇菜。

师:祖父干什么――

生:我就干什么。

师:祖父累了坐一会儿――

生:我也坐一会儿。

师:祖父抽袋烟――

学生习惯地跟着溜,我也――还未说完发现不对,就一下子都笑了。

师:祖父到哪――

生:我就到哪。

师:祖父干什么――

生:我就干什么。

一串应对后,老师抛出了问题:你们有没有发现,书上这样写,让人有什么感觉啊?

一个学生说:“让我感觉这个小孩子她很天真。”

又一个学生说:“让我感觉这个小孩子充满了童趣。”

其他学生有的说觉得小孩很淘气,有的说可以看出祖父和我很好,有的说可以看出小女孩对祖父非常喜欢,和祖父的关系非常融洽。

薛老师又引导到:“如果说祖父在园子里做这些事叫干农活,我在园子里做这些事叫‘干农活’吗?”

学生很踊跃,争先恐后要发言。老师让大家不要急,再仔细读读课文,“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怎么做的,作者是怎么写的?她用了非常重要的词语,来说明我的“做”和祖父的“做”是不一样的,要用心体会。

学生又开始出声自由朗读,朗读后在课文上圈画词语。

老师先带领大家一起交流“下种”部分。他请了一位没有发过言的同学来读这段话。

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的,西一脚的瞎闹。有的把菜种不单没被土盖上,反而把菜子踢飞了。

读完后这个学生总结道:“‘我’是在‘瞎闹’。”薛老师再请这个孩子把这段话重读一遍,找出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说明“我”做活和祖父做活不一样的词――“哪里”。

薛老师把“哪里„„”板书在黑板上。

老师和同学们又继续交流,这次,一个女孩子读的是这一段话: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地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

这个女孩子读得非常好,从这段话中她找到的词是“乱勾一阵”,说明她不是像祖父一样在做活,而是在“瞎闹”。薛老师又让他们发现了这里也有一个词――“哪里”。薛老师把“其实哪里„„”也板书在黑板上。

又一个女孩子读了这一段话: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不过就是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她是从“往天空里一扬”和“乱闹一阵”看出“我”不是在浇菜,而是在玩闹。老师又引导学生找出了“不过”一词并板书在黑板上,和“哪里„„”“其实哪里„„”一起也排成了一个竖列。

薛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总结:在祖父干农活的时候,“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闹”。把这个字也板书在黑板上,在“哪里„„”的上面。

“祖父在身边,她跟祖父闹,那么,祖父不在身边,她一个人干什么呢?”薛老师问。

――玩。

老师再让学生在课文里找出哪一段写她自个儿玩的,并且请一个同学读出来。

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黄瓜也许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跟了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去了。

老师又请大家思考,为什么作者能在园子里闹够了就玩,玩腻了就闹呢?让学生读了我和祖父的对话后再来回答。

教室里又响起书声琅琅。

读完后薛老师问大家:“读完我和祖父的对话后你有什么话想说?”

一个女孩子说:“我做错事后祖父非但不骂我,还耐心地给我讲解。”

老师补充了一句:“即使我不耐心地听,祖父也怎么样?”

“也不怪我。”女孩子回答。

“如果换了你可能吗?”老师问全班。

“不可能。”孩子们都这么说。

“所以,作者在园子里,这么玩,这么闹,都是因为有她的祖父。”薛老师又问,“那么,你从作者在园子里的玩闹感受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用“有趣”“快乐”“无忧无虑”“开心”“自由”“幸福”来形容,老师也请这些同学把这些词写在黑板上后再梳理:“我们从这段课文知道作者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幸福的;无忧无虑的;自由的„„”

这种自由的感觉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薛老师让大家也读读。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这样的生活你们向往吗?”

“向往。”学生答应着。

“作者说:‘我的童年多么快乐、幸福、自由啊。’其实,作者写‘我和祖父的园子’,就是写她童年的一种生活,一种快乐、自由而幸福的生活。那我们还要想一想,为什么她还要写这些昆虫、这些庄稼呢?”

一直欢乐的课堂静下来了,同学们都在思考,一会儿,一些小手举了起来。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因为她的童年是在这园子里度过的,所以她要介绍这个园子是怎样的。”

“园子是她童年生活的环境。”老师补充道。

“她酷爱这个园子,她才能在这个园子里幸福快乐的生活。”那个读书非常出色的女生这样说。

“她要是没有这样的一个园子的话,她就不可能这样闹,就不可能有这样一个快乐的童年。”

“因为有这么多东西陪伴着,所以她才这么快乐。”

“如果没有这个生机勃勃的园子就不会有她幸福的生活。”

学生纷纷发表着自己的看法,老师一一点头,但是又指着板书引导到:“大家再看看园子的特点和我童年生活的特点,发现什么了吗?”

一个女孩子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园子,所以作者的童年才会这么快乐,这么幸福。”这个女生还不明白老师的意思。

另一个女孩说:“她先写园子这么生机勃勃,丰富多彩,这样更能衬托小作者自己本身的自由、快乐。”

薛老师很肯定了她的回答,接着向大家说:“她要是说:‘我的童年真快乐,真自由,真幸福。’她不能一天到晚光站在那里说,是不是?她把这种对童年生活的感受,不但体现在‘我’的这些‘玩’和‘闹’当中,她还借用了园子里的景物,来抒发自己一种对童年生活的感受。这种写法就叫――借物抒情。”老师把“借物抒情”四个字也板书在了黑板上。

“特别是课文的倒数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就是在告诉我们作者的童年生活是自由的,只不过她没有直接写,而是借着这些倭瓜、黄瓜、玉米、蜜蜂、蜻蜓、蝴蝶来表达‘我’的童年生活也是像它们一样自由、无忧无虑,快乐幸福。这种写法比较含蓄。懂了吗?”

孩子们都说懂了,薛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大家尝试着做一做。

薛老师说:“作者说,我的童年是自由的,你看,想栽花就栽花,想下种就下种,想铲地就铲地„„现在我请你借课文写黄瓜、倭瓜的写法,来写一写我在园子里做这些事也是自由的、快乐的、幸福的。请你再看看课文倒数第二个自然段,然后想想用哪个句子来写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的生活。”

学生打开练习本开始练笔。12分钟后,老师请几个同学念自己的作品,并且点评。

作业一:

我的童年生活是自由的、快乐的。没人管,没人骂,秋天到水里游泳、捉鱼也没人管,栽花时把花拔掉也没事,下种时把种子踢飞也没事,铲地时把韭菜铲掉,留下狗尾草也没事。浇菜时把水浪费也没事,拔草时把可以吃的农作物连根拔了也没事,想睡觉时倒在地上也没人说。

作业二:

我的童年是自由快乐的。我想捉蝴蝶就捉蝴蝶,想吃黄瓜就吃黄瓜,想摔跤就摔跤,想捅蜂窝就捅蜂窝,被蜇个大包也没人管。

作业三:

我的童年是幽默的。我和祖父一起浇花,下种。可以说祖父干什么我也干什么,甚至有时候祖父抽烟,我也拿一根黄瓜当烟抽。有的时候我们讲笑话,甚至把他笑得把饭都喷出来了。

作业四:

我的童年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在园子里,花儿想开多大就开多大,南瓜想长多少果实就长多少果实,哪怕只长一个,也没人去管。而我呢,想吃南瓜,就跟祖父去要两颗种子,想去浇菜,就跟祖父拿上水瓢,就算我把水泼在了孵蛋的鸽子身上,把它吓跑了,祖父也不骂我,只是再把鸽子找回来。祖父去卖鸡蛋,我也去,祖父让我用小旗赶苍蝇,我也不决绝,拿着小旗一阵乱挥,打破了蛋,祖父也不会怪我,只是静静地把鸡蛋拿走,然后悄悄地从我手中夺下小旗,自己一个人卖鸡蛋去了。

作业五:

我的童年是快乐的。我想吃黄瓜就吃黄瓜,哪怕吃了一半扔了也没事。我想摘花就摘花,摘了三四朵就插在头上,我想拔草就拔草,把狗尾巴草当做谷穗留着,把谷穗当草拔了也没事,我想下种就下种,我想栽花就栽花,我一会儿追蜻蜓,一会儿追蝴蝶,累了就躺在地上,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我的心也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对于这个女生的结尾句大家报以掌声。

老师让大家课后把自己写的再改一改,读一读。

这时候,老师让大家再关注课文的第一小节: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作者把这句话写在课文的开头,有什么用意呢?”

一个男生说:“因为老人一般都比较唠叨,但是作者的祖父不是这样的。”

一个女生说:“我觉得这句话写她的祖父,就为后面的打下了根基,显得她的祖父很慈祥,很爱她。”

老师追问她句子中并没有疼爱这个词,她是怎么感受到的? 女孩子这样回答:“作者出声的时候她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已经很老了,但是对她还是很慈爱的。”

老师提示她读第一句话:“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女孩子读了,但还是比较茫然,其他同学也一样。

老师把这句话反复诵了几遍,“呼兰河这小城里„„大不大?”他用手臂比划着,一字一句地说:“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孩子们还是不明白。

老师又进一步提示:“她的亲戚住不住啊,父母住不住啊,她不说祖父住在呼兰河小城里,而说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

终于,有个孩子说:“说明作者非常爱她的祖父,她的眼里只有他。”

薛老师补充了作家萧红的一些童年生活背景:作者小时候因为是个女孩,她的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的父亲和继母因为嫌她是个女的,重男轻女,从来不带她玩,只有她六十多岁的祖父和她在一起,所以长大了,回忆她的童年生活的时候,她只想到她的祖父。

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祖父,才有这样一个园子,正因为有这样的一个祖父和一个园子,才有这样的童年生活。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是不一样的,希望我们所有的同学像作者一样,在长大的时候能够回忆童年的自由、幸福和快乐。

上一篇:集体婚礼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三项措施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