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

2024-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精选8篇)

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 篇1

第一,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党风建设有利于弘扬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我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成长,对民众需求的 满足程度已经成为能否赢得政治忠诚和支持的重要因素。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要督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各级领导干部要忠实执行群众路线,坚持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总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就是始终保持党的领导干部的公仆本色,不断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我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的必然选择。

第二,加强党风建设有利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抓党风建设,要解决党员干部精神状态问题,要通过卓有成效 的工作,使广大党员干部振奋士气、保持锐气、充满朝气。转变作风要着眼于转变机制、强化服务。各级领导干部、各职能部门要在解决根本问题上狠下功夫。要进 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办事程序。要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认真查摆、敢于亮丑、自觉整改,把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问题切 实解决好。要紧密结合我们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以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为己任,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第三,加强党风建设有利于充分地发扬党内民主,并以此推动人民民主建设,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社会政治文明建设。

党内民主是指全体党员在平等的基础上享有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党内各项事务的权利,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

人民民主的基本含义是指属于人民范围内的每一个成员都享有 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平等权利的国家制度,其本质内容是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政治生活的核心力量和政治权力中心的中国共产党,只有通过党内民主的健全和 发展,才能完成自身的制度化过程,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进程,建立起完善、健全和稳固的人民参与政治的重要平台,满足人民政治参与的热情,才能团结一切可以 团结的力量,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四,加强党风建设有利于加强我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拓展我党执政合法性资源。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党的 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这句话表明:

一、党执政的合法性地位来之不易。

二、党执政的合法性地位并非一劳永逸,在新世纪新阶段,党执 政的合法性地位面临新的形势和问题。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其目标就是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积极拓展党执政的合法性资源,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在于民众的支持和认同,这个合法性远比法理上的合法更加实

在,它揭示了执政党能否继续执政的根本性问题。有了民众的支持和认同,执政党的权力才能转化为凝聚力和号召力,其执政地位才能巩固。

靠发展业绩和良好的党风来争取民心,是世界政党政治发展中的普遍趋势。在我党要完善制度化的党风渠道。从而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彰显国家正义,拓展党的执政合法性的阶级和社会基础。

(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人文社科部)

首先要正确认识共产党员的地位和作用:共产党员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础;共产党员是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共产党员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基础。

其次要正确理解申请入党的条件。申请入党的必须是年满18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申请入党的人必须“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能否自觉地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是否符合党员条件,是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江 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发展党员工作的重点始终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和干部中的先进分子。在组织纪律上必须参加 党的一个组织,接受党的领导和监督。积极为党工作,积极担负党组织分配的工作并尽心尽力的把它做好。对党的决议全体党员必须贯彻执行,若果对党的决议有不 同意见,可以保留,或向上级反映,但在行动上必须执行。申请入党的人还必须愿意缴纳党费。这是党员对党应尽的义务,不仅在经济上帮之党,更重要的是,按期 缴纳党费是党员关心党的事业的表现,也是检验党员是否具有组织观念的一个标志。

再 次,要正确理解共产党员的本质特征。共产党员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共产党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党的宗旨,是共产党员的基本条件,也是中国共 产当人的一贯思想。同时还要明确,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党员都不得谋求个 人私利和特权。这是共产党党员根本的政治本色。因此,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这三者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全 部涵义,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最 后,要正确理解共产党员的义务和权利。要明确党章规定党员的义务和权利的重要意义及其主要特点。党员的八项义务是:要求党员认真学习理论和科学文化、业务 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要求党员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要求党员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要求党员坚决执行党的决议,严守党纪国法;要 求党员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要求党员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求党员密切联系群众,做好群众工作;要求共产党员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危害的紧急关头,勇于献身。共产党员的八项权利是:参加党的会议,阅读党的文件,接受培训;参加党的政策问题讨论;对党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倡议;批评和检举;表决权、选举权 和被选举权;申辩和辩护;允许保留不同意见;向上级提出请求、申诉控告。

通过学习,我深深体会到了中央提出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要领导、团结和带领拥有十三亿人口的伟大祖国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党所处的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党员队伍的现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形势和任务,对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新时期新阶段,对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来讲,从群众最直观、最直接的利益关系来讲,党员的先进性,应该着重从思想意识上、学习理论上、群众关系上、业务工作上和道德修养上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要在增强为民意识、实践党的宗旨上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党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的历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关系到党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能否完成历史重任的大问题。我们应该要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从思想上增强为民意识,心系百姓,扶贫济困,扎扎实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实实在在为群众谋利益。争做率先发展的带头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执行人、廉洁奉公的清白人,真正体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二、要在勤奋学习、提高能力上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有了为民之心,还必须有为民、富民、安民之能,这个能力来自于学习。要把学习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带头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同时还要认真学习信息化知识和本职工作所必须的知识,学习反映社会与时代进步的现代经济、科技、法律等知识。通过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展思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能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依法行政,更好的适应我市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腾飞的需要。

三、要在维护团结、顾全大局上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要始终站在党和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始终着眼于稳定大局来干事情,胸怀全局,上下一心,精诚团结,加强沟通,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干事创业上来,把智慧凝聚到开拓创新上来,把行动统一到共谋发展的步调上来,努力在全局形成齐心协力干事业、凝心聚力谋发展的生动局面。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不断为开创信息化事业再上新台阶作出贡献。

四、要在业务工作、事业发展上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围绕市委、市政府的经济目标和信息产业局的中心工作,立足岗位,开拓创新,尽心尽责,爱岗敬业,勇挑重担,要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在信息咨询和技术服务方面下功夫;从我做起,从工作每一件具体事情做起,要按照党员标准、“两个务必”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全面总结自己思想、工作和作风方面的情况,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进行分析剖析,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肯定成绩、寻找问题,不断地加以改进;坚持在服务经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塑造共产党员的先进形象,要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改进思想和工作作风,善于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在人民群众中起到凝聚、引导作用。

五、要在提高道德修养、塑造高尚人格上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还表现在道德品质上作表率。要不断加强党性锻炼,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坚定理想信念,时刻不忘以共产党员的党性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要做到一尘不染、一身正气;要做到廉洁奉公,堂堂正正。在实现“数字大庆”宏伟目标和推进信息化进程中,有所创新,有所成就,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能够发挥出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邓小平提出“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设想,即以1980年为基点,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再经过50年,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确定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1992年,党的十四大又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发展,提出提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到20世纪末使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人民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

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所谓不全面,就是小康社会所要求达到的社会生活各项指标还没有全面达到,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党的十六大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集中力量,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且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纲领,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展现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一个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强国富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但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并不是轻而易举的,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就更是如此。如上所述,虽然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六位,但就人均水平而言,我们还只是从总体上初步达到小康,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在现有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否则,在国际间竞争日益剧烈的今天,我们强国富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望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所谓“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正是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真实写照。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要想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优化人民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往往是决定一个执政党政绩合法性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都无从谈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精辟地指出,社会主义之所以优于资本主义,关键是它能比后者创造出更高的社会生产率。这种更高的社会生产率,必然表现为人民更高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与质量。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需要,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求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贯彻上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把目前这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推进到更高水平、更全面和发展更平衡的小康,无疑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质上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历史的、逻辑的统一。

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 篇2

1 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从严治党的历史,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原则, 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

1.1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面临严峻考验的历史选择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倾听人民呼声。”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度持续加大, 但也必须看到, “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 精神严重缺“钙”;一些党员干部党章和宗旨意识淡化, 脱离群众问题严重;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区域性、家族性、塌方式腐败……面对这些问题, 只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 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 这些问题才会有效解决。

1.2 全面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迫切要求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 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确保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需要通过全面从严治党, 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 转变工作作风, 增强服务意识, 增进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提高党员干部自我进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1.3 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保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历史使命越光荣, 奋斗目标越宏伟, 执政环境越复杂, 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 越要从严治党, 做到‘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党的领导是“四个全面”之魂, 只有全面从严治党, 锻造坚强的领导核心, 才能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方向指引, 使党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聚共识、凝聚力量。

2 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内涵

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党的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 基础是“全面”, 关键是“从严”, 重点是“治吏”, 体现了治标与治本、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的统一。

2.1 基础是“全面”

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包括五方面的内涵。首先, 从主体看, 覆盖了包括中央、地方和基层, 通过凝聚三者的力量, 确保从严治党从上到下, 不留空白。其次, 从内容看, 涵盖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这一“五位一体”的党建总布局, 意味着党的建设各环节要相互衔接、共同推进, 确保各领域不留死角, 不留空白。第三, 从时间看, 它是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之后提出的, 表明其面临的环境是复杂的, 任务是艰巨的, 持续时间是长期的。第四, 从实施形势看, 既突出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 又对普通党员干部提出了严格要求;既突出制度的作用, 又强调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第五, 从执行力度看,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力度是空前的,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之后, 又开展了“两学一做”活动, 持续改进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2.2 关键是“从严”

“严”是贯穿全面从严治党的一条主线, 必须坚持“严”字当头, 把“严”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首先要落实管党治党责任。管党治党责任是最根本的政治责任, 不明确责任, 不落实责任, 不追究责任, 从严治党是做不到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敢管敢治、严管严治、长管长治,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其次要从严管理干部。不仅从思想教育上严起来, 更要从制度设计和执行上严起来, 着力解决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 以严格的标准和纪律约束干部, 使他们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三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生活严起, 按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的各项规定办事, 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四要严明党的纪律。习总书记指出, 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 要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

2.3 重点是“治吏”

全面从严治党, 既要在“全面”上下功夫, 也要在关键环节上下功夫。“我们国家要出问题, 主要出在党内, 党内要出问题, 主要出在领导干部身上。”作为党和人民群众之间联系的桥梁, 干部的作风直接会影响到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 影响着党的形象。从严管理干部, 特别是对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主要领导职务的领导的监督管理, 把“一把手”的监督和管理作为从严治吏的重中之重。从严管理干部, 要坚定理想信念, 把牢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 加强党性修养, 增强服务意识, 规范权力运行, 培育优良的作风, 使党的各级干部严格按照党章赋予的各项职责和规矩办事。引导广大干部牢固树立法治意识、规矩意识、纪律意识, 努力形成崇尚制度、遵守制度、捍卫制度的良好氛围。

3 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路径

全面从严治党是一项系统、伟大的工程, 需要多管齐下, 从坚定理想信念、持续改进作风、规范权力运行、落实主体责任等方面协同推进、共同发力。

3.1 坚定理想信念, 把牢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

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 决定了政党的生命长度和厚度。习总书记反复强调, 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 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 共产党员要常补“精神之钙”, 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从严治党, 必须把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作为第一位。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提出了好干部“二十字”的五条标准, 其中, 理想信念是第一标准, 是“总开关”、“总闸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滑坡”“思想上松一寸, 行动上就会散一尺”。党员干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学党章党规, 学系列讲话, 用理论武装头脑, 加强党性和道德教育, 不断筑牢理想信念, 自觉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3.2 持续改进作风, 根治“亚健康”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 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 无论在任何时期任何情况之下, 人民立场这一根本政治立场不能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宗旨不能忘,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不能丢, 要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 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 任其长期发展下去, 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 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以“八项规定”为切入点, 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在解决“四风”问题上取得重大成果, 使党员干部在思想、作风、党性上进行了又一次的“补钙”和“加油”, 推动了政治生态的改善。习总书记提醒全党:“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是一场持久战, 更是一场攻坚战, 要不断根治党员干部在思想和行动上的“亚健康”状态。

3.3 规范权力运行, 筑牢制度的“铁笼子”

腐败是侵蚀党生命的毒瘤, 腐败的源泉在于权力的失控。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反腐败斗争, 核心就是制约和监督权力。制度问题具有稳定性, 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必须建立一套坚强严密的制度作保证, 把权力牢牢关进制度的“铁笼子”, 把钥匙交给人民。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 不断完善党务、政务和各个领域执法公开制度。更要狠抓制度执行, “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 不留“暗门”, 不开“天窗”。坚决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坚决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 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 使制度真正成为硬约束而不是“橡皮筋”。要建立权力清单, 实行权责对应, 坚持有权就有责, 失职要问责。

3.4 落实主体责任, 种好党委的“责任田”

管党治党责任是最根本的责任, 不明确责任, 不落实责任, 不追究责任, 从严治党是做不到的。牵牛要牵“牛鼻子”, 要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 要把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作为本两个基抓手, 靠实责任追究, 不能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各级党委要牢固树立“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严重失职”的意识, 切实把主体责任时时放在心上、紧紧抓在手上、牢牢扛在肩上, 自觉担负起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者、执行者、推动者, 形成“谁主管、谁负责”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各级纪委要加大对违纪行为的检查监督力度, “执好纪、问好责、把好关”, 要强化对各级党委和纪委的责任追究, 加大问责力度, 让失责必问成为常态。权力系于责任, 责任重于泰山。对于各级党委来说, 担当起主体责任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是本职, 而不抓党风廉政建设是失职, 抓不好党风廉政建设则是渎职, 这是共产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庄严承诺和政治自觉。

治国必先治党, 治党务必从严。立足新的历史起点, 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线, 积极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 推动形成全面从严治党新格局, 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保障, 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

摘要:全面从严治党, 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要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 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 其中基础是“全面”, 关键是“从严”, 重点是“治吏”。新时期要实现全面从严治党, 要坚定理想信念, 把牢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持续改进作风, 根治“亚健康”;规范权力运行, 筑牢制度的“铁笼子”;落实主体责任, 种好党委的“责任田”。

关键词:“四个全面”,从严治党,理论内涵,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举行新年茶话会讲话[N].人民日报, 2015-01-01.

[2]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10-08.

[3]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Z].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4:12.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387.

[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308.

解读建设全面小康的内涵 篇3

【关键词】全面小康社会;内涵;目标

“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与时俱进、内涵丰富的动态概念。在201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理清“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全面小康社会是层次分明的体系

古人的小康理想基本上局限于经济生活的丰裕和物质需求的满足,较少涉及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其它方面,现在所要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则开宗明义地以“全面”和“系统”作为其首要特征,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全面发展的目标。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的需求理论为基础的目标体系。从需要的内容上看,人的需要包括:自然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三个方面。全面小康社会,不仅包括满足低水平的生存层次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还涉及到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其中,“衣、食、住”被称为人的第一需要,因此物质生活的丰裕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当“第一需要”满足之后,人们又会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追求。人的精神需要正是人得以从动物界脱颖而出,成为万物灵长的表征,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也是千百年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之一。所以,建设“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被纳入全面小康建设的目标体系。自然需要和精神需要依然不是最终需要,全面小康还包括满足人们对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方面的需要。因此,民主更加健全、法制更加完备、生态得到改善、效率显著提高,也被纳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六大在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同时,也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

二、全面小康社会是与时俱进的概念

虽小康概念古已有之,但经济在增长、社会在进步,人们对小康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发展,全面小康社会内涵和外延的诠释本身也是动态的,全面小康的标准和目标也应当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实现从温饱型的小康向高质量的全面小康的转变,从满足物质生活需要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转变,从单纯的国民生产总值,到绿色GDP、幸福指数的转变,都是小康目标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的有力见证。不再以GDP作为衡量小康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意味着对“全面小康”观念的深刻转变,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GDP是单纯的“经济小康”观念,绿色GDP则力求将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统一起来,综合性地反映国民的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相对于绿色GDP,幸福指数则综合考量对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民生、人文方面的需求,对以人为本、协调统筹的“全面小康”体现更加全面。测量“幸福指数”,进行“绿色核算”,是中央运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等执政理念对“高质量的全面小康”的生动诠释,是对“全面小康”目标的最新解读。

三、全面小康社会是和谐内涵的演绎

“小康”与“和谐”是一对相伴而生的词汇。在《礼记·礼运》中,小康社会本质上就是财产私有、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农业社会。可以说正是小康使“和”由一个抽象的哲学范畴,推演为伦理准则,继而实用化为世俗的社会理想。现代社会中,小康与和谐的结合,使和谐由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准则扩展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法则,由社会生活的井然有序延伸为物质、精神、政治、生态领域的“四位一体”。一言敝之,小康社会就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不仅如此,全面小康社会的和谐要素在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中得以集中体现。和谐文化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条件,和谐文化建设贯穿于构建全面小康社会的全过程。

四、全面小康社会是持续发展的目标

从历史进程而言,全面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最终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区间。按邓小平的估计大约需要100年的时间,这中间将经历由温饱型小康到全面小康等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这些不同的阶段,分别有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相对应。小康社会的经济指标由最初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到党的十六大“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再到党的十七大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更高目标,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也由“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所以,全面小康社会应时而生,因时而易。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1~32

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 篇4

“四个全面”是总书记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在发展中国道路、优化中国模式,总结中国过往经验,坚定中国自信,带领人民推动全面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提出的适合当前中国国情的战略。“四个全面”的推进和实施,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四个全面”的内涵,主要包括: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每一个方面,都是我国国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都需要一丝不苟脚踏实地的认真实施。我简单的谈一下,我对于这四个方面的理解。

全面深化改革:深化改革,就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全面推进政府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和现代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已经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初步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确保到2020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奠定基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走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法制道路、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手法。

全面从严治党:要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四个全面”不是简单的合并在一起的并列关系,他们不是各自独立的,他们相互关联,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具有一个“总分总”的逻辑结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的目标,是我们现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的阶段性目标,是实现伟大复兴的前提,具有牵引的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同为支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路径、关键和最强大的东西,是实现最终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基本方式和可靠保障。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因此,只有从严治党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只有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使我们党坚强起来,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因而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前三个全面的必要条件。

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 篇5

1 高校科研进行质量管理的特殊性分析

1.1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作用

加强高校科研工作的质量管理对于科研效率、科研产出、科研效益及人才提升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质量管理是高校完成科研任务的重要保证。科研立项是高校开展科技活动的主要方式,在项目任务的总体规划下,通过人、财、物的合理投入及过程展开,来实施科研活动,从规划、投入到开展、产出,整个过程充满了变数,只有实施系统化的质量管理,才能保证科研任务的高质量完成。其次,质量管理是高校科研工作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科研能力是高校实力与社会地位的体现,实施质量管理有利于高校科研的社会竞争力及科技经济效益的产出,对高校自身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再次,质量管理是提升科研人员素质能力的有效途径。高校科研项目往往具有高标准、高强度的特点,是锤炼科研人员研究能力、提高科研人员科研素质的有效途径,正是通过高质量的科研活动,才能使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再者,实施质量管理也是顺应外部环境发展的客观需要,高校科研与经济社会的结合更为密切,高校科研成果不仅产出要快,质量要高,还要符合市场预期,并有助于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1.2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特殊性

和企业质量管理相比较,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存有许多特殊性。首先,高校科研活动的隐性化特征为质量管理带来了难度。科研活动是一项探索未知世界的活动,它以人的内在假设、论证、判断等内在逻辑思维为主,即便开展一定数量的科学实验或演绎计算过程,也是为内在逻辑推理判断服务的,而难以用外界的管理制度与支配力量对其进行控制。当然,尽管每个科技工作者的探索目标、研究过程与思维方式并不相同,但科学探索与思维的规律却是一致的,因此,只有充分认识科研活动的隐蔽性,才能寻找到切实的过程性管理方法。其次,高校科研活动的非量化为质量管理带来了难度,即难以对科研人员的科学项目研究过程进行稳定的评价。由于科研活动的隐蔽性,很难对项目开展进行直截了当的观察、计算、对比、分析和评价,即便能够使研究人员的假设与论证过程显化,也无法以简单量化的标准去衡量。再次,高校科研活动的非标准为质量管理带来了难度。科学研究是一个动态过程,既不能以统一标准去衡量不同的研究项目,也不能以统一标准去衡量同一个项目的不同过程。研究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在变化之中,随着探索与研究的深入,人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和最终成果的距离也在一步步靠近,这其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管理都将因时而变,使科研管理具有非常突出的特殊性。

1.3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现状

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 篇6

长江日报 2016-09-18 07:03

党的建设不是为“建设”而“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也不是为治理而治理。党的建设是为了加强与改善党的领导,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的。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刻内涵和方法论意义 □ 徐仲韬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管党治党,必须严字当头,把严的要求贯彻全过程,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我们要充分认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深刻内涵和方法论意义。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

党的建设不是为“建设”而“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也不是为治理而治理。党的建设是为加强与改善党的领导,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的。从严治党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它首先要体现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这是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基本原理。

当今中国治理和中国共产党执政所面临的任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世所罕见。世界格局正在深刻调整,国内格局正在深刻变革,前进道路上充满机遇和挑战。要在新形势下走好中国路,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党组织建设是指挥部建设,党员队伍建设是先锋队建设。总书记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中国还面临一些棘手的世界难题,如“中等收入陷阱”等,需要有智慧、有担当的领导核心,这事关13亿多中国人民的福祉和利益。当下,我们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树立并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的任务,必须首先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治国理政的素质和能力。

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也是全党经受“四大考验”和化解“四大危险”的迫切需要。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深刻认识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巩固党长期执政的地位,必须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从严治党,就是要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全面从严治党,基础在“全面”

全面从严治党,基础在“全面”,首先全面从严治党的对象是“全面”的。总书记指出,“全面”就是管全党、治全党,面向8800多万党员、440多万个党组织。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部署“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三严三实教育”,铁腕反腐,狠刹四风,重点都指向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住“关键少数”,这是正确的,体现了“重点论”的方法论,但这绝不意味着基层干部、普通党员不在其中。今年开展的“两学一做”,就是将管党治党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全面”还包括党的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党政机关要从严治党,事业单位、企业、学校、军队、社区,农村的党组织都毫无例外地要从严治党。其次,“全面”涉及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五大建设”都要体现从严治党。特别是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紧密结合。既要靠教育也要靠制度,一柔一刚,同向发力。心动决定行动,思想支配行为。如果说制度建设是硬件建设,那么思想建设就是软件建设。某种意义上说,软件建设更重要,是基础性,本源性的问题。要坚持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统一,坚持高标准与守底线相结合。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补好精神上的“钙”,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防止“跑冒滴漏”。这体现了“全面”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在“从严”

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在“严”,就是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聚焦总书记党建思想,集中到一点,重点体现一个“严”字。

总书记提出,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失去“执政合法性”,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总书记一直强调,管党治党不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失之于宽。要使管党治党真正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总书记在中纪委三次会议上说,坚持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公款一分一厘不能乱花,公权一丝一毫不能私用。要让每一个干部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一大批“老虎”“苍蝇”被绳之以党纪国法,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重大成效振奋党心、深得民心,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

总书记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立下的军令状。军令状是不能改变的。他强调,党中央坚定不移反对腐败的决心没有变,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的目标没有变。全党同志对党中央在反腐败斗争上的决心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绩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带来的正能量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的光明前景要有足够自信。在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绩时,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

中央指出,“四风”在面上有所收敛,但并没有绝迹。党的十八大之后查处的领导干部,很多在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上没有收手,贪图享乐,大吃大喝,花天酒地,骄奢淫逸,依然我行我素。有的“四风”问题改头换面、花样翻新,出现了各种变异。种种现实表明,全面从严治党任务依然艰巨,必须持续保持高压态势。我们既要用铁的纪律整治各种面上的顶风违纪行为,更要睁大火眼金睛,任凭不正之风“七十二变”,也要把它们揪出来,有多少就处理多少。

对于反腐败,要力度不减、节奏不变,持续保持遏制腐败的高压态势。总书记指出,随着反腐败斗争持续深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舆论倾向和氛围。有几种论调还很有些市场,比如,反腐同群众利益无关,反腐让干部不作为,反腐影响经济发展,反腐是权力斗争,反腐应当缓缓手,等等。对这些模糊认识和错误言论,必须加以辨析、引导,驳斥错误言论,化解消极情绪,消除偏见误解,说清楚我们党反腐败不是看人下菜的“势利店”,不是争权夺利的“纸牌屋”,也不是有头无尾的“烂尾楼”。全面从严治党,要害在治

全面从严治党,“治”就是“治病”。建党与治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建党是常态化的任务,“治党”是指党组织在某一个时期,某一个节点上,有什么突出问题就重点治理什么问题。当然治病也可能是随时随地都会遇到的事。只要有病就要治疗,不仅党员干部有病要治疗,党本身在某一方面、某一机能上生了病,也要治疗。

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认真医治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坚决祛除滋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他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说,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有病赶快治,不能养痈遗患”,“治病树,挖病根”。要治病更要防病,防病治病的根本措施既要建章立制,铁腕治理,又要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刚柔相济,相向而行。从各方面把党建设好,得病的概率就将大大减少了,有病也能痊愈得更快。

“治党”就是从党中央到省市县党委,从中央部委、国家机关部门党组(党委)到基层党支部,都要肩负起主体责任。党委书记要把抓好党建当作分内之事、必须担当的职责;各级纪委要担负起监督责任,敢于瞪眼黑脸,勇于执纪问责。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是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从横向来看,包括党委领导班子的集体责任、党委主要负责人的第一责任、分管领导班子成员的领导责任以及各有关部门的具体责任。从纵向来看,就是下级党委要向上级党委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对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力,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缺失、监督责任缺位、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损害,“四风”和腐败问题多发频发,选人用人失察、任用干部连续出现问题,巡视整改不落实的,都要严肃追究责任。

要坚持“一案双查”,综合运用批评教育、诫勉谈话、通报批评、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方式,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追究领导责任、党组织的责任。追责情况要定期报告,典型问题要公开曝光,使问责形成制度、成为常态。这些都是治党的题中之意。

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 篇7

一、大力进行课程开发,编制工程文化与工程技术类教材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大批防灾减灾工程相继建成。地理学科组编写的第一本工程文化校本教材是《中国防灾与减灾工程》,全书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防灾与减灾概述”,介绍“国际减灾十年”,以及减灾十年在中国。第二部分“防灾减灾系统工程”,讲述我国减灾系统工程和国外(美、日)减灾系统工程的发展。第三部分“防灾减灾重点工程”,核心内容三大案例:1.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长江防洪保安、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生态环保和水行政管理四大体系,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幸福安康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2.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重大标志性工程,也是全球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3.淮河流域治理工程———治淮19项骨干工程的建设,为流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地理学科组编制的第二本教材是《中国的资源调配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是我国21世纪三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西气东输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新疆等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沿线10个省市区的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南水北调是实现中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举措。“西电东送”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历史学科编制的工程见长教材是《中国古代工程选编》,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第一讲中国大运河。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第二讲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以无坝引水为特征,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的新纪元,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下篇介绍学生身边的地方古代建筑成就。包括被誉为“华夏祖庙”,奉祀女娲的历史文化遗存———涉县娲皇宫,春秋战国时期的赵国都城———赵邯郸故城,完璧归赵、邯郸学步等历史典故都发生在这里,中国最具发掘价值的北宋都城遗址———大名府故城,广府古城(永年县)弘济桥———与赵州桥相比,弘济桥显得更原汁原味原真性。

天铁独特的工矿区小社会,以及与之相伴的优秀企业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政治学科与地理学科合作编写校本教材《天铁工业》,对生活在天铁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有着巨大的教育力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政治学科利用涉县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开发校本课程《涉县乡土文化》,发掘和推广优秀地方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师生情操。

二、全面推进课程实施,提高学生工程文化与技术素养

2014年9月,天铁二中正式启动了“全面发展,工程见长”特色高中建设项目。在“让学校彰显特色”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按照学校“四三二一”的工作思路,政史地教研组全体教师立足学科特点,发挥学科优势,认真学习、不断探索、大胆实践,积极推进相关课程的实施。

为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工程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标,全组教师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工程文化教育、工程技术教育”两大教育内容,研究确定把“工程文化教育”作为学科组的重点教学内容。

结合学校提出的“牢牢把握三个抓手:一是以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为抓手;二是以社团活动为抓手;三是以研究性学习为抓手”工作思路,在探索实践中,政史地教研组首先鼓励学科教师积极开设选修Ⅱ课程,先后在高一年级开设“天铁工业”“涉县乡土文化”,高二开设“中国防灾与减灾工程”“中国的资源调配工程”等工程文化类校本课程。其次,支持学科教师研究工程文化与国家课程、学科课程相融合。政治学科在“文化生活”必修课上,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工程建设文化、天铁集团企业文化作载体,挖掘工程文化内涵,对“文化生活”课程进行深化、拓展与提高;历史学科把“中国古代工程选编”以读本形式呈现给学生,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展和丰富学生的工程文化知识;地理学科把我国探月项目———“嫦娥工程”引入“地球”的教学,把“防灾与减灾工程”融入“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治”,把“资源调配工程”渗入“区域可持续发展”。再次,重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和社会实践的开展。政史地学科多位教师担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老师和社会实践的带队老师。在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时发现,有关天铁人生活、生产活动的研究课题相当多,关于乡土文化和红色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也很丰富,通过课题整合拓展,提升了学生的研究方法,丰富了学生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开发了一系列基于浓郁的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社会实践主要是每年多次组织学生工厂参观、社区调研、古建筑考察和综合实践,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在工程文化、工程技术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学校给予了充分的课时保证和充足的物质支持。我们期待学生能够从经典案例的分析中理解工程文化的精髓,把握工程文化的规律和特征,树立工程文化的理念;拓展工程技术知识,提升工程技术素质,树立科学的工程价值观。我们期望通过工程文化与工程技术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及由此形成文化自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 篇8

关键词:全面从严治党;内涵;意义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57-01

一、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刻内涵

对于管党治党来说,“全面从严治党”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内容无死角,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二是主体全覆盖,从严管党治党不仅是党中央的责任,党的各级组织都必须贯彻从严治党要求。三是劲头不松懈,全面从严治党要高标准,严要求;要把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

(一)内容无死角。“全面从严治党”之“全面”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是对党的建设系统性、整体性的体现。就党的建设被称为“伟大工程”而论,从来也不单指党的建设的某一方面。

从内在规律而言,党的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缺少其中一个方面,或其中一个方面跟不上,党的建设的大厦就难以支撑起来,党的形象也将因“短板”而受到影响。因此全面从严治党就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等各个领域,形成“五位一体”的全方位的党建格局。

(二)主体全覆盖。对党员、干部来说,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指出,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一定要用好思想建党这个传家宝,抓好思想教育这个根本。只有切实加强思想教育,促进党员干部凝神聚魂,才能守住护好建党、强党、兴党的生命线。各级党组织应从实际出发,针对自身情况,突出重点,着力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从严治党不仅是党中央的责任,党的各级组织都必须贯彻从严治党要求。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做到主体全覆盖,即覆盖到我们所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和所有党组织。

(三)严要求、制度化。全面从严治党就要严要求。总书记指出,“这些年来,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四风问题越积越多,党内和社会上潜规则越来越盛行,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受到污染,根子就在从严治党没有做到位。”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总书记明确提出,加强制度建设,是最可靠、最有效、最持久的治党方式。对党员领导干部而言,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就是要坚守纪律、规矩这种底线,让纪律更严明、工作更严谨、规矩更严格,让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成为一种自觉。

二、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意义

(一)时代意义。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党的优良传统。随着党情、国情、世情的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必须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落在实处。

其一,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迫切要求。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需要通过全面从严治党,解决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化、脱离群众问题,进一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永葆党的战斗力和生命力。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

其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会实现”。只有从严治党,改善党的领导,才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走中国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保证小康社会的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凝聚党与人民群众的共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力量支撑。

其三,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需要。当前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要通过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保证改革开放不出现颠覆性的错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艰巨,也对党的领导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需要通过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改善和提升党的领导能力,使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二)战略意义。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中国梦的一条根本战略底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概括起来,主要有四大战略意义。

其一,标志我们党从根本上握住了战略主动权。

全面从严治党,从党的建设看,是在四大危险面前采取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措施,必将使党的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增强。从党的事业看,是对民族复兴战略力量的准备和强化,必将使党的领导力战斗力更加增强。从挑战应对看,是迎接和战胜各种困难主动采取的战略力量强化措施,必将使党的战略视野得到综合延伸、力量储备更加充足而牢靠。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标志我们党从根本上握住了战略主动权。

其二,预示中国梦保持强劲势头有了可靠的战略保障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不断保持健康强劲发展势头的过程,需要以“四个全面”为指导,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多层次,不断推出保障措施和战略安排。然而,在众多战略措施中,全面从严治党地位重要、作用关键。这项根本性的战略措施,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其它所有战略措施的站位角度、意图准度、水准高度和落实程度。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既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战略底线,更是提升所有战略措施制定和落实水准的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1]《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在京举行习近平作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3 年 3 月 1 日,第 1 版。

[2]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 年 10 月 9 日,第 2 版。

[3]习近平:《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人民日报》2014 年 12 月 15 日,第 1 版。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

[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11月。

[6]习近平:《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人民日报》2013 年 4 月 21 日,第 1 版。

上一篇:四点半课堂新闻稿下一篇:全省政研会欢迎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