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反思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反思(精选14篇)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反思 篇1

蒙公乡英峨小学

韦兆晏

本节课教学的是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通过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学生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通过分数的初步认识,多数学生都能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但只有少数学生能解释清楚算理,多数学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要帮助学生明白算理。

由于本节课需要借助实物的演示才能理解算理,所以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自主操作、自主探索、合作探究计算方法的机会。让学生先自己“折一折”、“想一想”,再在组内“说一说”,最后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学生由于有了动手操作放入经历,所以很快就理解了例题的算理。因为学生对算理有了充分的理解,所以本节课的巩固练习正确率较高,整节课学生学得也比较轻松。

不足:操作过程中学生用长方形做实例,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可以改为西瓜图片。

改进:练习中的题目,改为一些情境题,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学习疲劳,提高学习兴趣。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反思 篇2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主题图:国庆节快到了, 小小文具店为感谢广大顾客的长期支持, 特举行活动。以下商品一律优惠。 (铅笔盒8.5元;笔记本4.2元;钢笔16.2元;尺子0.7元。)

师:你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 你想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师选择问题板书)

生:可以算出商品优惠后的价格。

师:谁能计算笔记本能优惠多少元呢?

(学生或独立或合作尝试计算)

汇报:1.4

师:你是怎么计算的呢?

师:这两种方法, 你们觉得哪种方法适用范围更广? (学生自发讨论)

生:第二种方法适用范围广。因为第一种方法只能在小数是分数分母的倍数的情况下用, 如果是算铅笔盒的优惠价, 8.5不能被3除尽, 就不能直接约分, 就要把小数先化成分数再相乘。第二种方法在什么情况下都适用。

师:可见同学们已经经过很认真的分析比较了。那我们现在就用自己觉得有道理的方法来算算, 比较看看刚才这位同学说的话是否有道理。

(学生计算比较, 同意分数乘小数, 先把小数化成分数再计算, 在什么情况下都适用。)

师:那像8.5这样的算式, 除了能计算优惠价外, 在现实生活中, 什么情况下还会用到呢?

生1:一口井深8.5米, 水深是井深的, 水深多少米?

生2:一根绳子长8.5米, 用了, 用去多少米?

生3:一袋米重8.5千克, 已经吃了, 吃了多少千克?

生4:修一段长8.5千米的路, 已修了, 修了多少千米?

二、评析反思

计算课在数学课中占有很大的分量, 对于计算教学来说, 什么是更重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 如果还是把计算教学的目标局限于计算本身, 在课堂教学中把计算作为专门的技能来学习, 显然是不够的。因为相对于计算的熟练程度来说, 寻找解题方法, 选择合理的方法和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就显得更为重要。

1. 密不可分, 让学生走进生活空间。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也知道: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 不是复杂的数字游戏, 它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如果我们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真切地置身于生活场景中,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解决生活问题, 而且, 让学生学以致用,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计算课更应该如此, 它不再是以前那种脱离生活背景的纯数字计算, 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生活情景。只有在现实情景中, 学生才会感到计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才会把计算当作解决问题的手段。在上面这个片段中, 教师就利用文具店优惠活动让学生思考每件文具到底能优惠多少, 使学生觉得有计算优惠价的必要, 从而促使分数乘小数计算的自然生成。它不是老师要他们去计算才去算的, 是学生自愿、主动、积极地去寻找答案的必需———那就是去计算。

2. 推波助澜, 让学生寻求最佳方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认为, 数学课堂应成为学生展示自己探索成果的舞台, 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 抹煞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果教师代替学生直接出示结论, 讲给学生听, 学生只会停留在机械记忆上, 成为做题的机器, 而不能灵活地用知识解答问题。就以上片段而言, 教师已经懂得相信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 通过讨论和知识的迁移作用, 能够探究出多种计算方法。并做到让学生自主去探究算理算法, 尊重他们的想法, 哪怕是不合理的, 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 去展示探究过程, 品味数学学习的乐趣。

《课标》还赋予了教师更高的要求, 在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 与学生平等交流和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 教师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怎样帮助学生探究多种解决方法, 还体现在怎样帮助学生从已探究出的多种方法中找到最具普遍性、最简单易行的方法, 达到方法的最优化, 真正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教师在学生探究出多种计算方法后, 并不急于要学生用哪种方法去计算, 而是让学生尝试去思考哪种计算方法适用范围广, 在学生讨论出初步结论后, 还不急于总结, 而是再一次让他们继续尝试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 在进一步的交流中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 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归纳出结论, 使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 更易接受, 记忆也更深刻, 真正体会学数学的过程。

3. 返璞归真, 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是课程改革所提倡的, 也是我们经常谈及的问题。

然而, 学习和体验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联系生活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 这并不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 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 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使数学真正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从而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为了提高学生“用”的能力,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 老师的“那像这样的算式, 除了能计算优惠价外, 在现实生活中, 什么情况下还会用到呢?”这一提问,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 各种各样的情景在学生的思维下产生了, 并滔滔不绝地相互交流。这不仅是对分数乘小数的应用, 也是很好地把计算和数量关系进行连接, 进一步理解计算是在数量关系下产生的, 赋予计算丰富的背景。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课改,有效教学,与专业课结合,数学应用,反思,教学设计,教学策略

为了深入进行教学教育改革,充分发挥基础学科的功能,为专业教学服务,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学校领导的组织下,我校数学专业组联合机械教研室开展“中职数控专业的数学应用”的课题研究。本课《阶梯轴零件的简单节点计算》,就是选自课改中的“解析几何与应用”模块的第一节,让学生运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相关知识来计算阶梯轴零件的节点(即点坐标)。该学习任务是本模块的基础环节,为后面的学习起到一个铺垫作用,它是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突破点,突破它,可以激发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使教学更具有专业的针对性,使数学教学更有效,从而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

《数学》是数控专业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以往我采用的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李广全主编的《数学(共用基础平台)》(上、下册)进行教学。本课《阶梯轴零件的简单节点计算》,是全新的教学内容,从备课到上课,从课堂内容到练习,乃至课后的作业都得考虑在内。通过不断地思考、实践和反思,我成功地完成了本课,也对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了新的感悟。

一、必要性可行性的反思

我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的工科类职业学校,其中数控专业是我校的龙头专业,同时是广东省的重点专业。所以我校的数学课课改首先从数控专业入手。

据调查,在数控专业核心课程——“数控零件加工”中,要加工合格的零件其中一个关键点是正确计算零件的节点坐标(数学上称为点的坐标)。在这补充说明一下:在数控零件加工工艺分析中,程序编制人员需要根据被加工零件的材料、轮廓形状、加工精度等选用合适的机床,制定加工方案,确定零件加工顺序等等,改写或编写高质量的数控加工程序进行加工。在编程时需要正确计算基点或节点的坐标。这就是说,要加工合格的零件其中一个关键点是正确计算零件的节点坐标,它是基础,而非重点。之前的教学状况使得专业老师老是抱怨:学生①不会建立坐标系,②计算节点(即求点坐标)的能力较弱,使得专业老师在指导学生加工零件前必须把这部分知识作为一个新的知识点进行讲解,讲解后,不少的学生还是困惑茫然,不懂运用。从而影响教学进度,降低了教学效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和抱怨,我认为,这和学生的学习素质有关。学习专业课时需要学生把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我们很多的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程度本来就不高,根本不知道这些与数学知识有关,更不用说,如何运用了。

针对这个现象,如何解决学生的①不会建立坐标系,②计算节点(即求点坐标)的能力较弱这两个问题,是课改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经过分析,我从巩固初中的直角坐标系这个内容入手,让学生们初步掌握如何灵活建立坐标系,巩固学习计算点坐标、学习坐标轴平移公式。基于以上的几点我设计了本课,本课有它的专业需要、学生需求,而且学生还能巩固和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空间想象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得到培养,故,本课是必要且可行的。

二、对教学策略的反思

(一)教学实践前的反思,主要是备课,进行教学设计。

如教本课《阶梯轴零件的简单节点计算》,首要的是解决如何把握数学课与专业课的切入点问题,即如何区分数学课与专业课。这其实也是课改中急切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难题之一。把握住了切入点,数学课才能与专业课紧密联系,让学生更容易转入专业课的学习;才能与专业课区分,让学生学到一些数学理论知识,得到一些数学基本技能训练。否则,数学课就成为专业课,一堂笼统的专业课了。另外,本课涉及直角坐标系基础知识,但直角坐标系基础知识内容不少,本课应使用哪些知识点?相应的知识点过去专业课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现在的学生学习时会遇到什么困难?遇到哪些新问题?现在应用哪种方法,效果会如何?为了使教学设计更合理,设计前我认真思考了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我考虑的是:①如何建立直角坐标系。学生不善于甚至不会建立,主要原因是除了以往学习直角坐标系建立时,比较多的只是一点而过外,更多的是学生忽略它的重要性。 针对这个问题,我从本课的一开始,就强调建立坐标系的重要性;把如何建立坐标系贯穿到整次课中;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更要求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建立;在往后的教学内容里也多次插入灵活建立坐标系的课例和练习。②如何求节点,即求点坐标。学生遗忘的数学理论知识较多,尤其是不善于应用,在进行实际图纸节点计算时,往往出现不知如何入手的状况。所以,学习新知识前需进行一些必要的复习和设计大量难度递进的例子和练习,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转化问题,掌握求节点的计算。经过一次授课后反思,以及听取了专家们的意见:本课的数学知识容量不大,感觉像专业课。如何解决数学课与专业课的切入点问题?考虑再三,我对教学内容作了调整:增加了坐标轴平移公式,(在数控专业中称为增量坐标),减少一些课堂练习,把它们放在课后的作业中解决。原因是,专业老师介绍,增量坐标的计算在专业课中十分常用,而学生难以掌握;而且,坐标轴平移在数学中也是个难点。调整以后,学生巩固和学到的数学知识多了,培养了抽象思维能力,也能解决专业课中的难点和需要,一举两得,较好地解决数学课与专业课的切入点问题。

2、关于图例。经调查,我校的中职数控生在数控专业中,课程要求掌握的零件主要是阶梯轴零件,所以课堂例题、练习、课后的作业采用的图均是以典型的阶梯轴零件图纸为蓝本,考虑到是上数学课,思维的发展从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所以,图纸进行简化。为更好与实际联系,并让学生知道如何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在巩固练习中,准备了一张没简化的实际阶梯轴零件图纸,按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完成相应部分的节点计算。

3、关于专业名词。本次课上的是数学课,需要引入专业课的名词吗?因为引入了专业课的图纸,有些名词是专业基本的述语,专业课上经常使用,如尺寸基准一致,尺寸基准不一,增量坐标等。考虑再三,核实无错后,我把这些基本的专业名词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但表达简便,还加深了学生们对它们的印象,更好地满足专业课的需要。

4、关于坐标系的建立。加工零件的实际操作中,机床的坐标系建立、点坐标标注等与数学的习惯有所不同。本课上,是按专业课的常用坐标系来建立还是按数学习惯建立呢?和专业老师多次讨论以及查阅有关的书籍,最后,我还是按数学的习惯来建立坐标系,并进行点的标注。主要原因是本课是数学课,而且在实际加工中,坐标轴的建立往往按实际需要灵活建立、改变,另外,车加工与铣加工的坐标系建立也有所不同,本课不可能以一代全,加上我们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不是太强,如贸然改变,学生容易混淆,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考虑到学生需适应专业应用中坐标系的有所不同,课堂中设计了一个相应的引伸练习,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先练习,并在下次课中让全部学生加以训练。

由此,我设计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根据阶梯轴零件加工图纸,准确建立坐标系。

2、根据不同类型的阶梯轴零件加工图纸,正确计算节点。

3、坐标轴平移公式。

4、坐标轴平移时,根据不同类型的阶梯轴零件加工图纸,正确计算节点。

教学过程的预设在目标引导下,致力于学生的认识与理解、运用。

(二)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主要是课堂调控和应变。

本课的教学设计合理与否,效果如何还需要教学过程的检验,以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

如上本课《阶梯轴零件的简单节点计算》时,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存在较大差异、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的状况,我做了几个工作:1)在课前组织全班学生参观了数控实训室、课堂观看零件加工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指导学生进行异质分组。每个小组的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同学开展学习、自评、互评,并协助老师辅导学困生;3)引入新内容前通过游戏、复习练习卷、提问检测等手段,复习直角坐标系的基础知识,以便拉近全班同学的起跑差距;4)一步一练,每个知识点都配以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设计了两个巩固练习,循环巩固,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5)整次课中都渗透了分层教学,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基础练习后,继续做提高练习,适当地加以提示,指导这部分学生把知识引伸,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灵活性。

另外,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如何设计问题,如何用适当的词语提示是十分重要的。如学生遇到新类型的题目时,教师适当的提示,一来,可引导学生思考,二来可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找到自己问题所在,思绪卡在哪里,是审题问题,还是数学知识没掌握,是哪个知识点问题,抑或是不会运用的问题;找出问题后,通过对比、关联,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学着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学习思考、反思问题,不仅可以学会相应的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对以后各方面的学习都有长远而深刻的意义。

(三)教学实践后的反思,主要是回顾、总结和提高。

通过对教学内容、导入、过程、效果等等的反思,特别是实践后的反思,教师从教学内容设定是否合适;细化的每个知识点是否适当、到位;练习、作业设计合不合理;教学的方法,哪些有进步,哪些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特别是对不同层的学生的引导方法等等的所有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课后的表现及时地对教学活动过程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及时地调整今后的教学活动。

如前所述,教学内容增加了增量坐标公式(专业课),即坐标轴平移公式(数学课)的内容,较好解决数学课与专业课切入点问题。为了突出本课是数学课,复习数学知识点——引入数学知识点——应用解决专业问题——小结,最后也得回归到数学知识上。

又如学习坐标轴平移公式,在第一个班学习时,我首先引入公式,再把它运用到专业课的具体例子中,课堂沉闷,当需要运用公式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只会生搬硬套,学困生不知如何下手,他们反应数学公式枯燥乏味、抽象、难理解。于是,在第二个班学习时,我首先通过游戏、专业课具体例子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尝试自己推导增量坐标公式,然后加以说明,指出在数学中相应的是坐标轴平移公式,这才展示公式,并一起分析例题、独自完成练习。如此处理,效果明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大大加深,大部分的学困生也能完成练习。

此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一些班采用同质分组,而另一些班采用异质分组进行;学习基础较好的班学习时,延伸练习难度设计加大等等。

通过对整个教学设计实践前后的反思使教师积累了应变案例、经验,提高了教师的课堂调控和驾驭能力。让大部分的学生在课堂上有兴趣地学,既能学到一些数学知识,培养一些数学技能,又能运用到实际专业中去,达到我们的课改目标——激发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使教学更具有专业的针对性,使数学教学更有效,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

当然了,要使数学课与专业课紧密结合,教师不仅要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掌握教学的技能,也要了解一些专业课的基础知识及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专业课与数学课的切入点,设计合理的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广全 《数学(共用基础平台修订版)》(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

[2]李广全 《数学学习指导与技能训练(共用基础平台修订版) (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

[3]李银海,戴素江、李银海、戴素江 《机械零件数控车削加工》 科学出版社 2008年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反思 篇4

教学心得《分数的简单计算》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9页~100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会计算1减去一个分数的计算题。同分母分数间进行的加减运算,学生容易掌握,但是用1减一个分数的.情况难以理解。所以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围绕这些内容设计教学和练习,学生学得较好,基本上掌握了所教内容。现就本课教学有如下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把目标定位在理解分数意义,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努力实践着“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

我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主题图和课件直观演示,让学生自主探究算理,如:在计算2/8+1/8=3/8时我采用动画,把2个1/8和1个1/8合并到一起,就是3个1/8,学生很容易就概括出算理。在计算5/8-3/8时采用动画从5个1/8里去掉3个1/8,还剩2个1/8,就是2/8,学生很容易就归纳,总结出算理。整堂课形象直观,降低认知难度,学生容易理解。

本节课我也十分注重进行实践操作,我让学生用准备的纸折一折,涂一涂,来巩固算理。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篇5

张凤英

一、教学内容: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材第99页的例

1、例2,做一做,第101页练习二十三的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索、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理念,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难点:理解算理,正确计算。

四、教具准备:长方形纸若干、课件、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谈话激趣: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什么知识?(生答,师板书:分数)。现在老师心理想的、眼睛里看到的都是分数。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请看练习题。(小黑板出示)

2、口答: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2份呢?4份呢?

3、填空:

4/5里面有()个 1/5,5/8里面有()个 1/8,7个1/10是()/(),4个1/7是()/()。(二)、探究新知

1、出示99页例1的情景图:多么快乐的一家人啊!导入:仔细看看图上的人在干什么?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他们在吃西瓜,妈妈把1个西瓜平均切成了8块,弟弟吃了两块,是这个西瓜的2/8,姐姐吃了一块,是这个西瓜的1/8……)

师提出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①姐姐和弟弟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②弟弟比姐姐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2、解决第一个问题(教学例1)师:我们先来解答第一个问题?谁能解答这个问题,怎样列式?

生:2/8+1/8 师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

师:1/8+2/8等于多少?你们会计算吗?小组内讨论。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生:姐姐和弟弟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2/8+1/8=3/8 师追问: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1/8是1 个1/8,2/8是2个1/8,1/8+2/8也就是1个1/8加上2个1/8,一共是3个1/8,也就是3/8。

师:谁再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指名3——5人说)

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并板书。(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3、分数加法练习:

2/7+3/7=

4/9+1/9=

2/8+5/8 =

1/7+6/7=

4、解决第二个问题:弟弟比姐姐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生:2/8—1/8=1/8 师:你能说说是怎样计算的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汇报交流:2/8是2个1/8,1/8是1 个1/8,2个1/8减去1 个1/8,还剩1 个1/8,所以2/8—1/8=1/8。(板书)

5、分数减法练习:

4/7—3/7=

8/9—6/9=

4/5—2/5=

6/5—2/6=

(三)、巩固应用

1、我会应用。

出示教材99页例2的情景图。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说明这个图意吗?

(汇报:5/6—2/6=3/6,说一说计算方法:因为5个1/6减去2个1/6,剩3个1/6,就是3/6)

2、我会计算。

3、我会看图计算。

(四)、布置作业。练习二十三的1、2题(整数是1的算式不用做)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谁来说一说你都学会了什么知识?(生汇报)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希望同学们把学到的知识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

板书设计:

分数的简单计算

(1)姐姐和弟弟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1/8+2/8=3/8(2)弟弟比姐姐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反思 篇6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反思 篇7

在直线上画出表示下面各分数的点。

在最近的几次教学中, 学生经常出现以下几种典型的错误:1

这一题由于0到1之间等分了10份, 一部分学生无从下手。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几种错误呢?究其原因, 有以下几种可能:

首先, 从教材上分析。分数虽然在三年级上册、下册已经初步认识, 但数轴是第一次出现。以往学习的分数包括本节课探讨的分数的意义所涉及的分数都是把一个具体的物体或一个具体的整体平均分, 这是一种停留在具体情境中的分数, 而数轴则是舍弃了事物或现象的质的内容, 而着眼于分数的量性特征, 是从具体情境到数学抽象的过程, 是对分数这一概念的建构, 实现由现实原型向相应数学概念的重要转变。因此该题是学生认识分数的一个重点, 更是一个难点, 学生出现各种错误也就情有可原了。

其次, 从学生认知角度分析。第一种错误的出现可能是学生受单位“1”概念所左右, 误把0到2看做了单位“1”, 自然就是把0到2这段平均分成2份, 取一份, 所以就在“1”这个点处。第二种错误学生可能受分子“1”的负面影响, 认为“1”就是表示一份, 所以就在4等分的第一份处。这种错误主要是思维定势或者说是原有知识经验的负面干扰造成的。而第三种错误除了上面的原因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的思维缺乏灵活性。

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 依据以上对学生及对教材的分析, 笔者对教材中的习题进行了改编重组, 意在突破难点, 实现分数从“日常数学”向“学校数学”的完美过渡。

教学片断:

师:如果我们把0到1这一段看做单位“1” (课件出示下图) , 该如何表示呢?

生:只要把它平均分成2份, 再表示出其中的1份就可以了。 (课件相机出示下图)

师:你能上来指一指的位置吗? (学生上讲台指, 大部分学生指出其中一段。)

师:表示的就是0到这儿的一段, 有时我们就直接用这个点 (手指第一个二等分点) 来表示。 (课件演示)

师:那又分别在哪呢?自己在作业纸上找一找, 标一标。 (生独立尝试, 随后交流结果, 课件相机出示。)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这些分数, 在这根直线上你能找到整数2吗?

生:在1的后面。

生:和0到1这段一样长。

学生上讲台指一指。 (课件相机出示)

师:那你还能找到3、4……吗?

生:能。

师:我们还能找到很多这样的整数, 可以用箭头来表示。 (课件相机出示) 这样的数线在数学上称为数轴。

此处设计从找, 再到整数2、3……, 最后完善数轴, 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 放慢了现实情境抽象的步伐, 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一步一步地向抽象过渡, 降低了思维难度, 同时又沟通了分数与整数的关系。

师:在这根数轴上你们能找出吗? (出示课件, 请学生说说理由, 并上讲台指一指。)

师:那又分别在哪里呢?自己在作业纸上找一找, 标一标。

此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 部分学生找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师让会的学生扶了一把部分学困生, 难点得以突破。

教后反思:

首先, 认真钻研教材, 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 是把握教材的前提。只有对教材有较深刻的理解, 才能驾驭教材, 否则可能背离教材。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 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细致、深刻、准确地理解教材, 这样才能达到合理、灵活使用教材的目的, 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问题的解决。

其次, 关注学生知识生长点, 合理重组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找准学习的兴趣点;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和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 找准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和生长点, 有选择地对教材进行深加工,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例谈小学分数除法的计算教学 篇8

一、利用分数除以整数,开启分数除法计算

在分数除法教学中我们首先利用分数除以整数作为教学的第一步。课堂开始我们拿出学生们熟悉的“蛋糕模型”,我们将蛋糕模型平均分为5份,然后随机拿出3份,提问:“你们告诉老师我拿出来的蛋糕占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占全部蛋糕的五分之三。”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之后教师将这三块蛋糕分别分给前排的三个学生,教师提问:“每个学生拿到全部蛋糕的几分之几?”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每个学生拿到全部蛋糕的五分之一。”教师在的右侧写上。

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请同学们试用数学形式表示块蛋糕的由来。”之后我们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讨论小组进行讨论。在一番讨论之后,第一组学生说:“我们认为由于老师从五块蛋糕中拿出来的三块是大小相同的,所以将三块蛋糕分为三个学生的过程可以看作平均分配,可以看做除法的过程,可以用除法表示。”第二组学生说:“我们的计算过程是这样的,3÷3=1,每个学生得到一块蛋糕,而每块蛋糕占全部蛋糕的五分之一。所以得到。”第三组学生说:“我们进行了一次大胆的猜想,我们的计算过程为÷3=。因为在算式中每一个分子1都来自同一块蛋糕,所以我们认为将三块蛋糕平均分给三个学生的过程实际上是分子的变化过程,与分母无关。所以在计算中我们只需对分子进行计算,进而得到。”第三组学生说得有理有据,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我们给予该组学生表扬,并且以此为基础引出“分数除以整数,分母不变,只做分子除法”的计算法则。

二、利用整数除以分数,引出颠倒相乘计算法

分数除法教学的第二个阶段为整数除以分数。在这个教学阶段我们首次将分数作为除数,做好这一阶段的教学工作可以为“分数除以分数”的教学埋下一个良好的伏笔。对于整数除以分数的教学我们同样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设计。首先我们以最简单的分数除法为敲门砖。我们在黑板上写下:“1÷”让学生进行计算,并且说出计算意义。仍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在约2分钟的讨论之后,第一组学生说:“我们采用‘蛋糕模型,1作为一个蛋糕,代表将1个蛋糕分成2份,每1份为整体的二分之一。所以我组的计算结果为2。”第二学生说:“我们利用小数与分数的关系进行计算。=0.5,所以1÷=1÷0.5=2。”我们首先给予学生鼓励。接下来我们在黑板上写下:2÷,仍然让学生分组讨论,但这一次的讨论结果正如我们所料,学生纷纷表示不会计算。这时我们介入引导,我们拿出教学道具:一根两米长的绳子和一根一米长的绳子。进而引导学生思考:“现在只要利用这根绳子我就可以计算出答案。”一些学生率先想到了计算方法,举起手来。教师请一名学生上台,并且辅助其完成计算。学生先将一米长的绳子折成长度相等的三段,剪去其中一段,以剩下的绳长为单位测量两米长的绳子。结果发现2米长的绳子中含有3个该绳长。所以2÷=3。

由此我们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为:在整体中包含多少个个体,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所以整数除法的运算法则同样适用于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在为学生打下分数除法的概念基础后,接下来的教学任务就迎刃而解了。我们出题:4÷,这一次我们引导学生认识分数除法的一般规律。设4÷=x,根据除法的计算法则,我们可以将等号两边同时乘以变为4÷×=x×,所以4=x×。根据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1,我们同时在的等号两边乘以,得到4×=x××,所以x=4×。我们将计算前后的算式整合到一起,得到4÷=4×。学生发现当÷变成了×,除数的分子与分母发生了对调,这一现象十分有趣。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要试一试自己解题,我们给出几道例题:1÷,4÷,3÷在计算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练习中的情绪十分积极,而且觉得这种变化十分好玩,形成兴趣学习氛围。之后我们又给出之前做过的分数除以整数的算式÷3,经过变形后得到×=,与之前的计算结果相符。根据除法的意义该该算式进行解释:取分份蛋糕的,也与蛋糕分配过程相符,说明分数除法的计算公式通用。由此我们可以总结:整数除以分数时,计算法则为“颠倒相乘”。

三、利用分数除以分数,掌握分数除法一般性

分数除法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为分数除以分数。以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为基础,分数除以分数也变得没有那么难了。首先我们在教学中为学生证明在分数除以分数中分数除法的运算法则同样有效。我们首先来举一个小例子。例题:以一班总人数为标准,二班男生数量是一班总人数的,二班女生数量是一班总人数的,问二班男女学生比例为多少。解题:我们设一班总人数为“1”,那么二班男生人数为,女生人数为,那么男女生比例为:,即÷。

利用上文总结的分数除法运算法则得到÷=×==21:10。为了验证这一结果是否正确我们假设一班总人数为70人,带入得二班男生人数为42人,女生人数为20人,二班男女学生比为42:20=21:10。与分数除法计算结果相同,说明分数与分数的除法适用分数除法的运算法则,即颠倒相乘。为了进一步验证分数除法法则的一般性,我们让学生解析例题÷。除法意义:中含有几个,因为×3=,所以结果显然为3个。研究过程:设÷=x,÷×=x×,=x×,×4=x××4,结果为3=x,与结论相符,说明颠倒相乘在分数除法中具有一般性。最后我们开展习题训练,练习中要加强学生对“颠倒相乘”的理解,复习分数乘法以及约分。

我们在教学中将教学难点——分数除法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拆分,引导学生对分数除法的各种情况进行逐一分析、总结、探究,从而降低教学难度,使学生在研究式学习下总结分数除法的一般规律,提高学生对“颠倒相乘”这一计算方式的理解,并且对分数除法有更深层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反思 篇9

究竟举什么例子好呢?在思索中,我看到了上一页一家人分蛋糕的一幅图(练习二十二的第10题),我的灵感马上来了,不如就以小红生日,然后一家人分蛋糕来作为情景图,毕竟,用圆形来代替蛋糕,更加的贴切,更加的直观。我又想,既然是一家人一起开开心心的吃蛋糕,出现了3/8,1/8,2/8三个分数,不如让学生尝试提出数学问题,如“爸爸、妈妈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我和妈妈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爸爸比我多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爸爸比妈妈多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这样,既能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能让学生在一个情景中同时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可谓一箭双雕。至于书本的例题,则可以作为练习,让学生自主去解决。

在课堂实施中,虽然三年级学习的只是分数的初步知识,学生还不明白分数单位这一概念,但我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较容易的理解“几个几分之一加、减几个几分之一”的算理,学生学习起来,很容易就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加减的方法,并能说出计算的依据。因而,相关的练习题,学生出错较少。

此外,为有效突破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这种特殊的情况,我把书本做一做中的1/4+3/4这一道题目稍往后移一移,让学生熟练掌握了方法之后,再让学生完成这一题,并通过生动的课件显示,让学生看出这两个分数移在一起之后,刚好就是一个完成的整体,即是1。这样,再让学生去完成两个分数的和是1的题目,并插进一些得数是0或一个分数与0相加的题目,学生也顺利的解决了。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同分母(分母小于10)分数加减法及1减几分之几的减法算理。初步体会分母相同的分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2、过程:引入新课、探究新知、巩固提高

方法:学——探——测

3、情感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和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在动手操作及说理的训练中培养学生教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会进行同分母(分母小于10)分数的加减法及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教学难点: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同分母(分母小于10)分数的加减法及1减几分之几的减法算理。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出示西瓜平面图学生观察图形变化听老师讲解

二、探究新知

1、问题

2从图中了解到了什么信息?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哥哥吃了西瓜的,妹妹

81吃了西瓜的。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吗?

8(1)哥哥和妹妹一共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2)哥哥比妹妹多吃了多少?(3)妹妹比哥哥少吃了多少? 选择问题(1)解答

2、教同学们先猜一猜

21加法:+等于多少?

883、操作验证,展示教具演示加的过程。

2134、引导辨析:+的结果为什么不是?

8816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5、教减法

(1)师:观察这个西瓜现在还剩几分之几?如何列式?

生:口答,小组讨论:-等于多少?

展示减的过程

小结:同分母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2)讨论:

33妈妈又吃了,剩下的留给爸爸吃。想一想他们一家人共吃了多少西瓜?

886、教学例3 1减几分之几

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1)独立思考,动手实践(2)汇报交流

7、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1减几分之几,先把1换成与几分之几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进行计算。

8、巩固练习531-

1-610

三、巩固提高

1、口答课本第97页

2、独立完成,同桌点评

3、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堂检测

一、计算。141574111191+=

+=

-=

+=

-=

1-= ***

二、看图计算。(1)

(2)

三、解决问题。

3,还剩几分之几?

4322、东东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比第二天少看,第二天看了全书

1010的几分之几?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反思 篇11

一、问题提出

分数除法运算是小学阶段数的运算的最后一部分, 由于它需要颠倒相乘, 使得除法不再是一种独立的运算, 从而实现了除法向乘法的转化。长期的实践中发现, 虽然颠倒相乘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并且记住如何进行分数除法运算看上去也很容易, 但学生在很长时间里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要颠倒相乘?

二、背景分析

为了寻找适合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学习路径, 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我们试图通过对不同版本教材的梳理、学生前测数据的分析, 描绘出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路线图, 从而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 帮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

1. 教材分析。

在对现代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人教版、青岛版教材等版本的教材梳理的过程中发现, 不同版本教材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路径是不同的, 且是多样的, 整理后如下表:

分析上表可以看出, 虽然不同版本教材中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路径不同, 但都是基于学生对分数意义、分数除法算式的理解。之所以有众多种不同的学生学习的路径, 源于分数意义自身的丰富性、学生认识分数意义的多维性。

2. 学生分析。

以“每包糖重, 6千克糖装几包?”为题对学生进行前测, 从而了解学生解决整数除以分数问题的学习的状况。

学生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如下:

(1) 画图的方法:学生结合具体情境, 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分数意义的基础上, 通过画线段图、矩形图, 直接数出了结果。

(2) 统一分数单位:受分数加减法的影响, 学生想到通过通分的方法将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 再依据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整数化的方法: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将分数除法转化成整数乘除法来解决。结合直观图形和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将分数除法转化成整数乘除法来解决。

(4) 包含除的方法: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的基础上, 先计算出1里面包括多少个, 在计算6里面有几个?

(5) 法则的方法: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三、课堂实施

通过对多种版本教材的对比分析和学生的前测分析, 我们发现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计算分数除法, 而且能够自主完成与法则之间的勾连, 真正做到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1. 重视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初步理解其中的算理。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老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 它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主动地加以建构。教师首先出示问题“一包糖重23千克, 4千克糖可以装几包?”后, 让学生自主地探索运算方法;然后进行比较充分的交流, 澄清自己的思路, 运用语言表达思维的过程。

(1) 画图的方法

(2) 整数化的方法:4×3÷2=6 (包)

(3) 求倒数的方法:4× (1÷32) =4×23=6 (包)

(4) 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4÷ (2÷3) =4÷2×3=2×3=6

(5) 通分的方法: (错误)

学生在自主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中, 将运用已有的概念、定律、法则等尝试解决问题, 这就是一个寻找“合乎道理”的运算方法的过程。这些多样化的运算方法往往蕴含着学生心目中的“算理”, 并且呈现的形式是多样的, 解释的途径也不尽相同, 这些方法的交流无疑为学生初步理解算理奠定了基础。

2. 在自主勾连的过程中, 完成对计算法则的内化和形成。

(1) 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 产生理解算理的需求。

在前测的数据中可以发现有38.3%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在随后对他们的访谈中发现只有8%的学生能够从倒数的角度说清楚算理, 其他同学回答就是“在课外班学过, 不知道为什么”。面对这样的一部分学生, 我们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在出现他们的方法后, 教师进行追问:

师:谁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这是什么意思?

生:为什么能这么做?

当学生出现只会计算不知道为什么的时候, 学生通过思考, 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这种问题意识源于学生的需求。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别人提出的问题固然重要, 但是能够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问题却更加重要, 因为这是对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2) 通过多种学习路径, 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

计算教学不是片面的、孤立的, 而是有联系的、整体的, 只有努力揭示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揭示蕴含在不同知识背景下的本质联系, 才能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算理, 掌握真正的算法, 进而使计算知识的掌握更具可持续发展的张力。面对同学提出的问题, 他们会调动原有知识, 寻找知识间的联系, 从而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这个过程就是学生理解算理的过程。

生:就等于4除以括号2除以3, 然后就是只要把括号一擦它就变成4除以2乘3, 然后就变成了乘3除以2, 也就是第三种方法。

师:很好, 看来同学的基础知识很牢固。

生:通过第四种方法也可以, 3除以2, 我这儿加上一个括号就可以了。

师:看来第五种方法和第四种方法都能够得到这个结果, 是不是?

生:第三种方法也可以, 1除

师:什么意思?

师:先算1千克里面有几个, 再乘以一个4。

生:利用商不变的规律, 将除数变成1的除法。

4×3÷2=12÷2=6 (方法四)

学生借助原有知识将多种方法与法则进行了有效的勾连, 再一次加深了对分数除法算理的理解, 真正做到了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 在多种方法的对比与总结中, 把握运算的本质, 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在学生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 表达自己的想法之后, 面对黑板上的多种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对比与总结。

师:观察这些方法, 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都转化成了我们曾经学过的运算, 整数乘除法、分数乘法。

师: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 运用到了哪些曾经学过的知识呢?

生: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倒数等。

分数虽然和整数、小数都属于数的领域, 但是它又区别于整数、小数。分数的意义是丰富的, 认识的维度是多样的, 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完成的, 它应贯穿于整个分数的学习过程。因此, 学生运用原有知识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后, 将这些方法进行对比, 在整理、交流的过程中, 既能把握运算的本质, 同时也加深了对除法意义、分数意义的理解。

四、课后反思

1. 学生学习路径的选择源于对学生的调研和课堂观察。

什么是好的学习路径?不仅仅在于教材提供了什么、教师提供了什么, 更重要的是学生头脑中的路径究竟是怎样的, 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 由学生自主选取学习路径, 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路线。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课前调研的细致分析后, 又根据课堂状况将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了有选择的取舍, 同时细化了学生汇报的层次性。最终教学设计中学生的学习路路径就是最适合学生的吗?在此打个问号, 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大面积的调研和课堂观察, 才能得出相应的结论。

2. 计算教学的价值, 除了算理算法、数、运算的意义、情感等, 还应该有什么?

《分数乘法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篇12

本课的重点是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进行推广,让学生知道在分数乘法中也同样适用。课上充分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发展,提高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时通过对旧知的回顾、整理,使学生非常自然地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点,从而有效地突出本课的重点。在例题教学中,我决定先由学生个体尝试,然后再到小组交流,进而过渡到全班汇报,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观察、比较、尝试、小结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运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去解决分数中的有关计算问题。这样学生不仅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而且让学生在自主交流、探索中得到发展。

总之,本堂课将立足学生,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锻炼空间和舞台

人民币简单的计算教学反思 篇13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民币简单的计算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民币简单的计算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学会简单计算的方法,能够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学会爱惜人民币。

这是一节比较枯燥的算理课,一年级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且容易分散,所以课堂环节的设置要有趣味性,要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呈现方式也应丰富多彩。所以,在导入环节,我引导孩子们“猜一猜”顺利过渡到人民币上来,使复习也先得有趣一些。另外,在新知探究环节,“1元2角的拿法”、“选出两种气球并提一个数学问题”,这些问题的设置,可以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同时,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对学生计算过程的指导。学生在这里是第一次接触对单位不同的数量进行计算,有一定难度,应及时对学生的错误给予纠正和分析,使学生掌握方法、明白算理。

对于不同单位的量进行计算时,只有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转化为相同的单位再进行计算。这些重点内容要进行反复强调和及时小结。

在课堂的最后,我通过展示贫困山区孩子的学习精神,呼吁同学们珍惜学习机会和富足的生活条件,努力学习,爱惜金钱,学会理财,把钱用在有价值的地方,这是本节课的一个升华。

人民币简单的计算教学反思2

今天要先表扬自己,同时再跟自己提一个要求。表扬:根据教材,推测出了隐藏在显性知识点后的隐性思维要求,这是教材解读上的进步。要求:重视课程标准,重视教师用书。这两类书,应该熟读精思,利于教学重难点的掌握。

例题:16元钱正好能买下面哪两种物品?棉花糖4元 不沾钩6元 玩具汽车 7元 童话书9元

关于解决人民币“正好”问题,我的思考

一.学生需要有的基础:能够正确计算人民币的简单加减法计算

二.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1,理解“正好”就是不多不少,正好等于多少。

2,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有序排列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需要掌握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想。为以后用有序排列的方法解决后续更复杂问题,打下基础。

三:网络直播课堂后,学生家庭作业出现的情况:

1.直接勾选出答案

2.直接只写出一个算式

3.把所有可能用算式表示出来了,但没有说最后答案。

关于解决人民币“正好”问题,教师用书要求

教材解读:

1.让学生继续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重点在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罗列和尝试——调整策略.2.在阅读理解环节,知道“正好”就是所买物品价格总和为16元。

3.尝试和罗列是解决问题最基本的两种策略。这里重点教学调整的方向性和罗列的有序性,指导学生有序思考。

4.“做一做”巩固所学的策略,让学生体会有序思考的优势。计算不是重点,重在策略,只要学生能够有序思考,并找到一种结论即可。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数据进行教学。

对比发现,自己确实有些许进步,表扬表扬,哈哈。感性激动之后,还需要理性总结,才能进一步成长,随将感想记录如下:

今日看到这个问题,能够思考到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关键,是自己的一大进步。但能够有这个进步,源于对教师用书的重视,同时曾经在三年级讲过类似的问题。由此可以,教师用书的重要性以及对小学数学1-6年级教材熟悉的重要性。

思考中意外发现:数学教学的很多理论,方法是在不断的利用并逐步升级的过程。想起了两年前备考招教,一个前辈给我建议:“把整个六年的书,都放在一起,抓一个知识点,然后把每一册出现的这个知识一起看,更利于你对教材的把握”。但那时,心浮气躁,未曾实施,计划接下来要去试着这样做。

附今日狂想曲:

(一)目标: 让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得到重视,让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获得成就感,让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觉得自己很重要。在有限的时间,给更多不同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计划方案: 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分4个周期,每周一总结。记录每节课提问学生的次数,以及提问学生的个数,可以录制音频的方式记录。整理下自己每节课,每周,会提问多少学生,为在课堂上给孩子更多展示机会做准备。

(二)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计划:为我的学生也是为我自己建立一个数据库。每节课后,以类似本文的模式记录自己的课后反思以及学生易错点。从而促进自己对教材及学生的更深的了解。便于以后,制定出更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方案,并形成自己的工作常规。

人民币简单的计算教学反思3

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帮聪聪、明明换钱购物活动,引导学生在数学故事中学习身边的数学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力图体现以下几个教学理念:

一、注重趣味性,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呈现给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故事,以故事激趣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

二、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自主性。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方法,找答案,给学生一个

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通过摆、看、拿、想、说、换、比等形式,以及小组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他们在活动中、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

三、突出实践性,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人民币简单的计算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了人民币以及会简单的换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在上课之前了解到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经验,也有一部分学生从没接触过钱,要掌握存在一定困难。新课之前设计了一个说说有多少钱,让学生知道元加元,角加角,分加分,为后面做铺垫。由于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我创设了一个连贯的购物场景,在气球区里我充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把问题充分暴露出来,让学生自己找出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是在第2个当中出现1-6=4(角),还有出现6-1的。突破重点和难点,同时还提出了该问题的另一个说法,花朵气球比小年气球便宜多少钱?在第3问钟,有出现把3元1角换成31角计算的,我也给予充分肯定。做一做的生活用品区中,有学生出现找错价格的,也恰好暴露,这又是一个提醒要注意的地方。由于在展示学生作品的时候用的时间较多,后面的食品区就没时间逛了。但整节课下来,学生的状态都还不错,把在进行计算的时候中的问题充分展现,自己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提醒要注意的地方,体现了学生为主的思想。在提问的环节很多学生都提出了不少问题,并能解答。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在学生展示的时候,下面的学生听得不是很认真,这就需要多进行这方面的组织教学。让课堂更高效。

人民币简单的计算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的第二课时,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帮聪聪、明明换钱购物活动,把整节课编成了一个故事,把知识穿成了串,溶于故事中,从而引导学生在数学故事中学习身边的数学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力图体现以下几个教学理念:

一、注重趣味性,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针对一年级学生争强好胜,乐于助人的特点,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呈现给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故事,以故事激趣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

二、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自主性。

我力争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方法,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这一理念。让学生通过摆、看、拿、想、说、换、比等形式,以及小组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他们在活动中、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

三、突出实践性,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条主线,努力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并会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人民币简单的.计算教学反思6

在这堂教学活动中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人民币的认识,理解计算人民币的加、减法的生活应用,加深学生对只有相同单位的钱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认识。因此,本节课的知识点主要有三个:一是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二是知道商品价格的表示形式。三是进行简单的计算。同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要多样化,呈现方式也应丰富多彩。通过深入地学习,我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思路,积极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得、在交流中有所悟。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得到发展。先是以购物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关于人民币的简单加减法计算。

认识人民币是为了使用人民币,也只有在使用中才会熟悉人民币,才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模拟购物的活动,不仅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而且进一步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体会做数学的乐趣。使学生在思维交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不同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学生实现了“互补”,达到了共同提高,合作学习的目的,从而取得交流的实效,提高了探究实践能力。

人民币简单的计算教学反思7

人民币的简单的计算是本部分第二课时的内容,是我们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及知道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之后所学习的又一内容。

本节课一开始首先创设了购物情景:用白板出示3种气球(圆形、葫芦形、心形),并简单认识了几种气球的形状,让学生从情境中寻找数学信息。这一环节不仅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通过这个环节复习商品价格,培养学生的搜集数学信息的能力。在这一个环节里,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进行计算,而是让学生先自己选择你喜欢的两个气球,然后再提出:一共要多少钱?让他们口头列式。老师板书,这样大大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选择。然后,请大家为他们算一算,如果买某某和某某气球一共需要多少钱呢?激起学生的争强的性格,为解决问题和节省练习时间,充实练习量是很有作用的。最后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汇报和讨论,最后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效果还是不错的。

但是我们还没有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及两位数加两位数这些内容,让他们对计算的方法选择无从下手。不知道该直接同单位的数相加还是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之后才相加然后再转化?

比如:3元2角+2元1角=

方法一:单位是元的数相加得5元,单位是角的数相加得3角,所以3元2角+2元1角=5元3角

方法二:3元2角+2元1角=32角+21角=53角=5元3角

但是我们还没有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所以第二种方法很多孩子都不会。但是要是在教学上重点强调方法一的话,对于1元3角-5角又可能无从下手。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反思 篇14

学生计算错误多固然和他们的能力差异、做题习惯等有关,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很多时候教师在计算教学中没有带领学生深入理解算理,设计练习时没有做精做透,导致学生运算能力薄弱,计算兴趣不浓。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运能力与兴趣呢,笔者认为要从“吃透算理”和“做精练习”两方面着力,唱响计算教学两部曲。下面就结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的教学来谈谈如何在计算教学中指导学生吃透算理,精心设计练习。

一、层层递进,吃透算理

1. 运用几何直观,初识算理。几何直观是数学新课程标准里提出的十个核心概念之一,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研究问题。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正处于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的阶段,而算理往往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所以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及掌握仍有一定困难。在计算教学中,运用几何直观,能将原本抽象的算理形象的展示出来,清晰地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可以这么算。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借用图示说明(图1),学生就能清楚地看借用图(图1),学生就能清楚出“2/8+3/8就是3个1/8+ 2个1/8= 5个1/8”,从而直观地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之所以要分母不观地感分数加减法之所以要分变,分子相加减,是因为分数单位相同。因此,尽管三年级学生就已经有了充分的借助图计算分母是1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经验,五下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仍然要让学生去画,这是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媒介,如果舍弃这个媒介只在脑子里想,有些学生就会想不明白。

2. 勾连多种方法,理解算理。学生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思考方式与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如果只是原生态的反馈,往往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发现与新知的生成,所以需要教师注重反馈顺序,进行方法间的沟通、比较提升。

【片断一】

反馈组成的方法 :3个1/8+ 2个1/8= 5个1/8

反馈画图方法 :让学生结合图说明想法。

师 :这些不同的图相同的是什么?

生 :都是3个1/8+ 2个1/8= 5个1/8。

反馈举例子的方法 :

生 :有8颗糖,小明吃了这些糖的2/8,小红吃了这些糖的3/8,他们一共吃了5颗,也就是5/8。

师 :也就是几个几?

生 :3/8是3个1/8,2/8是2个1/8,5/8就是5个1/8

师 :看来虽然验证的方法不通,但是都是因为 3 个1/8+ 2个1/8= 5个1/8,所以3/8+2/8=5/8。

师 :3/7+2/7呢?请你用简洁的方式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 :3/11+2/11呢?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在这一片断里笔者进行了两次沟通,第一次是不同图的沟通,通过沟通让学生抽象出这些图的本质都是“3个1/8+ 2个1/8= 5个1/8”,也就是与抽象的算理之间建立了联结,如果不进行比较沟通,那么很多同学仍只能用画图来验证,显然还仍停留在三年级的认知上。第二次沟通是对不同方法的沟通,通过算理、图、举例子这些不同方法的比较、沟通,让学生的认知从具体到抽象,头脑里也就建立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初步认识。

3. 捕捉追问契机,内化算理。计算教学,一般教师得出算理后就会进入练习,校对答案的模式,这种得出算理便停止脚步的教学方式,就不能让学生进行知识内化,只是停留在形式层面的理解,时间一长就会淡忘。那么,如何真正深刻地理解算理?笔者认为追问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在知识理解的关键处追问,能够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使理解更到位。反馈并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后老师追问“为什么分母不变”,得出“3/8+ 2/8、3/7+ 2/7、3/11+2/11这三个算式82727311311283的共同点是它们的分子都是2和3,2+3=5”,追问“为什么可以2+3”,这就将思维引向了为什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分子相加,因为分数单位相同这一算理上。在反馈“1-2/3”一题时,32追问“为什么要将1变成3/3,是不是任何时候都要将1转化成3/3”,多次进行类似追问,让同学们深刻理解分母相同就表示分数单位相同,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分母不用变,从而让学生对于算法知其然而更知其所以然。

4. 构建知识体系,做透算理。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课标要求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这就突出了数学知识的广泛联结,数学知识的联结可以丰富知识模块,加深知识的理解,使得知识节点具有“繁殖力”,不断追寻事物内部之间的联系,建立模型,就能构建出越来越丰富的知识体系,这是认知的提升,也是学习能力的提升。这种新知与旧知的建构不仅要让学生体会而且要力求让学生形成主动建构的意识。得出算法后很多教师只是依照教材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进行比较,显然,只比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本质挖掘出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本质应是“相同单位相加减”,怎样才能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本质的探索呢,初次尝试时笔者提供了“400+300、0.04+0.03、4/9+3/9”这一题组,然后让学生比较,再通过“为什么可以4+3”来引出相同单位相加减,尝试之后感觉这样的方式老师扶的太多,重新思考后进行了如下修改。

【片断二】

师 :3/8+2/8、3/7+2/7、3/11+2/11这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 :都是同分母的。

(引向让学生举例子,得出算法。)

生2 :分子都是3和2,3+2=5。

师 :为什么可以3+2。

生 :因为分数单位相同。

师 :还可以3 ( )+2 ( )=5 ( ),括号可以填什么?

(生独立解决后反馈)

生 :3个苹果+2个苹果=5个苹果

生 :30+20=50

师 :那你是3个( )+2个( )?

生 :3 个 10+2 个 10=5 个 10

生 :3 个1/39 + 2 个1/39=5 个1/39

生 :3千克+2千克=5千克

生 :3厘米+2厘米=5厘米

……

师 :括号里填的有什么要求?

生 :要填一样的。

师 :为什么要填一样的?

生 :相同单位才能相加减。

师 :看来不论是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还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道理是一样的,都要相同单位才能相加减。

通过“还可以3 ( )+2 ( )=5 ( ),括号可以填什么”充分地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与兴趣,不仅有数的计算还有量的计算,学生们自觉地沟通了所学知识,将计算法则建立了模型,将算理的理解深入到了本质。

二、步步为营,做精练习

有效的练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学生的各种数学思维得到发展。然而,不少教师在练习的选择上通常只局限于课后练习与作业本练习,没有结合学生实际对课本习题进行合理的拆拼、组合、增减,所以常常出现问题才补课,事倍功半。做精练习就要紧紧抓住知识的本质,知识的要害,做到题题有用,练一得三,要拓展习题的本质点,让习题不仅仅是知识的巩固与运用,还应该是认知的提升,思维的发展,要拓展习题的发展点,与已学知识建立联系,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1. 明重点——设计针对性练习。老师们在设计练习时常常会看题选题,觉得题目好就拿来用,而没有考虑到学生实际,所以常常造成题目的简单堆砌,已经会的知识重复练,还没掌握的却没有练。因此,教师在设计时要借助对往届学生的错误了解,与学生之前学习的经验,针对学生的易错点设计练习,针对学生理解的难点设计练习,针对学生理解的盲点设计练习,更好地突破重、难点,理解掌握知识。比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约分是学生容易遗忘的,从前测中发现只有18%的学生能够主动的将结果约分或化成整数,因此笔者设计了“11/12-9/12”与“6/14+5/14+ 3/14”。约分这个知识点教材是通过例1“1/8+3/8”来达成的,考虑到约分是学生学习的重点,83在实际运算中常常被学生忽略,因此我将其改为例1改为“3/8+2/8”,让例题主要就承载算理的理解这一目标,而在习题练习中重点讨论,学生更容易记忆深刻。

2. 谋全面——设计全面性练习。课本练习是广大教育研究者紧扣教学大纲精心编写而成的,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蓝本,但是由于教材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体现的是教学中的共同要求,难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教师需要通过补充练习,使得习题内容既覆盖面全,又为后继学习作好铺垫,避免知识上的断层与出现问题后的反复补课,既花时间又收效甚微。

课本上有关《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缺少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的题目,这将是学生六年级学生学习分数乘以整数的基础,同时学生在之前学习分数基本性质时,将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分数大小不变时,也常常出现将分数直接乘以一个数,考虑到此,我们需要在教学时补充此题。而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中,问题情境都是求“一共”或“还剩”,只需要学生加起来或减去,没有设计一些需要同学考虑分数加法的结果大于1时可否这种结合实际情况的题,题目形式单调,思维含量较低。根据学生情况及之前的教学经验设计了如下练习题组。

3. 分层次——设计层次性练习。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条件不同,发展的水平也不相同,要为学生设计有层次的练习,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练习的层次既指习题与习题之间要有层次,比如“— + —、—-—、—-—、— + —+ —、— + —、1-—、— + —”这一题组就是从易到难。练习的层次也指同道习题的问题要层层深1211129515454545232717453146145143入。

图2这一题的3个问题对应着三个层次,第一个问题的猜一猜,让每个学生都能想出一个数,第2个问题的选择既是对第一个问题的补充与提高,又为解决第三个问题作了铺垫,通过1/4与9/20的比较,学生知道了如果其他类占每天播出时间的1/5 ,计算教育类节目占每天节目播出时间的几分之几,就要将1/5变成4/20。

4. 巧反馈——计算练习更有效。有了精心设计的习题,再加上智慧的呈现方式与反馈方式,就会激发起学生的做题兴趣,从而让重难点的突破更加有效,也会让课堂有更多有意义的生成。

(1)精设问题,凸显重点。计算练习的反馈普遍采用较对答案的方式,比如“1/5+3/5、4/7-1/7、11/12-9/12、6/14+5/14+3/14、4/5+ 2/5、1-2/3、4/5+4/5”这一题的反馈通常就是让学生报答案,哪里出现问题了,其他同学纠正,老师强调。这样的反馈方式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对于重点留下深刻印象。有时教师只要改变一下反馈要求,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如反馈上述题组时笔者问学生“你觉得这些题哪道最与众不同,为什么 ,”这样的提问就让学生去关注每道题的特点,也就更加容易达成目标。

(2)互动反馈,加深理解。报答案评对错的反馈方式太过直线化,这样的反馈既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又甚少有新的生长点,在反馈的过程中加入生生辨论,教师追问可以将学生的思考更深刻,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反馈4/5+2/5时,通过课件演示从圆形图和数轴两种媒介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加法的意义,解决了有些同学觉得和是假分数是不可能的或无法用图表示出来的困惑。对于“1-2/3”,教师追问“那是不是我们以后碰到的所有计算中的1都把它看成是3/3,应该怎么来解决计算中的这个1的问题”进一步认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实质就是相同单位才能运算。而“图2”一题教师也一改往日的用笔答题,让学生在猜一猜、辩一辩的过程中不仅复习了本节课的内容,还复习了估算,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建立了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初步认识。

由此,计算练习的反馈我们要创设更多的反馈方式,猜一猜、选一选、说一说原因、当医生找错误,方式的改变将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将会彰显出练习题更大的价值。

以上种种实施策略深得学生喜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在完成作业本的相应作业时只有6%的同学忘记约分,92%的学生全对,在六下学习《分数乘分数》时全班学生都能主动地借助图研究分数乘分数的算理,课后只有4%的学生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会受影响。

算理理解是计算教学的核心,只有让学生经历算法形成的过程,了解算法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提升运算能力。只有让学生不断地重构认知结构,将已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地比较、整理、合并、建立模型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建立清晰而又深刻的认识,也只有精心选择习题才能让学生的练习更为有效而有价值。这一堂课的锤炼让笔者对计算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尽管不同的计算内容有不一样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但相信吃透算理,做精练习应该是我们不变追求的目标。让计算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定会让学生享受到更多计算的乐趣,提高计算的能力。

摘要:计算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基本技能,也是解决众多数学问题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计算教学。在现实中,学生计算兴趣不浓,运算能力薄弱,这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学重算法轻算理、练习量大欠精”的现象有关。本文力图结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从“吃透算理”、“做精练习”等方面,阐述如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与兴趣。

上一篇: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下一篇:关于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