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现代散文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奶奶现代散文(精选9篇)

奶奶现代散文 篇1

在双河镇上有头有脸的爷爷,自是认为很没面子,不得不在保办公处搭铺住宿,假想若何才能按奶奶的请求挣回那些赌输的家产,然却遭到与爷爷常日里多有嫌隙的另一保长嘲笑说,一个被老婆赶削发门的人,还有才能去经商赚钱?

奶奶是双河镇上的名人,只要一提起“王三娘”,谁都知道那个踮着一双小脚、走起路来颤颤巍巍、措辞精炸鼓响的女人。

其实,奶奶不姓王,她姓戴,名全贞,只是因为跟了排行老三的爷爷,便妻随夫姓,改名王泽芳,“王三娘”的称呼便由此而来。说到“王三娘”,双河镇上的人大年夜大年夜多会有一种敬畏写在脸上。

在封建思惟根深蒂固的双河镇上,对一个女人产生敬畏,切实其实有些匪夷所思。当我亲历双河镇,接触了那边的长者乡亲往后,我才明白经历无数风雨的奶奶,绝对是一个十分优良的女人。

奶奶娘家富庶的背景,想来也是人们敬畏的根据之一。

奶奶经常嗟叹说,恰是这些骄人的财富,最终反而成了戴家的恶梦,大年夜大年夜舅公因为持续了宏大年夜大年夜的祖业而遭人嫉妒,解放后即便将财富交公,依旧被人谗谄为土豪而很快遭受镇压。

奶奶到了该出阁的时刻,戴家天然就选择了门当户对的王家。王家是书喷喷鼻家世,也拥有大年夜大年夜量田产和商铺,除了祖上出过举人之外,还出了不少秀才,大年夜大年夜多在双河镇上担当保长等最初级其余“行政长官”。最受后人钦慕的举人老祖,官放自贡县令,上任时代因为母亲病逝,遂而停官守孝三年,不曾想,在守孝期即将停止时,本身也染病而逝,再也没能回到惊堂木前。那身官服和顶戴,便成了王家的传家之宝,直到后来被充公焚毁。

作为一个大年夜大年夜家闺秀,奶奶的出嫁天然是风光无穷。说起那场婚礼,奶奶便会在高兴描述之后,微笑着眯上眼睛。每到这时,我们便不再打搅她白叟家,老是欲望她在本身美好的回想中多一些快活,也多一些幸福。

很多时刻,幸福地回想,也是跨越人生灾害的一种支撑。

读过私塾的奶奶时常在教导我们“忠孝节义”之余,念叨最多的.就是“十不”,即“不交匪类,不结恶人,不嗜烟酒,不参赌毒,不欺良善,不笑娼贫,不事奸险,不贪人财,不霸行市,不愧乡邻”。关于“十不”,奶奶从未说过出自何处,估计大年夜大年夜抵也是奶奶娘家的祖训,她不仅本身屈从,也请求她身边的所有人不克不及违背,父亲就是生平不嗜烟酒。

祖训的严苛,受到最大年夜大年夜震动的不是别人,倒是爷爷。曾祖父、曾祖母去世很早,爷爷年纪很轻就开端当家,并任保长,常日里爱好仗义执言,断人公平,因而人称“王公平”。只是爷爷也是本地最大年夜大年夜帮会——“袍哥”中卓有地位的当家人之一,免不了交朋结友,行走江湖,除了仗义疏财之外,还染上了的恶习。

奶奶当初并不知道爷爷好赌,只道嫁给了一个方圆几十里内响当当的人物纳福便了,便不干涉干与田产商铺之事,齐心专心一意相夫教子,做一个遵守妇道的“保长夫人”。直到宋家铺的人追债上门,奶奶才知道爷爷,也才创造本来属于王家的商铺和田产不是输了,就是送了人,常日里温柔贤慧的奶奶再也没法顾及大年夜大年夜家闺秀的形象,一怒之下将爷爷赶出了家门。

奶奶说,假如不将赌输的家产挣回来,就别想再踏进家门半步!并且说,假如再创造爷爷介入,奶奶就将带上父亲回到娘家,永远不与爷爷会晤。

为争这口恶气,爷爷伙上在刘湘军中担当连长的二爷爷以及照样少年的幺爷爷,一路远赴西昌,做起了山货生意。据后来幺爷爷回想,他们在西昌的生意做得相当红火,因为爷爷等人讲究信义,深得本地商贩的好评,是以生意越做越大年夜大年夜,竟然引起了强盗的留心。成果二爷爷在西昌盐源收货时与本地强盗火拼,惨去世在枪口之下。正在患病的爷爷为了找回二爷爷的尸首,与幺爷爷一同进山,却遇大年夜大年夜雪封山出不来,病去世在山洞里。

其实,奶奶令人敬佩的一面,还有她的精明与倔强。

奶奶现代散文 篇2

一、读, 发现美

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设定, 每单元文本需精讲两篇, 略讲一篇, 学生自读一篇。不管学生对文本是如何体验, 教师只要把自己准备教的东西讲给学生就行, 学生只需要配合老师记下一些“重要”的知识就行。一篇篇精美的文章就这样让老师揉碎了喂给了每一位学生, 散文的美感大概只有老师才知道, 至于学生, 学了半天散文, 只记住了一句话:“形散神不散。”其他大概毫无印象。老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学生收获却少之又少。开放的教学模式则应该是让学生亲自读, 让学生自己从教科书设定的篇目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篇章、段落。

散文教学第一步是选择阅读。选择阅读是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兴趣, 在泛读整个单元文本的基础上选择某一点进行“精读”, 是一种由“面”到“点”的阅读。这种高度个性化的阅读以心理学中知觉的选择为依据, 可以刺激阅读的兴奋点, 从而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让学生自主研究所选文章好在哪里, 美在何处, 并能准确说明理由。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当然会认真阅读, 并积极思考, 当然就会发现美, 因为散文的美无处不在。

第二步是取样阅读。 (1) 教师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点, 选取出部分文章指导学生精读。 (2) 利用多媒体等相关教学用具, 从声音色彩情感等方面全面展示散文的魅力, 让学生充分感知美在何处, 然后根据单元教学的目标,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文章的美。教师选取这种由“点”到“面”的阅读,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显得很有必要。一方面它能保证学生在记忆库中存储足够的有价值的材料, 另一方面它可以训练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根据个体发展的需要撷取最美丽的知识浪花, 通过对“点”上知识的掌握, 了解“面”上的知识状况。

选择阅读与取样阅读的过程, 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也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让学生能够发现美, 并学会欣赏美。

二、议, 品味美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 让文章的美在交流过程中融入学生的内心深处。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 将选择相同文本的同学进行合理的分组,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内的交流学习, 要让组内每个成员都发表自己的见解, 然后互相评改, 互相补充, 以达到能够准确、全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首先, 从不同角度分析文本的美, 并由组长执笔将组内学生的见解系统地总结在一起, 从综合美的内容, 到讨论文章的手法, 以及由此感受到的审美情趣。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资源共享、疑难内化。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以一名平等的合作者的身份, 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 注意引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动参与者。整个预习环节, 各小组在组长组织下, 组内学生互相沟通, 互相讲解, 互相补充, 互相纠错, 来完成资源共享。对有争议或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 得出小组结论或提出小组疑难问题。

其次, 由一名组长代表全组同学到前面展示讨论的成果, 然后由组内学生补充, 接下来由其他小组的学生提出异议, 展开二次讨论, 分别发表对文章内容、散文中的手法及作者的情感发表看法, 进行补充与弥补, 在相互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争取达成共识, 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最后, 教师进行重点点评, 将学生的结论总结概括, 并就学生没有探讨的重要内容作必要的补充,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写, 创造美

学生感受到文本的美, 明白为什么美, 还没有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 更重要的是运用自己学到的方法, 进行自己的创造。

首先, 在模仿中创作。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 以读带写, 以写促读, 两者有机结合, 从而推进读写能力的综合提高。教师若能提高阅读兴趣, 并将兴趣寓于写作之中, 那么效果可想而知。例如学完了《故都的秋》, 学生感受了北国的秋的特点, 品味了作者展示秋景的方法, 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家乡的秋。学生觉得故都的秋景似乎并无特别之处, 但在作者的笔下却透露出无穷的魅力, 因此也都有了创作的冲动, 这时让学生描绘一下自己眼中的秋, 学生可轻松地展现出一幅幅别致精美的秋景图。

其次, 在创作中求趣。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及时的评价, 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同样能创造美, 有成功的喜悦。可以在班上让更多的同学展示其作品, 并让学生评出最优秀的文章, 然后出版在班级板报上,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 教学的目标很轻松地就会完成, 学生会渴望学习下一篇散文。

总之, 散文阅读的开放式教学, 尊重并鼓励学生在阅读探索中的独特体验和感悟, 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民主、宽松、开放的阅读氛围, 将阅读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摘要:教学改革要求阅读教学走出繁琐分析的误区, 实行开放式阅读, 让阅读教学成为培养学生个性, 丰富个体精神的最广阔的天地。本文就散文这一文体, 提出了一些的有关开放式教学的见解。

关键词:现代散文,开放式阅读,美

参考文献

[1]汉语言文学网.

现代散文朗读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散文教学;朗读;体悟感情

中国分类号:I26

散文本身都很美,生动的描景,清晰的叙事,精致的语言,隽永的思想,肺府的情怀等等,无不让人感念深深。作为老师在上课时就应该把散文的美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感悟到散文中的美,享受美,这才是散文教学深远的追求。现将自己的一些散文朗读教学感悟总结如下:

1.教会学生朗读的方法

1.1抑扬顿挫与节奏的变化

在朗读的技巧上,要注意吐字要清晰,发音要正确,这是朗读的起码要求。朗读还必须确定朗读的重音,重音一般是根据文章的思想内容、人物感情及作品的精神实质来确定的。处理好朗读重音与停顿,抑扬顿挫与节奏的变化,同时品味如何将作者在课文中蕴含的感情表达出来。尤其要求学生朗读时,更多地融入自己的情感。

2.朗读多种多样的形式变化

其次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充分发分调动情绪,所以有时全班读,自由读;有时让几个学生先读,相互比较;有时学生读,然后老师来读等等多种形式的参与,一比较就知道谁读的更有情,使学生很容易的被调动情感了,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理念了。再次读要读文本中重要的关键的语句,老师要适时的帮助学生找到这些句子,针对性的朗读,研读、点读,而且一定要放到语境中磨这些句子和关键性的词语,理解它们的意义和作用,这样才能发现文章的思想情感,作者的寓意之类。我想每个老师肯定有自己的方法方式的。

2.注重教师的范读作用

在朗读训练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或录音的范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首先从教师或录音的范读中获得对课文朗读的第一印象,他们会模仿老师或录音中对课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因此,教师对朗读的把握就要准确、规范、有感情,力求达到能丢开书本准确无误的朗读出来的效果。这样既能增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又能让学生在心理上加一把劲儿力争朗读和背诵。

3.从朗读中体悟感情

3.1自读自悟,感受美

散文是情的文学,有着诗一般的情韵和行云流水般的美。拿起朗读这个最基本的教学武器,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读自悟,感受美带给自己的冲击和对心灵涤荡般的快乐。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是特别适合朗读的美文,文章表现“爱子亲如天”的真挚感情,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遇下对父亲的倍加怀念之情。文章用平实质朴的语言直抒胸臆,感人至深。在朗读过程中师生可以共同讨论朗读方法,然后再分析课文。如:这里应怀着怎样的心情读?为什么?怎样才能读出懊悔之意来?在反复的揣摩作者写作本意的前提下修改完善自己的朗读方法,走入文本,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声音来再现文中情境,感悟作者情感。再由调动激情的朗读转入学生的现实生活调动学生生活中类似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表达的冲动。

3.2指导赏读,悟情境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重引导学生去赏读,去体会,从这些细致入微、富有特色的描写中,了解到作者对景物细致的观察以及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读出文章的思想内容,得到自己的情感体念。

譬如《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老舍先生把济南的冬天描绘得形象动人,它既不同于朔风中北平的“寒”,也不同于迷雾中伦敦的“暗”,又不同于烈日下热带地区的“热”,它温暖明亮,真得算个宝地。而冬天的济南又是如何一番景象呢?你看:老城、山水都“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如同一个婴儿躺在摇篮里,“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多么甜美的睡态!多么恰当的修辞!多么优美的语言!作者把雪后的济南描绘成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蕴意深刻,耐人寻味,整个冬天的济南就像是块“空灵的蓝水晶”,“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这一切无不细致、恰当地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无限美好。

3.3反复朗读,获真切感受

在课堂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用读去代替繁琐的课堂分析。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引导学生忘情地读,让学生对语言获得真切的感受。这种真切感受还会诱发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随着朗读的不断进行,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感受会更加细腻,并不由自主地往深层渗透,进而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例如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任何分析讲解都是苍白无力的,只有用心去诵读,品味那如诗如乐的语言,头脑中才会出现那曲曲折折的荷塘,出水很高的田田的叶子,零星点缀着的白花……进而领略荷塘优美如画的意境。

4.在理解的基础上,诵美文

读能加深理解,读一遍理解就深一层;同时,理解得准,理解得深,也就诵得更好,背得更快。这一环节其实是前两环的一个提高,是朗读的更高境界,即做到“心中有文,胸中有文”。倘若教师把前两个环节都落实了,那么有感情的背诵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这一环节中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一来死记硬背之后记忆保持的时间短,有的学生两三天之后就忘得差不多了。二来学生们只是为了应付老师检查背诵而背诵,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忽略了,结果能背下来的文章他们却连中心意思,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都不知。这种背诵只能说是肤浅的,没有实际意义。

5.提倡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每个学生的语感是不一样的,同一位位老师用相同的方法训练出来的学生的状况也会参差不齐。对语言的感知力强,语文功底深的学生在学习时会领悟、体会得更快一些,反之则亦然。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提倡个性化朗读,教会他们如何潜心去体会朗读技巧的运用。对这类学生教师要予以大力支持与鼓励,让他们在班级中起到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以带动全班朗读水平的提高。

在散文教学中采用朗读教学法,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地操练,学以致用,才能形成较为扎实的朗读感受和良好的朗读技巧。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妙,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更有助于在诵读中体会、学习观察自然的方法,学会用形象的语言描写景物。

参考文献

1.《我怎么样教散文》,马中胜,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03期

奶奶经典抒情散文 篇4

我奶奶的坐功是一般人无法比的。我小的时候,见到奶奶最多的状态,就是坐在小板凳上或者土炕上。她不扎花绣花,更不裁剪缝补,更多的却是坐着说话,而且是喜欢坐在一帮老女人中说话,说到高兴处,她会眉飞色舞,有意无意地透露一点儿我家的消息。

女人们一片哗然,而她在哗然中坐得更加端正,说得更加郑重,表情似乎也活泛和生动起来,整个人竟好像年轻了十岁。

一个老女人说,老大家,你怎么能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呢?另一个老女人说,我看你早应该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了,这不是明摆着欺负老实人吗?……

我看见奶奶的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不知怎么,她竟然有点得意呢?

我问娘,奶奶怎么这么喜欢坐在人堆里说那些话呢?

娘说,可不是因为她闷得慌?!

闷得慌?她为什么会闷得慌呢?我家这么多人围着她,她不应该闷啊!等到我长大了,我才确切地理解了“闷得慌”的意思,她也确实闷得慌。

爷爷死得早,她从四十多岁就开始守寡,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帮孩子除了吵闹就是打架,为饭食吵,为干活吵,更为未来的生活担忧。守着半大不小的孩子们,她又能说什么呢,说又能听她一句体己的话呢?漫漫长夜里的孤单泪流和皓皓白日里的人声喧哗,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这会不会也是人生的一种平衡,一种需要呢?

时间一长,娘就对奶奶有了微词,怪她只坐着说话,不起身干活。但奶奶说了,我就乐意这样,你管不着!

后来,娘就不愿理奶奶了,但毕竟两人还得在一起。于是,鸡毛蒜皮的事情来了,你怨我怨的毛段也来了。

同一个屋檐下,人与人风风雨雨几十年,有缘,有怨,更有情。在奶奶逐渐老去的岁月里,不仅娘原谅了她,想起了她的不易,就连后辈人都对她产生了依恋。老去,实在是人生中最最残酷的事情,但谁人不老呢?不止芳华凋零,青春不再,而是面对偌大的世界,你忽然成了垂暮之人!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谁能体会行将就木的绝望,独立街头的萧索,以及横躺在病床上的无奈……

娘试图从炕上拉奶奶坐起来说说话,但奶奶怎么也坐不起来了,她的身体已经发沉,沉沉地僵在土炕上,只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了,灵魂仿佛已飘到空中,而那些经年的往事,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风流云散,不见踪影了。

当我们将奶奶抬离土炕之时,我听见半空里传来一个声音:“原谅她吧,原谅她碌碌无为的一生,因为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乡村女人;原谅她吧,原谅她的贪和痴,因为她只是一个寡居的女人;原谅她吧,原谅她说话时所流露出的那一点点儿的刻薄,因为那只是她的一点小性情……

奶奶的七夕散文 篇5

第一次听七夕的故事,那还是在我小的时候。江南故乡盛夏的农历七月,那时乡村的夜晚真的很静,轻柔的风,从桑林穿行而来,近耳可听,村口那条小河欢快的潺潺流动。这个时候奶奶总要从堂屋中,搬出几把竹椅放在屋前的哂谷场上,奶奶的纳凉故事晚会即将开始!

奶奶并不识文断字,然而,她却有一肚子好听的故事。都是流传于江南乡俚间的民间传说,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对我这个懵懂少年来说,无疑都是新鲜神奇的。

星光闪烁,奶奶摇着大蒲扇,用并不纤小的手,指着天空告诉我说:“那条银色闪亮的是天河,天河那头住着织女,河这边是牛郎。每年七月初七,好多喜鹊会搭座天桥,让他们相会。”随着她话匣子打开,我才开始听说了,一个关于放牛娃和仙女间的传奇故事。多年以后,当有人问我:“最喜欢的中国民间神话是那个?”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牛郎织女”。我有些任性而执着偏爱《牛郎与织女》,长大后回忆起,这其中当然有被凄美诗意的浪漫情节所吸引的因素,但可能更多的却是因为我所知道的,关于奶奶年轻时丰富的生活经历。

奶奶是个慈祥而娇小的女人,土生土长的江南水乡人。我沒有见过爷爷,除了挂在墙上的黑白肖像,我几乎是没有印象的。听奶奶说:爷爷在刚解放时就死了。至于怎么死的,有几回少不更事的我,曾经问过奶奶,而她给我的回答,总是轻描淡写:“能怎么死的,生病死的。”在我挥之不去的印象中,每天给爷爷上两次香,是奶奶必备的生活程序。奶奶对爷爷近乎仪式般的虔诚举动,在我稚嫩的心头,总觉得爷爷与奶奶之间所发生的事情,并不会是那么样的简单。果不其然,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猜测是准确的!

爷爷和奶奶的陈年往事,很多时候我是听村上人的口耳相传,还有父亲无意中透露的片言只语。村上的老辈人说:自从一顶大红花轿,把你奶奶从江南水乡,抬到了现在江南的半山区,她一直就是这个家庭的主心骨。当时,你奶奶是十里八乡数得上的美女,今人惊叹的是,他们是当年少有的自由恋爱而结合的。爷爷家里是当地的乡坤,曾祖父有些田产,听说还捐钱盖过一个乡村小学校。因为,兼营着商贸买卖,作为少东家的爷爷,也时常往返于江南水乡一带。也许是缘分,或许是命运的安排,爷爷有次去收菱角还是鱼鲜之类的,却一眼相中了一个渔家女。一来二去,俩人不顾门第观念,断然地选择了在一起。至于里面的细节,有无反抗家庭干涉的抗争等等,由于时代的久远,叙述者也颇有几分模糊,只知道两个人爱的死去活来。曾经,爷爷为了要把奶奶娶进门,而扔下了生意不管,气得曾祖父为此生病躺倒在了床上。爷爷为什么执着地相中了奶奶,用他经常有些自豪地挂在嘴边的话说:“她唱的吴歌小调真好听!”我也曾经听过奶奶的歌声,非常优美动听,所以也就对人们的这些说法深信不疑

世事的变幻之大,无法让人用常理来猜度。五0年代,社会进入翻天覆地的时代。曾祖父因为扛了地主的“名头”,而被列为斗争的对象。其实作为爷爷,内心并不抗拒来自于历史潮流的冲击。因为读过几年书,稍通文理的他,深谙历史潮流不可违,只不过有些小聪明的他,认为只有参加革命工作,才能改变家庭状况。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爷爷自认为是个机会,所以,有些不自量力地要求参军,却由于家庭成分和年龄,他的这一愿望泡汤了。但另有一件差事,不期而至地降临到了他身上。乡上一个领导看爷爷做过买卖,能写会算,有可能是出于对爷爷的为人和乡里乡亲的缘故,就让他为乡上交公粮和物资盘帐,这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它的政治意义却非凡,据后来奶奶回忆,那几天爷爷高兴的整天跳进跳出。作为奶奶对于家中有这件好事,自然也是十分欣喜的。然而,却出现了意料之外的事情,结局完全是她所没有预测到的。

那年的夏天,我父亲只有十来岁,印象模糊的他,只记得爷爷那天出了远门就再也没回来。事情的真实情况是,不知为什么县上领导叫了爷爷,一块儿去北方押送物资。对于出这次出远门,奶奶是沒心理准备的,当爷爷临出门时,她塞上一件夹祆,并叮咛着:“北方冷,到地方换上!”其实奶奶并不知道,夏天时节南北方,温差并不大,可能在冥冥之中,奶奶觉得似乎应该送些什么给爷爷,才能心安。

爷爷出事的地方是在北方的一个小城,那天,据说沒几天就该是农历七月初七了。俗话说:“南人善舟,北人善骑。”在北方的.那个地方,有很多新鲜的事情,对于土生土长于江南的爷爷来说,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正是出于他的好奇心,根据回来送讯的人描述,那天从转运站完事后,本打算坐火车回家了,临上车时,爷爷看见一辆拉货的马车,非要上去骑一下。不知道是马受惊了,还是其它什么原因,它竟一路开跑了,一下子就把爷爷甩了下来。更可怕的是,那辆装满货的大车,重重地从他身上压了过去。就这样,爷爷鲜活的生命就此留在了北方的那个小城!

现在我无从猜测,或是去臆想,奶奶当时知道爷爷噩耗时的情景。自从知晓了这一段往事后,我对奶奶为什么经年累月雷打不动地每天爷爷上两次香,且燃香悬举永远向北方的举动,有了深刻的理解。对于每年在七月初七的日子里,奶奶照例要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也有了更浓厚的情感回味。有一年的七月初七夜,奶奶指着天上的银河说“那颗最亮的星是你爷爷,奶奶死后,也要上天和他相会的!”对这句话,我已感觉不到那么突兀了,因为七月七是爷爷的忌日。只不过这个忌日,在很多年光阴流逝后,给奶奶赋予了神圣与美丽的光芒!

关于奶奶的抒情散文 篇6

爷爷只活了三十出头(奶奶生前也不知道他的准确年龄),我现在都比他老了。我怀念爷爷,总是和过去的我重叠:一年之前,我的泪水被母亲坟头的火焰烧得滚烫;十多年前,奶奶紧紧抓着我的手,她在借助我的力气,和死神进行着最后的拔河。

多年以来,我一直在想奶奶弥留时候的情形,奶奶活了82岁,那是我看见的唯一一个老人的晚境(母亲62岁去世,她多么年轻)。

对死亡的恐惧,使她放声大哭,她喊:“抓紧上医院啊……我受够了,给我买个药(她的意思是安乐死之类的药物)吧……”她的喊声是刹不住的车,径直撞击着我们的五脏六腑——我的伤口至今没有愈合。“买个药一喝,你一走了事,还让他弟兄俩(父亲和二叔)在村里怎么见人?”是一位郝家奶奶的声音。可怜的奶奶,她强撑着羸弱的病躯和内心的惊悸,即使离开,也让子孙们落个孝名。这时,她看见了我,确切地说,她的一只手伸向了我(骨瘦如柴,是时间带走了她的水分)。“上海(我的乳名),”她分明是在哀求,“我想见见孙媳妇,哪怕领来一个骗骗我,也行。”我抓住奶奶的手,却无法带着她,逃离死亡的悬崖;也不敢松开,生怕奶奶一下子跌入亘古的黑暗。

事实上,95年我已经26岁,当时是全镇小有名气的青年教师,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的居高不下,使我在个人婚姻上也苛求着高质量,就像声母“h”,只有在喧喧嚷嚷的声音中,找到唯一的开口呼韵母“ao”,才能组合出一个响亮开阔的音节:“hao”。我喜欢“hao”的声调“ⅴ”,我喜欢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潇洒地打着“ⅴ”。这是成功的符号,蛰伏着神性的启示。我对婚姻理想图景的向往,使奶奶临终也没有看见家族的播种机找到一块温润的土地,哪怕只是一个耕耘的表象。

我辜负奶奶的那一刻,注定我不再是一个好孙子。在度过了婚姻短暂的甜蜜之后,我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疲倦,我夜晚的激情,宣泄在表情天真的文字上。就像童年时奶奶给我的水果糖,我一口就吞了,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只能对着花花绿绿的糖纸,发呆;一枚坚硬的糖块,也从此成为我身体里无法消解的症结。

可能是路在不断拓宽的缘故,我记得,路的两边一直是一些年轻的白杨,笔挺且英俊,春天的时候吐出一些鹅黄的叶子,到了冬季,就是一只从地心深处探出的手,呼唤着风,和节日般的落雪。怎么能不拓宽呢?它从奶奶的小脚下生长,手推车自行车摩托车农用车小轿车就像越来越粗壮的玉米,它们的伸展改变了一条小路的宽度。

我必须无数次向西,清明、中秋或者春节。按照交通规则,我的和奶奶的脚步是相向而行,我不能修改她的脚印。短短的二里路,是一个过程,我从棉花走向麦苗,然后再从麦苗回到棉花。我记得春天的棉花,前后间隔30cm,左右相距70cm,它们整齐的步伐迈进了秋天,枝条纷繁错落着,肆意盛开的棉花没了行距株距的约束,它们的路线四处伸展,仰着笑脸,一朵一朵,呼应着天上的白云。深秋的麦苗条播的时候,是一把一把随意撒出去的,它们一长出来就非常团结,队列整齐,在棉花的鼓舞下,走向冬天。仿佛宿命,一种棉质的温暖守护着麦苗的童年。

似乎我一生下来,奶奶就老了。奶奶用她的衰老,阻挡着我们的衰老。她清瘦的脸庞,模糊成了一种气氛。她深具故事感的皱纹,深刻着我对往昔岁月的记忆。

奶奶改嫁不久,大伯就得了一种“大肚子”病,死了。大伯死的时候才11岁,正是扛着红缨枪满街跑的年龄,却在一天早晨睡在院子里的杏树下,下面铺了一张废弃的苇席,上面盖的不是棉被,是一个装过玉米也装过大粪的篓子——大伯姓刘,要等西朱耿的长辈来料理后事。那是一个四月天,我父亲钻出被窝慌慌地去小解,却看到了倒扣的篓子,他好奇的手僵在半空——被大人喝住了。父亲当时没有意识到,他已经成了刘家的独苗,郝家的大哥。大伯小名叫东来,他到死也没有自己的大名。有一年春节,我在西朱耿给死去的活着的长辈磕完头,翻阅家谱,居然发现没有大伯的名字(按照祖上规矩,夭折的孩子不入家谱),我心里又堵又胀,是一种大面积的难受。大伯是一株麦子,他举起的麦穗被老鸹叼走了,或者植株遭遇着当时无法治愈的病虫害,偌大的麦田,没有谁去在意一株麦子的消失。

大伯的去世,使奶奶陷入了无边的空洞和持久的痛苦。我父亲的姑姑也质疑着奶奶的改嫁,无奈奶奶已在东朱耿结婚生子,老姑一怒之下,把我父亲拽回了西朱耿。西朱耿已经没有亲人了,父亲只好寄居在我的一个本家爷爷那里,我爷爷是独苗,最近的本家爷爷也快出五服了。父亲在西朱耿生活了半年,给人家刷碗看孩子:在锅碗瓢盆的喧闹里,父亲孤苦无依;他哄着别人的孩子,心里想着自己的母亲。春节一过,父亲就逃回了东朱耿,东朱耿有他的家,母亲在哪里,那里就是家。这是经年之后的一种感情认同。

失去大伯,是奶奶一生的疼痛。奶奶把大姑送人做了童养媳,然后领着大伯抱着父亲,改嫁,只是为了保存刘家的香火,大伯却是一缕轻烟,无声地飘散。经历丧夫亡子之痛的奶奶,给予了我们晚辈成倍的关爱。我和妹妹,就是她头上的网包和簪子,隔一会儿就喊一声,摸一摸还在不在。那是一个大人们忙着从树上地里寻吃觅食的时代。有一次,我和妹妹在家门前的湾塘边玩耍,我们小心地往水里走,但水很快淹没了妹妹的身体,我急急地喊人,奶奶像从家里飞出来一样,跑到水里抱起了我的妹妹。从那以后,奶奶禁止我下水。夏秋季节,每次放学回来,奶奶就轻轻捉住我的一条胳膊,用她的食指小心地在上面划一道竖杠,如果竖杠是明显的白,她就认定我下水了,很生气地找父亲告状。看到父亲挥起巴掌,她却挡在了中间,我趁势缩在奶奶的身后,心里有些害怕,也觉得好玩,很像童年的一种游戏:老鹰捉小鸡。前面有奶奶罩着,我不怕父亲的凶狠。

我不知道奶奶什么时候信佛的,“不受磨难不成佛”,这是她挂在嘴边的经典。只要家务活一忙完,奶奶就念念有词,她念佛的时候满面红光,眼睛微合,她整个人生活在内心的图景里。看着皱纹无限舒展的奶奶,我忽然觉得,早年的坎坷,在奶奶眼里已是一片平坦。

我1987年考上师范学校,却是文革以后东朱耿村第一个通过考试走出去的学生。父亲很高兴,向村里人大谈教子经验:不受磨难不成佛,只要放假,我就使劲让学刚(他在公众场合开始称呼我大名了)干农活。每每听到父亲这样说,我就想起我的奶奶。不由自主。

是初中的第一个秋假。父亲让我用手推车往家运玉米,一个来回8里路。第一趟还可以,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到第二车的时候,两个篓子像绑在了腿上,前进几步,已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整个身体好像都在蒸发。这时,我看到奶奶站在村头,她一把夺过车子,一双小脚迈起步来,就像铁镐开采荒地一样,细碎,紧簇。回到家,我洗脸喝水扇蒲扇,等奶奶卸完一车的玉米,我肩膀搭了毛巾,再次挺进田野。在父亲用剧烈的劳作教育我以后不扛死锄(农村对一辈子务农的一种说法,含贬低意)的时候,是奶奶用尽心力的疼爱缓冲了父亲近乎摧残身体的教育。

我说,是爱,是亲人的爱催生了我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至今不减。

如同填写性别一样,我总是在籍贯一栏上信手写着:临浯镇东朱耿村。

许多年以前,奶奶一个果敢的举动,决定了我的出生地。我情愿把我的籍贯和出生地混淆。我的母亲也在东朱耿出生,她像老早就等着父亲了,等着我。

现代回忆散文的心理学解读 篇7

主观方面, 回忆性散文是作家的亲身经历在思想中的沉积和提炼的结果。作家在生活中独立思考人生问题, 逐渐形成一种社会认识。鲁迅写《朝花夕拾》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所以, 回忆百草园的花花草草、长妈妈给他讲故事……1926年, 鲁迅已经人到中年, “三一八”和“四一二”惨案的发生, 使鲁迅悲哀痛苦, 此时回忆便成了他心灵的避风港, 在那里他找寻着人性的爱与美所给予的温暖。他回忆童年天真烂漫的时光, 掏出心底那些珍藏许久的往事, 慢慢咀嚼, 从而有了对生命的追问。

客观方面, 社会的变革和作者生活环境的变化使作者形成心理落差。鲁迅留学日本而思念儿时的故乡, 而作《朝花夕拾》。巴金经历了文革, 从而有了那本说真话的大书——《随想录》。社会外部环境是促发作者心灵思考的助推器, 也是形成文学审美的资料库。外部环境可以给作家心灵的启示, 成为作者写作的动机。一个场景, 一个人, 一段话, 一件事都可以给作家带来或喜或悲的内心体验, 尤其是过去的人和事, 遗失的美好总会带给人淡淡的忧伤, 或怀念或感动, 留在记忆中的肯定是当时触动人心的东西。

二、回忆性散文的分类及特点

回忆性散文的主题大体分为四类 :1. 追忆童年。如鲁迅《朝花夕拾》、茅盾《我的小学时代》。2. 思念故乡。如茅盾《可爱的故乡》.3. 难忘旧事。如《记一辆纺车》。4. 怀念亲朋。朱自清《背影》、《儿女》, 艾青《忆白石老人》。在学术界对于散文的分类比较驳杂, 人们对于散文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 散文就是作家对于自我生命形态的叩问和咏叹 , 在美学层面形成一种对话方式, 诉诸读者一种审美感受。散文可以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种形态, 无须写人却又不可避免的反映着人。

散文文体具有独特的美学规范和文体属性。记叙散文主要侧重于人的经历, 然后把经历和感受通过作者思想表达出来。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经历都可以作为散文来表达, 散文更多的是一种文学沉淀, 尤其是精神层面的独特感悟。精神建构只有和社会发生关系, 形成价值观念后才能从思想上反映在文字上。散文的叙事是拔高式的叙事, 区别于小说。而且, 散文是片段式的, 不连贯的, 不追求完整性, 但这些片段的背后有统一的思想主宰。

回忆性的记叙散文主要是回忆主体生命过去所经历过的事。主情性和写实性。回忆部分采用叙事的写作手法, 并有明显的时间标志。如“大概是三十年以前吧”“九年前的这些日子”。一个作家有几篇作品有连续性或互补性。如茅盾的《疯子》、《阿四的故事》、《小三》, 都是对作者儿时的邻居阿四, 小三的真实回忆。回忆的内容必须是在回忆主体人生留下深刻印象的, 人或事件本身涵盖的韵味能够在未来的人生旅程中经常回扣回忆主体的心灵。直接影响着回忆主体对生活的判断。回忆性散文中的人或往事具有失真的特点, 随着时光的流逝, 作者的经历会附加在原来的经历至上, 从而构建新的审美架构。失真是带有时间性覆盖和遗忘。文学作品不是纪实的, 是作者在想象空间经过典型化处理而达到美学效果的加工品。无论是描写还是抒情都具有合成效果。

三、回忆性散文的价值

对文学的价值。现代回忆性散文非常朴素, 大多是不加雕琢, 返璞归真的情感流露, 比如萧红的《商市街》、《桥》等散文作品, 表达了命运的坎坷和早年的不幸, 成为了作家用生命演绎的一部血泪史。童年的不幸给作家的创作提供了源泉, 越是伤怀越具有感染力。回忆性散文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和对逝去的忧伤。从文本形式上, 参悟人生的优美语言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给文学无穷的力量, 从文本内容上, 感染读者与作者涕泪交流, 心灵相映, 祭奠历史的悲哀, 呈现不同时空的审美交错艺术。

对社会的价值。如《记一辆纺车》和解放区的革命人民反围剿联结起来, 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艰苦的岁月中延安的革命精神。巴金“讲出了真话, 我可以心安理得地离开人世了。可以说, 这五卷书就是用真话建立起来的揭露‘文革’的‘博物馆’吧。”茅盾《可爱的故乡》“我回忆这些往事, 想念这些故人, 是为了寄语故乡的亲人 :浙江是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的!踏着前辈的足迹, 高举四个现代化的旗帜前进再前进!”

对人生的价值。首先, 回忆性散文对人有激励作用。茅盾回想三十年前的武昌革命, 以及三十年中发生的几次大变革而发出感慨“回忆是辛酸的罢, 然而只有激起我们的奋发之心!”。其次, 回忆性散文启发人对生命的思考。如叶圣陶的《春联儿》回忆推鸡公车的老俞原本想在过年时把两头猪卖掉, 做点小买卖, 小儿子却死了, 大儿子在前方打国仗, 卖猪的钱只能给儿子做丧葬费。他叹道“唉, 说不得了, 孩子死了, 猪也卖了, 先前想的只是个梦, 往后还是推我的车子——独个儿推车子, 推到老, 推到死!”对人生的无奈, 作者给予乐观的态度, 拟了一副春联“有子荷戈庶无愧, 为人推毂亦复佳。”

摘要:回忆性散文是作家的亲身经历在思想中的沉积和提炼的结果。社会的变革和作者生活环境的变化使作者形成心理落差。回忆性散文的主题大体分为追忆童年、思念故乡、难忘旧事、怀念亲朋四类。现代回忆性散文对文学、社会、人生都具有独特价值。

关键词:回忆性散文,原因,特点,价值

参考文献

[1]丁文.“乡间风景”的发现——周作人早年文学观念与散文文体的生成[J].鲁迅研究月刊.2014 (05)

高中现代散文阅读有效教学探索 篇8

【关键词】高中;散文阅读;内容;思想情感

散文是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最多的一种文体,散文教学占据着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但是散文由于文体的自由多样、取材广泛等特点,使得相当长时间以来,现代散文阅读教学内容模糊,缺乏有效地策略指导,加之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学生接受的信息迅速快捷,更使得散文阅读教学处于低效之中。要全面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改变现实教学中的种种诟病,提高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确定高中现代散文阅读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很多一线教师将教学内容等同于教材内容,被教材牵着鼻子走。事实上,教材知识教学内容的重要成分,为教学提供素材,教师的教学则需要在教学理念下,根据具体教学要求对内容进行重构。一方面,要根据散文的特点确定现代散文阅读教学内容。散文相对于其他文体而言,更自由自主,重在表现自我叙写真情,展现作者的精神世界。因此,现代散文阅读教学要以作者为核心,强调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在散文作品中,作者一般有两种方式进行描述,一是直抒胸臆,直接向读者呈现他的思想感情,此时的教学重点理应放在细读文本上,细细品味和赏析文章的表现方式、写作手法。二是隐藏呈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此时则应将教学重点用来剖析对作者的复杂情感的认识和体验上。另一方面,要根据散文的审美特征来确定现代散文阅读教学内容。散文是一种文学创作,具有审美特质,或讲求意境、或抒发真情、或自由灵活、或构思巧妙,现代散文都能为读者提供审美的触发点。因此,现代散文阅读教学还要注重对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去欣赏美、体验美和创造美。其一,要认识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如在郁达夫《故都的秋》的教学中,作者将秋的悲凉作为美来细细欣赏,这与高中生的情感经验有较大距离,此时就需要借助对作品中关于秋的种种悲凉景象的描述,来引导学生对生命的另一种美的体验,将此作为该篇文章的教学内容。其二,对于大多数抒情性散文而言,要把对散文描述意境的分析鉴赏作为教学内容。其三,品读体味散文语言之美,领略作者独到的思想和作品优美的意境。其四,把握作者的情感流程,体味作者的艺术表现手法。

当然,根据散文教学内容的侧重不同,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抽丝剥茧,逐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一步,要区分文章是对作者哪一类型情感历程的记录,如《荷塘月色》主要是记录朱自清自己夜游荷塘时的情感变化历程。第二步,要找到文章的线索,对文章进行梳理,还是以《荷塘月色》为例,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梳理出作者夜游荷塘的行动踪迹,进而分析他在各个阶段所见景物的特点,追寻其情绪情感变化的轨迹。第三步,探讨文章描述手法之间的内在关联。第四步,引导学生对文章所述所写进行解读,强化学生对作者的认识和领悟,此阶段要注意多元化解读,鼓励大家畅谈自己的观点。在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剖析作者思想情感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适时的给予学生以引导和鼓励。一是,在教学中引入相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所处时代背景、甚至是文中有关人物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二是,要善于揭示矛盾,激发学生探究体味的兴趣。如《荷塘月色》中后面喧闹的蝉声和蛙声,而前面的描述确实那么宁静幽僻。让学生去揭示这种矛盾,逐步走入作者所描述的独处的自由自在。三是,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体验作者丰富的情感。

三、逆向推进,赏析散文的语言表现方式

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写作主旨。其次,讨论为达到目的,一般会怎么写,效果如何,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将大众平庸的表现手法与作者不一样的表述相对比,找到作者的与众不同。然后,重点讨论作者是怎么写的?他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巧妙构思。最后,进一步讨论“作者的写作手法究竟好在哪里?”在整个逆向推进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如下教学方法:(1)诵读。既可以大声朗读,也可小声轻读;既可教师范读,也可学生齐读;既可自由朗读也可比赛阅读。目的就是通过诵读,让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美,进而对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2)比较阅读。这种方法符合高中生的探究心理,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思考。比较又可分为类比和对比,此教学方法可以用于相近题材不同内容的文章的教学上,比如在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雨果《巴尔扎克葬词》的教学上,既可以类比同是悼词的特点和修辞方法,也可以对比其不同。(3)仿写对比。阅读是一个信息获取过程,通过散文阅读的教学,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进而提高其写作能力。因此,在现代散文阅读教学中要结合写作训练,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仿照作者的某些手法进行写作训练,进一步提高其对作者语言表达方式的理解。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要注意及时评价,引导学生评点自己的作文,共同分享写作经验。

结语

为了使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更加有效,教师应该遵循一般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并结合散文文体的基本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灵活的将诵读、资料引入、感悟体验、探究讨论、类比对比等教学方法有机组合。

【参考文献】

[1]吴忌.散文的阅读深度——略谈高中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M].语文学习,2012, (4).

[2]闫峪铭,董正夫.散文鉴赏方法之我见[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学教研版,2010, 26,(12).

情感散文:奶奶的小脚 篇9

奶奶生于20世纪初,三寸金莲似的一双小脚是哪个时代的女人的鲜明特征。

想起奶奶的那双小脚,我就诅咒那愚昧万恶的封建社会,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帝王社会里,妇女是没有丝毫社会地位的.据传妇女裹脚始于唐朝.南唐后主李煜,这位儒弱无能的皇帝,复国无望,成天在那儿“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天与妃子宫女混在一起,等着灭亡的到来.宫中妃子,争相向皇帝献媚.其中有一位妃子,别出心裁地把自已的脚用布缠起来,缠得很紧,一双脚看上去似三寸金莲,走起路来一摇三摆,因为疼痛,又紧皱双眉,见了皇帝,又相勉强笑一笑,那李煜见了,真是又疼又怜,于是就特别地宠爱这位妃子,后来竟让她当了皇后.这事一出来,宫中所有的女子,全都学着她的样,也裹起小脚来.后来,凡寻找民间美女,均要看脚是不是小的.这样就造成了当时一种时尚,凡大脚女人就是难看的妇人.全国的女子,不得不也全裹起小脚来.因一个昏庸皇帝的喜好,引领了数千年审美观念的畸形变革.也折射出男权社会的疯狂与野蛮.

仔细想来裹脚是十分愚昧和残忍的,把一双美丽的大脚生拉硬拽地揉捏成米棕状,四个脚指头被硬生生折叠一百八十度压在脚底板下,长期的挤压四个脚指深深地扣进肉里,磨出厚厚的老茧.脚背高高隆起,致使严重畸形.不能象正常人人一样,走起路来象木偶,一摇三摆,没有缓冲,没有弹性,没有安全感.

记得小时侯看到奶奶那双异样的小脚,我就很天真地问奶奶:你干吗要把脚裹成那样,难道不疼吗.奶奶说:“那时候的女孩子一到七、八岁左右父母就逼着裹脚,女孩要是一双大脚那是非常丑的, 是走不出家门的,以前谁家找媳妇,先看是不是小脚,脚越小越美丽.裹脚非常痛苦,要持续几年不能正常走路,疼的很.” “小脚一双,眼泪一缸”。

小时候我偎在奶奶的脚头睡觉,总喜欢用一双好奇的目光欣赏奶奶的那一双“残疾”小脚。奶奶十分珍爱她那一双小脚,整天用一块长长的布条裹的严严实实密不透风,无论是寒冬还是炎夏都是如此。尤其是到了夏天,脚被厚厚的布一层一层裹将起来,一天下来那种味道是可想而知的,脚要受多大的委屈也是不言自明的。人们用来形容某人的文章长且空乏无物,“像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比喻十分贴切。我曾不解地问奶奶,“你干嘛要吧脚裹的那么严,起床后裹,睡觉前还要裹,就不嫌麻烦吗?”奶奶是旧社会过来的人,受过去的传统礼教熏陶,思想十分保守,封建意识强,她说“过去女人的脚是不能被男人看见的,如果被男人看见那是十分不雅的,要羞死人的,所以就要用布裹起来。”后来我才理解到奶奶天天裹脚,不仅是不得已而为之,也是传统的观念使然。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奶奶才彻底把裹脚布扔掉换上袜子,奶奶的那双脚也才得以重见天日,获得彻底解放。

然而,就是奶奶这双孱弱的小脚,承载着我家的命运与希望,艰难地跋涉了一个世纪,淌过贫困,涉过艰难,踏过疾劳,越过歧视,迈过屈辱。

早在父亲孩提时代爷爷就抛下奶奶和父亲撒手人寰了,奶奶信守从一而终的古训,带着父亲孤儿寡母艰难度日,奶奶坚守一个信念,一定要把父亲养大为爷爷续香火,这样才能对得起死去的丈夫。就是这样一个朴素而原始的理想信念支撑她在人生的渊谷里攀爬,无论前面是怎样的沟壑险隘,荆棘沼泽她都不言放弃。在封建势利的旧社会,一对贫弱交加的孤儿寡母是没有人看得起的,周围尽是白眼、鄙视、欺辱。奶奶生性要强,她那骨子里永不服输的坚强品格在世俗的刺激下得到彻底迸发。奶奶教导我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无论到任何时候,别人可以看不起你,自己不能看不起自己,只要自己内心足够强大,别人是击不垮你的。父亲幼年多病体弱不堪,在七、八岁时患一种过去叫“长石”现在叫肝炎的病,骨瘦如柴,肚子大的像孕妇,用奶奶的话来说“你爸是从死人堆里拣来的”。奶奶踩着一双小脚背着父亲深一脚浅一脚,高一脚低一脚地四处求医,求神拜佛,其间不知遇到多少艰辛与屈辱,后来在我稍大一点时,奶奶每当忆起这段往事时,不胜辛酸地说“我的眼泪都是那时哭干的”。也许是奶奶的执着与坚强感动了上帝,后来遇到了一个好心人,家境富余,在当地是个大户人家,他认我父亲做了干儿子,在他的接济下奶奶始终没有放弃给父亲看病,终于苍天有眼,奇迹发生了,父亲的病居然好了,父亲的病愈对奶奶来说意味着生活的风帆重又扬起,黑暗的岁月闪现光明。我家这盏频于熄灭的灯重又燃起新的希望。

在我的记忆里,奶奶从来没有向命运低过头,她是个无比睿智、乐观、坚强的人,不管生活中遇到怎样的风浪与挫折,一双小脚在强大的内心的指挥和引领下,始终沿着自己的追求和信念顽强自信地行进在人生的风景线上,步伐是那样的坚定而自信,甚或是悲壮而自豪。在近一个世纪的操劳里,使我家从苦难的深渊走向繁盛之路。

后来在我工作后的多年里,每次回家看她,给她洗脚剪指甲,脑海里就会浮现抹不去的历史剪影:

在去集市的路上,奶奶挑着一担从自家树上裁摘下来的柿子,机悈而吃力地走着。

在我家门前的沟坎河畔,奶奶拿着镰刀在靳棘丛中收割杂草。

在菜园里,奶奶弯腰曲附身打理青菜果疏。

在漆黑的夜晚,奶奶抱着染病的爱孙艰难地行进在求医的路上。

在大雪封门的严冬,奶奶踩着没漆的积雪去柴垛捡柴。

在尼泞的乡村小路上,奶奶冲破雨帘在茫茫旷野寻找丢失的鸡鸭。

抚摸着奶奶的小脚,感激与心疼的泪水就不自觉地流淌。是奶奶的这双小脚载着我家踏破千辛万苦,穿越漫长的苦难邃道,到达今天的幸福此岸。

奶奶到了晚年,看着满堂儿孙,脸上总是洋溢着骄傲与自豪,甜蜜与满足。

上一篇:历届美国总统演讲稿下一篇:2023全国各地区高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