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1篇)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1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正如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所以,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自然人,也同样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又要求教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心目中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去培养学生的智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以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和熏陶学生,而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源于教师的心理健康。读了《教师心理健康》一书后,使我更加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是圣者——不会犯错;是权威者——具有比父母还高的权威力量。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所以,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通过读了这本书后,使我更加明白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2

一、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当前的教育现实是过多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 极度忽视教师的个体发展。日益加重的职业压力, 不断加重的职业倦怠和难以逃避的挫败感, 使许多教师陷入心理困境。据有关权威媒体调查结果表明:有88.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 4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 35.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 10.49%的教师存在“心理疾病”。因此,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已非关注不可了, 否则将会直接危害到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 教师工作压力大, 造成职业倦怠

具体表现为工作量满负荷, 节奏紧张。教师每天要准备大量的学习材料、教具;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学习进修活动;应对各种“评比”, 8小时内在工作, 8小时外照样在工作。甚至在一些寄宿制学校, 教师的上班时间几乎是24小时, 即使下班回家, 也要“身在曹营心在汉”, 记挂着学校的学生。常听教师们说:“最怕晚上睡觉时听到电话响, 肯定是学生出事了。”许多教师都是疲于应付, 教师说得最多的是“累”“烦”。久而久之, 往往造成教师身心俱疲, 会造成教师职业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逐渐降低。

(二) 教师工作环境闭塞单纯, 产生挫败感

教师在工作环境中接触的人主要是未成年人, 对社会变化不敏感, 不关注, 适应能力差;接触社会机会少, 较闭塞, 接触范围狭窄、信息少、交流少, 话题大多围绕细小、琐碎的生活小事。因此, 有的教师思想单纯, 遇事处理简单化, 显得生涩幼稚, 这也给教师造成极大地挫败感。

(三) 教育管理人员评价不公正, 挫伤工作积极性

在教师职称评定过程中, 有的单位人为地设置各种条件, 有所指向和侧重, 主观随意, 不够公正;在平时工作中少数管理人员对教师进行武断地批评, 横加指责;绩效工资发放标准不一, 主观随意性太大, 不能体现多劳多得的精神;而且过多的“评选”导致教师之间攀比现象严重, 人际关系紧张, 心理不平衡……以上种种都严重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使教师感到紧张、劳累, 感到心力交瘁。

(四) 社会贫富差距, 导致心态失衡

由于社会转型期, 贫富差距拉大, 分配不公现象严重, 教师这一职业一直是“清水衙门”, 一无权, 二无钱。饿, 饿不死;富, 不可能。有些教师在与别人比较时, 很容易导致心理不平衡。他们不再淡定, 不再把教师这一职业看作“灵魂的工程师”“阳光下最光辉的事业”, 不再以“园丁”“蜡烛”自喻。有的教师对待犯错学生不是“和风细雨式”的教育, 往往采而是用“狂风暴雨式”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现在甚至出现个别教师不思教学, 不思进取, 而是整天牢骚满腹, “怪话连篇”, 天天不是在生活中造谣生事, 就是在网上谩骂攻击, 大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势。

三、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

(一) 全社会共同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氛围

教师的压力远远大于其他任何职业, 所以, 全社会都要支持教师的工作, 理解教师, 尊重教师, 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职能部门应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威望, 加大投入力度, 改善办公条件, 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 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家长、学生应多一些理解与尊重, 少一些谩骂与攻击。全社会都应为教育提供宽松、良好的环境, 使教师能够安心工作。

(二)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教师心理健康

1. 强化师德教育。

烫伤幼儿, 学生大腿被拧紫, 强迫孩子吃痰……老师体罚、虐待学生的新闻, 现在屡屡见诸报端。不禁让人问:“现在的教育怎么啦?现在的教师怎么啦?”究其原因, 是教师心态的失衡、扭曲。而教师的心态有时反映了教师的师德问题, 因此, 学校应强化师德教育, 使每个教师真正做到视校为家, 爱生如子。

2. 适时引进心理健康教育。

有计划地组织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为教师制定心理知识学习计划, 并配备必要的活动场所, 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 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

3. 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

教师工作舒心, 生活称心, 才能创造性的劳动。工作上, 学校领导应深入到教师中间, 关注教师的劳动, 倾听教师的心声, 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教师;生活上, 要把教师的冷暖记在心上, 对教师给予理解和关心, 让教师感觉到温暖时刻包围着自己, 让教师的幸福指数增加。

由此可见, 关注并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应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工作。而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提高教师工作、学习、生活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 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 将有利于家庭, 有利于学校, 有利于社会。

摘要:教师心理压力过大, 职业倦怠造成他们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因此, 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的教育, 提高教师工作、学习、生活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 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 是现在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工作。

教师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篇3

教师子女是教育群体中的特殊人群,他们因为有做教师的父母,在学校中就有了一些所谓的便利和特殊照顾:教师的偏爱,享受特殊待遇。这些的确为教师子女的成才提供了捷径,但结果却与人们的普遍认知大相径庭。

我作为一线的班主任,又是孩子的母亲,对教师子女的成才非常关注。环顾周围的教师,我通过自己二十年的教学经历,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教师子女能成为优秀人才的很少。更奇怪的是,优秀的孩子相对集中在父母是教研工作人员或学校行政人员的范围里,而真正一线教师的孩子实不多见。为什么会这样?分析来看,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身为教师的父母,本身过于重视或者轻视基础教育,从而造成自己的孩子偏离正确的方向。

在我接触的教师的孩子和自己的儿子身上,我见到最多的就是两种教育倾向。一般来说,初高中教师对基础教育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势。这种思想倾向使较高层次的教师站在教育的更高点上,从而忽视子女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他们觉得小学知识层次较浅,不用下大工夫,这种思想或多或少会被孩子感受到,这就有可能直接导致孩子对自己的老师所授知识、所讲道理持怀疑态度。有关调查数据表明,中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自制力最差的时期,若在这一阶段的校园生活中没有一定权威信仰的支持,极容易形成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甚至偏离人生的正确方向。早期教育失败后即使作出再大的努力往往也无力回天。可见,教师对自己的子女早期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基础教育时期子女教师的充分尊重是非常必要的。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必须唤醒国人明白幼年的生活是最重要的生活,幼年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作为教师,更应明白这一点。可惜许多我的同行忘记了这一点。

另一种现象就是教师本身的优越性,带给孩子的不是真正的帮助,而是适得其反的作用。因为有同事关系,教师自然就萌生了得到照顾的想法。座位的安排,班干部的选拔,各项活动的参与,甚至是学业上的小灶,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这些无形的照顾使教师子女产生了优越感,缺点和不足被忽视或淡化,孩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还有可能造成同学间的矛盾。这些好心的照顾起到的却是反向效果,更有甚者一旦脱离这个环境就会因“失宠”而导致心理失衡。孩子是天真烂漫的,他们最需要和最懂的就是平等,任何特殊的对待都不会产生好的结果,这种教训在实际中屡见不鲜。

其次,教师角色转变不当,束缚了孩子的个性发展,这也是教师的孩子心理成长的问题之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孩子在家的心理角色和在学校的心理角色是截然不同的。在学校,听话乖巧是衡量学生的一条重要尺规,这种判断的标准使得大多数教师在思维上有一种定势,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像班上某个特别难教的孩子一样最终成为差或坏的学生。因此,教师对自己的子女格外严厉,要求孩子言行举止中规中矩,过于关注琐碎的细节,对孩子个性化的举动都视作大不敬,会不遗余力地对孩子进行教导,尤其偏爱说教。长此以往,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遇事也会更多地考虑困难的一面,他们关注细节过程比关注结果要强烈,对处理事情难度的预设会更为仔细,因而容易产生退缩情绪。再加上教师子女耳濡目染的都是教育成才的典型范例,本身存在压力和负担。父母过多的批评,加重了他们自身的心理焦虑,一些教师子女从厌烦到反感,性格中逐渐滋生叛逆,与父母之间的鸿沟增大,从而越来越难教育。

综上所述,教师子女的心理问题大多是教师职业和教师本人的心理造成的。因此在明确了造成教师子女心理问题的原因后,最重要的就是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弥补。

首先,教师本身的反思和改变是调整子女心理状态的基石。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这种榜样的力量能左右孩子的终生。如果一个教师只知教书,而与此相应的琴棋书画、弹唱说写、人生哲理等高雅情趣和智慧都不能进入他的现实生活,那么,对孩子而言,当教师的父母并不能凭借自己这份职业魅力惠及孩子,孩子也不会以父母是教师为荣。因此,做一个阅读型的教师,做一个有高雅志趣的教师,不仅对学生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孩子有着固本培元的作用。孩子无论在哪一个成长阶段,父母都能以一个真正的教师的高度跟孩子沟通,那么,无论多么平凡的孩子都会脱颖而出。

其次,在具体的事件中,学会与孩子沟通,将阳光乐观撒入彼此内心。

我是教师,也是家长,无论谁的孩子,都是国家的财富,培养他成才是我的愿望和责任,直到那件事情后,我才明白孩子的心理状态远比其他更为重要。

一直以为自己作为班主任是成熟的和成功的,那么多的孩子在自己手中成长,轮到自己的孩子了,内心的激动和渴望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敏感和矛盾,既希望孩子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成长,又担心自己的身份给他带来负担和不必要的麻烦。还好孩子在班级内一直都很顺利,他没有骄纵,没有桀骜不驯,学习在年级虽不是排名第一,却也名列前茅,乒乓球打得好,羽毛球打得好,运动场上阳光舒展,关心班级、关心同学、沟通能力强。于是当轮到儿子参加市级优秀干部的选举时,我对结果很是期待,而他自己却显得淡然。直到临选举前的晚上,他才一边说笑一边不太认真地练了两遍,倒是我显得紧张,一次次督促。

终于到了第二日的中午,选举结束,我没有立刻去问结果,而是走入教室察看孩子的脸色。他竟然直言不讳:“妈妈,我选不上,我的对手太强。”

我的心一瞬间冰凉,脑中一片空白,来回思考:我该怎么办?儿子该怎么办?无语的我默默地走出教室,调整情绪,将课上完。

我回到办公室,思想停滞,只是想如何去与儿子沟通,能将伤害降到最低点。时间在焦虑中流淌,儿子放学了。背着大书包的他施施然出现在我的面前,一如既往,坐在我的对面卖弄,拿出竞选稿,自言自语:“唉,失败呀!技不如人!”

我感到一丝心痛,暂时压住情绪,轻声细语问道:“你很上火吗?”

“没有!”爽快的男中音瞬间传出,“我学习本来就比不上他,活动参加也不多,选不上是应该的。就是有点可惜。我的稿准备得不认真,早知道好好写写。”儿子长满青春痘的脸显出稚气。

我的心略微放松了一些,试探道:“如果没选上,你会怎样?”

“我也不靠这五分上重点高中,自己努力就行。初三还有机会的。”儿子的那种坦然让我感觉到自己的狭隘和小气。一切就在谈笑间隐没于暮色中。

回想自己面对荣誉的患得患失,面对教师子女的特殊化,面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我才发现囿于自己的思维,将他定位于教师的子女就必须享有一些特权,当这些特权消失以后,心里就失衡、伤心、不满、委屈。谁规定教师子女必须与众不同,必须有特权呢?我的确低估了儿子,儿子告诉我:平等不是口号,而是内心的坦然。儿子让我的教育观念又前进了一步!

当然,调整教师子女心理的方法各异,但是身为教师,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必须把对自己的子女教育问题当做重大的人生课题来对待。要客观对待自身的工作环境,变劣势为优势,为教育子女多出一份心力。

现实生活中,有一位过来人说:“再优秀的老师,如果自己的子女没有教育好,其优秀的程度都是十分有限的。”把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揭示出来,藉此与所有的教师同行共勉:先成为好父母,然后才能成为好教师。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育文中学,大连,116000。该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副理事长单位)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4

肇庆市德庆县武垄中心小学

梁群嫦

2010年10月13—15日,这次我有幸参加了肇庆市举办的第二十四期(德庆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C证教师培训。通过培训学习,使我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对我来说,这次的培训意义重大,对我今后的工作也具有很大的帮助。本次培训我认真聆听了肇庆教师教育学院黄曼娜老师、肇庆市教师进修学校张颜老师、肇庆学院教育系廖结敏老师、肇庆市第十二中学梁雄斌校长多位专家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今学年我担任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下面我就这次培训活动谈谈本人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辅导的一些体会。

一、学生学习数学科存在的心理困惑

在班中,有个别同学曾经对我说,数学科太难学了,的确,这是现实存在问题,与低年级相比,高年级数学内容增多,难度增大,教师教学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换大,教师的辅导减少,学生相对的独立性增强,还有的学生的适应能力差,表现出学习情感的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数学学习成绩下降。而且由四年级开始,小学知识量不断增大,随着所学知识的日益丰富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在数学科课堂教学中由较多运算比例向数形结合比例较多方向发展,教师已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只能突破重难点。还有新教材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归纳、创新的能力更高了,许多学生不愿意动手、动脑,畏难情绪重,不喜欢学习数学,出现抄袭作业,或者随便写写应付检查的现象。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个别同学成绩自然越来越退步。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可是,这样不动手练习,一到考试可一做就错且速度之慢,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二、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辅导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辅导。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有一定数学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关键是在数学教育过程中能否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教育。传统的数学教育过程注重于知识的传授与解题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学习数学方法、身心发展的全面引导,致使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习效率很低,特别是个别女生,如果不从心理上解决心结,将影响着数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可见学生学习数学心理辅导在数学教育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应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辅导观,从“学生辅导就是帮助学生解答疑难,改正错误”等狭隘的观念中解脱出来,更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辅导。因此,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是极为重要的。几乎每节课我都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我的具体的做法如下:

1、学习兴趣培养的辅导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它表现为人力求认识和获得 某种事物,并且力求参与相应的活动。兴趣通过情绪反应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积极性,即凡是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和工作,人就会觉得心情舒畅和愉快,效率也较高。相反,如果是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则可能心理动力不够,缺乏激情,效率也就较低。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兴趣和情绪的左右,因此,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进其学习的效率。心理辅导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兴趣对学习的影响作用,了解自己的学习兴趣情况,培养对各学科知识学习的兴趣。辅导方式采用讲述故事与讨论,自我测查与团体活动等。通过活动,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兴趣并非与生俱来,真正的兴趣是后天培养而得来的,同学们对于自己喜欢的课程或活动,要经常去从事对于自己不喜欢的课程或活动,也要尝试与参与,逐步培养兴趣,使自己的学习更加努力获得更大的进步。

2、学习动机增强的辅导

动机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动力,它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成效:它能起到①激起学生的学习行为;②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引向某一特定目标;③维持、增强(或制止、减弱)学习行为。可见,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成就动机、交往动机和求知欲所构成,增强学习动机就意味着树立正确的理想抱负、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和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心理辅导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成就动机对学习的影响;了解自己的能力与抱负水平;了解树立恰当的抱负水平,激励学习动机。心理方式采用教师进述故事与学 生讨论,学生角色扮演与自我测验。通过活动,学生明白了要保持适当、较强的成就动机,必须建立适当的抱负水平,即抱负水平必须比自己的一般水平要高一些,这样才能激发自己的潜能,取得成功感;但抱负水平不能只求远大、宏伟而脱离自己的实际,这样只会使理想成为幻想,或使自己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的打击,反而会因此削弱自己的成就动机。

3、端正学习态度的辅导

态度是个人对他人、对事物的比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学习态度则是学生对学习所持有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他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定向选择。对学习持肯定态度的学生,有较强的学习愿望,他总是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自觉地学习,从而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对学习持否定态度的学生,则对学习没有积极性,他不能自觉地认真学习,而总是比较消极地接受学习。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辅导方式采用老师讲述故事与讨论、自我测查与角色扮演。通过各种活动总结出消极、被动的、依赖、马虎的学习态度都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只有积极、主动、独立、认真的学习态度,才能高效、深入地学习,并掌握所学的知识。

4、心理辅导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如何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正确地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与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呢?我的做法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由于受不同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对某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例如:我班梁小根同学是一位不多说话,学习成绩很差,经常违反纪律。我找他谈话,他只低下头。没答我的话,我问其它同学,才知道他爸爸是一个农民,平时在家里很少说话,语言能力很差。我抓住时机和他进行分析爸爸的不方便情况,你现在也像爸爸一样吗?如果你继续这样,可能会像你爸爸的。通过引导,他终于说话了,现在说话声音响亮了,学习也进步了。还要及时了解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区别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做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所以抓德育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对症下药,把“心理医生”工作做好、做活、做细,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和效果。

5、释放情绪

学生的情绪的释放,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内容,老师用时引导学生释放自己的情绪就变得十分重要。首先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渲泄,在学生在学习习上或者生活上感觉有压力时,老师要交给学生情绪释放的方法,如注意转移法、活动消除法等,使学生的心理 得到一定的平衡,不会因为压力而变得抑郁。其次是多让学生倾诉,让学生倾诉是学生释放情结的好的方法,老师在课堂或者课外都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益身心的倾诉,让学生把自己心中不愉快的事说来,一方面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释放,语言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真可谓一举两得。

6、要将“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自己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引导下,靠自己主动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经常发现和提出问题,而不能依着老师的惯性运转,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和方法。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 篇5

这次我参加了心理健康的讲座,通过一天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使我对心理健康和班主任工作有了新的思考,尤其是对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和理解,受益匪浅,感想颇多。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在现今的学校里,如何看待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的收获。

在培训过程中聆听了何汝玉校长的精彩讲座,她用一个个鲜明的事例阐述了心理健康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并且通过理论学习、小组讨论、自我剖析等让我们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教育,同时也让我们知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可以减少甚至杜绝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通过培训我还意识到要实现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的目标,教师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尤其是班主任。所以在这几天的培训学习中,我都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做好笔记,学好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学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次培训让我获益匪浅,下面我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在这次培训中我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真正内涵,明白了作为一名教育者在学生的人生成长中、心理健康发展中应该担负的职责,因此我尽力把自己所学用于指导平时的工作实践,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的、看待学生的成长中的言行,并利用掌握的知识、技能与家长交流、探讨,优化对学生的教育、引导,用心去爱

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能得以健康、平稳地发展。把“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最为基本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工作中。作为教师我们还要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首先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其能够客观的评价自我,积极悦纳自我,从而提高其承受挫折的能力。其次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训练,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其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第三帮助学生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使他们能合理恰当的宣泄。最后,教师要积极组织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教师应当时刻帮助学生和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不能仅仅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自我,增强自信心,挖掘内在动力,这样才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没有严格的界限,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碍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会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碍,只是严重程度和影响学习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教师也不例外。人类已步入21世纪,社会竞争也更加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要考核专业技能,也越来越需要心理素质好的人才。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的环境的能力。一个教师的一生要教育影响千千万万的学生,如果教师缺乏爱心,人格不健全,对学生身上表现出的问题缺少发现,缺少细心,甚至挖苦、讽刺、打骂学生,对学生不一视同仁,对考分高或家庭情况好的学生另相看,对学习成绩差或家庭贫困的学生当成另类看待,这也严重影响了少年儿童正常心态的形成。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 篇6

听了XXX老师的《心理健康培训》讲座,我收获很大。真可谓受益匪浅……

使我学习了许多专业的心理知识,真正弄懂什么叫做“心理健康”,愿意做一名真正有阳光心态的二十一世纪新型教师。以前很多的疑问都得到了解决,我真正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作为一个人要身心健康,就是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态,两者有机结合才是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来一再强调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是经过了此次学习,我真正感觉到了不仅学生要保持心理健康,教师本身更要保持心理健康。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以身作责。所以具有卓越的专业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具有健全的人格魅力与健康心态也势在必行。的确,有的教师患上“职业倦怠症”。影响了身心健康也波及了学生,真应该重新校正一下心里运行航向,有利于自身发展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教师常常要做学生的心理工作,给学生排忧解难,而教师的心理压力又怎样解决呢?听了这次心理健康培训,这个问题已经迎刃而解。我们总教育孩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我们就把自己的兴趣培养起来吧。你看那些靠出苦力搞装卸工作的人们,他们要付出多少汗水,才赚到并不可观薪水。而且我们是坐在办公室、站在班级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多么幸福!这就叫知足者常乐!看一看我们每日的工作,虽备讲批辅考,看似紧张忙碌点。但乐趣太多了!教学相长使我们知识愈加渊博。

到社会上一说自己是教师,大家都投来羡慕尊重的眼神!哇!心理别提多爽!我,骄傲哇!特别是自己教过的学生,有的考上东北师大,有的考入北京交大,还有的已经是公司老板……哎呀,我骄傲啊!你看,前几天发来两张证书,市级硬笔书法与软笔书法分获优秀奖!多么让人兴奋的荣誉!我们把别人喝茶、聊天的时间用来练字了,没白练,这回报早晚都会来的。我快乐!我骄傲啊!生活中总会有很多乐趣伴随。这些收获会使我们快乐一辈子的!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就拥有健康……

教师是这个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自身的社会角色和所承担的社会任务和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及社会的认可的不同程度等,也许会给自己带来一些困惑和压力。但只要我们尽力了,凡事都问心没愧了。保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有正确的人生观就会缔造连城的人生价值……

教师的工作环境是学校,和自己的学生终日在一起。社会分工的其他工作都是针对物品,或者人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一时间段来服务。而老师的服务对象是人——成长中的人,并且肩负着指导他们成长的重任。那种八小时以外的时间,还在为自己的学生的成长和未来殚思竭虑也的确是一种压力。但我们会有解压的办法…..一次在外地的公汽里看到一句话:市民应该做到尊师重教!社会真的挺关注我们的。你看,我家每月还还公积金贷款,日常消费也有人际交往也照常不差。工资也上调了多少次了!我们国家的政策多好啊!人道主义和谐社会!如果一味的与豪华奢侈去攀比。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的确,看一看现实,有的的舆论开始关注教师的”亚健康”状态,不仅是身体的,更多的问题于心理。那么,教师怎么样避免或者剪除自己的心理障碍问题呢?结合自身想法进行了一下总结归纳,又不够完善的地方还需大家逐步提升......一、要开阔自己的视野,让自己的业余生活丰富起来。就我个人而言,运动是一个调节身心的好方法,找几个朋友,在运动场上大汗淋漓后,不仅疲劳的身体得到了锻炼,有资料指出:运动时,身体内部会分泌一种物质,俗称“快乐物质”——会让人们放松,高兴。我的同事就有很多喜欢打篮球、排球、羽毛球的。我偶尔也参与进去真的很快乐!

二、储蓄友情,要多交好友。常言说,与善人之交如入兰芝之室,久居而不闻其香。所以就我个人观点,交那些品德高尚、有学识、又善良、有良好心态的朋友。比如我这多年身边的同事那些知心姐妹,心里困惑跟她们倾诉,倾诉,真的就释然了,快乐了。的确是缓解心理压力的好办法。

三、闲暇欣赏音乐,陶冶情操。的确象在网上搜集一些叫人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歌曲或乐曲。比如电视节目《星光大道》、《欢乐音乐汇》、《中国好歌曲》都会给人带来无限的陶冶与欢乐……

四、经营好家庭。不论什么事情发生,家是你永远的避风港湾。我们要工作家庭两不误。这样我们会更感到生活是多么丰富多彩!快乐真的很多很多。因为我们热爱生活。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7

一、“先成人, 再成材”, 树立成人观念

这是我担任教师工作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则。只有先成人, 才能真正成材, 也唯有如此, 才能做到全面发展。围绕成人教育, 我一方面利用政治课堂教育的优势, 另一方面加强正面教育和侧面引导, 利用谈话、主题班会、板报、班干会、团支部会等形式进行长期的和坚持不懈的教育。同时, 我还把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 配合家庭搞好对学生的全面教育, 和家长一起向学生进行怎样做人的教育, 使之深入思想成为一种成材的内驱力。

二、“用灵魂去拨动学生的心灵”, 尊重感化学生

真正尊重学生人格, 这样才能打开学生心扉。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 提供不同的表现能力的机会, “全面唤起学生的心灵”。每个班级都存在着所谓的“学困生”, 违反纪律似乎是他们的家常便饭, 教师与他们稍一接触, 好像有点效果, 略一深入, 竟连家长到校也不奏效。面对他们, 我不是采取惯用的批评、说教和找家长的方式, 而是采取了主动出击的方式。在学习上的困难, 我为他们提供解决的办法;在生活上的困难, 如生病、经济上有困难等, 我直接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我深入他们的宿舍指导他们整理内务;课余时间找每个学生谈心;抓住人人都有上进心的心理及时给予表扬;班会时给他们创造发言表现的机会。这样一次两次, 我坚持不懈, 不厌其烦。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时间、耐心和情感之泉能浇灌出希望之花。现在他们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起色, 早自习成了班级上来得最早的学生, 期中考试时有3名学生进入了班级前十名, 成了班级学生学习的成功的典型。这个过程也建立了我们深厚的师生感情。

三、“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保持心理平衡

中学生处于心理完善的特殊时期。他们此时的心理常常出现“断乳期”, 表现为自我意识增强, “成人感”突出, 渴望自主, 喜欢自我表现。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幼稚的特点:偏激、易激动、好冒险, 存在着想解决而又解决不了的矛盾。如果再加上“升学”的高压, 会使其心理焦虑过度。因而教师要重视帮助学生平衡心理状态, 使其有效调节和控制个人情绪, “胜不骄, 败不馁”, 尽快找到缓解精神紧张的途径, 排除自我压抑。

教育学生保持健康心理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活起着重大作用, 它使学生保持心理平衡, 即有自我控制能力, 有适度的情绪, 不过悲、过喜、过忧、过怒。能用积极的情绪战胜消极情绪, 不使消极情绪、过激情绪维持较长的时间。能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 而摆脱低下猥琐、泪丧悲观的情绪, 更不会反复无常。这样的学生才是能顺应时代要求的人才。

四、“学会倾听”, 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要想做好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 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是非常重要的。那如何去了解学生呢?在形式上除了采用常见的班会课、讨论课外, 我认为收益最大的是写周体会。青少年内心世界逐渐丰富、复杂, 不太容易将想法说出来, 但在自己的周体会上他们却会有所流露, 师生情感可以在这里交流。这能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个性, 同时班级学生也会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一些平时不敢提的建议, 是教师自我检测的镜子, 最终可加强班级管理。

俗话说:“情不通则理不达”。心理教育需要爱的情感, 需要对孩子的满腔热情。教师要用爱的情感去打开孩子的心扉, 努力和他们建立朋友式的友好信赖关系, 让他们解除任何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 健全的人格, 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的能力, 以迎接明天社会的严峻挑战!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8

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方面

一、职业环境因素

教师是一种多应激的职业,教书育人,责任重大。教师既承受着外在期望的压力,又面对内在的角色冲突,加上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及职业的低创性,使教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从古代的“传道、授业、解惑”,到当今培养新世纪的人才,无不体现教师职业的神圣和伟大。然而在当今多变的社会里,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日渐分歧,无形中更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教师是一个多角色的职业,如果不能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或面对多种角色期待不能顺利地调节,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很难同时做好知识的传授者、家长的代理人、集体的领导者、学生的朋友与知己、心理保健医生等的工作。教师一般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可是现实中的成就感不会像其他职业那么明显,这就会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工作责任感与工作疏离感的冲突、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等,长时间的心理压力导致身心的疲惫状态。

二、工作环境因素

这包括教学情境、学校环境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管理学生的困难已成为形成教师职业压力及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尤其近几年,学生的问题行为日益严重,教师必须花费加倍的时间与精力处理学生的问题。此外,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偏颇。如以各种“率”作为检验教师工作成效的标准,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不科学,奖励与批评机制不健全,各种考核、评比增多等等,大大增添了教师的工作负荷量。如果学校的工作安排对教师个人的兴趣、能力、专长等考虑不够,造成大才小用、通才专用、专才杂用、用非所学、舍长就短及“无用武之地”等,都容易使教师产生挫折感。

三、个人因素

教师的个人期望值、能力、情绪的稳定、人格特征、认识水平等都会直接影响其心理的健康。比如个体的人格特征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其行为方式,对自我个性认识不够、调节不当都会产生心理问题。另外,青年教师的恋爱、交友,中老年教师的夫妻关系不和谐、家庭重大生活事件或子女教育问题等,都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健康。

四、文化环境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轨、高新科技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客观现实来看,学校竞争的激烈、下岗的威胁、家庭的不稳定、冲突和失败的体验日益增加等,都会给教师造成不堪重负的心理压力。从主观上看,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生活的期望值愈来愈高,攀比心理日益严重。一些教师缺乏抵挡社会不良风气诱惑的抵抗力,一味求利、求稳、求闲,不重视情感教学。由于不善于应用或不会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他们变成了学生心理问题的制造者,同时,自身的心理也受到很大伤害。

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一、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观

对学校教育而言,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只有对教师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有可能更好地通过他们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为教师对学生心理上的影响除了有意的教育途径外,尚有无意的影响这一途径。教师对学生漫不经心的一句话,有时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反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学生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中的第一位的影响因素。因此,教师有必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尤其是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方面的相关规律和理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人才。

二、强化师德

很难设想一个对教育工作毫无兴趣的人,一个见到学生就心烦的人,会努力完成好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将这种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称之为教师的职业理想,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学生往往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台湾教育家高震东先生在其著作的扉页上写道: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师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三、期望适度

一位优秀的教师肯定认为:“我一定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这种期望就是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就是教师的信念,教师的教育观念或信念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教师的教育观念对他们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即教师的教育观念影响他们的知觉、判断,而这些又影响他们的课堂行为,并最终导致不同的教育效果。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教育的成效很大意义上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或信念,来自其自我效能感。

四、优化知识结构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种认知活动,教师的知识可视为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分为四个方面,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其一,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这是普遍熟知的一种教师知识,也是教师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

其二,文化知识知识渊博的教师往往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因为教师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这方面我们更应强调“文理相融”,这样才能适应知识爆炸时代思想活跃、见多识广的学生们的需要。

其三,实践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其四,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这是一个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可以具体分为: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和关于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

以上四方面的知识既能相互影响、制约,也可相互促进和提高。

五、提高自我监控能力

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可分为三大方面:

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

二是对自己实际活动进行有意识地监察、评价和反馈;

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地自我控制。

对此,《中国教育报》记者曾采访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21世纪教师能力中最重要的成分是什么?”

林教授回答:“是教师的教育监控能力。”

问:“什么样的教师可称为优秀教师?”

答:“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

六、调整教学行为

教学行为可从六方面来衡量:一是教学行为的明确性;二是多样性,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调动学生积极性手段是否有效;三是任务取向,看课堂上所有活动是否围绕教学任务而进行;四是富有启发性,启而得法;五是参与性;六是及时评估教学效果,即教师能否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教师掌握学生心态,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之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

优化教师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一、加强自我教育

主要在于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提高、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及自我价值实现。心理学研究发现,尽管许多人认为对自己是了解的,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很好地了解自己。他们或是对自己估计过高,过于自信;或是对自己估计过低,过于自卑。这两方面都会使人丧失适合自我发展与成功的机会。教师的心理健康只有在教师生活过程中,通过自己与学生、与家长、与教育管理者、与专家们的共同努力,才能维护与增进。具体说,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自己优良的意志品质及正确的教育观;要勇于克服困难,培养积极愉快的情绪和有效的情感;采用合理有效的工作方式,积极防止脑力过度疲劳,加强脑的营养;学会进行心理自我调节,保持乐观心态,培养广泛的兴趣,完善自己;还要注意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对挫折的耐受能力。教师首先要做好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才有可能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

二、组织教师培训

补上心理素质这一课,需要教师自己重视,也需要学校领导、教育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因此,要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师心理素质培训。培训的内容一是心理健康的维护与增进,二是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三是教师心理训练。

所谓教师心理训练是指,用心理学的专门方法影响教师的心理状态,使其形成教师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教师心理训练包括:感知训练、表象训练、思维训练、情感训练、意志训练、注意训练、个性训练(敏感性训练、角色训练、抗挫折训练)等。教师的心理健康训练有身心逆转、良性心理环境、心理卫生调节、心理暗示、心理恢复等方式。

教师的心理培训针对不同的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其中主要方法有三类:一是他人训练(心理学专家运用心理训练手段对教师进行训练)和自我训练(教师自己学会心理调节技术,在他人监护下,对自己的心理状态逐步达到控制自如的程度);二是有形训练(具体直观的手段)和无形训练(通过多种活动和交往训练);三是专门训练(脱产)和非专门训练(在职)。广大在职教师应在掌握技术的前提下,进行自我训练、无形训练和非专门性训练。

三、教育行政性支持

学校是社会大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肩负培养未来建设者的重任,而教师就是完成这种重任的实施者。俗语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校长是学校全面工作的负责人,既要对学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负责,也要对教师成长提高负责。因此,校长应是教师的教师,就教师的心理健康来说,校长就是健康员、监督员和调节员。

教育行政机构是教育政策、制度、法规的制定部门,是教育的直接传递者。因此,教育行政机构一定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遵循心理健康规律,为教师身心健康的发展创造条件。

四、专家指导

专家指导是指,个体在无能力解决自己心理问题时,求助心理专家进行咨询、诊断与治疗的过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孰能无感呢?这种“情与感”在一定限度内个人是能把握的,然而一旦有些问题超过了个人能力限度,尤其是产生了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求助于专家的指导并进行有效地处理解决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这些问题上容易走人误区。由于教师的角色特征及职业特点,往往自视清高,无视自己的心理问题,或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讳疾忌医,这些做法是不正确的。在专家指导下,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及有关心理卫生保健活动应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五、形成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一方面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即对应激起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对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期望有余,而关心不足。把教师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视为蜡烛,燃烧自己、点亮别人;视为园丁,桃李满天下。所有这些都表明教师的伟大与职业的崇高。然而,教师毕竟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心与帮助,特别是产生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时,有效的社会支持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篇9

这次培训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现将本次研修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需要教师经常检查自己、反思自己。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是圣者,不会犯错;是权威者,具有比父母还高的权威力量。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所以,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

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我们总能在报纸或新闻中看到学生自杀的事例,为学习,为人际关系等等,且有增长的势头,这就说明现代学生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在层出不穷的新现象、新问题面前,心理健康教师力求“对症下药”,从心灵上给予学生鼓励和信心,了解学生的不良心理的成因,既包括学校因素,如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也包括家庭、社会因素,如家庭的生活环境、抚养环境,社会风气等。当我们感觉无力摆脱社会风气的困扰时,就应该会同学生家长采取较为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例如,可以尽量创设健康的教育环境,可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与学生家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而且要将其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通过学习,我澄清了以前的一些心理学知识方面的错误观念性

通过培训,我澄清了以前的一些心理学方面的错误见解,弄清了一些原来迷惑的问题,理清了心理学教育方面的思路,为以后的心理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持。我感谢这些知名的教授和学者,他们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际经验,他们以自己智慧为我们点燃了一盏明灯;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心灵洗礼。

通过培训,我认识到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没有严格的界限,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碍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碍,只是严重程度和影响学习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教师也不例外。尤其是现代高速发展的充满竞争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四、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思想受到了重大影响,使很大一部分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困惑着当今的中小学生。现在的学生就好比是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侵蚀与毒害。中小学生毕竟抵制力较差,对社会上那些极具诱惑力的东西是难以抗拒的,时间一长,这些孩子有的就养成了许多不良的嗜好;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扭曲;有的甚至是无恶不做。

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项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国计民生的大事,特别是现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观念层出不穷,各种压力接踵而来,教师更应该用科学的方法、更多的情感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促使他们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心理健康教师教育心得体会 篇10

一、学生学习数学科存在的心理困惑

在班中,有个别同学曾经对我说,数学科太难学了,的确,这是现实存在问题,与低年级相比,高年级数学内容增多,难度增大,教师教学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换大,教师的辅导减少,学生相对的独立性增强,还有的学生的适应能力差,表现出学习情感的脆弱,20xx年10月1315日,这次我有幸参加了肇庆市举办的第二十四期(德庆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C证教师培训。通过培训学习,使我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对我来说,这次的培训意义重大,对我今后的工作也具有很大的帮助。本次培训我认真聆听了肇庆教师教育学院黄曼娜老师、肇庆市教师进修学校张颜老师、肇庆学院教育系廖结敏老师、肇庆市第十二中学梁雄斌校长多位专家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今学年我担任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下面我就这次培训活动谈谈本人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辅导的一些体会。 一、学生学习数学科存在的心理困惑

在班中,有个别同学曾经对我说,数学科太难学了,的确,这是现实存在问题,与低年级相比,高年级数学内容增多,难度增大,教师教学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换大,教师的辅导减少,学生相对的独立性增强,还有的学生的适应能力差,表现出学习情感的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数学学习成绩下降。而且由四年级开始,小学知识量不断增大,随着所学知识的日益丰富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在数学科课堂教学中由较多运算比例向数形结合比例较多方向发展,教师已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只能突破重难点。还有新教材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归纳、创新的能力更高了,许多学生不愿意动手、动脑,畏难情绪重,不喜欢学习数学,出现抄袭作业,或者随便写写应付检查的现象。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个别同学成绩自然越来越退步。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可是,这样不动手练习,一到考试可一做就错且速度之慢,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二、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辅导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辅导。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有一定数学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关键是在数学教育过程中能否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教育。传统的数学教育过程注重于知识的传授与解题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学习数学方法、身心发展的全面引导,致使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习效率很低,特别是个别女生,如果不从心理上解决心结,将影响着数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可见学生学习数学心理辅导在数学教育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应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辅导观,从“学生辅导就是帮助学生解答疑难,改正错误”等狭隘的观念中解脱出来,更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辅导。因此,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是极为重要的。几乎每节课我都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我的具体的做法如下:

1、学习兴趣培养的辅导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它表现为人力求认识和获得某种事物,并且力求参与相应的活动。兴趣通过情绪反应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积极性,即凡是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和工作,人就会觉得心情舒畅和愉快,效率也较高。相反,如果是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则可能心理动力不够,缺乏激情,效率也就较低。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兴趣和情绪的左右,因此,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进其学习的效率。心理辅导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兴趣对学习的影响作用,了解自己的学习兴趣情况,培养对各学科知识学习的兴趣。辅导方式采用讲述故事与讨论,自我测查与团体活动等。通过活动,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兴趣并非与生俱来,真正的兴趣是后天培养而得来的,同学们对于自己喜欢的课程或活动,要经常去从事对于自己不喜欢的课程或活动,也要尝试与参与,逐步培养兴趣,使自己的学习更加努力获得更大的进步。

2、学习动机增强的辅导

动机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动力,它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成效:

①激起学生的学习行为;

②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引向某一特定目标; ③维持、增强(或制止、减弱)学习行为。可见,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成就动机、交往动机和求知欲所构成,增强学习动机就意味着树立正确的理想抱负、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和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心理辅导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成就动机对学习的影响;了解自己的能力与抱负水平;了解树立恰当的抱负水平,激励学习动机。心理方式采用教师进述故事与学生讨论,学生角色扮演与自我测验。通过活动,学生明白了要保持适当、较强的成就动机,必须建立适当的抱负水平,即抱负水平必须比自己的一般水平要高一些,这样才能激发自己的潜能,取得成功感;但抱负水平不能只求远大、宏伟而脱离自己的实际,这样只会使理想成为幻想,或使自己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的打击,反而会因此削弱自己的成就动机。 3、端正学习态度的辅导

态度是个人对他人、对事物的比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学习态度则是学生对学习所持有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他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定向选择。对学习持肯定态度的学生,有较强的学习愿望,他总是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自觉地学习,从而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对学习持否定态度的.学生,则对学习没有积极性,他不能自觉地认真学习,而总是比较消极地接受学习。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辅导方式采用老师讲述故事与讨论、自我测查与角色扮演。通过各种活动总结出消极、被动的、依赖、马虎的学习态度都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只有积极、主动、独立、认真的学习态度,才能高效、深入地学习,并掌握所学的知识。

4、心理辅导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如何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正确地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与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呢?我的做法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由于受不同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对某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例如:我班梁小根同学是一位不多说话,学习成绩很差,经常违反纪律。我找他谈话,他只低下头。没答我的话,我问其它同学,才知道他爸爸是一个农民,平时在家里很少说话,语言能力很差。我抓住时机和他进行分析爸爸的不方便情况,你现在也像爸爸一样吗?如果你继续这样,可能会像你爸爸的。通过引导,他终于说话了,现在说话声音响亮了,学习也进步了。还要及时了解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区别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做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所以抓德育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对症下药,把“心理医生”工作做好、做活、做细,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和效果。

5、释放情绪

学生的情绪的释放,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内容,老师用时引导学生释放自己的情绪就变得十分重要。首先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渲泄,在学生在学习习上或者生活上感觉有压力时,老师要交给学生情绪释放的方法,如注意转移法、活动消除法等,使学生的心理得到一定的平衡,不会因为压力而变得抑郁。其次是多让学生倾诉,让学生倾诉是学生释放情结的好的方法,老师在课堂或者课外都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益身心的倾诉,让学生把自己心中不愉快的事说来,一方面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释放,语言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真可谓一举两得。

6、要将“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自己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引导下,靠自己主动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经常发现和提出问题,而不能依着老师的惯性运转,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和方法。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1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高等院校 专职教师

当今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已是一个影响十分广泛的概念,从中共中央的文件到一年级小学生的课本,都可以见到。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却是众说纷纭,并常常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相混淆,使从业人员与管理人员都无所适从,从而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本文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演化入手,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前景,并提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角色定位。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演化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高校心理咨询开始的。仅仅20来年的时间,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关注问题到关注发展的转变,从“六无”(即无组织、无政策、无经费、无场地、无设施、无待遇)发展到2004年后多数学校能够“六保”(即机构保障、政策保障、经费保障、场地保障、设施保障、待遇保障),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但各地发展并不平衡,许多高校教师、管理者、以及人民群众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关注学生的心理障碍上。对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界定和宣传是现阶段很重要的一项任务。

回顾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演化,当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源起西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是随着心理卫生运动的进展,人们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变化而逐步被提出来的,其产生经历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几个阶段,从本质上反映了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运动从心理救助到心理帮助再到主动的心理帮助进而到现在的心理素质建构的整个发展历程[1]。

首先,心理治疗的起源是19世纪末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或甚至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催眠术的施行。作为一种医学模式,心理治疗与任何医疗方法一样,都旨在解除病人的症状与痛苦,以帮助患者由一个心理异常的人转变为一个心理正常的人为主要任务,其本质内涵是医学性的救助。

其次,心理咨询源于20世纪初的职业指导运动、心理卫生运动和心理测量运动,及至20世纪40年代初,以罗杰斯为代表的非医学的和非心理分析的心理治疗成为现实,心理咨询正式诞生。心理咨询旨在帮助来访者由一个正常人转变为人格健全且能向自我实现不断迈进的人,其本质内涵是教学性的帮助。

第三,心理辅导是心理咨询在学校中逐步发展的结果。在20世纪50年代,一些有远见的学校心理学家提出在学校中将被动的咨询过程转变为主动的辅导过程,以谋求与学校教育目标的融合,在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上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促进学生的成长,其本质内涵是教学性的主动帮助。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辅导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来,随着素质教育思想在我国的逐步确立,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作为素质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再只是单纯帮助的教学过程,而是教育者主动地、超前地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品质进行培养,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其本质内涵是教育性的心理素质的积极建构。

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应于四种实践模式,涉及到四个层次的活动方式,每种模式或每个层次都面对着不同性质的问题、涉及到不同方式与性质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怎样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目标出发,增强各模式之间的协调,加强各层次之间的沟通,以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并进而形成优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这的确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界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前景

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均源自于同一的实践活动,因而它们之间的相似也是显然的:(1)都是从心理上帮助人、教育人的过程;(2)有基本一致的理论方法和技术;(3)在不同层面上处理大致相同的问题;(4)都注重建立助人者与求助者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并将之看作是促进求助者成长的条件。因此,四种模式都可以涵盖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概念下。

从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地位显得愈加重要。影响当代学校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发展的两大教育理念是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和终身学习理念。二者都要求学校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受教育者心理世界的丰富与主体性的养成,以及人格的完善[2]。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从主导方面来看,关注的是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展与人格的完善,让受教育者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整个生活与人生都充满意义与愉悦。为实现这一目标,人本主义教育论者把受教育者放在整个学校教育的起点和中心位置上,提倡尊重受教育者的天性,研究每个受教育者的独特性。人本主义以人性“善”为出发点.在教学中反对压抑个性发展的强制与灌输,因人“引导”、“协助”、“对话”、“交流”,张扬学生良好的心理个性,发展其主体性,自主完成发展目标。这些主张无不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相吻合。

终身学习的理念更是把形成受教育者“继续不断求知学习的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之一。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作为对学校教学的一种组织原则,要求所有教学都要建立在对受教育者心理的深入研究、理解的基础上,以更有效的方式、方法使受教育者的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得到大的发展,这必然涉及到各种学习理论的研究和运用,关注引起学习行为、影响学习效果的心理准备状态、思维品质、良好心理环境的创设等问题。对“学习的革命”的期待是终身学习理念的必然指向。以“终身学习”为基点和核心展开的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统整,时刻也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助和维持。大力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这一教育理念贯彻的应有之义。

2l世纪是人学的世纪,是以脑科学研究与发展为特征的世纪。可以断言,2l世纪必然是以脑科学发展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发展的时代。2l世纪也是一个人们更加追求生活质量的世纪,好的生活质量当之无愧从“心”开始。面对现实,展望未来,2l世纪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成为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并重的一育,构成全面发展教育的丰富内涵,共同承担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定位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来看,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是一种教育理念,是渗透在所有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教育信念和态度。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又是由一系列具体的教育活动构成的教育工作[3]。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应该朝着专职、专业、专家的方向发展,担负起历史赋予的角色使命。受过专业培养与训练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学校里的心理和行为科学家。他们运用心理学理论和经验,设计、管理或参与心理服务,促进学生的教育发展和精神健康,通过心理科学的运用,建立起学生心理与学校教育需要的评价体系。

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心理辅导员和咨询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专业责任感,积极为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咨询。为教师和家长进行心理咨询:因为学生的心理障碍与环境、尤其是与家长和教师密切相关,通过诊断教师及家长在管理和教育上的失误,提高他们教育和管理水平,使之认识并改进自身不适应学生的特点,就会彻底改变教育者与学生交互作用模式,促使大量学生的改变,这样做既经济,又有效。为学校管理工作者进行咨询: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校制定课程计划、教学目标和行为管理目标,并对这些环节的缺陷进行评估与诊断,确立督促和检查的指标,从而使学校教学与行政管理都能为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服务。

3.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心理与教育科学的实践者与发展者。从有助于心理科学发展的角度看,他们实际上是一种超越了传统教师角色的新型教师,是作为掌握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以及其他理论与技术并有效服务于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员而出现的,是在学校中运用相关的知识与技能,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科学规律,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发展的教师。对不同时期、不同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研究并发展出相应的教育策略与方法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石文山,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几个基本概念的辨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4,(1)16-17

[2] 刘晓红.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定位[J]教育探索,2005,(4)402-403.

上一篇:企业价值评估文献综述英文版下一篇:不好意思的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