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复习方法(精选10篇)
生物高考复习方法
l、立足教材,打好基础
从历年生物高考来看,所考内容中有60%左右是考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在确保60%的基础分能高比率地拿下,就要认真地阅读课本,对课本知识融会贯通,在复习阶段,不少同学重做题轻课本,贪图一两次测验或模拟考“质”的飞跃,这种舍本逐末做法很危险,最终会吃大亏。将各章节中类似的、易混淆的知识点或联系紧密的知识点作好笔记,并对其进行分类、比较和归纳。
2、理解图表提高能力
近年两高考图表题占比分较大且图表题越来越复杂、越综合,呈现一题多图(表),图表和曲线相融现象。因此,在备考复习中,应十分重视课本或与课本联系紧密的图表和曲线。应做到有图必读,有图必识,有图必析,加强形象感,进一步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重视实验操作
培养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据统计,历年高考实验题得分率均低于全卷平均分,造成低得分率的原因是学生未对实验进行实际操作或对实验的原理、方法末真正理解,实验后没有回亿过程、没有分析结果。
4、阅读目录,把握整体
目录是全书的缩影和提纲,读目录有利于学生把握全书的知识体系,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5、精做习题,举一反三
做教材的课后练习题,以前做过的测练题、测验题等,精做习题,完成习题后归纳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并举一反三,将知识升华。做习题时不能抛弃基础,去做一些难、偏、怪的题目,这一点,基础差的同学更要冷静和清楚。
生物课复习中的“六忌”
忌“重放轻抓”
“自由式”复习法又叫“放羊式”复习法。这种复习方法,忽视了教师的指导。如果教师放松了“抓”,过度强调学生的自由复习,往往会使学生把握不住重点,甚至走向复习的误区,进而导致复习效果不佳。正确的复习方法,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计划、有顺序的复习,适当的时候,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自由支配。
忌“重练轻讲”
总复习的目的和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对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加以整理和总结,进而巩固和提高。因此,复习中最重要的环节就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个个知识点,并逐步形成知识的网络和系统,只有把这一基础打牢固,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而仅仅靠做题是难以达到上述目的的。在复习中,有的教师把讲练结合、精讲精练片面地理解为以练为主、以练代讲,从而忽视了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本身的理解和钻研,把复习课当成了练习课。这样复习的结果必然会使一部分学生一旦遇到较为陌生的题目便束手无策。因此,在总复习时,一定要把复习课本知识与恰当的练习结合起来,把引导学生理解好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放在第一位,而不能以练代讲、以练代学。
忌“重文轻图”
在现行的高中生物课本中,有大量的插图。这些图像概括性强、生动直观,是对课本内容的高度浓缩和升华,其作用是语言、文字无法代替的。从近几年生物会考的试题来看,图像和图表分析题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实际上,在总复习的过程中,师生往往忽视对图像的复习,片面认为,只要把课本中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记住,就万事大吉了。这样复习的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成绩不够理想。针对这种情况,在进行复习时,应强调学生读文对图,看图释文,文图活用,读图解题,使图文充分结合。教师讲解时,应该重视图的作用,以图引文,以图释文,而决不能忽视图的作用。
忌“重死记硬背,轻能力培养”
很多学生乃至部分教师往往认为生物学的内容大多属于记忆性的,复习时只要下功夫死记硬背就行了。结果在考试中,一旦遇到稍微灵活一点、陌生一点的题目,便感到无从下手。分析其原因,并不是学生没有记住知识本身,而是对知识缺乏深刻理解,缺乏灵活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至于那种“猜题押题”,划分“重点题目”的复习方法,就更偏离了正确的复习方向。因此,复习时,一方面要求学生需要对教材的知识深刻理解,牢固记忆,更应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决不能以背代教,轻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应多向学生传授一些复习方法和解题技巧。
忌“重难轻易,重大轻小”
难题、大题和易题、小题在复习考试中各有其作用。一般来说,易题和小题偏重于打基础,主要是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而难题、大题是建立在易题、小题的基础上,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从几年的生物会考试题和上海市高考生物试题来看,选择题占了整个试题的一半,再加上填空题,小题占的比重就更大了。究其原因:一方面,小题目在考查知识,扩大考查的覆盖面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改变死记硬背,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增加试卷的客观性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总复习时,应当立足于以小题、易题打基础,以大题、难题促提高,从而提高整体复习水平。
忌“重数量,轻质量”
在复习中,设计适量的练习题,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所复习知识的掌握和巩固。但在设计练习题时,有的教师往往只注重练习题的量,搞“题海战术”,而忽视了练习题的质,这是不妥当的。一道好的题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辨析、运用能力,启发他们举一反三、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相反,一道不科学、不严密的题目,会把学生引向“歧途”,不利于对已学知识的掌握。因此,在复习中选择练习题时,一定要重视题目的质,坚持精选、精练、精评,使每一次练习都能有所收获,而不能浪费学生宝贵的复习时间,影响复习效果。
学习和复习生物的方法
1.掌握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掌握这些规律将有助于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学习线粒体就应该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①外有双层膜,将其与周围细胞分开,使有氧呼吸集中在一定区域内进行;
②内膜向内折成嵴,扩大了面积,有利于酶在其上有规律地排布,使各步反应有条不紊地进行;
③内膜围成的腔内有基质、酶;
④基质、内膜上的酶为有氧呼吸大部分反应所需,因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这样较易理解并记住其结构与功能。
学习生物同其他学科一样,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如学习减数分裂过程,开始只要弄清两次分裂起止,染色体行为、数目的主要变化,而不能在上新课时对染色体行为、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目、与遗传三定律关系、与有丝分裂各期图像区别等一并弄清。后者只能在练习与复习中慢慢掌握。
2.突破难点。
有些知识比较复杂,或是过于抽象,同学们学起来感到有困难,这时就应化难为易,设法突破难点。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复杂问题简单化。生物知识中,有许多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中,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而抓主干知识,能一目了然。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的变化,我们若将其总结为“前期两现两消,末期两消两现”,则其他过程就容易记住了。动物体内三大物质代谢过程复杂,可总结为“一分(分解)二合(合成)三转化”。对一些复杂的问题,如遗传学解题,可将其化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小题,依次解决。
(2)抽象问题形象化。要尽量借助某种方式,使之与实际联系起来,以便于理解,如DNA的空间结构复杂,老师一旦出示DNA模型,几分钟即可解决问题。因此,学习生物常常需借助图形、表格、模型、标本、录像等形象化的手段来帮助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
3.归纳总结。
在生物新课学习过程中,一般都是将知识分块学习。但当学完一部分内容之后,就应该把各分块的知识联系起来,归纳整理成系统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在脑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也便于理解和记忆。
归纳总结要做到“三抓”:一抓顺序,二抓联系,三抓特点。
抓顺序就是要将各知识点按照本身的逻辑关系将其串联。如高中生物的“遗传的物质基础”,可以整理成:配子→合子→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蛋白质→性状。
抓联系就是要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点线的纵横关系,由线到面,扩展成知识网络。
搞好生物实验专题复习,首先要明确复习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教材中学生实验部分,第二层次———教材中科学家做的实验,第三层次———实验设计与实验探究。不同的层次要达到不同的目标,接下来我将对每一层次逐一剖析。
第一层次:教材中学生实验部分。
教材中要求学生做的实验共有17个,这些实验要求学生从理论上掌握清楚,复习这部分实验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
教材中学生实验部分要求把每一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都记清,并且要注意实验中的每一个细节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处理,等等。
2.掌握操作技能,并能将实验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
高中生物实验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方法有:显微镜的使用,徒手切片的操作,染色技术,绘图技能,确定实验材料的方法。
3.关注实验的变化。
比如《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变化,可以变为鉴定植物细胞死活,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小,探究植物细胞细胞液浓度大小,外界溶液为非蔗糖溶液时的现象。又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变化,该实验可以改为观察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
4.总结实验中的共同点
有一些实验在实验材料上有共同点,比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都用到了实验材料洋葱。有一些实验在实验手段上有共同点,比如有些实验步骤的安排都体现了对照的原则,有些实验都用到了染色剂,有些实验都有颜色变化,有些实验都用到了水浴加热,等等。
第二层次:教材中科学家做的实验。
这部分实验并不要求学生做,但却是科学家做过的。比如教材中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相关实验,酶的发现相关实验,生长素的发现相关实验,等等。这些实验教材中都有详细过程,要细细体会其中的原理,还有在每一个发现过程中不同的实验有先有后,有严谨的逻辑关系不能颠倒,要深入理解。
第三层次:实验设计与实验探究。
1.本层次实验考查的两个意向。
一是以实验技能为主,其中主要包括:⑴生物制片、染色和普通显微镜观察技能。⑵细胞内物质的提取、分离和鉴定技能。⑶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微生物培养技术。二是以方案设计为主,其中主要包括:⑴探究实验方案,包括假设与依据、设计与预期、分析与结论等。⑵有关调查研究方案,包括提纲与问卷记录表。⑶遗传育种方案。
2.探究实验考查的切入点。
(1)探究课题如何确定。
我们确定的探究课题应包含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针对假设,制定实验计划。
实验计划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实验设备、实验方案、实验预测。
设计实验方案的依据:(1)预期目标和实验原理;(2)现有的实验材料和实验设备;(3)题干可能给出的有关提示;(4)遵循单因子、有对照、大样本等原则;(5)以实验步骤为主线,将实验的组合及处理,对实验对象的具体操作及注意事项,收集实验数据的方法等加以条理化。
实验的大体步骤:
———确定实验组合及其适量的处理数(遵循单因子、有对照、大样本等原则);
———实验器具和试剂准备,以及对实验材料的预处理;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的不同操作(可使用比较的表格);
———阐述收集和记载实验数据的具体要求、方法和注意事项;
———实验预测或者整理数据和分析结论。
(3)搜集数据,分析结论。
我们要搜集的数据也就是因变量的具体数值,因此因变量必须是看得见、摸得着、可测量的实验结果,必须有具体的数值,一定是可量化的变量。
3.该层次的实验考查点。
(1)确定合理的实验题目。
同一品种的西瓜在非生物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产量不相等,探究是什么引起产量的差异。希望能够找出一个研究的因素,确定合理的实验题目。
(2)写出相关的实验原理。
选择三组同学,进行不同强度的运动:静坐、中等强度运动、跑跳等剧烈运动都是2分钟,而后迅速对蒸馏水吹气,对吹气后的水测量pH值,说明什么问题(课题)?请你指出相关的实验原理。
(3)补充适当的实验步骤。
有两种物质A、B怀疑有毒,判断毒性强弱。给的材料:小鼠胚胎、显微镜……
思路:自变量———物质A、B
因变量———小鼠胚胎死活(测什么?教材是依据。看细胞,对细胞进行培养,看细胞的变异,动物细胞工程的应用———检测物质毒性,怎样检测?基因突变?显微镜不行。基因重组?———不存在,因为没有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异?———可观察。记录什么?变异细胞数量?不妥。应该是变异细胞比例。)
(4)根据相应的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5)预期实验结果。
已知在促进生长的浓度范围内,浓度相同时,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NAA)产生的促进生长的作用大于吲哚乙酸(IAA)。为了验证NAA和IAA的这种差异,可分别用胚芽鞘和扦插枝条为材料进行实验。请预测结果。(1)以胚芽鞘为材料的实验预测结果。(2)以扦插枝条为材料的实验预测结果。
(6)得出相应结论。
以上是生物实验高考复习的一些策略,希望它能对高三学生的生物复习有所帮助。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2011年生物高考大纲对学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要求, 分析了近几年来高考理综生物实验部分的主要考查题型和高考命题趋向, 对如何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实验与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考生物;复习方法;变式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01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4.073
复习不仅是一个回忆和熟练的过程,还是一个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在高考备考复习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何种方法进行复习,将直接关系到高考成绩的优劣。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高考生物复习中的几点探索。
一、注重梳理,勤于织网,加大知识外延
与其他学科一样,高考生物复习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对生物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实验操作的基本过程等一系列基础知识理解清楚,达到融会贯通、熟能生巧的地步,同时还应加强对“双基”的强化训练,充分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先串成链,再织成网,把所学的知识全部浓缩其中,详细了解各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具体位置,加大知识的外延。
比如,“细胞分裂”的复习,我们可以结合高中阶段所学过的二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分裂方式进行比较复习,切忌将注意力集中到那些高、深、尖的問题上。又如,在遗传的三大基本规律中,多数的考生普遍感觉对基因的分离规律比较容易理解,而对基因的连锁和互换规律的理解感到甚是为难。所以,有些考生对分离规律只是满足于一知半解,而将精力主要集中于基因连锁和互换规律上,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基因分离规律看起来十分简单,但是却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只有真正将这一规律弄通弄懂,才有可能了解和认识其他的两大基本规律。
在生物教材中,诸如此类的问题举不胜举。所以,在高考生物复习中,一定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勤于织网,加大知识的外延。
二、再温考题,变式训练,打破思维定势
对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进行重新回顾和认真分析,不难发现尽管试题的花样年年有所翻新,但基本上都跳不出“本”和“纲”这一原则。所考查的基础知识从课本中也都能找到影子,甚至有些主干核心知识年年入选试题内容,如“代谢、遗传”之类的知识,只要仔细分析与琢磨,就能发现它们只是变换了一下试题的形式和设问的角度而已。
如高考试题:人体神经细胞与肝脏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不同,其根本原因是这两种细胞:A.DNA碱基排列顺序不同;B.核糖体不同;C.转运RNA不同;D.信使RNA不同。结果有不少的学生答题时错误地选择A。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平时练习中曾经遇到过与之十分类似的题目,当题目涉及到“根本原因”四个字时,部分教师过于强调的是要选择“遗传物质的差别”,所以题干中出现的“根本原因”四个字就产生了极为强烈的干扰性,学生在答题时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掉入了思维定势的陷阱。
从一定意义上讲,高考试题其实就是学生平常做的练习题的“变式”,如果学生能够在全面、系统复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重点知识和典型试题,进行诸如“改变题型、改变设问角度、以题变题、一题多变”的训练,并用此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和思维空间,就一定能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让学生的解题技巧和答题策略更加灵活多变。
三、回顾实验,击破难点,紧扣实验程序
近几年,高考生物试题中的实验题在全卷分数中所占比例不仅大(约30%),而且题型的变化很灵活。可见,实验是生物高考的重点,也是高考生物的难点。因此,要想使学生在高考中得到高分,就必须将把实验题逐一击破。
当前的高考,要全面地考查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可能还稍不具备,但是在屡年的考试中对实验内容的考查却丝毫没有忽略。比如,在选择题中常常出现对实验的“原理、程序、现象、结论、安全”的考查;在非选择题中常常出现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完成能力的考查。
所以,在生物高考复习中,我们必须针对高考实验题型制订方略。一是逐一理清19个必考实验中的各个实验及其原理、方法、步骤、结论、注意事项等;二是将教材中诸如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证明DNA是遗传物之类的经典实验逐一进行回顾;三是着重弄清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的性质,并重点掌握生物学实验的原则;四是紧扣实验的基本程序,有条不紊地解题。
四、关注生活,紧扣热点,课本中寻答案
高考生物试题中的热点信息题,往往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命题,与生活、生产、科技联系密切,是比较真实和全面的对现实的模拟。所以,在高考复习的后期,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加以关注社会现实、关注生活、关注人体健康及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诸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克隆技术、基因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胚胎干细胞技术、禽流感、艾滋病、生态农业等都是热点信息题的命题素材,它们问题热、情境新,在复习时决不能掉以轻心。但是,此类试题考查的仍然是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遇到此类问题不必惊慌,其答案往往就在课本上,学生只要认真审题,全面分析,从中提取有用信息,再结合自己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就不容易丢分。
五、注重图表、图解,培养思维迁移
在高考生物复习时,我们要做好图表、图解的专题复习。比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图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等,并以此加强对学生思维迁移能力的培养,同时积极帮助学生构建图表图解和基础知识之间的思维模式的转换,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
课堂
前10天大部分用在课堂上。考生在课堂上要集中精力,提高复习效率。考生要提高主动性,做到“会听”“善疑”。听讲时,如果发现老师讲题有不完整的地方,可提出异议;或者有更好的解题思路,也可以和老师讨论。
考后
认真对待现阶段的每一次考试,对于错题,要及时反思,及时与教材相关知识点相联系。
在老师归纳知识网络或讲解题目时,对于不明白的地方,要查找问题所在,如果是书本知识没有掌握,就赶紧翻书,作上记号,并将其作为查漏补缺的知识点范围;如果解题思路的问题,就要和老师及时交流,看看你的思路错在什么地方。
训练
做练习题或考试时,考生要有意识地训练应答能力和技巧,可以尝试如下做法:
1.做选择题时,排除可选可不选的“活选项”的干扰,选择最正确或最错误的选项。有计算选项时可先看其他选项,看能否排除以节省时间。
2.做非选择题时要反复读题(至少3遍),紧扣题目要求作答。简答题要答得简洁、准确和全面;专业术语不能用别字和近义词。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准确解答高考生物试题的技巧
一、选择题审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1.提倡“两遍读题”
第一遍,快速阅读,抓关键词;第二遍,放慢速度,缩小范围。限定(主语、条件、要求、特征等)。
例
1、下图表示玉米种子的形成和萌发过程。据图分析正确的叙述是()
A.①与③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不同
B.①结构由胚芽、胚轴、胚根和胚柄四部分构成 C.②结构会出现在所有被子植物的成熟种子中 D.④过程的初期需要添加必需矿质元素
解析:读第一遍,明白①、②、③、④所表示的意思,①代表胚,②代表胚乳,③代表珠被,④代表种子的形成和萌发。如果我们不读第二遍,在考场紧张的气氛中,一般不太明白题意。读第二遍,明白答案的四个选项是对①、②、③、④所表示的意思的表述。B选项,没有胚柄,而应该是子叶;C选项,胚乳只出现单子叶植物成熟种子中;D选项,④过程的初期主要是种子的萌发,这个时候种子不能吸收利用矿质元素;A选项,①存在于受精作用中,基因型由精子和卵细胞组合而来,③的基因型直接来自于亲本,可能不同。答案:A 技巧诠释:有些选择题表述、逻辑等方面稍微复杂一点,读第一遍一般不太明白题意。如果我们采取两遍读题,通过抓关键词,从题干的主语、条件、要求、特征等方面进行限定,在结合答案选项,就能比较准确地明确试题所要考查的知识点、目的及能力要求等。
2.掌握“错误原理”
“知识错误”排第一,“逻辑错误”排第二,“表述错误”排第三,“与题干要求不吻合”。排第四。
例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牧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解析: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相反,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可能会使杂草等其他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导致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例
4、用放置太久的洗碗水做水质污染实验时,不能使0.01%亚甲基蓝溶液褪色,其合理解释是
A.溶解氧太低,好氧细菌已死亡 B.亚甲基蓝溶液浓度太低 C.好氧细菌大量繁殖 D.溶解氧太多
解析:0.01%亚甲基蓝溶液是活体染色剂,不影响生物(细菌)的正常生理活动。好氧性细菌可以在洗碗水中大量繁殖,将蓝色的亚甲基蓝阳离子吸收到细菌细胞内,从而使0.01%亚甲基蓝溶液的蓝色褪去。故人们常利用亚甲基蓝作为指示剂,根据蓝色的褪色程度来鉴定水质的污染(检测好氧性细菌的相对数量)程度。当洗碗水放置时间过长时,水中溶解氧太低,好氧性细菌死亡,就不能进行有效地鉴定。同学们应该掌握指示剂变色的原理,注意水污染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水体自身净化所发生的变化。这些实验知识都要求与课本的正面知识(原理、操作、现象、结果、结论等)一致。答案:A 技巧诠释:在解答一些特殊选择题的时,我们除了掌握相关知识外,还要注意一些学科特有的或者某些知识点特有的“潜规则”。只有在考虑了这些“潜规则”和知识陷阱的前提下选择出来的答案才能不被某些选项的迷惑。当然,有些同学或许会问:“那有那些潜规则呢?”,这个需要同学们慢慢去收集和整理。只有这样,你们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5.几种常见的选择题解题技巧 Ⅰ.认真审阅题干,确定解题思路。
选择题的题干属于已知提示部分,它规定了选择的内容及要求。现今高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题干的设置更复杂更隐晦更难把握,而此类试题一旦审题失误,必错无疑。故认真审阅题干,清除干扰,挖掘隐含,明确题目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审题应本着以下几个方面:
(1)审限定条件。
限定条件的种类很多,如时间、原因、影响等。限定的程度也不同,如根本、直接、最终等。选择的方向也有肯定否定之分,如是、不是,正确、错误等。描述的对象也有不同,如植物细胞、动物细胞,C3植物、C4植物,叶肉细胞、根尖细胞,细菌、真菌,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等。这些限定条件,其设问指向不同,往往提示了解题的思路。故应注意相关概念的区别,掌握相关概念的内涵。
(2)审隐含条件。
隐含条件是指隐含于相关概念、图形和生活常识中,而题干未直接指出的条件。隐含条件为题干的必要条件,是解题成败的关键。故应仔细阅读题干,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挖掘隐含,补充题干。
(3)审干扰因素。
干扰因素是指命题者有意在题中附加的一些与题无关的信息,干扰考生的解题思路,增加试题难度。故应有过硬的基础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分析题干,排除干扰。
例
5、为了验证用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入细胞内,主要是神经细胞内,就很难预防和治疗了)。抗体是由效应B 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是由效应T 细胞产生的,抗原再次刺激记忆细胞时会分化增殖形成大量效应细胞。答案:D 总之,选择题的解法形式多种多样,有时同一题目可以用各种不同方法来进行解答。因此,我们解答选择题时,可以“不择手段”来进行选择,即根据题型的要求,灵活、熟练地运用各种不同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达到快速、准确求解的目的。
二、非选择题审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1.学会寻找“题眼”和“关键词”
例
7、香蕉原产热带地区,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广东省冬季常受强寒潮和霜冻影响,对香蕉生长发育影响很大。由香蕉束顶病毒(BBTV,单链环状DNA病毒)引起的香蕉束顶病,对香蕉生产的危害十分严重。当前香蕉栽培品种多为三倍体,由于无性繁殖是香蕉繁育的主要方式,缺少遗传变异性,因此利用基因工程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其种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香蕉大规模快速繁殖技术的过程。
(2)脱毒香蕉苗的获得,可采用 的方法,此方法的依据是 和。
(3)建立可靠的BBTV检测方法可以监控脱毒香蕉苗的质量,请问可用哪些方法检测病毒的存在?(列举两种方法)
(4)在某些深海鱼中发现的抗冻蛋白基因af p对提高农作物的抗寒能力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该基因可以从这些鱼的DNA中扩增得到。试述在提取和纯化DNA时影响提纯效果的因素及其依据。(列举两点)
(5)如何利用af p基因,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抗寒能力提高的香蕉植株?在运用转基因香蕉的过程中,在生态安全方面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列举两点)
(6)从细胞工程的角度出发,简述一种培育抗寒香蕉品种的方法及其依据。另外,抑制果胶裂解酶的活性可以延长香蕉果实储藏期,请描述采用蛋白质工程技术降低该酶活性的一般过程。
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分析问答题。材料中的关键词有:香蕉、束顶病、三倍体、无性繁殖、基因工程。可以肯定,一般出题者都会依据这些关键词进行试题的编制。(1)小题就只能靠记忆,也就是组织培养的过程。可以用文字回答,也可以用过程简图回答。(2)小题,还是靠记忆,要求回答组织培养的特点。(3)小题也是靠记忆,要求回答生物鉴定中最常用的基因检测、蛋白质检测方法。(4)小题要求对课本实验《DNA的粗提取和鉴定》掌握并作适当扩展。(5)小题考查基因工程及其操作。(6)小题考查细胞工程和酶(蛋白质)变性的原理。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3.答案的寻找遵循“从题干和课本原话”去寻找和组织 例
9、回答下列I、II小题:
I、下图表示光照强度对A、B两种C3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据图回答:
(1)A、B两种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对光能利用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在农业生产中,与B植物相比,A植物应种植在______________ 条件下。
解析:这种考查光合作用的坐标图试题,一般考查C3与C4植物、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光合作用的区别及分析,或者考查某植物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的分析等。如果考生不注意看题干,而误认为是考查C3与C4在光合作用上的差别,那就错了。由于题干已说(右图表示光照强度对A、B两种C3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所以,试题考查的是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光合作用的问题。然后在通过分析图表、结合题干和设问,从题干或者课本原话组织答案。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识图、析图能力,照着曲线解答(看图说话)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弄得很复杂。
技巧诠释:从这么多年高考生物试题的命制情况分析来看,除了一些需要深入分析和归纳的试题答案外,许多非选择题的答案都是来自相关内容在课本上的原话,或者题干、设问中词语、语句组合而成。如果考生能具备这种“从课本原话和题干”去寻找和组织答案的能力,那我们也就真正做到了“鱼渔皆授”的教学目标了。
4.答案的整理采取“逆向推导,顺向作答”的思维模式 例
10、(同上例9)
解析:就试题所给图而言,很容易看出,横坐标表示:光照强度,纵坐标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坐标图中有两条曲线A、B,两条曲线都反映的是:随横坐标变化纵坐标跟着怎么变化。曲线A、B有一个交点P,所以,要描述“A、B两种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对光能利用的差异”,不外乎是P点之前怎么样?P点之后怎么样?
P点之前:B植物光能利用率比A植物的高←光照强度低于P; P点之后:A植物光能利用率比B植物的高←光照强度高于P。要有利于A植物的生长,光照强度应在高于P,整理为“较强光照”。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安静 6.1 5.9 中度运动 6.1 5.6 剧烈运动 6.1 5.3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2)CO2 在水中溶解后使水的pH下降,人在不同运动状态下产生的CO2不同,溶于水后也会导致pH不同,通过测定水pH 的变化可以推测呼出气体中CO2 浓度的变化。
(3)运动强度; pH; 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呼出的CO2浓度增加。(4)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线粒体。
技巧诠释:生物学属于自然科学,所以,生物试题的答案如果不科学,那就肯定不对。如果答案仅仅是符合生物科学,而不合理,与已有知识矛盾,已目前所知道的现象、结论矛盾,那也将是错误的。而且答案要求用比较规范的生物学术语(关键词)进行描述,如不这样,那我们简直就是在“写散文”了。最后形成的答案尽量简洁,做到简单而不简约,如果答案拖沓繁杂,改卷老师那有那么多时间、那有那份心肠去给你慢慢推敲。所以,同学们平时要加强训练和归纳,尽量做到答案科学、合理、规范、简洁。
6.遗传题的解答,很讲究做题步骤和规范 例
12、(09浙江卷)31.(18分)正常小鼠体内常染色体上的B基因编码胱硫醚γ—裂解酶(G
--酶),体液中的H2S主要由G酶催化产生。为了研究G酶的功能,需要选育基因型为BB的小
+-+鼠。通过将小鼠一条常染色体上的B基因去除,培育出了一只基因型为BB的雄性小鼠(B表-+-示具有B基因,B表示去除了B基因,B和B不是显隐性关系),请回答:
+---(1)现提供正常小鼠和一只BB雄性小鼠,欲选育BB雄性小鼠。请用遗传图解表示选育过程(遗传图解中表现型不作要求)。
(2)B基因控制G酶的合成,其中翻译过程在细胞质的 上进行,通过tRNA上的 与mRNA上的碱基识别,将氨基酸转移到肽链上。酶的催化反应具有高效性,胱硫醚在G酶的催化下生成H2S的速率加快,这是因为。(3)右图表示不同基因型小鼠血浆中G酶浓度和--H2S浓度的关系。BB个体的血浆中没有G酶而仍有
++少量H2S产生,这是因为。通过比较BB和+-BB个体的基因型、G酶浓度与H2S浓度之间的关系,可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1)
(2)核糖体 发密码子 G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3)①血压中的H2S不仅仅由G酶催化产生 ②基因可通过控制G酶的合成来控制H2S浓度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误区二 误认为在生物体内所有的反应都需在酶的催化下才能进行。其实,在生物体内有些反应是不需要酶的,例如“水的光解”,只需光和叶绿素分子,没有酶的参与。
误区三 误认为试管婴儿是从试管中培养出的婴儿。其实,试管婴儿是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的产物,即在体外的一定培养液中让精子与卵结合为受精卵,受精卵进行分裂,发育成一个多细胞胚,再将这个胚移植到母体培养,最终发育为成熟的胎儿。
误区四 误认为动物都具有线粒体。其实,蛔虫、绦虫等体内寄生虫不含线粒体,因为它们长期适应寄生在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缺乏游离氧气的环境中,不进行有氧呼吸,只进行无氧呼吸。
误区五 误认为腺体都是内胚层发育而来。其实,汗腺、皮脂腺、乳腺、气味腺、垂体等腺体均由外胚层发育而来,肾上腺、精巢、卵巢等腺体却由中胚层发育而来。
误区六 误认为原核细胞中没有细胞器。其实,原核细胞内有核糖体,只是无其他细胞器的明显分化而已。
误区七误认为人体的体液只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其实,脑脊液、胸腔液、心包液,消化液、汗液和尿液等都是体液。
误区八 误认为酶都是蛋白质。其实,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酶可以分为三大类:①绝大多数酶是由蛋白质组成的;②有些酶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③有些酶是由核酸组成的。所以说并不是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
误区九 误认为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充当生产者。其实,已发现自然界中大约有500个种食虫植物(属于绿色植物,可进行光合作用),当它们捕虫时则以狰狞的消费者面貌出现。
一、梳理知识点,把书本读薄
高考生物试题是从素质要求的角度去达成能力要求,从知识考查向能力考查转变,表现出题目的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综合能力的考查离不开基础知识,而教材是大纲的具体体现,所以复习时要吃透教材,夯实基础,加强和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并及时解决有疑问的知识点,落实好大纲所指的每一个知识点.具体做法是:按照知识结构,把重点的基本的知识点找出来,列成提纲,一目了然.最终把书本由厚读薄.
二、重视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
能力是以知识为载体的,是要通过知识体现出来的,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必须有坚实的知识基础.但零散的、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知识,也难以发展能力.只有系统化和结构化了的知识,才能形成能力.
知识结构的形成,应贯穿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依托学生的知识背景,推动新知识的学习.在复习课过程中,笔者通常从三个角度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知识:1.有多少种命题角度(怎么考);2.要解决各种问题必须掌握哪些核心知识(考什么);3.构建简要知识网络.
总之,教学中突出知识结构,可以使学生学到系统化的知识,较好地建立起各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把握知识联系规律,构建知识网络
生物学科信息量大,复习难度也相应大.在学习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有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各个知识点,有助于他们在解决问题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到有效的信息,并有助于他们形成学科能力.因此,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使学生会把所学的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方法等知识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构建成知识网络.在网络中的知识不是一盘散沙,而是一个相互间具有清晰逻辑关系的整体,其中的每个知识点都有特定的位置,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连线与其他多个知识点相联系.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新的知识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原来的网络中,使网络中的知识点不断增加,知识点间的联系更广泛、更优化.
四、加强试验教学,提高综合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纵观近几年高考理综试题,生物部分实验试题的分值逐年提高,而实验试题的考查已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实验,实验素材拓展到生活、生产和高新科技,其特点是具有广泛性、新颖性,这主要是对学生实验观念和实验能力的考查.所以在平时复习实验的过程中,还要理解实验程序,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从中学会研究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要善于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关键词:积极的思维方式 思维迁移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高考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生物复习思路应坚持以高考考试说明和大纲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根据高考中题目的立意和表达形式的新变化,加以认真复习,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生物复习的目标。
一、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梳理,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根据生物高考考纲要求和命题“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原则,我们不难发现教材的重要性。我们更应清楚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缺乏基础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基础知识掌握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复习的效率。生物复习过程中,一方面教师的作用不能忽视,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合,使之成为知识链和知识网,便于学生理解性记忆和回顾。如,脱氧核糖核苷酸——基因——DNA——DNA结构和复制——基因表达——基因突变——可遗传变异来源——进化。这样帮助学生归纳出一条主线,以利于学生系统地获得知识,并形成联系的观点,活跃思维。另一方面学生自身主体作用更重要,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学会主动对各章节内容或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类,自觉发现其中有联系的部分,再合理配以各章节练习和综合练习,这样有助于将死知识学活,将局部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以利于系统地理解基础知识,并形成联系的观点,同时也能起到训练思维灵活性的作用。
二、通过与实际相联系题,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方式
选择贴近书本知识更贴近生产、生活的问题,尽量避免纯知识性题目的立意。这样有利于将死知识活化,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逾越思维障碍,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否则无法解决高考综合能力问题。当前的生物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老观念、老方法,应该以发展人的品质和智力为目标,应该将生产、生活中的生物问题融入生物课堂教学中,以增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生产和生活中发掘生物学知识来开拓学生的思路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高三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现象、生命规律并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如植物施肥过多的“烧苗”问题的分析、CO中毒原因的解释、生长素可以作为除草剂的原理、无籽果实形成的特點分析等。
三、通过图表图解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高三复习应加强对学生认识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图表图解——基础知识之间的思维转换模式,促使学生思维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分析图表、图解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往往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对图表、图解问题的分析能力的培养,但是往往学生对此类题目存在着分析能力较差,从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能力不足,对题目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式等不良的审题习惯,对此教学中可以用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导向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审题并形成思维迁移能力。
四、通过材料题,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教学中我们不应忽视给材料题、给信息题的复习,精心选题目,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始终要求学生必须细心阅读给出的材料,围绕问题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和解决问题,这种复习充分体现了认知规律,利于学生积极思维。这种创设情境、提供信息的材料题,打破了只重视知识定论、死记硬背的教学格局,改变了传统的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培养的教学。备课时常提醒自己:课堂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切不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主导和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可以避免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偶然性,使学生具有较明确的指向性和受控性,久而久之,能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在教师的启发下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五、通过实验设计能力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指导思想
高考是以笔头测试为主导,检测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按照考纲,能力的考查分成以下几种:
考查学生运用综合基础知识解决系列问题的能力,
运用图表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对自然科学现象的解释、验证能力以及初步的创造能力。鉴于此,我们在第一轮复习应确立以下指导思想:
(1)处理好高中生物教材对知识点的说明,即处理好现行的课标教材,教师参考其他非人教版教材;揭示知识、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扩展应用3个层次知识的内涵及内在逻辑联系,形成立体知识结构,学以致用。
(2)把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发展融为一体,注重笔头表达;即把导、学、讲、练融为一体,发展学生能力。
(3)把技能培养和表达技能培养融为一体,优化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
(4)把发展学生的基本能力与培养学生的初步创造能力融为一体。
(5)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评析生活现象、环境状况、生产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6)注重心理引导,克服困难,争取胜利。
(7)认真学习不同地区、不同学科的先进复习方式、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二、复习安排:
本届物生班在高二下学期期末时已经将必修一的一轮复习结束,本学期的复习从必修二开始,一轮复习结束后进行选修一的教学。具体打算是根据授新课时的速度、学生掌握程度以及备考重要性等情况,有所侧重地进行第一轮复习。同时穿插综合考试训练,让学生提前熟悉高考题型和建立整体印象,从而有针对复习。我们选用的一轮复习资料为《高考总复习》,具体复习计划为:
第一轮复习——章节复习,按照教材的章节体系依次梳理各知识点,通过统一测试找到学生知识的薄弱环节。在第一轮复习中一般不进行跨章节复习,但针对有联系的知识点可以进行局部知识点的整合。如在复习减数分裂时,可与有丝分裂进行比较学习。就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数目变化、染色体行为特征、两种细胞分裂图形判断加以重点讲解。而在复习减数分裂时将侧重精、卵子形成过程不同点的比较、与遗传学三大定律内在联系等方面。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理解,减少复习过程中的重复性。一轮复习的目标是全面有效地解决好基础知识和复习任务。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抓好知识点的全面复习总结,整体把握知识脉络并熟练地利用学科知识解决简单的综合题目。
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以独立专题的复习、知识的加深加宽为主,适当兼顾知识的综合,把有内在联系的不同知识内容进行综合整理,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强化综合科目的训练,加强对思维方法、解题规律、解题技巧等方面的总结和指导,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应试能力。在每个专题复习中,选择历年高考题中综合性强、易答错的试题,集中分析评讲,针对学生答题不规范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解答高考题。根据高考题所给的标准答案,学生分析自己答案与标准答案之间差异,自己漏答、错答的原因。师生共同评价高考题答案的准确性、规范性。通过有目的的训练、分析逐步提高学生的答题得分能力。
第三轮复习——综合训练与查漏补缺。研究和领会各地名校模拟试题的新思路与新趋向,在模拟考试中提升应试的经验,查漏补缺。精选重组题目综合模拟,培养自己的实战能力;关注生物学科思维的发展。错题回顾,回归课本,进行自主查漏补缺;重视对解题方法技巧的培养,提高自己规范作答的水平。
三、生物学科复习方案
1.加强研究,瞄准高考改革的方向
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新课标、教材、高考考试说明、近三年来生物高考试题试卷及评价报告。吃透《考试说明》和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命题意图,抓住一轮复习的重点和难点,瞄准高考考核的方向。
2.注重基础,夯实学科知识的基石
一轮复习必须立足课本,适当拓展。做到:放慢速度,降低难度;先打基础,再赶进度。复习内容要细而全,根据大纲的要求,实行地毯式、拉网式清理,覆盖所有知识点。要让学生学会总结,构建知识网络。
3.强化联系,构建学科知识的网络
即深刻理解每个概念的内涵、外延和形成过程;准确把握有关结构、功能、生理过程的适用范围;熟练掌握有关实验的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构建完善学科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
4.重视评讲,提升应试能力
重点是抓好以下三种能力的培养:
①审题能力。一是造成审题错误的原因:读题粗心大意,思维定势的影响,“内部语言传递”过程中的过分跳跃。二是培养审题能力的途径:自己审题,然后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点拨。三是审题中应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关键词语的理解和把握,隐含条件的挖掘,干扰因素的排除。
②分析综合能力。主要学会各种生物题型的解题技巧,解题方法。
③表述能力。用准确的生物学语言表述答案。
4通过模拟训练,达到卷面整齐,不乱涂抹,争取在非智力因素上提高学生的得分率。
关键词:生物;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165-01
2012年高考是四川地区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旧课程进行新旧更替的关键性考试,在这种新形势的挑战下,备战复习时要整体把握,有目标、有计划、更要有方法,才能提高复习的实效性,取得高考的最后胜利。
一、明确目标,提高复习针对性
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会清楚自己前进的方向,就会产生极大的驱动力,高考考纲(考试说明)为复习指明了方向。不要错误的认为钻研考纲是老师的事情,与学生无关,老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考纲。四川地区2012届高考必然在新旧教材更替过程中发挥风向标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新课程改革的动态,把握新旧教材的变化。此外,可找近几年的成套高考试题进行试练,感悟高考,进一步明确高考主要考查的知识,考查的能力,从什么角度怎样考查。只有在复习过程中准确把握高考方向和动态,有针对性的复习,才能提高复习效率,达到高考的要求,取得高考的最后胜利。
二、制定计划,有序复习
复习应考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制定一个符合自身实际的复习计划。缺乏计划,复习就会杂乱无章,失去内在的联系,系统性不强,致使复习效率不高。学生在复习前先整体规划和安排复习时间,可分为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第二轮专题综合复习和综合能力训练等阶段。根据高考考纲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确定计划;根据老师复习教学计划确定复习进度;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符合自身实际。砍柴不费磨刀之功,详尽合理的复习计划,会使我们的复习规范有序进行,系统完整的掌握所学知识。反之,如果无计划,即使你付出再多的泪水与汗水,也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方法恰当,提高复习效率
好的方法会使我们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在复习过程中要善于借鉴别人好的方法和经验,还要结合自己复习的具体情况,不断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符合自己的有效复习方法。
1.电影回放法:生物学科的知识点和考点很多,同学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遗忘,怎样才能克服这个问题呢?每天抽取一点时间,尝试回忆前面已经复习过的内容,把回想不起来或不完整的内容加以重点巩固,持之以恒。
2.错题分析法:收集练习训练的典型错题,并对错题进行分析。首要分析自己在解题时出错的原因;其次要对错题进行全面解析;最后总结归纳题型及解题方法技巧。只有找准错因,才能对症下药,才能全面提升我们的能力。
3.定时训练法:答题方法技巧和时间分配是制约综合科成绩提高的重要原因。在复习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时,找几套高考模拟试题进行定时定量训练,掌握合理的答题方法技巧和时间分配,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理科综合的总成绩。
4.命题讨论法:在复习的最后阶段,同学们根据考纲和高考动态,与老师和同学进行高考命题讨论,尝试命制成套高考模拟试题。进一步把握高考复习方向,提高复习效率。
四、回归教材,扎实双基
自四川地区自主命制高考试题以来,考查知识的角度不断变换,试题越来越新颖,灵活度不断增强,不断强化对能力考查的要求,而这些能力的考查都是围绕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展开的。要适应新的高考形势,就必须要回归教材,扎实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生物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必须强化对生物学现象、过程、基本概念和原理等基础知识的记忆巩固。采取滚动式复习,每天熟读、细读教材。对教材中的基本知识进行填空式整理,加深记忆;读教材时要带着问题去思考、理解这些基本知识,不能死记硬背,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应用。
五、注重实验,提高素养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就在于通过实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在2012届高考试题中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实验题目必然成为首选题型,所以在复习过程中特别注重实验复习,提高学科素养。
教材中实验很多,零散分布于各章节中,复习时要结合考纲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所有实验进行归类复习,找出同类实验的共同特点和规律。验证、探究性实验的开放性较大,在高考题目中出现的几率最大,应着重把握。可通过重做一些非常重要的实验,或观看媒体视频,落实实验操作,感知实验的设计和分析,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科素养。
六、加强训练与归纳总结,全面提升综合能力
【高考生物复习方法】推荐阅读:
高考生物的五种复习方法10-29
生物二轮复习高考复习10-12
高考生物专题总结06-10
生物高考冲刺知识07-14
高三生物复习方法指导10-10
高考理综生物答题策略07-11
清华附中高考生物模拟试题06-07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方法技巧点拨09-22
高三高考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6-24
高考理综生物重要知识点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