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职业病规划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珠海市职业病规划(共8篇)

珠海市职业病规划 篇1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珠海市工程规划勘察设计行业技术创新,提高工程规划勘察设计水平,引导、鼓励工程规划勘察设计单位和工程规划勘察设计人员创作出更多质量优、水平高、效益好的工程规划勘察设计项目,参照国家建设部《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评选办法》和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全国工程勘察、建筑设计行业和市政公用工程优秀勘察设计奖评选办法》、《广东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评选办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珠海市优秀规划勘察设计奖是珠海市工程规划勘察设计行业的市级奖项,包括优秀规划、优秀勘察、优秀设计,分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表扬奖。

珠海市优秀规划勘察设计项目的评选,每次获奖总数原则上不超过参评项目总数的60%。

获奖项目一等奖、二等奖比例原则上不超过获奖总数的15%和35%,特殊情况可以作适当的调整。

第三条 珠海市优秀规划勘察设计项目评选工作,每两年(逢双年)评选一次。(广东省逢单年评选)

第四条 珠海市优秀规划勘察设计项目评选工作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科学严谨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五条 按照珠海市住宅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的意见,珠海市规划勘察设计行业协会负责实施珠海市优秀规划勘察设计项目的评选工作。每次评选的组织工作、活动方案及结果要按有关规定报珠海市住宅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审批后,报市民政局审核备案。

第六条 珠海市优秀规划勘察设计项目的评选范围:

一、我市具有规划、勘察、设计资质的规划勘察设计单位完成的工程项目。

二、市外的勘察设计单位完成我市的规划、勘察、设计工程项目。

三、中外合作完成的工程设计项目,原则上只评选中方单位完成的工程设计部分。国内单位合作完成的工程设计项目,可以联合申报或者单独申报,且均须出具工作范围及合作方同意申报的书面认可书。

第七条 凡参加评选的项目,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一、所有申报项目应具备自主知识产权。

二、规划项目须经正式评审批复;

三、结构主体工程施工完成至±0.00以上(以项目业主或有关部门证明的日期为准)的工程地质勘察项目,地基基础工程竣工验收检验后的岩土基坑支护、加固工程设计项目;

四、规划、建设单位验收通过后的工程测量项目(含城市规划测量项目);

五、建成并经过交(竣)工验收(民用项目以工程竣工验收报告为准,其他项目以项目业主和有关部门验收证明为准)的工程设计项目;经一年以上生产使用(运营),季节性生产的项目;经过一个完整生产考核期的生产运营,已形成生产能力或独立功能的整体工程设计项目(包括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

第八条 申报材料要求:

一、填写《珠海市优秀规划、优秀勘察、优秀设计项目申报表》一式三份。

1.《申报表》封面“申报单位”处应加盖单位公章;

2.设计项目说明包括:工程概况、设计特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及国内外先进指标对比;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结构以及节材、节能环保措施;材耗、能耗指标对比说明;资源综合利用、文明生产、环境保护措施及效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同行业先进水平对比;设计主要优缺点和今后改进措施等;勘察项目说明包括:主要技术要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等;

二、申报材料需附项目的合同、主管部门对项目的批复文件及有关方面的竣工验收评价资料。竣工验收文件:民用建筑以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站的验收资料为准;其他项目以当地有关主管部门环保、消防、安全证明等验收材料为准;用户建设单位投产使用情况意见信息及有关单位评语、信函等文件和反映情况的复印件。

三、工程设计图纸要求A3缩图一份,电子文件一份及相关照片。

1.设计图纸应包括总平面图,主要立剖面图,主要生产车间工艺布置图及设备表,如采用新工艺应附主要工艺流程图及建筑、结构、水暖电专业主要图纸:

2.图纸规格、设计图纸深度应符合《建筑工程制图标准》及有关规定要求;

3.图纸按序排列,并附图纸目录,装订成册;

4.工程勘察资料(复印件)。

四、工程勘察(含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勘察、测量):

1.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工程勘察图纸包括:工程勘察任务书、设计单位的技术要求、勘察工作纲要、实际材料图、各类地质平面图和岩土柱状图、岩芯照片、探硐展示图、物探成果、地质剖面图、岩土试验分析资料、水质分析资料、可液化砂土分析及质量评分表等;

2.工程测量图纸包括:工程测量任务书、测区技术设计方案、技术设计书、技术设计要点、细则和测区平、高控制网图,图幅分幅表(任务区)及地形图样图(四幅以上)和质量评分表等;

五、申报优秀规划、勘察、设计奖,每个奖项的主要获奖人员不得超过12人;申报优秀工程标准设计奖、专项设计奖,每个奖项的主要获奖人员不得超过6人。

六、凡资料不全者,不予评选,但可保留资格延至下次评选时补齐资料重新申报。

七、申报资料一经受理,除工程图纸及勘察报告外,其余资料概不退回。

八、评优评审人员有权要求核查申报项目原归档蓝图等原始资料。

第二章 评 选 标 准

第九条 申报珠海市优秀工程规划勘察设计奖评选的项目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国家工程建设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采用突破国家技术标准的新技术、新材料,须按照规定通过技术审定;

二、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具有先进的规划勘察设计理念,其主导专业或多个专业采用适用、安全、经济、可靠的新技术,经实践检验取得良

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没有按照节能要求进行节能设计的项目不予参评。

三、符合基本建设程序,各项手续完备,取得建设规划、环保、节能、安全、消防、卫生、城建档案管理等相关审批、验收文件,以及业主、生产运营单位对工程设计的书面评价意见;

四、申报优秀规划、勘察、设计的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证书,且2年内没有发生重大勘察设计质量安全事故。

五、违反基本建设程序的勘察设计项目,有勘察设计不良记录的工程项目,以及近两年内有不良行为的勘察设计单位不能参加本次评优活动。

第三章 申报、评审及评选结果的公布

第十条 申请参加珠海市优秀规划勘察设计奖评选项目,由申报单位报珠海市规划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对申报材料进行复核。

第十一条 同一个项目只能申报一次,不得重复申报。

第十二条 由珠海市规划勘察设计行业协会提出珠海市优秀规划勘察设计各专业评审组专家人选,各专业组负责相应项目的初评工作。

第十三条 珠海市优秀规划勘察设计项目奖评审程序:

一、组织召开专业组评审会议。专业评审组对申报材料进行初步评审,采取记名投票方式,提出本专业组的优秀规划勘察设计获奖项目建议名单;

二、召开综合评审会议。对各专业评审组提出的建议名单进行综合评审,提出优秀规划勘察设计获奖项目提名名单;

三、公示。将珠海市优秀规划勘察设计获奖项目提名名单在珠海市规划建设信息网站上公示10个工作日,广泛征集反映意见;

四、根据公示情况,珠海市规划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将评审结果汇总上报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核准审批,报市民政局审核备案。

第十四条 对通过审定的珠海市优秀规划勘察设计获奖项目,由住宅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公布并举行颁奖仪式。

第四章奖惩

第十五条 对获得珠海市优秀规划勘察设计获奖的项目,向获奖单位颁发奖牌、奖状,向获奖人员颁发个人荣誉证书。

第十六条 获得珠海市优秀规划勘察设计一、二等奖的项目,有资格推荐上报参加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组织的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的评选。

第十七条 珠海市优秀规划勘察设计项目主要得奖人数不得超过3人,其他得奖人数不得超过9人,特大型或特别复杂的项目可以适当增加人数,但得奖总人数最多不能超过15人。

第十八条 对获得珠海市优秀规划勘察设计奖项的单位将记入单位业绩记录,并按有关规定可获得加分。

第十九条 对获得珠海市优秀规划勘察设计奖项的主要规划勘察设计人员,所在单位应将其业绩记入本人技术档案,可作为职称评定和晋级的依据并可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条 申报评选的单位必须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评选结果公布后如发现与获奖条件不符、情况不实或重复申报,将视情节轻重和影响程度,记入单位诚信管理不良记录并扣分,分别给予降低奖励等级、撤销奖励、通报批评、暂停该单位两届申报的处理。

第二十一条 参加评审的专家要以严肃、认真和高度负责的态度进行评选工作,对违反评选纪律者,取消其专家资格。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珠海市规划勘察设计行业协会负责解释。

珠海市职业病规划 篇2

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是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综合性教育活动, 是学生提高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与技能、顺利实现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基本途径, 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让每一名学生进行最佳职业选择, 并在这一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职业规划与事业愿景的统一, 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

2006年上海市教委关于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要推进职业教育;2007年教育部发文要求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逐步由选修课过渡到全校公共必修课;2012年《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将“为了每一名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理念;2014年2月,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 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 以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升学与就业指导 (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方面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 而且已经形成较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体系。而国内大规模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则起步较晚, 且目前多偏重于对即将毕业学生的研究, 而忽略了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引导。高职新生处于人生的重要转型阶段, 也是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形成时期, 刚入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对专业、对学习、对人生的迷茫, 此时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无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笔者对上海市医药类高职院校2013年入校的新生就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关内容进行调研, 对学校学生工作相关负责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进行访谈, 了解当前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寻求解决的对策。

2 研究的方案

共抽取了4所学校作为样本学校, 它们是: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健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震旦职业学院、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 (1) 针对4所调研院校的20位学生工作相关负责人、指导教师进行了针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访谈调研。 (2) 针对上述4所院校的2013级高职医学生, 包括护理、助产、检验、药学、临床医学等专业, 共发放调查问卷260份, 回收有效问卷252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97%。其中, 上海生源141人, 占56%;非上海生源111人, 占44%。问卷调查主要采取不记名问卷填写方式进行, 调研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调查结果的数据管理与处理分析在SPSS13.0统计软件上进行。

在问卷的设计方面, 聘请了专门从事学生工作的学生处负责人作为指导教师, 并且聘请了资深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家、行业专家以及相关学校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室的指导教师对问卷进行了反复修改, 最后确立了4个模块6个维度, 共计24个题目。针对教师眼中的2013级学生的特点、学校及院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学生工作相关负责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进行了访谈调研。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学情背景分析

院校及专业的选择是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因素, 选择适合自己及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 能够实现专业和职业的有效对接。相对于医药类专科学生来说, 专业的选择对其今后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决定性意义。针对“如何选择进入当前所读的医药类职业院校”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61位 (占64%) 学生选择“个人意愿”, 其中上海生源95人, 占59%;非上海生源66人, 占41%。有36%的学生选择“非个人意愿”。由此可见, 学生在院校选择方面, 多数属于个人意愿, 但也有小部分学生存在盲目性。如何更好地引导这些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导教师工作的难点。

对“选择目前所读专业的原因”, 有133位 (占53%) 学生选择“就业前景”, 其中上海生源70人, 占53%;非上海生源63人, 占47%。由此可见, 无论是上海生源或是非上海生源, 在专业选择方面多数基于医药类专业良好的就业前景, 但也有23%的学生的选择是基于他人的建议, 受到诸如学校、家庭及他人的影响, 这种选择带有盲目性。

本课题调查的学生处于一年级下学期, 他们已经在校学习将近一年, 对所学专业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 他们对专业如何看待?对当前所读专业的满意度如何?针对这两个问题也做了相应调查, 数据显示:有20名学生选择“非常满意”, 占8%;有183名学生选择“比较满意”, 占73%;选择“较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学生共占19%。同时, 对“你的职业理想与目前所学专业的关系”, 22名学生选择“完全一致”, 占9%;149名学生选择“基本一致”, 占59%;选择“不一致”及“基本没关系”的占32%。由此可见, 在学生对专业已经有初步认知的情况下, 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与职业理想基本一致, 也有少部分学生觉得所学专业和个人今后的职业几乎没有关系。

“从学校毕业后的打算”也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这方面的调研显示, 有113名学生选择“直接工作”, 占45%;119名学生选择“专升本”, 占47%;选择“其他”共计8%。从访谈调研中也得知,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专科学历水平在当前社会普遍高学历的大背景下还需要继续深造。在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方面, 专升本知识的介绍也应该作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内容之一。

国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 很多学校在中小学就已进行相关指导。那么国内的情况如何?本课题在对“高中阶段是否有相关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指导”进行调查发现, 97名学生选择“完全没有”, 占38%;42名学生选择“有, 必修课”, 占17%, 其中上海生源35人, 占83%。选择“仅是教师提到过”的有67人, 占27%, 其中上海生源36人, 占54%。从以上数据可知, 高中阶段多数上海生源的学生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无论是以必修课还是选修课的形式进行, 都对学生职业道路的选择有重要的意义, 并且对其整个人生规划都具有较好的前瞻性作用。

3.2 学生的自我认知方面

自我认知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条件, 充分、正确、深刻地认识自身能力、个性及相关环境是制订职业生涯目标及策略的基础。在本次调研中, 针对学生自我认知方面做了以下调研:第一, “你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吗?”针对此问题, 58名学生选择“非常了解”, 占23%;166名学生选择“比较了解”, 占66%;选择“较不了解”和“其他”的占11%。第二, “你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质吗?”针对此问题, 173名学生选择“比较了解”, 占69%;选择“较不了解”和“很不了解”的占31%。第三, “你了解自己的能力及特长吗?”选择“比较了解”的有155人, 占62%;选择“较不了解”和“很不了解”的占38%。第四, “你了解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专业吗?”针对此问题, 有22名学生选择“较不了解”, 占9%。第五, “你了解以自己的能力能胜任何种工作吗?”针对此问题, 有52名学生选择“较不了解”, 占21%。

由上述调研数据可以看出, 在学生的自我认知方面, 多数学生对自己比较了解, 但也不能忽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不了解。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 指导教师也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 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 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

3.3 学生对职业的认知方面

职业责任感是对岗位和工作的一种态度, 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职业责任感的培养对于医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调研设置了如下问题:“你了解医学生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吗?”针对此问题, 有80名学生选择了“非常了解”, 占32%;19名学生选择了“较不了解”, 占8%。“你清楚自己的专业将来适合从事的职业及其衍生职业吗?”针对此问题, 43名学生选择“非常清楚”, 占17%;49名学生选择“较不清楚”, 占19%。在找工作的渠道方面, 有84名学生 (占33%) 选择“较不清楚”, 只有38名学生 (占15%) 选择“非常清楚”。“你了解找工作时相关的手续如何办理吗?”针对此问题, 有18名学生选择“非常清楚”, 占7%;选择“较不清楚”的学生有118名, 占47%;选择“很不清楚”的学生有26名, 占10%。

针对“对于未来的人生发展, 你是否感到缺乏指引、没有方向?”这个问题, 有128名学生选择“是”, 占51%。“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程度”方面, 28%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需要”;49%的学生选择“比较需要”。在“对个人的规划”方面, 有102名学生认为“比较清晰, 但是只有近期规划而没有做长期规划”;有64名学生选择“有, 但没有考虑清楚”;选择“想做, 但不知道怎么规划”及“其他”的共计86名学生。

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要有较为全面的职业认知。职业认知的重要方面是对目标职业进行分析, 确定目标职业, 了解该职业的具体内容、任职资格、工作条件以及该职业的发展前景。通过这些方面来确定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从以上调研数据可以看出, 所调研学生对职业认知的相关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对学生进行职业认知的引导刻不容缓。只有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才能为学生更快、更好地成才提供支撑。

3.4 当前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现状方面

在所调研的学生当中, 有193名学生“接受过学校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占77%;有59名学生表示“不清楚或者没有接受过相关方面的指导”, 占23%。对“如果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 你会选吗?”这个问题, 选择“愿意”及“非常愿意”的有153人, 占61%。由此可见, 当前多数调研院校已经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 但对于学生的需求方面, 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指导方式的选择往往对指导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医学生更愿意接受什么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形式?”针对此问题, 居前三位的选择分别是“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及“网络互动”, 所占比例分别为38%、33%和17%。“面对学习及走向社会工作的压力, 你最希望学校提供哪方面的指导?”针对此问题, 有24%的学生希望得到“职业发展教育及素质拓展训练”, 34%的学生希望能够到“企业实习锻炼”, “其他”占42%。

4 完善高职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1) 前置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高职医学生学制短, 大一的学生处于人生重要的转折时期, 较为迷茫, 此时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尤其重要。建议在入学教育时即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引导学生了解高职学习及生活的特点, 引入专业学习特点等内容的介绍。

(2) 分阶段有侧重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 针对不同年级和专业明确目标、突出专业特色, 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对于大一新生, 应注重对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使其对当前就业形势和职业生涯有初步的认识和规划。对大学二年级学生应注重培养其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对毕业生应注重临床实践操作能力锻炼以及就业形势、择业技巧的指导和就业前的心理调适。通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让学生准确定位自我、了解职业的发展和要求, 有导向性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3) 加强对医学生职业责任感的教育。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是其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职业责任感的培养对于医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高职医学生的教育过程中, 利用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理论, 在教学及实践中强化医学生职业责任感的培养, 以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4) 设立专门的职业咨询及专家指导工作室。职业指导教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及教育的效果, 因此医药类高职院校要根据实际情况, 加强与企业联动, 多渠道对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进行培训, 着力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 在专业发展、职业定位、就业知识获取、就业信息判断和个性化咨询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服务。

(5) 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多方位促进学生成才。在教学过程中, 学校要借助企业的力量, 与其共同制订实践教学计划, 并根据学生培养目标, 对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调整和改革。学校每年应尽量邀请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到学校开办相关讲座, 为学生争取更多实习机会, 同时使学生接触到最新的行业信息和实践技能, 提升职业竞争力。

摘要:以上海市2013级医药类高职院校师生作为调查对象, 通过给学生发放调研问卷, 对学校学生工作相关负责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进行深度访谈, 调研相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当前上海市高职医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 积极探索推进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途径。

珠海市职业病规划 篇3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回顾

“十一五”期间,上海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港口吞吐能力大幅提升,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公路建设进展顺利,航空枢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航运服务业发展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意见》进一步明确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由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转入提升基础设施能力与发展服务软环境并举的阶段。

1. 国际航运主业快速发展

上海港年货物吞吐量从“十五”期末的4.5亿t增长到2010年的6.5亿t,年集装箱吞吐量从TEU增长到TEU;货物吞吐量自2005年以来连续5年位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2010年位居世界第一。

国际著名航运企业云集上海,全球二十大班轮公司均有分支机构入驻上海。在上海注册的国际航行船舶(包括国际航线船舶和特案免税登记船舶)从“十五”期末的223艘、493万总吨增长到2010年的356艘、869万总吨。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上海共有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企业家,船舶代理企业139家,船舶管理企业97家,无船承运人(上海地区中国企业法人)948家,船供企业204家,船员服务机构57家,船员培训机构7家,注册海员人。

2. 集疏运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十一五”期间,集疏运体系不断优化,公路、港口、内河航道、铁路、航空等硬件设施建设进展顺利,规模化、集约化、快捷高效的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港口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由2004年的25.4%上升到2010年的38.0%,公路运输比例相应地由2005年的40.3%下降到2010年的37.5%。

一是港航设施建设成绩显著。东海大桥建成后,洋山深水港区一期、二期、三期工程以及外高桥四期、五期、六期工程相继投入使用,上海港码头年设计货物吞吐能力从2005年的3.0亿t增加到2010年的4.6亿t,集装箱专用码头泊位数和集装箱年设计吞吐能力由2005年的29个和920万TEU增加到2010年的41个和TEU;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三期工程顺利完成,主航道水深达到;长三角内河高等级航道整治工程全面启动,苏申外港线、大芦线一期、赵家沟航道经整治后均达到三级航道标准,初步形成连通江浙的高等级内河航道网络;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一期泊位建设基本完成。

二是公路建设进展顺利。上海公路总里程由“十五”期末的增加到2010年的,高速公路里程由增加到。随着长江隧桥、申嘉湖高速、杭浦高速等相继建成,沪宁高速、沪杭高速完成拓宽工程,上海形成“两环、九射、一纵、一横、两联”的高速公路网格局。“十一五”期间,上海与江浙联系的省道新增加6条,高速公路增加到8条、48车道,其他公路通道达到23条、74车道,港口集疏运通道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是铁路建设全面提速。截至2010年底,上海境内铁路营业里程共计,建成“两主三辅”共5个铁路客运站。“十一五”期间,建成沪宁城际铁路和沪杭客运专线,有效释放沪宁铁路和沪杭铁路的货运能力;建成服务于洋山深水港区的芦潮港铁路中心站,完成南浦货站至闵行货场搬迁调整。京沪高速铁路于“十二五”初期竣工。上海地区铁路运输能力明显提高,布局进一步优化,为形成沿海铁路货运大通道、发展海铁联运奠定基础。

四是航空枢纽建设步伐加快。截至2010年底,上海浦东、虹桥国际机场已形成5条跑道、4座航站楼的规模,可保障高峰日架次起降。两大机场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由“十五”期末的人次和221万t增长到2010年的人次和t。已有81家国内外航空公司开通上海定期航班,国内外通航城市达到219个。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连续3年位居全球机场第三,基本确立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地位;2010年浦东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排名国际机场协会第二十位,首次进入三十强排行榜。

3. 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设全方位展开

“十一五”后期,上海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部署,全方位展开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设,航运要素进一步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加快提升,航运市场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航运服务体系框架逐步形成。

一是航运服务产业初步集聚。“十一五”期末,在上海从事国际海上运输及辅助行业的外商驻上海代表机构达到250家左右,有余家不同资本类型的国际海上运输和辅助服务企业在上海开展经营活动。全球九大船级社均在上海开设代表处,开展船舶检验服务。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上海海事仲裁院、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中国国际集装箱班轮运价备案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信息中心等机构相继成立。开展航运经纪业准入制度试点,国内第一批专业航运经纪公司率先在上海成立。上海航运交易所积极落实交通运输部发布的《船舶交易管理规定》,2010年中国船舶交易信息平台公示成交船舶91艘次,接受艘次船舶的成交信息报送。非双边海运协议关系国际航运企业在境内设立独资公司取得政策性突破,全球第二大班轮公司地中海航运公司在上海设立独资公司。

二是口岸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期间,上海口岸深化推进“大通关”工程,完善“5+2”通关工作制,优化“一门式”服务,加快建设电子口岸平台;启动“统一平台、区域联动、选择申报、多点放行”改革试点,探索实施便捷通关、无纸通关、快速通关、分类通关等通关模式,推进“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属地检验、口岸放行”“直通放行”等区域通关改革,提高口岸通关效率;改进空港中转联程流程,提高国际中转旅客通关效率。

三是航运服务集聚区布局不断优化。科学调整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管理机构,成立上海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三港三区”联动工作实质性启动,统筹效果显著。虹口区落实专项资金扶持航运企业和航运服务业发展,北外滩已经成为国内航运产业资讯发达、航运服务相关产业门类齐全的航运企业聚集区之一。浦东新区充分利用港口资源禀赋、先行先试政策优势以及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发展形成陆家嘴高端航运服务区、外高桥航运物流发展区、洋山临港综合服务发展区、临空航运服务发展区四大重点区域。

四是口岸安全和环境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上海港水上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稳定,水上交通事故件数等安全指标值比“十五”期间有所下降。推进实施水上安全和防止船舶污染的源头管理,实现水上安全预防预控管理;实施长江上海段和长江口定线制,完善吴淞、洋山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实施水上网格化巡航管理模式,完善口岸水上助航体系,优化口岸水域通航环境;建成水上自动识别系统信号网络,提高船舶进出港助航能力;发布《上海海上搜救和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置专项预案》,船舶污染应急处置能力达到一次性清除溢油的水平,推进外高桥五号沟水上综合应急反应基地建设,建立船舶污染事故应急组织协调指挥体系。

4. 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作用得到发挥

积极落实《意见》要求,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十一五”期间,上海已经为注册在洋山保税港区的国际航运企业从事国际航运业务,以及物流、仓储等企业累计免征营业税超过元人民币;中资国际航运船舶特案免税登记政策有效延长;进口汽车保税展示平台在洋山保税港区正式启用。

5. 航运金融业务迅速拓展

“十一五”后期,国内金融机构加大对航运金融业务的投入力度,多家银行成立航运金融专营部门,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均在上海筹建航运保险运营中心;船舶险和货运险等航运相关保险业务发展迅猛,2010年,上海产险市场中船舶险首次超越企财险,船舶险与货运险总和在上海产险市场的占比已经超过22%;融资租赁业务取得突破,成功吸引单机项目公司落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单船项目公司落户洋山保税港区开展业务;上海航运交易所编制的新版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正式发布,据此指数开发的金融衍生品在国际市场实现多批次交易。

6. 邮轮产业发展趋势良好

“十一五”期间,邮轮产业发展环境日渐改善,市场经营主体纷纷进驻,世界三大邮轮公司均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并开设多条以上海港为母港的区域邮轮旅游航线。邮轮通关便利措施进一步落实,邮轮母港船舶进出安全保障得到加强,邮轮旅客通关服务能力和效率提高,境外邮轮挂靠上海港日益频繁。2010年,上海港靠泊邮轮108艘次,其中母港邮轮60艘次,访问港邮轮48艘次;进出境旅客人次,其中母港邮轮旅客人次,访问港邮轮旅客人次。上海国际客运中心、吴淞国际邮轮码头两大邮轮港口、邮轮公司与相关机构开展的合作业务已发展至咨询、旅行社、教育培训、旅游电子商务、票务代理、劳务服务、技术研发等领域。2010年10月,上海港始发经厦门港至台湾高雄港的邮轮航线开辟,实现境外邮轮国内多点挂靠。

7. 港航装备制造业保持领先地位

“十一五”期间,以集装箱码头装备制造为主的上海港口装备产业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占据全球集装箱码头大型设备约70%的市场份额。上海船舶制造业能够制造各种类型的现代船舶和海上工程项目,在国际航运界的影响日益增强。2010年上海建造交付船舶110艘,合计万总吨。

8. 区域合作不断加强

“十一五”期间,国务院制定《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建立推进上海“两个中心”建设部际协调机制,长三角港口管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作用进一步发挥。市政府与交通运输部签署《交通运输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加快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合作备忘录》,取得国家主管部门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全面支持。建立长三角、上海与中部六省市以及川渝沪等区域“大通关”合作工作机制,促进跨区域口岸物流联动发展。落实航运业交流与合作的双边协议,加强地区间港航业深度合作。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不断扩大对外合作,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与沿江多个港口建立合作关系,成立长江港口物流有限公司。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总体上仍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航运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航运集疏运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航运安全保障、航运发展政策、法律、科技、人才建设等有待进一步加强,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这一国家战略目标的各项任务有待深化落实。

1. 集疏运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集装箱集疏运体系总体结构还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铁路设施运能不足且与港口缺乏紧密衔接,海铁联运等多式联运发展缓慢。洋山深水港区支线码头泊位尚待建设,内河水运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

上海空域资源紧张与航空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两大机场地面配套交通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基地航空公司的国际竞争实力、航空枢纽的管理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2. 航运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航运服务业尚处于培育发展阶段。航运相关法律、鉴证、评估、代理、咨询、经纪、船舶管理等服务机构规模较小,专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高。

口岸通关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上海口岸“分类通关”“属地申报、口岸验放”以及“直通放行”等通关改革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拓展,与长三角、长江流域等地的口岸资源和跨区域物流通关信息网络需要进一步整合。

航运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船舶融资、船员个人所得税、航运企业所得税等相关税收政策,国际航运企业、航运辅助服务业外资准入条件,国际航线船舶船员国籍标准、航运仲裁法律适用、开放船舶供应市场等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如何与国际航运通行惯例接轨。

航运复合型人才结构、总量和整体素质需要优化和提高。熟悉航运金融、航运咨询、海商海事、国际公约、航运交易、邮轮管理、空中交通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现有航运教育和培训机构难以满足航运发展对复合型高端航运人才的需求。

应急处置能力有待提升。上海港水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待进一步健全,应急力量建设和协调机制尚需加强,特别是水上油污事故和水上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力量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3. 航运金融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大量中资船舶在境外注册,航运融资业务多在境外发生,影响境内航运金融业务规模的拓展。国内航运保险市场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法律服务、航运交易鉴证、评估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尚不能满足航运金融专业化外包服务的需要,其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4. 邮轮产业发展滞后于社会需求

邮轮产业相关专业法规、政策体系、行业协调与管理机制尚待完善,邮轮船队经营及航线开发等关键政策尚待研究突破,邮轮技术研发与装备制造水平有待突破。

二、“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形势和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四个中心”建设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发展阶段,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一)发展机遇

1. 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十二五”期间,预期内需市场将不断扩大,国际资本将持续流入,劳动力综合优势仍将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稳步增长。制造业由沿海地区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国际航运要素加快向沿海和内陆新兴经济发展地区辐射的趋势将延续,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国际影响力将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得到有效提升。

2. 长三角地区、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区域一体化格局将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强大推动力

随着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上海作为长江流域外贸进出口集散地,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0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提升上海核心地位,充分发挥服务全国、联系亚太、面向世界的作用。同时,长江黄金水道战略的实施也将有力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有助于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区域服务能力,使上海在服务区域发展的过程中促进自身发展。

3. 上海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将

加速促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上海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2009年《意见》颁布后,市政府进一步明确重点发展金融、航运、贸易等服务产业,着力建设“四个中心”。“十二五”期间,上海将聚焦服务经济,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国际竞争力。国家和上海继续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倾斜力度,有效推动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速推进,有助于加快形成以航运金融、航运保险等为主体的高端航运服务高地;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迅速起步,有助于夯实上海港航产业的发展基础,推进洋山保税港区等航运功能区的建设和创新发展。

4. 亚洲新兴市场崛起将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速

随着世界经济逐步摆脱金融危机影响,国际贸易将再趋活跃,国际产业转移将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和更深层次上进行。除继续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和服务业外包外,我国将更加重视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技术、会计、法律、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这将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实现人才、货物、企业、船舶、资金、交易等航运要素的集聚创造良机。

(二)面临挑战

1.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面临多方位的国际竞争

伦敦、新加坡、香港等港口城市在海事服务、船舶登记服务、综合物流服务、船员税收政策等方面比国内拥有更为优惠的产业政策,并依靠传统优势,推动其航运服务业在全球扩张,这将对上海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

2.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深入推进遇到制约因素

随着《意见》的深入落实,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向纵深推进,体制、机制问题日益突出。如何通过区域性的“先行先试”为国家层面相关政策的调整提供实践经验,进而提高我国航运业的综合竞争力,成功参与国际竞争;如何在先行先试的政策措施在全国推广的过程中继续保持先发优势,有效实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产业集聚和资源配置能力不断增强的战略目标;如何有效依托国务院推进上海“两个中心”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开拓航运中心建设条块联动、区域合作的最佳途径,均有待深化研究。

(三)发展要求

“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形势要求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在全面贯彻《意见》精神的同时,进一步落实国家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理清思路,明确重点,协同推进,创新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政策“先行先试”优势和上海综合保税区“三区三港”联动发展优势,争取在航运金融、保险、船舶租赁、航运交易等方面实现跨越发展和重大突破,不断完善航运业态,规范航运市场,加强航运法制、文化建设,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实力。

二是主动站在落实国家战略的高度,加强区域合作,与长三角地区各港口城市协同共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共享航运中心建设成果。积极争取在国家有关方面的统筹下,合理布局长三角地区的航运和物流资源。

三是加快航运中心建设国际化进程。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引进国际航运及航运服务企业和人才;另一方面,本土航运及航运服务企业要加快走向世界,形成国际经营网络,提升国际竞争力。

琼海市规划建设局 篇4

关于迎接住建部和省住建厅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执法检查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迎接住建部和省住建厅开展的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监督执法检查,我局和受检工程各相关单位要做好配合,确保检查工作有序进行。本次检查组既有市场、质量、安全方面的专家,也有新闻媒体的记者,为确保检查工作顺利有序进行,特制定本方案:

一、检查时间

2016年5月10日~20日

二、检查范围

全市范围内所有在建建筑工程。重点是保障性安居工程、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和公共建筑工程(学校、医院、商场、办公楼等)。

三、住建部和省住建厅检查程序

(一)听取工作汇报。检查组到达后,由组长向受检城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介绍检查工作的有关要求,听取地方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汇报。会议时间为40分钟左右。

(二)抽取项目。以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为检查重点。

受检工程的确定:至少以“扫马路”方式抽取1个,其余从受检地区提供的在建工程项目名单中随机抽取,尽量只抽取项目,到现场后再随机指定栋号。

(三)现场督查工程。

施工质量安全现场查看施工资料以及检查工程实体质量和安全生产。使用混凝土回弹仪、钢筋扫描仪、游标卡尺等仪器对主要构配件进行抽测时,专家应旁站监督,确保检测结果真实准确。原则上每半天检查1个工程。

(四)召开督查情况反馈会。

检查完成后,由检查组召开检查情况反馈会,反馈会场应准备投影仪,专家点评采用PPT的形式进行反馈。

四、迎检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颜 帆(市规划建设局局长)副组长:王培宁(市规划建设局副局长)

成 员:韩岛 陈国洲 唐南岳 唐丽霞 符式师 李天龙 庞道满 王笃喜 王槐帅 符乾松 陈辉勇 龚起敏

各在建项目部建设、施工、监理单位项目负责人

五、检查内容

(一)市场行为方面。

打击建筑施工、项目是否有转包、挂靠、违法分包和违法发包等建筑市场违法行为。

(二)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开展情况。1.落实五方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制情况; 2.贯彻落实国家工程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情况; 3.开展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执法检查情况;

4.工程质量安全事故、质量问题及安全隐患查处情况等。

(三)工程项目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建立情况及工程实体质量安全情况。重点检查:

1.施工企业的项目质量安全管理情况; 2.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实体质量情况;

3.模板支架、起重机械(已经办理备案登记手续的)及施工扬尘治理等安全管理情况。

(四)建设、施工、监理、质量检测等有关单位及项目经理和总监理工程师等执业人员,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情况。

(五)建设程序、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施工图设计文件。

六、迎检工作分工及完成时限

(一)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准备的内容

1.项目表。(负责人:李天龙 配合人:邱曼清,5月14日前完成)

内容应包括工程名称、地点、结构类型、开工时间、检查时形象进度、参建单位、工程类型(公共建筑、保障房、棚改房、商品住宅等)等内容。2.制定迎检方案。(责任股室:监督站 负责人:王笃喜,5月14日前完成)

3.编写《开展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情况工作总结》。(责任股室:监督站 负责人:李天龙,5月20日前完成)

要求:内容包括本地区开展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情况及取得的成效、工程质量安全及建筑市场总体情况、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下一步采取的主要措施。

4.收集整理《法定代表人授权书》、《质量终身责任制承诺书》及竣工铭牌资料成册。(责任股室:监督站 负责人:邱曼清 配合人龚起敏,5月20日前完成)

5.收集整理建筑市场非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挂靠等违法违规行为的通知、方案、处罚台账、总结等相关资料。(责任股室:建管股 负责人:唐南岳,5月20日前完成)

6.收集整理建设、施工、监理等责任主体和施工图审查、工程质量检测等有关单位及项目经理、总监理工程师等注册执业人员的建筑市场行为的通知、方案、处罚台账、总结等相关资料。(责任股室:建管股 负责人:唐南岳,5月20日前完成)

7.标准化建设。收集整理历年工地观摩会的方案、通知、图片、总结等相关资料。(责任股室:监督站 负责人:龚起敏,5月20日前完成)

8.工程质量安全执法。收集整理下发的通知、方案、隐患整改通知书,总结等相关资料。(责任股室:监督站 负责人:龚起敏,5月20日前完成)

9.塔吊、外电梯使用登记备案的台账。(责任股室:监督站 负责人:龚起敏,5月20日前完成)

10.常见质量问题的治理。常见问题专项治理提出的要求,针对本地区制定的防治标准规范、技术措施,全面推进样板间制度,专项治理示范工程创建活动。质量问题投诉台账。(责任股室:监督站 负责人:符乾松,5月20日前完成)

11.诚信体系建设方面的资料。(责任股室:建管股 负责人:唐南岳,5月20日前完成)

12.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资料。(责任股室:监督站 负责人:王槐帅,5月20日前完成)

13.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方面的资料。(责任股室:监督站 负责人:符乾松,5月20日前完成)

14.检测设备。(责任股室:监督站 负责人:王笃喜,5月20日前完成)

游标卡尺、混凝土回弹仪、钢筋扫描仪、楼板测厚仪等检测仪器。

15.各组项目监督人员对项目监督情况的汇报。(责任股室:监督站 负责人:李天龙、庞道满,5月20日前完成)

(二)各项目部准备的内容(含监理、建设单位)1.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各项目贯彻住建部和海南省住建厅《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实施方案》

2.工程资料完整,随工程进度整理。

各参加单位以及相关执业人员的资质资格证书,项目报批、招投标、规划、施工许可证等前期资料,施工图和资料、施工日志、监理日志、质量检测报告、专项施工方案等。其余材料见(附件:项目参建各方现场须提供材料清单)

(1)项目部人员配备及在场履职情况、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及其运行状况。

(2)施工现场资料员、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材料员及特殊工种是否持证上岗,是否足额派驻了持有效证件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3)施工现场是否进行危险源标识,相应的安全技术交底是否到位。

(4)施工现场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是否按照相关规定编制专项方案并经专家论证。

(5)施工现场实体安全状况是否执行有关标准、规定和操作规程,脚手架、基坑工程、模板支架、高处作业、施工用电、物料提升机与施工升降机、塔吊起重机与起重吊装、施工机具等使用、操作是否符合规定。

(6)落实防坠落、物体打击、触电、倒塌等措施。(7)施工现场是否按照规定落实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措施费用。

(8)建立施工现场消防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消防工作责任制和相关消防管理制度,明确施工现场消防安全责任人及岗位防火职责,是否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落实现场监督管理。

(9)施工现场巡查、检查记录和应急救援方案,有针对高温、雨季、防台风的各项安全工作应急预案。

(10)开展文明施工,是否落实食堂卫生制度。3.管理机构负责人到场并准备好书面汇报材料。

4.是否存在转包或者违法分包,是否允许其他单位或个人以本单位名义承揽工程,施工区域内各专业分包的分项工程是否纳入安全总承包管理,总包与分包是否签订安全协议。

5.请各单位自行下载并填报有关工程质量安全信息检查评分表。邮箱:3429619857@qq.com,密码:qhzj123。

附件:项目参建各方现场须提供材料清单

珠海市职业病规划 篇5

违章建筑

沪房1989监字发第77号

各区城建办规划办,各县建设局,各区、县房管局,各区、县房产登记发证办公室,上海

石化地区发证办:

现将《关于本市房屋产权登记涉及违章建筑的处理意见》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年三月六日

关于本市房屋产权登记涉及违章建筑的处理意见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开展城镇房屋产权登记发证工作的决定,妥善处理房屋产权登记发证工作中涉及的违章建筑问题,根据建设部《关于房屋所有权登记工作中对违章建筑处理的原则意见》和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上海市建筑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精神,提出如下意见:

一、凡本市城镇范围内建国以后违章建筑的房屋,均应在房产登记机关规定的期限内申报登记,并按上海市房产管理局、上海市财政局规定的房屋产权登记发证收费标准缴纳登记费、勘丈费等费用。

逾期不办理登记手续的,除按《上海市城镇房屋产权登记暂行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处理外,今后不再受理其翻建房屋核发建筑执照的申请。

二、凡在上海市人民政府一九八一年七月十七日沪府发〔1981〕59号文批转市城市规

划建筑管理局等单位关于制止违章建筑报告以前的违章建筑处理从宽;之后的处理从严。

三、凡在重要地区和路段范围的违章建筑应从严处理,其它地区可适当放宽。市区和郊县城镇重要地区和路段由区、县规划建筑管理部门确定。

四、凡直接影响交通、消防、市政设施、房屋修缮施工、绿化、环保、市容观瞻和邻

里居住条件以下简称八个影响的违章建筑应从严处理;其它的可适当放宽。

五、租赁户在其租赁的公私房屋和庭园内的违章建筑原则上不予确认。

六、一九八一年七月十七日之前建造的违章建筑,不属重要地区和路段,不属“八个影响”,房屋结构在砖木三等以上的,经书面检查并具结保证在市政建设需要时无条件拆除,房屋产权一般予以确认;同时房屋所有人应按建筑管理规定分别向市、区、县规划建筑管理部门申报,由市、区、县规划建筑管理部门根据建筑管理规定进行处理。房产登记发证机关应定期将违章建筑登记情况书面通知规划建筑管理部门。

一九八一年七月十七日以后的违章建筑原则上只登记不确权。

七、凡非法占地搭建的违章建筑,申报登记后,应先处理非法占地,其中同意补办用地手续的,再按上述第六条规定处理。

八、受理申报登记但不予确认房屋产权的违章建筑,应将其幢数、间数、建筑面积等有关情况记录在房屋所有权证附记栏内。

九、各区县建筑管理部门应会同房地产登记发证机关,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研究制订实施意见,紧密配合,认真贯彻执行。

珠海市职业病规划 篇6

《珠海经济特区绿色建筑管理办法》已经2017年10月30日珠海市人民政府第九届1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12月13日起施行。

2017年11月13日

珠海经济特区绿色建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因地制宜促进资源节约利用,改善人居环境,根据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珠海经济特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绿色建筑的规划、建设、运营、改造及其监督管理等活动。

本办法所称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第三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绿色建筑的监督管理,并组织实施本办法。市建筑节能行政管理机构负责绿色建筑监督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

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照职责分工,负责辖区内绿色建筑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发展和改革、国土、规划、质监、环境保护、科技、工业和信息化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绿色建筑管理相关工作。

第四条 市建设主管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组织编制全市绿色建筑发展规划,— 2 — 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区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区政府)根据市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等,制定辖区绿色建筑发展实施计划并组织实施。

横琴新区、经济功能区管理机构履行区政府的职责。第五条 本市新建民用建筑应当执行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使用财政性资金投资的公共建筑等应当执行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

相关规划或者规定对建筑执行的绿色建筑标准有更高要求的,从其规定。

第六条 市建设主管部门会同规划等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本市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具体范围,并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执行标准范围实行动态调整。

第七条 市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及时将绿色建筑行业相关违法主体纳入失信黑名单。

鼓励绿色建筑相关行业协会建立行业公约,推进行业自律,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第二章 程序规定

第八条 市发展和改革行政管理部门审批使用财政性资金投资的绿色建筑项目时,应当按照市建设主管部门明确的绿色建筑建设标准和指标要求,保障绿色建筑项目增量成本和绿色施工费用的投入。

第九条 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绿色建筑理念纳入各层次城乡规划中,在重点区域城市设计中纳入绿色建筑设计内容。

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审批阶段,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建设项目用地规划条件中明确绿色建筑建设目标和相关规划指标要求。

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审批阶段,项目报审设计方案中应当包含绿色建筑专篇。

第十条 在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审查阶段,市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对项目的绿色建筑专篇内容进行审查。

第十一条 建设单位在项目咨询、设计招标或者委托设计时,应当明确建设工程的绿色建筑等级等指标要求,并保障绿色建筑设计、施工等建设全过程的资金投入。

第十二条 设计单位应当在建筑工程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设计文件中,落实相应绿色建筑等级标准,并编制不同设计阶段的绿色建筑专篇。

第十三条 施工图审查机构应当对施工图设计文件是否符合绿色建筑标准进行专项审查。

第十四条 施工图审查机构应当自出具审查合格证书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将审查情况报市建筑节能行政管理机构备案。

绿色建筑施工图和建筑节能施工图的审查情况应当同步报市建筑节能行政管理机构备案。

第十五条 施工单位应当根据通过审查的绿色建筑施工图设 — 4 — 计文件编制建设施工方案,根据国家或者地方绿色施工标准编制绿色施工方案,并负责方案的组织实施。

施工过程中发现需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重大变更的,设计单位应当将变更后的施工图设计文件报原施工图审查机构重审,重审通过方可进行相应的施工。

第十六条 监理单位应当根据项目绿色建筑标准、施工图设计文件,结合绿色施工方案,编制绿色建筑监理方案并实施监理。

第十七条 建设单位组织工程竣工验收时,应当对是否符合绿色建筑标准进行查验。竣工验收报告中应当包含绿色建筑的专项内容。

第十八条 市建筑节能行政管理机构应当对绿色建筑工程全过程实施情况和绿色建筑备案项目施工图审查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当对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经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及重大变更进行监督检查。

建设工程安全监督机构应当对建设项目绿色施工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章 运营、改造和标识认证

第十九条 市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和建筑能耗监测长效工作机制,建设市级建筑能耗监测平台,— 5 —

为建筑用能管理、节能改造和碳排放交易提供依据。

第二十条 机关事业单位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和执行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的新建民用建筑,应当安装用电等能耗分项计量装置,建设建筑能耗实时监测系统。

前款所述建筑属于新建的,其能耗监测系统的建设应当与建筑主体一体化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第二十一条 建筑物所有人、使用人和物业服务企业应当为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和能耗监测工作提供便利条件,确保能耗分项计量装置正常运行,并按要求向市级建筑能耗监测平台稳定传送相关能耗数据。

第二十二条 市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发展和改革、科技、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根据建筑的不同类型制定分类建筑能耗标准定额,结合能耗监测数据,适时公布超限额的用能建筑名单。

第二十三条 区政府对旧城区和旧小区进行综合整治的同时,应当进行绿色化改造。

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对既有建筑进行绿色化改造。第二十四条 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对绿色建筑实行绿色物业管理,将共有绿色建筑节能设施纳入物业服务管理和维护范围。

鼓励既有建筑实行绿色物业管理,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改造,降低运行能耗,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第二十五条 本市实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鼓励绿色建 — 6 — 筑申报取得绿色建筑设计和运行评价标识。

第四章 技术应用及推广

第二十六条 绿色建筑应当采用适宜于本市的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推进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外遮阳、太阳能和水(地)源热泵、雨水渗透与收集、中水处理与回用、透水地面、建筑工业化、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隔音、智能控制、余热回收等技术,选用本土植物、二级以上能效等级的高能效设备以及节水型产品。

第二十七条 新建的使用财政性资金投资的大中型公共建筑、社会投资的大型公共建筑应当至少利用一种可再生能源。

市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市分布式太阳能发展规划等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划定具体实施的建筑范围。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应当与建筑主体一体化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第二十八条 绿色建筑应当执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标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

绿色建筑应当采用节水型器具和雨污分流技术,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

绿色建筑景观用水、绿化用水、道路冲洗应当采用雨水、中水、市政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

第二十九条 绿色建筑应当使用绿色建材,使用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新型墙材,推广使用高强钢筋、高性能混凝土,鼓励

开发利用本地建材资源。

第三十条 鼓励在绿色建筑的外立面、结构层、屋面或者地下空间,进行融合园林生态系统的多层次和多功能的绿化、美化。鼓励对建筑物设置架空层,拓展公共开放空间。

第三十一条 绿色建筑的居住空间和办公空间应当符合通风、采光、隔热保温、隔音降噪以及污染防治的要求。

第三十二条 施工单位应当推行绿色施工标准,加强施工现场噪声和光污染、水污染控制,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实现施工过程中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第三十三条 鼓励在建筑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中推广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

鼓励建筑按照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智能化模式建设,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装配式建筑体系。

使用财政性资金投资的大中型公共建筑应当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和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

第五章 激励保障

第三十四条 各级政府对绿色建筑发展、推广等相关工作予以经费保障,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三十五条 市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示范工程评审制度,对经评定为示范工程的,授予珠海市绿色建 — 8 — 筑或者建筑节能示范工程称号。

鼓励绿色建筑申报国家和广东省的绿色建筑创新示范奖项。第三十六条 对达到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的建设项目和获得省级以上绿色建筑创新示范奖项的建设项目,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会同市建设、国土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探索制定容积率奖励政策,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第三十七条 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由发展和改革行政管理部门实施备案管理。符合要求的项目可以按照相关规定申请补贴。

第三十八条 鼓励发展绿色建筑技术服务产业,对实施绿色建筑成效显著的企业,在企业资质升级换证、项目招投标中按规定给予优先或者加分等奖励。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建设单位明示或者暗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违反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施工,或者对不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建筑项目出具竣工验收合格报告的,由建设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十万元罚款。

第四十条 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审图机构、监理单位等违反本办法关于绿色建筑相关规定的,由建设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三万元罚款。

第四十一条 建设主管部门、建筑节能行政管理机构以及其

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涉嫌违法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7年12月13日起施行。

抄送:市委各部委办局,市人大办,市政协办,市纪委办,珠海警备区,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各人民团体,各新闻单位,中央和省属 驻珠海有关单位。

珠海市职业病规划 篇7

珠海市某水源工程是从根本上保障珠海、澳门咸潮活跃期依然正常有序供水的重要条件之一, 是关系珠澳两地人民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在某水库周边选址建设纪念公园, 保证水源清洁的同时, 可以提高人们对保护水资源事物的思想觉悟, 促进市民对粤澳供水历史文化的了解, 认知咸潮的自然规律, 实现当前乃至今后水资源与环境相统一, 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所需。因此, 建设某水源工程主题雕塑纪念园是十分必要的。

一、工程概况

珠海市某水源工程主题雕塑纪念园位于珠海市斗门区某水源工程右坝肩, 以粤澳水文化为主题, 以展示具有明显特征或重要意义的雕塑群为主要内容。总建筑用地8 900 m2, 其中广场面积2 827 m2, 园林建筑面积421 m2, 一层;纪念园内设置适量游览路、花池、水池、休憩廊亭、停车场、厕所等公用设施。

二、规划设计理念及构思

(1) 水源工程雕塑纪念园具有鲜明的主题和重要的意义。为翔实记录祖国大陆保障澳门供水安全的历史, 深刻描绘祖国大陆和澳门母子情深, 世代传承粤澳两地一衣带、源远流长的兄弟感情;在某水库周边选址建设纪念公园, 把近年来对澳供水工作、合力抗咸事迹、某水源工程建设历程等资料集中向公众展示。

(2) 水源工程雕塑纪念园有鲜明的个性、园景以雕塑为主体, 有别于一般公园将雕塑作为点缀。通过对整个公园的合理规划, 整体环境的创造, 并综合运用造景元素以获得雕塑所处环境的意境美, 追求雕塑与园林的相互依托与融合。使游赏者在园中可游、可观、可思、可品, 触景生情, 达到一种美的享受, 提高节水意识。

基于以上的设想, 依据不同的主题和内容, 在保护好水库自然景观、水利设施和主题雕塑的基础上, 纪念园工程设计力求功能分区合理, 对场地竖向布置、道路交通组织、环境景观、绿化格局、管线设计进行综合考虑, 统筹兼顾。同时结合项目特点, 最大限度满足业主的使用要求, 同时满足交通、消防、卫生等规范要求, 满足库区总体规划的要求。园林建筑造型结合主题公园的特点和基地地形地貌及周围环境, 做到与主题统一、新颖、美观、实用, 并力求有创意、有特色。

三、规划布局与功能分区

1. 总平面布局

水源工程主题雕塑纪念园的总体设计根据业主批准的设计方案, 结合现状条件对功能或景区划分、景观构想、景点设置、出入口位置、竖向及地貌、园路系统、河湖水系、植物布局以及园林建筑物的位置、规模、造型及各专业工程管线系统等做出总平面设计。

水源工程主题雕塑纪念园用地南北向长130 m, 东西向长约35 m, 是长形地块。中轴线沿南北向布置, 由南向北依次为主题雕塑区、主入口区、纪念广场区、亲水平台区等四个区。园林建筑区对称布置在纪念广场的东西两侧。园林建筑设计风格以澳粤文化为主调。

水源工程主题雕塑纪念园出入口设计, 根据库区规划和公园内部布局要确定位于场地东面。出入口东面设有停车场和自行车存车处。停车场占地约630 m2, 停小车10辆。

纪念园内周边临水处和地台高差大于0.5 m处采用1:2缓坡过渡和植草, 不采用山石和挡土墙, 并在坡顶设护拦。

水源工程主题雕塑纪念园园路的路网密度在120~150 m/hm2之间。

园区内不设架空线路, 水、电等线路均为暗敷, 以使园区景观不被破坏。

主题雕塑纪念园内不修建与其性质无关的、单纯以营利为目的的小卖店等服务设施。

园区内设置无障碍设施。并与库区道路无障碍相连接。

2. 竖向控制

根据库区道路规划标高和园内主要内容, 在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 争取土方平衡的基础上拟定场地各区高程为:主题雕塑区地台高程为52.7 m;主入口区地台高程为52.7 m;纪念广场为区地台高程为51.77;亲水平台区地台高程为50.5 m;各地台间用台阶和坡道连接。园内地面排水坡度为0.2%, 地形标高设计满足地表水的排放。

3. 铺装场地

(1) 广场

水源工程主题雕塑纪念园内有纪念广场和主雕塑区广场。纪念广场为椭圆形, 长约80 m, 宽约30 m, 中心设花岗岩砌筑的椭圆形花坛, 花坛长约40 m, 宽约14 m, 高约0.35 m;主雕塑区广场为多边形, 并与主入口相接。广场铺地材料为防滑的黄色与灰色广场砖为主。

(2) 亲水平台

水源工程主题雕塑纪念园内的亲水平台包括休息平台位于场地的北端, 地台高程临近水面。亲水平台地面铺装黄色的鹅卵石和灰色的碎拼花岗岩。

四、园路

水源工程主题雕塑纪念园内的园路布置在纪念广场的两侧和主题雕塑后面的山上, 以创造连续展示园林景观的空间或欣赏前方景物的路线。纪念广场的两侧的园路连接广场和休息亭廊, 路宽2 m, 游人可折返。主题雕塑后山的园路纵坡为8%的山路, 并有部分梯道, 路宽2 m, 路旁设有休息平台和坐凳等, 符合游人的行为规律。园路面铺装黄色的鹅卵石和灰色的青石砖。

五、绿化配置

水源工程主题雕塑纪念园绿化用地全部用绿色植物覆盖。植物呈现多样化, 不同的植物品种分别组合配置成特色各异的群落。通过树木疏密的景观效果取得了较好的色彩变化, 高低搭配, 使空间的组织更加灵活。种植各种不同季节开花的乔木, 乔木与灌木合理配置。多种植耐阴、耐湿的植物, 植物形态自然美观。

六、园林建筑物及其他设施设计

水源工程主题雕塑纪念园内建筑物有亭、廊和闸门管理房等。

纪念园纪念广场东西两侧对称布置的两座亭、廊等园林建筑, 层数为一层, 坐南朝北, 建筑的造型、材料、色彩为澳门建筑的风格, 及其使用功能和外形符合主题雕塑纪念园总体设计的要求, 并与园区内地形、地貌、山石、水体、植物等其他造园要素统一协调。

建筑室外台阶宽度不宜小于1.5 m;踏步宽度不宜小于30 cm, 踏步高度不宜大于16 cm;台阶踏步数不少于2级;侧方高差大于1.0 m的台阶, 设护拦设施;

纪念园内和建筑内部, 凡游人正常活动范围边缘临空高差大于1.0 m处, 均设护拦设施, 其高度应大于1.05 m;护拦材料为灰白色花岗岩雕花栏杆。

纪念园内亭、廊、花架等供游人坐憩之处, 采用光面饰面材料的构造面层。

纪念园雕塑台座、浮雕墙台座的饰面与塑像一体由潘鶴雕塑园设计。

七、结语

水源工程主题雕塑纪念园利于水库景观的提升, 并将成为库区景观的新亮点。将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而且项目建设的各项条件已基本具备。

摘要:本文以珠海市某水源工程主题雕塑纪念园为例, 探讨水源工程主题雕塑公园的规划与具体设计。

珠海市职业病规划 篇8

关键词:上海市;中心村规划;中心村建设;村域规划;居住点规划;驱动机制;安置方式

中图分类号: F323.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1-0416-04

收稿日期:2014-03-1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编号:31100354);上海地方本科院校“十二五”内涵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宁秀红(1987—),女,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生态与环境。E-mail:gis_xh@126.com。

通信作者:赵敏,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城市生态学研究。E-mail:zhaomin@shnu.edu.cn。中心村是经过规划建设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相应的社会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农村居住社区,是有一定规模的农村集中建设区[1]。王福定等认为,中心村是由若干个行政村联合组建的新型农村社区,它不是一个行政村的概念,中心村建设也不是撤并行政村,而是通过建设引导,鼓励改造空心村,撤并自然村,并通过基础设施的相对集中投入,使之成为一定范围的中心,即农村社区中心[2]。笔者认为,从规划编制方面来看,国内目前所指的中心村规划一般是以国家按行政单位划分的行政村规划,但部分区域也包括行政村合并的情况。从规划方面来看,中心村是指国家按照行政建制设立的建制镇辖下的行政单位,即人口规模较大、设有村民委员会的村民聚居点建设[3]。从中心村建设来看,以行政区边界为规划范围能够更加有力地以行政手段推动中心村规划的实施,整村推进的模式能够更好地推动农居建设、农村建设、农业发展。由于中心村规划和建设对村庄规模化、社区化具有重大意义[4],因而构建合理的村镇体系,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还将实现经济社会城乡一体化。上海作为沿海发达区域,它的中心村规划和建设时间早、成效多,在此过程中积累的农民身份转换、土地权属调整等经验都值得其他省市学习。因此,研究上海市的中心村规划和建设可为全国其他省(市、区)中心村的规划编制和建设提供借鉴。

1历史进程

上海市中心村建设和规划按照对中心村认识的深浅、实施的结果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

第1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上海开始试点中心村规划[5-6],至今已有15年的历史。上海的中心村规划建设包括近郊、远郊不同地区,21个试点中心村包括金山区的欢兴村、南汇县的汤巷村等,部分村镇领导开始意识到中心村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性。该阶段内,由于国内其他省市的中心村规划建设也尚在酝酿中,缺乏相关政策和规范标准指导,政府部门意在通过试点中心村规划建设总结经验得失,为下一阶段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2阶段:2000—2005年,上海出台《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7],该规划明确以中心城为主体,形成“多轴、多层、多核”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多层”即指“中心城—新城—中心镇—一般镇”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及中心村5个层次。这是上海在法定规划文件中首次提出“中心村”及“中心村规划”。2000年《上海村镇住宅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提出中心村建设标准,这是上海在政策文件中首次提出“中心村”和“中心村建设”的概念,自此上海开始中心村理论和规划体系的探讨。在这个时期内,上海启动了多个中心村试点项目,如宝山区杨行镇杨北中心村、奉贤区钱桥镇滕家中心村、南汇区六灶镇桃源中心村等,对中心村、中心村规划、中心村建设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层次,政府部门通过宅基地归并、村庄改造等多种方式成功实现了中心村的规划和建设。

第3阶段:2006年至今,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1966”城镇体系规划目标,即建设1个中心城、9个新城、60个左右新市镇、600个左右中心村。“1966”城乡规划体系使城市规划由城镇向农村地区延伸,第一次实现了城乡规划在市域范围内的全覆盖,更重要的是确立了“中心城—新城—新市镇—中心村”四级城镇网络体系。中心村的定位十分明确,它是上海郊区农村基本居住单元,是城镇体系中最基础的层次,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它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它的建设是长期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个时期内,上海市陆续出台了多项有关中心村、村庄规划的政策、规范、标准文件,各区(县)对农村住房也出台了具体管理办法,这为新时期内的中心村规划和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上海在全市范围内选择了多地如金山(廊下)现代农业园区进行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试点,后来又通过城乡增减挂钩试点规划、土地整治等项目实现农村人口、土地集中,发展现代农业,完善村域公共服务和市政配套设施,保留农村历史文化风貌。

2法律法规梳理

2.1法律体系

从法律体系来看,《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9)明确了村庄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指出村庄规划可对住宅和供水、供电、道路、绿化、环境卫生以及生产配套设施作出具体安排。《城乡规划法》(2008 年)弥补了《城市规划法》的不足,明确了村庄规划的法律地位,这是城乡规划体系中最末端的规划,也是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规划。目前,上海的中心村规划实质是一种村庄规划,以中心村为范围的村庄规划,重点落实镇域总体规划的内容,谋划村域层面的发展,并对居民点进行详细设计,指导建设[8]。

nlc202309011121

2.2规范标准体系

从规划编制体系来看,《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规定了村庄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的内容。根据《镇规划标准》(GB/T 50188—2007)和《镇(乡)域规划导则(试行)》(2011),乡镇规划进行确定中心村、基层村,因而村庄规划应以镇规划作为上位规划。《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 50445—2008)是对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的聚居点的整顿和治理,但并不涵盖村落或农村居住区的新建。

上海市出台的关于中心村规划的文件主要是《上海市郊区新市镇与中心村规划编制技术标准(试行)》(DG/TJ 08-2016—2007)和《上海市村庄规划编制导则》(2010)。前者提出了中心村的主要内容和标准要求,重点完善农村配套设施;后者则指明了村庄规划的技术规定和成果要求。2007年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对上海郊区的农村村民住宅的用地面积、建筑面积、房屋间距等指标均进行了有关规定,它对中心村的新建宅基地和房屋建设的面积指标作出了具体量的控制。《郊区中心村住宅设计标准》(DGJ08-2015—2007)总结了上海郊区中心村住宅建设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一些住宅设计基本指标和基本规定。从上述标准规范来看,上海市相关标准规范补充了国家所缺少的村庄规划指导标准,对于中心村的规划和建设具有实际意义。

3规划内容

从20世纪90年代至2005年左右,中心村规划主要以集中居住区的规划为主,例如七宝镇的中心村规划[9]和孙桥镇的环东中心村规划,实质就是农民居住社区的建设。从2006年开始至今,由于十一五规划对中心村规划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及更多政策规范文件的出台,中心村规划更加完善,以小城镇为基本研究中心,宏观上实现全村的用地管控、规划落地基础设施,微观上设计社区环境、建筑形态等。目前的上海市中心村规划主要包括村域规划、居住点及集中居住点规划2个方面(图1)。

3.1村域规划

村域规划相当于村级的总体规划,包括中心村的功能定位、产业结构、人口和用地规模预测、村域道路系统规划、村域水系规划、村域绿化系统规划、村域市政系统规划等。以杨王中心村为例,杨王中心村选址地理位置适中,具备良好的用地、供水和环境等自然条件,邻近南桥新城,并且现状已有一定的规模和设施,经济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功能定位为都市蔬菜和花果生产基地、中小企业总部研发生产基地、基于特色农业的休闲观光功能、基于现代服务业的拓展功能,再划分不同的结构分区,考虑各个分区特点、需求各异,分别布局规划道路系统、水系、绿化系统、市政系统等[10]。

对于村域内的居民点,按照利用效率、是否为空心村、历史保护价值等评判标准将农民居民点的处理方式分为以下3种:保留改造型、置换搬迁型、适当发展型。保留改造型指基本保留村民居住点的现状格局与建筑形态,这类型居住点主要是古村落、古民居等;置换搬迁型指将现状居住点的农宅搬迁,原居住于其中的村民需要搬迁至周边其他居住点或集中安置;适当发展型指在居住条件较适宜的地区适当扩建现有居住点,这类型的现状居住点人口和用地规模均较大,符合人口集中的原则。这种居民点的布局方式有助于形成新的生产力布局和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空间形态,如大团镇邵宅中心村的居民点布局规划[11]。

3.2居住点规划

居住点及集中居住点规划则是对农民集中居住的住宅区规划。上海现状农村居民点普遍基础设施较落后,零星分散建设曾经比较普遍,人居环境缺乏吸引力,因此,重点规划村域内的集中居住点,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集中居住点内规划布局农民住宅、道路、水系、绿地、公建配套设施之外,还详细设计了美观大方、结构合理、经济实用的住宅建筑,难点在于规划设计具有当地特色、符合实际情况的民居,而这也是居住点规划的关键要素之一。

现有的村庄规划标准对集中居住点规划的要求是达到修建性详细规划深度。根据现状村庄分布进行梳理,从方便村民生产、生活出发,选址集中居住点,确定住宅建筑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化用地等用地规模和分布,如大团镇邵宅中心村规划。设置集中居住点的同时,对现有符合归并条件的自然村落进行归并、搬迁,保持农村的风貌特色,出门见水、见天、见地,符合农民的居住心理[12]。

居民点修建性详细规划并不属于中心村规划的内容,但它与中心村规划中的居住点规划却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由于政府的统筹建设和农村建设用地的性质,导致需要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才能完成用地审批、配套设施的建设。对于规划的衔接,中心村规划应以乡镇总体规划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上位规划,做好用地性质和建设用地规模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而村域范围内的居民点修建性详细规划则以中心村规划作为其上位规划或相关规划,在居民点规划的基础上继续深化,达到落地施工的程度,如金汇镇南陈村居民点详细规划[13]。

4建设方式

4.1驱动机制

按照驱动机制来划分,中心村建设可分为政府主导型、政府组织市场驱动型和自生驱动型3种。

政府主导型是指以政府为主体推动中心村的建设,通过相关政策给予的资金支持启动项目。上海多个村庄通过多个宅基地置换、村庄归并、增减挂钩等项目[14]将搬迁居民集中至中心村建设住房,如奉贤区庄行镇新叶村。通过宅基地的归并,一方面减少散乱无序的宅基地、实现建设用地的集约,另一方面可获得节余建设用地指标交易流转的资金,而这部分资金可用于宅基地归并的收益返还。政府资金来源则是多元化,一是节余建设用地指标交易资金,如松江區佘山江秋中心村的建设,前期通过银行贷款等先行垫付资金,在宅基地置换编制方案报批通过后,完成原宅基地的复垦和中心村的建设,则可获得节余建设土地的出让金;二是直接财政资金支持,如庄行镇新叶村中心村建设资金除土地出让收益外,还包括了市级土地整治项目专项搬迁安置资金、市区县三级财政补助村庄改造资金等。

nlc202309011121

政府组织市场驱动型是指政府组织实施中心村规划,资金来源于市场动作。这个模式与政府主导型最大的差别就是社会企业加入中心村开发,不是单纯的宅基地置换项目,但它同时仍然需要政府组织建设开发,市场资金的流入有利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实现村庄自我更新。浦东新区孙桥镇的环东村作为中心村,通过迁村并点,将原三灶、四灶、桥弄3个行政村合并,环东村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目前的20余家村办产业,通过农民购买房屋,实现资金的回笼[15]。奉贤区申隆中心村建设依托申隆生态园开发,总投资约3.85亿元,需要动迁1 628户农户,土地使用流转的形式,资金主要来源是原生态园内的企业生产的利润以及适量贷款等,再将原有的自然村搬迁进行土地复垦整理。

自生驱动型是指不依靠外力、通过自然形态的居民点搬迁新建从而实现向中心村集中的目的。按照《上海市青浦区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实施细则(修订)》(2008)的要求,农民可以在中心村使用新增建设用地新建住房。笔者认为应倡导农民新建、翻建房屋和分户建房在中心村的集中居住点易地新建房屋,这种渐进式的搬迁,不仅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而且实现了人口集中、建设用地减量化的要求。但自生驱动型的缺陷就是要用较长的时间才能完善中心村的建设,以廊下镇的中心村建设为例,镇域平均每年分户建房约20户左右,如果这些分户建房选择在中心村建设,则10年的时间最多能够集中200户,50年的时间集中1 000户。

4.2安置方式

目前中心村集中居住点的住房安置方式分为2种,一种是上楼安置,另一种自行建房。置换搬迁的农户,如果属于上楼安置,一般社区土地为国有土地,农户不再保留宅基地,居住方式变为单元楼,多数通过宅基地归并项目搬迁的农户已解决镇保问题、享受城镇居民待遇。自行建房的农户保留拥有宅基地的基本权利,土地所有权属于村民集体,由于靠近镇区或中心村公共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农民就业看病、子女入学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的保障,自行建房的农户须向村委会申请宅基地并经同意批准后,允许自行建房。

农民搬迁至中心村之后,一些农民由于集体土地流转给大的农业经营企业,他们选择到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如花卉种植、粮食生产企业工作,仍然从事农业工作;另一部分农民选择从事工业、服务业的工作,如进厂打工、个体户经营等,尤其是靠近中心城区、新城和城镇镇区的中心村上楼安置农民;还有部分种粮大户选择回原村种植粮食、承包鱼塘。

上海多数乡镇均实现集体土地流转,而搬迁的农民依然保留土地承包权,他们仍然可以获得土地流转的收益。奉贤区庄行镇通过农民宅基地置换和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推动了土地流转,形成了粮田、蔬菜、水产、瓜果连片规模经营业态,这使得它部分进楼安置的农民从“兼业农民”转化为“专业工人”,可以放心地通过技能培训,成为稳定的城市产业工人的组成部分,既有工资收入,又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收益[16]。

对于安置后的社会保障,上海市实行宅基地置换与镇保、医疗保险的相互结合补充的政策。据调查,凡实行宅基地置换的农民,均以土地换镇保,免费享有镇保中的基本保险,这部分基本保险由政府统筹解决。对于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通过农民个人交一部分费用,政府投入补贴一部分,也做到了和镇保的互相融合与补充[17]。2011年,上海市政府取消镇保改为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同时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含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通过宅基地置换等形式入住中心村的农民可通过政府和个人缴费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5效益分析

5.1经济效益

通过新建房屋工程,中心村整合土地资源,拆除旧房,建设新楼群,节约使用土地。中心村通过空心村改造、村庄归并等路径拆除房屋,腾出建设土地,为发展现代化农业解决珍贵的土地资源。现以奉贤区庄行镇新叶村为例[18]分析其经济效益。

对于新叶村,集中居住点的新建成本和农户补助费约 29 012 万元,整理复垦费用约592万元,共计29 604万元。资金来源含农民自付费1 155万元、村庄改造资金1 688万元、占补平衡指标费26 772万元等,共计29 615万元,能够节余资金603万元。占补平衡指标费中包括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整理复垦的周转指标费用,这是由于新叶村政策“聚焦”,项目区叠加土地整治项目和增减挂钩项目,享有多重市级政策。同时,对周转指标开发投资的建设用地,预计可年产出约 150万元/hm2 税收,预计新叶村宅基地复垦产生的周转指标为11.47 hm2,每年可为政府带来总税收约1 722万元。

通过地籍管理台账数据测算,计算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6.44 hm2,通过农村宅基地归并增加约6.44 hm2耕地。新增耕地的产出量可按当前单产量计算,根据水稻的种植成本及收益,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约11.9万元。但通过中心村建设提升改造农村环境,粮食的单位产值、单位产量收益均有所提高,据调查,水稻类作物可增加收益约3 600元/hm2,蔬菜类作物可增加收益约24 000元/hm2。

从经济效益测算情况来看,基本上新叶村的资金来源收入与新村建造成本持平。但在置换土地开发利用投产后,每年可以增加财政总收入1 722万元,增加地方财政实际可用财力。同时,由于居住的集中和本次中心村集中居住点的统筹建设,政府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相对减少对该村基础设施资金的投入。

5.2社会效益

首先,通过集中居住点的集聚布局,完善中心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建设,修建“三室一点”(村委会、卫生室、老年活动室和室外健身点)或“三室两点”(村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和室外健身点、商业点),提高公共设施服务率。

其次,通过中心村建设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农村居住环境的改善,不仅有效地缩小城乡差距,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还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走上现代化之路,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nlc202309011121

再次,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引导资金、技术和项目向农村流动,有利于扩大农村投资,推动土地集中流转,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同时,也要认识到上楼居住的模式让多数农民“转业”,从事二三产业工作,农民在中心村集中居住点居住之前,通过自留地种植蔬菜,现阶段则需要花钱买菜,无形增加了消费的种类。并且,高强度、低成本的工作让多数进入50岁以后的中年人和老年人难以承受。

5.3生态效益

中心村建设产生的生态效益,不仅受农民的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对整理的支持意愿等因素影响[19-20],而且也会受村域道路、水系、绿地等系統建设的影响。中心村的规划建设生态效益,一方面是由于在集中居中点内新建硬化路面工程、亮化工程、排污工程,方便村民生活,减少对宅基地附近河浜的污染,使农村居住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变,农民的生活健康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将散乱无序的宅基地复垦和中心村规划的落实,改善田间的路、渠结构,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兴建防护林网,促进自然景观建设,改善水土结构和田间小气候,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6结语

由于驱动机制较为完善,安置方式稍为合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上海市的中心村规划和建设总体而言是比较成功的。制定有效合理的中心村规划是中心村建设实施的前提条件,以规划为龙头,指导中心村的建设工作。中心村规划须要符合实际,符合法定程序,具有可操作性。在规划确定后,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具体落实村庄改造、拆旧建新等实施方案,在中心村集中居住点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整治等项目,增加新增耕地,提升耕地质量等级,推行土地规模经营。

当前,上海郊区正处于城乡一体化和小城镇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心村的规划和建设,使得农村由村民自治变为社区自治,传统村级组织的社会生产体系、管理体制趋于解体,一方面在原村庄的基础上进行结构调整、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宅基地置换出租等方式,盘活存量分散、闲置、未充分利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通过规划和市场重新配置,改革户籍管理和集体土地制度,使得农民真正获益。

参考文献:

[1]张长兔,沈国平,夏丽萍. 上海郊区中心村规划建设的研究(上)[J]. 上海建设科技,1999(4):27-29.

[2]王福定,马骁. 中心村规划建设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以浙江省温岭市为例[J]. 城市规划,2006,30(7):48-51.

[3]王冠贤,朱倩琼. 广州市村庄规划编制与实施的实践、问题及建议[J]. 规划师,2012,28(5):81-85.

[4]陶希东. 我国中心村规划建设的基本思路[J]. 上海农村经济,2010(2):31-33,37.

[5]中心村规划调研组. 关于上海市中心村若干重要问题的研究[J]. 上海城市规划,1998(5):6-9.

[6]张长兔,沈国平,夏丽萍. 上海郊区中心村规划建设的研究(下)[J]. 上海建设科技,1999(5):15-16.

[7]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Z].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1.

[8]张娴. 上海村庄规划探讨:以农民的意愿来描绘农村[J]. 上海城市规划,2010(5):25-28.

[9]顾达明,秦智红. 城市郊区集中化农民中心村建设的探索——从上海七宝镇看沪郊农民住宅的发展[J]. 上海经济研究,2004(11):47-53.

[10]奉贤区南桥镇杨王中心村总体规划[Z]. 上海市奉贤规划设计研究院,2008.

[11]浦东新区大团镇邵宅中心村规划[Z].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9.

[12]严己. 城市郊区新农村规划探索——以上海浦东邓三村规划设计为例[J]. 规划师,2008,24(增刊1):45-46.

[13]奉贤区金汇镇南陈村民点详细规划[Z]. 上海沪闵建筑设计院,2011.

[14]张正峰,杨红,吴沅箐,等. 上海两类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的比较[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12):89-93.

[15]王颖,姜骏骅,张凌,等. 上海浦东孙桥镇迁村并点过程与模式考察[J]. 规划师,2001,17(1):26-29.

[16]顾吾浩. 上海郊区农村土地流转调查的报告[N]. 东方早报,2008-10-28(B8).

[17]徐杰. 宅基地置换进程中沪郊农民消费生活考察与分析——以奉贤区庄行镇为个案[D].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6.

[18]上海市奉贤区庄行镇新叶村土地整治规划及可行性研究报告[R].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2011.

[19]窦敬丽,张军连,张凤荣,等. 农村居民点整理生态效益评估[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21(5):38-40.

[20]张正芬. 上海郊区农村居民点拆并和整理的实践与评价[D]. 上海:同济大学,2008.鞠军,李钢,王佳洁. 基于AHP和熵权法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研究 [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420-422.

上一篇:安溪茶叶的调查报告下一篇:项目建议书怎么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