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成语故事(精选7篇)
成语是汉学精髓,但具有古韵的成语对于小学生来说在理解上还是有些难度的,不妨将成语故事化,通过故事的形式教导孩子学习成语了解成语!
1、沆瀣一气
唐僖宗时,有个叫崔沆的主考官,录取了一个叫崔瀣的考生。由于两人都姓崔,而他们的单名沆和瀣连在一起,又恰恰是表示夜间水气的沆瀣两字,于是有人就开玩笑说他们是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比喻彼此气味相投。
2、不自量力
不自量力的故事
春秋时,弱小的息国与较大的郑国相邻。一次两国发生争执,息国国君不仅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出兵侵略郑国,被郑国军队打得大败。当时有见识的人就认为息国不仅无理,而且还不量力,是走在死亡的道路上。果然,没有多久,息国就被楚国灭亡了。
不自量力:指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
3、乐不思蜀
三国时,蜀主刘备死后,由昏庸无能的儿子刘禅继位。后来蜀国灭亡,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带到洛阳,一次,司马昭请刘禅饮酒,席间让人表演了一些蜀国的娱乐节目。当时跟随刘禅投降的蜀国人看后都产生了亡国的伤感,唯独刘禅嬉笑自如。后来司马昭问他是否怀念故国刘禅却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本或乐而忘返。
4、从善如流
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晋军元帅栾书率军前去救援。楚军一见晋军,就撤回去了。栾书于是转而攻打依附楚国的蔡国。楚国急忙派出两个县的兵力,前来援救。这时,晋军上下斗志高昂,准备迎战楚军。只有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三人劝栾书退兵,避开楚军的锋芒。栾书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后来晋军趁楚军回国之际,出兵攻克了蔡国。
从善如流:比喻乐于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5、多难兴邦
春秋时,楚灵王为了称霸,想与诸侯会盟,派椒举前去邀请晋平公参加。晋平公想拒绝,司马侯劝他去。晋平公说:晋国地势险要,战马多,而楚国又多灾多难。我们完全用不着怕它。他劝晋平公把眼光放远点,同意楚灵王的邀请。多难以固其国后多作多难兴邦。邦:国家。
一、问题扫描:故事是这样讲述的
案例1.浙教版小学品德四年级上册《失败怕什么》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 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
录音播放教材中的爱迪生6000多次寻找灯丝材料的故事。
师:爱迪生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纷纷发表看法, 主要观点是做事情不能怕失败, 要坚持到底。
师:课前, 我们也收集了许多名人不怕失败的故事, 谁能给大家讲讲?
学生开始讲述自己收集的名人故事。
最后, 教师和学生总结出一个道理:失败是成功之母,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这种教法无疑会导致以下问题:
一是叙述演绎苍白。教师按部就班地播放录音, 形式呆板, 故事讲述过程中, 悬念、留白、情景渲染、结果创编、学生换位参与等策略的运用偏少。教师没有营造一种让学生“进入”和“理解”故事的情感场, 更无法触及孩子的心灵。
二是情感激发无力。学生觉得爱迪生的故事比较遥远, 不易产生共鸣。这也反映出教师选择“故事”的一个视角—“宏大叙事”, 即较多关注英雄人物、道德楷模的典型事例, 缺少学生自己的故事的参与。教师在讲述爱迪生故事后生硬地归纳出“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主题, 缺乏对事实逻辑的深刻分析, 更缺少对学生心理的关注。
三是缺乏对主题的深化与挖掘。教师让学生们课前准备名人的故事, 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 但故事讲完, 教学就戛然而止了。对孩子们来说, 这节课只是听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不断强化和重复“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 缺乏对主题的深化与挖掘, 难以拨动学生的心弦。
二、跟进行为:故事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 优化重组, 超越质性—叙述演绎的艺术
同一事件在不同的结构下会呈现不同的效果, 相同的结构在不同的叙述下又会有别样的面貌。教师要想成为“讲故事”的高手, 可以对故事进行积极重组, 优化结构, 多样叙述。一般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改变主体
讲故事时, 教师可以将叙述主体多元化, 既有教师, 也有学生, 既听别人的故事, 也讲述自己的经历, 还可以尝试加入第三方叙述主体, 如邀请社区工作人员、食堂大师傅、警察、家长等“客座教师”参与课堂教学, 避免一个主体贯穿课堂始终。
2.切换视角
从 “ 宏大叙事” 转向 “ 微小叙事”—从英雄、模范的典型事迹转向平民百姓的生活事件;从隐身叙事转到自传叙事—从讲述别人的故事到自己“亲历”的故事;从“社会剧本”转到“生活剧本”—把学生当下身边发生的道德事件作为教材的出发点, 发现细微小事和典型事例中隐藏的道德智慧。
在教授《失败怕什么》一课时, 有的教师引入了“学习滑板”的例子。“学习滑板”这件事与孩子的生活距离很近, 班上有25 个孩子会滑滑板, 有14 个孩子虽然没学会但尝试过。孩子们的体验非常丰富, 听别人讲述学滑板的故事时马上就能激活自己的回忆:摔跤、受伤、气恼、痛苦……视角切换后的课堂真情涌动, 学生们积极讨论学习滑板的经验与方法, 讲述自己克服困难的经历与感受, 孩子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迥异于宏大视角下“爱迪生”故事的教学氛围。
3.悬念留白
有故事就有情节, 有情节就有多种组合可能。教师可以调整结构, 制造悬念, 或留出想象、推理的空间,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授《失败怕什么》一课时, 两位教师采取了不同的故事叙述方法, 形成了不同的课堂效果。
一位教师采用悬念重组故事结构, 成功“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教师为学生讲爱迪生的故事, 当讲到爱迪生第100 次实验失败后、富翁嘲笑他时, 教师突然停了下来, 让学生猜测面对富翁的嘲笑爱迪生是怎样回答的。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不同的观点互相碰撞, 课堂气氛热烈。之后, 教师继续讲故事的下半部分。学生们都想知道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 因此听课非常专注。
另一位教师完整地讲述了爱迪生经过多次失败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 然后问学生听了故事后有什么收获。教师的讲述平铺直叙, 缺少一波三折的韵致, 学生的回答大同小异, 没有引发更多的讨论和思考。
4.对比叙述
故事叙述中, 同一主题却采用正反两个故事或一个故事却有对比的不同结局、不同做法即为对比法。如在教授《集体力量大》一课中, 教师播放两名小学生做值日的录像, 一个认真细致, 一个敷衍了事, 对比鲜明, 反差巨大, 能够引导学生迅速找到讨论的切入点。
5.图文并茂
讲故事的方式不应停留于口头, 采用书面、录音、录像等方式进行的叙事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天真稚拙的“图画+ 文字”的故事表达、新颖有趣的幻灯片汇报都特别受孩子欢迎, 教师操作起来也十分简便。
(二) 举象入境、聚焦细节—情感激发的密钥
积极情绪体验的积累是高尚情操形成的基础。衡量故事教学成功的一个表征是能否有效激发情感。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在故事讲述中大量运用表象、挖掘情感潜力,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举象入境, 还原故事的生命图景
所谓举象, 就是引导学生将故事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 从而实现故事视域和生命视域的融合。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大量积淀相关的感性形象, 营造故事的情感场, 渲染、铺陈、强化, 以学生可感的画面、形象为拨动心弦的载体, 或设身处地, 或身临其境, 或感同身受, 或心驰神往, 师生共同进入一种“忘我”的精神状态。例如, 《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一课中, 教师为学生讲述了民工父亲的故事, 课件上展示出一幅幅画面:低矮的工棚、炎炎烈日下的脚手架、瓢泼大雨中的三轮车夫……随着故事的铺陈、画面的累积, 学生被深深感动, 像在, 境在, 情在。
2.移情造境, 感受故事的生命温度
在举象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造出某种特定的情境、意境和心境。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采用情境演示、实验体验等方法移情造境。例如, 在《孝心献老人》一课中, 可以让学生表演“小明照顾奶奶”的故事, 《从“四大发明”说起》一课中, 可以进行“活字印刷小实验”。让学生在表演和实验中体验故事中人物的感受, 从心底流淌出自然的情感。
3.聚焦细节, 触摸故事的生命律动
教学存在于细节中, 细节的力量温暖且强大。在特定的情境中聚焦细节, 探求故事的神韵, 可以激发情感的共鸣。细节是情感“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 放大细节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更快捷、更全面地进入故事的情感状态和精神世界, 更好地把握故事的思想内涵。
一、利用简单的字母对学生进行成语分类
成语的形式多种多样,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高,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较为简单好记的字母对成语进行分类,例如,利用ABAC、ACBC等方式让学生对成语有自己的了解与掌握。以下就是笔者自己对成语做的一些分类,希望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进行成语教学。
(1)ABAC:同心同德、載歌载舞、知己知彼……
(2)ACBC:应有尽有……
(3)AABC:津津乐道、皑皑白雪、洋洋得意、炯炯有神……
(4)ABCC:神采奕奕、议论纷纷、白雪皑皑、得意洋洋……
(5)ABBC:不了了之、春风风人、上医医国、夏雨雨人……
(6)ABCA:数不胜数、防不胜防、闻所未闻、神乎其神、举不胜举……
二、挖掘课本材料,引导小学生成语积累
利用生字对成语进行补充,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成语积累的过程中,利用“生字找朋友”活动让学生有效地掌握一些较为简单易懂的成语。例如,教师进行“一”到“十”的生字教学之后,让学生地举例说出关于一到十的成语,像一心一意、两面三刀、三心二意、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六神无主、七上八下、八仙过海、九牛一毛、十全十美等,让学生在无形中扩展自己的成语积累。当然,教师在进行有关动物的生词教学时也可以利用这种方式,让学生进行成语的积累。
引导学生进行成语的积累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成语,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学习方面上,让成语发挥应有的作用。故而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也经常用些成语让学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使用成语。同时笔者在教学中也经常鼓励学生交流时要想方设法地运用成语。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掌握的成语量大大提高了。成语积累的不断扩大,无论是在今后与人交往过程中,还是自身素质的提高,思想品德的优化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有效地引导小学生的成语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文与可先生画竹可是下了一番苦功的。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记录竹子在不同季节的生长情况,一有灵感就铺纸研墨,把竹子的印象画在纸上。时间一天天过去,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各种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了,只要凝神提笔,在画案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形态各异的竹子就好像在眼前晃动一样。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栩栩如生。可每当人们夸奖他的时候,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诗人晁(cháo)补之对文与可先生的画很有研究,他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白云亲舍
这个典故载于《新唐书.狄仁杰传》。唐朝高宗和武则天时代的一位名臣,名叫狄仁杰,曾官居大理臣、河南巡抚、宰相。狄仁杰年轻时在并州(山西省太原市西)都督府任法曹参军(司法部门的官员)那时,他的父母在河南(河南省孟县)居住。一天,狄仁杰登太行山,向河南方向看云,那边有一片白云在天空中飘浮着。他指着白云对左右同行的人说:”吾亲舍其下。"就是说,我的双亲住在那片白云下面。
现在用这一典故作为怀念父母亲人的词语。
我市品德学科同题异构课比赛正在进行中, 其中一节课的一个环节设置得到了评委及听课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这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别把花草弄疼了》一课, 老师的教学目标大致包含以下两点: (1) 通过了解花草树木对人类生存的作用, 培养儿童珍爱花草树木的态度和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2) 通过活动初步了解花草树木也需要呵护, 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文明行为和习惯。
为了达成教育目标, 这位老师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 根据教材特点, 创编了一个短小有趣又具有典型现实性的小故事, 故事叫《小白兔的园子》———有一天, 热情好客的小白兔邀请小伙伴去家里做客, 小猴子、小狗和小鸡都来了, 小白兔带它们参观园子。园子里, 红的花, 绿的萝卜秧, 树上还结满了果子, 可吸引小伙伴们了。他们看见了, 高兴极了。瞧, 小猴子爬上了果树, 荡起了秋千。只听见小树轻轻地喊:“哎哟, 别摇我, 我晕了!”;看, 小狗在萝卜秧苗地上跑来跑去。只听见这些小苗叹着气说:“别踩我, 好疼啊!”;小鸡欢欢喜喜地来到了花坛边, 摘了一朵花戴在了头上。小花央求着说:“别, 别这样做, 离开花树妈妈我会枯死的!”小白兔看到小伙伴们的行为, 难过得哭了起来。
故事简短易懂, 生动有趣, 课上两次出现故事, 并以不同形式呈现, 学生学得开心, 教育意义显著。
(一) 故事引导
师:小朋友们, 我们刚才了解了花草树木的好多作用, 可真了不起。现在老师要奖励你们听一个故事, 你们准备好了吗? (1) 课件呈现《小白兔的园子》故事, 学生边看PPT展示的相关图片边听故事; (2) 讨论:最后小白兔难过得哭了起来, 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经过讨论, 学生了解到, 小白兔伤心是因为它的伙伴小猴小狗和小鸡摇树、踩秧苗、摘花, 没有爱护花草树木。
(二) 角色转化
师:小朋友们, 刚才我们看到动物朋友不爱护花草树木的行为, 为它们感到难为情。假如小白兔现在来邀请我们去它的园子, 你会怎么做呢? (1) 师戴小白兔头饰:我小白兔呀, 今天来邀请你们去我的园子参观。 (2) 师扮演小白兔跳至一学生处:嘿, 朋友你好, 你愿意去我的园子看看吗? (交流互动) (3) 别把花草弄疼了, 让我们听唱儿歌《我爱花, 我不摘》。
二、儿童·资源——故事教学在品德课程中的现实意义
(一) 什么是故事
百度词典中说:用作讲述的事情, 凡有情节、有头有尾的皆称故事。《故事知道怎么办》一书中有更具体的定义, 故事是“任意长度的一段叙述或传闻, 可以是口头讲述的, 也可以付诸文字;可以有韵脚, 也可以是白话;可以是真实的, 也可以是虚构的……”[1]
《天上的飞鸟》的作者本·奥克瑞说过:故事的神秘和强大力量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它们以无形而潜移默化的方式, 影响着你心灵和内在自我的方方面面, 在改变你的同时成为你的一部分。
“现场”案例中, 《小白兔的园子》就是老师根据教学目标自编的一个小故事, 有情节、有头有尾,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特别易懂, 也深受学生喜欢。
(二) 故事与儿童
故事的世界是儿童最容易理解的世界, 聆听故事是儿童理解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式。[2]好的故事可以让孩子找到自己正确的“故事身份”, 获得心理与行动的秩序化。故事属于儿童, 儿童也属于故事。在故事世界里, 儿童就是故事中的人物, 他们会凭着一种生命的本能与直觉, 与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对照, 或见贤思齐, 主动向故事中的榜样看齐;或发现差距, 反思自己的行为。在儿童的世界里, 他们的现实生活和故事中的世界是一个整体, 听完一个故事, 一个人沉醉在幻想世界的这一刻, 正是他们与故事世界融为一体的一刻。这种通过故事完成的道德成长完全是一种柔性的内化方式, 因而是一个像呼吸一样自然的过程。
“现场”案例中, 儿童听完故事以后, 会将自己和故事中的小动物相对照, 因此在教师预设的“角色转化”环节, 可谓水到渠成, 他们都愿意跟着“小白兔”去他的园子里玩。在与教师的互动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们在听故事时, 已经开始审视故事中人物的行为了, 这个时刻就是他们在内心规范自己行为的过程。
在品德课堂中, 我们要适时启发儿童的故事思维, 因为故事有办法。
(三) 故事与课程资源开发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 又是学生学习的依据,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忠实于教材, 严格按照教材的程序组织教学。其实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材料, 叶圣陶早就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所以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立足课标, 大胆处理教材。而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故事, 择选已有的或运用自编的故事可以无痕地引导学生的道德认知, 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例如在“现场”案例中, 如果孩子们仅仅是听一遍《小白兔的园子》这个故事, 他们对于珍爱花草树木的态度会有一定的感受, 但肯定仍然不够强烈。在后续把自己置于故事的情境中, 说出自己去园子参观时的做法的同时, 等同于亲身经历, 学生个体在具体的情境中得到了直接的感受、直观的体验, 道德认知显然更为强烈。
三、方法·策略——故事选择在教学设计时的基本考量
(一) 故事的来源:用活教材、超越教材
品德课程的教材是教师引导儿童开展活动的重要资源, 也可视为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本课程教学特点的“案例”。教材很好地贴近了学生生活, 内容丰富, 呈现方式灵活, 同时创设了真实、典型、生动的教育情境, 凸显道德冲突。但是教材呈现给师生的话题、范例和活动模式, 只是起到示范和开阔思路的作用, 在面对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时候, 就有其局限性。所以在使用教材时, 要结合实际, 创造性地选择适合的内容, 并生成适宜的活动, 着重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兴趣和需要, 同时关注儿童成长中的困惑与问题,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 故事的根本: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 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 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一节课四十分钟是不可能保持分分钟全神贯注的, 所以板块式教学、小活动的呈现以及故事的引入等方法很好地适应了他们的学习状态。可见“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3]故事通过生动地讲述, 可以让学生在故事情节的引导下更加集中注意力听讲, 更加积极地思考, 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别把花草弄疼了》一课中, 课题就以拟人的形式呈现, 把花草树木都赋予人的感情色彩, 这是符合低年级学生思维特点的。而教学过程中创编的故事《小白兔的园子》中, 小动物们和花草树木完全以童话的形式呈现, 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三) 故事的目的:源自生活, 回归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实施品德课程,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达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师要注意, 课程内容既要来源于生活, 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在《别把花草弄疼了》一课中, 老师创编的故事《小白兔的园子》就是来源于生活的, 只是假借了小猴、小狗、小鸡等小动物的活动和生活。学生在欣赏完故事后指出小动物身上存在问题的同时, 就是在指导自己的行为。
(四) 故事的要求:情节生动, 互动性强
在创作故事或是选择故事时, 要分清怎样的故事对于本课的教学目标具有辅助作用。一个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应该能够通过充满想象力的故事情节, 让孩子们自发得出自己的结论。无论是选故事还是编故事, 最重要的是, 不要从自己的道德观出发给孩子作总结, 要相信故事的力量!“现场”案例中的故事其实只是一半, 故事的结尾是孩子们自主给出的, 他们通过与教师的互动, 补充了结局。后续就可以让孩子们续编故事:过了几天, 小猴小狗和小鸡又来到小白兔的园子……
四、反思·成长——故事教学仍需不断探索
(一) 如何选择有效故事
故事是有生命的, 它真实的生命始于它开始活在你心中的那一刻。[4]故事就像水, 能够找到直抵灵魂深处的道理, 能够透过裂缝渗入坚不可摧的墙壁, 能使万物重新焕发青春的光彩, 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但是无论故事资源怎样的丰富多彩, 教师在开发和利用时应该有“一把尺”———以课程标准为准绳, 重教学目标落实。如何从课程教学目标出发, 选择适合学生、适合课堂教学要求的有效故事, 为课堂教学所用, 以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呢?
(二) 故事除了“讲”还能以何种形式呈现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 现在的“电视儿童”、“电脑儿童”越来越多, 他们习惯于被动地坐在电视或电脑屏幕前打发时间, 因而他们特别需要人际间的互动交流, 而故事特别能抓住儿童的心。课堂上, 教师可以用“讲”的方式把选取或自编的故事呈现给孩子们。因为在讲述的过程中, 教师会通过眼神、手势、声音的变化以及近距离的接触, 与孩子们作更直接的交流。然而除了这种通行的“讲”之外, 故事还能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
故事是通往儿童内心的幽径, 可以成为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的一项内容, 可以成为小学品德教学的一种方式。在品德课程中引入“故事教学”, 符合儿童的年龄认知特点。用故事来讲述生活, 让学生在故事中体验生活、学会生活, 进而无痕地促进道德认知, 规范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苏珊·佩罗.故事知道怎么办[M].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1:48.
[2]李丽, 孙正国.论媒介建构故事的时间维度[J].文化遗产, 2012, (2) .
[3]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标准[Z].
销售电话卡第一笔生意赚到230元
2000年8月,家住河南省邓州市孟楼镇的何新,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开学那天,父亲拿出带有毛票的4500元学费郑重地交给他。为了供姐姐读师范,家里已经借了3000多元的外债,这笔钱是卖掉家里的粮食加上两头半大的猪东拼西凑而来的。接过带着父亲体温的钱,何新的眼睛湿润了。
走进校园,何新才发现,生于贫穷之家的大学生并非自己一人。来自唐河的欧丰霞,父母双双下岗,只能靠父亲蹬三轮维持生计。来自正阳农村的李扬,家庭条件也十分艰难,为了圆儿子的大学梦,父亲和别人签了打工五年的“卖身契”。相同的命运使他们成了好朋友,当其他同学意气风发地畅谈美好未来时,他们却在为眼前的生计发愁。
几个年轻人开始寻找突破困境的机会。最初的时候,他们只是干些家教、推销之类的短工,这不仅挣不了多少钱,还因此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2000年寒假期间,何新到一家公司打工。工作结束时,老板却要用一部分电话卡来抵工资。就在公司员工吵吵嚷嚷的不满的时候,何新的脑子转开了大学生是电话卡的主要消费者,而老板给他们的电话卡的价格,只是到电信局购买的一半。如果将其拿到学校推销,肯定能赚钱。
果然,短短一下午的时间,何新就将自己的电话卡卖了个净光。尝到了甜头,他立即赶到公司,从其他员工手中收购电话卡。这一次,他从电话卡中赚了230多元。虽然收入不多,他心里还是喜滋滋的,这毕竟是他赚取的第一桶金啊。
接下来,何新与欧丰霞、李扬等同学组成一个团队。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很快把电话卡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后来,他们还把生意做到了相邻的大专院校。
七个贫困大学生要开公司当老板
2002年7月,何新利用打工挣来的钱到北京旅游。在长城脚下,他看到有人在出售一种特殊的纪念品,用数码相机现场给人照相,然后通过电脑设计制作,打印出彩色照片,再经过一种机器,把照片烤印到白色的瓷杯上——远处是弯弯的长城,近处是游客灿烂的笑脸。尽管做一只这样的杯子,需要50元钱,却有许多人排队等候。
偶然发现的商机,让何新动起了心思;如果把这项技术引进到郑州,肯定也能赚钱。单是在校园里推广,就可能有干不完的活。
有了这样的想法,何新便和摊主套近乎,但是,老板的话却把他吓了一跳,单捏买一套制作设备就得2万多元。至于进货渠道和制作技术,对方说是商业秘密,根本就不愿多谈。这样的结果使何新从惊喜中冷静下来,2万元对他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他还无力筹措这笔“巨额”的费用。
回到郑州,何新印有照片的杯子,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有人还向他打听,哪里可以做这样的杯子。何新当即承诺下来,说自己可以帮他们实现这个心愿。
可是,跑遍郑州的大街小巷,何新也没有找到能把照片印在瓷杯上的店铺。郑州竟然没有这个项目!自己为啥不能来填这个空白呢?何新心中燃烧起创业的激情。
经过调查,何新了解到,经营这一项目的公司在上海,技术和设备费用共需2万多元。单靠自己的力量,显然无法克服资金方面的难题。为此,何新决定筹建一个股份制公司,依靠集体的力量向困难挑战。于是,何新、李扬、欧丰霞、河南职业师范学院的汤小薄、郑州工学院的杨炳辉、平顶山工学院的汤攀、河南农业大学的王新娟,七位贫困大学生走到了一起,组成了一个团队。
由于几个人都是穷学生,他们所有的钱全都加起来,还差3000多元。他们就利用空余时间打工,挣钱。两个月后,何新和他的伙伴们,终于从上海买回机器。随后,他们又根据各人的特长,作了具体的分工,何新和欧丰霞学市场营销,就负责承揽业务:杨炳辉的电脑技术不错,就负责产品的后期制作;汤小薄喜欢玩相机,就专门给顾客照相。李扬的气力大,又喜欢到处跑动,就负责收货送货,王新娟办事认真,就当了大管家。至于远在平顶山的汤攀,就算公司在平顶山的全权代理吧!就这样,一家由贫困大学生创办的公司,有声有色地开张了。
但是,生意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火爆。尽管大伙儿都很卖劲,可业务量就是上不去。几位创业者分析发现,价位高和宣传不到位,是造成生意清淡的重要原因。大学生虽然喜欢新潮、浪漫,用充满个性化的物品,来体现自己时尚的一面,可花50元钱做一个带有自己照片的瓷杯,确实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承受力。
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决定采取薄利多销的策略,并通过张贴海报、制作幻灯片在包场电影上放映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他们又将触角伸向了校外,将印有校徽的瓷杯,推销给已经走出校门的师兄师姐。后来,七位创业者又对制作工艺进行改进,开辟了卡通图案、十二生肖、校院背景、书画作品等多项新业务。同时,除了瓷杯之外,他们还能将图案烤制到金属标牌、盘子、瓷板、玻璃、文化衫、鼠标垫、光盘、手套、挂历等不同的介质上,全方位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随着产品的丰富多彩,何新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一些高校门前的礼品店,也要求做他的代理商。到了2003年春天的时候,七个大学生的公司已经初具规模。七位创业者,再也不用伸手向父母要生活费了。
玩转“魔方”,一身轻松去赚钱
转眼间,春节到了。大家决定趁机狠赚一把。大年初五那天,何新和欧丰霞、王新娟一起,来到位于旅游景区的城隍庙。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流,他们心里十分高兴,急忙把带来的样品拿出来,向人们游说。但是,虽然咨询的人很多,但他们忙活了一天,却没有接到一单生意。
失败的教训使他们认识到,要想得到人们的认可,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设备带过去,提供现场制作服务。但到了第二天动身时,问题又来了,烤相制作设备由电脑、打印机、扫描仪、烤印机等组成,携带起来十分不便。等大伙儿七手八脚,将设备带到现场,安装完毕时,已是下午1点多了。还没有干多少活,又要忙着收摊。这一天,几个人从早忙到晚,却没有挣多少钱。
无情的现实引发了他们的思考:眼看就要毕业了,到那时,大家不能为做生意而赖在学校不走,可也不能带着设备到处跑。这可咋办呢?想来想去,几个人决定自己动手,研制一种更加简捷、快速的生产设备,最好连电脑和扫描仪都不要,以便于携带。
终于,何新发现了一种新产品,能把数码相机里的照片,直接转换成烤杯所需的图片。他们立马北上京城,购置了这种新设备。
经过两个多月的“闭门造车”,对生产工艺做了进一步改进,成功地将高科技与最简单的烤印技术嫁接在一起。这种新设备不仅可以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造出一个印有自己彩照的瓷杯,更重要的是,原先价值2万多元的设备一下子降到了8000多元。
他们给这种新设备起名为数码魔幻宝盒,他们企盼着“宝盒”能像传说中的聚宝盆一样,给更多的人带来财富。
因为数码魔幻宝盒,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从高科技向“智能傻瓜”型的转变。只需几千元的投资,就可以提着两个箱子,到校园、公园、超市、车站、闹市及旅游景点去挣钱。同时,由于省去了电脑和扫描仪,也降低了对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这些优势,无疑是大学毕业生、普通打工者和下岗工人小本创业的理想选择。他们坚信,推广应用这种新设备,不仅能给人们带来新的致富门路,自己肯定也有钱赚。
2003年6月,七个人又在光彩市场开了个店铺,一方面承接烤杯印相业务,一方面展示他们的数码魔幻宝盒。
这一天,何新拜访了5家客户,遭到了5次拒绝,自行车不见了,兜里的钱,也被人偷走了。他强忍着饥饿,步行了20多里,直到深夜才回到学校。而其他几个人也全都空手而归。
这天晚上,七个人坐在一起开了个诸葛亮会,寻找走出困境的突破口。天快亮了的时候,欧丰霞的目光被报纸上的一则新闻吸引住了。为了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郑州市正在大张旗鼓地开展帮扶工程。她立即提醒大家注意,说利用魔幻宝盒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烤印服务,总投资还不到一万元钱,是最适合下岗工的创业项目。可以尝试着与媒体合作,将这个短平快项目,推介给急需小本创业的人们。她的建议得到了大伙的一致赞同,他们觉得,贫困大学生创业,同样也是值得宣传的新闻点,媒体肯定也乐意合作。
第二天,七个大学生和他们的数码魔幻宝盒得到了当地电视台的支持,将他们的项目在电视中播出。当天晚上,就有人打来电话,要求与他们共同创业。随后,当地的报纸也先后对他们的创业故事进行了报道,数码魔幻宝盒迅速在郑州打开了市场。
到了2004年2月,数码魔幻宝盒已经推广到了北京、广州、合肥等地,发展了20多家连锁加盟店。
【小学生成语故事】推荐阅读:
小学生成语分类05-26
小学生讲爱国故事06-06
小学生成语归纳总结06-08
袋鼠的故事小学生07-09
小学生学习励志故事11-05
小学生英语童话故事06-14
适合小学生的励志故事06-20
讲人物故事小学生作文06-29
父母的奋斗故事小学生09-21
简短民间故事小学生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