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的语言康复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闭症的语言康复(精选9篇)

自闭症的语言康复 篇1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群孩子,这些孩子看上去很聪明,有的孩子两岁就能认一些汉字,背几十首古诗词,常被誉为神童。但渐渐地就不与同龄孩子一起玩。目光回避,对亲人不亲,对周围漠不关心,对人不理不睬,原有的语言逐渐消失。好动、喜欢爬高,行为怪异、重复、刻板,有的有自伤和攻击行为。一位家长说,这些孩子不盲,却视而不见,连父母也从不正眼看上一眼;不聋,却听而不闻,对父母的呼唤也毫无反应。走在马路上,他们也许会一下子冲上马路扑向汽车;在超市选购商品时,他们也许会一把夺过你手中的商品将它放回到货架上......现实世界丝毫进入不了孩子的眼睛和内心,他们好像生活在另一个世界,这就是医学上称之为“星星的孩子”---孤独症儿童。孤独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社会交流障碍、语言交流障碍、行为刻板以及智力异常等症状。孤独症的发病率近年来有急剧上升的趋势。在今年,省人大代表递交的议案指出,“我国有孤独症孩子达百万之众”,其中“我省大约有典型孤独症4000---5000人”,孤独症又称自闭症,1943年,美国医生、心理学家利奥·凯纳(Leo.Kanncr)首先提出“婴幼儿孤独症”的概念 :它是一种脑功能障碍引起的严重的长期发展障碍的综合征。孤独症通常发病于三岁前,表现特征为:不能与人建立关系,难与别人交往,和人不亲近,缺乏目光接触;掌握语言能力迟缓,不愿与人对话,缺少主动语言,对语言理解困难,常常代词错用,鹦鹉学舌地重复简单句子。语言能力是人们交往的重要决定因素。孤独症儿童也是人类中的一部分,对其存在的语言交往障碍训练是势在必行的。这就要求训练者对孤独症儿童语言特征、性格心理有充分的了解,针对他们自身特点,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愿提出得到同行们指导。

一、孤独症儿童的语言特征 孤独症儿童对于含义较深的词组、双关语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有的完全不能理解,有的则可以理解字面上的意义,此外大多数的孤独症儿童还有不懂沟通情境的问题。他们在使用口语和非口语表达方式时和正常儿童有较大的区别,老师家长们也可以在了解这些特质后,对孤独症儿童的教导更为得心应手: 具体表现是:

(一)使用口语方式异常,有如下特点:1.无语言:通常会被认为听力有问题或是失语症。2.立即仿说:有变化的仿说被视为孤独症儿童表达沟通的意图,而没有弹性的仿说多半不具有沟通意图。3.延宕仿说:在一段时间之后喋喋不休的重复某些字、成语、句子、整首诗或是歌曲,同样也会有沟通性或是非沟通性之分,而这种行为通常和情境、压力有所关联。4.说话不带感情:只是在告诉你,而非是和你谈话,也没有一般人说话时一问一答、一来一往的特性。5.无法掌握音调、音量:说话时有如木偶一般,十分机械化,无法经由语音的音调、节奏、抑扬顿挫来表现情绪或是感受。亦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音量。6.字义无法变化:如学校和校正,不能分辨其读音。7.代名词反转:“你”、“我”、“他”等代名词有混淆的现象8.不清楚肯定与否定的概念:常使用「不」,而较少使用甚或不会使用“是”或“好”。9.文法结构不成熟:会使用自己的语言,通常只有常跟他接触的人才了解其语言所隐藏的涵义。10.固着性:不会因应情境的变化,而重复的念着某句话。11.不会使用因果性的语言:如因为、所以、因此、如果等词汇。

(二)使用非口语的特征;1.不容易理解手势、表情、姿势等所传达的讯息。2.会使用非语文的沟通方式,如攻击、伤害自己、拉别人的手等,有些行为是不合社会规范的。3.部分的学生认字能力极佳,且擅长记忆,对于叙述性的文章也能够一字不漏的将它背下来。

二、对孤独儿童语言训练的目标 过去我们对语言发展迟缓的儿童所实施的语言训练目标大多是要求他们能够说话,但是现在已经偏重能够使儿童理解语言中的意义以及能够表达,因此对于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训练首重在加强其语言的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帮助其纠正使用口语上的一些不良习惯与语法错误,让他们能准确的使用词汇,能主动的与身边的人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逐渐融入主流社会。

三、加强语言训练的几种基本方法 孤独症儿童的生活范围狭窄,思维局限,怎开怎样阔孤独症儿童的生活范围,调动他们的思维想象力?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对其进行语言训练呢?下面,我就此问题谈自己的几点做法:(1)亲情接纳法要想从切入口着手进行训练,双方的互相接纳是前提。要让孤独症儿童在内心里接纳老师、信任老师,只有这样才会在以后的训练中顺利听从指令,接受训练。当然,在这里,也包括老师对被试的了解与真心接纳,只有这样,才会在训练中做到用心观察,用心体会,用心沟通,用心训练。(2)游戏法设计轻松的游戏,让孤独症儿童在愉悦的、轻松的心态下接受老师有目的性的语言交往训练。训练中去除死板的教学方式,而是训练者把握时机地进行引导,完成顺理成章式的训练,这种方法既利于孩子对这句话所对应的情境理解,避免以后的生活中使用不当,又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接受训练,游戏法除了给语言交往创造宽松环境和有利时机,同时,对孤独症儿童健康心态的培养也有促进作用。(3)同伴带动法老师在平时的生活中刻意为孤独症儿童选择善良、活泼有带动性的伙伴,让伙伴去带动他走出自我封闭式的天地,逐步走出去,融入集体之中。正常人择友多以同龄人为主,孤独症儿童也不例外,而且是非常需要,因为他们自身的病症决定着还不能主动与正常小朋友交往,他们的生活只局限于家长和老师之间,这就更需要在学校的时间里让他们也有自己的同伴,当然,如果家长在生活中也注重帮他们找同伴就更好了。(4)情境法 创造所需情境进行训练,这就需要老师刻意安排了。如在排座位时,让他坐在里侧,出来时就势必需要对外侧的同学说:“请让我出去”。这里,我举个非常深刻的例子,学生姚尧的情感性语言表达没有,为了激发他这方面的能力,我把姚尧带回自己家,告知其家长坚持每晚打电话。第一天接电话时没什么,第二天也没什么特别,到第三天晚上接电话时,他突然主动发出一串情感表达语:“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了,还想奶奶,你们来接我回家吧!”听到这串话,训练者哭了,电话另一头的爸爸、妈妈也哭了。训练中很多事实证明,给孤独症儿童创造情境,对激发他们的表达有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

(5)音乐陶冶法

音乐对淘治孤独症儿童的性情有良好的作用。伴随着轻柔的音乐,他们会拍手说儿歌、会对着镜子跳舞、张开笑脸欣赏自己。在音乐陶冶下,他们的情绪也会稳定下来,性情慢慢开朗起来,从而间接地为进行语言交往奠定基础。

(6)运动训练法

一个正常人如果身体柔弱,浑身无力,会表现出无力讲话,即使讲了也是声音低小。孤独症儿童要想进行语言交往训练,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是不可少的。特别是那些安静型的,懒惰型的孤独症就更是需要了。运动中增加肺活量,促进发育器官的成长,这是语言交往所需要的身体物质基础。(7)环境陶冶法 要有一个愉快而且安定的环境,这个环境应该是接纳的、尊重的、关系良好的,并且应该减少限制与体罚,避免紧张与焦虑的产生。不随意做未预告的改变,包括每日的流程、教师、教室的布置等。

四、在语言训练中应注意的的问题:

孤独症儿童在心理、性格、语言上存在特殊性,这就要求老师在平常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给孤独症儿童一个好的效仿及学习的对象。在对其进行语言训练时,也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不要对他们的失言或失行,存有私人的成见。孤独症儿童的行为差失,常常因于他们在困惑、迷失或震惊的感受中寻求表达情感的结果,他们大多不会解读别人的反应,因而行为也显得怪异。

2.当与孤独症儿童交流时,请尽量避免以下的语言: 双关语、反讽语(如他把脏物弄到桌上时,你说:“好极了!”)、绰号、时下流行语。

3.言词的表达要清楚但避免过量,发现孩子听不懂时,改用简短的句子表达。4.对于不同或随时改变的环境,如代课老师、调课等。并以工作表方式告诉他改变的情形。

5.一般程度的视听觉刺激,对自闭儿而言,往往可能太过或不足,例如日光灯的嗡嗡叫声,常使一些自闭儿分心。请仔细观查并去除“骚扰物,有时孩子在换位子以后,显得较容易分心或情绪不稳,也可能是由于附近的环境因素。6.当感觉压力或对某人或事有不确定感时,有的孩子会不断重覆某个话题或问题,通常话题内容与他承受的压力并无直接的关系。此时你须要打断它,并合理的回答他或将话题延伸,也可以请他将问题写下来,如此可以协助他冷静下来,否则先帮他写下问题,再请他写下合理的答覆,也可以达到抽离焦虑的效果。另外一种方法是采取角色对换,由老师扮演不断争辩、不断提问题的角色,让他来回答。

7.老师与父母间正确且频繁的沟通,对于建立孩子正常的学习模式是十分重要的。

8.要有耐心的听他说话。

自闭症的语言康复 篇2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语言康复训练,教学策略

一、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表现

目前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主要表现在发音障碍、句法障碍以及语言环境障碍三个方面。其中发音障碍主要是指单音重复发音或失语的障碍类型。句法障碍则是指具有一定发音基础和发音能力的儿童, 缺乏能够将语音组合成词语、或将有限的词语组合成完整的能够表达一定含义和个人情感倾向的语言。还有一部分儿童缺乏语言主动性、也不会使用人称代词, 导致语言表达出的内容不明所指、不为人所理解。

二、自闭症儿童语言发音矫正策略

从细节上来看, 不同自闭症儿童发音障碍的类型有所不同、表现形式也有所区别:有的儿童可以模仿正常发音时的口型, 但是由于面部肌肉较为僵硬、声带和内置器官的僵化, 难以生成足以发音的声带振动频率;还有一类自闭症儿童发音时声音较轻、声带振动频率较低, 所以其只能发出一些较为简单的音节或零星的词组, 不具备连贯性和完整性, 时间一长就会显得发音吃力, 本身的体力以及精力并不能支撑其完成一段语音的表达和陈述。

鉴于此, 对自闭症儿童语言发音的矫正可以尝试着从这样的思路来展开:从发音原理的角度来看, 言语呼吸与一般呼吸最为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通过深吸气、浅呼气来带动声带的振动, 达成发音的效果;但是自闭症儿童在发音时, 他们的胸腔起伏较小, 这充分说明他们的呼吸器官不够强大, 不足以支撑其完成整个发音的过程。所以教育工作者可以尝试引导自闭症儿童通过跑跳、吹气等方式进行呼吸训练, 当然有的儿童由于本身在语言表达障碍存在的同时还具有听力障碍, 很难听从口令来完成训练动作, 因此教师可以引导这类儿童来进行将膝盖弯曲至胸前、平推进行压迫呼吸的训练方法, 来逐渐培养他们加深呼吸力度, 也可以在吃饭喝水的时候引导儿童进行缓慢的咀嚼训练来提升舌头的发音力度。

三、自闭症儿童语言康复训练策略

1. 训练策略

自闭症儿童由于本身沟通交际能力欠缺, 要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 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帮助这类儿童调动想象力、拓展生活视野。

第一, 游戏运用策略。在康复训练中融入有趣而轻松的游戏, 可以帮助自闭症儿童在较为愉悦、轻松的环境中接受教师安排的语言训练活动。

第二, 运动训练策略。身体是一个人一切活动和思想诞生的本源, 没有强健有力的体魄, 纵使再有想法, 也难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或者底气不足, 让呈现出的语音模糊、不清晰。因此在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时, 还必须要夹杂一定的体能训练, 为语言能力的康复提供有效的体力基础。

第三, 音乐陶冶策略。音乐对于陶冶自闭症儿童的情操、培养良好的性情具有非常直接的作用。在语言康复训练过程中, 伴随着轻柔悠扬的音乐, 让学生随着音符的跃动, 逐渐走出性格上的孤僻, 变得慢慢开朗起来, 从而为语言表达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奠定有效的基础。

第四, 亲情接纳策略。教师要通过引入亲情的因素, 让自闭症儿童卸下内心的包袱, 信任老师, 愿意听取老师的意见, 在以后的康复训练中能够不断地用心去体会老师说过的话、做过的动作, 从而积极投入地展开康复训练。

第五, 伙伴认同策略。语言需要对话来进行丰富与完善, 所以教师可以采取伙伴培养的方式, 让语言功能正常, 性格乐观开朗, 同时又富有积极性和爱心的健康儿童帮助自闭症儿童进行对话训练。让自闭症儿童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帮扶和友善, 感受拥有伙伴的意义和价值。

2. 训练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自闭症儿童由于心理、性格以及语言上存在的特殊性, 要求教师在引导其进行康复训练时, 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 言语表达要秉承适度原则, 尽量采用短句、短语, 降低自闭症儿童的理解困难;同时还要注重用词的准确性, 尽量避免双关语、时下流行语以及反讽语。

第二, 在与自闭症儿童进行沟通和交流时要有足够的耐心, 不要对他们的个人不当或失言行为抱有私人成见, 相反要积极结合每一位自闭儿童的身心特点, 采取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 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 帮助他们消除心理恐惧。

第三, 积极推进师生之间的良好合作, 通过构建良性的互动与合作机制, 能让自闭症儿童在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群体时, 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和积极心理。

第四, 在与自闭症儿童进行沟通和交流时, 教师要随时注意他们情感和表情上的变化, 密切留意他们感兴趣的点与内容, 帮助他们将交流的话题进行合理的延伸或拓展, 让他们愿意将自己内心所想积极表达出来。

第五, 自闭症儿童语言康复训练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所以在展开康复训练之前, 教师一定要仔细检查周边环境, 消除干扰物, 保持他们心境上的稳定。

结语

帮助自闭症儿童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使之走出自闭、自卑的心理困局, 不仅需要认真了解这类儿童生活上和精神上的需要, 同时还要结合其具体的行为特征展开有针对性的方法选择。倘若教育工作者能够有效地将语言康复训练过程与其它方面进行结合, 展开综合训练, 那将会收获更加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花.自闭症儿童语言康复训练案例分析[J].新课程·下旬, 2015 (9) :114.

社会介入对自闭症儿童康复的作用 篇3

一、自闭症儿童的临床表现

自闭症儿童多表现为以语言、社交障碍、行为刻板和兴趣狭隘为主,还有部分儿童的智力发育存在缺陷。

1.自闭症儿童的首要表现是语言障碍,其中大概有50%的儿童根本没有形成可成文法的口语,有部分儿童在2~3岁时存在一定语言表达能力,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又逐渐下降,直至语言能力几乎完全消失,这种语言倒退发育现象大约在20%~40%之间。

2.另一种表现被称为社交障碍,儿童的社交障碍在不同年龄会有不同的表现,早期表现主要包括眼接触回避、对身边事情漠不关心、独来独往、行为孤僻等。

3.行为刻板、兴趣狭隘是随着自闭症儿童年龄增长而逐渐显现出来的,体现在他们对规律的生活和环境细微的改变会变得十分不安,相反,他们喜欢单一而简单的事物。另外,对于一般儿童所喜欢的事物或者娱乐活动,他们并不感兴趣,而是往往特别关注或者习惯某些个别物品或活动。

二、社会介入的意义

从社会反映和客观條件来讲,自闭症患者,尤其是自闭症儿童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方面提供援助。目前政府政策层面对自闭症儿童的支持太少,投入的资源有限,救助条件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社会自发性质的救助服务,本质来说就是政府与市场救助失败的产物。社会自发性组织的专业性和广泛性,决定了只有它在现阶段可以成为参与社会救助和供给的主体,能够为自闭症患者提供多方面的救助服务。

社会在自闭症救助方面的介入,恰能在政府无暇顾及的方面发挥作用,并充分利用其灵活机动、群体力量强的优点。在国家对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时,社会参与能够及时地填补空白,而社会干涉对于自闭症救助的贡献并不仅仅是为服务对象解决暂时的困难和问题,社会自发的救助组织还在其他诸如知识信息传播、政策舆论方面起到很大作用,这些领域同样可以纳入自闭症儿童的救助形式当中。在社会救助之前,自闭症儿童的权益主要依靠其父母来争取,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为自闭症儿童争取利益的工作逐渐由社会来分担。其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1)代表自闭症群体与政府协商和寻求政策支持;(2)为自闭症儿童的照顾者提供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及心理咨询等辅助服务,缓解照顾者长期紧绷的精神状态;(3)由于长期接触自闭症患者,社会服务人士能够获得更多的临床接触经验和救助经历,从而可以为自闭症患者康复及治疗方法的研究提供建议。

文至于此,笔者也呼吁,希望更多的社会组织能够关注和参与救助自闭症儿童这一弱势群体,发挥自身的舆论和政策导向的影响力,倡议政府为自闭症患儿提供更多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救助,以保证这一小群体和社会大群体的更加健康、安全延续和发展。

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计划 篇4

自闭症儿童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表现出对周围的事物没有兴趣,不与人交往宁愿一个人玩;

2、缺乏正常的情感反应,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

3、刻板行为,表现为某些反复性动作或强迫行为。

而且,孤独症儿童发病较早,绝大多数还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问题,从而引发一定的语言障碍或运动障碍。鉴于这些情况,针对孤独症的康复训练应该以教育和行为矫正为主,康复训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训练他们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一些必要的社会技能。康复训练计划:

1、帮助儿童创造语言环境,尽量多与儿童讲话,同时纠正错误发音;

2、训练儿童遵循良好的作息规律(包括吃饭睡觉排便等),让儿童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

3、教会孩子自己吃饭,自己穿衣等基本的自理能力;(同时要鼓励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面对的问题,如饿的时候自己要求吃饭等,并通过反复强化达到训练目的)

4、教他们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如进学校向老师敬礼,过马路看红绿灯等。

5、逐步帮助儿童克服其已有的不良习惯;(如在训练儿童摆脱刻板行为的时候,儿童出现暴躁、发脾气的情况,此时对这些不良的倾向应尽早纠正,比如对耍赖发脾气不予理睬,仍然要求其按时吃饭睡觉,而不是听之任之。一开始可能儿童反应会非常强烈,但经过反复的强化训练,应该可以克服其某些不良习惯。)

6、如儿童存在明显的运动障碍,可适当安排体育活动项目,如拍球、跳绳、沿直线行走等,训练儿童的运动平衡能力;

7、精细动作的训练,如串珠、拼图等,培养儿童肢体控制能力,也可以达到培养儿童的注意力集中的效果。

自闭症的语言康复 篇5

一、自闭症儿童人数的激增

自闭症的概念于1943年由美国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专家莱奥.坎纳首次提出,自闭症也称孤独症,用于指称那些人际关系极为狭溢,环境互动极为受限的个体,即“从社会生活领域退缩进自我的空间”,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重复刻板行为、语言障碍、缺乏社会交往能力。自闭症是一种起病于3岁以前,对儿童的成长有着严重不良影响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目前是世界上发病率增长最快的严重的疾病之一。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最新研究数据显示,在美国每88个儿童就有一人患自闭症。中国公益研究院在2014年发布的《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分析报告》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约有450万儿童患有自闭症,每年还按(10%—17%)的比例在增长。

儿童自闭症发病率逐年上升的趋势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2007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关注日”,呼吁社会对自闭症患者的关注与尊重,并为其提供平等发展的环境与平台。

二、自闭症康复行业的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WHO)康复医疗专家委员会给康复的定义是:康复是指综合地、协调地应用医学的、教育的、社会的、职业的各种方法,使病、伤、残者(包括先天性残)已经丧失的功能尽快地、能 尽最大可能地恢复和重建,使他们在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和经济上的能力得到尽可能的恢复,使化们重新走上生活,重新走向工作,重新走向社会。

目前国内外对于自闭症儿童康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康复疗法、药物治疗、教育融合、机构管理等领域。药物治疗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效果甚微;有相关研究证明国内现有的主流康复疗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自闭症康复治疗在前期密集式训练的效果显著,但是后期部分患儿的行为反而会退化,对自闭症患儿的整体发展不利;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目前国内教育融合的支持性政策甚少,对于从事特殊教育人才也相当紧缺;关于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全国现在有33家孤独症康复的国家试点机构,一些医院和康复中心也配有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感统训练室、游戏室、治疗室以及其它康复性活动。康复中心85%是民办机构,而且场地基本是租赁的,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而自闭症儿童的康复的周期长,所需要的康复环境要相对稳定。但是目前国内的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的现状是所有的康复训练及活动都集中在室内环境中进行;室内环境并处于很零散和随意性的状态;康复活动与环境脱节;室内空间划分不合理,缺少人性化设计,并没有从自闭症儿童群体的主体性与特殊性出发;缺少的室外康复训练的场地和配套设施。

三、国内自闭症儿童康复行业研究现状

我国在自闭症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最初是1982年由陶国泰教授首先报道了4例自闭症,之后国内自闭症的病例日渐增多。国内现 阶段对于自闭症儿童特殊群体的康复性理论研究还处于早期的探索阶段。近年来很多硕士论文对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设计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如东北林业大学的王宇在《自闭症儿童康复花园设计策略研究》中在对自闭症儿童的特殊性质以及病症特点,对自闭症儿童的需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闭症的治疗与康复花园相结合的理论,对自闭症儿童的户外环境进行了研究,并结合青岛以琳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进行实践性探索;南京艺术学院的刘禹彤在硕士论文《游戏治疗与景观设计的结合——孤独症儿童康复性游戏场地设计》中从景观专业的角度出发将自闭症儿童的游戏治疗方法与室外环境进行探究,提出了可变的、模块化的康复性游戏场地的理论设计,也是目前为止将治疗环境与治疗方法统筹起来的探索性理论;西南交通大学张加秩、郭廷鸿对将自闭症儿童的医疗实验与康复性花园进行探索,提出了自闭症儿童的园艺疗法花园设计理论,并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分析推到出PDPE设计循环设计理论。

四、国内环境心理学研究现状

关于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我国在这方面的理论有华中科技大学的林玉莲和胡正凡共同编著的《环境心理学》教材,教材中详细分析讲解了环境心理学的理论相关知识,并将环境心理学和实例相结合做了分析,最后将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应用到实例做了详细分析。还有徐磊清和杨公侠共同编著的《环境心理学:环境知觉和行为》。

我国现在阶段的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的空间设计大都以常规的设计方法来设计,设计中并没有完全考虑到自闭症儿童的生理以及心 理的特点,完全忽略了自闭症儿童这一群体的主体性与特殊性。这样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完全不顾及自闭症儿童的身体机能及认知的障碍,甚至无障碍设计也做得不够完善,对自闭症儿童关爱的不够,这样就会对自闭症儿童康复治疗效果产生消极的影响。环境心理学能够全方面考虑残障儿童的生理以及心理的变化,根据这一特殊群体的实际需求来设计出自闭症儿童的环境。因此,研究基于环境心理学对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的设计方法显得更为重要。环境心理学是指导设计的重要学科,研究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空间环境的设计方法对社会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在学术上也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自闭症语言训练方法 篇6

自闭症的困扰,对于孩子来说,就如同无形中给孩子创造了另一个世界,并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对于父母来说,期盼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流利的言语,童年应该有的天真淘气来与这个世界交流对话,而自闭症只能让孩子融入这个社会的时候受到伤害。

想要打开孩子自闭的那扇窗,让孩子享受这个世界阳光的亲吻,自闭症语言训练方法有哪些?

一、亲情接纳,用心沟通。

要寻找语言训练的切入口,首先要让孤独症儿童从心里接受主训教师。为此,训练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孤独症儿童的兴趣喜好,设法与其沟通感情,获得他们的信任。只有这样,在以后的训练中,他们才不会产生排斥心理,从而顺利接受训练。例如,对于一名初次来到语训室,面对主训教师大哭大闹的孤独症儿童,教师可以拿他最喜欢的食物与他沟通感情。让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训练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拉开序幕。

二、游戏训练,互动模仿。

对于完全无语言发音的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的第一步就是要帮助他们建立动作模仿,为发单音作准备。这一阶段的训练表达性语言训练前期,其间,主要通过各种口部动作模仿及呼吸训练游戏来完成。常用的游戏主要有:

1、口部动作模仿:利用“老虎吃果果”、“小兔打哇哇”、“嘴唇甜不甜”等游戏训练儿童模仿张口、闭口、抿嘴、伸舌、舔唇等动作。

2、呼吸训练类:利用“口吹蜡烛”、“吸管饮水”、“仰卧起坐”、“压腹发声”、“抓痒发声”等游戏增强孤独症儿童的肺部呼吸功能。

三、音乐陶冶,视动结合。

孤独症儿童由于缺乏沟通技能,而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状态。而音乐恰恰能陶冶人的性情,诱发人的动力。作为一种非语言的沟通工具,它可以成为孤独症儿童自我表达的媒介,丰富其自我情感,促进其自我成长,从而帮助孤独症儿童宣泄内在的情绪,使他们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因此,借助音乐,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语言训练时,注重的是主动的体验、参与和表达,而不是被动的聆听。

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空间设计探析 篇7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空间,设计

父母在迎来家中的小天使时, 都希望他健康、聪明, 他是家中的希望。谁也不曾想到他们的孩子会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是需要帮助才能走出来的。自闭症儿童的发病是具有隐藏性的, 一般是在儿童2岁以后才能被发现, 康复中心是自闭症儿童治疗与教育的有效场所。康复中心主要收治的孩子是2-6岁的孩子, 自闭症儿童的最佳干预期是在0-6岁, 也就是在他们上小学之前, 恢复好的孩子可以和普通的孩子一样去上学学习。自闭症儿童需要依托康复中心这一特殊方法来辅助矫正, 以便于他们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尽管自闭症儿童不是可以完全治愈的, 但是早期的干预对他们日后的发展很有帮助。

1 自闭症儿童及康复中心概述

自闭症是在1943年由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专家莱奥·坎纳首次提出。自闭症是一系列交互行为失常的疾病, 通常发生在三岁之前。自闭症患者与常人最明显的差异出现在语言交流, 人际社交和想象力三个方面。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的概念, 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主要是指为自闭症儿童早期的教育康复培训提供服务的机构, 同时为自闭症儿童家长提供培训、成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以及特教教师培训等服务的机构。

自闭症儿童的数量在增加, 康复中心不足以满足患儿的需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全球每20分钟有就一个自闭症孩子诞生。我国还没有确切地统计数据, 但按照4‰这个比率来推算, 我国的自闭症患者约有560万人。2008年起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日。中国残联近日发布的《2010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34个省级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 2010年对5620名孤独症儿童进行了康复训练。虽然各地均成立公办或民办康复机构开展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工作, 但是由于孤独症儿童数量较多且现患率呈上升趋势, 导致现有康复机构相对不足, 难以满足孤独症儿童和家庭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

2 闭症儿童康复中心设计原则

2.1 安全性原则

材料上选择质量更优质的、无毒无有害气味的材料。不合格材料释放的有害气体对儿童的伤害是很大。像是甲醛超标会对儿童的眼睛与呼吸道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的, 还会造成肺功能、肝功免疫功能异常。自闭症儿童有其特殊的行为特征包括自我刺激、攻击及破坏性行为、刻板行为和孤独性才能四种。因此墙面墙、地面也不要选一些硬质的材料, 因为自闭症儿童自身行为特征, 他们有的会用头撞墙与地面, 硬质的材料会对患儿造成伤害。在墙面1.2m以下可以选用相对软的材料像是木质等。

2.2 根据自闭儿童的特征设计

自闭症儿童生理特征主要是人体尺寸。自闭症儿童生人体尺度与普通儿童是一样的。看着他们可爱的面孔也许你根本不知道她或 (他) 是自闭症患儿。所以在环境设计上尺度可以参照0-6岁儿童的人体尺寸, 窗台于900-1000mm室降到400-450mm, 在楼梯扶手可以设置双层扶手, 增设二层供儿童使用的扶手, 高度在500-600之间等。

自闭症儿童感知觉特征。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组成了人体的感知觉。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自闭症儿童总体上偏爱冷色, 其颜色偏好顺序显著不同于普通幼儿童。普通儿童的颜色偏好是顺序为:红、橙、绿、蓝、黄、紫。总体上, 普通幼儿最喜欢的仍是红色和橙色等鲜艳的暖色。而自闭症儿童的其颜色偏好的顺序为:绿、蓝、红、紫、橙、黄, 大面积的黄色、橙色等暖色调会刺激到他们的情绪。色彩有了治疗功能——色彩疗法, 空间内的色彩设计对于自闭症儿童有着治疗作用。

2.3 趣味性原则

玩是儿童的天性, 那在游戏中的儿童是最放松与快乐的, 自闭症儿童也不例外。也许他们的玩的很简单, 她只是喜欢去追逐薄公英, 在草地上她去惊喜地又发现了一朵薄公英, 即而转向父母, 冲着父母一笑, 那也许就是她的父母等待了多年的回应。一个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薄公英让孩子与父母互动起来, 在游戏中体会到了乐趣。趣味性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康复中心空间设计策略

由使用者为出发点来划分出各功能空间, 针对主要功能空间从界面的色彩与空间的角度来分析设计策略。色彩功能:儿童的心理状态容易通过色彩表现出来, 并容易受到色彩的影响。因而在儿童康复中心这类特殊的建筑室内设计中, 应注重合理的运用色彩设计来改善环境, 对患儿心理产生积极影响。室内空间的尺度是根据各个功能空间尺度, 考虑到空间围合的特点而确定的。

根据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2009】年19号文件, 关于《康复机构评审方案 (试行) 》通知规定, 从使用者角度将功能用房绘制如表1。

根据表1, 康复中心的使用对象来划分的各个功能用房, 他们之间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 在这个整体中, 儿童康复训练室作为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设计的重要内容, 各个训练室的空间设计就显得由为重要了。

3.1 康复训练用房

康复训练用房根据自闭症儿童的康复功能有:一对一教室、集体课教室、感觉统合体验室、绘画及手工室、智能化训练室等。

(1) 一对一教室是康复教师对患儿进行一对一的针对性的个别的功能空间。主要是用于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认知、理解能力的提高。界面色彩方面, 不易太过丰富, 易引起患儿的注意力不集中, 可以选用冷色系, 让环境更显平静, 易于安心与康复教师进行互动学习。面积不宜过大, 在15m2为宜。

(2) 集体课教室。能听懂集体的指令与个人的指令, 教师一起给多个孩子进行上课, 孩子多半是有家长陪同一起上课, 家长起着辅助指导配合老师的作用。这里需要的空间相对大一些, 集体课以12个孩子为宜, 再加上活动面积, 集体课教室面积在60m2左右。由于集体教室中的参与者还有家长与老师, 在界面的色彩方面可以以自闭症儿童偏爱的冷色系为主, 以暖气色加以点缀, 让成人在其中也感受到温馨舒缓一下他们的心理压力。

(3) 感觉统合体验室, 主要是给自闭症儿童提供感觉统合的训练的空间。很多自闭症孩子在视觉、听觉、触觉和前庭平衡觉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失调, 感统运动方面的障碍也会限制自闭症孩子从外界获取有益的信息刺激, 同时也阻碍了他们发展自身潜在的认知和社会能力。感统训练室中人流量比较大, 室内的声音相对噪杂一些, 顶面可以采用一些吸音材料:吸音板、矿棉板等, 墙面可采用夹层玻璃, 中空玻璃, 塑钢门窗横拉窗子。在感统训练室中儿童的活动量比较大, 地面可以铺设双层架空式木地板、软木, 上铺塑胶地板, 且要注意防滑、防摔倒, 确保儿童安全。色彩方面可以加入一些色彩, 增强儿童的活动意识,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以加一些颜色。像是绿色, 蓝色等, 能够安抚情绪、松弛神经, 国外有人提出“绿色率”理论, 认为绿色在人的视野中占到25%左右时, 人的心理感觉最为舒适。蓝色有利于情绪烦躁、神经错乱及五官疾病的患者。

(4) 绘画及手工室。儿童绘画是人类在儿童阶段不可忽视的行为, 具有独立性和审美价值, 应该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绘画是儿童不教自会的一种自然发现, 儿童绘画的实质是一种兴趣的自然展示, 兴趣是儿童绘画的内在动力。因而儿童绘画的实质是儿童的自我表现, 是儿童的一种游戏, 其基本功能在于启迪儿童的心智和情感, 它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儿童绘画是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一个特殊阶段, 它伴随儿童成长, 反映儿童的天性, 表现儿童思维活动, 是儿童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

自闭症儿童中有好多天才类型的孩子, 也许老天是公平的, 它关闭了孩子的一扇心门, 但它没有忘记打开现为他们打开别的门, 有天才小画家。界面色彩、主色调可以偏冷, 让儿童可以静下心来去画画, 并能延长他的注意力时间, 由于用颜料, 地面可以选一些比较容易清洁及防水的材料铺设。在家具颜色上可以丰富一些, 选一些偏暖的颜色对整个空间加以点缀。空间上有美术区、手工区。家俱需要画架, 桌椅, 储物柜等, 储物柜用来放置颜料工具、衣物等, 并设计置洗手池用于清洗颜料和工具。整体空间室内光线需要充足, 要有光影变化。并配有遮光帘, 在光线太强时予以遮挡, 颜色同样不要太鲜艳, 不要太丰富与整体环境相协调一致。

(5) 智能化训练室。现在的儿童生活在手机与电脑之中, 科技产品可以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 它同样也可以参与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的设计中, 在墙面可以使用触屏技术, 让孩子玩一些他们喜欢的游戏, 运动类的像是打乒乓球, 在挥舞手臂时, 发挥患儿的运动神经让其触觉与视觉互动, 感受到动就会击中球, 体会到乐趣, 在玩的过程中, 也可以有别的伙伴会参与过来, 可以有双人模式与同伙互动起来。对于听觉敏感的患儿, 还有像是节奏大师的小游戏可以应用过来, 去点击音符, 就可以听到优美的旋律, 患儿的注意力可以吸到其上, 也可以延长他的注意力时间, 促进他的听觉与触觉的互动。采用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调动起自闭症儿童与空间互动起来, 促过他们感官的协调互动。

3.2 工作人员的办公室与休息室

由于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大, 特别教师们的工作量很大, 心理压力也大, 在也承受着双重压力。她们也需要休息与安静的环境, 将他们办公室与休息室选在安静的位置并在休息室配上音乐, 可以让她们放松, 疲劳能得到缓解。办公工作空间需要办公桌椅与资料柜还有储物柜, 资料柜用于存物文件, 教具等办公用品。由于女性教师居多, 设置储物柜用于存放她们的私人物品。

3.3 走廊与楼梯

走廊与楼梯是去各个房间的过渡空间, 一个横向的一个是纵向空间的过渡。经过走廊宜人的环境, 让上、下楼这一过程变得有趣, 自闭症儿童参与互动进来, 让走廊与楼梯也能成为辅助的教具。

(1) 走廊是公共空间人们进出必经的场所使用率也很高, 它的空间设计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走廊中人流量大的话, 它的声音分贝数就会很高, 让患儿与家长就会觉得烦燥, 所以在棚面的材料可以选用吸音材料。在造型上可以结合蓝天白云的组合, 亲近于自然环境是人们最容易接受并可以让人们放松的方式。头顶蓝天白云, 像是置身于室外, 是室内还是室外, 是里与外的一个互动, 也是空间处理一个方法。走廊墙面, 自闭症儿童在感知空间图形时, 对于不规则图形的感知能力较差。因此, 为了强化自闭症儿童的感知能力, 墙面结构尽量呈规则图形, 例如正方形。墙面尽量不要设置凸出, 尽量平整。

(2) 上下楼梯可以锻炼患儿的运动与协调能力, 也让康复中心不只是在治疗室中去给孩子治疗, 空间中也可以互动起来。楼梯的扶手上可以安装触键, 每触动一个键, 台阶上就会显示出台阶数, 像1层, 2层逐渐递增数字。让患儿在触觉上与视觉上互动。被对数字有所理解与兴趣。或者可以楼梯一侧一层的墙面上装有触感的数字键, 同理二层、三层, 这样患儿通过手的触觉感到到空间的变化, 让空间与触觉互动起来。楼梯的种类从样式上可分为:螺旋式、折线式、弧线式。那常规的样式下可以加一些趣味性, 在楼梯旁加个供儿童使用的“楼梯”—滑梯。在楼梯的栏杆间距处理上可以选用玻璃进行围护, 在上面可以装饰一些画, 儿童可以坐在梯凳上浮想连连, 既让他们放松也可以开发他们的想像力。

4 结束语

自闭症儿童自身有其特殊性, 根据他们的生理特征与行为特征来研究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的设计原则, 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室内空间的设计策略。希望从室内设计的角度为自闭症儿童及工作人员、家长营造一个宜人的环境, 以便可以更好地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康复, 让他们回归社会。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空间的设计方面的理论资料很少, 希望可以为今后研究此方向的人提供些可供参考性的资料。

参考文献

[1]曹漱芹, 费雯, 孙爱军.4-6.5岁自闭症幼儿颜色偏好的实验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12.

[2]斯坦利·格林斯潘 (Stanley I.Greenspan, M, D) .地板时光如何帮助弧独症及相关障碍儿童沟通及思考[M].华夏出版社, 2014.

[3]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星星雨:星空下的幸福线.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14.

[4]靳瑞君, 罗晓霞.康复中心整体空间设计原则[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12, (2) :26-28.

[5]苏晓萍.浅谈残疾人康复建筑空间人性化设计——以万州区残疾人康复中心为例[J].福建建筑, 2015, (10) :4-7.

自闭症的语言康复 篇8

祖国传统康复按摩秉承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理念,通过调整气血,疏通经络,恢复生理平衡,解决了自闭症及共病障碍的诊断与康复问题。

自闭症及共病障碍病因病机

自闭症及相关共病小脑萎缩、脑瘫在祖国传统医学文献中无此病名,其临床特点归属为“五迟”“五软”“痪弱”“失语”“痴呆”等范畴。《医宗金鉴》:“小儿五迟之证,多由父母气血衰弱,先天有亏,致儿生下筋骨软,行步艰难,齿不速长,坐不能稳,要皆肾气不足之故。”《张氏医通·婴儿门》说:“皆胎弱也,良由父母精血不足,肾气虚弱,不能荣养而然。”《阎氏小儿方论》:“心气不足,五六岁不能言。”

祖国医学认为,患儿自闭症及共病障碍虽在脑部,却与心、肝、肾相连。肝失条达、升发不利、神失所养、心窍不通、先天不足、肾精亏虚是主要病机,也与脑损伤、遗传等脑病有关。

心主神志,“肾精不足则心失所养”,心主神志的功能不能得到正常实施,则出现神志不宁、精神萎靡的现象,表现为患儿缺乏人际问的沟通,语言交流障碍。

肝主疏泄,患儿肝气瘀滞,升发不利,表现为内心孤独,自我封闭;又由于肝气上行于目,患儿与人沟通时缺乏眼神交流;肝肾不足,虚风内动,则见哭闹、易怒、自虐。

肾脏是先天之本,主骨主髓、储存精气的源泉。肾精亏乏,髓海空虚,上不养脑而脑髓消缩,脑萎不用,元神失灵,筋骨痊弱,使得患儿智力发育迟缓,动作迟钝。

自闭症及共病障碍的人

祖国传统康复按摩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用整体观念、宏观的思辨分析自闭症及共病障碍症候与体征,既要考虑自闭症及共病障碍的共同特点,又要兼顾其不同之处,辨证施治,标本同治。通过按摩患儿相关穴位,调理脏腑、调和阴阳、平衡升降、疏通经络,加快患儿脑部血流量,改善气血循环,促进脑细胞代谢,缓解或康复疾病。

对于自闭症伴有小脑萎缩、脑瘫共病障碍,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患儿先天不足、肾精亏乏、元神失灵、心窍不通、肝失条达,髓海空虚,上不养脑而脑髓消缩,脑萎、筋骨痊弱为主要病机。以下两例病案病因不同,临床表现相似,治法相同,故一并叙述。

主证目光回避、自我封闭、听而不闻、孤僻独行、四肢无力、痴呆失语、睡眠障碍等。

治则补肾健脑,活血通窍,平肝熄风。

处方二马、阳池、小天心,捏脊。

加减法天河水、平肝、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

方义二马肾阴肾阳双补,可治小儿发育迟缓,精神不振,筋骨萎缩;阳池升发阳气,沟通表里;小天心安神,调心肾,通络开窍;捏脊可调整阴阳,振奋督阳、通经络、活气血、调整脏腑;天河水泻心火,补脾开胃;开天门具有开经络、活气血、开窍醒脑、镇静安神作用;推坎宫醒脑明目;揉太阳疏风解表,止头痛,清热明目。

患儿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脑髓失聪、发育不全,导致心窍不通、心神不宁;肝失调达,主神志的功能迟钝,出现神志呆钝、精神不振。患儿症状为语言障碍、人际沟通不畅。

自闭症患儿肝气淤滞、升发不利则内心孤独、自我封闭。肝气上行于目,与人交流时无法眼神交流、目光对视。

辅助康复措施膳食合理搭配、教育与心理康复训练。

病案一

刘★★,男,4.5岁。证见失语失聪、四肢强直、目光回避、孤僻独行、表情淡漠、急躁易怒、情绪不宁、听而不闻、四肢无力、睡眠障碍,不能自行站立行走,不知大小便.下楼梯不知恐惧.脊椎右侧弯曲、右足内翻。诊断肝肾虚髓亏(孤独症、脑瘫)。病机是肾精亏虚、肝失调达、筋脉失养;治宜补脑益智、通窍活血、疏肝理气。

按摩取穴:二马10分钟,阳池5分钟,小天心5分钟,捏脊15分钟,平肝5分钟,天河水5分钟,开天门5分钟。

按摩3天后,白天、夜晚睡觉多了。这是脑神经发育的现象;一周饭量增加(生存本能),生气就躺地打滚(情感本能),两周眼神流露寻找人与交流的神情(社交本能),咿呀学语(社交本能),体重增加,面色红润;三周能够站立行走,下楼知道小心,怕摔倒(安全本能),记忆渐复。

病案二

杰杰,4.5岁,女,出生后不会抬头、趴、爬.不会站立、行走,眼神空洞、无对视,不开口吃东西、奶瓶喂养。曾到过国内外多家著名康复机构医院.诊断为小脑萎缩、自闭症。对症治疗效果不明显。

今年2月按摩前.证见失语失聪、目光回避、孤僻独行、表情淡漠、急躁易怒、听而不闻、四肢无力、严重睡眠障碍,走路不稳.足尖落地,不知大小便,自虐.痛觉不敏感。诊断五迟症(小脑萎缩、自闭症)。治宜补肾益智、安神开窍、疏肝理气。

按摩取穴:二马10分钟,阳池10分钟,小天心5分钟,捏脊15分钟,平肝5分钟,天河水5分钟,开天门5分钟,推坎宫5分钟,揉太阳5分钟。每天按摩两次。

按摩三天后,杰杰午间能睡5~10分钟觉,偶尔有“阿、阿”学语声(社交本能)。10天后出现情感反应,20天后身体灵活,走路稳了,饥饿了去厨房找鸡蛋吃(生存本能),严重睡眠障碍明显改善。一个月后,杰杰出现与人对视,不回避目光,且有肢体交流,体重、身高增加。一个半月,杰杰有了审美能力,自己抢花围巾戴在脖子上,不肯摘下。两个月后杰杰在小桌子旁翻看着幼儿画册,嘴里朗诵着。两个半月,杰杰学会伸出五指、摇晃着小手,嘴里不停地喊着“拜拜”;并且有创意地伸出一个手指“拜拜”,小嘴贴在人的脸上吹气表示亲吻行为(情感本能);能够听懂和理解人们谈话,喊爷爷、奶奶、哥哥、姐姐等(社交本能)。四个月的时间,杰杰初步恢复了情感、韵律、想象、创意等感性和理性思维功能。更有重要意义的是,杰杰身高增长3厘米以上,体重增加3-5公斤,头部右侧枕骨原来扁平状并有三四块斑秃,出现了枕骨隆起,斑秃长出浓密的头发。

自闭症及共病障碍康复机理分析

祖国医学认为,经络系统的主体是十二正经、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和络脉组成,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皮肤。当患儿机体发现自闭症及共病小脑萎缩、脑瘫病变时,经络系统相关部分气血运行失调,对应的经脉就会表现出病理变化。通过穴位按摩,激发机体的经气,调动自身的调节作用,使低下的功能旺盛起来,恢复生理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康复目的。

聋儿语言康复训练过程(综合) 篇9

聋儿语言康复是一门集耳科学、听力学、电声学、心理学、语言病理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知识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聋儿的听力语言康复更显现出交叉学科的特点,同时也有了更加科学的依据。

聋儿听力语言康复的内容是:听觉训练、发音训练、语言训练。由于聋儿和听力正常儿童形成发展语言的条件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正常儿童可以通过自然途径学习语言,而聋儿只有通过特殊的训练才能形成完整的语言。要改变聋儿因听力障碍带来的语言障碍,就要对聋儿进行听觉训练、发音训练、语言训练,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是聋儿康复的特点。聋儿通过这三项基本训练,学会聆听,辨别周围的声音,辨别语音;学会发音的方法和技巧,发出响亮清晰的语音,学会理解语言,并用语言表达。

聋儿听觉和语言的发展有三个重要因素,一是耳聋发生的时间,耳聋发生的年龄越小,对语言的形成影响越大;二是耳聋的程度,听力损失的程度越重,语言障碍越突出;三是语言环境,康复教育,康复方法都能影响聋儿语言的形成发展。聋儿的早期干预要抓好“三早”,即早发现;早植入人工耳蜗或者佩戴助听器;早进行科学系统的听力语言康复,使极重度聋的孩子也获得语言。

显然聋儿的耳聋时间与耳聋程度已成为不可变项。故康复干预,成为聋儿术后走向主流社会的关键,康复干预十分必要,最好是家庭与康复机构共同干预,康复机构要担当起培训家长的任务,让家长学会对聋儿特殊教育的方法,家长回家对聋儿进行训练,然后定期共同制定计划进行训练。

下面将主要从心理学知识角度阐述我们对康复训练过程的理解和观点,主要包括:残障儿童在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主要训练方式、师幼关系促进康复训练的基本方法、亲子关系等三个方面内容。

一、残障儿童在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主要训练方式

㈠1-3岁聋儿训练方式及特点

1岁半到3岁,是儿童语言快速发展期,也是说话能力培育的关键期。从1岁半开始,婴幼儿对语言的理解程度进一步加深,自己说话也从单词句、双词句向完整句过渡。那些无意义的发音现象已经消失。如果聋儿的病理病症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在这个时期加以辅助训练,将对康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电子耳蜗植入术的出现使那些重度耳聋的患者重新获得听力和语言的能力成为可能,尤其对那些先天性的重度耳聋的患儿,是一次重获新生的机会。但对于这类重度耳聋的患者,手术的成功,仅仅是治疗的一个开始,繁絮而艰苦的后期康复过程,显得更加重要。

手术前,应该让患儿的家长了解人工耳蜗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使其对小儿改善听力具有强烈的愿望,但由于人工耳蜗装置只能给小儿提供重获听觉的基础,应让家长对术后的康复教育有心理和物质的准备。手术后,植入人工耳蜗的患者,术后均要进行调试。为了使调试准确,首先要积极配合听力师对患儿进行听声反应练习,使调试结果适合患儿的需要,每次调试完毕,要清楚所存的每个程序及应用,观察患儿对声音的反应,是否感到舒适,调整使用程序,并把患儿的平日的表现在每次调试的时候反映给调试师,使调试结果尽量达到最佳。

这个阶段聋儿的听觉言语训练应符合小儿语言发展规律,按聋儿“听力年龄”分阶段从浅到深逐步进行。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听觉训练阶段,词汇积累阶段,言语训练阶段。

听觉训练阶段主要是利用聋儿的残余听力去倾听各种声音,唤醒其“沉睡状态”,并经常给予刺激,反复训练,反复强化,使聋儿逐渐适应日常各种声音,步入有声社会。

术后听力训练过程大致遵循声音观察、分辨、确认和理解几个阶段。

声音观察是指让小儿感觉声音是否存在,即声音的“有”与“无”。在开机后的最初一个星期,应开始注意小儿对声音的反应。分辨是指分辨两组声音是否相同,“一样”与“不一样”。在有选择或无选择的情况下,确认是什么声音,如封闭项试和开放项测试。可在有选择的情况下确认数目(一、二、三)、形状、颜色、大小、长短、多少、高低、万位等,以后逐渐过度在无选择的情况下进行开放式训练。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总结多年语训的经验在听觉训练阶段基本遵循以下几个过程:察觉声音的存在,即有声无声;分辨声音;确认,能说出听到的生字、句子;理解,既能明白所确认生字或句子的意思,理解是听觉学习的核心,它是其他的基础,不管如何分解、组合,对听觉进行研究,没有理解是无意义的。理解能力的训练包括聆听和思考能力的训练,可有交往形式的对答,增加听力记忆等。

词汇的积累阶段是在听觉训练基础上辅佐以视觉和其他感觉使他们知道更多社会事物,把看到触到的东西与声音信号结合在脑子里形成信号,使他们逐渐理解言语含义。

语言训练阶段是在词汇积累的基础上,训练聋儿多说,由单字到短句,由简到繁,由少到多,逐渐做到能听懂别人的语言,使别人能听懂自己的语言。

㈡3-5岁聋儿训练方式及特点

这个阶段是康复训练的黄金期,因为在此阶段儿童的各个心理特征:认知、注意、记忆等多方面快速发展,这时,正常儿童可以使用简单句和较复杂的句子,掌握了大部分的语法结构形式,而且能够有一点点理解词语的抽象关系。因此对聋儿的康复训练注重多方面结合,通过认知、注意的训练,从而达到对语言的训练进行促进和加强的作用。

⑴听觉训练

听觉训练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应包括听觉功能各个方面的训练,听觉训练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让聋儿感受丰富多彩的声音,无论是自然声响还是言语声,要注意在音调、音强、音长、音质等方面有丰富的变化,让聋儿认识多种多样的声音,切忌单调的声音。

2、听觉训练应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让他们多听有意义的声音。在听觉训练时,不要总是敲击物体发出声响,应让他多感受有实际意义的声音,让它把各个声音和相应的事物联系起来。如:电话铃声、脚步声、敲门声、落叶的声音等等。

3、听觉训练应和语言训练相结合。听觉训练的内容除了听自然声响外,还要大量地听人的言语。聋儿康复的最大目标是让聋儿掌握有声语言,与正常人交往,所以听觉训练中要采用大量的语言内容,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4、学前儿童听觉训练应采用游戏形式。根据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各种学习和训练活动都应尽可能让孩子在玩中学,这样会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取得更好的效果。

5、在进行听觉训练中,要尽量减少视觉线索的帮助,如手势或口型的提示。由于聋人的听觉障碍,他们很快就会学会手势或唇读。有些聋儿在佩戴人工耳蜗或助听器后,虽然能够听到不少语音,但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唇读,因此会忽略听觉信号,这样就不能把残余听力很好地利用起来。通过听觉训练,就要让聋儿最大限度地通过“听”来获得信息,这对日后进入正常小学和正常人的社会有很大帮助,因为在课堂或很多交往过程中,都无法保证交流双方一直能看到对方的嘴.6、听觉训练应每天进行。听觉训练和语言训练一样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在对聋儿刚开始康复训练时,可安排多一些听觉训练活动;当他学会聆听,能够较好地运用听力时,听觉训练的时间可减少一些,可与语言教学灵活地结合起来。

7、听觉训练要循序渐进,设定合理的阶段发展目标。如果一名聋儿对语言的察觉还不稳定就急于让他听辨词语,要求就太高了。训练者应熟悉听觉训练的系统发展阶段。

8、听觉训练要求因人而异。对于不同残余听力水平的聋儿,听觉训练的目标和要求是不同的,在设定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聋儿目前的听力情况,设定个体发展目标。人工耳蜗和助听器的聋儿在听觉训练方面也有较大差异,所以当你给聋儿进行听觉训练时,应具有针对性。

⑵发音训练

1、发音基本功训练的学习:包括嗓音训练的学习(也叫声带训练的学习)、呼吸训练的学习和口舌操。

正确地运用声带是正确发音的基础,通过基本元音的发音训练的学习可帮助听障儿童了解、感受声带的紧张、松弛,体会正确发音的感觉,从而逐步学会自如地控制声带运动。

呼吸是发音的动力,说话时呼吸量不足或控制不好都影响语言的清晰度和流畅度。通过做呼吸操、呼吸游戏等可帮肋听障儿童掌握呼吸要领,增强肺活量,自如地控制呼吸,为发出宏量有力的声音打下基础。

口舌的运动是区别各种音素的关键,口舌的细微变化致使发出的音有所不同,它决定发音的清晰度。通过口舌操的练习,帮助听障儿童体验口型、舌位的各种变化,增强听障儿童口舌的力量和灵活性,为发出正确、清晰的音打好基础。

2、发音协调能力的学习:通过声气结合练习、音素练习、四声练习、拼音练习、语言节奏练习及语气、语调练习等,对听障儿童进行声带、呼吸及口、舌、鼻等进行协调性训练的学习,使听障儿童了解、体验并掌握发音部位及方法,从而培养正确发音的习惯。

3、正音训练的学习:通过帮助听障儿童寻找、分析发音不清、不流畅的关键问题,不断地加以纠正,逐步培养听障儿童掌握、利用多种感官来学习正确语音,并发现、纠正自己的发音问题。

⑶语言训练

一是理解性语言能力的培养,二是表达语言能力的培养。发展语言能力的第一步是理解语言,理解是表达的基础。在语言训练中应当使聋儿在获得大量的语言刺激的同时,与语言的意义结合起来,发展聋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引导启发聋儿把口型、语音、实物和词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明白每个词都是有所指的。只要聋儿理解了语言的意义,他就会逐步懂得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相应的词为代表。在理解了语言的条件下让聋儿先学一些短句后,再训练语言的表达能力,教他们说完整的话,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意愿。学会表达的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等以及提高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复合句。要注意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增多聋儿的语言实践,时时鼓励聋儿用他所理解的词汇和句子进行表达和交往。

㈢ 5岁后聋儿训练方式及特点

5岁后聋儿经过在康复中心的几年治疗后,达到一定程度即可离开康复中心回到正常学校跟班就读,虽然这个过程非常困难,但是对于聋儿日后能够走上社火,融入正常人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聋儿后续教育的任务与形式聋儿后续教育既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就必然有其内在规律,我们应认识规律、遵守规律、促进发展。聋儿后续教育的任务有两重性,既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又有继续康复的任务,在聋儿早期康复的基础上,在新的教育环境中,注重聋儿个体间差异,提供适宜的帮助,继续发展聋儿听觉功能、言语能力,进行心理康复,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培训各类就业技能,逐步使聋儿成长、发展,接近或融合在正常人之中。

二、师幼关系促进康复训练的基本方法

㈠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是实现互动的外部体现,同时, 幼儿期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教师应讲究一定的语言策略,给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更好的促进幼儿发展。具体地说,应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的指令和建议。可以发现,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指令必不可少,因为幼儿是直觉思维时期,不容易克制自己,特别是对于语言障碍的儿童,更容易集中不了注意力,课堂过于活跃或过于呆板,为了让活动顺利的开展,教师只能通过发出很多指令使活动顺利的进行下去。老师应该告诉幼儿能够做什么,怎样去做。事实证明,积极的建议比消极的命令更为有效,更能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师幼互动。

2、富于童趣的语言。幼儿教师的语言应注重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情。古人有句话叫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使乎言。”就是说要避免空洞无物、枯燥无味、呆板无力的语言。特别是对

于语言障碍的儿童,要采用形象的语言,特别是要积极的运用肢体语言。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活泼的语言,加上教师丰富的表情和适当的动作,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和模仿。

3、适时的鼓励,表扬。这一策略要求教师,在幼儿完成了任务时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在幼儿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要及时地予以鼓励。教师的鼓励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力量,特别是对于那些语言障碍的儿童,教师亲切的表情、爱抚的动作,会使语言障碍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信心百倍地参与到康复活动中来。

㈡师幼互动是幼儿语言康复教育的基本形态,它贯穿于幼儿康复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是促进幼儿康复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是实现互动的外部体现。同时,幼儿期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教师应讲究一定的语言策略,形成良好的师幼互动,更好地促进幼儿康复训练。应注意一下几点: ⑴注重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流,营造平等对话的氛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虽然语言障碍儿童不同于正常幼儿,但在很多心理发展阶段,语言障碍儿童同样具有各阶段的特征和需要。幼儿语言发展需要平等、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需要和谐默契的师幼关系,新的教育观要求幼师将自己定位在与幼儿平等的地位,真正做到和幼儿有心灵的沟通和对话。

1、慎用否定性评价,给予解释沟通的机会。语言障碍儿童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往往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语言障碍儿童对教师一般是权威性的认同。教师对其评价,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语言障碍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和自信心的建立。因此,教师用什么样的语言对语言障碍儿童进行评价,就显得尤为关键。处于弱势地位的语言障碍儿童,还需得到更多解释沟通的机会。经常不给语言障碍儿童解释的机会,他们很可能会减少甚至不再进行解释,养成不与教师沟通的习惯。

2、满足交往需要,抓住师幼间互动时机。“教师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互动。”这些对普通幼儿的需求语言障碍儿童更需要注意。有些语言障碍儿童性格外向,希望与教师及同伴积极互动;有些患儿性格内向,但对教师及同伴的互动行为却常常用动作、手势回应;有些患儿对于同伴及教师的互动则表现得十分茫然、无动于衷。这就需要教师主动的捕捉互动时机,给幼儿不同的展现舞台。

因此,教师要对语言障碍儿童的交往需要进行必要的关注和积极的回应。和患儿交流时,弯下腰来,拉着他的手,看着他的脸说,让患儿感受到师幼之间的平等,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在这样平等的对话中,患儿的交往需求得以满足,情感得以激发,有利于语言的康复训练。

三、亲子关系

亲子活动是根据教育对象的成长特点和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由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共同参与的一项具有指导性、互动性的活动,通过带领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开展有针对性的亲子活动,普及科学的早期教育理念和方法。

聋儿亲子活动是聋儿早期康复训练的有效途径,聋儿亲子活动的开展,使家长成为康复活动的参与者,教育方法的学习者和早期康复的实施者,解决了聋儿早期康复训练中以家庭为重要的康复问题。通过聋儿亲子活动的开展,既能使聋儿获得早期听觉言语能力的开发,有可能做到聋而不哑,回归主流社会,又能使聋儿家长获得聋儿康复知识培训和实际的训练方法,有能力负起家训指导的责任

聋儿家庭康复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一定的历史。随着当前幼儿家庭教育日益受到关注,聋儿家庭康复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由于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错误观念和盲目行为,所以间接地影响了家庭康复教育的质量。

(一)、聋儿家庭学校的课程设计:

1.宗旨:学校不仅要帮助家长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建立正确的康复教育理念,了解听力语言训练的基本知识,掌握初步的家庭训练方法;而且应对聋儿进行定期训练和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关键在于帮助聋儿家庭建立一种家长与孩子之间畅通的渠道,使得家庭康复教育能够顺利进行;为在家庭开展训练奠定基础。

2.采取亲子同训、家园共建的形式,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培训。医生、听力师、康复教师帮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并与家长一起同共制定适合孩子的家长康复训练计划。

正所谓“亲子同训”,就是聋儿在父母(或其家人)带领下,每天按时到学校,由专职康复教师按聋儿个体情况,在家长的参与下为其制定个别训练计划,并按计划对聋儿实施听觉、言语等方面的康复训练。与此同时,也将训练的方法及有关知识传授给家长,并接受家长的咨询。让家长参与教学活动,形成教师、家长、聋儿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

(二)家庭亲子课程内涵: 1.尽量使小儿感到快乐和有趣

教语言不是枯燥的模仿。那种父母说,孩子学的单调模式是不容易奏效的,而且常常遭到孩子的拒绝。因为有些语言,特别是那些较难理解或较难发音的词语,儿童一时半会儿是讲不出来的,如果父母硬逼着他们“鹦鹉学舌”,只会使孩子感到紧张和痛苦,失去对学语言的兴趣。正是因为这个道理,父母先要发现孩子对什么最感兴趣,这可能包括吃的东西,如冰淇淋、糖果或饮料等。当孩子按照要求做了某件事或完成了某项任务,父母就可以用这些东西奖赏他们,但更多的是要有语言、用父母快乐的表情、用拥抱或亲吻的动作来对孩子表示鼓励。还要注意的是,父母一是要根据小儿的年龄特点安排游戏时间的长短;二是要不断变换游戏内容,以此吸引孩子的注意。2.控制教学情境

如果父母要教孩子学习新的语言,首先要学会控制孩子学习的情境,使小儿能够配合,注意力集中并感兴趣。其实,年幼儿童在学习时的分心是很常见的,关键是如何把握住孩子,切忌硬逼或训斥。比如,当孩子在学习中不合用或表现不好时,父母可以不予理睬,最好的办法是什么也不说,自己只管继续游戏;如果孩子此时把玩具乱扔在周围,父母可以取走他手中的玩具,离开房间几分钟后再继续;如果小儿仍然调皮捣蛋,父母就收拾好全部玩具,结束游戏。这样,孩子会很快懂得自己做错了,不等玩具收拾好,就会回到父母身边再安静下来。

3.教语言的同时,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语言

父母在教孩子学语言时,一则自己不要自顾自地说,因为这会使孩子只听而无机会说;二则不要提问题太多,因为孩子在诸如“这是什么”一类的问句中,并不能学到什么语言,反而增加他们的紧张;三则不要使用复杂的语言教孩子,而要使用短句,并且突出所教的单词,把它放在每句的句子中;四则是不要只说不演示。在教孩子说话时,父母要充分调动视、听、嗅、触等各种感觉器官。还要辅以相应有尽有动作,使孩子懂得说话的意思。4.选择最佳的学习时机

父母应当安排孩子在最佳的学习时机进行语言教学。所谓最佳的学习时机,就是孩子精力最充沛、注意力较集中的时候,这样,效果就会好一些,孩子学的东西也会更多一些。如果在孩子疲乏困倦的时候教语言,往往事倍功半。5.重点突出,反复练习

父母在一段时间内只教小儿学习一个特定的词语,并且让孩子有足够的练习时间,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6.小步骤前进

学习语言时,父母要把目标化整为零,每一步要分得较细,使孩子在学习中容易获得成功。如果步骤与步骤之间跨度较大,孩子就会遇到困难,挫伤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例如,当小儿只会少数称呼时,父母就着重于叠词或单词的教学;当小儿不会发“K”音时,父母可以训练孩子的口舌运动,先发“a”或“e”的音,逐渐过渡到“K”音等等。

7.不要轻易打退堂鼓

即使在一段时间内,父母尚未看到明显的效果,也不要急躁。因为孩子的开口,是需要“千呼万唤”的,父母要耐心地观察,并促进这个过程的发展,哪怕短时间内可有看不到孩子在语言上的丝毫进步,也不要气馁。

聋儿语训之我见

在几年来进行聋儿语训的时间内,接到大量聋儿家长的反馈,在聋儿初始语训过程中家长的心情也随之变而不论是在康复中心或以其它康复训练形式,初期家长每天都感觉到孩子的进步其喜悦之情久久不能平复,他们的困惑往往在结束了在康复中心的陪训进入小学之后,他们感觉到孩子在数学、语文等课程有学习吃力的现象,以为孩子在智力上存在问题。

其实这些都是我们在语训过程中,只完成了第一阶段训练所造成的。

众所周知以我们国家大规模学习英语为例,不论是广播英语还是电视英语参加第一册学习的中国人都有上亿人参与,而最后真正能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又有多少呢?我们不能否认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培养了一些优秀的掌握英语的人才,但这样的方式来让聋儿进行康复就不太合适了。

对于聋儿康复,我们以为应该将他们的训练在最适宜进行语训的年龄段一举突破到多重复杂句的水平,这样才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好的语言基础。

前面聋儿家长感到困惑的情况,主要是聋儿在初期语言只掌握了简单句的表达方式,往往我们会将一件事情用多个简单句与聋儿进行交流,他们也习惯了这种交流方式。

一旦进入小学进入下一段学习,正常的学校的教育要求使老师讲课时,追求的学习概念的完整叙述不会将一个复合句分解为几句话来表述,这就造成了聋儿的理解混乱,不知道老师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时家长也不了解孩子的问题,只以为孩子没有掌握这段学习,反复按教材给孩子补课,仍然没有显著进步,造成孩子智力有问题的表象,严重就将孩子送到聋哑学校,使孩子早期语言训练的成果毁于一旦。

所以我们认为,在聋儿语训的阶段几十个字词地掌握和简单句子的交流,不是聋儿语训的结束,而只是聋儿语训的第一步,虽然离开了语训班我们的家长,仍然要继续强化孩子的语训。

使孩子在转入常规小学校前(或同时)突破用高级复合句和人进行交流的阶段,这样您的孩子就真正进入了正常孩子的行列,他今后的一生才能享受正常人的生活。

我们近几年的观察,只经过我们称之为初期语训的孩子在进入下一段正规学习的时候,都有这个问题,中残联调查结果,只有2%左右的经过康复训练的聋儿进入正常的小学学习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上一篇:党员四讲四有对照检查下一篇: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