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心理测验量表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二级心理测验量表(通用8篇)

二级心理测验量表 篇1

1.下决心做某事后便小别大做:A.是。B.介于是、否之间C.否c 2.往往凭经验办事

A.是

B.介于是、否之间

C.否

3.对任何事情都有探索精神。

A.是

B.介于是、否之间

C.否 4.说话慢而且啰嗦

A.是

B.介于是否之间 C.是 5.健忘

A.是

B.介于是否之间

C.否

6.烦心、怕做事、不想活动

A.是

B.介于是、否之间

C.否 7.喜欢计较小事

A.是

B.介于是否之间

C.否 8.喜欢参加各种活动

A.是

B.介于是、否之间C.否 9.日益固执起来

A.是

B.介于是、否之间

C.否

10.对什么事情都有好奇心

A.是

B.介于是、否之间

C.否 11.有强烈的生活追求

A.是

B.介于是、否之间

C.否 12.难以控制感情

A.是

B.介于是、否之间

C.否

13.容易嫉妒别人,易悲伤

A.是

B.介于是、否之间

C.否 14.见到不合理的事不那么气愤

A.是

B.介于是、否之间

C.否 15.不喜欢看言情小说

A.是

B.介于是、否之间

C.否 16.对电影和爱情小说日益失去兴趣A.是B.介于是、否之间C.否 17.做事情缺乏持久性A.是B.介于是、否之间C.否 18.不愿意改变旧习惯A.是B.介丁是、否之间C.否 19.商欢回忆过去A.是B.介于是、否之间C.否 20.学习新鲜事物感到闲难A.是B.介于是、否之间C.否 21.过分注意自己身体的变化A.是B.介于足、否之间C.否 22.生活兴趣的范围变小了 A.是

B.介于是、否之间 C.否 23.看书的速度加快。

A.是

B.介于是、否之间

C.否 24.动作不够灵活

A.是

B.介于是、否之间

C.否 25.消除疲劳感很慢

A.是

B.介于是、否之间

c.否

26.晚上不如早晨和上午头脑清醒

A.是

B.介于是、否之间

C.否 27.对生活中的挫折感到烦恼

A.是

B.介于是否之间

C.否 28.缺乏自信心

A.是

B.介于是否之间

C.否2 29.集中精力思考有困难

A.是

B.介于是否之间

C.否 30.工作效率低A.是B.介于是否之间C.否

题号 A B C 题号 A B C 题号 A B C 题号 A B 1 0 1 2 7 2 1 0 13 2 1 0 19 4 2 2 2 1 0 8 0 1 2 14 2 1 0 20 2 1 3 0 2 4 9 1 2 0 15 2 1 2 1 4 4 2 0 10 0 1 2 16 2 1 0 22 2 1 5 4 2 0 11 0 2 4 17 4 2 0 23 2 1 6 4 2 0 12 0

0 结果分析: 得分在75—76:你的心理年龄为60岁以上 得分在历66—74:你的心理年龄为50—59岁 得分在51—65:你的心理年龄为40—49 得分在31—50:你的心理年龄为30—39 得分在0—30:你的心理年龄为20—29

C 题号 A 0 25 2 0 26 2 0 27 2 0 28 2 0 29 2

二级心理测验量表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8例入选的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均系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肛肠外科2012年11月-2013年12月住院患者;均符合功能性排便障碍的诊断标准-2006年便秘RomeⅢ诊断标准。便秘病程大于1年, 最近3个月有症状发作, 经肠镜、钡灌肠等检查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排除标准:消化道器质性疾病或其他累及消化道的系统性疾病, 如神经肌肉的病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系统性硬化症、神经系统疾病等。本组58例患者中, 男20例, 女38例;年龄18~59岁, 平均42.3岁;病程1~17年, 平均4.2年。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58例入选的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在心理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进行心理测评, 由专科护士向患者讲解问卷调查的内容及要求, 指导患者准确完成问卷并及时收回。发放116份, 收回116份, 问卷有效率100%。

1.2.2 心理干预方法

(1) 认知干预: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往往认为粪便有毒, 执着于每天排便次数, 护士应针对其错误观点给予正确引导。 (2) 行为干预:制作图文并茂的便秘宣教手册并指导患者记录便秘日志。 (3) 生物反馈治疗:由专科护士对入选患者进行生物反馈治疗, 利用EMG肌电生物反馈仪引导患者做排便动作训练[2]。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8例入选患者在心理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 (SAS) 总平均分、抑郁自评量表 (SDS) 总平均分均明显低于心理干预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3.1 便秘患者心理量表测评意义

临床心理护理是医院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施健康宣教及个性化心理护理融入各级医院护士的日常工作, 这已经成为护理同仁的共识。然而在临床工作中, 因护士自身心理学知识的参差不齐及心理量表的应用未得到临床推广, 导致临床心理护理范围局限 (多数仅限于安慰、支持层面) , 并且观察到的患者情绪心理状态都是散在的, 没有科学和系统性的评价和记录, 这样既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康复, 又不利于深层次心理护理水平的升华。

SAS量表和SDS量表使用简便, 操作信度及效度强, 广泛应用于评定患者的心理焦虑和抑郁主观感觉, 它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达到心理测量的目的, 同时也是测量心理现象的数量化手段。通过此心理量表护士不仅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人格气质、心理健康水平, 据此制定出符合患者自身的个性化心理护理方案并且可以收集心理干预前后量表测评的数据对比分析, 不断动态修正患者的后继心理护理方案, 以期保持患者的心理健康, 促进康复。

3.2 便秘患者心理障碍原因分析

58例入选的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中38例为女性, 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多为女性, 究其原因与女性承受工作与家庭双重压力过大有关, 尤其是完美主义者其症状愈严重。本组38例女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失眠、月经紊乱、更年期提前等症状表现, 心理测评时多人反映夫妻关系紧张, 婆媳相处矛盾, 子女教育困惑, 职场人际关系复杂等。故而对于便秘患者的心理疏导提倡家庭支持, 只有营造合偕、温馨、互助的家庭氛围才能从根源上化解病患的心结, 促进康复。

3.3 便秘认知干预

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往往认为粪便有毒, 执着于每日排便次数, 过于关注排便让其神经高度紧张, 导致脑肠轴调节失衡加剧便秘症状;同时便秘症状的加重又导致其心情更为焦虑、抑郁甚至于寝食不安。两者互为因果, 恶性循环, 护士应针对其错误观点给予正确引导。近年来, 专家认为只要自然排便顺畅, 排便次数从每天2次到每周两次均为正常, 不必苛求每天排便, 更不能为了保证每天排便, 采取滥服泻剂或灌肠等强行方法。责任护士应向患者耐心解释排便新观点并纠正患者滥服泻剂或灌肠等错误理念, 引导其合理作息, 淡化排便次数的关注度[3,4]。

3.4 便秘行为干预

现代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提倡患者主动参与治疗互动。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肛肠外科于2009年成立排便障碍治疗中心, 由具盆底康复资质医师、护士、心理咨询师通力合作全程个性化诊疗, 特制作图文并茂的便秘宣教手册并指导患者记录便秘日志。便秘宣教手册每个章节均配有绘图, 直观易懂, 内容涵盖饮食、作息、锻炼、心理调适四个方面, 简言之为:便秘防治, 每日四省, 三斤开水, 一斤蔬菜, 早晚锻炼, 心情舒畅。便秘日志的记录应持之以恒, 责任护士对于患者的点滴进步应及时肯定, 分阶段护患双方应依据病情的缓解程度修定治疗方案[5,6]。

3.5 生物反馈治疗影响因素

生物反馈治疗最早创立于60年代, 是松弛疗法与生物反馈技术的结合, 实际上是一种通过自我暗示与自我催眠的手段, 学会控制自身不随意内脏功能的治疗和训练方法, 研究表明盆底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可以矫正反常的耻骨直肠肌收缩 (paradoxical puborectalis contraction, PPC) , 缓解慢性便秘[7,8]。

3.5.1操作者的技能水平

操作者的技术水平、流程规范、有效沟通都直接影响盆底肌电生物反馈疗效, 故而笔者所在科室生物反馈训练由具盆底康复治疗师资质的专科护士操作。笔者所在科室使用荷兰MMS生物反馈治疗仪, 治疗前详细向患者说明治疗机理, 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及支持配合。治疗中依据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及接受能力个性化设置治疗参数, 引导患者节律性排便动作训练:首先着重于训练放松肛门, 在患者掌握基本动作以后, 进一步训练交替放松、收缩、排便等动作, 每天1次, 每次20 min, 15 d为1疗程, 治疗过程中患者要处于身心放松状态, 操作者要反复耐心引导患者依据节律规范动作, 必要时亲身示范。

3.5.2 患者的依从性

信心和耐心是生物反馈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 本组病例中, 患者依从性好、文化程度高者, 能充分理解生物反馈治疗理论并积极配合操作流程, 与操作者有效沟通, 疗效相对满意, 反之则效果欠佳。

3.5.3 疗程

生物反馈治疗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 需要通过反复多次的训练, 重建正常排便反射机制, 15 d为1个疗程, 疗程按时完成者疗效相对满意, 疗程未按时完成者疗效相对欠理想。

3.5.4 病程

病程的长短是影响生物反馈治疗疗效的因素之一, Hwang等报道, 病程在9年以内的治疗有效率为78%, 大于9年者治疗有效率为13%。

3.6 便秘患者动态随访

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多数因自主性强、遵医性差, 故而动态随访至关重要。根据笔者所在科室排便障碍治疗中心近三年的便秘随访记录显示, 对不同年龄、性别、人格气质的患者, 随访的重点应有所区别。对于青年人便秘患者, 饮食结构和排便习惯是随访重点, 对于此类人群一定要求其保证每天摄入充足粗纤维素饮食及水分, 如厕时不能因沉溺于玩手机游戏、微信等长时间无效排便, 更不能因此强行人为控便导致排便中枢失调。对于中年人便秘患者, 合理用药和心理疏导是随访重点, 对于此类人群一定要纠正患者滥服泻剂或灌肠等错误理念, 指导其必要时服用肠道菌群调节剂如双歧杆菌活菌剂, 心理疏导提倡家庭支持及病友互助, 请康复满意的病友现身说法更胜于枯燥说教。

总之, 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长期反复求医让其身心俱疲, 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差, 且多有躯体化表现, 焦虑、抑郁尤为突出严重。临床治疗除给予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外, 还应辅以针对性心理干预, 可有效促进便秘患者的康复, 提高生活质量。心理量表是制定心理护理计划的科学依据, 也是心理护理疗效评价的科学指标, 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要不断丰富自身心理学知识, 科学运用心理量表, 规范心理护理流程, 提高心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胡薇, 喻德洪.便秘心理因素的评估和治疗[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 2004, 15 (2) :150-153.

[2]戴菲, 罗金燕, 刘欣, 等.慢性便秘患者精神心理因素的研究[J].中国肛肠病杂志, 2000, 20 (1) :13-14.

[3]唐娟, 李艳.共情在老年患者便秘护理干预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7 (19) :104-105.

[4]邓梦秦, 彭雅玲, 吕冬.功能性便秘患者生活质量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31) :75-76.

[5]邓海峰.护理干预对功能性便秘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7) :105-106.

[6]路秀珍, 张丽.针对老年功能性便秘的护理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8) :75.

[7]丁曙晴.慢性便秘的生物反馈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3, 11 (11) :929-931.

我国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量表编制 篇3

摘要:目的:依据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从积极心理健康和常见心理健康问题两方面入手,编制适用于我国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态量表。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与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初步形成了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的85个项目。对80名运动员进行预测试,通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探索量表的结构。对205名运动员进行正式量表的测试,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确定出了比较合理的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结构,并编制出了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量表。此外,还选取其中40名运动员进行30天后的重测,并且采用症状自评量表(CL-90)和幸福感指数量表作为校标,对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量表进行多指标的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果:对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的研究可以从 “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和“运动员积极心理特征”两个维度进行。其中“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分量表包含“抑郁”、“敌对”、“焦虑”和“躯体化”四个因子;“运动员积极心理特征”分量表包含“意志品质”、“社会适应”和“积极智能”三个因子。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分量表结构模型的χ2/df < 2,GFI>0.80,CFI>0.90,RMEA<0.08;运动员积极心理特征分量表结构模型的χ2/df <2,GFI>0.90,CFI>0.90,RMEA<0.08。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分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813,重测信度为0.981;运动员积极心理特征分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615,重测信度为0.971。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分量表各因子得分与CL-90大部分因子间呈显著相关(r=0.3~0.8),运动员积极心理特征分量表结果与幸福感指数大部分因子间呈显著相关(r=0.2~0.8)。本量表总体来说各因素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相关,且均低于与其所在的分量表的相关性,说明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和辨别效度。本量表在性别和运动等级两个变量上基本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编制的《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量表》信效度指标均较佳,可以作为适用于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态测量工具。

关键词: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量表;常见心理问题;积极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G8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5-0091-09

Abstract:Objective: According to the Dual-Factor Model of Mental ealth, Chinese Athlete Mental ealth cale was prepared in terms of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and positive mental characteristics. Methods: Based on the overviews of former researchers and the results of the open-ended questio-nnaires, 85 items were collected. he logical structure of athlete mental health was constructed by exploring factor analysis of the 80 preliminary questionnaires and the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the formal scale given to 205 athletes. At last, 40 subjects randomly selected were retested 30 days later for the test-retest reliability, and by taking CL-90 and Well-being cale as criterion validity, Chinese Athlete Mental ealth cale was taken reliability analysis and validity analysis by many indexes. Results: Athlete mental health has two dimensional structures. hey are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and Positive Mental Characteristics.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includes four factors: depression, hostility, anxiety and somatization. Positive Mental Characteristics includes three factors: strong will, social adjustment and positive intelligence. he result of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was indicated by χ2/df<2, GFI>0.80, CFI>0.90, RMEA<0.08; the result of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Positive Mental Characteristics was indicated by χ2/df<2, GFI>0.90, CFI>0.90, RMEA<0.08. he Cronbach α coefficient was 0.813 for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and test-retest reliability coefficient was 0.918; he Cronbach α coefficient was 0.615 for Positive 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test-retest reliability coefficient was 0.971. ignificant correlation (r=0.3~0.8) appeared between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and CL-90. ignificant correlation (r=0.2~0.8) appeared between Positive 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dex of Well-being. Moderate correlations were present between each factor, and they were all lower than the correlations of the sub-scales. Convergent validity and discrimination validity were good for Chinese Athlete Mental ealth cale. 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gender and sport level. Conclusions: he scale can be regarded as fitting tool of estimating athlete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athlete mental health scale;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positive mental characteristics

面对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成绩目标,运动员们承受着与常人不一样的压力,遇到普通生活中不可能遇到的挑战,因此也常常会产生特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会扰乱运动员平稳正常地面对内外环境的发展,影响其自我潜能的发挥,损害其良好的竞技能力[1]。而在我国竞技运动领域,身体强壮的运动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却常常被忽视,使我们对这样一个既特殊又重要的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所知甚少。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2]。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积极心理健康观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3-5]。对心理健康的测量也由原本只测量心理疾病的单维模型转变为融入积极心理健康的双因素模型。传统的心理健康模型采取的是单维视角,认为主观幸福感和心理障碍是同一单一维度上相互对立的两极,严重的心理障碍必定带来主观幸福感的缺失[6]。而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则从多元立体的角度出发,将主观幸福感(即心理健康的积极指标)和心理障碍(即心理健康的消极指标)作为相互独立但又相互作用的两个维度。完全心理健康状态应该既包括消极心理健康状态的消除,也包括积极心理健康状态的获得[7]。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为运动员心理健康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我国目前用于测评心理健康的量表中,使用频率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1.症状自评量表;2.抑郁自评量表;3.焦虑自评量表。其中症状自评量表(CL-90)使用频度最高,且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表明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量表提供的依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信赖[8]。但将症状自评量表当作心理健康量表使用,不但是测量效度不高的问题,而且是认识和观念的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不能简单地用症状量表的测量结果代替[9]。针对于运动员,用症状量表结果作为其心理健康的评价更是有失偏颇的。因此,研发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符合中国本土实际情况的、反映我国运动员心理健康特点的心理健康量表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健康和常见心理健康问题两方面入手,初步编制了适用于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态量表,以期为探索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现状及特点提供有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开放式调查:根据项群、地区、性别分布等特点,选取我国体能类、技能类、对抗类及团体类中重点运动项目的省级以上运动队高水平运动员70人和教练员8人。

预测试:根据项群、地区、性别分布等特点,选取我国体能类、技能类、对抗类及团体类中重点运动项目的省级以上运动队高水平运动员100人。向运动员发放预试量表,要求运动员纸笔作答,时间不限。发放量表100份,回收量表95份,剔除无效量表15份,得到有效样本量80。

正式测试:根据项群、地区、性别分布等特点,选取我国体能类、技能类、对抗类及团体类中重点运动项目的省级以上运动队高水平运动员250人。其中,男运动员114人,女运动员91人;国际级健将3人,运动健将52人,一级或二级运动员150人;体能类运动员40人,技能类运动员59人,对抗类运动员77人,团体类运动员29人。向250名运动员发放经过项目筛选修订后的量表,要求运动员纸笔作答,时间不限。回收量表228份,剔除无效量表23份,得到有效样本量205。

1.2量表的编制

根据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参考以往对运动员心理健康或心理卫生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本研究尝试从“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和“运动员积极心理特征”两个角度出发,对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进行操作性定义。即,通过积极和消极心理健康状态两个层面共同对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评价。查阅已有的使用症状自评量表(CL-90)和心理健康测查表(PI)对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进行的研究[10],发现运动员在“躯体化”“偏执”“焦虑”“强迫”和“人际关系”等因素上均表现出与常模的显著性差异;运动员积极心理特征即作为运动员应该具备的优秀心理素质,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自尊、独立、性格稳定、意志品质、认知水平和社会适应等几个方面[11]。

根据初步界定的心理健康状态结构,编拟出预调查开放式问卷。向70名运动员发放开放式问卷,要求运动员纸笔作答,时间不限;分别向8名教练员口述开放式问卷,口头作答,录音笔记录,时间不限。开放式问卷内容如下:

1)请至少举出5个你认为运动员经常表现出的积极心理健康状态

2)请至少举出5个你认为运动员容易出现的消极心理健康状态

对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进行语义分析,对出现频次较高的语义进行总结和归类,初步归纳出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项目102个。将102个项目做成评分列表交由1位运动心理学博士生导师、4位运动心理学博士研究生和3位运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针对本研究的目的,对102个项目逐一进行评分。通过对各项目是否符合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这一测量目的以及各项目的表达是否清晰易懂的判断,将评分最低的项目予以删除。并根据专家意见对歧义词或病句进行修改,对意思相近的项目进行了整合。最后形成85个项目,作为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量表的初稿。然后根据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形成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正式量表。正式量表包括“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和“运动员积极心理特征”两个维度。其中“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分量表包含“抑郁”“敌对”“焦虑”和“躯体化”四个因子;“运动员积极心理特征”分量表包含“意志品质”“社会适应”和“积极智能”三个因子。

量表采用4点积分,要求被试根据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真实感受作答,1表示“几乎没有”,2表示“偶尔这样”,3表示“经常这样”,4表示“总是这样”。被试在“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分量表上的得分越高,表明运动员心理问题症状越明显;在“运动员积极心理特征”分量表上的得分越高,表明运动员的积极心理状态越良好。

1.3校标工具

1.3.1症状自评量表(CL-90)

CL-90是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评定心理健康状态的量表之一,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信效度良好,较适合作为“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分量表的校标。

1.3.2幸福感指数量表

幸福感指数量表常用于测查受试者目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此量表包括由8个项目组成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和仅有一项的生活满意度问卷两个部分。总体情感指数与生活满意度的内部相关为0.55,总体情感指数与另一种幸福感测查的相关系数0.52,重测信度为0.849(P<0. 001)[12]。较适合作为“运动员积极心理特征”分量表的校标。

1.4统计方法

采用 P 对预测样本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对正式施测样本进行效度分析及信度分析;对正式施测样本在不同性别、运动等级和项目类型上进行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 AMO 对正式施测样本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2结果

2.1预测试结果

2.1.1项目分析

项目区分度:把量表总分最高的27%的被试作为高分组,总分最低的27%的被试作为低分组,对高分组和低分组各项目得分均数进行t检验,判断均数差异,t检验结果中的t值即为CR值。CR值在项目8上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予以删除,保留84个项目进入下一步的统计分析。

2.1.2探索性因素分析

经过项目分析后,删除了项目8,保留了84个项目。其中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分量表包含项目45个,运动员积极心理特征包含项目39个,分别对两个分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分量表45个项目进行KMO(Kaiser-Meyer-Olkin)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为KMO=0.763, F=2581.73 (df=990,P<0.01),表明样本适合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正交旋转最大方差法抽取因子,根据心理测量学理论,采用以下标准确定因子数目:1)因子的特征值>l;2)因子数必须符合碎石检验;3)抽取的因子在旋转前至少解释3%的总变异;4)每一因子至少包含3个项目。是否保留项目的判断标准是:1)该项目在某一因素上的负荷超过0.40;2)该项目不存在交叉负荷,即不在两个因素上都有超过0.50的负荷[13]。根据以上筛选标准,每一轮筛选后重新运行程序。经过两轮筛选,共删除16个项目,最后对剩下的29个项目进行第三次探索性因素分析。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0.829,Bartlett球形检验F=1436.749(df=406,P<0.01),表1结果显示比较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正交旋转最大方差法抽取因子,旋转在6次迭代后收敛,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5个,解释总变异的64.827%。参照碎石图、因子提取和项目筛选标准,根据表2中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最终取得4个因子作为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分量表的结构因素,解释总变异的60.859%。

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不论是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还是积极心理特征,团体类运动员都显著优于其他项目类型运动员。此处的差异可能是团体类项目运动在团队配合过程中可以促进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导致,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讨论

本研究编制的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量表不同于以往对运动员心理健康测量工具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本研究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对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态的研究摒弃了以往双极单维的测量方式,融合了消极心理健康状态(即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和积极心理健康状态(即运动员积极心理特征)两个维度,使对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的研究更加全面、更加立体。

二是,本研究编制的量表是针对于运动员这一特殊群体的,结构模型中包含运动员特有的心理健康特质因子,部分项目内容也更贴近运动情景。更有助于对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特殊性的了解与研究。

本量表并不试图将心理健康所有问题都测量到,只是希望提供适用于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测量工具,能够尽量立体、多元地将运动员心理健康的特殊性表现出来,以期给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和干预手段的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由于本研究只是一个初步研究,并未建立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在两个维度上的常模,以及两个维度在运动员心理健康的权重及关系,所以不能做出准确的二维象限模型,从而确定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的评定标准和评价方式。

本量表在性别和运动等级两个变量上基本不存在显著差异,除了意志品质因子女运动员显著优于男运动员。这充分说明了本量表适用于所有运动员,并未在性别和运动等级上出现倾向,可以作为对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进行普遍调查的工具。

此外,对不同项目类型运动员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团体类项目运动员除躯体化因子外,在各维度、各因子上均显著优于其他项目类型运动员。这大概与团体类项目运动员善于团结合作,擅长与人交往,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良好,可以促进其心理健康有关。这一研究结果的发现无疑为运动员心理健康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于更深层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也为心理健康干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依据。

4结论

对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的研究可以从 “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和“运动员积极心理特征”两个维度进行。其中“运动员常见心理问题”分量表包含“抑郁”“敌对”“焦虑”和“躯体化”四个因子;“运动员积极心理特征”分量表包含“意志品质”“社会适应”和“积极智能”三个因子。

依据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编制的《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内容效度、校标效度和构念效度等信效度指标均较佳。本量表适用于所有运动员,并未在性别和运动等级上出现倾向,可以作为对运动员心理健康状态进行普遍调查的工具。

参考文献:

[1][JP3]Morgan WP. elected Psychological factors limiting performance: A mental health model, In: Clark G , Eckerk M eds Limits of human performance [M].Champaign, IL: uman Kinetics, 1985.

[2]George, E., Vaillant, M.D.Mental health. 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3,160(8):1373-1384.

[3]eligman M.E.P., Csikszentmihalyi M.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5-14.

[4]aylor E, Kerneny M E, Reed G M, Bower J E, Grunewald L.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positive illusion, and health.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99-109.

[5]Jahoda, M.Current concepts of Positive mental health [M]. New York: Basic Books, 22-64. Abstract retrieved 2007-5-16, from Psych INFO database.

[6]uldo M,haffer E J.1ooking beyond psychopathology:the dual-factor model of mental health in youth.chool Psychology Review,2008,37(1):52-68.

[7]王鑫强,张大均.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述评及其研究展望.中国特殊教育,2011,10(136).

[8]李坚.心理健康测评工具使用频率分析与思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19-122.

[9]高旭,毛志雄,周忠革.临床症状自评量表在心理健康评定中的误区.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 20(10):684- 686.

[10]牛伟.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体育学刊,2009,16(9):83-85.

[11]RICARD COX.运动心理学概念与应用[M].张力为,张禹,牛曼漪,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

[13]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P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4]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的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当代常见心理测试量表参考 篇4

第一、美国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量表第二版(MMPI-2)

1、MMPI量表是美国1942年制定,我所于七十年代修订的。美国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其进行了修订,简记为MMPI—2。我所张建新、宋维真等教授于九十年代对MMPI—2进行了标准化工作,制定了中国常模,2003年完成手册编制及计算机化操作。它更加适应现代人的心理特征。目前美国已停止使用MMPI。

2、中文版MMPI—2修改和新增加的题目占总题量的三分之一,题目总数达567道。效度量表增加到7个,内容量表增加到15个、开发了全部附加量表和临床量表的亚量表等重要指标。它能更全面、更细致地分析人的个性特征,鉴别和诊断人的心理疾病及精神疾病。MMPI采用的是线性T分,MMPI—2标准分采用一致性T分,更符合心理统计的原理。

3、MMPI—2的应用范围广泛。在医疗和心理咨询领域。该量表不但可以帮助医生和心理咨询人员分析正常人的个性特征、个性偏离,还可以对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进行鉴别和诊断。在司法领域可以帮助鉴别涉案人员是否有神经、精神疾病。在教育、职业选拔尤其在高级人才选拔方面,(如:运动员、飞行员、特殊兵种、高级管理人才等)也有广泛用途。

外籍专家:詹姆士-布契尔(James N.Butcher)博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理系教授。曾任美国人格评估协会的理事,美国心理学会普心分会和测量及评估分会的执行委员。他一直致力于人格评估,病理心理,跨文化人格因素及计算机化的人格评估的研究。致力于MMPI应用,研究,修订及MMPI-2的创建与应用工作达44年之久,写作专著50多本,发表学术175篇,1970年曾创建国际人格评估大会。

张妙清(Fanny Mui Ching CHEUNG)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系主任,香港亚太研究所性别研究中心主任,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文MMPI和MMPI—2的研究,应用及修订工作,并创建“中国人个性测查表”(CPAI/CPAI-2)。研究领域涉及跨文化人格评估、跨文化病理心理,躯体化和寻求帮助行为;性别角色;女性暴力伤害;女性领导力等。

第二、托尼非语文智力测验(TONI—2)——本世纪修订的最新、最附和儿童、少年智力现状的量表

托尼非语文智力测验(TONI—2)是美国心理学家L.Brown等于1982年编制,1990年修订的。我所查子秀教授与国际合作研究超长儿童心理近20年,在筛查儿童智力工作中深感目前社会上正在使用的那些量表常模落后,已不适应当前儿童的智力实际情况。为此于2000年引进并修订了TONI—2,制定了中国常模。TONI-2在科研、筛查工作中应用效果良好,智力落后、正常、超长的情况都能很好区分,避免了智力测查的失真现象。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于2002年取得了美国对简体中文版在国内出版、发行的授权。

托尼量表是通过非文字方式即以评价被试者对抽象图形问题的解决策略的方式来评价其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它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简便易行。它适合测查5—18岁的学生的智力水平,可以单独或团体施测。由于它不受语言文字,动作技能,教育水平和文化背景影响,所以它还适合在听、说、读、写、动作上有障碍的学生使用。它有63道题目,可以重复测验,所以适合前后对比。在科研、教育、医疗、职业选拔、心理咨询等需要进行智力测查或筛选的单位都有广泛用途。

第三、LCVIT职业兴趣测验

LCVIT职业兴趣测验(Ling Chinese Vocational Interest Test),系由我国著名工业心理学家、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凌文辁教授于2002年参照霍兰德职业人格理论框架,根据中国国情筛选项目,历经多年研发而成的,适合16岁以上中国人用的职业兴趣测验。经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及其它多种统计分析方法检验,表明该测验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该测验有126道题目,通过测试人的具体活动爱好、从事具体活动的能力、具体职业爱好来判断人的兴趣类型、适合的专业和职业,从而进行就业、升学指导及职业生涯设计。该测验在学校、职业介绍所、人才中心及所有需要进行人才选拔的部门都有广泛用途。该项测验全部计算机操作。

第四、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测量系统(16PF、SCL-90、艾森克人格、焦虑量表、抑郁量表)

16PF、SCL-90、艾森克人格、焦虑量表、抑郁量表是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测量工具,也都是世界十大通用量表。16PF也就是16种人格因素测查量表。它是美国卡特尔教授编制的,共187道题目,是测量成年人个性的量表。艾森克人格是英国人艾森克教授编制的,共88道题目,可测量6---16岁的儿童及成人的个性。焦虑量表、抑郁量表都有20个项目,都是反映成年人的主观感受的量表。SCL-90量表共90道题目,是测量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量表。以上量表无论是医院还是学校在心理咨询工作中都是必备的量表,并被劳动部列为心理咨询师职业技能标准项目。全部计算机化操作。2006年5月开发了全新版系统,全部自动呈现个人格式报告。16PF还开发了个性化专家诊断系统。

第五、临床记忆量表

临床记忆量表是我国自行设计、编制的第一个记忆量表,适合国情,具有自己的特色。1984年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许淑莲、吴振云等设计编制,建立了常模,经过标准化。该量表于1985年通过技术鉴定,信度、效度检验合格,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技术进步奖。临床记忆量表具有四大特点:

1、常模的年龄范围宽,7-89岁均可使用;

2、备有甲、乙两套材料,可供前后比较用;

3、建立有文化和无文化两部分常模,4、兼有心理测验和实验心理学方法特点,可提供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使用。该量表必须通过培训,考核合格方可购买。

第六、青少年心理健康测验(MHT)MHT是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量表修订而成,用来测查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量表。有100道题目,含有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测查中学生 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方面问题。此量表针对性强,非常适和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中使用。

第七、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

UPI也是劳动部规定的心理咨询师必会项目。它是日本大学保健管理协会集体讨论编制而成,我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者1993年修订的。通过测验可以了解大学生的苦恼、心理冲突、迷惘、焦虑,有无心身疾病、神经症、精神病等。它有60个题目。操作简便,效果良好。

第八、瑞文智力(联合型)量表

瑞文智力量表是1938年由英国心理学家瑞文编制,1985年我国心理学工作者修订的。是通过非文字方式即以评价被试者对抽象图形问题的解决能力的方式来评价其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它有60道题目,适合测查5—75岁人的智力水平,(儿童分城市和农村两种)可以单独或团体施测。它是早期广泛使用的智力量表,目前用做成人智力测验,以弥补TONI—2智力量表没有成人常模的不足。此测验已完成计算机化。

第九、学校心理测量系统之一:含中学生创造力测验、考试焦虑测验、气质类型测验。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初步编制 篇5

一、量表编制的现实意义

心理健康是时代的课题,是人类社会进步和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首先应该是心理健康的。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逐步兴起,服务的对象不断扩展,从大学生到高中生、初中生直至小学生。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许多心理健康问题源于儿童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呈现进一步向低年龄延伸的趋势。随着对心理健康观念认识的深化,预防先于治疗并重于治疗,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与此同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教育部先后颁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并明确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目标与任务、主要内容、实施途径与方法等问题。

我们认为,科学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干预、效果评估等工作的逻辑起点。俞国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中国教育报》2004年12月17日,第5版科学的评估需要科学的工具,考察以往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的工具,我们发现以下问题。

第一,引进的工具多,本土的工具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确实是起步迟,基础差。因此在工作开展之初,研究者引进了一批国外心理健康的测查评估工具,如SCL—90、UPI等。不可否认,这些工具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初始阶段对研究工作的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工作的深入,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东西方文化差异、理论认识的差异等问题。另一方面,本土化的工具少之又少。研究工具的编制、开发成为实践和研究中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适合临床诊断性的工具多,适合发展指导性的工具少。以往测量学生心理健康的量表多是基于强迫、焦虑、抑郁、敌对、偏执等心理疾病症状建立选项,更多适合于精神疾病的判断与筛选。我们认为: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概念内涵应区别于社会上针对成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维度的设定应充分考虑其现实生活,从其心理与行为的积极方面入手,并且面对正在成长与发展中的广大学生主体;不仅具有筛查诊断作用,更应对其心理健康的发展、提高具备指导意义。

第三,适合中学生至成人群体的工具多,适合小学生等低龄群体的工具少。现有绝大多数心理健康测查量表是针对成人群体开发设计的,如使用较广泛的SCL—90适合于初中以上群体。尽管大、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常能追溯到童年期,但适合于小学生的自评工具是非常缺乏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为了促进我国心理健康实践和科学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编制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以期为测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一种简便、适用的工具。

二、量表编制的理论基础 1946年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把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在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体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并具体指明心理健康的标准:(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在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生活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从中可以推演出心理健康的两方面基本含义:其一是没有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结合我国学校教育实践,我们支持林崇德教授的观点,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大体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加以概括:一是敬业,二是乐群,三是自我修养。对心理健康内涵的以上基本认识是本问卷编制的理论基础。下面就我们对学生心理健康内涵的基本认识作具体说明,这也是我们编制本量表的四个基本维度。

(1)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学习是中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心理健康的学生是能够进行正常学习的,在学习中获得智力与能力,并将习得的智力与能力用于进一步的学习中。由于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智力与能力的作用,就会产生成就感;由于成就感不断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乐学感,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2)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人总要与他人交往并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方面。学生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直接体现了其心理健康的水平。

(3)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人了解自己,并悦纳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需要等。他们既不自卑,也不盲目自信;他们经常进行自我反思,看到自己的长处,更能容纳自己的不足,并寻求方法加以改进。心理健康的人常常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4)适应方面的心理健康。适应是心理健康的一项综合指标。适应是指个体能改变其角色、规则以减轻环境中的压力的能力。不适应的行为往往影响个体的日常活动,而好的适应行为则促进了个体在家庭、学校、社会上的独立性。中小学生的适应问题主要指两个方面:生活适应和社会适应。

三、量表的编制与修订过程

(一)编制

量表编制工作始于1996年。课题组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咨询实践、学生和教师访谈、专家评价等于一体,设计原始量表(共164个题目),从学习、人际关系、自我三个维度测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学习维度由五个次级维度构成:自我满足感、体脑协调性、环境适应性、学习习惯、情感感受性。人际关系维度由五个次级维度构成:信任感、稳定性、合群性、独立性、建设性。自我维度由七个次级维度构成:社会自我、家庭自我、情绪自我、学术自我、自我认同、认知自我、生理自我。

(二)初步修订

原始量表形成后,1999年在某普通学校随机抽取1 000人进行了测试俞国良、王燕等《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年第3期,第49~53页,经过项目分析和三个分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调整到114道题。调整后,学习分量表保持原次级维度不变;人际关系分量表去掉原稳定性次级维度,增加亲密性次级维度;自我分量表调整为社会自我、家庭自我、情绪自我、学术自我、自我认同五个次级维度。本次修订情况详见本章第二节。

(三)再次修订

2002年,本课题组对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新增适应分量表。在原114道题的基础上增加有关适应的题目,构成150道题的量表,从北京、浙江等地小学二年级至初中二年级取样近3 000人进行了测试,对数据进行分析。因为已有较明确的理论构想,所以此次修订主要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统计手段检验量表的构想效度。经调整后的正式量表由学习、人际关系、自我、适应四个分量表构成。

四、量表的结构

经过再次修订后的正式量表仍为114道题,但由四个分量表构成。其中学习分量表由自我满足感、体脑协调性、环境适应性、学习习惯四个次级维度构成;人际关系分量表由认同感、信任感、合群性、独立性四个次级维度构成;自我分量表由社会自我、家庭自我、情绪自我、人际自我四个次级维度构成;适应分量表由生活自理和亲社会行为两个次级维度构成。各个维度基本含义如下。

(一)学习分量表

(1)自我满足感(X1):指从学习中获得的满足感。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便会增强自己的信心,知道自己本身具有某种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心理健康。(2)体脑协调性(X2):指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学习中合理使用体脑,顺应大脑兴奋和抑制的活动规律,防止学习中常见的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3)环境适应性(X3):指在学习中保持和现实环境的接触。高分者能面对现实,保持与环境的有效接触。低分者长期脱离学习环境胡思乱想,易引发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4)学习习惯(X4):指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分者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制订学习计划,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经常复习、预习功课,经常整理所学知识等),有助于增进心理健康水平。低分者的不良学习习惯则会成为其心理健康的障碍。

(二)自我分量表(1)社会自我(Z1):指学生在学校与社会情境中人际关系的状况,作为社会成员角色的胜任感,以及对公众、对自己态度与看法的知觉。(2)家庭自我(Z2):指对家人、家庭的评价与满意度,与家人的关系,自己作为家庭成员角色的胜任感,以及对家人、对自己态度与看法的知觉。(3)情绪自我(Z3):指个体情绪的倾向、主导心境、情绪稳定性,以及学习中的体验,如焦虑、紧张等。(4)人际自我(Z4):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人格的独立性。

(三)人际关系分量表(1)认同感(R1):指社会交往中的自我认同,对交际群体感到满意,接纳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等。(2)信任感(R2):指对父母、老师、同学等有基本的信任,有较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3)合群性(R3):指能够被老师、同学所接纳,有归属感。(4)独立性(R4):指能与他人和谐相处,亲密合作,但不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人格,即在保持个性和差异的前提下能与他人亲密合作。

(四)适应分量表

(1)亲社会行为(S1):指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与反社会行为相对,包括帮助、安慰、分享、合作、爱护等方面。(2)生活自理(S2):指个体最基本的生存能力,表现在饮食、衣着、个人卫生、睡眠、外出等方面。

五、量表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是学校心理辅导和咨询中的一种辅助性手段,在使用时必须对量表有全面的了解,了解它的优势和不足,以及使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便更好地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在使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严格培训测量人员

心理测量是一个对专业素质要求很高的工作,因此,有必要对测量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悉所使用的心理测量技术和量表内容。测试人员对有关测试题和使用手册要反复阅读和练习。

(二)测量过程要科学化、程序化

心理测量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尤其是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测量更要慎重。测量过程必须科学化,其中以下几个方面一定要注意。

(1)详细记录测量过程:如测量的时间、地点,被测学生的健康状况、情绪、态度等,都要详细记录,为日后全面、正确地分析、解释结果做好准备。

(2)控制好测量误差:每种测量方法都有其相应的规定程序,测量人员一定要严格按照测量的程序进行操作,对于会引起测量误差的因素要严格控制,如测量人员的言语、行为、情绪,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自行删减或更改测量程序等。(3)评分过程科学化:评分对心理测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谓测量的科学性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在评分的过程中,因此测量人员必须学会客观地进行评分,避免评分误差的产生。

(三)要全面了解被测对象

人的成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人的心理也是多侧面的,只有对一个人进行了全面具体的考察,包括他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现状、过去经历以及他在不同情景中的行为反应等,才能对他的心理作深入细致的分析、了解,也才能对他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因素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诊断。为此,我们要从多种角度全面了解、考察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和影响因素,而不能仅仅根据一两次谈话或是一次心理测验的结果就对被测量者的心理问题下断言。

(四)正确看待和应用心理测量结果

正确看待和应用心理测量结果,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来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全面看待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任何一种测量方法都有信度、效度问题,我们解释任何测量结果时都不能认为是绝对准确的;另一方面,心理测量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对学生的成长作出及时有效的辅导,而不是用来进行人员的筛选、给学生贴标签。因此,对于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必须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爱护,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以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能只是了解情况而已,或是采取嫌弃的态度对待他们。而且心理测量人员对测量结果要保密,要尊重学生和家长的隐私。

(五)对测量结果的解释要慎重

二级心理咨询案例 篇6

XXXX XXXXXX

摘要:针对一例出现人际交往问题的求助者,应用合理情绪疗法让其认识到自己的不合理观念,从而达到改善其人际交往的目的。经过四次咨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个月后回访,求助者的症状明显好转,社会功能和社会适应良好。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合理情绪疗法 一、一般资料

求助者:刘妍(化名),女,汉族,21岁,大学二年级,未婚,平时除了学习以外没有过多的兴趣,朋友圈子相对较小。

二、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在家中排行老大,足月顺产,母亲身体健康,孕、产及哺乳期未服用特殊药物。1岁会走路,1岁半会说话,3岁上幼儿园。上学后学习成绩好,深受老师们的喜爱。父母关系好,对其疼爱有加,但是要求较高。求助者在父母的影响下从小就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任何事都尽量做的尽善尽美。

三、主诉及个人自述

(一)主诉:

厌恶宿舍的一位室友,只要她在宿舍,自己就感到紧张焦虑甚至莫名的气愤,这种情况持续近一个月。

(二)个人自述:

我在以前的宿舍生活一年多了,大家相处的还算不错,但一个月前学院突然调整了宿舍,我们宿舍的人员发生了一些变化,来了几个其他宿舍的成员。虽然大家以前也都是一个班的,但毕竟没有朝夕相处,现在住在一起,发现各自的习惯都很不一样。我是比较喜欢安静的,可她们很喜欢热闹,扰乱了我的生活节奏,尤其是其中的一个女生,感觉她就是故意的。她刚谈恋爱,每天晚上都要和自己的男友泡

电话粥,都很晚了,她怎么还能这样,不知道熄灯后应该保持安静睡觉吗?刚开始我就忍着没说什么,但过了几天那个女孩又在给她的男友打电话时我忍不住了,于是有些生气地对她说:“都这么晚了,明天再打吧,弄得我都睡不着。”当时气氛顿时有点尴尬,她倒是把电话挂了,不过挺生气的说:“才这么早就要睡,还要求别人配合你的节奏,真无语。”我知道是在说我,也很生气,但忍忍没说什么。可是事后越想越气,觉得自己太憋屈,感觉她很自私,很不知道替别人考虑,而宿舍其他人也不站出来说句公道话,太冷漠了。

从此,我就有点讨厌她,对她的行为也更加留意,总感觉她有点针对我。比如我给她说过,我喜欢安静,我睡觉的时候关门轻声点,她当着我的面说知道了,可她关门的声音还是很大,好像是故意的。渐渐地只要一看到她就会感到别扭紧张、甚至莫名的反感,所以尽量避开和她单独相处的时候,甚至只要她在宿舍,我就尽量不在。可大家生活在一起啊,所以,我也是很想改变这种紧张、对峙的状态。

四、咨询师观察和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衣着整洁,样貌端正。进入咨询室时步态有点急、神情有些紧张。咨询过程中很合作,询问其问题时,语速很快,对答流利,思路清晰,能完整叙述自己的问题。通过观察可看出求助者自知力完整,主动求助,表现出要解决问题,积极配合咨询的倾向。

通过询问得知求助者既往身体健康,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精神病史,无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史。

通过对求助者进行心理量表的施测得出以下测试结果: SCL-90的测试中各因子分如下:

躯体化0.5;强迫0.8;人际敏感2.2;抑郁2.0;焦虑2.5;敌对0.8;恐惧0.6;偏执0.8;精神病性0.6;其他0.7。

抑郁自评量表(SDS)分测试中得分如下: 粗分46分,标准分58分,提示有轻度抑郁。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试中得分如下: 粗分50分,标准分64 分,提示有中度焦虑。

五、评估与诊断

(一)诊断:人际交往问题,属于一般心理问题的范畴。

(二)诊断依据如下:

1、根据既往病史,该求助者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2、根据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的三原则:求助者的主客观世界相统一,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相对稳定,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强烈的求询愿望而主动求助,且感知觉正常,思维清晰,没有出现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3、求助者的主导症状是焦虑以及轻度的抑郁,产生心理冲突是由于和宿舍室友关系紧张,明显与现实处境相关联,属于常形的心理冲突,可排除神经症性问题。

4、求助者的主导症状是焦虑和抑郁情绪,且仅局限在特定的对象上,尚未泛化,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5、求助者的情绪症状由现实因素引发,尚未泛化,持续时间较短,仅一个月,对社会功能稍有影响。

据此,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三)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来访者知情意协调统一,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抑郁性神经症相鉴别:抑郁性神经症在症状上主要是抑郁,病程在两年以上。而该求助者以焦虑为主要症状,抑郁只是伴发症状,且症状持续不到一个月,因此可以排除抑郁性神经症。

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性神经症的反应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焦虑持续的时间长,大于三个月或半年,而且内容充分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显著影响。而该求助者虽然表现出焦虑症状,但持续时间只有一个月,焦虑对象有明显的针对性,内容没有泛化,社会功能未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4、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而且已经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了严重影响,病程大于2个月。而该求助者的问题尚未泛化,持续的时间也没有超过一个月,对社会功能未

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六、原因分析

(一)生理原因:据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可得出:该求助者的症状没有明显的生理原因。

(二)社会原因:首先,存在负性生活事件,即于室友发生冲突。其次,家庭教育是传统式的且较为严格,注重孩子学习成绩,忽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再次,现在宿舍中大部分成员都与和自己发生冲突的女孩关系较好,且求助者朋友本来就不多,因此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三)心理原因: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如每个人都应该考虑并照顾到别人的感受,如果没有这样做,那就是难易忍受和不可思议的;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人格方面具有追求完美、敏感、偏内向的特点。

六、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经过双方协商,达成了以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改变求助者关于“别人应该时刻考虑我的感受,否则我会感觉被冒犯了”以及“我照顾到了她的感受,她理所应当该照顾到我的感受”等不合理的信念,帮助其建立人际交往的合理信念,从而缓解他的焦虑、抑郁情绪。

2、长期目标:使求助者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完善自己的人格。

七、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针对本案例,计划采用的咨询方法及咨询原理如下: 咨询方法:通过与来访者协商,确定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进行治疗,具体通过与不合理信念辩论、认知性家庭作业等技术达到咨询目标。

咨询原理:合理情绪疗法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简称RET。该理论认为情绪并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该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他认为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为ABC

理论。

(二)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1、求助者的责任: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2、求助者的权利: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或更换咨询师;有权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3、求助者的义务:遵守咨询机关的有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的各方面内容;尊重咨询师,尊重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4、咨询师的责任: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5、咨询师的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6、咨询师的义务: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行资格证等相关证件;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三)咨询时间

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共四次。

八、咨询过程

咨询工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步,建立咨询关系进行诊断评估;第二步,实施心理帮助;第三步,结束和巩固阶段。

(一)建立咨询关系进行诊断评估的阶段

该阶段共包含一次咨询,具体咨询的目的、方法、过程如下:

1、咨询目的:

(1)通过摄入性谈话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确定主要的问题。

(4)在征得求助者同意的基础上,制定合适的咨询方案。

2、咨询方法:(1)会谈法(2)测验法

3、咨询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和规定。(2)通过各种咨询技术如倾听、共情、开放式问题以及具体化等技术收集资料,让求助者尽情倾诉,以便咨询师找出问题的关键。(3)根据SCL-90和SAS、SDS的测验结果对求助者的问题作出初步的诊断,并在双方协商的基础上确定咨询目标及咨询方案。

(二)实施心理帮助阶段

该阶段一共包含两次,即从第二次到第三次,具体内容如下:

第二次咨询的目的、方法、过程如下:

1、咨询目的:

(1)介绍并帮助求助者真正领悟合理情绪疗法。

(2)帮助求助者进一步对自己的问题以及所存在的问题与自身不合理信念关系的领悟。

2、咨询方法:会谈法

3、咨询过程:

给求助者讲解合理情绪疗法关于情绪的ABC理论,使求助者能够接受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让其认识到情绪困扰和信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这一阶段除了让求助者认识到A、B、C之间的关系,还进一步使求助者结合自己的问题进行分析,如求助者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她认为:宿舍的同学必须考虑她的习惯和感受,如若不然,是非常糟糕的事情。

现将本阶段的一部分咨询对话摘录如下:

咨询师:好,刚才我介绍并和你一起讨论了合理情绪疗法,你有什么感受呢?

求助者:嗯,我想到我的情绪不单是由发生的事情引起的,也许

和我对事情的看法,也就是你所说的认知是有关系的。

咨询师:(微笑、点头)对,你说的很好,那么,你现在可以结合ABC来解释一下自己的问题吗?

求助者:(凝望空中一点,思考)我觉得,宿舍那女生很晚了还给他男朋友打电话是诱发事件A,我很生气是我的情绪C,因为我感觉她应该考虑到的我的感受,而她没有这样做,这应该是我的认知B吧。

咨询师:(微笑)好,你分析的很好,那你再想想,你的情绪困扰究竟因何而生呢?

求助者:嗯,我觉得,是因为我一直认为她应该考虑到我的感受,照顾到我的感受,而她却在很晚的时候还打电话,没有照顾到我的感受,所以我生气了。这样说来,也许我其实真正生气的是她的行为不符合我的信念,或者我的信念让我出现了现在的情绪„„

咨询师:说的非常好,看来你已经领悟了自己的问题和自身的信念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了。那么你回去之后可以好好想想你的这些认知、信念是合适的吗?下次我们就这个问题再讨论。

第三次咨询的目的、方法、过程如下:

1、咨询目的:

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信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情绪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2、咨询方法:

与不合理信念辩论、认知家庭作业等技术

3、咨询过程:

(1)通过“产婆术式”的辩论技术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2)帮助求助者建立合理信念。现将本阶段的一部分咨询对话摘录如下:

求助者:虽然我认识到了我的情绪和我的认知、信念有密切关系,但宿舍的那个女生打电话关门的时候没有考虑我的感受,我说她,她还不听,我生气能怨我吗?

咨询师:按你所说,你宿舍的室友必须考虑你的感受? 求助者:是的,大家生活在一起,这不是应该的嘛。

咨询师:因此,你信奉的是:身边的人理所应当要考虑并照顾你的感受,是吗?

求助者:是的。

咨询师:那宿舍室友刚刚谈恋爱,一定很想多给男朋友说说话,对吗?

求助者:可不是嘛。

咨询师:那好,看来你也知道她的感受和需要呀。求助者:那是,大家生活在一起嘛,这是肯定了解的。咨询师:那好,按照你的说法,身边人应该考虑并照顾到你的感受,那你一定很考虑并照顾到了你室友的感受了。

求助者:嗯(不好意思)„„也不是吧,她合理的感受我会考虑,不合理的我就不考虑了。

咨询师:你没有完全考虑到她的感受,但似乎又要求她必须要考虑你的感受,都是要考虑到身边人的感受,你的说法前后是矛盾的,这怎么解释呢?

求助者:(沉默)我有点明白了,你的意思是说我并没有完全考虑到她的感受,所以她也可以有考虑不到我的感受的时候。

咨询师:你说呢?

求助者:(思考)我好像明白了,我要求我的室友必须考虑到我的感受有些绝对了,可她不考虑我的感受时我该怎么办呢?

咨询师:事实上,有时候你也没考虑她的感受,这该怎么解释呢? 求助者:(思考)我彻底明白了,我的感受,她可能考虑到,也可能考虑不到,我不能要求她必须考虑到。

咨询师:对,正是由于你的绝对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你才生气。求助者:我理解了,谢谢你!

(三)结束与巩固阶段

第四次咨询的目的、过程、方法如下:

1、咨询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结束咨询过程。

2、咨询方法:

(1)会谈。(2)认知作业。(3)心理测验。

3、咨询过程:(1)检查家庭作业完成的情况,并给与反馈;

(2)为加深并巩固求助者对合理情绪疗法的领悟及应用,为其制定咨询结束后的作业。

(3)实施心理测验:通过SCL-90、SAS、SDS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

(4)结束咨询:回顾来访者的咨询内容与本人的变化,指出其继续努力的方向;鼓励来访者在以后的生活中用认知作业的方式解决今后的情绪问题;基本结束咨询关系。

九、咨询效果评估

(一)来访者自评:通过咨询,自己认识到了原来的观念是不对的,即每个人都应该考虑到我的感受,如若不然,是非常糟糕的事情。现在可以和宿舍的朋友友好和谐的相处,不再苛责他们。

(二)咨询师评价:求助者对不合理认知的辩论基本可以接受;不良情绪消失,表现出较为积极的精神面貌。

(三)咨询后心理测验的结果:

SCL-90:人际敏感:1.7,抑郁:1.4,焦虑:1.7 SAS 标准分46,提示没有焦虑。SDS 标准分50,提示没有抑郁

三个月后随访,求助者自我感觉良好,称自己能够较好的和宿舍的同学以及曾经发生过冲突的女生正常的交往。

参考文献

二级心理测验量表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调查青岛大学本科生一~四年级、研究生一~二年级各2个班级共计513人;其中男生252名 (49.1%) , 女生261名 (50.9%) ;本科一~二年级129名 (25.1%) , 本科三~四年级210名 (40.9%) , 研究生174名 (33.9%) 。年龄最小18岁, 最大26岁, 平均 (21.50±2.02) 岁。

1.2 方法

借鉴国内学者谭文芳[4]、胡翼青[5]、张锋[6]等的研究, 并对部分大学生、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及征求专家意见, 设计出21个题目的问卷, 对调查对象进行调查, 被试对问项在“极不同意”到“极同意”之间进行1~7级的评分。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5.0软件对量表进行项目分析、信度和效度检验、探索性因素分析等;使用A-mos 7.0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网络使用心理动机量表项目分析

总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21个题项均达到题总相关系数>0.3的要求。按照总分排序, 将高、低各27%的被试划分为高分组 (n=146) 和低分组 (n=150) , 对两组每题得分的平均数差异进行检验, 当CR (critical ratio) 值显著时 (α<0.05或α<0.01) , 表明该题能鉴别不同受试者的反应程度[7]。结果21个项目区分度均符合统计学要求 (P<0.01) 。见表1。

注:**P<0.01。

2.2 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

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结果显示, 第8, 18问项被删除, 原因是这些项目均能够降低问卷量表的信度, 量表删除上述项目后, Cronbachα系数达到0.913。

2.3 大学生网络使用心理动机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

见表2。

注:**P<0.01。

使用最大正交旋转的因子分析法对保留的19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结果KMO=0.912, Bartlett’s (171) χ2=6188.789, P<0.01;提取4个公因子, 解释方差变异70.122%, 项目因子负荷均达到0.538以上;第1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为22.605%, 在第12, 13, 14, 15, 16, 17项目上有较大的载荷, 可命名为信息获取性动机;第2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为20.799%, 在第5, 6, 7, 9, 10, 11项目上有较大载荷, 可命名为人际沟通性动机;第3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为17.382%, 在第1, 2, 3, 4项目上有较大载荷, 可命名为情感获取性动机;第4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为9.390%, 在第19, 20, 21项目上有较大载荷, 可命名为娱乐消遣性动机。因此, 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网络使用心理动机量表分为信息获取、人际沟通、情感获取和娱乐消遣4个分量表。

2.4 量表的代表性与独立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表明, 第12, 13, 14, 15, 16, 17在信息获取, 第5, 6, 7, 9, 10, 11在人际沟通, 第1, 2, 3, 4在情感获取, 第19, 20, 21在娱乐消遣性动机上相关性最高, 而分别与其他维度相关较弱, 表明19个题项的量表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量表总分和分量表间相关系数在0.686~0.897之间。

2.5 量表稳定性分析

通过分半信度[8]来确定量表的稳定性, 结果显示量表分半信度为0.705。各分量表Cronbachα系数在0.696~0.914之间。

2.6 验证性因素分析

将4个因子引入Amos 7.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 建立模型并经修正后, 观察变量与潜在变量之间标准化参数估计值介于0.389~0.948之间, 所有参数均达到0.01的显著水平;4个潜变量间的相关标准化参数估计值介于0.261~0.571之间, 修正后模型与观察资料的适配度χ2=419.096, df=100, P<0.01, 不符合<0.05的要求, 但根据温忠麟等[9]提出在运用卡方准则时需要考虑样本量, 当样本量大于500时, 显著性水平将远低于0.000 5。χ2自由度比为χ2/df=4.19<5、近似误差的均方根RSMEA=0.079<0.08, 可接受;其他相对拟合指数和简约拟合指数均符合统计要求或可接受, 整体而言模型拟合较好。

2.7 不同特征大学生网络使用心理动机差异

在人际沟通、情感获取、娱乐消遣性动机上, 男生高于女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信息获取动机研究生高于本科生, 人际沟通性动机随年级增高而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非独生大学生信息获取动机高于独生, 情感获取、娱乐消遣性动机独生低于独生大学生 (P<0.01或0.05) 。见表3。

3 讨论

以往研究对网络使用心理动机类型的划分存在差异:如王凤清等[10]认为青少年上网是为了抒泄情绪, 获得成就和猎奇等;徐明等[11]认为大学生迷恋网络的原因主要是好玩刺激、精神空虚、寻找依托、逃避学习、寻求理解等;周林等[12]认为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依次为娱乐消遣、提供帮助、人际效用、获取信息;胡翼青[5]则提出获取信息、宣泄情绪、情感交流、娱乐4类动机。本研究结果显示, 大学生网络使用心理动机分为信息获取、人际沟通、情感获取、娱乐消遣性动机4个类型, 4个公因子可解释方差变异70.122%, 因子负荷均达到0.538以上, 验证性因素分析证实模型与观察数据拟合良好。

依据本研究编制的量表对大学生进行的测量结果发现, 在人际沟通、情感获取、娱乐消遣动机上, 男生得分均高于女生, 表明男性大学生上网更多以人际交往、情感宣泄和娱乐为主要目的;与Chin-chung等[13]的研究结果相类似。不同年级间比较, 研究生信息获取性动机得分最高;而本科一二年级人际沟通性动机得分最高。表明研究生阶段的大学生更注重网络的信息功能, 而低年级大学生更注重从网上获得人际间的交流和认同。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情感获取、娱乐消遣性动机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而在信息获取性动机上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表明独生子女上网更多是出于情感宣泄和娱乐放松的目的。

目前相关研究中得到较多认可的是Weiser[14]编制的“互联网态度调查表 (IAS) ”, 分为社会情感动机和工具信息动机2个分量表, 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5和0.83;罗天玉等[15]编制的大、中学生网络使用动机问卷, 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7。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网络使用心理动机量表通过文献分析、理论构想、专家评定等程序, 基本保证了问卷的内容效度;经项目分析筛选出19个题项, 量表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代表性、独立性和有效性;其分半信度达到0.7以上, 保证量表的稳定性;其内部一致性信度达到0.913;模型与数据的拟合良好, 说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 可有效测量大学生网络使用心理动机。

该量表的局限性主要是受研究条件所限, 未能进行重复测量;另外, 网络使用心理动机的研究目前国内尚缺乏有效的校标参考, 其校标效度缺乏说服力, 但就研究本身而言, 主要侧重点是对大学生网络使用心理动机特征的研究, 量表的相关指标对今后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大学生网络使用心理动机类型及特征, 建立大学生网络使用心理动机模型及编制量表。方法结合已有文献和深度访谈编制问卷, 对整群抽取的青岛大学51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 对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提取信息获取、人际沟通、情感获取、娱乐消遣性动机4个公因子, 解释方差变异的70.122%;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913;模型与观察资料拟合良好, χ2/df=4.13<5, RSMEA=0.078<0.08;男、女生人际沟通、情感获取、娱乐消遣性动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信息获取、人际沟通性动机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独生和非独生大学生在信息获取、情感获取、娱乐消遣性动机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 大学生网络使用心理动机分为信息获取、人际沟通、情感获取、娱乐消遣性动机4个类型。编制的量表可作为大学生网络使用心理动机的测量工具。

二级心理测验量表 篇8

关键词 心理弹性;大学生;少数民族地区;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3-0024-02

1 问题提出

心理弹性是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提出的概念,用来形容个体在经历应激事件后,仍能恢复应激事件出现之前的状态,甚至状态更好。在国内,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介绍国外研究的最新进展,涉及心理弹性内涵、结构、测量工具及作用机制;其次是对某些特定人群的心理弹性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最后是目前探讨比较集中的方面,即心理弹性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以及心理弹性作为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对应激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产生的影响分析。

2 方法

被试 随机选取4所大学(分别为云南艺术学院、昆明医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大一至大四学生195人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其中男生72人,女生123人,平均年龄为20.47±1.50岁。验证性因素分析的被试为4所大学大一至大四学生195人。其中男生73人,女生122人,平均年龄为20.47±1.44岁。

研究工具 设计《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量表共设计题目27道,采用二阶五因子结构进行分析,即通过量表问题得到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人际协助、家庭支持等5个因子,其中前三项为高阶因子个人力,后两项为高阶因子支持力。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α>0.7,以其他心理韧性量表(RS)和学生生存质量为关联效标,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53和0.49,外部效度良好[1]。

支持力因素仅含有两个因子,不能抽取共同的高阶因子,因此分别将个人力因素与支持力因素作为分量表进行分析。

3 结果

项目区分度分析 初测数据27%的高分者为高分组,初测数据27%的低分者为低分组,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高分组和低分组被试在问卷题目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组被试在全部题目的t值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学生对问卷题目的鉴别力较高。

个人力分量表结构效度分析 探索性因素分析中,Bartlett球形检验的χ2=664.620,df=105,p=0.000<0.001,KMO=0.647,说明数据适合于因素分析。

根据相关理论,在限定因素数目3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及最大变异方法得到个人力分量表因素负荷矩阵,根据特征值>1,负荷≥0.4,构成某一因素的项目数≥3的条件,且保障各项目可以对其所属的因素标准进行明确解释,最终得到14个项目,删除第24道双高负荷题。根据三个因素中题目所表达的含义,三个因素分别以原量表的三个因素名称来命名,结果如表1所示。

对包含三因素的个人力分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初次分析的结果不理想,通过在第23题与第25题以及第2题与第27题的误差项之间建立联系,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为:CFI=0.951,GFI=0.934,IFI=0.953,RMSEA=0.042,χ2=97.073,自由度df=72,χ2/df =1.348,结果表明,个人力分量表的三因素模型对数据的拟合度良好。积极认知、情绪控制、目标专注特征值分别为2.454、2.188、2.181,解释变异量分别为16.363%、14.588%、14.541%,累积的解释变异量为45.491%。

支持力分量表的结构效度分析 探索性因素分析中的

Bartlett球形检验的χ2=510.663,df=66,p<0.001,KMO=

0.734,表明数据适合做因素分析。

根据相关理论,在限定因素数目2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及最大变异方法得到个人力分量表因素负荷矩阵,根据特征值>1,负荷≥0.4,构成某一因素的项目数≥3的条件,且保障各项目可以对其所属的因素标准进行明确解释,最终获得12个项目。两个因素分别以原量表的两个因素来命名,分别为人际协助和家庭支持。结果如表2所示。

对包含两个因素的支持力分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初次分析结果不理想,通过在第6题和第18题的误差项之间建立联系,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为:CFI=0.923,GFI=0.927,IFI=0.925,RMSEA=0.056,χ2=83.778,自由度df=52,χ2/df=1.611。结果表明,支持力分量表的二因素模型对数据的拟合度良好。人际协助、家庭支持特征值分别为2.623、2.514,解释变异量分别为21.857%、20.951%,累积的解释变异量为42.807%。

心理韧性量表的外部效度分析 自我韧性量表(ER89)作为修订后的心理韧性量表的效标,进行外部效度分析,相关系数为r=0.483,p<0.001。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与自我韧性量表(ER89)呈显著正相关,表明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外部效度良好。

心理韧性量表的信度分析 修订后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α=0.812(n=26),个人力分量表α=0.749(n=14),支持力分量表α=0.744(n=12)。结果表明,修订后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

4 讨论

本研究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26个条目的因子负荷均在0.4以上,分别可解释个人力与支持力因素变异为45.491%、42.807%。对个人力分量表及支持力分量表进行初次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不甚理想,通过对修订后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与自我韧性量表(ER89)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量表外部角度良好。对修订后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进行信度分析,结果表明信度较高。

5 结论

修订后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结构稳定,可用于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心理弹性的测查。

参考文献

上一篇:小班游戏活动教案小兔子快跑下一篇:村法制宣传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