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做人学问(精选8篇)
人生之学问有万千。对弱者来说,他们理解的人生学问,大多是相信借人成己,因此总习惯去寻找第三只手,但对强者来说,他们坚守的人生学问则是砥砺自我,善于从中争取自己挺身立世的方法。人生之成,成在何处?有人以为是靠别人来获得成功的跳板,从而让自己一步登天。这是一种最可笑罪愚钝的人生谬误。这种人自然会是弱者——软如泥,脆如草。真正的人生是有强者来完成的,他们善于磨砺自我,找到自己行动的目标,靠顽强的毅力打开人生的缺口。曾国藩自然属于强者,他的一生皆是在磨砺两字中度过的,不断的强化自己的心智,强化自己的能力,从而寻找到了一条被他称之为人之龙的成功之路。这就是曾国藩磨砺人生的学问。这个学问,直接决定了他的腾空而起,一飞冲天的基础。
二、改变性格的学问:人生就是一个自习的大课堂。
性格误区是现代人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因为性格之误乃为人生之大误。显然,性格问题是人生的一大学问。为此,有些人总是傲慢骄横,以为它是天下学问最高的,世上他的气势是最壮的,所以常作出一副总裁的样子,指东划西,吆三喝五;为什么又总是有些人唉声叹气眼泪汪汪,只会羡慕别人,而不懂得让自己开始长征路,所以人生总是一片渺茫。这些皆因性格之病而起。曾国藩的一生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在不同的环境之中改变自己的性格。尽可能达到一种完善的状态,应对人生风云。可以看出,曾国藩把整个人生当作了一个自习的大课堂。以改变性格为学问,去成就自己心中的大事。
三、拯救命运的学问:紧紧抓住突破一生的主动权。
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有一位大的思想家,叫柏拉图。他有一句名言:命运是人生中的第一学问。的确,每个人或者都是力图改变自己的命运,让自己成为命运的主人。因此,我们看到了无数想拯救自己命运的人,他们每天都在展现不同的战斗姿态。同样也有无数人屈服于命运,成为命运的奴仆。曾国藩在拯救自己命运的时刻,从不把任何问题简单化,而是以一种宏大的气魄,精细的手段去完成自己设计的一个个人生计划。他注重围绕一个中心点,多面出击,在最有效的时间里,寻找到最有效的突破点,故成别人难成之事。在曾国藩看来,拯救命运的学问,就在于主动两字上。一个人只要有主动,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
四、为政掌权的学问:牢记在其位,谋其政之训。
成功是一回事,怎样成功又是一回事——前者是结果,后者是过程。一个人一旦心想事成之后,例如可以有为政掌权的资本,那么,就会出现更多的难题,而且,每一个难题都是一门等待研究和解决的学问。要不然,中国古代为何有一部部政鉴,臣鉴之书呢?这个问题想不透的人,绝对做不到在其位,谋其政。对于曾国藩来说,居官之学是他为政的重头戏,他根据自己连升三级的亲身体验,总结出了一套关于耐烦,勤事,清廉,厚民的官学,曾国藩的为政掌权学问可归结为三个字——做好官!
五、用人有道的学问:一个人永远成不了大气候。
怎样用人特别是怎样用准人,学问极深。不善用人者,抓住一个是一个,用了他,就要把他累得半死,这是世上最差的用人术;善用人者总是给人位置,给人权力,让人心甘情愿地去工作,去服务,这叫智者用人术。曾国藩用人的学问,是其人生成功术中重要的一门。他从不盲目选人,糊涂授权,而是睁大自己的一双明亮之眼,遵循看透人之后在用人的方法。该避则避,该提则提,显示出到位的领导才智和管理才智。他之所以这样做,关键是因为他明白:一个人永远成不了大气候,须借人联合打天下。这就叫善用人的联合学问。
六、善于交际的学问:善于挖掘潜在的力量。
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说:交际的学问妙不可言,只有做到了的人才能知道其中潜在的力量是多么巨大!所谓妙不可言,不是真的不可说,而是需要让明白人去说。不难排除,有些不善交际的笨拙手,根本不善于经营自己的人事关系,甚至还可能毁掉已有的关系网,从而让自己身陷被动;高明的交际专家总是这样——团结一切可能团结之人,在最广的程度上赢得好人缘。曾国藩的交际学问是:放开手脚,坦诚相待,把陌生的力量变成朋友的力量。这就是说:曾国藩特别明白交际与回报的关系与学问——要想让别人认可的,必须先认可别人。
七、藏露进退的学问:天天都做一个明白人。
在动物世界中,我们常可以看到狮、虎、豹、鹿、牛、马的藏露进退之功,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猎获对象或保住身体。这个浅显的道理,在人与人之间的攻守中,同样也有,并且还有一堆学问。藏露与进退之学的要点在于:不善藏,则露锋芒,会易折;不善退,则必冒进,会易败。曾国藩在这方面的学问绝对不浅,他最忌讳让自己身心暴露太多,进攻太过,善于在暗处较劲,从而保证自己不受伤害。他的这种道术,可以讲炉火纯青,特别在人生的关键时候,能够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做到以藏代露、以退为进。此等学问决定了曾国藩为中兴之臣。
八、以学养身的学问: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于养心两字。
一、学问之道须“兼收并蓄, 取各家之长”
作为著名理学家的曾国藩, 他“致力程朱之学”“、以朱子之书为日课”, 对周敦颐、张载及其所著《通书》、《正蒙》尤为推崇。但是作为追求成为“通儒”的他, 又兼治考据、辞章、经济之学, 非常注重兼收并蓄, 汲取各家之长。这一态度决定了他崇宋学但不轻薄汉学, 尊程朱但不贬抑陆王。在曾国藩这里, 站在宋学的立场, 他对汉学的学风有所批评。他指出:嘉道之际, 学者承乾隆季年之流风, 袭为一种破碎之学, 辨物析名, 梳文栉字, 刺经典一二字, 解说或至数千万言, 繁称杂引, 游衍而不得所归。 (《文集》卷2, 《朱慎甫遗书序》)
但他并不片面、狭隘, 同时指出汉学明显有其贡献, 他认为汉学中“博闻之士”“, 稽核名物, 颇拾先贤之遗而补其阙”。 (《文集》卷2, 《汉阳刘君家传》) 在他那里, 曾国藩既重义理之学, 又不否定训诂之学, 甚至认为读古书当“当以训诂为本”。 (《杂著》卷3, 《格言四幄书赠李芋仙》) 甚而曾国藩对崇宋抑汉的主张明确予以反对。他认为:“古之知道者, 未有不明于文字者也。能文而不能知道者或有矣, 乌有知道而不明文者乎……今日欲先王之道, 不得不以精研文字为要务……有汉学、宋学之分, 斫斫相角非一朝矣。仆窃不自揆, 谬欲兼取二者之长……于诸儒崇道贬文之说尤不敢雷同而苟随。” (《书札》卷1, 《致刘孟蓉》) 当然, 对于那时汉学家与宋学家相互攻击以至于轻率“评贬”古人的风气, 他是绝对的不容、不满。他说“:令人讲理学者, 动好评贬汉唐诸儒而等差之;讲汉学者又好评贬宋儒而等差之, 皆狂妄不知自量之习。” (《日记类鈔》卷上)
同时, 曾国藩崇宋学, 但是并不固守、神化程朱。他认为, 宋学也有其不足。如宋代五子 (实指周敦颐、程灏、程颐、张载、朱熹) 的学说“, 其大者多合于洙泗”, 但他们“训释诸经”则“小而不当, 固当取近世经说以辅翼之”。 (《文集》卷3, 《圣哲画像记》) 又如程朱之学虽然“深博”, 但某些“指示之语, 或失则隘”。 (《书札》卷1, 《致刘孟蓉》) 在当时, 敢于指出程朱诸人的缺失与不足, 是属于非常的难得, 是少之又少, 曾国藩便是其一。对于宋学内部的程朱陆王之争, 曾国藩也有自己的理解;诚然他是宗程朱, 但也不刻意贬抑陆王, 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不排斥陆王, 属于褒贬参半。例如, 他曾称赞王守仁“磊落”, 其文章“有光明俊伟之象”, 对王的“拔本塞源”论更是十分欣赏。他也曾明确对于那时某些宋学家所造的“王学亡明说”“、汉学招乱说”表示反对。他说“:晑者良知之说诚非无蔽, 必谓其酿晚明之祸, 则少过矣。近者汉学之说诚非无蔽, 必谓其致‘粤贼’之乱, 则少过矣。” (《文集》卷3, 《孙芝房侍讲〈刍论〉序》)
除此之外, 曾国藩还认为, 先秦诸子虽各“有所偏至”, 但又“各有极至之指”。他非常注重研读他们的著作, 诸如《易经》、《通书》和《正蒙》类的, 以及《老子》、《庄子》、《墨子》和其他军事、历史著作等;曾国藩认为对这些著作的优长部分也应吸取, 他还举例如下:诸如“老庄之虚静”, “墨翟之勤俭”, 管商“齐民”之“严整”等等, “皆可师不可弃也”。 (《日记类鈔》卷上)
二、学问之道须“经世致用, 解实际问题”
近代崇宋学、尊程朱的曾国藩不是那种只知空谈心性、只讲“躬行践履”的一般理学家。在他这里, 义理与事功是相辅相成的, 是统一的;义理指导事功, 事功促进义理。他的抱负是要由内圣而外王、治国平天下, 因志在济世从而使得他特重经世致用。曾国藩为强调经世、济世, 他在传统的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辞章之学之外, 又增列“经济之学”, 将学问由三途增为四途。他说:“为学之术有四:曰义理, 曰考据, 曰辞章, 曰经济。义理者, 在孔门为德行之科, 今世目为宋学者也。考据者, 在孔门为文学之科, 今世目为汉学者也。辞章者, 在孔门为言语之科, 从古艺文及今世制义诗赋皆是也。经济者, 在孔门为政事之科, 前代典礼政书, 及当世掌故皆是也。” (《杂著》卷4, 《劝学篇示直隶士子》) 从曾国藩的角度来说, 他把“经济”作为与“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立的学问单独分列出来, 这是他对“经济之学”特别重视的表现。在曾国藩看来, 义理和经济不是相互对立而是礼学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 义理”包举“经济”, 具有经世价值, 是经济之本, 属于躬行之要, 两者关系是理学为本而经济为用。同时, 辞章之学属于“义理”与“经世”中的范畴, 是属于载体来用以载道、阐扬“义理”的, 并受其决定“;考据”之学与辞章之学地位等同, 也是为“义理”和“经济”所用。曾国藩认为考据的内容既有名物训诂, 也有典章制度“, 天下大事, 应有所考究的共14 项:官制、财用、盐政、漕务、钱法、冠礼、婚礼、祭礼、兵制、兵法、刑律、地舆、河渠, 考据的重点在本朝, 可以历溯前代的沿革本来。由此可知, 考据的内容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 (《杂著》卷4, 《劝学篇示直隶士子》) 这些考据就是直接经世致用的。
同时, 曾国藩认为, 义理与事功的统一应该体现到理学修身与理学经世的结合上。在曾国藩的理学世界里“, 理”的范畴就是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诸如“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等。理学家毕其一生所要做的就是“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把“理”表述为“礼”。他认为“, 理”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抽象的宇宙万物的总概念“, 礼”则是这个抽象概念在人间的具体化、现实化, 其实质是“经世之学”和“治世之术”。“盖古之学者, 无所谓经世之术也, 学礼焉而已。” (《文集》卷3, 《孙芝房侍讲〈刍论〉序》) “古之君子之所以尽其心养其性者, 不可得而见, 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则一秉于礼。自内焉者言之, 舍礼而无所谓道德;自外焉者言之, 舍礼而无所谓政事。” (《杂著》卷2, 《笔记二十七·礼》)
为了经世致用, 他认为义理是学问的根本, 这是因为只有明义理, 人们才能自觉遵守、维护封建纲常礼教, 并进而推己及物, 使凡民皆有以善其身, 而无憾于伦纪。而且“, 义理与经济初无两术之可分”, 一旦“通义理之学, 而经济该乎其中矣”, 两者是合二为一的。因此, 破坏礼治就是破坏封建的伦常和社会秩序, 崇尚礼治就是使“理“”礼”相通从而实现理学修身与理学经世的结合。曾国藩还认为, 即使在论学问的方法途径当中, 经世致用也是题中之义。他说:“百川异派何必同哉?同达于海而已矣。” (《杂著》卷4, 《劝学篇示直隶士子》) 在他看来, 只要有助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有助于经世致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各种学问中的有益成分均应汲取, 不可有门户之见, 更不可党同伐异、制造纷争。
三、学问之道须“磨炼才气, 自后天之习”
曾国藩认为学问之道要注重后天的学习修养, 也就是说才气是磨炼而来的, 没有现成人才。“天下无现成人才, 亦无生知之卓识, 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耳。” (《杂著》卷3, 《劝鞫浅水十六条》) “古来圣贤豪杰, 何人不从磨炼出来?磨折愈甚, 学养愈进。但求志弥刚、气弥静, 磨不倒者, 即是高人一等耳。” (《曾国藩未刊信稿·复陈小帆观察》)
在这里, 曾国藩注重人才的培养途径, 认为主要可以通过“勤教”、“严绳”两种方式来实现。这是需要时刻加以督导、精心雕琢的。“勤教”就是要善于磨砺, 促其成才;“严绳”就是要严加督责、清慎诚戒。曾国藩首先体现在自己身上, “自立准绳, 自为守之”, 严格要求, 其次也注重体现在家庭成员身上。他要求家庭成员“清慎诚戒”, “循循于规矩之中”, 强调“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 以八本为经, 以八宝为纬, 以四字要诀、三致祥、三不信穿插其中, “扬善于公庭, 而规过于私室”, 而且成效突出。曾国藩还认为成才必备读书, 要“有志有识有恒”。曾国藩在写给诸贤弟的信中劝学道:“盖世人读书, 第一要有志, 第二要有识, 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 不敢以一得自足, 如河伯之观海, 如井蛙之窥天, 皆无识者也;有恒才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认为, 有识不是一下能达到的, 至于有志有恒则是努力当下要解决的。学问之道无穷, 而总以有恒为主。若一年换一处, 是即无恒者, 见异思迁也, 欲求长进难矣。因此, 学问之道“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以及“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曾国藩还认为, 苟能发奋自立, 则家塾可读书, 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 负薪收录, 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 则家塾不宜读书, 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有志———“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问立志之真不真耳?”[2]
摘要:曾国藩认为:要注重学问上的兼收并蓄, 就是要基于解决实际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要注重学问之道的“理学修身”与“理学经世”相统一, 理学就是经世, 经世就得躬行, 不能只知道空谈心性, 也不能只知道空谈践履。
关键词:曾国藩,学问之道,经世致用
参考文献
[1]夏震武.灵峰先生集第4卷[M].丙辰浙江印刷公司代印, 2001.
[2]宋涛.曾国藩全书1-4卷[M].辽海出版社, 2010.
[3]曾国藩.曾国藩全集[M].岳麓书社, 1994.
[4]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M].岳麓书社, 1992.
[5]曾国藩.笔记杂著卷[M].山西古藉出版社, 2008.
[6]钱叔河.曾国藩往来家书全编[M].海南出版社, 1997.
作为教育家,孔子很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从中总结出深刻的道理。比如关于颜回在学习中的表现,孔子是这样思考的:“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有感而发说:我给颜回讲一整天的课,他从来不会反驳我,也不提不同意见,就如同蠢人一般。但当他回去却反复思考,常常有很多新发现,这说明颜回一点都不愚笨。
从表面上看,颜回听老师讲课,一言不发,不提出不同的观点,不发表不同的意见,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脑子不开窍,一点反应都没有,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人很愚笨。但是下课后,颜回却能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并且能从老师讲的内容中悟出许多道理,有很多新的发现,所谓举一反三,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是笨人呢?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大智若愚”。
孔子从表面现象和实际事实两个方面的对比分析中,对颜回作了“如愚”和“回也不愚”两种完全不同的评判。这似乎是孔子的自言自语,但我们更有理由认为这是孔子用颜回的例子说明事物现象和本质之间的差异。为什么这样讲?用两个例子来证明:其一,是孔子的一段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很凑巧,这段话与孔子议论颜回的学习在同一篇)。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只知道接受知识而不思考就会在学习中迷茫失去方向,而一味强调思考而不注意吸收新知识就不会取得进步。以此来衡量颜回,可以发现颜回既善于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又能够在课后认真思考,他没有犯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的错误。因此孔子才十分肯定地说颜回其实并不愚笨。其二,孔子让子贡和颜回两相比较看谁更好一些。子贡谦虚地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较”。为什么,因为在子贡看来,颜回在学习时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很强,他很善于思考,达到了“闻一以知十”的地步,而子贡认为自己充其量只能“闻一以知二”,与颜回差距太大。孔子同意子贡的判断。以上两个事例说明孔子其实很了解颜回,对颜回有很具体准确的评价。有人说是颜回用自己的表面现象蒙蔽了老师以至孔子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于情于理都讲不通。
当然,在今天来看,一个人在学习时,总是一言不发,不提问题,不发表意见,也不宜提倡,因为气氛太沉闷,容易造成“死读书,读死书”的局面,还是应该鼓励学生在学习时勇于提问,勇于思考。这大致也是孔夫子的希望和要求。
在学习上,除了学和思的关系,还有不断复习所学知识的问题。孔子认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温习旧有的知识过程中能够有新的发现,获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为人师表、堪为人师。
二
温故而知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被广泛宣传和运用。但是,作为一般原则,温故而知新应该还有更多的作用。书要常读,常读常新,“书读千遍,其义自见”。知识要不断地思考总结,常会有发展创新;过去的事情要常反思,就会知道今后的路怎么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不能轻易忘记,因为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等等。所以说,温故而知新不仅仅是教育思想,其实还可以作为处事原则。
孔子十分注意自己的教育效果,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能不懂装懂。他对学生子路语重心长地说:“由!诲女知之乎!”子路啊,我教给你的你都弄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明白就是明白,不懂就是不懂,不理解就是不理解。只有这样,才算得上真正明白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就是孔子的为学要求。学习知识,既有如何教的问题,也有如何学的问题。老师把该教的知识传授给了你,但你掌握的如何呢?聪明学生很清楚自己有多少已经理解和掌握,还有多少不明白或一时搞不清楚;还有一些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哪些理解了哪些不理解心中无数,平常也提不出问题,这样的学生算不上笨学生;只有那些不懂装懂、一知半解的人,才是最,笨的人,因为学习知识来不得耍小聪明,那是要吃苦头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所以说,学问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掌握,只有真正理解的知识才是自己的学问。
三
人与人的交往是经常的,但许多人感觉到真正认识一个人却是很不容易的。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也说明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很难。
孔子总结自己与人交往、了解他人的心得体会,在今天看来很有借鉴意义。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庋哉?”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就要关注他所做的事情,观察他做事的行为方式,体察他做事的心态。这样一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掩盖的了。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想把自己的内心甚至缺点隐蔽起来是很困难的,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可以了解一个人,方法也很简单:听他说什么,看他做什么,这叫“听其言而观其行”。再加上分析他的心态,这样由言而行而心,从外到内,一个人的方方面面就都掌握了,一个人也就没有什么可隐瞒的了。
人们对此都会有自己的体会,也能坚持用“听其言而观其行”的判断标准。但孔子胜人一筹的地方在于他更善于体察一个人的心态,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态度决定一切”。一个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是其精神境界的反映。所谓“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可以伪装,行为也可以伪装,但其精神境界和生活态度是没法伪装的。这一点,用在对人才的招聘上很有价值。常常有人为了争取到好的岗位,特意打扮,从衣着到言谈甚至体态、表情等都演练再三,终于通过了考核,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就被辞退。原因何在,“日久见人心”,你的伪装失效了。
要了解一个人,可以通过谈话的形式“听其言”,也可以通过做事的形式“观其行”,而要达到孔夫子所谓“察其所安”的要求,则必须实地考察或实境模拟。真正做到观察你做什么,如何做,以怎样的心态来做。这样看来,不管是用人单位,还是应聘者,都应该把孔子“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一面镜子。
四
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人成为君子的基础,对此问题孔子一直给予高度重视。
首先,提出“君子不器”的思想。就字面意思讲:“君子不器”是说君子不只是一种器物。当然对“君子不器”有多种解释,似乎也都有道理。
君子历来被看成是有理想人格的人,有人格魅力的人,超凡脱俗的人,近乎于完人的人。这样的人完全能够承担“修、齐、治、平”的任务。显然,这样的人,应该博学多才、心胸开阔、志存高远、能力出众、才华过人,适应性强、有亲和力、临危不惧、处惊不变、喜怒不形于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试想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像某件器物那样只有一种用途呢?
君子不器,还应该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即君子善于因变而变、因地制宜、
因人而异,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不拘泥,不受限制,不会墨守成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不仅要追求君子的人格修养,更要学习君子的行为方式,敢于并且善于打破常规,寻求发展创新的途径。
其次,提出君子的处事之道:行动走在语言之前。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贡求教怎样做才能成为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先做了再说出来。
这里的一问一答十分简单。学生问老师怎样做才算得上是君子,老师回答“做了再说”。这样的解释与孔子提出的“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的一贯主张相吻合。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行动比语言更重要。说一百遍,不如亲手去做一次。行为是最好的证明。在孔子看来,君子不应夸夸其谈、只说不做,而应该既说又做,甚至应该做在先、说在后,这样才能取信于人。
再次,提出了区分小人与君子的标准。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认为:君子和群而不与人勾心斗角,小人相互勾结而不和群。
孔子把是否与人勾结搞阴谋诡计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这个观点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做君子就要有君子的胸怀、君子的修养,然后才能有君子的作为。别的不说,首先要能够与大多数人建立友好关系,与大家融洽相处,有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不是拉帮结派、搞小团体、另立山头,与个别人结党营私。坚定地站在大多数人一边,始终与大多数人团结在一起,坚持依靠大多数人的力量,这才是君子所为。如果在单位里只能与个别人合得来,只与个别人打交道,这是很危险的事情:要么是你的人际交往能力有问题,要么就是你的品质有问题。
孔子的这一观点,后世人也有解释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样的说法,都强调君子在与人交往中既融合又保持自己的独立。
最后,提出君子如何避免犯错误的建议。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贻,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子张向孔子求教为官之道,学习做官的学问。孔子说:怎样做才是好的为官之道呢:一定要多听,不清楚的先搁置起来,对其余的也要少说,这样就不会有大的过失;其次要多观察,有疑问的也搁置一旁,对已经看清楚的要谨慎采取行动,这样做就不会有太多的后悔。言语上没有过失,行动中不做让人后悔的事,你的官职俸禄就有了。
君子当是有所作为的人,是有积极人生态度的人。君子当对社会有所贡献,而且要避免犯错误。怎么办?孔子通过解答学生问题、给学生开列为官之道这件事,明确地表达了做官的基本原则,而且与他一直强调的君子修养完全一致,这就是:多听少说,谨言慎行,多思考慢表态,切忌思想简单,行为鲁莽。君子与居官为政者,就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既是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对组织负责任的表现。多听少说有助于了解情况,谨言慎行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们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就应该本着对百姓负责的态度,要避免“心中无数决心大,情况不明主意多”的现象发生。
深刻体会这一观点,还可以感觉到这不仅仅是一个为官之道,也表明了孔子在知与行二者关系问题上的观念,是对“知之为知之”的进一步解说。
2. 人之善恶形于言,发乎行,人始得而知之。 但萌诸心, 发于虑,鬼神已得而知之矣, 君子所以贵慎独也。
3. 解仇怒箴:法生便扫,莫论是否。百年偶聚,何苦烦恼。太虚之内,无物不有,万 事从宽,其福自厚。
4. 断嗜欲箴:染性触物,粘于饴胶。滥爱贼人,毒于戈矛。片时意适,永劫灵消,一 丝未断,尘网难超。
5. 人不自重,斯召侮矣。不自强,斯召辱也。自重自强,而侮辱犹是焉,其斯为无亡 之灾也已。
6. 人有才而露,只是浅,深则不露。方为一事,即欲人知,浅之尤者。凝重之人,德 在此,福亦在此。心定气平,而身体之安和舒泰,不待言。
7. 一念之善,吉神随之。一念之恶,厉鬼随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8. 凡人言及非人非理事,我虽不与谋,若从旁附和一句,便自有罪。故处此有三道,以至诚感悟之,上也。去其太甚,次也。漠然不臵是非于其间,又其次也。
9. 伤化毁俗者,虽亲虽贵,必疏而远之。清公贞修者,虽微虽践,必亲而近之。 — —曾国藩
10. 善人固可亲,未能知,不可急合。恶人固可疏,未能远,不可急去。
11. 小人如虎狼蛇蝎,殆又甚焉。虎狼之威,蛇蝎之状,皆知其足以害己,深避而预防之。小人则心如虎狼,其貌驺虞,念如蛇蝎,其言鸾和,人不知其将害己而狎之,鲜弗及矣。
12. 称人之善,我有一善,又何妒焉?称人一恶,我有一恶,又何毁焉?
13. 闻人之善而掩覆之,或文致以诬其心。闻人之过而播扬之,或枝叶以多其罪,此皆 得罪于鬼神者也,吾党戒之。
14. 论人情只往薄处求说,人心只往恶边想,此是私而该底念头,自家便是个小人。古人责人,每于有过中求无过。此是长厚心,盛德事。学者熟思,自有滋味。
15. 古人爱人之意多,今人恶人之意多。爱人,故人易于改过,而视我也常亲,我之教 益易行。恶人,故人甘于自弃,而视我也常仇,我之言必不入。
16. 将古人心信今人,真是信不过。若以古人至诚之道感今人,今人未必在豚鱼下也。
17. 水激逆流,火激横发,人激乱作,君子慎其所以激之者。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 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
18. 君子称人之善而非誉也,折人之过而非毁也,毁其劝善而改过也。小人不然,善则忌之,过则扬之。
19. 君子贵通天下之志,疾恶太严则伤公明之体。
陈嘉铭和许文华的故事给我这个刚刚踏入社会的普通一员感触很大,故事中一个是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一个是能说会道、八面玲珑,后者的失败在于不懂得做事,不懂得做事的人也就谈不上会做人,做事是对做人态度的表现。这告诉我们要学会做事,懂得勤奋、务实,热爱、尊敬自己的职业,愿意为工作付出,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更出色的把事做好。
踏入这个相对陌生的社会大环境后,我们就想一株檞寄生,需要从社会的方方面面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作为自己精神的养料充实自己。这是我们学习做人的方式,学习在学生时代没有学到的做人方式。著名心理学家戴尔〃卡耐基说过“人人皆是你学习的对象,因为无论相识与否,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都值得我们效法之处”。平时我们更多的时间都用到工作中,而此时做事就是做人,做事中体现我们的人生观、道德观。
走上岗位之后,工作是第一位,所以我们要学会做事,做好事,因为人的能力和潜能只有在不断的工作中才能发挥出来,人的成就只能从工作中才能取得,人的梦想只能从工作中得以实现。最终陈嘉铭能够胜任的原因,就在于他懂得如何在做事中展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作为公司的一名新员工,更应向陈嘉铭学习,学习他的勤奋、务实,努力做事,从做事开始。当我们懂得做事,就有了付出的资本,做事越多,付出越多,收获越大,反之,懒惰越多,收获越小,人生存在一种惯性,我们越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做事,这种惯性就越根深蒂固。
做事即做人,只有养成做事的习惯,才能拥有更多服务社会,造福社会的资本。
来到公司配送中心两个月了,这两个月让我从思想上改变很多,走上工作岗位就多了一份责任,对自己的,更是对公司的责任。担负起这个责任的方式只有认真、踏实的做事。
这两个月里,我学会了很多,不同种类废钢的名称、等级,还有过磅时需要注意的细节,比如要等车上的人都下来才能记数字,不能给货主改数字,要等显示器上的数字稳定后才能记录等等,这些都是与公司信誉息息相关的细节,不能有半点马虎。作为公司的一员,公司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而我的岗位和公司的利益是紧密相连的。收发货时更是涉及到公司的切身利益:收货时地磅上不能有人,货下完后,要看着货主不能让他清扫车厢内的剩余杂物;发货过皮重时地磅上不能有人,过完皮重,不能让车主清扫车厢。一点疏忽都会造成公司利益的白白损失。站在这个岗位上就要做到公正,不图私利,认真踏实的做事不出差错,这样才能使公司的信誉和利益不受伤害。
在来到配送中心这不算短不算久的两个月里,学到的东西很多,这里不仅教会我如何做事,而且教会我如何做人。但是这还远远不够,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还不够,还需要不断努力。在文化教育上要努力学习,当今这个文化水平整体很高的社会里,学习不能中断,只有在不断学习中才能不断进步。
在今后工作中,还需要更加踏实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胜任自己的工作,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诚实为人、踏实做事,贵在修身养德。
其一,坚定信念。理想信念是立身之本,它让人站得高看得远,开阔眼界思路与胸襟,淡泊明志,自觉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坚定信念,意味着坚持高尚追求,常修为政之德。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必须品德高尚、恪守美德、明辨是非、克己慎行。只有这样,才能当好解放思想、敢破善立、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的表率。
其二,坚持学习。知识是自身潜在美德恢复的重要途径。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做知识型人才学习型干部乃时代之要求。不学无术何以为政?我们强调公务员必须德才兼备,那么,德从何来?才由何成?我认为,要形成良好之品质,高尚之道德,首先是向书本学。在书本里学习道德知识、道德典范和他人的道德经验。通过学习并结合自身的道德经验,同时进行理性思考,把握道德思想发展之必然,就会形成科学的道德知识系统和健康的自我道德意识系统。事实表明,一个人文明、理智、高尚与否,总是同他的知识、文化素养相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道德之和,不仅是道德行为的先导,而且对整个道德行为起指导作用。苏格拉底肯定“知识即美德”,我国古代思想家强调“格物致知”,都是在不同程度上看到了道德之知与道德之行是不可分割的。其次是在实践中学。才能的形成关键在实践。实践出真知。因此,在实践中学习,注重调查研究,学习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之学问,摈弃“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之官僚主义作风,民主决策,科学处事。再次是向人民群众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因此我们一定要紧密联系群众,掌握实情,有的放矢。孔子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里强调的是学习的具体方法以及学习“圣人”的重要性。
其三,坚持省察。此乃为修身之重要方法。所谓省察,就是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和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坏的念头、毛病和习惯。古人要求“君子一日三省”,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民群众对我们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我们必须日日反省,鼓起抑恶从善之勇气,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事实上,任何一个人修身养德实现自我完善,都必须在省察上下功夫。那么省察什么?一省过去的工作有否失误。由于自己的认识水平有限,工作能力不强,办事力度不够,自己做过的事可能群众不够满意,那就要在总结中找出不足,汲取教训,努力把今后的工作做好。二省自己的工作有否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今工作的成败与否、得失如何,“三个代表”便是检验的标准、衡量的尺度。凡符合“三个代表”者均为我辈努力之方向,反之则失之差池矣。三省工作思路是否时刻想着群众。儒家孔子提倡仁爱与公正。仁爱就是对百姓的爱护,公正意味着公平地对待所有的事情。仁爱是由内而外的,公正则是对外的。没有仁爱的公正是没有人性的,而没有公正的仁爱则是软弱的。仁爱意在使所有人意识到人性本善,应该好好地做人。公正意在公事公办、无私无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而得到人们的信任和社会的和谐,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四省工作方法是否符合党性原则。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社会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社会财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面对复杂多样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各种诱惑纷至沓来,我们能不能经受得住党性考验,保持共产党员之本色?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犹如大浪淘沙,坚成岩石软成沙,欲为中流砥柱勿忘保我本色。
其四,坚持慎独。这既是一种很高的道德修养境界,又是一种重要的修身方法。何为“慎独”?“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便是独处,独自行事,即在法律和道德舆论无法触及的地方独自行事。“慎独”就是在外界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坚持远大之理想、崇高之信念,自觉按照道德规范行事,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自觉避免“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慎独”是一种有相当难度和高度的道德修养方法,但也正是这种修养方法,才使修养者表里如
一、言行一致。那么如何“慎独”?一慎权力增大地位提高时。官位乃人民所设,官职乃人民所给。因此作为公务员,就要为民做事。“我们共产党人,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当大官,要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为人民谋利益上。”所谓公务员,既是做公事之人,更是一种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公务员承担天下兴亡之责,那是党所赋予之天责,更是社会发展之使然。二慎工作之余无人监督时。从如今一些贪官腐败案件看,百分之八十的人是在八小时外犯了错误。那些人抱着侥幸心理,不料“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因此八小时之外也要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公民,更是承担了一定领导职务的公民,要好自为之。三慎家属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有所要求时。只要是领导干部,当家人及身边工作人员有所需求时,就会有许多人出于不同的目的为你解决困难,这其中,虽有与人为善者,但也不乏拍马奉承心怀鬼胎者。如果我们不明事理,不辨是非,包容笑纳,多多益善,那么就会自掘坟墓,愧对父老。
学会做人,学会做学问,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是要见真功夫的。何谓做人,爱国爱家爱校,这远远不够。或许我们还要爱自己,爱屋及乌,爱自己就是爱周围的一切,怀一颗至善至美之心,怀一颗感恩之心,感恩自己、家人、师长、同学,感恩所有。
先学会做人,才有资格做学问,如若一人学富五车,但人品太差,想必这样的人,步入社会,也不会给社会带去一丝好处,哦不,这家伙肯定会危害社会,他的智慧、才华,都会与学习这个初衷相违背。
师者要有师德,医者要有医德,列此二志,均因其怀有各自之德,老师、医者,学问肯定够专业,否则不可能不如工作岗位,接下来,就看他们的德了。刚才说过心怀感恩之心,曾经老师的培育,如今同事的帮助,学生、患者们的信任,这不都是该感恩的`吗?不妨来说说医生,我也想做一名医生,但好多人嫌脏、苦、累,但我爱这个职业的崇高,但却有医者不称职,不该继续留在这里了。
有一位医生,毕业于著名医科大学,专业水平没的说,顺利的进入了一所大型三甲医院,可他却天天盼着来病人,多做手术,好拿红包,多项工资。另一位医生,从一所普通医科大学毕业,几经周折,才勉强进了这所医院,他却和刚才那位想的完全相反,他天天盼着自己能够失业。
中医有句古话说:“但愿人间无疾苦,何妨架上药生尘。”
医德高尚的医生,是希望自己事业的,只有医生失业了,世间才远离病痛,这不是后一位医生的高尚之处吗?结果可想而知,第一为医生后来被开除,第二位,一步步,接管这家医院,当上了院长。
第一位学问不够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可惜他输在了做人上,输在了医德上,做人,是先于做学问的。
会做人,自然也会做学问,前提是你真正学会做人,而不是做给别人看,比如有人活了一辈子,却做了一辈子别人,不少人的成功,不在于其学问多高,而在于他的人品,他有号召世界的一切来帮助他的力量,如若会做人,做学问时自会有人相助,也许,功到自然成。
基于时代背景的思考。时代背景是青少年成才的环境。作者紧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脉搏, 运用大量鲜活的实例, 生动地说明当代青少年是一个时代环境塑造的群体, 时代环境深深影响着青少年。当前, 许多青少年“吃的是薯片, 用的是芯片, 看的是大片”, “一只鸡, 吃的是肯德基;一只鼠, 玩的是米老鼠;一颗芯, 用的是高科技电脑的芯片”。时代背景对青少年成长成才提出了新要求, 在国际化背景下, 需要开放意识, 需要世界眼光和民族精神的统一;在信息化条件下, 需要信息获取和判断、整合能力的统一;在市场化条件下, 需要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诚信意识的统一。时代要求青少年增强道德意识, 树立社会责任, 培养团队精神, 健全完善人格。
学会做人之道的思考。学会做人是青少年成才的灵魂。人生第一位的问题是学会做人。作者提出, 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 学习知识是掌握社会生存手段, 前者的学习是根本性的, 后者的学习是工具性的。要成才, 先成人;不成人, 宁无才。有德无才要误事, 有才无德要坏事。成小事靠业务本领, 成大事靠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做人、做事、做学问都是相通的, 做人为本。人品第一, 学问第二;文品第一, 文章第二。做事总会有成败, 做学问总会有水平高低, 但做人应当经得起实践检验。青少年应坚持以学会
发展创造个性的思考。保持个性是青少年成才的规律。作者认为, 没有个性, 就没有创造性, 就没有人才。个性是人的天赋, 表现为兴趣、爱好、特长。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每个人的天赋潜质各不相同。个体千差万别, 个性发展就是使每个青少年的天赋都得到充分发挥。青少年要培养创造力、想象力、洞察力, 在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的过程中, 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 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保持个性、彰显本色, 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的有机结合, 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运用典型案例的思考。该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少年, 记录了青少年身边的故事, 回答其精神迷茫, 直面其情感困惑, 展现了对生命个体的人文关注;探讨责任意识、使命意识, 抒发对青少年时代责任的担当。全书共18讲, 每讲都有观点、有分析、有案例, 注重生活化、通俗化、口语化, 可读性强;让典型案例说话, 让鲜活事实说话, 让青少年的切身感受说话;情通理顺, 入情入理,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运用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 析事明理, 娓娓道来, 使道理深刻而不苍白、生动而不呆板、亲切而不生硬。
(作者系山东画报出版社副社长)
责编:赵东
《做人做事做学问》经典选读
学习是前进的基础。青少年时代是学习的黄金时期, 这个时期精力最充沛、时间最宽裕、思维最活跃, 因此, 最有条件也最应当集中精力投入学习。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热爱点燃激情, 热爱催生奋进, 热爱是人生智慧不竭的源泉。热爱根植于理想信念, 当代青少年成长要把民族命运、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系于双肩, 用大热爱去成就大事业;热爱更意味着艰辛付出, 要耐住清贫、守住寂寞, 乐于奉献、勤于耕耘;要从热爱中汲取力量, 从热爱中增添信心, 从热爱中成就理想。
追求是生命的支点。有积极的眼光, 才能发现快乐。心态决定状态, 有良好的心态, 才能拥有快乐。凡事合理定位, 作出正确的选择, 才能创造快乐。
历练是成长的阶石。要积极适应就业形势和就业方式的变化, 转变就业观念, 放宽择业范围, 勇敢走向社会, 勇于面对挑战, 敢于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去闯荡历练、赢得机会、实现自身价值。
——《成长篇》 (开篇语)
做人之道是一门大学问, 有许多经典, 有许多楷模, 我们的先哲制定了一套循序渐进的做人标准。
第一步, 做好人和善人, 不要做坏人和恶人。
第二步, 做君子, 不做小人。就是做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第三步, 做志士仁人。就是做志向远大、胸怀天下、任重道远、意志坚强的人, 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英雄模范人物。
第四步, 做圣人贤人。就是做大智慧、大义大勇、造福天下、流芳千古的伟大人物。
——《第一讲做人立身之本》
什么是人格?人格是人的社会性的外在表现, 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成熟起来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
一个人的形象, 主要有三个要素, 第一是知识, 第二是能力, 第三是人格, 这三者有机结合, 才能成就一个完整美好的形象。首先, 必须有知识, 有理论, 这是一个基础。其次, 必须有能力、会实践, 不是一个书呆子, 会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能解决实际问题, 能为社会办成事情、为群众办成事情。最后, 要有健全的人格。没有人格, 只有前两个方面不行。人格就是人的品德、修养, 体现在各个方面, 对事业、对朋友、对社会的责任, 讲礼貌、讲诚信、讲公德、有爱心, 这都是人格修养的体现。
——《第三讲健全完善人格》
什么是以人为本?简单说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 以人为本是对人主体地位作用的肯定和尊重;第二句话, 以人为本是一种思维方式, 要求我们工作不仅要符合规律, 而且要符合人性发展的要求, 实行人性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第三句话, 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 尊重人、理解人、为了人、开发人、解放人、提高人。
以人为本要以人为中心, 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 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 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 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 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
——《第四讲树立人本理念》
社会责任感是个人对自己所应履行的各种义务及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自我意识, 是对社会责任的一种觉悟。它不仅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的一种基本要求, 是和谐社会中每一个社会个体必备的基本素质, 也是一个人健康社会化和科学融入社会的重要内容及必备条件。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有利于青少年学生从道德人格、能力发展、政治修养等方面促进自我完善与成才。
为他人负责, 为集体负责, 为社会负责, 是文明社会公民的必修课程, 尤其对青少年而言, 具备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
——《第五讲担当社会责任》
何谓诚信?诚是诚实, 真实而不虚伪;信是信用, 守诺而不违约。诚信之德在中华民族道德发展过程中源远流长, “千金一诺”“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之类的美谈佳话, 为我们树立了诚实守信的榜样。
一个诚信的人是敢于面对自我真实面目的人。这样的人能全面客观地审视自我, 既不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也不妄自菲薄、自我贬低。一个诚信的人还是一个以诚待人的人。这样的人能够赢得他人的尊敬和信赖,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六讲培养诚信品质》
情商的含义不外乎两个层次, 一个是怎样认识自己、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 另一个是如何看待别人、理解别人和对待别人, 并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
情商高的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 友好地对待自己, 理智地控制自己, 进而稳妥地把握所遇到的一切机会;二是能够客观地看待别人, 豁达地理解别人, 公正地对待别人, 还能够和谐地与别人往来相处, 得到别人的支持。
人与人相处共事, 要协调好彼此的关系, 靠的主要是情商而非智商。想到或想不到, 反映的是人的智商。做或不做, 体现的则是人的情商。这就是要取得成功为什么情商比智商重要的根本原因。
——《第九讲努力开发情商》
保持健康心态, 要切实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 要正确对待人生。人生有无数选择, 怎样才算有智慧的选择?从内心出发, 向人生更远的方向看去, 而不是被眼前的喧嚣所迷惑, 被社会的浮躁所诱惑。人活着要有意义、有价值, 要做到三有:人活着要有主见, 不人云亦云;人活着要有追求, 不混日度年;人活着要有质量, 不好高骛远。
第二, 要塑造真正健康的自我形象。真正健康的自我形象不是取悦他人, 也不是追随时尚潮流, 而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内在, 知道自己的目标, 清楚自己的价值, 发现自己的力量和才能, 懂得如何接受、控制自己的缺点。
第三, 要保持道德健康。道德是人类有利于个体、群体和全人类以及环境的现在和将来的规范的总和。道德健康的标准是:健康者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具有辨别真伪、善恶、美丑、荣辱的能力, 能按照社会行为的规范准则来约束及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第四, 要有良好的自我观念。良好的自我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自爱, 要接纳自己, 要爱自己;自救, 面临困难, 一定要千方百计自救, 千方百计改变;自信, 要培养自信, 别人才会相信你;自知, 就是要有自知之明。
——读《论语》一点体会
民航文化传播网 马玉堂
近日研读《论语》,深深领悟孔子的智慧和儒家思想的深刻内涵,体会其成为中华主流文化的木之本、水之源、心之魂的根源。特别是对孔子关于“先做人,后做学问,再做事”相关语录感触颇深。
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做人要孝顺父母,要恭敬师长,要诚实可信,要博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做到了这些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知识。很显然孔子把人的品德放在了第一位,一个人只有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懂得“孝、忠、信”的人,再去学习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为社会做贡献。《左传》中也曾提到:“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立德”是指做人,“立功”是指做事,“立言”是做学问。同样也论述这样的一个道理,即做人最为重要,然后才是做事做学问。近日,胡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中指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这与孔子的“先做人,后做学问”的思想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党的宗旨不变、党的纲领实现。曾参观蒙牛生产车间,蒙牛创始人牛根生倡导的“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的企业文化,更是道出了一个成功企业的用人标准。一个人不孝敬自己的父母,何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尊重自己的师长,就更不可能虚心求教;不诚实,绝没有信誉可言,更谈不上敬业,甚至为事业献身。“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有德之人是君子,无德之人是小人,亲君子,疏小人,事业成。
讲“先做人”,并不是说“做学问”不重要。打下了做人的根基,学习文化知识才能够学有所思、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知识的国之栋梁,这就为“再做事”奠定的坚实的基础。
“再做事”当然是指做好事,做对人民有益的事,并努力做出成绩。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指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党的90年历程中,的确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身边事可以验证这一点,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和体现。
孔子曰:“君使以礼,事君以忠。”这里的“忠”是诚信、忠诚之意。做事“忠”首先要爱国。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民族的荣誉大于生命;做事“忠”其次要爱党。要为党的事业奋斗,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上级指示要求,履行自己职责,做好本职工作,实现持续安全发展,这就是爱党的具体表现;做事 “忠”第三要敬业。“即来之,则安之”,自己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成为本专业的行家里手。人“事”做好了,家之兴;家“事”做好了,国之安;国“事”做好了,民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