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行业发展进程(共8篇)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卫生和医疗两部分,但是由于历史上一直没有明确的区分,所以二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回顾,而医院改革则作为本部分的主要线索。按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特点,结合医疗改革的实际进展情况,现将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划分为五个阶段,并逐一分析每一阶段改革的背景原因,具体措施及改革成果。
第一阶段 1978~1984年
背景原因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政府坚持了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结合等一系列正确方针路线,建立了完善的农村和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并取得了显著成就。据统计,中国人均期望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提高到1981年的67.8岁,新生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降低到1981年37.6‰,孕妇死亡率大幅度降低。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卫生事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国家在经济上濒于崩溃,财政基础薄弱,卫生费用紧缺;医疗卫生队伍青黄不接,领导水平、技术水平、工作效率都十分低下,从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期间虽然做出过一些努力,但是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很多医疗机构硬件设施落后,医生护士比例失调,护理人员不足,专家、学者、专业人员知识老化;许多地方疾病多发,卫生状况差。与此同时卫生系统长期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控制,导致我们不得不思考新的路径进行恢复性的改革的孕育。1978年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拉开了中国30年改革的序幕,一方面为医改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不断为卫生事业提出新的要求。具体措施
本阶段的改革主要针对十年浩劫对卫生系统的严重损害进行调整、建设;同时,也包括培养相关人员业务技术,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等内容。
1979年,当时的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在接受采访时提出“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提出“卫生工作重点转移到医疗卫生现代化建设上,建设全国三分之一重点县”。同年,卫生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接着又开展了“五定一奖”和对医院“定额补助、经济核算、考核奖惩”的办法,并展开了试点。传统医院管理的弊端在这一阶段逐步显露出来,随后加强医院管理的政策相继出台。1981年3月,卫生部下发了《医院经济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的意见》,开始扭转卫生机构不善于经营核算的局面。在此基础上,1982年卫生部颁布《全国医院工作条例》,以行政法规形式明确了对医院相关工作要求。
在加强对医院管理的同时,也开辟了医疗主体多元化的先河。1980年,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得到国务院批准,这为转变国有、集体医疗机构一统天下,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医疗服务机构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对医疗资源投入的不足,促使国有医院的改革更加顺利地进行。改革成果
本阶段是恢复与改革之间的过渡时期,1980年之前基本上进行恢复性质的建设工作,1980年之后当建设全面展开使更多的弊端显露出来,重点开始向改革转移,其中主要的是医疗机构内部的一些调整。但是这些调整都只是管理上的修修补补,并没有涉及体制上的变革。所以说这个阶段只是医改的孕育期。
第二阶段 1985~1992年
背景原因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这一时期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加强经济管理到经济体制、科技、教育、政治体制等各个领域全面展开。这为1985年中国医改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具体措施
1985年可谓是医改元年,在这一年我国正式启动医改,核心思想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标志医改启动的事件主要有两个:一是1985年1月召开的全国卫生局厅长会议,贯彻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部署全面开展城市卫生改革工作;二是同年4月,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国发〔1985〕62号文),62号文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由此拉开了医疗机构转型的序幕。
1989年国务院批转了《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发[1989]10号文),文件提出五点:第一,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第二,开展有偿业余服务;第三,进一步调整医疗卫生服务收费标准;第四,卫生预防保健单位开展有偿服务;第五,卫生事业单位实行“以副补主”、“以工助医”。其中特别强调“给予卫生产业企业三年免税政策,积极发展卫生产业”。这个文件进一步提出通过市场化来调动企业和相关人员积极性,从而拓宽卫生事业发展的道路。
1988年11月,国务院发布卫生部“三定”方案(即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这一方案确定了卫生部的基本职能,要求对直属企事业单位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1989年11月,卫生部正式颁发实行医院分级管理的通知和办法。医院按照任务和功能的不同被划分为三级十等,这一办法能更客观地反映医院的实际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医院在政府的控制下展开有序的合作和竞争。
1991年,全国人大第七次会议提出了新时期卫生工作的方针:“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中西医并重,为人民健康服务,同时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这可以看作是对这一阶段卫生政策的高度总结。改革成果
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关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方面的问题,政府的主导思想在于“给政策不给钱”。伴随着各个领域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卫生领域不可避免地受到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政府直接投入逐步减少,市场化逐步进入到医疗机构。但是总的来说虽然涉及体制问题,但是本阶段的改革更多是模仿了其他领域的改革,对卫生事业发展自身特性了解和认识不足,此时改革处在初级阶段。
第三阶段 1992~2000年
背景原因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后,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浪潮。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指出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在卫生医疗领域,继续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医疗卫生体制。具体措施
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几点意见》,卫生部贯彻文件提出的“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的精神,卫生部门工作会议中要求医院要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这项卫生政策刺激了医院创收,弥补收入不足,同时,也影响了医疗机构公益性的发挥,酿成“看病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后患。
针对医院注重效益而忽视公益性的倾向,卫生部门内部也展开了一系列争论。争论集中爆发于1993年5月召开的全国医政工作会议上,时任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明确表示反对市场化,要求多顾及医疗的大众属性和起码的社会公平。从此以后,医改领域内的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的争论几乎就没有停止过,而且逐步成为一个焦点问题而被社会各界所讨论。199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此次会议为下一步卫生改革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卫生工作的奋斗目标和指导思想。提出了推进卫生改革的总要求,在医疗领域主要有改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卫生管理体制、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等。这些指导思想成为这一轮改革的基调和依据。
在医疗机构管理方面,1993年9月卫生部发出了《关于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通知》要求医务人员提高医疗质量意识。1994年2月国务院发布《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国务院179号令),对医疗机构的规划布局和设置审批、登记、执业、监督管理以及相关法律责任进行了规定,将医疗机构执业管理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改革成果
这个阶段仍是在改革探索中,伴随着医疗机构市场化的是与非的争议,各项探索性改革仍在进行。总体来看,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改革,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有待下一阶段解决。
第四阶段 2000~2005年
背景原因
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演进,政府卫生投入绝对额逐年增多,但是政府投入占总的卫生费用的比重却在下降,政府的投入不足,再加上卫生政策失当,在2000年之前就有一些地方开始公开拍卖、出售乡镇卫生院和地方的国有医院。此阶段存在的社会问题,尤其是看病问题突出。2003年SARS事件又是对卫生体系的一次严峻的考验,这一事件直接暴露出了公共卫生领域的问题,促使人们反思现行卫生政策,客观上影响和推动了卫生体制的改革。具体措施
作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总体文件,国务院办公厅于2000年2月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卫生部等8部委《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之后陆续出台了13个配套政策。在这些配套文件出台后,国家和地方才有了一些改革举措。2000年3月,宿迁公开拍卖卫生院,拉开了医院产权改革的序幕,共有一百多家公立医院被拍卖,实现了政府资本的退出。2001年无锡市政府批转《关于市属医院实行医疗服务资产经营委托管理目标责任的意见(试行)的通知》提出了托管制的构想;2002年年初《上海市市级卫生事业单位投融资改革方案》出台,这也是产权化改革的探索;有关部门在地方进行“医药分开”的试点,按照“医药分家”的模式将药房从医院中剥离,但未获得重大进展。改革成果
本阶段其实是各种趋势交叉最多的一个时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化在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同时也显露出了一些弊端,尤其是非典暴发以后,市场主导和政府主导的争论也逐渐深入,这为下一个阶段的到来埋下了伏笔。本阶段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受到重视,医院产权改革是本阶段最为明晰的脉络。从中央文件的印发到地方政府的尝试,改革的领域和层次在不断提高的同时,操作的方法和手段也日益纯熟。
第五阶段 2005年至今
背景原因
“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虽然早就存在,但是这一阶段在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背景下表现得尤为突出。随着市场化和产权改革的不断深入,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逐渐淡化,追求经济利益导向在卫生医疗领域蔓延开来。医疗体制改革迫切需要注入新的理念和活力。卫生部内部关于市场化的争论一直都存在,但是从2005年我们开始深入反思的同时,这种争论开始公开化。其中标志性事件是7月28日《中国青年报》刊出的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负责的最新医改研究报告,通过对历年医改的总结反思,报告认为: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这种结论主要建立在市场主导和政府主导争论基础之上,而正是因为这份报告让2005年成为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的起点。具体措施
2005年,产权改革依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2月国资管理公司开始托管民营医院改革新模式在上海产生,但是产权改革并不是本阶段的主要内容。本阶段除了对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质的关注,还注重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管理。2005年被确定为医院管理年,此活动对于促进医院端正办院方向,牢记服务宗旨,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规范医疗行为,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发挥了重要作用。11月卫生部发布了《医院管理评价指南》,细化了医院的评价指标。2006年,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要在全国继续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2007年4月卫生部等七部委下发《关于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的意见》,《意见》为推进医疗机构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解决医疗机构执业环境面临的问题作出了贡献。2006年9月,成立了由11个有关部委组成的医改协调小组,国家发改委主任和卫生部部长共同出任组长,新一轮的医改正式启动。
2009年,国务院公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摈弃了此前改革过度市场化的做法,承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这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这就意味着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成为人民基本权利的一部分。《意见》明确指出,过去商业化的医改方向导致公众个体的卫生支出大幅增长,城乡和区域医疗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实现向民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意见》中不少亮点也让民众看到实惠。例如首次实现医保全覆盖,国家将把关闭、破产企业和困难企业职工、大学生、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城镇职工或居民医保范围。除此以外,还有建立基本药物目录、健康档案等。新医改方案11大亮点 亮点1 医疗救助覆盖困难家庭
《意见》提出,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将覆盖所有困难家庭,对其参保及难以负担的医疗费用提供补助。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起共同组成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困难人群。
亮点2 学生农民三年内享医保
医保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将有一个大提升,医保将覆盖中国90%人口。也就是说,除了城镇职工外,农民、在异地打工的农民工、学生、下岗工人等现没享受到医保的人员将在3年内享受医保。
《意见》还提到,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医保报销比例将加大。亮点3 部分医疗服务政府埋单 公共医疗服务有望政府埋单,一些通过故意开高价药等“非正常方式”获取的创收,导致百姓“看病贵”的行为有望杜绝。
《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新模式。届时,一些公共卫生服务和某些基本医疗服务,都由政府全额或部分埋单,减轻公立医院负担。
亮点4 老百姓有望用上低价药
《意见》里提到了大家都很关注的药价问题,以及用药报销的问题,这两大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基本药品目录和扩大医保受惠人群比例来实现。比如,在原有的基本药物目录基础上,再增加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另外,普通型儿童白血病药物、主要的抗肿瘤药也纳入到了基本目录。亮点5 疾控倾斜妇幼慢性病患
《意见》指出,从今年开始,国家“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其中,可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
另外,《意见》提到的受惠人群不仅只有婴幼儿,国家将免费给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等服务。
亮点6 大医院人挤人有望缓解
《意见》推行“双向转诊”,大医院对挂钩的社区中心输送、预约的患者都开通了“绿色通道”,以缓解群众耗费大量时间看病挂号的不满。另外,住院病人在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之间有序流动,等待床位的时间将有望缩短。亮点7 医师多点执业首次探索
《意见》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的举措,旨在让专家教授“流动”起来,不再只供职于大医院。他们可以去帮扶社区,或到别的医院挂职,免得患者为某个著名的专家东奔西跑。亮点8 基层医院都有全科医生 不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每次发烧都不放心到小诊所看病,就因为不少地方的社区医疗机构缺少“全科医生”。
《意见》提到:“我国将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而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机构是重点加强对象。届时,更多优秀的医生将被吸引到农村、城市社区和中西部地区服务患者。
亮点9 医生分级收费体现价值
一个医生从主治医生晋升到主任、专家,甚至更高层,他的每一步医术提升都来之不易。《意见》指出,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和医生提供的服务,实行分级定价。这种做法可实现医生的价值,提高积极性。
亮点10 以技养医取消药品加成
一直以来我国医疗服务费偏低,为维持生存,医院和医生将手伸向了“药片”,导致药费居高不下。
《意见》明确,通过设立药事服务费等多种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同时采取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等措施弥补医生、公立医院收入上的缺失,最终从“以药养医”逐步转向“以技养医”。亮点11 政府加大投入为民减负
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等将是政府投入重点,为居民看病的医药费减负。
《意见》强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要增加对卫生的投入,使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有效减轻。新增政府卫生投入重点用于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改革成果
据了解, 该院作为大理州最早获评的三甲医院,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起步较早。为响应国家“十二五”规划所提倡的节能减排要求, 医院对自身的医疗系统基础架构进行了虚拟化改造, 但虚拟化进程中的新威胁和新挑战却需要及时发现和解决。除了防毒风暴之外, 医院信息中心还发现了更多传统防护系统无法与虚拟化相适应的监控“盲点”。传统的防病毒软件已经不再适用医院的需求。为此, 该院开始广泛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 并最终选定了目前业界与VMware兼容度最佳的安全产品———趋势科技Deep Security。
Deep Security能够利用VMware发布的VMwarev Shield End Point安全接口或在最新的NSX架构上, 为VMware ESXi平台上提供无代理防护方案。通过直接在ESXi上部署专用安全虚拟机 (DSVA) , 有效解决了用户之前遇到的各种问题。经过测试, Deep Security有效解决了“AV Storm”及“虚拟网络内部攻击”等虚拟化环境的安全问题。而趋势科技也利用其特有的无代理防毒技术, 解决了防毒风暴及虚拟网络内部攻击等虚拟化环境的安全问题。其中包括:Deep Security的无代理杀毒技术解决了ESXi环境下的防毒风暴问题, Deep Security进行杀毒时, 所占资源只是传统方案的10%;通过Deep Security的无代理防毒技术, 能够在ESXi底层即可对虚拟化环境的病毒进行查杀, 解决了传统方案不能监测虚拟网络内部风险的致命问题。
[关键词]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制度完善
农民工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使其在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中处于明显弱势地位,他们不仅就业不稳定、劳动强度大而且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落后。随着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民工“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更加突出,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对接问题也成为当前中国社会保障的发展所需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医疗保障对接的主要问题
1.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的制度立法层次过低
自进入20世纪的9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加强建设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对于建设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却因为低水平的农村收入和飞速上涨的医疗价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长期止步不前。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诞生了农民工这一被视为“边缘人”的特殊群体。农民工作为中国经济的坚实基础,为中国城市化进程做出巨大贡献,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尤其是医疗保障却一直处于真空地带。直到近年来,国家开始加大重视农民工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国务院及其部委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如2006年国务院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关于开展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专项扩面行动的通知》,2013年国家计生委出台的《关于做好201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以及2014年出台的《关于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等等一系列政策。为落实上述通知,地方的一些政府也相应出台了具体的办法,例如江苏省2006年开始施行的《关于认真做好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意见》、2008年天津市施行的《天津市农民工参加医疗工伤综合保险办法》,2011年浙江省温州市施行的《温州市区农民工医疗保险方法》,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深圳市出台《深圳市社会医疗保险办法》规定了农民工与深圳户籍职工享受同等条件的医保等,国务院出台的政策以及地方政府的办法极大促进了农民工医疗保障的进一步发展,然而距离全国统一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的目标依然很是遥远。而且现有的政策、办法上下不统一,各区域的政策也没有实现协调。所以樊小钢认为,我国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最大障碍并不在于城乡分立的二元户籍制度,而根源于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自身发展落后2。医疗保障制度与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可谓息息相关,是每一位公民依宪法享有的基本人权,国家应以法律文件的形式做出规定并通过法律等途径保证其实施。显然我国农民工医疗保障立法目前处于严重滞后状态,立法层次过低,仍然缺乏一部体系完整、内容全面、覆盖社会全体公民的社会医疗保障法律3。关于农民工医保的现有法律保障仅仅停留在中央政府发布的一些意见和决定,如2003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2013年出台的《关于做好201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等等此类意见和决定,都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仍然缺少一部全面调整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医疗保障对接的法律或法规。前面提到的意见和决定都是充斥着强烈行政管理色彩的由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政策性文件,总之,当前我国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的制度立法层次过低,且缺乏相应的有效监督机制。
2.农民工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时的接收程序混乱
首先,由于我国采用的是以户籍为分类标准的二元医疗保障体系,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分别实行城镇居民(或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方面,农民工务工地点虽然在城镇,但是受户籍限制,无法享受城镇市民的各种医疗保障的待遇,另一方面,新型农村医疗合作要求参保者回原户籍地接受治疗才能报销。这种二元体系导致农民工要么掏路费赶回老家看病,要么自掏医药费就近治疗,无论作何选择,都无疑加重农民工的经济负担。因此,大量的农民工不愿参加新农合。但是,用工单位为追逐利益最大化,不愿为农民工缴纳城镇职工医保的保费,加上农民工认识到自己就业不稳定,常在城市与农村流动,即使办理城镇职工医保,也会因为保险账户不能跟着自己一起转移而放弃参加城镇职工医保。
其次,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生活水平、人口结构等存在很大差异,各地方政府制定的农民工医疗保障政策在参保方式、缴费比例、账户管理、费用支付等方面也各有不同4。而农民工的就业具有形式多样、时间不确定、收入不稳定、流动频繁性等特征,同时各地政策的互不协调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民工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时接收程序的混乱。
3.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中各方责任不明确
首先,农民工自身参保意愿不强,主要原因在于:(1)农民工作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群体,他们的工资收入微薄,生活过得俭朴,不是生重病都不愿去医院治疗或者因为经济能力支付不起昂贵的医药费,而不得不硬撑着,当然也就不愿为此缴纳医保费用;(2)政府相关部门对农民工医疗保障政策的宣传不到位,部分农民工因缺少信息来源,缺乏对国家医疗制度的理性认识,从而对报销产生怀疑甚至抵触情绪;而想参加医疗保险的部分农民工,因不了解办理医保的具体程序和有关条件而被排斥在医疗保险的大门之外。
其次,政府在农民工医疗保障對接中的主导责任不明确。从法理学的角度而言,一切法律责任的前提是一定的法律义务的存在5。由于医疗保障是社会公共服务,对稳定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当发挥其在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制度中积极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政府的参与和支持是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制度的根本和前提,国家理所应当承担起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的主要责任。然而, 在目前的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医疗保障对接制度中,政府并没有真正实现其主导作用的发挥,不仅政策上支持不够、资金投入上不足,而且信息公开不充分,缺乏对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制度的有效监督。
nlc202309021120
最后,用工单位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惜牺牲农民工利益,想尽办法逃避为农民工投保医疗保险的责任。为职工办理医疗保险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我国劳动法等规范性法律文件都明文规定,城镇用人单位包括国有企业单位、国有事业单位、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以及其他城镇企业,用人单位应该为与之订立劳动关系、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办理基本医疗保险。在各个省市地方也有相应的规定,例如北京市出台的《北京市外地农民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作为劳动力市场的强方用人企业在与外来务工的弱方农民工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当为其办理基本医疗保险。但是,仍有不少的用人单位尤其是私营性质的个体企业,利用自己在劳动力市场的主动优势,拒绝为农民工投保医疗保险。
二、提升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的制度立法层次
1.国家出台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制度的基本法律法规
为了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国家应在制度设计上把农民工医疗保障纳人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之中,通过立法规定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制度。包括医疗保障对接的内容、范围、程序和适用对象、医疗保险的类型、医疗保险费的筹资途径、个人医疗保险帐户的转移、医疗保障对接的监督、医疗保障对接的服务以及政府、单位和个人的在医疗保障对接过程中的承担的法律责任等,为农民工参加各类医疗保险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国家可以通过出台基本法律法规,例如制定《医疗保险法》、《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法》《农民工医疗保障法》等一系列基本法律,在立法层面实现利益的统一分配和制度的相互协调,克服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提高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的制度立法层次,在法律上弥补农民工医疗保障的真空地带,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从而逐步实现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统筹发展。
2.地方制定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制度的详细实施办法
在没有医疗保障对接制度的基本法律规定的前提下,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以及政府也可以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农民工经济承受能力,对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对接制度先行制定具体的试行办法。主要内容包括:规定城乡统筹、全民覆盖、自愿选择、相互协调、属地管理等基本原则;规定包括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医疗保险类型;规定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本辖区的基本医疗保障工作的职责;规定符合参保条件的用人单位和个人在一定期限内到社保经办机构办理参保手续;规定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办法及医保账户管理和流动;规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对接政策和程序;规定缴费年限、统筹基金承担以及责任追究等。
3.健全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的监督机制
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制度对于实现医疗服务体系正常运行和满足农民工基本健康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这项制度本身十分复杂,牵涉多方利益主体。当然,凡涉及权力、公共财产的管理与运用,必须有监督机制的存在,否则容易滋生腐败现象,因此必须对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制度的运行进行严格的监督使其在阳光下发展。尽管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的监督内容复杂,监督手段也多种多样,但在各种监督手段中,我觉得健全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的监督机制的重心应放在发展参保农民工的监督,让农民工自己对保险管理机构、医疗机构实施监督6。因此,政府及其相关管理机构应该把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的实施情况和管理事务及时公布于眾,以便于农民工参与监督,实现农民工参保知情权和信息权的保护。目前,很多地方都建立了统筹城乡医疗保障的网站,但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网络覆盖率还很低,农民工上网率也低,而且农民工文化水平低,对网络接触少,所以网络监督的方式目前并不适合大部分农民工参与监督医疗保障对接的实际情况。因此,为了加强对管理机构的监督,我们应采取适合当前我国农民工的方式。如事务公开栏、举报电话、投诉接待站等农民工较为熟悉和信赖的方式,管理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应通过这些方式将工作情况公开化,定期报告医疗保障运行中各项事务的具体情况,以方便农民工对他们的监督。当然,除健全参保农民工的直接监督外,还要发挥其他监督机构的积极作用。例如,人大作为最高层次的监督机关,应积极组织成立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并保证其成员中有相当比例的农民工代表;审计部门应该把农民工医疗保障基金列入省级专项审计的范围。
三、细化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的内容和程序
1.规定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医疗保障对接的具体内容
第一,要增加政府对农民工医疗保障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根据《社会保险法》的规定,绝大多数农民工都应当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然而在三类基本医疗保险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缴费比例和缴费基数是最高的。目前,我国农民工工资收入微薄,而农民工的工作单位多是在劳动密集型企业,这类企业的利润与用工成本紧密联系,如果企业的用工成本太高,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自然就会减少,最终损害的也是农民工的切身利益。社会保障作为公共服务产品,必须保证政府对农民工医疗保障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从而减轻农民工和用人单位的医疗保险缴费压力7。
第二,逐步提高统筹层次,最终实现城乡统筹。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处于弱势低位的农民工群体的医疗保障水平,最终实现农民工缴费比例较低,但依然享受与城镇居民基本相同的社会医疗保险待遇,从而实现社会的实质公平。《社会保险法》的立法宗旨在于实现人权至上,维护公民基本人权,逐步实现全社会的实质公平,禁止公民因身份、职业、地区的不同而导致社会保障待遇差距悬殊,但现实中尚未建立起体现资源共享的机制8,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明显落后,为实现农民工权益保障,彻底消除城乡二元化社会保障体制带来的巨大差距,应该逐步提高统筹层次,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同时缩小医疗保障待遇也有利于缩小贫富的两极分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第三,加强农民工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的建设。农民工作为一个低收入群体,最在意的莫过于医疗费用的高低,医疗费用过高与农民工工资水平过低的矛盾直接影响到农民工的参保比例。为解决这一问题,深圳市根据《社会保险法》第三十一条的内容9,规定政府加大对农民工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以及资金投入,并为农民工医疗保险购买医疗服务,并。通过逐步建立与农民工利益相关的定点医疗服务机构,有效控制了医疗费用,引导了基金的流向,也减轻了用人单位和个人的缴费压力。
nlc202309021120
第四,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异地就医机制。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普遍属于原籍统筹,因此参保农民要回到原户籍地才能报销,这对于那些常年在外的农民工来说,显然极其麻烦,所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异地就医机制也是势在必行。然而,就医的医疗价格可能与原户籍所在地医院的医疗价格不同,这种情况下,达到统一报销标准实属困难,这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可供选择的定点医院的范围。因而构建异地就医结算机制也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得比较好的地区有深圳等外来务工人员城市,例如,2014年深圳市出台《深圳市社会医疗保险办法》规定了农民工与深圳户籍职工享受同等条件的医保等。目前大部分城市都通过推广参保人员就医“一卡通”,允许参保者在统筹区域内自由选择就医机构。
2.明确农民工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时的接收程序
实践中,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各异,具体政策和细化制度呈现很大区别,加上配套措施的不完善,致使农民工医疗保险转移接续水平依然处于滞后状态,特别是在不同统筹区域之间的转移手续尤为繁杂。因此,在解决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的医保关系转移的同时,还要解决跨统筹区域流动时的手续问题。具体说来,将农民工现行的大病医疗保险转续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时,可考虑将其之前连续投保的时间折算为城镇医疗保险的缴费年限;同时针对农民工就业不稳定、经常流动的特点,可建立相应的账户中断与复效制度:非个人原因(如失业、岗位变换等)出现保费中断而未缴的农民工,可先保留其医保关系一段时间,等到其补缴保险费后再办理医保关系的接续或转移;实现医疗信息的一体化联网,并设立个人账户,发放具有产权性质的“医疗保障卡”,流动后只需凭身份证等进行登记,就可调转信息,从而逐步实现农民工个人账户可以跨地区接续或转移使用10。
3.保障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医疗保障对接的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出台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管理与监督,必须借助先进的科学的信息化手段,加大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使信息公开透明,加强计算机网络化管理,逐步实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完善,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11。而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制度牵涉到多方利益主体,关系到资金统筹和利益分享,尤其是社会保障的真正落实。该制度的完善关系到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实现医疗保障对接的信息公开,克服局部地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目前网络信息统一管理制度下,兼容各区域的医保信息,有利于农民工及时了解相关医疗保障对接的政策和信息。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将工作状态和进展情况及时公开,通过定期的报告呈现医疗保障运行中基金的实际状况,以方便农民工对其进行监督。
四、明确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中的各方责任
1.强化农民工的参保意识
农民工由于收入水平低下以及对医疗保障对接制度的不了解不信任而参保意愿不强,所以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帮助其了解有关医疗保障对接的政府政策和法律制度,使其有意识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履行自身的法定责任。农民工流出地和流入地的政府相关部门都应对农民工的医疗保险提供资金的投入和政策的支持,通过宣传教育以提高农民工医疗保障的法制意识和参保意愿,激发农民工的参加医疗保障的兴趣,提高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障的比例。
2.明确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中的政府责任
政府作为国家社会保障的代理实施者,就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首先,要完善相关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对接问题,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实现农民工的公平待遇;其次,尽管卫生部、人社部、财政部在2009年12月联合发布《关于印发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的通知》,但是具体到不同统筹区,仍未互认医保的缴费年限。对于流动频繁的农民工而言,仍旧不能得到保障12,所以,必须通过成立城乡统筹医疗保险衔接的领导小组,实现统筹规划,组织并协调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问题13。再次,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医疗保障基金的人财物的投入。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以求全面惠及农民群体,缩小城鄉收入两极化大带来的医疗服务利用率之间的差距14。最后,政府应行使监督职责,实现医疗保障对接制度的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
3.强化用工单位的法律责任
用人单位作为农民工群体的直接受益者,应承担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制度的主要缴费责任,要认识到农民工医疗保障与劳动力资源之间的密切关系,农民工医疗保障对接制度一方面农民工个体承担一定比例的参保费用,另一方面政府提供一定的资金投入,从而减轻用人单位的经济负担。目前,用人单位利用自己在劳动市场的主动优势,拒绝为农民劳动者办理基本医疗保险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做法不仅剥夺了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而且破坏了社会实质的公平正义。政府有义务不断强化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意识,加大惩处力度,同时,明确用人单位的缴费比例,确保劳动者的利益。此外,各地政府还可以根据地区的实际发展水平,实施用人单位减税、政府扶持等优惠措施,鼓励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办理医疗保险。
总之,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医疗保障对接制度的完善关系到农民工的切身利益以及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整构建,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农民工群体自身的特殊性,实现城乡医疗保障对接制度的完善可谓任重而道远。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医疗保障对接制度的实行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配合,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汲取经验,摸索新途径,逐步实现城乡医疗对接和提高统筹层次。通过制定城乡医疗对接的相关立法,加强监督,公开信息,完善手续,明确不同主体的责任,从而不断完善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医疗保障对接制度,实现农民工权益保障,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注释
1本文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医疗保障制度对接研究》(项目批准号:201310354020)的成果之一。指导教师为欧阳仁根教授。
2樊小钢:《二元社会保障制度是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最大障碍》,《农村工作通讯》2004年第9期
3常传领:《我国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缺失与完善》,《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16期
4于垲:《新医改视角下我国医疗保险的改革与展望》,《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5张闯,亓晓鹏,梁珊珊:《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中的政府法律责任》,《阑州学刊》2014年1月
6李向东,王春林,顾宏然:《新型农村医疗合作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建设》,《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年第1期
7张建武、陈书伟:《〈社会保险法〉对农民工的影响及政策建议》,《法制与经济》2011年第4期
8万幸:《〈社会保险法〉中有关农民问题的几点瑕疵》,《中国保险》2011年第3期
9《社会保险法》第三十一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管理服务的需要,可以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单位签订服务协议,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10龚文海:《农民工医疗保险:模式比较与制度创新》,《人口研究》2009年第4期
11朱民田,娄志华,梁旭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2月
12谭恩,张步振,谭钰嫔:《农民工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之道》,《中国医疗保险》,2012年第1期
13郑恩同:《外省籍农民工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衔接问题研究》,《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0卷第3期
14邹维汉:《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国际经验借鉴》,《农村经济》2013年第3期
张树林
2010年第6期 ——生态建设
英山作为一个贫困山区县,生态是规模最大、特色最优、潜力最强的资源。加快绿色繁荣进程,发展山区生态经济,既是英山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英山扬长避短、谋求后发优势的战略选择。
以“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结构多元的生态农业
英山山水资源丰富,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优势在山,希望在山。为此,我们积极克服狭隘的资源观念和传统的农业观念的制约,坚持把山水当做耕地来种,把“绿色”当做资产来经营,着力在开发利用绿色资源、发展生态农业上下功夫。
一是调整结构,发展绿色产业。按照区域布局和产业分工的原理,走出“别人种什么就学什么”,“短期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的被动性和适应性调整老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大力发展具有生态和经济“双重效益”的茶、桑、栗、药等四大产业,着力构建支撑农民增收的绿色支柱产业。全县绿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60.8万亩,农村实现了“人均1亩经济园、户均2亩经济林、农民年均绿色产业收入过3000元”的目标。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4.6%来自绿色产业。为构建“一县一特”的特色经济,我们紧紧围绕建设“中国茶叶大县”目标,按照“农业抓产业、产业抓特色、特色抓茶叶、茶叶抓质效”的思路,狠抓茶叶产业化经营,茶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县茶园面积达19.2万亩,年产干茶2.65万吨,茶叶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38.6%。英山已成为“中国茶叶之乡”和“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示范县”。同时,依托丰富的草饲料和洁净的水源,大力发展畜牧、家禽、水产等产业,不断优化绿色农业内部结构,全县初步形成了“特色明显、结构多元、规模发展”的绿色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推广技术,开发绿色产品。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标准化施肥、标准化使用农药和有机茶清洁化生产、中药材GAP标准化种植、绿色畜禽养殖等农业生产技术进村入户、下田入地;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整顿,严格控制违禁农药、饲料、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流入生产环节,确保农副产品的品质;着力打造“英山云雾”有机茶、“大别山道地中药材”、“天堂山野菜”、“梦丝家真丝制品”等绿色农产品品牌,依靠品牌提升农副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是涵养水源,建设绿色屏障。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积极组织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综合整治山水资源,推进农业再生产与生态再生产相互协调发展,为发展生态农业奠定良好基础。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9.4%,水土保持率达到87%。
以“少污染、低消耗、高效益”为取向,大力发展科技环保的生态工业
英山作为欠发达地区,“工业腿短”问题十分突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业市场主体不多不强、工业企业“两头(原料、市场)在外”、产业链条短、传统机械工业比重大、工业与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关联度低。为此,我们坚持以产业资源为基础,以科技开发为重点,始终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来抓,大力发展“少污染、低耗能、高效益”的绿色环保工业。一是突出特色兴工。立足茶、桑、栗、药等特色产业和丰富的竹木等山林资源,大力发展涉农工业和近农工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绿色食品、丝绸纺织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产业,推进农副产品系列化开发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培植了绿屏茶业、绿羽茶业、梦丝家丝绸纺织有限公司等一批资源型、加工型企业。
二是强化招商兴工。依托丰富的绿色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项目。树立理性招商的理念,在招商项目的选择上坚持做到“四个不引”,即对于国家明令禁止的项目,严重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项目,属于淘汰落后设备、工艺的项目以及影响公共安全、损害群众利益的项目等一律不引进,有效提高了招商引资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近几年来,怡莲阳光丝绸纺织、金新龙药业、北京同仁堂药业、天福茶业等一批投资过5000万元的科技型、环保型项目先后落户英山。
三是实施品牌兴工。落实以奖代补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加强标准化管理,申请国家质量认证,建立全员、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着力打造省级和国家级精品名牌,提升工业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县已成功创建1个“中国名牌产品”(即“梦丝家”牌蚕丝被),5个“湖北名牌产品”(即“雪屏牌”英山云雾茶、“耀明牌”玻纤布、“诚信阳光”丝棉被、“雍华”丝棉被、“固力发”五金工具),拥有省级以上品牌绝对数量居黄冈市各县市之首。
四是狠抓改革兴工。坚持以“三改一培育”为重点,在推进国有、集体工业企业的民营化改制的同时,引进节能型、环保型高新技术改造嫁接传统工业,使企业实现降耗目标,达到环保标准。先后关停改造了造纸厂、石材加工厂等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资源的企业。
以“保护与开发并重”为主线,大力发展前景广阔的生态旅游 英山地处大别山南麓,植被丰富、山川秀美,生态优越、空气清新,自然景观奇特,文化底蕴丰厚,拥有名山(大别山主峰)、名泉(地热温泉)、名人(毕升)、名产(茶叶、丝绸、板栗、山野菜),还曾是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中地区旅游资源富集地区之一,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景十分广阔。为此,我们紧紧围绕建设“大别山生态旅游名县”的目标,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部门配合、城乡联动”的原则,大办旅游、办大旅游,不断加快壮大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
一是科学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重新修编全县旅游资源整体开发规划和景区详规,推进旅游资源有序开发,有效遏制了“滥开乱炸、乱建乱搭、乱砍滥伐”等破坏旅游资源、损害景区形象的行为。
二是开展旅游“三创”活动。积极开展创“湖北旅游强县”、创4A级旅游景区、创旅游名镇名村活动。大别山主峰风景区、桃花冲风景区已成为国家3A级景区,目前正在加紧进行4A级景区创建工作,有望今年通过国家评审验收;乌云山村、吴家山村已成为全省旅游名村,其中乌云山村被评为“全国农业观光旅游示范点”。全县农家乐、渔家乐达216家。
三是着力推进旅游招商开发。依托山水资源,引进外地客商投资开发旅游项目。目前,投资过2亿元、按5A级标准设计的温泉度假村项目正在建设之中,投资过亿元的天福茶叶项目和投资3000多万元的大别山主峰索道项目即将动工建设。
【摘 要】毛泽东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结合中国实际,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又加上了“解放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十六大强调了“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这是对党的“实事求是”路线的继承和发展.坚持解 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需要,是适应时代发展 新变化、实现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党的思想路线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指引下,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并随着时代和国情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字】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思想路线 重要意义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最早倡导者。毛泽东在 1929年6月14日写给林彪的信中,首次使用了“思想路线”一词。在1930年5 月的《反对本本主义》中明确提出了“思想路线”的概念。1937年7、8月间撰写的哲学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具有严重教条主义倾向党的领导人,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或唯共产国际的指示是从,使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的挫折。毛泽东深刻阐述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观点。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中国革命艰巨的任务。
毫不犹豫的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四)2004年胡锦涛讲话
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越是形势好,越是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高,越是要坚持求真务实,越是要保持清醒头脑,越是要坚持好的工作作风。所以说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这些论述,进一步强调了贯彻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性,也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
三、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思想路线关系到政治方向。思想路线涉及到认识问题,人的认识是有差别的,有高低的,对事物的认识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行为。党的思想路线是全党的认识论,主要涉及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如何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等重大理论问题。有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就会有正确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等。反之,其他路线也会出问题。因此,要特别重视思想路线,不断纠正思想路线的偏误,让它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
思想路线关系到实践成败。回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思想路线对实践的作用非常明显。我们的愿望是好的,但不时犯了教条主义错误,欲速不达,损失严重。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作了精辟论述。他说:“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我们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遇到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指导思想脱离了中国实际。我们党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在挫折中奋起,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恢复和坚持贯彻了实事求是。”实践反复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
在创新进程中发展
为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切实强化督导工作、完善区域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朝阳区本着夯实基础、高位规范、科学创新、体现特色的目标推进挂牌督导工作,在制度体系、运行机制、队伍建设、管理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开创了工作新局面,形成了具有朝阳特色的教育督导新格局。
科学谋划,高位规范,夯实挂牌督导新基础
1.构建制度新体系,形成挂牌督导新机制
系统梳理,谋划对接。从创建督导站到建设督学责任区,朝阳区已经结合实际形成各项督导工作都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依据实施挂牌督导工作的新要求,我们对现有制度进行了系统梳理,研究哪些制度可以对接、沿用,哪些需要完善、补充,形成系统思考,坚持规范、细致、务实的原则,将完善制度体系作为构建挂牌督导机制的重要基石。
整体设计,构建体系。整体构建新形势下的督导制度体系。围绕督学选聘、责任区管理、督学职责、行为规范、督导方法和流程、督导过程监控等各个环节,完善8项工作制度,保证了挂牌督导工作在更加规范的轨道上运行。在研制挂牌督导规范流程时,形成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追踪改进的工作闭环;在编制《朝阳区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手册》时,对责任督学听评课、建言献策、参加重大活动、处理投诉、重大问题督办等工作均提出明确要求。通过完善制度建设,规范了挂牌督导工作流程,明确了责任督学工作职责,健全了责任区、责任督学考核评价制度,加强管理与监督,对考核优秀的督学给予表彰,对不适合继续履行督学职务的按程序予以解聘,形成了有效的激励机制。
加强联动,形成机制。区教工委、教委和教育督导室联合出台了《中小学校挂牌督导结果的使用办法》,挂牌督导结果成为行政部门处理出现重大问题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重要依据,形成党、政、督联动的问责机制。对挂牌督导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若未能按要求及时整改,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职责,或出现违法违规行为,以致在维护学校权益、保障师生安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面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由教工委、教委按管理权限和相关管理办法实施责任追究。
研制了《挂牌督导重大问题督办单》,责任督学针对督导中发现的重点、难点及政策性强、敏感度高的问题,及时提交督办单,由教委相关部门依据职责核查、协调解决,并由责任督学全程追踪,形成了挂牌督学、督导部门、行政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
2.增设专业机构,为挂牌督导注入新活力
朝阳区成立了区教育督导与教育质量评价研究中心,编制15人。目前有12位专职督学,均为校级正职干部,具有特级或高级职称,不但具有学科专业优势,而且具有丰富的学校管理经验。这个机构的建立增加了专职督学的数量,优化了督学队伍的结构,提高了督学队伍的专业性,为挂牌督导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针对经常性督导中发现的教育教学专业问题,研究制定了《解决学校教育教学问题工作流程》,形成专职督学和责任督学共同研究、吸纳职能部门专业人员参与指导、责任督学持续追踪落实改进情况的工作闭环,让挂牌督导为学校提升办学质量发挥出更有力的专业支撑作用。
3.加强培训,提升督学专业水平
朝阳区所聘用的百余名责任督学均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具有副校级以上干部资历和高级职称,其专业也覆盖了中小学所有学科。依据教育督导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制定责任督学培训计划,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标准,促进督学专业化发展水平。采取全员培训、专题培训、研修培训和细节培训等多种措施和形式,引导督学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研究方法、规范行为,提升督导水平,造就督导人才。
每年组织2次全员集中培训、通识培训,请国家级、市级专家等做专题报告,达到开拓视野、统一思想的目的。研发了《朝阳区责任督学培训读本》,创新培训方法,与市督学研修中心合作开设“责任督学专题培训研修班”,所有责任督学都取得了结业证书,做到了挂牌督学持证上岗。自2013年年底以来,组织大型专题培训12次,参加督学达1300人次。国务院督导办何秀超主任亲自为朝阳区全体督学做培训,有效促进了责任督学理念的更新和专业水平的提升。
一、医疗器械时代
在十九世纪末叶以前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医疗设备处于医疗器械时代, 所使用的设备主要是刀、剪、钳、镊等医疗器械, 随着时间的推移, 制作工艺愈加精巧, 品种日益繁多, 形成了庞大的完整工业体系, 时至今日, 这些医疗器械仍然发挥着无法取代的作用, 如水银温度计、水银血压计、听诊器。
特别是1673年荷兰人列文虎克 (Antoni van Leeuwenhoek) 制造了第一架复式显微镜, 这是医疗设备中一项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 借助它, 人类第一次看到了各种形态的微生物, 从而逐步产生了一系列的医学检测手段。在这些医疗设备的推动下, 医学的诊断开始摆脱了望、闻、问、切这种直观诊断方式, 从而对多种生理参数进行检测检验, 并大量开拓新的治疗方式和手段, 人类同疾病斗争的能力提高到了新水平。显微镜发明于16世纪末, 而在17世纪始应用于科学研究中, 它大大扩充了人类的视野, 把人类的视觉从宏观引入到微观, 了解到动物体内的细微结构, 给医学界以极大的帮助, 直接导致了19世纪细胞学、微生物学等学科的建立。列文虎克对医学装备发展的贡献同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并列于世, 永远值得纪念。
显微镜经历了数百年发展和完善, 已成为病理诊断的主要装备, 今天病理诊断报告被称为“金标准”, 被视作最权威的诊断结论。
1931年, 恩斯特·鲁斯卡通过研制电子显微镜, 使生物学又发生了一场革命。这使得科学家能观察到像百万分之一毫米那样小的物体。1986年他被授予诺贝尔奖。
二、电子医学装备时代
十九世纪末, 人们对是否存在着“生物电”展开了讨论和研究。1903年荷兰物理学家, 艾茵托宾成功地记录了人体心电图。1918年电子管发明以后, 心电图机, 脑电图机相继问世, 医疗设备进入了以检测电生理参数为主要内容的新时期, 这个时期医疗设备是以电子技术为基础。在这个时期,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于1895年发现了X线, 他首先将这一技术应用于临床作骨骼形态和诊断, 这是医学技术上的一次大突破, X线机随之出现, 它的技术日趋完善, 成为医学诊断的主要设备。在这个时期各类电子仪器和电子设备大量出现, 电子技术在医学各个领域都获得了成功的应用, 医疗设备终于冲破了刀、剪、钳、镊的局限而进入了崭新的时代, 即电子医学装备时代。
三、数字医学装备时代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 人类在揭示各种自然奥秘的同时, 积极展示自身的奥秘, 医疗设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特别是医学影像设备, 发展速度更快。
数字医疗设备的诞生应追朔到1972年, 英国工程师汉斯菲尔德 (G.N.Hounsfield) 首次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用于颅脑的CT扫描机。这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X线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它的问世, 是1895年X线发现以来医疗装备的一场革命性的进展, 为现代医学影像数字化奠定了基础, 标致着数字医学装备时代的来临。
CT机以横断面体层成像, 无前后影像重叠, 不受层面上下组织的干扰;同时由于密度分辨率显著提高, 能分辨出0.1%~0.5%X线衰减系数的差异, 比传统的X线检查高10~20倍;还能以数字形式 (CT值) 作定量分析。近30年来, CT设备更新了四代, 扫描时间由最初的3~5min缩短至1~5s, 空间分辨率也提高到0.1mm量级。CT设备与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对颅脑、腹部的肝、胆、胰和后腹膜腔肾、肾上腺等病变的诊断则占主导地位。
20世纪80年代先后研制开发出的超高速CT、螺旋型CT, 使其临床应用范围和诊断效果进一步扩大和提高, CT机的诞生, 标志医学装备由电子时代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这是医学装备发展进程中革命性的跨越。
20世纪80年代初用于临床的MRI设备, 是一种崭新的非电离辐射式医学成像设备。MRI设备的密度分辨率高, 调整梯度磁场的方向和方式, 可直接摄取横、冠、矢状断面和斜位等不同体位的体层图像, 是其优于CT的特点之一。迄今, MRI已广泛用于全身各系统, 其中以中枢神经、心血管系统、肢体关节和盆腔等效果最好;近年来, 腹部诊断效果已接近和达到CT水平, 脑影像的分辨率在常规扫描时间下提高了数千倍, 显微成像的分辨率达到50~10μm, 现已成为医学影像诊断设备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体MR波谱分析 (MRS) 具有研究机体物质代谢的功能和潜力, 今后如能实现MRI与MRS结合的临床应用, 将会引起医疗诊断学上的一个新的突破。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和计算机X线摄影 (CR) 是20世纪80年代开发的数字式成像设备与技术。前者具有少创、实时成像、对比分辨率高、安全、简便等特点, 从而扩大了血管造影的应用范围。后者具有减少曝光量和宽容度大等优点, 更重要的是可作为数字化图像纳入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 (Picture Archiving&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 。而X线实时高分辨率成像板将是最具革命性、最有发展前途的医学影像设备之一。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 超声和放射性核素设备与技术相继出现, 当时在医疗上的应用往往各成系统。1972年X线CT的开发, 使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进入了一个以计算机和体层成像相结合、以图像重建为基础的新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超声CT、放射性核素CT、MRCT和数字X线成像设备与技术逐步兴起, 并应用于临床。尽管这些设备的成像参数、诊断原理和检查方法各不相同, 但其结果都是形成某种图像, 依此进行诊断。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医学影像诊断学。
1951年瑞典神经外科专家Lars Leksell教授首先提出了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概念, 并于1967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伽玛刀, 第一代伽玛刀有179个钴源, 后来改造成形的第二代、第三代伽玛刀有201个钴源。
1986年美国Roberts发明了手术导航系统, 他将CT图像和手术显微镜结合起来, 运用超声定位来引导手术, 并在临床上获得了成功。随后, Bernett和Reinhardt对声波系统进行了改进, 使精度有了一定的提高。1991年日本的Wanatabe和美国的Pell相继发明了遥控关节臂定位系统, 使关节臂不再受瞄准线的约束。
如上所述, CT设备的出现, 使具有80多年历史的X线机发生了一次重大革命, 在数字的技术装备下, 产生的CT设备、磁共振设备、X线数字成像设备、数字化超声以及核医学成像五大医学成像系统。近年来, PET/CT设备进入临床应用, 它将解剖成像和功能代谢显像相结合, 标志影像诊断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先进的医学影像设备、生化检验设备、生理参数监护设备和急救设备的出现, 把人类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推进到了一个更新的水平。先进的影像设备甚至可以检测人体内生物化学的变化, 对人体组织进行功能成像, 可以获得更多的人体信息, 有效地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四、网络医学装备时代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推动了医学装备的更新和发展, 产生了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医学装备, 如医院信息系统 (HIS、MHIS、CIS、PACS、LIS、EMR) , 局域医疗卫生系统 (GMIS) , 建筑医疗设备系统。一个时期, 它成为医院建设投入的重点, 故称之为网络医学装备时代。
(一) 医院信息系统
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包括如下四方面:
1.医疗装备数字化
这是医院信息化的基础。所谓数字化的医疗设备, 即数据采集、处理、存储与传输等过程均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 在计算机软件下工作的医疗设备, 已逐渐取代常规设备成为临床设备的主流。数字化的医疗设备可以将所采集的信息进行存储、处理及传送。
2.医学资源社会化
数字化医疗可以实现医院内部设备资源的共享, 实现影像及文档资料的传输, 缩短病人挂号、交费、取药、看病的时间以及电子开单、电子处方, 减少错误发生的概率。在远程医疗方面, 数字化医疗可以实现远程教学及电视会议、远程会诊及手术、网上查询及求助以及网上挂号、预约, 从而实现全社会资源的共享。
3.医疗服务个性化
人们可以在家中通过网络预约、挂号;人们不再需要在检查部门等候检查结果, 各种诊疗影像和数据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传送到主治医生的面前, 医生可以及时、准确地对病人做出诊治。基于互联网、有线电视等私人医疗保健服务和公众医疗咨询服务, 将随时提醒大众进行身体检查、预测某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向病人推荐新的治疗方法, 使病人可以足不出户享受个人医生的医疗保健服务。
4.医院管理信息化, 管理者可以通过网络随时了解医院的运营情况及各部门的工作情况, 使医院始终处于最佳运行状态。而且, 医院可以随时为病人提供各种所需信息。
(二) 局域医疗卫生系统
局域医疗卫生系统 (GMIS) 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在社区以及偏远地区实现远程医疗信息资源充分共享。是以社区为核心, 以家庭为单位, 以老人、妇女、儿童和慢性病人为重点服务对象的。它以健康为中心, 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优生优育指导为服务内容,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和一些医疗设备终端, 将医疗服务、医疗延延伸服务、健康教育引入家庭, 最大程度地体现这些服各的及时性、实时性、随时性、交互性、多媒体化。居民可以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充分地享受健康服务和健康教育。
(三) 建筑医疗设备系统
医学模式的需要促进了医疗技术与仪器设备的发明, 科学仪器的发明又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模式自生物医学模式进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随之医疗作业方式、病患就医行为跟着改变;医院的组织形态与管理模式也跟着调整, 由“以医疗为中心”演变为“以病人为中心”;医院内部的各项医疗设备继而起了质与量的变化。病患在医疗过程中不仅要求减少痛苦, 更要求舒适 (包含建筑环境与医疗方式) , 仪器设备和医疗环境必须更精密, 符合人体工学、更精致、更美观, 务使病人在较具亲和力的医疗器械前及优雅的建筑空间环境里舒适地接受诊断与治疗。一种新型的综合医学装备——“建筑医疗设备”应运而生, 建筑医疗设备的设计、施工、管理统称为“医用工程”, 已成为当前社会的重要产业。
建筑医疗设备与医疗楼宇同步设计、同步施工, 为检查诊断、医疗护理提供科学的工作环境, 明显地提高了医疗效果和工作效率。
建筑医疗设备是建筑技术、医疗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是当代高新技术的成果。建筑医疗设备类型日渐增多, 现代手术部OR,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现代医院必备的建筑医疗设备。建筑医疗设备系统内通常配置有下列技术:
(1) 空气调节技术, 以保证工作环境的温度、湿度满足要求。
(2) 空气洁净技术, 以提供了一个洁净的工作环境。
(3) 现代医学影像档案和通讯技术, 使CT、MRI、DSA、ECT、PET/CT、Ultrasound所获得图像资料迅速方便地送至现场, 供医疗过程选用。现场内所获得医学图像可方便外传, 以供远程医疗。
(4) 安全供电技术, 以防止微电击的发生。
【关键词】 玉米种植 机械化 收获
1.玉米机械收获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舒兰市在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同时,农业机械化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农机作业基本实现了整地、播种、植保、场上脱粒、后期加工环节的机械化生产,全市45%以上耕地,旱田区的70%种植玉米,年种植面积6~7万公顷。但是分散经营方式也严重影响了机械收获技术的发展。同时燃料问题及耕作方式,也是影响玉米机械收获推广的重大难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多数农民已经不满足十几亩地的收益,特别是青壮年开始逐渐走出家门,从事二、三产业。因此,土地开始流转,规模经营初步形成。同时,由于劳动力的转移,农忙季节人工出现紧张,作业费用不断上涨,广大农民迫切需求机械作业取代人力作业。
2.影响玉米机械收获的因素
玉米机械收获发展滞缓,既有机械本身质量、价格、服务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农村、经济、经营形式、社会环境等诸多的主观原因。
2.1舒兰地区虽然地处黄金玉米带,种植玉米7~8万公顷,但多数分散经营,条块分割。每年仅十几天的作业期,机械的使用率、生产率比较低,作业成本增加,机械效能不能充分发挥,严重影响机械经营者的经济效益,造成玉米收获机械的投入和使用严重落后。
2.2大部分农户都用玉米秸秆做燃料,玉米机械收获秸秆粉碎还田,既影响燃料来源,又给下年耕作造成困难,挫伤了农户使用机械收获玉米的积极性。
2.3玉米收获机械质量不过关,机具性能差,作业效果不佳,机械价格高,投入高,作业效益低,投资回收期长,影响了经营者购买和生产的积极性。玉米收获机械机型设计没有统一的标准,维修和更换零件困难较大。
3.实现玉米收获机械化的措施与对策
加快舒兰地区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是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突破口,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3.1提高农民对玉米机械收获的认识程度引导农民加快土地规模经营的步伐,组织全面的农业经济合作社,组建更多的农机服务组织,大力推行购机入股、租赁经营、合作经营、优化配置机具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构成强劲的农业机械购买能力和使用效益。改善农户的燃料使用习惯,使秸秆利用更为广泛。推广保护性耕作,作物免深耕播种等农业新技术,使玉米机械收获得到广大农民普遍欢迎和认可,使养机户增收,解放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3.2玉米收获机械制造难度大,投资多,国家要给予资金扶持由政府牵头,组织科研和生产部门集中财力、人力、物力开展技术攻关,引进并打造出性能优良、使用灵活、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先进机型。
3.3整合资源全国众多厂家应该互相协作,加大研发力度,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使收获机械价格降低,让养机户买得起,用得好,投资回收快,经济效益高,才能使机械化收获发展壮大。
3.4抓好示范推广和培训工作农机职能部门要通过召开现场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利用国家投放的新机械,组织农机经营户对玉米机械收获工作进行现场推动。农机生产企业和农机推广、培训、鉴定单位对农机手进行用前培训、用中服务、用后回访,提高其机械操作水平。
3.5在推广机型上,要因地制宜自走式机型效率相对较高,操纵灵活,但价格昂贵,农民购买吃力,发展速度宜缓;背负式机型与拖拉机配套,动力部分可综合利用,适合当前农村经济状况。在机械作业机型的选择上,经济发达、资金雄厚的地区可优先发展大型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械。秸秆综合利用地区,重点推广玉米收获青贮机械,形成玉米摘穗或穗秆全部青贮为宜。
【医疗行业发展进程】推荐阅读:
医疗行业合作协议07-11
中国医疗行业分析07-14
精准医疗行业报告09-08
医疗行业存在的问题10-07
医疗行业投资价值分析12-10
医疗行业求职自我介绍版09-16
医疗服务行业市场分析12-07
医疗行业网站的网络推广心得10-16
医疗卫生行业个人工作业绩和技术业务总结10-07
医疗卫生发展论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