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审计报告(精选8篇)
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对所审计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报告,是注册会计师与财务报表使用者沟通所审计事项的主要手段,对增强财务信息的可信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行审计报告具有格式统一、要素一致、内容简洁、意见明确等优点,但也存在着信息含量和决策相关性不高的缺陷,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期望存在一定差距。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上对提高审计质量、提升审计报告信息含量的呼声日趋强烈。2015年,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修订发布了新的国际审计报告准则,在改进审计报告模式、增加审计报告要素、丰富审计报告内容等方面作出了重大改进。
本次发布的12项审计准则,最为核心的1项是新制订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4号——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该准则要求在上市公司的审计报告中增设关键审计事项部分,披露审计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等审计项目的个性化信息。其中,要求注册会计师说明某事项被认定为关键审计事项的原因、针对该事项是如何实施审计工作的。该准则仅适用于上市实体的审计业务。除该准则外,“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和其他事项段”、“与治理层的沟通”、“持续经营”、“注册会计师对其他信息的责任”等6项准则属于作出实质性修订的准则,另外5项准则属于为保持审计准则体系的内在一致性而作出相应文字调整的准则,这11项准则中,有的条款是仅对上市实体审计业务的规定,有的条款是对所有被审计单位(包括上市实体和非上市实体)审计业务的规定。
新审计报告准则的发布实施,将带来三个方面的积极变化:一是提高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增强其决策相关性;二是提高审计报告的沟通价值,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三是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提高审计质量,回应财务报表使用者对持续经营、其他信息、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关注。
【关键词】财政审计;大格局构建;探索
目前,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对财政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县级审计机关如何适应新形势,及时转变思维方式,正确把握财政审计的发展方向,加快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步伐,是一个十分现实的课题。笔者就县级审计机关如何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1.提高对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认识,拓展财政审计的范围和层次
当前县级审计机关财政审计的方式和方法与公共财政体制监督的新形势要求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一是财政审计的范围较窄。长期以来,审计机关对财政审计范围的划分不统一,统计口径也不一致。就县级财政审计而言,不论在预算执行审计总体方案还是在财政审计统计上,国家投资的固定资产不列入财政审计范围,代政府向人大常委会作的审计报告基本局限于对财政部门具体组织的预算执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及一些财政资金专项审计和专项调查的狭窄范围内。二是财政审计目标不够全面。财政审计以规范预算管理,推动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保障财政安全,提高财政绩效水平为根本目标。实际审计工作中往往把查出违法违规问题作为主要审计目标,造成审计项目内容分散,审计结果内容单薄、层次较低,难以集中反映一些宏观性、高层次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三是审计整体层次不高。县级财政审计大多停留在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层面上,财政绩效审计也作了一些摸索,但整体水平不高。四是审计覆盖面不够宽。而相对于传统的财政审计,财政审计大格局是以全部财政资金为内容,以财政管理审计为核心,以政府预算为纽带,统筹审计资源,有效整合审计计划,有机结合不同审计类型,从宏观性、建设性、整体性层次整合审计信息的财政审计工作体系。因此,要积极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加快实现财政审计工作方法的转变。
1.1以政府性资金审计监督为重点,拓展财政审计广度
财政审计的范围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全部政府性资金,包括:一般预算资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外资金、社会保险资金、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政府性债务等政府性资金。二是政府性资产。政府性资产现在的概念并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存量资产,是指国家对行政和事业单位直接划拨或经费开支形成的固定资产;第二部分是经营性资产,主要是国有企业动用国有净资产和集体净资产,也包括部门存量资产中非经营性转为经营性资产部分;第三部分是资源性资产,是指依法履行法定程序后形成的国家可计量政府性资产;第四部分是公益性资产,是指政府以各种形式投入公共服务领域的资本金或收益所形成的实物资产。所以,现行的财政审计应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审计重点,逐步把政府性资产也列入审计范围。
1.2以审计跟踪和绩效审计为重点,拓展财政审计深度
采用跟踪审计方式和效益审计方法,把财政审计内容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一要对财政资金运行进行绩效跟踪。关注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各项改革的效果,揭示影响改革进程的阻力和障碍;关注财政预算、财政支出、预算编制等方面的情况,针对财政运行质量和绩效提出建设性意见。二要对政府投资项目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进行绩效跟踪。要检查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管理情况;要随时掌握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实施情况,按照“事前介入、事中跟进、事后监督”的要求,对审计项目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还要关注项目的建设进度、投资效益、工程质量。摸清项目决策、实施和运行情况,对项目投资决策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及公益性进行综合评价,促进投资体制的完善和投资效益的提高。三是对部门主要领导履行经济责任进行绩效审计。对政策执行,资金使用,压缩行政成本、资源利用、行政效能、经济责任等方面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评价和衡量其科学履职、依法履责、权力运行效果。四是对民生项目进行绩效跟踪。树立民本审计理念,加强对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民生资金的审计;加强对支农、扶贫、救灾救济、水利、耕地补偿等涉农资金的审计监督。重点揭露和纠正惠农资金使用中存在的挤占挪用、截留坐支、损失浪费等影响资金管理的问题。
1.3以财政审计内容转变为重点,加大财政审计力度
财政审计大格局关注的重点是带有全局性、体制性和制度性的问题,要揭露这些问题必须在审计内容上做到四个转变:一是从侧重本级级财政年度收支审计向本级部门预算执行全方位全过程审计转变;二是从真实、合法审计向真实、合法、效益审计转变;三是从侧重本级支出审计向本级支出与转移支付资金审计并重转变;四是从关注财政资金向关注资金与制度、政策并重转变。
2.突出把握好审计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2.1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将财政审计与行政事业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其他专业审计紧密结合,强调各股室之间、上下级之间互相配合。一是成立财政审计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其他分管局长任副组长,相关业务股室负责人为成员;二是建立财政审计工作机制,财政审计股为审计组,其他股室为审计小组,小组向审计组汇报工作;三是实行统一目标、统一计划、统一组织、统一实施、统一报告的“五统一”组织形式,对各类专业审计及预算执行审计规定统一重点、统一方法,避免各自为战,形成合力;四是适当简化程序,提高审计效率;五是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2.2进一步加强审计计划的管理
按照规定,现将区2019本级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公开如下。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区委书记、区委审计委员会主任何野平在区委审计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明确要求,坚决抓好审计问题整改,要建立问题清单,落实整改责任,提高整改成效,对于虚假整改、表面整改、敷衍整改的坚决严肃处理。区长、副区长多次调度、听取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汇报,要求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整改工作,按规定整改到位。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安排,区审计局对于区2019本级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积极跟踪督促相关部门整改落实。
截至2021年10月底,《审计工作报告》问题清单反映的14个方面的30个问题中,相关部门通过上缴财政、纳入预算管理、立马返还支付、加大投入等进行整改,同时减轻了企业负担,并且修订或完善了相关规章制度。
一、区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整改情况
(一)超支挂账问题暂时无法整改,只能在往来中挂账,待财政形势好转后再列支。
(二)滞留专项资金问题正在整改,财政部门正积极筹措资金,力争年末将剩余专项拨付到位。
(三)未纳入预算内管理问题已经整改。
(四)政府债务未入账问题正在整改。
二、区直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整改情况
(一)应缴未缴财政资金问题已经整改,已经全部上缴财政。
(二)存量资金问题正在整改。
(三)未立马拨付资金问题已经整改,相关资金已经追回。
(四)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问题已经整改,相关资金已经追回。
(五)管理方面存在某个单位的问题已经整改,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单位已有内控制度。
三、推动打好三大攻坚战相关审计整改情况
(一)防范化解风险相关审计整改情况。
区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未达到预警标识,区财政目前严格按照债务管理规定进行管理。(二)扶贫审计整改情况。
审计中发现的项目进展缓慢问题已经整改,相关项目已经实施。(三)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相关审计整改情况。
审计中发现的落实秸秆禁烧目标责任书不到位、擅自改变林地用途等问题,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已做出相应处理和处罚。四、重大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整改情况
(一)第一季度财政存量资金审计整改情况。
审计中发现的应缴未缴预算收入、水利建设项目未立马进行验收等问题已经整改,资金已经上缴财政,项目已经验收。(二)第二季度光伏扶贫审计整改情况。
审计中发现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项目未按工程进度支付工程款问题已经整改。(三)第三季度“放管服”改革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整改情况。
审计中发现的2个方面7个问题已经整改,相关行为得到纠正,相关保证金已经返还。(四)第四季度区医共体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审计整改情况。
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基本完成整改,健全了相关机制,人员已经下沉,加大投入用于房屋改建和购置设备。五、采纳审计建议建立长效机制情况
(一)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
财政部门着力推进减税降费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政务服务局梳理出我区政务服务办事事项共459项,实现“最多跑一次”事项共389项,同时积极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二)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方面。
出台了《区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细则》,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保障稳定脱贫。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积极化解存量债务。积极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加强污染防治责任落实。(三)继续深化部门预算编制制度改革方面。
坚持“政府要过紧日子”,从严编制部门预算,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四)推动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方面。
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加大对重大改革、重要政策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加强资金统筹使用。(五)强化绩效意识方面。
积极筹备区财政局绩效评价中心机构的建设,下一步将加快落实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把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推进到资金使用“最后一公里”。2015年度,市人民政府完成审计项目75个(不含简易程序审计13个项目),查处违规金额559.45万元,管理不规范金额42,399.72万元。重点对公共财政资金、主要民生项目开展了审计工作,在维护正常的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保障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财经委员会在调研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一是审计监督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二是审计的机构和队伍建设的力度还需加强。
三、几点建议
(一)扩大审计覆盖面,实现对全部政府性资金监督。市人民政府要逐步开展全口径预算执行的审计工作,加强对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同时,还要扩大对市级预算单位审计的覆盖面,一级预算单位三至五年内应轮审一遍,对资金量大的二级预算单位也要给予重点关注。此外,对市级所有财政投资项目都要全部纳入审计范围,做到对所有公共资金、国有资产的`审计监督全覆盖,揭露存在问题,及时反映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以及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还要积极探索如何提前介入bt项目,对项目前期准备阶段、建设实施阶段和竣工决算阶段进行全过程审计监督,规范投资项目建设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加大审计公开力度,努力打造“阳光”审计。除审计工作报告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后向社会公布外,其他项目审计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其他依法不予公开的信息外,可以逐年通过政府网站以公告等形式向社会公布。公开的信息包括基本情况、审计评价、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审计处理意见和建议等内容。每年底,市人民政府应当就审计中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进行专题报告,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移送线索情况、执行审计处理和处罚决定的情况、要求自行纠正事项采取措施的情况、尚未整改到位的原因、限期整改和处理的计划等。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审计整改情况对相关单位进行考核,并要求各单位把审计整改情况纳入民主生活会范围及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
根据新《预算法》的规定和省人大的要求,省审计厅首次同步开展了对省级财政和20个部门的决算草案审计,实现了财政审计与部门审计的有效衔接。
审计20个部门的决算草案编制情况时发现,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厅等4个一级预算单位的年度决算报表中,未包括9个下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经营收支情况;16个部门决算草案编报和会计核算不准确,涉及金额36.29亿元。其中:少反映收入支出结余4.16亿元,少反映资产负债净资产29.05亿元;同时,又多反映收入支出671万元,多反映资产负债净资产3.01亿元。
对省财政厅具体组织省本级预算执行的审计中发现:部分财政资金使用不规范,公共预算列支到社保专户核算的创业资金和多年结存的社保基金管理费等形成沉淀资金2.05亿元,未发挥资金使用效益。部分专项资金管理不合规,未经项目评审委员会评审,直接下达彩票公益金3905万元;监管不到位,在省残联未召开项目评审会的情况下,下达彩票公益金5505万元;在未提交项目申报资料的情况下,直接安排省级专项彩票公益金支出384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不到位,未按规定批复国有资本经营收支预算;同时又超比例安排费用性支出313万元。违规支付置换债券资金,未按规定将公开发行的置换债券资金16.88亿元直接支付债权人,而是下达给有关预算单位,由预算单位转拨给债权人,增加了还款环节和偿债时间。
对地方税收征收管理的.审计发现:一是漏征漏管部分单位房租收入应缴税款。全省上缴财政房租收入的单位中,有552个未缴纳或未足额缴纳房产税等税费3791万元。二是部分税务事项管理不到位。13家地税机关账款核对不及时,造成部分税款超期入库。
“三公”经费和会议费同比下降7%
在对省级部门预算执行的审计中,共审计了19个省级部门和单位,并延伸审计113个下属单位,抽查预算资金268.81亿元。审计结果表明,省级部门度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三公”经费和会议费支出同比下降7%。存在问题主要是:
一些单位在项目立项审批程序执行不严,如省农业厅违规确定2个项目,安排资金500万元,其中:武定县恒舜农业庄园项目未按规定报批,玉龙县花花色玫瑰庄园项目未通过专家评审。部分项目年初预算安排未细化。如:省发展改革委对22亿元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只作切块安排,未对应到具体项目;省国土资源厅12亿元对下转移支付专项资金未细化。部分专项资金使用效果不理想。如:省工业和信息化委5亿元工业信贷引导资金未发挥放大效应,本应放大10倍的贷款额度,实际仅发放贷款3.95亿元。部分单位执行规定不严。如:省国土资源厅采取先批后缴的方式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导致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2.32亿元未能及时收缴;省水利厅违规将重点工程专项结余资金2730万元直接拨付给地方水利部门使用。
部分单位违规挤占挪用、转移财政资金。省水利厅等5个部门挤占挪用专项资金574万元,用于办公费、水电费等支出,另有4个下属单位挤占挪用专项资金604万元,用于发放绩效工资、列支差旅费、物业管理费等;省旅游发展委等2个部门及3个下属单位违规转移零余额账户资金1883万元;省卫生计生委等5个部门及5个下属单位虚列支出转移财政资金416万元。
另外,省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等6个部门及5个下属单位应缴未缴水土保持补偿费、投资收益等财政性收入2348万元;省农业厅等12个部门及11个下属单位的存量资金1.6亿元,未按规定交回财政部门统筹安排;省民族宗教委等2个部门及2个下属单位取得事业收入、发放稿酬及奖金,未按规定缴纳相关税金。省外商投资服务中心未经审批对外投资、转让股权和出借资金345万元。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预收费”的名义收取交易服务费,截至20末结余1525万元。
省审计厅组织了对全省民政系统的全覆盖审计,共审计预算资金126.38亿元、其他资金72.2亿元,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未按规定上缴国有资产收益、各种税费等2901万元。二是未按规定将2年以上的结转和净结余资金3.29亿元上缴财政。三是违规向职工集资68万元用于福利彩票销售。
边审计边整改促进问题尽早解决
年7月以来,省审计厅组织全省审计机关,持续开展对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促进资金落实、项目落地、政令畅通。省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安排部署整改工作,大部分问题在审计期间基本整改。
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省审计厅对省属23户重点国有企业和3户地方金融机构进行了全覆盖审计。本次审计揭示了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一是“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不健全,程序违规、投资决策不民主;过分追求“多元化”以致偏离主业,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行业,造成损失浪费。二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制度建设滞后,风险控制不严,管理工作薄弱;盲目扩张,组织架构复杂,少数企业管理层级多达6级,导致集团公司对下监管缺失,违法违规问题突出。三是个别企业执行规定不严,存在违规兴建楼堂馆所、擅自提高班子薪酬标准、超标准购车及报销出国费用等问题。四是历史遗留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企业改革推进缓慢,改制效益不明显。
1 财政同级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同级审计已成为社会发展趋势, 但在现阶段, 我国财政同级审计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为同级审计受到审计外部环境的限制, 财务同级审计意识不牢, 关系不稳, 存在“ 四难”现象———审计难、处理难、落实难、上报难。大大降低了同级财政审计的质量。另外, 审计工作队伍人员素质不均衡, 缺乏优秀的业务骨干。宏观意识不强、利害观念深入、区域思想严重等, 使得审计人员在财政同级审计中考虑太多后果, 出现不敢上报、不敢处理等情况, 大大束缚着同级审计的发展。
2 财政同级审计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2.1 同级审计结果缺乏权威性
由于审计管辖权限的限制, 财政同级审计在内容上存在很大的一块空白, 对一些主要的审计内容没有很好地监督, 造成这部分内容最容易让一些“ 有心思”的人在财政同级审计中找到漏洞和盲点。 例如增值税, 该税种是由国税部门进行征收, 县级审计机关没有权利对其进行审计, 这就导致增值税征收因得不到有效的监督而效果不明显。
2.2 审计意识薄弱
大部分审计机关在进行财务同级审计之后并没有很好地进行手续审计工作的开展, 在审计报告出炉发现相应问题后, 并没有根据问题对财政管理提出相关建议或措施, 只是表面上对相关单位进行口头警告或者资金惩处, 但这对于财政工作的改善没有多大用处。这种现象的产生也恰恰说明了我国大部分审计机关还是存在审计意识薄弱, 审计方法不健全, 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2.3 行政体制的约束
我国的行政体制在进行不断改革, 我国的财政体制也在进行不断改革, 但传统的体制因素依然存在, 政府职能还没做到完全转化, 社会资源的支配权依然属于政府, 对政府的行政绩效缺乏健全的考评机制。而政府间复杂的关系导致了行政管理效率低下, 依然影响了财政同级审计的实施。
3 财政同级审计的做法
3.1 应加强上级审计机关对财政同级审计工作的领导
制定统一的审计方案, 确立同级审计的重点, 利用计算机网络扩大同级财政审计成果。不断创新审计形式与方法, 上审下与同级审相结合、财政同级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交叉审计与异地审计相结合等, 审计内容围绕财政改革进行, 使财政同级审计站有一定的高度, 服务宏观决策。
3.2 重点开展效益审计
实行部门预算后, 审计监督的领域进一步拓宽, 由过去预算执行、决算向预算编制、预算审核拓展, 逐步实现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前、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相结合, 审计的重点应向资金使用效益评价延伸。审计机关在开展同级财政审计时, 应选择对社会效益有影响以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项目进行效益审计。不仅要关心财政资金的真实合法, 而更要关心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怎样, 把财政资金的效益审计融入财政资金的真实合法审计中, 提高财政同级审计的层次和水平。
3.3 争取各方面对同级财政审计的支持
同级财政审计需争取政府、人大和社会舆论的重视和支持, 包括上级审计机关的支持。在开展同级审计时, 审计机关要将审计情况及时向政府汇报。上级审计机关要加强对同级财政审计的领导, 对下级审计机关在政策法规、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业务指导, 通过上审下抽查和考核下级审计机关的业务质量。
3.4 加强审后监督, 督促做好整改, 建立跟踪检查制度
同级审计中查出的问题之所以年年审, 年年有, 屡禁不止, 究其原因主要是审后监督制度缺乏, 审计结果执行力度不够所致。为了严肃财经纪律, 整顿好经济秩序, 必须跟踪督办。
4 财政同级审计的注意点
4.1 注意利用重点审计结果
做到全面审计和重点审计相结合, 在审查财政同级审计各个方面的同时突出审计重点。 例如在审查时, 找出差异现象和财政收支中影响较大的项目以及经常出现的财政问题, 对其进行重点审计, 从而提高财政同级审计的质量。
4.2 注意利用其他专业审计意见
一方面, 财政审计要充分利用专业审计的审计结果根据专业审计的计划安排同级审计。例如对影响财政收支较大的部门实行定期审计或者专项审计, 让专业审计和财政同级审计的内容时间充分配合, 使同级财政审计能充分利用专业审计结果, 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但需要注意的是同级财政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依然存在性质、内容、范围和目的的不同, 所以同级财政审计不能代替专业审计, 专业审计结果也不能直接运用到同级财政审计上。
4.3 注意利用多种审计形式
同级财政审计主要是对财税等有关部门在组织财政收入、分配财政资金活动中, 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政策、平衡财政收支和财税部门内部控制管理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由于同级财政审计自身特点和局限性, 决定了在进行同级财政审计时, 需坚持“ 上审下”的审计方式, 这样就可以在克服同级财政审计不足的同时促进同级财政审计的进行“。 上审下”与“ 同级审”在审计内容上基本一致, 所以在实际操作时, 可双方协调, 避免时间和内容的重复。
4.4 注意依法进行独立审计
《 审计法》 规定, 各级审计机关要在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下, 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及决算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然后提出审计结果报告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报告。同级财政审计在审计前需经政府批准, 审计情况要随时向政府汇报, 处理大问题要请示政府, 要对政府负责。 财政同级审计还要坚持依法独立审计原则, 审计的对象和内容按规定程序确定, 如查出有关部门存在违反财政收支行为或违反预算管理的行为, 依照法律法规, 出具审计意见书或者做出审计决定。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 我们了解到现阶段, 我国财政同级审计发展还不是很完善, 依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 为了使同级审计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就需要我们的财政工作人员以及财政教育工作者更加积极地探索和创新审计理念与管理模式, 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财政同级审计体系, 推动我国财政审计工作的有效展开。
参考文献
[1]郭菲.财政同级审计问题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4 (1) :154-156.
[2]朱颖, 金勇.论财政同级审计的一体化[J].湖北审计, 1995 (11) :226.
[3]冯爱珍.财政同级审计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5 (3) :69-70.
一、财政审计从关注一般预算资金向关注全部政府性资金转变
全部政府性资金涵盖了政府公共财政服务的所有对象,是财政预算资金、政府性投资和政府代管的社会公共资金的综合,从而构成了管理公共财政的重要构件。政府在公共财政建立过程中,势必要以全部政府性资金的运行和管理责任作为框架和布局。所以,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已经成为深化财政审计的战略性选择。
(一)调整预算执行审计的视角,建立财政审计的“大格局”
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就是将财政资金的运行管理机制和制度作为审计工作的聚焦点,目标就是促进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框架体系,深化财政领域的各项改革和提升财政资金运行效率。
(二)关注全部政府性投资和资产管理机制,加快政府资金效益审计步伐
长期以来,政府在资金和资产的管理上普遍存在“重资金、轻效益”,“重投入、轻产出”,“重融资、轻管理”的现象。因此,审计关注全部政府性投资和资产管理机制等方面,目标是促进建立财政资金(资产)的使用绩效责任制,确保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
(三)关注政府性债务,保障公共财政运行安全
近年来,地方财政收支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政府债务余额也在逐年增长。受财力限制,政府大多采用土地等公共资源抵押银行贷款、BT方式等多渠道融资搞建设,而地方政府偿债准备金安排不足,偿债风险偏高。因此,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的重点目标应该是帮助防范公共财政运行风险。
二、财政审计由注重强化支出审计向支出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转变,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财政审计目标是突出体现完善财政体制和机制的促进作用,维护财政安全,防范财政风险,优化财政支出绩效。由于国家财政预算投入的专项资金的比重逐步加大,这些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都需要审计机关不仅对其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而更重要的是对其经营管理决策制度、项目实施、财务管理和执行结果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进行审计,评价政府部门使用财政资金的绩效情况。因此,财政效益审计是各级审计机关当前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审计监督、评价来规避和减少财政资金使用及管理方面存在的预算管理不严、决策失误、资金使用效果差、财政债务包袱较大等潜在的财政风险。
(一)真实、合法性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
把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起来,对本级财政预算执行进行审计,要以财政资金运行轨迹为主线,对拨付到使用的各流转管理环节进行跟踪分析。对财政资金投入较多的部门,延伸审计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专项资金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
对财政重点资金及专项资金的审计,不仅要关注专项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更要关注它的使用效益及效果。要抓住资金流程主线,从立项安排、资金拨付、管理使用入手,追踪使用效益,着力分析资金管理中直接影响成本及效益的关键性问题及对策。查处和揭露虚报、转移挪用, 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问题,促进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高其资金的使用效益,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作用。
(三)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
经济责任审计要对被审计对象所领导的经济活动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这样就会发现这些单位内部管理上的漏洞和影响经济效益的问题。审计机关对查出的这些问题,必须向被审计对象所领导的单位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
三、从侧重解决微观层面的问题向注重研究宏观层面的问题转变
财政审计要着眼于加强宏观调控,积极促进财政政策与相关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和有效落实。当前财政审计工作要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跟踪审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加强对税收、预算、国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和财政补贴等财政政策手段的综合分析,及时揭示和反映影响宏观调控政策目标的矛盾和问题,推动提升财政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
(一)防范财政风险,积极维护国家财政安全
在掌握财政收支状况的基础上,密切关注财政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风险,尤其要关注地方财政隐性赤字、地方政府性债务、财政资金用于过度超前建设、 “形象工程”、 “政绩工程”及“豆腐渣工程”等问题,及时提出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建议,切实维护国家财政安全。
(二)整合财政审计成果
从加强财政管理、推进体制改革和提高财政绩效水平的高度来整合审计成果,综合反映体制、机制和制度性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财政审计两个报告反映内容的宏观性和全面性,探索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发表整体性意见,力求将审计评价、发现的问题、形成的原因、处理和整改情况等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提供重要依据,为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行审查预决算和监督政府预算执行提供重要参考。
【时间:2003年06月26日】
【来源:审计署】
【字号:大 中 小】
——2003年6月2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审计署审计长 李金华
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02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请予审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暂行办法》的规定,审计署每年开展中央预算执行审计。1998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审计机关紧紧围绕经济工作中心,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加大对财经领域中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的查处力度,审计领域不断拓宽,内容逐步深化,社会影响显著扩大,预算执行审计已经成为预算管理和监督的重要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围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点揭露预算执行中的违法违规问题,促进了依法理财、依法行政。五年来,审计署通过审计处理,已上交财政260多亿元,追还被侵占挪用资金240多亿元。国务院各部门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制订完善财务管理制度400多项,依法理财水平逐步提高,预算分配秩序明显好转。1998年审计查出国务院部门违法违规问题金额164亿元,2001年下降到20亿元,下降了87%,部门本级重大违法违规问题明显减少。二是根据反腐败斗争的要求,严肃查处财经领域中的经济犯罪案件,促进了廉政建设。五年来,审计署向司法机关移交经济犯罪案件线索800多件,一些大案要案的查处和公开曝光,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三是配合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积极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五年来,审计署先后提出了细化预算、推行部门预算、改革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规范政府外债收支管理、规范银行开户等审计建议。这些建议大都已被采纳,正在推行和不断深化,对推动财政体制改革,加强预算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2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主要审计了财政部具体组织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国税和海关系统税收征管情况,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国债等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机场项目建设管理情况,建设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资产负债损益情况,以及12户国有骨干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一、2002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情况
2002年,国务院各部门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政策措施,坚持依法行政,积极推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同时,围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严格财经纪律,不断加强内部管理,依法理财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从审计情况看,2002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是好的,圆满完成了全国人大批准的预算任务。但财政财务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中央本级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2002年,财政部、原国家计委等部门在年初安排预算时,有部分资金没有批复落实到具体部门和项目,而是在执行中通过追加的方式再进行分配。这种做法,不符合预算法关于预算应及时批复到各预算单位的规定。这样做不仅加大了部门自主追加预算资金的权力,而且分配中缺乏透明度,容易产生随意性,不利于预算管理监督和国家机关的廉政建设。
2.1999年,财政部在清理整顿国务院其他部门周转金时,对援外合资合作基金和对外承包工程保函基金未按规定予以清理,目前仍由商务部和财政部作为有偿使用资金出借给有关企业,或作为担保资金用于有关企业的垫支。财政部应根据当前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和对外承包工程管理的实际情况,在理顺管理机制的同时,对上述基金尽快进行清理。
3.2002年,财政部在批复和追加4个部门预算时,将中央补助地方支出9.58亿元,作为中央本级支出列入部门预算,由这些部门用于对地方的补助。这种做法,违背了预算法关于部门预算应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的规定,同时,这部分资金的使用也脱离了地方政府和人大的管理监督。
4.2002年,财政部用退库方式解决应由预算安排的部分支出。其中,从增值税中退库11.23亿元,用于三峡建设;从企业所得税中退库2.4亿元,用于解决库区移民安置问题。1988至2002年,经财政部批准,国家物资储备局系统从实现的物资变价收入中,坐支38亿元用于管理费开支,其中2002年坐支5.78亿元。这种做法,不符合预算管理“收支两条线”的原则,人为缩小了预算收支规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分配秩序。
5.原铁道部、交通部等11个行业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移交地方管理后,财政部自1998年开始,陆续将存放在这些部门的行业统筹资金结余收缴到中央财政养老保险基金专户,截止2002年底余额为59.34亿元。根据国务院规定,上述资金应主要用于平衡移交过程中地区的资金缺口问题。但财政部一直将这部分资金存放在中央财政养老保险基金专户,没有按规定安排使用,每年又另外通过预算支出,安排行业统筹移交地方后的资金缺口。这种做法,不仅造成了这部分资金的长期闲置,而且还加大了中央财政支出负担。
(二)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有些项目重复设置,存在多头审批现象。2002年,为改善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中央财政安排10个专项转移支付项目,金额31.2亿元,分别由财政部、教育部、原国家计委审批管理。安排地方救灾专项转移支付项目15项,金额41亿元,由财政部、原国家计委、民政部、农业部、教育部分头审批,财政部管理的项目还分散在各司局审批管理。这种重复设置项目、多头审批的做法,使资金难以统筹安排,合理配置,并造成一些地方多头申请,重复要钱。
2.有些资金分配超范围,对本系统安排资金偏宽。2002年,财政部在分配社会保障、中小学建设等10项补助资金时,将国家明确规定不应给予补助的地区和单位纳入补助范围,共超范围安排5亿元。其中,在分配社会保障3项补助资金时,对国务院明确规定不应给予补助的4个省仍给予补助4.08亿元。在分配职业教育特殊困难院校建设补助资金时,没有按规定将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安排的10所院校4 450万元中,有2 500万元分配给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2所院校,占56%。
财政部在专项转移支付和年终结算中为本系统安排一些资金,特别是一些司局利用职权向地方财政对口处室安排资金的做法由来已久,审计署多次提出异议,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这种做法缺乏依据,违背财政分级管理的原则,有一定的弊端。
3.有些资金的分配与实际情况脱节。2002年,财政部在分配市县乡在编人员分流期间工资补助时,未充分考虑各地编制精简和人员分流的实际情况,对有的尚未进行机构改革的地区也给予补助。如某省未开展市地以下机构改革,但财政部2001至2002年,仍分配该省市县乡人员分流期间工资补助5.9亿元,全部被省财政用于平衡预算。
(三)中央税收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审计8个省(市)国税局和16个直属海关税收征管情况,查出违法违规问题金额73.49亿元,影响中央收入26.38亿元。
国税征管中的突出问题是,一些国税部门违规减免,征缴不力。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从本地利益出发,越权开政策口子。如某区政府违规自定“招商引税”政策,采取将部分税款返还给纳税人和中介人的办法,吸引区外企业到区内注册,造成国家财政资金大量流失。1997年以来,共引来区外企业10500多户。据抽查,仅2000年至2002年10月,区外企业缴入区金库的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就达6.26亿元,区财政局共给有关纳税人和中介人返还税款2.09亿元。审计情况上报后,国务院已责成财政部、税务总局对该问题进行查处。
海关监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加工贸易管理漏洞较大。目前海关对加工贸易保税进口料件的监管,主要采取手册登记核销制度,以防止一些企业利用加工贸易走私逃税。由于制度本身不够完善,有些海关监管又不到位,造成大量加工贸易手册逾期未核销,有的甚至长达十几年。审计抽查11个海关,发现有4200多份加工贸易手册超期未核销,货值 107亿元,涉及税收9亿多元。如秦皇岛海关1996至1997年,为某公司办理加工贸易手册61份,货值440万美元,至今未核销,这些保税进口料件下落不明,涉嫌走私。
(四)国务院部门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审计国务院60多个部门单位预算执行和贯彻“收支两条线”政策情况,结果表明,部门本级挤占挪用财政资金、隐瞒收入等问题继续呈下降趋势,但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本级预算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23个部门未按规定细化预算或预算编制不完整;6个部门没有按规定及时足额批复预算;12个部门擅自调整预算项目及金额。
二是对所属单位疏于管理和监督,一些部门的二三级单位财务管理混乱。这次延伸审计216个二三级单位,查出隐瞒收入、私设账外账等问题金额37亿元。个别单位甚至为谋取小团体利益,编造虚假项目,骗取财政资金。如水利部原信息研究所以建设“东小楼改造附属工程”为名,编造虚假项目预算,并与某工程处签订虚假施工合同,将135万元预算资金拨付该工程处,然后分批收回,主要用于发放职工补贴。
三是有的部门边纠边犯。1999年,审计署曾查出交通部违规借给山东某公司3 000万元资金的问题。按照审计决定的要求,该部虽于2000年将资金收回,但2002年又继续将等额资金以同样方式借给同一公司。
四是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不严格。经财政部批准,有些部门对部分预算外收入没有完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仍采取比例上缴、结余上缴或全部留用的办法。审计还发现,有14个部门自立项目或超范围收费5.22亿元,15个部门应缴未缴中央预算收入3.31亿元,29个部门未按规定上缴财政专户资金18.53亿元,26个部门隐瞒、截留或坐支预算外资金2.68亿元,有的甚至设立账外账。这些问题,大多发生在部门所属二三级单位。如教育部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自1989年以来,违规集中各地考试费2.24亿元,未上缴财政专户,并从中坐支相关考试费用等1.9亿元。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的要求,审计署继续扩大部门决算(草案)审签试点的范围,对国务院25个部门2002决算(草案)进行了审计。从审计情况看,部门决算编报不实的问题仍然存在,主要是少报收支和结余、少计资产、少汇所属单位决算报表等,涉及金额41亿元。对这些问题,审计长已签署意见,要求予以纠正。
(五)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审计国土专项资金、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民航建设资金,发现欠收欠缴、挤占挪用问题依然存在。3个城市土地管理部门应收未收、违规减免国土专项资金66.96亿元,地方财政等部门挤占挪用4.55亿元,主要用于平衡预算、兴建办公楼和对外投资等;抽查8000多户企业发现,因缴费基数不实造成漏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问题比较普遍,仅2001年就漏缴7.64亿元,有关管理部门挤占挪用4.2亿元;部分航空公司欠缴民航建设资金和机场建设费43.06亿元,占应缴额的56%,民航管理部门和机场还挤占挪用3.24亿元。
审计15个省(区、市)国债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发现一些国债项目损失浪费、效益低下问题比较突出。9个省的37个污水处理项目,总投资额58.41亿元,其中使用国债资金19.95亿元。但由于前期准备不充分、配套资金不到位以及运行费用不足等原因,有15个项目未按计划完工或开工;16个已完工项目中,有7个达不到设计要求,还普遍存在配套设施落后于主体工程建设的问题,造成设备闲置,项目整体效益难以发挥。重庆上界高速公路在施工过程中,为了给后来立项的高尔夫球场让道,被迫变更路线,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 860万元,其中已施工路段报废损失1 167万元,绕道增加投资2 862万元,赔偿施工单位停工损失和违约金831万元。有些项目管理混乱,少数人员涉嫌私分国债资金。如湖北省荆州市长江河道管理局洪湖分局某副局长与他人相互勾结,在界牌河段长江干堤综合治理项目建设中,采取捏造项目、签订虚假合同、伪造验收资料等手段,涉嫌骗取私分国债资金206万元。此案已移交当地司法机关立案查处,目前有6名犯罪嫌疑人被拘捕。
在审计民航建设资金的同时,还对18个重点机场和38个支线机场建设管理情况进行了审计,发现大部分机场亏损严重,经营困难。已竣工投产的12个重点机场中有9个亏损,累计亏损额14.46亿元。38个支线机场中有37个亏损,2000至2001累计亏损15.27亿元。造成机场项目普遍亏损的根本原因是,民航体制改革不到位,机场投资建设与经营管理相脱节,难以形成决策责任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地方政府参与项目决策和建设,但近三分之二的机场建成后由民航部门经营管理。由此导致在机场建设中统筹规划不够,布局不合理;建设规模和标准脱离实际,过度超前;大量举借债务,运营成本过大。2001年,38个支线机场旅客吞吐量仅为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期预测值的四分之一,锦州机场还不到设计能力的百分之三。
(六)建设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审计建设银行及其20个分行2001年资产负债损益情况,查出隐瞒收入、盈亏不实、私设“小金库”等问题;违规经营问题比较突出,主要是违规放贷、违规签发及贴现承兑汇票、高息揽存和违规拆借。审计发现,当前建设银行经营管理中还出现了一些新的违规问题,带来新的经营风险。主要是在个人信贷业务中,一些分支机构超限额发放消费贷款、发放无指定用途或虚假的消费贷款以及“零首付”个人住房贷款,大量贷款被用于炒股、还债等。抽查建行广州地区8家支行的楼宇按揭贷款,发现有10亿元是虚假按揭,有的不法分子甚至内外勾结,骗取银行资金。如广东省汕尾市公安局某副局长,1998至1999年,冒用他人名义,出具虚假证明,骗取建行广州市芳村支行按揭贷款3 793万元,有3 270万元已无法追回,其中转入该副局长等人个人账户的2 576万元全部被提取现金,去向不明。目前,该副局长等9名犯罪嫌疑人已被公安机关拘捕。
审计农业发展银行及其34个分行2001年资产负债损益情况,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1995年以来,农发行总行通过虚列支出套取资金、变相融资收取高息等方式,私设“小金库”,累计金额达5 736万元,这些资金的管理使用混乱,不少支出没有必要的批准手续和会计记录。1996至1999年,农发行总行以租赁的名义,委托一公司购买电子设备和汽车等固定资产,总金额9.2亿元,其中8.1亿元曾被挪用投入股市,进行股票买卖,所获收益去向不明,涉嫌重大经济犯罪。
这次审计,共发现建行、农发行系统经济犯罪案件线索52起,涉案责任人75人。这些案件已全部移交司法机关及有关部门立案查处。
(七)国有骨干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去年,审计署对12户中央管理的重要骨干企业领导人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企业诚信意识不强,以及对企业领导人的业绩考核过多依赖于收入、利润等指标,导致企业做假账的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虚增利润的问题较为突出。审计还发现,由于内部控制薄弱,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权力没有得到有效制衡,少数人借机肆意侵吞国有资产。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原总经理等人,于1994年10月和1995年2月,违规为北京和山东两家公司办理进口货物信用证担保,这些担保均没有真实的贸易背景,涉嫌金融诈骗。目前这两个被担保公司已注销,由银行向境外垫付的信用证本金和利息全部损失,折合人民币7.76亿元。1993至1995年,还擅自动用巨额资金投资或出借给香港和北京的有关公司,目前已形成损失2.08亿元。以上担保、投资和借款,给国家造成巨额损失,但直接责任人7年来始终没有被追究责任。对此,国务院已责成公安部立案查处。
(八)县乡财政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2年,审计署组织对中西部10个省、市的49个县(市)财政收支状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财政收入“水分”较大。2001年,49个县(市)中有45个虚增预算收入6.74亿元,占当年预算收入的16%。二是人为隐瞒赤字普遍。截止2001年底,49个县(市)中有37个累计瞒报赤字10.6亿元,为当年决算反映赤字7.2亿元的147%。三是债务负担沉重。49个县(市)截止2001年底,累计债务达163亿元,相当于当年可用财力的2.1倍。四是欠发工资问题仍较突出。截止2002年9月,有42个县(市)累计欠发国家规定的工资18亿元(其中当年1至9月新欠1.32亿元),是1998年底欠发额的3倍多。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财政收入增长乏力。二是县乡财政体制还不够完善,基层财政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目前,县乡财政支出中有60% 靠上级补助,许多专项补助还要求安排配套资金,加大了县乡财政的压力。三是一些县乡理财思想不够端正,盲目铺摊子上项目,甚至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同时,上级对基层干部政绩的考核偏重于GDP和财政收入等指标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四是财政供养人员增长过快。1994年以来,49个县(市)总人口增长4.6%,财政供养人员却增长了22%。
这次中央预算执行审计结束后,审计署对查出的问题依法进行了处理。一是对违反财政财务法规的问题,要求有关单位予以纠正。对制度规定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有关部门根据审计署的建议,正在建章立制,完善内部管理。二是对执行国家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和重要项目的审计情况,国务院已责成有关部门研究整改,有些已收到了明显效果。如国土资源部已制定下发了加强土地管理的有关规定,并部署在全国开展一次土地市场专项检查。原国家计委和民航总局制订了加快民航体制改革,加强机场项目规划和资金管理的意见,有些突出问题已追究了有关人员的责任。三是对涉嫌经济犯罪的案件线索80多件,已按有关规定移交司法机关或纪检监察部门立案查处。这次审计查出问题的全面整改情况,国务院将在今年年底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专题报告。
二、加强中央预算管理的意见
(一)健全科学决策机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从审计情况看,当前在一些领域中决策机制不完善,脱离实际,盲目决策,是造成财政资金管理不规范、使用效益不高、损失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务院已要求各部门各地区按照中央关于健全科学决策机制的精神,进一步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特别是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要带头贯彻落实国务院工作规则,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在重大项目决策中要切实按经济规律办事,注重整体规划,严把审批关;建立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对决策失误造成严重损失浪费的,要严肃查处,依法追究责任。
(二)加大清理整合力度,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管理
目前,专项转移支付已占中央补助地方支出的近一半,占地方财政支出的四分之一。管好用好这部分资金,对于增强中央调控能力、促进地区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从审计情况看,专项转移支付在分配管理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影响资金的使用效果。今后,审计署将加大对这部分资金的监督力度。同时国务院将责成有关部门组成一个专门机构,集中力量对现行的中央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在清理的基础上,取消那些名不符实和过时的项目,归并重复交叉的项目,对已形成地方固定财力的应纳入一般性转移支付;按照资金的用途和部门职能,对专项转移支付实行归口管理,规范审批程序,强化跟踪监督,彻底改变项目管理上的散乱状况。今后,要逐步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严格控制专项转移支付的项目数量和资金规模,项目设置报国务院审批。要按照规定的办法分配和管理资金,坚决制止利用职权违规为本系统安排补助项目的做法。
(三)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大力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县乡财政困难和收支不实的问题,隐含着很大的财政风险,已严重影响到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稳定。国务院将责成有关部门,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对全国县乡财政进行一次清查,摸清家底,研究对策,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体制。要引导和督促地方财政部门如实列报收支,严格控制发生新债,对已形成的债务要研究逐步消化的办法。今后国务院有关部门要严格预算管理,加大监督力度,严肃查处财政收支中的弄虚作假行为。县乡政府要进一步端正理财思想,严禁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进一步精简机构,大力缩减财政供养人员。
(四)进一步提高预算资金分配到位率
【财政审计报告】推荐阅读:
财政审计的内容07-14
建设工程财政审计09-14
宏观服务型财政效益审计的研究06-26
构建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思考11-04
新形势下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应重点关注的内容11-02
财政资金自查报告06-10
清算审计审计报告09-07
财政服务中心履职报告07-07
财政系统述职述廉报告07-04
财政局人员述职报告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