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史记创作

2025-0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司马迁与史记创作(精选10篇)

司马迁与史记创作 篇1

事情的经过在历史上就是短短的几句话,无非是司马迁不够圆熟,正在武帝大怒之际为李陵辩护,于是便引来腐刑之祸,但是我们可以想想就这么短短的几行记述之间蕴含着司马迁多少的悲情愤怒,看自序中司马迁祸前那句意气风发的“小子何敢让焉!”到刑后“幽于缧绁”,这中间的经历真是惨淡兼之苦闷,在《报任安书》中曾提到: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其中待遇可见一斑。

然而司马迁始终记着老父对己所言:“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这是他苟且偷生的一个重大原因,而那段世传的“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可以说算是司马迁狱中苦思的一场思想上的彻悟。如果有人说一个完全一路顺风的人能够写出传世之大作的话,我是不能相信的,没有艰苦的磨练,思想的成熟便不可能,而这番非人的待遇正是成就司马迁思想成熟的一个契机,之后才有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的重大人生哲思。

受如此刑罚,只要是八尺男儿,都有三分血性,何况司马迁更是为了李陵能够仗义执言的人,所以,受到腐刑之后,司马迁必然是愤怒兼有愁苦的,我们可以从史记中太史公对于刘邦,项羽,李陵等人的中肯评价中看出,其实这已经是蕴含了司马迁对武帝的一些愤怒之情的,试想,如果司马迁几十年食皇粮,取俸禄,安安稳稳的做他的太史,又是正值这样的昌荣盛世,怎么会不对汉朝的历史有所歌赞呢,但是史记中,至少我个人看到的说来,其中的中肯之言多过于奉承歌赞,这应该也算是司马迁的一种悲愤表达吧。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言: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又有言: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这是一种受了腐刑之后在世人耻笑之下的一种严重的自卑感,正是这种自卑感,我大胆的推测可能让司马迁产生了一种避世的心态,试想,一个人如果一露面就会遭到别人的耻笑,那他还敢于一直如以往般的行走于世么?所以司马迁著述史记的这些年中,应该算是以著书立说来逃避世俗,这从侧面上加速了史记的成书。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很明白史记一旦成书就是一部惊世巨著,所以,司马迁应该也有一种反抗的倔强心态在支撑着他创作史记,像凭借这部书来颠覆世人对他的污诟,而事实在他的年代具体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反正武帝是变相的以补偿来承认了自己当年之错,司马迁也得以以此书流芳百世。

司马迁与史记创作 篇2

一、司马迁撰写《史记》的条件

我国老档案工作者费云东在《司马迁——汉代史学家和档案工作者》一文指出, 指出司马迁做档案工作有四个特点:“第一, 热爱档案工作, 有终生献身于档案事业的决心;第二, 要占有档案材料, 没有档案材料就要收集齐全;第三, 要研究档案内容, 鉴别真伪, 这样才更能发挥档案的作用;第四, 把档案工作与编史工作结合起来。”以下是司马迁史记编纂的主要思想条件。

(一) 占有大量资料, 是司马迁编纂《史记》最基本条件

司马迁生于一个官吏世家, 司马迁在10岁时, 跟随父亲司马谈到长安, 师从当时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 系统学习《易》《礼》《尚书》《六艺》等儒学大典, 同时还接受“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各类杂学, 全面系统了对古代文献的研读。司马迁20岁, 南游江、淮, “上会稽, 探禹穴, 闚九嶷, 浮于沅、湘, 北涉汶、泗, 讲业齐、鲁之都, 观孔子之遗风, 乡射邹峄, 厄困鄱、薛、彭城, 过梁、楚以归”。以后他在任郎中、太史令以及中书令时, 或奉旨出使, 或陪驾巡幸, 游历了更多的地方。这些游历, 使司马迁不仅亲身领略祖国广阔、壮美的自然风貌, 而且通过实地考察、调查了解许多历史故事, 同时, 还订正和补充文献上的疏漏, 也使司马迁掌握了大量的史料。太初元年与唐都、落下闳等一起修订《太初历》, 用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使司马迁获得了大量的知识, 又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元封三年, 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职位, 任太史令, 接触和阅读皇家藏书, 进一步丰富和开阔了司马迁视野。详细阅读、搜集、占有和掌握大量的史料, 为司马迁的写作《史记》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二) 坚贞不屈, 是司马迁编纂《史记》精神

在司马迁写《史记》时, 因为李陵事件这欺侮的遭遇, 使司马迁一度想过自杀, 但他想起了父亲的遗言, 忍辱偷生, 以惊人的意志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领悟“人固有一死, 死有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的精神, 他决心以残烛之年, 完成父亲要他完成的史书。经过六年的囚禁生活, 征和元年终于出狱。武帝对司马迁的才能还是爱惜的, 任命他为中书令。从此他埋首奋发著述, 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中家之言”的巨著《史记》。热爱史学, 明确使命, 坚苦卓绝, 绝不放弃, 这是司马迁书写《史记》第二步。

二、司马迁《史记》档案文献编纂的思想

司马迁《史记》档案文献编纂的思想原则,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实地考察, 力求真实

司马迁撰写史记, 态度严谨认真, 力求真实。《史记》一本记传体通史, 司马迁对里面的每一历史人物、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反复核对。他到湖南汨罗江凭吊了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殉国之处, 又到长沙凭吊了西汉杰出政论家、文学家贾谊的生活遗迹。随后前往九嶷闪瞻仰了“瞬葬九嶷”的故址, 他还赴会稽 (今浙江绍兴) , 参观禹穴, 考察夏禹的事迹, 又在此采集了有关勾践报仇雪耻的遗闻故事, 这些考察访古活动, 使他获得了历史文献记载以外的大量生动的资料, 从而为后来撰写《史记夏本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等篇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他渡江北上, 到了淮阴, 访查了汉初名将韩信早年故事, 从而为撰写《史记淮阴侯列传》提供真实可信的素材。通过实地考察, 力求真实, 认真严谨, 是司马迁《史记》的主要是思想原则。

(二) 秉承实录精神

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 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对史记的评定为“其文直, 其事核, 不虚美, 不隐恶, 故谓之实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要符合事实的本来面貌, 不能随从流俗和习惯, 对讹传的史事要作细致的调查和考证。这些方面, 司马迁做得很出色, 他在许多篇章作出交代, 说明所引据的史籍或其他根据。如《五帝本纪》:“予观《春秋》《国语》。”《殷本纪》:“自成汤以来, 采于《书》《诗》。”二不偏见, 不随流, 如对待妇女态度上。孔子就说过:“唯女于与小人为难养也, 近之则不逊, 远之则怨。”司马迁不仅没有蔑视妇女的偏见, 而且在他的笔下, 妇女形象光彩夺目。如《史记》体例中, 吕后进入了“本纪”, 后妃进入了“世家”。司马迁据事实录精神来写的。三不虚美、不隐恶, 如对秦始皇, 司马迁一方面肯定他一统中国的丰功伟绩, 也批叛其残暴的统治策, 就是对当时的汉武帝, 司马迁也能做过客观公正的评价, 在《封禅书》中对汉武帝迷信鬼神, 祈求神仙的虚妄, 追求长生不老的心态和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三) 对文献资料内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司马迁撰著《史记》开始于武帝元封三年, 此时汉兴已百年, 国家收藏的图书、档案不仅种类繁多, 而且不断发现的遗书数量也相当可观:“武帝敕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 百年之间, 书积如山。”司马迁又位居太史令这一全国文化中心的官职, 所以《史记》可资取材的文献范围非常广。司马迁创造性的劳动就体现在对前代大量文献的整理工作中, 他充分利用皇家藏书处的书籍、档案, 潜心研究, 从大量古代典籍、近代著作以及王朝档案里, 整理断简残编, 编次条目, 辨别真伪, 分析源流。“天下遗文故事, 靡不毕太史公”的便利条件, 为司马迁整理典籍提供了最现实的可能, 正如东汉人桓谭说“太史公不典掌书记则不能条悉古今。”卓越的史学才能, 使司马迁在成功编纂《史记》的同时, 也为我国汉武帝以前的文献整理, 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占有详细档案文献资料, 对文献资料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表及里, 忠于史实正是当前从事档案文献编纂的指导原则。司马迁写的《史记》档案文献编纂思想精神, 在今天, 对从事档案档案文献编纂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司马迁档案文献编纂思想在新时期与依然闪烁辉煌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档案工作》编辑部.档案史话[M].北京:档案出版社, 1985:P39-44.

[2]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P2482.

[3]班固.汉书·司马迁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 P616-618.

[4]傅佩荣.我读〈论语〉[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 P376.

[5]刘向, 刘歆.七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司马迁与史记创作 篇3

司马迁(前145—不可考),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六、七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司马谈成为太史令,成为宫廷里、帝王身边的一名身份低微、却又不可或缺的史官,他也因此随父进京(长安),启蒙读书。司马迁从小聪明伶俐、酷爱读书,十岁时他便能诵读史书,二十岁开始探幽访古之旅。《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归后“侍为郎中”,以后又奉使出差,侍帝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扩大了胸襟和视野,接触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体会到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为以后创作《史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武帝东巡,封禅泰山,司马谈却因病留在洛阳。作为一名太史令,却无法亲身参与这一千古盛事,打击可想而知。病中的司马谈流着眼泪,拉着儿子的手,倾述了自己长久以来著述历史、保存典籍,成为彪炳千秋的一代史家的理想和愿望。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于官事。……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司马迁强忍悲痛接受父命。三年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公元前一0四年,开始草创《史记》,立志实现父亲“论载天下之文”的遗志。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武帝原本希望李陵在兵败绝路之时,战死全节,给汉朝挣回一点面子。后来听说李陵率军投降,极为震怒。司马迁以为,李陵投降是权宜之计,必将寻机报答朝廷,并坦率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在为李陵辩解,借机打击贰师将军李广利,更加不满,一肚子怒气发泄在司马迁身上。司马迁被捕入狱,判处死罪。当时刑法规定:“判处死刑的罪犯可以用钱赎罪,或受腐刑。”司马迁官轻家贫,拿不出钱买命,唯一的生路就是受腐刑。公元前98年,司马迁48岁,终于被下了“蚕室”受腐刑。司马迁出狱后,作了中书令,这是一个掌管机要的显职,能够亲近武帝,实际上等于一个宦官,一个打扫宫廷、听候使唤的奴隶。

司马迁因为一句话获罪入狱受宫刑,表面上是因为李陵事件,究其根源是封建专制制度和皇权至上的思想观念。古代的史官,记载国君言行和天下大事,從其职责来说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们社会地位卑微,人格得不到尊重,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所言:“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因主上所戏弄。”在记载天下大事时,必须依照帝王的旨意,为其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历史上那些杰出的史官,他们以纵横古今、褒贬百代而自豪,往往把事实真相原原本本反映在史书上,不为统治者饰非护短、掩盖真相,就必然与封建专制君主和统治阶级产生矛盾。其结果,不是史官在“论兴衰、评功过”时稍存曲笔以保全自身,就是史官因笔法“不虚美、不隐恶”而深陷囹圄或招杀头之祸。有史以来,有多少史官因一言之褒贬而辱于斧钺,令人叹息。司马迁就是这些史官中最杰出的一个。他年青时期游历天下,为创作史书收集了丰富的材料,继任太史令后,他牢记父亲的嘱托,立志完成第二部《春秋》,幻想着能真正行使史官“记录历史、还原真相”的权利和使命。所以在武帝面前他很坦率地谈了自己对李陵一事的看法,结果遭受宫刑。汉武帝治司马迁以宫刑,表面上是因言获罪,实质上是早已记恨他的直言无隐。陈寿《三国志·王肃传》有这么一段记载:“(魏)明帝问王肃曰:‘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肃对曰:‘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刘向、扬雄服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两纪有录无书。后遭李陵事,遂下迁蚕室(处宫刑的监狱)。’”从这一段记录来看,武帝对司马迁久怀忿恨,借李陵事件打击报复,发泄不满。司马迁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那种社会,被摧残、被奴役阶层的共同悲剧。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不像镜子那样机械、被动和消极,这其中还包含着作家对生活的看法和评价,这种评价又必然受作者生活经历和遭遇的影响。那么司马迁的悲剧对他创作《史记》有什么影响呢?

公元前98年,司马迁入“蚕室”受宫刑,遭受极大的摧残,内心极其痛苦,以致“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报任安书》)父亲的嘱托、毕生的追求成为他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惨痛的遭遇使他更加发奋创作《史记》。这时的司马迁早已不是初入仕时“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的青年史官了。严酷的现实使他认清了主上虚伪的真面目和封建王法的残酷,他变得深沉而冷静。“本纪”、“世家”、“列传”,司马迁笔下所描写的一系列人物不仅表现出作者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力,而且通过人物活动背景展现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同时,作者同情广大被压迫人民,为被损害被侮辱者鸣不平的朴素情感跃然纸上,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历史上值得歌颂赞美的一笔。

此外,武帝也成为司马迁极力讽刺的对象。《封禅书》中司马迁列举了封建帝王封禅之事,

由于窦太后反对,结果逼死了几个创意和筹备的臣子,暗示武帝“德不洽”、“功不全”。《酷吏列传》中,司马迁指出张汤、杜周之流由于善于阿谀奉承、媚上欺下,才得到主子的赏识。他们滥用刑律、迫害无辜,不择手段去替主子效劳卖力。司马迁在写到这些酷吏的暴行时,往往指出“上以为能”,用意是讽刺武帝不辨是非,重用小人。相反,历史上一些反抗强权的志士成为司马迁歌颂、赞美的对象。他把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列入“世家”,歌颂陈涉“与人拥耕”即怀“鸿鹄之志”,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反抗强权、不畏暴秦的远大志向,赞美陈涉不屈服命运的斗争精神。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司马迁在记载历史事件和叙述人物生平时,极其深刻地表现出自己的鲜明爱憎和是非观点。司马迁歌颂农民起义,歌颂反抗暴政的英雄人物,讽刺统治阶级,批判贪官酷吏,痛斥一切丑恶的现象,都是由于自身惨痛的遭遇使他尽忠于贤君明主的幻想破灭,在绝望之下的抗争、反击,从而使这部“成一家之言”的伟大历史巨著闪耀出灿烂夺目的人性光辉。

司马迁与史记创作 篇4

关键词:士兵提干 优秀大学生士兵 张为臻 士兵提干考试 基本常识 司马迁 《史记》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张为臻博客。

史记史学影响

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了。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 中国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艺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后面。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于是,晋朝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才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篇5

师: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生:略。

师:从课题看,课文主要写什么?

生:课文主要应该写司马迁怎样发愤写《史记》。

生:课文主要应该写司马迁为什么样要发愤写《史记》。

师:说得好。课文哪个部分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呢?请大家仔细读课文。

师:课文一共几小节?哪个部分写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

生:课文一共四小节,第三小节写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师板书:发愤写作)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略。

师:第四小节写了什么?

生:第四小节写了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记》。(师板书:终于完成)

师:那么,课文的第一、二小节又分别写了什么?再读思考。

生:第一小节写了司马迁受父亲的影响,读了很多史书。(师板书:受父亲的影响)

生:第二小节写了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准备写《史记》。(师板书:牢记父亲的嘱托)

师:同学们的理解概括能力真强。这下我们看清楚了文章的脉络。为了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我们还必须先学习、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出示:啸xiao,呼啸而去;廷ting,朝廷;狱yu,入狱;刑xing,酷刑;泰tai,泰山。)

师:“啸”字怎么记?“呼啸而去”是什么意思?文中是指什么?(此时天空中正好有飞机的声音,师问能不能用“呼啸而去”来形容?学生七嘴八舌。最后统一,此处不能用,因为飞机离得远,尽管声音很大,但看上去速度相对就慢了;如果在铁路边,火车速度较快,也可以用。结论:声音大且速度快时考才能用“呼啸而去”)

师:“廷”怎么写的?文中“朝廷”一词是什么意思?

生:“朝廷”是指古代的政府。

师:古代的政府都能称“朝廷”吗?

生(上一回答者):不能。“朝廷”是指古代的中央政府。

师:讲得很好!你很会开动脑筋。 大家明白了吗?

师:“狱”字怎么记?

生:左边反犬旁,右边一个“犬”字,中间言字旁。

师:真的很好记:左边一个反“犬”,右边一个正“犬”,中间加个言字旁。

师:“刑”字怎么写?

生:左边一个“开”,右边一个“刀”。

师:很形象,“开刀”就意味着刑罚。“酷刑”是什么意思?

生:很重的、严厉的刑罚。

师:“泰”字,注意下半部分不要写错。

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没有?

生:“隶字”我不懂。

师:有谁懂?

生:就是用隶书写的字。

师:说得对,就是那意思。懂了吗?

师:扫清了字词的障碍,我们要深入地理解课文了。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与司马迁写《史记》有什么关系?(学生自读思考)

生:1、他从小生长在黄河边......(展开讨论)

2、受他父亲影响......(展开讨论)

3、他四处游历......(展开讨论)

师: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与课题又有什么关系?

生:司马迁因为牢记父亲的嘱托,才有后来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师:一位老人临终时拉着儿子的手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呢?带着这种语气来读他父亲的话。

师:听着父亲的话,司马迁心里怎么想?他又会说些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

生:略。

师:这两小节虽然没有写司马迁如何发愤写《史记》,但向我们交待了司马迁写《史记》的基础和原因。从写作方法上来看,对你有什么启发?

生:我们写一件事,要写清楚前因后果,要有铺垫。

师:说得好!“铺垫”这个词也用得很好!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编写《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打乱了他的计划,但也成就他发愤写《史记》的伟大壮举。下节课大家再一起感受司马迁的伟大壮举吧。

师:作业: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定稿 篇6

1、在交流、分享彼此的感受和收获中,注重引导学生去叩问生命的意义。

2、掌握历史人物类文本阅读感悟常用方法,即借助资料和想象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可贵品质。【课前准备】 读熟课文;拓展阅读 【教学设计】

课前积累:利用课前积累两分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下面的诗句(出示齐读):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1)你有没有发现这三句诗都是写的关于--?

(2)是呀,生命的价值究竟在于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司马迁对于死是怎么想的呢?(图)(原句是这样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一、“课题”切入,提领一顿(2分钟)

1、揭题:同学们,要想真正读懂司马迁的这句话,还需要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进他写《史记》的发愤历程。师故意写错课题,齐读

2、学生发现错误,师追问:为什么是这样的“发愤”呢?

3、过渡:是呀,就在他向伟大的史家之路迈进时,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

二、响鼓重敲,层层推进

1、体会司马迁的忍辱负重(10分钟)

出示:正当他专心致志编写《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

(1)师:通过课前的拓展阅读,你了解这场飞来横祸的原委了吗?谁能简要说一说(生交流背景资料:本想声张正义却让自己蒙受了不白之冤)师:(出示文字)你知道司马迁在狱中受到了怎样的酷刑吗?

师:他遭受了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腐刑,它使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成了半人半妖的太监,再也不能昂首挺胸地活着!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出示资料,配乐指名读)你体会到司马迁此刻的内心了吗? 这真是一场——(飞来横祸)“横祸”的近义词是?能不能换成“灾祸”?为什么?

(2)所以,司马迁——但想到——(引读)

为什么司马迁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史记》对他来说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请同学们轻声读1-2自然段,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理由要简洁而又充分。(教师随机提炼并指导朗读)(黄河文化的熏陶,英雄故事的激励,父亲的言传身教和临终的嘱托,自己不懈的追求)

师:是呀,完成《史记》,不仅是父亲临终的嘱托,更是他年少的梦想,一生的追求,所以司马迁宁愿忍受酷刑之辱,也要背负《史记》之重这就是——(板书:忍辱负重)这就叫——(发愤)(再次齐读)

过渡:出示: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呢?默读3-4自然段,圈画出关键词句,写下你的感悟。(巡视提醒)(5分钟)

2、感悟司马迁的坚定信念(5分钟)

出示:“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学生交流感悟,读出信念的坚定)这是司马迁内心的呐喊!生读句子。这是司马迁的铮铮誓言!生读句子。这是司马迁的坚定信念!一起读

3、品读司马迁的发愤写作(13分钟)

(1)出示: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学生交流感悟,追问:他会怎样尽力克制自己呢?让我们观察画面,展开想象,走进司马迁的内心,再现他发愤写作的情景)

师:(出示图片配乐)任选一组

1)冬天,大雪纷飞,寒气逼人,司马迁();夏天,烈日炎炎,蚊蝇乱飞,司马迁()。

2)白天,司马迁();晚上,司马迁()。生交流,师点评

(2)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抓住数字和“前无古人”“耗尽心血”交流感悟,读出感情)

师:你知道后人是怎样评价《史记》的吗?(出示资料)难怪鲁迅先生这样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生读)

师:有谁知道《离骚》是怎样的作品?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不朽之作。尽管《史记》不压韵,但它的文学价值却能与《离骚》

媲美。

三、拓展延伸,升华主题(4分钟)

师:同学们,司马迁仅仅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史记》吗?从司马迁的身上,我们读懂了----(指名学生回答,只要说到: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师:无数古今中外的英雄人物都把困难挫折当作是一笔财富。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发愤是什么?如果说发愤是司马迁遭受酷刑后忍辱负重写成《史记》,那么,你还知道谁也有着发愤的故事呢?与同桌说一说

出示:发愤是司马迁遭受酷刑后写《史记》发愤是 师:学到这,我们终于明白,人终有一死,但司马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让我们从今天开始,活出生命的精彩,活出生命的价值。

五、布置作业:(1分钟)

1、《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中,有许多成语故事,如: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 围魏救赵 背水一战 破釜沉舟……请你去找一找,挑选感兴趣的故事在阅读课上讲一讲。

2、拓展阅读:美文欣赏《生命的韧度》;诗文诵读《永不言弃》 板书设计:司马迁 发愤写 《史记》 忍辱负重

不屈不挠

【教后反思】

1、关注学生立场,由老师提问转向学生质疑。

2、关注语言训练,通过辨析、想象、合作等多样的学习方式有效推进。

司马迁与史记创作 篇7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史记》分为本纪、表、世家、书、列传五个部分,其中有十二篇本纪,十篇表,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以及七十篇列传,前后共一百三十篇。其中,“世家”是记载诸侯王国的,《史记》中描写的世家里基本是诸侯开国有功被封一职,而且他们的后代可以沿袭祖辈的爵位及待遇,因此与他们有关的传记就叫做世家。《陈涉世家》讲述的是以陈胜、吴广为首的秦末农民起义,从起义胜利、蓬勃发展到最后失败的过程,作者将陈胜这一章放在略低于本纪的世家中,足可见司马迁对陈胜身怀敬意。

这种敬意之情在《陈涉世家》中得到多次体现,司马迁在塑造陈胜这个人物形象时,延续了一贯精简的作风,但通过语言描写, 一个勇敢、有抱负的陈胜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嗟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作者在写道陈胜、吴广在杀掉将尉准备起义时,发出豪迈的宣言:“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通读全文,可以发现作者对陈胜音容笑貌的描写不多, 但就是在这简短却荡气回肠的言语中,一个果敢的英雄人物豁然呈现在读者面前,由此透漏出作者对陈涉的敬意之情。另外,文章结尾提到高祖开国后为陈涉设三十户人家为其守坟的细节,也是敬意之情的体现。

二、司马迁对陈涉身怀敬意之情的原因

以上足以说明司马迁个人对陈涉是身怀敬意之情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对一个农民起义领袖有如此强烈的感情呢? 这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首先,这与司马迁个人的遭遇有密切关系。作者个人的遭遇对《史记》的创作影响颇大,直接影响作者对人物归传的把握,《陈涉世家》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将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放在世家传记中,是匪夷所思的事。但是仔细通读文章及结合作者个人经历,就会豁然开朗。《史记·太史公自序》是作者的自传,司马迁讲述了自己年轻时游历各地、父亲临终时的嘱托及影响自己一生的大事———李陵之祸, 公元前99年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第五个年头。就在这一年,发生了著名的“李陵事件”,司马迁为李陵“兵败而作辩护”3,随后被打入大牢,武帝听闻李陵带兵攻汉,一怒之下杀了李陵的家人,并因此牵扯到司马迁,处司马迁死刑,但死刑并不是无药可救的,根据当时律令,可以通过向朝廷捐五十万钱或者接收宫刑赎命,司马迁官小家贫, 拿不出那么一大笔钱, 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也为了个人理想、抱负,司马迁选择宫刑,忍辱负重地继续《史记》的写作。李陵事件对司马迁影响很大 ,影响作者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作者十分敬重那些勇敢、有抱负的历史人物同时鄙视那些自甘平庸、无所作为的人。《史记》中很多篇幅是描写市井人物的,歌颂他们的仁义、勇敢,在司马迁看来,市井人物人情味足,没有朝野上的尔虞我诈。《刺客列传》中讲述了刺客豫让多次刺杀赵襄子的故事。豫让是智伯的家臣,赵、韩魏共灭智氏,豫让想为智伯报仇,但多次刺杀赵襄子都没有成功。被捕后,“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 ’”4这种勇敢无畏的精神与陈胜起义时那种“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固可乎”5,同样让人敬佩。

司马迁对陈胜的敬意之情,与他本人重视下层人民有一定关系。这种对下层人民的特殊感情,在《史记》很多文章中得到体现。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评价:“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辍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6在《项羽本纪》中,描写巨鹿之战时写道:“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兵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乃楚击秦 ,诸将皆从 壁上观 ,楚战士无 不一以当 十 ,楚兵呼声 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7司马迁对下层人民的这种特殊感情还与他个人经历有关。在李陵之祸中,他深切地感受到世态炎凉,在其身陷牢狱之灾时,大臣们纷纷避嫌,司马迁家贫,无奈之下选择宫刑。由此他更欣赏下层人士那种勇敢、仁义、有抱负的精神。以上这些人与陈胜一样都是司马迁欣赏的历史人物。

司马迁对陈胜的敬意之情与他本人进步的历史观密切相关 ,在《史记·太史 公自序》中 ,作者将陈 涉与历史 上著名人物———孔子、武王等相提并论,正是进步历史观的体现。纵观起义,由轰轰烈烈地蓬勃发展到最后失败,字里行间,作者仿佛置身其中。在陈胜被车夫杀害的时候,作者表现出了无限惋惜之情,并为这次不成熟的农民起义做出了失败的总结。

《陈涉世家》最后提到 :“陈胜虽已死 ,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8司马迁之所以做这样的细节安排,目的是再次提醒读者:陈胜的历史贡献功不可没。

摘要:《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作品,该书出自于西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之手。它像一部电影,真实地刻画了无数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成为后代小说戏剧乃至现代影视作品取材的对象。其中,陈胜这个人物的刻画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感情,通读《陈涉世家》,发现司马迁对陈胜的这种强烈感情可以概括为“敬意”之情。这种敬意之情的表现及造成作者拥有这种特殊感情的原因是本文探索的重点。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一处笔误 篇8

(编 者)

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指出:“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记载:“吴王夫差十四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欲霸中国以全周室。七月辛丑,吴王与晋定公争长。吴王说:‘于周室,我为长。’晋定公曰:‘于姬姓,我为伯。’赵鞅怒,将伐吴,乃长晋定公。”

笔者在阅读太史公的《史记》时,却发现司马迁在对这同一件历史事件的记录是有一些不同的。如司马迁在《史记》的其他传记中对相同的事件还有四条不同的记载:

(1)《史记·秦本纪》“秦悼公九年,晋定公与吴王夫差盟,争长于黄池,卒先吴。吴强,陵中国。”

(2)《史记·晋世家》“晋定公三十年,定公与吴王夫差会黄池,争长,赵鞅时从,卒长吴。”

(3)《史记·赵世家》“晋定公三十年,定公与吴王夫差争长于黄池,赵简子(赵鞅)从晋定公。卒长吴。”

(4)《史记·伍子胥列传》“吴王夫差十四年,因北大会诸侯于黄池,以令周室。”

对“吴晋争长”这同一历史事件的记录,司马迁在《史记》上的记录,有四种记录是相同的,一种记录是不同的。但到底在“吴晋争长”这一历史事件中,是“吴国”争长成功呢,还是“晋国”争长成功呢?

司马迁在《史记》的记录中:记载“吴国”争长成功的记录有四条,分别是:(1)《史记·秦本纪》,(2)《史记·晋世家》,(3)《史记·赵世家》,(4)《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晋国”争长成功的记录只有一条:《史记·吴太伯世家》。

那么,到底应该是哪一国争长成功呢?

《史记·吴太伯世家》和《史记·伍子胥列传》是记载吴国本国的人物和事情的,为避嫌,可以暂时不算。那么,还有三条记录:(1)《史记·秦本纪》,(2)《史记·晋世家》,(3)《史记·赵世家》。其中《史记·晋世家》是记载晋国本国发展的,是为了避嫌,也暂时可以不算。这样,记载“吴国”争长成功的还有两条记录:《史记·秦本纪》和《史记·赵世家》。这两个国家和晋国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赵国是从晋国分出来的,这一条也暂时不算,剩下就是《史记·秦本纪》了。应该说,秦国与吴国、晋国没有任何的从属关系,这一条记录应该可以算得上是最有说服力的。这一条记录是“吴国”争长成功。

其实,也用不着避嫌,司马迁在《史记》中是秉笔直书的。“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就是班固对司马迁的评价。司马迁也没有为任何国家虚夸,在《史记·晋世家》和《史记·赵世家》里记载的都是“吴国”争长成功,只是在《史记·吴太伯世家》里记载的是“晋国”争长成功。依据这两条记录,也可以判定:司马迁没有为任何国家避讳。

在以上的五条记录中,除了《史记·吴太伯世家》里记载的是“晋国”争长成功,其他的四条记录记载的都是“吴国”争长成功。由这五条记录和司马迁在《史记》中秉笔直书的品德,我们完全可以判定:在“吴晋争长”这一历史事件中,争长成功的应该是“吴国”。

12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篇9

36、37)

教学分析

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鲁迅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知道这本书的写成“来之不易”的同时,也正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本文在写作上不仅注意了地理人文环境映衬人物的思想行为,也注重揭示任务思想斗争历程,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同时运用具体数据,既见真实,又增赞叹之意,可见表达之巧妙。教师在教学时要好好引导学生体会、玩味。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4.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意识地关注《史记》,并搜集其中一两个故事,在同学之间交流。教学重点

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教学难点 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教学准备

1.搜集司马迁和《史记》的资料。2.课前预习: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语。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2014年3月27日

星期四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自学字词,理清层次。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2.提问:谁知道这一句话是谁说的吗? 板书:司马迁

3.提问:有谁了解司马迁的? 4.指名介绍《史记》。板书《史记》

5.提问:那么司马迁是怎样写出《史记》这一辉煌巨著的呢? 板书:发愤 6.指导读题。

7.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呢?我们将通过学习课文深入了解。

(设计意图:由司马迁的名言导入,发散对司马迁其人的了解,逐层深入,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

1.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读词语。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随机纠正读错的词句。(3)结合正音,理解词义。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记载:把事情写下来。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一起。研读:钻研并阅读。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发愤:决心努力。

(设计意图:疏通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为深入学习做准备。)

三、交流感悟。

1.组织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各段大意 2.组织学生讨论分段情况 3.集体交流:

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什么?(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写作的?(4)结果怎样?

4.指名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及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

四、安排写字练习。

指导写习字册,教师巡回指导。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2014年3月28日

星期五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2.学习司马迁坚持不懈创作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一读。

受父亲的影响 临终之时 飞来横祸 发愤写作

2.请你们告诉我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指名一两个学生说说。

(文章写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受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

二、精读感悟,理解“发愤”。

1.课文写了司马迁用一生的精力,发愤写《史记》,《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所以,课文题目用“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联系你的知识说说“发愤”是什么意思呢?

(勤奋努力 专心致志 刻苦认真 „„)

2.请你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你能从中找出司马迁勤奋努力、专心致志、刻苦认真的句子吗?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段落,相机出示:

(1)从那些地方你读出了司马迁勤奋呢?

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从这些地方读出了司马迁勤奋;努力读书 四处游历 广交朋友 这四个词语,司马迁在为写《史记》作准备。

3.司马迁为什么要这么做的呢?能有自己的话说说吗? 从“努力读书”你们可以看出什么吗?

从“四处游历、广交朋友”你们又可以看出什么呢?

古人教导我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教导我们任何事情只有去实践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司马迁也深深地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

4.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司马迁的勤奋。

5.你们还找到那些句子描写司马迁是那么的勤奋努力呢? 相机出示: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咐,„„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1)从这段话中,你是从哪里看出司马迁的勤奋努力的呢?谈谈你的体会。(2)抓住:牢记 每天忙着研读 整理三个词语,深入到语言中去体会司马迁的勤奋。(3)指导学生朗读,体会。

小结:从上面的学习中,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一个勤奋努力的司马迁,他的努力超乎寻常,他的勤奋让我们不得不敬佩。

(设计意图:综合性学习从内容到过程,都渗透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诸如爱与憎、乐与悲、善与恶。因此,必须通过反反复复、丰富多彩的活动,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涵养学生的情趣,积淀学生的情怀,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每一个学生身上凝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洋溢崇高的浩然正气。)

三、感受“悲愤”,走进人物内心。

1.打开课本,默读思考:司马迁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的? 预设问题:

A“飞来横祸”是什么意思? B司马迁替哪位将军辩护的?

C为什么司马迁替一位将军辩护就惹来大祸呢? D为什么司马迁受刑后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呢? E“悲愤交加”是什么意思? F什么叫“了此残生”?

2.大家都为李陵的投降而遗憾,更为司马迁抱不平,正直的司马迁只是站在公正的立场,说了几句公道话,竟因此入狱受了酷刑,课文把司马迁受了酷刑的事称为——(飞来横祸)。谈谈对这个词的理解吗?

3.对于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的,血液里流淌着自强信念的司马迁来说,遭受宫刑更是一种耻辱。所以,受到酷刑的司马迁——(引读)“悲愤交加,几次想„„”

4.受了宫刑的司马迁是何等的“悲愤”啊!板书:悲愤

范读,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悲愤得无地自容,悲愤得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5.你们能体会到司马迁这种悲愤交加的心情吗?谁能把他此刻的感受读出来。(设计意图:从课程标准看,综合性学习的提出,使生成性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新特点。这是因为综合性学习有别于“大一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涉及范围广泛,形式多样,特别提倡学生自由选择活动内容,自主设计活动程序,倡导学生个性凸现和创造性的发挥。)

四、解读“发愤”,探寻生命价值。

1.谈话过渡:是生还是死,在生死两难的痛苦中,司马迁最终选择的是——生。让我们走近司马迁,倾听他心灵的声音,感受他精神的力量!

2.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1)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注意激励学生)(2)司马迁认为什么样的死才算是有价值的呢?(3)你们觉得司马迁心中哪些人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

孙膑、左丘明、孔子等人都受到过打击,有“悲愤”的情感;都是生活的强者;化“悲愤”为力量,发愤写作,在有生之年完成了一部巨著,他们的死都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学生思考:这些人和司马迁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圣人贤者的不屈精神激励着司马迁,活出生命价值的信念支撑着司马迁,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3.入狱受了酷刑的司马迁,内心世界是极其复杂的,在生死两难的痛苦中,他想了很多很多,放眼全文,联系上节课学习的一二自然段,请同学们完成说话练习:

他想:“,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想到这一切,最后司马迁下定决心,引读“我一定要活下去!——”

4.同学们,在屈辱、痛苦、挫折面前,是抑郁而终,做一个弱者,含恨离开人世,还是忍辱负重,不屈不挠,做一个真正的强者?司马迁用自己的行动做出了最好的回答—— “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 5.激情说图:这就是把个人的耻辱和痛苦深埋在心底,发愤写作的司马迁;这就是受了酷刑后化悲愤为力量,坚持发愤写作的司马迁;这就是面对挫折,忍辱负重,十几年坚持发愤写司马迁——让我们把这幅图深深地印在脑海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大胆想象,激情说话的过程中,理解、品味语言文字,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五、解读“生命写成”,感受作品成就。

1.司马迁是在用笔墨写下一行行字吗?

2.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代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3.让我们永远记住这部司马迁用心血用生命写成的辉煌巨著吧。把自己的感情带进去一齐读。

(设计意图:激情朗读,感受人物精神伟大,成就巨大。)

六、布置作业:

1.了解《史记》的故事。

2.完成《补充习题》上的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12.司马迁 发愤 写《史记》

悲愤

酷刑 课后记: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篇10

1、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齐读这句名言。

2、谈话:你知道是谁说的吗?(司马迁)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用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的一句话来解释,谁能找出来读一读?

3、你认为司马迁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呢?为什么?(因为他耗尽毕生心血,忍辱负重,完成了史学巨著――《史记》)

二、精读课文,品悟“发愤”

1、学习第一自然段(小小少年时的梦想)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年少时的司马迁有什么梦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呢?板书:梦想

(2)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生交流:年少时他心中涨涌着什么梦想?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阅读交流讨论:

英雄故事的影响(一二句)――司马迁出生在黄河的龙门。黄河被称为我们母亲河,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在这里衍生。乡亲们讲述的英雄故事让年少的司马迁如痴如醉,激动不已。(想象:想一想乡亲们会讲什么故事呢?小司马迁会怎么想呢?)。

引导说话:听到《大禹治水》故事,司马迁想……听到《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司马迁想……听到《仓颉造字》的故事,司马迁想……

父亲的熏陶影响――父亲立志编写一部历时3000 多年的史书

自身的刻苦努力――他自己做了什么呢?(读书、游历、交友)有什么收获呢?

(3)总结:同学们说得非常深刻,让我们感受到司马迁从小就对历史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也为之付出了努力。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父亲临终时的嘱托)

(1)过渡:司马迁自小就对历史感兴趣,积累了一定的史学知识。我们再来读一读父亲临终时的嘱托,你能体会到什么呢?

(2)读父亲的话,体会父亲的心情

读出父亲的一份悔恨;读出父亲的一份遗憾;他泪流满面的带着悔恨,带着遗憾。一遍一遍地读出感情?

(3)体会司马迁的心情。思考:司马迁想到了什么呢?他有没有答应?是怎样的表情或者语言?表演一下。

(4)体会司马迁的“发愤”――牢记、每天忙着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飞来横祸时的执着)

过渡:为了年少的梦想,为了对父亲的一句承诺,就在司马迁义无反顾地编写史书,向伟大的史家之路迈进时,一场飞来横祸降临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他遇到了什么?

(1)提问:横的读音hèng,查字典理解字义。这飞来的横祸指的是什么?

(2)师简介酷刑: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在当时被视作奇耻大辱。

(3)出示司马迁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上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因为他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的太监为伍了,你们能明白吗?”

朗读这句话,引说体会:所以他――悲愤交加;所以他想――血溅墙头;所以他要――了此残生

(4)痛苦、耻辱的煎熬,是生是死?他该怎么办呢?――这是司马迁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换位思考: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轻于鸿毛――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鸿毛指什么?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重于泰山――心中装着责任,为了有价值的事而死。泰山指什么?

(4)朗读司马迁的话,抓住两个“一定”体会司马迁的坚定和执着。

(5)看图画,读课文,创设情境,想象描述。

老师朗读:“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4、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耗尽生命后的成功)

(1)齐读,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文中列举的数字能说明什么?(整整13年时间, 52万字)

(2)什么叫前无古人?

老师质问:在此之前,有没有人用13年时间写一部书?

在此之前,有没有一部书记录了2600年的历史?

在此之前,有没有人像司马迁一样,写出52万字的史书?

是啊!没有,从来没有!这就是――前无古人!

(3)齐读最后一段

三、全课小结,拓展“发愤”

1、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过程,现在我们想想 “发愤”是什么?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

2、还有那些发愤的人和事呢?(谈迁写《国榷》、诺贝尔、阿炳……)

板书设计:

12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忍辱负重

上一篇:2024元旦文艺汇演总结下一篇:2020小学消防安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