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阅读答案(精选8篇)
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A悠闲B空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A拱B弯)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A细致B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
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A啄食B捕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A对准B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1.给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 )螳螂
A.捕食
B.啄食
正确答案:B
2.给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
你看得真( )
A.细致
B.仔细
正确答案:B
3.给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
螳螂着身子
A.弯
B.拱
正确答案:B
4.给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
( )地叫着
A.悠闲
B.空闲
正确答案:A
5.最能揭示中心的句子是( )。
A.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B.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正确答案:A
6.哪个成语能概括这一片段的内容?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园中有树,其①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②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③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④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⑤前利,而不顾其⑥后之患也。
1.补充成语:螳螂捕蝉,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选段中的“其”分别指什么?
其: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
4.解释句中画线词。
①欲取蝉( ) ②黄雀延颈欲啄螳螂( )
答案
1.黄雀在后
2.人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身后的祸患。(方法点拨:联系生活实际)
3.①树 ②蝉 ③螳螂 ④黄雀 ⑤他们自己 ⑥他们自己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二、1.大臣和少年目的都是想劝吴王放弃攻打楚国。
2.大臣是直接劝说的,结果失败了;而少年是通过一个例子让吴王自己领悟到其中的道理,结果让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因为大臣们是直言相劝,令吴王感到没有威严;而少年的“劝”是智劝,既维护了吴王的面子,又令吴王茅塞顿开。
4.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我们体会到:少年是睿智的,他找到适合劝说吴王的方法,让吴王自悟其理。
三、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这三个小东西都在力求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都没考虑隐伏在它们身后的灾祸啊!
2.树
蝉
螳螂
黄雀
②它有些像吃。对于头脑来说,渴望阅读的时刻必定虚怀若谷。假如脑袋装得满满当,不断溢出香槟酒一样的泡沫,不论这泡沫是泛着金黄的铜彩还是热恋的粉红,都不宜于阅读,【 】是阅读名著。
③它有些像睡。我小的时候,【当我忧愁,当我病痛,当我莫名其妙烦躁的时候】,妈妈总是摸着我的头说,去睡吧。睡一觉也许就好了。睡眠中真的蕴藏着奇妙的物质,起床的时候我们比躺下时信心倍增。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按摩,在书页中你嗅得见悲剧的泪痕,摸得着喜剧的笑靥,可以看清智者额头的皱纹,不敢碰撞勇士鲜血淋淋的创口……
④【 】。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书的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千方百计把读者柔软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的力度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在读名著的时候,我常常在看上一页的时候,揣测下一页的趋势。它们经常同我的想象悬殊甚远。这种时候我会很高兴,知道自己碰上了武林中的高手。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记载着绝世的功法。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在潜移默化中悟出不可言传的韵律。只是江湖上的口诀多藏之深山之密室,各个学科大师们的真迹却是唾手而得。由于它的廉价和平凡,人们常常忽视了它的价值。
⑤阅读是一种孤独。几个人共看一本书,那只是在极小的时候争枪连环画。它同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前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美味地共享,后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窃窃私语。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
⑥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捶击,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地为你讲的故事。
【问题】
20.第④段中加点的词“潜移默化”在文中的意思是:【 】(3分)
21.在第②段横线处填写一个恰当的词【 】,第③段画线句用了【 】的修辞方法,强调了【 】,从而引出“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按摩”;请在第④段横线处填写一个合适的句子:【 】。(7分)
22.根据你对第⑤段画线句子的理解,写一个你阅读作品的实例。(3分)
23.下面表述作者主要意图最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按摩。
B、阅读是增强思维力度。
C、真正的阅读注定是一种孤独。
毕淑敏
① 蜜蜂会造蜂巢。蚂蚁会造蚁穴。人会造房屋、机器,会造美丽的艺术品和动听的歌。但是,对于我们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自己的心,谁是它的建造者?
②孔雀绚丽的羽毛,是大自然物竞天择造出。白杨笔直刺向碧宇,是密集的群体和高远的阳光造出。清香的花草和缤纷的落英,是植物吸引异性繁衍后代的本能造出。卓尔不群、坚韧顽强的性格,是秉赋的优异和生活的历练造出。
③我们的心,是长久地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
④(A) 造心先得有材料。有的心是用钢铁造的,沉黑无比。有的心是用冰雪造的,高洁酷寒。有的心是用木头造的,安稳麻木。有的心是用红土造的,粗糙朴素。有的心是用黄连造的,苦楚不堪。有的心是用垃圾造的,面目可憎。有的心是用眼镜蛇唾液造的,剧毒凶残。
⑤ 造心要有手艺。一只灵巧的心,缝制得如同金丝荷包。一罐古朴的心,淳厚得好似百年老酒。一枚机敏的心,感应快捷如电光石火。一片编织荆棘的心,暗设机关处处是陷井。一道半是细腻半是马虎的心,好似白蚁蛀咬的断堤。一朵绣花枕头内里虚空的心,是假冒伪劣心界的水货。
⑥造心需要时间。少则一分一秒,多则一世一生。片刻而成的大智大勇之心,未必就不玲珑。久拖不绝的谨小慎微之心,未必就很精致。有的人,小小年纪,就竣工一颗完整坚实之心。有的人,须发皆白,还在心的地基挖土打桩。有的人,半途而废不了了之,把半成品的心扔在荒野。有的人,成百里半九十,丢下不曾结尾的工程。
……
⑦心为血之海,那里汇聚着每个人的品格智慧精力情操,心的质量就是人的质量。有一颗仁慈之心,会爱世界爱人爱生活,爱自身也爱大家。有一颗自强之心,会勤学苦练百折不挠,宠辱不惊大智若愚。有一颗尊严之心,会珍惜自然善待万物。有一颗流量充沛羽翼丰满的心,会乘上幻想的航天飞机,抚摸月亮的肩膀。
⑧ 造心是一项艰难漫长的工程,工期也许耗时一生。通常是母亲的手,在最初心灵的模型上,留下永不消退的指纹。所以普天下为人父母者,要珍视这一份特别庄重的义务与责任。
⑨ 当以我手塑我心的时候,一定要找好样板,郑重设计,万不可草率行事。造心当然免不了失败,也很可能会推倒重来。不必气馁,但也不可过于大意。因为心灵的本质,是一种缓慢而精细的物体,太多的揉搓,会破坏它的灵性与感动。
⑩(B) 造好的心,如同造好的.船。当它下水远航时,蓝天在头上飘荡,海鸥在前面飞翔,那是一个神圣的时刻。会有台风,会有巨涛。但一颗美好的心,即使巨轮沉没,它的颗粒也会在海浪中,无畏而快乐地燃烧。
1.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2分)
2. “当以我手塑我心的时候,一定要找好样板,郑重设计,万不可草率行事”一句中的“一定要找好样板,郑重设计”该如何理解?(2分)
3. 塑造心灵是需要条件的,作者认为至少必须具备哪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具有的共同特征是什么?(4分)
4.“一颗美好的心,即使巨轮沉没,它的颗粒也会在海浪中,无畏而快乐地燃烧。”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的感受(4分)
5.这篇散文语言优美、精练,且包含哲理。请从文中划线的A、B处任选一句,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其表达效果。(3分)
我选( )句赏析:
参考答案:
1.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自己的双手全心全意地塑造美好的心灵。(2分。符合题意,并言之有理即可。)
2.“一定要找好样板,郑重设计”:造心要有正确目标,而且态度要严肃认真。(2分。符合题意,并言之有理即可。)
3. 三个条件:塑造心灵先得有材料、塑造心灵要有手艺、塑造心灵需要时间;(3分)共同特征:塑造心灵,主要靠我们自己的一双手。(1分)(符合题意,并言之有理即可。)
4.示例一:无论身处怎样的逆境,遇到多少艰难险阻,只要我们拥有美好的心灵,就能直面困难,承受挫折,永葆生命的活力。
示例二:有的人,虽然生命不存在了,但他们的高尚品质、崇高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前进。(4分。符合题意,并言之有理即可。)
5.A、运用排比或对比的修辞,形象地说明材料不同,心有不同;造心应选用好的材料。
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主备人:纪正荣 参备人:潘玉猛 戴晓庆 张育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呢?让我们一起去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
2.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自然段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诸侯”读zhū hóu,“拱”读gǒng,“沾、湿”都读翘舌音。
2.检查对下列词意的理解:“不堪设想、乘虚而入、自由自在、恍然大悟”。(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2)指名说,集体讨论:
3.针对前面对课题质疑的几个问题,指名发言,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这个故事的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写经过、写结果的是哪些自然段。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组成小组相互交流,讨论。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熟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导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主备人:纪正荣 参备人:潘玉猛 戴晓庆 张育正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螳螂捕蝉》。
师:先请同学们听写四组词语或短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要认真听、用心记,想想有什么联系。
(老师依次念四组词,每组只念一遍:
(1)蝉 悠闲 自由自在(2)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3)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
(4)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
不堪设想 隐伏着祸患 恍然大悟
师:现在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出示的词语,同桌互相批改,全对的打个“☆”。师:谁能用上这些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1、指名学生回答
2、同桌间交流
师:如果再概括一些,可以怎么说?
二、理解故事寓意
1、师:螳螂捕蝉这一个小小的故事竟然有这么大的作用,避免了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可是我在文中并没有看到螳螂捕蝉这四个字,你们看到了吗?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哪几段是直接写“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
生浏览第3-11段
2、出示第9、11段文字。
师:请大家自由读读这两段文字,思考一下故事中有那几个角色。生:蝉、螳螂、黄雀、少年 师:在蝉、螳螂、黄雀这三种动物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谁?处于最前端的是谁?
师:请一位同学读读直接描写蝉的句子。生读。
3、师: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读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一只什么样的蝉?
生回答
师:如果你是这只蝉,心里会想什么?
(生回答)
师:享受这个词用得好。享受着这一天因为眼前有着甘甜的——露水。谁能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蝉的日子过得多么舒服,但是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蝉的身后,你看到了什么?
生:螳螂。螳螂想去捕食蝉。它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师:让我们来个特写,把镜头聚焦于蝉的面部表情,你看到了什么?
生:凶狠。诡异。
师:如果你是蝉的同伴,你看到这种情景会怎样?
生:快离开这里吧!亲爱的同伴,赶快逃命吧!它想要吃你!师:可是这只蝉看到了吗?它眼里看到的只有——甘甜的露水。这时的情景多么危急,谁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句子。
师:我从他的语气中听出了焦急,不再像刚才那么悠闲,自由自在。师:蝉被什么蒙住了双眼?生:露水。眼前的利益。
师:蝉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双眼,却没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板书利、祸。
同样被眼前的利益蒙住双眼的还有——螳螂、黄雀。e.师:明白了这种关系,我们来看一组句子。出示变换顺序的句子,指名读。
蝉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螳螂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黄雀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少年拿着弹弓在瞄准它。
它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出示句子
师:这张幻灯片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生:“它”换成了“它们都”。
师:真是火眼金睛。它们指的是——蝉、螳螂、黄雀。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 齐读红色句子。
三、揣摩文章表达。
师:刚才我们说少年是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劝说吴王,那么少年是怎么用这个故事来劝说吴王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12节,用心揣摩少年和吴王的一言一行,把感受深刻的词句划下来,可以写写体会。
生: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自己身后正隐伏的祸患。师:吴王是用这个道理来启示吴王。生: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师:毫不介意什么意思?少年不在乎衣服被露水打湿,他在意的是什么?
生:他一连转了三个早晨,从这里看出少年很有耐心。师:她很会观察,能从文字表面读到文字背后的意思。
生:我找的是“第二天清晨”。这样就和后面的故事连起来了。因为早晨才有露水。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这为故事提供了合适的时间。生:他一连转了三个早晨,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师:明明是吴王发现了少年,怎么是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呢? 齐读这一句。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生:吴王终于发现了少年。
师:这两句意思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这样就表明是少年在等吴王。
师:这个被动句看似被动实际是主动。是少年要让吴王发现自己。我有个问题啊,少年在王宫花园转就转呗,干嘛拿着弹弓?生:弹弓为打鸟做准备,让吴王相信。弹弓是他手中的道具。
师:少年以王宫花园做背景,以弹弓做道具,为吴王上演了一场好戏。于是他们就有了这些对话,请你们同位合作读读,从第四段开始,想象吴王和少年的神情、动作。生自由练读。
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读旁白的同学给文中加了一些提示语如充满疑惑等。教师相机指导朗读。请一生点评。
四、小结回顾全文。
师:故事到这里也就讲完了,吴王听了什么反应?
师:“恍然大悟”什么意思?哪个字是明白的意思?你还知道哪些词语意思和恍然大悟接近? 生答:如梦初醒 茅塞顿开 豁然开朗 幡然醒悟 出示,齐读。
师:联系第一段,吴王明白了什么? 生:不能去攻打楚国。
师:出示春秋形势图。吴国要去攻打楚国就会经过长途——跋涉,国力空虚,其他诸侯国就会—— 口头填空:吴王出兵攻打楚国,正如 ; 正如 ; 正如 ; 他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
五、质疑深化人物。
1、师:原来少年说了半天就是这么个意思,大臣们开始不是说过了吗?为什么少年劝说吴王却没被处死?你认为少年劝说成功的秘诀在哪? 生:少年没有直接说,而是通过故事委婉地劝说吴王。
师:你说得非常好。如果说大臣的劝是直劝,那少年的劝就是——巧劝,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常常容易被别人接受。
师: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的?少年为什么选择在花园,只有他和吴王两个人?
生:为下文讲故事创设一种环境。
如果在王宫说,吴王会顾及自己面子而不听少年的话。觉得失了面子。师:是啊,不光环境重要,时机也很重要。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
2、师: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生:足智多谋,勇敢,机智,聪明,有一颗爱国心。
六、课外拓展延伸。
1、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我们知道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不能只顾——,不顾————。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强称霸,战争不断,诸侯王的出兵与否往往在一念之间,许多像文中的少年一样有勇有谋的王公大臣甚至平民百姓运用寓言巧妙进谏,阻止了一场场战争,留下了千古佳话,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智慧的宝库。课后同学们可以读读相关的书籍如《东周列国志》。
作业:根据所提供背景,写一段话。
教后记: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准备:
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
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
(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书: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恍然大悟
(二)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资源开发:
从生活周围寻找如螳螂一样的人,分析因顾眼前利益而带来的祸患。
媒体使用:
生活小故事及相应的图片,配套教材课件。
设计理念:
生活处处皆语文,借用生活中的语言材料深化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进行学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
2.指名读。
3.师生评价。
4.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1.完成习字册描红。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习。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五、作业:
1.讲述故事。
2.练习说话。
从胡村小学听课回来,我就一直在捉摸如果要我上《螳螂捕蝉》这一课,该怎么上?于是,我对照自己的听课笔记和胡村小学孔志俊老师的课件反复地思考孔老师的教学设计,看能不能把她的教学设计套过来,课件也用上,这不是很省心的事吗?可是在我认真钻研教材时,我发现孔老师的设计用在我的学生身上有些要求过高,尤其是对“少年的劝说妙在哪里,使得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个问题的探究,孔老师的学生探究的很深刻,他们从少年讲故事时选取的时间、地点、道具以及讲话的时机等几方面去探究,学生的发言有理有据、精彩纷呈,让我惊叹。可这个问题就这样抛给我的学生,难度可想而知,所以我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重新设计了本课。经过两天的设计,几天终于上正场了。
首先我让同学们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很流畅地表达了下来,接着我让同学们明确了课文主要写的是少年这个人,然后我出示了“学习要求”,即默读课文3—11自然段,看看文章是怎样描写少年的,从中你读出了少年是个怎样的人。同学们明确要求后开始默默读书,有学生动笔在书上勾勾画画作批注,有学生认真品读找到的重点语句。大约十分钟后,我和学生开始交流,在交流中我发现少年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渐渐丰满起来。学生已经读出了一个聪明机智、充满智慧、为国分忧,一个有决心、有毅力、有勇气的少年。这个时候我在不经意间切入重点,“那么少年的哪句话最关键?”学生很快找到了“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然后针对这句话让同学们去探究蝉、螳螂、黄雀三者之间的利害关系,从而明白少年的用意何在,同时也让同学们对少年的智慧有了更深的感悟。在此基础上分角色朗读少年与吴王之间的对话,把课堂推向了高潮。为了达成“复述”的要求,我又设计这样一个情境训练“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而之前他已经下了死命令,那么第二天上早朝时,他会对大臣们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同学们饶有兴致地在小组里议论看来,几分钟后推选代表上场表演,在表演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从整堂课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注重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三维目标”也基本达成,整节课环环相扣,紧张有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细细琢磨,也存在许多的遗憾:
一、学生的朗读能力欠缺。这堂课如果学生的朗读精彩一点,课堂就会更出彩一些。
二、对于“螳螂捕蝉”寓意的理解,有些肤浅。要想更深入一些,还可以联系一下生活实际。
三、学生的表达能力欠缺。在最后一个“情境训练”环节,如果学生能有声有色地讲出,课堂将推向高潮。
四、在关注学困生上做的不太好,总是让好学生去表现,没有关注“学困生”。
五、板书还可以再美观、简约一些。
【螳螂捕蝉阅读答案】推荐阅读:
哲理小故事:螳螂捕蝉06-04
螳螂捕蝉,老爸在后作文06-27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07-01
螳螂捕蝉教案六年级10-01
成语故事螳螂捕蝉11-09
10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11-18
螳螂捕蝉文言文翻译11-18
《安静的阅读》阅读答案09-14
古诗文阅读的阅读答案07-02
《幽居 韦应物》阅读及阅读答案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