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推荐8篇)
1842年8月 中英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843年 中英 《虎门条约》
1844年 中美 《望厦条约》
中法 《黄埔条约》 第一章
1、资本——帝国主义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阻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一、军事侵略【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二、政治控制【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三、经济掠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四、文化渗透【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2、1895年 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割让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岛屿
3、帝国主义列强为什么没能瓜分中国?
1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列强经过反复争吵、协商,最后认定暂缓瓜分中 ○国,而采取保全清政府为其共同的统治工具,实行“以华治华”,对自己更有利。2最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时期,中国人民以其不畏强暴、敢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打击和教训了帝国主义者,使他们不敢为所欲为的瓜分中国。
4、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5、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社会制度的腐败
○
腐败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阻碍了中国人民群众的广泛动员和组织,这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着失败的重要原因。2经济技术的落后
○
在鸦片战争中,虽然中国军队在总兵力上占优势,但在局部战役、战场上并不占优势。加上军队素质、武器装备等诸方面的劣势,中国军队的综合实力、战斗能力远远低于英军。这是军队在战场上节节失败的重要原因。
6、英国人赫德自1863年任总税务司开始,知道1908年回国,掌握中国海关大权达40年之久,他曾向清政府提出所谓《局外旁观论》,教训中国政府必须遵守不平等条约。他还帮助英国诱迫李鸿章签订《烟台条约》。第二章 1、1852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3月,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
2、《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3、1856年9月,发生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1864年,洪死,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4、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
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
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他们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识。
6、洋务运动: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李鸿章、曾国藩等人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运动。(指导思想: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7、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是洋务派兴办洋务新政,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8、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却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9、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了“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并在此后的103天中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导致维新运动失败。
10、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11、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
再次,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第三章
1、孙中山提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3、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4、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3)要不要社会革命
5、辛亥革命,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即公元1911至1912年初,意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6、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是辛亥革命的直接导火索。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是四川省的保路风潮,其中以四川为最烈。7、1911年10月10日晚,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了武昌,取得了首义的胜利。8、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9、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0、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1、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1)失败原因:
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2)教训: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12、辛亥革命的直接成果: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产生。到今年为止辛亥革命诞生了100周年。中篇综述
1、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1)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现时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2)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第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第二是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他们是要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是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第三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他们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上述建国方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做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3)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第一,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他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总之,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连提出这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的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一起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群众的共同选择
2、为什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都没有改变,不仅封建压迫继续存在,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还进一步加深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他们为对象。
(1)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资本的控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
(2)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3)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第四章
1、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先进分子掀起的,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发起猛烈冲击。
2、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3、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切中时弊的。
4、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呢? 第一,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第二,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召开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第三,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5、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北京十几所学校的学生三千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随后举行示威游行。从6月5日起,上海六七万工人为声援学生先后自动举行罢工。迫于人民群众的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于6月10日宣布罢免亲日派官僚曹汝霖、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6月28日,中国政府代表也没有出席巴黎合约的签字仪式。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到了实现。
6、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提出了“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这样的口号。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正是因为五四运动具备了上述新的历史条件,它也就成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7、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
8、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特点:一方面,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去的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另一方面,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意义: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第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使得一切反动势力感到深深的恐慌。
9、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的运动蓬勃发展。
第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0、从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到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
1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一、近代以来各阶级阶层的逐梦实践
农民阶级的梦过于理想, 流于虚幻。在近代中国亦步亦趋被强拽进现代文明社会的时候, 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仍做着农民心中那个延续了千百年的大同之梦, 希冀建立“有田同耕, 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 有钱同使, 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虽然在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近代社会, 农民阶级也不自觉的濡染了变局下的新色彩, 炮制出了《资政新篇》, 但在社会经济领域未出现深刻变化, 新的社会阶级产生之前, 单靠农民自身走不出封建王朝时期农民起义千年颠沛的循环, 而且, 农民阶级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下所养成的小生产思想和意识层面的局限性往往使他们并不能明确地分清朋友与敌人的界限, 社会改革的方向与目标也并不十分明朗, 至少已经疏离了时代的要求。对此马克思有过精辟的论述:“除了改朝换代以外, 他们 (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者) 没有抱定什么任务。他们没有提出什么口号。他们所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有当权者的惊惶还更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 似乎就在于用奇形怪状的破坏, 用全无建设工作萌芽的破坏来和保守派的腐化相对应。”[2]继起的义和团运动再次说明农民阶级思想的落后、愚昧与偏执。
在近代以来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中, 特别是在西方国家以军事恫吓为主武力打压为辅的策略下, 晚晴社会处在裂变和风雨飘摇中。现实的危机促使地主阶级的分化, 一部分士子从空疏的理学和琐屑的考据中惊醒过来, 面对现实政治的衰弊, 他们主张因循时势, 讲求实学, 力主变革, 使得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思想在新的时代环境下进一步彰显和发展。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汲求践行了这部分士子的变革心声。很遗憾, 在中体西用的架构下洋务的发展始终冲决不了封建制度的樊篱, 运动被限定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 随着运动的深入, 体制的羁绊对运动的束缚越来越明显, 逐渐成为一种桎梏, 到最后竟窒息了运动的生机与活力。地主阶级匡扶社稷, 挽救危局的美梦, 一下子被甲午的硝烟摧的粉碎。事实证明, 在保存现有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之下的任何变革都是一厢情愿的臆想, 初衷虽好, 梦境虽美, 但醒来后是落寂与苍凉。
维新知识分子群体的兴起, 将近代先进中国人的逐梦实践推向了深层。他们把洋务运动对西方物质技术层面的学习深化到政治制度层面的仿效。康梁等维新志士以俄、日为师, 追慕西方政治文明, 希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改变中国积贫积弱、列强环伺的危局。他们变革的疾呼铿锵有力, 掷地有声, “百日之间, 维新之诏, 联翩而下, 变法神速, 几有一日千里之势”, [3]但维新知识群体的变革缺乏深厚的社会土壤, 根基不稳, 加上寄希望于一个孱弱的皇帝, 面对顽固派的反扑显得惊慌失措, 六神无主, 曾经喧嚣一时的变法倏忽归于阒静无声, 近消于无形。维新志士的这次流产变革再次昭告世人, 大清王朝并不是五官四肢犹存而关窍不通的病人, 而是身患膏肓之疾, 已然无可救治矣。与维新派有着某种传承关系的孙中山等人吸取以往失败的经验教训, 逐渐从改良走向革命, 并成为坚定的革命志士。他们希望欧风美雨可以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 用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舶来品涤荡封建制度的沉渣烂滓, 使中国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先进文明的国家。这个梦最后虽然实现了, 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却并没有在国民党的手中得以实现。
二、国共两党的“中国梦”实践及其比较
满清覆亡, 民国初兴, 整个社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气。不过好景不长, 孙、袁的权利交替, 特别是袁世凯称帝的闹剧草草收场后, 中国社会陷入四分五裂的军阀割据时期。军阀各自为政, 互相攻伐, 民不聊生, 使得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之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徒有虚名, 更遑论国家富强, 人民富裕。孙中山之后, 国民党政权经过一系列争权夺利的斗争戏剧性地落在青年新贵蒋介石手中。为解决中国的政治与社会发展问题, 蒋氏国民政府采用苏联党治国家经验并融入中国民族主义资源, 创设政治制度, 以期实现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全面统治。但蒋氏政府只是名义上统治了中国, 其真正权力实际上只限于沿海、沿江的江苏、安徽、浙江等数省, 而且其统治权威遭到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地方军事实力派和日本这三个方面的严重挑战。[4]国民党很难集中注意力发展经济, 改善民生, 加上其阶级基础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其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举措不可能使代表国内大多数人利益的工农阶级受惠。所以,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也很难完成。
相比国民党而言,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复兴之梦有厚实的基础、坚实的土壤, 因而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 就确定了中国革命性质的基本问题, 其中有两个关键点:“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和帝国主义财政经济的统治”与“被军阀统治和官僚政治的压迫所加重了的封建残余的压迫”[5], 并且将中国革命分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两个前后相继的步骤, 这两个步骤的完成也就是中国梦的实践过程。
相较国民党重军事化控制, 轻政治动员而言, 中国共产党不但重视军权和军治, 始终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 而且重视党治和党务组织建设, 使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群众路线齐头并进, 这与蒋介石的单纯军事路线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 中国共产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深入到骨子里和血肉中, 在实践中真正能够为大多数人的利益, 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奋斗终身。中国共产党对共产主义意识的虔诚信仰, 及把这种信仰化为现实中矻矻以求的事业, 保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最后实现。
近代以来,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 遭受了百年的外族入侵和内部纷争, 命途多舛, 苦难深重, 但自强不息的先进中国人一直没有放弃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忧思与追求, 民族复兴成为一代又一代人中国人奋进的标的。中国梦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 凝聚了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 承载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心声, 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期盼。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1]所以,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 我们要梳理和解读好中国梦的线索, 要让学生铭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摘要: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与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对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国家富强, 人民富裕”的论述有许多相通之处。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 也是未来的, 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是中国梦的历史, 而中国梦是两大历史任务的未来。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可以“中国梦”为线索重新梳理和解读近现代的中国历史, 解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儿女为国家民族的前途与未来求索、奋进的历史。
关键词:中国梦,两大历史任务,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7-1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136.
[3]黄洪寿.清史纪事本末[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6:486.
[4]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6:357.
【关 键 词】历史和现实 科学性与思想性 理论与实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教学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注重历史和现实、科学性与思想性、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关系。
一、历史与现实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炳麟在言及历史与政治关系时曾说“政治之学,非深明历史不可。”美国新史学家司科特(J.W.Scott)在1989年与传统史学的论战中开诚布公德指出“历史是过去的政治,政治是现在的历史。历史是现实的镜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述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本课程是全体大学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此在教学时应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所以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昨天、今天、明天衔尾相随,历史与未来正是在现实中交汇。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都具有历史的“烙印”,从而都表现为一个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历史过程。既有主体自身的因素在起作用,又有客体和环境等现实世界的因素在起作用;既有横向的社会因素的影响,又有纵向的历史因素的制约。例如我们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无数的革命实践得出的结论。再如我们为什么不能搞三权分立制度。这是中国历史的选择。也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又如西藏问题。除了让学生解西藏的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甚至是中国古代历史。让学生明白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同时结合1959年西藏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发生的巨大变化,还可以结合《红河谷》等影视作品。以此来揭穿达赖的谎言和西方某些政客的别有用心。
历史是昨天的现实,现实是明天的历史。意大利历史学家贝尼提托·克洛齐则认为,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过去行为者的思想和精神并不会消失,而是超越具体的人事,在当代的情境中复活并生存着。因此“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是“过去”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以经验、知识或传统的形式存在于今人的回忆与思考中的“过去”。而过去之所以能够以历史的形式存在,是因为它对现实具有意义和价值。它们是人类认识和反思自己的重要依据;也是今人了解过去、预测未来、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的立论基础。
二、科学性与思想性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同在人类文化中孕育和成长,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如丹皮尔所说:“人文主义者毕竟为科学的未来的振兴铺平了道路,并且在开扩人们的心胸方面起了主要作用。只有心胸开阔了,才有可能建立科学,假如没有他们,具有科学头脑的人就很难摆脱神学成见对学术的束缚。”而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其人文性又主要体现在思想性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以求真为核心.以思想教育为使命。正如张静如所说“历史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历来占有重要地位,更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历史学家没有选择,只有凭藉它可以达到过去的事实。虽然间接推理有许多不完全的条件,但是它可以导人科学的认识。”
历史性思维指严谨求实地再现历史现象和本质的思维方式。历史的“用”以历史的“真”为基础,没有历史的“真”也就不会有历史的“用”。“用”须寓于“真”,无“真”即无“用”。历史是人的科学,是人为的和为人的科学,是历史中的科学,而不是超人的、超历史的。中国近现代史也不例外。它在强调科学性的基础上,注重历史的思想性。不能有偏颇。
注重人文素质教育,高扬人文精神。马克思早在1844年就预言:“历史本身是自然的历史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如关于人的科学将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列宁根据20世纪科学发展的形势,也明确指出:“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不仅在配第时代存在,在马克思时代也是存在的。在二十世纪,这个潮流也同样强大,甚至可以说更加强大了。”懂得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我们提倡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结合,不仅是现实的需要,也是科学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也是可能做到的。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是注重历史理论与历史实践相结合。运用生动鲜活的历史事例和历史人物事迹感染学生,用历史事实阐述历史中的道理,启发学生思考。通过网络、电影、电视、纪念馆、历史博物馆、修复的文物、人物专访、房屋建筑、历史遗址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而深刻感受中国近现代史。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立足于中国近现代实际,着眼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并将其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在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在客观的历史进程中,环境创造了人,人又创造了环境的理论后,就可以将其用于环境保护的实践中;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进化的和革命的两种形式。因此今天的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它是扫除生产关系中那些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扫除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
把握唯物史观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进行创造性地发挥。于沛在谈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时在《21世纪唯物史观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中强调“加强唯物史观的研究,坚持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对发展和繁荣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认真研究和学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是时代的呼唤。这是和加强民族的凝聚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保持民族的自信心和文化的独立性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但其前提是这种学习和研究都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进行。否则,一切就都会走向反面。”
吕思勉曾说:“治社会科学者,当有远大的志向,多思有所藉手以自效于社会国家”。又“必有己饥己溺之怀,不当与世务,此于自然科學,理或可通,于社会科学,则未闻有漠然不知人之苦乐,而犹克有所知能者也”。“必有己饥己溺之怀,然后知世有饥溺之事”,“否则,其学问亦多在纸上,而不在空间。能为古人作忠臣,而不能为当世效实用。”[1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之一。社会存在是第一位的,对社会意识起决定性作用。例如,邓小平理论,就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调查中国国情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建国以后的经验教训形成的。但是,不能忽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如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都是由于社会存在提出的,反过来又对社会存在产生反作用。在中共历史研究中贯彻这一观点,就是既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对客观的研究对象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唯物史观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就是对任何社会历史问题,都要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同其他社会问题联系起来统一考察。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理论, 关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引导学生深人具体的社会实践。开拓其视野,增强其独立思考、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强对科学和社会的认识和了解。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有规律运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就历史而言,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的、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现象之间都是普遍联系的。唯物史观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联系的观点去把握研究对象及其相关对象的基本联系,同时又要求人们把研究对象提到一定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对象。在近现代史学习中,将抗日战争融入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中,才能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领会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
要从中国近现代史发展中探寻出其发展的规律。正如熊十力所言“知变而不知常,人类无宁日也”。“论从史出”是研究历史的方法。研究历史,就要根据史料,弄清史实,发表议论,阐述理论。先以史实为依据,才能总结出带理论性的经验教训来。然后再用于认识历史实践,即从史实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发展。
认真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过程和特点,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形势和特点,探寻《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突出其历史性、科学性、政治性、理论性、现实性,从而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
[2]于沛.历史学·史学理论卷[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115.
[3][意]克洛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M].商务印书馆,1982, (转引自高鹏飞,试论历史及其意义与价值,2004年3月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4]W.C.丹皮尔.科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5]张静如: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对话,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05年第4期
[6]汪奠基.科学方法论[M].商务印书馆,1927.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8页。
[8]列宁全集(第20卷),第189页
[9]于沛:21世纪唯物吏现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南开学报,2002,(2).
[10]吕思勉先生编年事辑,第190-193页
[11]见《论国人读书力减退之原因》,原刊1918年3月15日《时事新报》。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起点?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因此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起点
2.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特征和主要矛盾是什么? 性质: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 特征: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了支配中国的决定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同志支柱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仍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后来,帝国主义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的状态下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失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主要矛盾: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了两大主要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3.近代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什么?(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两者关系:
第一大任务为第二大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前提 第二大任务是第一大任务的最终目标和必然要求
4.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经验教训是什么? 原因: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决定的(2)国家经济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
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但从根本上说,不推翻腐朽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要想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去进行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不可能的
5.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意义:
(1)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2)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4)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具有世界意义
失败原因:
(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2)主观原因: ①太平天国运动显示了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和战斗力量,但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固有的局限性 ②拜上帝教教义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给农民战争带来危害 ③太平天国未能正确认识儒学 ④太平天国的领袖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理性认识
教训: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6.如何认识洋务运动及其性质和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评价: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中国近代化开启了道路。但是,其本质还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可能真正担负起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也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
性质:它是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中一部分洋务官僚以“自强”“求富”为号召,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装备与先进技术,以强化和巩固清王朝封建经济的一种运动。失败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2)外国侵略者的压制和破坏,他们不愿意中国真正富强,更不愿意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
(3)顽固派的阻挠
(4)洋务派指导思想(中体西用)的局限 教训:
(1)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溶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桎梏下充分地发展起来的。所以要发展近代企业,要维护民族资本,要培养洋务人才,要改变封建科举制度
(2)西方国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所以,不可一切依赖外国,需要自己独立自主(3)新式企业,需要新的管理体制,给予商人一定的发言权,政府干预不要太深,委派技术人员,经营管理,对现代企业也有一定的帮助
7.维新运动中维新派宣传维新主张的行动有哪些?你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怎样理解戊戌维新运动时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行动:
(1)向皇帝上书(康有为7次,争取光绪及帝党官员如翁同和等人的支持)
(2)著书立说(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变法通议》、谭嗣同《仁学》等)
(3)翻译西方政治学说(严复《天演论》、康有为《俄彼得变政记》与《日本变政考》)
(4)办学会(强学会、保国会、南学会等)(5)兴办新式学堂(康有为万木草堂、梁启超时务学堂)
(6)办报纸(梁启超《时务报》、严复《国闻报》、《湘报》)(7)与守旧派论战 ①要不要变法 ②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③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兴西学 意义:
(1)严重民族危机下的爱国救亡运动。
(2)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的政治改革运动。
(3)学习西方的思想启蒙运动。
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2)客观原因: ①新旧力量对比悬殊 ②庞大守旧势力集合在慈禧太后周围,拼命维护既得利益。③维新势力主要是维新派知识分子、帝党官员以及依靠无实权的光绪皇帝,没有军权、财权和基地。
(3)主观原因: ①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妥协性 ②新兴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刚刚诞生,经济力量很软弱,社会基础很狭小 ③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有妥协性 ④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⑤急于求成和策略失误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怎样理解戊戌维新运动时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大旗,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康有为不厌其烦地说明只有变法才能御侮图存。光绪皇帝赞同变法,也主要因为面临列强侵逼的巨大压力,感到不变法自强,清朝的统治就不能维持,中国就没有任何出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8.简述孙中山旧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阐明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基本内容:
(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①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②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2)民权主义:“创立民国”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也就是社会革命,它主张核定核定全国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地价,则归国家,为民共享。国家还可以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土地 失败原因:
(1)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力量超过了革命的力量(2)主观上: 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②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不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在行动上,也不愿、不敢正反对帝国主义和推翻封建势力。在思想上识别不清真正的朋友和真正的敌人 ③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积极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起来革命 ④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 ⑤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在组织上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9.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原因:
(1)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2)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3)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4)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深和北洋军阀对内掠夺对外投降造成的民族危机(根本原因)(5)导火索---“巴黎和会”中国在外交上的失败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原因:(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巨大的力量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的斗争,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给反动阶级造成了强有力的威胁
正是因为五四运动具备了上述新的历史特点,它也就成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10.十月革命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呢?
影响: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永恒的,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一旦觉醒起来、组织起来,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创造出维护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崭新社会制度。由于这个革命发生在中国学习西方的努力遭到失败、中国的先进分子陷于彷徨和苦闷之中的时候,它确实使中国人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
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呢?
(1)十月革命给于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走向解放之路。
(2)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3)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1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对今天有何启示?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走上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是他们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之后的必然结果
(1)新文化运动正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先进分子中的一些人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就已经开始对它有所怀疑和保留
(2)先进分子在民主科学思想传播中经常遭遇挫折,联想到过去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各种努力屡遭失败的事实,他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遂产生了极大的疑问
(3)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性的历史事件,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使先进分子从中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解放之路;苏俄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赢得了先进分子的好感,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先进分子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4)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等上历史舞台,显示了比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更加强大的力量,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前景产生了极大的希望 启示:
(1)在救亡图存的运动中运动中一定有思想理论的指导(2)这个理论思想需要进行反复的比较才能确定
(3)这个理论思想不能直接照搬,一定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12.为什么说共产党成立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们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动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执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执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13.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中共二大制订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14.怎样理解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基本思想?
这条道路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实践证明,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革命只有沿着这条道路前进,才能顺利发展,反之就要遭受挫折和失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斗争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的进攻方向指向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思想。早在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就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同时还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三者统一辨证关系。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进一步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1930年5月《反对资本主义》阐明了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重要性。这就是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总结)
15.怎样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最为迫切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险的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6.为什么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时局转换的枢纽?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社会政治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内战在事实上大体停止下来了,国共关系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开始了国内和平的新时期;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17.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方针和政策是什么? 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政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
18.怎样理解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的作战?(1)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战略防御):国民党军队担负了抗击日军的主要任务,国民党政府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广大官兵为保卫祖国英勇奋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粉碎了敌人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企图
(2)战略相持阶段:始终保持抗日,并组织了南昌、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的冬季攻势、桂南会战、绥西作战和枣宜会战等大战役,基本上保住了西南西北大后方和东南一部分地区。并打通了中印公路,为收复缅北及支援整个缅甸战役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执行片面路线,一面消极抗战,一面积极反共,对在抗战中地位明显下降(尤其是豫湘桂战役的大溃败)
(3)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虽然坚持抗战,但重点在准备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对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4)总体上看:正面战场打击了日寇了嚣张气焰,粉碎了日本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支援了中共领导的敌后解放区战场;国民党爱国官兵的英雄事迹,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士气,赢得了国际声誉;但是由于敌强我弱,国民党最高当局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在战略战术指导上,又采取消极防御的方针,分散兵力打阵地战,没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广泛的游击战争,造成了许多不应有的损失等原因,正面战场未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 19.谈谈延安整风运动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伟大意义和作用。
意义: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内确立了起来
作用:全党党员,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认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党的整风运动文献,联系党的历史,联系个人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端正了思想路线,增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力
20.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基本原则: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1/3。这样做,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
21.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地位和作用。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是怎样论述抗日战争的规律的? 游击战的地位和作用:抗日战争的初期和中期,游击战被提到了战略的地位,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1)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但是,游击战在敌后的广泛开展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迫使敌人不得不把用于进攻的兵力抽调回来保守其占领区,从而对阻止日军的进攻、减轻正面战场的压力、迫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2)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日军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人民军队,以保持和巩固其占领地。在这期间,游击战是主要作战方式,它削弱了敌人、壮大了自己,逐步改变了敌强我弱的态势,为实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这个任务是主要由人民军队进行的游击战来完成的(3)游击战还为人民军队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论持久战》中的战争规律:
(1)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撒谎能够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在政治上成熟的中国共产党以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人民军队。因此,最后胜利必将属于中国
(2)毛泽东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阶段。只要坚持持久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将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22.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意义和功绩? 意义:中国共产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是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的。这次大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重要、最成功的一次代表大会,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次大会,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空前团结和统一,它在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功绩:(1)制定了中共夺取抗战彻底胜利的政治路线
(2)通过新党章,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中共的指导思想(3)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
23.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如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解放战争时期党在解放区实行了什么样的土地改革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内停止实行没收土地的政策,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便使广大农民减轻负担,得到实惠,提高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又照顾地主的利益,有利于保障根据地的社会稳定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废除封建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地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24.如何理解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中国革命的转变时期规定的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 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的任务和主要途径;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各种经济成分的状况和党所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报告对革命胜利后国内外阶级斗争的新形势做了估计。号召全党必须警惕骄傲自满情绪,必须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会议还作出了不祝寿、不送礼、不以领导人名字命名地名等项重要规定。
25.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由于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严重压迫,在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群众基础是十分广泛的。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
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革命任务。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中国共产党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才能逐步地争取革命的胜利。
3.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密切地联系着党的政治路线进行的,注重在端正思想路线的基础上,制定和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正确路线。
26.怎样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与《共同纲领》的制定对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这三个为新中国奠基的历史性文件。会议还通过了关于国旗、国歌、国都、纪年等项决议,会议选举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的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当时还不具备召开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下,肩负起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重任,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揭开了新中国历史的第一页 共同纲领:起者临时宪法的作用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一个怎样的社会?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社会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又不同于社会主义社会,而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它是近代中国由双半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
28.了解中国共产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和政策(1)农业:合作社
第一步:互助组,这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
第二步: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土地及牲畜、大农具私有的基础上土地入股,统一经营,半社会主义的性质
第三步:高级农业合作社:将土地以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2)手工业: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步骤是从供销如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造(3)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 第一步: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内容: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 第二步: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内容:个别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
29.结合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谈谈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成熟和不断发展的过程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①中共二大制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性结合的第一步;(标志毛泽东思想的萌芽)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③抗战时期,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30.为什么南京临界时政府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革命政权?
1、单选题:20题*1分=20分
2、多选题 :10题*2分=20分
3、辨析题:2题*10分=20分
4、论述题:2题*20分=40分
《纲要》复习提纲(重点章节:第二、三、四、六章)
第 一 章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p.9-15 基本思路:鸦片战争引起中国社会根本性的改变,主要表现在:(1)是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性质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是主要矛盾,鸦片战争前主要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之间的矛盾,鸦片战争后则转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3)是革命任务,鸦片战争前主要任务是反对封建势力,鸦片战后则是反帝反封建,革命性质由传统农民战争转变为旧民主主义革命。
2、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pp.19-29 基本思路(要求宏观把握):
军事:发动侵略,屠杀中国人民(如旅顺大屠杀);侵占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如沙俄侵占150万平方公里土地);勒索赔款,抢掠财富(如圆明园的破坏); 政治:控制中国内政、外交(如赫德对中国海关的控制);操纵晚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如天津教案);在中国扶植和收买代理人(如慈禧、袁世凯等)
经济:控制通商口岸(如江海关);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倾销商品,输出资本(如通商口岸广设洋行);操纵中国经济命脉(如财政、铁路、金融);
文化:名为传教,实为侵略(如传教士郭士立);制造侵华舆论(如“黄祸论”)。
3、从中国内部因素来看,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是什么?pp.34-36 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朽性;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又是最根本的原因。
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但从根本上来说,不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腐朽制度,要想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取得反侵略斗争根本性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4、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意识是如何觉醒的?有何表现?
pp.36-38
5、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和相互关系。P17-18
第 二 章
1、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pp.41-43
2、什么是洋务运动?有何历史地位?为何无法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p.46-48
3、什么是“百日维新”?它为什么会失败?又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和教训?p.50-54
第 三 章
1、清末“新政”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的实行有何影响?P.56 新政目的:《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剧,国内革命运动兴起;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阻止革命形势发展,清政府实行新政。
评价与影响: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迫于国内外形势而采取的措施。因此,它不可能是一次有成效的改革。不过在当时民主革命高涨的条件下,其中一些措施在客观上对传播文化和民主革命思想,对发展工商业起了一定作用。而有些措施则激起人民反抗,扩大了清政府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2、革命与改良辩论的内容。P62-64 3.、关于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基本思路: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三民主义”的纲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临时约法》。
4.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P55-57 5..怎样理解和评价辛亥革命的成与败? 基本思路:
成功之处: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践了民主共和的方案,并使民主共的观念深入人心;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从中国革命的全过程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这些胜利也是辛亥革命最后结出的丰硕果实。
失败之处: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质的改变;民主共和的方案未能贯彻下去;社会生活仍呈现出萧条、惨淡的景象。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及教训:pp.70-72
第 四 章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评价。(背景见P95、97;时间,主要代表人物,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开展文学革命。意义:一场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运动。一场反封建的思想启蒙运动,批判了封建主义思想文化体系;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局限见P99)
2、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P.102-104 3.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P99-101 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基本思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启示;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和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两者走向结合的初步实践,表明建立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已经具备;苏俄共产国际的帮助,为中共成立提供了外部条件,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5.国民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p.119-120 基本思路:历史意义:第一,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实际上是迎接未来革命的一次伟大的演习;第二,它扩大了中共在中国人民中的影响,宣传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使党经历了一次大革命的洗礼,积累了初步的经验。共产党人正是从这次革命中汲取教训,懂得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为中国革命进入土地革命阶段准备了条件。
失败原因:客观、主观 p.121 6.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新局面。p114-119
第 五 章
1、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进行了那些理论探索?p.126-129 2、20世纪20、30年代,中共领导人犯了哪些“左”倾错误?为什么会犯这些错误? p.132-134
3、遵义会议做出了哪些重要的决策?有何历史意义? p.134-136
第 六 章
1、抗日战争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它的理论根据是什么?p.152
2、如何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政治、军事地位及作用?p.149-151 基本思路:在战略防御阶段,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在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停止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解放区战场即成为抗战的主战场。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在抗战反攻阶段,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仍在继续抗战。但总的来说,由于国民党军队战斗力的下降,及蒋介石消极抗战的方针,在军事上国民党出现了又一次大溃退,并勾结美国主义抢夺抗战果实。
3、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p.164-165 基本思路:中国抗日战场是世界上开辟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的东方主战场。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人民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从这时算起,中国抗战14 年;从1937年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中国人民抗战8 年。从抗战爆发到1939年9月欧洲大战爆发前,中国人民孤军奋战多年,单独抗击了百万日军的疯狂进攻。
中国战场持久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力量,使之不敢贸然北进,从而使苏联得以集中兵力对付德国法西斯,避免了东西两面作战;同时也推迟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并使之在发动和进行战争时由于兵力不足而不能全力南进,从而减轻了美、英军队受到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实施战略反攻和取得最后胜利创造了十分主要的条件。
中国抗战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东方主战场。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战场年平均牵制日本陆军的74%以上,最高年份达90%。日军在海外作战中损失的287万人中,有150万人伤亡在中国战场。
中国抗日战场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为盟国提供 4
了大量的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自己的解放,为了帮助各同盟国,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 七 章
1、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及意义。P170-173(基本思路:是政治上的重大胜利。宣传共产党和平、民主、团结的主张;揭露美蒋假和平的阴谋;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
2、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pp.191-195 3.结合近代以来中国不同阶级和党派对国家出路的探索,谈谈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到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考试课程与试卷类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A姓名:
学年学期:2013-2014-02学号:
考试时间:2014-06-23班级: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处,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5分。)
1.在电影《让子弹飞》的开场中,有一个八匹白马拉着两节火车厢奔腾的镜头。尽管这是艺术夸张,但马拉火车确实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发生过。它最能说明。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昭示新时代的到来
B.当时蒸汽机车的制造水平太低
C.落后的意识是实现近代化的巨大障碍
D.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腐败
2.“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3.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4.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5.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6.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B.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 】
7.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A.武装革命B.无产阶级革命
C.民族革命D.国民革命
8.“上海的炮声应该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B.辛亥革命推翻朝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也是一批红色城市的造就过程。下列地点与取得的重大成就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A.井冈山——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B.遵义——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C.延安——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妥善解决了党内问题
D.西柏坡——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
10.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确定为。
A.8月14日B.8月15日
C.9月3日D.9月9日
11.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A.《双十协定》的签订B.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C.国民党“一大”召开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2.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文章,主要论证了。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革命态度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前途问题D.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13.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
A.民主主义国家B.新民主主义国家
C.资本主义国家D.社会主义国家
14.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D.大家伙对他的背叛
15.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都是在党的历史上有重要而深远影响的会议,其中关于会议主题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A.主要矛盾——国企改革——计划经济——科学发展观
B.三大改造——经济特区——初级阶段——一国两制
C.经济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三个代表
D.探索开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所有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处,答案选错或未选全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在近代中国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D.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2.1922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分析,明确指出党在当前阶段的民主革命纲领是。
A.打倒军阀B.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C.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D.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3.诗言志,史铸诗。请将下列毛泽东诗句按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轨迹进行排列。
A.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C.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4.毛泽东曾强调:“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列主义的理论运用到中国今天的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中共活用“马列主义”体现在。
A.发动南昌起义,占领中心城市
B.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C.运用“一国两制”理论,解决祖国统一大业
D.采用和平赎买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5.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包括。
A.富强B.民主C.科学D.自由
E.平等F.博爱G.敬业H.友善
三、简答题(简要回答下列问题的要点。每小题5分,共20分。)
1.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2.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4.怎样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
四、论述题(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各题,共25分。)
1.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先后发生了器物变革、制度变革、思想变革,请分别列举一个历史事例,并阐述其经验教训。(13分)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12分)
五、材料分析题(仔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材料后所列各小题的要求,联系该材料的具体内容和相关理论进行回答。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材料:
历史虚无主义的“艺术”表征,简而言之,一谓“戏说”,二谓“割裂”,三谓“颠覆”。
先说“戏说”。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戏说”历史在文艺界悄然生发,并逐渐蔓延流行,及至90年代以后甚至发展为“胡说”与“恶搞”,譬如将历史事件剥离特殊的历史语境肆意发挥,或无视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功过与是非,无根据地冠以纯粹的想象,甚至玄想……于是,孔夫子成了修侠情圣,杜甫被“再创作”为杂耍混混,唐三藏成了花花公子……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相关文艺作品在嘻哈和狂欢中沦落为纯消遣和纯消费的对象;作家、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被束之高阁,乃至荡然无存。
再说“割裂”。中国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选择,历史过程中充满了代表人民意志和历史发展要求的英雄人物及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然而,文艺界不乏有意阉割历史者,这些人或通过历史的碎片化否定历史发展规律和中华民族的基本诉求;或以偏概全,即抓住片面和细节否定全面和整体,丑化、抹黑历史人物;甚至有意张冠李戴、以讹传讹,以达到歪曲历史之目的。于是,辛亥革命被认为纯属错误,理由是它阻断了封建王朝创造“明主”、“盛世”的可能性;新民主主义革命被斥为农民起义的赓续,破坏文明进程的倒行逆施和反人性、反人道暴行;社会主义建设被描画成穷极无聊的尔虞我诈、你死我活;“改革开放”被概括为“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更有甚者,有所谓的作家、艺术家甘愿沦为亡国奴,认为倘使中国被八国联军或日本帝国主义占领至今,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个和列强一样“富裕”、“文明”的国家。
至于“颠覆”,则主要针对一系列革命领袖、民族脊梁。正所谓灭人之国,必先毁其历史,坏其崇尚。历史虚无主义在某些文艺作品中径直表现为对中华民族历史人物的嬉笑怒骂、颠倒黑白。譬如它们无视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危亡之际力挽狂澜的丰功伟绩,蓄意解构革命领袖的人格、放大伟人的小节,甚至捏造事实、混淆视听,竭尽诋毁诽谤之能事。再譬如它们将孙中山描写成窃国大盗,反之则片面夸大蒋介石的孝道,乃至将其描绘成真君子。在一些作品中,精忠报国的岳飞成了千古罪人,而遭人唾弃的秦桧倒成了“旷世良臣”。
——摘自《文学不能“虚无”历史》,《人民日报》2014年1月17日第24 版。
请回答:
(1)出现上述热衷于“戏说”、“割裂”、“颠覆”的电视剧(文学作品等)的原因何在?这些创作者所持的历史态度为何?(10分)
(2)我们青年学生学习、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上历史人物和事件应秉持什么态度?(5分)
2.材料:
2014年6月9日上午,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今年是甲午年。甲午,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具有特殊的含义,在我国近代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含义。回首我国近代史,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面对厄运和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奋起抗争,前仆后继,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6月10日第2 版。
请回答:
(1)“甲午,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具有特殊的含义,在我国近代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含义”这句话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及其现实意义。(8分)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课堂互动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 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该课虽较好地履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职责,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影响教学质量的若干问题。
一、纲要课程的现状及影响教学的问题
1. 国家和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现状是处在一种两难的境况, 一方面是国家非常重视, 一方面是学生非常漠视。国家的非常重视表现在2005年国家学位委员会将马克思主义研究由二级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 并在其二级学科中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国家教育部在2008年对思想政治理论课 (公共课程) 进行改革, 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简称《纲要》) , 面向全体本科学生开设。学生的漠视表现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没有太多的热情进行关注, 认为公共课程只要期末考试及格、不挂科即可的心态, 甚至有学生调侃:59分遗憾, 60分万岁, 61分浪费。由此可见学生对公共思政理论课的漠视程度, 导致《纲要》) 课程的授课课堂气氛比较沉闷, 直接影响到授课质量。
2. 课程内容和讲授时数脱节。
《纲要》课程的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编共十章内容, 涉及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至今的170余年历史, 而课程讲授仅为每周2课时, 总课时数为36课时, 这使得在讲授过程中, 如果侧重讲述史实, 则会出现内容繁多无法面面俱到且容易陷入单纯的以史论史的境地, 无法达到课程要求在讲授历史过程时得出一条历史主线 (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两大历史任务 (“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 , 三个历史选择 (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 的目的, 同时还有可能无法在36课时内完成讲授内容;如果对所涉及的史实一带而过, 侧重讲授从史实中得出的结论, 则会使课堂讲授偏重于理论而显得枯燥乏味, 同时也容易在学生心目中产生逆反心理, 认为思政理论课就是对当今社会的歌功颂德, 就是就理论谈理论, 缺乏吸引力, 达不到授课的预期效果。
3. 课堂讲授形式单一。
作为一门以史实为基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课堂讲授形式仍较为单一, 虽然改变了以往“一本教案一本书, 一支粉笔讲一堂”的枯燥讲授形式, 开始采取多媒体课件授课, 努力改善教学手段, 但此举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在课堂上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满堂灌形式, 缺少课堂师生互动环节, 难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对课堂相关内容的关注, 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提升。
4. 合堂授课中的基础差异。
《纲要》课程属于合堂授课的思政理论课, 合堂中不同学科的学生的历史基础不同。文科生在高中阶段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已学得比较通透, 而理科生的历史基础较文科生薄弱, 甚至不少学生连基本的历史脉络都不清楚。因此, 教师需在讲授基本历史知识时进行一定扩展。但实际在进行课程编排时并未考虑文理科学生之间的基础差异, 往往根据班级人数和合堂教室大小实行文理学生混合编班合堂, 所以上课时教师很难兼顾———如果照顾文科生, 轻史实而重理论, 理工科学生会因史实不清而无法得出相应的结论, 无法产生对教材结论的认同;如果照顾理工科学生, 对所讲授史实展开陈述而不进行拓展, 文科学生会觉得讲授内容过于简单没有深入拓展而不尽兴。最终结果往往是文理科学生都有些不满意, 从而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
5. 外界干扰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社会科技和经济能力的不断提升, 学生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最为明显的表现之一就是几乎每个学生都开始使用智能手机。这原本是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良好表现, 但在课堂上却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负作用。当课堂讲授的内容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学生无心听讲时, 便会打开智能手机的上网功能, 或阅读电子书籍、或社交聊天、或玩网络游戏等, 形成了现在课堂一大特色群体:低头族。从而出现教师在讲台认真讲课, 学生在下面各行其是, 虽然任课教师倾尽所能, 但教学效果仍难以保证。
二、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质量的对策
1.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
充分利用本地所特有的红色资源, 积极开辟课外实践活动。如在讲授上编综述, 回顾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时, 可利用课余时间, 分班组织学生前往伊犁州博物馆进行参观, 可在参观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较为形象直观地了解中华文明是世界唯一不曾中断过的文明, 切实体会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影响深远, 从而在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 进一步体会《纲要》课程中所要讲授的一条历史主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如, 讲授第一章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 发动鸦片战争的内容时, 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林则徐纪念馆, 通过对林则徐个人生平事迹的了解, 再现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的那一段历史, 使学生能近距离地接触历史人物, 从而引起内心的共鸣, 以加深对课程所讲授内容的了解和把握。
2. 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影视资源。
随着媒体资源的极大丰富, 诸多历史人物、史实被搬上银幕。在讲授相关内容时, 可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红色影视资源。如在讲授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内容时, 可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影片《甲午海战》, 通过对影片的观看, 使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当时战况的惨烈以及爱国官兵大无畏的爱国精神, 同时进一步了解和把握教材中对抵御外来侵略失败原因的总结, 深刻体会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是人而不是武器, 从而进一步了解当时社会制度的腐朽。在讲授中编内容时, 可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影片《我的1919》, 通过观看影片,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把握五四运动, 深刻理解了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阶级的结合, 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在讲授第六章内容时, 可组织学生观看《南京南京》、《东京审判》等影片, 在学生直观感受这一段历史的同时, 体会我们的胜利来之不易, 进一步认识到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任重而道远。在讲授新中国成立的内容时, 可组织学生观看《开国大典》、《建国大业》等影片, 通过观看影片, 使学生深入了解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召开等情况, 同时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直接的关系等。
3. 增加课堂互动环节。
因为《纲要》课程是基于中国近现代史的思政理论课, 相对而言教材上都是学生较为熟悉的知识, 鉴于此, 可在讲授过程中, 适时选择学生相对较为熟悉的内容进行课堂互动, 如鼓励学生进行自制课件比赛, 比赛以班级为单位进行, 一个合堂课上往往有2至4个班级, 可要求每个班级自主选择一个章节的内容来制作课件, 制作课件提前规定选题和制作周期,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后, 由每个班级推选出一名同学对课件内容进行课堂讲授, 引入竞争机制, 将讲授与学生平时成绩相结合, 由同一合堂课上的其他班级共同为讲课同学评分, 鼓励同学认真收集材料, 精心制作课件, 用心讲好课堂内容。通过这样的互动环节, 可取得两方面的效果:其一, 学生在自制课件的过程中, 必须要先深入细致地了解教材所讲授的内容, 同时还需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去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 通过这一过程, 可使学生深入了解和把握课程所讲授的相关内容, 同时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能力;其二, 通过课堂讲授, 使同一合堂课上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的同学感受身边同学讲课的魅力, 感受学生之间的差距。通过适当的竞争, 既可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也可考评学生在课件制作、课本知识重点的把握、课堂讲授等方面的能力, 对师范专业学生将来走上社会、走上讲台都是极好的锻炼措施。
4. 合理编制合堂。
文理科分班授课在学期授课安排时充分而合理地考虑文、理科学生、体育艺术类学生以及汉语授课和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等多种因素, 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职能部门要通力合作, 深入各院系进行实地调研, 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和不同任课教师的实际情况, 合理编制合堂。同时, 任课教师也需要准备不同深度和广度的教案, 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既解决教师在混合编班教学中的尴尬, 又切实让学生在学习中从内心产生对一条历史主线、两大历史任务、三个历史选择的认同, 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5. 强化课堂纪律, 排除外界干扰。
一段时期以来, 课堂上使用手机影响教学质量的新闻不绝于网络, 各高校也开始纷纷出台相应措施杜绝此现象以提高教学质量。做法不一而足, 个人认为较为可行的方法一是强化课堂纪律, 明确课堂严禁使用手机, 如违纪在课堂使用手机, 则可在班级或院系进行通报批评直至取消其该门课程的考试资格。二是采取相应措施, 排除外界干扰, 如在教室设立手机袋, 在课前要求进入教室的学生将手机关闭并装入指定的手机袋中, 待下课后由学生自行取回自己的手机。上述举措虽不能从根本上杜绝上课使用手机的情况, 但能从形式上强化课堂纪律, 重新引导学生上课时关注教师所讲授的课堂内容, 逐步要求和鼓励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作为高校的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要求我们在课堂讲授中准确地把握《纲要》课程性质、把握历史知识讲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丰富全面、与时俱进, 采取多种形式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切实增强课堂讲授的吸引力, 提高教学效果。坚持大学生主体地位和发展需求, 转变理念, 合理组织,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完成国家和学校交给我们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郭瑞敏, 王戎.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建立开放式、研究型教育教学新模式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 (下旬刊) , 2010, (7) .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爱国主义;科学发展观;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4-0100-03
一 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
爱国主义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要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是支撑中华民族走向独立、解放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教师在紧紧围绕“三个选择”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还要运用相关的内容加强爱国主义传统的教育,激发爱国热情,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1]引导大学生把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内涵与实质,以增强他们的爱国之情。
从国外爱国主义教育成效看,课堂教学理应成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只要抓准了一门好的“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就能在系统性、规律性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纲要”是新时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教材。“纲要”课主要讲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独立与民主而英勇抗争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的爱国主义历史信息源源不绝,尤其是在近百年历史中更为突出。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最有效的历史信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在鸦片战争历史中林则徐禁烟之举;甲午中日战争历史中向日本吉野号撞击,全体官兵壮烈殉国;辛亥革命历史中孙中山为救国奋斗终身,等等。在这些最有效的历史信息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教师在课堂上简要分析,抓住关键点向学生提问。二是教师在学生进行讨论时要做适当的引导并提出自己的想法供学生参考;三是让学生在课后写小论文,以这些历史事件进行爱国主义主题的写作,特别鼓励学生以各种课外实践方式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或教育活动。在把握好这三个原则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在互动教学中对学生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
教师的有效组织是互动性教学方式的重要保证。所以“纲要”课的教师作为教学主导方,首先要积极采纳这种教学方式,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技巧以有效组织这种方式。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互动性教学方式的前提。所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纲要”课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配合教师各种形式的互动,而且大学生理应具备一种在大众面前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教师和学生还可以互换角色,以平等的姿态互相交流学习,让学生大胆地在课堂上用各种历史资料来证明自己的爱国主义观点。而各种灵活的教学手段是互动性教学方式的关键。课堂讨论、演讲、案例分析、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运用都是“纲要”课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灵活手段。
爱国主义也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时刻在现实生活中具体地反映出来。所以在“纲要”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现实中的热点问题或重大事件为教材,以史为据,引发当今大学生思考爱国主义相关话题。如今天的禁毒与鸦片战争中林则徐的禁烟活动相联系;特别是我国与日本的微妙关系与历史上日本侵华战争相联系等。“纲要”课的教师中尤其要注重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或重大事件中使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纲要”课的教学场所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纲要”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延伸。教师可根据课程进度,合理安排课时让大学生到社会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使学生在与社会的实际结合中深入理解和领会近现代史内容。一是选择革命遗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等。二是选择历史人物居住遗址或纪念馆、烈士纪念建筑物等进行历史人物教育。教师在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现场教学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尽量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校园文化是“纲要”课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补充,大力塑造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是当今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如在学校中开展“爱我中华”主题故事会、“历史人物评价”辩论赛、“近现代史知识抢答竞赛”等等,这些活动既能让大学生在学校中验证“纲要”课的教学效果,又是大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能使大学生自主参与到丰富的校园活动中,在实践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教学全过程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之一,“纲要”课与科学发展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相贯通,贯穿着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同时它又是从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容及其科学性的一种阐释和证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高校的“纲要”课教学,使教学指导思想、内容、培养目标反映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这既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的一个极好的途径,也是增强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政治意识”,加强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
(一)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作为主要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这一核心精神也应成为“纲要”课教学的指导思想。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全面了解学生思想状况、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特点和培养目标,结合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在教学中充分展现。为此,“纲要”不重在对个别问题做过于细致的史料挖掘和过于精深的研究,而是要通过对近现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过程的介绍,以及对历史发展规律、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近现代中国所走过的曲折历程,深入了解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实践来源及其基本观点,从而在全面了解过去的基础上,更理性地面对现在、展望未来。历史知识的生命力在于其现实价值,“对历史的沉思可能会帮助我们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处境”[2]。“纲要”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授课内容与现实相联系的必要性,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历史研究更增强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度。因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意通过对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介绍和分析,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客观事实,总结历史经验的现实意义、时代价值。
(二)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教学任务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据此,“纲要”不应停留在讲授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的简单层面,而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注意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对人生的正确态度、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纲要”课不单纯是历史课程,它更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该把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作为重要任务,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本门课程应立足于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轨迹的叙述和历史规律的探寻,帮助学生了解一百多年来在中国从衰弱走向振兴的历史过程中,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历程中,一代代中国人经历了怎样的失败和成功、放弃和选择,从而真正懂得中国选择共产党领导、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复杂历程和历史必然性,自觉承担历史赋予的重任,积极投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三)以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为重要教学目标
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纲要”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纲要”课的教学,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关于社会发展的正确观念,懂得科学发展观要求达到的是统筹兼顾的总体发展。在近现代中国谋求发展的过程中,有过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又好又快的整体发展观念正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纲要”课应侧重从历史史实、经验的角度引导学生从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吸取有益的成分,加深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性、内容和含义的理解,自觉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和谐等问题。在近现代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涌现出各种各样不同的人物。他们大多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在时代的大潮中,他们对理想、现实、责任、地位等有自己的态度和选择。“纲要”课应注意通过对典型人物不同人生的深层剖析,使学生从中吸取对他们成长有益的经验,形成关于自身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观念。
三 将实现“中国梦”融入课堂教学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地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探寻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历史。因而,“纲要”课教学应将十八大报告和实现“中国梦”的内容融入其中,让学生明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伟大梦想。
为此,在“纲要”课关于“中国梦”的教学中,应注意体现十八大报告中在开始、中间和结尾部分的有关论述,即:其一,指明“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其二,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三,结尾部分提出两个“不可逆转”:“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
自鸦片战争以来,古老的中华文明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节节溃败。虎门销烟本应是维护国家主权的正常行为,却成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借口。后来兴起的洋务运动,打出了“自强、求富”的旗号,结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却以失败而告终,宣告了大清王朝寻求强国梦想的终结。戊戌变法试图效法明治维新,希望通过改良手段而建立君主立宪制,终因力量单薄而付出了血的代价。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给中国人带来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然而结果只是“赶走了一个皇帝”, “民主和共和”只是昙花一现根本无法实现。所有这些探索表明,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异常艰难。
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前人奋斗的经验教训,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创造了一个新的纪元。中国共产党人从创办报刊、追寻真理、宣传马克思主义迈开了追逐“中国梦”的步伐。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年改为《新青年》。《新青年》反思辛亥革命失败之因,高举民主与科学之旗,点燃了新文化运动的星星之火,为先进的中国人提供了更多的思想选择。毛泽东在湖南创办《湘江评论》,从宣扬“民众的大联合”到主张“激烈的社会主义”政策,思想上不断成熟,也是不断探寻真理的体现;蔡和森、周恩来、邓小平等一大批有志青年远赴海外,勤工俭学,从而走向马克思主义,亦是不断探寻真理的表现。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思想、行为上的变化中,我们可以依稀看见他们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
中国共产党人是在实践中逐渐推进“中国梦”的。自1921 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起,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地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扛在肩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动新文化运动,创建中国共产党;李大钊率先系统地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影响了广大青年学子;邓小平赴法国勤工俭学,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毛泽东始终扎根于中国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革命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成功地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完成了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走上了“和平崛起”的道路。完成这些历史使命,取得如此伟大的历史成就,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的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靠的是“实干”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将继续坚持“实干兴邦”,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逐步推进“中国梦”的实现。
回顾先辈们追逐“中国梦”的足迹,能够从中获取有意义的启示和继续前进的动力和信心。首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忠贞不渝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在于他们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共产主义。其次,要脚踏实地,在实践中创造辉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才能推进“中国梦”的实现。再次,要有有志的中坚力量——青年。青年,是未来事业的继承人,也是实现“中国梦”并持续推进“中国梦”发展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所追逐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责任敢担当的青年来传承。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强国之魂。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赵雪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2(11).
[2]何兆武.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推荐阅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06-1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07-2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10-3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程11-0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完整版笔记10-0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拓展资料11-06
中国现代史纲要论文06-1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笔记第九章09-06
2023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业注意事项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