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精选8篇)

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 篇1

(送审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危害,保障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根据《安全生产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对全国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监管的原则,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三条 机械制造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其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相关负责人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责。集团公司对其所属分公司、子公司、控股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负管理责任。

第二章 安全保障

第四条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遵守有关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

第五条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明确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现场带班值班制度,完善各工种、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第六条 机械制造企业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应当设置独立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不少于从业人员2‰且不少于3人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且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应当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且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委托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技术服务。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配备和培养注册安全工程师作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第七条 机械制造企业应按照上实际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其中涉及动力机械、特种设备、大中型船舶、石油炼化装备的,按以下标准提取安全生产费用:

(一)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及其以下的,按照2%提取;

(二)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至1亿元(含)的,按照1%提取;

(三)营业收入在1亿元以至10亿元(含)的,按照0.2%提取;

(四)营业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按照0.1%提取。第八条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建立安全生产费用使用记录,并保证安全生产费用用于下列范围:

(一)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备、设施支出,包括企业生产作业场所的防火、防爆、防坠落、防毒、防静电、防腐、防尘、防噪声与振动、防辐射或者隔离操作等设施设备;大型起重机械安装安全监控管理系统支出;

(二)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及维护保养和进行应急演练支出;

(三)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评估和整改、监控支出;

(四)和安全生产有关的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装备的研发及推广应用;

(五)安全生产检查与评价(不包括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安全评价)支出;

(六)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培训支出;

(七)配备现场作业人员安全健康防护用品支出;

(八)职业危害检测评价、监测监控及健康监护支出;

(九)安全设施检测检验支出;

(十)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方案论证支出;

(十一)国家规定的其他安全生产所必须的支出。第九条 机械制造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经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培训机构培训,取得培训合格证书,具备与本企业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后,方可上岗。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

第十条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将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纳入本单位工作计划,依据有关规定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了解有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熟悉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并建立档案,记录培训、考核情况。

从业人员岗前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每年接受再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8学时。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公司(厂)、车间(职能部门)、班组三级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对调整工作岗位、离岗半年以上重新上岗、工伤痊愈复工的从业人员进行转岗或者复工培训;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或者使用新设备时,应当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第十一条 机械制造企业使用劳务派遣单位的劳务人员时,应当与合法的劳务派遣单位签订合同,选用符合相应岗位要求的人员,并按本规定第十条的要求,对劳务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对实习人员进行公司(厂)、车间(职能部门)、班组三级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实习人员经安全培训合格,并符合实习岗位有关要求后,方可上岗实习。实习人员不得单独作业。

第十二条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和职业卫生“三同时”的有关规定,保证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安全设施和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的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第十三条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对本单位存在的各类危险源进行辨识,登记建档,定期检测、评估和监控,确保危险源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对于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应当将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 机械制造企业与从业人员签订(或变更)劳动合同时,应当将其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和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危险因素和职业危害的防范及应急措施、待遇等如实告知从业人员,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欺骗。

第十五条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对接触职业危害的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为其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按照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从业人员需要时,企业应当如实、无偿提供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在所提供的复制件上签章。

第十六条 机械制造企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从业人员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在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患有与所从事作业相关的职业病(包括疑似职业病)的,应当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

第十七条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对排查出来的隐患应当立即整改,对不能立即整改的隐患应当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

第十八条 机械制造企业在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

机械制造企业发现重大事故隐患的,应当及时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重大事故隐患整改完成后,机械制造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整改效果进行安全评价,并将整改情况和评价报告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第十九条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加强对施工、检修等工程项目和生产经营项目、场所(以下简称工程项目)承包、承租的安全管理,不得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和个人。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在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或者与承包、承租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全面负责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工作。承包、承租单位应当服从统一管理,并对现场安全管理具体负责。

安全措施费用应当纳入承包费用。

第二十条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结合本单位危险源状况,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装备与器材,定期开展应急宣传、教育、培训、演练,并按照规定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和备案。

第二十一条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加强对有关安全生产文件、报告和记录的管理,建立事故记录、危险源管理记录、安全管理台账、劳动防护用品发放台账、有关设计资料及图纸等档案管理制度。

第二十二条 机械制造企业存在尘、毒、噪声、振动危害的作业场所应当采取防尘、防毒、防噪、防振动措施。

第二十三条 机械制造企业的各种机械传动装置,如传动带、明齿轮、联轴器、皮带轮、飞轮和转轴的突出部分等,应当安装安全防护装置。

冲压机械、剪切机械、木工机械等设备应当安装防止人体误入危险区的安全防护装置。

第二十四条 机械制造企业存在高压、高温、高速、高电压与深冷等危险的各类试验台站和动力站房,应当配备警示警告标识、报警和安全防护装置。

第二十五条 机械制造企业存在火灾、爆炸等危险的设施或场所,应当配备警示警告标识、报警和安全防护装置。

第二十六条 机械制造企业吊运高温液态金属的,应当采用冶金专用的铸造起重机,并保证安全可靠。

机械制造企业的会议室、活动室、休息室、更衣室等人员密集场所应当设置在安全地点,不得设置在高温液态金属的吊运影响范围内。

机械制造企业承受重荷载和受高温辐射、热渣喷溅、酸碱腐蚀等危害的建(构)筑物,要按照有关规定定期进行安全鉴定。

第二十七条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教育、监督从业人员正确佩戴和使用。

第二十八条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定期对安全设备设施及安全防护装置进行检查、校验,并作记录。对超过使用年限或不满足使用要求的,及时予以报废或改造。

第二十九条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有关要求,及时淘汰危及生产和人身安全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对现有设备设施进行更新或者改造的,不得降低其安全技术性能。

第三十条 机械制造企业在实施危险性较大的检维修作业前,应当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防范和应急措施,并对其落实情况进行监督。

第三十一条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建立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对在可能发生火灾、爆炸、中毒、窒息等区域进行动火、清污等危险性较大的作业实行审批,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并落实专人监护。

第三十二条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并实现达标。

第三十三条 机械制造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应当组织事故应急救援,并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不得瞒报、谎报,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

机械制造企业应当赋予生产现场带班人员、班组长和调度人员在遇到险情时立即下达停产撤人命令的直接决策权和指挥权。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其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加强对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本规定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第三十五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监督检查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行政执法能力。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为进入机械制造企业进行监督检查的人员配备必需的个体防护用品和监测检查仪器。

第三十六条 监督检查人员执行监督检查任务时,应当为被检查单位的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保密。

第三十七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建设项目安全与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八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督促机械制造企业按有关规定和标准达标。

第三十九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机械制造企业应急预案的备案管理,并将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纳入地方人民政府整体应急救援体系。

第四章 罚则

第四十条 监督检查人员在对机械制造企业进行监督检查时,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四十一条 机械制造企业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止建设或者停产停业整顿,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 机械制造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使用非法劳务派遣单位的劳务人员的;

(二)未对实习人员进行三级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实习人员不符合实习岗位要求即上岗实习或者实习人员单独作业的;

(三)未按本规定第二十一条要求建立安全生产有关档案的;

(四)吊运高温液态金属,未落实本规定第二十六条要求的;

(五)在实施危险性较大的检维修作业前,未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防范和应急措施,并进行监督的;

(六)未建立危险作业审批制度的。

第四十三条 机械制造企业瞒报、谎报事故的,依法暂扣或者吊销其与安全生产有关的证照;对瞒报、谎报事故的有关人员,依法暂停或者吊销其与安全生产有关的执业资格、岗位证书。

第四十四条 机械制造企业发生重大、特别重大事故并负有主要责任的,其主要负责人终身不得担任机械制造企业的主要负责人。

第五章 附则

第四十五条 本规定所称的机械制造企业,是指《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 4754)》中的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金属制品业的企业。

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 篇2

第563号

《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已经2009年9月7日国务院第8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11月1日起施行。

总理 温家宝

二○○九年九月十七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预防和减少农业机械事故,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农业机械的生产、销售、维修、使用操作以及安全监督管理等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农业机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及其产品初加工等相关农事活动的机械、设备。

第三条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应当遵循以人为本、预防事故、保障安全、促进发展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领导,完善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增加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补贴,保障农业机械安全的财政投入,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安全生产责任制。

第五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农业机械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和知识的宣传教育。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农业机械所有人应当对农业机械操作人员及相关人员进行农业机械安全使用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

第六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发、生产、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农业机械,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标准和安全操作规程。

第七条国家鼓励农业机械操作人员、维修技术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依法成立安全互助组织,提高农业机械安全操作水平。

第八条国家建立落后农业机械淘汰制度和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报废制度,并对淘汰和报废的农业机械依法实行回收。

第九条国务院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工业主管部门、质量监督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依照本条例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负责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工业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生产、销售和维修

第十条国务院工业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业机械工业产业政策和有关规划。

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发布农业机械安全技术国家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

第十一条农业机械生产者应当依据农业机械工业产业政策和有关规划,按照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标准组织生产,并建立健全质量保障控制体系。

对依法实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农业机械,其生产者应当取得相应资质,并按照许可的范围和条件组织生产。

第十二条农业机械生产者应当按照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标准对生产的农业机械进行检验;农业机械经检验合格并附具详尽的安全操作说明书和标注安全警示标志后,方可出厂销售;依法必须进行认证的农业机械,在出厂前应当标注认证标志。

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依法必须经过认证的,在出厂前应当标注认证标志,并符合机动车国家安全技术标准。

农业机械生产者应当建立产品出厂记录制度,如实记录农业机械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检验合格证号、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出厂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3年。

第十三条进口的农业机械应当符合我国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标准,并依法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依法必须进行认证的农业机械,还应当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进行入境验证。

第十四条农业机械销售者对购进的农业机械应当查验产品合格证明。对依法实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依法必须进行认证的农业机械,还应当验明相应的证明文件或者标志。

农业机械销售者应当建立销售记录制度,如实记录农业机械的名称、规格、生产批号、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流向等内容。销售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3年。

农业机械销售者应当向购买者说明农业机械操作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并依法开具销售发票。

第十五条农业机械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建立健全农业机械销售服务体系,依法承担产品质量责任。

第十六条农业机械生产者、销售者发现其生产、销售的农业机械存在设计、制造等缺陷,可能对人身财产安全造成损害的,应当立即停止生产、销售,及时报告当地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知农业机械使用者停止使用。农业机械生产者应当及时召回存在设计、制造等缺陷的农业机械。

农业机械生产者、销售者不履行本条第一款义务的,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责令生产者召回农业机械,责令销售者停止销售农业机械。

第十七条禁止生产、销售下列农业机械:

(一)不符合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标准的;

(二)依法实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而未取得许可证的;

(三)依法必须进行认证而未经认证的;

(四)利用残次零配件或者报废农业机械的发动机、方向机、变速器、车架等部件拼装的;

(五)国家明令淘汰的。

第十八条从事农业机械维修经营,应当有必要的维修场地,有必要的维修设施、设备和检测仪器,有相应的维修技术人员,有安全防护和环境保护措施,取得相应的维修技术合格证书,并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手续。

申请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书,应当向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农业机械维修业务申请表;

(二)申请人身份证明、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三)维修场所使用证明;

(四)主要维修设施、设备和检测仪器清单;

(五)主要维修技术人员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对符合条件的,核发维修技术合格证书;对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维修技术合格证书有效期为3年;有效期满需要继续从事农业机械维修的,应当在有效期满前申请续展。

第十九条农业机械维修经营者应当遵守国家有关维修质量安全技术规范和维修质量保证期的规定,确保维修质量。

从事农业机械维修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使用不符合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标准的零配件;

(二)拼装、改装农业机械整机;

(三)承揽维修已经达到报废条件的农业机械;

(四)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禁止性行为。

第三章使用操作

第二十条农业机械操作人员可以参加农业机械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可以向有关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职业技能鉴定,获取相应等级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第二十一条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投入使用前,其所有人应当按照国务院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的规定,持本人身份证明和机具来源证明,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申请登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经安全检验合格的,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予以登记并核发相应的证书和牌照。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使用期间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其所有人应当按照国务院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的规定申请变更登记。

第二十二条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操作人员经过培训后,应当按照国务院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的规定,参加县级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组织的考试。考试合格的,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核发相应的操作证件。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操作证件有效期为6年;有效期满,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操作人员可以向原发证机关申请续展。未满18周岁不得操作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操作人员年满70周岁的,县级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注销其操作证件。

第二十三条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应当悬挂牌照。拖拉机上道路行驶,联合收割机因转场作业、维修、安全检验等需要转移的,其操作人员应当携带操作证件。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操作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操作与本人操作证件规定不相符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

(二)操作未按照规定登记、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安全设施不全、机件失效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

(三)使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麻醉品后操作拖拉机、联合收割机;

(四)患有妨碍安全操作的疾病操作拖拉机、联合收割机;

(五)国务院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禁止行为。

禁止使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违反规定载人。

第二十四条农业机械操作人员作业前,应当对农业机械进行安全查验;作业时,应当遵守国务院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制定的安全操作规程。

第四章事故处理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负责农业机械事故责任的认定和调解处理。

本条例所称农业机械事故,是指农业机械在作业或者转移等过程中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事件。

农业机械在道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处理;拖拉机在道路以外通行时发生的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报案的,参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处理。农业机械事故造成公路及其附属设施损坏的,由交通主管部门依照公路法律、法规处理。

第二十六条在道路以外发生的农业机械事故,操作人员和现场其他人员应当立即停止作业或者停止农业机械的转移,保护现场,造成人员伤害的,应当向事故发生地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报告;造成人员死亡的,还应当向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报告。造成人身伤害的,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抢救受伤人员。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场的,应当标明位置。

接到报告的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勘验、检查,收集证据,组织抢救受伤人员,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

第二十七条对经过现场勘验、检查的农业机械事故,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制作完成农业机械事故认定书;需要进行农业机械鉴定的,应当自收到农业机械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结论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制作农业机械事故认定书。

农业机械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农业机械事故的基本事实、成因和当事人的责任,并在制作完成农业机械事故认定书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送达当事人。

第二十八条当事人对农业机械事故损害赔偿有争议,请求调解的,应当自收到事故认定书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书面提出调解申请。

调解达成协议的,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制作调解书送交各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各方当事人共同签字后生效。调解不能达成协议或者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终止调解并书面通知当事人。调解达成协议后当事人反悔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九条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为当事人处理农业机械事故损害赔偿等后续事宜提供帮助和便利。因农业机械产品质量原因导致事故的,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出具有关证明材料。

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将农业机械事故统计情况及说明材料报送上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并抄送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农业机械事故构成生产安全事故的,应当依照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调查处理并追究责任。

第五章服务与监督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进行免费实地安全检验。但是道路交通安全法律对拖拉机的安全检验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安全检验为每年1次。

实施安全技术检验的机构应当对检验结果承担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在安全检验中发现农业机械存在事故隐患的,应当告知其所有人停止使用并及时排除隐患。

实施安全检验的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对安全检验情况进行汇总,建立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档案。

第三十二条联合收割机跨行政区域作业前,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跨行政区域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查,并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第三十三条国务院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农业机械安全使用状况进行分析评估,发布相关信息。

第三十四条国务院工业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农业机械生产行业运行态势进行监测和分析,并按照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要求,会同国务院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质量监督部门等有关部门制定、公布国家明令淘汰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

第三十五条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达到报废条件的,应当停止使用,予以报废。农业机械的报废条件由国务院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质量监督部门、工业主管部门规定。

县级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对达到报废条件的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应当书面告知其所有人。

第三十六条国家对达到报废条件或者正在使用的国家已经明令淘汰的农业机械实行回收。农业机械回收办法由国务院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商务主管部门制定。

第三十七条回收的农业机械由县级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监督回收单位进行解体或者销毁。

第三十八条使用操作过程中发现农业机械存在产品质量、维修质量问题的,当事人可以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接到投诉的部门对属于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应当依法及时处理;对不属于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应当及时移交有权处理的部门,有权处理的部门应当立即处理,不得推诿。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定期汇总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维修质量投诉情况并逐级上报。

第三十九条国务院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投诉情况和农业安全生产需要,组织开展在用的特定种类农业机械的安全鉴定和重点检查,并公布结果。

第四十条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执法人员在农田、场院等场所进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检查时,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情况,查阅、复制有关资料;

(二)查验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证书、牌照及有关操作证件;

(三)检查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的安全状况,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农业机械,责令当事人立即停止作业或者停止农业机械的转移,并进行维修;

(四)责令农业机械操作人员改正违规操作行为。

第四十一条发生农业机械事故后企图逃逸的、拒不停止存在重大事故隐患农业机械的作业或者转移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可以扣押有关农业机械及证书、牌照、操作证件。案件处理完毕或者农业机械事故肇事方提供担保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退还被扣押的农业机械及证书、牌照、操作证件。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农业机械,其所有人或者使用人排除隐患前不得继续使用。

第四十二条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执法人员进行安全监督检查时,应当佩戴统一标志,出示行政执法证件。农业机械安全监督检查、事故勘察车辆应当在车身喷涂统一标识。

第四十三条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不得为农业机械指定维修经营者。

第四十四条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向同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通报拖拉机登记、检验以及有关证书、牌照、操作证件发放情况。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向同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通报农业机械在道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及处理情况。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工业主管部门、质量监督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实施安全检验、登记,或者不依法核发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证书、牌照的;

(二)对未经考试合格者核发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操作证件,或者对经考试合格者拒不核发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操作证件的;

(三)对不符合条件者核发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书,或者对符合条件者拒不核发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书的;

(四)不依法处理农业机械事故,或者不依法出具农业机械事故认定书和其他证明材料的;

(五)在农业机械生产、销售等过程中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

(六)其他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职责的行为。

第四十六条生产、销售利用残次零配件或者报废农业机械的发动机、方向机、变速器、车架等部件拼装的农业机械的,由县级以上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权限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销售的农业机械,并处违法产品货值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农业机械生产者、销售者违反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认证认可管理、安全技术标准管理以及产品质量管理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处罚。

第四十七条农业机械销售者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建立、保存销售记录的,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并责令停业整顿;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第四十八条未取得维修技术合格证书或者使用伪造、变造、过期的维修技术合格证书从事维修经营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收缴伪造、变造、过期的维修技术合格证书,限期补办有关手续,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经营额1倍以上2倍以下罚款;逾期不补办的,处违法经营额2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并通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理。

第四十九条农业机械维修经营者使用不符合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标准的配件维修农业机械,或者拼装、改装农业机械整机,或者承揽维修已经达到报废条件的农业机械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经营额1倍以上2倍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处违法经营额2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维修技术合格证。

第五十条未按照规定办理登记手续并取得相应的证书和牌照,擅自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投入使用,或者未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手续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补办相关手续;逾期不补办的,责令停止使用;拒不停止使用的,扣押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并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当事人补办相关手续的,应当及时退还扣押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

第五十一条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证书和牌照的,或者使用其他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证书和牌照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收缴伪造、变造或者使用的证书和牌照,对违法行为人予以批评教育,并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二条未取得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操作证件而操作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三条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操作人员操作与本人操作证件规定不相符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或者操作未按照规定登记、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安全设施不全、机件失效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或者使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麻醉品后操作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或者患有妨碍安全操作的疾病操作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对违法行为人予以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有关人员的操作证件。

第五十四条使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违反规定载人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对违法行为人予以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扣押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证书、牌照;情节严重的,吊销有关人员的操作证件。非法从事经营性道路旅客运输的,由交通主管部门依照道路运输管理法律、行政法规处罚。

当事人改正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退还扣押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证书、牌照。

第五十五条经检验、检查发现农业机械存在事故隐患,经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告知拒不排除并继续使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对违法行为人予以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责令停止使用;拒不停止使用的,扣押存在事故隐患的农业机械。

事故隐患排除后,应当及时退还扣押的农业机械。

第五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他人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五十七条本条例所称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是指对人身财产安全可能造成损害的农业机械,包括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机动植保机械、机动脱粒机、饲料粉碎机、插秧机、铡草机等。

第五十八条本条例规定的农业机械证书、牌照、操作证件和维修技术合格证,由国务院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统一规定式样,由国务院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监制。

第五十九条拖拉机操作证件考试收费、安全技术检验收费和牌证的工本费,应当严格执行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

供电企业安全监督管理的探讨 篇3

摘要:文章通过强化安全监督检查,从现场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从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工作成员,从安措网络审查把关、现场到位、音像记录、远程图像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安全监督,以促进安全生产管理、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关键词:电力企业;安全监督;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2-0147-02

1 概述

现场安全监督是供电企业各级安监人员依据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定、规程、标准,对电力生产和建设现场的人身、设备、环境进行全方位安全监督的过程,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监督检查能有效地促进各项生产工作的安全进行。

2 存在的问题

目前许多供电企业安全监督管理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安全监督的方式、方法仍需进一步研究、完善。随着电网建设的不断发展,多地点同时施工、检修的情况越来越多,各级安监人员无法保证到每一个工作现场进行全程监督。

二是安全监督的环境不容乐观,职工队伍素质仍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职工对安全工作认识不深入、不全面,特别是在安全生产长周期、安全生产形式相对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容易产生麻痹思想,存在凭经验干活、不深入思考现象。

三是安全监督管理还相对粗放,离安全精益化管理要求还有差距。

3 改进措施

3.1 确定管理范围和目标

安全监督管理包括施工三大措施的编审、施工现场安全措施的制定、布置、确认;作业开、收工会情况;工作票、操作票、(多)班组作业控制卡、作业指导书执行、危险点控制;各级人员到位情况;施工现场各种安全职责人员的作业行为等各个环节,涉及变电运行、变电检修、输配电检修等各生产部门和单位,以确保人身、电网、设备安全为目标。

3.2 制定工作流程

合理、流畅的工作流程是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管理措施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点。通过对安全监督工作的深入分析,制定流程如下:

3.2.1 根据月度停电计划提前制定各级安监人员周现场到位监督计划。加强作业现场工作负责人、专职监护人监护情况检查,加强停送电操作发令、复诵、检查及五防闭锁等关键环节监督。对现场签到表、现场监督卡进行月度统计审查,加强各级管理人员到位监督。

3.2.2 严格执行施工检修三大措施编审管理办法。组织生技部、检修单位、运行单位等相关部门对施工三大措施的制定进行会审,确保施工三大措施的正确、全面。

3.2.3 在局域网调度检修管理系统中,申请停电单位在录入检修申请时一并录入现场应做的安全措施、风险点及防范措施,车间领导进行审核,安监人员在计划停电前一天对录入的安全措施是否有明显不符合现场实际、安全措施审批手续是否完备等情况进行监督,确保每一个停电现场安全措施编制的正确性。

3.2.4 施工现场使用管理看板。看板内容包括工作内容、停电范围、到岗到位、检修老虎口、安全措施图、人员分工情况,明确工作现场环境,以加强工作人员对现场工作的认知程度,促进安全工作。

3.2.5 结合使用网络进行监督。现场开、收工会进行录音,重点工作拍摄四张照片(开工会、收工会、安全措施布置、各级领导到位情况),将音像记录链接局域网;通过各变电站装设的远程图像系统实行远程监督,促进现场施工安全。

3.3 人力资源保证措施

在人力资源方面,由安监部门配置变电、线路、培训、劳动卫生监察专工,负责设备安全运行、安全设施的监察,生产、基建安全的管理和监督,生产、基建事故的调查、分析、处理,安全技术、安全监督监察、安全培训、特殊工种和特殊作业管理、劳动安全和卫生监督、安全统计等工作。配置的安全管理人员应符合《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的相关规定,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熟悉现场设备性能及基本原理和生产管理流程,满足安全监督管理的全过程要求。

3.4 考核与控制措施

加强安全监督管理的考核与控制是实现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现场工作开展和措施落实情况的考核与控制,强化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促进各种安全相关制度、规定的执行,深入开展反违章工作,促进现场工作安全。

3.4.1 绩效考核的组织机构。成立绩效考评委员会,由总经理为主任、公司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为副主任,各部门负责人、绩效考评专工为成员。考评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设在发展策划部,具体负责公司绩效考评的日常管理、协调工作。安监部负责安全目标、指标及安全管理工作的考评。

3.4.2 制定绩效考核的流程:

节点1:安监部根据各生产车间的安全目标完成情况,制定月度考核报表,每月编制上月绩效考评表报发展策划部。

节点2:发展策划部对考核报表进行初审,初审不合格返回安监部重新上报,审核合格后送公司绩效考评考评委员会。

节点3:发展策划部考核专工根据考评委员会批准的考核意见,下发月度(年)度绩效考核表。

节点4:财务部根据绩效考核表,奖励或扣罚工资奖金,完成考核。

3.4.3 绩效数据采集。绩效数据是制定月度考核报表的基础和保证,数据采集应该全面、准确和及时,必须保证有准确的数据来源。主要的数据来源包括:现场安全生产工作检查;每日早会汇报;查看调度运行值班日志及调度自动化系统事项记录;每周安全情况汇报;安监部负责组织对事故、障碍进行调查分析、认定等。

3.4.4 绩效评价方法。安监部根据安全生产目标和任务,每月统计、分析、上报各生产单位相关的指标及数据,并进行季度及年度分析评价。

3.4.5 绩效考核纪录形式。安监部根据各生产单位安全生产指标完成情况,编制月度及年度绩效考核报表,然后按绩效考评实施细则进行审核、执行奖罚。

3.4.6 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通过合理的绩效考核流程,规范的操作,在统计分析各单位指标数据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制定进一步改进措施,通过表彰奖励安全生产先进,教育处罚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不断改进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4 评估方法

安全监督管理的评估采用公司、车间、班组三级监督横向与纵向对比评估的方式。

横向对比应用为各生产单位之间,包括公司领导及各级安监人员每月查出的违章情况、各生产单位每月数据指标完成情况。纵向对比应用于各生产车间内部,包括与历史数据指标的同比、环比情况。通过数据指标的对比,发现和了解安全监督管理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找出根源,制定改进措施,应用于工作实际,促进各项工作的安全进行。

5 结语

无论哪一种安全监督方式都只是促进安全生产的一种手段,如何让每一个职工都真正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让安全成为本能需要并且应用到实践中,以保证各项生产工作安全进行,才是安全监督的最终目的。

另外,在做好安全监督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双管齐下、共同作用。一方面,安全监督可以有效地促进现场施工安全,因此需要继续保持、改进、提高。另一方面,大部分的事故、障碍是人为原因引起的,通过安全文化建设提高职工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大局意识,使职工的被动安全变为主动安全,同样可以促进各项工作的安全进行。

四川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篇4

现行的《四川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于11月28日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下面是条例的详细内容。

四川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预防和减少农业机械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国务院《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四川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农业机械的生产、销售、维修、使用操作以及安全监督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农业机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及其产品初加工等相关农事活动的机械、设备。

第三条 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应当遵循以人为本、预防事故、保障安全、促进发展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领导,完善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保障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的技术装备、安全检验、宣传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安全生产责任制。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负责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其所属的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的日常工作。

公安、经济和信息化、交通运输、商务、环境保护、安监、质监、工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农业机械安全宣传教育和服务工作,协助做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和事故处理、事故统计及相关信息报送等工作。

第六条 鼓励和支持农业机械所有人和农业机械从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安全互助组织活动。

第七条 鼓励和支持农业机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开发安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运用电子信息等先进技术,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

第二章 生产、销售和维修

第八条 农业机械生产者应当依据农业机械工业产业政策和有关规划,按照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标准组织生产,并建立健全质量保障控制体系。

农业机械生产者应当按照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标准对生产的农业机械进行检验;农业机械经检验合格并附具详尽的安全操作说明书和标注安全警示标志后,方可出厂销售;依法必须进行认证的农业机械,在出厂前应当标注认证标志。

第九条 农业机械销售者对购进的农业机械应当查验产品合格证明。对依法实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依法必须进行认证的农业机械,还应当验明相应的证明文件或者标志。

第十条 从事农业机械维修经营,应当有必要的维修场地,有必要的维修设施、设备和检测仪器,有相应的维修技术人员,有安全防护和环境保护措施,取得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核发的维修技术合格证书。

农业机械维修单位应当建立承修登记、查验制度,确保承修质量达到国家安全技术标准。

农业机械维修单位不得承修达到报废条件或者国家明令淘汰的农业机械,不得拼装、改装农业机械,不得使用不符合安全技术标准的零配件。

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不得为农业机械指定维修经营者。

第三章 使用与管理

第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全省统一的农业机械登记、驾驶(操作)证管理、安全技术检验和违法处理信息数据库,推进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全程网络信息化建设。

第十二条 县级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实行登记管理。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对其他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耕整地机械、插秧机、机动植保机械、机动脱粒机、饲料粉碎机、铡草机等农业机械建立台账。

第十三条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所有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到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申请注册登记,申领牌照和有关证件。

第十四条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不予登记:(一)依法应当认证的而未经认证的;(二)不符合国家、省强制性安全技术和环保标准的;(三)属于国家明令淘汰或者报废的;(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不予登记的情形。

第十五条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内容变更、所有权转移、报废等,所有权人应当向原登记机关申请办理相应的变更、转移、注销等登记手续。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进行免费实地安全检验。但是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对拖拉机的安全检验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实施安全技术检验的机构应当对检验结果承担法律责任。

实施安全检验的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对安全检验情况进行汇总,建立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档案。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安全检验为每年一次;检验合格的,依法核发检验合格标志。

第十七条 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应当由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构或者具有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资质的机构检测并出具安全技术检测报告。检测合格的,其所有人应当在十日内到注册地县级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申领检验合格标志。

第十八条 联合收割机跨行政区域作业前,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跨行政区域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查,并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第十九条 禁止使用未经安全检验或安全检验不合格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

连续三年未参加安全检验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县级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公告牌证作废、注销登记,并抄送同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第二十条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应当悬挂牌照,在未领取正式牌照前,应当申领临时牌照。拖拉机上道路行驶,联合收割机因转场作业、维修、安全检验等需要转移的,其操作人员应当携带操作证件。

高速公路、大中城市中心城区内的道路,禁止拖拉机通行。其他禁止拖拉机通行的道路,由省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定。

在允许拖拉机通行的道路上,拖拉机可以从事货运,但是不得用于载人。

第二十一条 拖拉机上道路行驶前,其所有人应当依法购买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保险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办理拖拉机所有人申请购买的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不得拒售、不得违背购买者意愿搭售其他商业保险。

第二十二条 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应当停止使用;达到报废条件的,予以报废。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报废、回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报废、回收的农业机械由县级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监督回收单位进行拆解或者销毁。

第二十三条 达到报废条件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所有人应当及时申请注销登记。逾期三个月未办理注销手续的,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公告其登记证书、牌照、行驶证作废,同时抄送同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依法查处上道路行驶的已报废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查处情况抄送同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

第二十四条 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应当取得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拖拉机驾驶培训许可证》。

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理论教员和教练员应当具备国家和省规定的条件,并经省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考核合格。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对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培训质量等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操作人员经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培训后,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县级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组织的考试。考试合格的取得相应操作证件。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操作人员增加或变更操作机型,应当经原发证机关考核合格后取得相应操作证件。

第二十六条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操作证件有效期为六年。操作证件有效期届满前九十日内,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操作人员可以向原发证机关申请续展。

操作人员在操作证件有效期满后一年内申请续展的,经原发证机关考核合格后予以续展;逾期一年未申请续展的,由原发证机关公告注销操作证件。

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 篇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从业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公司安全发展、科学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公司及其所属各子公司(作业区)、部室的安全生产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和落实公司各子公司(作业区)、部室的主体责任,建立完善单位负责、职工参与和部门监管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

第四条 公司及其所属子公司(作业区)、部室必须遵守《安全生产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本办法,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确保安全生产。

第五条 公司及其所属子公司(作业区)、部室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第一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公司及其所属子公司(作业区)、部室管理班子其他成员按

2第十二条 公司及其所属子公司(作业区)应当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程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一)应当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本单位发展计划和生产经营计划,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消除、减少从业人员的安全、职业卫生风险,保障从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

(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岗位责任人员、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检查评价体系,加强监督考核,保证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实行全员安全生产目标责任承包制度,逐级分解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状。

(三)加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力度,严格执行各类人员安全资格制度。依法开展公司及其所属子公司(作业区)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和取复证工作,落实先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和持证上岗制度,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四)加强建设项目安全、职业卫生 “三同时”管理。公司及其所属子公司(作业区)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职业卫生设施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配套的安全职业卫生设施投资和施工安全措施费用必须纳入工程项目概算。依法组织安全、职业卫生预评价、设施设计审查,否则不得开工建设。

(五)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应当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建立并落实各种机械、电气设备设施、安全防护设备设施、特种设备及建(构)筑物的维护、保养、检查制度,落实国家和行业规程、标准规范规定需要检验的特种设备及其他设备、设施的定期检验工作。

(六)加强危险源和危险作业管理。公司及其所属子公司(作业区)必须对本单位危险源定期进行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实行动态管理;重大危险源必须按规定登记建档,开展定期检测、评估、监控,落实管控措施,确保其处于受控状态。建立并落实各类危险作业安全保障制度。

(七)依法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采取技术、管理措施,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要建立事故隐患的排查、建档、整改、销号制度;对重复出现的隐患,应改进工艺、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对重大事故隐患要制定隐患治理方案,按“五落实”原则(即整改责任人、整改措施、整改资金、整改时限和应急预案的落实)组织整改,跟踪督办。

(八)严格按照国家、行业及昆钢控股公司的有关规定,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国家和行业没有明确规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比例的,应当根据单位生产实际,落实专项资金用于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九)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度,落实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

6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作为公司安全生产工作监督管理最高议事和决策机构,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公司安全环保部。

第十七条 公司安全环保部依据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程规章和标准规范要求,适时制定和发布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公司各职能管理部门按照《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本办法的职责,依据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程规章和标准规范要求,负责制定并发布本部门职责和业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

第十八条 公司安全环保部定期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提出指导改进意见,责令其限期整改。

第四章 考核与责任追究

第十九条 公司每年与所属各子公司(作业区)、部室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状》,实施安全管理承包责任制。年末对责任状目标指标及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综合检查考评,根据考评结果奖优罚劣。

第二十条

公司所属各子公司(作业区)未按时上报公司有关安全管理工作资料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对责任子公司(作业区)给予1000元/次的考核,对责任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各给予500元/次的考核。逾期未改正的,加倍进行考核。

第二十一条 公司对在安全生产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及个人予以表彰。

第五章 附则

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 篇6

施意见(暂行)

为了进一步加强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范冶金企业安全生产行为,切实落实冶金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根据《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6号,以下简称《冶金规定》)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进一步加强冶金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安监总管一字[2005]172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南,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全面落实《冶金规定》和冶金企业主体责任,防控较大以上冶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开创冶金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新局面。

2、工作目标。明确冶金行业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思路,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冶金行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管理制度,促进冶金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高冶金行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督促冶金企业改善作业环境,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增强预防和控制生产安全事故的能力,实现全省冶金行业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

与的各类专项检查或督查工作,逐步形成“政府搞督查,部门抓监管,专家查隐患,企业抓落实”的安全监管格局。

5、强化源头管理,严格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三同时”工作。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认真执行“三同时”规定,全面清理本行政区域内冶金企业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三同时”情况,严把安全生产准入关,从源头上落实冶金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依据《指导意见》,对在2003年9月30日前投产而没有履行“三同时”程序的冶金建设项目,要督促冶金企业及时采取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补救措施,完成安全现状评价及登记备案工作;对2003年9月30日后投产而没有执行“三同时”规定的冶金建设项目,要补办“三同时”手续并登记备案;2006年6月30日后,对未履行设计审查、竣工验收手续或验收不合格的冶金建设项目,要报请当地人民政府建议实施整顿。对2009年11月1日后投资的冶金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按照《冶金规定》的要求履行“三同时”手续。

6、建立健全备案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节点控制。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冶金企业建设项目、重大事故隐患、应急救援预案和应急救援措施等重要节点的监督管理,建立备案制度,明确备案的具体程序、时间、内容;督促冶金企业的安全预评价、安全专篇、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作重大变动等及时登记备案;备案制度实行“属地监管,等法律法规,对严重忽视安全生产的冶金企业及其负责人或业主,应当依法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对不履行安全生产责任,不及时整改事故隐患而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冶金企业和有关责任人,坚决按照事故处理“四不放过”的原则,严肃查处;对多次发生事故或者拒不落实整改措施的冶金企业,应当予以从重追究。

三、明确职责,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10、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形成安全生产管理网络。冶金企业包括下属各独立法人单位应当形成完善的厂、车间、班组三级安全生产管理网络。从业人员超过300人(含劳务人员)的应当设立独立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必须配备不少于从业人员3‰比例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300人(含劳务人员)以下的要设置相对独立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必须配备不少于一名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冶金企业车间要配备不少于2名、班组要配备不少于1名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在车间、班组选择有责任心、事业心的业务骨干担任。

11、制定和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冶金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其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相关负责人在各自职责内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责,明确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各职能部门、各岗位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生产奖惩、安全生产例会、安全生产检查、安全隐患排查整改、事故应急救援、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重大危险源管理和监控、职业危害防

的,应当登记建档,内容包括重大危险源的名称、地点、性质、管理责任人、可能造成的危害、管理措施、应急预案、日常检查与管理情况等,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重大危险源管理和监控状况定期进行检测、评估、分级,并报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登记备案。冶金企业必须对重大危险源实时监控,落实重大危险源管理责任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标牌,载明危险源的危险特征、救援方法,救援负责人和救援队伍,配备能满足应急救援所必须的装备和器材,认真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14、加强职业危害的防治和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冶金企业应当对存在粉尘、有毒有害气体、辐射、噪声和高温等职业危害的场所进行定期检测、检验;加强作业场所通风,控制和减少作业岗位粉尘,降低岗位环境温度,减少高温辐射,加强噪音控制,对不同的噪音源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加强对设备的管理,控制有毒有害气体泄露,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控制职业危害,保证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条件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应当定期为员工体检,并建立员工健康监护档案;对患有职业禁忌症,并确诊不适合原工作岗位或工种的,应及时调离;对职业病患者,应按规定给予及时治疗、疗养。

15、建立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冶金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建档、监控制度,逐级建立并落实从主要负责人到每个从业人员的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责任制;建立事故隐患报告和奖励制度,鼓励所有从业人员积极

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工程中的隐蔽部分,应由设计、建设、监理和施工单位共同检查合格,方可进行隐蔽;安全设施和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竣工后,应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18、全面落实应急救援措施。冶金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制定相应的事故应急预案,对每一处重大危险源,制定针对性的事故应急救援专项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装备和器材,落实相关责任人;冶金企业应当强化生产设备运行、保养、检修各个环节的安全措施和监控,制定检修安全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安全技术措施及应急预案,对在检修过程中可能引发事故的环节以及重点部位应当制定检修安全专项措施和专项应急预案; 对危险性较大和大修作业,必须成立以企业主要负责人牵头的检修指挥部,明确各级和各检修工程单位具体职责,其检修作业安全技术措施、检修方案和应急预案应当经本单位负责安全生产管理的机构审查同意;对可能发生火灾、爆炸的区域进行动火作业,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动火审批制度。定期开展应急救援宣传、教育、培训、演练,并按照规定对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专项预案进行评审和备案。

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 篇7

《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于2009年11月1日起施行。为了配合全国、全省组织开展的《条例》宣传活动, 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条例》, 促进农机安全生产意识的提高, 努力营造就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氛围, 广东电白县农机管理服务中心经过精心组织, 采取宣传车宣传的形式, 大力开展《条例》宣传活动。

11月2日, 电白县农机管理服务中心派出6台宣传车, 组成宣传车队, 从县城水东出发, 途经沿海、山区和平原, 穿过17个乡镇和50多个村委会驻地, 全程达180多公里, 围观并接受《条例》宣传的干部群众达10000多人。

《条例》宣传队伍浩浩荡荡, 宣传车上彩旗招展, 宣传气氛热烈。车上悬挂的“热烈祝贺中国农机监理条例施行”、“以人为本、预防事故、保障安全、促进发展”、“农业机械须经农机主管部门检验、登记、核发相应证照”、“驾驶农业机械必须领取核发相应的操作证件”、“禁止使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违反规定载人”等宣传标语十分醒目, 令人难忘。车队每到一个宣传点, 都停车进行广播并现场对《条例》进解说, 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群众都说:农机安全监理为人民, 农机监理有法可依了。电白县电视台在《电白新闻》的《农科天地》栏目对《条例》宣传作了专题报道。通过大力宣传, 为《条例》的施行、推进农机监理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舆论基础。

试论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 篇8

关键词:机械生产制造;生产管理;改进措施

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支柱型产业,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机械制造企业适应新时期的市场现状,开展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加快了技术革新。产品数量与质量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国外的一些企业涌入到我国市场当中,涌入了先进生产技术与管理模式,对我国的机械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相比之下,我国的相关企业存在着明显的后劲不足,生产管理水平低,不具备市场竞争力优势,生产管理落后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问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机械制造企业生产与发展环境的变化

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机械制造企业生产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状态,经济等因素制约着企业的生产与发展,随着这些因素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以产品角度来看,科学技术与生产效率的提高,缩短了产品生命周期,品种越来越丰富,交货期大大缩短,成本结构也发生了一定变化,这些都是现代社会中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发展环境的特点[1]。基于生产的需求,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设备在不断改进,自动化的特點越趋明显,降低了劳动成本,增加了间接劳动的成本原料比重。企业在这种环境下是否能够正确把握市场发展的风向标,立足于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是企业生产经营是否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所在。

二、机械制造企业在生产管理中面临的新问题

近些年来市场环境受到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越来越明显,这也促使企业生产管理理念在不断发生变化,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对生产管理来说加大了管理难度。

(一)生产范畴扩大加大了管理难度

传统意义上的生产管理只是针对内部管理而言,是对内部生产制造的管理,如今生产系统的延伸扩大了管理范围。企业将生产场所不仅当做是产品制造改进的场所,还当做是生产系统的空间延伸。现代企业不仅看重的是生产产品的质量,产品能够大量销售出去,而且还注重售后服务,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企业所需要考虑的项目就会相应增加,对生产管理所需要做的工作增加,这就增加了生产管理的难度。

(二)组织机构不断动态化

企业生产的产品最终是要面向市场,面向广大消费者,而市场的发展变化是对消费者需求的反馈,二者决定了企业生产与发展环境的变化。为适应市场的需求,生产管理组织机构发生着变化,越发灵活,才能适应市场的千变万化,柔性多变动态与虚拟的组织结构在其中得以出现。动态组织结构体现在不同部门都是开发项目组的成员,待新产品成功开发之后各自解散,这样的组织具有灵活性,适应性较强,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人员共同合作,使开发周期大为缩短。虚拟组织主要依靠的是外力,整合和发挥外部资源优势,并非是实体资源与功能,但企业能够获取到各个环节的具体功能。这种组织结构更具灵活性,企业能够针对市场情况快速做出反应,能够与用户进行有效沟通,满足用户需求,通过快速的信息传递,协调了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职责与各自权利义务。在生产管理中当新的组织结构出现时,对一些问题没有处理好,则会使不均衡的生产流程能力配备问题出现,使得工序出现瓶颈问题,对于市场的反应能力缓慢。

(三)产品设计日渐智能化

新时期以来,产品研发越来越受到计算机技术的影响,计算机越来越成为新产品研发的重要技术支持,使产品开发的时间大为降低,整个生产过程的周期也就随之大为缩短,实现了设计与加工的协调性,使设计与生产同步。产品设计的能力得以提高,容易出现设计与实际脱离,生产条件与生产技术不相适应,产品也就会达不到质量要求,在市场中没有销路,客户急需的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生产出来,因此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对生产计划做出合理的安排,产品产量与进度保持一致,通过对生产作业计划的控制增强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能力[2]。

三、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改机措施

当今时代形势不断变化,技术更新换代,机械制造企业面对新形势不能坐立不动,对生产管理理念加以更新,结合生产方式的先进性,创造符合实际生产现状的生产管理模式。

(一)对各个组成系统关系加以明确

准备、操作、过程控制是生产管理系统的三大部分。各生产管理系统之间是相互协调服从的关系,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生产过程的流畅,以此系统能够做出快速的反应,降低生产管理的难度。

(二)对产品结构加以调整

产品结构受到市场与用户的需求,市场与用户的需求决定了要求对产品结构进行优化,从而使产品品种越来越丰富,质量越来越高,越来越满足于消费者的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大批量的生产方式并不是说不可取,归根结底产品要符合市场的需求,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大批量生产将会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受损。品种多、小批量与个性化的生产方式更符合市场的需求,日常的生产管理中重点放在这三点的管理上。

(三)转变生产组织形式

转变生产组织形式主要是指将生产组织形式由以“产品中心”为主向以“零件中心”为主方向过渡。“零件中心”是将以零件作为单位各种信息流之间进行流动传递,各种信息流拥有统一的单位,不致于因为单位孔径不同出现割裂脱节的现象,信息传递过程中没有障碍,信息流在同一个控制中心接受控制[3]。

(四)实行制度化的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容易忽视的薄弱环节,对生产管理问题的处理不当,导致生产现场秩序混乱,生产效率降低,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济效益。过去的生产管理并不是标准制度化,标准制度化的生产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在实际的生产管理中各项工作的执行遵循规章制度与标准。

(五)引进生产管理模式并加以创新

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之所以先进是因为能够顺应市场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对人力资源、机械设备等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要素进行协调。企业在引进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生产管理模式进行吸收有创新。对于生产方式为单件,各方面条件比较优越,这样的企业可以引进ERP与MRPII生产管理模式。对机械制造企业来说,准时生产模式更适合于加工装配型机械设备的生产,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实行ERP模式。无论是哪种生产管理模式,企业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不适应,精益生产管理模式杜绝一切浪费行为,根据我国生产环境来看目前还不能实现,ERP生产管理模式虽然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库存,但需要计算机系统作为支持,投入资金量大。企业需要对各种生产管理模式综合,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

结论:通过以上的论述可知,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展开了论述。第一部分论述了机械制造企业生产与发展环境的变化,生产与发展环境的变化促使生产管理发生变化,第二、三部分针对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对策。有效的生产管理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总而言之,在具体的生产管理中需要注意结合市场与用户的需求,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蔡冲,熊梦珂,李臻. 深入探究企业生产管理中的机械制造生产管理[J]. 经营管理者,2014,18:90.

[2]宋文胜. 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管理中成本控制的优化[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08:15.

上一篇:拒绝女生表白的诗句下一篇:太阳下的星星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