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的重点

2024-1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治理的重点(共8篇)

社会治理的重点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大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坚持以点带面,属地管理的原则,严厉打击各

类违法犯罪活动,以“治乱”和“扫除黑恶势力,保一方平安”为重点,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问题,创造人民满意的社会治安环境。

二、工作目标

1、通过调整章建制,进一步完善各种综治制度和防范管理网络,使全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达到制度化和规范化。

2、通过各项整治措施的落实,使重点村、区域的治安混乱现象明显改观,盗窃、抢劫、抢夺等可防性案件明显下降。

3、治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矛盾纠纷得到及时排查调处,群体性事件和重大治安事故得到有效预防和遏制。

4、通过综治工作,对一些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进一步得到消除,彻底摧毁危害一方的黑恶势力,切实维护好农村的社会稳定。

三、开展重点整治的时间及内容

这次重点整治工作从2007年4月份开始到2007年10月底结束,主要抓好重点村的突出治安问题,要针对重点整治的袁川村打架斗殴和民事纠纷多发的现状,以及张家川镇上沟村部分村民拒绝执行自己应尽义务,拒绝执行国家政策,多次阻碍国家工作人员执行公务,并多次发生民事纠纷和打架斗殴事件的工作实际,加大对该村的重点整治力度,要在健全村级治保组织的基础上,加强说服教育工作和政策引导,并配合公安等部门查处一批典型案件使该两村的治安状况得以明显改变。使人民群众满意度和安全感进一步提高。

第一阶段:排查阶段(4月1日—5月25日)。这次排查要按照条块结合,以快为主的原则,要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入开展调查排摸,切实把各种不安全、不稳定的矛盾治安状况排查彻底,为妥善调处解决和治理打下坚实的基础。驻村干部要深入到户,通过走访群众、接待来访、召开群众代表会议和基层组织负责人会议等办法,逐村逐户进行排摸梳理,确保把已经发生和正在酝酿的矛盾纠纷和治安案件一件一件搞清楚,不留死角和盲点。要把排查处的矛盾纠纷按诱因、时间、地点、组别、涉及人数、重点人员、承办人和责任领导以及处理结果、事态发展预测等要素登记建档,并及时上报镇综治办公室。

第二阶段:集中整治阶段(5月26日—9月10日).各村各单位要坚持分类指导、风流处理、因地制宜、应案施策、综合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思想政治的手段,妥善解决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治安问题。要深入分析矛盾纠纷的性质和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进行化解,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低的成本解决问题。对法律和政策有明确规定,而且能够解决的,要落实责任人、掀起督办解决;对暂时不具备解决条件的,要列出解决时间表,积极创造条件予以解决;对群众突出的不合理要求,要进行说服教育,积极引导。个村党支部和工作人员要切实负担起责任,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力争八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不能层层上交矛盾。一般矛盾纠纷有驻村干部和村组干部就地调处解决;涉及面广、需要条件共同解决的矛盾纠纷,由镇综治办组织协调有关方面共同调处和解决。要健全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结合的多层次全方位的调解机制,充分发挥镇、村组、中心户长“四道防线”在矛盾纠纷普查调处和社会总之智力中的积极作用,努力化解各种矛盾纠纷。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9月11日—10月25日)。9月11日前各村各单位要组织专门力量进行自查验收,并向镇领导小组写出验收报告。9月10日至10月25日,镇上进行检查验收。

四、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为了搞好这次重点整治工作,镇综治办公室成立了重点整治领导小组,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派出所人员、司法助理为成员,相互配合,认真搞好重点整治工作。对因措施不到位,责任不落实,不能达到工作标准,重大治安问题得不到解决或有群体上访的村,实行一票否决,并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和当事人的责任。

社会治理的重点 篇2

1 关于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技术路线合理性的评估

2013~2015年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技术路线主要体现在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于2013年10月写的《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建设指导意见》内, 其主要体现在治理目标、治理原则、治理标准、治理措施。通过三年的治理实践, 我们认为这几个方面的指导性意见基本正确, 适合我国山洪沟现状。

应注意的是山洪沟防洪治理是在一个小流域内进行的治理工作, 小流域内的山洪灾害是由多因素形成的, 绝非暴雨单一因素, 它与小流域内的地形、植被、地质、流域内水利设施与农田基本建设、防洪救灾的交通设施、人居分布状况、生态环境保护都有密切的复杂关系, 因此建议山洪沟防洪治理应当与目前进行的水土保持建设工作、流域水利设施新建与配套工作、防洪抢险交通、植树造林生态保护等工作有机结合, 才能真正搞好山洪沟防洪治理, 因为在一个小流域内, 山洪沟无疑是该小流域内的大动脉, 它的细小支流沟沟渠渠则是微血管, 深入各个区域千家万户, 每块农田和山丘。

建议成立专门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指挥机构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包括山洪沟防洪治理、水土保持 (坡改地) 治理、植被恢复与造林治理、农田水利与土地平整工程治理、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乡村交通道路治理以及信息化建设等子项, 统筹考虑协同规划、设计、实施, 避免重复建设, 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保障安全;突出重点, 统筹兼顾;人水和谐, 注重生态。

值得注意的是, 目前山洪沟防洪治理建设工作, 设计时大都采用“国家投入多少, 就只设计多少工程”的方案, 这种设计往往是一种无全局观点, “头痛治头, 脚痛治脚”治表不治里的以完成投资为目标的应急设计法。小流域山洪沟防洪治理应当从整个流域由上至下, 从左到右结合其它各项子项, 实现整个流域科学彻底的, 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防洪治理设计, 以达到治理目标为设计目标, 而不是根据投资多少来完成投资为目标设计。当全面治理的工程措施概算投资大于本时段国家投资或目前地方自筹能力时, 可将设计方案编制为多期工程实施方案, 在较长的时间 (几年或十几年) 来逐步完成, 达到不重复浪费使用资金, 做到规划长远, 设计全面, 实施分期, 重点突出, 逐步实现, 分步验收, 长治久安, 持续发展。

2 关于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专项技术的评估

2.1 项目选择原则

《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建设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项目选择原则为:项目选择原则上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 山洪灾害危害严重; (2) 影响人口不少于2000人; (3) 影响范围一般有2个以上行政村或1个乡镇政府所在地; (4) 流域面积一般大于20km2小于200km2。该原则为2013年制定的, 通过2013~2015年的工作实践认为有必要作出调整。

第 (1) 条应修改为:由山洪调查评价所确定的山洪灾害危害严重的山洪沟, 而不是由领导主观意识确定。

第 (2) 条应修改为:影响人口原则上不少于2000人, 但人口稀少的贫困山区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第 (3) 条根据2015年以来全国实施乡镇、村合并的具体情况, 应修改为一般有1个以上行政村。

第 (4) 条流域面积的划分应根据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降雨程度的不同以及地质、植被具体情况而不同, 例如南方地区流域面积下限值可定为10km2为宜。

2.2 工程措施布局合理性

目前的“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设计”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和“头痛治头, 脚痛治脚”的通病, 缺乏全局观点, 其直观表现在国家出资多少, 就只设计多少工程投资的工程设施, 而不考虑这些工程是否会因未考虑消除造成原有工程被毁的原因, 而若干年后又会重新被毁, 未把精力放在消除山洪灾害产生的根本原因上, 造成工程措施在布局上的不合理性, 例如护坡护岸工程多, 消能工程少, 撇洪沟工程少之又少。

2.3 消能防冲措施选取的合理性

目前山洪沟治理工程中, 极大地忽视了消能工程的建设。山洪之所以有巨大的能量引起冲毁农田、村镇居民房、以致于造成生命安全事故, 就在于山洪沟径流坡度陡, 短距离内落差大, 一旦急降暴雨, 相对于山洪沟中下游, 处于上游的水量具有极大的势能, 其迅速转变为巨大的动能, 而这一能量的转变多发生于山洪沟上游数公里溪段内, 水体巨大的动能是造成沿岸冲毁形成灾难的灾源, 目前山洪沟防洪治理设计中没有正确理解山洪防治的重点是人口集中区这一观点, 片面强调对人口集中区的护堤护岸, 只注意这一被动的防冲工程的加固, 即在工程治理中将防冲摆在首位, 而忽视了消除或减小冲刷动能的消能工程, 甚至有的工程设计就根本没有考虑这一山洪防治的根本措施。即使有所考虑, 也只是局部消能。

这一工程设计和布局的错误, 源于对“防治重点为人口集中区”的错误理解, 因为在水体能量由势能转变为动能的能量转换区大部分均在山洪沟上游区段, 而这一区段往往在地势较陡的人烟稀少地方, 由于不是“人口集中区”, 而被认为不是治理的重点, 甚至认为不是治理区, 未设计任何消能工程, 而忽视了要把“人口集中区”山洪防治工作搞好, 恰好是要治理山洪灾害发生的源头的正确设计理念。进行上游区消能、拦沙、挡石及水土保持工作才能确保中下游“人口集中区”的护坡护岸工程量小而又能持久, 在上游人口稀少的能量转换区进行大规模逐级消能, 恰恰是体现重点保护“人口集中区”的防治理念。

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重中之重在于消除或减小造成山洪灾害的洪水动能, 其根本的方法在于山洪沟上游建立梯级消能工程, 逐级将其洪水水体动能消除或减小在其运动过程中, 减少对于山洪沟中下游的冲刷破坏, 使得人口集中的中下游区域不出现毁灭性的冲毁和严重冲刷破坏, 中下游区域的护堤护岸只是用之对于剩余能量和在运动过程中新增能量的防护。注重逐级消能兼顾防护的工程比其单纯防护工程量要小得多, 甚至有的地方可不需要进行防护。

目前山洪防治工程设计和实施中未摆清楚“消能”与“防冲”的辩证关系, 而进行的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是一种消极防御工程, 其结果是工程量巨大而又不能持久的“头痛治头, 脚痛治脚”工程。山洪沟山洪防治工程应以消能为主, 防冲为辅, 消防结合, 重在消灭或减小形成山洪灾害的能量, 才有可能达到治理目的。

至于消能防冲的具体措施, 大部分设计工作者都能根据水工设计基本原理, 因地制宜合理选择, 不作遨述。

2.4 小流域非工程措施布置完备性, 与工程措施结合的条件

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包括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两大部分, 应以工程措施为主, 非工程措施为辅, 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比较全面的达到防洪治理目标, 最大限度地将山洪灾害危害程度降低到最低限度。

根据目前治理的情况, 由于非工程措施的建设走在工程措施之前, 二者有脱节现象, 即二者结合度不高, 主要表现在为“人口集中区”山洪预警系统布点较密, 能有效地起到山洪到来前播出转移通知。而在山洪沟上游由于人口稀少布点较少, 甚至没有点, 其实山洪沟山洪灾害的形成主要源于溪沟上游的降雨, 集雨区内植被、地质情况, 在这些区域尽管人员稀少, 也应布置降雨强度监测点, 以便进行精准预报, 特别是当山洪沟流域较大, 降雨强度分布不均匀的情况下尤为重要, 当上游暴雨强度明显大于下游降雨强度时就更显重要了, 上游雨量测点较少或没有的情况下, 很可能上游已形成对中下游威胁巨大的山洪, 而漏报或预报迟缓, 延误了下游人口集中区山洪灾害转移命令的播送时间, 造成不必要的生命财产损失。

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应注意到, 实施工程措施后, 小流域内抵抗山洪灾害的能力有所增强, 其预警暴雨初始值也应作一定程度的提高, 而这一情况目前未引起注意, 仍采用原有预警值是不科学的, 即工程措施的作用未作出量化评估。因此二者相结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应对工程措施的作用作一个认真的量化的评估分析, 为提高暴雨预警初始值给出参考。

二者相结合的另一重要条件是管理机制, 二者应为同一管理机构人员管理, 随时掌握工程措施的运行情况, 及时为预警系统提供作预警所需的工程状况信息, 利用防洪工程措施测水位、流量等用之调整、修正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区域内山洪预警系统不应当只是被动发播预警的发声器, 也应成为流域内防洪治理工程现状以及小流域内各测点水位流量等重要信息, 以及群众、专业人员和领导决策的互联网。

2.5 重点山洪沟防治对新农村建设中人居环境改善的贡献

目前的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无疑对新农村建设中人居环境的改善是有其重要贡献的, 主要表现为增强了山洪沟居民集中点以及重要基础设施 (桥、土地灌溉系统、国家粮食仓库、公共交通等) 防护对象的山洪灾害综合防御能力, 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基本上保持了原有山溪的自然走向, 注意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方便习惯, 例如洗衣、取水码头的设置等。

但由于目前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将护坡护岸的防冲工程作为重点, 难免不改变流域内原有的微景观, 破坏原溪沟生物 (鱼、虾、蟹) 的生活环境, 破坏自然生态的和谐。若将治理的重点由护坡护岸消极的防冲工程改变为消能工程, 若能通过逐级消能使得洪水的冲刷能力降至原河床及岸坡抗冲能力之下, 从而无需进行护坡护岸。即使在个别河段无法通过逐级消能将流速将至原河床河岸抗冲流速之下, 但也能大大减小水流的冲刷能力, 从而为采用生态护坡创造了必要条件, 可以避免和极大地减少非生态护坡护岸工程 (例如浆砌石、混凝土挡土墙及全面覆盖式护坡等) , 则能充分保证小流域溪沟原生态景观和生态环境的协调, 保留溪沟断面的多样性和微景观, 保护好水生物的生态环境, 保持“溪沟有鱼虾, 石板下面有蟹摸”的原生态人居环境。

3 结语

(1) 应全面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山洪沟防洪治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子项。

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属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子项, 应与其他子项统筹规划、设计、实施, 才能以最小的工程造价达到防洪治理的目的。

(2) 山洪沟防洪治理设计方案应是全流域全面、系统、科学的治理方案, 可分期实施。

山洪沟防洪治理设计与实施工作, 应当是从整个小流域由上至下, 从左到右与其它子项相协调, 找到平衡点实现整个流域科学彻底不留尾巴的, 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全流域防洪治理系统工程, 其设计力求全面、系统、科学, 反对“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治表不治里的“本次国家投资多少就只设计多少工程”的局部片面而无全局防洪治理考虑的设计方案。工程投资较大的, 应作出分期实施的方案, 做到可持续治理。

(3) 以消能为主, 防护为辅, 消防结合, 保护生态人居环境。

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布局应摆清“消能”与“护坡护岸防冲”的辩证关系, 应在上游区间及沿线逐级消能, 消除或最大程度减小山洪冲刷动能, 尽可能不需或减少非生态的护坡护岸工程, 创造条件采用生态护坡护岸工程, 保护好水生物的生态环境, 维持原生态人居环境。

(4) 搞好上游山洪消能水土保持工作, 确保防洪重点。

正确理解“防治重点为人口集中区”, 将山洪防治工作从山洪沟源头抓起, 搞好山洪沟上游区段 (人烟稀少区) 的消能、拦沙、挡石等水土保持工程, 将在“人口集中区”进行的大规模非生态护坡护岸护底防洪工作转化为积极主动的上游和沿线逐级消能工作, 才能确保中下游区的人口集中区的护坡护岸工程的持久性和生态平衡, 才能真正突出“重点”。

(5) 增加上游洪水发源地的监测点, 确保预警及时准确。

社会治理的重点 篇3

关键词:冒浆 串浆 封孔 施工顺序

中图分类号:TU7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092-01

七、八十年代董家沟煤矿开采过程中,该路段形成了多处地下采空区,并发生过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地质灾害。鉴于某城市快轨通过该段采空区,该采空区经勘察评价为非稳定采空区,存在一定的隐患,需进行治理。

1 工程概况

煤矿采空区顶板的岩性

(1)第四系松散层,自西而东埋深逐渐变浅,岩性为回填土、粘土、粉质粘土为主。

(2)基岩,岩性为灰岩、页岩、砂岩、煤层,两侧岩性以灰岩为主,含砂岩夹层。中部地层沉积次序乱,层位极不稳定,含煤的层位呈蜂窝状,可分为二层,总体上也是自西而东埋深逐渐变浅。

2 施工重点、难点以及关键技术、工艺分析

本工程是采空区治理,治理方法以注浆为主,注浆目的是填充采空区与巷道。主要是通过钻孔将水泥浆注入地下原有煤矿的巷道或采空区。

(1)钻孔主要由斜孔、垂直孔、抽水孔等三部分组成。钻孔的成孔速度与质量是本工程施工的重点之一。而难点是如何控制钻孔的角度、方位以及如何穿越岩石的破碎带。关键技术是成孔工艺。

①垂直钻孔的难点是在钻孔过程中穿越岩石破碎带而未进入指定注浆部位(采空区、巷道和溶洞)时,当循环液渗漏严重时,应投放黄泥球,用其高稠度来堵破碎裂隙,若投球堵漏效果不佳或钻进困难,必要时改投水泥,停止钻进,让水泥凝固6 h后再继续复钻。

②对于斜孔,其钻孔的角度与方位至关重要。角度要根据设计给定具体孔位的角度施工钻孔。方位则要根据现场测放的实际位置现场进行确定,但原则一是尽量垂直于快轨的走向且朝向快轨路基下侧。二是要朝向采空区方向,特别是巷道方向。

(2)注浆效果是本工程施工的重点之一。其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治理工程的质量能否达到合格标准。注浆压力是控制注浆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先根据设计的注浆压力在和现场试验钻孔注浆所得的效果后,加以调整。针对本工程还应注意,注浆压力过小,达不到设计的理想效果,压力过大,可能在场区及其周边发生串浆或地表冒浆等情况。所以进行及时调整注浆压力。

本工程的注浆关键技术与工艺是如何协调好注浆压力与注浆量,使其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①注浆中断:如不能立即恢复注浆或灌注浓浆有埋管危险时,应上提注浆管,以免造成埋管事故。待具备冲洗条件时,再进行强力冲洗,以恢复注浆条件。因采空区充填物等原因,有时注浆管不能下到设计位置时,应及时补钻或冲洗等有效方法使注浆管能够下至设计位置。冲洗无效时,应立即扫孔至孔底,并用压力水冲洗后,重新开始注浆。当恢复注浆后,注入率明显减少,并在短时间内停止吸浆时,应采取补救措施。

②串漿:对于本工程来说,采空区范围大,采空区范围的钻孔很有可能会出现串浆现象。对于巷道来说,也可能会发生类似情况。为防止串浆的主要措施为:适当地延长相邻两个次序先后施工的间隔时间。待前一次序孔注浆的浆液基本凝固后,再开始后一次序孔的钻注工作。

③冒浆:在注浆过程中,有时浆液会沿着裂隙或层面等往上串流而冒出地表,本工程注浆施工时应特别注意治理区旁边的虾池的变化,一旦发生冒浆,后果严重。所以在施工虾池附近的钻孔注浆时,应尽量降低在虾池旁的钻孔注浆的压力,但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④大量漏失:对于本工程来说,注浆主要地段为采空区、巷道和溶洞等范围,需要的注浆量比较大,属于正常现象。但对于南北最外侧的帷幕孔来说,已超过设计的注浆量或远远超过设计的注浆量时,应停止注浆,分析原因。应采用低压、浓浆、限流、限量、间歇注浆的方法来灌注。必要时应加大速凝材料或调整沙浆比例来处理。

⑤涌水处理:当施工到有溶洞发育或可能发生涌水的钻孔时,可以适当增加速凝材料的含量或加大注浆压力,必要时可以采用自上而下分段进行注浆。

由以上发生各种情况可以看出:根据注浆试验来调整设计参数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对于施工中遇到的不可预见的复杂情况来说,在设备、工艺技术、材料方面应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以应付各种突发的情况。对于不稳定的采空区或巷道(已发生塌落现象),施工时严格控制注浆压力,以避免进一步的破坏;采用间歇式注浆的方式,少注多灌。

(3)封孔是注浆施工中最后一道重要工序,封孔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注浆施工质量。因此,在被注孔施工完毕后,应采用浓水泥浆或水泥沙浆进行回填封孔,尤其在帷幕注浆施工中,封孔很重要。

(4)施工顺序对于本治理工程来说,直接关系到治理注浆效果。治理区快轨南侧离虾池较近,北侧离辽河东路相临。

本工程的施工顺序为:先施工排水孔。然后,按地层倾向,先施工采空区底板标高,由南到北的顺序先施工帷幕孔,再施工注浆孔。再结合4个施工工段(采空区轨道南、采空区轨道北、巷道轨道南、巷道轨道北)可同时进行施工工作。

(5)根据设计质量检测钻孔可安排在注浆质量可能的最弱部位。那么最弱的部位的选择是质量检测的关键。

对于巷道来说,相临钻孔之间可能为注浆质量的最弱部位。对于采空区,除了相临钻孔之间还有采空区的边缘地段,同时也要考虑快轨正下方两斜孔的中间位置。

3 结语

在治理采空区及巷道工程中,地层裂隙是注浆浆液的流动渠道,是不可控制的因素,注浆工艺、浆液配比、注浆压力等是可控的。注浆工艺、浆液配比、注浆压力应根据治理工程的特点和注浆试验具体确定,在注浆施工过程中,应跟据具体情况对其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梁炯.锚固与注浆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

[2]林宗元.岩土工程治理手册[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毛洪渊,于文.地基与基础施工[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4]龚晓南.地基处理手册[M].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常士骠,张苏民.工程地质手册[M].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重点治理重心下移重拳出击 篇4

——蓬莱镇多措齐举确保城郊结合部环境明显提升 蓬莱镇是大英县城关镇,辖区内存在多处城乡结合部。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差、流动人口多,使得城乡结合部环境治理既是我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难点,更是重点。为此,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要求镇城乡环境综治办和有城乡结合部的总支要以“三乱”治理为主线,以“九进”工作为载体,以建立长效机制为目标,确保城郊结合部区域环境明显提升。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城郊结合部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7月19日,我镇召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会。全体镇领导、镇城乡环境综治办人员、6个总支办事处书记主任、部分重点村书记主任共48人出席了会议。会上,镇党委书记张华安同志对全镇2010年下半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并提出了相关要求,特别是针对“三乱”治理和城乡结合部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要求找准问题,认清形势,以高度的责任感、激昂的热情、统筹的思路、刚性的措施,不折不扣的执行力,坚决打赢城乡结合部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要求各总支要从人、财、物上保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发挥基层村、社主体作用,提高辖区居民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参与度和满意率,重点对出入城通道、城乡结合部、居民院落、各类工地进行专项治理,全面推进城乡结合部治理工作。

二、加快建设,切实解决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滞后问题

一是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我镇正对青龙坡村沿河而居的村民进行拆迁工作,配合县上加快郪江河河堤设施建设。

二是加快旧城改造步伐。正加快推进青龙坡村的改造,确保城乡结合部面貌有根本性改变。

三是提升环卫基础设施。在全镇的城乡结合部再修建一批垃圾池,科学设置,达到环卫设施设置标准,确保环卫基础设施功能化、景观化。

四是提升城乡结合部道路形象。按照“总体策划、整体包装、统筹安排、聚集打造、加快实施、集中展现”原则,正配合县上加快蓬乐路这出入城重要通道的打造工程,进一步优化城乡结合部发展环境。

三、强化措施,提高城乡结合部秩序容貌管理水平和质量 一是精细环境卫生管理。要求所以城乡结合部清扫保洁达到全覆盖,每个结合部聘请1名保洁员,全天候专职负责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强化城乡结合部“门前五包五承诺”基础性作用,安排联系工作干部加大对城乡结合部的指导督促。

二是强化市容秩序监管。继续运用数字化手段,加强对出入城通道、居民院落及周边、各类工地市容秩序的的监管;着重整治出摊占道、流动商贩、“鬼饮食”等市容顽症,并加大城乡结合部“清牵挂”、“清蓬棚”的集中整治。

四、严奖严罚,进一步强化督查和考核健全保障机制

一是逗硬奖惩考核。按照“每天检查、每周通报、半月排名、季度小结、半年评价、年终考核”方式,加大了全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检查考核,并严格惩处措施。

二是加大督查力度。充分发挥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的监督作用和督查效力,对各总支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治理进行细化跟踪督查,并开展经常性、高密度的明查暗访,保障城乡结合环境治理取得成效。

社会治理的重点 篇5

夏 青 李 翀

一、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的现状与问题

长江上游存在4大片陡坡耕地,即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陕南和陇南地区、嘉陵江中下游地区、三峡库区。这4大片陡坡与长江流域暴雨区相重合,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且从河系水文资料分析,长江上游河流中的高输沙区域,正好与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重点区域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陕南及陇南地区、嘉陵江中下游地区相吻合。因此,这“4大片”成为需要优先治理的区域。

“4大片”包括云、贵、川、甘、陕、鄂、渝7省(直辖市)的152县(市、区),土地面积35.1万km2。重点流失区陇南地区为我国四大泥石流区之一,总面积27915km2,水土流失面积15984km2,每年向长江输送泥沙5483万t。境内白龙江中游地区为长江上游主要产沙区之一,剧烈侵蚀面积693km2(侵蚀模数1.0万~3.5万t/km2·a),强度侵蚀区面积2101km2(侵蚀模数4300~10000t/km2·a),有泥石流沟1000多条,危害严重的300多条。其中三峡库区19个县(市)土地面积共21667km2,水土流失面积占15947km2,而强度流失面积达30%以上。“4大片”的水土流失面积为18.9万km2,占“4大片”土地总面积的53.9%,占长江上游总面积的18.9%,但年均土壤侵蚀量为8.8亿t,占长江上游年均土壤侵蚀总量的58%,占全流域的1/3强。“4大片“的坡耕地近550万hm2(其中陡坡耕地约占1/3),仅占其总面积的15.6%,而年均侵蚀量高达3.8亿t,占“4大片”年均侵蚀量的43.5%。可见“4大片”特别是坡耕地是长江上游主要侵蚀泥沙来源。

由于大量的土壤流失,旱洪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严重失调,恶性循环愈演愈烈,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农业生产长期徘徊而难以稳定和提高,水土流失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严重障碍,也是该区农村贫困的根源,同时给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带来严重威胁。

二、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原因及趋势分析

1.原因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经济落后,自然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低,人口过度膨胀是重要诱因。人口对水土流失 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程度上,由于人口的增长,耕地的需要量不断扩大,许多坡耕地都是在无水土保持条件下耕种。人口密集区,对土地的利用改造程度比较大,在山区和丘陵区,人口密度与水土流失呈正相关关系。再加财力、物力的限制,水土保持工作又跟不上需要,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又一主要原因。

2.趋势分析

在李翀的《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管理综合决策模型》中,建立了综合流域人口、资源、环境、灾害与发展几大关键因素在内的决策支持大系统,构筑了先进的模型结构,提出了包括生态安全度、环境基尼系数等指标的7项社会、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进行人口、粮食、生态安全度发展战略的仿真模拟。模型将生态环境管理置于人口、经济、环境、资源、灾害5个相互动态影响的系统中,分析其影响和作用,对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管理对策进行综合性、系统性和趋势性分析。于是,在应用综合决策模型对水土流失治理对策的研究中,基于对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认识,设计标准方案和比较方案两种对比方案。比较方案是假定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缓慢,水土流失强度得不到有效控制;标准方案则是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得到一定有效的治理。由于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是陡坡耕地面积,因而模型中假定长江流域各区域的退耕还林的优先点是陡坡耕地,而由于粮食不足需要开垦的则是荒山荒坡和疏幼林地,并且开垦出的土地的水土流失强度与其相当。同时,每年植树造林的土地皆源于荒山荒坡和疏幼林地。

基于综合决策模型研究的成果,根据模型模拟,云南、四川、重庆2省1市与全流域其他省市采取相同的水土保持力度,今后100年,占全流域水土流失比率保持在59%~65%,成为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重点所在。

三、水土流失重点区人口控制措施的影响分析

利用综合决策模型研究结果,发现人口的增加对长江流域各区域的资源压力并不是均匀的,结合长江流域各省市的人均粮食趋势,可知全流域2030年前后是人均粮食供给的瓶颈。长江流域人均产粮预期低于350kg/人的有贵州、云南、江西、浙江、上海等5个省、直辖市,四川省人均产粮最低值亦接近350kg/人。如果以年人均400kg粮食作为衡量一个区域粮食供应是否满足的标准,可以发现,贵州人均产粮在250~300kg/人的危险区域徘徊,云南的人均产粮2060年前一直处于350kg/人水平之下,四川作为产粮大省,人均产粮2060年前一直处于400kg/人水平之下。且由于上述区域地势复杂,交通不便,外部粮食的支援困难,因此处于长江流域上游的贵州、云南、四川等生态敏感区成为粮食紧张的重点区。

贵州、云南、四川均是农业省,其未来的粮食压力不容忽视,粮食短缺将产生沉重的压力。而且它们是长江流域上游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退耕还林、植被建设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在该区域进行。该区域人口的发展对区域带来巨大的压力,会影响到整个长江流域,因而对该区域的人口发展,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

模型中,以四川为研究目标,假定四川人口政策目标生育意愿生育率由2调低到

1.9,每年转移出川的人口由3万人调高到6万人(方案简称为参照方案)。模型中其余参数同标准趋势。

相对于四川人口的变化,四川的人均耕地面积也发生相应改变。若四川每年外迁人口从3万增至6万,人口意愿增长率从2.0降至1.9,人均耕地可以在2060年回到1995年水平。否则,人均耕地将达不到1995年水平,只能维持在0.050~0.053hm2/人的低水平。此外,严格控制人口,也会惠及四川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水土流失将减少、农

村能源差距会缩小、生态环境破坏的损失占GDP的比重会降低、人均GDP会更高,社会经济发展会较容易通过2030年这个窄窄的瓶颈。

四、重点水土流失区治理对策及建议

1.严格控制水土流失重点区人口总量

由于该区水土流失是人口增加、超环境容量的结果,因此防治水土流失根本措施是控制人口的增加。对长江上游区域中高人口出生率的地区,要努力采取措施,降低人口出生率。对于高人口出生率区域与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相重合的地区,可以考虑采取农业人口转移与生育控制相结合的政策,以使生态环境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2.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地形破碎、地块狭小、分散。受自然条件限制,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受到极大的制约,必须通过联户、联产、联营等方式,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培植优势农产品,发挥区域优势。同时,鼓励一部分人从事非农产业或开发荒地、林地、牧草地、水域等,永久性地脱离耕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减轻生态环境敏感区的人口压力。

3.发展生态农业调整农业结构

在水土流失重点区要搞好坡耕地综合治理和基本农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坡耕地是上游地区重要的土壤侵蚀源也是增产最大潜力之所在特别是5°~25°坡耕地的综合治理工作不仅关系到水土流失的防治和生态环境和改善而且直接影响到今后人均粮食水平和退耕还林进程。在坡耕地综合治理中,应强调因地制宜,近期内不能强行要求都改在5°以下,重点应增厚土层,健全坡面蓄、排水系统,推广先进的防蚀保水耕作法(如格网式垄作和聚土垄作等),发展效益型植物篱,从多方面提高坡耕地综合治理效益。

综合治理重点年活动文件(模版) 篇6

高陵县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关于深入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重点年活动

有关事项的通知

为了进一步深化我县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治理工作,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为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幸福的城市新区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根据今年全市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相关工作会议的安排,确定今年为“生出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综合治理重点年”,现就当前我县应抓好的几项重点工作通知如下。

一、组织领导

经县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成立高陵县生出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综合治理重点年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李毅县委书记

副组长王晓玲县政府副县长

成员

刘志耀县公安局局长

张龙县人口计生局局长

王华县妇联主任

雷承立县药监局局长

雷彬鹿苑镇镇长

张园林药惠管委会主任

李亦冰通远镇镇长

陆胜利湾子乡乡长

杨琦姬家管委会主任

刘民安泾渭镇镇长

李康崇皇乡乡长

马随民榆楚乡乡长

樊小锋张卜乡乡长

孙翠莲耿镇镇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张龙同志兼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二、相关部门职责

(一)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查处计划生育违法行为,指导基层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组织、指导、监督、管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监督管理避孕药具市场,协调有关部门做

好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以及组织全县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目标责任制的考核。

(二)县卫生局。加强医疗、保健机构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工辅助生殖技术服务和其它与计划生育有关医疗活动的监督管理,组织开展母婴保健、生殖健康、出生人口缺陷干预工作。严格执行B超管理制度,严禁利用B超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严禁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免费分娩报销制度。对住院分娩产妇严格查验《生育证》,并及时将未持证生育对象向人口计生部门通报。要落实好出生实名登记制度,并于每月5日前将上月《出生实名登记花名册》报送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配合县人口计生部门搞好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工作。

(三)县药监局。对终止妊娠药品批发企业、零售药店组织不定期督查,依法查处非法经营销售终止妊娠药品的行为。积极参与整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专项行动,可以直接参与有关案件的查处,协助和支持人口计生部门管理计划生育药品和医疗器械。

(四)县公安局。严格执行外来人口办理暂住证查验《婚育证》制度,新生儿报户时要严格查验人口计生部门出具的《生育服务证》和卫生部门出具的《出生医学证明》,(收抱养的查验《收养证》),政策外生育的查验县人口计生局

出具的社会抚养费征收证明等,查验率达到100%,“两证”齐全方可办理新生儿入户登记。并在每月5日前将上月全县新生儿报户情况报送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严厉打击溺婴、弃婴和利用B 超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等违法活动,协助人口计生部门做好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性别比工作。

(五)县妇联。发动各级妇女组织,广泛宣传计划生育方针政策和有关科学知识,动员广大妇女自觉做到晚婚晚育、优生优育、计划生育。会同有关部门对非法同居、违法婚姻、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现象进行严肃查处。

三、工作任务

(一)在综合治理性别比成员单位内开展一次学习卫生、计生、药品等法律法规学习活动的高潮,使执法人员和相关医务人员通过学法,做到懂法和守法。

(二)辖区内各级医院要明确本单位的职责,单位的一把手要亲自抓,把打击“两非”作为医院的重要工作之一来抓,杜绝医院开展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

(三)卫生系统依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权在医疗卫生系统内做到发现一例违法活动,查处一例,绝不姑息手软。

(四)卫生监督机构要将打击“两非”的监督执法常太化,加大对利用超声和染色体检查等技术手段进行胎儿性别鉴定、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手术的执法检查,一旦发现必须做

到依法严惩,绝不手软,做到违法一例,查处一例。

(五)药监、人口计生部门要定期开展明查暗访活动,依法查处非医疗机构及其人员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的主要场所及违法者,对非医疗机构“两非”的违法行为,依法给予严惩。

(六)公安部门要为打击“两非”做好保驾护航,密切配合各部门集中开展打击“两非”专项行动,坚决依法打击干扰、阻挠、破坏集中整治“两非”专项行动的人和事。妇联部门要利用多种媒体,广泛开展男女平等,促进性别平衡的社会宣传活动,同时依法做好妇女维权工作。

四、具体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工作,要在县生出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综合治理重点年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各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成员单位的一把手为打击“两非”第一责任人,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形成治理“两非”的合力。

(二)强化执法,绝不手软。县卫生、计生、药监、公安部门是打击“两非”的主要监督执法队伍,必须严格依法在职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加大执法、监督管理力度,可以采取一切可采取的方法,运用常规和非常规的监管措施监督检查,做到发现一例,查处一例,不漏死角。

(三)完善制度,健全管理。医疗保健机构一把手为单位禁止“两非”的第一责任人,要落实单位内禁止“两非”的级级管理和责任机制,切实抓好单位内不发生禁止“两非”违法行为,确保妊娠14周以上(无紧急情况)的引产必须凭计生部门的证明。

高陵县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0一二年八月一日

主题词:计生性别比治理通知抄送:各乡镇、管委会,计生、卫生、药监、公安、妇联 高陵县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制

社会治理的重点 篇7

1 生态修复的涵义及模式

1.1 生态修复的涵义

生态修复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切实遵循自然生态经济规律, 充分利用当地的水、土、光、热、生物等自然资源, 依靠大自然循环再生能力和人为干涉快速恢复植被, 控制水土流失,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

1.2 生态修复的2种模式

生态修复的实质是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 其过程通常由人工设计和实施。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一般可采用2种模式:一种是在生态系统受损害尚未超负荷并可逆转的情况下, 人类或自然干扰因素被解除后, 修复可在自然过程中完成, 即生态自我修复或生态自然修复;另一种是在生态系统受损害超负荷并不可逆转的情况下, 仅靠自然修复不可能使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初始状态, 必须采用人工整治措施才能恢复。因此, 在进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过程中, 对严重水土流失区的综合治理, 其实质是采用人工整治措施的生态修复模式[2]。黑龙江省黑土区水土流失实施的生态修复是人工整治措施的生态修复模式。

2 实施生态修复的技术措施

生态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组织, 全社会参与, 各部门积极配合, 各种措施一起实施。在采取的措施上要突出综合治理, 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 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耕措施应因地制宜、科学配置[3]。

2.1 总体规划

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制订以水土保持林为主的项目区生态修复总体规划。将山、水、田、林、路、草、村科学规划, 综合治理。

2.2 退耕还林还草

在坡度25°以上的耕地上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试验, 推行农林复合经营模式, 开展林粮、林草、林果、林药和林菌开发技术研究。

2.3 封山禁牧, 舍饲养畜

对过度放牧、草质退化的荒坡进行封山禁牧和舍饲养畜试验。利用围栏封育, 恢复草质, 提高植被覆盖率。

2.4 转变生产经营方式

促进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增强农民生态意识, 引导农民从传统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逐步向精耕细作和集约经营转变。少施化肥, 增施农家肥料, 种植绿肥植物, 增加固氮作物品种, 轮作、套作, 间种、混种, 通过各种措施种植绿色食品, 提高单产。

2.5 水土保持林优化及更新改造

利用以松改杨、切根贴膜及萌蘖更新等新技术对林带进行优化改造, 以减轻林带胁地, 实现资源循环再生。

2.6 树种选择和配置

以乡土速生树种为主, 引选新的水土保持树种, 多树种搭配, 以乔木为主, 乔、灌、草结合;以生态效益为主, 兼顾经济效益, 以水土保持林为主体, 水保林与农防林、用材林、薪炭林、四旁林相结合。

3 结语

(1) 森林植被可以使水分最有效地渗透到土壤中, 有利于水土保持。而通过人工打坝造田、修谷坊、建排水拦截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 但只能起到暂时的缓解作用, 达不到根本上的治理效果[4]。

(2) 通过实施生态修复, 使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项目区植被得到恢复和重建, 使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更稳固、更持久, 蓄水保土功能增强, 水土流失减轻, 生态环境改善。因此, 生态修复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治本之策。

(3) 通过实施生态修复, 可保护黑龙江省珍贵黑土资源, 改善黑土区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快速发展地区经济,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摘要:通过对生态修复的涵义及模式的论述, 分析了生态修复在黑龙江省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中应用的技术措施, 指出在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中实施生态修复, 既有利于对治理工程的保护, 又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是黑土区水土流失的治本之策。

关键词:生态修复,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参考文献

[1]赵秉栋, 赵军凯, 宫少燕.论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J].水土保持研究, 2004, 11 (3) :105-106.

[2]鄂竟平.切实组织实施好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防治试点工程[N].中国水利报, 2004-09-21 (1) .

[3]于明, 孙明明, 于中峰.关于生态体系建设的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 2004, 9 (3) :278-280.

社会治理的重点 篇8

一、京津冀协同治理大气污染工作初见成效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

北京市政府设立环境保护督查处,承担对全市环境保护方面的督查任务,专项督查大气污染防治落实情况。天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150余次做出批示,着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河北省与各市签订目标责任状,进一步强化考核机制,各级都成立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二)区域联防联控取得积极进展

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框架下,逐步形成了跨部门、跨省区联防联控联治工作机制。京津冀与中石油、中石化、神华集团分别签订“煤改气”保供、散煤清洁化治理协议。北京已与天津、河北廊坊和保定等城市就重污染预警会商及应急联动开展协调,在可能发生大范围空气重污染时及时通报预警信息,会商预测结果。北京APEC会议期间,京津冀启动应急预案,加强会商和信息共享,保障了“APEC”蓝。此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信息共享平台也即将上线。

(三)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不断深入

京津冀先后开展了污染源解析工作,并公布解析结果。在PM2.5来源中,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石家庄市占比前两位的分别是:机动车(31.1%)和燃煤(22.4%)、扬尘(30%)和燃煤(27%)、燃煤(28.5%)和工业生产(25.2%)。这些解析结果为精准发力、有效治污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燃煤压减和煤炭清洁化利用工作稳步推进

在压减燃煤方面,北京市燃煤总量已从2012年的2300万吨压减到目前的1500万吨以下;天津市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煤炭消费量同比减少236万吨;河北省2014年煤炭消费量首次出现负增长。在煤炭清洁化利用方面,通过实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改造后的燃煤发电机组和燃煤锅炉污染物排放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当前国家对燃气机组和锅炉的排放标准。同时,进一步开展散煤治理,2014年河北邢台财政补贴2000万推广10万吨洁净型煤;天津市在农村地区推广12万台先进炉具,完成散煤清洁化治理180万吨。

(五)重点行业综合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

在环保部大力推动下,京津冀区域加大对火电、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污染综合治理力度。2014年,北京市在提前完成全市脱硫脱硝治理任务的基础上,率先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整治,通过环保技术改造实现挥发性有机物减排1.56万吨;天津市淘汰电力行业落后产能76.5万千瓦;河北省对241家重点行业国控企业实现烟粉尘在线监控设施全部联网,完成脱硫脱硝和除尘改造工程246个。

(六)污染治理和监察的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

京津冀三地均出台了相关条例和规定,明确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和能耗限额标准,以及违规处罚措施。河北率先组建环保警察队伍,并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实现了环境监管全覆盖;北京出台《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天津河东区依靠科技强化网格化管理,集实时监控、网格管理、数据库信息共享、重点区域综合治理等主体功能于一体,实现每寸土地都有人管理。

通过上述措施,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有所改善,联防联控初见成效。与2013年相比,2014年北京、天津、河北PM2.5年均浓度分别下降4%、13.5%、12%,京津冀区域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上升5.3%,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下降3.7%。

二、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形势仍较严峻

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治理虽然初见成效,但与国家新标准和群众期盼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014年全国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前10位城市中,京津冀占8位;2015年1季度,较差的前10位城市中,京津冀仍占6位,3月,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不足四成。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治理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区域联控联防联测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推进

京津冀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有待完善,区域排放标准尚未统一,机动车环保监管协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天津自2014年7月起将二氧化硫等4种污染物排污收费平均提高9倍。如果周边区域不实行相应政策,既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又会导致一些企业继续观望,不愿加大环保投入。北京、天津已全面供应国五标准汽柴油,而河北2014年年底才开始供应国四标准车用汽油。

(二)兼顾治污与发展有一定难度

2014年河北省化解产能过剩、治理大气污染影响全年经济增长约1.75个百分点、影响工业增速约3个百分点。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会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影响大气污染及其他环境治理的持续投入,巩固提高治污成果压力较大。

(三)煤炭清洁利用政策相对滞后

当前,随着煤炭清洁技术的发展,燃煤发电可以达到甚至超过燃气发电排放标准。应根据我国“多煤、少气、贫油”的资源禀赋以及煤、气发电成本,研究制定支持清洁煤发电等煤炭清洁利用的相关政策,这也有利于缓解当前各地供气不足问题。此外,对煤变油、煤变气,鉴于全球范围内尚无成熟、完善的经验,且煤变气污水成分极其复杂,治理难度非常大,应进一步论证其可行性。

(四)分散用煤污染日益严重

分散用煤占比偏高(约占50%),排放量大,且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其污染是集中发电的20倍,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目前各地主要做法是通过财政补贴更换先进炉具及使用洁净型煤替代,但成本高、执行难,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仅保定800万农村人口的农村炉具和型煤补贴就需要70多亿元。

(五)机动车尾气治理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一是京津冀区域机动车减排压力较大。该区域机动车总量已超过2500万辆,大型运输车辆排放标准更新较慢、油品质量标准低、污染排放大。二是相关规定不利于黄标车淘汰。一些地区新增淘汰任务量包括被盗抢、查封、扣留、抵押车辆,依照公安部《机动车登记规定》,不得对此类车辆进行注销报废。三是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效果不理想。受认知水平、政策落地及配套设施等因素影响,2014年全国仅建成600座充/换电站、2.6万个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数量完成计划率不足1/5。北京个人申请安装充电桩数量与成功安装数量比为13∶1。

(六)污染源解析难度偏高

一是京津冀区域复合型污染特征突出,传统烟煤型污染、汽车尾气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叠加,给污染源解析增加了难度。二是京津冀区域城市密度大,城市间大气环境相互影响较大,现行的各省(市)独立进行源解析工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开展广泛的大气污染治理技术交流与联防联控。三是区域间传输污染源解析工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四是对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研究刚起步。目前仅天津市颁布了全国首个《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启动了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源清单编制。

(七)监管和执法的基础性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一是大气污染违法犯罪执法规范和法律依据存在空白点,公安机关很难进行有效打击处理,配套的信息化基础工作及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环保执法队伍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美国每百万人中平均约有3100名环保管理人员,而我国仅为144人,环保队伍力量严重不足,难以应对当前严峻的环保工作形势。环境执法人员还没有统一的执法服装,不能体现正规、庄重、公正的执法形象。

(八)社会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公民主要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信息传播渠道被动接收环保信息,环保责任意识还不够强,志愿服务等参与环境治理的渠道和平台比较欠缺。

三、协同推进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的建议

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粗放式发展模式积累而成的,其解决需要一个过程,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加深刻认识到大气等环境治理的重要性,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推进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提供了重要契机。结合调研情况,建议:

(一)加强京津冀区域大气联控联防联测协同机制建设

一是联控方面,建立由环保部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区域联控机制,定期会商,各地具体负责。同时,继续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促进各地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核实性”原则,认真修编应急预案,并建立完善综合大气污染决策指挥系统。二是联防方面,重视城市规划与建设,优化空间布局,适时从大气动力学、大气化学等有关气象学的角度研究风道规律,并及时运用到区域产业布局和城市建设规划之中。重点研究和解决保定等空气质量相对较差城市大气污染问题。三是联测方面,利用科技手段加强联网联控,充分发挥各地联测技术比较先进的优势,对重点区域和重点排放企业进行重点监控,任务分解要明确,责任对象要具体。此外,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

(二)大力推广清洁煤发电和清洁煤燃烧技术

立足我国“多煤、少气、贫油”的资源禀赋以及目前燃煤发电可以达到甚至超过燃气发电排放标准的现状,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应用先进技术进行升级改造;对改造后达到燃气排放标准的燃煤机组和锅炉的煤炭消耗量给予折算核减,纳入区域减煤指标,视同完成改燃任务;对相关燃煤电厂给予上网电价支持,使京津冀大型电厂实现全面清洁排放并在供热方面全部运用清洁煤燃烧技术。

(三)切实推进气、电代煤工程解决散煤燃烧问题

一是在加大天然气供给力度的同时,将更多的天然气、焦炉煤气用于中小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减少其直接用煤数量。二是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集中式电采暖。特别是在张北地区等清洁能源较为丰富的地方要更加重视以电代煤。一方面要加强统筹、兼顾城乡,新建与改造并举,提升清洁供暖立体化保障能力。另一方面要为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建设推广集中式电采暖营造良好的氛围,在最大限度减少政府财政补贴负担的基础上保障企业合理收益,简化项目审批程序,优化项目投融资环境。

(四)重视尾气排放污染,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交通

一是解析尾气中PM2.5组成及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二是加快推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进程,尽早解决断头路问题。三是加大交通堵点治理力度,提高公共交通效能,加大城市圈地铁密度,使公共交通真正便民、快捷。四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交通工具。要从发展电动汽车是将我国建设成为汽车强国的战略高度出发,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产业,为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创造良好环境。加快充电桩建设,推动公务用车、公共汽车、出租车、城市物流车、工具车、港口机械等的电气化、清洁化。鼓励天津等具有汽车工业基础、电池技术领先的地区,在产业布局及发展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为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积累有益经验。五是尽快在京津冀区域率先共同开展区域机动车超标排放联合执法。

(五)加大对河北节能减排支持力度

一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鼓励和支持河北重化工业走出去,把产能释放出去。二是在国家产业发展规划中,支持更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项目在河北布局和落地。三是把河北建成我国清洁能源示范基地。河北清洁能源发展条件成熟,张北地区风电和太阳能资源丰富,沿海地区海上风电资源也很丰富,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河北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四是加快河北清洁能源输送通道建设,提高对京津等地的输送能力。

(六)在深入开展污染源解析的基础上逐步列出排放源清单

一是国家统一组织开展京津冀区域污染源解析研究,分析和研究大气污染的成因、构成和传输变化规律。在进行本地污染源解析的同时,研究区域传输污染源占比。二是在污染源解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列出排放源清单,通过科学系统的分析掌握污染传输规律,并制定相应的治理办法。

(七)进一步推动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健全节能环保标准,严格行业准入,建立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依法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产能。同时利用市场手段整合、化解高污染行业过剩产能,调整钢铁、玻璃、水泥、化工、电解铝、造纸、石化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并鼓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研发、生产高附加值的钢铁、水泥、玻璃等新产品,降低能源消耗,加大走出去的力度。

(八)完善监管法规并提高执法能力

依照新《环境保护法》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强化环境监管和环保行政执法的精神要求,进一步加快环保队伍建设,充实各级环保队伍力量和提高执法装备水平。同时,统一规范环境监察执法人员着装,提高环保执法的权威性和庄重性。要进一步加大对环保执法资金投入力度。

(九)推动形成全民环保共识

上一篇:其实很美作文下一篇: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