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文化旅游城市的战略思考

2024-1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建设文化旅游城市的战略思考(精选9篇)

关于建设文化旅游城市的战略思考 篇1

1、充分认识荆州历史文化优势。荆州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楚文化底蕴深厚、三国文化脍炙人口、名人文化千古传颂、水文化震憾人心、红色文化可歌可泣、非物质文化琳琅满目,荆州古城享誉中外。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在荆州定都长达411年,历经20代楚王,成就了“春秋争霸”、“战国称雄”的雄伟霸业。荆州是三国文化的中心,“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三国演义》120回,有72回写到荆州。荆州人杰地灵,孕育出屈原、宋玉、孙叔敖、关羽、岑文本、张居正、“公安三袁”等一代又一代杰出人物,形成名人文化。荆州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广、水网密度高,形成水文化。荆州“天、基、佛、道、伊”五教皆有,形成宗教文化。荆州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任弼时、贺龙、周逸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创建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形成红色文化。荆州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巨型民俗文化宝库,闻名遐迩的楚辞歌赋,享誉中外的楚剧楚舞,匠心独具的髹漆楚绣,名扬天下的八宝美食以及龙舟竞渡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构成了以楚文化、三国文化为核心,以名人文化、宗教文化、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为烘托的荆州历史文化。

2、切实把握文化旅游发展条件。荆州文化旅游资源禀赋优越,同时具备战略机遇、区位优势和基础条件:一是有战略机遇。国家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湖北省委提出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市委、市政府在全面实施“工业兴市”战略的同时,突破性发展文化旅游业,确定由“人文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转变,提出“文化荆州走向世界”的战略目标,实施重点项目带动,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二是有区位优势。荆州水陆交通便利,长江横贯荆州,“二广”高速、“沪蓉”高速交汇荆州,在建或筹建的“沪汉蓉”高速客运铁路、“荆岳”铁路、“准(葛尔)荆”铁路穿越荆州,宜昌三峡机场、武汉天河机场,距荆州较近,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出行快捷的交通网络。三有基础条件。近年来,荆州加强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精心策划优势旅游项目,先后委托美国灯塔公司和华中师范大学编制完成《市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委托英国mci公司和清华大学策划《重建纪南城暨海子湖休闲度假区项目规划》。全市现有景区(点)65个,其中4a级3个;共有星级酒店36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34家,晶威国际大酒店已通过国家五星级饭店初评;共有旅行社41家,其中国际社3家、国内社38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其中各类中高级管理人才150多人,持有导游资格证的300多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文化旅游城市,荆州有资源、有机遇、有优势、有基础。

3、正确应对荆州发展的严峻挑战。首先,面临区域经济全面发展的挑战。荆州强力推进“工业兴市”战略,经济发展明显提速,进入快速发展期。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24亿元,比XX年增长74%。但是与现代大城市的发展要求,仍然相距甚远,主要表现为区域中心地位不突出,核心竞争能力不强,城区龙头带动作用乏力。在2010年全国城市综合实力排位中,湖北省的武汉、宜昌、襄樊、荆州四个大城市,只有荆州游离于百强以外;在“一带两圈”战略中,荆州不在武汉城市圈内,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点是“一江两山”,荆州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块头不大、实力不强,在全省县市综合实力第一方阵中,荆州榜上无名。其二,面临产业协调发展的挑战。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30.1:33.8:36.1,对比上年第一、二产业分别增长0.4和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0.7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中旅游业收入仅占13.8%,对比上年占比下降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滞后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旅游业滞后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三次产业平分秋色。其三,面临文化旅游发展的挑战。2010年,全市完成旅游收入31亿元,对比XX年仅增长10.71%;旅游收入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9%,对比XX年占比下降了2.9个百分点,低于全省6.5%的平均水平;同属历史文化名城的大同、洛阳、开封、扬州等城市,其旅游收入分别是:78.8亿元、224亿元、83.4亿元、176亿元,增幅分别是:24.6%、15.3%、15.5%、20.3%,占比分别是:13.9%、11.6%、12.1%、11.2%,都高于荆州的发展水平。荆州的旅游业发展存在着“三多三少”,即:人文资源多,旅游品牌少;地下遗址多,地上景观少;零散景点多,形成规模少。表现为“三个不相称”,即:丰富的人文资源尚未得到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与荆州厚重的历史文化不相称;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与丰富的文化资源不相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滞后,与历史文化名城不相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文化旅游城市任重道远。

4、深刻理解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旅游被誉为“朝阳产业”,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受到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高度重视。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经济,繁荣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荆州面对现实,必须突破性地发展文化旅游业,通过文化旅游的兴旺,促进城市的竞争发展;荆州面向未来,必须发挥文化旅游优势,通过文化旅游的开发,促进城市的创新发展;荆州走向世界,必须彰显文化旅游特色,通过文化旅游的融合,促进城市的开放发展。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加强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导,发挥“荆州市旅游管理委员会”、“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发展文化旅游的格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跨越式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城市,实施“大决战”,吹响“集结号”。

二、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确立文化旅游发展战略

5、建设文化旅游城市的指导思想。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文化旅游城市,是荆州实现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现实选择。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战略机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对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继续推进“工业兴市”,积极实施“文化立市”,按照建设“人水和谐”城市的战略目标和“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文化产业,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增强城市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人文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转变,把荆州建设成为现代国际文化旅游城市。

6、建设文化旅游城市的战略定位。荆州古城记忆着荆州历史的辉煌,世界唯一,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不可复制。荆州文化旅游发展必须与古城保护开发和城市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使城市发展与文化旅游发展协调一致,相得益彰。建设文化旅游城市的战略定位是:以中心城区为龙头,以荆州古城为核心,以县市协调发展为支撑,以历史文化旅游为重点,以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为补充,以现代旅游全面发展为目标,实行差异竞争、错位发展。中心城区以凸显楚文化、三国文化为内涵的荆州古城为主体,融入名人文化、宗教文化、水文化、非物质文化等元素,形成“一主多元”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叫响“楚国故都、三国名城”的文化旅游城市名片,充分展示荆州“文化之都、亲水之城”的魅力。通过整合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营造文化旅游环境,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由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向主导产业转变,由一般观光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由人文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转变,加快实现旅游产业现代化、旅游城市品牌化、旅游市场国际化,把荆州建设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文化中心,国际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世界研究和展示楚文化的中心。

7、建设文化旅游城市的发展规划。用科学规划统领文化旅游城市建设,实行规划全覆盖。根据总体规划,制定详细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一是科学编制文化旅游战略发展规划。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水准、荆州特色”的要求,编制、修订和完善总体发展规划,做到“三个结合”,即: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相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相结合,中心城区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与县市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相结合。确立中心城区和荆州古城在全市文化旅游格局中的龙头作用和核心地位,精心编制中心城区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和荆州古城保护开发规划。树立“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新观念,调整城市建设布局,跳出老城区、拓展新城区,城市空间布局要优先于旅游发展,城市建设项目要赋予文化内涵。在抓好中心城区建设的同时,统筹县市区的发展。二是科学编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按照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认真做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调整,尤其是做好“十二五”时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力争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第三产业占比大幅度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达到10%以上。三是科学编制项目建设规划。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编制好项目建设规划,做到“三个突出”,即:突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重点规划旅游公路、火车站、汽车站、旅游码头、旅客集散中心等“路、港、站”建设项目;突出文化旅游景区建设项目规划,按照“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优化景区布局;突出文化旅游景点建设项目规划,修新如旧、原汁原味,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四是科学编制城市建设及用地规划。按照国务院批准的102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制定城市用地计划。改变城市带状格局,实现沙市区北扩,荆州区南进,将关沮乡27平方公里纳入城市建设用地,拓展发展空间,建设政务新区。加快“城中村”的改造,实行村民向市民身份的转换,集体用地向城市建设用地的转换。实施城市土地资本营运,降低城市建设成本,突破城市发展资金瓶颈。

8、建设文化旅游城市的基本构架。把文化旅游建设与城市建设、区域经济建设、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突出“一个核心”,形成“四个板块”,体现“四个特色”,搭建多层次、全方位、复合式的文化感受,生态体验,休闲娱乐的现代旅游构架。“一个核心”即:以荆州古城为核心,重点打造“四区两带”,建成荆州古城核心游览区,海子湖游览区、熊家冢楚墓游览区、八岭山风景区、滨江景观带、内河景观带。“四个板块”即:中心城区文化旅游板块,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板块,石首天鹅洲湿地生态旅游板块,松滋洈水自然风景区旅游板块。“四个特色”即:“历史文化旅游特色”,重点打造荆州城、纪南城、八岭山森林公园及熊家冢楚墓遗址博物馆等景区,建成以传统历史文化、现代都市观光、娱乐购物为主的旅游区域;“水生态文化旅游特色”,重点打造“一江、两湖、三区”,重点打造长江荆江大堤及分洪工程景区,长湖、海子湖休闲度假区,洈水风景区、天鹅洲长江故道湿地保护区、洪湖湿地生态保护区,建成以水文化为载体的生态旅游、观光娱乐、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区域;“红色文化旅游特色”,重点打造洪湖瞿家湾、监利周老嘴、石首桃花山、江陵沙岗等“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建成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的旅游区域;“荆楚民俗文化旅游特色”,按照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建成以荆楚民俗文化展示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景区,以县市为单元,县市有名镇、乡镇有名村。按照上述构架,设计精品旅游线路,串珠成线,联线成片,实现在荆州全境内的一日游、二日游和多日游,彻底改变目前荆州“过境游、消费少”的旅游窘况。

三、整合开发旅游资源,加快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9、精心策划文化旅游建设项目。按照“大文化、大旅游、大产业”的要求,以“大整合、大开发、大手笔”的气慨,精心策划大项目,通过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荆州的特色和主导产业。目前,我市对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已规划各类重点项目37个,总投资390亿元,其中申报先期启动项目18个,总投资290亿元,占全省的20%,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项目支持。文化旅游项目建设,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切实把握以下三点:一是整合资源,盘活存量,突出一个“活”字。通过整合现有景区(点)资源,盘活文化旅游资产存量,实施有效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和存量在项目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要以三国文化为主题,整合荆州古城景区资源;以楚文化为主题整合海子湖、纪南城、熊家冢及八岭山古墓群等景区资源;以水文化为主题,整合荆江大堤沿江景观带资源。二是整体开发,以大带小,瞄准一个“大”字。用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精品意识策划大项目,实施整体开发,综合配套。通过大项目开发带动小项目配套建设,把小项目放在大项目之中统筹安排,致力打造核心景区,把景区(点)做大做强做优,全面提升景区(点)的档次和级别,彻底改变景点多而散、小而乱的状况。三是抢抓机遇,加快建设,立足一个“快”字。抓住我省实施“一带两园”战略的机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荆州文化旅游又好又快发展,形成文化旅游项目大上、快上、优上的建设热潮。对重大的文化旅游发展项目要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创造条件,加快建设,尽早受益。成立由市领导挂帅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对项目实施具体协调,统筹解决项目建设中规划论证、房屋拆迁、土地利用、建设资金等问题。

10、倾力实施古城保护与建设。突出荆州文化旅游重点,倾力打造“荆州古城”。一是加强荆州古城保护。做好古城墙“申遗”工作,使荆州古城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将荆州古城整体打造成为5a级旅游景区。对古城历史街区进行保护维修,恢复建设两汉古建筑,突出三国名城特色,古城内现有建筑和设施依据旅游功能进行逐街、逐巷、逐屋包装改造,使其与周围景观相协调,与古城文化相一致。下决心尽快实施城内人口搬迁,列出搬迁时间表,党政军机关、行政部门、医院学校要率先搬迁,对古城内的超高与违章建筑,要依法予以拆除,清除一切与古城景区(点)不和谐的设施。加快实施护城河整治工程,进行城垣保护、河道疏浚、驳岸护坡,景点建设、游步配套。近期重点开发护城河南岸,建成仿明清一条街,仿秦淮河景观带。二是加强重点景区建设。以环城“四门”为中心,复建城垣楼阁,建设“四大”特色旅游区域,形成独具特色的“三国名城”游。以东门为中心,形成古城墙游览区;以南门为中心,形成关公文化祭祀区;以西门为中心,形成文博实物观赏区;以北门为中心,形成三国风俗展示区。乘“关公文化之乡”冠名授牌的东风,加快申报国家级“三国文化之乡”。三是优化古城景点建设。在突出“三国名城”特色的同时,还应充分体现荆州数千年历史文化,展示“文化之都”的品位。高水平建设一批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和文化广场。逐步在古城内原址上复建“荆州将军府”、“承天寺”、“三管筆”、“相爷府”、“梁朝皇都”、“江陵县衙”等,改扩建荆州博物馆,建设楚文化博览园。荆州古城保护与开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应成立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指挥部,统筹协调荆州古城的保护与开发。

11、致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在倾力打造“荆州古城”的同时,还应根据文化旅游优势资源,打造以下文化旅游精品:一是打造以熊家冢楚墓遗址为主体的楚文化品牌。加快熊家冢楚墓考古发掘,建设高标准的楚墓遗址博物馆;尽快启动楚纪南城遗址公园暨海子湖休闲度假区建设项目;加快八岭山森林公园建设及古墓群保护。二是打造以屈原、关公、张居正等为主体的名人文化品牌。以屈原塑像为中心,建设以屈原祠、江渎宫、屈原广场等为主要内容的屈原文化园;以关庙为中心,建设以关庙、关府、关公剧院、关公陈列馆、关公祭祀广场等为主要内容的关公文化园;以“相爷府”为中心,建设张居正故居、相爷府、张居正文化一条街等为主要内容的张居正文化园;建设孙叔敖、“岑门相府”、“公安三袁”文化园。三是打造以章华寺为主体的宗教文化品牌。将章华寺按照4a级景区打造,扩大景区面积、拆除违章建筑,将太师渊、烈士陵园、章华寺进行联体开发;恢复建设太晖观、开元观、玄妙观,实行联合经营。四要打造以滨江景观带、内河景观带为主体的水文化品牌。以荆江大堤为主体,建设好万寿园、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亭、水文化博物馆等,贯通护城河、荆沙河、文湖、江津湖、内荆襄河、海子湖等内河水域,沿河多点布景、纵深绿化,让游客感受亲水文化。

12、大力推动县市统筹发展。按照“区域合作、错位发展、协调推进”的原则,加快县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做到统筹规划、统筹资源、统筹发展。各县市应根据资源特点,确定发展重点:江陵县重点打造南星洲长江文化园,建设高尔夫球场、旅游度假区、人水和谐体验区;松滋市重点打造洈水风景区,建设山、水、岛、洞、泉等景点;公安县重点打造北闸风景区、黄山头风景名胜区,建设分洪文化博物馆、生态园,南闸纪念馆等景点;石首市重点打造天鹅洲长江故道湿地保护区、桃花山自然风景区,建设麋鹿科普博物馆、白鳍豚标本陈列馆;监利县重点打造洪湖西岸“梦里水乡”景区;洪湖市重点打造“洪湖岸边是家乡”景区,建设蓝田生态园、明清一条街、瞿家湾红色生态旅游度假区、乌林温泉国际度假村。

19、加强旅游市场营销。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的作用,争取在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新闻媒体宣传荆州文化旅游产品,建立文化荆州网站、荆州文化旅游网站,形成宣传文化旅游产品的网络体系,多层次宣传荆州。举办荆州国际龙舟节,国际关公祭祀节,楚文化、三国文化国际研讨会,古城保护国际研讨会等,以节庆活动为载体,全方位展示荆州。加强区域间旅游城市的合作,推出一批跨区域的文化旅游产品,借助各类旅游交易会平台,强力推介荆州。建设城市规划展览馆,利用规划的展示,统一全市人民思想,增强发展信心。大力加强文明城市创建,形成“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家家都是旅游窗口、处处都是旅游风景”的社会氛围。

关于建设文化旅游城市的战略思考 篇2

一、保定市城市文化建设的现状

保定市位于河北中部,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个历史名城,保定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具有诸多优势,但也不可否认在利用这些优势方面也存在各种问题。

1. 保定市城市文化建设的优势

(1)传统文化“底色”充足。保定是尧帝的故乡,春秋、战国时期,燕、中山就在境内建都,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而且保定自古就是京畿重地,保定之名,就是保卫大都、安定天下的意思。宋朝时期,保定就是个大城市,元朝在这里设郡,明朝建府,清朝建了直隶总督府,此后一直就成为河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此悠久的历史给保定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文物古迹较多,例如清西陵、直隶总督府等。优秀的历史也造就了大批的历史名人,如荆轲、赵匡胤、刘墉、祖冲之、郦道元、关汉卿等。可见保定的传统文化“底色”充足,这为保定的城市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历史基础。

(2)古代特色建筑众多。保定的古代特色建筑以明清时期的建筑居多。在保定的老城区,裕华路东西大街两侧汇集了古莲花池、大慈阁、钟楼、光园、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淮军公所、清河道署、清真寺等各种古代建筑,这些建筑都承载了保定悠久的历史,具有鲜明的建筑文化特色,为保定的城市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3)人文色彩基础浓厚。保定教育比较发达,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高校都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校。数以万计的学子为保定的发展的到了推动作用。保定也是闻名全国的体育之乡,截止目前,全市各类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88所,保定市籍世界冠军16名,亚洲冠军22名,全国冠军100多名,培养了如郭晶晶、史东鹏、庞伟等著名运动员。可见保定市重视教育,发展体育,人文色彩基础浓厚,为保定市的城市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精神基础。

2. 保定市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古建筑保护不力。尽管保定古建筑众多,但是在对古建筑的保护上和中国大多数城市一样,处于保护不力的情况。保定市内淮军公所、光园等目前破旧不堪,裕华路两侧各式各样的现代建筑与古城区的整体形象不相协调。而且很多的古建筑现在成了小商贩的营利场所,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使保定缺乏城市个性。

(2)文化基础设施不足。尽管我们有很好的人文基础,但是保定的文化基础设施却不能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保定的娱乐休闲场所发展不合理,没有形成种类齐全、布局合理、符合各个年龄段的休闲场所。体育设施分布不合理,还没有形成全民性的大众体育文化。图书馆、文化宫等场所规模小,利用率不高。而且文化基础设施缺乏主题内涵,千篇一律,缺乏鲜明的个性特征。

(3)市民文化生活匮乏。市民的文化生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一些文化广场、会展中心、体育中心等物质表现上,另一个就是市民的文化生活,在这两个方面保定市都明显匮乏。尽管保定市有一些广场,中心等,但是内涵不够丰富,不具备吸引力。而在市民文化生活上,没有形成满足人们需要的完善的文化生活体系。网吧、歌厅等娱乐型文化几乎成了城市休闲文化的主要内容。

二、保定市城市文化建设战略分析

1. 整合各类建筑,展现城市个性

要展现城市个性,就要在城市建筑上下功夫,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1)要做好古建筑的保护,一部建筑史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民族文化和政治经济的集中反映。因此要对保定市的古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对裕华路两侧的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复,例如可以修缮开放光园,恢复莲花池的原有景观,重现古莲池的“小中见大、宛若天开、城市蓬莱”的庭园胜景。总之对所有的古建筑进行修缮,在修缮过程恢复古建筑原貌,对周边不和谐建筑进行拆除或改造。保持城市个性。

(2)做好新建筑的开发。任何古城都不是孤立的,只有在符合城市整体形象的基础上延续城市发展,才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保定市应该充分利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设计兴建一批能把保定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奥运精神元素融入其中的场所,诸如文化广场等,这样既能够做到新建筑的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又可以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另外,诸如楼房、道路、河流、公园的建设无论是从色彩到造型都要和裕华路古建筑的整体形象相匹配,构成完整的城市形象。这样,既能够提高城市品位,又能展现城市个性。

2. 更新观念,把城市文化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

建设一个城市首先应考虑城市的文化建设,因此有必要对政府的观念进行更新,把城市文化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这就要求政府在研究城市文化特征,分析现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分析和确定城市文化定位,寻找城市未来的发展道路。而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就要求政府一方面以城市文化建设为中心,开展如何经营城市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从城市规划到人才培养到资源开发等都围绕城市形象制定有效的措施,努力开创城市文化建设新局面。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发扬民主,规范城市文化建设制度,鼓励市民在城市重大建设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在市民中广泛开展历史文化教育,城市形象宣传,提高广大市民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使广大市民认识到他们的城市文化建设主体地位。

3. 塑造城市精神,增强市民凝聚力

有精神的城市才是一个有灵魂的城市,才能有所发展,这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笔者认为保定市的城市精神的塑造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下功夫:

(1)从现实角度来说,尽管保定市还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城市,但是保定市广大人民从来没有放弃对保定的城市建设。尤其是在环境保护方面。保定市近年来提出了要建设“太阳能之城”、进行城中村改造、拆除违章建筑、治理城市内环境以及对保定市内护城河进行规划等。这些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保定市市民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城市氛围。尽管经济不够发达,但是要让保定市市民在一个美好的环境中生活。要达到这些目的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所以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宣传保定的环保政策,使每个市民都能够为这一政策而努力。

(2)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保定之名,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保定历来是“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保定最近的宣传战略中也提到保定市是“京南”城市。因此历史上要打北京先打保定,保护北京,先清剿保定,这也就是为什么受常年战事的影响,保定在北宋时期就是一个大城市,可是到现在仍然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应该从这个方面下功夫,让广大市民认识到保定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宣传保定的奉献精神,对市民进行爱国教育,激发市民的自豪感。增强市民凝聚力。

总之,保定城市精神可以总结为“奋斗为环保,奉献求安定”,希望让这一城市精神通过政府的重视,媒体的宣传,深入到每个保定市市民心中,激发所有市民共同努力,为城市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把保定建设成一座幸福之城。

摘要:城市文化对现代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保定市城市文化建设的优势及问题两个方面分析了保定市城市文化建设的现状,并且从城市文化的三个方面分析了保定市城市文化建设的战略。

关键词:保定市,城市文化,城市精神

参考文献

[1]吕晓华:天水市城市文化建设思考.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第3期

[2]孙猛:谈大庆市城市文化建设.大庆社会科学,2003第2期

[3]高芙蓉:安阳城市文化建设中得传承与塑造.安阳工学院学报,2001.4

关于朔州城市转型的战略思考 篇3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283-01

大力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建设开放富裕文明的和谐朔州,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长远的奋斗 目标。朔州煤炭税收一直占全市财政收入的70%以上,朔州煤炭资源由于长时间、大规模 、高强度的开采,资源枯竭的问题目益突出。长期以来,朔州煤炭工业的发展,是以大量牺 牲干净的水、大量土地、纯洁的空气和矿产资源来换取的,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对 此,有些同志却盲目乐观,认为煤炭形势一路看好,资源枯竭为期尚远,现在提转型为时过 早;有同志畏难悲观,虽然也知道不转型没有出路,但是认为我们除了煤炭资源以外,没有 任何优势,接替产业上不去,转型谈何容易;还有些同志心存侥幸,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 ”,到了资源枯竭的那一天自然还会有别的出路,这些认识势必会影响到转型进程,在污染 日益严重、资源日渐匮乏、生存环境越来越差的今天,朔州人终于意识到:煤挖完了怎么办 ?朔州该如何突围?这是摆在朔州面前的一种潜在危机。东北阜新、抚顺等城市挖光煤已出 现危机,朔州应及早从中吸取教训。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朔州城市战略转型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着力进行,即努力实现思 想转型、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农村转型、社会转型。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城市转型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迟转不如早转,早转不如快转,快转 不如大转,机会难得,稍纵即逝。

朔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朔州要加快实施自主 创新战略,及早以卖资源转型为卖自主制造,以卖资源转型转为卖自主品牌……结合实施“ 文化强市”战略,通过挖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再造一个朔州。

品牌就是自主创新的结晶。“未来世界地图,就是名牌的地图。一个国家的实力,也就是通 过其拥有世界名牌多少体现”。中国各省、市、区的经济实力,也将通过其拥有中国名牌多 少来体现。广东、山东、派江、深圳是我国拥有名牌最多的省、市,因而也是经济最发达的 省、市。将来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为此,朔州必须加快打造品牌的步伐。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尤其是打造品牌步伐,这是朔州经济加快发展的一种最好选择。一是朔 州现在财政收入去年已达35亿多元,今年预计可更多。为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奠定了较好的 物质基础,有钱好办事。再说是正确认识“花无百日红”,市场有起伏,越是煤炭价格好的 时候,越要重视结构调整,发展新型替代产业。要让地下武装地上,以“黑色”扶持“绿色 ”。二是品牌已有了基础,如今已有几个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三是朔州已到从卖资源 向卖品牌的转型期。四是朔州已经认识到东北几个城市资源枯竭的教训,在有钱的时候应该 及早转型,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同时,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 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握好“稳定政策、分类指导、调整结构、深化改革、协调发展 ”的20字原则。继续推进结构调整,下更大决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政府推动和政策支持的力度,大力推进技术改造,积极发展战略 高技术,特别要加快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积极推动产业升级的共性 技术、关键技术、配套技术、争取在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的研制上取得突破,拥有更多知识 产权和著名品牌。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抓好煤炭、电力两大传统产业的新型 化和农畜产品加工、现代煤化工、新材料、陶瓷、旅游五大新兴产业的规模化,构建多元支 柱产业体系。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趋势。加速特色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功能转型,是资源型城市 完成转型的关键。城市化已成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成为激发新一轮财富充分 涌流的载体。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社会先 进生产力体现的平台,集中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实力、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钱从哪里来?产业怎么 抓、规划怎么搞?农民素质怎样提高等几个重大问题重要进行大胆的探索和解决。要彻底跳 出“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传统思维定式,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使我们深刻认 识到:建设新农村,发展产业是关键。农民挣不到钱,就会人走村空,新农村就会就成空农 村。农民不能逐年多挣钱,新农村就没有持久的发展动力,新农村也不会常新。低标准规划 就建,那是乱建、瞎建。不建小洋楼,永远是低档次的新农村。宁可速度慢一点,起点也要 高一点。宁可眼下手头紧一点,起点也要高一点。宁可眼下手头紧一点,上马就要洋一点。 农民素质提不高,新农村长期发展就没有根本的保证。即使眼下建成了新农村,将后还要变 成是旧农村。农民素质不能常提高,新农村也会村新人不新。我们必须采取先行一步,典型 引路,分步推进的办法,争取经过五年努力,初步构成起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框架。

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高度关注民生。积极开发就业岗位,拓展主渠道。建 立健全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在内的多层次、 宽领域、广覆盖的社会保险网络,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社会氛围。其次,全面发展中 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巩固充实农村教育、加强完善城市教育、谋划发展高等教育,加快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发展步伐,逐步建立起城乡基础教育统筹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 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再者要努力建设“平安朔州”。落实社会治 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严厉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 活动,坚决遏制黑恶势力犯罪和多种恶性案件的发生。

(作者单位:中国神华能源煤炭销售中心 山西朔州 036000)

(责编:小青) 6.吴学军.从美国人的对外投资观念看如何提高招商引资水平[J].经济师,2006

7.查志强.招商引资竞争激烈,浙江怎么办[J].浙江经济,2006(01)

8.吕伟旗.浙江利用外资的几点思考[J]. 浙江经济,2005(07)

9.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M],2005

10.李子奈.计量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M],2002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诺丁汉大学硕士研究生 浙江宁波 315100,浙江台州平安民爆 器材有限公司温岭分公司 浙江台州 317500)

推动大质检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 篇4

文化、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它在一个组织与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新时期,质检事业在产品质量和民生安全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良好的发展机遇,如何利用大质检文化建设来开创“大质检”工作的新局面成为当前质检两局共同面对的战略课题。要推动大质检文化建设,做到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一、深刻理解大质检文化的内涵是推动大质检文化建设的动力引擎

大质检文化是质检部门和质检干部职工在长期的工作和实践中培育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体现质检部门自身特点的科学文化、具有共同价值取向、思想道德、职业操守的总和。也是当前客观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益补充。

大质检文化强调加强质检系统两局的“融合、整合、联合”,重视达成“融合以促成合心”、“整合以促成合力”、“联合以促成合作”,从“思想、形式、行动”三个方面要求我们进行大质检文化的建设,形成一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大质检工作局面。大质检文化的本质关键在一个“大”字,要充分体现融合性、协调性,以促进队伍融合、加强资源整合、实现工作联合,增强全系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质检工作的整体水平。大质检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形成融合、整合、联合的工作机制,核心价值观是促成合心、合力、合作的工作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服务。

二、深刻剖析大质检文化建设的误区是把握大质检文化建设先进性与方向性的关键导航仪

提到文化建设,我们就会想到“盖房子”。要建设一座大厦,我们最先做的是构画蓝图,对建筑进行总体设计,然后打压地基,构建好基础平台,接下来就是现场施工。大质检文化的建设好像也遵循这样的流程,先设计愿景、使命和价值观,为质检系统设计“蓝图”和理念体系,然后设计制度和相应的行为规范。

首先,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静态建设上。大质检文化建设要更强调体系和规范,比如理念体系、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和推进系统等,这些都是大质检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但我们更应该把这些“静态”的理念与思想转化为质检系统的日常管理和工作行为,使得文化建设“动起来”。若过多的把焦点集中在“静态建设”上,而忽略了文化的动态传扬。则这种系统的文化理念体系和推进方案对质检系统的服务与管理不能起到实质的推动作用。

其次,大质检文化建设不能随意“捏造”。构建大质检文化建设,不是说质检系统原来都没有文化而在一块空地上“塑造”或者“再造”了新文化。质检两局原来都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服务与管理,各自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有许多可圈可点的人物和事迹,也有很多独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这些都是质检系统的智慧结晶和宝贵财富,是质检系统文化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所以说,大质检文化建设并非“平地起”,而是在原有质检文化的基础上,“提炼、提升和明晰”!

最后,大质检文化不能只重视建设忽略体验。文化必须经历从“建设到体验”的浴火后,才能成为重生的“凤凰”!大质检文化建设也是这样,必须要让质检系统职工“亲身体验”到,让职工感觉文化就在身边,跟自己的工作息息相关。要做到这种境界,一方面质检系统文化要出现在质检两局的各个角落,不但要有能够体现两局的办公环境、建筑和设施,在办公区、会议室、板报、内刊、局域网等传播媒介和公众场合,更要注意时时宣扬和阐释质检系统的文化,尤其是大质检文化理念。另一方面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让职工改变观念,按照大质检文化的要求行动起来。人都有惰性或者叫惯性,都不愿意改变,要改变这种情况,除了要积极进行沟通和培训外,重要的是必须让职工行动起来,即使是带一定强制性的,但必须按照要求做,也就是进行“文化体验”。建议在体验时,要能够给职工一些利益,轻松的沟通环境、更加灵活的激励机制、发些小礼品、有鼓舞性的庆典活动,这些细节可以让职工在实际工作中感受到大质检文化的力量。根据心理学的观点,人的行为是其思维模式的体现,因此文化建设关键还在于让职工形成新的思维模式,自觉、自愿地认同大质检文化,并体现在实际工作中。要形成思维模式,首先要进行反思,发现自己思维中的盲点和死结,进而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然后产生顿悟,达到自我超越的目的。要结合质检系统的文化,重新思考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制定改善的方案和策略。

三、找准大质检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与结合点是大质检文化建设的高效杠杆

“建立大质量工作机制、推动大质检文化建设”,是国家质检总局今年确立的工作思路。当前如何将大质检文化建设与大质检工作结合起来,推动质检事业向前迈进,是大质检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故加大力度探索研究大质检文化建设的导向、凝聚、约束、激励和辐射等功能,是找准大质检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与结合点的关键杠杆。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探究:

第一、如何通过思想融合形成合心? 紧扣“大质量、大安全”的核心理念,组织质检两局系统内外干部与专家开展大质检文化建设理论政策研究,为开展大质检文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这样才能在思想上融合,形成合心干事业;同时依据这些理论形成共同的核心价值与理念,然后用此价值理念指引质检两局的工作行动,才能保证我们的质检事业在同一个方向上不断前进。同时也要营造浓厚氛围将大质检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机关党建、文明创建、廉政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地创新载体,丰富内涵。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大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组织开展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巩固文明创建成果,开展经常性的文化体育活动;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进质检系统行风建设。

第二、如何整合两局资源促成合力? 针对性地开展大质检文化建设试点工作,挖掘吸取好的经验与方法,找准聚焦点和结合点,不断完善工作方案,要把大质检文化渗透到大质量机制的方方面面,体现到干部职工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可通过质检两局干部交流挂职,促进干部队伍的深度融合;做好质检两局重大技术能力装备建设的统筹规划,开展检测资源共享试点工作;要不断加大地方两局干部的交流和联合培训,加强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结果共认等工作机制,有了这些具体实在的工作机制做保证,大质检文化建设的整合功能才能沉下去,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合力断金”的局面才能真正形成。

关于建设文化旅游城市的战略思考 篇5

确立“文化南阳”的战略地位和战略目标。

在建设“大美南阳、活力南阳、幸福南阳”的战略方针中要把“文化南阳”纳入其中,把“以文塑城”、“以文兴城”作为南阳崛起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把“形成区域性文化中心,建设中原具有领先优势的文化强市”列为战略目标,把文化复兴作为南阳经济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和强大引擎。

一是要借鉴国际、国内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升对“以文兴市”重要意义的认识,达成共识;二是发动居民积极参与,集思广益;三是广泛征求专家意见,进行科学论证和风险评估;四是明确专门机构负责筹划和组织实施;五是在充分调研和论证基础上制定出长远规划。

突出汉文化主题,打响“大汉文化品牌”。

南阳拥有汉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其中包括以帝乡为代表的政治文化资源,以诸葛亮、张衡、张仲景为代表的名人文化资源,以汉画为代表的艺术装饰资源等,而南阳的汉画以其特有的集群容量和珍贵性,可联合山东、四川等地申报中国汉画世界文化遗产。大汉文化是南阳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南阳建设文化名城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一个区域文化定位应选取最繁荣、最富影响力、最具特色和排他性等要求和特征,无疑“大汉”文化是南阳文化主题的最佳选择。

确立大汉文化的文化主题,突出汉韵特色的文化品牌,经过数年、数十年的持续开发打造,最终使南阳形成与“北京明清文化”、“西安汉唐文化”、“开封大宋文化”和“南阳大汉文化”四足鼎立的历史大文化格局。

古城和文物遗址保护是基础。

南阳是国务院较早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但由于各种原因,古城旧貌已残缺不全,保护古城刻不容缓。

鉴于古城保护是一个庞大工程,建议在列出规划的同时,对古城门、古城墙和古街道有重点、有选择、先易后难地分步实施,逐年修复,通过长期努力使古城焕发生机。

文物及其历史文化遗址是地域文化组成的元素,南阳有国家级重点文物20处,省级重点文物90处,市县级重点文物776处,这是南阳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源,更是建设文化名城的基础。但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正在被侵蚀,挽救和保护文化遗址是历史责任,也是当务之急。

首先要组织专门力量进行调查摸底,统计造册,并通过数字技术予以复原作为档案存留。要弄清产权关系,选择重点,做出规划,按照抢救性保护、建设性保护、提升性保护分类逐步地予以保护和修复。对一些有故事的旧居、旧址摸底评估,制作出一幅“文化地图”。对于那些无法居住,日渐衰落的古建筑,不妨“以开发换开放”或“以土地换产权”。开放名人故居可以开发一些设计新颖、创意独特的跟名人有关的大小商品,如莎士比亚故居就制作出复古的鹅毛笔,既能衍生一定利润又能成为流动的广告。

发挥南阳文化人才优势,讲好南阳故事、塑好南阳形象、唱响南阳文化。

河南省社科院2015年发布的《河南文化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河南18个省辖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排名,南阳居全省第2名,而同年文化产业竞争力排名第9名,文化综合竞争力排全省第7名。这证明南阳具有文化发展的人才优势,但更说明我们的人才优势还未相应的转化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优势。

例如“南阳作家群”在全国颇具影响,但真正写出有影响力的地方作品、地方故事还为数不多。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组织引导,列出一批南阳文化的写作项目,资助部分资金进行招标,对推出南阳故事力作的作家进行表彰奖励,使南阳作家群更多地聚焦南阳文化。

南阳书画、烙画人才济济,可以组织他们以南阳汉代盛世为背景,创作像开封清明上河图那样全景式展现汉代南阳盛况的作品。南阳文学艺术、影视动漫方面不乏人才,南阳的“唱响白河”文艺演出,深受居民欢迎,渐渐成为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下一步需要进一步整合力量,制作大型演艺和影视作品,使南阳汉文化等文化资源从沉睡中苏醒,并形成巨大听觉、视觉冲击力的艺术形象。

南阳“三馆一院”建设已经拉开序幕,这是我市标志性文化设施,也是为南阳厚重文化增光添彩的重大举措,建议在博物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的内置布局中,对南阳的名人文化、南阳作家群、南阳文学艺术成果设置专门展览,彰显地域文化特色,聚集南阳独特的文化魅力。

着力打造一批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彰显厚重历史文化。

南阳武侯祠、医圣祠、张衡墓等景区,虽然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但都规模小,功能单一。是否可以借鉴西安、开封打造历史文化主题公园的经验,把武侯祠打造成汉文化主题公园,医圣祠打造成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张衡墓打造成科技文化主题公园。同时像汉冶公园、梅城公园等主题公园也要突出文化主题,整合文化资源,彰显文化价值。

白河作为城市内河,在城区流域之长、水面之大在中国北方城市中实不多见,是南阳城市极为靓丽的名片和最突出的地域特色,不但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有悠久厚重的文化积淀。白河的历史是南阳历史的一个缩影和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白河湿地公园规划已初步筹划20多处文化主题展区,使其文化要素得以提升。希望相关部门进一步广泛收集白河的历史文化元素,分单元对白河的史话、水运文化、名人文化、历史传说与故事等进行系列打造,形成从石桥到三十里屯的一条“白河文化带”,使白河成为“水”文化的主题公园,建成可与秦淮河、后海相媲美的文化大观园。

努力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当前数字化技术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崭新的途径。通过数字存储、虚拟现实、可视化形象展示,以及运用数字媒体等技术进行保存、再现、传播和开发文化遗产已成为世界潮流。

文化与科技高度融合是高新技术向文化的切入,像我市的梅花古城、玄妙观等文化遗产都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全景可视再现。在我市文物普查、再现、播出等多个环节广泛应用数字技术,可以大大拓展文化发展空间,增强文化服务效果。此项工作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更需要落实责任部门和相关任务。

大力推进“文化+”战略。

“互联网+”对支持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已形成社会广泛共识,并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受此启示,“文化+”在发挥对城市品位提升和传媒产业的改造升级以及文化自身发展上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如文化+金融,创新艺术品股权分拆模式和实现文化艺术品证券化,大力推进版权资产金融化,着力发展版权产业化,利用好2010年中宣部等九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和2014年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意见》所提供的机遇和优惠,激发文化与金融高度融合之热情。

文化+公共设施,如南京地铁3号线打造的《红楼梦》主题人文地铁,9个车站设计了《红楼梦》文化墙。南阳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但在公共设施、公共场所却很少反映,如公交站牌广告味太浓,文化味不足。这方面还是大有文章可做。

文化+消费,在日常消费品中融入文化元素将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如故宫就围绕文化传播开发了冰箱贴、瑞兽铅笔、木质微缩家具、玩偶等商品,深受游客的欢迎。

文化+建筑,把历史文化资源同城市建筑的外形、线条、色泽、材料等有机结合起来,突出汉代风韵,形成鲜明地域特色。

文化+服装,开发汉文化资源,形成以汉服为特色的地方服装产业。

文化+街巷,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巷和文物遗址,都要加上历史价值、文化内涵的解读和标识,彰显街巷文化的厚重历史。

关于建设文化旅游城市的战略思考 篇6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是一句广为人知的民间俗语,“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游”巧妙地借用了这句民间俗语,能够迅速被人们认知。塑造任何一种品牌,都不能不考虑品牌的认知度,如果大家根本无法对一种品牌产生认知,这种品牌要想流行和走俏是很难的。虽然“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句俗语有暗指湖北人太厉害、太精明之意,但并不是贬意,湖北人还是能够接受的。而这句俗语又是一句流传面非常广的俗语,到任何一个省乃至国外有华人的地方,说起湖北人,很多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这句俗语。我们所构想的湖北旅游形象口号仅仅是在这句广泛流行的民俗基础上改了一字,即将“佬”字改为“游”,这一改使一句单指湖北人个性的俗语变成了对湖北旅游的总体概括和高度提炼。而且,这样一改,不但使这句单指湖北人个性的俗语增加了几分妙趣,也可以起到“搭车销售”的作用,使我们构想的湖北旅游形象口号借助这句民间俗语流传很广的优势,迅速为人们所熟知,并迅速在业内业外广泛流传。

——九头鸟的特征与湖北旅游资源的特征十分合拍。九头鸟的特征是什么?就是神奇、怪异,就是不落俗套,卓然独立。湖北的旅游资源的特色是什么?我认为正是九头鸟所显示出来的这种神奇、怪异,这种不落俗套、卓然独立的特征。湖北省地处长江中下游,洞庭湖之北,处在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上,自古就是九省通衢之地。湖北是楚文化的发源地,长江及其支流荆江,汉水为楚文化的孕育提供了不竭的源泉。楚文化就是充满了神奇与浪漫色彩的地域文化。从湖北随州出土的古代编钟,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特色;从屈原的《九歌》、《天问》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特色;从古隆中那几间虽然破败,却曾经是那样神奇,让刘备不惜以至尊之身三次垂顾的茅庐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特色;从与岳阳楼、腾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的黄鹤楼到列为我国四大道教名山的武当山到到当年嘶杀声惊天动地的赤壁之战遗址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种特色,

再从自然旅游资源来看吧,鬼斧神工的长江三峡、神秘莫测的神农架当数湖北最突出的自然旅游资源了,这些资源是大自然留下的鬼斧神工,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与九头鸟留在我们心目中的那种神秘、怪异的印象也是十分合拍的。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游”,一个指天,一个指地,一个为虚,一个为实,也暗示了湖北游的高品位、高档次。九头鸟是天空中飞翔的神鸟,它虽然有些怪异,却是美丽而又敏捷的,在传说中,因其独特的体貌特征和独特的个性而备受人们喜爱。在中国民间,凤凰是鸟中之后的说法,而九头鸟则有鸟中之王的说法。我们将湖北的旅游形象口号与九头鸟这鸟中之王联系起来,实际上也暗示了湖北旅游的一野心与气魄——它是不甘于落后的,是有称雄中国的“野心”的。而“地下湖北游”,也正是呼应了“天上九头鸟”,暗指法湖北旅游是精彩的,是能让人留连忘返。所以,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大气的口号。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游”还可以给人一种动态的美,给人以无限的联想。“天上九头鸟”,但九头鸟到底是一种什么鸟呢?其实,这只是一种民间传说,谁也没有见过。正因为没有见过,它才永远充满了无穷的魅力,这正如在中国的龙和凤。是民族的图腾,但谁也没有见过龙,谁也没有见过凤一样。正因为谁也没有见过九头鸟,人们才可以凭着自己的想象,为它勾勒出许许多多美丽的幻像。同样,我们将九头鸟运用到湖北旅游的形象口号中之后,使人一听到这句形象口号,就会浮想联翩,从而激发出一种到湖北去看个究竟的欲望。这样塑造湖北旅游品牌形象,增强其品牌联想度是大有好处的。

——以“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游”作为湖北旅游总体形象口号,还可生发出以下子口号:A、九省通衢通九洲——湖北之旅;B、九头鸟的故乡欢迎你——湖北之旅;C、大江东去,荆楚有约——湖北之旅;D、梦绕魂牵九头鸟,难分难舍湖北游;E、三峡探险,赤壁怀古,神农猎奇,武当寻幽——湖北之旅;F、越飞越高越精彩——湖北之旅。

——围绕“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游”这一旅游形象口号,湖北省应做以下工作:

1、以九头鸟的构想,设计一个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有动感的旅游形象识别标志;

2、将“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游”这一旅游形象口号广泛应用于各种旅游促销活动和各种宣传会上;

3、在旅游规划及旅游项目开发中,突出神秘、神奇这个理念,使“九头鸟”的特征在旅游项目开发上具体化;

4、以“九头鸟”为题材,拍出系列反映九头鸟与湖北旅游的电视片,并在全国和各地电视台播放;

关于建设文化旅游城市的战略思考 篇7

国际旅游城市的内涵

周玲强在《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 提出“国际旅游城市是指经济社会发达, 旅游资源丰富, 资源品味高级, 具有超国界吸引力, 城市综合环境优美, 旅游设施完善配套, 旅游产业发达并成为城市主要支柱产业, 国际国内游客数量众多, 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性城市。”

于英士研究指出, 国际旅游城市按其影响范围大小, 可划为一级中心城市、二级中心城市、三级中心城市。一级是指在全世界范围都有重要影响的综合性大都市;二级是洲际范围内有重要影响的城市;三级则指区域性中心城市。

国际旅游城市的特征

城市现代化水平高、国际化程度强是国际旅游城市的基本特征;城市旅游内涵突出、旅游产业国际影响大、城市旅游风格独特是国际旅游城市的主体特征。具体特征表现如下:

1.城市旅游形象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2.第三产业居城市经济主导地位。

3.旅游服务设施完善, 旅游六大要素的功能布局合理, 并有完善的旅游信息系统。

4.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具有较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5.服务业从业人员训练有素, 国际游客数量和可比数量均占较高比例。

6.社会环境良好, 具有较好的安全度和亲和力, 具有友好的接待态度。

九江创建国际旅游城市主要条件分析

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便捷

九江位于长江中游南岸的赣、鄂、湘、皖四省接合部, 京九铁路大动脉和长江黄金水道在此交汇, 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境内铁路主要有京 (北京) 九、武 (武汉) 九、合 (合肥) 九、铜 (铜陵) 九, 并与浙赣、京广和鹰厦铁路联网。公路四通八达, 有多条高速公路与国道穿境而过。九江港是长江流域十大港口之一, 年客、货运量分居长江各港口第二位和第四位。九江机场已开通了至上海、广州等城市的航班, 临近的昌北国际机场已开通多条国际国内航线。便捷的交通条件, 使九江具备了较好的空间进入性。

经济发展保持良好态势

近年来, 九江的国民生产总值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经济总量不断增加, 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比重持续上升, 国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城市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下图为九江市2003—2007年经济发展走势

旅游资源种类多, 品味高

九江的旅游景区景点共计三百余处, 其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处,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 4A级旅游区4处, 国家森林公园6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 全国重点保护寺观3处。庐山被列为“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地质公园”, 鄱阳湖被列为国际重要保护湿地。

旅游基础设施相对完备

建立了中国九江网、九江旅游网和九江信息港等相关网站, 确保了旅游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城区道路不断拓展和延伸, 公交营运线路长度已达834公里, 拥有出租车2300多辆, 使得城区各旅游景点之间及其邻近景区的道路通达性、便捷和舒适度有了充分的保障。全市共有星级饭店49家, 旅游接待床位4万余张, 拥有充足的住宿接待能力。

旅游业保持较快的增长

近年来, 随着九江旅游接待条件的改善和对外营销力度的加强, 其旅游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每年都能保持较高的增速, 国际旅游影响力持续提升。

九江创建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对策

积极推进九江“大旅游”战略

旅游业是关联性强、牵涉面广的综合性产业。应将旅游业放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规划, 通盘发展各种直接、间接向旅游业提供资源的行业。九江发展“大旅游”战略, 就是要将名城 (九江) 、名山 (庐山) 、名江 (长江) 、名湖 (鄱阳湖) 融为一体, 把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和生态环境等结合在一起, 打破行业和地方行政区划界限, 整合相关行业, 调动社会各方共同打造九江整体旅游优势, 增强九江旅游发展的合力及国内外影响力。

大力推进区域旅游合作

九江要主动融入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特别是要积极对接武 (汉) 合 (肥) (南) 昌金三角经济圈, 通过区域分工与合作促进城市功能的优化与产业结构的重组。武九线 (城际快车) 的通车为九江紧密联系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同时南昌-武汉快车的开行, 又进一步强化了这三座城市之间合作发展的基础。由此, 九江旅游业要善于把握这一历史机遇, 大力推进区域旅游合作, 充分利用武汉、南昌两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国际影响力, 通过市场开放、资源整合、线路对接等途径, 着力提升国际旅游市场的知名度。

着力打造高水平的旅游环境

围绕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 九江应着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备, 提升城市规划水平和建设品味, 要将城市发展与旅游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要重视抓好区域交通设施建设, 构建四通八达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 提高九江旅游的国际可进入性。

要通过对市民及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引导, 努力营造热情、友好、文明、卫生的旅游接待氛围。要进一步健全旅游管理协调服务机制, 对旅游经营和服务行为实施有效的管理与监督, 切实保障海内外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实现由观光型旅游向度假休闲型转变, 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要大力实施旅游精品和名牌战略, 加快建设高层次的休闲、文化、娱乐、体育设施, 将庐山打造成国际性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加快鄱阳湖生态旅游度假产品的开发, 形成环山 (庐山) 、环湖 (鄱阳湖) 旅游圈、环城 (九江) 休闲度假带, 促进九江从观光旅游目的地向休闲度假目的地转变, 从旅游过境地向旅游消费地转变, 从而全面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加强海外客源市场开发

九江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协调文化、外事、外宣等部门, 通过组织旅游恳谈会、推介会等形式, 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和推介九江旅游。要充分发挥旅游企业在旅游促销中的主体作用, 鼓励和支持骨干旅游企业到境外主要客源市场设立办事处和分支机构, 发展代理商。要进一步优化九江旅游网站, 利用网络进行全方位宣传促销。在促销中, 要注重联手作战、整体促销, 重视促销策略。

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育

关于中小城市建设的若干思考 篇8

一是城市规划多中心。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第一要素。目前城市规划建设中最主要的是“单中心”现象,即一个城市一个中心,围着这个中心“摊大饼”。由此带来的无数弊端,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已经认识颇深,正在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但是广大中小城市,“单中心”还是主要发展模式。对此,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城市规划,加快构建以功能分区为主要形式的“多中心”城市发展模式。

在推进“多中心”时,应综合考虑中心城原有的功能特征和新的功能区作用相兼容。新规划的各个中心区域在功能上要有意识地各有偏重,既独立又有分工,以此加强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

二是城市道路多网络。道路是城市的骨架。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车辆急剧增加,虽然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交通拥挤状况仍未缓解。所以广大中小城市在道路规划建设上要未雨绸缪,要有超前意识,主干道路互连互通。城市框架取决于主干道路,城市交通也取决于主干道路,小街小巷串连互通。

三是城市建筑多风格。城市个性集中体现于城市建筑,城市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绘画、实用的雕塑,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实用性与观赏性的和谐统一,是一个城市个性最直观的表达,是一个地域的历史文化、时代风格、崇尚理念在建筑上留下的烙印。不同城市的建筑体现着不同城市的文化韵味,并在城市的演进中日益积淀为城市历史文化的一部分。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原有的、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独特风貌,正受到严重摧残。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与众不同的“城市个性”,是城市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赋予城市鲜明、独特个性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处理好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关系。旧城改造,主要是对富有文化内涵、体现地方文脉、传承历史线索的具有地方特色、民族风格的旧城区进行保护性改造,特别是对于棚户区等危旧房进行开发性改造。

四是城市文化多品位。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与向上的科学人文精神,永远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的包容性决定了城市文化建设的多元性。在推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更应该关注人的精神状态和人文素养,在追求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专业文化与群众文化协调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展示城市风采。

城市文化渗透在城市的方方面面,既有高贵典雅的“阳春白雪”,也有通俗朴实的“下里巴人”。展示城市文化的关键在于传承与发展。传承就是把饱经沧桑的各类历史遗存、民俗艺术承接下来,传递下去;发展就是兼容并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使之充满生机活力。

发展城市文化重点在于培植载体。博物馆、古建筑是城市的历史线索,可使城市变得厚重。大力保护各类古建筑,规划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博物馆,保存前人的物质痕迹,展示先人的精神风貌。学校、艺术团体是城市的“文化名片”,应按照时代的要求,精心培育,使之传承历史、昭示未来。雕塑、灯光、广告、广场、建筑等是城市文化的外在体现,应精雕细琢,使之成为城市标志、城市象征。

城市文化的核心在于广大市民的人文素养。应从塑造城市精神的全局着眼,从提高市民综合素质的细节入手,从营造城市文化氛围的整体抓起,用文化环境感染人,用文化行为带动人,以此提升城市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

五是城市绿化多物种。绿色是生命之色,植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系统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应当努力使植物特性适应城市生态环境,实现植物多样性、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以及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使多种多样的植物稳定地发挥其生态功能。

六是城市水系多渠道。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城市灵性之所在。城市水系建设关键在于“水”。我国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的现实,决定了城市水系建设必须坚持“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切实加强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努力维护和恢复城市河道及滨水地带的自然生态特性,发挥城市水系的生态、防灾、文化和景观作用。

七是城市卫生多责任。卫生作为城市的第一形象,是城市管理的基础性、日常性工作。城市作为公共空间,由于活动对象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卫生管理的复杂性。对此,要改变过去政府包揽卫生事务的做法,导入市场机制,创新管理体制,明确卫生责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八是城市环保多治理。污染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最基本的空气、水质、噪音、固体垃圾等具体项目做起。

对于我们北方城市来讲,大气污染主要是取暖锅炉的烟尘、车辆的尾气、餐馆油烟以及扬尘。治理大气污染,首要的是推行集中供热,取缔燃煤锅炉;其次是大力推广清洁燃料,各种机动车禁止使用含铅汽油,要控制机动车数量,鼓励发展公交车,限制私家车数量;第三是搞好城市绿化,提高林木覆盖率。

固体垃圾主要是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医用垃圾和生产废弃物。要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和不落地收集,提高资源回收率,实现垃圾减量化,建立垃圾集中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

水污染主要是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解决水污染问题必须建设污水处理厂,严格达标排放。同时加强源头治理,推广节水及无污染技术和设备,减少源头污染。

在主城区要限制车辆鸣笛、控制音响音量,建立安静城市;合理使用建筑外墙装饰材料,科学制作玻璃墙等反射墙面,减少光污染。对于其它污染,也应采取综合措施,加强源头控管,努力使城市社会经济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还居民一个碧水蓝天之城。

九是城市服务多功能。建设宜居城市首要的是完善服务功能,完善服务功能前提是搞好功能分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城市应包括以下功能区:市中心区、居住区、工业区、城乡结合部。

十是城市投资多主体。城市是公共资源,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城市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城市建设投资主体的多元性。我们必须打破政府包办城市建设的传统做法,引入市场的办法,鼓励和支持行政事业单位、各类企业乃至民间投资;同时也要避免社会资金的无序进入。关键是要加强政府引导,在投融资上建立新机制。

在整体思路上可以寻求:规划带动土地升值—土地换取设施资金—设施吸引项目投资—项目推动产业聚集—产业扩大税收来源—税收推动环境改善—环境提升城市价值……,由此建立起良性的融资机制,实现城市建设的滚动发展。

在运作方式上,要遵循市场规律,确立经营理念,挖掘区位、环境、政策、土地优势,广泛吸引国内外投资主体和企业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要充分运用竞争、拍卖等市场经济手段,增加城市土地价值。

在具体实施中,一方面,可以组建以城建投融资为主体的城建投资公司、交通能源投资公司等机构,赋予其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资产的经营权,作为政府授权经营城市基础设施等资产的经营机构和投资主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城市建设。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土地开发与经营权,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和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城市建设。如果城市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区域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就可以通过“划片融资开发”的办法,吸引大企业、大财团进驻开发,推动城市的跨越式发展。

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科学的态度规划城市,以严谨的态度建设城市,以人性化的措施管理城市,就一定能建成适宜人类居住的和谐城市。

关于建设文化旅游城市的战略思考 篇9

XX,位于四川省南部,坐落在万里长江第一支流南广河畔,幅员面积1300余平方公里。境内山青水秀、景色秀奇,气候宜人、空气清新,自然环境优美,享有“乌蒙西下三千里,僰道南来第一城”之美誉。近些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不断深入,XX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确立“解放思想、风正心齐、加快发展、富民强县”的总体工作要求,树立了“建设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的奋斗目标,县域经济得到了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本文对XX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劣势等进行全面分析,从而探讨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对该县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旅游业的长足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SWOT分析

当前,XX旅游业优势与劣势并有、机遇与挑战共存,在“十二五”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期间,XX如何使旅游业健康发展、振兴壮大,是党委政府在现阶段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1.1 发展优势

1.1.1 旅游资源丰富

XX,古侯国土,系乌蒙山系余脉,亦是“古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境内天然旅游资源丰富,乡土文化气息浓厚,农业生态产业园区已具规模,山水资源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XX有南北红岩山宗教生态旅游,荔枝湖、七仙湖、踏浪湖等乡村农家水上娱乐,李硕勋故居及纪念馆、阳翰笙故居等红色旅游景点,“南丝绸之路五尺道”、南广河岩墓群、旧城古镇等历史文化景点,红岩山原始森林公园内有4万余株具“植物活化石”之称的桫椤树,并融入到川南旅游环线,与蜀南竹海—兴文石海—僰人悬棺形成有机连接环线。

1.1.2 区位优势显著、气候四季宜人

XX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宜宾市中南部。县城距宜宾市区50余公里,是周边云南省地区北通四川的主要交通干道。县内交通四通八达,实现了村村通公路。XX处于川、渝、滇、黔“三省一市”的风景旅游大环线中,形成了前后可依、承上启下的周边地域关系,是大环线上的重要节点。XX是四川省绿化达标县,属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1.1.3发展环境优越、政策环境宽松

XX把旅游业作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支柱逐渐加以培育,在近年旅游业大发展的宽松环境下,编制完成了《XX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目前,县委县政府大兴旅游业发展战略部署,围绕两大景观带和六个集群,提出了打造“一中心两走廊六集群”的旅游业整体发展思路,走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道路。“一中心”即庆符旅游服务中心,主要是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两走廊”即滨水乡村休闲走廊和绿韵山野景观走廊,主要对南广河沿河两岸和宜庆路沿线进行开发;“六集群”即茶桑基地(罗场916茶花等基地)、乡俗农庄(可久镇红岩山、王氏庄园等)、水墨田园(蕉村镇惠泽水库、趱滩乡桂圆之乡、高洲白酒生态园等)、浪漫七仙(复兴七仙湖)、醉泉之乡(双河乡温泉)、红岩山村(胜天镇红岩山风 1

景区)。

1.2 发展劣势

1.2.1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

XX旅游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道路交通、接待服务设施、环境保护设施、管理设施等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接待服务能力不够。部分乡镇景点公路为土石毛路或等级公路,现有公路缺乏良好养护。大部分自然风景区地处山区,基础条件差,住宿、餐饮、娱乐等接待设施较为落后,加之交通不便,旅游接待能力受到较大的制约。

1.2.2 宣传营销力度不够、行业发展水平低

XX对自身旅游资源的宣传和营销工作不够到位,缺乏明确合理的市场战略和品牌战略。旅游产业起步晚,底子薄,行业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主要存在行业经营管理水平差、保障措施难落实、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市场拓展不到位、人力资源匮乏等方面的问题。

1.2.3 地方经济基础薄弱、招商引资力度不够

对景点(区)打造投资能力较差,开发建设投入不足,如目前新兴景区双河温泉投入资金仅为2800万元(投资预为1亿元),而当地财政收入能力有限,仅靠政府的单一投入会严重制约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品牌打造,旅游项目的立项包装和招商引资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入。

1.2.4旅游资源开发深广度不够,市场份额占有小

与长宁县、兴文县相比,区位条件较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XX旅游业的发展。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产品没有深入发掘,旅游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如生态旅游、度假旅游、红色旅游、会议旅游等旅游产品开发程度较低,结构单一。与周边知名旅游区相比,在开发深度、打造力度和宣传广度等方面差距仍很大,接待能力和基础设施落后、境外客源很少,这和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很不相称。

1.3 发展机遇

一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旅游先行已经成为西部地区济发展的重要策略。国务院把旅游业列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极,明确了旅游业为经济产业,使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得到了重新定位。政策环境的改善,必然带来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管理机制等的不断优化和完善。二是我国旅游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消费结构中旅游等方面支出在大幅增长。这种转型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市场空间。三是现正值四川省在全省范围内创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县”的大好时机,这将对我县旅游业发展带来无限的机遇。

1.4 挑战

1.4.1竞争十分激烈

XX是宜宾地区旅游大环线的重要节点,周边长宁县的蜀南竹海,兴文县的石海洞乡等景区,是省内乃至国内享有盛名的旅游景区,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区域,竞争非常激烈。如何利用和开发好地旅游资源,进一步打造生态旅游,人文旅游,现代旅游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1.4.2专业人才缺乏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旅游管理从业人员应该门类齐全、基础扎实,主要涉及规划、管理、园林、营销、文化、建筑等学科的配置,也需要旅游、农业、林业、规划建设、文化、广电等部门的配合。而目前XX旅游从业

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显为不足,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员严重短缺,旅行社业乃是空白,整个旅游行业几乎无本科学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进而造成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服务技能、服务水平等方面的落后局面。这也是XX旅游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1.4.3季节性差异明显

旅游季节性是指旅游流的流量集中于一年中相对较短时段的一种趋势。XX的旅游季节性非常明显,多数旅游活动集中在每年阳春三月、“五一”、“十一”等期间。旅游淡季过长,整个冬季游客稀少,大量设施闲置,造成资源浪费,极大地降低了旅游资源及相关设施设备的利用率。建议性措施

2.1 搞好旅游业发展规划,实现旅游产业化发展

目前,XX已编制了《XX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但对旅游业的发展只是一个大概性的向导思路,不够充分详细和长远。按照“壮大旅游,搞活商贸,加速构建现代服务业”的战略部署,在专家组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县域旅游资源进行正确而科学的定位,以更加科学可行、控制性详细的规划来指导旅游业发展。同时,要强化政府主导意识,各级政府都要高度重视并参与到旅游业发展中来,逐步推行“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加强对旅游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监督,确保资源合理有效开发。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现有景区质量,加大旅游景点的宣传力度,积极拓展旅游空间和旅游市场,理顺县内及周边各景区之间的关系,建设快速便捷通道,更好地融入宜宾乃至四川的旅游大环线,促进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2.2 明确旅游发展定位,着力打造乡村生态旅游

准确科学的定位是开发区域旅游资源的基本前提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而对县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考虑其定位。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对县域旅游品牌的定位要重点突出,不求面面具到,但求独特响亮。XX应以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为主线,辅以度假观光、休闲娱乐和红色旅游作为旅游资源精品,按照“一中心两走廊六集群”的发展规划,以“醉泉之乡,绿韵XX”为主题进行高档次、高品位的整体联动开发,把南北红岩山、七仙湖、916茶园基地、双河温泉作为发展龙头,着力打造好旅游品牌,逐步形成旅游经济规模。塑造XX旅游的鲜明特色,促进乡村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红色旅游有机结合,实现乡村生态旅游和新农村建设联动发展,旅游经济和农业经济双赢互利,共同繁荣。

2.3 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灵活机动多方位筹资

对景区开发和管理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取各种方式,多渠道全方位筹措建设资金。一方面可采取股份制,由政府和社会共同出资,共同参与景区的经营管理和维护,按比例分配经营收益。此方式不但能解决资金的缺口,且政府仍掌握景区的经营管理权;另一方面可采取承包制,把现有政府暂时无力开发管理的景区承包给企业或个人进行开发、经营和管理,政府采取政策引导和宏观管理,不具体干预承包者的经营管理。这样既解决政府开发资金的短缺,又能促进景区快速开发,使旅游业加速实现规模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2.4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要发展旅游,必须拓展旅游产业链条,促使旅游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首先要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和服务功能。把旅游交通纳入全县交通建设总体规划,加快各旅游景点旅游主干道及支线道路的建设和改造,形成舒适、快捷、安全的旅游交通网络。大力发展星级农家乐、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服务机构,进一步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可定期到各大知名的培训机构或高校聘请专家对相关部门及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升接待服务水平;也可与高校旅游管理院系合作,在知名景区设立实训基地,有针对性地培养旅游服务人才。加大对红岩山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力度,为成功申报国家AAAA级旅游区打下坚实基础。

2.5加强旅游外宣工作,加大与外界学习交流

上一篇:旅游社会实践心得报告下一篇:王昌龄的生平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