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教育读书报告

2024-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反思教育读书报告(精选7篇)

反思教育读书报告 篇1

自课题研究以来,课题组的教师们热情高,信心足,积极地投入到课题研究中。为了更好地研究该课题,更为了经验和方法上的不足,老师们积极地查阅资料,参考有关课堂互动方面的书籍,深入撰写读书报告及学习笔记,并且及时交流沟通,资源共享。老师们在原基础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另外,老师们也大胆的将学习到的经验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组内人员互相听课,评课,查找课堂教学中互动教学的优势和不足,查漏补缺,对每堂课写好教学反思,做好详细的记录,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学生的评价反思及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通过效果调查问卷的总结,发现学生对数学互动式课堂存在一些困惑,如: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对纪律控制不好,让个别学生存在上课开小差的机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安排好学生之间互动,让学生带动学生,让学生监督学生,这样就起到很好的效果。我们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纠错本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每做完练习或小测之后,要求学生把错题总结在错题本上,之后,错题本天天更新,天天丰富,并且我们要求学生天天复习,这样学生对自己的错误了如指掌。在反复的加强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学习培训相关记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所有的教师将每节课的心得体会和优秀教案,放在教研会上讨论、研究形成相关的文件资料。对于每次教研活动前我们都预定好活动目的,提前准备,教研时认真做好记录。每位教师都有一本学习笔记和一本教学反思,详细的记录了教学中的点滴。每次教研会时,老师们都积极发言,提出宝贵的交流意见,并做好研讨记录。

课例光盘

教育统计读书报告 篇2

《教育测量与统计》读书报告

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使得传统教育测量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教育实践中,直接把测验的结果等同于对教育事实的描述的做法,使得人们认为教育测量将有生命的人当作客体来研究,只用抽象的数字对事物的量的属性做出描述和判断。《教育测量与统计》明确了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以及教育统计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测量理论和学校的测量实践中,对教育测量进行准确定位。在设计中,本书以基本理论、测量编制、质量分析、统计处理、教育运用为基本内容来建构学科体系。尽可能避免传统的教育测量学和教育统计学的那种菜单式、堆砌式的简单摆放。并试图将动态测评的理论引入学科体系,强调统计工具的使用,全面介绍教育测量在各种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本书第一章介绍了教育测量的概念、特点、功能、分类等。同时,还简要介绍了教育评价和教育统计的基本知识,并简述了教育测量与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二章介绍了教育测量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了经典测验理论、题目反应理论、动态测评理论等三种理论的基础模型。第三章介绍了教育测量编制的基本程序、编制技术统计分析等基本要素。第四章介绍了教育测验和误差、信度、效度等质量分析等教育测验结果的统计处理。第六章结合教育实践介绍了教育测量与统计在学科教学测验、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测验中的具体运用。

教育测量的涵义中说到,从广义来讲,教育测量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育领域内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考核,并根据特定的规则将考核的结果进行数量化描述的过程。从狭义来讲教育测量是指对学生在经过学科学习和训练之后,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的测量。在教育活动中,无论是科学研究的需要,还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或者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的测量,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的测量,对教学经费、物资设备以及行政管理效率的测量,都属于教育测量的范畴。教育测量主要是对人的知识、技能、兴趣、智力、气质、性格、品质、人际关系等心理特征的测量,因此,教育测量是心理测量在教育活动中的具体运用。教育测量又称成就测量、学业成绩测量或学科测量,它是按教育测验的规则,对学生掌握某些学科的知识、技能的程度或水平进行数量化的描述过程。当然,广义的教育测量也包括了物理属性的测量,如学生的身高、体重等。

教育测量和教育统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检查学习。通过学科检验可以检查和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二,因材施教。人的智力存在着个体差异,在结构方面也有优势领域的不同。教育应以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的结果为依据实施因材施教。第三,教育科研。要科学地评价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材、新的教育方法的价值,离开教育测量和统计也就无法得出客观的结论。

教育测量包含三个基本的要素:事物的属性、数字、规则。教育测量的对象是人的心里属性,如学生的智力、个性、品德、知识、技能、态度、人际关系等。它的存在形式比较抽象,不像物体的长度、重量、体积、时间、温度等事物的物理属性那样可以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把握。但是,它和事物的物理属性一样,在性质和形式上同数字系统的特征具有较高的类似性,如果我们能够合理的利用数字来描述事物的属性,赋予它量的意义,就可以通过对数的运算并根据运算结果推测事物的属性。怎样合理的用数字来描述事物的属性对教育测量是至关重要的,这需要以特定的准则和方法给事物的属性分派数字。分派数字所依据的准则和方法就算测量的规则。当测量的其他条件相同,使用不同的规则时会产生不同的测量效果。规则在数字与事物属性之间的对应性或一致性十分重要,它可以体现测量水平的高低。

统计与测量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方法,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从历史角度看,人们在研究教育活动时曾长期采用纯粹思辨或自然类比的方式。随着社会发展,自然科学在近代取得了巨大成就,许多研究采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任何猜想都必须有数据的证明,想当然的猜测缺乏科学的证据是站不住脚跟的。因此,统计和测量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一、功能和作用 1.测量的作用

测量是一种检验和度量,测量的方法是依据一定的规则给予事物以数量。教育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变化。由于个体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上的变化也有差异。教育测量就是用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或表现所存在的差异,同时还可以测量在教育后得到的变化结果。在教育测量的帮助下教育者可以发现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教育对策的提出。2.统计的作用

统计从字面上理解:“统”是面向总体和全部的意思,而“计”是一种计算和计量。统计是在测量的基础上对采集到的数量进行归类、分析、,并依据数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述、推断和解释的过程。教育统计可以将教育中的随机现象和对象用相对应的方法进行分析,解释其中的相关联系。同样对教育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然而统计的方法会因问题的实际情况而变化,任何方法因问题而产生,没有一种方法是对任何问题通用的,方法的灵活采用对统计分析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3.教育测量与统计的作用

教育统计与测量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教育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科学水平的提高,也离不开教育科学研究。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发展教育理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责任,因此需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应该具备探索、认识教育想象的本质和规律的意识。而理性的思维需要从实际出发,教育统计和测量就是强调从实际获得事实材料。从数量的角度对教育现象进行量化分析,从而认识一些教育中的相关现象,引发对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思考。教育统计和测量就是一种有效的科学的实证工具。

教育统计与测量是一种科学的思考方法。教育统计与测量经历着思辨的假设、方法的确定、信息的采集、严谨的检验、科学的解释。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科学的验证过程,有助于人们形成科学的思考方法。想要对身边的事物或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就应该利用统计与测量的方法,这也是严谨的科学态度的体现。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具备这种素养。

教育统计与测量是科学的教学管理的手段。教育活动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总是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系统、准确地把握教育现象在数量上、质量上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的监控,及时采取正确的决策和进行有效的指导,以科学的管理来保障教育活动健康高效的发展。作为一线普通教师对班级进行管理、对学生进行培养,都要求做到心中有“数”,科学实施。教育统计与测量为教育的科学管理提供了工具,掌握这一科学方法切实提高了教育的科学管理水平。教育统计与测量可以培养敏锐的眼光和思辨的头脑。人们往往对身边经常发生的事习以为常,在面对这些见怪不怪的事物上常常表现出漠不关心,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思维的个体,我们的行为和表现必须对这些个体负责,因此我们更应该深思身边平凡的教育现象,用不平凡的方法加以验证,寻求教育的科学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明锐的眼光和思辨的头脑。教育统计和测量要求教师用辩证地、发展地眼观看待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而关系并不寻常的问题。

教育统计与测量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不同阶段预定了不同的目标,而检验这些目标的达成需要设计各种不同性质的测验,其结果可以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反馈信息。同时使教师的教更有针对性,学生的学更有实效性。适时的测验,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而教师可以通过测量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或指导。教师在编制测试卷的时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统计与测量的理论或方法,这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促进。

教育统计与测量可以锻炼科学的思维推理能力。日常生活中有的人习惯于对事物全面的肯定或否定,习惯于凭借经验给事物下结论,这往往容易形成片面的结论。实际上,事物都不会是绝对的好或坏,往往既有肯定的一面,也有否定的一面。肯定有多大把握,否定有多大风险是统计中需要处理的问题。对事物的认识,光凭某一次的感知是不行的,更不能只凭一个例子去说明,我们必须在大量的随机观察中去估计,不仅估计事物属性的可能性,还要估计可能的大小,即取值区间。这对人的思维和推断力提出了要求,当推断在检验中得到证实或否定时,人的思维和推断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1.现状分析

教育测量和统计在小学教育中使用广泛。如,教学工作中的期中的质量调研,又如期末的形成性考核。以上两种测试虽然形式是一样的,测量过程的情境设计、人员安排和过程监控都是一样的,但测量对象却是不同的。期中的质量调研的对象是针对教师,检测的是教师的教学完成情况和教学的质量;期末的形成性考核对象是学生,检测的目的是考核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因此,测量内容的设计上更有针对性。相对而言期中的质量调研的试题要求有一定的区分度,而期末的形成性考核对区分度的要求较低。最后,两中测试的结果教师都会做出诊断性分析,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指明方向。

又如在班级管理中,学校会请学生为班主任老师的工作情况打分,这也是一种教育测量只是测量主体是教师的评价,内容是学生对教师的管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方法有定性的访谈,也有定量的研究问卷调查。整个测量过程,测量主体都是不在场的,力求测量能反应真实情况。最终,测量结果会向测量对象以无记名的方式反馈。教育测量和统计涉及了小学教育的方方面面。

教育测量和统计在小学教育中的使用具有一定局限性。由于统计分析方法的运用具有灵活性,在小学教育中运用仅停留在测量的层面,统计分析不够深入,使用方法更是单一,而且有些并不适用。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同时教育者使用的教育策略也较主观,有些测量结果仅停留在表面,没有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更没有将理论联系实际,只是为测量而测量。2.发展趋势

有些学校引入了ISO质量管理体系,教育的质量有赖于更多的数据支撑,因此学校教育中将会更多地使用测量和统计。在统计与测量的要求下教师治学将更为严谨,方法更为科学。

为深化教育改革,教育统计与测量还将适用于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测评,对构建小学生素质发展测评目标系统及测评操作系统作出贡献。在统计与测量的帮助下能更公平、公正、合理的评价学生的能力,检测其发展情况。

教育统计与测量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态度,想要科学治学必须懂得运用这一实证手段,因此教育统计与测量会深入发展到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

爱的教育读书报告 篇3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由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所著, 以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在一年中所发生的事情,用日记的形式.从与朋友们在同一屋檐下学习,到因父母工作变更,而不得不转学.这个10岁的小男孩逐渐在生活中学会坚强,学会努力......他逐渐长大的日记。每章每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这本书里充满了爱,充满了让人羡慕的爱。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

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帮助希望工程…… 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读完了《爱的教育》,我深深得陷入了沉思,爱究竟是什么?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她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爱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就是桥梁,能沟通人们的心灵;爱就是力量,能推动着人们的成长与进步;读完整本书,不仅明白了如何去给予爱,更明白,原来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很多人的思想,情感,所以更注意一言一行。《爱的教育》,不仅描述了安利柯所受的“爱的教育”,现实生活中的我更是受益匪浅。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读书报告 篇4

语言获得指儿童对母语的听和说能力的获得。不是通过正式的课堂学习。幼儿学习第一语言(母语)是通过习得,它是一种无意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幼儿并不意识到自己在学习,只知道是在自然的交际中或多或少的运用,旧好比如在一个家庭里父母讲的是哪种语言,他们的孩子则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这种语言,但他们自身并未意识到。因此,把第一语言的学习称为不明显的学习、非正式的学习或者是自然的学习也并无道理。

语言的学习是有一定的年龄限制的,临界值9-13岁,就是说,超过这个年龄仍然没有学会说话,以后说话就会非常困难。

儿童语言的学习包括一下几个方面:发声阶段,学语阶段,单词句,双词句阶段,句子。出生1周岁是准备阶段。4-6个月,咿呀学语,8-9个月,对手势做出反应,9个月1岁,言语模仿。1-1.5,初步掌握语言期。1.5-3,构建短句,理解童话故事。

儿童语言学习有几个主要的理论。

1.环境论:模仿说,强化说,社会交往说。

2.先天决定论:先天语言能力,自然成熟说。

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论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非常具有意义。学前期是人类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学前期语言教育可以促进婴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可以为学习书面语打好基础。

学前儿童语言获得良好发展的条件

1.生理条件:大脑,发音器官,听觉 器官

2.语言环境:成人言语规范,生活内容丰富,提供条件进行自由交谈,成人知道,语言教育活动。

3岁前婴儿的语言教育概述

1-1.5岁,发展语音能力,发展词汇能力

1.5-2岁,简单句,可以将词和实物联系起来。

2-3岁,复合句阶段,语音发展成熟,词汇到800-1000,口语表达可以与人交往,复合句多,可以听故事。

教育方法:发展幼儿听力,实地指导,游戏中练习说话,儿歌发展幼儿语言。

幼儿教育目标:口语表达的提高,听音能力的提高,教幼儿学习普通话,提高词汇量,教幼儿正确理解词义,教幼儿正确的运用词,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教育

1.语言环境

形象,自然,多次重复,2.教学形式

开始的时候用有趣的东西引起兴趣,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

幼儿文学的特点

幼儿文学注重娱乐和趣味,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丰富幼儿的语言知识,强调正面教育,浪漫主义手法进行创作。

幼儿文学的题材内容广泛,其形象鲜明生动,以正面形象为主,文学语言浅显生动,口语化。主动句而非被动句,题材多样化。有特殊的游戏样式。立体画册,能活动的书,添画,涂色,手工的书,玩具书等。

幼儿文学的样式包括:儿童诗歌,儿歌,富于情趣的构思,动感的形象,活泼生动的想象,童话。

应努力为幼儿提供宽松的语言运用情境

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语言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幼儿成为积极的语言运用者,在交往中逐渐学习理解和表达不同的意图倾向。教师需要特别注意保护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如何为幼儿提供宽松的语言运用环境的基础。在工作中,我们常常看到这种现象:当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积极举手要求发言时,老师总会有意无意地忽略幼儿的说话愿望,久而久之,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幼儿成了等待教师点名发言的被动的“交往”者。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老师不妨换一种方式,兼顾到所有的幼儿,让他们都有说话和表达的机会。例如:我园在本学期开学时加入了《分享阅读》特色课程,这一课程给幼儿提供了充分想象的空间,将大部分的“讲话机会”还给了幼儿。在开课之初幼儿表现得胆怯,无从开口。当然这与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关系,但我们也应考虑,这是否与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太过频繁地忽略幼儿要说话的权利有关?思考过后,回答是肯定的。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加之对幼儿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培养。活动时幼儿又恢复了争抢表达意愿的景象,但与此同时又出现了新问题,怎样才能兼顾到所有的幼儿,使回归的热烈氛围保持下去。为此我想到了一个好方法,就是在许多孩子争着说时,用分组或者三三两两自由讨论的方式让每个孩子都有说话的机会,这样他们交往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和鼓励,也有了语言运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宽松的语言运用环境,还应注意教师出于“教育”的目的,会在幼儿说话时打断孩子的话而要求他“说完整”“说对”“发音正确”等,实践表明,一旦老师这样的要求出现,孩子的语言交流兴趣会大打折扣,表现出紧张、不知所措。孩子的交往愿望在这样的“打断”过程中受到了挫伤。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允许幼儿说得暂时不对、不完整,要相信幼儿会在交往的过程中说得越来越准确,越来越完整。宽松的语言学习环境是愉快的、积极互动的,也允许出错。

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最终目的从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特点出发,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教育,包括“听”和“说”两大方面的内容。根据我们孩子的语言发展特点和现状,我认为学会倾听很重要

这本书详细的讲解了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在语言发育上的特点,包括这个年龄阶段这个特点的具体有那些表现。我们家这个就是到了1岁半到2岁的“双词句阶段”,这个阶段的表现就是出现大量的否定句,孩子开始认知自我的概念,开始用否定来判定自己的存在,并且会出现重叠音、省略音和替代音。

首先,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有一套科学的语言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需要是重复性的、一致性的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孩子的学习特点就是这样,需要通过不段的重复和自己的体验来学习。

就是家长的多方面教育。先天的基因已经决定了很多事情,我们无法改变。但后天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环境从而达到效果。通过在后天的多方面教育,无非也就是多和孩子沟通,我给孩子读书,只有孩子在说话学听到了足够的东西,他才能在后期表达出来。

总之,孩子的语言发展不仅仅只是说话,语言发育是促进大脑中负责处理声音的枕叶脑

发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后期孩子人格上的形成,与人交往的重要工具。其重要程度不比孩子的身体健康次要。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报告大全 篇5

读书报告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由岳麓书社出版于2002年6月,作者肖川,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英国教育哲学协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校课程中心“优秀教师与教育专家合作论”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首席专家;《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特邀作者。出版《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等20多部 著作,在全国各地讲学1000余场,受到广泛的好评,是我国生命教育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二、作品简介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作者历时10年写就的一本教育随笔。书中收录的5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等。它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整本书除了序言和后记,分为: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着、真诚的言说十个部分。并且在书的封面上还有专家的评论。

书的序分别由劳凯生教授、张文质先生和作者本人来做。劳凯声在序中写道,我觉得他的文章是美文,喜也,怒也,哀也,乐也,或似淡雅的香茗,或似陈年的烈酒,无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在当前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教育能否建起一道无形的篱笆,保持一种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这并不是简单地通过说教可以实现的。因此,关心“人”的成长应该是教育的一种情怀。张文质作为一名资深教育编辑,经手发表了多篇肖川的文章,他在序中也转述了这样一段话:“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呢?也许我们很难给予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此外在作者的自序中谈到了“随笔”。何为“随笔”?他认为,随笔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只求遣一己之意趣,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随笔是亲切的,却并不随便。在轻盈、轻巧中,透着一种内在的严肃与庄重。它不仅是一种写作风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自然流露。

三、主要内容

(一)教育的分析

1.教育的灵魂

书中提到,教育的灵魂该是道德教育,很多时候,我们趋向的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这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表现为逆来顺受。肖川先生的书读到这里,我有着被激醒的感觉,我觉得教师应该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孩子,从宽容、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让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课程及其文化、对课程学习有积极的情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在书中还讲到了教育就是服务,书中写到牢固确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就是要使我们的教育在制度、目标、措施与方法层面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真正做到“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能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2.教育的意蕴

肖川先生提到教育即解放,他也提到,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读了这段话,我有被提醒的感觉,似乎现在我们的教育就徘徊在探索,启蒙,宣传和灌输间,徘徊在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指示、命令之间;徘徊在丰富认识和统一思想,徘徊在尊重、信任和消极防范之间,似乎稍不留神,就会误入非教育的歧途。所以教师应该把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带入自己教育的范畴内,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镜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永远都充满希望和自信。

3.教育的期待

书中提醒着我们,不能只习惯于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要学会观察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善端”,教师也该对学生多一份的信任和由衷的尊重,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暂时还处于落后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肖川先生说:“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地方,就会有快乐!快乐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4.教育给了我们什么

“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剩下的是什么呢?我想不外是积淀于我们的气质、性格、处世方式与行为习惯中的那些东西。

小学阶段虽说是基础教育,但由于受客观环境影响,似乎狭隘成了应试教育的基础教育。有时,我们只看到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而不是让学生会灵活运用知识点。书里写到一个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制约教育改革的瓶颈在考试评价制度,应该来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我们为了公平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那就是牺牲了整整一代人的自由和谐的发展。书中提到,学习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大考小考的排队分等,使学校成为早就失败者的场所。目前,一直都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而我们目前所要做的,就是在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不要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对美好知识的向往,要使我们的教学有吸引力,就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尊重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宽容、宽松、宽厚的生长环境。

(二)教师的学习与成长

作者在书的第六部分《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有六篇文章谈论这个话题,其中的一篇《教师的专业成熟及其途径》,肖川教授认为,教师的专业成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眼光——能用发展的眼光、教育的眼光看待学生和用整体的、和谐的眼光看待教育性活动;专业品质——建基于教育理想与信念、体现于日常的细微的行为之中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专业技能——课堂监控、演示讲解、练习指导等方面的技能。成熟就是自主地、理智地热爱,成熟意味着心智的和谐发展、有效的自我表达以及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教师的专业成熟,其途径有学历提升、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校本培训、参与教育实验这四种途径,同时这四种途径最终都离不开教师的自我反思与自主发展的能力,因为教师自身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接下来就专门论述了教师的“六个学会”,作者认为,要成长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这些素质,人类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六个学会”是优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新世纪对教师的厚望,也是衡量教师专业成熟与否的标尺。作者非常重视教师的自我反思,认为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对各种教育观念、言论、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进行的自主判别和认真审视,特别是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检视和反省;否则,教师的专业成熟,教师的不断超越自我和发展自我,都将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的专业发展还包括教师内在精神修养的提高,作者在第一部分中就讲到“以经典为友”,在经典中获取古代的智慧即教育的智慧。然而,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功利,喜欢学习给他们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实惠,但往往效果并不理想。对于学习,作者指出,任何知识,都存在于一定的精神生态之中,要使它具有价值就需要有一个个性化的过程。没有把别人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改造、扬弃、整合升华的为自己的精神修养的学习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其他任何职业,都应“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即以一种宁静、闲适的心绪来对待。尽管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往往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都具有益人心智、怡人情性等价值。

(三)完美的教学

作者认为,“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的、维持或促进的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唤醒学生的学习需要;二是与学生就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达成共识;三是规划学生领域和提供必要的课程资源,包括提示或展示学生所需要学的内容;四是采用便于学生理解、最能调动学生主动性的方式。

作者认为完美的教学一定能使学生感受到人性之美、人伦之美、人道之美,感受到理性之美、科学之美、智慧之美,感受到人类心灵的博大与深邃,感受到人类所创造文化的灿烂与辉煌,能够唤起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唤起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热烈憧憬和乐观、光明、正直的期待,能够使学生以新的眼光审视生活、洞察人生。

在教育学理论中一直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主体性就是个人生活的灵魂,是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美国数学家维纳说:“艺术家、文学家和科学家之所以创作,应当是受到这样一种不可抗拒的冲动所驱使,即使他们的工作没有报酬,他们也愿意付出代价来取得从事这项工作的机会的。”

四、本书特色

本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以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从而收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孔窥豹、洞幽察微的效果。本书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和文趣,既有助于深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帮助广大教师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既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广大实践工作者的理论兴趣,又能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广大读者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

五、心得体会

教育局反思剖析报告(定稿) 篇6

按照《中共代县县委办公室关于引深学习讨论做好深刻反思剖析 工作的通知》,我局党总支及时召开会议对该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会上,大家联系思想、工作和学习实际,直奔主题,坦诚交流,形成了共识,现将我局党总支反思剖析报告如下:

一、当前本单位政治生态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落实“两个责任”,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方面

1、学习不够深入,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还不够深刻,在实际工作中,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困难问题的办法还不多,对局内干部职工思想、纪律、作风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和苗头,批评和纠正的力度还不很大,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好人主义”的思想倾向。

2、纪检监察队伍力量薄弱,专职工作人员少,难以完全胜任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监督机制、体制尚不完善,监督的力度不大。(二)执行八项规定反对“四风”方面 执行八项规定方面:

3、深入基层调研解决突出问题的力度仍然不够。教育局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研已形成制度,但还存在有的调研不深入,发现问题不准,提出的处理意见针对性不够,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反对“四风”方面:

4、在实际工作中,关注细节不够,工作效率有待深化,工作效果有待提高。

5、提出要求多,发现问题多,跟踪督促少,深入检查不严,具体落实不够。

6、在实际工作中,与各处室沟通不够,没有能够完全调动各处室和全体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7、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主动性和创新精神都有所减弱,有安于现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

(三)选拔任用干部方面

8、缺乏科学的评价考核管理体系。选拔任用视野不宽,存在着“不到年龄不离岗,不犯错误不下岗”的现象。

(四)规范权力运行方面

9、缺乏系统的、全面的事前、事中控制,不能从根本上防范廉政风险的发生。

(五)服务人民群众方面

10、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受学位不足条件限制,还存在大班额现象。

二、深刻反思突出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政治理论修养不到家。理论学习缺乏系统研究和深刻理解,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唯物关系,不能很好的用理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宗旨意识不够强,服务群众不到位。没有真正在思想上、行动上树立起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公仆意识。在工作上群众观念淡薄,看不到群众的首创精神,指导工作主观意志成份多,为群众想的少、做的少,服务教学、服务学校、服务教师缺乏真功夫。

(三)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不够自觉主动。口头上讲改造主观世界的多,但实际上具体行动的少,以事务工作代替政治和党性锻炼,使自己的党性修养减弱了,对自己的要求放松了,致使在工作有时不够深入,往往满足于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满足于面上不出问题,创新意识淡化,忽视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进取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有所欠缺。认为局机关的各项工作都过得去,不比别人差,不求冒尖,但求稳而不乱。认为只要规规矩矩地按条款、按规章制度办事,工作不出差错,不添乱子,也就问心无愧。没有树立起跨越的高标杆,缺乏向更高目标追求和奋斗的激情与勇气。

(五)纪律执行不够严格,队伍管理方面有所松懈。严格自律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到位,对队伍管理不严,要求标准不高。没有很好的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存在怕批评影响团结、影响工作的现象。监督检查的力度不够,制度的监督约束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

三、今后努力方向和整改整治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政治责任,要通过持之以恒的理论学习始终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提高班子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使班子成员进一步树立起

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班子的整体素质和个人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道德。

(二)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坚持把教职员工和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千方百计为职工群众解难事、办实事,解决教职员工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班子成员要时刻牢记肩上的重担和使命,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切实把主要精力和心思集中到干事创业上,兢兢业业地把工作完成好。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推动问题解决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深入开展学习讨论落实活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以开展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重塑山西形象,促进富民强省”为主题的集中学习讨论落实活动为契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保持狠刹“四风”高压态势。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

(四)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推进工作创新。以开展学习讨论落实活动为契机,立足当前工作实际,针对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工作、完善机制等措施,不断提升工作水平。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忠实执行党的群众路线。以解决思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改进自身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成效为落脚点,深入基层深入职工,推进工作创新,提高广大教职工和群众 的满意度。

(五)进一步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一是坚持坚持民主集中制,提高班子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水平。班子成员之间要坦诚相见,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努力打造一个“学习创新型”、“民主团结型”、“勤政为民型”、“清正廉洁型”的四好班子。二是进一步建立完善政治理论学习和政策业务学习制度,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六)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两个主体责任”。认真落实领导干部述纪述廉述作风述责任落实情况制度,认真落实党总支主要负责人对部门负责人重点约谈制度和纪检书记对领导干部实行诫勉谈话制度,实行严格责任追究制度。

(六)实施“六权治本”,规范权力运行。一是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优化流程,对党务政务、各科室职责权限进行规范,细化、量化。二是按照效率原则和权力制约原则,合理划分、科学配置内设机构的权力和职能,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要相对分离,形成有效制约。二是健全依规决策机制,严格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完善群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集体讨论决定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严格追究过错责任,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三是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以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完善党务、政务办事公开制度;公开权力运行流程,规范公开程序,明确公开时限。四是加

强对领导干部和关键环节、关键岗位的监督,充分发挥各项制度的监督功能。坚持“三重一大”事项集体讨论决定。五是对党员干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谈话提醒、诫勉、教育,防止小错酿成大错。

四、对全省净化政治生态的建议

1、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培育积极向上的从政文化和干部作风。从内心深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涵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保持健康的生活情趣,才能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保持和发展共产党人的本色与特质,在是非观、事业观、政绩观、荣辱观、权力观、得失观等大是大非问题上站稳立场、心存敬畏、保持定力、行有所止。在这样的基础上,自觉地加强党性锻炼,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在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和学风文风等各个方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群众路线,以作风改善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恢复形象,增强广大群众对我们的信任感和凝聚力。当前,要着力巩固落实中央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和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奢靡浪费之风的成果,并以此为契机,标本兼治,不断推进作风建设取得新成效。

2、以加强党内民主为抓手,把民主监督和对权力制约的要求落到实处必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特别是对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在具体实践中,要以加强党内民主为抓手,推动社会民主建设的发展;在权力制度上要自觉坚持民主集中制,不论什么人,不论哪一级组织,违反和破坏民主集中制都必须受到严肃的批评与处理;在权力保障上,要使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民主权力得到充分的保证与行

使,特别是在事关民主参与、选举、管理、监督、知情和干部选拔任用等问题上,要尽量扩大党员和广大群众政治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权力制约上,要坚持信任不能代替监督,自律不能代替他律的理念,在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的过程中,围绕重要环节与重要事项上公共权力行使的监督,通过提高权力运行的社会透明度、权力运用的公众知情度和权力行使评价的公信度,为公共权力的行使提供可以规范、能够矫正和有利于监督的“安全阀”。

3、以严格责任规范、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为重点,推进政治生态建设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创新。净化政治生态,根本的保障是制度与机制。同时,净化政治生态的制度与机制建设,是一个逐步健全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结合现实实践中的突出问题,针对性地加强具有现实紧迫性的体制机制的建设进程。当前,特别需要在制度完善和制度执行问题上加强四方面的建设。一是党的建设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的完善与落实。要从制度规定上进一步突出党委在党的建设与廉政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落实对各级党政班子、班子成员,特别是党委(党组)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惩治和预防腐败方面更多地承担领导责任,把预防腐败的要求体现和落实到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各项改革和制度建设中去,并由此促进纪委监督责任的落实。二是重大责任问责与追究机制。要从制度规范、执行程序、问责主体和监督保障等环节,对党的建设与廉政建设中出现重大问题和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尤其是在重大事项决策、重要政策选择

和干部选拔任用等问题上,杜绝职责不清、执行不力问题的发生。三是完善党内法规制度。要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要求,通过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同时要严格党内生活,以高标准的党性锻炼与党性修养要求规范党员干部行为,切实消除党内生活中出现的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和批评与自我批评名存实亡的倾向。四是健全政治生态建设评价考核机制。通过对政治生态建设主要要素、内在关系和群众满意度的测评,对政治生态状况进行科学把握,并把考核的结果运用于党政部门和党政干部的工作、业绩和选拔任用等方面,使政治生态建设成为有规可依、有据可查的硬约束。

反思教育读书报告 篇7

——《“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的读书报告

《“新基础教育”论》是“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丛书之一,它对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进行了探究。通过阅读此书,我深深地感受到培养问题意识,创新教育观念的重要性,自己要不断地学习,进行实践、反思。

全书共有3大编,由12章组成。第一部分是“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社会基础论”,分别从“生存基础”、“世界变局”和“中国主题”三个方面作出阐述,指出了中国教育变革的时代大背景和必然性。只有认识了我们生活的社会,我们才能深刻体会教育变革的意义,自觉地投入教育改革的浪潮中。

第二部分是“当代中国教育宏观变革论”,从宏观变革的回溯与反思和宏观变革的性质、任务、价值取向、主体与策略等方面系统的构建了当代中国教育宏观变革的理论体系,明晰了教育变革的内涵和思维路线。

第三部分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重建论”,从中回溯了我国自1860年以来至改革开放前百年学校转型变革的历史,对当代中国学校转型性变革的内涵与学校转型实践作了系统论述。具体论述了课堂教学改革、班级建设改革、学校领导与管理变革三个方面的内容,勾勒了学校转型性变革的基本理论、基本任务和基本路线。

最后一部分以结语的方式简单阐明有关“新基础教育”变革研究的推进策略和方法论。

整本书的思路是先探讨了教育改革的背景,然后从宏观上构建了教育变革的理论体系,最后进入到实践层面,从批判性反思和创造性构建两个维度,在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双向转换的意义上,阐述了“新基础教育”的学校重建论。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新基础教育”,所以要先明确“新基础教育”这一表述的内涵。“新基础教育”研究涉及到的基础教育的三个基本的不同形态的变革:观念变革(包括“教育价值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学校实践形态(包括教学、班级建设与学校管理)和学校中人的存在形态(包括学生与教师的发展)。“新基础教育”追求的学校效应概括为四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这四句话呈现了“新基础教育”理念所追求的“生命活力”、“教师智慧”、“学生成长”和“主动发展”等主题词。叶澜教授入木三分地将教育思考投向教育的基础性问题、原点性问题——教育必须与师生的生命体验和成长体验联系在一起,她旗帜鲜明地提出“教育除了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可见,对生命的思考是“新基础教育”的出发点。

读完此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了解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教育术语,明晰了一些概念。而且感觉到作者探讨了很多和教育问题,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很受启发。同时,认识到了教育观念创新的重要性。“新基础教育”理论就是为中国的教育变革开辟了一方“绿洲”,让中国的基础教育开始觉醒,重新焕发勃勃的生机!

感悟之一:明晰概念内涵——探究、认识的前提

1、《“新基础教育”论》概念性极强,作者对每个概念都有清晰地阐释,例如对“终身教育”的定位,人们常常将其局限于教育制度中的部分构成,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总是把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继续教育、非正规的社会教育等联系在一起。

终身教育应该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了教育各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如果我们未能认清“终身教育”的真谛,即认清教育制度应建立在为个人生命终身发展服务,并以对生命不同阶段的连续性、整体性和相关性理解和尊重作为基本依据之前,所作出的教育系统的设计,很难在核心意义上完成现代教育制度建设的任务。今日要求以人为本的中国社会的教育制度的转型,更需要终身教育的制度体系中得以整体式和渗透式的体现。

“素质教育”作为一个跨世纪的工程已提出很久了。可是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人们尚未清楚区别以提高民族素质为价值的教育和以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对学生素质指什么,当代学生素质与以往有何不同,也未深入研究。“素质教育”的规定大致来自于党中央、政府及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随形势变化而变化,缺乏对可被称为“素质”的理解之基本稳定性等等。

所以,对于一些很重要的概念的内涵,我们要深入研究,这样才能把握住教育变革的内涵与发展动向。

2、《“新基础教育”论》在学校重建论部分提出了许多很新颖的概念,很受启发。比如理想新人精神素质的“三维双向”目标。“三维”是指对个体精神生命发展具有基础性价值的,人之认知能力、道德品性和人格特性,是在体魄与魂魄相对二分以后,在“魂魄”整体中分列的“三维”,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德、智、体三分。“双向”是指三维中的每一维都包含着个体行为上两个相反的指向:一是个体指向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一是个体指向内部精神世界的自我建构。“双向”虽然在方向上相反,实质却密切相关。只有内在自我强健和自觉构建者,才能更有价值和有效地实现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自我的发展与构建又在个体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反思逐渐完成。

感悟之二:增强问题意识——探究、认识的条件

《“新基础教育”论》中关注了许多教育问题,比如教育公平、课程改革、学生减负、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等。在这里我想浅谈一下我的一些看法。

1、教育公平

教育不公平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更严重的可能造成以不公平的眼光看待社会。我认为教育公平不能用“均等的”、“标准划一”来评判,它应该是一种尊重人的个性差异的、满足每个人个性需要的“个性教育”。它强调以人为本,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它应该给人们提供适合他们潜能开发的教育。教育要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必须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使学生能适应时代的特点,迎接时代的挑战。

2、高考改革

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因此,高校招生仍未摆脱“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所以高考改革也在不断进行。现在,关于自主招生的讨论沸沸扬扬,自主招生与统一高考的关系其实并不是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我们要正确对待二者,充分研究,发挥二者各自的优势。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高校统一入学

考试能较好地适应“穷国办教育”的国情,同时能保证考试的质量和考试的权威性。而自主考试能增强考试的适应性,扩大入学的途径。只要有强有力的监督保障,杜绝“暗箱操作”,就能发挥自主招生的优势。

感悟之三:创新教育观念——探究、认识的核心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技术实力的提升,学校办学的经费、物质条件、教育设施和教师学历等都有提升,但是这一切,如若没有教育观念系统的变革,那么“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瓶”的局面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并持续下去,就不可能完成学校转型性变革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新教育观念系统是实施“新基础教育”的学校之魂,是变革传统学校的理论武器。

1、课堂教学有基础性的地位,它是学校基本的教学方式。但是现在的课堂是“一抓就死、一放就活”,为了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作者提出了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包括教学共通价值观、学科教学价值观和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价值观。

其中,比如作者提到“育人”并非是我们教育中平常所指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而是指教育对于学生作为人的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关注和养成,说到底是育人生命发展之自觉。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还关涉学生意志、群体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要把改革的切入点放在对现在学科育人价值的开发上。

作者提到要关注不同年龄中小学生成长需要。要使学习科目的内容与学生今日的成长有内在联系,要使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世界向联系,在学科设置上和学科教学中要体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困惑、好奇、问题、期望、兴趣以及许多潜在的能力等。“新基础教育”强调教学过程中课的动态生成,但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的展开教学,而是要求事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就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互动生成”式的教学过程由有向开放——交互反馈——集聚生成等三个相对区别又关联的步骤组成。

2、“新基础教育”将班级建设改革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校教育实践领域,系统研究其当代改革问题,具有重要基础性意义。“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提升学生的发展需求与能力,这是班级建设的核心价值。班级建设是学生与教师合作进行的,教师在班级建设中的任务直接指向学生的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研究、关注学生相关的成长是基础性工作,如何让学生提升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如何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是教师需要研究和在实践中解决的核心问题。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教师更处于研究、引导和辅助的地位。而学生在班级建设中则具有较之课堂教学更大的自主决策、践行、锻炼与发展的空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成为主要的形式,师生互动的需要体现在班级建设的策划、分工和工作中的反馈、提升与总结上。

作者从独生子女人格的健康问题、当代中国社会的未来公民养成问题和学生自我意识与成长需要发展问题关注班级建设改革的现实针对性。在班级组织建设方面,双班委制,工作委员会,班委轮换、竞争机制,增设班级岗位,加强一事一议、建立每日一评制度等都是有益的尝试;在建设班级文化方面,建立了独立性、凝聚力、创新活力和竞争实力作为形成班级文化的几个指标;在系列班级活动建设反面,班级活动应以满足和提升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为核心主题。

3、“新基础教育”从系统更新学校领导与管理观,学校组织与制度,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文化创生等方面进行学校领导与管理的变革。在学校内部形

成具有扁平特征的新型管理结构,建立层次与系统之间积极、双向、有效互动的创生式运行机制,拓展每一位学校领导、教师实现发展和展现智慧、才能的空间,合力创建富有创造力和个性的、成功实现我国当代基础教育转型使命的学校,是“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转型的核心任务。

作者从管理价值观的更新(成人与成事)、人际关系的更新(责任人与合作者)、管理功能观的更新(形成秩序与推进变革)、学校时空观的更新(分割与统整)阐述了学校领导管理观的系统更新。

作者还注重更新学校组织和管理制度,组织重建更多关系到的是学校如何合理、有效分权和还权的问题,作用在于主体自主和创造力的激发;制度则是为激活了的主体的工作提供基础性的保证,使工作在新的组织形态中有序、有效、高质量的开展,实现“人”与“事”的共同发展。

在新型教师队伍的创建方面,作者从基础性素养和教师专业素养两个层面来说明新型教师的基本素养。基础性素养包括事业心、责任心、爱心和自我发展的内在追求等个人价值取向和发展的内动力,宽厚、扎实的文化底蕴和敏于研究、善于策划、强于反思重建、敢于开拓的实践创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专业素养包括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新型教师的基本素养,涉及到人生价值观、认识框架、知识结构、思维能力与思维方法,直至教师专业行为逻辑、习惯系统与生存方式,是基于人的专业生活与生命的整体性、多层次性的特殊立场的思考。

在学校新文化建设方面,学校的文化应该体现指向未来和超越的本质,学校要参与到社会新文化的构建中去,按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时代的精神,构建超越现实的新学校文化。;植根于当前的情境进行整合,超越历史和现实的新规范,借助于新建的学校文化规范,推动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改造和重建。作者还提到了取舍、综合和转化的原则来对现有的社会文化进行改造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学校文化个性的形成,不仅要求校长有办学理念与文化追求,还要有全体师生和学校所有教育活动的精神融通方能形成。它既是精神的,又是实践的;既是个人的,又是学校群体共有的。

上一篇:“乡村少年宫”建设汇报材料范文下一篇:开展城乡教师交流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