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拉快跑》观后感(通用7篇)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并没有第一时间记录下自己的感受。而是等到几天之后,思维沉淀下来,印象最深刻的,往往是自己最直观的看法。
在这部影片当中,红头发、休闲打扮的罗拉初看上去不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女儿,甚至她的唯一交通工具——电动自行车被偷走,都给她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而现实往往比我们看到的那一面复杂许多。罗拉有一个阔爸爸,可是不和她一起住,并且正打算抛弃她和她妈妈,另求新欢。然而第一次罗拉去求他,他摆出一幅冷酷的面孔:你爸爸是某某,别来找我。而第二次,他为了新欢打了她,在被罗拉用枪胁迫之下,才给了女儿最大的帮助。第三次,他错过了与一路飞奔而来的女儿的相见。电影把父女之间的亲情刻画的薄如纸张,脆弱无比。也许这就是西方国家离婚率高的的社会背景导致的结果。
而在这部影片当中,爱情却是一个被歌颂的主题。一个男人在面临关乎生死的麻烦的时候,首先想到并求助的是自己的女友,而不是别人。而罗拉的为爱情不顾一切,挟持自己的父亲,和男友一起抢劫超市„„这些都反映了导演和编剧对爱情这一题材的理解与诠释。
虽然罗拉也有对爱情的短暂的不安全感,甚至在男朋友问自己是否要离开时,给了一个并不明确的答案:“我想我将要做一个决定”。可是在生死一线时,爱情唤回了罗拉的记忆,唤回了时空,使得罗拉一次又一次,重新但却不重复地解决这个命运抛给她的大大的炸弹。第一次,罗拉死在警察走火的手枪下;第二次,男友死在突如其来的卡车下。这些残酷的结果让罗拉不能接受。因为心中有爱,罗拉不能让一切一锤定音。她用她那标志性的快跑让时空退回了最初的那个点,然后探索着可以让生活继续下去的方法。
人们常常为了欲望和私心聚敛财富,甚至在原则问题上不择手段,一切只为了钱。而爱情至上的罗拉为了解决爱人的性命安危,在20分钟之内,想尽一切方法去拿到那救命仙丹。而命运在无数的机缘巧合之下,展现出了它善良的一面。罗拉用100 美元的低砝码和自己一意孤行的热切渴望,最终赢回那救命钱;与此同时,倒霉的男友也在无意中遇到拿走钱袋的乞丐,追回了属于自己的东西,证明了自己的忠诚。
第一轮比赛是800米。四组学生不约而同达成一致意见:12位学生平均分成三组, 四人一小组, 首先将400米分成两段距离与30米搭配进行接力, 然后再重复一圈。第一组与第三组学生的组织形式与人员分配:男生分成两组, 一组同学跑200米, 另一组准备最后蛙跳, 女生在中间跑200米;第二组与第四组的组织形式与人员分配:两组男生准备200米跑, 女生准备最后蛙跳。
比赛开始了, 哨音还未响起, 参加第一棒的学生已经站在各自的位置了, 哨音一响, 参赛队员一溜烟地冲出起跑线, 等待接力的同学的欢呼声顿时响成一片, 跑步的学生实力差距还是存在的, 但他们的信心十足, 互不相让, 在欢呼声中同学们都竭尽全力, 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第一轮比赛结束, 第二组拿了冠军, 第三组虽然竭尽全力还是跑了最后一名。尽管这样, 学生们仍不气馁, 教师还未发言, 学生们已经纷纷讨论自己失败的原因了, 跑得好的学生也不敢大意, 也在小声商量下一轮比赛的对策。
我看到此情景不由心中暗喜, 学生果然中招, 平时跑步都是叫苦连天, 甚至有的人装病逃避, 今天看来个个拼劲十足, 就连平时最不爱运动的柔弱女生也积极策划比赛。于是, 我便一声哨音召集他们来到身边, 鼓励失败的学生:失败了并不要紧, 重要的是我们要找出失败的原因, 争取下面会跑得精彩些, 罗拉最后的成功也是来自前两次的失败, 同学们说是不是?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 特别是失败的学生回答得更有力。
第二轮比赛是1000米与20米蛙跳。总结第一轮比赛的经验与教训, 四组学生早已经安排好自己组内成员各自的任务, 他们仍然信心十足, 个个都攒足了劲, 等待哨音响起的一刹那的释放。这些情景我都看在眼里, 喜在心里, 平时那种不想上课的心情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了。我吹响第二轮比赛的哨音, 学生们也像是脱缰的野马飞奔出去。经过全组成员的共同努力第三组同学最终拿了小组第二, 小组成员个个欢呼雀跃, 释放成功的喜悦。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与教学活动, 我进行了认真而又深刻的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方式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到“新课程标准”“三案六环节”到“六模块”的节节转换, 教学课堂也接受着重重洗礼, 如今课堂由“教学模式”升华至“建构课堂”。我也本着“六模块”的主题思想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进程,出现了一个崭新的理论流派,这就是后现代女权主义流派。作为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经典之作《罗拉快跑》,从表面上看,它的主题是一个异常“陈旧”的爱情主题:罗拉为了救自己的爱人,她不顾一切地奔跑。但是,影片的核心和精神实质又是全新的。影片在错综复杂的一系列随机事件和形形色色的人物关系中,利用后现代主义的电影手法,体现了女权主义发展的第三阶段——后现代女权主义对根深蒂固的男权社会的反讽和颠覆,是一部深刻反映女权主义的影片。
德国柏林,黑社会喽罗曼尼打电话给自己的女友罗拉。曼尼告诉罗拉:自己丢了10万马克,20分钟后,如果不归还10万马克,他将被黑社会老大处死。
为了得到10万马克和营救曼尼,罗拉在20分钟之内拼命地奔跑。同时,曼尼在电话亭中不断地打电话到处借钱。
电影表现了罗拉奔跑—罗拉找钱—营救曼尼的三个过程和三种结果。
第一次奔跑:罗拉没借到钱,罗拉和曼尼抢超市,罗拉被警方击毙。
第二次奔跑:罗拉在银行抢到钱。曼尼被急救车撞死。
第三次奔跑:罗拉在赌场赢钱,曼尼找回丢失的钱。罗拉、曼尼成为富人。
同样是爱情的营救,过去的电影表现营救,通常都是男人营救女人,即所谓的“英雄救美人”。而在《罗拉快跑》中,提克威(《疾走罗拉》导演)这次将传统的“英雄救美”做了一个主宾倒置,“英雄救美人”变成了“美人救‘英雄’”。这是影片的重要一点。它明示我们:时代变化了,社会上传统的男性角色和女人角色的位置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实,《罗拉快跑》表现的岂止是“美人救‘英雄’”,而是女人在拯救世界。同样是20分钟时间,女人(罗拉)是动的,女人在奔跑,在不停地奔跑;男人(曼尼)却是静的,男人在电话亭里没完没了地打电话,在可怜巴巴地到处借钱。世界进入到今天,男人不能改变一切,男人只能等待厄运的降临。相反,女人却在尽最大的努力不断地、不屈不挠地向命运抗争,女人在努力改变一切。应该说,《罗拉快跑》中,男、女主人公对待命运的行为上的错位和变化反映了今天世界上男女角色位置的巨大变化。这是女权运动进入到后现代女权主义时期的显著标志。
整部影片,我们只看到一个集英雄与美女为一身的罗拉在一直不断地奔跑去拯救一个窝囊而无主见的小伙子曼尼,如果罗拉不跑或者是跑得再慢一些,意味着曼尼就会死,这基本颠覆了电影世界里的男权话语规则。在影片中,罗拉是勇敢的拯救者,而曼尼只能无助地等待救赎;罗拉是行动者——奔跑、借钱、抢银行、开枪……曼尼却是丧失行为能力的——他在地铁里做贼心虚,故而怯懦、无能地丢钱,他站在电话亭里哭啼啼打电话向女友求救,罗拉在电话那头对着举足无措的男友“嘘”地一声安慰,很像妈妈在安慰自己的孩子。非但如此,在等待期间曼尼还接受了另一个看起来完全没有行动能力的女人的救赎——盲人妇女借卡给他打电话并在最后向他指出拣钱的流浪汉正骑着车过来。我们看到一个又盲又老的女人为壮汉指点迷津。曼尼甚至在孤注一掷抢超市时都是那么的犹豫和害怕(还是罗拉抢过警卫的枪并开枪)。罗拉一次次扭转乾坤、倒转时空,而曼尼只会在生死之间像个小女人似地喏喏缠绵:“我死了以后,你还会爱上别人吗?”再看看上一个冥界段落罗拉的反应是怎样的:她得到曼尼“生也相从,死也相依”的海誓山盟还是不甘心,一咬牙从冥界杀回人间。这既是对男性的怀疑不信任,更是在对这种男权系统的讥讽。
(一) 男人的无能,女人的强势,翻覆了男性的主体地位
1.男人
①曼尼,懦弱无能,没有主见,只会打电话向女友哭诉求救,而且还一直埋怨罗拉的迟到,把责任都推给自己的女友,是一个窝囊废。
②罗拉的父亲,他更是窝囊,在家怕老婆,在公司怕情人。罗拉用枪逼他去取钱的时候,父亲简直象一个受气包。
③流浪汉,他本来像是条汉子,可是,最后当曼尼用枪指向他的时候,他立刻“稀松”,并把千载难逢得到的10万马克双手奉还。
④银行的那个男职员,在时空隧道中,他居然被女人在头上套上了笼头,嘴上戴上了嚼子,身上拴上了皮套,象马一样地被驱赶着。堂堂男子汉大丈夫的形象已经被糟溅到了如此地步。
2.女人
①罗拉的母亲,她白天不上班,在电话里聊大天。到了晚上,罗拉的父亲回家就欺负罗拉的父亲。
②推车的妇人,她不断地偷孩子,并且,屡败屡偷。
③银行女职员,她把男职员当马驱赶。
④没眼睛的女人——电话亭外的盲妇,居然像神一样,为有眼睛的男人(曼尼)指出了流浪汉。最后救了曼尼的命。
⑤罗拉,她不仅是一个“女强人”,还是一个神奇的女孩,她能够使时空倒转,能够在时空隧道中看到别人的过去和未来,能够在属于男性俱乐部的赌场里几乎空手套白狼似的赢得十万马克,成为富人。除此之外,罗拉还是“上帝”,在第三次奔跑中,在急救车上,急救员——那个身强力壮的大汉在大汗淋漓地为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作人工呼吸。可是,病人还是一步步地走向了死亡。可是,就在这时,罗拉的手放到了病人的手上……于是,再次发生了生命的奇迹。
3.男人与女人
①时空隧道:女职员与男职员私通。(定格跳切)。女职员家中,全身赤裸的男职员头上套上笼头,嘴上戴上嚼子,身上拴上皮套,象马一样地被女职员驱赶。
②罗拉父亲跟情人(父亲的下属)吵架,情人说出自己怀孕了,逼罗拉父亲跟她结婚并告诉他孩子不是他的。
在这里所体现的,女人就是这样的强势,就是这样的神奇,女人就是这样的有力量,她们完全可以以自己为主体,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创造奇迹,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去征服男性,去左右男人,使他们从属于女性。正因为男人的无能和女人的强势,使得男性的主体地位被颠倒、翻覆。
(二)黑色幽默——对男性的嘲讽
影片中,很多细节和对话都赢得我们开心大笑,那种黑色幽默式的情境和话语,使我们在为女性投去惊喜一瞥时又不得不为男性在剧中所充当的小丑角色而忍俊不禁。这种影片给我们所带来的开心的感觉是建立在对男性尊严和男性主体权威的反讽和无声的挑衅基础上,它是女权主义的另类表达大方式。这从几组关系中可以看出:
①对罗拉父亲的反讽:他想跟情人结婚,可情人却怀了别人的孩子;②对银行保安的反讽:罗拉随意拿走保安腰间的枪,这是一处嘲讽,另外是保安对罗拉说:“小女孩儿,这玩意儿你不会用,”而罗拉却像一个老手一样“砰砰”打出几枪;③父亲绝情地赶走罗拉,并说她不是他亲生的,而罗拉并没有再次乞求爸爸,而是直接拿枪抵住父亲脑袋,顺利拿到十万马克。并且,在抢劫中,父亲公司保险柜中的钱却不够,秘书请示后如同正常工作一样从地下室里拿出足额的钱,点完后交给罗拉,这也是一处值得回味的讽刺。④对男友曼尼的反讽:罗拉奔跑,而曼尼只能是做无用功地借钱,在电话亭里哭泣,愤怒,咒骂,怨恨罗拉;曼尼有抢劫超市的心,却没那个胆,需要在罗拉的掩护下得逞。结局的时候,俩人成了富人,可是曼尼还得靠着罗拉从赌场挣来的十万马克开始一段新的生活,也就是说曼尼还得靠罗拉养活。
从对比可以看出,男性地位在这部影片中处于多么尴尬的地位,他们相对女性来说,是多么懦弱、可怜、可笑,而女性却是强大的,坚定的,甚至是超能的。这是在极力地宣扬和渲染女性主义,削弱男性力量和男性色彩。导演在这里用超能的女性超真实的能力来反讽男性的懦弱、无能,这是对传统男权至上的致命挑衅。
电影中,有一个特别的道具——枪。枪历来是被视为男性生殖器的一种隐喻,是体现男性权威的一种标志。在电影中,枪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必然会被女性作为攻击的对象。我们来仔细看看,电影是如何消解枪的男性特质权威的。在电影叙述中,拿过枪的男性有曼尼、超市警卫、银行警卫、警察(包括特警),女性有罗拉。对比发现,从表面看拿枪的男性远远多于女性,似乎暗喻着男性掌握着话语权,女性处于被动的地位;但是从效果上来加以分析的话,你会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几乎所有的男性在掌握着权利象征的枪时,几乎没有一次开过枪,唯一一次男性开枪是在罗拉第一次拯救行动中最后被前来抓捕的警察不小心走火的情况下发生的。而相对来说,当罗拉掌握着枪时就大不相同了:第一次拿枪并开枪,帮助抢劫的曼尼控制了局面;第二次拿枪并开枪,制服不肯帮忙的父亲并拿到钱。当罗拉不用枪了过后,就把它当做一个玩腻了的玩具一样,随便扔在了大街上。相比较而言,当枪在男性手中时,原本是权利象征的枪反而成了摆设,不过是个用其表面来吓唬人的空壳子;而当女性掌握枪时,枪成了帮助女性控制局面的工具,显示出了枪作为权利的象征应该有的力量。
通过对枪在男性与女性手中发挥的不同效用的描述,可以说,电影达到了降低了男性自大的自我存在的意识,从而很好地完成了对男性权利和威严地位的消解,成功地树立对女权主义的建构。
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对罗拉的尖叫印响颇深。尖叫对于女性来说意味着什么?传统的父权文化中,女性的尖叫让人联想到的是女性的虚弱和无力以及恐惧,就像《精神病患者》中女主人公在浴室的一声尖叫就是恐惧和求救式的信号。通常女性都是在面对着无力改变的事件时,在内心极度恐惧的情况下才发出尖叫的。而尖叫就意味着女性的无奈、无力和无助。男性气质往往也是在这个时候介入,顺理成章地成为女性的依靠,成就保护女性的幻想,男性的权威和权力往往就在这个时候构建起来。对女性主义者来说,这无疑是改造女性形象时必须要攻克的一道顽固的障碍。影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罗拉尖叫的场面,每一次都震慑和惊心动魄。罗拉第一次尖叫是在开场背景交代时,尖锐的声音震碎了瓶子,结果是让惊慌失措的男友冷静下来,同时也让自己从混乱的思考中冷静下来。罗拉第二次尖叫是在第一次拯救行动中,当她面对着父亲的不肯合作时,她尖叫,震碎了墙壁上的时钟和玻璃,结果导致一向软弱的父亲突然坚定决心,告诉罗拉自己准备离开这个家的事实。第三次尖叫是在第三次拯救行动中,罗拉为凑钱来赌场,尖叫的声音震碎了在场所有人手中的酒杯,并奇迹般地赢回十万马克。从这三次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本来是作为证明女性弱小而存在的尖叫却变成了女性有力的武器,成为控制男性情绪发展的武器,成为再现女性权利的一种手段,成就了女性自我权威的确立。
综上所述,《罗拉快跑》是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的经典再现和阐释。它用后现代主义的电影方法和理论来塑造和体现女性的强大和男性的懦弱,将传统男权社会中原本象征着男权权威最有力的武器消解掉,并把原本被幻想为女性他者地位的最弱点进行重新解释,在理论上深层次地对传统男权进行颠覆和消解,从而建构了一个女性作为自我存在、作为主宰者存在的女权神话。
【1】理查德•弗肯,邵亚峰.疾走罗拉[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0 ,(01).
【2】刘茂琪.视听混拼的后现代范式——乱谈《罗拉快跑》[J].电影评论.2000,(03).
罗拉的奔跑是一种接近生命极限的奔跑,在奔跑的另一端连接着男友的生命,连接着她和男友未来对的美好,连接着所有她对爱的憧憬和希望,所以她的奔跑是在以一种跟时间跟生命抗衡的赛跑,而那种极致的追求,如果没有过相关经历的人是无法理解和体会的,就如我最初最浅浅的评价……
罗拉对爱情执着的信念使她拥有比一般人都难以企及的超能力,她的吼叫犹如传说中的狮吼功,可以使身旁的玻璃碎成千块万块,可是面对着这样一个传奇般的女子,上帝似乎更加刻意要考验她的耐性,于是,她不得不一次次重新开始,从头跑起,于是电影中就不断看到罗拉奔跑的镜头,奔跑,奔跑,一身实在称不上好看的着装,甚至连内衣的边都会因为奔跑而显露出来,显然这也应该是导演的苦心所在,让我们再一次深切感受到罗拉无所顾忌的奋勇直前,于是内心也再一次被震撼!
突然想起之前跟一个朋友在争执的一个问题:她的男友,在我看来简直一文不值,根本不知道那么优秀的她为他如此付出和牺牲,然后,让我不解的是,她不仅没有一丝犹豫,甚至有点甘之如饴的感觉,因为当时她就用那种我难以理解的语气对我说“你明白那种爱一个人可以爱到为他去死的感觉吗”……我当时就愣住了,我不愿意相信,她从来都是那么理性的她怎么会变得这么冲动和感情用事,当时甚至还为此和她冷战了几天……但是,现在想想,也许爱情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情,自己的感觉的事情,只要自己的感觉对了,不管对方条件在旁人看来是多么优越或者不足,爱了就是爱了,那种感觉可以驱使一个人做出任何事情,包括我同学口中的“为他去死”,就如劳拉,她的奔跑就是因着爱情的名义,就是陪着自己的未来甚至性命的奔跑……也许,直到此刻,我才知道我当时在和朋友问题的处理上有多么世俗和幼稚,也许就是没真正谈过恋爱,所以我才不能真正体会他们的心境……
100154021 徐悦
在此之前我认为很有必要先分析一下我的思维活动。人的思想是什么呢?思维会思考思维是什么,思维会思考思维会思考思维是什么,如此反复。就像我心里盘算着如何完成这一篇读后感,但我总觉得看了这部影片心里有所触动但很难表达。因为我习惯性地想要正确答案,害怕悟不出影片的中心思想即作者的本意,害怕偏离主题,不知所云。更重要是,我一直对自己的文学素养感到头疼。唐诗宋词前后混乱,成语好句不善于运用。这能怪中国的教育吗?还是自怨自艾没有坚持自我吧?我还是公平些吧。读后感不过代表了我心中所想,也由我的思维所操控,它明明是自由的。一个小学生不愿意写一篇读后感,哪怕是《三个白痴》①这样优秀的电影。如果你不懂它你完全可以说你的感想是它很搞笑,可是因为很搞笑不能拿到及格分,代表你的作文水平太臭。可是我既然不是小学生我不再担心分数我就应该明白,了解自己的真正想法并且表达出来并且不断完善它形成自己的意志,远比分数或高考重要得多。平凡但真诚的文章是好文章吗?辞藻不华丽又能如何?
我总认为在文学作品之前加一段如此富有哲理的话非常浪漫。哲学介于宗教和科学之间,我对此深信不疑。虽然我对宗教并不了解,却也理解它的好意。然而更妙的是,在科学,我们可以用能量守恒原理来解释为什么两个人无法和平相处,他们之间必然在某些地方失去平衡,导致情感破裂。或者数学指出数的极大值往往在最不稳定点取到,人追求极端就会失去内心的平衡。让我们来回到影片的开头:“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去向何处?”看到这里我笑了。这是哲学的终极命题,可是门卫大叔却把它表达地如此完美。“为何我们对一切都深信不疑?”当罗拉第一次跑向曼尼的时候,我绝对相信他们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以一个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的巧合。结果,罗拉被警察一枪毙命。这可如何是好,主角都完了,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一个父亲的忏悔?可然后罗拉不满意自己的结局,一切重来。我早该提醒自己看欧美片不能用中国式常识来判断,况且老师也不会随随便便放一部剧情片来骗取我们洋洋洒洒2000字的感慨。这又不是《泰坦尼克号》。我又天真了,这天真,只是代表着思维不够缜密。无奈自己不是身在哲学系而是地理系,成天揣测地形地貌,天文天象,还要匪夷所思地学习经济学,管理学。如果有人告诉我这些与地理学有关,我的思维不能用了。大概和工作有关吧?我看见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第二学历招生广告的日语专业的研修课程有德语。为什么是德语?这和日本文化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难道我要选择在英语还岌岌可危的情况下抢修了日语结果还学到了德语。难道这是为了将来我们环游世界做准备吗?如果我们相信他们自有高明之处,或许是对一个超级名校的高层决策者的能力深信不疑吧。
为什么我会有那么多深信不疑的东西。以前我相信子女对父母绝对尊重,现在我看见罗拉拿着枪对着他老爸的时候,我似乎明白了一个个体的力量,做自己该做的事不受条框阻碍。我们真该坚持自己的生命吗?当维罗尼卡②决定自杀的时候,她只是厌倦了自己的生活而已。
“有无数疑问需要找到答案,一个答案将衍生一个新的问题,而下一个答案又将衍生下一个问题。如此循环不止。但最终,会不会永远是相同的疑问?并且永远是相同的答案。”这句话应该隐藏了全片的思想精髓了,只是我无法完全挖掘出来。第一次罗拉以告别自己告终。第二次,她从爸爸那里抢到了钱,在某个步骤快了一秒,一切将因此改变。她所碰见的每一个人,将因为这一秒钟的改变而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就像曼尼死在了车下。曼尼也不满意这个结局,于是一切重新来过,所有的人的命运再次改变。曼尼找到了拿走他钱的乞丐,罗拉在赌场一次性暴富。他们完美地走在一起,不仅如此,曼尼解决了问题,他们共同拥有了财富。三个结局,只因为你在某一秒种做了不同的决定。这一切都是那么不确定,下一秒又有千万种结局。没有必要去讨论应当是哪种结局这毫无意义。
①《三个白痴》,印度影片。②维罗妮卡,《维罗妮卡决定去死》主人公,巴西作家保罗~柯艾略作品。影片一定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我明明知道却无法表达,我不想看影评,我不想知道正确答案,我只想知道自己心里的想法。“球是圆的,比赛90分钟后结束。这是不容置疑的。其他一切皆纯属理论。”难道开始就是结束吗?罗拉为什么要快跑?因为她想拯救曼尼和自己的命运。可事实是,她并不明白自己是快是慢,她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曼尼无奈之下抢劫了超市,这种做法是对的吗?应该坐以待毙,还是先拯救自己。这个问题无法回答因为对和错本没有绝对的度量标准。
在我的思维一团糟之前,我来做一个总结。《罗拉快跑》撼动我内心的地方就是我明白该有勇气面对生活。既然每一秒都会改变,我就更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去生活。不需要绝对相信,误差不过只是一秒钟。我轻视这区区一秒,可它却主宰了每一个人的命运。或许当我站在这个路口抉择去图书馆还是回寝室时,就注定要得到一个契机,也会失去一个机会。管他呢,既然生活无法掌控,也没有必要患得患失。从始到终,说不定万物归一。
特维迪的养鸡场里住着一群鸡,这些鸡每天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每天要为自己是否能活着感动忧虑,生怕灾害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她们像奴隶一样的地活着。养鸡场的主人特维迪太太是个贪得无厌的人,她对待小鸡们很凶残。一心只想着让母鸡们多下蛋,多赚钱,影片中一只母鸡说她一天生了五个蛋,这样的鸡在特维迪鸡场才不会为活着那么提心吊胆。特维迪先生带着两条狼狗在整天监视母鸡们的一举一动。要是哪知母鸡下的蛋少了,小鸡就会招来灭顶之灾,被特维迪太太宰杀。姜妹是这群母鸡中的一只很有勇气和胆识的鸡,她用各种方式逃出鸡场却被抓回来受罚。
生活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着,小鸡们做出过努力集体逃出鸡场,屡战屡败。直到一天,特维迪太太已经不满足于小鸡们生鸡蛋赚钱了,她买来了制造鸡蛋馅饼的生产流水线,小鸡们全都面临了死亡的危险。这时“飞”来了一只美国的公鸡洛奇,姜妹由此想到她们可以通过训练飞出养鸡场,把母鸡们召集起来请美国公鸡洛奇教他们学会飞。训练很集中,母鸡们也很配合,她们白天学习飞得动作,晚上召开会议。但是,最后美国公鸡洛奇走,因为他不会飞。在发现这一事实后,小鸡们都快绝望了。在经过一番的思考后,姜妹把小鸡们组织起来,分工合作,制造“飞机”,小鸡们有组织的制造飞机的同时,特维迪太太的生产线也即将开始运作。当特维迪太太让特维迪先生去抓小鸡们来做鸡蛋馅饼时,小鸡们的飞机已经做好准备起飞。最后经过艰难的过程,小鸡们离开了特维迪养鸡场。获得了自由,幸福地生活。
姜妹是一只具有领导气质的小母鸡,她聪明、镇定、勇敢。在整个过程中她都担当着领导者的角色,组织发动小鸡们一起逃亡。姜妹首先是自己练习逃出鸡场,为其他小鸡们做榜样,给其他小鸡们出主意,想出各种逃跑的方法。姜妹了解小鸡们的处境,对小鸡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也感同身受。在他们的生命集体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们组织起来进行反抗。制定了一系列的逃跑方案。组织小鸡们开会,有纪律、有步骤地制造“飞机”逃出养鸡场。在过程中团结内部力量,充分发挥内部资源力量,小鸡们为了自己的生命,也很配合地完成了自己被分配的任务,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最终逃出了鸡场。
整篇故事以鸡群领袖姜妹带领着鸡群追求自由为主线展开。姜妹想尽办法带领大家逃离农场,但一直没有成功,多次被农场主敦蒂先生关进小煤房。就在鸡群将要绝望的时候,姜妹巧合地碰见了“飞鸡”——洛基。其实他根本不会飞,他的“飞行本领”是马戏团用大炮打出来的,但是他死要面子,坚决说自己会飞。最后洛基不辞而别,鸡群一起合力造了一架飞机,一起逃走了。
我觉得姜妹特别有领袖风范,她还很有恒心,虽然失败了很多次,但是仍然坚持不懈,继续寻找逃出去的办法,我从她的眼里看到了对自由的渴望。但洛基是一个草草了事的鸡,它死要面子,饱经内心的折磨后,离开了那群已经绝望的鸡,但最后他又回到了鸡群,成为了一个勇敢的斗士。
在我们生活中,有谁能做到像姜妹那样永不言败?可是像洛基这样的人却很多很多,像鸡群那样遇到极大的困难后就任人宰割的人也很多很多。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像洛基和那群鸡一样,那整个世界不就没有希望了吗?
我们应该坚持不懈,敢于和困难作战。一些绝症病人没有放弃生存的希望,与病魔顽强对抗,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从死亡的边缘走了回来,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