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心理工作手册(推荐8篇)
作为一名新生心理辅导员,我们的工作很重要而艰巨。面对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地域的新生,怎样引导他们去适应大学新的生活,怎样去平衡他们之间的关系让整个班级和谐融洽,怎样引领他们去了解大学、了解社会规划自己的大学四年以至于今后的人生道路。所以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心理辅导员对我们对我们所带的班级来说都显得极为重要。为了提高自己同时也为了提高新生各方面能力故做如下计划。
针对新生刚入学我的计划如下:
1、协助老师进行迎新工作、与其他辅导员相互配合确保新班级的安全稳定,让学生家长及老师放心。
2、积极主动从各个方面了解所在班级的每位新成员,并对每位新生作初步的心理评估。
3、举行一些班级内部小活动积极促进新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让彼此相互了解,为今后一起的生活、学习打下基础。
4、配合其他辅导员从新班级内部遴选班委并协调好班级内部关系,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实现班级内部的和谐团结。
5、与其他辅导员相互合作帮助新生顺利渡过军训。
6、对新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心理测验,进一步的了解每位新生的心理状况,并引导其调整心理状态做好高中(或假期)到大学过渡期的心理转变。
7、用积极的态度去引导新生,尽自己的能力让新生了解大学、了解所学专业、掌握大学学习方法,确保新生能在最短时间内适应大学生活与学习。
8、鼓励新生去参加各类学生组织,让他们有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能培养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全方位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为校园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9、在老师及心理咨询中心的指导下,对新生进行心理方面的督导,发现问题积极引导新生去自我解决,必要时进行一些简单的心理干预,问题严重时及时求助于老师及心理咨询中心。及时做好与老师的反馈工作。
10、建立起所带班级新生的心理健康档案,让每位新生都能以健康的心理迎接大学生活中的每一次挑战。
开学1-2个月左右针对新生间已经相互认识熟悉,新班委选出等实际情况计划如下:
1、为班委举行小的团训活动,增加班委之间的协作能力,为今后的工作班级的团结稳定打下基础。
2、针对招新刚过,班委的选举部分同学存在一定心理落差,平衡同学间的关系。
3、引导新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今后的职场生涯进行初步规划。
4、多与新生们沟通联系,进一步完善新生档案。
5、积极关注重点关注同学的心理变化,多了解情况,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引导新生摆脱不良情绪,积极与老师沟通联系力求新生生活学习步入正轨。
6、时机成熟时对整个班级进行团训活动,培养同学间互相帮助团结协作能力,应对挫折等相关能力。
7、对心理委员进行一些培训,在心理辅导员监督下尽量请心理辅导员处理班级的事物,培养心理委员处理班级心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期末期间计划如下:
1、督促新生做好期末复习工作,协助新生找到适合的复习方法,强调考试纪律。
2、要求新生总结自己的上半学期,并适量做出假期计划及下学期的目标计划。
3、进行考前情绪的调节,针对考生情况为考生做适量的情绪调整,力求考生在期末期间能发挥自己最佳水平。
4、对每个新生进行期末前的安全教育问题,使每个新生过个平安、充实、快乐的假期。
5、做好本学期心理辅导员工作总结,整理好每个新生的档案,与老师沟通交流力图每个新生的健康成长。
在实际工作实践中, 辅导员也是危机干预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为学生安全提供了强大保障。具体而言, 辅导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心理危机工作。
一、心理危机识别应从建立关系开始, 重点识别学生的精神障碍和危险信号
(一) 心理危机识别的标准
任何危机都不是瞬间爆发的, 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逐渐形成的。危机发生之前常常会有很多信号, 这些信号如果被及时捕捉到, 就能在此基础上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危机识别的标准, 例如心理排查的标准, 新生入学心理筛查的标准等。其中心理排查的标准通常会从学生的家庭状况、人际关系、学习状况、身体状况等方面进行界定, 而入学心理筛查则是选择特定的问卷对学生进行测试, 较常采用的有UPI、SCL-90等。随着实践工作的深入, 心理排查的标准越来越科学、系统并具有可操作性, 心理筛查也不仅限于问卷测试, 其配套的心理约谈工作也开展得更加细致且人性化。
(二) 心理危机识别的途径
尽管这些标准已经比较完备, 但在实际工作中还经常出现危机的学生并不在排查之列的现象。这一可能是因为被排查的学生的关注措施比较到位, 避免了危机的发生, 但也可能和辅导员忽略了排查的途径有关。
识别途径就是符合识别标准的信息来源问题。有些信息很客观, 容易进入辅导员的视线, 被老师及时获取, 例如学生成绩突然下降, 或者家庭经济困难等, 而有些信息则是因其隐秘性或私人化而比较难以发现, 例如父母离异、小时候曾有被虐待的经历、最近严重失眠等。而恰恰是这些个人化的信息是识别学生是否存在潜在危机的关键点, 如何获取这些信息就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只有建立了关系才能获取信息, 关系的建立是一项重要的危机策略。
(三) 心理危机识别的内容
辅导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危机的知识和意识, 只有这样, 当捕捉到危险信息时才能快速反应, 并向有关人员发出预警信号。
在我国大学生自杀的案例中, 多数自杀的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或心理异常, 人格缺陷非常突出, 严重的抑郁症尤其容易引发自杀问题[1]。从某种程度上而言, 现在大学生都是带“病”入学, 精神障碍是识别内容中的重点。
除此之外, 一些危机信号也是识别的重点。这些信号可概括为“三变三托”[2]。其中, “三变”包括性情变化、行为变化和语言变化。性情变化包括外向的人突然变内向或者内向的人突然变外向等;行为变化包括开始自伤自残, 开始抽烟酗酒等。语言上的变化包括开始谈论或书写“自杀的方式”等。“三托”包括托人、托事和托物。
二、心理危机干预应从保证安全开始, 注意及时汇报, 加强多方合作
(一) 危机干预的理念
危机干预是一种急性的心理处理, 具有及时性、简短性、目的性和接近性等特点[3]。危机干预的目的性非常强, 就是为了降低急性、剧烈的心理危机和创伤的风险, 减少危机或创伤情境带来的直接严重后果。危机干预的接近性是指从事危机干预的人员需要积极、主动地向遭受危机的人群提供帮助。因此, 危机干预相比其他工作, 需要更强的主动性和及时性。
从干预理念而言, 辅导员需要明确危机干预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 而不是为了干预而干预。在所有的干预中, 安全都是第一位的, 只有确保了安全, 才能有后续的工作可做。
(二) 危机干预的制度
危机干预工作不能仅靠个人努力, 而应靠制度和管理, 在干预的过程中, 多方的共同合作很重要。从人员上来看, 危机干预人员一般包含一线教师、院系领导以及专业人员, 危机干预的工作大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 行政处理, 包含通知领导, 通知院系等方面, 根据学生情况为学生办理休学等;其次, 专业处理, 包括联系心理咨询中心、报告督导、现场干预和不定期随访等;第三, 院系干预, 包括通知父母以及根据情况对学生进行24小时监护等;最后, 医疗干预, 包括接受精神科门诊治疗, 或者住院治疗等。根据所评估的不同的危机状况, 综合采用不同的干预策略。
在干预过程中, 各部门人员的相互配合很重要, 辅导员通常是危机的发现者, 只有上报给了领导, 才有可能争取更多的人员和资源, 为进一步的干预提供宝贵的时间和有利的条件。所以当发现危机相关的信号时, 及时汇报是非常重要的。很多辅导员在危机干预中, 因为担心承担责任的问题, 希望通过一己之力把危机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从经验中来看, 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 危机干预重要的部分是对待危机的态度, 辅导员应本着尊重生命, 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态度及时汇报, 及时处理。
三、心理危机预防应从营造氛围开始, 加强情感联结, 全方位鼓励求助
通常我们会认为, 心理危机干预发生于危机事件之后。这是对危机干预的狭义理解。从广义上以及实际效果上来说, 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不是始于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反应, 而是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前很早就开始了[3]。从某种程度上讲, 预防也是一种重要的干预。危机面前, 人人平等, 在预防危机方面, 有时候周围人比专家重要, 同学可能比老师重要。
(一) 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基本需求层次理论”, 认为人的需要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是指人对于情感的寄托和依赖, 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群体的归属。班级是学生的第一个群体, 辅导员应通过班级文化建设, 引导班委发挥带头作用, 发扬团队合作精神, 增强班级凝聚力, 使学生在大学有归属感, 为班级付出并在班级中获得肯定。
(二) 促进宿舍关系和谐
宿舍作为学生群体的最小单位, 是学生第二课堂的延续。宿舍不仅是学生生活和休息的场所, 也是他们学习的场所, 信息获取的窗口, 思想交流的渠道。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宿舍氛围的影响, 学生宿舍成为高校育人的一个重要阵地。辅导员可通过团体辅导等形式促进宿舍良性沟通, 构建积极宿舍关系, 使学生之间互相传递正能量。
(三) 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辅导员应在制度范围内努力为大学生建立学生支持系统, 完备就业指导、大学生勤工助学指导等学生服务体系。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为他们排忧解难, 防止由于学习和生活环境恶化而导致的心理危机。
(四) 积极促成家校合作
家长是学生的监护人,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负有首要责任。同时, 他们也有权力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当学生出现成绩下滑, 人际关系冲突等问题时, 辅导员应循序渐进地和家长耐心沟通, 保证家长知情权的同时也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另一方面, 辅导员应和家长求同存异, 结成联盟。如果没有得到家长的理解, 辅导员应从工作经验出发, 说明可能的后果以及利害关系, 让家长充分了解学生的行为后果。
摘要: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辅导员的心理危机工作可从三个方面开展:从建立关系入手加强危机识别, 重点识别学生的精神障碍和危险信号;以保证安全为前提进行危机干预, 注意及时汇报, 加强多方合作;以营造和谐氛围为核心开展心理危机预防, 加强情感联结, 全方位鼓励求助。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危机,工作策略
参考文献
[1]史辉.大学生自杀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研究——基于全国部分院校大学生自杀事件的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 2010, (3) .
[2]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参考资料汇编[Z].2012.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8-0037-02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由Martin.E.P.Seligman发起的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是当代心理学的最新进展之一。以积极心理学理念开展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打破了以往沿袭的消极心理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积极心理品质,从积极的角度来研究心理健康问题。高校辅导员是各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线队伍,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结合积极心理学的主导理念,强化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探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途径。
1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以人类积极品质为研究对象,提倡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解读人的众多心理现象,从而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充实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主观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积极情感体验,以主观幸福感为研究中心。
二是个体层面,以个体的积极人格特质为主要研究内容,对积极人格进行正确的分类和界定。
三是群体层面,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组织系统,并提出系统的建立要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并有利于培养人的积极品质。
2 积极心理学对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将重心放在研究和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积极体验和积极行为上,摒弃了传统心理学过度关注学生心理問题和心理疾病的消极模式,营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有效提升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业务能力。
积极心理学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再次诠释 运用积极心理学核心理念指导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破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有模式,丰富和扩展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优化并配置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格局和资源,改善及提升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和效能。
1)培养积极品质,强化主动预防。积极心理学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把目标定位在心理疾病的修复和治疗,而应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塑造上。通过重建学生的积极力量激发学生潜在的积极因素,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从而强化学生内心对各类心理问题的主动预防能力,消解各类心理问题的发生。
2)重建师生关系,提高幸福指数。积极心理学认为,教师和学生应当建立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的关系,而不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对立关系。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师应用积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出现的心理困惑,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提出鼓励和赞扬,强调积极向上的一面,建立学生自信,让学生体验积极情绪,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程度。
3)扩展目标设定,关注大众幸福。按照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所有学生都具备积极品质的潜力,都拥有主观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积极心理学主张优化配置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各种资源,培养和发掘所有学生的积极品质,增强学生积极体验,完善学生自我完整人格塑造,让学生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积极地面对未来。
积极心理学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积极心理学核心思想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普及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其所倡导的积极品质、积极体验以及积极系统对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线辅导员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高校辅导员应及时调整方法策略,重塑自身形象,关注积极层次,释放正向能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1)践行积极生活,树立学生榜样。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主动寻找和发掘自身的积极品质,提升个人修养,以自信、乐观和阳光的态度感受生活、面对工作,给学生树立榜样。在与学生沟通交流过程中,辅导员应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以饱满、热情、谦和的形象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消解学生内心疑虑,用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形象感染学生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学习积极理论,更新教育方法。高校辅导员要时刻保持对先进心理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掌握与学生沟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辅导员需要深入理解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和核心思想,尝试运用其指导下的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方法设计并举行相关活动,构建学生成长积极环境,增强学生积极体验,培养学生积极品质。
3)建立积极信任,贴近学生实际。建立与问题学生之间的信任和平等的咨询关系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最重要和最基础的一项环节。辅导员在层层递进的交谈中,从积极正面的方向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肯定学生优点,并有技巧、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意见,彼此敞开心扉,深入交谈,促使学生主动地描述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掌握最本质的信息,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继续进行。
3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启示
积极心理学为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运用到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直接体现是一切从积极角度出发,用积极的方式解读学生心理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态度培养学生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言行影响学生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途径塑造学生积极的人生。
积极测量,增强积极体验 积极心理学利用现有成熟的心理测量技术,结合积极正面指标,形成用于测量快乐感、幸福感等多方面的测量体系。辅导员通过积极心理测量问卷评估学生的积极和消极方面,能够较为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建立相应的学生心理档案。辅导员在获取学生基础信息之后,能够充分地就学生性格的积极因素进行挖掘和培养,比如在言谈中夸赞学生在演讲方面的突出表现,及时给予适当的肯定等,增强学生的愉悦体验。
积极干预,培养积极人格 实施有效地积极心理干预,客观调动学生的积极潜能,逐步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用心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能够较好地缓解学生的心理危机,并化解问题心理引发的危险行为。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一旦发现某些学生的异常行为,应立刻采取积极心理干预,包括以往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诸如定期约谈、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等,并扩展至校园广播、报刊等校园媒体以及网络平台等,扩大影响范围,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从中获益。在积极心理干预工作中,培养学生用积极的态度来解读生活的本质,用自身的积极潜能预防和化解心理问题。
积极引导,构建积极系统 积极体验的形成和积极品质的培养是与周围环境相互影响的,因此,辅导员帮助学生构建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组织系统对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尤为重要。积极的校园组织系统,不仅使大学生产生归属感和存在感,还能使其得到最及时的帮助和支持。例如,为所有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从自信、幸福、乐观等方面进行积极引导;关注出现重大变故或者遭遇重大灾难的个体,帮助其尽快调整心理不适。构建积极的校园组织系统,保证大学生体会到更多的积极情绪,促进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有力保障在辅导员角色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彼得森.积极心理学:构建快乐幸福的人生[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3]陈晓娟.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08.
[4]包春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8-110.
一、热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恪守心理咨询工作者的道德规范。
二、遵循“尊重理解、真诚保密、助人自助”的辅导原则。
三、守时守信,热情服务,让自己的工作真正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需要,努力维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声誉。
四、认真做好来访者的接待工作,咨询结束后及时整理、完善相关记录。
五、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对来访者有关资料、案例予以保密,单独保管,不列入学校档案,不将来访者的案例作为谈话资料。在采用案例教学、科研或写作时,应适当隐去那些可能会据以辨认出来访者的有关信息。
六、不断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辅导技能和服务水平,并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
七、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对自己能力外的个案,应及时做好转介工作。
八、保持自身的情绪稳定与身心健康,在自身处于极度的情绪波动状态时,应避免接待来访者。
九、在辅导过程中保持角色的一致性,不代替来访者做决定,以防止来访者对自身的过分依赖,不与来访者发生一切辅导以外的不正当关系。
摘要 高校辅导员是最基层的学生工作者,既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也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层队伍。本文主要从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具备的素质及具体开展途径两方面进行阐述,系统强调了高校辅导员在具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的重要性。
关键字 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辅导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内容,而当今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的许多问题不仅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还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解决。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要不断探索并掌握适合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做好学生的心理指导和调节工作,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一、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具备的素质
(一)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基础
教育心理学家张大均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它由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性因素三个方面构成。
认知因素包括注意力、感知觉、记忆等。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工作中,应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应拥有鼓励、信任、平等对待学生的态度;同时保持清醒的理智,对待问题能够进行客观分析、理性应对。
个性因素主要提倡高校辅导员应拥有良好的个性如自信、自强、自律、乐观开朗、真诚热情、善解人意、认真负责、敬业、勤奋等。
适应性因素。高校辅导员应表现为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如心理应变能力、团队竞争协作意识、承受挫折、调适情绪、控制行为的能力等。
总之,高校辅导员应该是人格健全,情绪稳定,反应适度,积极进取,人际和谐,才能把他们的精神带进学生工作,传递给学生。
(二)树立正确的心育理念为保障
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心育理念,倡导高校辅导员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无条件积极关注、积极倾听学生的心声,有效共情等。
无条件积极关注这一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具体指以积极态度看待学生,对学生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光明面给予有选择的关注,利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促使学生发生积极变化。
积极倾听要求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时,放下教育者的姿态,以学生为谈话主体,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积极倾听需要操作者保持价值中立、避免说教、不加道德评判;积极倾听需要操作者耐心、细心,关注学生的非语言信息如姿态动作、语音语调、表情等;积极倾听需要操作者态度亲切,不过多表达个人见解和渗透过多个人感情;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达到有效教育的目的。
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辅导员应学会从学生的内心参照体系出发,设身处地的体验学生的精神世界。如对于作弊学生的教育问题,从教育者的立场对其进行道德批判,往往教育效果不佳,不能深入人心;但从共情的角度了解学生作弊也是上进心的一种表现,想有个好成绩的愿望是好的,只是方法不得当,引导学生在采取行动前应先考虑所应遵循的所处环境的规范约束,这时就很容易看到正向引导的效果。
(三)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为后盾
高校辅导员应掌握的工作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包括了解基础的心理学知识、认识大学生阶段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应对方式、心理咨询理论等。推荐书籍如下: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孟昭兰),作为入门教科书,了解心理学基本知识感知觉、记忆等认知因素、情绪、动机、人格,从较为系统的角度了解心理学这门学科,把握科学的心理现象。
青年心理学(冯江平、安莉娟,王极盛)研究青年期个体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发展心理学分支。内容包括青年的智力发展、个性形成、情感和意志表现、世界观的形成、心理卫生等多方面的问题。帮助辅导员更好认识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各项特点,以便更好开展工作。
高教司出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徐光兴的学校心理学。从具体问题的现象描述出发,深入了解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心理教育方法,全面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求。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
(一)积极关注班级心理问题的学生 1.甄别心理问题学生
辅导员在开展工作中,对存在下列因素之一的学生,应作为心理高危个体予以特别关注:(1)在心理健康普查中筛查出来的可能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
(2)存在心理困扰学生(如:存在适应困难、情感困扰、人际关系不良、自卑、情绪低落、抑郁、躁狂、长期失眠等现象,社会支持系统缺乏或丧失,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或其他可能对自身、他人及社会造成伤害的倾向等);
(3)身体有重大疾病或残疾、正在服用心理治疗药物或抗精神病药物,特别是被确诊(或疑似)为抑郁症的学生;
(4)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并经医院确诊的学生(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疾病的学生);
(5)学业困难学生(如:多门课程不及格、不能如期毕业等);(6)行为异常、出现怪异或明显偏离常规行为的学生;
(7)行为违规学生(如:经常上网或上网成瘾、夜不归宿、旷课者,由于考试作弊、打架、偷窃或其它行为受到校纪校规处分者);
(8)家庭出现突发应激事件的学生(如: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失业或有重大健康问题,丧失亲人,家庭有法律或其他重大纠纷的学生)。2.应对心理问题学生
首先,不要歧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问题和我们的生理疾病一样,是一件在正常不过的事情。同生理问题相同,心理问题是我们的健康信号,每个人处于某些情境中都会或多或少、或轻或重体验到的,当我们认知、情绪、行为出现异常时,意味着我们要及时关注、及时解决,不应逃避,也不应否认,只要承认,然后积极应对,情况就不会恶化。
其次,多角度多方面了解情况,甄别问题的真实严重程度。以谈心的名义,和学生进行谈话,关心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该生的同宿舍其他成员、班级心理委员及其他关系密切的学生进行谈话,全面把握学生的真实状况。
最后,根据不同的问题类型,做出相应的积极反应。针对问题程度较轻者,应及时上报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咨询干预,并成立以学生干部为负责人及同宿舍同学为主的不少于三人的学生监护小组;针对问题程度较重但能坚持并接受治疗的,建议休学或由家长签书面协议后陪读监护;针对严重心理危机者,建议休学并医院就诊,在校期间由辅导员为负责人及同宿舍同学为主的不少于三人的学生监护小组进行24小时特别监护。
辅导员要认识自己的专业权限,当发现自己已尽全力而学生发展变化仍非常缓慢甚至有恶化的趋势时,应考虑转介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医院。转介不是推卸责任,而是为了学生利益,同时还要做好家长的工作,消除家长和学生的病耻感:心理疾病是处于这个时代下很多人都会共有的、非道德性、非个人品质问题的正常表现。
(二)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宣传活动。
辅导员要了解大学生的成长需要,不断补充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在日常工作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做到全面把握,重点关注。注重日常知识宣传,鼓励学生对于自身的心理健康多加关注,增强学生在面临心理问题时的求助意识。
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辅导员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心育理念,维护学生自尊,关注学生内心需求,对学生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引导;少说教,多倾听。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心理教育方法促进班级的和谐班风,如开展心理主题班会,引入团体心理游戏到班会中针对性的加强班级凝聚力。如:针对部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不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拔河比赛、同舟共济或蜈蚣翻身活动;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可以通过心有千千结、背摔、人椅等活动增强同学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针对学生情绪管理问题,可以引入疯狂复读机、天气预报和心的支撑游戏教给学生如何面对负性情绪。
(三)加强队伍建设,深入指导学生同辈教育活动。
由于时间、精力、角色等的各项限制,要全面把握学生状况,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骨干队伍的重要作用,使之做好信号员和预报员的工作。因此,加强学生队伍建设,指导学生进行同辈心理辅导,就显得尤为必要。在队伍建设方面,除了每个班级一名心理委员外,还可以在每个宿舍增设一名宿舍信息员(也可由宿舍长兼任),及时全面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在选拔心理委员及心理信息员时,应注意选择那些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为人乐观,开朗;热心班级心理健康工作,具有服务意识;善于与人沟通,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心理学感兴趣,且对心理健康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的学生。
另外,辅导员应定期召开班级心理信息员会议,对性格孤僻、学业困难、家庭经济困难、行为异常、就业困难等特殊群体学生给予特别关注,在班级中构建以教育为基础、以预警为重点、以干预促转化、以跟踪固疗效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四)全面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高校应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心理信息月报制度、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制度等一系列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制。在危机干预等的具体工作中,辅导员站在监护救助的第一线,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全面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信息,用自身的实际行动为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维护校园稳定,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实现“早发现、早识别、早评估、早处理,防患于未然”奠定坚实基础。参考文献
周鑫
学生的心理健康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小学生年龄小,学习、生活上碰到的困惑,有时无法自行解决,长期如此会产生心理上的障碍。这时确实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帮助,我们的心理辅导站正是为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服务的,为了使心理辅导进一步得到普及并更好地为学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服务,特制定以下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的工作计划、德育计划为指导,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努力创造条件辅助和激励学生向更高的心理健康境界发展,达到“助人自助”的教育效果。
二、工作目标
1、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宣传,普及工作,让更多的学生知道并了解心理辅导工作。
2、密切与班主任的联系,更好地与德育工作相辅相承。
3、认真细致地做好疏导工作,力求个案上有所突破。
三、具体工作安排
1、心理辅导的方法、途径:心理咨询室“阳光雨露小屋”,红领巾广播,各班级心理教育课,学校橱窗,各班级黑板报,开心姐姐电话等。
2、校辅导站地点:“阳光雨露小屋”
3、辅导站定期开放时间:每星期一中午11:50—12:50(其它时间的咨询辅导由学生另行预约)。
4、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各级文件,有关心理辅导方面的知识、方法等,使每一个教师首先每天保持一颗健康的心理面对学生。
5、除建立“阳光雨露小屋”,定时开放外,每位班主任每人一本记载本,随时辅导记载,为一些怕难为情的学生和不愿进心理室,喜欢和班主任老师交谈的同学服务。
6、班主任做好平时日常教学中的学生心理辅导,辅导站老师要加强与班主任的联系,共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各班可利用班队活动、心理教育课深入浅出地辅导学生心理健康,从学生身边的事展开。还可与家长联系结合起来,积极了解学生的性格、能力、习惯等。
7、利用黑板报、红领巾广播、国旗下讲话等宣传一些心理常识,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氛围。本学期安排出两期心理健康教育黑板报,向全校宣传一些心理保健知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8、开通“开心姐姐”电话(***),随时随地为需要帮助的孩子,尤其的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他们尤其敏感自己的隐私,很多初次咨询的孩子对老师还缺乏心理信任,所以开设这样的一个平台可以很好的帮助他们。
9、完善学校心理管理机制,紧密团结在以姜耀清校长为中心的心理教育组,明确各项分工,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研讨各类案例。
10、更好的开展家校联系,开展家校联系卡,举办家校学生心理座谈会,共同探讨心理现状及各类应对措施……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有其他非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所不具有的天然优势。首先,辅导员具有对学生情况了解全面的优势,他们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状况、学习情况和人际关系状况等都比较清楚,熟悉学生生活、思想、心理、行为等特点。其次,他们有丰富的做思想工作的经验,善于观察人、理解人。再次,辅导员的年龄、知识背景和经历都与学生比较接近,有利于缩短咨询双方的心理距离,有利于咨询关系的建立。所以,通过一定的系统培训,辅导员就能对于学生面临的一般性心理问题或发展性心理问题有选择地给予部分或全部地解决。
但是,由于辅导员的工作性质、角色、所学专业等原因,在兼职心理咨询时往往出现一些需改善的问题。辅导员在工作中与学生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他们的工作取向是以社会利益为取向。工作时所采取的方式大部分为命令和说教。由于专业背景和工作内容的限定,辅导员往往从品行和思想意识的角度评判一个人的行为和行为的根源。以上这些情况与心理咨询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如果将这些工作习惯自觉或不自觉地带入心理咨询工作中,将对心理咨询的过程造成损害,使咨询效果大打折扣。辅导员只有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加以改进和调整,才能扬长避短,更好地完成心理咨询工作。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和实践经验,笔者归纳出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应注意的六个方面及从事咨询工作时的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1. 辅导员在咨询中应与学生在身份地位上保持平等
平等,指咨询双方除了咨询中的咨询师和求助者这层关系外不存在其他的任何关系,尤其是高低尊卑、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咨询双方是两个实实在在的平等的人。咨询师的唯一目标是凭着他的知识、技能、经验以及人格,帮助来访者消除心理困惑,恢复心理平衡,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所以辅导员在兼职心理咨询时,从走进咨询室那一刻起,就要有意识地转变角色,放弃平时工作中“高高在上”的学生管理者角色,以平等、平和的心态对待来访者,才能真正地走进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有效解决问题。否则来访者就会感受到压力,不能自由表达,咨询也就无法取得良好效果。
2. 辅导员在咨询中应以学生的利益为中心
以当事人的利益为中心是心理咨询的一项基本要求。它与思政教育中以社会利益为导向是不同的。心理咨询作为一项助人工作,其工作的目标是为了减少或消除来访者的发展障碍,充分挖掘来访者的潜能。所以其必然要以来访者个人的利益为导向。辅导员进行心理咨询时尤其要牢记这一点。不能对学生的行为妄加指责和批评,而要多理解和关心学生。当发现学生的行为逾越了校纪校规或道德要求时,辅导员不能本能地马上通报学校或家长,对学生进行惩戒,而应为学生考虑,采取对学生最为有利的处理措施。因为辅导员此时是一名心理咨询人员而非学校的管理者。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一定要掌握好哪些事情要为来访者保密,哪些事情是要与相关部门联系的。辅导员在咨询中坚持以学生的利益为中心,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向咨询员吐露自己心理问题的细节内容,咨询也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 辅导员在咨询中应注意多倾听
倾听是一种很重要的咨询技能。与普通的日常交流不同,心理咨询的倾听需要很强的技巧性。长期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在心理咨询中往往不注意倾听。有的时候学生还没有把话说完,辅导员就自认为完全知道学生的问题是什么了,马上就开始为学生“指点迷津”。这种“我说你听”的交流习惯在辅导员的咨询中常常出现,影响了咨询的效果。其实,倾听不光是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去听。在倾听的过程中辅导员要传达出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关心。所以,辅导员在咨询中要将自己“放下来”,多用心倾听学生。在被倾听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来自老师的理解和关心,往往使他们倍感宽慰,有利于心理问题的消融和解决。同时学生对于自身的问题会认识得更加明确和清晰;有时他们自己就能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4. 辅导员在咨询中应区别心理帮助与物质帮助
心理咨询是通过谈话的方式,为求助者提供心理帮助的过程。咨询师不会直接进入来访者的生活。他们的工作重心是改善来访者的心理环境,使来访者发挥潜能、活出自我。使心理帮助与物质帮助相区别,使咨询双方不受其他角色冲突的影响,更加有利于心理咨询取得效果。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往往在解决学生的现实困难方面很有经验,如为毕业学生推荐工作,为生病学生筹集医药费等。有些辅导员在咨询中常依赖这些经验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以期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物质帮助可以为学生缓解一时压力,但对学生长远的发展是不利的。学生以后可能还会面对同样的问题。同时,这种物质帮助形式也违背了心理咨询“助人自助”的原则。所以辅导员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可以用建议的方式代替实际的帮助或者启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5. 辅导员在咨询中不能以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一般来讲,学生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品德问题,二是心理问题,三是两者相互交叉,品德问题中夹杂着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不等于品德问题,但心理问题如果不注意疏导,很有可能会转变为品德问题,品德问题也会转变为心理问题。谈论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的目的在于分清学生问题的性质,指导辅导员的心理咨询工作。而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从思想意识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管理,以批评教育的方式纠正其行为。这种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方式,在进入学生内心世界的深度以及交流态度上都与心理咨询方法迥异。所以辅导员进入心理咨询状态时要努力克服将心理问题品德化或思想意识化的倾向。用专业的心理咨询方法、态度和原则解决学生的问题,从而有效地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成长。
6. 辅导员在咨询中应正确对待价值干预的问题
价值是人对于各种事物是非好坏的判断。价值观是人们信念系统的核心,在心理健康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心理咨询要求咨询员“价值中立”,既咨询员不对来访者的言行做出任何价值判断,而是持无条件的接受态度,咨询员充分尊重、理解来访者的价值观和各种权利,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善恶是非标准或个人意愿施加于他人。辅导员在心理咨询中由于以往工作角色和咨询经验的限制,容易出现价值评判和价值说教这两类问题。价值评判指的是辅导员依据自己的价值标准来对学生的言行做出判断。常对学生某类行为和特质表现出赞同、欣赏或排斥、厌恶等反应,而缺少接纳、理解与尊重。这些态度往往会对来访者和咨询关系造成损害。价值说教指的是辅导员不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感受,极力向学生推销、灌输他所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其实,在心理咨询中完全的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咨询中的咨询员是一个“陪伴者”“促进者”。虽然他绝不否定来访者或是为来访者做出决定,只是陪伴来访者去面对人生,通过接纳与聆听真诚地去了解来访者的主观世界,鼓励和促进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对自己作探讨,在渐增的自我觉察的基础上为自己找到更合适的行为,但他也会提供一套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健康心理的模式给来访者参考。同时咨询员也非常清楚自己所拥有的价值体系,在咨询过程中他会清楚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用一些公众观点来掩饰自己或欺骗他人。总之,在咨询过程中应避免任何价值评判和价值说教,而是应充分地尊重来访者的价值观并真诚地与来访者共同探讨,使来访者更自由地进行自我探索,从而获得对自己最有价值的收益。
二、对辅导员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几点建议
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会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所以,除了上文我们提到的六点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订立职业发展目标,不断精益求精
心理咨询是一项神圣而艰巨的工作。它需要咨询师拥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咨询技巧。所以兼职心理咨询的辅导员需要确立长远发展规划,树立精益求精的意识,不断鞭策自己进步,争取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率的帮助。随着咨询经验的不断丰富,辅导员就可以尝试接待一些患有严重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在实践中让自己不断进步,获得更大的职业成就。
2. 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拥有丰富的心理咨询学知识是胜任心理咨询工作的关键。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至少应具备以下几门课程的知识:普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学史等。除了这些基础课程外,辅导员还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广泛阅读一些心理治疗各流派的专业书籍,如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行为和认知疗法等。通过深入阅读这些专业书籍,辅导员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将会更为成功。
3. 参加心理培训,多与专业心理咨询员交流
个人的成长对于心理咨询人员尤为重要。辅导员应多参加各种心理培训,如团体心理训练、心理剧治疗等。通过定期参加培训,辅导员不仅能获得个人成长、学习新的心理咨询技能,而且能交到很多专业心理咨询朋友。从而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这些将为辅导员的职业成长提供更大的保证。
4. 在咨询中不能接待自己所管理的学生
辅导员和自己所带的学生平时接触很多,这种双重关系对于咨询双方都会产生影响,不利于咨询的顺利进行。以上四点都是对辅导员兼职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所应参考的建议,辅导员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在心理咨询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张传新.政治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17) .
[2]冯海梅.思想政治工作者从事心理咨询的利弊[J].广州大学学报, 2002 (1) .
高校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是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发展所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它能够有效地补充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不足,健全心理健康保健的三级网络,对于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全面开展有积极意义。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有其他非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所不具有的天然优势。首先,辅导员具有对学生情况了解全面的优势,他们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状况、学习情况和人际关系状况等都比较清楚,熟悉学生生活、思想、心理、行为等特点。其次,他们有丰富的做思想工作的经验,善于观察人、理解人。再次,辅导员的年龄、知识背景和经历都与学生比较接近,有利于缩短咨询双方的心理距离,有利于咨询关系的建立。所以,通过一定的系统培训,辅导员就能对于学生面临的一般性心理问题或发展性心理问题有选择地给予部分或全部地解决。
但是,由于辅导员的工作性质、角色、所学专业等原因,在兼职心理咨询时往往出现一些需改善的问题。辅导员在工作中与学生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他们的工作取向是以社会利益为取向。工作时所采取的方式大部分为命令和说教。由于专业背景和工作内容的限定,辅导员往往从品行和思想意识的角度评判一个人的行为和行为的根源。以上这些情况与心理咨询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如果将这些工作习惯自觉或不自觉地带入心理咨询工作中,将对心理咨询的过程造成损害,使咨询效果大打折扣。辅导员只有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加以改进和调整,才能扬长避短,更好地完成心理咨询工作。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和实践经验,笔者归纳出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应注意的六个方面及从事咨询工作时的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1.辅导员在咨询中应与学生在身份地位上保持平等
平等,指咨询双方除了咨询中的咨询师和求助者这层关系外不存在其他的任何关系,尤其是高低尊卑、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咨询双方是两个实实在在的平等的人。咨询师的唯一目标是凭着他的知识、技能、经验以及人格,帮助来访者消除心理困惑,恢复心理平衡,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所以辅导员在兼职心理咨询时,从走进咨询室那一刻起,就要有意识地转变角色,放弃平时工作中“高高在上”的学生管理者角色,以平等、平和的心态对待来访者,才能真正地走进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有效解决问题。否则来访者就会感受到压力,不能自由表达,咨询也就无法取得良好效果。
2.辅导员在咨询中应以学生的利益为中心
以当事人的利益为中心是心理咨询的一项基本要求。它与思政教育中以社会利益为导向是不同的。心理咨询作为一项助人工作,其工作的目标是为了减少或消除来访者的发展障碍,充分挖掘来访者的潜能。所以其必然要以来访者个人的利益为导向。辅导员进行心理咨询时尤其要牢记这一点。不能对学生的行为妄加指责和批评,而要多理解和关心学生。当发现学生的行为逾越了校纪校规或道德要求时,辅导员不能本能地马上通报学校或家长,对学生进行惩戒,而应为学生考虑,采取对学生最为有利的处理措施。因为辅导员此时是一名心理咨询人员而非学校的管理者。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一定要掌握好哪些事情要为来访者保密,哪些事情是要与相关部门联系的。辅导员在咨询中坚持以学生的利益为中心,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向咨询员吐露自己心理问题的细节内容,咨询也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辅导员在咨询中应注意多倾听
倾听是一种很重要的咨询技能。与普通的日常交流不同,心理咨询的倾听需要很强的技巧性。长期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在心理咨询中往往不注意倾听。有的时候学生还没有把话说完,辅导员就自认为完全知道学生的问题是什么了,马上就开始为学生“指点迷津”。这种“我说你听”的交流习惯在辅导员的咨询中常常出现,影响了咨询的效果。其实,倾听不光是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去听。在倾听的过程中辅导员要传达出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关心。所以,辅导员在咨询中要将自己“放下来”,多用心倾听学生。在被倾听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来自老师的理解和关心,往往使他们倍感宽慰,有利于心理问题的消融和解决。同时学生对于自身的问题会认识得更加明确和清晰;有时他们自己就能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4.辅导员在咨询中应区别心理帮助与物质帮助
心理咨询是通过谈话的方式,为求助者提供心理帮助的过程。咨询师不会直接进入来访者的生活。他们的工作重心是改善来访者的心理环境,使来访者发挥潜能、活出自我。使心理帮助与物质帮助相区别,使咨询双方不受其他角色冲突的影响,更加有利于心理咨询取得效果。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往往在解决学生的现实困难方面很有经验,如为毕业学生推荐工作,为生病学生筹集医药费等。有些辅导员在咨询中常依赖这些经验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以期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物质帮助可以为学生缓解一时压力,但对学生长远的发展是不利的。学生以后可能还会面对同样的问题。同时,这种物质帮助形式也违背了心理咨询“助人自助”的原则。所以辅导员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可以用建议的方式代替实际的帮助或者启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5.辅导员在咨询中不能以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一般来讲,学生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品德问题,二是心理问题,三是两者相互交叉,品德问题中夹杂着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不等于品德问题,但心理问题如果不注意疏导,很有可能会转变为品德问题,品德问题也会转变为心理问题。谈论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的目的在于分清学生问题的性质,指导辅导员的心理咨询工作。而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从思想意识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管理,以批评教育的方式纠正其行为。这种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方式,在进入学生内心世界的深度以及交流态度上都与心理咨询方法迥异。所以辅导员进入心理咨询状态时要努力克服将心理问题品德化或思想意识化的倾向。用专业的心理咨询方法、态度和原则解决学生的问题,从而有效地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成长。
6.辅导员在咨询中应正确对待价值干预的问题
价值是人对于各种事物是非好坏的判断。价值观是人们信念系统的核心,在心理健康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心理咨询要求咨询员“价值中立”,既咨询员不对来访者的言行做出任何价值判断,而是持无条件的接受态度,咨询员充分尊重、理解来访者的价值观和各种权利,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善恶是非标准或个人意愿施加于他人。辅导员在心理咨询中由于以往工作角色和咨询经验的限制,容易出现价值评判和价值说教这两类问题。价值评判指的是辅导员依据自己的价值标准来对学生的言行做出判断。常对学生某类行为和特质表现出赞同、欣赏或排斥、厌恶等反应,而缺少接纳、理解与尊重。这些态度往往会对来访者和咨询关系造成损害。价值说教指的是辅导员不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感受,极力向学生推销、灌输他所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其实,在心理咨询中完全的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咨询中的咨询员是一个“陪伴者”“促进者”。虽然他绝不否定来访者或是为来访者做出决定,只是陪伴来访者去面对人生,通过接纳与聆听真诚地去了解来访者的主观世界,鼓励和促进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对自己作探讨,在渐增的自我觉察的基础上为自己找到更合适的行为,但他也会提供一套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健康心理的模式给来访者参考。同时咨询员也非常清楚自己所拥有的价值体系,在咨询过程中他会清楚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用一些公众观点来掩饰自己或欺骗他人。总之,在咨询过程中应避免任何价值评判和价值说教,而是应充分地尊重来访者的价值观并真诚地与来访者共同探讨,使来访者更自由地进行自我探索,从而获得对自己最有价值的收益。
二、对辅导员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几点建议
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会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所以,除了上文我们提到的六点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订立职业发展目标,不断精益求精
心理咨询是一项神圣而艰巨的工作。它需要咨询师拥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咨询技巧。所以兼职心理咨询的辅导员需要确立长远发展规划,树立精益求精的意识,不断鞭策自己进步,争取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率的帮助。随着咨询经验的不断丰富,辅导员就可以尝试接待一些患有严重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在实践中让自己不断进步,获得更大的职业成就。
2.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拥有丰富的心理咨询学知识是胜任心理咨询工作的关键。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至少应具备以下几门课程的知识:普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学史等。除了这些基础课程外,辅导员还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广泛阅读一些心理治疗各流派的专业书籍,如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行为和认知疗法等。通过深入阅读这些专业书籍,辅导员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将会更为成功。
3.参加心理培训,多与专业心理咨询员交流
个人的成长对于心理咨询人员尤为重要。辅导员应多参加各种心理培训,如团体心理训练、心理剧治疗等。通过定期参加培训,辅导员不仅能获得个人成长、学习新的心理咨询技能,而且能交到很多专业心理咨询朋友。从而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这些将为辅导员的职业成长提供更大的保证。
4.在咨询中不能接待自己所管理的学生
辅导员和自己所带的学生平时接触很多,这种双重关系对于咨询双方都会产生影响,不利于咨询的顺利进行。以上四点都是对辅导员兼职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所应参考的建议,辅导员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在心理咨询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张传新.政治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17).
[2]冯海梅.思想政治工作者从事心理咨询的利弊[J].广州大学学报,2002(1).
【辅导员心理工作手册】推荐阅读: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12-17
心理辅导、咨询教师工作职责11-27
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培训心得体会09-20
第二学期心理辅导室工作总结11-15
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总结10-08
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心得11-08
学校心理辅导06-29
运动心理辅导06-30
心理辅导方案09-06
心理辅导措施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