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虫治虫》

2024-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虫治虫》(通用3篇)

《以虫治虫》 篇1

手冢治虫的妈妈非常支持他画漫画,给他买很多漫画,还亲自为他读漫画。手冢治虫拼命学习画漫画,不断临摹漫画书练习。

五年级时,手冢治虫画了一册漫画在班里炫耀,被老班看见了。他以为自己会挨骂,谁知老班把他的漫画拿到办公室给其他老师传看还说:“以后尽管痛快地去画你的漫画吧!”

《以虫治虫》 篇2

下面笔者结合《以虫治虫》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巧妙地设置“互慧”情境

如果在课堂教学之前,能营造出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氛围,符合“互慧”课堂教学的要求, 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

在《以虫治虫》这一课的“导入环节”,笔者根据该文是科技小品文,以及初一学生充满好奇心的特点,选择了北京街头树上挂着牛皮纸袋的图片,让学生猜测,这里有些什么?为什么这么做?在“探究延伸”的环节,笔者选择了“青蛙捕虫”的动漫,开启学生儿时记忆之门……五彩斑斓的情境,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

二、多样的“互慧”展示方式

斯霞老师说:课堂展示的方式有多丰富,你的课堂就有多精彩。的确,单一的展示方式只会让学生感到课堂的乏味与无趣,这也是“互慧”课堂的最大忌讳。然而,“文言文毕竟是文言文, 它应该具有文言的色彩和味道。”黄厚江老师在阐述“本色语文”时,曾这样谈到文言文的教学。我以为,不管展示方式如何多样化,都应该体现出“文言味”来。

在《以虫治虫》的课堂教学设计中,笔者尝试使用了抢答检测、合作演读、故事概述、角色置换、画面想象、举例类比等“互慧”方式。如在朗读展示环节,学生就通过“互慧”的方式,不仅展示了小组的朗读能力,而且提醒了“为”“穰”等字的读音,以及“岁以大穰”的朗读节奏。

在不同的环节中,学生尽情地展示:或陈述自主学习的成果,或展现合作学习的智慧,或彰显探究学习的深度……每一次展示都凸显着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在同学的掌声、质疑、补充中,在老师的激励、点拨、引领下,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渐进的“互慧”教学设计

《以虫治虫》第三个教学环节设计的是“开放探究,悟出启示”。如果一味地放手让学生进行“单打独斗”式的思考,或是完全开放式地让学生处理这一环节,学生就容易出现思考不深刻、思维混乱、表述不清晰的状况。而层递式的“互慧”引领更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知规律。

据此,笔者对这一环节做了这样的设计处理:虫子与天敌→“生物防治”的例子→“生物防治”的好处→“生物防治”的启示。化整为零、循序渐进、因势利导,让学生在不断的攀登中获得螺旋上升的“互慧”体验。就整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而言,笔者也遵循了这一原则,在充满刺激与挑战的解读过程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断地被激起。

四、深度的“互慧”文本解读

文言文积淀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精华,学习者需要对其进行深度解读,才能真切体会其中的意蕴。

在《以虫治虫》的学习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充满想象的赏析品读,掌握了“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了解了“生物防治”的作用,探究了开展“生物防治宣传”的方法。通过自主研读、合作学习、深层探究、口语交际、标语设计等方式,学生既开发了思维深度,又濡染了人文情怀,形成了语文素养。这样的“互慧”课堂,实现了深度与趣味的结合。

以虫治虫:绿色农业新科技 篇3

究竟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食品?恐怕没有绝对的标准,但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不能被农药污染肯定是标准之一。农药的发明曾一度被看做是工业文明对自然界的征服,人类得意洋洋地把“害虫”们随意消灭,充分体现了作为高级动物的优势。同时,自然界也在不动声色地报复着人类——在必须依靠农药保护农作物的时代,谁敢说自己还拥有一只洁净的胃?

生物防治技术取代化学杀虫剂,既能避免农药的残留,又能有效控制害虫的危害,从而提高蔬菜的食用安全性。因此,采用“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技术,是解决害虫防治及农药残留问题的最佳途径。在自然界,任何生物都有自己的天敌,害虫生物防治就是用害虫的天敌来防治害虫。

目前,“以虫治虫”的做法尚未成为主流,全国只有部分地区开展了示范推广工作。到底谁是那个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恐难考证,但追索敢于“第一个批量养虫子的人”,也许会找到郑礼头上。郑礼,男,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由他牵头成立的衡水田益生防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第一家系列天敌昆虫和授粉昆虫专业生产企业。从他们的生产线上,每年可飞出天敌昆虫150亿头!这些昆虫被“派往”100万亩的农作物中,担负起“剿匪”重任。由这些昆虫“守卫”的百万亩良田,会产出无公害的农作物。也许苹果不会鲜红到不真实,也许梨子不会大到不可思议,也许这些果实上面还会偶有虫眼,但它们以朴素而健康的姿态出现在人类的餐盘里。

【《以虫治虫》】推荐阅读:

上一篇:五年级数学期末工作总结下一篇:新人教版初三数学上册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