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区域地理复习重点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区域地理复习重点(推荐11篇)

高中区域地理复习重点 篇1

二、人文地理特征。复习的思路与内容依次是:农业特点、工业特点、人口与城市特点。

对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看似简单,但复习时掌握复习方法,理清复习思路显得尤为重要。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复习方法:加强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联系

高中区域地理复习重点 篇2

一、区域地理是什么

区域地理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从狭义概念讲, 区域地理指世界区域地理和中国区域地理, 它包含基础和常识性知识;从广义概念讲, 区域地理应该具有综合性的突出特征, 是落实和运用高中地理原理的最重要载体之一, 主要由自然区域、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等多项内容构成, 是地球运动、人地关系、地理图表的综合承载体, 是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良好载体。 从近几年来高考试题的区域载体看, 更多的是基于广义概念的区域地理。

二、区域地理的有效复习

基于广义的区域地理, 通过问题驱动能比较有效地把高中地理主干知识与原理落实到区域地理上, 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审题、地理思维和表达能力。 下面以《西北地区复习》为例, 谈谈如何在区域地理复习中采用问题驱动的方法进行复习。

为了培养学生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建构区域学习的模式, 可利用《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图》, 设置如下问题:“描述我国西北地区的纬度和海陆位置特征。 ”此设问一来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又能引导学生对地理位置进行确定与描述, 为进一步的区域地理学习奠定重要基础。

明确地理位置后, 结合《西北地区地形和河流分布图》设置如下问题:“概述我国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特征。 ”学生明确区域的地理位置后, 引导学生结合等值线的基本知识阅读《西北地区地形和河流分布图》, 以培养学生判读并表述区域地形特征的能力, 这一设问一方面有利于巩固等值线的理论知识并提高应用能力, 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通过读图获取区域的地形特征, 养成通过阅读等高线地形图获取区域地形特征的习惯, 避免学生陷入死记硬背区域地形特征的误区, 有利于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形成科学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设置并引导学生初步完成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的学习后, 使学生初步具备区域地理分析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接下来利用《西北气候、植被分布图》, 设置如下几个问题。

1.简要分析西北气候的成因。 2.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角度分析西北地区年降水量特点的主要成因。 3.在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下, 该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是什么? 4.从地形的角度分析内蒙古东部形成广阔的温带草原的原因。 5.说出该地区的外力作用的主要类型。 并说明判断理由。 6.说出西北地区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 7.简述西北地区河流水文特征、水系特征。

通过系列带有一定递进性和逻辑性问题的驱动, 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使学生对西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河流等地理知识能比较有效地进行复习, 逐步建构知识体系。 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可结合更低一级的区域《新疆等高线地形图及气候资料图》作为案例, 设置相关地理问题, 驱动并引导学生进行区域地理原理、规律的学习和迁移运用。 该区域的相关问题设置如下:“1.比较吐鲁番和乌鲁木齐两地气候特征异同点并分析原因。 2.从外力作用的角度说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过程。 3.结合气候资料图, 评价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气候条件。 ”

通过对新疆这一区域相关问题的驱动、引导, 使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推导, 为利用《必修3》的“地理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方向、特点”的原理学习西北地区经济的发展打下基础, 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最后结合《西北地区的主要城市、工业和交通分布图》, 设置以下问题进一步学习地理环境对西北地区城市、工业、交通的影响:“1.西北地区城市分布有何特点? 其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什么? 2.西北地区交通线的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3.说出西北地区主要的产业结构, 简析西北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条件, 并指出西北地区工业可待续发展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

由此, 利用问题驱动法比较有效地复习完西北地区有关知识。

三、问题驱动法复习的重要意义、作用

第一, 可以避免区域地理学习陷入“区域知识罗列或死记硬背”的误区, 建立活学活用地理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地理学习方法, 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第二, 可以有效结合高中地理原理和规律, 分析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并能运用地理分析方法推导区域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为区域经济的可待续发展提出合理措施或建议。

第三, 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提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逐渐形成地理综合能力, 提高复习有效性。

高中地理区域定位的复习策略 篇3

一、高考命题趋势分析

近年来高考文综地理试题重视区域性和区域特征考查,通常以区域地图为载体,考查学生的地理能力。由于区域地理空间定位非常符合地理学科区域性特点,并且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空间定位能力,因此今后的地理高考依然会将区域定位作为高考命题的一大亮点。2010年以来,广东文综地理试题两题非选择题共56分,题型为填空题、简答题、开放式试题等。知识考查点落实在某具体区域内,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通过文字和图表提示,其中具体考查区域一个在国内、另一个在国外。如国内区域:2010年内蒙古西南部的E市、2011年甘肃省中部的石羊河流域、2012年长入海口的上海市、2013年青海西宁市。国外区域:2010年中国与世界的贸易联系、2011年西欧及地中海沿岸、2012年加拿大西南部、2013年印度尼西亚。

二、区域定位方法确定

区域定位教学中,地图册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也是一种特殊的地理书。每节地理课都让学生使用地图册,查阅相关地理知识,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知识,一幅好的地图所起的作用往往超过了同样篇幅的文字记载量,它是对课本内容的补充和完善,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的目的,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如何根据高考试题的特点进行准确区域定位,解决高考试题中出现区域地理的相关知识点?本人结合高考地理试题,总结出了区域定位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1. 利用主要经纬线准确定位

新高考背景下的区域定位,不再拘泥于地理知识的死记硬背式的再现考查,而是以经纬网作为区域地理试题中重要的背景要素,着力对其区域特征的分析和解读。为此,应该在脑中牢记八个主要国家的的主要经纬线,以此推及大洲的地理位置。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做到心中有“网”,进而“以点定面”,即先确定某点,再以该点为中心(或作为参照物)推测某区域的大致位置和范围。参照点的选择应具备代表性和典型性,但参照点不宜太多,否则难于记忆而达不到目的。

例题1: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河流众多而短小,渔业资源丰富。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材料一:印度尼西亚地理位置示意图(如下图)

材料二:爪哇岛地处板块边界上,北部是平原,南部是熔岩高原和山地,山间多宽广盆地,是世界上雷雨最多、土壤最肥沃、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1)印度尼西亚大约四分之三的陆地位于_______半球,主要气候类型是______ 。

此题考查区域定位及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根据经纬度可知印度尼西亚大部分地区位于赤道以南,所以大部分位于南半球,赤道附近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

2. 根据区域的轮廓特征或相对位置确定其位置

世界上每一个区域,都有一定的轮廓特征,可以根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特征,也可以根据线状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流、交通线、行政区界线、海岸线等)的分布特征和各点状地理事物(如城市、矿产、山峰等)的相关位置来分析定位。例如:意大利半岛像个长筒高跟靴、伊拉克国家像芭蕉扇、黄河则像个“几”字形、广东像象鼻、湖南江西像一对亲密无间的伴侣等。

例题2:下图为“世界某区域海洋与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图中洋流的名称是( )

A. 加那利寒流

B. 西澳大利亚寒流

C. 本格拉寒流

D. 秘鲁寒流

根据图示经纬度和海陆轮廓特点,判断此图为澳大利亚西南沿海地区,洋流是西澳大利亚寒流(答案为B)。

3. 根据地理景观特征,判断地理事物所在的区域或范围

由于地理环境差异和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地区在自然地理景观和人文地理景观上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这些地理景观能正确判断所在地区位置,而代表性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现代建筑物、文化现象等往往是进行定位的重要线索。

例题3: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材料:石羊河流域示意图(如右图)

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结合图中祁连山和腾格里沙漠等信息,可判断:石羊河在我国的河西走廊,故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面临的生态问题为土地荒漠化。

区域定位还可以根据气候特征、自然带特征、动物特征、土壤特征、河湖特征、地貌特征、人文特征等来定位。用图例、注记、比例尺等图中信息辅助判断定位;用题目中的文字提示信息辅助判断定位等。由此可见,在进行区域定位的训练时,应该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先粗后细、从大跨度到小跨度、先总体后局部循序渐进地进行。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让他们在头脑中逐步构建一幅带有经纬网的地图,多读、多看的同时还要多练、多画。

三、提高定位能力的几种途径

1. 运用地图,才能不断提高定位能力和解题能力。

2. 可借助空间联想:在掌握某项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的基础上,可进一步联系其他地理事物,形成联系线索。如七大洲、四大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气候类型的分布——世界自然带的分布。并由此可联系植被类型的分成——农作物的分布——农业类型的分布——土地利用类型等。

3. 要对比区域的差异:区域的差异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复习时,可对同类地理事物(如水系的发源地、长度、形状、主要支流、流域面积等)进行比较,从区域特征、成因上分析相同点和差异,提高区域定位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区域地理复习中通过区域空间定位的方法,找准解题的切入点,准确对地理事物进行定位,就实现了破解地理难题的第一步。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及高考要求,在复习中必须注意学思结合,并有意识地把所学知识原理横向、纵向地联系起来,把庞杂零散和孤立的知识重新组合,充分理解地理事物和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灵活运用,才能顺利解决地理难题,真正提高地理成绩。

高考地理重点复习方法 篇4

一、注重地理主干知识的复习

地理主干知识是支撑学科的脉络。在高三教学复习中应化繁为简,重点要讲透,难点要讲清,而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应大胆删去。这是当前高考改革对高三教师的基本要求。如果教师能很好地把握主干知识,就能使学生更集中时间和精力,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哪些是地理学科主干知识呢?我们说这里的主干知识是指没有它的支撑,这个学科就不能成立的知识。具体包括:⑴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⑵能生长延伸出新的知识的地理知识; ⑶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及当前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如:(1)地球运动和经纬网。(2)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3)世界和中国地理。(4)各种地图和统计图表。(5)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后,就能以此为知识的生长点去获得更多的知识,就能运用这些原理去解决千差万别的实际问题,就能够进行创新。高三第二轮地理复习时,必须抓住主干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就是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逻辑推理能力是以大量的基础知识为积淀的,如地理概念、地理原理与规律。能够结合题目随机调用头脑中的相关知识储备,结合具体情况展开逻辑推理。

二、重视区域地理知识复习,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

区域地理具有基础性、常识性和综合性,所以区域地理也往往成为综合能力测试中地理试题命题的切入点,区域地理一直是高考文综试题命题的重要内容。当前由于地理课程与高中地理课程安排不连续,初中区域地理的学习未得到应有重视,为复习迎考带来一定困难。近年从高考地理阅卷得分统计来看,考生区域地理试题方面失分现象严重,有的甚至因为某一区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导致“全题覆没”。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应怎样进行区域地理知识的复习呢?

1.区域定位的训练。

区域定位是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步,也是解开区域地理试题的钥匙。区域定位就是确定区域的地理位置,它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即分析一个区域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关位置。相关位置是指某项地理事物与海陆轮廓、地形区、河流、湖泊、交通线、国界线等相对位置而言。

怎样强化区域定位训练?(1)选用高考试题训练区域定位。(2)通过经纬线训练区域定位。

2.区域地图的训练。

区域地图的训练主要包括读图、填绘地图、分析地图三种方式。对近几年高考文综试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区域地理试题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地图的比例尺扩大。教材中区域地理地图大都是大比例尺地图,反映多是一个大洲、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图。高考试题区域地图比例尺扩大。使区域范围缩小,区域地理事物内容更详细。其二是交界地区地图增多,以局部区域地图为主,文综第36题,中国和中亚地区交界区域,第36题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交界区域,20文综40题英吉利海峡实际上是大陆向海洋交界区域。Ⅱ卷第36题西南地区等高线图,实际上是中国和缅甸交界区域。由于区域地图的这两种变化。学生对高考文综试题区域地图陌生,造成解题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在复习每一个区域地理知识后,发给学生相关的空白地图,指导学生将教材中的文字尽量转换在地图上,将各种地理事物进行叠加,形成单元知识小结的综合能力。另外,教师还要设计一些交界区域的空白地图,建立区域之间的联系。如:国家交界区域地图、地区交界处地图、中国和邻近地区交界处地图、地形交界处地图。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攻略和技巧

1.统揽全局、突出重点

目前大多数地理综合复习课的基本教学程序为首先进行专题知识的全面梳理,其次是典型例题讲解,最后是少量随堂训练,可以用“专题”、“系统”、“全面”、“少练”四个词组来概括。

然而地理学科内容多,考试范围广,“求全”、“求保险”的复习思路,似乎面面俱到,但实际上只能是浅尝辄止,最后什么都不能落实。“求全”的复习过程必然挤掉“能力训练”这一重要环节,考生吃的多为“夹生饭”,综合能力培养是建立在不扎实的根基上的。所以,与其“求全”导致不落实,不如化繁为简,突出重点、难点,就某些核心问题举一反三,不断训练,或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现在一套综合能力测试卷的有限题量,使得命题者一般会从核心知识与能力上设计题目。考生若能将地理学的核心问题真正领悟并能熟练运用,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地理科的考试以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内容为主。高中地理知识的核心应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譬如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的核心是人类生活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的形状、质量、自转与公转运动所带来的昼夜更替、地方时差、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尤其是地球运动带来的自然现象更是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地理中,基本的国情与区域差异,尤其是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地理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上的宏观差异应属于“常识性”知识,这里也应包括具有“全国意义”的大地形区(如主要山脉、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主要丘陵)、大江大河(长江、黄河、珠江、海河、松花江、淮河、塔里木河、京杭大运河等)、大城市(我国首都、我国最大城市、东部沿海开放港口城市、长江沿岸主要城市、陇海—兰新沿线的主要城市等)等的空间位置及主要特征,而小范围的省区内的地理环境特征差异,似不宜列为核心。在世界地理中,应该主要掌握有“世界意义”的常识性知识,如世界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但由于温带的大陆东西两岸为人类分布的密集地,因而大陆西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地中海气候,大陆东岸的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无疑应当重点掌握。

又譬如世界国家那么多,恐怕只能将在世界经济发展与格局中影响较大的国家列入核心国家之列,如世界面积较大的前六位国家、世界上的“亿人大国”、各大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欧共体主要成员国、世界主要金融中心所在国、世界目前主要资源(煤、石油、天然气、黄金、金刚石、森林、水能、太阳能、铀矿等)分布的国家、世界环境问题严重的地区、世界一些局势不稳定地区等。

考生在复习时,应注意妥善处理好高中与初中地理知识间的关系,应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在理论上以高中地理为线索,结合复习初中地理的相关区域,从而在复习时纲目分明。

比如,在复习“大气环境”中的“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时,可以首先理清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气候形成因子、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降水状况等基础理论,再结合初中世界地理中的具体国家、中国地理中的不同区域进行分析对比,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解运用能力。

2.紧扣图表,注重分析应用能力的培养图

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试题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三科知识的信息载体,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切入口。高考为什么钟情图象题呢?因为将新颖的图表材料设计成题,一方面可以引用地理学最新的研究成果,避免试题雷同和猜题押宝;另一方面有利于考查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

在地理应考中特别强调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在复习时应注意运用图导法建立各章节之间的知识结构,运用图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选择题进行迁移突破,化难为易;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平时复习中,首先要认真地读好书及配套图册中的每幅图表,弄清图表的基本构成要素及绘制方法,图表所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特征是什么,以及此类图表还可以表现哪些其他的地理要素以及此类图表的一些变式。

3.关注热点,拓宽视野

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永远是地理高考试题的主旋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

所谓热点问题,即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自然、环保等问题。考生要把握热点就要增加阅读量,平时注意阅读如《半月谈内部版》、《人民日报》等报刊,关注时事,同时随时查阅地图,搞清事件发生地点。在读、听、看中思考,在思考中读、听、看,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

在对待时事时,考生应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复习中应把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当作专题式“问题化”处理,弄清这些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的密切结合,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其影响,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凡与热点有关的问题,即使本来不是学科的重点知识也要掌握。

4.强化训练,模拟实战

考前必要的综合训练是为了通过数量有限的特殊训练,提高知识技能、答题技巧和综合能力。练习的类型可以是单元练习,也可以是阶段练习,当然也可以是综合练习。练习内容应该具有鲜明的选择性,应根据不同时期的学习内容选择那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综合能力方面的内容,选择那些易错而又确属重点的知识考点、学科交叉点和渗透点。

地理学科的训练尤其强调地理图形读、填、绘、记,要学会把地理科学的基本现象、规律、原理落实到图形上,通过经常的图形复习,达到地理知识的巩固积累,完成知识的“积少成多,厚积薄发。

高中区域地理复习重点 篇5

从小区域着手,突破区域地理复习瓶颈

一、从小区域着手,采用简图法,化整为零并综合分析 小区域可以小到一个盆地、一座山脉、一条河流,甚至是一个小区域中的`点.如果放在一个大的区域中,学生可能觉得没什么难度,所以有关小区域这部分内容,笔者引导学生采用画简图一区域定位-结合自然地理综合分析.下而以天山地区为例.

作 者:王宏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中学,311200刊 名:地理教育英文刊名:EDUCATION OF GEOGRAPHY年,卷(期):2009“”(5)分类号:关键词:

高二区域地理复习方法范文 篇6

高二区域地理复习方法

爱学网编辑

区域地理在高考中,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分布、特征、成因、规律及变化等,都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最好“注解”或“说明”;而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又需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和验证。因此,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许多图像判读技能的训练、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观点的树立等,都应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完成。

对区域地理的复习,一定不要只机械地重复一遍初中地理课本,而应重视对旧知识的加工、整理、重组和联系,建立知识框架与体系,并巩固在图像或图表上,并以高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为指导,结合高考训练要求进行复习整理。鄙人结合自己的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区域地理复习的简单方法与思路,供同仁们参考,便于学生复习,提高复习效率。第一、推出区域地理复习模式,便于全体学生复习归纳总结。

一、自然地理特征。复习的思路与内容是: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土壤特征和矿产资源。需要说明的是在复习世界区域地理时,对土壤特征一般不作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一个区域的位置和地形,往往决定这个区域的气候特征,而区域气候和地形又往往决定区域的水文和植被,水文和植被往往决定区域土壤的形成)

二、人文地理特征。复习的思路与内容依次是:农业特点、工业特点、人口与城市特点。对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看似简单,但复习时掌握复习方法,理清复习思路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加强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联系。

例如,用南亚季风的高中地理知识,解释南亚西南季风进退对南亚农业的影响。在复习东南亚地理位置时,一定要结合板块知识,巩固东南亚多火山、地震、滑坡、海啸多发的原因。用风带、气压带的高中地理知识,解释地中海气候在欧洲南部分布广泛的原因等等。又如东亚季风气候显著,要注意知识的联系与高考要求的连接----⑴季风气候的特点,⑵为什么东亚地区季风气候显著,⑶东亚季风气候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完成这一点,在提前布置的情况下,班内的优秀学生,能完成这一点,并在班内介绍、推广。

第三、每个区域考纲要求重点不一样,操作时应有侧重。

在复习区域地理时,注意每个区域往往有一两个重点。如东亚日本气候及风性及海洋性特点。东南亚位置,特别是板块中的位置,和东南亚地形特点及其成因是重点。又如非洲的气候在赤道南北两侧对称分布及其成因等是重点。欧洲海洋性气候及其成因等都是区域地理重点。完成这一点,应由教师主导操作。另外,在以主要国家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区域地理中,区域的概述复习为辅,国家地理知识重点。例如东亚概述部分:第一,对东亚每个国家做一两句介绍。蒙古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朝鲜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第二、季风气候显著。但日本是东亚地理复习的重点。

第四、在区域地理总结时,注意区域地理知识的类比和综合。

高二区域地理复习模式探讨 篇7

为了加强区域地理复习效果, 构思区域地理复习总的思路如下:在哪里———定位、分布;有什么———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特征;怎么样———主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进行分析, 有时还需要注意历史来源和国家方针、政策方面原因;怎么了———评价对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怎么办———预测发展方向或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措施, 使自己对各个区域的认识能够向纵深发展, 深化对区域特征和成因理解。

由于区域地理试题一般多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图、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记 (如湖泊、河流等) 地图等为“背景”,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设问。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背景”材料, 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对试题涉及的区域进行准确的认定。所以“区域的定位———在哪里?”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在哪里?如何定位?我们一般引导学生掌握好以下地理位置, 以复习中亚为例:

一、位置与范围

1. 地理位置。

(1) 经纬度位置:最主要部分东经50°E―80°E, 北纬40°N―50°N。

(2) 海陆位置:深居亚欧大陆内部, 距海较远。西起里海东与中国为邻, 北接俄罗斯, 南与伊朗阿富汗毗连。

2.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1) 沟通亚欧之间交通的必经之路:中亚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地带,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自古即成为各民族迁徙、征战和融合之地, 也是沟通亚欧之间交通的必经之路。

(2) 古代的“丝绸之路”:东起我国长安 (今西安) —河西走廊—天山和昆仑山脉, 经中亚, 西亚抵欧洲黑海、地中海沿岸。

(3) “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经过的地区:陇海—兰新—北疆—中亚—欧洲西部。

明确区域位置后, 通过分析一个分区的自然条件 (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植被、水文、自然资源) 、人文状况 (包括人口、民族、宗教、农业、工业、交通、城市) , 让学生知道如何分析某个区域, 从而能够让学生把区域地理涉及的自然方面、人文方面的内容落实到相应的地图上, 为区域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中亚的地形特征

1. 地形地势特征:中亚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东高西低) 。

2. 分布:

(1) 东南部:是帕米尔高原地势高峻海拔5000米左右, 以高山气候为主, 多山地冰川和高山湖泊、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2) 东部:天山山脉山体高大, 绵延到我国新疆境内; (3) 中西部:图兰平原和里海沿岸平原; (4) 北部:哈萨克丘陵。

三、中亚的气候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1) 特征:中亚气候冬冷夏热, 降水稀少。成因:深居内陆, 距海较远, 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

自然景观: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

原因:由海陆位置决定。

(2) 分布:大部分地区为温带草原、温带荒漠气候。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西南部的卡拉库姆沙漠为世界著名的大沙漠之一。

四、中亚主要河流湖泊

1. 著名的河流:

(1) 额尔齐斯河 (外流河) ; (2) 锡尔河、阿姆河、伊犁河等以内流河为主。

2. 内流河特点:

(1) 流量小; (2) 流程短; (3) 流量从中上游到下游水量逐渐减少; (4) 有结冰期; (5) 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冬季容易出现断流, 有春汛和夏汛。

3. 外流河:

额尔齐斯河:发源于我国阿尔泰山, 流经哈萨克斯坦, 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汇入鄂毕河, 注入北冰洋。

4. 著名的湖泊 (多内流湖、咸水湖) : (1) 里海; (2) 成海; (3) 巴尔喀什湖。

五、中亚主要矿产资源及其工业部门

1. 工业特点:

煤、铁、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的探明储量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本区采矿、冶金、军事工业相当发达, 棉毛纺织工业、地毯编织和畜产品加工业也比较发达。但是木材缺乏, 许多机械制品、轻工业产品需要进口。

2. 石油、天然气的分布与生产:

中亚是世界上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蕴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里海东岸及湖底。

在了解了这一区域的自然、人文特征后, 顺势导入“怎么了”这一环节, 引导学生分析该区域的存在怎样的自然环境问题或者社会经济问题, 例如在复习中亚这一区域时, 就可以结合材料顺势提出问题:

材料:“咸海”的变化:咸海在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 面积6万多平方千米, 原来是重要的渔业基地。近年, 威海一带的气候越来越恶劣, 夏季更热, 冬季更冷, 一年到头, 狂风不止, 滩地上空盐粒飞舞 (被称为“白风暴”) , 对人体健康和农田危害很大。据科学家估计, 如不采取有效措施, 威海将从地球上消失。

出现了问题, 就会对自然环境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有所影响, 也就引入了“怎么样”“怎么办”这两个环节。总之, 通过在哪里、有什么、怎么样、怎么了、怎么办这些环节, 可以使学生在加强知识前后联系的同时, 还能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理事物进行归类、整理、归纳、概括, 找出其中的规律, 化繁为简, 有助于学生强化对区域特征的理解。

高三区域地理复习策略 篇8

但区域地理是初中生用来学习的教材,其内容编排让高中生在复习时感到很简单,觉得没有必要认真地复习。所以在练习时往往涉及区域地理的内容学生最感吃力,造成考生对地理高考试题的不适应而无法有效地解答试题。因此对于区域地理不仅要予以充分地重视。而且要科学稳妥地进行专题复习。当然科学稳妥就意味着要讲究区域地理复习的方略。

一、了解区域地理知识结构,整合初、高中地理知识

区域地理复习有规律可循,即通常所说的“地理八股”。研究区域地理往往从自然条件到人类活动。其中自然条件主要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河湖、生物、资源等;人类活动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交通、人口、城市等。在此基础上运用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比如各区域间的自然特征、发展状况、人文景观、人地协调发展,以及地域之间的差异等。掌握知识的层次、脉络及相互关系,绘出知识系统图或列出系统联系表,是复习的重要环节。

了解掌握知识结构是进行知识重组的基础。复习时一般先要了解其组成要素,然后再考虑其相互关系,绘出结构式或关系式。如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地形包括地势、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形特征及成因、特殊地貌等;气候包括气候因素、气候要素、气候特征、气候类型、气候分布、气候资源、气象灾害等;河流包括源流概况、水文特征、各段划分、利用与改造等;湖泊包括类型、特征、演变、利用等;工业包括部门、布局、产品与市场、原料与能源、资金与技术等;农业包括类型、分布、作物或产品、耕作制度等;交通包括类型、路线、作用或意义、枢纽站或港口等;城市包括职能、规模、位置特点、发展方向等。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因果关系、主次关系、并列关系、包含关系等。

例如:河流,主要从河流的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及开发利用等方面来复习。

①水文特征:是指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冰情(有无结冰期、冰期长短、凌汛)等。

②水系特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河道(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流弯曲系数)、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关系)、流域面积(面积、水系排列形式)、水力资源等。

③开发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是开发水能资源,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流乎缓、河通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开发内航运。

高初中地理知识的重组是必要的。只有通过知识重组,高中地理知识才能与初中地理知识有机地嫁接,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知识重组也要求学生对高中地理的相关知识能够很好地驾驭。

二、确定区域位置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前提和基础

区域位置包括绝对位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低中高纬度、南北纬度、东西经度、经纬度的范围)和相对位置(热温寒带、大陆东西南北中部、大洋东西南北岸)。

例如: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大部分为中纬度北温带,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唐山位于河北省的东北部等。

因此,我们在复习时要经常做读图、填图、绘图练习,努力做到“心中有地图”。例如,在复习世界区域地理时,首先要掌握世界大洲、大洋的分布大势。即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在阅读区域地图时,重视所给的经纬度数值的分析,是确定区域位置的重要手段。(如欧洲位于北半球,大部分位于40°N~60°N的温带地区和0。经线以东的东经度地区。又如在复习中国时掌握中国的最东、最西、最南、最北点也很重要)。还可以通过记住一些重要的经纬线所经过的大洲、大洋及重要的国家来联想记忆(例如,你可以试着想一想赤道、南北纬30°线、南北回归线、北纬60°纬线、零度经线、90°E、120°E、150°E、120°W、75°W等经线经过的大洲、大洋和重要国家)。其次应熟悉世界地理课本中介绍的12个区域的海陆轮廓(包括海岸线、海湾、海峡、岛屿的形状等)、地形分布(特别是高大山脉)、大江大河、重要国家的国界线等轮廓特征。它们是判断区域位置的重要依据。建议大家将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和北非、西欧、美国、南美、澳大利亚、南极洲的轮廓在头脑里想一想、在草稿纸上画一画,然后再对照地图看一看。三是要重点掌握考纲规定的八个国家。包括它们的轮廓、地形、气候、河流、工农业生产、交通、城市以及人口分布等,特别要掌握它们在世界上有重要地位或特色的事物。

三、注重综合区域内特征、类比区域间差异

区域特征分析是区域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区域问题的关键。区域地理涉及的内容繁杂。区域之间又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往往很难掌握。所以我们应运用正确的方法。

1抓住主导因素,突出区域特征。在区域的各个特征中找出最具本质的或最具特色的特征,并以此寻找出主导因素。如欧洲西部地区,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是本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位于温带大陆西部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气候南北对称分布是非洲最突出的区域特征,赤道横贯大陆中部,气压带、风带在非洲大陆南北对称分布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干旱是我国新疆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深居大陆内部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高寒的气候是青藏高原的主要特征,海拔高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

2理清知识头绪,抓住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抓住各地理要素间联系,是地理学科学习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复习中要弄清每一个区域各种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制约关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整个区域特征形成的前因后果,形成有利于记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例如美国的气候分布与东西高、中间低的地形之间的关系;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布局之间的关系;工业分布与自然资源、交通运输之间的关系等等。又比如西亚和北非,有两条主线:①纬度位置→副热带高气压带→气候特点(高温干旱)→农业生产特点→出口物资②自然资源(石油)一石油生产→石油运输线路→与石油有关的工业部门。

3比较区域之间存在的相同点和区域差异。学会使用比较法是学习总结区域地理特征的最常见、最省力的方法。建议大家课后对以下地区进行比较:日本和英国(比较他们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气候、农业生产、工业布局等;比较北纬60°纬线经过的亚欧大陆东、中、西部气候;南北美洲地形、气候的比较;比较南美洲南端大陆两岸气候和生物的差异性;比较南北纬30°——40°的大陆东西岸气候及其特征;非洲气候(干旱地区面积广大)与南美洲气候(湿、热)差异性的比较;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岸气候与澳大利亚西海岸气候的差异性和成因的比较;纬度大致相同的西撒哈拉与我国东南沿海气候成因的比较;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德国鲁尔工业区、日本工业区以及中国四大工业区之间特征和形成原因的比较等等。

四、将时事热点有机地糅合到区域地理复习中

高考地理试题设计具有很强地指导性,是高中教学的指挥棒。素质教育要求学以致用,那高考更要体现这一原则。所以今年来的高考试题往往以一些热点材料作为创设试题情境的背景,既考查了考生对有关知识的掌握,也考查了考生的阅读、判读、分析等能力。而热点问题又往往与具体的地理区域结合在一起。比如: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中部崛起、中东问题、朝核问题等等。

那么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就要求我们对热点问题进行收集,同时将热点问题与具体的地理区域结合起来,然后把中学地理有关的知识进行必要地整合。平时有意识地注意各种资料杂志上以热点问题作背景设计的一些试题。如果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尝试以某一热点及其所在的区域为背景,自己设计试题,力求做到创新。在将时事糅合到区域地理中时还要突出人地关系主线,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中国区域地理案例式复习策略 篇9

中国区域地理案例式复习策略福建连城二中 陈立新#TRS_AUTOADD_1260320430737 { MARGIN-TOP: 0px;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60320430737 P { MARGIN-TOP: 0px;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60320430737 TD { MARGIN-TOP: 0px;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60320430737 DIV { MARGIN-TOP: 0px;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60320430737 LI { MARGIN-TOP: 0px;MARGIN-BOTTOM: 0px } /**---JSON--{“":{”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高考地理试题非常重视对中国区域地理的考查,但从高考学生的答题情况看,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中国区域地理复习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紧紧抓住“空间分布、区域特征和成因分析”进行复习,才能够使学生通过复习,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以下以我国中部地区为例进行说明。

一、高考试题分析

2007年高考(江苏卷)35.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河西走廊,最终流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1)(2)(3)略。

(4)请简要评价该流域所在自然区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

[答案]35.(4)有利条件:矿产(能源)资源丰富;草场广布(草质优良);光照条件好。不利条件: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要分析评价该流域所在自然区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就应该从评价该地工农业(工农业的发展可代表当地的经济发展)发展的自然条件,结合区域图揭示的自然条件以及工农业的区位因素。

1.工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动力、原料、气候、水源、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

2.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技术等,从而容易得出:有利条件:矿产(能源)资源丰富;草场广布(草质优良);光照条件好。不利条件: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

由于中国区域地理知识量多、点散,如何将繁杂的知识点熟悉记忆,如何用学过的系统地理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区域问题,使区域地理环境知识及内在的因果关系显现出来,这是区域地理复习的重要目标。

二、我国中部地区案例式复习

(一)联系实际,提供热点。随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珠三角“扩容”、长三角一体化、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中部地区的崛起已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条件分析,明确优势。结合政区图以及我国中部地区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等各种地理要素分布图进行自然条件的分析,以便明确我国中部地区的优势:中部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土地面积10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10.7%。

1.地理位置:中部具有承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

2.自然条件:中部地区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光照充足,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江、河、湖、库星罗棋布;拥有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平原等。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能源与矿产资源:中部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如煤(山西大同的煤;安徽淮北淮南的煤)、水能(位于二三级阶梯交界处、降水量大,水电站如葛洲坝和三峡)和原材料基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江西德兴的铜矿)。

4.农业基础:中部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安徽五省都是产粮大户,粮食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40%左右,江汉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5.工业基础。中部形成了冶金、机械、汽车、轻工、水力发电等基础产业,有相对集中的工业布局。

6.人力与科技资源:中部地区劳动力数量多,且科教实力居全国前列,大专院校集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荟萃。

7.文化基础:中部地区历史悠久,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具有丰厚的历史人文的积淀。

8.交通便利:长江黄金水道、多条铁路干线及国道公路从中部地区穿过。

9.旅游资源:如安徽的黄山、九华山;江西的庐山、井冈山;山西的五台山、黄河壶口瀑布、云冈石窟、恒山等都是全国闻名的旅游景点。根据中部地区的地理条件,中部地区今后的发展方向:发挥区位、资源和科教三大优势,努力建成粮食生产、能源供应和科教发展三大基地。

(三)深入思考,分析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我国中部地区区域图,深入思考,分析我国中部地区存在的问题。

1.自然条件的问题。陕西、河南的春旱和低温冻害;中部地区的洪涝和旱灾。还可让学生结合选修二的一些内容进行思考,如(1)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有利条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比。

农业资源

有利条件

主要问题气候资源

光热水资源丰富,配合好

季风活动不稳,气象灾害多发生物资源

品种多样,产品产出能力较高

利用品种单一,潜力发挥小土地资源

土壤资源

丘陵比重大,土地类型多样,农业布局呈立体化

易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低产的红壤分布广水资源

水资源丰富,利于农业灌溉和水电工程建设

高中区域地理复习重点 篇10

广水市骆店镇中心中学 李清霞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这六个国家的区域特征。

2、这些国家的地形、气候、河流等等自然环境因素。

3、这六个国家的自然环境与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

1、这六个国家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

2、读图识记各个国家的地形、气候、河流、人口城市、工业中心等等。教学过程

一、日本

读图识别日本周围的海域、国家及日本国土的组成:

1、日本周围有哪些海域?

2、日本由哪几个部分组成,最大的是哪一个?

3、日本的邻国

4、日本的工业中心为什么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濑户内海沿岸?

二、印度

1、印度的三大地形及分布特点、最大河流。

2、邻国

南亚最大的国家、邻近的海洋

3、印度的气候类型及成因。

4、造成的灾害。

5、印度的城市与工业中心分布有什么特点?

6、印度的软件外包。

三、俄罗斯

1、地形特点 四周濒临的海洋

北部北冰洋,东临太平洋,西北波罗的海,西面里海、黑海。

2、交通

主要分布在欧洲部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西伯利亚大铁路为什么建在南部?

3、气候

北部有一小部分位于北极圈内,寒带气候,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四、美国

1、地形、地势

西部:科迪勒拉山系(世界最大)东部:较为低矮的阿巴拉契山地 中部:平原

2、气候: 东部降水多

西部降水少 降水向西减少 北部:冬季寒潮 夏季中东部暖热

3、河流

密西西比河来自东西两侧山地,由北向南注入墨西哥湾。五大湖提供灌溉

4、人口

移民国家,50个州,本土48个(北温带),海外两个:阿拉斯加(少部分在寒带)、夏威夷(热带)

所以美国跨寒、温、热三带。

5、农业

机械化、地区专业化。农产品:小麦、玉米、大豆、棉花

6、工业城市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五大湖沿岸。

五、巴西

1、混血人

2、地形

3、气候

4、河流

亚马孙河:长度世界第三,流域面积最广

5、城市:

最大:圣保罗 首都:巴西利亚 人口和城市为什么分布在东南沿海?

六、澳大利亚

1、地形:东西高,中部低

2、位置:南半球,独占一个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印度洋包围,从大陆分离早,物种进化缓慢。

3、城市、人口分布在东南沿海 最大:悉尼 首都:堪培拉

4、气候 半环状

如何复习四大地理区域 篇11

关键词:四大地理区域;读图;列表;全局思维;教材;课程标准;考试说明

正文: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比较明显。从山环水绕的东北平原,到海南美丽的曾母暗沙;从小桥流水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到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从神秘壮观的布达拉宫,到气势宏伟的天安门广场;从高亢粗犷的陕北民歌,到婀娜多姿的孔雀舞......祖国大地文明源远流长,,姿态万千,风光无限,在地理学习中,四大地理区域部分由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不同,差异很大,既给学生们带来极大的兴趣,也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复习这些内容,必须以图为基础,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紧扣课本,大纲,考纲,才能更清晰的在脑海中形成直观架构。

第一:读图、填图、、画图、默图训练

中国大约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分成了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以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分成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西部地区以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为界,分成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复习这里,必须画图,你看,画出图来,四大地理区域就很立体的显现在你眼前了。

地图是地理的根,近年来中考试题也往往以地图为切入点,越来越多的采用微观、局部地区图,这就要求同学们有很强的读图能力和区域定位能力。因此,同学们平时应注重读图、填图、画图、默图训练,养成学地理先看图的习惯,只有把所有的知识都落实到地图上,才能切实提高学地理能力。

第二:列表比较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跟季风区和非季风去的界限一致,所以东部地区降水要远远的大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植被景观,人文景观,水文特征,耕作方式和西部地区的就差异明显,根本原因就在于降水多。东部地区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他们二者之间的区别除了降水的不同,还多了气温的差异。这里就得重点强调秦岭—淮河一线了。

地理学习中,列表比较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将两种类别相近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在比较中鉴别,把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显示出来,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横向、纵向来比较和联系,要有全局思维

区域地理部分,横向、纵向比较,全局思考,可以让你不再孤立的掌握某个知识点,能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知识,脑海中豁然开朗。从横向来看,我国主要分东西部两大部分,它与是否受到夏季风影响关系密切,主要受海陆位置影响,所以东部降水多,形成湿润半湿润地区,植被以森林为主,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水有密切关系;西部降水少,形成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以草地为主,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干旱关系密切。从纵向来看,总体是受纬度影响,所以从南到北与气温关系密切,具体到西部地区,它还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所以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又带了高寒的特征。

横向、纵向来比较联系,全局思考,就会有开放性的思维方式,能打破思维定势,提出富有挑战性的假设,产生新的思路,从单一的思考转向多维思考,从而更容易、更深入理解知识。

第四,不能脱离教材、课程标准、考试说明

区域地理方面,重点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1、在地图上记住秦岭、淮河的位置,并能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運用地图,通过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山脉、河流等),说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并说明四大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主要自然地理差异。

在教学活动中,《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准则和依据,也是《考试说明》的依据和准则,教师必须在真正确立以《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与体现课改精神的载体,也是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智慧的结晶,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把它研读透;《考试说明》的依据是《课程标准》,作为指导中考命题和中考后期复习的纲领性文件,《考试说明》也同样很重要,在复习中要寻找前后有内在联系的内容并结合起来加以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其中的某些条文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发现一些没有明确规定而又很有价值的东西,因为到最后判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并不是看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适合程度,而是看课堂教学与考试标准的适合程度,所以在平时复习时,教师、学生不仅要勇敢跳出教材,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还要回归到教材、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上来,才能取得优异成绩。

很多学生认为区域地理很难学,跟看天书一样,也有人认为背一背就可以得高分,其实这些认识都很片面,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既不能有畏难心理,也不能轻视它。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把握知识主干,学会调用课本知识,学会运用数学分析推理对各类图表进行分析,学会以图为基础善于对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学会一些答题技巧和规范,才能把区域地理学的透彻明白,甚至终生难忘。

参考文献

[1]周彬微博《如何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上一篇:魔法师的帽子学生作文200字下一篇:教科研提升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