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学校文化工作总结

2025-0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局学校文化工作总结(精选8篇)

教育局学校文化工作总结 篇1

教育科

学校文化建设是我局重点工作之一,也是我们多次进行调度和督导的一项工作。经过一年来的努力,我市不少学校抓学校文化建设的意识、做好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有很大的提高,取得显著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主要措施及效果

(一)统筹规划,加强指导,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1、建章立制。出台《学校文化建设参考标准》,从理念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对各校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明确具体要求和评价标准。此外,完善十星级评价中“文化特色星”评价标准。使学校文化建设制度体系日趋完备。

2、加强指导。上半年,教育科下乡指导文化建设工作26次,涉及学校58所。召开文化建设培训会、经验交流会,并邀请三小张书民校长和部分对文化建设工作认识较高的校长对**小学等11所学校进行了专家指导,审定学校理念体系,就学校的环境建设和社团活动等方面出谋划策,共同研讨。

3、活动引领。一是5月份组织“名校展示暨校文化建设拉练观摩活动”。260余名领导、校长参加此次活动。活动中,参展的10所名校(园)在准备的过程中办学水平又到了提高,参加观摩的校长们也收获颇丰。很多先进的思想、管理方法等到推广,认识水平也有的明显提升。如**小的校 园五条线、**小学的环境建设思路、家校沟通、**初中的精细管理等等。在这些名校之外,还有一批学校如:****小学等,校园环境优美、管理特色明显、活动丰富多彩、师生精神面貌蓬勃向上,有望脱颖而出,成为我市新一批亮点学校。二是结合十星级学校创建活动,利用一周的时间分四个组对全市92所学校的文化建设星进行了验收和复查。截至目前,共有75所学校获评此星。并以此为依据,做好“学校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评选工作。三是组织部分校长到邢台参加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年会,邀请**市长在**书院为中小学校长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讲座。

(二)整体推进,突出亮点,学校文化建设水平显著提高。

一年来,在领导的高度重视下,通过教育科有序推进,全市学校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校长们对于学校文化建设又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各学校纷纷确立文化建设主题,以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相当一部分学校已经实现了从有到优、到独具特色、成为亮点。

1、理念指引,核心特色初具雏形。学校理念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思想、价值追求、育人特色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又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所在。目前,我市各个学校都有了明确的办学理念体系。包括核心理念、文化主题、三风一训、师生誓词、校歌等。**初中的“全人格文化”、**小学的“全人教育”、**中学“人本文化”就是紧扣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而提出,**小的“和谐文化”、**小学的“我能行教育”等作为自己的核心特色理念,既立足现实,又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中学的“幸福 文化”、**小的“爱育君子”都进行了科学的规划设计,**小学的“孝德文化”、**初级中学的“儒雅文化”特色鲜明、品位高雅。**中学、**小学、**小学等,都是在深刻挖掘地域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创造性的凝练出内涵丰富,符合时代要求的核心理念;**小学、**中学、**小学等,将已有办学经验和对教育的感悟,升华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并具有新课程理念特征的核心理念。**小在“**文化”教育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通过向广大教师征集、论证,又对原有理念体系进行了完善。**学校中学部组织领导教师到**中学参观学习,组织教师开展文化论坛,深挖内涵,并借力长城文化研究知名人士,打造“长城文化”。**镇中以”**文化”为主题,以“感受、传承、创新、发展”为一至四楼主题,完成了四层楼道的文化布臵及校本教材。

**中心校整体推动辖区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所辖**小学的“汉字养正”、团新庄小学的“诚信教育”、**小学“篮球文化”**小学“礼文化”等均依托该中心校“名家文化”,建立了完整的理念体系。全镇一盘棋,思想清晰,育人目标明确,效果初显。**中心校以**中学为中心带动周边三所小学以本地名人**为文化主题,区域打造 “秀峰文化”。编写了校本教材《弘扬秀峰精神 争做秀峰少年》,师生同学秀峰事迹,传承秀峰精神。

2、夯实基础,校园育人功能逐步增强。各单位把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文化摆在重中之重,努力营造书香校园、人文校园,给师生营造一个舒适良好的环境。基于农村学校数量多、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的实际,本着“花小钱办大事”的思想,**中学以“创建和谐校园,奠基美好人生”为 核心理念,注重校园细节设计,先后投资五万余元,打造主题文化鲜明、富有本校特色的走廊文化和教室文化。**中心校为**小学、**小学先后投资四万余元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沙河驿中心校投资数十万元对从软硬件环境等方面对镇中学校文化进行全面的升级。

在我市的中小学里,诗词歌赋、名人格言随处可见,在走廊和教室的橱窗前,学生个性宣言及老师教学风采相得益彰,交通安全教育警示牌和交通安全知识示意图设臵在最醒目的位臵,草坪、过道则巧加点缀,文明标语、温馨提示成了别致的装饰。营造了“时时名人引导,处处文化熏陶”的文化氛围。**中心校的每个学校的校门口都树立文化石,在显要的位臵摆放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标识,并编写校歌,创编校园文化自编操,在全镇中小学中推行学生上放学路队制度;**小学楼道文化以“润爱无声、育爱于情、携爱而行”为主题,贴近学生生活,更易于学生理解并践行学校的文化理念,激发自豪感。同时,他们还强化班级文化建设,既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又增强了班级凝聚力,提高了学生对“爱的文化”的理解;一实小的每个班级既有班级特色展示,也把”教师三诺”悬挂于墙壁;**小学利用网络设备把废旧音响和学校铃声系统巧妙链接,让孩子们在课间享受着优美音乐的熏陶;

3、打造亮点,特色建设成效显著。学校文化建设要在创建特色中推进。只有通过有形的活动,才能逐步深入人心,进而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为此,必须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活动项目,并使之形成常规。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市目前已步入特色学校建设的发展 阶段。如:**小学“乒乓球”、**小学“快乐足球”、**小学“街舞社团”、**中心校的“科技教育”等,都是不断深化体育、艺术、科技创新教育,丰富学校文化的内容;**小学的“孝德文化”、**镇小的“伏羲教育”、**小的弟子规进校园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把美德教育落实到课程与教学及师生活动中。在5月22日**阁开阁仪式上,**小的合唱《黄帝颂》和**镇小的武术表演受到了开阁活动组委会的充分肯定,**市黄帝文化研究会专门给教育局发来感谢信。

在核心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目标明确,主题鲜明,成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砺炼羽翼的舞台。**初中、**小的毕业典礼给孩子们留下了终生难忘的母校印记;**中心校篮球联赛模仿国家正规赛制,每所小学年比赛场次达到20场以上,为篮球运动的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社团活动、第二课堂等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小以学生的多元智能为基点,开设了如轮滑、古筝、萤火虫话剧团、丑小鸭文学社等64个学生社团,负责人有教师和家长志愿者。学期末,学校对社团的发展情况进行考核和验收;**完小把花样跳绳、四年级以上学生是否能够完整的吹奏唢呐作为期末评选三好学生的必备条件之一;**回民小学等很多农村学校没有专职的音、美教师,他们安排相关具备特长能力的教师,保证社团的正常开展。

4、整合课程,核心理念落地生根。只有以主题文化校本课程为载体,才能让文化理念落地生根。**的“溯本课程体系”、**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和诗行校本课程为学校文化的落地生根和课程改革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中学以感恩教育为主题开展的系列探索和实践,将礼仪规范贯穿于学生一 日常规及学生管理的每一环节中;该校还针对部分女生现阶段心理不够成熟等问题成立了女子淑德社团,培养女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小学的“快乐家乡游学课程”,既体现了“生活即学习”的教育观又使学生通过积极能动的参与和体验,丰富对家乡的认识与热爱。不少学校还以文明礼仪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行为养成教育等为重点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小学利用每周三的下午最后两节课开展社团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会知识增长了技能;**小学以“文冠文化”为核心,每月确定一个主题,设臵师生冠军评比台,随时展示实施快乐教育过程中的冠军教师和学生;**小立足“快乐”校园文化,结合十星少年标准,探索开展了“集齐十星证卡,争做快乐少年”的过程性评价;**小落实每日家长、学生、同组三级评价,关注学生成长; **小采用评选“雏鹰”系列优秀学生,开设“雏鹰银行”的方式,有效促进了学生在礼仪规范、卫生纪律、学习习惯等方面管理的自觉性。**小开展了“浓情四月”主题活动,用一周的时间开展主题阅读展示活动。

5、因地制宜,家乡文化走进校园。**中学、**镇中积极挖掘**故里、**胜地厚重的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亮点,形成特色文化品牌。**小学、**小学传承民间艺术文化,推行唢呐进课堂;**小学成立皮影社团;**小学推行“纸艺青铜”;**小邀请民间艺人教授学生“京东大鼓”;**镇小带领孩子参观“古工艺造纸”;**小把“毛猴制作”引入课堂,有效地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认识上存在误区,有以偏概全现象。一是认为亮点 就等于特色。在部分校长的认识中存在一种错觉,认为组织了几个兴趣小组、举办了几次活动、拿了几个大奖,特色建设就上去了,学校就是特色学校了。其实不然,少部分学生参与的活动亮点不能代表学校整体特色建设水平。我们提倡的特色应该是建立在全员发动、全体参与、全面提升基础上的特色,是被大家所普遍接受和认同,普遍参与和实施的特色。不能把力量只集中在对部分学生的特色教育上,相反,学校特色应该成为师生共同认可的学校愿景,表现为师生日常的、基本的、普遍的行为。否则,特色只能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特长,不是学校的特色,更不可能成为学校的灵魂。二是认为文化建设只是环境投入。部分学校理念体系健全,环境建设也在步步推进,但环境建设、活动开展、师生行为精神却不能很好的与理念相呼应。农村学校数量多、基础条件相对薄弱,既要树立“花小钱办大事”的思想,又要重点在治理校园环境、开展活动、加强“三风”建设上下功夫、求突破。

(二)行动上步伐缓慢,缺乏资金保障。一些学校学习机会少,观念陈旧,加之缺乏指引,工作起来思路不够清晰;还有一小部分学校文化简单粗糙、教育观念落后、管理制度不健全。个别单位认为学校文化建设见效慢,因此在资金投入和工作部署上容易忽视、推拖。有的镇乡和学校与先进单位相比差距明显,但舍不得进行必要的投入,文化建设步伐缓慢。

三、下步打算

1、增加投入。建议局里统一安排学校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纳入预算,按照均衡发展的要求,为农村学校文化建设 提供财力支持,分步创优、整体推进我市学校文化建设工作。

2、加强培训。坚持专家引领,邀请专家进行专项培训。带领部分校长、老师到学校文化建设搞得好的地方和学校参观考察,开阔视野。

3、典型带动。搞好首批“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示范校”和“学校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的评选、挂牌工作。以期表扬先进、树立典型,为我市学校文化建设提供可借鉴的蓝本,以点带面,共同提高。并通过各种渠道对我市各级各类学校中涌现出来的文化建设、特色办学典型学校进行宣传。

4、课程推动。以开发主题文化性校本教材为抓手,深化课程改革,督促各校开展主题文化活动,推动文化理念落地。

教育局学校文化工作总结 篇2

一、坚持以人为本, 完善学校文化制度建设

(一) 学校文化制度建设要展现“特色”

我校按照“全” (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 、“细” (细化内容, 便于操作) 、“严” (严格执行, 奖罚分明) 的基本原则, 不断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抓过程管理, 抓内化自律, 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行为文化, 达到管理和育人的双重效果。在教师方面, 我们先后制定了《关于强化师德建设、规范教学行为的要求》《班主任、学科教师工作职责》等规章制度。在学生方面, 要求学生认真贯彻执行《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 并制定了《小学生在校一日常规》, 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编成了朗朗上口的三字经。

(二) 学校文化制度建设要体现“人性”

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赋予文化制度以“人情味”, 必须以师生发展为中心, 加强学校文化的内涵建设。学校把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开展了以“秉承传统文明, 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传统教育活动, 以“播种良好习惯, 收获健康人生”为主题的养成教育活动, 以“培养健全人格, 提升生命质量”为主题的人格教育活动和以“陶冶艺术情操, 展现艺术特长”为主题的成功教育活动。学校还将公民教育、生命教育、环保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忠孝雅诚”主题教育纳入了学生的日常教育之中。

(三) 学校文化制度建设要张扬“个性”

即以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发展”为目的, 承认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善于发现个性, 研究个性。学校还制定了“作风民主, 办事公平, 方法灵活, 态度和蔼”的教师行为准则, 要求教师做到“三个带进”, 即把微笑带进教室, 把爱心带进课堂, 把快乐带进教学;倡导热心爱教、优质施教、廉洁从教、文明执教的高尚师德, 要求做到“真心爱护学生, 诚心关怀学生, 耐心帮助学生, 细心体贴学生”。学校要求每个教师在教学活动做到有个性:教学内容有个性, 教学方法有个性, 逐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归根结底, 倡导学校文化制度建设, 就是要以人为本, 关爱生命, 引领生命的健康发展。

二、优化学校文化环境, 发挥学校文化育人功能

(一) 营造环境文化, 深化学校教育理念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了“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的文化宣言。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 营造一种独特而优秀的学校文化氛围。本着学校建设营造整体美, 花草树木营造环境美, 名人佳作营造艺术美, 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的思路, 极力突出四个文化主题, 即“教室文化”“宿舍文化”“餐厅文化”“走廊文化”。教室内安排、布置班训、班徽、班级宣言、名言警句、黑板报、学习专栏等, 酝酿一种严肃、守纪、励精治学、奋发有为的教室文化主题, 引导学生养成乐学成才的积极人生态度。学生宿舍文化以诚信、文明、亲情为主题, 室内张贴着室训, 布置雅致舒适, 物品摆放、学生被褥整洁一致, 营造出一种家的温馨。餐厅文化以节俭卫生为主题, 餐桌凳摆放整齐, 干净卫生, 张贴了格言警句, 悬挂了温馨的提示语, 工作人员热情服务, 让学生就餐如在家中, 温馨开心。学校还充分利用走道、墙壁建设走廊文化, 在甬路两侧建了宣传橱窗, 在校舍的墙壁上刷写了大量格言警句, 在校园内的每个区域角落都悬挂了警示牌, 努力做到让每一面墙壁说话, 让每一个角落育人, 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 开辟文化阵地, 引领师生精神成长

积极建设学校文化阵地, 充分利用班会、队会、家长会等主阵地, 及时传递教育信息, 实现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全面沟通与交流。丰富图书资源, 经常组织师生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歌咏赛、书法绘画展等活动;在各班开辟了“书海拾贝”“我的天地”等专栏张贴学生的作品。开通“校园之声”广播站,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 以学生生活空间为题材, 通过新颖、活泼、真实的广播, 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创办校刊《小荷》, 为学生展示自我、放飞自我提供了一个新天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教师的智慧, 在全体师生中广泛征集班徽、班训、室训、班级宣言, 师生共同确立了“志存高远, 厚德载物”的校训, 创编了校歌, 全校师生共同参与设计, 共同动手, 布置美化教室、宿舍, 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受到教育, 学生在享受自己劳动成果的同时, 也体味到劳动的艰辛和快乐。同时利用各种庆典和传统节日开展诸如元旦晚会、艺术节汇演、六一儿童节文艺演出等, 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艺术品位, 陶冶性情, 磨炼意志, 展示才华。

(三) 建构文化机制, 彰显学校文化活力

教育局学校文化工作总结 篇3

【关 键 词】学校社会工作;外来工子女;文化适应性教育;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62-03

一、研究缘起

当前,我国农村流动人口结构已由最初的以青壮年单身外出为主逐步发展到举家迁移。有些人在城市结婚生子,有些人把在家乡的妻儿接到城市共同生活,有些人第一次外出时就举家迁移。外来工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多正处于身心发育和接受教育的重要时期,面临着成长环境和文化的改变。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体,“从文化的区域上分,因地理区域中文化构成因素与结构关系上的差异,不同地理区域有时会呈现出文化上的差异。” 从诸多学者对外来工子女适应性教育问题的已有研究结论来看,无论是城市市民对外来人口的“排斥”、“歧视”,还是城市中外来人口的“边缘化”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于文化差异和由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文化冲突的表现。当面临文化差异或文化冲突时,文化适应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文化适应,本文侧重于个体的文化适应,是指文化发生转变后,个体所发生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的变化。对于外来人口,尤其是外来工子女来讲,要融入城市,文化适应是关键。如果不能解决他们的城市适应与融入问题,那么他们面临的将是既不属于城市又不属于农村的严重的社会归属问题。如果这些矛盾与冲突不能得到有效的调适,就有可能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不仅危及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与顺利发展,也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从目前已有实践来看,单纯依靠学校与家庭的传统文化适应性教育支持体系显然力不从心。而学校社会工作作为针对有特殊困难、特殊问题学生给予直接或间接的社会服务,帮助学生成长的一支专业力量,却很少被提及。学校社会工作有没有必要介入外来工子女文化适应性教育的必要性,它有哪些优势,如何介入?目前无论是政界、学界还是社会工作界对上述问题都缺乏深入的分析。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外来工子女文化适应性教育的必要性

(一)外来工子女文化适应性问题的复杂性与多元化

据调查研究发现,第一代城市打工移民是以家乡为参照物的,是一种纵向比较。他们能够在比农村生活条件好的城市生存下来,就满足了,但他们的子女作为第二代城市移民,长年在城市生活,甚至在城市出生,是以有城市户口的同龄人为参照物的,是一种横向比较。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生存意义上的融入城市,更试图在价值观等方面融入这座城市。但由于种种因素,他们在社会认同、语言适应性、行为规范、学习适应性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缺少归属感。没有城市户口,他们还是被看作农村人,尤其是对于那些一出生就生活在城市的孩子而言,他们无法判定自己是城市市民还是漂泊在异乡的“外乡人”,无论是对城市还是对农村都缺少一种“社会认同”,“边缘人”抑或“局外人”的自卑心理经常让他们无所适从。二是遭遇“语言障碍”。当人们从一个地方移居到另一个地方生活,如果能听得懂当地的语言,那么就会相对比较容易地适应当地生活。但由于我国“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的实际情况,语言成为外来工子女融入当地生活的一个“门槛”。三是行为上不习惯。不同的社会环境对人们的行为规范有不同的要求。行为习惯上的差异,导致外来工子女受到来自城市人的“排斥”。四是学习跟不上。与城市的孩子相比,外来工子女在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家庭教育等方面明显存在差距,这些往往成为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上不去的因素。

(二)现有文化适应性教育支持体系功能的有限性

针对外来工子女融入城市、融入“本地人”生活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学校、家庭这两大传统支持模式普遍缺位。就学校一方而言:首先,学校老师尚不具备足够关注意识,加之教学繁忙,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比较困难,没有投入一定的精力对这一群体学生开展特别辅导教育,外来工子女感受到的关怀较少;其次,学校的班主任及辅导员老师大多不是心理学专业出身,不了解外来工子女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行为规律,无法进行专业辅导;第三,学校老师往往受“老师”这一传统角色的限制,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囿于传统的师生关系,而不能建立专业的辅导关系,无法保证辅导的效果。

就家庭一方而言,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无疑,家庭在外来工子女的适应性教育中承担着重要作用。但从目前外来家长的情况看,家长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一方面,这些家长大多生活压力大,平时忙于赚钱,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子女的生活、学习、社交、情感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外来务工人员的“移民”身份,自身在融入本地人生活中就遇有障碍,人际交往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么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任其发展,要么就一味地埋怨、批评,这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鉴于上述支持体系功能的不足,外来工子女的文化适应教育问题亟需其他支持源的介入。

(三)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优势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分支之一。目前,学界对学校社会工作的界定虽然表述略有不同,但均强调以学校为工作场域,以学生为对象,以培养学生能力和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地位不同于学校的教师,也不同于一般心理咨询人员,他们以平等的身份介入,这种独特的角色和地位会在解决外来工子女文化适应教育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其他支持源替代不了的。

第一,价值理念与外来工子女适应性教育相契合。传统的适应性教育模式单纯以应对问题为目的,而学校社会工作是一种以价值理念为支撑的专业助人服务,它承认生命的价值、尊严和权利,对生命的成长抱有信心,认为每一个青少年都有成长向上的能力和动力。他们把学生看作是平等的和应该受到尊重的个体,重视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以及“整体人”的成长。这样的价值理念可以促进外来工子女优化心理素质,增加主动交流的意愿,容易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发掘自身的潜能。

nlc202309031944

第二,工作方式与外来工子女适应性教育相契合。传统的适应性教育模式强调“训导式”的工作方法,家长、老师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与学生的关系是自上而下,呈现单向性。而学校社会工作对外来学生的关怀不仅仅是表现为单向性的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预防问题的发生以及注重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工作者以平等的身份通过面谈或小纸条的形式开展个案工作,或采用角色扮演、小组游戏等富有意义的活动开展小组工作,给予学生启发和开导,实现助人自助。

三、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策略分析

(一)个案工作方法与小组工作方法相结合

所谓个案工作法,是指结合外来工子女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适应问题,针对其中城市适应障碍较大的案主采取“一对一”方式进行辅导服务。其基本目标是通过探究案主适应障碍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帮助这些孩子摆脱心理困扰和社会适应不良状况,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其介入的一般步骤具体如下:社会工作者首先通过感同身受法、制造气氛法等技巧积极主动地与案主建立良好专业关系;对案主提供心理疏导,协助其认识到自身的优点,改变自卑的不良情况心态;走访案主的班主任,让老师及学校了解其本人的具体隋况,寻求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和案主的父母沟通,教授其亲子沟通技巧,帮助案主加强与家庭成员的沟通;最后,可以为案主提供必要的课业辅导和注意力集中训练,提高其参与学习竞争的积极性。

而小组工作法,则具有团体共同参与和成员面对面互动等特征。它的理念是小组成员共同应对相同的困扰,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最终促成问题的解决,在此基础上,可以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组建不同类型的成长小组。在工作者的带领下,它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活动安排和小组动力,运用榜样示范法、情景模拟、竞赛激励、角色模仿等技巧引导外来工子女宣泄不满情绪、表达真实需要、形成正确的认知,获得归属感和社会支持。同时,还可以让他们在团体中了解同伴的共性,并在互动交往的过程中提高人际交往意愿和能力。

可以说,小组工作法协同个案工作法可以整合更多的适应教育力量,群策群力,以最好的方式帮助外来工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二)治疗性工作模式与发展性工作模式相结合

治疗性工作模式着眼于个别外来工子女现阶段面临的心理问题与实际需求。在实践层面上,学校社会工作者针对这些心理与行为有明显偏差的外来工子女,可通过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协调可供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为案主提供直接的,面对面的针对性服务。它可以促使案主调整心理欲望、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开发案主的心理潜能,强化案主个人适应社会和环境的能力,帮助案主达到心理、社会与文化的适应。

在采用这种补救性工作模式的同时,还应面向全体外来工子女采用发展性工作模式,着眼于促进这些孩子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在实践上,发展性工作模式针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帮助不同年龄段的外来工子女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妥善解决心理矛盾,开发潜能并促进个性的发展与人格完善。社会工作者可采用小组或团体辅导的工作方式,灵活运用鼓励、认可、启发、挑战、表扬、幽默、同意等专业技巧,帮助这些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社会工作者与学校、家庭、社区多方力量相结合

外来工子女文化适应性教育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的要素,各要素须协调配合,有机融合成一张立体的监护关爱教育网络。

其中,学校是外来工子女文化适应性教育的主阵地,要开展以“平等、融人、互助、成才”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多组织一些适合本地学生与外来学生共同感兴趣的活动,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合作、互助。

家长是孩子最早的启蒙教师,家庭亦是孩子最早的学校。学生在家庭中度过大部分时间,与家长的互动最为长久和亲密。外来家长们要挤出更多时间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生活,及时与老师联系,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围。

学校和家庭均处在社区中。社区是学生生活的大环境,是决定外来学生文化适应性教育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条件之一。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协助案主的过程中,可以与社区工作者密切合作,充分调动利用社区多种资源,帮助外来工子女尽快熟悉、适应周边环境。

四、结语

在未来数十年内,农民工,尤其是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的“流动——适应——融合”问题将成为我国重要的社会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并不仅仅是移民适应移入地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是城市居民发挥主体性,接纳和接受移民,达到两者和谐的过程。因此,外来工子女适应性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

外来工子女适应性教育在学校、家庭等传统教育支持体系的努力下虽获得一定成效,但事实表明,仍不尽如人意。本文采用学校社会工作的视角,倡导引进专业化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构建一个矛盾的缓冲机制,协同学校、家庭及社区等多方力量帮助这些孩子改进心理与行为模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解决潜在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侯童,玉禾.优势视角的学校社会工作辅导策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许莉娅.青少年生命教育与学校社会工作[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5).

[3]张林,李玉婵,吴彬彬.外来工子女在城市融合中的归属感与学校适应[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11).

教育局学校文化工作总结 篇4

活动总结

根据“十九大”的会议精神,为落实关于辽宁省青少年中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树立家国情怀”主题教育要求,正确引导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正确引导中小学生爱国热情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通知》精神,我们田家学校初中部,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

一、落实职责,确保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为确保本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有效、规范、深入、有序地开展,根据学校德育工作计划,政教处及时制定了详实可行的活动实施方案。根据活动方案,学校迅速地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并制订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计划,层层落实职责、分解任务。随后召开了班主任会议,各班结合本班特色也相应地制定了任务明确、措施有力,便于操作的活动计划,构成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的开展过程,确保了本次活动的顺利实施。

二、深入宣传,营造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

按照活动方案,学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力度,通过国旗下的读书、演讲、主题黑板报、主题班会、班级文化的宣传、革命歌曲大家唱等,多渠道、深层次地宣传爱国主义精神,透过宣传营造校园良好氛围。在活动开始的始终,学校还坚持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透过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三、上好爱国主义教育读一本好书

每学期初我校会向师生推荐一本爱国主义教育读物,今年我们推荐“习近平演故事”一书。通过读阅,学生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发展进步,感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树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的志向,培养爱国情感和爱国意识。

将对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深远的好处。爱国主义教育读书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并值得我们长期性不间断地继续开展实施。这一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增强学生们的爱国意识,但要想改善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建设,还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进行不懈地努力。

田家学校初中部 2018年6月19日

弘扬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主题教育读书

活动总结

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篇5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宗旨:

秉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积累文化底蕴,熏陶人格情操。

二、传统文化教育领导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组员:领导班子成员(略)

三、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原则:

1、整体性原则,不割裂。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能以“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观点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2、实用性原则,不形式化。古为今用,实实在在地进行文化传承,不搞花架子的形式化。

3、明确性原则,不随意。以有关专家理论为引领,以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在学校统一明确的思路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随心所欲。

4、时代性原则,不复古。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也要考虑时代性,不等同于复古,不能任何事情皆以古为法,盲目模仿。

四、传统文化教育目标

1、培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养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道德修养,熏陶高尚的人格情操。

2、初步认识、了解、吸收、秉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积累传统文化底蕴,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树立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3、初步掌握一些基本传统文化知识技能,培养高雅的情趣爱好,如经典诗文诵读、书法、国画、武术、围棋、民族乐器、剪纸、刺绣等等。

五、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1、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

2、传统经典诗文诵读

3、传统艺术(书法、国画、篆刻、民族器乐、戏曲、剪纸、刺绣等)

4、传统武术与跳绳、踢毽子、围棋、象棋

5、茶文化、石文化

6、科技数学手工

7、我校传统历史文化底蕴和我市的地方文化

五、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1、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结合学宫、棂星门等,构建极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展示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和震撼力量,突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2、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以

“新课程弘扬传统文化”为研究课题,加快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相整合的步伐,精心打造精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师资队伍。在研究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并要形成具有一定推广意义的成果,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各个学科教学整合的进程。

3、与特长兴趣小组相结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自己喜爱的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兴趣活动,培养自己琴棋诗书画等等传统文化特长,提高自身素质的发展。

4、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各学科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广泛并深入地挖掘与自身学科有关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运用科学手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积极建构与优秀传统文化相整合的教学评价体系,去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及深化。

5、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与家长密切联系,共同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孩子的中华传统美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6、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调查了解传统文化习俗,家乡历史名人与古迹等等活动,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扩大学校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影响,从而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六、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步骤

1、探索准备阶段:XXXX年XX月至XXXX年XX月,全校教代会上进行讨论,确定在全校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宣传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讨论如何结合本学科教学实际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制定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方案,确定各学科的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2、研究实施阶段:XXXX年X月至XXXX年X月,学校各学科各部门根据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深入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加强新课程弘扬传统文化课题的研究,做到边实施边研究,在研究中实施,在实施中研究,完成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3、申报验收阶段:XXXX年XX月至XXXX年XX月,总结经验,申报传统文化化教育特色学校,验收传统文化教育成果。

4、全面推广阶段:XXXX年以后,根据课题实验研究经验成果,全面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七、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措施

1、构建古朴典雅、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1)校园建筑

①校园建筑以及装修装饰充分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在保持原遗迹大成殿的基础上,对棂星门予以保护性修复。

②对于学校内的几栋教学楼以及新建的两座小亭、三座长廊,分别命名予以丰富的内涵,然后以中国书法的形式予以题字。

③对于多面墙壁加以利用和命名,制作古诗词、国画墙壁等等。

④对于廊檐加以中国传统建筑模式的适当的小型装饰。

⑤在花园里或显著地方适当增添奇石,或古朴,或奇秀,为校园增添地方文化色彩和灵气。

⑥学校大门制作仿古大门,以古色古香为特点,逢节日以红灯笼等加以悬挂、装饰。制作巨幅宣传广告时,充分考虑中国传统图案纹样的运用,并在大门上方留出一块作为学校的传统文化特色教

育的宣传广告

⑦学校由于面积小,花园面积不多,可以适当增添盆栽植物或者盆景。

⑧学校室外装修以中国传统的木石砖瓦为材料,细节亦要体现传统元素。

⑨做一些古代中国贤人志士的雕塑或者浮雕等。

(2)校园广播

学校广播在文化氛围的创造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原有基础上做适当的改进,一是可以增加童声的经典释文诵读,二是多增加清新典雅的经典民族器乐曲,例如古筝、竹笛等等,让校园的空气里弥漫着传统民族音乐的韵味。

(3)校园节日与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与校园节日相结合,比如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等等,均可以选择在和我国传统节日同步进行,做到互相结合和渗透。

(4)校园刊物和网站

学校出版《**报》,成立文学社,可以定期出版《**文集》,建立学校网站和论坛,可以以此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阵地。

(5)校园日常常规活动

①上课前学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诗词等,边诵读,边做好上课准备工作。

②课间将踢毽子、跳绳作为主要活动项目,还可以将其他的游

戏活动与经典诵读相结合,编排成有效可行且受学生喜爱的游戏。

④学校编排学生武术操,作为每天早上的早操必练项目,如同广播操一样。教师则可以练太极拳。

(6)挖掘整理本校传统历史文化底蕴

(7)办公日常用品等细节也注重于传统元素的渗透和结合。比如办公室里的布置可以悬挂一些国画书法作品、办公桌上的小型装饰摆设、学校簿本信纸等的设计、办公用品的选购等等细节问题。

2、以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为重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第一是爱国主义精神,第二是自强不息的精神,第三是道德与修养,围绕这三点,以“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为指导,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弟子规》紧密结合,在升旗仪式、班队会、大小型集体活动、传统节假日与校园节日以及日常行为管理中,走向社会,走进家庭,三位一体,全方位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3、结合新课程改革,开设传统文化课,并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结合新课程改革,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各学科教学可以根据自己本学科的特点,适当予以渗透。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优秀传统美德教育,在语文课教学中升华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要从中汲取精华,在数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要学习中国古代数学家、科学家的刻苦钻

研的精神,感受数学、科学传统文化的魅力,继承并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数学哲理和科学思想,在音乐、美术学科中渗透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等。

在地方课程和活动课程上下功夫,整合开设传统文化课,如经典诵读课、书法课、校史与地方历史课、围棋课、武术课、剪纸课,传统文化知识课等等,编撰传统文化教材,明确地方课和活动课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利用地方课和活动课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4、精心选择我校传统文化教育有关重点元素,凸现我校传统文化教育特色。

元素一、经典诗文诵读。规定诵读篇目,实行诵读考级制度,打造书香校园。

元素二、大型武术操。人人会做武术操,天天必练武术操。

元素三、书法。开设书法课,使学生人人能写毛笔字。

元素四、跳绳、踢花毽。跳绳、踢毽子是我国独有的民族体育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也是一种优美的艺术表演,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应该加以挖掘整理继承发扬。

元素五、具有中华民族传统风格的校园建筑。

元素六、各种传统文化的特长兴趣小组及其成果,如国画、剪纸、民族器乐、围棋、象棋等等。

元素七、茶文化

茶文化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色彩,茶道是一种以茶为载体的生活礼仪,表现茶赋予人的一种生活方向

或方法,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使人们在品茶过程中懂得的道理。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文化内涵丰富,应该大力弘扬,并且可以作为我校的一大特色。

元素八、石文化。

石文化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地方特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我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石文化特色。

八、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

总课题:新课程与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

分课题: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核心;

现代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分析;

新教材所蕴含的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弘扬;

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积淀民族文化典籍的策略研究;

家乡传统文化的发掘与研究;

在新课标下弘扬民族文化的策略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围绕生活教育文化打造学校特色1 篇6

承德县实验小学 邮编 067400 摘要:承德县实验小学2004年确立生活教育文化主题,经过不断探索,以“体验、创造、分享”诠释生活教育文化内涵,作为生活教育的三大支柱和基本途径,逐步构建了生活德育体系、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符合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体系,逐步打造出学校生活文化特色,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关键词:学校文化 特色学校 生活教育 生活化德育 生活化课堂模式 校本课程

前言:承德县实验小学始建于1933年,原名为下板城小学,1997年更名为承德县实验小学。学校现有教职工141人,学生1990人。

2004年以来,学校挖掘历史传统,着眼学生未来发展。从生活德育入手打造学校特色,随后构建了生活化课堂,并提炼出“生活教育”文化主题。之后的几年中,学校一直致力于围绕生活教育文化主题,打造特色学校的实践研究。

一、生活教育文化的确立及其解读

2004年,在市教研室的引领下,承德市学校建设走上了“文化立校”道路,通过不断学习,我们也深深认识到“学校文化”对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作用。我校有70多年的历史,在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的历程中,学校一直传承下来的个性特征到底是什么?经过反复研讨、问卷调查得出:社会最认可的是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扎扎实实的学习态度;老师们一致认为学校的宝贵经验是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上坚持到

底,同时伴以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活动中育人。我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活德育”,并通过“德育五化”来构建生活德育体系,推进德育建设。同时,我们也构建起了“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前向生活开放、课上再现生活、课后向生活延伸,并立项省级课题《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以做课题的方式促进生活化教学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将文化主题确定为“生活教育文化”。

随后,我们深入学习了杜威和叶圣陶等教育家的生活教育理念,尤其是叶圣陶先生对杜威生活教育的创新理论,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并改名为“行知”。他确立生活教育三大要义: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使教育的目非常明确,就是为生活而教育;教育的内容广泛到生活的全部,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大大增加;在教育方法论上,他特别重视实践,强调教学的中心是“做”。同时,陶行知还确定了乡村小学的办学目标是康健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

在学习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及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实际情况,我们重新分析和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教育,确定了学校的生活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并提炼出六字校训。

办学理念:实施生活化的教育,使教育和生活相融合。

办学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自主生活的能力、实践探索的精神、合作共享的意识、健康的体魄、艺术的兴趣。

校训:体验、创造、分享。并以此作为生活教育的三大支柱和基本

途径,不断加以优化逐步凸显生活教育特色。

体验:这是生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学校教育的特色之一。它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要引导师生充分体验生活的真谛;第二、要在学校课程的设置、一切教育活动的实施中突出体验教育的特点。第三、要把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通过优化组合,构成学校的体验教育的系列,形成比较科学的方法和规律。

创造:创造既是生活变化发展的动力,又是生活教育最本质的意义之一。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创造的土壤,提供创新创造的生活,使学生不断感受创造探索的魅力。在各学科教学中都要为学生提供创造的舞台。努力使创造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态度和习惯。

分享:这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态度,也是生活教育的又一个重点。要努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共同分享的生活态度;要通过多种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一起发展;要在分享教育活动中培养集体主义、博大的爱心和生活的责任感。

二、构建生活教育板块,打造学校特色

学习一些知名学校的文化建设经验,他们都是构建了几个文化板块,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渐彰显学校特色,形成特色学校。根据我们学校已有的内容和办学目标的要求,我们决定确定三个板块,以生活德育体系培养自主生活的能力,以生活化教学模式培养实践探索精神与合作共享的意识,以个性化的校本课程体系来培养艺术的兴趣等个性特长。这三个板块相辅相成,形成了课内外结合、家校社会沟通的立体教育网络。

(一)构建生活德育体系,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能力

学生的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三部分。生活德育

必须涵盖学生在学校的所有生活。为此,我们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三方面入手,把德育融入学生的各种生活之中,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自理自立,学会做事做人。

1、德育与学校生活融合,是实施生活德育的主阵地。第一,建设班级文化、实施自主管理

根据小学生年龄的特点,我们以习惯养成教育为目标,分年段制订了学习、纪律、卫生、文明礼仪和生活等方面的系列目标和实施措施。各班以养成教育内容体系为基础,结合班级学生特点制订班级文化建设方案,建立整套的班级管理评价机制。并按此方案要求学生实施自主管理,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每学期学校有检查评比,正是在这种互相交流优化整合中,使我们思维碰撞,不断创新,形成了太阳花、小蜜蜂、众人划桨开大船等30多种独具特色的实验小学班级文化。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既是管理课程的开发者,也是自主管理的受益者,他们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宽容。第二,开展各项活动,以活动促落实

一是主题活动。针对学生特点结合主题教育月开展文明礼仪课程、感恩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主题活动。以文明礼仪活动为例,像上下课礼仪、上下楼礼仪、课堂礼仪、离校礼仪、待客礼仪、系红领巾口令操等,首先是德育进课堂,对各种礼仪进行必要的讲解和训练,辅之以楼道礼仪展板、学校广播等手段,形成文明礼仪教育基地。然后进行全校性的大规模训练和比赛,使各种礼仪在训练和比赛中落到实处。二是开展独具特色的系列活动。围绕“过去的生活、现在的生活、未来 的生活”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学生在家长、老师协助下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双休日、节假日,通过调查、访问等多种途径广泛搜集资料,全面了解“我们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过去和现在生活。以撰写征文、主题演讲、绘画、图片展等形式,让学生们尽情讴歌美好生活,畅想未来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美好前景,并将优秀作品装订成册,要形成“我们过去的生活、现在的生活、未来的生活”系列活动课程。

丰富多彩的学校德育活动,把德育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搭建了活动展示的平台,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

2、生活德育与家庭、社会生活融合,是实施生活德育的催化剂。家庭与社会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是生活德育不可忽视的领域。为使把家、校、社会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我们采取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长开放周等一系列的方法,把德育教育向家庭和社会拓展,构建三位一体的生活德育网络。

第一,制定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的道德规范。针对学校养成教育内容体系分低段和高段制订《学生月行为习惯家长测评表》,《少先队员社会评价员测评表》印发给家长和社会评价员,让他们对学生的在家表现、社会行为提出要求,做出评价。再交由学校统一纳入学生管理考核之中。这种评价机制,打通了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空间,同时也为家长的家庭教育提供导向,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组建各种社团开展活动。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成立 “雏鹰活动小队”。每个小队一般5人左右。根据队员的居住区域编队。小队根据活动内容、项目和特点取队名,定活动岗位,自己选队长、自

己请家长、老师担任志愿辅导员,协助开展活动。成立小记者团、社区雷锋小组等,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走入社区、走进工厂、走进革命教育基地,认识家乡、认识社会,服务社区,在体验中快乐成长。

第三、开设家庭必修课,开展劳动教育。自强自立、做生活的小主人——这是我们生活教育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分年段制订《实小学生应会劳动技能要求》。如三年级学生的劳动要求是:在学校学会擦黑板、扫地、抹桌椅、开关门窗等值日。在家里能自己洗头、梳头、洗澡,学会洗小件衣服;学习使用针线,会钉钮扣;了解厨房的卫生常识,学会洗刷餐具、茶具,能安全使用灶具电炊具,能热饭菜;会整理自己的房间。初步了解安全用电常识,会使用基本的家用电器。把这些任务落实在每学期的各个周上,作为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学习实践。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劳动技能大赛,评选劳动能手。

(二)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培养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生活教育的要义之一就是“在做中学”,强调亲历、实践、体验。因此,我们校训的第一个词就是“体验”。“体验”是生活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教育特色之一,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强调体验性。我们对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定位是:联系生活实际,追求体验的课堂,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构建了“134”式生活课堂教学模式:一个理念:先学后教、不学不教、以学定教。三项要求:课前向生活开放、课上再现生活、课后向生活延伸。四个课堂硬性环节:先学后教,经历体验过程;质疑答疑,激活创造火花;小组合作,交流共享成果;训练应用,密切联系生活。现就课堂必经的四个硬性过程加以说明:

第一、先学后教,经历体验过程:在我们的课堂中,所有学科教学开始都强调先学后教。每节课开始,学生都在教学目标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先学,或读写演算,或动手操作,或圈点批注,完成对新知识的自学探究过程。

第二、质疑答疑,激活创造火花: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良好的反思、质疑习惯的养成,标志着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我们的每节课都有学生质疑答疑的过程,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易混易错内容的明晰;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尤其鼓励个性的创新。质疑的问题有的来自于学生的错误,有的来自于学生不懂的地方,有的来自学生的独特理解,还有的来自于教师的精心预设。即使学习过程没有问题提出,教师也必须设置质疑答疑环节,引出学生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我们数学的六类质疑法和语文的三步质疑法等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小组合作,交流共享成果:

小组合作学习目前已经成为我校所有班级的课堂学习组织形式。低年级实施同桌小组,中高年级为4人小组。小组成员的搭配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动静结合、成绩好坏结合、性格差异结合。建立小组捆绑考核、激励评价机制,每个组员按成绩的高低分别自定达标线、保持线、提高线,每次测试所有组员都达到自己定的标准就能获得一张小组团体达标卡,如果成绩高的同学下次能保持住这个分数,成绩差的同学达到提高线的分数,就能得到两张卡。这样的捆绑考核让组内每个同学都有目标意识,互助互利,组际间又形成巨大的竞争。小组

合作使组内每个成员都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成了荣辱与共的统一体,显示出勃勃的生命力。合作共享意识在过程中形成,第四、训练应用,密切联系生活:

“生活即教育”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联系生活的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提倡“课前向生活开放,课上再现生活,课后向生活延伸”三部曲式的教学方式,打通课内外。如六年级在学习《长江之歌》一课,用两课时读懂诗歌基本内容,在家收看《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收集整理关于长江的诗词歌赋、长江与城市发展、长江与科技进步的资料,然后集中上一节“长江--我们的母亲”主题实践活动课,最后将《长江之歌》改写成一篇习作。整个学习过程,师生不仅仅是在学习语文,更是通过课内外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各种综合能力。

同时,我们积极改革作业方式,让传统的读背写作业尽可能在课上完成,课下作业强调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增强体验性与实践性。作业形式丰富多彩,观察、调查、查阅整理资料、走访、劳动体验、动手操作探究的作业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主动性,各种作业引导学生重新回归生活体验。

在实践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要落实于课堂,要将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让学生在每节课中都经历体验的过程,才能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的能学生,实现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的目标。

(三)构建生活化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和引导。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2006年我们用“多元智能自我检测表”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问卷调查,并用“光谱分析法”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发现,全校2547人中,言语智能、数学逻辑思维智能人数排第一位,音乐智能、空间想象智能、运动平衡智能的学生数基本持平,排在第二位,人际交往智能除排在第三位,自省智能最弱。这为我们开设哪些校本课程提供了依据。

为把“体验、创造、分享”的理念贯穿所有的课程之中,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学校原有项目和实际需求,我们提出校本课程开发原则,即完整性,独特性,系统性和可持续开发性,构建三大板块六类校本课程体系:

第一板块——体验类课程 给学生提供直接的生活体验。包括学科拓展类课程和艺术体育课程。

学科拓展课程 增强底蕴

启动古诗文名著诵读工程,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读书能力,使读书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首先规定实验小学学生小学阶段必读书目必须达到300万字,从学前班的《三字经》开始到六年级,都确定了必读书目,包括历代古诗文和古典名著、中外文学作品。启动“读书成人工程”,邀请北师大的专家和全校师生及家长共同活动,亲子共读、师生共读。每学期每班一次亲子读书交流会;每月一周主题读书活动。学校为学生搭建各种读书平台。每学期举办一次读书节,包括演讲、故事、朗诵、课本剧、读书手迹、笔记、小报、文章、专辑展评等,评选

读书小博士、亲子共读优秀家长。数学每月一节生活数学课,开设快乐英语等。学科类校本课程的开发真正形成了学科间融合,课内外沟通,校内外结合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

红领巾艺术课程 培养个性特长

红领巾艺术课程是选修课。这是具有拓展性价值和针对学生特长发展的课程。重点是知识技能的补充教育,以音体美为主要内容。目的是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培养个性特长。学校成立了红领巾小记者团、文学社团、书法绘画摄影社团、雏鹰小队、红领巾合唱团、舞蹈队、民乐队、鼓号队、腰鼓队、体育训练队等,打造阳光体育、品牌间操、和快乐课间,旨在发掘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让孩子在文化艺术中展示自我、提高综合素质。每年的艺术节,上演的都是师生们自编自创自演的节目。几年来年我校有十二名学生考入了国家、省级艺术院校。

第二板块——创造类课程 启迪思维 科技创新课程 培养创新精神

开发科技创新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科技创新课程包括五个个方面:一是小发明小创造,指导孩子留心生活,发现问题,指导他们亲自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如《方便输液帽》《连续高效捕鼠器》、《吃榛子方便盒》的发明都是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在实践创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二是科学小实验:引导学生通过科学实验,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秘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剖蝗虫探蝗虫呼吸的秘密》获国家级二等奖,李涵同学研究的《家用电

炊具那个最省电》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并获得高士奇科普奖学金一千元,刷新了河北省小学近年来国家级一等奖零的记录。三是小制作: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解决教具、学具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物,制作教具、学具和标本,《光学实验箱》、《光合作用演示箱》获得省级一等奖。另外还做了昆虫标本二十盒,四五年级学生每人做一套岩石标本,活动小组还制作了松鼠、刺猬等动物标本。2001年以来我校曾六次代表承德市参加河北省科技创新大赛展评活动,两次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大赛展评活动。有7项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有九十六件作品获得省级奖励,六百多件作品获市级奖励。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我校的特色项目。

综合实践课程 培养研究实践能力

我们在3-6年级开设综合实践课程,主要内容有三部分。一是人与自然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大自然,了解家乡自然面貌。主要是实施种植养殖活动,利用学校试验田、窗台绿化、楼道生物角和鸽子园、雉鸡园进行种植养殖的研究,同时带动家庭种植养殖角,让学生在美化校园和家庭的同时搞实践研究。让学校和家庭成为孩子的乐园,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亲历种植六谷》、《盆重香菜好处多》分获国家二三等奖,多项作品获得省级奖励。

二是人与社会主题。旨在引导孩子了解地方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经济发展。有研究历史文化的《家乡的民俗》、《家乡的风景名胜》;有了解地方经济的发展的《走进乾隆醉酒厂》、《走进招牌、广告》;有带领孩子走向社会,走向市场,走进工厂,通过亲自参观、调查、研究,解决

实际问题的《油松花粉与人体健康》;有走进百姓家与热力公司的《下板城镇供暖情况调查》等。

三是人与自我主题。旨在引导孩子关注自身成长过程,关注身边的各种现象,在实践中亲历生活、磨练意志、增强自信。有《我当××一天》、《我为父母添快乐》、《我是妈妈的好帮手》等。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之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板块——分享类课程 让孩子分享成功的喜悦

生活德育课程 学会做人和做事(在生活德育部分已有论述,此部分省略)学校环境课程 育人净心

我们将学校环境建设这一隐性课程纳入校本课程,全方位构筑校园文化,将“体验、创造、分享”校训的内涵贯穿于校园每一个角落,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校园文化长廊的每一幅作品都彰显着孩子的个性,花草树木的标牌、警示语都是学生的灵感。学校从一楼到六楼,分别设计了富有特色的文化板块,分楼层设置了高雅的文化墙(礼仪、读书、科技创新、艺术)有高层次的引领,也有贴近孩子的真实作品,各楼层的生物角、各班的窗台绿化、学生亲历种植了西瓜、西红柿、花生、月季等各种花草植物的学校实验田,既有利于学生研究,又美化了环境。各个专用教室、快乐书吧、科技展室、音乐小站成为孩子们活动的乐园。一个真正贴近师生生活、有利于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和谐发展的校园环境,让每位孩子领略了学校文化的气息,让每个步入校园的

孩子感受到了成长的快乐。

学校文化是一种“教育场” 篇7

学校文化源于企业文化, 它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是运用整体形象传播系统, 将学校办学理念与视觉形象传达给学校周围关系或团体 (包括学校内部与社会大众) , 并使其对学校产生一致的认同与价值观, 进而发挥“内铸品牌, 外树形象”的功能, 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学术界, 学校文化又称为学校文化SIS规划。学校SIS规划主要划分为理念识别系统 (MI) 、行为识别系统 (BI) 、视觉识别系统 (VI) 、环境识别系统 (EI) 等四大模块。

当一批批学生从学校走出去的时候, 带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智慧, 同时也带走了学校特有的文化烙印。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真正差距, 并不是物质条件的差距, 而是学校文化之间的差距。下面, 围绕学校文化的四大模块作简要概述。

理念识别系统 (MI) 又称精神文化, 是学校文化SIS规划系统的灵魂, 是学校发展战略的文化符号, 是学校最高层次的思想和战略系统, 具备俯察学校现实、提出个性化的学校价值观、统领并指导学校行为和视觉系统的功能。该系统规划主要包括核心理念、学校精神、办学目标、形象定位、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及学校的办学宗旨、用人观、管理观、发展观等各项内容。通过理念识别系统的确立, 学校可以达到学校哲学、学校道德、学校价值观、学校精神的最优化, 找到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 如果说得简单直白些, 那就是要解读并回答好“学校是什么”、“学校能给师生提供什么”、“学校提供的是否真正为师生所接受”、“学校的现状是怎样的, 近期将走向何方, 未来将成为什么样子”、“来到学校的师生是怎样的, 未来的他们将会在这里打下怎样的文化烙印”?这些问题是校长等学校管理层不可回避的问题, 因为这个理念系统的确立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 是学校未来发展的长远规划, 是学校起步的路线图。而实现理念文化系统的科学精准定位, 我们就要深入分析目标地域的历史及文化概况, 挖掘并剖析与文化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亮点, 对当地文化资源与学校文化进行有竞争力的文化创意整合, 触摸学校发展的历史, 就要站在全球视野来审视我们学校的历史地位及资源优势, 广泛查阅所在学校建校以来的档案资料, 从研究学校文化现象入手, 通过系统调查问卷的方法, 来总结与确定理念系统的核心主题, 这里的资源优势不是金钱物质, 而是指对精神层面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盘点与规整, 我们区域的文化血脉要借助于文化传承下来, 要借助于学校文化建设来将断层的文化接续起来, 要借助于前人的智慧来启迪我们的师生, 让大家变得自信、执着、厚重、睿智。

行为识别系统 (BI) 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第二层, 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工程。它规范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 包括组织行为、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学校的规章制度、社会公益活动、文化活动等内容。学校行为文化识别系统策划是运用现代管理理论, 以明确而完善的办学理念为核心, 以构建优秀团队、学习型组织和现代学校制度为目标, 使办学理念渗透到学校内部的制度、管理、教育等行为规范之中, 从而为学校系统构建一套适合学校需要的、有效的管理机制, 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对教师、学生行为的规范。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行为识别系统包括教师行为识别系统和学生行为识别系统, 教师行为识别系统又包括教学行为、管理学生行为、科研行为等, 学生行为识别系统主要是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贯彻学校核心文化理念的内容。为了发挥管理的评价与杠杆作用, 很多校长往往进一步强化制度建设, 其实, 制度建设的过程就是为了进一步规范师生的行为, 用制度引领师生实现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学校制度是学校所特有的多种规章制度, 是学校文化中部分观念文化层的具体化和规范化, 是学校文化的行为规则。在行为文化建设方面,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 一定要发挥师生的群体智慧, 用行动来展示研究成果, 用行动来做文化。

视觉识别系统 (VI) 属于学校文化建设表层结构, 是学校文化建设中最直观的表现形式。通过充分诠释学校文化理念, 营造独特的校园新形象, 进一步强化和提升学校文化整体氛围包括提供个性化、系统化的视觉标识系统设计方案。视觉识别标识系统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60多个应用元素的内容:一是校徽等的提炼与创作、标准字、标准色等视觉识别标识系统基础设计部分;二是名片、信封、信纸、笔记本、文件夹、手提袋等视觉识别标识系统应用设计部分之项目事务用品类;三是指示牌、导示牌、告示牌、公告栏、规章制度牌等视觉识别标识系统应用设计部分之项目办公环境类;四是建筑物标识使用规范、交通工具形象规范、展示架、橱窗标头设计、旗帜等视觉识别标识系统应用设计部分之展示类;五是标准伞、礼品包装、礼品、胸徽、期刊刊头等视觉识别标识系统应用设计部分之公益公关类。以上的设计需要适当借助于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指导, 无论设计怎样的内容, 都必须体现学校的理念文化, 为学校的发展营造独特的视觉形象。

环境识别系统 (EI) 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它是SIS的内涵层, 其规划强调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统一, 人文要素与自然要素的统一, 历史要素与现实要素的统一。概括地说, 环境识别系统主要是包括对学校功能区进行系统的文化规划:用具有鲜明文化特点的方式对校园功能区进行规划与划分, 彰显校园独特的学校文化系统性;对学校文化主题进行深入挖掘与确定:整合区域人文、历史文化、学校特色, 结合当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特点确定校园文化主题, 对学校文化进行深入剖析, 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文化景观与学校景观的高度和谐;对学校文化内容进行整合细化, 针对学校文化的诸多内容, 取其精华, 合理细化并展示具有代表性的部分, 充分体现学校的文化亮点。

具体来说, 环境识别系统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隐性资源, 需要让墙壁、板报、橱窗、报栏说话, 让花园、道路教室育人, 用文化优化环境, 使漂亮的校舍、精良的设备、如茵的花草、高品位的人文景观与学校内在美和谐地统一起来, 既体现学校的办学实力, 又外化学校的“物质财富”, 更展示学校的精神风貌。室外环境文化包括:校门文化、橱窗文化、楼体外墙文化、操场文化、草坪与景观文化等。室内环境文化主要包括走廊文化、功能室文化、教室文化、生活区文化、楼梯文化、活动区文化, 其中的功能室包括校长室、会议室、办公室、多媒体教室、厅廊及基本设施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学校文化建设的真正主体是学生, 我们的学校文化展板设计要宁缺毋滥, 一定要让学生看到展板时产生心灵震撼, 受到文化润泽, 而绝不能以展板来占据墙面, 甚至让每块展板的受众以成人为主, 小学的展板设计要充满童真童趣, 中学的展板要充满哲理思考。做学校环境文化, 也要讲求一定的方法与步骤, 首先要进行的是师生的调查与访谈, 就学校环境文化的主色调进行问卷调查, 对学校室内、室外文化的布置与安排进行一系列的采信工作, 如安排学生画一画自己心目中最美的校园与教室的布置, 如给某班学生一个区域自主设计景观, 如开展相关的辩论会或演讲活动。总之, 让师生围绕学校的精神文化进行自由构想, 而绝不能领导一拍脑袋就定盘子, 学校文化不是一般的举动, 必须要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 因为一旦上了墙壁的东西, 要给师生以真实的触动。当做出初步的规划之后, 还要借助一定的专业力量设计相应的展板, 要适当比对效果图, 征求师生的意见后制作展板上墙。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学校文化的每一块展板的内容都要印证学校核心理念, 如同写作文, 不能跑了题。

学校生命教育文化建设实践 篇8

一、建设能感悟和能熏陶的生命教育物质文化

在学校创办之初,厦门市地震局就在学校设立了“水氡观测实验室”,30多年来,观测实验室的科研工作从未间断,为地震研究、预测、预报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另一方面,地震观测实验室向全校师生开放,学校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分析过程,了解测量原理。2008年1月,也就是汶川地震之前,学校就与厦门市地震局签订《共建厦门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协议》。在此基础上,我们致力营造一个生命的校园,让校园的一切充满生命的律动和活力,处处体现生命教育的理念。

如今在校园里处处可以感受到生命教育的氛围。我们建设十个主题文化:以“四个学会”和“十个师德规范”为主题的教学楼墙壁文化;以“历史之旅”为主题的校园雕塑长廊;以“守护生命”为主题的地理园和防震减灾展厅;以“生命之旅”为主题生物园;以“争当四有少年”为主题的青春门;以“绿色之旅”为主题的环保教育长廊;以“文明之旅”为主题的班级班讯长廊;以“艺术之旅”为主题的下沉式音乐广场;以“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为主题的教师风采长廊;以“提升生命”为主题的琴棋书画长廊。在校园内的每一棵花草,都有自己的名字,在提醒着每一个同学要知道小草也有生命,也需要呵护;在校园的醒目位置,“学于艺”“求知”“至善”等文化石,也在提醒同学们知道生命的意义在于求知,在于“止于至善”,在教室,有内容丰富的学习园地、充满书香的图书角,犹如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不断传递着生命气息。

环境优美的校园,干净整洁,花草树木生机勃勃,在明媚的阳光下自由生长。漫步其中,让人无时无刻感受到一种生活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又深深透露出对生命的珍爱与守护。

二、建设讲科学和讲规范的生命教育制度文化

1.防震减灾的校本课程制度。学校成立了专门的防震减灾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负责开发,在市地震局专家指导下,完成了防震减灾校本课程教材—《点亮生命》的编撰、出版。校本课程定期安排课程,采取室内授课和讲座、观看录像、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中接受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懂得地震产生原因以及人类在震前的科学检测手段,并将灾后心理疏导列入校本课程,增强学生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地震灾害的防御和自救能力,使学校的防震减灾教育学科化、常态化。

2.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日制度。每年的5月12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学校开展“六个一”科普教育日活动。出一期板报、上一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课、组织一次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组织一次野外科普考察、开展一次兴趣小组报告会、编报一组新闻报道。学校通过与万石植物园、厦门市科技馆等单位的合作,建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野外实践基地。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同学们创新精神。

3.进行疏散演练制度。为培养学生逃生自救技能,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学校专门编制了《地震应急预案》《防震减灾知识读本》等材料,组织全校师生认真学习。同时,学校每学期都进行至少两次以上的安全疏散演练,进行全真模拟演练。在演练过程中,师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认真配合,以最快的速度有序地撤离到避险场地。演练活动提高了学校实际应对和处置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更进一步增强了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

4.实施课堂渗透生命教育制度。生命教育不是另起炉灶,不要把生命教育看成一个单独的课程,而要融入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要把生命教育看成单纯的知识传授,教师要启发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的体验中,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灌输式的教育无法让学生领会生命的真谛。每个学科教学中都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学校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挖掘生命教育学科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熏陶。

5.建立学生心理导护制度。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还针对女生青春期的特点,专门制定女生导护制度,每个年段配备女生总导护师,定期召开女生健康教育讲座;每个班级还专门安排一名女科任教师作为班级女生导护师,专门负责本班女生的青春期健康与心理导护。一直以来,学校女生导护师以无私的关爱帮助女生“排忧解难”,为徘徊在青春迷惑期的少女们开启了一扇充满阳光的小窗。

三、提升有内涵和有品位的生命教育精神文化

如果把校园比作花园,教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校园文化就是阳光、雨露、空气和水。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时时刻刻、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在防震减灾生命教育建设中,学校不断认同,不断总结,形成了学校师生共同的精神纽带。

1.让勇于探究、积极实践成为一种文化。在市地震局专家的指导下,学校在学生中开展了包括水氡观测实验、地震定位、海啸灾害分析、岩石矿物标本采集等四个兴趣小组,让学生动手实践,了解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严谨治学的科学作风。

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造个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室,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科学仪器亲手试验。有了这种良好的氛围,学生敢于思考,奇思妙想不断涌现,有些逐渐变成了现实。今年3月,日本近海发生大地震并引发大海啸,使日本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初二(4)班的陈天章同学心想:当一个地方发生了会引发海啸的地震时,如果人们能够迅速、简单地查找该地区,并且知道海啸将要影响的地区、时间等,那该多好啊。在老师的指导下,陈天章同学不断思考,发明了带测距地球仪。此项发明,在今年全国第20届发明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2.学会生存、学会合作成为一种文化。学校把培养学生掌握一种急救技能作为防震减灾示范学生的必备的基本内容。在班级建立学生应急急救小分队,在专家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急救程序、伤员检查方法、现场心肺复苏操作技术、创伤急救四项技术等。

学校自2008年起,连续承办四届厦门市中学生防震减灾教育夏令营,年年均被评为厦门市优秀夏令营。在夏令营,特邀地震、人防、科技、医护等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极大地丰富了营员们的知识,激发了他们对防震减灾知识的兴趣;在这里,营员们锻炼了实践能力,学会生存、学会合作,提高了素质,对孩子的一生都将影响深远。

3.关注课堂、关注生命成为一种文化。教育是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人生,让孩子懂得幸福、感受幸福,在幸福中成长,为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基!教师和学生的学校生活场所有限,而课堂生活占据了学生学校生活70%以上的时间,是教师和学生校园生活的主要场所、主阵地。课堂上幸福是学生在学校最大的幸福。因此,创建生命力高效课堂,让学生的生命价值得以发展和体现,将促进学生快乐、自主地成长和发展。

4.感受幸福、提升生命成为一种文化。在如今物质生活丰富的年代,孩子们都生活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当中,但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却说:“我没有觉得自己幸福!”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幸福。每年“六一”节前,学校团委举办“迈入青春们”活动。在学校下沉式广场前有四个红色方形门,我们在这里做文章,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少先队建队60周年之际,对少先队员提出要争当“四好少年”的要求,我们设计了相应“理想之门、智慧之门、品德之门、健康之门”。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来自父母、教师的期待,体会到内心的幸福,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生命的价值。

5.自信、超越自我成为一种文化。2010年12月,学校参加厦门市“为马拉松喝彩”拉拉操比赛。作为仅有800余名学生、一名音乐教师的初中校,从接到任务到参加比赛,只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在这短短的时间内组织训练,要取得好成绩,是极为困难的,亮剑或回避,何去何从?学校班子达成共识,就是面对困难,迎接挑战,超越自我。我们的参赛队员和组织指导的教师,放弃休息时间,刻苦训练,许多队员受伤了,泪珠在眼眶打滚还是坚持训练。正是在台下艰苦的付出,才换得了“台上几分钟”的亮丽,在阻力跑环节以17秒06打破历届比赛记录,在预赛中面对三所各有着2000多名学生的省级完中并以以小组赛第一名的成绩闯入总决赛,并最终获得中学组“团体金奖”优异成绩。一切皆有可能、成功总在风雨后、团结就是力量、爱拼才会赢成为比金奖更可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珍藏。

上一篇:一年级音乐期末测试题下一篇:中层干部岗位竞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