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放射防护制度

2025-0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患者放射防护制度

患者放射防护制度 篇1

为加强放射诊疗工作的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本制度:

1.本单位对新建的放射诊疗项目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经卫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才开展放射诊疗工作。

2.在制度建设上,建立了法人代表目标管理责任制,成立了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明确了专(兼)职人员负责放射卫生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及岗位责任制等的建立。

3.专(兼)职人员负责安排对放射诊疗设备的技术指标和防护性能的检测、评价工作,对不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立即向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汇报,研究整改方案,通过整改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后,才能投入使用。

4.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负责安排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健康检查;并组织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放射防护知识的培训。

5.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人员对放射防护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并对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进行督查。

患者放射防护制度 篇2

我国每百万人口仅拥有牙科X线设备2台[1],牙科放射学检查仅占全部医用诊断放射学检查的0.93%[3],均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口腔保健服务的普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巨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牙科放射学在我国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1 典型患者剂量

口内X线摄影和头影测量所致患者剂量的表征量,通常用入射体表剂量(ESD),实际直接测得的是包括反散射在内的入射体表处的空气比释动能(ESAK)。对于口腔颌面全景体层摄影,监测剂量面积乘积(DAP)更为合适[4]。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2008年报告[1]推荐在口腔颌面全景体层摄影和口腔颌面专用锥形束CT (CBCT)患者剂量调查中监测空气比释动能长度乘积(PKL)。利用测量获取的基本量数据和模体实验测得的剂量转换系数,可进一步估算出器官吸收剂量和有效剂量。

有效剂量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比较和评价医疗程序与随机性效应相关剂量的工具,然而对于患者的照射计划和危险利益分析而言,特别是旨在进行危险评估时,当量剂量或受照组织中的吸收剂量可能是更合适的量[5]。在牙科放射学中,主要辐射危险器官包括甲状腺、甲状旁腺、腮腺和喉,非常局部和低水平的照射使得作为加权剂量学量的有效剂量的评价存在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所谓的“其余组织”(remainder organs)的贡献是主要的[5]。在比较有效剂量数据时应注意这一事实[6]。

不同国家对牙科放射学患者剂量所作调查的平均值范围如下[1,4,6,7]。口内X线摄影的ESAK为1~8mGy,有效剂量1~7μSv。口腔颌面全景体层摄影DAP为89~103mGy·cm2,有效剂量4~30μSv。X线头影测量的ESAK范围为0.25~7 mGy,有效剂量2~3μSv。较小体积的牙槽骨和较大体积的颅面CBCT扫描所致有效剂量范围分别34~652μSv和30~1079μSv。所用设备、技术条件和质量保证措施不同,导致患者剂量存在较大差异。

总体而言,牙科放射学的剂量水平低于其他类型的诊断放射学检查,由于胶片和片屏系统的改善,1988年以来,每次检查所致剂量呈下降趋势[1]。口内牙科X线摄影、头影测量所致剂量,通常小于一天中受到的本底辐射。口腔颌面全景体层摄影检查剂量差异较大,但即使高端剂量也与一次胸部X线摄影或几天天然本底辐射剂量相当。CBCT剂量可能比常规牙科X线摄影剂量高几十至数百微希,但仅为多层探测器CT剂量的1/400,由于技术迅速改进,其典型剂量仍有很大的降低空间[4,7]。

据估计,孕妇接受牙科X射线检查时胎儿剂量约0.1~1μSv,远远低于胎儿一日内受到的天然本底照射[4]。

2 正当性判断与患者选择标准

牙科放射学是口腔颌面疾病最有价值的辅助诊断手段之一,虽然患者受照剂量较低,仍需进行必要的正当性判断。避免不必要的X射线检查,乃是最为有效的患者辐射防护方法。

在决定让患者接受任何牙科放射学检查之前,口腔科医师应进行详尽的病史采集和临床检查,审视患者此前是否做过X线检查及其结果的可获得性和利用价值,充分考虑拟行放射学检查是否可为患者的临床评估和治疗提供明确可靠的诊断信息,对患者的总体健康利益是否大于辐射危险,是否存在不涉及电离辐射或辐射剂量较小的替代成像手段(例如,冷光透射法可代替翼片,牙髓治疗中可应用电子根尖定位),确实认为所选择的放射学程序是合适的方式时方可进行[7,8,9,10,11,12]。

牙科X线摄影不应作为患者每次就诊时的例行检查;除非急症,在未采集病史和进行临床检查评估的情况下,不得实施牙科放射学程序(特别是儿童)[4,7,8,11]。牙科检查禁用透视[10]。

几乎没有证据支持对全口牙齿缺失的无症状患者进行X线摄影有助于发现隐匿病变[7,12]。研究表明,基于对无症状患者临床评估的选择标准,结合对有症状患者选择性根尖摄片,可使牙科X线摄影数量减少43%,而漏诊率并不增加[12]。

英国2004年推荐的牙科放射学检查患者选择标准(见表1)[8],美国和欧盟的选择标准分别参见文献[11]和文献[7],对口腔科医师均有极高的借鉴价值。这些指南考虑了患者龋病的风险、牙周状况、生长发育阶段和其他特定情况,强调仅对需要得到充分的诊断和治疗的区域进行X线摄影,两次检查间隔时间不应短于约定周期。这些指南并非铁律,可能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具体患者,口腔科医师的专业判断至关重要。

注:在未采集病史并完成临床检查的情况下,不得实施X线摄影。

患者病历应包括所实施的全部牙科放射学检查的详情。对于新患者或转诊来的患者,应设法获取其既往所做的牙科放射学检查结果,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进行对比,或考虑减少检查。每次检查的摄片数量,应控制在满足临床需要前提下合理可行的尽可能最少的水平[10,12]。

进行牙科放射学检查前,应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7]。对于育龄妇女,应明确其是否怀孕。如果怀孕或可能怀孕,应考虑不涉及电离辐射的替代检查手段获取诊断信息的可能性,只要符合相应的选择标准[7,8,11]和临床确实需要,就应进行牙科放射学检查,但需注意防护最优化,尽可能减少胎儿受照剂量[4]。胎儿受照剂量非常小,妊娠期牙病未经治疗则可能给孕妇和胎儿都带来健康危险,而牙科X射线检查可能是恰当的诊断和治疗所需要的[12]。

3 有助于减少患者剂量的设备和技术条件

3.1 具有口腔内底片牙科放射学设备

口内牙科放射学检查应使用专用设备[10,13],管电压不应低于50kV,新设备应在60~70kV范围内操作,最好选70kV[13,14],所选择电压误差应小于10%[8]。

与影像接受器尺寸和形状相仿的矩形准直器优于圆形准直器,射束尺寸不超过40mm×50mm,由于减少了照射面积,可减少60%以上的剂量[2,4,7,8]。应使用开放式准直器,准直器末端射野直径不应超过6Cm[8,13]。

X线球管过滤板应当在足以提供良好的影像质量的同时,减少患者的皮肤表面剂量。X线管的质量等效总过滤,就管电压上限70 kV的X线管而言应为1.5mm Al;就电压超出70 kV的X线管而言应为2.5mm Al,其中1.5mm Al应为不变值[8,14]。

管头应安装一个位置指示装置,确保操作电压在60kV以上和60 kV以下时焦皮距(FSD)分别为至少20cm和至少1 0cm[4,8,14]。

推荐使用可获取满意影像的成像速度最快的胶片和数字成像系统[4,7,8]。E速、F速胶片与D速胶片相比,剂量可降低50%以上。如合理使用数字成像系统,甚至与F速胶片相比,有可能进一步降低剂量。设备应提供片速控制和精确的可调照射时间设置。操作时应参照设备制造商的建议,选择与成像系统速度相称的最小照射设置。

陈旧型号设备的低运行管电压(可低于60kV)、低过滤和D速胶片的使用,可导致过高的患者剂量。在更换设备之前,应当采取下列措施降低患者剂量:改用E速胶片;在管头上尽可能靠近X线束窗处增加1mm Al过滤板;除非影像质量严重受损,继续使用原来的照射设置。上述行动可使剂量至少降低70%[4]。

牙科胶片应固定在所需位置或由患者本人扶持。在拍摄根尖片时,使用持片器可代替患者手指将胶片固定在口内适当位置,不仅减少患者手部受照剂量,而且可以避免他人受到直接照射[4,8,14]。目前已有多种持片器可供临床使用。

3.2 全景摄影和头影测量设备

全景摄影应使用专用设备,管电压应在60~90kV范围内可调,于暗匣处射野尺寸不应超过胶片的高度和宽度[10,13,14]。新型全景摄影设备可使射野限制在临床兴趣区(ROI),使用此功能有助于显著降低剂量。

全景摄影和头影测量,应使用与成像要求一致的最快速的片屏组合(相对速度至少400)。增感屏发射光谱应与胶片吸收光谱相匹配。增感屏的物理状况可随时间推移而受损,应密切监测并适时更换[4]。

头影测量所用X线束应准直到ROI。带有楔形过滤的设备有助于减少面部软组织的照射并优化成像,非对称的准直可使照射区域局限在ROI[8]。检查时应使用头颅固定器[14],焦皮距应至少100cm[13]。

如设备具有可选儿童检查模式,对儿童实施检查时就应使用该模式。如无儿童检查模式,应适当调整照射参数(如kV、mA、照射时间等),可使受检儿童剂量降低50%以上[4]。

3.3 牙科专用CBCT设备

实施CBCT检查时,应基于临床目的和患者个人特征,优化kV和mAs的设置。体素大小和患者成像体积的选择,应与临床诊断需要一致,尽量减少患者剂量。合理减少投照数量并适当应用影像重建技术也有助于降低剂量[4]。

3.4 数字影像接受器

数字影像系统与常规技术相比,可提供适当的影像质量,同时明显降低剂量(减少25%~28%),越来越多地用于口腔内和口腔颌面全景X线摄影[1,6]。其优势在于,可根据成像任务,用软件技术调整密度和对比度后使用低照射量,摄影后可优化影像质量。虽然数字影像提供了极大减少剂量的可能性,但在日常操作中如使用不当,例如,选择过高的影像质量、过长的照射时间、对位不当导致的重复摄片以及缺乏对准直器的关注等,也可能导致患者剂量增加[4,7,12]。这些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3.5 胶片冲洗技术

胶片处理不当将导致重新拍片,使患者剂量加倍[2]。始终如一的暗室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必须针对所用胶片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显影液和定影液,按照胶片制造商的规定,严格控制处理时间和显影液温度,不得在显影期间用目测进行胶片密度的常规控制。详细指南参见文献[7,9,10,12,14]。

3.6 诊断参考水平

个人剂量限值不适用于医疗照射。在诊断放射学中,可应用诊断参考水平(diagnostic reference levels,DRLs)来实现患者防护最优化的目标,使得患者受照剂量与具体临床目的相适应[5,15]。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牙科放射学诊断参考水平数据汇总及其应用指南参见文献[15]。加拿大的牙科放射学诊断参考水平列于表2[10],患者实际皮肤剂量高于相应高端值,提示胶片处理技术不良或设备性能不符合标准要求;患者皮肤剂量低于低端值,则意味着剂量降低带来的利益可能无法补偿影像质量不敷临床需要所带来的损失。

3.7 质量保证

开展牙科放射学工作的单位,应按有关标准[7,8,9,10,11,12,13]的要求,制订一份全面的质量保证大纲并付诸实施,按照要求的项目和周期进行包括验收试验、状态试验、稳定性试验在内的质量控制检测和评价[16,17],并对设备进行恰当的维护保养。欧盟要求,最低目标是保证废片率不超过10%;如不符合此要求,应采取有效行动降低废片率,目标是在每一连续的质量核查周期将废片率降低50%[7]。

4 患者屏蔽防护设备的使用

实施与临床判断、设备和摄影技术条件相关的降低剂量的可行措施,可为患者提供最有效的辐射防护[8]。对有适当准直及恰当保养的牙科X线摄影设备来说,尤其在使直射束远离躯干和性腺的情况下,铅围裙(不低于0.25mm Pb当量)相对而言几乎没有价值。没有证据表明在牙科放射学检查中常规穿戴铅围裙是正当的[3,4,7,8,12]。铅围裙仅在不常用的颌顶面投照时可提供一定程度的防护,当患者怀孕或可能怀孕时可出于谨慎目的考虑使用[4,8]。但是,如果患者要求使用铅围裙,都应当提供使用。如果设备或技术还未取得认证,而且不会影响检查的情况下,基于慎重考虑,建议使用铅围裙[4]。

对在检查中需要协助患者的随行成年人(不应是孕妇)应提供铅围裙,其身体任何部位应处于主射束路径之外[7,8,14]。

甲状腺在主射束范围内的情况下,以及受检者是儿童或孕妇时,均强烈推荐使用甲状腺铅领[4,7,8,11,12]。如果不会对检查造成干扰,也建议对成人患者提供甲状腺铅领。

在储存时,铅围裙和甲状腺铅领应悬挂起来,不可折叠放置,以防止断裂。对其性能应进行定期检验,包括至少每年一次的目测检查[8,12]。

5 结束语

患者放射防护制度 篇3

【关键词】 放射诊疗;放射防护;监测

【中图分类号】R1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4-0163-01

在疾病诊断中,放射诊疗方式应用范围广,影响力大,为患者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依据。随着医疗器械的发展,放射诊疗设备地不断改进,被大量应用于临床中。但在日常工作中,一些放射诊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因缺乏放射防护意识,使自己和患者受到了电离辐射,对身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危害[1]。因此,笔者根据放射诊疗机构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从监测的角度对放射防护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放射防护标准

为减少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在放射诊疗机构受到超额的放射照射剂量,国家颁布了卫生部令《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在颁布的标准中,对放射诊疗机构和放射工作人员提出了要求[2]。

2 放射诊疗机构放射防护存在的问题

2.1 放射防护监督问题 一些放射诊疗机构选择的工作场所不符合国家防护规范,在对工作场所进行新建、改建、扩建时,没有向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没有取得审批手续,从而留下设计不合理、机房面积不足、防护措施不达标等安全隐患,造成经济损失[3]。如对象山县水晶乡卫生院的检查发现,该院位于门诊楼1楼放射科X光室的数字化医用X射线摄影系统(DR),由北京中科美伦医疗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型号为ZK-DR(A),编号为20130709269,机器性能检查符合《医用常规X射线诊断设备影像质量控制检测规范》(WS76-2011)规定的技术要求,虽然机房的防护监测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l8871-2002)中相关剂量限值的要求,但机房受检者防护门处存在X射线泄漏问题,上门缝0.97μSv/h,下门缝0.14μSv/h,左门缝0.35μSv/h,右门缝0.36μSv/h,中心0.34μSv/h,(本底:0.06~0.16μSv/h)。而象州县大乐镇卫生院的X射线摄影系统符合标准,但机房同样存在防护门处X射线泄漏问题,上门缝0.83μSv/h,下门缝0.52μSv/h,左门缝0.28μSv/h,右门缝0.52μSv/h,中心0.41μSv/h,(本底:0.06~0.16μSv/h)。因此,两所卫生院需要加强监测个人防护。

此外,卫生监督部门中放射卫生监督专业人员少,日常监督不到位,不了解自己负责区域内的医疗设备情况,导致多数放射诊疗设备没有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造成多数设备处于无证上岗的情况。如在象州县象州镇卫生院第一次检查时发现,该院的深圳市蓝韵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KeenRay TOP-U,编号为DU0114800369的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DR),管电压指示的偏离超过了标准要求规定的±5%或±5kV,在检查后卫生院联系了厂家工程师到卫生院对机子进行了调试,使管电压指示的偏离达到了标准要求。

2.2 投入到放射诊疗设备防护不足 从对放射机构监测中发现,一些基层放射机构由于缺乏资金,购买已经淘汰的放射设备或购买二手、三手的设备或是改装组机,这些设备的放射防护性能较差,并且不能保证诊断质量,在为患者诊疗时容易出现漏诊、误诊的情况,导致患者重复检查,接受过多的辐射剂量,并且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与一些基层的放射机构相反,一些大型放射诊疗机构为了增加自身的竞争力,盲目引进部分放射诊疗设备,开展多个项目的诊疗活动,但由于监测设备防护机制的落后,未对设备进行稳定状态监测,使设备管理工作陷入被动的局面,导致防护不足。

2.3 工作人员及患者个人放射防护意识差 一些放射诊疗机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意识差,没有充分的认识到放射辐射的危害性,对放射防护不重视,没有使用个人防护放射用品,个人剂量监测剂即便是在工作时间也没有按照规定佩戴,而且一些工作人员不具有上岗资格,放射诊疗机构为了追求效益和医疗诊断效果,对放射防护工作不重视。还有一些放射机构的工作人员贪图经济效益,增加诊断胶片量,从而增加了患者接受放射照射的剂量。此外,放射诊疗机构在申请设备许可证时,为患者配备了放射防护用品,但患者在接受检查时,一些放射诊疗机构未能按照规定为患者使用非照射部位的防护用品,使防护用品成为摆设,并且一些放射医疗机构的医生对患者接受放射检查项目不具备正当的分析能力,将放射检查项目作为常规检查,随意让患者接受放射检查,使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放射照射,增加了照射剂量。

3 改进方法

3.1 加强放射诊疗机构的监督工作 监督管理部门要根据法令法规对放射诊疗机构的射线诊疗机房、设备进行评估,执行国家规定的审批手续,保证放射诊疗机构的防护设施达到国家要求。对评估不合格的放射诊疗机构限期整改,直至符合规定。监督部门在检查过程中要重点检查放射诊疗机构是否在其资质范围内开展放射诊疗工作,检查其出具的报告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检查人员、设备是否满足诊疗工作的要求,放射工作人员剂量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情况,将放射防护工作作为考核放射诊疗机构建设质量的依据[4]。

3.2 加强放射诊疗机构放射设备的管理 根据相关规定,放射诊疗机构的放射设备平均每年都要进行1次检修和状态评测,通过检修和评测状态评估放射设备的质量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保证患者接受辐射的剂量在合理的范围内,避免患者由于设备不稳定和灵敏度低等原因重复检查,造成辐射剂量的增加[5]。此外,放射诊疗机构的放射工作人员要了解放射设备的性能,在不影响诊断效果的情况下,要为患者选择低电流、高电压合理的测量值,缩短曝光时间、缩小照射的范围,在保证图像清晰的前提下,减少患者接受的辐射,并尽量控制在患者需要检查的部位。

3.3 提高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的个人防护意识 针对放射诊疗机构存在的问题,监督部门要定期举办培训班,根据不同职位的人员做不同的宣传工作,如放射诊疗机构的领导要学习管理及防护意识方面知识;放射工作人员要参加培训学习,学习防护知识,通过培训、学习和宣传多种渠道,提高领导和工作人员对放射防护工作的意识,做到合理使用放射诊疗设备,不危害他人的利益。此外,对就诊的患者宣传电离辐射的危害性,指导患者进行自我防护,在为患者诊疗过程中帮助患者做好防护措施。

4 小结

针对放射诊疗机构放射防护监测中的问题,除上述应对措施外,放射诊疗机构在增加设备的同时,还需要提升放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制定应对设备发生问题时的应对预案,并设定紧急情况,进行实地演练,以保证应对紧急情况的预案具有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特点。

综上所述,在放射诊疗机构的防护工作中,放射工作人员要提高业务水平、防护意识,建立健全放射诊疗的监督机制,从而降低由放射防护导致的事故,以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张雷,邳建庭,李春富,等.北京市通州区公立与私立医院放射诊疗场所防护监测与分析[J].首都公共卫生,2014,8(5):219-221.

[2]郑钧正.医疗照射防护是现代社会必须充分重视与强化的热点课题[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4,31(10):755-757,763.

[3]谭育林.放射防护质量量化评价对医疗机构放射防护质量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4):751-753.

[4]郝欢.医院放射防护问题及对策浅析[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4,32(2):108.

[5]谭红玉,邓群娣,杨水兰,等.浅谈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对放射防护管理的促进作用[J].社区医学杂志,2014,12(19):29-30.

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篇4

为加强放射防护管理,保障工作人员及受检人员的安全,特制定本规定。

一、机房的设臵必须充分考虑周围环境的安全。

二、使用单位对X线机和防护设施应建立技术档案,检修情况及时登记归档。

三、机房内对用线束投射方向的墙壁按原射线屏蔽要求设计,其余方向可按放射和散射线屏蔽要求设计。

四、机房的窗户必须合理设臵,必须在机房门外设工作指示灯,并安装连锁装臵,只有在门关闭后才能实现照射。

五、对从事医用X线机工作的人员必须定期进行体格检查,有不适应证,不得参加放疗工作。

六、放疗工作者所接受职业照射的最大容许剂量当量,按国家有关放射防护规定的要求严格控制。

七、凡发现放疗工作者出现不适应征者,应及时采取必要措施。

八、接触医用X线的放射性工作人员,应有个人剂量和健康档案。

九、X线机安装后,使用过程应定期监测,至少每周一次。

十、放射计量测量仪,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定期送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保部门检定或者法定的标准计量实验室检定。

十一、无关人员不得停留在照相室内,照相室门要关闭。严格按诊断要求的摄影部位调整照射野,使有用线束限制在临床实际需要范围内。并对受检者的非摄影部位(尤其是晶状体、甲状腺、性腺等)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放射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根据国家《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臵安全与防护条例》及《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要求,为使我院一旦发生放射诊疗事件时,能迅速采取必要和有效的应急响应行动,保护工作人员及公众及环境的安全,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放射事件应急处理机构与职责

(一)成立医院放射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组织、开展放射事件的应急处理救援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如下:

组 长:院长 副组长:分管院长 成 员:医务科科长 放射科主任 放射科工作人员

总务科科长 应急处理电话:

(二)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职责:

1、定期组织对放射诊疗场所、设备和人员进行放射防护情况进行自查和监测,发现事故隐患及时上报至医务科并落实整改措施;

2、发生放射源泄漏污染、放射源丢失、人员受超剂量照射事故时,应启动本预案;

3、事故发生后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放射性事故应急处理;

4、负责向区卫生局及时报告事故情况;

5、负责放射性事故应急处理具体方案的研究确定和组织实施工作;

6、放射事故中人员受照时,要通过个人剂量计或其它工具、方法迅速估算受照人员的受照剂量;

7、负责迅速安臵受照人员就医,组织控制区内人员的撤离工作,并及时控制事故影响,防止事故的扩大蔓延。

二、放射性事故应急救援应遵循的原则:

(一)迅速报告原则;

(二)主动抢救原则;

(三)生命第一的原则;

(四)科学施救,控制危险源,防止事故扩大的原则;

(五)保护现场,收集证据的原则。

三、放射性事故应急处理程序:

(一)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应立即通知同工作场所的工作人员离开,并及时上报院领导;

(二)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召集专业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迅速制定事故处理方案;

(三)事故处理必须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在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和卫生防护人员的参与下进行。未取得防护检测人员的允许不得进入事故区;

(四)除上述工作外,防护检测人员还应进行以下几项工作: 1.迅速确定现场的辐射强度及影响范围,划出禁区,防止外照射的危害。

2.根据现场辐射强度,决定工作人员在现场工作的时间。3.协助和指导在现场执行任务的工作人员佩戴防护用具及个人剂量仪。对严重剂量事故,应尽可能记下现场辐射强度和有关情况。并对现场重复测量,估计当事人所受剂量,根据受照剂量情况决定是否送医院进行医学处理或治疗。

4.各种事故处理以后,必须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分析事故发生原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凡严重或重大的事故,应向区卫生局报告。

四、放射性事故的调查:

(一)本单位发生重大放射性事故后,应立即成立由放射科第一责任人为组长的,有工会负责人和总务科负责人参加的事故调查组、善后处理组和恢复工作组。

(二)调查组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事故的发生时间、地点、起因、过程和人员伤害情况及财产损失情况进行细致的调查分析,并认真做好调查记录,记录要妥善保管。

(三)配合医院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编写、上报事故报告书方面的工作,同时,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公安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处理等各方面的相关事宜。

医院放射防护管理规章制度 篇5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制定本制度。

1、本院放射工作人员的范围包括放射科(骨科、口腔、泌尿、开展介入放射治疗的其他科室等)从事放射诊疗活动受到电离辐射照射的人员。

2、医务科(或放射科等)负责本院放射诊疗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个人剂量监测档案和放射防护培训档案,并妥善保存。

3、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必须是正规学校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人事科对新录用或调入的拟从事放射诊疗的人员必须依据有资质的体检机构出具的上岗前体检报告,符合《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的才可以录用。

4、放射诊疗工作人员上岗前,医务科应为其配备个人剂量计,及时安排其接受放射防护法规和防护知识培训并取得合格证明,向辖区卫生行政部门(许可放射诊疗的卫生局)为其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

5、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每2年到有资质的体检机构进行一次职业健康检查,脱离放射工作岗位时也应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检查结果由医务科在7日内如实告知本人,并将结果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发现不宜继续从事放射工作的,根据体检机构的意见及时调离放射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对需要复查和医学随访观察的,及时予以安排。

6、放射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必须按照规定佩带个人剂量计,每3个月检测一次,检测结果抄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中,对于个人剂量高于剂量限值1/4时,必须由医务科查明原因,告知本人并采取相应措施。

7、放射工作人员每2年必须接受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并将培训情况及时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中。

8、对怀孕或在哺乳期间的妇女,不得安排应急处理和职业性内照射工作。

9、放射工作人员在职业健康监护、个人剂量检测、防护培训中形成的档案以及《放射工作人员证》归医院所有,由医务科统一保管,终生保存。放射工作人员有权查阅、复印本人的档案,医院应当如实、无偿提供,并在复印件上签章。二○一二年五月五日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放射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方案

根据相关标准和要求,结合开展的工作实际,制定放射诊断质量保证大纲,包括: 影像质量评价; 胶片废弃分析; 患者剂量评价;

在投入使用时和投入使用后定期对辐射发生器的物理参数(如千伏电压、毫安秒、线形波动、焦点大小)的测量以及对显像装置(如洗片机)的检查; 定期检查患者诊断中使用的相应物理、临床因素; 书面记录有关的程序和结果;

剂量测量和监测仪器、相应校准及操作条件的核实; 纠正行动、追综及结果评价的程序。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放射诊疗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为贯彻放射诊疗实践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原则,落实《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与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医疗照射放射防护的基本要求》等法规、标准的要求,保证放射诊疗质量和患者(受检者)的健康权益,制定本制度。

一、警示告知

1、在放射诊疗工作场所的入口处和各控制区进出口及其他适当位置,设置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在各机房门口设置工作指示灯。

2、在放射诊疗工作场所入口处显眼位置设置“孕妇和儿童对辐射危害敏感,请远离辐射。确需放射检查,请与医生说明并在知情同意书签名。”的温馨提示标语。

3、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对患者和受检者进行医疗照射时应事先告知辐射对健康的影响。

二、屏蔽防护

1、放射工作场所应当配备与检查相适应的工作人员防护用品和受检者个人防护用品,防护用品应符合一定的铅当量要求,并符合国家相应的标准。

2、放射工作人员实施医疗照射时,只要可行,就应对受检者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工作人员在辐射场操作时必须穿戴个人防护用品。

三、放射检查正当化和最优化的判断

1、医疗照射必须有明确的医疗目的,严格控制受照剂量。严格执行检查资料的登记、保存、提取和借阅制度,不得因资料管理、受检者转诊等原因使受检者接受不必要的重复照射。

2、不得将核素显像检查和X射线胸部检查列入对婴幼儿及少年儿童体检的常规检查项目;

3、对育龄妇女腹部或骨盆进行核素显像检查或X射线检查前,应问明是否怀孕;非特殊需要,对受孕后八至十五周的育龄妇女,不得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检查;

4、应当尽量以胸部X射线摄影代替胸部荧光透视检查;

5、实施放射性药物给药和X射线照射操作时,应当禁止非受检者进入操作现场;因患者病情需要其他人员陪检时,应当对陪检者采取防护措施。

6、使用便携式X射线机进行群体透视检查,应当报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7、每次检查实施时工作人员必须检查机房门是否关闭。

四、设备维修保养

1、工作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对机器的使用、保管、清洁、维护负责,机房内保持清洁,不堆放杂物,无关人员不得擅自动用机器。

2、设备开机后应检查是否正常,先预热球管后才能工作。

3、设备应开展定期的维护(三个月一次)、检查。

五、监督检查

1、放射安全领导小组应每月一次对科室的防护操作进行检查,科室负责人每周应进行检查。

2、对放射工作人员违规操作行为应及时发出整改通知书,督促科室落实整改。

3、检查结果与科室及个人年终考核评先挂钩。二○一二年五月五日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电离辐射危害告知(贴到病人入口处)

1、人体受到放射线照射后,可能产生潜在危害;

2、非特殊需要,受孕8—15周的孕妇不得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检查,其他孕期的孕妇、婴幼儿、少年儿童慎检;

3、要权衡利弊,在没有其他更好的检查方法时,才用放射线检查;

4、检查时,每次只容许1人进入机房,并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因患者病情需要其他人员陪检时,应当对陪检者采取防护措施;

5、不得将X射线胸部检查列入对婴幼儿及少年儿童体检的常规检查项目;

6、尽量要求医生以胸部X射线摄影代替胸部荧光透视检查;

7、有权拒绝因资料管理、受检者转诊等原因使受检者接受不必要的重复照射;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X线检查中对患者的防护

一、控制照射量,特别是应尽量避免对性腺和红骨髓的直接照射,有特殊需要时加铅橡皮防护。

二、病人应在有防护的区域候诊,决不许在机房内候诊。

三、尽可能减少曝光次数和曝光量,杜绝不必要的复查。

四、用片和照射野尽可能缩小。

五、工作熟练、细致、准确避免失误,杜绝或尽可能减少误照和重照。

六、控制台上的部件和指示器完好,准确可靠,操作熟练准确。

七、应避免X线骨盆测量,以超声检查代替。

八、早孕期应当避免X线检查。射线工作者的防护准则

1、加强附属设备的防护措施。

a、隔室遥控透视,采用荧光增强器最为安全。

b、无荧光增强的隔室透视,如设计结构合理也是比较安全的。

c、无隔室透视,如垂帘、档板、铅帘和坐椅等都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但必须同时执行对个人防护的规定,如带铅裙、手套等。

2、加强个人防护措施

a、暗室透视者,应做好暗适应10-15分钟。b、应尽可能缩小透视野(光圈),决不许开打遮线器超出荧光屏或监视器的范围。c、透视准确、迅速、疑难者应改用摄片,应熟悉透视在诊断上的地位、效果和限度。d、一半不在透视下教学。如有特殊需要应力求简明扼要,动作迅速准确,并尽可能缩小透视野。

e、荧光增强器近台透视,尽量降低条件如Kvp和mA等和缩短透视时间。透视者必须带铅橡皮围裙和铅橡皮手套。f、摄影技术员防护:

①铅隔室操作,装设迷路和铅门。②无隔室者加铅屏风。③尽量用小投照野投照。

放射诊疗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篇6

组长:陈晓会

副组长:刘艳红

成员:张泳林跃宋艳侠

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1、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指导和监督医院加强放射诊疗工作的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放射诊疗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权益。

2、建立健全放射诊疗和放射安全防护管理工作制度,保证放射防护、安全和放射诊疗质量符合有关规定、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3、组织医院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接受专业技术、放射防护知识和及有关规定的培训和健康体检。

4、制定放射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并组织演练。

5、将放射防护纳入医疗质量检查的内容,定期组织对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设备和人员进行放射防护检测、监测和检查。

大通乡卫生院

放射诊疗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为贯彻放射诊疗实践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原则,落实《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与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医疗照射放射防护的基本要求》等法规、标准的要求,保证放射诊疗质量和患者(受检者)的健康权益,制定本制度。

一、警示告知

1、在放射诊疗工作场所的入口处和各控制区进出口及其他适当位置,设置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在各机房门口设置工作指示灯。

2、在放射诊疗工作场所入口处显眼位置设置“孕妇和儿童对辐射危害敏感,请远离辐射。确需放射检查,请与医生说明并在知情同意书签名。”的温馨提示标语。

3、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对患者和受检者进行医疗照射时应事先告知辐射对健康的影响。

二、屏蔽防护

1、放射工作场所应当配备与检查相适应的工作人员防护用品和受检者个人防护用品,防护用品应符合一定的铅当量要求,并符合国家相应的标准。

2、放射工作人员实施医疗照射时,只要可行,就应对受检者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工作人员在辐射场操作时必须穿戴个人防护用品。

三、放射检查正当化和最优化的判断

1、医疗照射必须有明确的医疗目的,严格控制受照剂量。严格执行检查资料的登记、保存、提取和借阅制度,不得因资料管理、受检者转诊等原因使受检者接受不必要的重复照射。

2、不得将X射线胸部检查列入对婴幼儿及少年儿童体检的常规检查项目;

3、对育龄妇女腹部或骨盆进行X射线检查前,应问明是否怀孕;非特殊需要,对受孕后八至十五周的育龄妇女,不得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检查。

4、应当尽量以胸部X射线摄影代替胸部荧光透视检查。

5、实施放射性药物给药和X射线照射操作时,应当禁止非受检者进入操作现场;因患者病情需要其他人员陪检时,应当对陪检者采取防护措施。

6、使用便携式X射线机进行群体透视检查,应当报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7、每次检查实施时工作人员必须检查机房门是否关闭。

四、设备维修保养

1、工作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对机器的使用、保管、清洁、维护负责,机房内保持清洁,不堆放杂物,无关人员不得擅自动用机器。

2、设备开机后应检查是否正常,先预热球管后才能工作。

3、设备应开展定期的维护(三个月一次)、检查。

五、生产安全保障

1、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检查水电安全情况。

2、义务消防员检查消防设备是否正常。

3、设立专用通道,指派专人在突发情况下有序疏散病人。

六、监督检查

1、放射安全诊疗防护领导小组应定期(至少每月一次)对相关科室的安全防护操作进行检查,科室负责人每周应进行检查。

2、对放射工作人员违规操作行为应及时发出整改通知书,督促科室落实整改。

3、检查结果与科室及个人年终考核评先挂钩。

患者放射防护制度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92例行介入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52例, 女40例, 年龄21~72岁, 平均 (42.91±6.45) 岁, 所有患者均接受介入术治疗。选取15名参与过介入手术的医护人员进行分析, 女5例, 男10例, 平均 (29.32±5.38) 岁。

1.2 方法

所需设备包括铅眼镜、铅防护服、床下铅橡胶帘、铅玻璃防护屏, 铅当量分别为0.25 mm、0.5 mm、0.5 mm、0.5 mm。另外, 还需要数字减影X射线机。

测量辐射剂量的具体方法:防护效率= (防护措施前读数-防护措施后读数) /防护措施前读数×100%。

1.3 观察指标

观察防护工具应用前后的X线辐射剂量, 由试验人员对数据进行详细记录, 并给予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次研究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防护工具使用前后的X线辐射剂量比较

通过研究得知, 采取防护措施后, X线辐射剂量明显减少, 与防护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μSv

2.2 距球管不同距离的X线辐射剂量比较

与球管距离为1 m的X线辐射剂量明显高于2 m、3 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μSv

2.3 不同防护工具防护效率比较

床下铅橡胶帘防护效率为95.32%;铅玻璃防护屏为92.49%;铅防护服为87.36%。

3 讨论

3.1 放射防护用具在介入放射防护中的应用

介入放射操作要求临床医师于X线透视引导下, 在诊疗床边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疗, 操作时间较长, 患者及操作人员都会受到X线辐射照射。X线辐射照射会引起射线损伤, 对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 目前, 医学界对介入诊疗操作人员的辐射照射情况非常关注。有研究人员为了分析介入诊疗操作人员所受的X线辐射剂量, 对介入诊疗过程进行模拟, 不过这种方式并不能将患者体型变化、病变程度、手术视野变化所引起的X线变化状况反映出来[3]。在本次研究中, 介入诊疗操作者所受辐射剂量均经过严格测定, 能够将辐射量变化情况体现出来, 数据真实可靠。

据研究表明, 介入诊疗床两端的辐射量比两侧辐射量更低, 床平面以上的辐射量要低于操作平面以下的辐射量[4]。通过了解不同区域辐射剂量的变化情况, 有利于医护人员采取综合性的防护措施, 减少辐射对身体的影响。从本次研究中发现, 在介入术中使用铅玻璃防护屏后, 介入手术操作者所受的辐射剂量明显下降, 除此之外, 术中应用床下铅橡胶帘与铅防护服后, 所受辐射剂量也显著减少。这表明, 医护人员采取综合防护措施之后, 所受辐射量也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有利于提高介入术工作者的操作安全性, 减少辐射对其身体造成的损害。医护人员在使用铅玻璃防护屏、铅防护服等防护工具的同时, 还需穿戴最基本的防护用品, 例如铅围脖, 然而, 在部分医院中, 放射防护用具非常缺乏。

从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 操作人员穿戴铅防护服后, X线辐射剂量为 (0.52±1.21) μSv, 与穿戴之前有明显差异, 更加证明了基本防护工具的重要性。就介入诊疗操作者而言, 一旦辐射受照剂量不符合国家规定的限值, 则会增加患病风险。在介入诊疗中, 针对操作人员的射线敏感部位, 例如甲状腺、晶状体等, 更应该加强保护, 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 可促使射线并发症发生率得到控制。因此, 介入术操作人员必须配备基础的防护用具, 包括防护帽、防护眼镜、防护围脖、防护服等。

3.2 加大力度对介入术操作人员进行培训

从介入操作医护人员分布的科室情况上看, 主要集中在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心内科、骨科等科室, 如果工作人员对X线辐射的相关知识缺乏了解, 则会增加辐射风险。为此, 医院要加大力度, 对介入术医务人员进行培训, 向其讲述与X线辐射有关的知识, 并鼓励这类职业人员定期接受体检, 使其能够意识到X线辐射对自身身体所造成的损害, 加强防护意识。除此之外, 医院还对介入诊疗操作流程与规章制度进行制定, 在介入诊疗前, 操作人员必须根据要求, 穿戴铅围脖、铅防护服、铅眼镜, 确保穿戴合格之后, 才能够开始操作。在诊疗操作过程中, 工作人员也要充分发挥铅防护屏的作用, 使防护屏可阻挡辐射, 促使自身接触到的辐射量减少, 这对于操作人员自身具有保护作用。

现阶段, 很多血管造影机器都已经配备了防护设备, 主要包括脉冲透视功能、X线遮挡器等, 均能够起到防护作用。有研究表明, 介入诊疗工作人员通过对固定防护设备进行合理利用, 可促使自己所受的辐射剂量减少[5]。这就要求介入诊疗工作人员能够对各种医疗器械性能增强了解, 充分发挥防护设备的功能。有研究显示, 若照射野面积增加, 则X线输出量也会呈增加趋势, 两者为正比例关系, 影像增强器、球管两者间的距离也会对辐射剂量的高低产生影响, 如果距离越大, 则射线会变多, 工作人员所受辐射剂量也会相应变多。另外, 脉冲频率与所受辐射剂量也存在关联, 在透视过程中, 脉冲频率越高, 所受辐射剂量也就越高。为了对工作人员所受辐射剂量进行有效控制, 在操作过程中, 操作者需尽量控制照射野面积, 并使透视脉冲频率降低, 除此之外, 还需合理控制影像增强器、球管两者间的距离, 促使距离缩短, 有利于达到减少辐射剂量的目的[6]。从本次研究中得知, 与球管距离为1 m的X线辐射剂量明显高于2 m、3 m (与球管距离) , 这说明操作者需合理、准确控制距离。通过加强对介入诊疗操作人员的专业培训, 有利于使其对X线辐射知识增强了解, 提高其防护意识, 在工作中做好综合性防护措施, 提升介入诊疗的安全性。

有研究显示, 将透视次数、透视时间减少, 有利于促使人所受辐射剂量降低[7]。为此, 诊疗工作者在实施操作时, 要尽可能确保操作的准确性, 避免出现重复操作的情况, 有利于将X线透视曝光时间缩短。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操作者还需根据要求, 对视野大小进行调整, 对遮光器给予有效控制, 利用合理的方式, 使散射线减少, 促使图像质量提升。

所有从事介入诊疗的工作者都应该定期体检, 并检测所受辐射剂量, 一旦发现工作人员受到的辐射剂量偏高, 或者工作人员自身感觉到身体异常, 则需多休息, 并检查其身体状况。一般而言, 在操作人员做好综合性保护措施的情况下, 所受辐射剂量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综上所述, 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的应用有利于使介入诊疗工作人员所受到的辐射剂量减少, 医院还需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知识培训, 促使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升, 确保操作准确性, 避免重复操作, 减少辐射剂量。

参考文献

[1]朱乐明, 郑亦军, 赵国良, 等.对介入放射治疗工作人员防护培训与管理策略的探讨[J].东南国防医药, 2014, 16 (3) :334-336.

[2]郑钧正, 高林峰, 卓维海, 等.上海市放射诊疗发展趋势与医疗照射防护研究[J].辐射防护, 2014, 19 (5) :265-273.

[3]綦俊辉, 袁胜利, 高守乐.介入放射治疗防护措施浅谈[J].中国医疗设备, 2012, 27 (11) :133-134.

[4]李迅, 王志炜, 张树义, 等.对34家医疗单位的放射防护情况的调查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 2013, 5 (12) :69-70.

[5]邹蓉珠.介入放射治疗中操作人员的受照剂量监测[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21) :175-176.

[6]方广云, 孙雪玲.介入放射防护基础知识与安全防护[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 (6) :124-129.

放射医学与防护学相关问题研究 篇8

【关键词】放射医学 防护学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R85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75-02

一.放射医学:

1.放射医学的内涵: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 C Roentgen)发现X射线后,放射医学已经经历了110余年的发展历程。电离辐射在为人类带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给生物机体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健康方面的危害。在此之中,放射医学是我国医学中的一门专门学科,它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电离辐射对人体的系列作用、机制、以及对人体的损伤与修复的规律,并能够为放射损伤的诊断与治疗以及预防,同时也为放射性工作人员的相关卫生防护、以及必要的医学监督和保健工作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及时措施。

2.我国对放射医学的研究:

1962年,复旦大学建立了放射医学的研究所,这其实也是国家为适应当时全球发展原子能科学技术发的趋势而建立的。复旦大学的放射医学研究所是我国专业从事放射医学学科研究的重要场所,并且也是我国为核能和射线应用技术的开发,提供较早的服务的科研机构之一。1985年这所研究所改名成为上海医科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2000年才正式改为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

改革开放以后,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在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方面双管齐下,其中,对电离辐射的剂量和效应,以及放射损伤修复、诊治与预防等一系列学科领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全面的、具体的科学研究,并且取得了在相关领域颇有影响的重要科研成果,甚至在国内外也享有一定的声誉和重要学术地位。而在之前的叙述中提到,我国的放射医学具有我国独特的特色是指。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在辐射损伤效应与防治方面,以及放射性裂变产物促排药物与辐射增敏剂的研制,核事故生物和物理剂量的评估技术,辐射骨细胞衰老机理以及细胞因子辐射损伤基础等等的研究都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学科优势和独特的研究特色。

二.防护学:

1.防护学的内涵:

放射性的来源主要分为天然的放射性以及人工放射性两类。我们经常受到这两种放射性的照射,天然放射性是不可避免的,而但是某些人工放射性的应用会对我们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放射性危害,因而我们必须对放射性的防护问题进行高度的关注。近年来,随着放射同位素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各个国家中,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了放射性对人体机体会造成的巨大损害。并且这种损害会随着放射照射量的增加而逐步增大,其中,大剂量的放射性会使被照射部位的组织引起损伤,严重时可能会导致癌变,但是即使是小剂量的放射性,在长时间的小剂量照射蓄积下也是会导致被照射的人体器官组织内部诱发癌变的可能,更严重的是,这种危害会使受照射的生殖细胞发生遗传缺陷。也就是指可能导致这种生理缺陷会遗传到下一代的体内,在医学治疗上比较困难。

在进行任何放射性的相关工作时,都应当严格分析此次进行放射性工作的代价和利益。也就是要求任何放射的实践,对人群和环境可能产生的危害一定要比起个人和社会从中获得的利益来小,一言以蔽之,就是效益要明显大于付出的代价,这样,我们所进行的放射性工作在整体上就是正当的,是值得进行的。

2.在医学中的应用:

核医学,即放射医学,是一门利用开放型的放射性核素来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的学科,在现代医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放射医学临床中,比如,诊疗工作中的第一步就是要将放射性核素以及标记化合物引入人体,其实更多的是患者,比如患者的口腔。其中,注射方法是最主要的一种手段,这个过程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检查的效果。并且能够影响诊断以及治疗的质量。所以在工作中会配备相关的必要的防护设施以此来减少对工作人员的照射,从而避免由照射而造成的放射性污染,这也就要求我们队放射医学与防护学的更加深刻的,细致的了解与认识研究。 随着核医学检查技术的日趋成熟,对临床诊断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核医学自身的发展也由单一的检查扩展到了治疗。

小结:随着我国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医学建设水平也不断地发展提高。其中,放射醫学与防护学在医学中的应用为我国的医学研究与实践提供了相对有效地治疗方式。因为我国现行对放射医学与防护学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提高,所以,在应用放射医学进行临床实践时,需要工作人员严格遵守相关规定,避免不必要的危机出现。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应该加倍努力,积极地使我国在放射医学与防护学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充分发挥其在医学临床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我国的医疗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 毛秉智;我国放射医学与防护学研究新进展[A];第七届全军防原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李连波;于夕荣;何顺升;于凤海;丁崇海;山东省放射医学档案信息的综合开发与利用[A];预防医学学科发展蓝皮书——2002卷[C];2002年

[3]白玫;郑钧正;多排(层)螺旋CT的辐射剂量表达及其影响因素探讨[J];辐射防护;2008年01期

[4]高林峰;郭常义;郑钧正;卓维海;上海市“十一五”期间医疗照射水平调查[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9年06期

上一篇:背影写作下一篇:成语与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