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监管办法

2024-1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职业卫生监管办法(精选8篇)

职业卫生监管办法 篇1

一、强化责任管理,进一步提高对动物卫生监管工作的认识

直接关系到规模养殖业建设和发展。规模养殖场的业主,动物卫生监管工作好与坏。要积极主动创造条件按防控要求搞好防疫,常年实施免疫、消毒和死亡畜禽无害化处理,把综合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各镇乡要把动物卫生监管重心放到规模养殖场,加强领导,要将动物防疫及养殖监管责任落实到岗、人、场,定期进行检查,实行考核奖惩,以确保规模养殖场各项综合防控措施的落实。

二、进一步做好规模养殖场信息登记和法律法规宣传工作

及时、全面掌握规模养殖场生产动态、防疫条件、免疫、出栏报检、病害畜禽处理等基本情况,要认真做好养殖场信息的登记管理工作。按规定建立监管档案,为落实好规模养殖场动物卫生监管工作提供主要基础数据。要通过办培训班、科技赶场、发放传单等多种形式,采取浅显易懂的方法,分场所、分层次对规模养殖场业主加强《动物防疫法》及相关法律的宣传与培训,增强其自觉守法意识。

三、进一步细化规模养殖场防疫监管内容

监督指导业主落实常年免疫制度,一是监督指导落实增强强制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按规定程序自主实施强制免疫和二次强化免疫,认真落实防疫管理、消毒清洗、无害化处理、生物安全控制等综合防控措施;

二是监督指导建立健全防疫制度和防疫档案,监督指导业主建立健全各种防疫制度,如强制免疫程序、消毒和畜禽无害化处理、疫情报告、动物检疫申报、进出车辆物品及人员管理、引种审批及隔离观察等制度,并上墙公示和严格执行;

三是监督指导规模养殖场落实动物调进调出管理和生物安全控制措施,监督指导业主按规定落实检疫申报,引种审批、市外动物调入备案、隔离观察和指定道口检查登记鉴章等制度。

四、进一步完善规模养殖场挂牌兽医责任制和检查监管机制

职业卫生监管办法 篇2

煤矿职业卫生监管工作是影响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不仅关系着劳动者自身的安全,也对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当前,中国煤矿在职业卫生监管工作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较为明显的是煤矿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安全相分离,导致煤矿职业卫生监管工作无法有效开展,而且无法从前期预防和劳动过程中进行有效监管,导致职业卫生工作始终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

1 中国煤矿职业病现状

近年,中国煤矿安全生产实现了稳定持续好转,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快速下降,但煤矿职业病报告病例却未下降,职业卫生工作面临的形势仍十分严峻。当前,煤矿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煤尘、矽尘、水泥尘、氮氧化合物、CO、H2S、高温、局部振动、噪声等;可能产生的职业病有:煤工尘肺、矽肺、水泥尘肺、氮氧化合物中毒、CO中毒、H2S中毒、手臂振动病、噪声聋等。煤矿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存在于井下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和地面洗煤厂;存在的生产环节主要有:采掘工作面各类钻眼作业、炸药爆破、采煤机割煤、装煤和掘进机掘进、移架、锚喷支护、各种方式的装载运载、运输、提升等;洗煤作业的原煤运输转载、筛分、破碎、分选、脱水等。见图1。

2 当前煤矿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的不足

2.1 缺乏对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的重视

当前,大部分煤矿企业对于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缺乏科学的认识和必要的重视,虽然煤矿职业病时有发生,但是煤矿企业负责人却没有把职业健康安全作为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一项来重视和管理,存在重“红伤”、轻“白伤”的思想。由于很多职业病不会在短时间内产生明显影响,甚至很多职业病都要几年之后才会出现问题,因此有的煤矿企业在职业卫生监管工作方面投入的力量较少,而且缺乏对职业病发病特点的深入研究,所以在发病时再整治已经为时已晚,归根结底,是由于缺乏对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的重视。

2.2 基层职业卫生监管力量薄弱

经统计,山西省高平市煤矿企业仅1/2有专门职业卫生监管机构,专职工作人员大部分仅有一人,更多是兼职人员,监管力量薄弱,监管能力不足,现场监管工作不能有效开展。

2.3 用人单位主体责任不落实

一些煤矿企业职业病防治意识不强,防护设施不完善,特别是有些煤炭资源整合矿井正处于建设阶段,作业场所工作环境不符合国家有关要求,普遍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申报或不及时申报。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普遍滞后,存在“先上车,后买票或上了车,不买票”现象;有一些煤矿企业领导缺乏对员工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视,并没有严格执行相关法律的职业危害预防和控制制度,对安全生产投入不足,生产条件较为简陋,员工健康和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2.4 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对煤矿职业病危害因素给身体健康带来的影响不了解,有的了解了也不在乎。整合矿井从业人员流动性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工作年限短,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有的矿井没有及时做职业健康体检,有的职业健康监护形同虚设,甚至弄虚作假。

2.5 职业卫生培训不能落实

一些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和管理人员职业卫生知识欠缺,难以有效履行职业卫生管理职责。主要体现在对职业卫生培训工作重视不够,责任不落实,投入不足,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培训率偏低,培训流于形式等问题。

3 加强煤矿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的建议

3.1 加强宣传提高重视

要加强对《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职业卫生文件的宣传,通过广播、宣传栏等宣传手段,使煤矿企业领导和职工都增强对职业健康安全的认识、对职业危害的识别,提高维权意识,并且加强培养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也要认真学习和领会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将职业卫生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来抓,并且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3.2 加强监管队伍培训

进一步指导和规范煤矿企业职业卫生培训工作,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做好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及严重职业病危害岗位作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强职业健康安全文化建设,真正让职业健康安全植根于煤矿企业及企业领导、广大劳动者的内心,努力营造“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健健康康退休”的文化氛围。

3.3 逐步推进煤矿职业卫生培训与安全生产培训一体化

各煤矿企业要根据工作实际,推动职业卫生培训与安全生产培训一体化,实行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统一培训、统一考核,并保证参加职业卫生培训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30%,继续教育时职业卫生培训不少于总学时的20%。经考试合格后,在合格证中注明职业卫生培训内容和培训学时,不再进行单独的职业卫生培训,这样既可提高培训效率,又可减轻煤矿经济负担。

3.4 着力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在指导服务和监督执法两端同时发力,着力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a)继续开展煤矿职业卫生基础建设工作,落实煤矿主体责任和职业病防治措施,提升煤矿职业卫生工作整体水平;

b)加强日常监督执法,以督促煤矿企业落实职业病危害告知、日常监测、定期检测评价、职业健康监护等措施为抓手,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c)开展煤矿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情况专项检查,从源头预防职业病危害,规范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工作。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有效避免“先上车,后买票或上了车,不买票”现象,推动煤矿落实主体责任。

3.5 积极开展检查和执法工作

由于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仍然处在初步发展的阶段,在这方面的经验还不多,需要不断探索,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煤矿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检查和执法计划,保证检查和执法工作顺利开展。

a)全面开展职业病申报工作,根据职业病形成机制和危害,启动职业卫生检查工作,针对煤矿企业特点及职业危害现状,对职业危害的特点及产生的源头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做好相应的数据整理和收集工作,建立职业危害数据库信息,以此为职业卫生工作的开展提供全面的数据依据;

b)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根据职业危害特征,编写各个煤矿企业不同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整治方案,并且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和义务,为职业卫生监管工作提供参考文件;

c)督促建设煤矿职业卫生监管机构,充实监管人员,落实监管责任,进一步健全职业卫生监管机制。

3.6 大力推进煤矿职业卫生工作信息化建设

根据当前煤矿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结合监管工作实际,探索建立煤矿职业病危害关键信息指挥体系,开发煤矿职业病危害监管监察信息系统,建立煤矿企业和煤矿安全监管机构的职业病危害实时互通系统,实现煤矿安全监管机构对煤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的实时和动态监察,从根本上解决监管人员短缺、监管覆盖面不够、信息收集困难、数据失真等问题。互通系统的建立可以督促煤矿企业做好日常职业病防治工作,可以使监管人员随时掌握煤矿企业职业病危害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重点监管监察,实现对煤矿职业病危害监管监察全覆盖;可以授权职业卫生服务机构为煤矿监管提供服务,有针对性、强制地治理职业病危害。

4 结语

央企境外国资监管办法全解读 篇3

“无限风光在险峰”,海外市场总是充满诱惑,也充满风险。中铁建沙特麦加轻轨项目41亿元巨亏的阴影还未淡去,央企在利比亚项目又遭受重大打击,损失惨重……不熟悉游戏规则、风险防范能力薄弱,央企走出国门证明自己的同时,陷阱与风险如影随形。海外市场迎接央企的不只是鲜花和掌声,还有惨败手和教训以及代价高昂的学费。

中央企业走出去,绝不是为走出去而走出去,更不是出境游。既不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也不能天高皇帝远,我们需要的是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日前国务院国资委颁布的《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26号,以下简称《境外办法》)来的及时。既给央企戴上了紧箍咒,又推动央企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鉴于尽快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构想,国资委此举可谓用心良苦。

充分调研后形成

近年来,随着“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中央企业境外经营规模迅速增加。本刊记者从国务院国资委了解到,2010年末,中央企业在境外和港澳地区投资设立子企业和机构约4248户,扣除境内业务境外上市和境外企业返回内地投资后,境外资产总额达到2.7万亿元,自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29.2%;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2.9万亿元,自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29.5%,占中央企业全年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74%;实现利润总额超过1100亿元,自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1.9%。

在经营规模扩大的同时,中央企业境外经营领域、经营方式、组织形式均发生了重要变化,规模大、范围广、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日益复杂,经营风险也随之加大,境外国有资产监管任务十分艰巨。

“调研时间长,覆盖面宽、起草难度大,是《境外办法》的一大特点。”国务院国资委财务监督与考核评价局局长沈莹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透露,从2005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巨亏事件结束以后,国资委就对境外国有资产监管开始了调研工作。

考虑到境外情况比较复杂,涉及全球很多国家,政治经济环境各不相同,国资委与相关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一方面对国有企业的境外管理体制进行调研,摸清国企对境外企业的管理情况;另一方面分赴国企境外资产比较集中的国家和地区,了解海外经营情况、管理体制以及与境内体制的对接情况,外派人员的管理、待遇及诉求,驻在国的政治、经济、法律、投资、税收规定等方面情况。

调研结论一,中央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在全球配置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门全面开放,中央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心情十分迫切。能不能拥有全球视野,在全球配置资源,实现成本最低、效益最大,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现。客观地说,央企这几年和自己相比发展速度比较快,但与国际大公司相比,国际化程度还很低,还需要更深层次参与国际分工合作,这就需要在制度和体制上予以保障。

调研结论二,境外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薄弱环节,亟待从制度上予以规范。

近年来,中央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但管理改进相对滞后,一些企业重投资轻管理,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责任未落实、管理方式较为落后等问题,如境外产权关系不清晰、财务管理不规范,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外派人员的选派轮换和薪酬管理机制不完善等,个别企业甚至发生巨额资金被卷走、重大经营亏损、私设账外资金发放奖金福利等事件,严重危及国有资产安全。

调研结论三,现有境外监管制度缺乏系统性和针对胜,迫切需要改进和完善。

我国对境外国有资产监管方面较为系统的制度是1999年财政部发布的《境外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近年来,国有企业境外经营规模和经营方式均发生重大变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也发生重大变革,“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监管原则推动了各类主体的经营、管理和监督责任发生变化,十余年前的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和新体制的需要。

近年来,一些部门为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相继发布了列外投资管理规定、境外业务外汇管理规定等,这些规定局限于产业发展、对外合作和外汇管理等方面,专业性突出但不够系统。国资委成立后,发布了一系列国有资产监管规章制度,这些监管制度虽然涵盖境外国有资产监管,但境外国有资产与境内国有资产相比仍有较多的特殊性,加之已出台的法规中专业性法规较多。

“因此,我们需要一个系统的、综合的、直接针对境外国有资产监管的法规。”沈莹向记者强调。

浓缩为四大任務

遵照公司法,《境外办法》根据企业自主经营权、法人财产权以及国资委作为股东的权限,对境外资产管理做了系统的规定,得到了中央企业的广泛赞同。德勤华北区企业风险管理主管合伙人赵善强告诉记者:“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文件,出台时机也很好,把基本的东西规定下来,加强了央企总部对海外资产的关联和重视程度。《境外办法》带来两个改变:一、资产买过来后,管好它。二、海外资产单列出来,不再是其他事项。”

“为推动境外业务规范运作,推动央企建立和完善境外业务的统一监督管理体系,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境外办法》首次提出落实管理责任、严控重大事项、规范特殊业务和推动企业管理。”沈莹向记者表示。

落实管理责任

以前的监管制度主要面向中央企业,对境外资产没有直接、明确、具体的规定,境外资产的管理责任并不清晰。《境外办法》第一次分别明确了国资委、中央企业(含集团总部和境内投资单位)、境外企业三个层面的职责,并强调集团总部对全集团境外国有资产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以往部分企业存在“重投资、轻管理”以及各级子企业“分散投资、分散管理”的问题,《境外办法》将“谁投资、谁持有产权”原则与集团总部集中管控思想相结合,明确集团总部必须加强境外投资的集中管理和境外经营的统一监管。对境外资产监管责任清晰、政策统一后,央企在海外业务上可以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提升资源的整体配置效率,加强集团管控能力,解决风险不可控及投资偏离集团战略等问题。

严控重大事项

重大事项央企集团要知晓,更重大事项国资委要知晓。这是《境外办法》的一大亮点。

为增强监管的有效性,《境外办法》突出重大事项监管,从中央企业、国资委两个层面,第一次明确涉及境外的哪些事项要管、要怎么管,哪些事项要报告、要怎么报告。对投资、产权、资金、银行账户、融资、担保、金融衍生业务、合同、外派人员管理、利润分配以及预算管理、薪酬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应急管理等事项均明确

了管理要求。

资金是企业最基本的财产,把资金等重大事项管住,无疑牵住了“牛鼻子”国资委第一次明确由中央企业监管境外企业资金账号。中央企业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和资金全面预算管理,集团对境外企业资金进行监控,境外企业开设资金账号报集团批准。对于境外金融衍生业务,《境外办法》则明确规定,从事境外期货、期权、远期、掉期等金融衍生业务应当严守套期保值原则,完善风险管理规定,禁止投机行为。

规范特殊业务

为增强监管的针对性,《境外办法》第一次对以往年度发生重大经营损失和存在薄弱环节、易引起国有资产流失的境外特殊业务如代持股权、离常公司及外派人员薪酬问题进行了明确规范。

南美、非洲等地区的一些国家法律规定,公司必须以自然人持有产权,国有企业在这些地区登记注册公司,就会存在个人代持产权问题。代持产权存在风险,以往发生过卷逃资金、利用代持产权谋取个人私利的问题。随着海外投资规模扩大,巨额资产注册在个人名义之下,风险不容忽视。据此,《境外办法》规定境外出资根据当地法律须以个人名义持有的,中央企业应当依法办理委托出资、代持等保全国有资产的法律手续,并以书面形式报告国资委。

离岸公司主要用途是规避税收和披露风险,虽有特殊用途并为国际通行惯例,但与国有资产管理原则相矛盾。为了既利用好其功能,又防止滥用离岸公司来逃避监管,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境外办法》采取严格控制原则,对于确需设立离岸公司的,要求加强管理,并向国资委报告;对于已无存续必要的离岸公司要及时清理关闭。

一些派往发达地区企业的中方人员按照当地企业薪酬政策计发的工资往往高出境内派出单位核定工资。多出的部分形成的结余,存在管理隐患和较大法律风险。若监督管理不到位,易发生资金使用违规等问题,亟待予以规范。因此,《境外办法》提出外派人员薪酬属地化管理原则,因客观原因不能属地化的,中央企业应制定统一的外派人员薪酬管理办法,规范日常管理行为和会计核算。

推动企业管理

海外项目,除了资金之外,管理能力同样非常重要。一个项目在国内做可能会赚钱,换一个团队到国外做可能就亏损,影响项目运作成功的因素有很多。

可喜的是,《境外办法》一方面对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以及后续管理提出具体要求,强调了中央企业层面对出资形成企业的产权、薪酬、预算、财务、资金以及外派人员等方面集中统一的管理要求;另一方面对境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项基础管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包括内控建设、投资管理、预算管理、合同管理、资金管理、利润分配及会计核算等方面,并强调了一些限制性条款,如:银行账户不得转借个人或其他机构使用,不得为系统外企业或个人进行任何形式的融资、拆借或担保等。目的是推动中央企业加强管理,规范海外投资运营行为,提升国际竞争力。

作为出资人代表,国资委履行股东的职责,对巾央企业提出总体要求,希望其在国内管理体系创新的同时与国际对接,实现境外业务专业化和统一管理,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对中央企业来说,将境内管理体系覆盖延伸到境外企业中去,确保境外企业遵守国资监管规定和集团统一的管理政策,形成包括预算体系、日常监管、治理结构在内的规范的经营管理体系。

正确对待问责

问责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境外办法》设颁布前,经营风险同样是企业经营者承担。明确了责任,有利于提醒企业经营者正视问题。”赵善强告诉记者。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部部长王志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同样指出:“问责的目的在于促进企业经营者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实现科学决策,而非以惩罚为目标。”

《境外办法》明确了中央企业是其境外国有资产管理的责任主体,其中对于境外企业管理失控、越权投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存在严重缺陷、未建立境外企业国有资产和产权监管制度,并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情况,国资委将按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此举被业内人士解读为,犹如一把利剑直击热情高涨的央企海外投资“软肋”。

“因惧怕责任,谨小慎微,什么都不敢于,这是不作为,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国务院国资委财务监督与考核评价局局长沈莹告诉记者:对于责任追究,《中央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20号)列举了十大类53种问责情形,同样适用于境外国有资产监管。但要明确的一点是,不是所有损失都追究责任,只有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以及企业规章制度,未履行或者未正确履行职责,造成资产损失的才被追究责任。具体来说,我们耍看境外业务是否进行了充分论证和尽职调查、履行了相关程序,是否遵守了发改委、商务部等国家部委有关规定和国资委、央企集团总部及境内出资单位的管理规定。

胜败乃兵家常事,企业经营肯定有风险,出现损失是常有的事,经营业务有盈有亏也很正常,不能说《境外办法》颁布以后境外业务和境外企业就没有亏损了。推动企业规范管理,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打造国际一流企业,才是根本目标。

对于中央企业来说,明确责任、推动管理是国资委的核心要求。对于境外、业务,央企要结合《境外办法》进行梳理,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对境外业务授权充分论证,梳理业务流程,整合资源,积极发挥作用,把《境外办法》落实的更好。此外,央企还要结合集团管控和内控体系建设,推动治理结构等管理创新,实现境内外协同。

用发展眼光看待“走出去”

徉观地说,企业走出去過程中出现了比较多的问题。“有拍脑袋的情况,有操之过急,也有前期调查不充分的问题,更有不合规的情况。”王志钢向记者坦言。

“这也是中国企业往前推进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多。被收购的公司或资产,相当多数量的是运营中出现问题才被出手的。对其管理难度非常大。”德勤华北区企业风险管理主管合伙人赵善强告诉记者。

一些企业管理不到位,导致海外人员失去监管,资金被卷走;一些企业盲目投资风险业务如金融衍生业务出现重大问题;一些重大投资项目在决策过程中,可行性研究、尽职调查不够,方案论证不充分,造成重大亏损;一些大的工程项目,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不了解,造成很多被动。

“最近出现的情况,还是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发展中看。”国务院国资委财务监督与考核评价局局长沈莹告诉记者,过去走出去有限,遇到问题的复杂性和风险远不可同日而语。现在,投资规模大,风险高,环境更加复杂,企业要认真吸取教训,避免再犯类似错误。交了学费,要学到东西才行。面对从未进入的市场,第一家进入的企业可能就是趟路子。趟路子之前要先做好功课,把工作做细,不能简单地把国内模式照搬到境外,要充分考虑境外因素。

很多事情,回过头来看,发现有很多问题其实可以避免。为什么没有避免?一方面,这说明企业走出去比较心切,另一方面,也表明企业还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如今的境外业务,不仅要求我们具有技术能力和财务能力,还要具有人才管理能力。尤其一些大的项目需要全球调动资源,有没有一流的项目运作能力,直接决定项目能否达到预期目标。语言过关之外,企业不仅要懂技术专业,还要了解当地经济文化背景,具备非常好的沟通能力和风险把控能力。

王志钢向记者表示:“对于央企走出去的失误,我们要给予充分理解和宽容。干什么都要交学费,只是希望明天比今天更好一点。”

沈莹告诉记者,在海外很多项目,都有跨国公司的身影。企业走出去,没有必要区分所有制主体,国企、民企大家都一样,都是市场主体。我们的理念要更开放一些,不要局限于国有、民营,要更市场化一些,要注重和国际资本合作。

职业卫生管理办法 篇4

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了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0号)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贵州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贵州省行政区域范围内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是指为建设项目提供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或者为用人单位提供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病防护设备设施与职业病防护用品的效果评价等技术服务的机构。

第四条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依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0号)的规定办理。

第五条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根据取得的资质等级、业务范围和相应的服务区域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并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当依法独立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活动,科学、客观、真实地反映技术服务事项,并对出具的职业卫生技术报告承担法律责任。

第七条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当公开办事制度和程序,简

化手续,方便服务对象,并采取措施保证服务质量。

第八条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开展技术服务时,应当依法与用人单位签订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合同,明确技术服务内容、技术服务范围以及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第九条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从事职业卫生检测、评价技术服务的收费,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应当按照行业自律标准或者指导性标准收费;没有行业自律和指导性收费标准的,双方可以通过合同协商确定。

第十条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及其职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活动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泄露服务对象的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

(二)伪造、变造、转让或者租借资质证书;

(三)超出资质证书业务范围从事技术服务活动;

(四)出具虚假或者失实的职业卫生技术报告;

(五)转包职业卫生技术服务项目;

(六)擅自更改、简化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程序和相关内容;

(七)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故意贬低、诋毁其他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八)法律、法规认定的其他违法行为。

职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在两个以上职业卫生技术机构中从业。

第十一条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过程控制记录、现场勘查记录、影像资料及相关证明材料,应当及时归档,妥善保管。技术负责人和质量控制负责人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全过程管理。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当为职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必要的个体防护用品。

第十二条核发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定期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职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实施监督检查。监督检查内容包括:

(一)职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是否具备执业能力;

(二)是否按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规范开展工作;

(三)出具的报告是否符合规范标准;

(四)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档案是否完整;

(五)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文件是否健全;

(六)实际操作中是否存在违规现象;

(七)其他应当监督检查的内容。

第十三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职业卫生专家违反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行为,均有权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举报。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为举报人保密,并按照有关规定对举报事项进行核查和处理。

第十四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将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黔府办函〔2013〕11号)规定的职责对违法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实行“黑名单”制度,在贵州省安全生产信息网上公布。

第十五条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及其专业技术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予以通报,并列入“黑名单”。

(一)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未办理延期或者未经批准延期擅自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活动的;

(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出具的职业病危害检测、评价报告质量不符合要求,年累计三个项目(或次)评审不予通过的;

(三)采取不正当手段,以明显低于市场报价参与项目竞争,扰乱技术服务市场秩序的;

(四)从业人员不到现场开展检测、评价活动以及现场采样不规范、采样时间达不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

(五)职业病危害检测、评价报告未对危害因素超标的设备设施等进行分析评价,没有提出防范措施建议的。

(六)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报告与实际情况不符,或者评价报告存在重大疏漏,或者检测、评价报告未对超标原因进行分析,未提出具体防范措施的;

(七)出具虚假或者失实的职业卫生技术报告的;

(八)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故意贬低、诋毁其他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并造成严重影响的;

(九)泄露被服务对象的技术秘密或商业秘密的;

(十)定期考核不合格,经整改后仍达不到规定要求的;

(十一)内部管理混乱,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过程控制未有效实施的;

(十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和被服务单位签订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合同后三个月内未进入评价现场开展评价、检测工作的;

(十三)拒绝、阻碍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法监督检查的。第十六条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及其专业技术人员有下列

行为之一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50号)的规定进行处罚。

(一)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未取得相应资质证书,或者冒用资质证书、使用伪造的资质证书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活动的;

(二)擅自更改、简化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程序和相关内容的;

(三)转让、租借资质证书或者转包职业卫生技术服务项目的;

(四)超出资质服务范围和服务区域开展技术服务活动的;

(五)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出具虚假证明或者虚假评价报告的;

(六)未依法与委托方签订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合同的;

(七)未按规定办理资质证书变更手续的;

(八)弄虚作假骗取资质证书的;

(九)未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50号)及本办法履行法定职责的。

第十七条经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的省外甲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参照省内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

第十八条本办法所规定的处罚,由核发资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实施。对甲级资质评价机构的处罚,受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委托,由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实施。

撤销资质证书的行政处罚由原资质审批机关决定。

第十九条本办法所指职业病危害不包括医疗机构的放射性危害。

职业卫生监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5

同志们:

这次视频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全体会议、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年职业卫生监管工作情况,交流职业卫生工作经验,安排部署20**年职业卫生监管工作。刚才,重庆市安全监管局、湖北省武汉市安全监管局、辽宁省朝阳市安全监管局、广东省广州市萝岗区安全监管局、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有关负责同志作了交流发言,他们的发言很有代表性,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下面,我讲两个方面的意见:

一、20**年工作总结回顾

20**年,总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深入落实《职业病防治法》和《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20**年)》为工作主线,着力抓好用人单位基础建设、监管体系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职业卫生培训、“三同时”管理和监督执法等方面的工作。各地区、各单位按照总局的统一部署,紧密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扎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推动全国职业卫生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一)积极做好职能划转和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职业卫生监管体系。一是努力推进职能划转工作。总局通过召开监管工作会议、开展调研督导、召开培训座谈会、发简报等多种方式,努力推动各地职能划转工作。在总局和地方共同努力下,截至20**年底,全国29个省级单位完成了职业卫生监管职能划转,86%的地市和75%的县区完成了职能划转,职业卫生监管体制进一步理顺。其中,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甘肃、海南、河北、湖北、江苏、辽宁、陕西、西藏、新疆13个省(区、市)完成了省、市、县三级职能划。二是监管队伍不断壮大。各地采取多种措施扩大职业卫生监管队伍,截至20**年底,职业卫生监管人员达到6000余人,较增加了近1000人。河北、广东、重庆等省市在乡镇街道设置职业卫生专管员,将职业卫生监管工作延伸到乡镇街道。三是组建和完善专家队伍。总局积极发挥职业卫生专家在各项监管工作中的技术支撑作用,指导和推动各地做好专家队伍建设。目前全国27个省级单位、251个地市和312个县区建立了职业卫生专家队伍,分别占84.6%、55.8%和10.7%。其中,安徽、北京、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河南、湖北7个省(区、市)省和地市两级都建立了职业卫生专家队伍。四是积极推动职业卫生监管机制建设。各地在做好职能划转和队伍建设的同时,探索创新工作机制,推动工作落实。不少省市建立了安监、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会等多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工作合力,有力地推动了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的开展。

(二)积极开展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不断提升职业卫生管理水平。总局决定从20**年到20**年在全国开展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并研究制定了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主要内容及检查办法。活动开展以来,各地区、各单位高度重视,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动所辖地区和用人单位积极投入到基础建设活动中来。江苏从十几个重点行业中筛选出293家用人单位作为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示范用人单位,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四川编印了《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指南》,指导用人单位开展职业卫生基础建设工作。北京按照职业病危害程度“先严重、后较重、再一般”的原则,率先完成了40%用人单位达标目标。山东将济南、青岛等6市作为基础建设活动试点地区,确定85家中央驻鲁和省属用人单位率先开展建设活动。湖北、辽宁、河北、河南、云南等省市将职业卫生纳入安全生产考核,通过考核推动工作落实。

(三)深入开展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一是积极开展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全国各地共监督检查用人单位228864家,发现问题和隐患467207项,责令当场改正194309项,责令限期改正264972项,对22590家用人单位给予警告,罚款5337万元,责令停产整顿1531家,提请关闭2244家。河北检查各类企业18220家,整改问题隐患5万余条,罚款1827万元,关闭取缔企业621家。二是开展暗查暗访工作。总局派出小组,按照“四不两直”的要求,对浙江省温州矾矿炼矾厂和杭州市两家石灰窑企业进行了暗查,就暗查发现的职业卫生问题,起草了安委会办公室明电,浙江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作出批示,要求省安委会办公室督促整改。三是开展省际职业卫生交叉检查工作。总局部署30个省级安全监管部门开展了职业卫生交叉检查活动,各地之间交流了工作经验,推动监督执法工作的深入开展。内蒙古、四川等省区组织地市间开展了职业卫生交叉检查。四是严肃查处职业病危害事故。各级安全监管部门积极履行职责,依法依规严肃查处了一批职业病危害事故,并利用事故教训对用人单位开展警示教育。江西先后查处了江西银河表计有限公司“8.26”职业卫生中毒事故和江西晨飞铜业有限公司“9.1”苯胺中毒事故。贵州对凯里市化冶总厂存在重大职业病隐患进行了查处,责令企业停产整顿。重庆及时查处了江津四维陶瓷厂尘肺病事件和巴南区佛耳岩码头搬运工人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并以此为契机对用人单位开展警示教育。

(四)加强职业卫生法规标准建设,完善职业卫生监管法规标准体系。一是加强法规制度建设。总局按照国务院法制办的要求,组织起草了《高危粉尘作业与高毒作业职业卫生管理条例(草案)》,并通过赴各地调研、网上公布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制定印发了《职业卫生档案与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规范》,进一步规范对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管理工作。湖南在《安全生产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则》中将《职业病防治法》和相关法规规章主要条款以表格形式予以细化。江苏下发了《关于做好职业病诊断、鉴定过程中现场调查等相关工作的通知》,对现场调查工作进行了规范。二是组织制定了一批防尘防毒技术标准并加强标准宣贯。20**年总局发布实施职业卫生行业标准7项,组织起草了《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导则》等26项标准报送安标委审查。组织编印了基层负责人一看就懂的《石英砂(粉)厂、滑石粉厂防尘技术规程实施指南》与《陶瓷生产防尘技术规程实施指南》,举办了陶瓷生产企业职业卫生标准宣贯班。山西、北京等省市出台了《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导则》,指导和规范地方现状评价工作。安徽结合专项治理出台了铅酸蓄电池和石英砂加工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指南2个地方标准。

(五)深入开展职业病危害严重行业领域专项治理,继续做好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一是积极组织开展专项治理。总局组织有关单位对山东、云南等6个省的31家水泥制造企业和20家石材加工企业粉尘危害进行了调研检测,针对两个行业领域粉尘危害治理情况,总局要求各地用一年时间对水泥制造和石材加工行业开展专项治理。各地区、各单位按照总局的统一部署在认真抓好两个行业专项治理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本地区职业病危害实际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北京开展了机动车维修行业专项治理行动。吉林开展了加油站、油库、采油企业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广西开展了陶瓷制造、船舶制造领域职业病危害调研检测工作。湖北在专项治理中坚持做到四个一批:树立一批规范化管理的正面典型企业、治理一批职业病危害严重企业、关闭一批职业卫生不达标的企业、曝光一批在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中无动于衷的企业。二是推动做好申报工作。总局定期对各地开展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情况进行通报,目前各地申报用人单位数53万余家,较去年上升40%,劳动者总人数达5400万人,其中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达1300万人。广东、江苏、山东申报工作居前三位,分别为7.9万、6.5万、5.1万家。重庆组织区县、乡镇两级对本辖区内存在职业危害的企业逐一摸底排查。西藏20**年完成申报460余家,实现了申报“0”的突破。

(六)积极开展职业卫生宣教培训工作,营造职业病防治工作氛围。一是积极开展职业卫生宣传工作。总局以“防治职业病,幸福千万家”为主题,组织开展了20**年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编印下发了《职业病防治手册》与《职业病防治宣传挂图》各1万册(套),制作宣传动画短片,在政府网站、劳动保护杂志、安全生产报上开辟专栏,宣传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职业卫生基本知识以及总局和各地区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的重要举措及经验。山东在《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期间,部署开展了集中申报、送法进机关、进企业等6项活动。内蒙古一些盟市持续开展“一个基地、两块牌子”建设(职业卫生教育培训基地,公告栏、警示标识),推动做好职业病危害警示告知工作。二是积极抓好培训工作。总局组织了4期职业卫生监管执法业务培训班,共培训省级及部分市(地)级职业卫生监管人员423名。地方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共举办监管人员职业卫生业务培训班1010期,培训监管人员45958人,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广东、山东、湖北,分别达7192、5062和4989人。各地区共组织企业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培训班5215期,培训508922人,居前三位的是广东、山东、河北,分别达到9.1万、6.6万和6.3万人。北京公布了23家职业卫生培训机构供用人单位自主选择培训,并结合实际编制了培训教材和培训大纲,构建较为完善的职业卫生培训体系。

(七)强化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管,不断提升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水平。一是积极推进资质认可和换证工作。20**年总局新认可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甲级机构15家,目前全国共有甲级机构63家。推动27个省级单位完成了1060家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换证工作,目前全国共有乙级机构1205家。山东在换证审核工作中严格标准和程序,对42家不具备条件的机构不予换证,取消了20家机构的放射资质。二是加强机构监管制度建设。总局制定印发了50号令第30条和37条法规咨询,组织有关省级安监局研究起草了《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检查办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工作规范》。四川出台了《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建立“记分制黑名单”管理制度、实验室间盲样检测制度、违法违规行为抄送(抄告)制度,同时对服务机构每年最低开展工作数量、出具法律责任承诺书等做出规定。三是强化机构监督检查。总局组织专家对部分地区技术服务机构规范执业及监管工作进行了督查,开展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创新机构监管方式等调研工作,对两家甲级机构的违规行为进行了调查处理。黑龙江对存在数据失真、从业不规范等行为的4家乙级机构进行了约谈。上海、广西组织专家对各类评价报告进行盲审,并对结果进行了通报。四是推进行业自律工作。指导成立了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分会并召开了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分会现有正式会员单位197家,委员单位62家,已建立了有关工作制度及运行机制,为逐步推进技术服务机构的行业自律管理奠定了基础。

(八)强化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管,加大职业病危害源头控制力度。一是进一步完善“三同时”监管制度。总局以法规咨询文件下发了《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13条施行说明,对建设单位、技术服务机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安全监管部门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中落实主体责任、技术服务质量、设计质量、施工质量、监理责任和监管责任作出规定。湖北、辽宁出台文件将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查纳入建设项目前置审批条件。二是推动做好“三同时”审查工作。20**年,总局完成预评价报告审核(备案)169项,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9项,竣工验收(备案)69项。地方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共完成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查8272项,其中预评价报告审核(备案)4677项,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994项,竣工验收(备案)2601项。江苏、河北、四川3个省完成职业卫生“三同时”项目分别为1113、870、623个,占地方完成“三同时”项目总数的32%。

总之,过去一年,全国职业卫生监管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体职业卫生监管同志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全国各类企业积极落实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总局党组向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职业卫生监管工作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广大劳动者的期盼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是监管执法力度不够,职业卫生违法违规现象较为普遍;二是职业卫生工作基础薄弱,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严重;三是政府、用人单位以及劳动者对职业病危害认识不到位,职业病防治意识淡薄;四是运转有效的监管体制没有完全形成,目前还有3个省级单位和部分地市、县区没有划转职能;五是监管队伍执法能力不足,不能完全适应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的需要。上述问题需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要采取更加积极、更加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

二、20**年工作安排

20**年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紧密围绕总局中心任务,组织开展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年活动,重点抓好监督执法、法规标准、基础建设、专项治理、机构监管、队伍建设、“三同时”监管等各项工作,全力预防、控制职业病危害,努力减少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维护劳动者的健康权益。

(一)进一步强化监督执法工作。针对各地职业卫生违法违规现象较为突出这一实际情况,今年总局将组织开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年活动,采取“四不两直”暗查暗访、现场抽查检测等形式对100家职业病危害严重或发生过重大职业病危害群体性事件的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对10家甲级和10家乙级技术服务机构进行抽查检查,抽取40份建设项目职业卫生评价报告或设计专篇进行盲评。各地区要比照总局的做法确定省、市、县监督执法企业的数量,通过定期检查、专项检查、交叉检查、暗查暗访等形式加大对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职业卫生检测评价报告等的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以作业现场的执法检查推动职业卫生监管工作深化开展。

(二)进一步加强职业卫生监管法规标准建设。总局将继续做好《高危粉尘作业与高毒作业职业卫生管理条例》(草案)的修改完善工作。研究制定职业病危害评价规则及程序,规范评价工作。制定工作场所职业卫生警示标识管理办法,规范用人单位警示标识管理。制订推出一批职业卫生标准并抓好宣贯落实。各地区要紧密结合本地区实际,围绕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的难点、重点问题和职业病危害严重的行业领域,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和开展职业卫生监管地方法规标准制定工作,形成做好本地区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的法规标准制度体系。

(三)进一步抓好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工作。各地区、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开展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的通知》(安监总安健〔20**〕38号)的要求,对照10个方面的内容,采取加强培训、典型引路、强化督促检查等措施,推动做好基础建设工作,确保70%的用人单位达到活动确定的目标。总局将适时组织召开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工作推进会,交流先进经验,推进活动的深入开展。在这项工作中中央企业要率先抓好本单位的职业卫生基础建设工作,带头作表率,给全国做标杆。

(四)进一步抓好职业病危害严重行业领域的专项治理工作。各地区、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加强水泥制造和石材加工企业粉尘危害治理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安健〔20**〕112号)的部署,认真开展水泥制造和石材加工企业粉尘危害专项治理,要抓住关键工序,通过示范引导、分类治理、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加强督促检查等措施,淘汰落后产能,实现集约化生产。总局将选取治理典型,适时召开现场会,推动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各地区、各单位要在抓好总局部署的两个行业专项治理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再确定2-3个重点行业领域进行治理,争取利用几年时间,使职业病危害严重的行业领域全部得到治理。在这里我还要特别说明一下,在我们去年开展的水泥和石材行业调研检测中,检测的所有企业均存在粉尘浓度超标问题,像云南省的宜良县红光水泥厂装袋岗位总尘浓度超标115倍,呼尘浓度超标77倍。一些中央企业及外资企业所属水泥企业装袋岗位也存在超标问题,如山东省胶南中联水泥厂、云南省拉法基瑞安水泥厂等,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积极落实整改。

(五)进一步加强职业卫生监管机构队伍建设。浙江、福建和新疆兵团三个单位要加快进度,尽快完成职能划转,其他地区要重点加强地市和县区职能划转工作,确保今年年底前地市级职能划转达到90%,县区级达到85%以上。已经完成职能划转地区要按照总局党组明确的“加强综合、集中管理、突出重点、稳妥推进”的原则,进一步加强职业卫生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装备,提升监管能力。各地区、各单位要积极建立和完善职业卫生专家队伍,充分发挥专家在职业卫生监管工作中的技术支撑作用。总局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适当扩大职业卫生专家队伍规模和业务覆盖面,补充100名左右的专家,并对专家实施分类管理。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近期各地在职业卫生与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我们总的思路是职业卫生监管体系刚刚建立,目前这支队伍只能加强,业务工作等宜相对独立,第一步先探索技术服务机构的业务融合。

(六)进一步强化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管。各地区要严格按照总局50号令和相关配套文件的要求,认真做好乙级和丙级机构的资质认可和监管工作,积极探索和总结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进一步规范技术服务机构的从业行为,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尚未完成换证的5个地区,要加快进度,尽早完成换证工作。总局将继续做好甲级机构资质认可和续展工作,扶持中西部地区甲级机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机构申请安全评价资质。抓紧出台《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检查办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工作规范》,进一步规范机构监管工作,规范技术服务机构从业行为。继续指导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分会建设,推进机构行业自律管理。研究制定技术服务收费指导意见,指导和规范技术服务收费行为。

(七)进一步加强职业卫生宣教培训工作。各地区、各单位要充分利用《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安全生产宣传月等契机,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并重,采取多种形式做好职业病防治法规标准和职业卫生基础知识的宣传工作,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关注职业病防治的浓厚舆论氛围。总局将在劳动保护杂志、中国安全生产报、政府网站等媒体上开辟职业卫生宣传专栏、编印挂图、宣传手册等加大对《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和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各地区、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职业卫生培训工作,认真抓好职业卫生监管人员、企业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以及接触职业病危害严重岗位人员的分类培训工作,提升各类人员的业务能力。总局将举办5期职业卫生监管执法业务培训班,对各级职业卫生监管人员进行集中培训。

(八)进一步做好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管工作。各地区要严格按照总局51号令及其配套文件的要求,积极开展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把好入口关,抓好源头管理,切实做好职业病危害的前期预防工作。总局将进一步简化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批流程,强化建设单位的主体责任,精简预评价审核和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程序,强化抽查审查,强化竣工验收环节,建立承诺制度,落实建设单位、评价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各方责任。

(九)切实做好职业病危害防治评估工作。各地区要按照总局《关于开展职业病危害防治评估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统计(20**)133号)要求,积极配合做好职业病危害防治评估工作,以此进一步推动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采取措施,有效落实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的主体责任,改善工作场所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

(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职业病防治工作协作机制。各地区要积极探索,逐步建立和完善职业病防治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工作的合力,特别要加强在联合监督执法、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批、职业病危害事故查处等工作中加强协调配合。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安委会办公室的作用,推动将职业卫生监管工作逐步纳入安全生产考核指标体系中,督促地方政府做好职业卫生监管工作。今年总局将承办职业病防治部际联席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下半年还将以部际联席会议名义组织各成员单位对各地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20**年)》情况进行专项督查。

(十一)中央企业要发挥表率和带头作用。总局今年将加大对中央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落实企业的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中央企业具有专业人才、技术、装备等方面的优势和资金雄厚的有利条件,希望你们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在职业卫生基础建设、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等各个方面为全国起到表率和带头作用。同时,希望你们要积极研制、开发、推广、应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在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全行业乃至全国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方面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同志们,安监部门的职业卫生监管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另一方面职业危害严重侵蚀一线职工的身体健康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做好这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真抓实干,努力开创职业卫生监管工作新局面,为保护广大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职业健康作出我们新的更大的贡献。

杭州市职业病卫生防治办法 篇6

【内容分类】卫生医药

【文号】杭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26号

【颁布部门】杭州市人民政府

【颁布日期】1998年08月25日

【生效日期】1998年08月25日

【正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职业病,是指国家规定的在劳动作业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本办法所称的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国家或者本市规定的危害劳动者身体健康的各种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的总称。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杭州市行政区域内(包括所辖县、市)有职业危害因素作业(以下简称有害作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简称单位)以及从事有害作业的劳动者。

第四条职业病防治工作应当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领导,统筹安排职业病防治工作,将其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六条市、区、县(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市职业病防治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设立卫生监督员。卫生监督员由卫生行政部门和受委托的职业病防治机构的工作人员担任,执行卫生行政部门交付的任务。

卫生行政部门的具体职责是:

(一)宣传职业卫生法规和职业病防治知识,开展卫生技术和卫生知识培训;

(二)依据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的有关法规和卫生标准对企业实施职业卫生监督和管理;

(三)负责对企业进行预防性和经常性的卫生监督、监察工作。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设计和竣工进行卫生学审查、鉴定和验收;对作业场所中有害因素进行卫生监测和监督;

(四)承担对企业职工的健康检查和监护、职业病诊断、治疗和职业病患者的劳动能力技术鉴定,参与职业中毒和放射事故的调查;

(五)负责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卫生统计报告工作,公布职业病防治状况。

第七条市、区、县(市)劳动行政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负责职业病防治的劳动保护监察工作。各级工会组织代表职工对职业病防治工作,实行群众监督。

第八条有害作业单位应当自觉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设置相应的防护设施,建立职业卫生制度,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各种职业危害因素,改善劳动作业环境,使作业场所的有害因素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有害作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应当将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后果预先告知劳动者。

第九条劳动者在劳动作业过程中应当遵守职业卫生制度和操作规范,享有了解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及其后果和单位采取治理措施的权利;有要求单位改善劳动作业条件和获得职业卫生防护的权利;有接受职业卫生培训、定期接受健康检查和获得职业病预防、治疗的权利;有获得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或者强度超过国家和本市卫生标准而未采取治理措施,又无必要的个体防护措施的,劳动者有权检举、控告和拒绝操作。

第二章预防

第十条有害作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本系统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计划,确定专门机构或者专(兼)职人员负责职业病防治工作,并对所属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督促检查。

第十一条凡在劳动作业过程中产生粉尘、有害化学物质、噪音、高频、高温及放射性物质等职业危害因素的单位,应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申请登记,并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定做好劳动者职业危害的预防工作。

第十二条凡从事有害作业的冶金、机械、船舶、修造、纺织、化工、医药、轻工业、电子仪表、建筑材料、农药化肥和掘进采矿业的单位,必须向卫生行政部门办理卫生审查核准手续。放射作业单位必须向卫生行政部门办理许可证。

第十三条从事有害作业的单位办理卫生条件审查核准手续时应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供下列资料:

(一)生产、制造、加工的主要产品和作业过程;

(二)生产作业过程主要工艺流程和使用的原辅材料;

(三)劳动者作业过程中接触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和接触人数;

(四)对劳动者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主要防护措施;

(五)确保劳动者健康权益的管理制度和保证措施。

第十四条申报办理卫生审核手续以及放射作业单位的许可证核发,中央部属、省、市属、部队所属及外商投资企业有害作业单位,由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区、县(市)属企业、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由所在地的区、县(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

第十五条涉及有害作业的新建、扩建、改建、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项目(简称建设项目)的设计审查和工程验收应当有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参加审查。建设项目卫生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并符合国家和地方的卫生工程技术标准。

第十六条凡转让有害作业项目的,必须同时提供有关卫生防护资料。引进或者接受转让的生产设备、工艺存在职业危害的,必须配有符合卫生标准的防护设施,并同时安装使用。

禁止将有害作业转移给没有相应防护设施的单位。

第十七条凡引进、使用新化学品作为生产原料的,应当在使用前向市卫生行政部门登记备案并提供毒性评审资料。缺少有关资料的,必须经市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鉴定机构审查同意后,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十八条有害作业场所应当与其他作业场所分开,配备必要的卫生防护设施,并符合国家卫生标准。易发生职业病或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有害作业场所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并设立安全卫生警示标志,加强防范管理。

第十九条有害作业单位应当按规定为从事有害作业的人员配备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建立健全职业卫生和健康监护档案制度,全面纪录生产工艺流程中有害因素的状况、监测或者检测数据及职工职业性健康检查的等有关资料。

第三章测定

第二十条本市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机构实行资质认可制度。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机构,由市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职责进行认可。未经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检测机构,不得从事委托测定。第二十一条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的规定和规范对有害作业场所进行监测,并出具检验报告。

有害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或者强度超过国家和本市卫生标准的,有害作业单位应当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第二十二条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规定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治理,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征收超标费。

第二十三条有害作业单位应当创造条件建立自测机构,并定期将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等监测结果报送所在地的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单位主管部门。有害作业单位应当将自行检测和有关部门抽查

监测结果连同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情况向职工公布。

第四章健康监护和诊断治疗

第二十四条有害作业单位应当对从事有害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和定期的健康检查;放射工作人员必须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对从事有害作业的人员在退休、调离或终止劳动合同前必须进行离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有害作业单位应当及时将检查结果告知劳动者本人。

职业健康检查范围、对象、内容、间隔时间和承担职业健康检查的机构按国家和市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执行。

对女职工、孕妇及职业健康检查确诊的职业禁忌症患者,劳动者所在单位不得安排从事与其相关的作业。

第二十五条职业性体检和职业病诊断工作由市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职业病诊断机构承担。职业病的诊断和处理必须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执行。急性职业病由首诊医疗卫生机构负责诊治。

第二十六条从事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对患者的职业史、既往史、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由集体作出职业病的诊断,并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对于职业病诊断所需的资料,患者所在单位应当如实提供。

第二十七条杭州市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负责全市职业病诊断工作,并受理有争议的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

第二十八条劳动者或者有害作业单位对职业病诊断有异议的,可以向杭州市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对杭州市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仍有异议的,可以向上级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

第二十九条对被确诊患有职业病的劳动者,劳动者所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市的有关规定安排治疗或者疗养,并定期复查。

第三十条从事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害作业单位必须建立职业病和职业中毒事故报告制度,凡发现或者发生职业病或者职业中毒事故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不得隐瞒、拖延和不报:

(一)急性职业病由首诊的医疗卫生机构在确诊后24小时内报告;

(二)慢性职业病、尘肺病由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在诊断后15日内报告;

(三)凡发生急性职业病和放射事故的单位,应立即报告。

第三十一条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急性职业中毒事件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人员,及时调查中毒原因,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措施。

第五章罚则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根据情节轻重,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的,对单位法定代表人处以警告,情节严重的,并可处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的,未按规定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登记和办理审查核准手续或许可证的,处以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建设项目的设计和竣工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查同意擅自施工或者验收投产的,处以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转让或者引进,接受有害作业项目缺乏卫生防护资料、对存在职业危害情况,未配有符合卫生标准防护设施的,处以5000元以下20000元以下的罚款;

(五)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将有害作业转移给没有相应设施单位的,处以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罚款;

(六)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的,未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供毒性评审资料和备案,擅自生产、使用新

化学物品的,处以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七)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的,对有害作业场所未采取防护措施或者设立警示标志的,处以警告,情节严重的,并可处以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八)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对从事有害作业的人员未配备有效个人防护用品或者未建立劳动卫生档案等有关资料的,处以警告,情节严重的,并可处以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

(九)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的,拒绝接受监测或者职业危害因素超标未采取措施的,处以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

(十)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对职业危害因素测定结果未按规定报送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部门或者监测结果未向职工公布的,处以警告,情节严重的,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十一)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九条规定的,未对职工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安排有禁忌症人员上岗或者对被确诊患有职业病的劳动者未进行定期复查的,处以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十二)违反本办法第三十条规定的,发现急性职业病或者职业中毒事故,隐瞒或者拖延不报的,处以警告,情节严重的,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三条对违反本办法的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直接责任人,有害作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应当给予行政处分;卫生行政部门可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拒绝、阻碍卫生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条例》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六条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忠于职守,秉公执法。对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七条本办法自施行之日起六个月内,已从事有害作业的单位,应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向卫生行政部门申报登记,办理核准、备案手续。

第三十八条本办法由杭州市人民政府法制局负责解释,具体应用中的业务问题由杭州市卫生局负责解释。

职业卫生监管办法 篇7

1目前我国职业病危害形势及特点

1.1 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多, 患病数量大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7年全国职业病报告发病情况》, 截至2007年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690 858例, 其中尘肺病累计发病627 405例。2007年尘肺病新病例10 963例 (比2006年增加2 180例) , 其中89.37%的病例为煤工尘肺和矽肺, 分别为5 351例和4 447例。1991至2007年累计发生中毒41 745例, 其中急性中毒22 082例, 慢性中毒18 568例;其他职业病22 803例。

1.2 职业病危害分布行业广, 中小企业危害严重

从煤炭、冶金、化工、建筑等传统工业, 到汽车制造、医药、计算机、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都不同程度存在职业病危害。我国职业病名单规定的职业病涉及粉尘、急慢性化学中毒、职业肿瘤、职业传染病等10大类115种,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确定的工业生产中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达133种。我国各类企业中, 中小企业占90%以上, 吸纳了大量劳动力, 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职业病危害也突出地反映在中小企业, 尤其是一些个体私营企业。

1.3 职业病危害流动性大、危害转移严重

在引进境外投资和技术时, 一些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生产企业和工艺技术由境外向境内转移。与此同时, 境内也普遍存在职业危害从城市和工业区向农村转移, 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从大中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转移的情况。我国有近2亿农业劳动力, 其中相当部分人从事有毒害作业。由于劳动关系不固定, 农民工流动性大, 接触职业病危害的情况十分复杂, 其健康影响难以准确估计。

1.4 职业病具有隐匿性、迟发性特点, 其危害往往被忽视

慢性职业病特别是尘肺病和有些化学中毒的潜伏期较长, 一旦发病往往难以治疗, 病死率高。

2我国职业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概念不清

职业卫生工作主要指防控劳动过程中各种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伤害。依照国家标准GB/T 15236-94, 职业卫生指“以职工的健康在职业活动中免受有害因素侵害为目的的工作领域及在法律、技术、设备、组织制度和教育方面所采取的相应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把“职业卫生”混同于“职业病防治”的含混认识。职业卫生重在减少和消除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有害因素 (物理、化学、生物) , 主要是通过工程技术措施、个体防护和管理等措施, 尽量避免或减少职业危害对劳动者的伤害。职业病是职业卫生工作的结果, 职业病的防治包括预防和治疗。

2.2 体制不顺

由于对职业卫生的概念不清, 对其内涵外延理解上的歧义, 导致在职业卫生的监督管理上一直存在着体制不顺的问题。建国以来职业卫生监管体制经历了3次变革:1949-1998年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由劳动部门主管;1998-2003年将职业安全、职业卫生体制分割, 前者由经贸委 (现国家安全监管局) 监管, 后者由卫生部监管;2003年至今, 职业卫生工作中作业场所的监督检查交由国家安全监管部门监管。我国现行分工体制, 不仅将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进行了拆分, 而且还将其中的职业卫生的相关工作内容分属不同的部门, 使其相对的完整性受到损害, 加之我国部门之间协作存在一些问题, 更使实际工作难以开展。

2.3 两法并立

职业卫生监管体制不顺导致了在法律上职业安全、职业卫生分离立法、分割监管的现状。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 由劳动部门负责的职业卫生工作内容整体划归卫生部。在卫生部的积极推动下2001、2002年分别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形成了目前我国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分离立法、分别规范的现状。由于我国立法以部门推动为主的特点, 职业卫生并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之中, 并且《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在法律上具有相等的法律位阶。

3国际通行的职业安全卫生立法过程

职业安全卫生是工业化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 作为雇佣劳动过程表现出来的突出劳动关系问题之一, 在西方国家大致经过了如下演变。

1802年英国的《学徒健康法》是现代劳动法的开端, 也是职业安全健康 (卫生) 问题引起重视的起点[1]。1819年在《学徒健康法》的基础上颁布了《工厂法》, 其中包括有大量职业安全和职业卫生的法律规范。1880年英国的《雇主责任法》确立工伤领域的无过错责任原则。而1872年德国的《国家责任法》虽早于英国确立了同样的法律原则, 但因英国该法对其他工业化国家影响更大, 而被称为这一新的法律原则确立的标志。 1906年英国的《工人赔偿法》奠定了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成为同一性工作领域的基础。 1970年美国《职业安全卫生法》奠定了职业安全卫生法律制度及工作体制的现代基础。

美国《职业安全卫生法》奠定了现代职业安全卫生法律制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继承了过去工业化国家在这一领域所创造和积累的成果。比如, 立法开宗明义, 载有:“所有雇主都应为每一雇员提供安全保障, 确保其在工作场所免于遭受可确知的、致命或可能致命或严重身体伤害的危害因素的伤害”严格的一般责任条款, 使无过错责任原则得以贯彻始终;“职业安全卫生法”的法名不仅继承了工作场所的安全与健康具有同一的性质, 而且更加突出了其作为劳动关系领域中一个特殊问题的重要性与专业性。 (2) 根据美国的体制特点, 由成文法授权组建了专门的行政执法机构——职业安全卫生局和专业的技术支撑机构——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两个机构都由国会直接拨款, 并在该法授权范围内独立地开展相关工作。该法所设定的特殊权利义务关系及其体制架构对其他工业化国家的影响更显示了其在该领域的奠基者地位。

1972年, 日本模仿美国《职业安全卫生法》颁布了其《工业安全卫生法》。1974年英国颁布了《劳动安全卫生法》, 其他主要工业化国家也陆续颁行了相同或相似的法律。1974年我国台湾地区也颁布了《劳工安全卫生法》。与英美法律传统不同的法、德两国在1973年分别颁行了《劳动灾害防治法》和《劳动安全法》。1981年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通过并颁布《职业安全和卫生及工作环境公约》, 我国于2006年批准该项公约, 其对我国已具有拘束力。

4实现我国职业安全卫生一体化监管建议

鉴于我国目前职业卫生的严峻形势, 加强职业卫生工作极为迫切。应加大相关工作力度, 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职业卫生执法工作, 履行法定职责, 促使企业履行保护职工健康的相关义务, 尽快地扭转被动局面。继续深入研究分析职业卫生工作的特点, 澄清相关概念, 明确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的区别, 突出职业卫生工作重在预防的特征;进一步理顺监管体制, 改变目前职业卫生分割监管的现状, 从根本上解决职业卫生监管真空的问题;借鉴工业化国家的一般做法, 在体制理顺的前提下, 推动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立法的归并和一体化, 以利于整合政府行政资源, 提高行政效率。

从长远来看, 推动职业安全卫生的一体化, 既是职业安全卫生工作自身特点决定的, 又是安全监管部门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工业化国家经过200多年的反复探索和积累, 迄今已经较为明确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属于同一工作领域, 具有相同的性质, 二者涉及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基本权利, 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的工作, 只是程度有所不同, 工作方式存在一定差别, 彼此密不可分[2]。因此, 目前应逐步理顺职业卫生体制, 统一立法, 中国职业安全卫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过程中正从狭隘的劳动保护朝着一体化可持续的方式发展, 实现职业安全卫生一体化, 一体化管理是现代企业安全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3]。

关键词:职业卫生,监管,一体化,对策

参考文献

(1) 张剑虹, 楚风华.国外职业安全卫生法的发展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J) .河北法学, 2007, 25 (2) :94-96.

(2) 查京民, 聂淼, 范运林.职业安全卫生工作在我国的开展状况 (J) .职业与健康, 2003, 19 (7) :15-16.

职业卫生监管办法 篇8

【关键词】 农村;公共卫生问题;监管模式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健全,广大农民对卫生安全问题也越来越重视。我国现有的卫生监管体制面对量大面广、点多线长的农村地区难以面面俱到,监管水平低下,存在监管薄弱的地方[1]导致农村卫生安全事件频发,给广大农民的生命带来威胁,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1 农村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

1.1 生产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理问题

伴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及生活水平的提升,农村垃圾量日益增多,垃圾中塑料、玻璃、电池等难以自然分解的物质比例日益增大。(1)村民垃圾分类意识较差,生活垃圾随意丢弃现象较普遍,在设立有垃圾投放点的地方,垃圾清理装运难以保证及时高效;(2)农业生产产生的农药和化肥等生产垃圾缺乏有效的回收渠道和管理措施,饲养牲畜产生的垃圾随意排放现象及病死牲畜随意丢弃现象比较严重;(3)乡镇企业未严格执行国家环保要求,违规排放三废现象比较严重。这三方面存在的问题造成土地、河流的污染,为蚊虫滋生,传染疾病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1.2 农村食品安全监管

农村食品卫生监管是我国食品卫生监管中最为薄弱的一环,一方面是监管力量的缺失和不到位以及多头监管造成的监管效率低下。部分经营者卫生安全意识较差,缺乏必要的卫生设备和防范措施,盲目追求利润,过期、变质、假冒食品销售屡禁不绝;另一方面广大农民的维权意识及健康知识有限,缺乏辨别问题食品的相应能力,给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销售提供可趁之机。

1.3 农村医疗机构及非法行医监管

农村医疗机构不健全,就医条件较差,存在大量的赤脚医生以及非法行医机构。有些门诊部(室)根本没有获得卫生行政部门下发的医疗执业许可证;有的虽有执业许可证,却超范围从事诊疗活动[2]。经营者业务知识和行医道德观念缺失,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对于药店的药品监管不力,导致危害广大农民健康的事件频发。

2 农村卫生监管现状

2.1 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管执行难度大

未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卫生监管体系,相关部门职责不明确,存在多头管理和执法盲点现象。如食品领域,既有工商部门监管,又有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容易形成监管真空和互相推诿现象。由于缺乏相应监管机构,仅仅依靠不健全的乡镇一级的监管机构,人员和物质条件有限,乡镇监督机构难以将上级的指示和精神执行到位,工作深度和持续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3]。

2.2 监管人员专业性不强,流动性大

相比较城市卫生监管,农村公共卫生监管缺乏专业人员,工作缺乏科学性和规划,未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人员流动性大,使得工作的连续性受损,导致监管工作难以开展或是监管效果较差。

2.3 农村卫生监管投入有限,监管力量薄弱

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卫生监督的投入,但是保障机制不完善,资金、人员、制度保障时断时续,导致房屋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匮乏,办公条件简陋,缺少交通、通讯工具和取证工具,监督检测设备缺乏,给执法办案带来很大困难。投入有限导致广大监督员疲于应付常规性工作,难以开展延伸性工作,甚至日常管理工作都难以保证百分百完成。

3 加强监管,维护农村公共卫生安全

3.1 摸索建立具有农村特色的公共卫生监管体系

(1)尝试建立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的多级农村卫生监管体系,侧重乡镇卫生监督机构的建设。结合当地实际,可采取建立卫生监督站、设立卫生监督志愿者、村干部兼任卫生监督者等多种形式。(2)加大人才和资金投入,注重对当地卫生监管员、监管信息员的培养,努力提高其待遇,从而增强其工作的科学性和主动性。争取各级财政对经济薄弱地区卫生监督机构建设经费的扶持,改善农村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条件。(3)提高农村卫生监督队伍依法行政的能力。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要把分散的卫生监督执法力量加以整合,开展综合执法,提高卫生监督的执法效率。

3.2 加大卫生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帮助广大农民树立卫生意识

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卫生安全法律、法规,实行村干部和农村党员带头示范制度,必要情况下将其纳入村干部考核范围。卫生监督部门、健康教育所要结合农村实际,在卫生监督检查中要坚持健康教育宣传为基础,利用乡(镇)有线广播,电视,村活动室等各种宣传媒体和平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

3.3 加大投入,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基础措施,建立稳定的人才队伍

(1)设置垃圾集中投放点,鼓励村民实行垃圾分类,对随意丢弃垃圾的行为从道德和法律层面予以批评和禁止,督促村民养成自觉分类和集中丢弃垃圾的意识。(2)采取多种形式,培养符合农村卫生事业要求的专业人才,建立稳定的人才队伍,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管理的专业化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农村卫生事业需要我们正确的加以审视和合理的措施予以解决。农村卫生监管是一项系统性、长期的工程,必须统筹规划,从完善相关制度设计、加大投入、树立卫生意识和维权意识、培养专业人才等方面着眼,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弯路,实现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姜伟林,杨瑞婷,陈迎春.我国农村卫生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0):59-61

[2]赵红征.三大卫生问题夸验政府责任[J].卫生经济研究,2005(7):3-4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安全《小小安全员》教学设计下一篇:南京科技人才推介